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单元混合运算教案(精选7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
一、计算(1)9×8+12(2)20+24×2
(3)72÷8+30(4)56-8×3
(5)21+6×3(6)15-40÷5
二、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1)8+16÷8 改正(2)40-15×2 改正
=24÷8=25×2
=3=50
三、脱式计算
(1)63-40+25(2)35+4×8(3)27+81÷9
(4)6×8-24(5)36÷6×4(6)49÷7+63
四、列式计算
(1)7与8的积是多少?(2)42除以6得多少?
(3)45与32的和是多少?(4)78比36大多少?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学习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只含同一级的混合运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帮助学生理解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决问题主要是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转化成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运用括号,能使列出的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相一致,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能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
单元教学难点: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积累学习的经验,形成计算技能,并且能用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第1课时:同级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P48页例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16+9+8=
32-10-6= 25+20-10= 48-8+17=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问题:1.同学们做什么呢?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啊? 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二)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 综合算式 53-24=29 53-24+38=67 29+38=67 问题: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 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 右的顺序计算。
(三)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 =29+38 =67 问题:1.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问题:2.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3.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我们是怎么算的啊?
(四)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48-8+17= 15÷3×5=
问题:1.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 2.这个算式(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这样的题我们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问题:想一想,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二)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问题:1.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第2题哪错了? 3.第3题哪错了? 4.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啊?
四、课堂作业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第2题。
第2课时 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P48页例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12+4+30= 2×4×7= 6÷3×2= 15+10-8=
问题: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或只有乘法、除法运算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问题:1.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幅图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3.你能列算式解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二、探究新知
(二)反馈交流,总结混合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 综合算式 综合算式 4×3=12
4×3+7 7+(4×3)=12+7 =7+12 =19
=19 12+7=19 追问:这是谁列的? 说说是怎么想的。
追问
1:这道题我们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追问2 :为什么先算4×3?
追问:见下页。
(三)练习辨析,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7+(4×3)
=7+12 =19 问题:1.有的同学是这样列式的,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2.加这个小括号什么意思? 3.不加这个小括号先算谁? 4.这个小括号该加吗? 5.用脱式计算的形式怎么算的啊?
说明:这道题有乘法,还有加法,那么我们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7+),再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12),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19)。
7+12÷3 =7+4 =11 问题:1.这道题谁会用脱式算一算? 2.这个算式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一)下面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把它圈出来 20-8÷2 7×5-3 4+4×6 81÷9+2 问题:这些题里有乘、除法,还有加、减法,我们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二)小动物回家
(四)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问题:
1.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你能说说错误的原因吗? 3.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4题。第3课时: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P49页例3。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对含有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
2.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有括号)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10-5+3= 7+(7-6)= 10-(5+3)= 7+7-6= 问题:
1.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可运算顺序不一样呢? 小结:我们在一年级时就知道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同样,在混合运算里,如果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我们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探究新知
(一)独立尝试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7×(7-5)(77-42)÷7 问题:上面的题你们能用脱式做一做吗?
(二)反馈交流,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问题:
1.这两道题你们是怎么算的? 2.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在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中,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呢?
小结:算式里有小括号的,我们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和运算符号,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等号要对齐。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34-(28-13)6×(7+2)(88-56)÷8 76-(12+25)(12-5)×3 48÷(8-2)问题:
1.这6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2.有小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4+5×7(72-18)÷9 24÷4+2(4+5)×7 72-18÷9 24÷(4+2)问题: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四)在数字间填写适当的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 2 2 2 2 = 2 问题:
1.你看见什么了?
2.你能在前三个“2”之间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使这个算式的运算结果等于第四个“2”吗?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51页练习十一,第7题。第52页练习十一,第11题。
第4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P53页例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邹形)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口算。
(30-20)÷5 = 72÷(18-9)= 65-8×5 = 20+7×5 = 问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问题:
1.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2.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意思?
3.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你们会解决吗?
(二)尝试解决,体会方法
分步列式: 综合算式: 90-36=54(个)54÷9=6(次)
追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二)尝试解决,体会方法
(90-36)÷9
= 54÷9 = 6(次)
问题:
1.综合算式先算什么?求出的是图上的哪个部分? 2.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知道什么?
3.这两个在题目中,哪个告诉我们了?哪个没告诉我们? 4.要先求出“剩下多少面包需要烤”,需要知道什么? 5.谁能完整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检查反思,归纳总结
问题:
1.解答正确吗?说说你的想法。2.今天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必须两步解答?
小结: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1.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2.想求“平均每个笼子放几只” 你会解答吗?请写一写。(25+15)÷8 =40÷8 =5(只)
3.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说明。4.为什么要先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5.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
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2.要求“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你会解答吗? 画一画,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
(60-15)÷5 = 45÷5 = 9(米)
4.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3.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3.同学们在做操,如果9个人一排,可以站几排? 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2.你会解答吗?把你的想法写出来。6×3÷9 =18÷9 =2(排)
3.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4.这道题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吗? 5.解答正确吗?
