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读书笔记

2024-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毛泽东思想读书笔记

毛泽东思想读书笔记 篇1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社会与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历史必然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长远的指导意义。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其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具有多方面的内容:

1.政治思想。“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1949年毛泽东在总结中国共产党28年的光辉历程时提出的一个著名判断。它以形象化的说法揭示了一个基本事实即中国共产党真正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以它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从1917年十月革命后开始的。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使中国共产党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组织形式早在1927年中共中央“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就提出了“政权是用枪杆子取得的”著名论断并领导了秋收起义创建了人民军队。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的问题离开武装斗争就不能解决。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这是毛泽东在总结革命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只有把武装斗争这个主要斗争形式同其他各种必要的斗争形式在全国范围内直接或间接地配合起来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是毛泽东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的基本总结毛泽东关于三大法宝的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领导人民革命的理论和策略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宝库的一个杰出贡献。

2.经济思想。关心群众生活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表现。关心群众生活、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也是我们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一个法宝“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这是毛泽东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情况出发而向全党发出的一个重要号召。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和党中央十分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基本方针。“两参一改三结合”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我国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两参”即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工人参加企业管理;“一改”即改革企业中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三结合”即在技术改革中实行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的原则。

3.文化教育思想。“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是毛泽东关于建设有文化的军队的重要性的具体表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正确对待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成果在毛泽东文艺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古为今用”就是吸取古代文化遗产中有益的、精华的成分与“新的群众的时代相结合”为反映现实服务。一切文化艺术都是在继承、借鉴前人的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悠悠的中国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对这些宝贵的遗产必须继承而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继承是批判的继承而不是一切照搬兼收并蓄。“洋为中用”就是学习一切外国文化成果中有益的东西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为丰富发展中国的文化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毛泽东关于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方针亦称“双百”方针。毛泽东认为“双百”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4.文艺思想。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文艺思想观点的鲜明性、战斗性和实践性与其哲学的、政治的、经济的以及文化的思想是一脉相通又是不可分割的。毛泽东的教育改革思想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指导中国革命的教育改革实践的经验概括和总结。

5.军事思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总结中国人民军队建设的丰富经验系统地阐明了如何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一系列基本思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毛泽东把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主要内容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夺取革命的胜利。农村包围城市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这是毛泽东研究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读书笔记 篇2

读懂这本书,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两个理论体系的准备:哲学中认识论的部分;另一部分是对于人类发展的历史要有一个轮廓,最重要的是了解解读历史的角度,例如:政治经济学的、文化史的、技术发展史的,等等。

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学者对于国外的大众传播研究,无论是来自实证派的还是批判派的,都贯彻“拿来主义”,到现在已经硕果累累。中国学者对于大众传播研究的基本路径,总体上看来,是依循着经典的哲学认识论的思路:从古希腊时开始哲学家无条件确认的人与动物的绝对的区别,在认识领域里则明确表现为感性与理性、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精神、本质与表象的毅然对立。这些思路不仅体现在新闻理论研究中,例如对新闻的真实性的界定上,而且体现在对于电子媒介这样的以技术手段取胜的媒介的批评中,工具理性主义占据着人们的头脑,人似乎毫无例外地与其所处环境对立起来。人们沿着实证派的道路在对一个个孤零零的个别的媒介事实进行无休止的调查与实验的同时,又用批判的怀疑精神去质疑前者所谓的“客观性”原则究竟能否带来经验的可靠与确定。而《思想无羁》中所讲的媒介环境学与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将哲学的思辨和人类历史的脉络作为其思想的起点和最终的归宿。人与技术、人与由技术所构成的环境之间不是割裂的关系,而是辩证一体的。

而另一个对理解该书极有帮助的是另一本同样来自媒介环境学派学人的书,即林文刚编辑的《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对于这门学科来说,该书无疑是最具有引领意义的入门必读书。笔者正是寻着该书的思想轨迹一点一点认识媒介环境学并领略该世界的精彩的。至于书中介绍的这门学科的缘起、发展,学派之间的影响等等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按照该书的说法,它旨在对“文化、技术和传播关系的各种解释”。(Lum, 2007, p.5)这反映在以下几位学者的学术成就里,他们是伊丽莎白·爱森斯坦、雅克·艾吕尔、詹姆斯·凯利、埃里克·哈弗洛克、哈罗德·伊尼斯、苏珊·朗格、麦克卢汉、路易斯·芒福德、沃尔特·翁、尼尔·波兹曼和本杰明·沃尔夫。其中没有保罗·莱文森这个名字,但他是该学派第三代的核心领导学者,在他的文章中到处可见他受到上述学者的深刻影响。麦克卢汉被尊为媒介环境学的开山学者;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尼尔·波兹曼则被看作是该学派的精神领袖;到了90年代,保罗·莱文森———这位既擅长写科幻小说,又创办网络远程教育的才子———成为该学科的领军人物。而就是在这个时代,互联网全面而快速地发展起来,电视依然占有不可动摇的传媒霸主地位,报纸等纸质媒体继续保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他比之前的伊尼斯、麦克卢汉等人都有机会接触并受用了人类迄今为止最为先进的传播工具,领略了现代媒介技术的发展历程。因此,他对于当今大众传播媒介的发现与体会应该是与我们的体会最有可能最为接近的。

在大家都纷纷畅言媒体如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当下,笔者试图从西方传播理论论著关于媒介生态的篇章、段落中寻找一些论证的灵感。在媒介之于我们已经难舍难分的今天,看看究竟是否还有从哲学的意义去理解媒介的必要以及究竟如何在哲学的观照下继续发展媒介技术。换句话说,媒介环境学究其根本是在讨论媒介技术的发展如何影响了人类思维(思想认知),知识的进化是如何在媒介技术的进步中实现的,它背后的哲学及历史意义何在。再确切一些说,就是在粗览了伊尼斯的《帝国与传播》、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等论著之后,笔者突然意识到,这一系列的对于媒介理解的思想的轨迹正是西方哲学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的转型并发展的折射。从这一系列的著作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学者或哲学家对于时代的那种共同的关注和体恤。这个时代的哲学观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被称为美国当今最主要的哲学家之一的理查德·罗蒂的哲学思想就是这个变革的先驱与代表,同时他对时代的回应与当时的学者都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碰撞并擦出了火花。启蒙运动、理性主义将人们从愚昧无知中解放出来,而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的磨练,它又带领着或者说推动着人们朝另一个被奴役的目标走去,重新回到了一种思想统治之中———科学、理性。这科学与理性的终极代表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真理”。而真理真的能够解释人的所有经验,救人于选择的徘徊和决策的苦难吗?人类自身的经历已经明白无误地回答了这一问题。而罗蒂真正做的事情是将哲学从科学的确定性中拉出来,哲学不再是科学实验工厂里的在被反复证明与论证的因果关系的代名词。

因此,与其说《思想无羁》是一部关于媒介理论的书,不如说它是一本以哲学的终极价值来观照现实的著作。媒介以及由它引发的关于技术、科学、理性的种种认知是这本书要解读的对象。对于这个问题,作者自己讲得更为具体:

“《思想无羁》把知识作为技术产品来研究。检查的主题是,人脑如何通过技术生成去把握世界的准确知识———如此产生的知识成为技术改造世界的基础,世界的改造又按照人的具体要求来进行。人的知识增长,人对环境的重新塑造,和有机体的进化有关系,和人的进化也有关系。”

