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农村五保供养政策

2024-09-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最新农村五保供养政策(精选8篇)

最新农村五保供养政策 篇1

第 456 号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已经2006年1月11日国务院第12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总 理

温家宝

二○○六年一月二十一日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了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正常生活,促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农村五保供养,是指依照本条例规定,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村民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

第三条 国务院民政部门主管全国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第四条 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提供捐助和服务。

第五条 国家对在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供养对象

第六条 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

第七条 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应当由村民本人向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因年幼或者

智力残疾无法表达意愿的,由村民小组或者其他村民代为提出申请。经村民委员会民主评议,对符合本条例第六条规定条件的,在本村范围内公告;无重大异议的,由村民委员会将评议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评议意见之日起20日内提出审核意见,并将审核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审核意见和有关材料之日起2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对批准给予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发给《农村五保供养证书》;对不符合条件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对申请人的家庭状况和经济条件进行调查核实;必要时,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以进行复核。申请人、有关组织或者个人应当配合、接受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第八条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不再符合本条例第六条规定条件的,村民委员会或者敬老院等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以下简称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向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报告,由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核准后,核销其《农村五保供养证书》。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死亡,丧葬事宜办理完毕后,村民委员会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向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报告,由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核准后,核销其《农村五保供养证书》。

第三章 供养内容

第九条 农村五保供养包括下列供养内容:

(一)供给粮油、副食品和生活用燃料;

(二)供给服装、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钱;

(三)提供符合基本居住条件的住房;

(四)提供疾病治疗,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

(五)办理丧葬事宜。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未满16周岁或者已满16周岁仍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应当保障他们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所需费用。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疾病治疗,应当与当地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相衔接。

第十条 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并根据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

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可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在本行政区域内公布执行,也可以由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制定,报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

国务院民政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制定工作的指导。

第十一条 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在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有农村集体经营等收入的地方,可以从农村集体经营等收入中安排资金,用于补助和改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将承包土地交由他人代耕的,其收益归该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所有。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中央财政对财政困难地区的农村五保供养,在资金上给予适当补助。

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应当专门用于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贪污、挪用、截留或者私分。

第四章 供养形式

第十二条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可以在当地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也可以在家分散供养。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可以自行选择供养形式。

第十三条 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供养服务;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可以由村民委员会提供照料,也可以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有关供养服务。

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县级人民政府和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设备、管理资金,并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

第十五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民主管理和服务管理制度。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应当经过必要的培训。

第十六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可以开展以改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生活条件为目的的农副业生产。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对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开展农副业生产给予必要的扶持。

第十七条 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与村民委员会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签订供养服务协议,保证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享受符合要求的供养。

村民委员会可以委托村民对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提供照料。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和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管理制度,并负责督促实施。

第十九条 财政部门应当按时足额拨付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确保资金到位,并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

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

第二十条 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申请条件、程序、民主评议情况以及农村五保供养的标准和资金使用情况等,应当向社会公告,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一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遵守治安、消防、卫生、财务会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向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提供符合要求的供养服务,并接受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符合农村五保供养条件的村民不予批准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或者对不符合农村五保供养条件的村民批准其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

(二)贪污、挪用、截留、私分农村五保供养款物的;

(三)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村民委员会组成人员贪污、挪用、截留农村五保供养款物的,依法予以罢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本条例规定,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私分、挪用、截留农村五保供养款物的,予以辞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村民委员会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对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提供的供养服务不符合要求的,由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有权终止供养服务协议;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七章 附

第二十五条 《农村五保供养证书》由国务院民政部门规定式样,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监制。

最新农村五保供养政策 篇2

一、案情摘要

1、某乡原民政科办员陶某, 在乡镇有

关领导的授意下, 利用职务之便, 采取虚报五保供养对象名单, 冒领五保供养金和截留供养金的手段, 共截留供养资金23万余元, 除一部分用于乡镇帐外开支外, 伙同他人私分56000元, 挪用5万元。另外其个人还冒领了3万余元的五保供养金。目前, 被提起公诉的陶某等人, 法院已作出了有罪判决。

2、某镇民政科办员张某, 采取虚报五

保供养对象或截留五保供养对象供养金的手段, 挪用公款10万余元, 除用于弥补敬老院人员生活费差额和送礼开支外, 余款4万余元被其侵吞。此案已进入审查起诉阶段。

二、发案原因分析

1、五保供养对象的确定存在漏洞。

由于农村困难群众较多, 且许多群众对自己是否符合五保供养对象的条件并不清楚, 这就造成了供养对象的实际确定权掌握在了乡镇少数经办人手中。另一方面, 由于五保供养对象人数较多, 县民政部门无法对其真伪逐一进行核实, 也造成了个别乡镇经办人员虚报五保供养对象名单, 冒领五保资金的现象。某乡民政办的陶某就是钻了这个漏洞, 在2002年至2005年间, 虚报五保供养对象50余人, 截留资金23万余元。

