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的调查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的调查(共11篇)

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的调查 篇1

一、基本特点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很早就在农村自发进行,但多以零星、口头协议为主,没有形成规模。

2008年5月起,政府把土地流转作为发展“一村一品”、增加农民收入的破题之举,加大政府引导、扶持力度,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铺开。目前,全市以租赁、转包、入股等形式共累计规范流转土地30.5万亩,占全市常用耕地10%左右,带来了三个方面的成效:

一是规模经营有进展。土地流转促进了专业大户的快速成长,推动了主导产业的规模发展。xx县共流转土地5.3万亩,其中3.3万亩用于发展高效茶园,占流转面积的62%,茶叶基地从3万亩发展到12万亩,产量达到3300吨,产值突破3亿元,加速了“茶饮一业率先突破”和“西北名茶大县”建设进程。该县茶叶大户洪善存,通过土地流转,不仅自己建起了300亩标准化高效茶叶基地,常年雇用当地劳动力50多人,而且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展高效茶园1000多亩。xx县扶持大户跨组、跨村甚至跨县区流转土地发展烤烟,全县种植规模由过去的10万亩发展到12万亩,其中:10亩以上5335户、20亩以上2017户,大户占烟农总户的60%左右,形成了旱坝川、大岭村等三个千亩板块烤烟基地。

二是农民收入有增长。一是带动农民财产性收入大幅增长。全市流转土地30万亩,按每亩流转费400元计算,计1.2亿元,农民人均可获得近50元的家庭财产性收入;二是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大幅提高。农民将土地流出后,无论外出务工或在当地从事二、三产业,还是就地在大户从事产业经营,年纯收入都在6000元以上。三是推动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大幅增加。一亩一等水田,发展传统农业,一般一年一油一稻,净收入500元。通过土地流转,实行集约经营,发展特色产业,效益是传统农业的4—10倍。

三是农村社会有进步。土地流转实现了农民土地财产的收益权,加快了农村劳动力向“农外”的转移。2009年全市向市外转移劳动力50万人,保持了去年的水平;乡外市内(下转三版)转移10万人,农民人均增收61元;乡内就地务工实现工资性收入的势头较旺。xx县城关镇上坝村400多名青壮年农民走出土地从事二、三产业,占全村劳力的80%。摆脱了土地牵绊的农民走向城镇,进入二、三产业,或成为产业工人,或成为城镇居民,或在竞相创业中成为大小老板。这种趋势,农村不仅会因为农民减少、人均资源增加而不断富裕起来,而且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也必将随之加快。

二、基本做法

政府从加强领导、健全体系、落实责任、规范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安排,形成了市、县、乡、村土地流转网络体系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1、试点先行,创新流转形式。去年5月底,市上在xx镇xx村开展了为期一个半月的试点工作,基本经验是,坚持把宣传引导放在首位,规范以合同签订为核心的流转程序,实行一年一兑现的实物地租制,坚持土地围绕高效产业流转。各地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出符合本地实际的流转形式。

2、规范管理,确保不出问题。市上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程序、四项制度”,即:土地流转工作程序、信息发布制度、合同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纠纷调处制度,建立了村级“一册一档”、乡镇“一栏一册一档”、县区“一栏一册”、市级“一栏”的四级上下衔接、各有侧重的管理规范。一年来,在全面落实到位的过程中,突出抓了三项工作:一是严格合同管理。各县区统一由农业局印制土地流转合同文本,流转双方逐户签订合同,同时对已流转未签合同或合同不规范的进行了补签。二是规范档案管理。流转合同一式四份,除当事人双方各执一份外,乡、村两级组织各保管一份,作为维护流转双方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三是建立信息网络。各村将有意向流出土地的农户信息登记上报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服务中心汇总建档,同时上报县区流转办,县区流转办将好田好地30亩以上、坡地50亩以上,荒山荒坡100亩以上的进行项目包装,以政府网站等形式向社会公开发布招商信息,同时上报市指导办备案。

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的调查 篇2

1 江苏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状况调查

1.1 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在分析研究江苏省农村土地流转及农民权益的保障时, 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根据研究需要, 问卷分为4个部分, 即户主情况调查, 土地耕作条件调查, 农村土地流转的外部环境调查, 农民对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观意愿调查。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320份, 按照苏南、苏中、苏北各选取若干个行政村进行走访调查, 获得第一手的数据资料。苏南选择调查的是南京和苏州地区, 共发放和回收有效问卷50份;苏中调查的是扬州和泰州地区, 共发放和回收有效问卷50份;苏北调查地区包宿迁、淮安、连云港、徐州和盐城, 共发放和回收有效问卷220份。

1.2 相关数据分析

1.2.1 农民土地流转的意愿。

问卷中“是否愿意参加农村土地流转”一项, 选择“希望土地转出”的有170份, 占比53.1%;选择“既不希望土地转出也不希望土地转入”的有120份, 占比37.5%, 选择“希望土地转入”的有30份, 占比9.4%。分苏南、苏中、苏北区域来看, 苏南受访农户中, 有29户选择了“希望土地转出”, 占比58%, 21户选择了“既不希望土地转出也不希望土地转入”, 占比42%。从苏中的情况看, 25户受访农户选择了“希望土地转出”, 占比50%, 20户选择了“既不希望土地转出也不希望土地转入”, 占比40%, 其余的5户选择了“希望土地转入”, 占比10%。苏北的220户受访农户中, 115户选择了“希望土地转出”, 占比52.3%, 79户选择了“既不希望土地转出也不希望土地转入”, 占比35.9%, 26户选择了“希望土地转入”, 占比11.8%。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 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意愿在苏南、苏中、苏北并无太大的差别, 总的说来, 1/2以上的农户希望土地能够转出。这与江苏省农民家庭收入的来源结构相关, 根据调查数据, 51.5%的受访农户家庭收入主要来源是务工收入, 21.2%的农户家庭收入主要来源是家庭种植业, 15.2%的农户家庭收入主要来源是兼业经营, 基本分不出主次。