进化论的核心意义“选择功能”被用来作为作者论述最为有利的武器,“有了技术之后,人就变了,人就从进化的产物变成了进化和变革的生成者,就从现存世界的理解者变成了新世界的创造者。技术的故事实际上是三个主人公———进化、思想和技术———的故事。”人再次被肯定,人的思想被肯定。这样的论述是将人从绝对理性主义中、人已被工具化被异化的窘境中拉回来。“本书主要是把知识当作个体大脑的产物。每一个大脑都是悠远漫长的宇宙进化和生物进化的产物,每一个大脑都有潜力用技术来体现思想,并以此改变宇宙和进化的进程。”而其实更为精彩的论述在这段话的后面,大意是:个体之所以被强调,是因为每一点知识、每一个念头都刹那间源于一个大脑;而正是因为每个大脑产生知识的社会条件各有不同,其中有促进、有阻碍、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从个体到群体,知识的批评和传播成为必然,这也就成为了人之所以进化的可能的条件之一。后现代思潮影响下的人文精神转向是“人活得更丰富而不是更正确”,保罗·莱文森正是以对自己所擅长的领域的研究为此作着说明。

知识的来源也许并不是《思想无羁》中最为精彩的论述,但“技术”的出场与被高度肯定则是这本书的精华之一。作者在整理了前人如康德、马克思、杜威、波普尔等人对于“技术进化论”和“认识论”的论述之后,认为“他们的思想里面还缺乏一个关键的技术图像。”对于知识的生成、批判和传播的三阶段:生成、淘汰和繁育来说,技术———即传播媒介在其中扮演着角色。一切技术都体现知识,这就是书中提到的从树到牙签或纸张的过程表明纸张既非纯粹的物质又非纯粹的思想,而是思想化的物质和物质化的思想。

许多哲学家曾经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去认识宇宙和人自身,而保罗·莱文森的论证也绝不繁琐,他只不过是适时地为技术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落脚点。人类在宇宙的进化究竟需仰仗什么?保罗·莱文森的答案很明白———技术,而技术的进步又是依靠人自己。因此,这已经非常清楚了,理性,从来都不等同于去追求绝对的那个大写的“真理”,人不能成为自己想象和用语言逻辑推理出来的那个绝对的偶像的奴隶。

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中对大众传播媒介所塑造的“景观社会”进行批判,当然还有很多学者在做类似的批评研究,批判人类正在被大众传播媒介所塑造的社会所奴役,从此受制于媒介而无从选择;这种批判工作恰恰证明了人类从没有忘记自己的大脑有思想的能力。如果真的有一个完美无暇的“真理”在前方等待着我们,那么,我们哪里还会有选择的痛苦,我们只需朝最正确的方向走去即可。而这是不可能的,这恰恰是与人的理性的本质相背离的。因此,当笔者读到该书最后的时候突然想到:只要有人不断地叫喊着例如“电视会让人们越来越笨”时,即使人类不可能走向超级智慧物种但也绝不可能走向弱智。

参考文献

[1]、[美]林文刚编, 何道宽译:《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美]保罗·莱文森著, 何道宽译:《思想无羁:技术时代的认识论》,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第一版, 南京

[3]、[美]保罗·莱文森著, 何道宽译:《手机:挡不住的呼唤》,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北京

[4]、[美]保罗·莱文森著, 熊澄宇译:《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北京

[5]、[美]保罗·莱文森著, 何道宽译:《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北京

[6]、[加]哈罗德·伊尼斯著, 何道宽译:《帝国与传播》,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北京

[7]、[加]哈罗德·伊尼斯著, 何道宽译:《传播的偏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北京

[8]、[美]詹姆斯·W·凯瑞著, 丁未译:《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 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北京

[9]、[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 何道宽译:《人的延伸:媒介通论》,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成都

用读书日记代替读书笔记 篇3

笔者曾经对所在学校中高年级的一百名学生就读书笔记问题做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发现,不喜欢写读书笔记的学生有67人,无所谓的有26人,喜欢写读书笔记的只有7人(笔者所在学校的读书笔记分为三大部分:阅读的内容的基本情况、摘抄、感想)。

学生不喜欢读书笔记有这样一些理由:

“老师规定了字数,我们在写的时候手都写麻了。”“一天一页读书笔记,很是烦人。”“写完之后,我又不会去看它。”“整天都是写文字,烦死了,一点趣都没有。”……

老师为什么让学生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中的那些规定项目有什么样的根据?

很多老师是这样回答的:“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是因为要有一个手段来督促学生读书,而且当学生在做读书摘抄的时候,也能够积累一些好的词句,以便在写作文的时候用得上(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还是没有用上读书摘抄下来的好词句)。写感想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感受,进而受到教育。”

读书笔记上的感想和摘抄的依据是什么,很多老师都说没有思考过。只是说凭自己的感觉要这样做,或者是看到别人这样做了,所以也这样做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很多老师还是认同这样的事情:读书笔记我也知道学生不喜欢,而且学生写了读书笔记之后阅读能力也没有多么大的提高。但是不这样做就不能够检查学生是否阅读了课外书。

由此看来,读书笔记是一个让老师和学生都不喜欢的东西。但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为了应付老师对于阅读的检查督促,双方都在承受着煎熬。

读书笔记似乎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读书笔记是不是该安静地走开?还是留下来?如果留下来,怎么样留下来?

理性审视之,写读书笔记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可以增强记忆,便于查阅,容易梳理故事情节……因此,提出让读书笔记走开的想法是不对的。完全从成人的角度来写读书笔记,而且在写作的时候随意为之,不去考虑所作的项目是不是符合逻辑,是否有理论依据,这样的读书笔记学生是不欢迎的。因此,读书笔记的记录还是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来设计,并且在记录的过程中要有目的性,所作的记录项目要符合逻辑。鉴于此,我尝试用读书日记来代替读书笔记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用一本24开、24页的笔记本来做读书记录。每天记录一页,每页的第一行写上日期,第二行写上书名、作者、如果有小标题写上小标题,没有小标题就直接写上从第几页到第几页。第三行开始写书中的主要人物,一个人写一行。然后隔一行写上地点、时间。剩余的地方,要求学生在旁边画上自己所感兴趣的和与阅读内容有关的一幅画。每周五利用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自己的阅读日记,或者交换阅读其他同学的阅读日记。

从一开始记录读书日记的时候,我就告诉学生,我们是在写一本书,这是我们读完别人的书之后所写的书。这就让学生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这样做还有一种隐喻在里面:那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历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既然这是一部精神发育的历史,就应该留下他的足迹。其次,对于每天记录的日期,是让学生养成每天都阅读的习惯。当然更是“美好的一天从阅读开始”的隐喻所在。同时也是一种任务驱动的做法,以便于教师的检查和督促。

记录人物、地点、时间的做法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在记录读书笔记的时候,学生往往都是在读完整本书后就忙着写感想,学生所感受到的往往只是一个局部,或者是泛泛而谈的一些适合所有文章的万金油式的话语。而学生在做读书日记的时候,我要求学生把讲述中所出现的人物都写出来。按照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写日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学生对阅读的内容进行回忆的过程。学生对于人物关系的梳理过程就是学生对于所阅读内容的整理过程,这样的过程也是一段重新温习的过程。

当学生整理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后,随后要求对于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用箭头线段来表示。这样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回忆思考阅读内容的过程。学生在整理这些人物关系的时候也就是学生探究文本关系的过程。

所谓文本的意义就是文本中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物的关系、物和物的关系等诸多关系的总概括。所以,从这样的角度来审视阅读内容中的众多关系的联系过程就是对文本意义的探究过程。

之所以要求学生在读完之后画出这样的图示,是基于人的遗忘规律来考虑的。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这条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由此看来,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要能够在一天之内进行复习,要求学生画出人物关系图就是一种方法。

之所以让学生画画,是学生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进行具体化的过程。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图画成了施展创造性想像力的源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图画能‘打开话匣子’,它能让平时沉默寡言的、非常腼腆的儿童都开口说话。”

事实证明,孩子对于画画是非常感兴趣的。有一个孩子曾经这样对我说:“我发现我们现在所阅读的内容不光可以说出来和写出来,还可以画出来。”是啊,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强求学生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呢?

