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共9篇)
案例背景:“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已在信息技术课中广为使用,作为一名信息技术的老师在这方面也做了些尝试,因为笔者教授十个班的信息技术课,所以可以利用一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班级,对普通教学方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对比,实践表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这门课中是相当有效的教学方法。
案例主题:应用普通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对比,检验教学效果 案例事件:笔者有一堂课是教学生如何申请免费邮箱,并通过自己申请的邮箱发邮件到指定的邮箱。笔者下午一共是两节课,分别是七(2)班七(3)班的。第一节是七(2)班。在第一节给七(2)班上课的过程中我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通过多媒体演示软件,向学生进行屏幕广播,也就是我在教师机上演示,学生在下面观看屏幕,我按照教学步骤,打开传神2000虚拟网站,按照申请免费邮箱的步骤一步一步的讲解,学生跟着我的思路走。讲解完毕,学生再自己练习,练习过程中会出现比如“此用户名已存在”、“您输入的用户名不合法”等小问题,这时我就要给每个同学解释,把自己搞得很累,但一堂课下来效果并不好,到课后只有二十来位同学成功的申请了邮箱并发送了邮件。
因为七(2)班的课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我在接下去的一堂课中想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给七(3)班上课的一开始我就提出一个情境:因为大家都是新升入初中的学生,为了学好这门课,同学们可能会对我有一些建议和意见,但是当着我的面可能不太好意思讲,因此可以通过给我发送电子邮件来实现。这样一说,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课堂的气氛马上就活跃了起来,我马上又指出学习的方法,一是可以在课本中找申请的方法,另外也可以同学间合作探究学习,尝试着如何去申请免费邮箱,并且看谁最早完成,给我的邮箱中发送电子邮件。接下去学生就自己开始上机操作,当有某位同学成功发送邮件后我就不止一遍的大声讲我已经收到了某某同学发来的邮件了,然后这样我不断的刺激还没有成功发送的学生,此时这些还没有成功申请、发送的学生就迫不及待的询问已经完成的同学,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全班基本上都成功的发送了电子邮件,最后我还趁着同学情绪高涨的时候,问他们在申请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问题,你又是如何解决的?这样一来,申请邮箱需要注意的地方基本上都涵盖在所发生的问题中了,学生们都记忆深刻。当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学生们还在津津有味的探讨刚才的过程,这节课取得了非常好的课堂效果。
案例分析与启示:通过采用任务驱动和不采用任务驱动的对比实验,证实了在课堂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效果较好,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去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乐趣,只要有了乐趣,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从这个案例中我最深刻的体会到两点:
(一)在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时候一定要给学生创造真实,良好的情境。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进入学习的境界,这是因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另外,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因此,我在上课的导入时,首先创设一个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具有吸引力的情境,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学习的兴趣,并且感觉到与自己的现实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是相当重要的。此外还要注意在驱动的过程中,不断的给学生刺激,激发学生通过各种方法去完成任务。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关键是设计好任务
我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成败就在于任务的设计,好的任务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顺利完成课堂的教学要求,而失败的任务设计只能让学生有一种望而生畏、无力完成的感觉,这样的任务,不管怎样驱动学生也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一个好的任务设计应该具备以下四点:
1、科学性,任务的设计不仅要考虑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由浅入深、合理安排,不宜将任务设置的过深、过于繁琐,让学生无所适从。
2、教育性,任务的教育性体现在任务的实施与完成过程中,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培养学生团结互助、不怕困难的品质,通过完成任务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等。
3、实用性,任务的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其感到不是在学习很空洞的知识理论,而是在完成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小问题而已。
1 任务的含义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 所谓任务大体是指以社会文化为背景, 以真实情境或接近真实情境的待处理事件为目标, 通过运行和调用计算机软件的功能来实现待定目标的功能。
任务是一件具体的事情, 它具有特定的目标, 要通过对软件的多种功能的正确操作来实现。比如说在Word2000“美化文档”这一节的教学中, 笔者设计了一个任务“某某职业中专将举行建校30周年校庆大会, 学院校庆办公室委托我们设计、制作《致校友书》, 欢迎历届校友返回母校参加庆典活动并为母校捐资助学。要求在录入文档的基础上 (上一节课的教学任务) , 美化、修饰《致校友书》。”这是一个真实、具体的事件, 完成这一任务, 需借助Word2000中设置字体、字形、字号及颜色、设置字符间距、字符的特殊处理、设置段落格式、分栏等功能。
2 任务的分类
通过以上任务设计, 不难看出任务具有双重性, 即教师通过任务引导学生, 学生通过任务进行学习。按照学习方式分类, 任务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模仿型任务, 此类任务要求学生依葫芦画瓢, 按教师指定的要求和内容去做;另一类是扩展型任务, 学生完成此类任务不局限于所学知识, 而是通过自学有所扩展;最后一类是开放型任务, 教师给出原则性要求, 所做课题由学生去发挥完成。在教学过程中适时使用这三种类型的任务, 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任务的设计