作业:第55页练习十二,第2题、第3题。第56页练习十二,第
第5课时: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P57-58页整理复习和练习十三。教学目标:
1.在回顾中复习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2.用列综合算式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对混合运算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教学过程:
一、复习混合运算的顺序
(一)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4×6÷8= 72-5×8= 30÷6+29= 7×(36-30)= 48-18+32=(14+21)÷7=
5题。
四、课堂作业 问题:读题目要求,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问题:1.你能把这6个算式分分类吗?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分类。2.每一类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1)在有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中,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2)只含有加减(或乘除),要从左至右按顺序计算。(3)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二)对比练习,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比较上下两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18+27÷9 4×8-3(18+27)÷9 4×(8-3)问题: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在做混合运算时,一定要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复习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1.
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2.你会解答吗?选择一个你喜欢的问题把你的想法写出来。3.解答正确吗? 4.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
5.能列个综合算式表示你的思路吗? 小男孩: 3×4+5 =12+5 =17(元)
小女孩: 10-(3+5)
=10-8 =2(元)10-3-5 =7-5 =2(元)
26个 19个 2.
(26+19)÷5 =45÷5 =9(个)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2.能列个综合算式表示你的思路吗? 3.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4.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呢? 5.解答正确吗? 3.
8×3-10 =24-10 =14(瓶)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2.要求“还剩多少瓶”,你们会解决吗?能列综合算式表示你的思路吗? 3.说一说你的想法。4.这道题需要加小括号吗? 5.解答正确吗?
三、课堂作业
作业:第58页练习十三,第1~3题。单元检测:
一、口 算
(1)15×3=(2)42÷7=(3)9×5=(4)28÷4=(5)12×3=(6)35÷7=(7)19×2=(8)18×3=(9)21+32=(10)19+17=(11)28+9=(12)36+5=(13)28+3 =(14)16+30=(15)28-6=(16)13×3+20 =(17)45÷9+37=(18)100-9×3=(19)80+5×4=(20)30 -36÷4=
二、计算
(1)9×8+12(2)20+24×2(3)72÷8+30
(4)56-8×3(5)21+6×3(6)15-40÷5
三、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1)8+16÷8 改正 :(2)40-15×2 改正: =24÷8 =25×2 =3 =50
四、脱式计算
(1)63-40+25(2)35+4×8(3)27+81÷9(4)6×8-24(5)36÷6×4(6)49÷7+63
五、在〇填上>、<或=
(1)5×4+5〇5×4-5(2)6+7×2〇7+7×2(3)5×2×3〇5×(2×3)(4)42÷6+7〇42÷7+6(5)40-8×5〇40-8×4(6)30-49÷7〇20-49÷7
六、列式计算
(1)7与8的积是多少?(2)42除以6得多少?
(3)45与32的和是多少?(4)78比36大多少?
七、应用题
(1)菜站上午进10筐西红柿,下午进12筐西红柿,一共运进多少筐西红柿?卖出11筐后,还剩多少筐?
(2)学校买来80本科技书,分给六年级35本,剩下的分给其它5个年级,平均每个年级分到多少本? 新 |课 |标| 第 |一| 网(3)百货商店有40台洗衣机,卖了18台,又运来20台,还有多少台?
(4)二年级一班有42人,二班有43人,全年级有10人体育没达标,达标的有多少人?
(5)学校有8个篮球,又买来20个,现在有篮球多少个?
教学内容:教科书P48页例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渗透法制教育,使学生初步了解法制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美德。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理解含加、减、乘、除法的四则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加、减、乘、除法的四则混合运算(没有括号),学会解答两级两步混合运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8+2+40= 2×3×9= 18÷3×4= 25+10-5=
问题: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或只有乘法、除法运算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问题:
1、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渗透法制内容和爱护环境教育。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破坏公有和私有财物是一种不良的行为,而且我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明确规定,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留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与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所以,同学们在公共场所或私有场所游玩时,一定不要破坏其设施啊!记住了吗?
3、根据这幅图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4、你能列算式解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二)反馈交流,总结混合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 综合算式 综合算式 4×3=12 12+7=19
4×3+7 =12+7 =19
7+(4×3)=7+12 =19 追问:
1、这道题我们先算什么?
追问:这是谁列的? 再算什么?
追问2 :为什么先算4×3?