1.2.2 农民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理解。

问卷中“您对土地流转的理解”一项, 36.4%的农户选择了“自愿流转”, 48.5%的农户选择了“政府加以适当的引导”, 还有15.1%的农户选择了“农民自己无法掌握, 被动流转”。问卷中“是否听说或了解土地承包法”一项, 48.5%的农户选择了“听说过”, 24.2%的农户选择了“不知道”, 27.3%的农户选择了“有一定了解”。问卷中“您认为土地流转的最大受益方”一项, 54.5%的农户选择了“地方政府”, 30.3%的农户选择了“流入方”, 9.1%的农户选择了“国家”, 仅6.1%的农户选择了“流出方”。问卷中“对土地流转补偿标准”一项, 选择“基本满意”的农户占了75.8%, 选择“满意”的占了9.1%, 选择“不满意”的占了15.2%。对于“农村土地流转是否会导致社会问题”一项, 46.8%的农户选择了“会”, 对于“农村土地流转是否会导致腐败问题”一项, 56.2%的农户选择了“会”。

1.2.3 农民享有的社会保障情况。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 54.5%的农户表示没有参加所在农村地区的农民养老保险, 12.1%的农民表示所在农村地区没有农民养老保险, 其余33.4%的农户参加了农民养老保险, 但养老保险的缴费水平差异较大, 连云港和盐城的部分调查地区年缴费仅100元。从农村医疗保险的参与程度看, 27.2%的受访农户未参加当地的农村医疗保险, 3.0%的农户表示当地没有农村医疗保险, 其余69.8%的受访农户均参加了农村医疗保险, 但缴费水平差异很大, 年缴费100~800元不等。

2 江苏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地方政府权力介入不当

江苏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速度的加快,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部门就业, 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乡村劳动力不断减少, 农民成了兼职农民, 主要劳动时间、谋生手段都已不是农业生产, 虽有承包土地却不能精耕细作, 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20世纪80年代中期, 昆山、常熟等地的一些农民把土地承包权流转出去, 形成了一批种田大户和家庭农场, 但总体来说尚未形成气候, 想承接流转的找不到土地来源, 想流转出去的找不到人承接, 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把地承包给别人种还要倒贴钱的现象。基于这种情况, 江苏省各地陆续出台了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 积极探索以土地承包权入股、转让、转包、互换、合作, 实现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 确保农民承包土地的收益权。可见,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土地生产低效率的问题, 以使有限的土地资源能获得最大的产出。然而从调查的结果看, 超过1/2的受访农户认为土地流转后最大的受益人不是自己而是地方政府。其原因也许是地方政府与市场模糊不清的关系为地方政府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的短期行为创造了巨大的空间, 地方政府在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时更多是出于自身政绩的考虑, 而不是首先维护农民的根本权益, 其结果是一些地方政府丧失了农民的信任, 阻碍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1,2]。

2.2 农民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认识存在偏差

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特点决定了其对国家相关政策的了解不够, 调查显示很多农户对《土地承包法》和中央一号文件知之甚少, 对国家土地流转政策理解不够很容易使其产生行为上的抗拒性, 这就决定了各类基层政府组织在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中适当宣传和引导的突出重要性。调查显示, 很多农民对土地流转存在顾虑, 主要担忧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流转后环境污染、土地质量下降, 二是政府补偿不到位、利益得不到保障, 三是失去稳定的收入来源, 四是流转后经济上得不到太大的改善, 五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回收困难。

2.3 农村社会保障的缺失

江苏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 十分重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如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 苏州市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03年, 率先在全国构筑了以务农人员为参保主体的低水平、广覆盖、有保障的全新苏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011年实现城乡低保全面并轨, 全市又实现了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和居民医疗保险并轨, 成为全国首个全面实现社保城乡并轨的地区,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均达到99%以上, 城乡老年居民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待遇覆盖率达到100%。然而从全省的情况看, 部分地区尤其是苏北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很多农民没有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 或者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但由于缴费水平很低能够得到的疾病和养老保障十分有限, 这也使得很多农民只能将土地作为最后的生存保障, 不愿意土地流出。

3 推动江苏省农村土地流转的建议

3.1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外部条件

良好的外部条件有利于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发挥土地的最大功效。首先, 要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全覆盖, 在此基础上, 逐步提高保险水平, 使农民老有所依、病有所依, 弱化土地的生存保障功能。使无力耕种、粗放经营甚至抛荒的农村土地流转到有需求的生产者手中, 实现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其次, 地方政府应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后的监管, 确保土地用于农业生产, 有效防止土地流入方对土地进行掠夺式经营从而降低土地的质量, 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最后, 地方政府应做好农村土地流转的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和服务平台的建设, 如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土地流转管理服务站, 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并加强对其管理, 制定规范的土地流转程序, 加强对土地流转条件的审核, 确保农民的利益。

3.2 加强宣传力度, 纠正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偏差

调查发现, 由于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很多农民非常重视土地的养老保障功能。在中央出台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的政策之后, 很多农民由于对中央政策理解偏差, 误以为土地是自己的私有财产, 可以由子孙后代继承, 所以宁愿抛荒也不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 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 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应加强中央土地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使农民认识到中央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 是为了让农民放心投入农业生产, 提高土地的产出水平。农村土地仍然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 法律并没有允许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继承。此外, 应让农民认识到, 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为了推动农村土地规模经营,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产出和效益, 最终增加农民的收入,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3,4]。

3.3 加快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培育适度规模经营主体

现代农业的标志是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要通过农业产业基地的建设, 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园区在农业科技应用和推广、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的先锋作用, 展示现代农业的巨大潜力和现实效益, 使农民获得更高的土地收益, 逐步转变农民的思想意识, 使其自愿进行土地流转。引导有资金、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人才受让当地农民流转的土地, 形成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 承担农业发展项目, 带动当地农民致富。

参考文献

[1]陆道平, 钟伟军.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地方政府与农民互动机制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2]刘润秋.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研究——基于利益协调的视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2.