3.1 任务设计的依据
当前,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并不是按照“任务驱动”的模式编写的, 或者有些按照“任务驱动”模式编写但与实际教学脱节, 而且在各级各类学校中, 教学要求、教学对象、课时设置等也有所不同。采用任务驱动法, 教师要关注的主要不是教学生怎么进一步操作, 而是考虑怎样设计任务。一堂课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任务设计的优劣。那么, 教师要依据什么来设计任务呢?
首先, 任务设计要依据学科的特点。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操作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 那么,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 就要关注任务的可操作性, 通过操作让学生获得实用技能。
其次, 任务设计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根据总体教学目标, 使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比较熟悉的素材, 设计母任务, 其中隐含总体教学目标的知识点和能力点, 并对母任务进行分解, 得到更明确的子任务, 分配教学课时, 最后按照每个子任务所需知识点和能力点的关系罗列授课顺序。
第三, 任务设计要依据学生的特点。非计算机专业的中职生大都在第一学年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 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 水平参差不齐, 同时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学习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资源的欲望表现得很强烈, 但其兴趣的指向往往偏于尽快上机, 而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则常常不很热情。据此特点, 教师可以设置基本任务 (包括模仿和扩展型任务) 和扩充任务 (以扩展型任务为主) , 基本任务要求人人都要完成, 扩充任务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 同时要设计具有趣味性的任务, 并在任务中尽量组合一些基础知识。
3.2 任务设计的原则
任务的设计要遵循可操作性原则。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注重它的可操作性, 设计出通过上机操作可以完成的任务。
任务的设计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 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知识能力和兴趣等, 使任务由简单到复杂, 由表及里, 循序渐进。
任务的设计要遵循提高能力原则。任务的完成要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能力, 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去解决问题, 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3.3 任务设计的优化
3.3.1 具有趣味性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来源于好奇, 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 一个人只有对某件事产生了好奇心, 才会启动思维, 主动寻求解决它的办法, 并且一个人只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的时候, 才能乐在其中, 精力才会高度集中, 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任务时很重要的一点是:任务必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如果设计的任务无法吸引学生, 就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就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如何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任务?需要教师深入到学生当中, 要尽量了解学生, 要设计他们在生活学习中感兴趣的一些任务, 这样可以吸引他们,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否则教师即使精心设计了任务, 由于缺乏兴趣, 学生也很难投入教学中, 只能是事倍功半。如在教学《插入艺术字》的过程中, 笔者设计了两个任务:一是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所写的, 自己动手, 看看成功后的礼物是什么?“礼物”沟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同时激发学习兴趣;二是组织比赛, 四人1小组, 每人有重点地选一项工具对艺术字进行变化, 看哪一组找得最多。以此通过竞赛活动, 激发学生自我探究的热情。这样学生不仅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般而言, 源于生活和符合学生个体需要的任务较能吸引学生。
3.3.2 体现操作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用“纸上谈兵”的方法教学是行不通的。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 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 尽量设计一些学生需要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同时, 操作过程要由得简单到复杂。教师在注意到任务设计的可操作性时, 应防止把任务设计成一个具体的操作, 像在Word中插入文本框这样的任务太具体, 学生不需要思考分析, 任务完成后也无从拓展, 只能停留在掌握技能本身, 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3.3.3 把握系统性
在教学中的任务的设计, 一定要把握系统性。任务应该是具有以下特点:“子任务”涉及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对本节教学目标要形成全覆盖, 并突出重点。“母任务”与“子任务”密切结合, 形成一套相对完整, 而又前后照应的“任务”体系。提倡根据主题活动的实际需求, 使所学知识、技能与方法在“母任务”中得到更新与发展。
3.3.4 表现主体性
首先, 在任务的设计上要紧紧围绕每堂课的教学目的, 必须言之有物, 不能为了任务而设计任务, 华而不实, 流于形式;其次, 任务的难度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 难度太大会使学生望而生畏而没有信心, 太低又难以达到激发起学习动机的目的, 必要时可因班施教、因人施教。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任务的完成当中。
3.3.5 落实评价性