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辨析,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7+(4×3)
追问:见下页。
=7+12 =19 问题:1.有的同学是这样列式的,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2.加这个小括号什么意思? 3.不加这个小括号先算谁? 4.这个小括号该加吗? 5.用脱式计算的形式怎么算的啊? 说明:这道题有乘法,还有加法,那么我们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7+),再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12),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19)。
问题:1.这道题谁会用脱式算一算? 7+12÷3 =7+4 2.这个算式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11 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一)下面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把它圈出来
22-16÷4 7×6-2 6+4×6 81÷9+11 问题:这些题里有乘、除法,还有加、减法,我们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二)小动物回家
(四)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问题:
1.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你能说说错误的原因吗? 3.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4题、第5题。
板书设计:
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分步算式 综合算式 综合算式
4×3=12
4×3+7
7+(4×3)
7+12=19
=12+7 =19
=7+12 =19 教学反思:
一、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理解算理。
教材为我们呈现了学生熟悉的购物场景,通过解决两个问题来完成含有两级运算的,乘法在前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两步式题:含有两级运算的,且乘法在后需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两步式题。对于解决第一个问题: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4×3+7)或(7+4×3)实际上,学生在前几册中已经学过含有同一级运算的两步式题,也学过含 有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乘加、乘减)。所以,在呈现情境图,学生搜集信息,出示问题后,提出:你能列算式解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便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采用的是分步解答,一小部分学生列出了综合算式,只是格式需要指导。为了让学生在运算过程中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书写格式采用教师讲解的方式,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解题思路,理解算理。接着组织学生进行比较,两种列式的不同,揭示特征和课题。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重点要指导的,也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这里主要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的数量关系,从而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最后通过对两道综合算式的比较,让学生明确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即在综合算式中,有乘法,有加法或减法,都要先算乘法。
二、在练习中掌握运算顺序和格式。
练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本节课安排了三次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中揭示出运算顺序。如练习中22-16 ÷4、7×6-
2、6+4×6、81 ÷9+11等,在练习中让学生体验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以多种形式的练习,加深对运算顺序的体验。
在这一课中我设计了4个层次的不同练习:
1、把分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培养逆向思维。
2、说一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在改错中体验混合运算的格式和运算顺序,巩固新知,培养认真负责的态度。
4、比一比,在比较中沟通联系,建立认知结构。
教材第49页例3以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有括号的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有括号的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有括号的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掌握含有括号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知道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口算,说说下列运算的顺序。
(1)出示:56-8+9= 49÷7×4=
说说这两题是什么样的题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两题是同一级的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2.出示:7×7-5 77-42÷7 15-6×2
说说这两题是什么样的题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学生口算,说出得数。
2.小敏更是个粗心的孩子,他在计算15-6×2的时候,得到的结果是18,你知道他在计算时犯了什么错误吗?
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得出结论:15-6×2是既有乘又有减的两级运算,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结果是3,小明得出的结果是18,说明他是先运算的减法,后运算的乘法,他的运算顺序是错误的。
追问:那么,15-6×2,如果要先算减法,有办法吗?怎么办呢?
预设:添上小括号。
3.揭示课题: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二、互动新授——括号问题
1.出示15-6×2
师: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算式里添上小括号,不管小括号里面是加减还是乘除,都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算式。
教师填上小括号:(15-6)×2
现在这道题,变成先算什么?(小括号里的15-6),再算什么?
你能计算吗?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
师生共同交流。
(15-6)×2
=9 × 2
=18
提问:如果小明解决的是这道题,他算得对不对?(对)因此,我们再计算混合运算的时候,不要像小明一样粗心,一定要先分析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以免计算错误。像这样,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教学例3.
谈话:7×7-5、77-42÷7,这两道题,老师给他们加上小括号,7×(7-5)、(77-42)÷7,计算的顺序有没有变化,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出示例题,让学生试着在自己的本子上做一做。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并寻找错例。
计算完,集体交流。
交流时,请学生说是他们是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计算的对吗?翻开课本第49页,核对一下。
同桌互相交流、校对。
3.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拿出练习本,学生计算,划出第一步先算什么,第二步再算什么。同桌互相交流。
三、练习提升
1.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2题。
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计算。
变式后和原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在计算顺序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比一比每组两题的得数,你能发现什么?
2.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3题。
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学生交流汇报自主学习成果。
教师提示交流内容包括: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每一步列式的含义,列综合算式时因注意什么。
教师适时评析错例。
教师强调并追问:说一说列出的综合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和数量关系。这样列式,第一步求出什么?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算式里有小括号,我们应先算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学内容】
混合运算(教材第47页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讲解,探索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顺序,用脱式正确计算。
2.通过计算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重点难点】
探索只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正确。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口算。
7×3= 29-19= 8×4= 12+24= 5×6= 17-9= 9×9= 9+45= 9×4= 45-21= 7×6= 15+17= 2.解答下面的问题。
(1)一个花瓶有7枝花,5个花瓶共有多少枝花? 7×5=35(枝)
(2)小红买了6只气球,每只气球3元,小红一共花了多少钱? 6×3=18(元)【情景导入】
师:很好,在刚刚的简单复习中,同学们都已经熟练掌握了一步计算,不知道两步计算大家还记得吗?