[3]郭晓鸣.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变革——基于“成都”试验区的实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

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的调查 篇3

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解决好土地资源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镇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根据县、镇会议安排,我站对全镇16村委会138个村民小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全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基本情况

1.1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规模及现状。长期以来,我镇土地流转主要以乡村组织提供信息流转为主,土地流转总体规模不大、速度缓慢。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镇土地承包农户为12297户,承包面积为47446亩,全镇土地流转总面积为4630.1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9.8%。农户自发流转面积占流转土地总面积的7.5%,乡村组织提供信息流转面积占流转土地总面积的89.9%, 农户委托乡村组织流转面积占流转土地总面积的2.6%。土地流转期限5年以下占流转土地总面积的2.2%, 土地流转期限5至10年占流转土地总面积的74.1%, 土地流转期限10年以上占流转土地总面积的23.7%。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的农户占流转土地农户的98.9%。

1.2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形式。我镇土地流转的形式有转包、出租、转让、互换、入股等形式。在全镇4630.1亩承包土地流转面积中,转包396.5亩、转让4233.6亩。转包和出租分别占我镇家庭承包土地流转总面积的8.6%和 91.4%。按流转对象分,外地业主流转土地面积占流转土地总面积的75%,本地业主流转土地面积占流转土地总面积的25%。按土地流向分,种养大户流转土地面积占流转土地总面积的73.7%,农业企业流转土地面积占流转土地总面积的20.7%,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流转土地面积占流转土地总面积的 5.6%。按流转用途分,用于粮食流转土地面积占流转土地总面积的2.5%,用于蔬菜流转土地面积占流转土地总面积的67.5%,用于花卉流转土地面积占流转土地总面积的5.2%,用于苗木流转土地面积占流转土地总面积的13.9%,用于养殖流转土地面积占流转土地总面积的3.7%,用于其他用途流转土地面积占流转土地总面积的7.2%。

2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做法和措施

2.1从强化宣传入手,加强了法律法规政策的普及。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农村基层宣传专栏、黑板报、标语、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村承包土地的相关法律政策,正确引导农民按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土地流转并实行适度土地规模经营。

2.2从实际情况出发,促进土地流转形式多元化。坚持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原则,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灵活选择流转形式。有的采取转让、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有的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或招商引资项目,推进了土地流转。

2.3从依法行政做起,开展了农村土地专项治理。根据农业部、国土资源部等七部门《关于开展全国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的通知》(农经发〔2007〕14号)精神,按照省、市、县政府安排组织开展了全镇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土地承包管理机制,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的合法权益,为土地流转奠定了坚实基础。

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思想认识不到位,现代农业意识不强。在调研中发现部分村组干部思想认识上存在“三个误区”:一是认为土地流转不流转无所谓,与已无关。二是认为土地流转是市场行为,怕惹麻烦。三是认为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达地区的事,我们这里条件不具备。部分农民思想认识上有“三种担心”:一是担心土地流转出去,一旦在外打工不行了,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二是担心自己土地长期流转后,可能会失去土地。三是担心土地流转出去后,拿不到种粮补贴。部分土地流转经营主体思想认识上有“三点害怕”:一是怕农村土地政策不稳、不敢大胆投入。二是怕农业生产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压力大,不敢大规模搞开发。三是怕规模经营后涉及农户多,易产生纠纷,影响其正常生产经营。

3.2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流转行为不规范。全镇土地流转尚处于起步阶段,缺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流转信息不畅,鼓励土地流转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二轮土地延包仍有不完善的地方,引导服务不到位,缺乏对土地流转合同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管理。许多流转都没有建立稳定的流转关系,流转期限短,双方口头约定多,绝大部分没有签订正规的书面合同。有的即使签订了书面合同,也还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一旦发生纠纷,调解缺乏依据,这些都是产生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的根源,埋下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隐患。

3.3流转的市场化程度不高,监管机制不完善。土地流转属于市场行为,统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流转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大多数农户还没有因为土地流转而获得更多的收益,还没有因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動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土地流转监管机制还不完善,还没有建立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及纠纷仲裁、调解机构,发生流转纠纷时,没有权威的调解仲裁机构来及时处理,流转双方矛盾难以解决。

4正确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的对策和建议

4.1切实提高对土地流转的认识。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和各经营主体的切身利益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要继续做好《农村土地承包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不断提高各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积极引导农民在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下实施土地流转,确保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得到实惠。

4.2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积极探索通过市场调节农村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对土地流转工作的管理,建立农村土地承包及流转信息库,做好日常监管、政策调研和信息发布工作。成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负责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咨询,贯彻落实土地流转政策,指导流转双方签订统一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做好登记、审批、备案、合同鉴证、档案管理和信息发布、纠纷调处等工作。及时掌握各村组农户土地流转的意愿,解决土地供需双方因不能及时沟通而使流转受阻的矛盾,提高土地流转的成功率,降低交易成本。

4.3加快推进二、三产业发展。以加快园区建设、民营经济发展、推进小城镇建设、扶大扶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形成助推土地流转的强大动力。特别是通过大力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促使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土地的流转。目前,要着重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提高经营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土地流转后续能力。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直接参与农村的土地流转市场,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要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确保每一个劳动力都拥有一技之长,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拓宽就业门路,加快农民转向二、三产业,为进一步扩大土地流转创造条件。

4.4切实搞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加大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这一目标,大力发展生态、安全、高效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土地效益,构筑农村经济发展新优势。积极宣传土地流转政策和流转成功典型,宣传土地流转产生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给农民带来的效益,帮助农户分析流转后的经济收益,消除农民的思想顾虑,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努力形成支持流转、参与流转的良好氛围。

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的调查 篇4

台州市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在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土地的集体所有制这两个农村基本制度框架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农民群众的创造,也是农村经济制度和农村经济结构变迁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生产要素得到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组合,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为进一步推进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我们在了解各地土地流转实践、调查全市农地流转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对策建议,供决策参考。

一、当前农地经营权流转的现状

1、流转数量逐步增加。从农业部1998年对全国8省所做的调查显示,参与流转的土地只占全部土地的 3—4%,发生面最广的浙江省也只有 7—8%。到2001年,我省绍兴市土地流转率为25%,湖州市为19%,衢州市为11.3%,2004年广东省为14.4%。据有关资料,当前全国农村土地流转率为10%左右。我市民营经济发达,农地经营权流转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形式多样。据统计,至 2006 年底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 47.06 万亩,比 2000 年增加34.1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 25.62 %。

2、流转形式多样化。早在1992年,广东省南海市将辖区农民的土地集中起来,划分为农业保护区、工业开发区、群众商住区,依此实施一定规划和经营。同时将集体土地和农民承包经营权折价入股到在农民土地上兴办的企业,农民参与按股分红,农地转成非农用地的级差收益按照51:49的比例在集体和农民之间分成。企业租用农民土地,一亩地每年几千元,且预交3—5年,企业一次性交给集体的土地租金就相当于目前国家的征地补偿费。今年五月,重庆市九龙坡区探索“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换宅基地”的办法,解决现行