让学生撰写阅读日记之后,我发现这样做有一些好处:

阅读日记给阅读交流提供意义支撑点。

以往,在组织学生讨论所阅读的书籍的时候,学生只能从自己的头脑中去寻找所阅读的内容,但是那毕竟是没有支撑点的,而且在这个时候,留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也往往是比较概括性的。而往常,学生虽然写读书笔记,他们所写的往往只是在读完书后的一个局部的感受,或者是一个整体的万金油式的感想。只不过是学生在阅读之后的一种被动地说话而已。

阅读日记虽然记录的是一些简单的要点,但是这些要点能够让学生回忆起与之有关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激活学生大脑里的库存信息,达到阅读内容的重现。它能够为学生在读书交流中提供发言的支撑点。

阅读日记激发学生的二次阅读欲望。

笔者认为对于学生而言,要学会对于所阅读的书籍进行再次阅读。“旧书不厌百回读”说出了再次阅读的重要意义。

作为教师都知道,真正能够对自己发生影响的书籍是在再次阅读之后,只有通过二次或者三次甚至多次地阅读同一本书,我们才能够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所在。而学生通过每周五翻阅自己的阅读日记,往往会为自己所记载的内容感到惊奇,进而能够产生再次阅读的欲望。通过调查,笔者发现,通过读阅读日记来再次阅读同一本书的学生达到了百分之三十八,这一比例远远大于写读书笔记的学生。

阅读日记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成就感。

往常的阅读中,我们往往偏重于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但是学生只是进行了一次性阅读,阅读之后往往就会忘记,甚至连书中的故事梗概都忘记了。时间一长,学生甚至连书中的主要人物都忘记了。这样的阅读能够给学生带来怎么样的阅读帮助?但是通过阅读日记,所记录的是一些简要的内容。它能够给学生带来一种阅读的成就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就能够写出一本书,这样的做法还是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的。

阅读日记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每天的阅读,能够让学生在阅读日记中合理安排自己的阅读时间,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做到按照计划进行阅读,从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毛泽东思想读书笔记 篇4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同志在这篇讲话中,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了我国的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了适合我国情况的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地基本思想。

《论十大关系》中的十个关系指的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十大关系主要针对当时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和国家安全等方面,可谓是涉及全面,见解到位。建国初期,因为国内国外、主观客观等一系列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说,学习和模仿苏联的经济模式来搞我国建设带有一定的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唯一的选择。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政治经济模式都受到苏联的影响。但是毛泽东主席从来就不是个教条主义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始终认为苏联的建设是先例可循,但不能照搬苏联经验,应该从中国实际出发。证实毛泽东主席这种态度的最好实例,就是中国走了条和平的而有别于苏联的镇压和剥夺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突破苏联经济模式的思想就愈来愈明显。

毛泽东提出十大关系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寻找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报告论述的十个问题,一方面是从研究和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问题中提出来的,一方面是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提出来的。在当时中国那样的背景下,《论十大关系》的提出,正好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为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功做了铺垫。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篇5

二、早期篇

1、背得,可是不懂(读“四书”、“五经”)

2、我爱看造反的旧小说(读《水浒传》)

3、把西方的东西引进中国(读郑观应《盛世危言》)

4、经世要务——讲求(读顾炎武《日知录》)

5、有登高一呼之概(读梁启超主编《时务报》、《新民丛报》)

6、立宪君主为人民拥戴(读梁启超《新民说》)

7、我发现了激动人心的材料(读于右任主编的《民立报》)

8、叹数千年来民智不开(读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9、进化论与救亡图存(读严复译赫胥黎《天演论》)

10、为学之道在是矣(读严复译斯宾塞《群学肄言》)

11、给我即象最深的老师(读杨昌济《论语类钞》、《劝学篇》等)

12、那时“很相信孔夫子”(读“四书”、“五经”)

13、博学于文,学者所宜遵循(读“四书”、“五经”)

14、气节之士,帝王之师(读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严光》)

15、我改变文风,去钻研韩愈的文章(读韩愈《韩昌黎诗文全集》)

16、见篇中人物,皆一时之豪(读牛运震《游五姓湖记》)

17、文贵义法,力避气单(读方苞《与翁止园书》、姚鼐《范蠡论》)

18、其痛惭之意见于诗中(读吴伟业《赠愿云师》等)

19、国学者,道统与文也(读姚鼐《古文辞类纂》、曾国蕃《经史百家杂钞》)20、贯通大本大源(读朱熹《朱子语类》、《四书集注》等)

21、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读曾国藩《曾文正公家书》、《曾文正公日记》)

22、心力与体力合行,无事不成(读谭嗣同《仁学》)

23、人处于不大同时代,而想望大同(康有为《大同书》)

24、越读越觉得有趣味(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

25、吾国先儒之说与康德同(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

26、道德实践先于道德哲学(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

27、精神之个人主义(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

28、人类一大我,利己为基础(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

29、舍已为人是精神上利己(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30、善必须是自觉的道德行为(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

31、观念造成文明(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

32、从个人主义到现实主义(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

33、圣人抵抗大恶而成(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

34、大同说乃谬误之理想(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

35、为善为恶,不图后世虚名(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

36、从生到死,为别开生面之壮境(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

37、吾甚盼毁旧宇宙而得新宇宙(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

38、人格里的自然冲动与义务感情(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

39、知识大有影响于人心(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40、服从神何不服己(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

41、“义务”即发这自我之精神身体能力(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

42、文艺创作就是实现自我(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

43、宗教之功能(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

44、认陈独秀为思想界的明星(读陈独秀主编《新青年》)

45、我钦佩胡适的文章(读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等)

46、颇想研究国语(读黎锦,熙《国语学之研究》)

47、在岳麓山建设新村(读周作人《日本的新村》)

三、政治篇

1、我只取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读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考茨基《阶级斗争》、柯卡普《社会主义史》)

2、人类历史就是阶级斗争史(读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3、西方侵入带来了什么(读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4、随时公开自己的政治见解(读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5、不要怕发展资本主义(读列宁《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

6、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读列宁《国家与革命》)

7、“左”与右同样有危害(读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8、必须消灭无纪律状态(读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9、中国寻找真理的过程同俄国相似(读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10、小生产产生着资本主义(读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11、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读斯大林《十月革命和民族问题》)

12、我们是革命转变论者(读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

13、党要“布尔什维克化”(读斯大林《关于德国共产党的前途和布尔什维克化》)

14、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读斯大林《论南斯拉夫的民族问题》)

15、干部决定一切(读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红军学院学员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16、新老干部取长补短(读斯大林《在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

17、最好书,劝各位多读几遍(读联共(布)中央特设委员会编、联共(布)中央审定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18、依照列宁的精神去工作(读联共(共)中央特设委员会编、联共(布)中央审定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19、凡真理都不装样子吓人(读联共(布)中央特设委员会编,联共(布)中央审定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20、普遍规律和具体特点相结合(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21、无产阶级政党要站在民主革命的前头(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22、社会主义革命是一种客观必然性(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23、革命的两手政策[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24、落后国家的革命反而更容易[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

25、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可尖锐呢[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26、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建立起来的[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27、人民民主专政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关系[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28、人民自己必须管理上层建筑[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29、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不是靠别国的帮助〔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30、社会主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31、向共产主义过渡也是革命〔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32、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也有许多阶段〔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33、群众能够创造出道路来〔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34、请研究我们的人民公社会不会垮掉(读赫鲁晓夫《合作化道路是农民最正确的道路——1959年7月18日在波兰波兹南省“普拉采夫”农业生产合作社群众大会上的讲话》)