板书:你还记得58-14+6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吗? 生:先计算58-14=44,再算44+6=50。师:真聪明!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新课讲授】 师:我们知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板书:15÷3×5 师:那么大家知道在没有括号的乘、除法算式里要怎么计算吗? 生1:先计算15÷3=5,再计算5×5=25。生2:也是从左往右计算。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对。
板书: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47页“做一做”。(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题。(2)抽学生板书计算过程。(3)教师逐一讲解。
2.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题。(2)抽学生板书计算过程。(3)教师讲解、订正答案。3.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2题。(1)学生分组比赛完成本题。
(2)教师点同学给出自己的答案,集体交流,看是否一致。(3)教师给出正确答案,集体订正。4.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3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课本上写出正确计算过程。(2)同桌互相交流。(3)全班集体订正。(4)教师小结。【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这节课我们再次学习了只有加减法、乘除法没有括号的综合算式。希望同学们能记住运算顺序,熟练运用。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教学板书:
第1课时 混合运算(1)
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混合运算(2)
【教学内容】
混合运算(教材第48页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跷跷板乐园”的情境,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用脱式正确计算。
2.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
1.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2.理解“先乘除,后加减”的算理。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脱式计算下列各题,说一说先算什么。16+5-6 30+7+2 3×8÷4 7×1×2 【情景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跷跷板乐园逛逛,看看会有一些什么收获。(2)看教材第48页图,说一说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3个跷跷板,每个坐了4人,边上围观了7个同学。)
(3)小组讨论:怎样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4)小结:从同学们计算人数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一个两步算式,有乘法又有加法,无论乘法在前还是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新课讲授】 板书:
①等号写在算式下面左边。②加号和7要照抄下来。
小结:在乘加混合运算中,先算乘法,后算加法,第一步不参与运算的数要落下来。
师:计算时,乘法和除法是同级的,所以我们也可以得到这个结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1)学生独立完成。(2)教师抽学生答题。(3)集体订正答案。【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计算两步算式,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乘除,后加减”。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 对应练习。教学板书:
第2课时 混合运算(2)
①等号写在算式下面左边。②加号和7要照抄下来。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混合运算(3)
【教学内容】
混合运算(教材第49页内容)。【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括号的作用。2.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重点难点】
1.掌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2.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口算。
6×9= 30+15= 45-7= 26+4= 63÷7= 50-8= 42÷6= 54÷9= 37+8= 18÷3= 5×4= 18+9= 30-6= 72-40= 48÷6= 2.脱式计算。
7×2+30 46-6×4 15+25÷5 36-9+10 18-12÷4 80-40÷5 63÷9+7 9×6+9 【新课讲授】
1.复习“跷跷板乐园”情境,翻开教材第48页出示图,学生观察图片。图中告诉了什么,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从图中我们知道:3个跷跷板,每个4人,围观7人。解决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人? 2.试一试:怎样解答?
3.分析评价。
冬冬分步列式解答,算出了,做对了。
乐乐列出综合算式,结果也是一共19人,像乐乐这样列式对吗?(乐乐写的算式中有加法又有乘法,要先算乘法。上一课的时候,我们还没学习乘法和加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如果先算7+4就不符合题意了。)
老师请小括号来帮忙,在乐乐写的算式上加上小括号,7+(4×3)算式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4.尝试练习。板书:
小结: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1)学生独立完成。(2)抽学生板书此题做法。(3)教师讲解,集体订正。2.教材第49“做一做”第2题。(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2)汇报,教师评讲。
3.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3题。(1)学生独立完成。(2)同桌互相检查。(3)全班集体订正。(4)教师小结。【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今天学习了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教学板书:
第3课时 混合运算(3)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50~52页练习十一。【教学目标】
1.培养热爱生活、关注社会、欣赏他人、尊重他人的情感。
2.感受运用混合运算知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过程,掌握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理解混合运算知识,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会计算有小括号的两步计算题。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正确使用小括号。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对混合运算进行复习。【练习讲授】
1.复习混合运算实练。(1)口算。
9÷3= 20-16= 63÷9= 21-14= 54÷6= 8×3= 18+8= 40-8= 9+27= 42+7= 56÷8= 4×9= 35-20= 24+6= 32÷8=(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①12+12÷6 =24÷6 =4 ②42-(22+9)=20+9 =29 ③7×4-16 =28-16 =44(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①42除以6的商是(),再加上19得()。②7乘以8的积是(),再减去30得()。③50减去20的差是(),再除以6得()。④6加上22的和是(),再除以4得()。2.复习解决问题。
讨论: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应该注意什么?