2、公开渠道不畅通。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第20条的规定“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申请条件、程序、民主评议情况以及农村五保供养的标准和资金使用情况等, 应当向社会公告, 接受社会监督。”而实际上经县民政局核定的五保供养对象名单, 仅向各乡镇以发文形式公开, 但乡镇到各村的名单公开渠道并不畅通。有些村民组地处偏僻、交通不便, 广播、电视等信息不通, 加之很多的五保供养对象自身有身体缺陷, 行动不便、不识字等。致使有些早已被确定为五保供养对象的, 本人还不知道, 而其五保供养金却被少数经办人员截留侵占。办案中我们就发现有的困难群众在被确定为五保供养对象一、二年后竟然没拿到过一分钱的供养金。

3、五保供养金发放缺乏有效监督。

从2002年开始五保供养金发放实行逐人打卡发放, 即每个供养对象一张存折, 不直接发放现金。看似乡镇民政办不直接经手五保供养金, 五保户可以足额领到钱了, 但供养金的存折还是由民政办负责发放, 这又给个别经办人截留五保供养金留下了漏洞。某镇民政办的张某2002年至2004年间, 就利用截留的五保供养金存折, 安排他人帮其从信用社支取或自己去支取应该发放的供养金10余万元;而陶某更是骗取了16户五保供养对象的户口簿和印章, 支取供养金3万余元占为己有。

4、个别乡镇套取五保供养金现象严重。

少数乡镇由于开支过大而有些开支从账面上又难以处理, 便打起了五保供养金这块“唐僧肉”的主意, 采取截留和虚报冒领的方法套取五保供养资金设立“小金库”, 在帐外随意开支。这就给少数人的贪

1、进一步增强五保供养工作透明度。首先是对供养对象的确定要透明。将供养对象确定的标准、程序和初定名单进行公示, 杜绝少数人的暗箱操作;其次是相关信息公开渠道要畅通。基层政府可以通过有线广播或派员走村入户登门告知等方式, 将确定与否及供养金数额等信息明确告知当事人, 同时将此项工作纳入民政工作人员绩效考核范围, 强化民政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第三, 资金去向要公开。每年各级财政下拨到基层的民政资金不光是农村五保供养资金, 还有各种优抚、捐赠、灾减等社会救济金, 对这些资金的去向要逐笔及时在本行政区域内公开, 防止挤占、挪用、贪污等行为发生。

2、进一步加强对五保供养工作的监督。一方面, 县民政部门要加大监督核查的力度, 想方设法保证每一个供养对象的真实性, 保证每一分钱都要及时发放到供养对象的手中。另一方面, 各级财政、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对五保供养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和监督,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及时对截留、挪用供养资金的行为和人员进行纠正和处分。确保农村困难群众能够充分享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和救助。

3、尽量减少五保供养金发放的中间环节。从上面两个案件不难看出, 五保供养金发放经过乡镇民政办, 是引发此类职务犯罪发生的重要原因。建议公共财政采取将资金划拨到银行, 再由五保供养对象凭身份证或户口簿到银行领取存折, 支取供养金的方式进行发放, 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供养金被截留侵吞的现象。

我们只有加强对涉及农村五保供养资金职务犯罪的预防和查处, 建立更加完善的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管理体制, 从而杜绝此类犯罪, 才能确实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正常生活, 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使这部分农村特殊困难群体切实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关怀, 与我们一道共享国家改革开放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孙琬钟, 国家工作人员公务犯罪界限认定与处罚实务全书,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0.10

黑龙江省农村五保供养情况调查 篇3

一、全省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现状

黑龙江省现有五保供养对象14.5万人,其中:集中供养对象6.8万人、分散供养对象7.7万人,供养标准分别为每人每年2400元和1800元。目前,全省逐步实现了敬老院功能向综合性、区域性转变,管理向制度化、规范化转变,服务向人性化、亲情化转变的供养模式。

(一)全面实施整合改造。2006年起,黑龙江省在佳木斯市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了农村敬老院整合改造工作。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敬老院整合改造资金7.02亿元,其中:省级财政累计投入2.02亿元(含福彩资金0.84亿元),市县财政累计投入5亿元,整合、新建、改建、扩建农村敬老院400家,床位由原来的1.9万张增加到7.23万张,入住率达到90%,农村五保集中供养能力由原来的19%提高到50%以上。敬老院固定资产达7.94亿元,院产经济年收入1222万元。

通过整合改造,全省初步形成了以区域性乡镇敬老院为主体,以县级中心敬老院为辐射,以五保家园和社会办敬老院为补充的农村敬老院发展格局。

据了解,新建的中心敬老院床位一般在150—200张,包括附属设施每张床位占用面积达30平方米,有生活区、生产区、休闲区和娱乐区,院内设有医务所、阅览室、健身室、综合活动室、会议室,不仅满足了五保对象的衣、食、住、行、医等需求,还满足了老年人的文体、娱乐等需求。

