小学科学课中的有效评价

2024-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课中的有效评价(精选8篇)

小学科学课中的有效评价 篇1

小学科学课中的有效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一项不断地发现价值、判断价值和提升课堂教学价值的活动;是完整的教学过程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方面有重要作用,同时对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也有很大意义。课堂教学评价具有多种功能,比如导向、激励、预测、鉴定、诊断、改进、考核、管理功能等。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过分强调其比较、鉴定和选择的功能,而现代的课堂教学评价应更加注重诊断、改进和形成的功能。具体地说,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的良好促进作用就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促进学生发展,二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有效的课堂评价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有效的评价是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其不单纯从评价者的需要出发,而更注重从被评价者的需要出发,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评价中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重视师生交流。在过程性评价中,老师的职责是确定任务、收集资料、与学生共同讨论,在讨论中渗透老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共同评价。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态 度,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程度,在小组活动中和合作精神等,这些都是学好科学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是无法通过定量方式测定,也无法在终结性评价中反映,因此,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就在校长讲座材料

于能够让学生认识自我,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并能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和收获。

二、有效的评价是激励性评价。

激励性评价可以激发优生更上一层楼,可以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增强学好科学的信心。学生学科学是一个由不会到会,由一般理解到能掌握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错。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教学,我们十分希望学生能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探索出别拘一格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有的都是在课堂上听不得错误的声音,当听到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就迫不及待的予以否定,使学生十分难堪,而当听到满意回答的时候,就满脸笑容,并“煽动”全班学生高喊“你真棒!”这也会从另一个角度损伤回答错误学生的自尊心,使之无地自容。这将会严重的损伤一颗颗幼稚的心,使他们在课堂中的表现缩手缩脚,如履薄冰。有的学生本来具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只怕得不到老师的肯定,索性一言不发,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意识将荡然无存。

我们所有老师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允许学生犯错。在语气上尽量做到平和,诸如:“对于这个问题,你是这样理解的,请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好吗?”“你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请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说?”对于学生作业中错误也不用一个个大叉去刺激学生,或用横线划出,或用△标出,或写一句激励性评语,如“进步真快”“希望更上一层”等,并用加“星”的方法以鼓励。

校长讲座材料

(一)及时评价,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课堂教学评价有时是一种瞬时的评价,教师要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及时地进行激励表扬性评价,也要引导学生在评价时善于捕捉、把握时机,进行对话交流评价,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心灵沟通。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课堂上激励性的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方法、能力等进行激励性评价,注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实施纵向评价。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着重学生成绩和素质的增值,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这样才有利用学生对评价的认同和接受,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的激发,有利于所有学生全心投入,尽情发挥,获得更好发展。

(二)延缓评价,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

课堂教学的评价有时也需要延缓评价,教师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不立即给予评判,而是以鼓励的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随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就把评价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去发现、去寻找、去分析、去论证,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拓展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

三、有效的评价是协商式评价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往往存在着师生之间的教学评价表面上是民主平等的,但因师生双方处在直接或间接的隶属关系之中,各自的地位是不平衡的,势必形成习惯性的“心理定势”――在心理上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学生相应较为戒备,表现为不安或紧张,不太大胆,发言大多是试探性的询问。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校长讲座材料

要注意讲“理”和“礼”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选择权,尊重学生的看法,建议和合理的辩解。这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有效的评价是学生为主的评价。

长期以来,在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教师是权威,知识的价值取向于教学,而缺乏交往和沟通,从而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以往采用最多的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位,发言机会很少,更谈不上去评价其他同学,去评价老师。布鲁纳曾说:“教学是带有临时性的,因为即定的目的在于使学习者或解题人深知‘自力更生’„„”就是说,评价要从外部转化到内部,以形式的转向实质的,从被动的转向主动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的改革中,不仅要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多的还要有学生之间的评价,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学生不仅是被评价者,同时也是评价者,老师也应当以朋友的平等身份接受学生的评价,参与并引导学生的评价。最终将会是学生的自我评价趋于主导,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科学课中的有效评价 篇2

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模式的构建

1. 建立科学课程成长“档案制”式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要想不断完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就要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课余活动中、生活上以及与学习相关的其余活动表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细化、量化观察,总结出每个学生具备的学习优势和缺陷,设计针对性较强的评价模式。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大多采用的是一节课一次评价的模式。但是随着教育的发展进步,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发展需求。此时就需要教师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课外参与科学活动表现、期末综合测评等结合在一起进行评价。让学生和学生家长充分重视最终的评价结果,在期末结束后,选出一位具备科学探究能力的优秀学生,据此设计科学课成长“档案制”,突出评价的综合性价值。

2. 采用多元化评价模式,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

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中,单一的评价模式一直受人诟病,多元化评价模式引人注目。首先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要求将以往的教师评价转变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评价的模式。单一的教学评价对学生能力的判定是片面的,因为教师无法全面观察每位学生在课余科学活动中的表现。开启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够让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学习特点,促进自我理解。增加家长的评价,能够引导家长关注学生学习特点变化,在学生今后的发展中及时给予引导。

3. 围绕教学目标,全面评价教学内容

首先,教师要充分考虑小学科学教学大纲,分析科学研究成果,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角度确定综合性的教学目标。然后再结合大纲对于每节课的教学要求、对于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与此同时,制定与之相符的评价标准,从每位学生目标完成情况着手分析。其次,教师要提前准备好每节课需要的教学材料、教学资料,将每节课的评价体系记录在科学日记中。

二、以过程性评价为例,分析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策略

通过对当前我国小学科学教学中普遍采用的评价方式进行分析,发现过程性评价是一种着眼于长期发展目标的有效评价模式,是关注学生学习成果、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建立学生自信心的重要评价模式。