1农村土地上的阻碍。该区城乡统筹的相关办法规定,要想由农民变为市民,要有稳定的非农收入来源,自愿退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其土地流转的收益仍归农民所有。目前,重庆市工商局出台新措施,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设立企业。今年,苏州市全面推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农民土地股份合作、农业专业合作“三大合作”。从我市农地流转的发展历程来看,农地流转形式不断趋于多样化,并逐步向市场化流转方向发展。早期的农地流转是农户之间的自发流转,多采取代耕、无偿转包、倒贴转包等形式,并且由转出方主动寻找受让方,流转目的是防止土地抛荒和转移农业税费负担。随着形势的进一步发展,租赁、有偿转包、股田制、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托管等便于土地规模经营的市场化流转方式成为主要形式,流转的目的也由减负转为增收为主。与此同时,山林地流转速度也不断加快,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流转逐步规模化。自家庭承包制实行以来,各地就开始出现农户间自发的土地流转,但这些流转都是小规模的、口头要约的非规范流转,且流转的发生率较低。近几年,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种养大户、合作社的大量涌现,农村土地转出需求和土地转入需求的增加,促进了农地流转向规模化发展。同时,由于农村税费改革,特别是免征农业税政策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也为土地承包权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4、流转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近几年,随着《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市委、市政府加强了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组织和管理,早在2002年便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农用地经营权流转机制的若干意见》(台市委办〔2002〕19 号),还制定了《台州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操作指南》,各地也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形式,出台了各项服务措施。如椒江区从1998年开始,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就免费向农户提供规范的流转合同,指导合同签订和搞好合同鉴证服务。同时,在农村也出现了“农民职业经纪人”,为流转双方牵线搭桥。我市农户自发流转比例逐渐下降,而有组织的流转比例正在上升。从椒江区来看,2000年农户自发流转占75%,至2005年底,这一比例下降为40%,而有组织的流转占到60%。

5、促

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我市的农地流转情况看,在种植大户和涉农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示范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从流转后的种植结构看,以绿菜花、大棚蔬菜、茭白、西瓜等经济作物和以柑桔、杨梅、枇杷等水果以及花卉苗木基地为主,实现了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经营。通过规模经营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了农业发展空间,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发展了现代农业,使我市的农业朝着高效、生态、外向以及观光休闲等现代农业方向发展。

二、现阶段农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市在农地流转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也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但与形势的发展和先进地区的进展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农民的小农意识观念和恋土情结亟待转变。由于农民长期受农村传统思想的影响,即便从其他行业可以获得一定的收入,也有部分农民仍不愿放弃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把土地看成了“保命田”、“退路田”,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地流转进程。

2、农地流转的程序不规范、手续不完善。土地流转不规范主要表现在手续不完善。特别是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承包方不及时向发包方备案,也没有签订规范的书面协议或合同,有的甚至只有口头协议,自由性和随意性较大。据统计,目前全市47.06 万亩流转土地中,签订流转合同的仅占27.40 %。同时档案管理不规范,给土地流转管理造成很大困难,引起纠纷很难调处。

3、农地流转市场化程度还不高。我市的农地流转市场虽已初步形成,但由于农地流转市场的配套服务跟不上,导致农地流转市场化程度不高。主要原因有:一是中介服务组织的缺位。虽然我市在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和土地托管等方面较早地进行了探索,但在有些地方农地流转中介组织不规范,土地流转台账、信息库尚未全部建成,有的地方尚未建立农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造成流转信息不畅通;二是尚未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形成市场化的流转价格体系;三是土地承包权抵押市场没有建立。

4、尚未建立合理的规避农业风险机制。“靠天农业”仍旧是当前农业最

突出的问题,特别是针对规模经营,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严重阻碍农业的健康发展,农业保险政策的滞后乃至空白,由此也严重阻碍了土地的规模经营和土地流转规模。如2005年影响我市的台风达4次,其中3次正面袭击,给我市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特别是规模经营的种养大户损失更惨,有的甚至血本无归。

三、加快农地流转的对策建议农地流转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一定要慎重对待。加快农地流转,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提高认识,积极引导,稳妥推进,不断创新,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进一步强调和深化对农地流转的认识

首先,强调农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户而非集体组织。农地流转的实质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明文规定,这一权利属于农户。因此,在任何时候农地流转的主体都是农户,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决杜绝以集体组织是土地所有者身份、或以农业产业化为借口去强迫农民搞流转。其次,充分认识农地流转是手段而非目的。一是农地流转有利于克服小农经济的局限性,推动规模经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但它只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手段而非目的;二是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并不是只要搞了农地流转,经济就会发展,农民就会增收;三是农地流转是以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为前提条件的,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又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基于各地存在的经济差距,应因地制宜,有条件就流转,没有条件只能创造条件,这样才能达到强农富民的目的。

(二)积极探索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

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是农村集体经济的一种重大组织创新。2007年4月28日,我市第一家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台州市路桥天湖土地股份合作社在路桥区横街镇湖头村成立。路桥天湖土地股份合作社是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的有关规定,坚持自愿互利原则,村民以土地承包

经营权作价入股、村集体经济组织以资金入股,经台州市工商局路桥区分局注册登记,申领了合作社营业执照。合作社注册资金216万元,总股权 360 股,每股 6000 元。其中村集体经济入股 42.38 万元,折合 70.63股;村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297亩(包括生产队机动地),折合287.37股。全村现有 154 户村民加入合作社,占全村总户数的 60%以上,村民入股的耕地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71.6%。合作社成立后建立了大棚西甜瓜基地、大棚蔬菜基地、葡萄等水果基地三个生产基地,并与16家规模经营户签订承包合同,初步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新格局。此外,合作社还将组建农业专业服务队,购置植保机械,为企事业单位园林绿化提供养护服务,通过拓宽服务内容增加收入。路桥天湖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成立丰富了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涵,使合作社广泛地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农村的更多领域,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目前,市农业主管部门计划年内在每县(市、区)组建一家土地股份合作社进行试点。

(三)建立市场中介组织,完善农地流转市场体系

农地流转市场化机制的形成有赖于较为完善的流转市场体系,要结合本地实际,在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建立由市场调节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一是要积极支持和引导创办中介组织等农地流转有形市场体系。重点是积极培育以乡镇农经管理部门为主体的非盈利性农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它们在农地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之间的媒介和桥梁作用。二是要建立农地流转信息库。目前可以依托农经信息网建立农地流转信息库,做好流转规划、信息发布、价格评估、合同档案管理等工作。