(二)各项经费得到落实,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敬老院管理人员开支、公用经费和维修、设施购置等经费全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了供养机构的正常运转和供养对象的基本生活。同时,强化内部管理,加强敬老院管理服务人员的培训,促进了管理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供养模式不断创新。近年来,部分县(市)积极探索在分散供养对象比较多的中心村兴建“五保家园”,集中连片地建设十户左右的住房,一户一间卧室一个厨房,每户40至50平方米,前有院后有园。每个五保户都是独立的一个家庭,起居饮食自行支配,实行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村民委员会负责提供必要的管理服务。这样即满足了分散供养对象的“故土难离、亲情难舍、乡情难断”的情感,又极大地改善了分散供养对象居住条件。有的“五保家园”还与农村社区建设紧密结合,既便于乡村组织的服务和管理,又实现了社区服务中心(站)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共享,有效地提高了分散供养对象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二、目前全省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农村呈现的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新特点,全省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供养标准还处于较低水平。国家《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国务院令第456号)中明确规定 “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并根据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提高适时调整”。2008年黑龙江省将集中和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了每人每年2400元和1800元,之后一直没有再作调整。这一标准分别仅为2010年全省农村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的54.2%和40.7%,而且远低于目前全国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平均每人每年3262元、分散供养平均为每人每年2371元的标准。

(二)集中供养能力不足,满足不了未来需求。据对全省农村部分五保对象问卷调查显示,到2015年有70%以上的五保老人都希望入住敬老院,但现有敬老院床位数只能满足50%。

(三)部分乡镇敬老院基础设施落后、陈旧。目前,全省还有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建设的乡镇敬老院52家,这些敬老院的房屋破旧、设施简陋,达不到国家颁布的建设标准,亟待维修改造。

三、推进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对策

(一)推进集中供养,强化县级中心敬老院的辐射带动功能。要进一步加快敬老院建设步伐,多措并举,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实现集中供养率达到70%。同时,依托县级中心敬老院,强化管理服务的示范指导作用,逐步完善养老服务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的标准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二)推进分散供养,发挥农村社区对五保供养的依托作用。将农村社区和“五保家园”统筹规划、同步建设、资源共享,拓展五保家园的载体功能,延伸农村社区服务站的管理和服务功能,充分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开展为五保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理疗护理、文化娱乐、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服务。

(三)推进社会化养老,促进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实现产业化发展。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税费优惠、政府购买服务等措施,保障养老机构持续经营健康发展,满足农村五保老人的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同时,积极研究探索筹资机制,采取政府保一块、公益基金助一块、民间资本投一块、社会爱心捐一块的办法,吸引民间资本,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渠道,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的发展。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社会保障处)

责任编辑:洪峰

农村分散五保供养协议 篇4

甲方:(乡镇人民政府)乙方:(义务包户责任人)丙方:(分散五保供养对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第六条、《河南省实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办法》第七条规定,经本人申请、村委会审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报市民政局审批备案,确定张青选为五保供对象(分散),三方签订如下分散供养协议:

1、甲方按照《条例》要求,在吃、穿、住、医、葬(教)方面给予物质帮助。(1)丙方是未成年的,应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2)有了法定赡养人、抚养、抚养义务人,且法定义务人有赡养、扶养、抚养能力的,或年满16周,已结束在生活,有劳动能力,或重新获得稳定生活来源的,或丙方死亡的,经甲方审核上报后,停止其分散五保供养,收回《五保供养证》。(3)监督、检查乙方执行协议。

2、乙方必指定专人为丙方的义务包户责任人,义务包户责任人不但要负责帮助料理丙方日常基本生活,还要经常查问五保对象的住房状况、身体情况及生活起居中的团难,确实找不到包户抚养人的由村委会扶养。

3、丙方应遵守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服从住地组织的管理,遵守村民公约。个人财产丙方可继续使用,但不得自行处理,对于无劳动能力的分散五保户,个人责任田地由乙方或受委托包户责任人代管,可以转包代租,所得收益由乙方或受委托包户责任人建账管理,不得挪做它用,主要用于丙方应急开支。去世后,乙方或包户责任人要及时送到殡仪馆进行火化。火化后市民政局会一次性支付丙方原享受的一年供养金,作为丧葬补助费。

4、甲方必须每季度对分散五保对象家庭进行一次巡访,检查乙方和包户责任人执行职责情况,必须要有检查记录。如包户人没有尽责造成丙方不能正常生活的,由乙方承担责任,并及时调换包户责任人,如确无法落实义务包户责任人的,应及时向民政局汇报,建议纳进敬老院集中供养。