评价是学习者学习情况反馈的一种有效途径, 也是最能体现学习者掌握知识,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对于任务设计的优化来说, 应该要充分利用评价, 来实现任务设计的进一步优化。要“学用结合, 学以致用”, 要综合地运用各种评价方式来全面考察学生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和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
一是口头评价法。在课堂讨论过程中, 可评价在表达任务结果时, 小组成员发言人语言表达是否准确、生动;条理是否清晰, 易于理解;能否根据组员的特点灵活地使用信息传递和交流技巧。
二是作品评价法。它是在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可以用大屏幕展示优秀作品, 会使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 以此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增强其集体荣誉感。
三是过程评价法。有的学生基础较差, 在相同的条件下可能做得不如其他同学, 对这样的学生更应恰当地给予评价, 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是结果评价法。教师要给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说明的机会, 同时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灵活的评价方式, 除了教师评价外, 也可让学生自己评、互评。
每一堂教学活动, 都要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客观评价。一次任务的评价, 不只是一个任务的结束, 更应当是下一个任务的开始、向导和动力。
总之, “任务驱动”教学在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但在进行“任务”设计时, 教师要先考虑周全, 保证任务的趣味性、系统性、保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实任务评价, 使之真正能够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任务驱动;小学语文;任务教学法;效果评价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进行语文的学习的过程当中,设立一个核心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激发出学生浓烈的求知欲,在这种求知欲的激发下,使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问题并且想办法解决问题,遇到难题的时候,教师可以协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顺利地接收知识,让学生产生一种自主学习意识。总而言之,“任务驱动”是依托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教学法,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对目标任务的设定和搭建合理的教学情景,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现在,很多学校都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值得大家关注。对于“任务驱动”教学法不可以一概而论,而应该辩证看待,理智地看待它的优缺点,扬长避短,立足实际,创新理念,机智应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问题。
任务驱动式的教学将一个完整的任务层层划分为一个个小任务,教师在教课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鲜明的计划将大任务分阶段性完成,不断地向总任务一步步靠近。也就是将一个大的目标分化为一个个的小目标,分化成教学情境的不同小节,每个小节都务必达成一个小目标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知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烈倡导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一、为学生设计任务
教师必须依据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不同学段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及教学目标等,设计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難点,再结合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将教学目标分解成几个学习任务,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开发并生成新的语文教学内容。比如,可以分为三类任务——单一任务、梯次任务与综合任务。
单一任务是识字类、朗读类、记忆类任务,梯次任务是具有层次性和选擇性的任务,综合任务是听说读写结合的任务。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与教学实际来设计这不同类型的任务,就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完成任务,实现发展。
二、督促学生完成任务
在布置好学习任务之后,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全身心地完成学习任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放手,因为小学生的自制力是比较弱的,需要教师不断地督促与引导,需要在教师的耐心引导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理解与巩固新的语文知识。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语文学习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鼓励者、帮助者,而非越俎代庖者。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及时地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定期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完成教师预设的学习任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尽量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并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培养创造性精神,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评价自己的语文认知水平,准确理解与运用语文知识。当然,还要告诉学生:在语文探究过程中遇到障碍时,可以通过下列诸多途径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查阅学习辅导资料、同学与老师、上网查资料等。此外,还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整合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方法仅适合于指导学生完成比较单一的语文学习任务,因为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与对信息的获取能力、甄别能力、整合能力、运用能力等毕竟有限。
三、进行效果评价