(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农地流转市场化的更大空间

城市化的过程实际就是化农民为市民的过程,离开农村的农民越多,这些农民的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规模就越大。一是要鼓励、扶持农民创业,通过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走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路子,加快农村富余劳力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方式中解放出来,从固定在少量的承包土地上解放出来,开辟新的就业门路和生产空间。二是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

场,使农村劳动力能够自由选择职业,把劳动力市场与土地流转市场结合起来,以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流动,促进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进而建立稳定的农地流转市场。

(五)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营造有益于农地流转的社会环境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缺位,使农民不得不把土地作为最后一道吃饭、就业、养老的心理防线。只有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走出土地的农民解除后顾之忧,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市场化才具备了基础。一是要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为目的,积极探索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新途径,促使农地流转走上完全市场化的轨道。二是要建立比较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制度,改变当前“靠天农业”的局面。

(六)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确保农地使用权流转步入市场化、法制化轨道

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的调查 篇5

一、基本情况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是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在不转移土地占有权、不改变土地用途的情况下,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银行贷款的抵押物。主要目的是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信贷资金需求。目前,高陵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对象主要是农村从事种植、养殖等经营活动的农户。全县有信用联社、邮政储蓄银行、阳光村镇银行三家金融机构抵押贷款业务。2010年5月28日,高陵县正式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信用联社首批向窦家祥等5户农民发放抵押贷款29万元。截至今年4月份,全县共给443户群众发放抵押贷款3550万元。在具体工作中,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高陵县农村土地流转中心(高陵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高陵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出台了《关于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意见的通知》、《高陵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对高陵县统筹城乡发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实行财政贴息,2010年县本级财政安排农业项目贴息资金总量达2000万元,在机制体制上规范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运作。

作为一项金融创新产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独特作用。一是方便快捷。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作抵押,农民很快能从金融部门贷出资金。如手续齐全,银行将在5个工作日内将贷款发放给农户。二是有效解决了经营大户因资金短缺不能满足规模经营的问题。传统的小额贷款、担保贷款已不能满足种植大户的需求,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推出为满足农业经营大户的资金需求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三是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开办,使农民增加了扩大再生产的可用资金,同时,由于抵押贷款的实行加速了土地流转的速度,使农业生产更加规模化,从而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四是缓解了当前农村抵押品缺乏的现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推出有利于引导金融机构改变过去以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为主的单一信贷模式,有效解决贷款中的抵押问题,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村经济建设中去。

二、存在的问题

1、宣传不到位。部分群众通过一些途径知道土地承包经营权能够进行抵押贷款,但是其中知道具体的办理程序、所需要的资料的群众很少。个别群众甚至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还不知情。在办理贷款时,群众往往资料准备不齐,回去补办,耽搁了时间。部分群众还因为无法及时补齐资料放弃抵押贷款。

2、银行机构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农村土地经营权作为抵押品难处置,风险保障机制缺失,银行机构避险心态较重等原因,开展此项业务较为慎重。如对于农业企业的贷款,就考虑到风险问题,贷款业务还没有开展。

3、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总量偏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在我县处于起步阶段,在面上并没有铺开,市场化运作还不是很成熟。

三、几点建议

面对农村人口城镇化、土地经营集约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以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要素流转为基础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将长期是农村金融创新关注的热点。目前,我县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将逐步展开,有关政策的出台使开展此项工作有了根本保障,农村产权评估机构已经正常运行,并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应进一步加强有关工作,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扩

大,强化金融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支撑。

一是加大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宣传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相关知识,使广大农业生产经营户明白具体内容和有关环节,既充分调动农户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也解决群众因手续不完备而产生的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效率不高的问题。

二是要扩大业务范围。各涉农银行都要认真研究,结合实际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特别是要充分考虑和照顾农业企业的贷款需求。

三是健全农业保障机制。积极推进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和发展农业保险,建立风险保障基金,降低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信贷风险。鼓励和支持保险公司开办农业保险业务,对农业保险的亏损进行适当的补偿。对于农村信用社由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量较大,应积极探索多种担保方式,进一步提高防范信贷风险能力。

四是加强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价值评估,合理确定农村土地价值。要进一步培养专业资质评估人员,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价值的评估,为开展农村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创造有利条件。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 篇6

承包方(甲方):

受让方(乙方):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订立本合同,双方共同遵守。

第一条:甲方以(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入股)形式将面积亩的荒地流转给乙方从事苗木种植,流转期限年(2012年3月日至年 月日),流转费用每年(人民币大写)元整,付款时间为当年月日前。

第二条:流转期内,乙方享有生产经营自主权;产品处置收益权等权利,并接受甲方依法管理和监督。

第三条:流转期内,乙方承担维持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用于非农建设;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不得给土造成永久性损害等义务。

第四条:流转期满,乙方应保证流转的土地达到流转时土地等级和质量。

第五条:因地承包经营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可能通过协商解决,也可以请求等调解解决。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如一方违约,按苗木的经济价值3倍赔偿。

第六条:双方约定条款。

第七条:本合自签订之日起生效,合同一式三份,流转双方各执一份,乡镇人民政府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各备案一份。

第八条:合同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承包方(甲方):(签字)代表人:(签字)

受让方(乙方):(签字)代表人:(签字)

鉴证机关:承办人:(签章)

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篇7

1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作用

1.1 促进农村经济效益的提高

集中零星的土地, 大力整合生产中的各个要素, 开展适度规模的土地经营, 有助于发展现代化农业[1]。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台, 实现资本的最优组合, 健全农村经济组织, 公平、公正、有效地进行土地的重新配置。土地的重新配置和适度经营带来了双面的经济效益。一方面, 可解决土地利用率低、土地闲置等问题;另一方面, 促进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型农具的推广和应用, 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生产效率, 改变了以往农户分散经营的不足, 确保农业生产要素实现合理的流动和优化组合, 确保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使农业生产逐步走上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的道路, 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1]。

1.2 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转出承包地, 从原先“亦工亦农、亦商亦农”的兼业化状态转变为安心地从事其他产业。此外, 农民或以土地入股开展股份合作经营[1], 或以其他方式参与土地流转, 获得高收入, 从而使收入水平得到极大地提高。