5、甲、乙两方要认真执行协议,如不履行本协议,造成丙方受冻、受饿,因病照管不周发生非正常死亡的,视情追究有关职员责任。

6、本协议仅限丙方分散五保供养期内有效,如丙方要求供养形式变更,经甲、乙两方申请、审核上报、市民政局审批后,另外签订相关协议执行。

7、本协议未尽事宜,可甲、乙、丙三方协商解决。

8、三方应共同遵守本协议,需更改协议或中途解除协议,应三方协商解决。

9、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市民政局留存一份。甲方(签名)(盖章):乙方(签名)(盖章):

丙方(签名):

受委托包户责任人签名:

村民委员会见证人(三人以上村民代表)(签名):

天津市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办法 篇5

【发布日期】2008-08-05 【生效日期】2008-10-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农业部

天津市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办法

《天津市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办法》已于2008年7月18日经市人民政府第1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市 长 黄兴国

二○○八年八月五日

天津市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办法

第一条第一条 为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正常生活,促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根据国务院《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国务院令第456号),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农村五保供养,是指依照《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和本办法规定,在吃、穿、住、医、葬等方面给予村民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

第三条第三条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正常生活;

(二)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以政府保障为主,多渠道改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

(四)公平、公开、公正。

第四条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领导,要把农村五保供养事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制定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市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为:集中供养的,每人每年4000元;分散供养的,每人每年2500元。各区县人民政府可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财力状况和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制定上浮标准。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应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

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在各区县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市财政按照有关规定给予适当补助。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新建、改扩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对布局不合理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逐步进行合并,不断提高集中供养水平。

第五条第五条 市和区县民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负责拟订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制定农村五保供养管理制度并监督落实。

发展改革、建设、农业、教育、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规划、审计、残联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第六条第六条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审核、上报和供养工作。

村民委员会协助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申请受理、民主评议、公告、上报工作和日常生活照料。

第七条第七条 对按照标准建设、依照规定运营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按照有关规定从市、区县财政和市福利彩票公益金中给予补贴。

第八条第八条 招用本市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转移劳动力及就业困难群体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可以享受由市再就业资金提供的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补贴或者工资补贴。

对在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中从事护理和服务工作、参加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统一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职业技能证书的人员给予培训补贴,所需补贴资金,由区县民政部门或者从市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按规定解决。

第九条第九条 兴办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本市下岗失业人员,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

社会力量举办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申请贷款担保、贷款贴息。

第十条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及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提供捐助和服务。各区县民政部门在开展社会捐助活动中募集的物资,应当优先用于解决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需要。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民政部门对在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是指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的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

(一)无劳动能力;

(二)无生活来源;

(三)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认定和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终止,按照《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农村五保供养包括以下内容:

(一)供给粮油、副食品、生活用水和生活用燃料;

(二)供给四季服装、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钱;

(三)提供符合居住条件的住房,确保通风、采光、照明及安全;

(四)提供疾病治疗,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参加当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负担的部分费用由农村医疗救助基金负担,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后,个人实际负担部分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医疗救助;

(五)办理丧葬事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死亡后,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或者村民委员会负责办理丧葬事宜,所需费用从农村五保供养资金中列支。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中未满16周岁或者已满16周岁仍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免除相关费用,提供必要的学习用品,保障其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私有财产按照继承法处理,不得将村民私有财产交给国家或者集体作为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条件。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区县财政部门根据民政部门提供的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用款计划,按季度拨付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并依据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变化及时调整预算,确保供养资金的落实。

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供养资金,直接拨付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供养资金,实行社会化发放。

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

区县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应当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设备、管理资金,并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所需费用不得在农村五保供养资金中列支。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与村民委员会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签订供养服务协议。

在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要坚持入院自愿、出院自由的原则,签订入院协议,明确相关责任和义务,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服务。

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可以由村民委员会提供照料,也可以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有关供养服务。提倡其他社会组织或者志愿者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提供服务。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按照每8名能够自理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至少配备1名工作人员、每4名不能自理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至少配备1名工作人员的比例,配备相应数量的工作人员。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应当经过必要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依法与其建立劳动合同关系。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要完善院务公开等内部民主管理制度,接受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民主监督。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制定营养平衡食谱,合理配置适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食用的膳食,其供餐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规定的卫生标准和要求。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建立健康档案,定期检查身体,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建立卫生消毒制度,定期消毒餐具、清洗衣被,保持室内外环境整洁。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配置适合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特点的文化体育活动设施,组织有益于农村五保供养对象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保健康复活动。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安排资金,对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居住的危陋房屋进行修缮,确保房屋安全,符合居住条件。村民委员会可以从农村集体经营等收入中安排资金或者提供人力、物料,改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居住等生活条件。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区县民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档案和信息管理制度。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的监督管理,严禁截留、挪用,确保资金安全。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