在任务完成之后,最重要的就是效果评价了。因为任务教学的目的就是达到良好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体现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进行评价时,应当考虑评价活动占课堂整体教学时间的比例,要注重评价的实际效果。课堂中,评价的重点应该是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是否提高,而学习结论的准确与否就显得次要些。具体的评价方法可以是观察法和结果评价法。值得注意的是:有时,从结果看,部分学生在结束“任务”后没有很难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但从过程看,他们能正确运用思路和方法,“任务”还是完成的,因此,从发展的角度讲,对他们也要予以肯定的评价。
以上,我们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角度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希望可以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借鉴,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所谓任务驱动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目标为主,结合书本上的相关知识,旨在为学生提供可行性的学习思路、学习方法以及具体的操作步骤,除此之外,教师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思想,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二、高职计算机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应用
2.1坚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时,需首先要转变自己的古老教学观念,另外,要正确理解任务驱动教学的涵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将计算机教学目标更加趋于任务型,给学生布置具体的上机任务,在学生亲身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向学生提出具体的任务要求,将一个个大的任务瓦解,分成一个个小的任务,这样学生才能分部完成一个个小的任务和目标,逐渐的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在运用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除了将教学任务分解开来,还可以适当的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再根据各个不同上机任务,为学生提高一个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外在环境,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的学习能力
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时,在分配给学生的各个学习任务之后,教师就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学习能力。在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过程中,学生是需要通过实际的上机操作,来完成相对应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而学生在完成探究性合作任务时,既可以选择独自完成学习任务,也可以选择与其他主题相当的学生组成学习型探究小组,经过相应的讨论与分工,探求相应可行性的.学习方法,并根据该方法实践操作,完成相应的目标。这两种学习方法都是可行的。学生在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过程中,教师应充当优秀的引导者和指导者,鼓励每个学生都亲身参与到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依次递增的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完成学习目标,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2.3.根据计算机实际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扬长避短”
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时,还应考虑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自然呈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在发展潜能方面,也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因此,在实际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开展针对性的任务型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对于每一个学生,应该充分发挥他的优点和潜能,克服其短板,做到“扬长避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能力。在运用驱动教学法过程中,教师应相对应的细化具体的学习任务,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学习进度,布置现对应学习任务,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2.4客观评价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成果
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时,教师要客观评价学生的任务学习成果。在学习成果评价过程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将学习过程与成果并重,要根据实际情况客观评价,既要充分肯定学生在完成学习成果中所表现的长处,也要客观的提出在学习过程中的短板与不足并提供相对应的改进措施,只有这样才能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四、总结综上所述,教师在高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应与时俱进,根据时代与学生们的要求,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将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于实际的计算机教学中,增强计算机教学的可行性,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与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克服学生们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的短板与不足,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运永顺.高职计算机教学任务驱动法的运用探究[J].决策与信息(中旬刊),,(11):69.
[2]王元睿.任务驱动法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信息与电脑,,(22):230-231.