1.3 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土地流转是土地经营权的集中, 有利于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的优化组合和配置, 实现土地的综合开发利用;有利于提高土地经营组织化程度, 向标准化、机械化方向迈进;有利于科研、水利、道路等设施的建设[1];有利于生产和加工基地的规模建设, 生态环境的保护, 使土地利用达到合理有效的目的, 进而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2,3]。

2 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2.1 部分农民存在严重的“恋土”观念

长期以来, 中国的农民家庭都是以土地收益作为收入来源。现阶段, 一些农户宁可自己的承包田荒芜, 长期在外务工, 也不愿放弃承包田, 他们认为承包田是其最后的经济保障。此外, 由于近几年国家“三农”工作的深入开展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实行, 农业税取消, 粮价逐渐推高, 土地不断升值, 致使部分农户宁愿粗放经营, 甚至撂荒, 也不愿将自己的承包田流转出去。

2.2 土地流转相关的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

一方面, 由于企业生存的不稳定因素较多, 农民担心土地流转给企业后租金不能兑现;另一方面, 由于农民法制意识淡薄, 企业担心若农民毁约, 将会导致企业的经济发展遭受重创。农业投资面临着“双重风险”, 即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现今社会关于土地流转风险的保障制度仍然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 土地流转风险保障制度的建立将直接影响土地投资经营者的参与和土地经营权的流转。

2.3 土地流转规模和流向不完善

现阶段, 土地流转规模小, 经营的模式寡而粗放, 性质比较单一。土地流转并没有给广大农户带来大的收益, 而农户并没有因土地流转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 这种状况最终导致农户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新要求。

3 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流转的对策

3.1 要严格执行政策, 切实提高土地流转工作规范化水平3.

3.1.1坚持4个原则。

(1) 依法流转原则。在我国, 土地是国家的重要财产。土地流转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进行, 尽管流转形式有许多种类, 但承包土地流转的当事人无权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 无权借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之名进行土地买卖, 无权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 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剩余期限[4]。 (2) 自愿流转原则。即在承包期内农户有权自主决定承包地是否流转以及流转的形式, 各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委会不得强行收回承包地, 不得强迫农户放弃或变更土地承包经营权。 (3) 有偿流转原则。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相关收益, 由流转承包地农户与参与土地流转的相关各方协商、公平确定, 流转承包地的收益归承包方所有, 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权截留和扣缴[4]。 (4) 促进发展原则。在确保土地使用性质不变、确保耕地总量和产出能力不减的前提下鼓励种田能手多种田、种好田, 引导他们按照市场要求调整产业结构, 适度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加快发展高效农业[4]。

3.1.2 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形式。

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依法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流转, 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 承包农村不宜采取家庭承包的“四荒“ (荒山、荒沟、荒丘、荒滩) 等土地, 经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林权等证书的, 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依法采取转让、出租、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流转[4];此外, 对外出务工经商耕地现已撂荒的农户, 各村要积极与其主动协商, 在征得承包户的同意后, 可将其承包地经营权转让给当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其他农户[4]。

3.1.3 搭建有效平台。

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服务中心负责收集发布农村土地流转信息, 指导农户与业主签订流转合同, 建立、完善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台帐, 加强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档案管理, 监督土地流转合同的履行。健全土地流转管理网络, 分乡镇建立农户土地承包登记管理数据库, 将农户承包土地的位置、边界、面积、数量、质量、等级、用途、土地的产出率及变更情况实行微机网络化管理。鼓励发展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 由其登记汇集可流转土地的数量、区位、类别等情况, 提供土地供求信息、土地委托流转、农业项目推介等服务, 逐步建立起市场化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3.2 实施政策引导, 鼓励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 创办农业园区或产业基地, 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以奖代补制度, 鼓励土地集中连片流转, 对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33 hm2以上, 并且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的经营大户, 按照300元/hm2的标准予以奖励。积极协调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村经营大户签定订单合同, 支持和鼓励农产品营销中介服务组织与农村经营大户建立定期服务和联系制度, 提高耕地比较效益。各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农村经营大户的信贷投入, 支持各类农业服务组织和专业大户开展多形式的“代耕代种”, 促进土地流转。要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力度, 加快农民转岗转业步伐, 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创造条件[5,6]。

3.3 强化组织领导, 切实把土地流转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一是建立完善的领导机构。各地、各乡镇、村民委员会均要建立土地流转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二是建立高效的工作机构。各地区要因地选择建立工作机构。各县 (市) 区、各乡镇要分别依托农业主管部门、农村经济管理站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各村民委员会要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服务站;各村民小组要设立培养合格的土地流转服务信息联络员制度。三是各地建立配套的服务机构。如建立土地流转中介机构、评估机构、矛盾调处机构和考核评价机构等。

参考文献

[1]郑淑玲.论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动市场[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2) :380-381.

[2]陈亚文.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中国农村发展的必经之路[J].中国经贸导刊, 2010 (1) :40.

[3]杜勇.从SWTO上分析农村土地流转市场[J].法制与社会, 2009 (32) :275-276.

[4]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农牧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意见的通知[EB/OL].[2011-01-30]http://china.findlaw.cn/fangdichan/fdcfg/fdcfgk/3352.html.

[5]刘启营.新形势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路径分析[J].农业经济, 2009 (4) :41-43.

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的调查 篇8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066-1

1齐齐哈尔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基本情况

齐齐哈尔市现有125个乡,1263个村,家庭承包经营855641户,家庭承包经营的耕地25073979亩。2006年全市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133050户,占农户总数的15.5%,流转土地面积为2370163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9.5%。

2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作用

2.1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从事其他行业生产,创造好劳务经济。土地的正常化流转,给有志要从事其他产业的劳动力提供了可能和创造的机会,把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决出来,解决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

2.2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目前,齊齐哈尔市的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的种植业结构都有待调整和提高,健康有序的土地流转,是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措施。土地流转还将有利于农民根据自身条件和愿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进新品种,发展名、优、新、特的农产品,改善农业的种植结构,促进农产品深加工,把农业活动结成产业链,进而实现农业生产由千家万户的粗放经营,转化为村集体管理的集约式经营。

2.3实现了土地资源与资本、技术等资源的优化配置

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将有利于农村土地、劳动力、生产资料及各种信息资源、新的科学技术,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可以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由小资本、低效益的分散经营向追求较大规模、集约化经营转变。