第二十五条建立农村五保供养信息公开制度。各级民政部门应当公开农村五保供养申请条件、审批程序、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和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发放与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有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符合农村五保供养条件的村民不予批准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或者对不符合农村五保供养条件的村民批准其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

(二)贪污、挪用、截留、私分农村五保供养款物的;

(三)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村民委员会组成人员贪污、挪用、截留农村五保供养款物的,依法予以罢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私分、挪用、截留农村五保供养款物或者虐待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造成严重后果的,予以辞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村民委员会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对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提供的供养服务不符合要求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有权终止供养服务协议;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2007年3月2日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由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贯彻〈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的实施意见》(津民发〔2007〕13号)同时废止。

青海省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工作办法 篇6

2008年07月21日 15时53分 47 主题分类: 农业农村 民族民政

“五保供养”

青海省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工作办法

青海省人民政府令第65号

《青海省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工作办法》已经2008年5月30日省人民政府第1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7月15日起施行。

省长 宋秀岩

二○○八年六月十一日

青海省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工作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做好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工作,保障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对象的基本生活,建立和完善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根据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是指依照条例和本办法规定,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农牧民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工作。

村(牧)民委员会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工作。

第四条 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对象和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工作提供捐助和服务。

第二章 供养对象的条件和确定程序

第五条 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对象(以下简称五保供养对象)是指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老年、残疾和未满16周岁的农牧民:

(一)无劳动能力;

(二)无稳定生活来源;

(三)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

第六条 五保供养对象按下列程序确定:

(一)本人向村(牧)民委员会提出申请。农牧民本人无法表达意愿的,由其近亲属、村(牧)民小组或者其他农牧民代为提出申请。经村(牧)民委员会民主评议,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在本村范围内公示10日以上。无重大异议的,填写《青海省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对象审批表》,报送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青海省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对象审批表》之日起20日内,对申请人的自身状况和家庭条件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审核意见,并将审核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申请人、有关组织或者个人应当予以配合,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三)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审核意见和有关材料之日起2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对批准给予五保供养待遇的,免费发给由省民政部门印制的《农村牧区五保供养证书》;对不符合五保供养条件不予批准的,应当向本人或代为申请人作出不予批准的书面说明。

第七条 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核准后,核销其《农村牧区五保供养证书》,终止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待遇:

(一)重新获得稳定生活来源的;

(二)已具备了劳动能力的(年满16周岁、尚未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除外);

(三)有了具有供养能力的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的;

(四)五保供养对象死亡,丧葬事宜办理完毕的。

第三章 供养内容、标准和形式

第八条 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包括下列内容:

(一)供给粮油、副食品、生活用水和生活用燃料。

(二)供给服装、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钱。

(三)提供符合基本居住条件的住房。对分散居住的五保供养对象的住房,应安排资金适时进行修缮;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的住房,应方便五保供养对象生活起居。

(四)提供疾病治疗,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五保供养对象的疾病治疗,应当与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牧区特困医疗救助制度相衔接。

(五)办理丧葬事宜。五保供养对象亡故后,一次性发放一年供养标准的丧葬补助费,丧葬事宜由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或者村(牧)民委员会负责办理。

五保供养对象未满16周岁或者已满16周岁仍在接受义务教育的,享受国家“两免一补“政策,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所需费用。

第九条 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标准(包括现金和物资折价)由县级人民政府确定。年供养标准不得低于县级人民政府公布的前三年度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70%,保证五保供养标准不低于当地农牧民平均生活水平。

五保供养标准确定后,经州(地、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省人民政府备案,由制定机关公布执行。

第十条 五保供养采取分散供养与集中供养两种形式。五保供养对象可自行选择供养形式,但患有精神疾病和严重传染性疾病不易集中供养的,应当分散供养。

分散供养的,可由村(牧)民委员会委托农牧民、五保供养对象的亲友照料,或者由其他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提供服务。委托照料的,村(牧)民委员会、受委托的代养人和五保供养对象三方应签订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协议书,约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落实服务责任和帮扶措施。集中供养的,由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统一提供供养服务。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与五保供养对象签订入院协议,明确相关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 供养资金

第十一条 农村牧区五保供养资金,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担,在县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

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加大对各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州(地、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根据本级财政状况对五保供养工作给予资金支持。县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和民政部门具体负责五保供养资金的安排和管理使用。

第十二条 农村牧区五保供养资金要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供养资金每年由县级财政部门拨付到县级民政部门供养资金专户,由民政部门负责发放。集中供养的,发放到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分散供养的,直接发放给五保供养对象,发放情况应在《农村牧区五保供养证书》中载明,并由经办人和五保供养对象或者受委托的代养人签名。

第十三条 有农村牧区集体经营收入的,可以从农村牧区集体经营收入中安排资金,补助和改善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五保供养对象将承包的土地(草场)交由他人代耕或使用的,其收益归五保供养对象所有。