1. 材料准备阶段

小学科学是一种对探究性学习依赖较高的学科。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要通过对教学材料的操作、练习、思考,才能获取全面的印象,从而取得对事物的全面、准确认识。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完善的教学材料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科学探究材料的准备过程中,不仅可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还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2. 考察探究能力阶段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要首先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突破口,然后再运用亲自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以下重点关注其中的猜想与验证能力、观察和实验能力。

(1)猜想与验证能力

猜想能力是学生对于所研究的对象或者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再根据现有的材料以及个人的学习经验,进行推理性猜测的思维方式。猜想作为一种合乎逻辑的研究模式,在科学研究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要从小就要培养的思维方式。猜想结束之后,就要采取有效的验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报告就是需要对猜想是否进行验证做出明确评判的结果。

(2)观察和实验能力

观察能力是学生智力因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他以后的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等的发展都有十分巨大的影响。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明确目标。如,让学生在使用简单的仪器,如酒精灯、水温计、烧瓶、测力计等,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观察自身行为造成的自然事物的变化,并在实验过程中做好细化、量化观察记录。

以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空气中有什么》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基本的实验器材,引导学生猜想这样一个问题: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吗?你能怎么证明?学生观察到在冬天,人们说话的时候嘴里会冒出气体,这个可能就是水蒸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这一猜想:(1)将碎冰块倒入干燥的玻璃杯中;(2)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等几分钟;(3)在玻璃杯的外壁上,出现了很多小水珠。这就可以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在新时期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是当前的重要课题之一。课堂教学的质量,从本质上说就是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效果,主要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教学知识及活动方式掌握程度等。因此,在制定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策略时,要体现出综合性、多元化、发展性的思想。

参考文献

[1]王俊霞.思维导图式科学探究教学:以苏教版《声音的传播》一课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9).

小学科学课中的有效评价 篇3

一、 团队评价有效引导小组合作学习

加德纳认为,我们如果以更合理、更方便有效的方法评定学生的表现,那么这种方法将会为更大范围内的人所接受。他同时提出了从五个方面评估学生的专题作业:(1)个体的智能特征。(2)对事实、技能和概念的把握。(3)作品的质量。(4)交流。(5)反思。

在教学中,我结合加德纳的专题作业评估方式,针对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习内容(如《设计我的纸桥》、《建设我们的家园》等)开展小设计、新方案等征集活动。此类活动由老师提出作业要求,让学生提供设计方案。我采取了如下评价方法:(1)科学课上,让学生以小组方式互评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根据流畅性、变通性、创造性的评定标准,用5分制打分,并在方案纸的背后写上简短评语。(2)教师根据学生方案上的亮点和创新的层次给出该方案的评语和分数,然后让学生谈感受。(3)经评估后的方案设计交还给学生再作反思、改进并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同样,对学生的其他科学活动也是采用类似的评价方法。

如在“建设我们的家园”活动中,五(1)班的孩子们个个信心十足,兴高采烈地动手建造小组的家园。有的建楼房,有的分工挖掘河道,有的开垦田地,还有的动手制作武器装备来保卫家园。

建设家园的比赛时间结束后,各小组互相参观建设好的家园,并从家园设计的整体观、创新点等方面给其他小组打分。

在小结活动中,我结合学生的设计方案、建设好的家园模型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角度对学生的设计给出综合评定,然后引导学生交流建造房子的感受与体会——

师:90分钟的建造“人类家园”比赛活动已经结束。大家在看自己小组的作品时,心情是怎么样的?我想大家应该有很多的感言,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谁先开始?

生1:我先说。我认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认真对待,不应该虎头蛇尾。例如我发现我们组的成员建造好“人类美丽的家园”后,没有环保意识,对废弃的纸、塑料膜等材料视而不见。我认为这样做就是在做虎头蛇尾的事情,大家设计出来的家园是那么美好,可实际行动却是那么不相符。

师:看到这种情况,你是怎样做的?

生1:作为组长,我有义务让组员和我一起搞好实验后的清洁工作。虽然一开始大家有些不情愿,但是在我的提倡下,大家还是把清洁卫生搞好了,我还是为我们小组感到自豪。

师:大家对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

生2:我们小组就没有这样的事情。我们在分工时就专门安排一个同学负责随时收集、整理用不上的材料。造完房子,我们还一起把碎纸片捡起来。如果你们小组能够像我们小组一样分工细致一些就好了。不过,我认为你是个认真的人。我们应该向你学习。

生3:我们小组也没注意把废纸捡起来。我们应该认真反思,做好最后的工作。老师经常跟我们说“坚持就是胜利”,我认为我们小组没有达到真正的胜利。以后,我们会注意的。

师:环保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高低,我们应该成为这样的人: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现在流行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就是这个道理。

生4:从这次活动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建造家园需要小组成员的团结协作。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够做好每一件事情。(顿时教室响起了一片掌声,气氛变得热烈起来。)

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作为一个记录者和引导者,在进行活动小结时,我及时对那些合作行为积极的小组进行表扬,以巩固这一良好的合作习惯和学习氛围,也为其他小组树立一个可以学习的模范。其次,利用对小组合作的评价,积极引导学生的合作行为。

最后,我把综合评定后的方案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联系交流后的感受作方案的改进。