小结: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首先要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数据,把缺少的信息数据作为先要解决的问题,并解决这个问题,最后解决题目所提出的问题。
【课堂作业】
1.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4题。(1)抽学生板书题目。(2)学生独立完成。(3)教师讲解。
2.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5题。(1)学生独立完成。(2)同桌互相检查。(3)教师讲解,统一订正。3.教材第51页练习十一第6题。4.完成教材第51页练习十一第9题。(1)学生分组比赛完成本题。(2)教师集体订正。【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整理和复习,我们对混合运算以及用混合运算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希望同学们还要多加练习和运用,以便解决生活中的更多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教学板书:
第4课时 练习课
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有括号时先算括号里的。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53~54页内容。【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思考的快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练习,更加熟练地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计算意识,增强学生的情感。【重点难点】
学会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游乐园里玩得真开心,可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我们肚子有点饿了。走!老师带你们到面包房买面包去!
【复习巩固】
1.出示教材第53页例4情景图。2.引导观察,提出问题。
师:你从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谁能把这个问题说完整?
生:面包房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每次能烤9个,剩下的要烤几次?
3.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1)提问:你能解决“剩下的要烤几次”这个问题吗?(2)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各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请各组把讨论的结果汇报一下,重点说一说你的解题思路和列式。
生1:我先算没烤的面包有多少个,再用它除以每次能烤的个数,得到的就是还要烤几次。列式为:
90-36=54(个)54÷9=6(次)
生2:我的想法和他的一样,但是我把他的两个算式写成了一个算式,列式为:(90-36)÷9=6(次)
师:你先算什么?
生2:我先算没烤的面包有多少个。
生2:我的方法是在90-36的前面和后面加上一个小括号,表示要先算90-36。列式为:(90-36)÷9=6(次)。
师:你从哪里知道要加小括号的? 生2:我上节课学习的。
师:你真会学以致用,你是学习的小主人。
小结:小朋友们,我们的数学家在很早以前就约定,像这样又要写在后面,又要先算的情况,用小括号把后面的算式括起来,表示先算。如果在以前,你们也能成为数学家,你们真棒!
师:你们会读(90-36)÷9这个算式吗? 生:不会。
师:这个算式应该这样读:90减去36的差与9的商是多少。4.自主体验,总结判断。
师:比较上面几种算式,说说自己喜欢哪一个算式,再说说喜欢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评。
5.通过刚刚的讨论,我们知道了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要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
6.尝试练习。(1)投影出示:
平均插在5个花瓶里,每瓶插几枝?(2)小组讨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列式解答,把先算的部分加上小括号。(19+16)÷5 =35÷5 =7(枝)
答:每瓶插7枝。【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的第3题。
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完成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的第4题。(1)让学生说明图意。
(2)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3)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3.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的第5题。
(1)让学生板演此题,同时加强训练学生的计算速度,增强学生的数感。(2)教师讲解。4.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的第6、7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各题,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5.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的第8题。(1)让学生仔细看题中的情境图。
(2)请学生分析题中所给的信息,以及要求的问题。(3)学生先独立思考解题,再在全班交流。(4)老师讲解,统一订正。【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小结:在生活中有很多问题要我们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而且方法很多,在今后的解决问题中老师希望大家能总结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教学板书:
第5课时 解决问题
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方法1: 90-36=54(个)54÷9=6(次)
方法2:(90-36)÷9 =54÷9 =6(次)教学反思:
第6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题(教材第57、58页内容。)【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先乘除,后加减,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的运算顺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记住混合运算的顺序,正确计算。2.利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利用所学知识来上一节数学整理和复习课,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复习讲授】 1.知识梳理。
师:混合运算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呢?请同学们看看课本,在小组内讨论、回顾、总结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梳理知识。
2.自主探究解题方法。(1)出示第一个问题。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可以怎样列式计算?你有几种方法,每种方法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
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生1:先看图中一共有3组相同数目的苹果,每组有5个,就可以求出3组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再加上另外的3个,就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分步计算 5×3=15(个)15+3=18(个)综合算式 5×3+3=18(个)答:一共有18个苹果。
生2:如果把图中的苹果看成4组,每组有5个苹果,可以先求出4组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再减去多算的2个,就可求出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分步计算 5×4=20(个)20-2=18(个)综合算式 5×4-2=18(个)答:一共有18个苹果。(2)出示第二个问题。
食堂运来60袋米,第一天吃了9袋,第二天、第三天吃的都与第一天同样多,还剩多少袋米?
师: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几种算法?它们的运算顺序一样吗?