各级人民政府在安排社会捐赠款物时,除捐赠人有捐赠意向外,可以划出一定比例用于五保供养对象生活。

第五章 供养服务机构

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将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第十五条 县级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为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设备和管理资金,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要建立健全内部民主管理和服务管理制度,对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

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日常管理、工作人员经费,由县级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不得从五保供养对象的供养经费中支出。

第十六条 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以改善五保供养对象生活条件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但不得使用农村牧区五保供养资金。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给予必要的扶持和政策优惠。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工作的监督管理。

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五保供养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

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加强对农村牧区五保供养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

第十八条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对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农牧民登记造册,建立五保供养对象数据库。每年对五保供养对象变动情况进行核查,实行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

第十九条 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遵守治安、消防、卫生、财会等方面的法律和制度,向五保供养对象提供符合要求的供养服务,自觉接受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 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工作应当实行信息和政务公开。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将五保供养待遇的申请条件、审批程序、供养标准和供养资金发放情况等信息向社会公告,接受社会监督。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国务院条例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二条 村(牧)民委员会组成人员违反本办法第六条规定,不在本村范围内公示或出具虚假评议意见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或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通报批评。

第二十三条 享受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待遇的农牧民,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乡(镇)人民政府给予批评教育,追回其冒领的五保供养资金和物资:

(一)以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待遇的;

(二)享受五保供养待遇后,自身状况和家庭条件发生变化,不再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条件,不及时报告、如实提供有关情况,继续享受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待遇的。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解释。

最新农村五保供养政策 篇7

为贯彻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关于加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设施建设的要求,解决各地农村五保供养设施滞后的问题,民政部决定,在“十一五”时期,利用发行福利彩票筹集的彩票公益金,开展“农村五保供养服务设施建设霞光计划”(以下简称霞光计划)。主要内容为,自2006—2010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民政部门要从本级留用的彩票公益金中,划拨一部分资金资助农村五保供养服务设施建设,同时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加大投入,总投入力争达到50亿元左右。其中,部本级每年安排资金不少于1亿元。

一、目标任务

实施霞光计划以满足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彩票公益金资助为手段,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新建、改建、扩建并举,有重点、有步骤地建设一批农村五保供养服务设施,改善农村五保分散供养对象居住条件,解决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住房问题,提高供养服务水平。

——基本满足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集中供养需求。建设一批农村乡(镇)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网络,保证愿意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能够集中供养。

——全面改善农村五保分散供养对象的居住条件。建设一批位于村庄、靠近群众,规模可大可小的农村五保分散供养对象集中居住点,保证每户分散供养对象拥有一间达到当地一般居住条件的住房,并由村民委员会提供必要的管理和服务。

二、资助范围

优先支持没有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贫困地区建设供养服务机构。

 重点支持城区、县城以外的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地区建设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或者农村五保分散供养对象集中居住点。

 对集中供养率未达到50%的地区,部本级资金只资助新建和利用乡镇其他资源改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不用于对现有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修缮或者改造。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资助额度,东中部地区原则上每所不超过20万元,西部地区原则上每所不超过25万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对象集中居住点的资助额度,东中部地区原则上每个不超过8万元,西部地区原则上每个不超过10万元。

三、实施办法

(一)编制规划

 各地民政部门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科学编制当地霞光计划实施方案,明确“十一五”时期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与农村五保分散供养对象集中居住点建设的目标、任务与措施,制订建设计划,合理确定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和农村五保分散供养对象集中居住点的区域布局和建设规模,并落实到具体建设项目上,明确施工进度要求。各地的霞光计划实施方案要在2007年6月前出台。

(二)资金筹集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以地方为主筹集建设资金,中央给予适当补助。在争取地方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各地民政部门要从本级留用的彩票公益金中筹集霞光计划建设资金,并确保资金投向符合本方案的要求。各地民政部门的筹资额度及比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部门规定。部本级彩票公益金主要用于资助财政困难地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和农村五保分散供养对象居住点建设。部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资助额度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情况以及项目筹备情况等因素确定。

(三)项目申请

 霞光计划资助项目的申请,由县(市)民政部门组织项目建设单位填报项目申请表(部本级资助项目申请表见附件1),对项目建设必要性、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建筑标准、资金筹措、工程进度等作出说明。项目举办单位原则上为组织兴建农村五保分散供养对象集中居住点和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乡(镇)人民政府。根据各地实际,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居住点项目的举办单位也可以是村民委员会;区域性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项目的举办单位也可以是县(市)民政部门。