我认为,合作学习是以团体评价为特征的,这种团体评价关注的应是多方面的,而不仅仅是成绩。

二、 评价方式要倡导人文关怀

对小学生来说,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如兴趣、情感、意志等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很大。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对后续学习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倡导运用发展的观念及动态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在教学中,我从单一的评价学生学习成绩转向评价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将学科的学业评价分为“科学态度”、“知识能力”和“兴趣爱好”等多个领域,把学习的科学态度作为一个与知识能力平行的领域来评价。“兴趣爱好”也单独作为一个领域进行评价,以符合现代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如在小组探究时,多数学生是只在组内交流研讨,但有时个别学生也会到其他组去收集“情报”。对于那些跑到其他小组去了解情况或讨论的学生,很多教师会下定义为不遵守纪律,而我却认为,这说明这部分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完善自己的研究。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很注意运用这一理念鼓励孩子们多交流、多互相学习别人的实验设计和研究方法,并让学生对同伴的方案进行评价,说出他的多个优点和你的一个建议。

善于运用评价词语能更好地体现评价的核心和精髓——人文关怀。如上《研究磁铁》一课,在探究磁铁有指南北的性质时,我给学生提供指南针、大头针、各种磁铁和棉线等实验材料,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如何获取探究磁铁指向南北的方法。有的小组直接把条形磁铁放在桌面上转动它,却发现磁铁乱指方向。有组员提出太重了或摩擦力太大了,条形磁铁无法指示出南北方向。有一个小组马上想到用棉线吊起来试一试。针对这个小组的做法,我及时用赏识类方法评价他们:你们敢于大胆验证自己的想法,非常了不起……有的小组看到该小组的做法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也仿效这一做法,对此,我就用激励类的评价:你们模仿能力真强,如果能从( )方面去思考,你们会有更大的收获……对做实验有困难的小组,我用体态类评价方式:握紧拳头做加油姿势……并请做实验成功小组当小老师,让小老师们带着自豪的心情向别的小组传经送宝。

三、 精神鼓励与物质奖赏双结合的评价方式

在教学中我喜欢用精神鼓励与物质奖赏双结合的办法来对学生进行表扬和激励。如教学《岩石和矿物》这一单元时,我向学生展示了自己收集到的三种不同颜色的方解石。从孩子们发亮的眼神中我看出了他们对拥有这些岩石宝贝的渴望。于是,我对学生说:“谁能最快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就能得到一块漂亮的岩石作为奖励。”结果,整节课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踊跃,教学效果特别好。又如上三年级《种凤仙花》一课,因为学校缺乏这方面的材料,我就把该课改为“种向日葵”,在课堂上表现好的孩子们还能得到我准备好的向日葵种子作为奖赏。尽管这份奖品小得有点微不足道,但是,孩子们还是很兴奋地把它带回家去种植,并认真地做了观察记录。到了收获向日葵的季节时,这些孩子们就带着收获的喜悦向全班同学介绍他们的观察记录和观察结果,学生也因此认识到了种子在生命繁殖中的重要性。科学概念在学生的实践中得到了印证,教学目标有效达成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责编 黎雪娟)

小学科学课中的有效评价 篇4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这样一句话:“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在音乐学习上的进步,发现和发展自己音乐的潜能,建立音乐学习自信心,促进音乐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音乐感受、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有效评价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音乐的激情,以积极的态度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学生的音乐能力得以提高,达到音乐课堂教学的预期目的。

一、评价主体双向化

1.正确的自我评价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我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分析,从而自我提高的过程。

在教授歌曲《金孔雀轻轻跳》中,我在拓展练习中是这样设计评价内容的:1.姓名2.“我”表现的孔雀美丽吗?3.为什么?备注:好―☆☆☆,中―☆☆,差―☆。

通过学生对自己在本节课中的优美歌声,体态律动,器乐伴奏等多方面表现进行星级评价,对不足之处进行记录,学生对自我的表现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自我认识,对自己的能力和未来充满信心。这种评价方法在低段的课堂教学中就应逐步建立。

2.积极的学生互评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要“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演奏作出简单的评价”的要求。同学之间的评价能够增进彼此间的交流,提高自我审美、分析和表达的能力。例如:学生在课堂进行音乐剧《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小组表演活动中,我是这样设计评价内容的:1.小组名称2.表演投入3.合作默契4创作有新意5.为什么?备注:好―☆☆☆,中―☆☆,差―☆。

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参与各式各样的活动,在活动中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建立了他们自己一定的评价标准。同时通过教师耐心的指导孩子们开始能以欣赏的眼观去评价,态度显得积极主动,在肯定优点的同时还能提出改进的建议,从而激发了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

3.平等的师生评价

《音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如教授《幸福快车》这首歌曲时,有位学生跟我说这首歌原来是首英文歌曲,歌名叫The Walkers《Sha La La La La》,后来由徐天填词,张宏光编曲孙悦翻唱的,我马上对他说“你的知识面真广,比老师强,谢谢你让我们了解了这个知识点!”还让全班同学给予他赞扬的掌声。师生互动能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是促使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

二、体现评价过程的生动化

1.把握评价的良好时机

评价贯穿音乐活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评价时机的把握尤为重要,在适当的时候,找准教育契机进行评价,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收获。

(1)把握评价激励时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言行,随时扑捉他们的闪光点,给学生适时适地的鼓励、评价。学生从教师及时的评价中得到肯定和鼓励,从而激发了继续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形成良性循环。

(2)把握评价引导时机

音乐是一门非语义学科,正如“一千个读者就能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音乐留给孩子们想象的空间是很大的。如学习歌曲《小企鹅》时,教师加了一个为歌曲进行舞蹈创编的活动环节,学生们踊跃参与活动,个个都化身为可爱、调皮的小企鹅了,最后,凡是参与创编活动的学生都得到了奖励,从而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作欲望和激情。