35、用和平转变,腐蚀我们(读杜勒斯《对远东的政策》等)

36、很有意思,必读之书(读蒙哥马利《一种清醒的作法》)

37、提出了一个民主革命的简单纲领(读邹容《革命军》)

38、那时资产阶级最有生气(读《苏报》、《民报》、《大江报》、《甲寅》)

39、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读孙中山《三民主义》)40、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从何而来(读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41、是“伦理本位”,还是阶级对立(读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42、近代以来中西方社会文化的高低(读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43、摆脱中国社会文化危机的出路何在(读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44、要严正批驳伪三民主义(读叶青关于三民主义的文章)

45、两个中国之命运(读蒋介石《中国之命运》)

46、让整个资产阶级接受马克思主义,不合现实(读1952年1—3期《学习》杂志)

47、对读者帮助很大(读李达《胡适的政治思想批判》)

48、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读李汝祺《从遗传学谈百家争呜》)

49、每年署假回乡,极为有益(读王桂芹《署假归乡日记》)

51、此件也可看(读新华社《大胆的幻想家——齐奥尔科夫斯基》)

52、很有意思,是一首诗(读《山东范县提出一九六○年过渡到共产主义》)

53、一曰很有启发,二曰相当不足(读中共中央宣传部编《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

四、军事篇

1、他的话激发我研究军事(读孙武《孙子兵法》)

2、灵活用兵乃战争指挥的中心任务(读孙武《孙子兵法》)

3、知彼知己:不要看轻这句话(读孙武《孙子兵法·谋攻篇》)

4、先让一步,是以弱胜强的法宝(读《左传·庄公十年》)

5、六国联兵,未必胜秦(读苏洵《六国论》)

6、杀降不祥(读陈寿《三国志》等)

7、彝陵之战刘备应打运动战(读卢弼《三国志集解》卷五十八《吴书·陆逊传》)

8、陆逊用司马懿敌孔明之计(读卢弼《三国志集解》卷五十八《吴书·陆逊传》)

9、韦睿为将,有刘秀、周瑜之风(读李延寿《南史》卷五十八《韦睿传》)

10、攻者愚,守者智(读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六十二《董璋传》

11、危急包含有转守为攻的机会(读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二十六《唐书·武皇本纪》)

12、兵书略通即可,多则无益(读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二十二刘■传》、卷三十二《刘仁赡传》)

13、诸葛亮用兵“不二过”(读司马光《资治通鉴》)

14、蜀汉之误:始于荆州、西川两分兵力(读苏洵《项籍》)

15、四方皆反,刘或以寡胜众,可谓奇矣(读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废帝之乱》)

16、审机独断,往往成功(读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后唐灭梁》)

17、宋初屡败于契丹的诱敌深入战术(读脱脱等撰《宋史》卷

四、卷五《太宗本纪》)

18、十七战皆捷,只是避其锐气(读陈邦瞻《元史纪事本末·占城安南用兵》)

19、莫如今之军区党委制(读冯梦龙《智囊》)20、秦败于反间之法(读冯梦龙《智囊》)

21、围魏救赵,千古高手(读冯梦龙《智囊》)

22、李世民用兵以弱当强,以强当弱(读冯梦龙《智囊》)

23、军队应学游泳(读王闿运《湘军志》)

24、战争是政治以特殊手段的继续(读克劳塞维茨《战争论》)

25、军事武器的历史作用(读恩格斯《反杜林论》)

五、经济篇

1、马克思为什么能写出这本书(读马克思《资本论》)

2、基本正确,引人注意(读张春桥《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

3、剩余价值跑到哪里去了(读郑季翘《谈谈削除资产阶级法权》)

4、要结合中国经济实践,用心读三遍(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5、创造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我们有先例”(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6、经济法则是一个“客观法则”(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7、还需要商品生产(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8、商品生产不限于个人消费品(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9、搞出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一大功劳〔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10、政治经济学不能不接触生产力〔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11、对资改造创造了许多新经验〔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12、干革命,是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道路〔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13、中国要有自己的经济体系〔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14、将来的城市可以不要那么大[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15、要注意发挥企业的积极性[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16、不能把工业强调到不适当的地位[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17、经济学家们最好算算土地的价值[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18、我们历来讲公私兼顾[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19、技术发展,生产关系要跟着变化[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20、人民的需要是逐步满足的[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21、什么叫建成社会主义[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22、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六、哲学篇

1、祸福相生,先予后取(读《老子》)

2、学习孔夫子的“每事问”(读《论语》)

3、用孔子的教学方法(读《论语》)

4、我们也会变成鲲鹏(读庄子《庄子》)

5、了不起的唯物主义(读屈原《天问》、柳宗元《天对》、《天说》、刘禹锡《天论》)

6、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读戴圣编纂《礼记》)

7、普渡众生,解除受压迫的痛苦(读《六祖坛经》、《金刚经》、《华严经》)

8、道家之言(读潘尼《安身论》)

9、使佛教中国化了(读慧能《六祖坛经》)

10、身教与言教(读李贽《李氏文集》)

11、给以历史的唯物论的批判(读陈伯达《孔子的哲学思想》)

12、对孔子的长处应该说到(读陈伯达《孔子的哲学思想》)

13、“过犹不及”是反对极端的思想方法(读陈伯达《孔子的哲学思想》)

14、知、仁、勇“三达德”新解(读陈伯达《孔子的哲学思想》)

15、反对孔夫子的书,我都注意看(读赵纪彬《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来源及其矛盾调和论的逻辑归宿》等)

16、在中国找出赫拉克利特来了(读陈伯达《墨子的哲学思想》)

17、用马克思主义清算经学这是头一次(读范文澜《中国经学史的演变》)

18、不读西方哲学,就不懂马克思主义(读西方哲学史书籍)

19、学“猴子变人”(读郭烈失编、成嵩译《从猿到人》等)20、不容易读,但必须读(读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

21、辩证法的本质即对立统一法则(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22、从理论出发不是辩证法唯物论(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23、把握事实总体(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24、认识随客观现实的发展而发展(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25、认识能改造世界(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26、改变外界,又改变自己(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27、认识主体是社会的阶级

28、认识的两阶段有区别但可逾越(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29、感性认识:片面、现象、外的联系(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30、理性认识:全体、本质、内的联系(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31、概念比感觉更深刻(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32、感性认识中已有论理认识的萌芽(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33、感觉解决现象,理论解决本质(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34、实践贯穿认识的全路程(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35、研究从辨异入手(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36、过程的许多特性中有根本特性(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37、要认识过程各阶段性质的差异(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38、世无无量之物(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39、质不同,量也不同(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40、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引起新量变(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41、过程与阶段有区别(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42、质变就是飞跃(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43、两种发展观是对立的(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44、不认识矛盾,便不能认识规律(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45、事物因内部矛盾而发展(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46、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47、认识矛盾诸方面的特性(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48、对立面是互相渗透和转化的(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49、矛盾与对抗有区别(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50、矛盾的主要方面起决定作用(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51、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52、外力通过内力起作用(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53、否定不是破坏一切(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54、实践是真理的标准(读米丁等《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

55、有用非即真理,真理必是有用(读米丁等《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

56、认识史没有结束(读来丁等《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

57、辩证唯物论从现实出发,从发展上把握现实(读艾思奇《哲学选辑》)

58、从现象看本质,效果看动机(读艾思奇《哲学选辑》)

59、最重要的方面是能动性(读艾思奇《哲学选辑》)

60、大的政治错误都是离开辩证唯物论的(读艾思奇《哲学选辑》)61、不能从外面去应用马克思主义(读艾思奇《哲学选辑》)62、诡辩论就是折衷主义(读艾思奇《哲学选辑》)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下)