(四)项目审批

 霞光计划实行分级管理,根据彩票公益金来源,由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部门以及市(地)、县(市)民政部门分级审批,并在项目申请表上填写审批意见,形成各级民政部门分工负责、上下协作、共抓落实的格局。民政部负责霞光计划总体设计、宏观指导以及所有项目的备案审查;各地民政部门负责制定本省份建设规划、审批本级资助项目,并负责审核申请上级资助的项目。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部门申报申请部资助的项目,应当按照部确定给予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资助额度,根据本方案确定的资助范围,区分轻重缓急,审核、确定申请部资助项目,统一报部审批。

(五)项目实施

 霞光计划项目由项目举办单位组织实施,单位法定代表人对项目建设负总责。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项目要按照《民政部关于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和《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以及国家建设工程方面的规定组织设计、实施;农村五保分散供养对象集中居住点项目要结合村庄改造,根据国家关于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的要求,按照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的原则组织建设。

(六)项目验收

 项目竣工后,由项目举办单位按照有关规定组织项目验收。县(市)民政部门要参与项目验收,并对验收合格、投入使用的项目,发放“社会福利彩票资助——霞光计划项目”标识,建立项目档案,组织项目举办单位填写项目竣工登记表(部本级资助项目登记表见附件2),并逐级上报民政部。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实施霞光计划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步骤,也是贯彻《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实施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必然要求,对于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切身利益,加快农村老龄事业发展,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各地民政部门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并争取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做好霞光计划的组织实施。

(二)监督管理

霞光计划实行严格的项目管理。各个项目都要建立项目申报、实施、验收、登记等制度,建立完整的项目建设档案。项目建设要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加强资产管理,确保项目建成后用于农村五保供养,设施不浪费、不流失,机构能生存、能发展。地方各级民政部门要认真督促霞光计划实施,并联合有关部门对工程建设进度与质量情况、资金拨付与使用情况等进行跟踪检查。民政部将结合《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执法检查,采取随机抽查、组织各地互查等方式,对各地组织实施霞光计划的情况进行检查,并通报检查结果。对发现存在突出问题的地方和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酌情扣减下一部资助额度。

(三)舆论宣传

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利用各种新闻媒介,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成果展示会等各种方式,宣传霞光计划的进展与成效,对在霞光计划实施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及时总结推广,大力表彰,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树立霞光计划关爱民生的良好社会形象,促进中国福利彩票发行和彩票福利金使用的双向互动,为农村五保供养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其他规定

最新农村五保供养政策 篇8

陕西省人民政府令 第174号

《陕西省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已经省政府2013年第2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

省长:娄勤俭

2014年1月14日

陕西省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规划与建设

第三章服务对象与内容

第四章机构与管理

第五章保障与支持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提高供养服务能力和水平,根据《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是指由县级人民政府或者乡、镇人民政府举办的,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提供供养服务的公益性社会救助机构。

本办法所称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是指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工作。

发展和改革、教育、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卫生和计划生育、税务、工商、机构编制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配合做好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工作。

第五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按照国家规定实行等级评定。

第六条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捐助和服务。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民政部门对在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管理和服务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规划与建设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数量、分布、集中供养需求等,建设能够满足若干乡、镇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集中供养需要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会同相关部门编制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专项规划,并经本级人民政府同意后组织实施。

第九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实行项目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施行。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项目建设应当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项目设计、施工、监理单位。

第十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在交通便利,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齐全的地方选址,避开自然灾害易发区。

第十一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建筑设计规范和标准,采取新建、扩建与改建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闲置的设施。

第十二条县级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规模一般在300张床位左右,乡、镇区域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规模一般在150张床位左右,乡、镇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规模应当达到50张床位以上。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为每名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提供使用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的居住用房。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有开展农副业生产所必需的场地和设施。

第十三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配置基本生活设施和残疾人无障碍设施,配备必要的膳食制作、医疗保健、文体娱乐、供暖降温、消防以及办公管理等设备。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建有厨房、餐厅、储藏室、活动室、医疗室、浴室、卫生间和办公等辅助用房。第三章服务对象与内容第十四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主要服务于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优先服务于生活不能自理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可以向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提供服务。

第十五条县级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在满足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集中供养需求的基础上,可以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但社会养老床位不得超过床位总数的25%。

有条件的乡、镇区域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和乡、镇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在满足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集中供养需求的基础上,可以面向社会养老对象开展日间照料服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不得因开展社会养老服务降低对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集中供养条件和服务水平。

第十六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选择到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的,应当由本人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本人无行为能力的,可以由其他村民或者村民委员会代为申请。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20日内提出审核意见,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在2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决定。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根据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本人意愿和当地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供养能力等情况,安排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接收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农村

五保供养服务机构不得拒绝接收。

接收患有精神病、传染病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治疗护理能力。

第十七条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与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签订供养服务协议,委托其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提供供养服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与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及其所在的村民委员会签订供养服务协议,约定各方的权利与义务。

第十八条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对象和社会养老服务对象应当遵守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制度,爱护公共财物,文明礼貌,团结互助。