2.彰显评价的语言艺术

(1)表扬语言――生动具体

评价学生时教师应将一些具体词汇放入其中让学生清楚“好在哪儿,怎样好”就会大不一样。如“你唱得真有感情,如果能把音唱准就更好了”“你的动作真优美,像只美丽的小孔雀!”“你的思维真敏锐,提的问题很中肯!”„„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正在被认可,内心倍感自豪,而问题的具体化,也让学生可操作,有的放矢地改正,从而信心倍增。

(2)暗示语言――恰当得体

音乐活动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体态语言进行评价,包括动作、表情、身体等语言。如教师面含微笑用亲切期待的目光注视他,轻轻点头以示鼓励,竖起大拇指、为他鼓掌表达对他精彩表现的赞赏。这些都会给孩子们以激励的作用。

(3)批评语言――幽默委婉

海茵兹?雷曼麦曾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例如在学习《踩雨》这首歌曲时,学生在用铃鼓为歌曲伴奏时演奏得大声而有力,看到此景,我先用手捂住肚子作痛苦状,然后用伤心而疼痛的口吻说:“唉,今天的铃鼓可挨了一顿狠揍,看来回家要贴膏药和服止疼片了。”听完后,同学们哄堂大笑,可也明白了老师的意思,随即都减轻了演奏的力度,伴奏的效果也好了很多。实践证明,幽默委婉的语言让学生在一种积极的状态下改正缺点。

三、评价方法多元化

1.鼓励为主,挫折并存

“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和赞美。”小学生更是如此,因此,表扬与鼓励应是评价的主要手段。但鼓励、赞赏的评价中有些学生会产生骄傲自满的现象。而挫折性的评价,对于个别过于自信的孩子以挫折感,是促进学生进一步成长的评价。不过,在设置挫折评价时,老师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度的掌控。

2.尊重差异,弘扬个性

音乐学科,学生天生的素质很重要,所以对不同条件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是科学评价的关键。如学生学完一首歌曲后,我将学生的表现划分四个等次进行评价,A等:必须唱准音高节奏,还要表现出歌曲的情感,B等:基本能按音高演唱歌曲,C等:节奏或情感方面能表现好一项,D等:敢于演唱,针对他们的条件只要能按要求完成的我都给他们“优”,但有一个统一要求就是每位学生要“每次进步一点点”,这种有效评价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动力。

总之,有效的评价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器,是小学音乐活动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小学生身心特点来设计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教学评价,要采取丰富而且是多元化的方法进行有效评价。

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的研究 篇5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前全球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使人才竞争、科技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人才的背后是教育,教育的影子是科技,科技和经济的根基在教育,教育竞争才是根本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知识经济其实就是教育的经济。

小学科学课程是是倡导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与之对应的是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从而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是学校与科学教师长期以来十分关注的课题。在不同的教育发展时期,有效教学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以往由于对新理念理解贯彻不清,出现了诸如满堂问的对话,情境表面化,活动形式化,三维目标把握不准,浅层次的学科活动教学等问题。为此,我们倡导每一位教师都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现在更有效的教学。”因此,研究和探索有效教学的策略,解决在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对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学校整体教育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面对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的发展,我们在“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宗旨下,选择了“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的研究”的课题,在有效的教学策略、有效的学习方式以及有效的教学评价等方面开展深入的研究,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农村小学有效教学策略体系和评价体系。这对于提高课程改革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促进学校发展都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

二、课题论证

(一)对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论证 ` 理论价值:

1、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普遍认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在课堂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赫斯特等人对有效教学的研究。赫斯特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和扩大概念图式和心理技能,从而引起行为变化。因此,教师应该经常考虑怎样使得教学内容被学生接受,使得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可以使得学生学到更深、更多和更广泛的知识。因此,下列三种情况可以称得上是有效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教师传授的大部分学科知识,而且学到许多其他知识;上课结束很久以后,学生还在继续研究和探讨上课内容;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

2、国内的有效教学研究也很活跃。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3、新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在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中,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独树一帜。在“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地发展”这一核心价值观下,“新基础教育”从对教学设计的要求开始,经实施教学过程,到反思和重建,向教师提出一整套教学行为的新要求,并通过这些行为推动教师回到“研究”之中,从而促进教师发展。经过长达10年研究形成的报告及叶澜教授完成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如何让有效教学的理念“本土化”、“实践化”,将教师教学行为合理分解,渗透到小学科学课程中去,在微观层面做群体性、持久性研究,从根本上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实践价值

1.联系:本课题所说的“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研究”与上述研究比照,它们之间在内在精神、本质涵义上有很多相通之处,都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一种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研究。

2.区别:从研究的范围上看,本课题着重从农村学校实际出发探讨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问题,具有校本特色;从研究内容上看,本课题侧重于重建课堂,改变和重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探索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模式;在研究的类别上,本课题属微观、应用研究,主要是借鉴相关理论指导行动研究,在行动中印证、丰富理论。在行动中提升教师的理念,改变教师惯有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发生结构和性质的变化。

(二)对课题所达目标和主要内容的论证

目标:

本课题研究将立足于本校教学实践,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系统借鉴、整理、选择教学经验,对成功有效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与整合,以建构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为抓手,开展推进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优质教育的行动研究,力求形成我校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新模式和特色。

1、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使学生在教师教学行为影响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地建构知识,发展自己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解决的教与学的关系,把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与自身的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并善于对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并力求使之升华为新的知识,从而寻找到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学行为和评价策略,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教的风格或特点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策略和步骤。

3、本课题研究将立足于本校教学实践,使科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发生本质的改变,完成新形势下的教师“角色”的转换。由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抛弃“权威”意识,成为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合作者。

研究的内容:

1、调查分析影响农村小学科学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并寻求解决方法。

2、探究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途径。

(1)、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的。通过引导需求、激发兴趣、设计活动、图像呈示、任务驱动、体验成功等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获得发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中心是学生参与并努力实施有效的学习过程。