2.4有助于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土地使用权流转,可以实现土地成方连片经营,为农业科学技术和机械化的应用提供更大的空间,因此在有条件的地方鼓励兴办科技园区、科技示范区等,引进新品种和先进的种植技术,增强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2.5促进了农民增收

齐齐哈尔市的农民收入自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曾有了一次大的提高,但之后一直在较低的增长速度上徘徊。土地流转是一次新的土地革命,必须进一步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

3齐齐哈尔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存在的问题

3.1对土地流转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部分县、乡、村的领导同志对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方式方法、矛盾问题等研究不深,宣传不够,引导不力,服务措施跟不上。基层的干部群众对土地流转问题的认识普遍比较模糊,没有把它作为当前生产条件下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没有把它放在应有的高度去认识。

3.2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的法规、政策宣传贯彻不够

近年来,党中央进一步把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先后出台了《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由于对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法规宣传贯彻不够,造成土地流转管理工作的被动,阻碍这项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3.3流转机制不健全

目前的农村土地流转大多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往往相互之间的转包、转让以口头协议的形式进行,口头合同稳定性差,双方利益无法受到法律保护,协议的随意性造成接包方缺乏长期经营的打算,舍不得增加投入,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不高。

4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对策

4.1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搞好土地流转工作的重要性

各级干部、特别是乡镇村两级干部,必须提高认识并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正确引导土地流转。贯彻落实好中央的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的政策、法律和法规,解决好农业结构调整与土地流转的关系,允许和鼓励农户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对其承包土地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土地流转形式。土地流转,有效地解决农村土地利用中的矛盾,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农村分工分业的进一步拓展,推动农业产业化。

4.2加强对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

一是加强土地承包的法律和政策的宣传,充分认识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重要性,深刻领会和掌握各法律、法规及政策精神,让农民充分认识土地流转是解决人地矛盾的有效途径,土地流转不会改变和动摇家庭承包经营。二是加强典型引导,因势利导促进土地正常流转。

4.3建立健全制度,规范土地流转

要规范农户的流转行为。土地流转的双方当事人应签订书面土地流转合同,报乡镇农业承包合同管理部门和发包方备案。流转合同要明确流转形式、流转土地的数量、质量、年限、用途、费用标准及支付方式、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

4.4加强管理,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

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的调查 篇9

区2009年初任副处级领导干部培训班第四小组“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土地问题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允许土地通过转包、转让、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方式流转,这是农村土地制度的一项重要创新,为拓展解决“三农”问题路径和农民地权的完善提供了政策创新空间。

一、当前我区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截止2008年底,我区常用耕地面积14.05万亩,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3.33万亩,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度达23.75%,涉及12个镇,1.92万农户,占承包耕地农户总数的28.65%。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因不同区位的农业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水平各不相同,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也各不相同。如:曾家镇白林村总面积5668.2亩,其中耕地3943.7亩,土地流转面积1316.496亩,占51.72 %,土地流转方式为租用和一次性流转。流转后用途为种植花卉苗木和修建公路。土地流转租金田按每亩900斤黄谷、土按每亩600斤黄谷当年市价计算。通过调查,农村土地流转存在规模经营度不高、租金偏低、农民不愿流转、流转合同缺乏规范性管理、无序流转等问题。

二、现有土地制度的政策缺陷

(一)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虚置,造成管理缺位

农村土地所有权模糊,《宪法》中笼统地规定为集体所有,《民法通则》规定为乡村两级所有,《农业法》称集体为乡(镇)村或村农业集体经济组织。这些法律所界定的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不统一,对象模糊,导致农村土地管理不到位,农村土地无序流转。通过调查,目前全区登记备案或公证的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不足45 %.(二)土地所有权人没有法律地位,权益难以保障

法律没有给予土地集体所有权人完全的土地处置权,国家才是农村土地的终极所有者。在土地流转或者征用时,政府处于强势地位,村民集体的土地权利往往被忽视,土地增值收益大部分被政府或开发商获得,农民得到的仅仅是一小部分。土地征用制度实质上是农村集体土地低价国有化。

(三)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制约土地流转

长期以来,我国尚未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土地一直承载着农民的生活保障功能,成了农民生活保障的最后屏障。农民对土地过于依赖,并不是对土地具有浓厚的感情,而是出于对未来的担忧,由此制约了土地流转。只要土地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不消除,实现土地的真正流转就很困难。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流转形势严峻

多年来,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我国制定的就业政策重点

针对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即使部分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但受文化素质和技能制约,就业也不稳定。当前受世界金融风暴影响,我市300多万农民工失业回到家乡,土地耕作是他们首选。在曾家镇白林村,土地流转后,业主能吸纳当地农民就业的非常有限,平均每户在公司收入一年仅1000元左右(季节性临工)。土地流转后大量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

三、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创新

(一)赋予农民土地用益物权权利

要使农民实现真正的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权利,不仅要保证土地承包的长期性,更重要的是承认农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的财产权性质,才能实现土地的有效流转,才能避免土地流转中侵犯农民权益的行为,才能赋予农民土地流转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谈判地位和农民权益的维权能力。

(二)还原土地的生产要素属性

土地社会保障功能是政府对农民社会保障责任缺失的表现,也是二元户籍制度下城乡差异体现。让农民的社会保障与土地分开,将农民的社会保障纳入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中,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劳动力和土地真正具有生产要素的属性,进入要素市场,参与市场调节和配置,促进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价格形成,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

(三)创新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在全市范围内平衡利用土地,实行建设用地指标和基本农田

保护指标异地有偿调剂制度,建立土地平衡和保障机制。逐步赋予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同等权利,实现农村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同地、同权、同价”。拓展农村集体建设土地使用范围,除开发商品住宅外,允许集体土地可通过土地市场公开交易,用于商业、旅游等经营性项目建设,允许开展农产品加工、农业观光等经营活动,放宽农民宅基地流转、继承、利用方式上的限制,对农民放弃宅基地的,可以用置换方式在城镇集中建房,可以享受城镇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

(四)完善农村土地流转风险防范制度

农村土地流转不可避免社会风险、市场风险产生,在积极鼓励农民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合作等方式流转土地时。政府应加强风险规避,建立土地流转风险资金,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保证金和土地复垦保证金制度。农村集体建设土地使用权转让发生增值的,应参照国有土地增值税征收标准,缴纳土地增值收益,加强土地流转风险防范。推进农村农业保险试点,降低规模化经营的流转受让方的自然风险。