一、哲学篇

1、承认相对的均衡(读艾思奇《哲学选辑》)

2、不承认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就要陷入不可知论(读艾思奇《哲学选辑》)

3、矛盾双方的量变引起质变(读艾思奇《哲学选辑》)

4、坟墓都是自己掘的(读艾思奇《哲学选辑》)

5、中庸思想反辩证法(读艾思奇《哲学选辑》)

6、战争辩证法:和平——战争——和平(读艾思奇《哲学选辑》)

7、根据即基本矛盾(读艾思奇《哲学选辑》)

8、书斋中不能发展理论(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4版>)

9、中国主观主义者的“一般”是脱离“个别”的(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4版>)

10、中国的斗争如此伟大丰富,却不出理论家(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4版〉)

11、先行后知知难行易(读河上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

12、对立的东西都有同一性(读尤金等《简明哲学辞典》)

13、差别就是矛盾(读艾思奇《哲学与生活》)

14、没有永远停滞的东西(读艾思奇《思想方法论》)

15、由思维到物质即检验与再认识(读李达《社会学大纲》)

16、用通俗言语宣传唯物论,极好(读李达《<实践论>解说》)

17、颇为新鲜(读潘梓年《逻辑与逻辑学》)

18、我看不错(读周谷城《形式逻辑与辩证法》、王方名《论形式逻辑》)

19、足以为今日参考资料(读章士钊《逻辑指要》)20、早日汇编印出,不胜企望(读《逻辑学论文集》、《逻辑丛刊》)

21、各阶级间没有充足理由律(读朱波《形式逻辑同一律客观基础的探索》、《充足理由律在形式逻辑中的地位和作用》)

22、很想多懂点机械运动的矛盾规律

23、很欣赏,他是辩证唯物主义者(读权田昌一《关于新基本粒子观的对话》)

24、自然科学是很好的东西(读自然科学著作)

25、这几篇文章,已如凤毛麟角

26、要在日常工作中讲哲学(读1965年第6期《哲学研究》“工农兵哲学论文持辑”)

27、相对中有绝对,绝对存在于相对之中(读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第三册>)

28、不必抄斯大林(读李达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上册<唯物辩证法>)

29、骗子闹出大笑话(读陈伯达编《恩格斯、列宁、毛主席关于称天才的几段语录》)

二、历史篇

1、五帝三皇神圣事,一篇读罢头飞雪(读《二十四史》)

2、读历史的人不一定是守旧的人(读《二十四史》)

3、史学一家言(读《二十四史》)

4、不严格要求,他们也会变质(读刘向编《战国策·赵策·触詟说赵太后》)

5、受到错误处理,可锻炼意志(读司马迁《报任安书》)

6、人没有压力是不会进步的(读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

7、陈胜有二误(读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8、老粗出人物(读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等)

9、不要当楚霸王(读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10、不可沽名学霸王(读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11、儒孝治国,乃衰国之君(读班固《汉书》卷九《元帝纪》)

12、坚持真理,充分说理(读班固《汉书》卷六十九《赵充国传》)

13、人贵有自知之明(读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一《黄琼传》、《李固传》)

14、人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改造的(读范晔《后汉书》卷九十二《陈寔传》)

15、要立这个志气(读《东观汉记·梁鸿》)

16、不能贴魏武大字报

17、袁绍多端寡要,得计迟(读陈寿《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卷六《魏书·袁绍传》等)

18、刘表“虚有其表”

19、五斗米道有原始社会主义色彩(读卢弼《三国志集解》卷八《魏书·张鲁传》)20、郭嘉多谋善断,很值得学习(读陈寿《三国志》卷十四《魏书·郭嘉传》)

21、行伍出身的人,不可不读此传(读陈寿《三国志》卷五十四《吴书·吕蒙传》)

22、郭象无行(读房玄龄等《晋书》卷五十《郭象传》)

23、封建时代,少数民族非乱不可(读房玄龄等《晋书》卷五十六《江统传》)

24、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读李延寿《南史》卷七《梁高祖本纪》)

25、臧质是“豪杰之士”(读李延寿《南史》卷十八《臧质传》)

26、袁氏子弟,一个无能,一个死节(读李延寿《南史》卷二十六《袁觊传》、《袁粲传》)

27、此种推论是错误的(读李延寿《南史》卷二十七《孔靖传》)

28、曹景宗“亦豪杰哉”(读李延寿《南史》卷五十五《曹景宗传》)

29、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读李延寿《南史》卷五十八《韦睿传》)30、再读此传,为之神往(读李延寿《南史》卷六十一《陈庆之传》)

31、王建庸人,不知政治(读李延寿《北史》卷二十《王建传》)

32、隋文帝的做法蕴藏大乱(读魏征等《隋书》卷二《高祖本纪》)

33、李渊遇事无断制(读刘昫等《旧唐书》卷一《高祖本纪》)

34、名将冤死(读刘昫等《旧唐书》卷六十九《盛彦师传》等)

35、李世民的工作方法(读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二《李百药传》)

36、笑里藏刀李义府(读刘昫等《旧唐书》卷八十二《李义府传》)

37、朱敬则是政治寨、历史家(读刘昫等《旧唐书》卷九十《朱敬则传》)

38、刘幽求能伸不能屈(读刘昫等《旧唐书》卷九十七《刘幽求传》)

39、史识就是要善于辨别风向(读刘昫等《旧唐书·刘子玄传》)

40、唐太宗聪明一世,懵懂一时(读欧阳修等《新唐书》卷八十《李恪传》)

41、马周的才德(读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九十八《马周传》)

42、以身殉志,不亦伟乎(读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一一三《徐有功传》)

43、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姚崇(读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一二四《姚崇传》)

44、两个好将军(读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一四八《田弘正传》、《王承元传》)

45、大历十才子只有一个进士(读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二○三《卢纶传》)

46、朱温狡猾(读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一《梁书·太祖本纪》)

47、习水能泳是好事情(读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十七《雷满传》)

48、叙事有法,写得好(读司马光等《资治通鉴》)

49、观人要论大节(读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六十七《汉纪》)50、“善人少,恶人多”是谬论(读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齐纪》)

51、策略分析很重要(读袁枢《通鉴纪事本末·石勒寇河朔》)

52、有令不行,今犹存此弊(读张廷玉等《明史》卷九本纪《宣宗》)

53、我喜欢左派海瑞(读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二十六《海瑞传》)

54、吾疑赵风子、刘七并非败死(读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平河北盗》)

55、我很想学徐霞客(读徐霞客《徐霞客游记》、郦道元《水经注》)

56、黄老、申韩、孔孟的治术(读工夫之《读通鉴论》)

57、采通识之最多者(读地理书籍及地方志)

58、用新历史观点加以改造(读李健侯《永昌演义》)

59、当作整风文件看待(读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60、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读郭沫若《十批判书》)61、商纣王是很有本事的人(读郭沫若《青铜时代》)62、彭和尚的下落(读吴晗《朱元璋传》)

63、我看了很高兴(读范文澜《历史研究必须厚今薄古》)

64、这个案要翻(读翦伯赞《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从(<赤壁之战>说到曹操》)

65、笔墨官司,有比无好(读高二适《<兰亭序>的真伪驳议》和郭沫若《<驳议>的商讨》等)66、地主阶级对农民有让步政策吗(读孙达人《应当怎样估价“让步政策”》)

三、文学篇

1、心里没气,他写诗(读《诗经》)

2、我们也会感动上帝(读《列子·汤问》)

3、骚体有民主色彩(读《楚辞》及枚乘《七发》)

4、有所领会,心中喜悦(读屈原《离骚》)