(2)、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课堂教学有效性既反对拒绝量化,又反对过于量化,应当科学地将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生成绩和老师的工作实绩。

(3)、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课堂强化技术等辅助手段,可以突破认知障碍,排除学习干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4)、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对教师的要求。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选择,以至于提高随机应变的能力,教师还应当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力所能及地去充实和提高相应的新的教育教学技能

本课题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实践法。

1、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对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修正研究的方向等目的。

2、调查法主要调查本课题研究之初课堂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3、行动研究法: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采用观察、发现、调整、分析获取自然真实有价值的研究信息和资料,通过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不断修改和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寻求最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4、案例研究法:课题研究中期,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提炼出实效明显的个性化经验。

5、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的评估与结题阶段,通过一轮实践分析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经验,从更高的理论层面为课堂研究服务。

(三)对课题实施步骤设计

课题实施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3-5月)A、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做好申报、立项及论证工作。B、组建课题组,落实课题研究网络。

C、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并编撰成册。

D、加强理论学习,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培训,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的,掌握相关研究方法。

E、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课堂教学随机抽查等形式,对有效教学的现状、策略使用情况、教师及学生相关素质及其它制约因素情况作详细调查,积累调查信息,撰写调研报告。

F、召开课题组成员参与的课题论证会,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和修订。G、分解课题,课题涉及到教学多方面、多层次的问题,要制定课题研究指南,把课题进一步分解,让教师结合自己个人兴趣爱好,选取课题加以研究,提高教师课题研究的实效。

2、第二阶段(2011.5—2012.6),实验研究阶段。A、请有关教育专家、学者莅临指导,对课题进行论证,提高全体教师研究的有效性,扩大课题的影响。

B、学习理论、问卷调查、应用研究,探索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C、案例研究,每学期开展课题研讨活动,结合教学案例,开展听课、说课、评课,探讨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D、举行一次中期研究成果报告会。

E、分析数据、收集阶段性研究成果。

F、撰写中期报告,并有一系列论文发表或获奖。

3、第三阶段(2012.7-8),进行实验总结、结题。

A、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从而提高教学质量。B、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C、每学期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课题论文,不断充实专题论文集。D、进行研究结论的最终论证,组织专家鉴定。E、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

三、预期课题中期成果

1、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步成型,促进学生的发展

3、初步试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五步有效”教学策略: 第一步:指导预习

本阶段的学习活动能在在课前完成,即由学生根据教师事先出示的预习提纲进行自学;通过阶梯性练习达成目标要求;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应该让学生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要能提出问题,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提前备课,要精心编制预习提纲(可以提供自学目标、练习或材料搜集等)。

第二步:学情反馈

本阶段的学习活动主要放在课内,即在学生个体活动的基础上集体探求知识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个体活动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得以解决。

方法:将本阶段活动分为三个步骤:①二人小组学生陈述,提出疑问;②四人小组讨论,兵教兵,组长收集问题;③,教师进行巡视,时刻关注每个小组的学习状态并加以点拨指导,营造小组竞争的学习氛围。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把握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三步:互动解疑,师生、生生平等对话,解决预习中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表达和表现机会,善于发现学生预习中思维的偏差,重在思维方法的点拨。并灵活调整教学安排,增减教学内容,老师要善于将课本题拓展、引伸,围绕核心知识、主干知识选编补充题。教学要求是:先学后教,会的不教,以学定教。

第四步:练习反馈:以适量的不同梯度的练习来检测反馈当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学生按教师提供的课堂练习或作业进行自测自结。分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视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可安排能力强的学生辅助个别学困生完成训练。做到当堂训练,当堂反馈,当堂解决问题,不留尾巴,做到“堂堂清”。

第五步:归纳巩固:师生共同回顾课堂所学内容要点,特别是方法总结。针对反馈情况,布置相应的巩固练习。

4、提升了校本教研的档次,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四、最终研究成果

(一)理论性成果

1、《反思集》

2、《案例、叙事集》

3、《教学设计集》

4、《论文集》

5《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6、推出了一个有效指导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五步有效教学法”。

(二)实践性成效

1、教师利用农远资源、整合媒体资源的水平逐步上升。

2、课堂教学有效性成效显著。

3、教师的教学观念、认识得到改变,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五、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要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而且,教学效益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同时又反对绝对量化或过于量化,而是将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有机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4、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5、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据课堂教学过程可分为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及教学评价策略等。

总之,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创新之处:

小学科学课中的有效评价 篇6

[关键词]:小学科学 自评

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可见,评价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小学科学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如何改进以此相适应小学科学评价体系呢?

在以往的学科教学评价中,评价人员的角色关系一直是:教师是评价者,学生是评价对象。在这样的过程中,由于评价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很难发挥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因此,评价对他们的激励作用也很难体现。新课标强调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即评价者的角色由教师一人发展到教师、学生(包括他们自己和其他同学)、家长和有关课程教学的专家,他们都可以对学生进行评价。然而在这些人或组织当中,谁对孩子最了解,当然是他自己,学生的自我评价,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各种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分析,从而自我提高的过程。它是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内因或者说是内部动机。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更具有更持续的作用。在这里,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自我评价作为一种自我发展的动力因素,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是学生学习进步的根本动力。

课程标准强调了培养目标的三大领域,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过程与方法,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相比,后者的评价有着较大的难度,而科学活动自我评价就能够比较容易的解决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问题。例:甲同学学习基础比较差,可是该生关心班集体,主动为班级做好事;乙同学头脑聪明,学习成绩突出,可是他傲气十足,自私自利,从不关心班集体;丙同学成绩良好,学习自觉,工作认真负责,是老师同