学生独立探究,尝试解答。小组交流。集体汇报、交流,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小结:
方法1:先求第一天剩下多少袋,再求第二天剩下多少袋,最后求第三天剩下多少袋。
列式:60-9-9-9=33(袋)
方法2:也可以这样想:先求出三天共吃了多少袋大米,再把运来的米的袋数减去三天共吃的袋数,就是剩下的袋数。
列式:60-(9+9+9)=33(袋)列式:60-9×3=60-27=33(袋)答:还剩33袋米。3.归纳总结。
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认为在解决问题时应注意什么?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小结:(1)解决问题应用口诀:解决问题莫着急,数量关系要看细,乘法能求几个几,加求总数没问题。比多比少是减法,部分用减准成立。
(2)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法。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7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1)学生分小组讨论。(2)学生汇报,教师评讲。
2.完成教材第57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1)学生独立完成。(2)同桌互相交流想法。
3.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十三的第1题。(1)学生分小组讨论。(2)汇报,教师评讲。
4.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十三第3题。(1)学生独立完成。(2)同桌互相检查,交流想法。(3)教师讲解订正。【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了运用所学习的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其中重点是学会使用了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小括号的作用就是表示要先算。
【课后作业】
1.教材第58页第2、4题。2.完成本课时 对应练习。教学板书:
第6课时 练习课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不含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让学生初步掌握用递等式进行脱式计算的过程和书写格式,并初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初步掌握不含括号的乘法和加、减法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2.在学会用递等式表达两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计算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审题、细心计算、主动检查的习惯。
3、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将本课学习的策略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35-5+27 6×3÷2 让学生计算,说说计算的过程。
二、新授
1.谈话:同学们很厉害,对学过的知识记忆深刻,小军和小晴一起在商店购买学习用品时遇到了一些数学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能不能帮忙解决。
2.出示例1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自主观察。
3.提问:你能看图说说,图中有哪些学习用品,它们的价格各是多少吗? 学生交流汇报
4.引导学生解答教材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1)出示问题(1):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元?(2)通过交流,板书学生所列的分步算式,并要求他们结合列出的算式说说思考的过程。
(3)引导综合算式。
介绍:像刚才这样,求“一共用去多少元”时,列了两道算式,并一步一步地去解答,这种方法叫“分步解答”,这两道算式叫“分步算式”。我们还可以把这两道算式合在一起列成一道含有两步运算的算式。
结合解题思路边介绍,边板书。写出求3本笔记本价钱的算式5×3,将5×3 看作一个整体,并与20相加,即5×3+20,这样的算式叫综合算式。
(5)初步理解运算顺序,介绍书写格式。
提问:用这道综合算式求一共用去多少元,应该先算什么?
师明确:用综合式计算时,一般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并用递等式表示。先在原题下面,即第二行的左边写“=”,再在“=”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没能参加运算的部分“+”与“20”要照抄下来写在相应的位置(第二行的第一个数字与上一行第一个数字对齐),板书: 5×3+20
=15 + 20 讨论交流:接下来该算什么?你认为15+20的结果应该写在什么位置? 明确:接着对齐第二行的“=”,在第三行写“=”,并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教师边说边板演)让学生照样子完成教材中的填空。(6)认识混合运算。
提问:观察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板书课题:混合运算)学生独立思考后,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小结:不论是分步算式还是综合算式,都是根据所求问题先算出3本笔记本的价钱,再加上1个书包的价钱.不同的是分步算式有两道,一道乘法,一道加法;综合算式只有一道,里面既有乘法又有加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叫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就是混合运算的计算。
5.引导学生解答教材提出的第二个问题
(1)出示问题(2):小晴买2盒水彩笔,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2)启发: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想?
(3)鼓励:试着列出综合算式,如有困难,可以先列分步算式。(4)讨论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提问:这道综合算式应该先算哪一步?
要求学生根据确定的运算顺序,试着用递等式计算。6.归纳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引导比较:观察2道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指出:像这样的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中,不管乘法在前还是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1.“想想做做”第1题
接下来我们带着这些经验一起去闯关,出示第一题,先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再让学生完成计算。
组织交流:16×6的积要写在“-”的前面还是后面?4×15 积要写在“+”的前面还是后面?为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思考,标出每题的错误之处并改正错误
说说每题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 讨论后得出:计算混合运算时,一要弄清运算顺序,二要注意正确书写每一步计算的过程。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4.“想想做做”第4题
(1)观察每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每组的两题中,参与计算的数安全一样,但运算的符号不一样,运算的顺序也就不同)
学生分组独立计算。
组织交流:说说分别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5.“想想做做”第5、6题
让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最后交流汇报。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即在没有括号的算式中,如果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板书设计
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课题:青春的脚步 青春的气息
课型:复习
授课:
审核:
授课时间:3-22
课时:2 【单元主题】进行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即如何调整心态,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如何克服青春期的烦恼,处理好自己的心理矛盾;如何处理和认识与异性同学的关系。
【复习目标】
1、了解青少年的青春期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
2、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
3、知道与异性同学交往的基本方式和方法。【重点复习题】
1、青春期的身体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青春期身体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2、怎样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P5-7-8)三点。
3、正确认识青春期的烦恼:(P10)
*
4、弹奏好青春协奏曲(解决青春期矛盾、消除青春期烦恼的方法)?(P11-12-13)
怎样消除心理烦恼,快乐成长?