5、有阶级斗争的意义(读宋玉《风赋》)

6、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诡辩(读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等)

7、有很大的说服力(读李斯《谏逐客书》)

8、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读贾谊《治安策》)

9、此深于情(读汉乐府民歌《上邪》、《盘中诗》)

10、是真男子,大手笔(读曹操《观沧海》)

11、讲养生之道的,很好(读曹操《龟虽寿》)

12、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发端(读曹丕《典论·论文》、萧统《文选·序》、陆机《文赋》等)

13、故土之思,感情很深(读王粲《登楼赋》)

14、古诗词里的地圆说(读张华《励志诗》、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15、此人一辈子矛盾着(读谢灵运《登池上楼》等)

16、好文宜读(读萧统编《昭明文选》)

17、“迷途知返”,可以一阅(读丘迟《与陈伯之书》)

18、体会山水闲适诗(读谢灵运、孟浩然、王维、苏轼等山水名句)

19、光昌流丽之外,还有牢骚满腹一方(读王勃《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20、都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读王勃《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

21、不足证明古代官吏禁带眷属(读贺知章《回乡偶书》)

22、这里有意志(读王昌龄《从军行》之四)

23、我喜欢李白,有脱俗之气(读李白《梁甫吟》等)

24、好诗(读李白《将进酒》等)

25、主要是艺术性高(读李白《蜀道难》)

26、赠庐山常委诸同志(读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27、秦始皇作为,远胜书生意气(读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三)

28、政治诗,然也有比、兴(读杜甫《北征》等)

29、对韩愈一分为二为宜(读韩愈《韩昌黎全集》)30、劳动者中贤人多(读韩愈《与崔群书》)

31、这些话前人大多说过(读韩愈《谏佛骨表》)

32、要有这种气概(读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33、白诗高处,在有平等心情(读白居易《琵琶行》)

34、盖棺才能论定(读白居易《放言五首》之三)

35、一个很好的教训(读柳宗元《黔之驴》)

36、英俊天才,搞点幻想(读李贺《李长吉集》等)

37、做事要干到底(读杜牧《题乌江亭》)

38、不要一概而论,存疑可也(读李商隐《李义山诗集》)

39、值得同情的诗人(读罗隐《罗昭谏集》,《甲乙集》)40、光靠秀才造反不行(读章碣《焚书坑》)

41、偏于豪放,不废婉约(读范仲淹《苏幕遮》、《渔家傲》,辛弃疾《稼轩长短句》等)

42、君王听言用人之难(读欧阳修《为君难论》)

43、傀儡皇帝、权臣与朋党(读欧阳修《朋党论》)

44、书生空话(读苏洵《谏论》)

45、临终索要之书(读洪迈《容斋随笔》)

46、愚公尽招餮蚊日,公祭无忘告马翁(读陆游《示儿》)

47、击节沉吟南宋词(读张元干《芦川归来集》、张孝祥《于湖词》、陈亮《龙川词》等)

48、年轻的小人物见义勇为(读王实甫《西厢记》)

49、把颠倒的历史再重新颠倒过来(读施耐庵《水浒传》)50、没有法子,才上梁山(读施耐庵《水浒传》)

51、干革命要学拼命三郎(读施耐庵《水浒传》)

52、武松打虎和人民民主专政(读施耐庵《水浒传》)

53、梁山好汉的政策(读施耐庵《水浒传》)

54、解决矛盾的方法论事例(读施耐庵《水浒传》)

55、拦路打劫有义与不义之分(读施耐庵《水游传》)

56、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读施耐庵《水浒传》)

57、没有知识分子,就不能胜利(读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等)

58、看战争,看组织(读罗贯中《三国演义》)

59、罗贯中为什么以蜀汉为正统(读罗贯中《三国演义》)60、共青团员为什么不能挂帅(读罗贯中《三国演义》)61、明朝最伟大的诗人(读高启《梅花》)

62、主和的幕后是宋高宗(读文徵明《满江红·拂拭残碑》)63、幻想的同一性(读吴承恩《西游记》)

63、孙悟空是反官僚主义的英雄(读吴承恩《西游记》)65、行善即除恶,除恶即行善(读吴承恩《西游记》)66、唐僧师徒的“个性”(读吴承恩《西游记》)67、《红楼梦》的老祖宗(读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68、旧的民歌里有许多极好的东西(读《汴省时曲·锁南枝》等)69、要教人改过(读冯梦龙《智囊》)70、史家之严细(读冯梦龙《智囊》)71、小知识分子有用(读冯梦龙《智囊》)72、儒术伪耳(读冯梦龙《智囊》)

73、写了很多国内和国际斗争的故事(读冯梦龙《东周列国志》)74、评“学”与“仕”(读沈廷松《明人百家小说》)75、借鬼狐说教(读蒲松龄《聊斋志异》)

76、际关系应该这样(读蒲松龄《聊斋志异·小谢》)77、歌颂李克用父子(读严遂成《三垂冈》)

78、看出兴亡(读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等)

79、中国古典小说写得最好的一部(读曹雪芹《红楼梦》)80、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读曹雪芹《红楼梦》)

81、不用阶级斗争观点,就讲不通(读曹雪芹《红楼梦》)82、诗话中的关注(读吴景旭《历代诗话》、王士旗《分甘余话》、袁枚《随园诗话》等)83、掌握音韵格律,就自由了(读《诗韵集成》、《增广诗韵全壁》、《新校正词律全书》)84、从古未有,别创一格(读梁章钜《楹联丛话》)85、供消遣之用(读梁晋竹《两般秋雨庵随笔》)86、冲破万马齐喑的沉闷(读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87、谴责小说给人的即象不好(读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88、中国的第一等圣人(《鲁迅全集》出版前读鲁迅著作)89、我就是爱读鲁迅的书(读鲁迅《鲁迅全集》)90、研究他的杂文的战斗方法(读鲁迅《鲁迅全集》)91、反对八股,文章神气(读鲁迅《鲁迅全集》)92、不觉悟农民,本质是好的(读鲁迅《阿Q正传》)93、他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读鲁迅《鲁迅诗集》)

94、艺术上也需要统一战线(读鲁迅《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95、老百姓也可以创造文学(读鲁迅《门外文谈》)

96、扫掉“党八股”的好文章(读高克林《鲁忠才长征记》)97、夸得过高,发表不好(读续范亭《赠毛主席》等)98、为什么会出现这篇文章(读王实味《野百合花》)

99、希望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检查作品(读罗烽《高尔基论艺术与思想》等)100、对我也是上一课(读周扬《〈马克思主义与文艺〉序言》)101、可起教本的作用(读艾青《秧歌剧的形式》)102、庆祝你们两位的新写作作风(读丁玲《田保霖》、欧阳山《活在新社会里》)103、你的文章,现在更好了(读肖三《第一步》)

104、读之使人感发兴起(读柳亚子《渝州曾家岩呈毛主席》等)105、鸦鸣蝉噪,可以喷饭(读棫林等《沁园春》)

106、第一次向红学权威错误观点开火(读李希凡、蓝翎《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评〈红楼梦研究〉》)

107、描写好,但有些落落寡合(读姚雪垠《惠泉吃茶记》)108、应该多写些这样的诗(读袁水拍《摇头》)109、搞点民歌好不好(读《红旗歌谣》)

110、不能打动我,但能打动青年(读郭小川《致青年公民》等新诗)111、经验证明,鬼是怕不得的(读何其芳主编《不怕鬼的故事》)112、这几首诗好(读吴研因《赏菊》和钱昌照《芦台农场》、《藁城农村》)113、解诗之难,由此可见(读郭沫若《喜读毛主席的<词六首>》)114、谁的论点正确,由读者考虑(读姚文元《评周谷城先生的矛盾观》,金为民、李云初《关于时代精神的几点疑问——与姚文元商榷》)