学公认的“好干部”;丁同学由于不肯做作业,经常课下被老师留下补作业,造成科学课经常迟到的现象„„以上几个方面的情况,任何一种学业评价都不能体现出来。

在评价过程中,要处理好评价内容的模糊度和精确性之间的关系。如果经过一个阶段的摸索和实践,对于某一项评价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能够比较全面地概括出其中的关键与具体要素,就可以将该评价内容进行分解,提出评价的具体指标,以增强评价的可操作性、有效性和一致性。例如,对学习态度进行评价,可以分解为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及时纠正错误等。对常规习惯进行评价,可以分解为上下楼梯靠右走,不吵闹,不迟到,自觉带齐学习用具,桌椅地面保持整洁,有秩序进出自然室。要注意关键指标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具体做法如下:

一、自评完成作业情况,布置“特殊”作业。

一个学期的教学进行到一定的阶段,以书面的形式,向学生提问:老师布置的作业你完成了哪些?哪些没有完成,为什么?我们学习了月球的有关知识后,你是否注意观察过月球?你以后会怎样做?学生将自己所做过的每一件实物,每一篇作业,都回忆一遍,记录在评价表中,他们能从情感、态度、能力等多方面展示自己的成绩,也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以便改正。这样的自评后,就有同学提出:“老师,能不能把没完成的作业补上。”你看,这自评自纠的效果顺理成章。且通过这些信息,老师对他们有了更明晰的了解,便可以酌情布置学生跳一跳就够的着的作业,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每学期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需求,设置不同的“特殊”作业,要求学生人人参与。这样的作业一般周期较长,短的一个月,长的一学期。如:①小小科学家日记;②小课题研究;(一种是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自选课题进行研究,另一种是根据教材内容确定的课

题)③小小科学家创新制作。对学生的特殊作业教师聘请部分学生参与评价,对比较好的作品评选出一二三等奖,由学校进行表彰。此项“特殊”作业,为学生施展才华构建了空间和舞台,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受到学生的欢迎。同时也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和帮助。

二、自评闪光点

学期末,让学生填写一张表格,除了表格里教师所列的项目(认真听课﹑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与小组合作好„„)的评价之外,可以让学生给自己来一个综合评价,戏称为“自画像”,我们来看看两位学生的“自画像”:科学课上,我“生龙活虎”,优点自然不容抹杀:操作正确,记录清楚明了;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善于发现,并及时总结。缺点嘛,自然也不容忽视:有时多管闲事,自做“聪明”;不愿把实验记录拿出来“分享”。——六(1)何伟

科学课是个开阔视野的世界,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十八般武艺个个齐耍,每个同学都发挥地淋漓尽致,我也不差。在课上,我积极发言,把自己的知识和别人分享;认真听讲,积极认真进行小组探究活动,把发现及时记录下来。缺点是:有时会讲闲话;看到好玩的仪器就想动。——六(1)钟磊

你还想说说你的闪光点是什么?

这样的自我评价,老师能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检查自己的学习过程,反思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科学课堂小组活动自评、设计自我评价表。

一堂小学科学课结束了,学生对自己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评价,这种评价,以鼓励为主,也要求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内容包括:常规习惯、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品质、学习意志、情感态度等。教师确定评价标准,指导学生如何评价,由学生根据在课堂上的情况

自己做出比较合理的评价,每堂课评价一次。通过自我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主人翁的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使学生潜在智慧和创造力最大限度的发挥。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更好的发挥主导作用,真正把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比如,我在上《把液体倒进水里》一课时,例:出示了这样一张评价表:

自我评价时,你可以参考评价标准,尽可能多发现自己在活动中的突出表现。

现在请你回答下面的问题:

1、真高兴!我在小组中最主要的贡献是: 围绕活动方案选取活动材料,设计活动方法。(你真是个聪明的设计师!)

进行活动记录。(你的逻辑思维能力、审美能力都不错吧!)组织进行观察。(你动手能力真强!)

负责当中心发言人。(你真是个能说会道的演说家!)一人身兼多职。(你真是一个多面手!佩服你!)

2、真难忘!我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 学会了与别人合作交流。(团结就是力量!你很有合作意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有了提高。(真为你高兴!)思考问题更全面、更深入。(恭喜你啦!)个人能力、特长得到发挥。(多表现自己!)学会了面对困难、克服困难。(我能行!)体验到了研究的乐趣。(乐在其中,收获无穷!)一个人完成多项任务。(独立研究能力挺强嘛!)

3、在活动中,你一定碰到不少难题,你是怎样解决的呢?你是否意识到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发现自己身上的许多

“闪光点”,这可以进一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四、星级自评

这是科学课中较为常用的一种评价方法,它也是通过学生自评与互评的形式展开的。如在六年级科学课中有一课《洗衣服的学问》,在和孩子们一起总结的时候,我们可以出示这样的一份表格: 这样的表格对于孩子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对于孩子的操作过程都有很好的帮助。通过这样的评价,孩子们知道我们应该先猜想再进行探究活动,应该先订好计划再做进行探究活动。可以很好地反思自己的研究过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够好,哪些是需要改进的。其实评价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励他们更好地发展。

例:科学课堂小组活动自我评价表

课题:洗衣服的活动探究___年____月___日今天我得____☆

┏━━━━━━━━━━━━━━━┳━━━━━━┳━━━━━┳━━━━┳━━━━━━━┓

评价项目

☆☆☆

☆☆

下次努力

┣━━━━━━━━━━━━━━━╋━━━━━━╋━━━━━╋━━━━╋━━━━━━━┫

┃1.我是先猜再活动探究

┣━━━━━━━━━━━━━━━╋━━━━━━╋━━━━━╋━━━━╋━━━━━━━┫

┃2.探究活动前我准备好材料再去做

┣━━━━━━━━━━━━━━━╋━━━━━━╋━━━━━╋━━━━╋━━━━━━━┫

┃3.我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计划)