5、心理冲动产生的不良后果(危害)(课本12页):
6、男女同学交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积极作用;男女同学混合编班编组的理由?
*
7、男女同学交往需要掌握的原则。怎样与异性同学交往?怎样荡起友谊的双桨?谈谈男女生如何更好地相处,充分发挥异性效应? 假如郊游时,有异性参加,父母会交代哪些注意的问题?(P17页:因此,我们、、、、+P18-20三点)。
【强化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步入青春期,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烦恼。面对这些烦恼,我们的正确做法()
A.不管三七二十一,大胆的发泄出来
B.毫不保留的告诉别人
C.开放自己的心灵世界,多与别人交流
D.不要告诉别人,要藏在心里
2、每个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是_____的表现。A.悦纳他人
B.孤芳自赏
C.悦纳自己
D.自命清高
3、女同学与男同学交往时不要()
A.自尊自爱
B.举止文明,谈吐文雅
C.清高自傲
D.方式恰当
4、人一生中身体发育的关键期是()
A.幼儿期
B.青春期
C.成年期
D.老年期
5、上初中后,张洋发现自己不仅比同学们长得矮很多,而且脸上还开始有青春痘,她为此十分苦恼。张洋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应该()
①立即去医院或美容院动手术
②加强体育锻炼,增加营养
③调节好自己的心态,相信自己能长高,也会变美
④要认识到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像,因为我们的身体发育有的慢,有的快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当自己脸上长了青春痘之后,正确的保健方法有()
①常用温水洗脸保持皮肤清洁
②少吃对皮肤有刺激的食物,如油炸食品等
③保持情绪稳定,心情开朗
④病情严重时,应该用手挤压以防止其扩大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8、伴随身体的变化,性意识的觉醒,少男少女对异性产生了一种神秘感,渴望了解异性,希望自己引起异性的注意。下列适宜中学生的行为的是()
A.穿高档名牌时装
B.外出活动,男生主动帮女生拿东西,干力气活
C.为引起男生注意,女生涂脂抹粉
D.出游时,大把花钱,以显示自己潇洒大方
9、青春期心理充满矛盾,如渴望交际,珍惜友情,却又感到孤独,不愿与人交往,朝气蓬勃,勇于探索,但遇到挫折又容易失去信心,悲观失望„„对这些心理矛盾,下列看法不正确的有()
A.这些矛盾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现象,所以可以置之不理
B.这些心理矛盾有时让我们感到苦闷,但正是它们构成了我们向前发展的动力
C.这些心理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它们也会成为阻碍我们发展的动力
D.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借助各种力量来调控各种心理矛盾,是非常有必要的
10、“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这句话说明,在与异性同学交往过程中要()
A.自然大方
B.尊重对方
C.有相对广泛的范围
D.不拘小节
二、判断题
1.判断正误:异性同学交往是正常的,也是同学们学习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交往。()解析:
2.判断正误:男女同学之间交往要注意分寸,不要过于亲密。()解析:
3.判断正误: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是正常的、有益的,但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带来许多困惑。()
解析:
4、班内同学都长高了,我却原地不动,别的男生很英俊,我却长出了毛绒绒的胡子,真感到羞于见人。判断:()理由:
5、欣赏自己独特的美,容易孤芳自赏,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走向自负。判断:()理由:
6、小霞说:早恋是感情问题,与学习无关,没什么了不起的。判断:()理由:
三、非选择题
1、星期天,妈妈发现周超捷将头发染成了三种颜色,而且还带左耳环,便对他说:“你是一个学生,怎么能打扮得如此古怪。”周超捷不以为然地说:“你真老土!好多同学都羡慕我这种新潮打扮,只不过他们没有勇气做而已。”妈妈又说了几句,周超捷生气地说:“我已经长大了,怎样打扮是我自己的事情,不用你管!”
(1)你羡慕这种打扮吗?说说你的理由。
(2)你认为我们上初中后还要听从父母的意见吗?为什么?
(3)请你为中学生应该如何穿着打扮提几条合理建议。
2、小于是个聪明伶俐的女孩,她总是忙于学习,不愿与同学交往。一天,老师提醒她,要多与同学们进行交往。她心里想,与同学交往会影响学习,我才不干呢?但是,整天一个人独来独往,埋头于书本里,小花也感到似乎缺少点什么?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1)简要分析小花不愿与同学交往的这种心理。
(2)“与同学进行交往会影响学习”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3)你认为小花该怎么办?