第十九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向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提供以下服务:

(一)提供符合食品卫生要求和农村五保供养对象身体条件的膳食;

(二)提供服装、被褥等生活用品以及零用钱;

(三)根据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护理的等级标准,实施分级护理服务;

(四)提供日常诊疗服务,定期检查身体,建立健康档案,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对入住后患传染病和精神病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采取必要措施,并转送专门的医疗机构治疗;

(五)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监护工作;

(六)开展适合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特点的康复、文化体育活动,给予精神慰籍;

(七)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餐具的日常消毒工作,定期清洗其被褥和衣服,保持室内外的环境整洁、卫生;

(八)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去世后,妥善处理丧葬事宜;

(九)国家规定的其他服务。

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未满16周岁或者已满16周岁仍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依法保障其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残疾人联合会等有关单位申请为集中供养的重度残疾五保供养对象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有条件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可以自行配备。

第二十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签订协议,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提供日常诊疗服务。

第二十一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对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实际供养水平,不得低于所在县级人民政府公布的集中供养标准。

第二十二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善待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尊重民族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不得歧视、虐待、遗弃。

第四章机构与管理

第二十三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依法办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所需编制由编制机构按照有关规定核定。

第二十四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撤销应当经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同意后,依法办理事业单位注销登记,并妥善安置农村五保供养对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撤销后,其拥有的土地使用权、设施等资产,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处置手续。

第二十五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管理人员由举办机关聘任,并定期对其履

行职责情况进行考核;服务人员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根据工作需要聘用,依法签订聘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服务人员原则上按照供养对象的1/10配备,但生活不能自理的供养对象的服务人员不得低于供养对象的1/3。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医疗室应当配备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医护人员。公益性岗位优先用于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

第二十六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根据实际合理设定岗位,明确岗位要求和工作流程,实行岗位责任制。

有条件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可以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配备专业社会工作者。

第二十七条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对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服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第二十八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财务、档案、环境卫生、安全保卫等制度,并向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公开。

第二十九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设立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由该机构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代表、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代表组成,其中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代表应当达到1/2以上。

管理委员会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民主选举产生,履行以下职责:

(一)监督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

(二)监督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财务管理情况;

(三)监督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工作;

(四)调解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内部的矛盾纠纷;

(五)组织协调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开展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

(六)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内部其他管理事项。

第三十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农副业生产,其收入应当用于改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条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农村五保供养机构可以鼓励本机构供养对象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活动,并给予适当报酬。

第三十一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妥善管理和使用本机构的资产,并依据有关规定办理登记手续。第五章保障与支持第三十二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资金列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福利彩票公益金、无明确捐赠意向的社会捐赠资金,每年应当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

第三十三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正常运转。

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对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运转、维护等给予资金支持。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运转、维护等给予必要的支持。

第三十四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集中供养资金按照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布的集中供养标准,列入县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对困难地区的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在资金上给予补助。乡、镇人民政府可以对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在资金上给予支持。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集中供养资金,由县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直接拨付农村五保供

养服务机构。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集中供养资金应当专项用于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生活,不得挪作他用。

第三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服务人员的薪酬待遇,并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险。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服务人员的薪酬待遇标准和经费保障方案由省人民政府民政、财政部门拟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服务人员的薪酬待遇应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逐步提高。

第三十六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和发展时,享有以下支持:

(一)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和其他行政事业性费用;

(二)安装水、电、天然气、有线电视、互联网、电话等设施的,有关单位应当减免相关费用;

(三)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自用的土地、房产等,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

(四)企事业单位及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的捐赠,在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当依法扣除。第三十七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在提供供养服务时,享有以下优惠:

(一)污染物排放达标的,免缴排污费;

(二)免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三)可以依法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四)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医疗室,具备对外开展医疗、康复服务条件、取得执业许可证的,可以申请成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审查合格的,可以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范围;

(五)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按照民用标准,并给予适当优惠;

(六)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的育养服务,依法免征营业税。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有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影响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集中供养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歧视、虐待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或者未尽到管理和服务责任,导致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机构负责人予以解聘;对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造成财物损失的,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第四十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聘任机关对负责人依法给予处分,对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予以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对负责人予以解聘,对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予以辞退;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私分、挪用、截留农村五保供养款物的;

(二)私分、挪用农副业生产经营收入的;

(三)歧视、辱骂、殴打、虐待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

(四)盗窃、侵占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财产的;

(五)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第四十一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予以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停止集中供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规定,扰乱正常生活秩序的;

(二)打架、斗殴,造成他人身体伤害的;

(三)损毁、盗窃、侵占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或者其他农村五保供养对象财产的;

(四)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第七章附则第四十二条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举办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依法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其管理和服务参照本办法执行。

上一篇:智能门禁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解决方案下一篇:六年级成长的烦恼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