┣━━━━━━━━━━━━━━━╋━━━━━━╋━━━━━╋━━━━╋━━━━━━━┫

┃4.我对材料变化的猜想

┣━━━━━━━━━━━━━━━╋━━━━━━╋━━━━━╋━━━━╋━━━━━━━┫

┃5.我对所需材料估计与结果相似 ┃

┣━━━━━━━━━━━━━━━┻━━━━━━┻━━━━━┻━━━━┻━━━━━━━┫

┃6.做完今天的活动探究,我想去()

┣━━━━━━━━━━━━━━━━━━━━━━━━━━━━━━━━━━━━━━━━━┫

┃7.在今天小组活动中,我能(),不能()。

┗━━━━━━━━━━━━━━━━━━━━━━━━━━━━━━━━━━━━━━━━━┛

小学科学课中的有效评价 篇7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好多学生实验活动均采用分组合作方式探究。在高涨的教学气氛中完成了自己设定的教学任务。但听课教师非常中肯地提出了课堂中出现的有关小组合作的几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一是叫停停不了。许多学生在没有教师应允的情况下就动手第一个活动, 教师喊了几遍“停”都没有停下来;二是正在玩时叫停了。活动开始没多久, 学生正玩得高兴, 教师看了一下表, 规定的时间已到, 硬要学生停下来, 汇报实验结果;三是 “我来, 我来……”叫个不停。没等一个正在回答问题的同学说完, 许多学生高举着手喊着“我来, 我来……”四是一个人做主。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都由组长一个人动手, 一个人汇报, 其余学生看着组长做, 跟着组长说。

后来, 根据平时的调查, 经过反思, 我感觉上述问题很有代表性, 反映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探究中通常存在的下列四个问题:

一是重“模式”轻“实效”。在小学科学课堂上, 有小组讨论交流才能热闹。事实上, 在这种表面上的合作讨论中, 学生很难有实实在在的体验和感悟。而教师在课堂上也只注意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互动。

二是重“结果”, 轻“过程”。教师往往以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是否与自己教学预设结果相一致来衡量学生合作学习是否成功, 多好新的发现, 可教师“预设”没有这一点, 掐断了学生创新的萌芽, 只让学生汇报自己所设想的实验结果, 这样容易忽视合作学习中很多细节上的问题。

三是重“合作”, 轻“个性”。 某些小学科学课堂合作学习由少数优等生做主角, 其余学生处于配角的状态。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把小组不同的思想进行优化整合, 把个别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 集体解决问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这样的环境中往往得不到认同, 富有个性色彩的求异思维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和肯定。

四是重“主体”轻“主导”。在平常的教学中, 合作学习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那就是学生放任自流, 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学生正玩的兴趣浓厚时, 教师如果不用巧妙的方法, 只顾自己大声喊叫或敲桌子让学生停下, 都会无济于事。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 我大胆尝试, 不断摸索, 对小学科学教学合作探究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提出几点自己的建议。

一、兴趣成为起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它往往与愉悦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

教师要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认知需要、兴趣所在, 引导学生将感兴趣的问题清晰化, 并转化为具有探索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合作尝试、探究, 用种种办法, 使探索成功, 他们的心里是多么的喜悦和自豪。另外, 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发现用已有知识难以解释的现象, 形成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发挥教师作用

教师不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 还应是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师应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第一, 学生搭建合作平台。

合作小组的建立, 既要依据学生共同的兴趣、特长等个性倾向, 也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 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独特作用, 做到扬长补短, 人尽其才。各小组具体分工方法可根据组员的特长分工, 也可实行角色轮换, 还可以有分有合, 重视交流, 倡导互助。为学生搭建一个带有竞争性、协作性及个性化的合作平台, 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

第二, 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在较多小组合作的课堂中, 学生对探究材料表现出较浓的兴趣, 教师为提高学生兴趣, 特地准备教材内外的实验材料。但过高的兴趣, 会使教师对教学场面难以收拾, 特别是在班额较大的情况下, 有些学生还东奔西跑, 更是乱成一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学会因势利导

第三, 提供充足的支持条件。

(1) 要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没有充足的材料, 学生的合作探究就成了“无米之炊”。 (2) 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只有亲身经历了过程, 才会有真切的体验, 这种体验将永远留在脑中, 不可磨灭。 (3) 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特点, 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 教师要与他们共同商讨问题的成因, 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及时地提出建议。教师不要轻易干涉学生的活动, 即使学生犯了一些错误, 只要方向是正确的就不要急于纠正, 因为失败和成功都是学生成长必须面对的经历。

三、学生学会合作

在组建小组过程中, 有时会出现个别学生因能力低或不合群而无组接纳等情况。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宽容、欣赏与帮助同学。在小组探究过程中, 会出现各种矛盾冲突, 教师的指导原则是让学生依靠小组的力量,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学会倾听。

倾听是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要学会倾听教师的提问和同学的表述, 倾听实验操作要点和小组分工要求, 倾听表扬和批评。同时要学会倾听的方法, 学会尊重别人, 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话。

2.学会表达。

表达是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用语言、文字和图来描述事物的形态特征、观点、结论。

3.学会讨论。

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 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 可能有不一致之外, 这就需要讨论, 共同攻克难点, 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四、评价成为催化剂