3、情景一:如今,我经常为一点儿小 事而冲动,为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而烦恼。
情景二:近来,我常常喜欢在女同学面前表现自己,想引起她们的注意,对我产生好感,所以在生活和学习中常常分心。我想努力控制好自己,却又做不到。不知这是怎么了!
他(她)们应该怎么办?请你给他(她)们提几点建议,帮他(她)们消除青春期的烦恼?
4.以下是中学生陈刚和妈妈的一段母子对话:
陈刚:明天星期天了,我跟几个同学一块去看电影,行吗? 妈妈:有女生吗? 陈刚:有。妈妈:不行!陈刚:为什么?
妈妈:不行就是不行!
陈刚沉默了一会,极不高兴地回到自己的房间。
作为与陈刚相约一起看电影的同学,你如何尝试正确地化解陈刚母子的矛盾?
【教学反思】
1.C 2.C 3.C 4.B 5.D 6.D 8.B 9.A 10.B
1.判断正误:异性同学交往是正常的,也是同学们学习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交往。()
解析:男女同学生活在同一集体中,必然要进行交往。男女同学正常交往,既有利于集体建设,又有利于扩大交往范围,增进对异性的了解,发展同学间的友情。故此观点正确。答案:√
2.判断正误:男女同学之间交往要注意分寸,不要过于亲密。()解析:此观点正确。男女同学交往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答案:√
3.判断正误: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是正常的、有益的,但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带来许多困惑。()
解析:以良好的心态、恰当的方式与异性同学交往,才能收获纯真的友谊。 答案:√
4、班内同学都长高了,我却原地不动,别的男生很英俊,我却长出了毛绒绒的胡子,真感到羞于见人。判断:(错误)
理由:青春期的生理发育和身体变化是正常的;生理特征自己不能决定和控制,掌握必要的生理卫生知识,以正确的态度应对生理变化,接纳自己的外表。发现自己的优势,学会欣赏自己外在美。同时,要注重提高自己内在的修养。
5、欣赏自己独特的美,容易孤芳自赏,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走向自负。判断:(错误)
理由:欣赏自己独特的美,要发现自己的优势,充满自信地学习和生活,但这种自信是建立在对自己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因此不会走向自负。
6、小霞说:早恋是感情问题,与学习无关,没什么了不起的。判断:(错误)
理由: 青少年应以正确的态度、恰当的方式与异性同学交往;早恋会产生一些情绪和行为上的困扰,妨碍我们的学习进步和身心健康。
1、(1)不羡慕。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但 追求个性不一定要在服装、打扮上标新立异,人格独立也不是故作姿态。真正的个性在于从内心深处散发的魄力,真正的独立是逐渐摆脱依赖,勇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2)要。因为上初中后,我们依然是未成年人,很多方面不成熟,缺乏独立能力,需要父母进行引导和帮助。(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为正确)
(3)简洁大方,不穿奇装异服,最好穿校服等等。
2、(1)小花不愿与同学交往这种心理属于闭锁心理,这种心理会影响她与同学的友谊,影响她的学习,影响她的健康成长。
(2)“与同学们进行交往会影响学习”这种想法不对,因为与同学进行交往,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可以感受集体温暖,增加学习的动力。
(3)在观念上,改变错误的认识;在行动上,积极与同学交往。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克服闭锁心理,与友同行”的理解与运用。第(1)问中小花的这种心理实际上是一种交往的误区。根据有关知识,联系材料,解答即可;第(2)问是考查与人交往和学习之间的关系;第(3)问需要结合课本知识,联系材料,帮小花出出交往的主意。
3、答:这些心理矛盾是我们生理发育和心理变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它有时会使我们产生孤独、郁闷、焦虑等情绪,如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我们的身心健康,成为我们发展的阻力。因此,我们应通过各种方式,努力调控好心理矛盾。当这些烦恼和苦闷出现时,我们应敞开自己的心灵世界,多与父母、老师和同学交流与沟通,寻求它们的指导和帮助,真诚的交流与沟通可以加深彼此的了解,分享欢乐,调节情绪,排解烦恼。
4、解析:本题涉及前一课的内容,要把两课综合起来,首先要从子女与父母的沟通劝解陈刚母子,其次要说明异性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让陈刚学会与父母沟通,让陈刚的妈妈理解和认可异性的正常交往。参考答案:(1)青春期的子女和父母之间产生矛盾是正常的。遇到矛盾要选择恰当的方式和方法,积极沟通交流。
【第5单元混合运算教案】推荐阅读: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混合运算》12-02
《混合运算》微教案09-20
有理数混合运算教案07-23
六年级分数混合运算教案01-07
分数混合运算数学教案教学设计06-04
二年级下册《两级混合运算》教案分析06-09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