115、文学要形象,不能搞抽象(读郑季翘《文艺领域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对形象思维论的批判》)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 篇6

曾几何时,日本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都是作为“岛国虾夷”而存在的,它受到中华文明的浸润和辐射,尤其是在中国上层政治人物和知识分子记忆中,对日本始终是无端鄙夷和居高临下。即使中国遭到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的攻击,门户洞开,即使中国人已经注意到日本人“效仿西法”,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但中国人始终没有把对日本的警惕提高到对西方警惕的高度上。

直到1894年,一贯自居天朝上国的清王朝无论在陆上还是在海上,都被岛国虾夷彻底击败了,天朝上国的尊严洒了一地。中国不得不割地赔款,签订城下之盟,无端鄙夷突然变成了痛彻心扉的忧郁激愤和耻辱无奈,这深深地刺痛了所有中国人,时人发出了“以中国之全力受困东隅,国将何以为国”的叹息。从知识分子到政府官员,从保守人士到洋务官僚,人们痛心疾首。“穷则变”,直到此时,在惨烈却无奈的现实面前,中国人才彻底醒来,“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则甲午一役始也。”自强才真正成为朝野上下的一致观念,成为社会舆论的核心问题。

在自强成为社会共识的语境下,如何“自强”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对待异质文明的冲击,当时人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是采取普遍主义态度,自动向西方靠拢,主动与西方的技术、文化和价值观并轨,寻求与西方相同的工业化发展方向和追求实力生存法则,简单说,就是全盘西化。一是采取民族主义态度,只有实现民族强大,才能在世界秩序内维护自身的独立主权和主流文化。在当时的国难之下,中国人一方面急速向西转,抛弃传统旧学,转向追求西洋新知,西方文化在中国空前扩散。另一方面民族危机也刺激起了中国人的民族忧患意识,颠覆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在这种思想背景下,近代中国人对西方和日本人怀有又爱又恨的矛盾态度。

关于救亡和启蒙的关系,学术界争论了数十年,迄今尚无定论,这是个难以达成共识的论题。其实对这个问题的体会和讨论从甲午以后就开始了,由于中国社会的复杂性,这个问题一直无解。当时的人只能边走边尝试,摸着石头过河,尽量在这二者之间寻求平衡。正当维新变法如火如荼地展开仅仅三年,一场政变打断了探索的过程。

读书笔记写作中反映的问题 篇7

一、高中生读书笔记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阅读和写随笔随意性,缺乏一个完整体系。一方面没有专门教材 , 另一方面 教师没有 系统安排。

2.学生不会阅读和写随笔,不知读写什么,怎么读写。教师也没有对其进行指导,教给学生读写内容,读写方法,并进行有效训练。

3.教师未能培养学生读写习惯,读写流于形式。老师只是一味要多读,对学生的随笔也不看,极大地挫伤了学生读、写热情。

二、高中生读书笔记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从教师角度说,学生在读书笔记中反映的问题首先是教师随意化造成。没有具体教材的指导,没有一个详细的教学安排与计划。再加上缺乏有效指导,读书笔记流于形式。每周甚至每月收一次读书笔记,主要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而不是以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提高为目标。从学生角度说,受我国传统普通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理科学习和外语学习上,没有养成学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很多学生畏惧写作文,就是良好写作习惯的缺乏。平时不多阅读,不去观察,不进行反思,不练笔等等。

三、解决高中生读书笔记中存在的问题的策略

(一) 构建完善的读书笔记训练体系

虽然教材没有给教师有效的指导与安排,但教师自身也不能随之无序随意。读书笔记要结合读书要求,结合必修教材制定好相应计划。这个体系,宏观上要建立三年的读书笔记的读与写安排,同时兼顾到与必修教材形成互为补充的功效;微观上,要具体到每学期、甚至每次写读书笔记怎么安排,读什么,写什么,怎么读,怎么写。

另外,每学期,各年级组围绕三年计划进行具体安排,如一周上一次赏析课,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及如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想象创新的能力等,以小组讨论和教师点拨为主;一月收一次读书笔记,老师总结反馈。这样三年下来,学生不会再对读写抱着畏惧的心态,也能调动起写作热情,不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衰退,写作水平也由最初的模仿、借鉴到最后的运用自如。

(二) 学会阅读,为写随笔做好素材储备

林语堂先生说,读书能“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灵性”。首先,通过赏读,借鉴模仿,学习写作技巧。如鲁迅的论说文,他在《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中,首先从反面论证,而后笔锋一转提出正面观点自信力。接着,又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进行论证。分析发现,他的很多文章都采用了这种写法,这样的写法与我们教学中一贯议论文写作 结构模式———提 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比,共同处结构模式相似。其次,利用品读,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深化自我认识。如李密的《陈情表》,围绕“情”“孝”反复陈述自己家庭的不幸,在上任与留下照顾祖母两难之间反复纠结,最后表白先尽孝后尽忠的意愿,将亲情文章与国家尽忠联系在了一起,更加突出了亲情的伟大。废黜黄州的苏轼,在困顿的处境中、失意中,写下了《赤壁赋》,他随缘自适,善于处穷,还不忘时时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

(三) 指导写随笔,为乐学乐写乐思做好铺垫

阅读中、生活中,面对种种现象和观点,我们不能避免有自己的认识,所以要养成随时写随笔的意识。首先,将书本知识由课内向课外链接 ,如必修一 奥尔多·利奥 波特在《像山那样思考》中揭露出了深深的忧虑意识,让我们不由想到,自私的人类如果以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换取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结果不仅不能为子孙后代建造美丽家园,反而会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最终走向毁灭,我想这是人人都不愿看到的一幕。其次,透过现象看本质,兼顾两面性。对于社会上的种种现象,能透过表面看清实质,看到其具有的两面性,既要看到问题所在,也要看到反映出来的闪光点,态度上要保持既不消极、悲观,更不能骄傲、自满。如汶川大地震、洪水、地沟油、三聚氰胺等事件,既暴露出社会的弊端,管理的不完善,人性的险恶,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这些事件过程中国人表现出来的众志成城,团结互助,人性的善良。

一苇庐读书笔记 篇8

文字是有生命的,它经过作家生命的孵化,发生了激烈的撞击,当它们在纸上出现的时候,创造了另一种生命。

文学不是寄生虫,依靠别人的施舍,跟随在别人的后面。

一个作家应该吸引不同的思想光电,在自己的天空放电,形成厚重的雷雨云。大量的思想光电,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亢奋地狂奔,纠缠不清,终于在一个夜晚,蕴积的雨云,产生了裂变,一声石破惊天的响雷,划开了天空,文字的雨,挟着情感的风,在纸的大地上降临。

文字像绘画的材料一样,各种字和词在作家的调度下,经过情感的酝酿,挥发出一种特殊的文字。

在纸的画布上,精神的笔蘸着文字的颜料,写下第一划的时候,作家的生命融化在上面。好的文字,不是形容词的堆积,名词和动词是骨胳,它准确、朴实、真诚,没有染上流行的色彩。文字是有道德感的,一个写作者不能丧失底线,要不断地发起“整风运动”,肃清一些行文中多余的东西,还文字的纯净性。

我要用纯粹的文字去表现自己,不会因为篇幅的长短,去虚假的充添。文字不是游贱,设计一个个惊险的程序,刺激人们的神经,在诱人的陷阱中,消耗精力和时间。文字的秘语,是需要生命的解读。