评价不是为了排队, 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每次活动结束以后, 都要引导学生对小组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的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教师应针对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发展水平, 与学生一起制订相应的“合作交流表现”评价指标。坚持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 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重视过程评价、定性评价。通过评价使评价者得到鼓励与精神支持, 使其发挥更大的创造潜能和合作积极性。

总之,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在促进学生间感情交流, 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摘要:揭示了当前小学科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存在问题对小组合作进行了探究。从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培养、教师的有效引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等四个方面, 较细地探究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开展, 为今后有效开展合作探究提供参考。

小学科学课中的有效评价 篇8

尽管目前人们对表现性评价的概念界定不一,但一般认为表现性评价不像传统的测验专注于事实和不连贯的技能那样,而是用来测验我们所最关注的——学生在各种真实的情境中使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美国国会技术评价办公室1992年提出了一个描述性的定义,即表现性评价是要求学生创造出答案或产品以展示其知识或技能的测验。这一定义目前被较多的人所认可。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表现性评价的具体策略

(一)表现性评价的总体标准

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完成任务时的具体行为表现的评价,因此,首先要确定评价的内容,然后将内容分解为可观察的具体行为模块,并制定评价这些行为的标准。具体要求如下:

教师要对所评价的行为有所预知,记录和研究任何可能的表现成果:列出这些表现成果的重要方面,作为指导观察和评价的表现标准:尽可能用可观察、可测量和可量化的学生行为或成果特质来界定表现标准,避免用含糊不清的字眼来描述表现标准:按行为表现出现的顺序排列表现标准,以方便观察和判断。

(二)表现性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1、科学探究。科学课上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七个环节,在每个环节中,可分为不同的探究程度:

(1)在观察情景,提出问题环节可分为不能发现问题;能发现问题但表述不清;能提出表面性问题;能提出科学,利于探究的问题的四个程度。(2)在进行猜想,做出假设环节可分为:不能预测科学探究的结果;能预测科出一些但与科学的结果差距较大;能预测出较为接近科学的结果;能预测出科学的结果的四个程度。(3)在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环节,可分为:不能设计实验方案;能设计出实验方案的部分环节;能设计完整但操作性不强的实验方案;能设计完整且操作性强的实验方案四个程度。(4)在实验探究,记录数据环节中,可以分为:不会进行实验操作;仅能操作且不规范或操作情况失误较多;能操作但不能科学地记录数据;能操作且能科学地记录数据。(5)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环节中,可以分为:不会分析数据;能分析部分数据但得不出结论;能从数据中得出部分或表面性结论;能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6)在分析论证,评估结论环节中,可以分为:不能评估结论;仅能与预期结果比较但无新的思考;能与预期结果比较并发现新问题;能从比较中发现新问题。(7)在这些教学环节中,四个程度逐步升高,可以依次赋给相应的分数。

在小组交流应用创造过程中,分为五个考察项,分别为:能积极参与讨论且提出见解;能与他人进行良好合作;能完成研究报告;能对他人的研究报告提出科学的质疑;能做出具有创新性的成果。其中,按照完成考察项的书目考察程度,完成其中一项为程度一,完成其中两项为程度二,完成三项为程度三,完成四项为程度四。

根据上述内容,通过观察评价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数据等能力,然后进行访谈,通过访谈可以进一步澄清观察的模糊部分。最终结合如上标准,给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进而给出学生评价。

2、现场表现型任务。除科学探究教学外,科学课程中还有组装和制作类的教学任务。如下为笔者例举的一个表现型任务。教师可以采用表现性评价方式,观察,分析,进而做出评价。

任务:以小组合作为基础,用废旧报纸制作大桥,比一比哪一组做的大桥做的最坚固。

指导语:每组都有8张报纸,通过分工合作,设计制作一个坚固的大桥,并派一名代表向全班介绍小组的大桥。

情景:利用课堂教学中的30分钟常规教学时间:在制作大桥的过程中,除已给的报纸外,不可使用任何其他工具和材料当制作时间只剩五分钟时提醒学生

评价标准:(1)大桥承重(4分):(2)作品有创意和个性(2分):(3)小组分工明确,合作协调:(2分):(4)作品介绍全面,语言流畅,富有特色(2分)

在设计表现性任务时,教师除了要恰当地选择表现性任务的类型和内容,还要评估实施表现性任务的条件,以保证评价的实施。

3、创作类作品。在一年内通过几次学生作品的收集,提供有关学生在不同科学领域的学习活动过程与成果方面的描述性信息。如教师可以不定期的组织一些科普画的绘制,科普小论文的撰写,然后把这些材料放置在档案袋中。

档案袋是表现性评价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由于档案袋需要一个漫长的收集过程,所以档案袋中的资料可以反映学生较长一段时间的变化。除此之外,教师可以根据档案袋中的资料了解教学的反馈信息,是教师自我成长的一种方式。

三、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表现性评价的价值体现

(一)实施表现性评价是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需要。

传统的纸笔测验已经不能胜任全面评价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状况,只能评价出学生的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却不能评价出学生能做什么,做的怎么样。而表现性评价能够针对具体情境,细化,全面的评价出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的过程和结果,与此同时,表现性评价能够真实,具体的评价出学生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全面的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表现。

(二)开展表现性评价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改变目前评价的方式将不可避免地改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使用表现性评价的目的不是对教育教学进行根本性的评价和考试的改革,而是将通过多种评价方式使学生、教师以及家长受益。表现性评价的实施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水平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小学科学课程,强调探究式教学,表现性评价能够评价学生在每个环节中的表现。除此之外,通过表现性评价,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才能、能力和兴趣所在,并在课堂外的客观世界中学会如何应用这些才能。

上一篇:学期期末总结报告下一篇:信念无敌阅读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