(五)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体系

要把农村劳动力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城乡一体就业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就业机会均等。同时要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增强对农村劳动力吸纳能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增强就业能力;搭建就业服务平台,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的调查 篇10

从发包方来说:一是滥用权力,恣意破坏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如燕某与某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一案,燕某耕种多年,后不幸患病不能参加体力劳动,只得转包给其他村民经营,并在村委会备案。一年后,燕某因治病欠外债多,无钱交纳农业税,村委会利用权力,将承包的土地直接划拨给其他村民。不难看出发包方的个别干部不懂法律,也不注重学习法律知识,处理问题主观随意性的问题表现突出。

二是个别村委会,以个人好恶为标准,严重干涉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如某村村民张某承包村委会土地5亩,栽植果树,按期交纳承包费,经营三年,张某外出做生意,于是将承包地无偿借给其兄经营,并向村委会汇报后备案,该村新干部上任,撕毁合同,否定了合同的存在,并收回承包地,同时划拨给本村村民。

三是个别发包方的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有时断章取义,曲解法律原意,对农民合法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认为是违背原合同强行解除,使农民蒙受较大的经济损失。

四是发包方换届干部,不履行交接手续,交而不接,接而不交的现象屡见不鲜,使经营者无法正常生产,妨碍经济的发展。

从承包方来说:一是承包方及经营者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在经营的流转中,主观随意性较大,如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时,摒开发包方不管,双方进行协商,结果未征得发包方的同意,不但使土地经营权不能合法流转,而且引起与发包方的矛盾。

二是因承包方经营不善,只得另找经营较强的人转包。转包时对合同的具体问题约定不明,在实施中,矛盾百出,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甚至为此吵闹,斗殴,造成流血事件。

三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中,往往为了经营的方便,互换承包地的现象尤为突出,互换后,经常发生纠纷。

四是男女双方离婚后,女方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

通过以上问题的剖析,笔者认为在履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发包方、承包方以及流转中的经营者都要认真学习法律,对经常运用的法律规范要有所了解,签订合同时符合法律规定。

2、要有换位思想,发包方、承包方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分析问题,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使矛盾逐渐缩小,直至消失。

3、对发包方的个别领导,尤其邪恶势力掌权的坚决予以打击,按合法的途径进行解决,同时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的思想,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的调查 篇11

关键词:农用地;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产权;农用地流转模式

土地的有限性,催生了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开发利用。众所周知,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国家,农业生产为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坚实的物质基础。实行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实行的重要制度性政策。多年来,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调动了广大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巩固了农业发展基础。而更为显著的意义在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因其稳固架构了土地制度基础,成为化解“三农”问题的重要保障。

一、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概述

(1)土地租赁。即如《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的“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具有严格的法律和政策依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租赁是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模式。在租赁模式的框架下,土地承包者将自己所承包的土地,在剩余承包期内租赁给他人经营使用,承租人按照租赁合同,向出租人支付一定额租金。

(2)土地入股。土地入股模式主要是指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出役土地使用权,与投资者共同组成经济实体。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按其土地所占股份分红,并可行使股东权利。其优势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障农户土地收益:同时延长土地收益链,有效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现代化生产。

(3)土地信托。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是在不改变现有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基础上,通过农户,即委托人将其土地经营权作为信托财产信托给土地信托机构,即受托人,由信托机构再将零散、小块土地集中起来出租给农业公司、种田能手或者是其他经济组织,将租金付给农户。作为新型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土地信托模式尚处于摸索与起步阶段。但其符合如今资源市场化发展趋势,善加利用必将发挥其最优效益。

二、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随着农业经济态势的好转,改革开放在农村发展的成果得以凸显,我国农业领域也出现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随之问题也逐渐显露。

流转行为主体不明确。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多样化,乡镇一级的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乃至村民小组,都有成为土地所有权人的可能性。但无论所有权主体是谁,所有权的行使最终都要委托给自然人。但法律并未对作为代理人的自然人之行为框架做出明确规定,给自然人滥用所有权埋下了法律隐患。同时,根据法律规定,如果受让主体并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受让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过程中则将受到准入限制。

三、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构想

(1)确定土地流转决策的主体所在。我国存在某些基层组织或个人越俎代庖、强行流转农地的现象。因此,确定决策主体所在成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首要解决问题。即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建设过程中,要着力确定流转决策主体所在,以法律条文化方式将农地流转主体,确定为土地承包经营权人。而其中关键在于取消乡、村、村民小组三级产权分化,推进集体所有权的主体统一化建设,将农村土地产权明确归属于村集体所有。

(2)设立解决流转纠纷的辅助机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一项长期发展课题,需要持续性构建多元化流转服务体系。立足于法律层面构建完善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离不开流转纠纷解决机制的辅助。所以,土地立法不仅要着眼于权利人流转权利、土地流转方式的完善,还应着力创建土地法律践行机制。市、县、乡三级也应各自成立专门的土地法律援助部门,免费为辖区农民提供农地流转法律咨询服务,积极宣讲国家土地法律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土地法律制度。而作为主管部门之一的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应同步完善独立的土地流转纠纷解决机制,从受理、审查、调查到解决,全方位进行规范性制度保障,以最大限度减轻相关各方因农地流转纠纷产生的诉累。

(3)适用土地直接继承的流转方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只有林地部分能够通过继承来流转。针对不同农地规定的不一致,在实践中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碍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期限性用益物权,而且具有严格成员身份限制,因而通过直接继承进行流转,必须以继承人具有本集体内农业户口为第一前提。但由于继承人可能存在人数变动的情况,因此在立法完善中要考虑承包经营权的合理分割问题,建议在允许耕地、草地、林地承包经营权直接继承的基础上,尽量避免零碎划分土地承包经营权。

四、结语

综上所述,时下正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之际,农民、农村乃至农业的发展应当握准市场经济的发展脉搏,在确保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属不变的前提下,应当适度采取较为宽松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准入制度,藉此丰富市场主体,盘活土地经济。

参考文献:

[1]肖琼.曹建华.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纠纷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13)

[2]路婕,江辉,吴克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探讨——以河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4)

[3]胡必坚.贵州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纠纷的预防及化解[J].安徽农业科学,2010(36)

[4]郭春霞.关于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的调查与探索[J].现代农业科技,2007(15)

[5]刘秀丽.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

上一篇:延期付款申请下一篇:初中化学综合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