纯净和真诚,是一种弥漫在纸上的最基本色调,它决定作家创作的走向。今天的文字丢失太多本质的东西,更多的是受流行的污染。

每天成吨成吨的文字垃圾,在网上、报刊堆积,有几个真正的清洁工,挥动手中的精神铁锹,猛烈地铲出这些散毒的垃圾,把它们投进精神的炉火中。谩骂、抄袭在今天是最时髦的,窃取别人的文字,像是胸前佩戴红花的劳模,到处可以演讲、出书、发表作品。捧和杀是它们手中的狼牙棒,可以无羞耻地挥舞。

一个真正的作家,必须像堂吉诃德一样,手持长矛,向时代挑战。他不会屈服庸俗文化送给他的披风,宁可裸露膀子。

我越来越喜欢画家和诗人的文字,他们的文字充满了湿润的诗性和想象。对艺术的独特感受,有科学的准确、情感的丰富和宗教的虔诚,这是当代作家所缺少的。

我现在对书越来越挑剔,不会易地去翻阅一本书了。我对书的选择,是对精神背景的守护,防止污染最后一块圣地。我喜欢传记,真实的传记,而不是为了时髦,为了立碑建传所策划的商业的传记。在阅读中随大师们走过一生,学到很多的东西。一个大师在时代中的表现,每一处细节,每一句话都是那么充满魅力,他们对人,对事件,对自己的艺术追求是真实的,没一点矫揉造作。

阅读大师的书,不是看他们的成绩有多大,而是人生的态度,和独特的艺术个性。文学作品不是工业生产的流水线,把材料送进去,经过严格的、统一的工序,削磨棱角,变成模样一致的产品,贴上合格的标签。

一个作家要有忏悔之心,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要有道德的评价。这样良心才能保持高度的纯洁,作品变得辽阔、广大。一个写作者,不能只读一些文学作品,要拓宽阅读的视野,也读心理学、伦理学、哲学和绘画的书。通过知识的积累,把自己磨练得更加敏锐,对事物和人的看法不是形式的了,而是切入内核。

文字不仅仅是摹仿生活中的物与事,而更多的是要观察细腻的人的神情,和对事物的独特发现。每一个文字,饱涨写作者浓烈的情感。

每天思想最活跃的时候,是在上下班的路上。那时,我的想象如同一只鸟儿,在喧闹的街道上飞翔。我跟随着它,跑出很远的地方,我们一同沿着回忆的路,采摘很多花朵。

夜晚是阅读的时候,我讨厌一切书房外的活动。书房是孤独的岛屿,是壮美的山野。我不想让任何人打扰,只想坐在藤椅中,背略略斜在椅背上,借助黑暗中的一盏灯光,静静地读一本书。我在文字的森林中穿行,呼吸精神的空气,听大师们讲述一个遥远的故事,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年年地生活。

散文是心灵的敞开,让生命的情感奔流而出,而不是当下的散文对生活的模仿。一些小情调,小忧伤,缺少灵魂的躁动。一个贫血的写作者,只能写出水肿的美丽。

罗兰·巴特说:“实际上,只有童年才有故乡。”他的话没有多余的赘言,却撞开了我记忆的大门。敞开的窗子扑进一潮潮的热气,今年我很少打开空调,我在网上接收朋友从故乡发来的照片。那是一些山野之花,土豆花、地瓜花、野百合,还有清晨雾朦艨的小镇,一缕炊烟缓慢地缭绕。罗兰·巴特对故乡有自己的看法,我想说:“童年的故乡是一朵向日葵,漂泊的人儿是疾飞的蜜蜂,飞到那盘花蕊上采撷。”

作家离开了生活,写出的作品就像豆芽菜,长得漂亮,没有泥土的气味。作家一旦离开了生活,离开了大地,作品就变得水肿,更谈不上精神了。

一场细雨,淋湿了酷暑中灼热的线条,湿气一潮潮地卷了进来,撞击干燥的空气。我穿行在书中的巴黎,跟随毕加索进出酒馆、餐厅、画室和旧街上,那个时期毕加索在画布上刮起一阵蓝色的风暴。

读书不是为了数量,快餐似地吞吃。读书是用精神排出体内的浮躁、媚俗的毒素,滋养心灵。读书不是做面膜,保护脸面。

写作不是机器,流水线产出产品,然后以最快捷的方式,推向市场出售。创作是生命的爆发,一瞬间,倾泻出激情的活力,用尽全部的情感,去大哭,大唱,大笑,决不是像劣质的电视剧中的演员,在买弄技巧。

丧失了诗性的写作,远离了生活,在复制中写作,不断粘贴,一个人,一群人的作品似曾相识,没有了个性。许多作品靠俗气、起哄,贩卖身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一些作家在卖弄花拳绣腿,拉开虚张声势的架子,博得人们一赞。

在和蒋蓝的一次对话中,他说:“我们身边不是没有好书,而是人们没有深读的耐心,他们至多需要来一点‘心灵鸡汤’。一个人要像铁锚一样慢下来读书,‘比缓慢更缓慢’,似乎就有被时代之船抛弃的危险。”我喜欢这句话,朴实没有赘语,形象非常扎眼。他说出了一种道理,读书要有选择,选择一本书,一个作家的作品,不但影响创作,会影响人的一生。读什么书,这是极苛刻的。读书严谨的人,在写作上也会有自己独特的东西,不可能和别人一样。读书不是时装秀,跟风似的追求时代的潮流。读书需要心静,在一处僻静的地方,让情感缓慢,静下来。流成一条溪水,涸进文字中去,像蒋蓝的铁锚,紧紧地抓住精神的土地。阅读的目光,跋涉在古典的恬静中,寻找历史的真实和痕迹。浮躁和虚假被抛进记忆的垃圾箱中,运送到处理厂。我们不要随便丢失自己的精神和情感,让它们白白地耗费掉。读书是一场战斗,决不能有一点宽容。

当代的作家不是对自己的作品倾注大量的心血,多的是浮光掠影的写作。写作变成功利的机器,不断地开足马力生产。文学失去了丰富的创造力,而是机械地产出,一批批地贴上合格的标签,推向社会。这样的作品没有了生命的鲜活,情感的抚摩,文字中没有了饱满的躁动的激情,那么这个作品不可能是永远的,只能如云烟过眼。

一个作品的完成,就像画家作完一幅画,不要急于装进画框中,挂到墙上向人们炫耀。修改稿子,是一个艰苦的劳动,需要耐力和大量的时间。修改稿子是作家水平的真正体现。文章是润色出来的,一篇文章不经过千锤百练,不可能成为经典。文章的完成,只不过是框架的构成,修饰和装补,需要漫长的“修”和“润”,把充足的情感,注入到文字中,使它有了鲜活的能量。

立冬了,时间迈着笨重的步子,冲进了一年中最冷酷的时节。

冬天是让人产生友谊的季节,在寒冷中寻找温暖,一件棉衣,抵挡寒冷的侵袭,一间暖融融的房子,帮助人们度过冬天。从楼道里走出,一下子陷进寒冷的沼泽地,身上的热气,被风撕扯得七零八碎,吹向天边。风像一群饥饿的野兽,一次次地扑来,人是无法逃辟的。

在台灯下,我摊开一叠B5的打印纸,灯的光线充满了激情,在光滑的纸上举行一场盛大的舞会。旋转的舞步,无声的音乐,把舞会推向高潮。我拿出一支中性笔,一点点地描绘动人的情景。我选择了一双修长的腿,她在疯狂地舞动,我似乎听到带起的风,吹圆了美丽的裙子。我注决到一双手,在空中做出种造型。纤细的手指,像一只开屏的孔雀的头。我在B5的纸上,留下一行文字的线条。我的文字爬满了纸的空间。夜已经深了,揿动台灯的开关,收拢一缕缕光线。屋子顿时一片黑暗。

上一篇:寒假社会实践报告之餐厅服务员下一篇:纪检监察党风廉政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