一、如今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教学问题
(一)过分注重书面知识的讲解
在如今大部分高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课堂上,我们可以显而易见地看到这样一种教学的局面: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往往以书本上的文字知识与自身的讲授为主,学生仅仅凭借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去记忆与理解,很少有实践操作的机会。从会计电算化这个专业培养人才的本质来说,教师的教学目的在于培育具有极高专业素养、真正掌握了会计电算技能的实干型人才,然而在这样一种普遍的教学局面下,学生往往只是简单记住专业知识、缺乏运用能力的,对于他们将来步入社会、求职并没有很多实际性的帮助。
(二)过分注重实践操作
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还有另一种教学极端:即有部分教师过分注重学生的实战能力,将过多的时间花费在上机训练上,而对理论性的基本知识很少进行深入的剖析与讲解,导致学生对这个专业知识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处于这种教学引导下的学生,很容易迷失自己专业学习的方向,对于个人的发展也会变得茫然。
(三)理论知识与操作性知识结合性不强
在一部分会计电算化教学中,教师理论知识的教授与上机讲解是分开的,有的课程甚至不是由同一个教师来进行讲解。因此,学生对于这两类知识会产生分裂性的认知,无法在脑海中有机地统筹这些知识内容。而且有的教师会采取分割式的教学方法,即将课程内容分割成许多单个的整体,再一个个地进行教学和讲解。然而,从会计电算化的课程本质上来说,这门学科知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分割式的教学很难让学生有效地将知识点进行联系和统一,不利于他们对课程的整体认知。
二、任务驱动法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一)合理任务的设计与要求的制定
在将任务驱动法运用于会计电算化教学中时,教师首先要做的是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學习特点和规律,再根据这些来设计相应的与任务驱动法相关的教学流程。同时,教师还要适当地控制任务的大小与规模,任务还要有较高的实践性,能够确保学生在参与这个的过程中产生实际的学习效用。另外,就是任务情境的生活化的特点,要能基于实际的生活需求或者现状,来创造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情境。比如,我设定一个石油公司的财务分析需求,让学生来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二)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训练与强化,注重师生互动
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想快速地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必定要让学生能够投入到实践上机操作过程中去。通过设置足够多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与操作中不断领悟知识运用的含义。在实践操作练习中,总会有一部分学生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教师不能忽视这些问题的出现,而是要进行一个统一的示范,帮助学生及时解决这些疑难困惑。当个别学生存在学习上的难题时,教师要耐心地对其进行单个的教导,帮助他突破学习上的难关。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需要教师适时加强。
三、注重任务驱动教学课堂的课堂小结与评论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即课堂小结与评论。课堂小结是为了让教师能够将不同任务中的知识点进行一个回顾与总结,让学生的知识结构变得系统,让他们学会将不同的知识点进行联合,从而深化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一般课堂小结的开展,要由教师进行一个合理的引导,不能总结好直接呈现给学生。而课堂评论则是让教师在教学的最后,要对任务完成过程中不同表现学生给予相应的评价,这是任务驱动法实施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比如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要给予赞赏;对于表现较弱的学生则要给予鼓励和提出相应的意见,这样学生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善和提升自我。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及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培养其合作精神。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真正拥有学习的自信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蒋洪平,徐晓敏,刘秀丽.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8).
基于此, 北方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进行了教学改革, 将“任务驱动法”灵活应用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 其中包括招聘管理、绩效管理、工作分析等课程。
一、“任务驱动法”在管理类课程中的实施步骤
下面, 本文将结合《招聘管理》这门课程, 概述“任务驱动法”在该课程中的实施步骤。其步骤主要如下:
1.教师讲授相关理论知识。
教师讲授《招聘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 指出招聘活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将学生分组, 布置任务。
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组, 每组5~7 人为宜。假拟每组为一个公司的招聘部门, 小组成员角色自选, 招聘岗位及人数自行决定, 每小组将要完成招聘策划——广告制作与投放——简历筛选——招聘初试——复试 (无领导小组讨论) ——招聘评估——新员工培训这一系列任务。小组同学和授课老师根据事先设定好的指标和标准, 按各阶段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并打分, 学生的参与度及各阶段任务完成的优劣, 与成绩直接挂钩。
3.课堂讨论及成果演示。
学生完成各阶段任务所需的材料, 如招聘广告、面试题、评分表等材料均在课下准备, 课堂上主要进行讨论和各阶段任务的成果演示。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 遇到的问题可以放在课程上进行讨论。成果演示完之后, 各小组之间交流心得。
4.教师总结评价。
学生阶段性成果演示结束, 在各小组相互交流、点评后, 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主要包括各阶段材料的详尽情况, 各小组成员的参与情况, 以及各小组阶段性成果演示的情况, 分别对各个小组进行综合评价, 指出其优点及存在的不足。
具体教学过程中, 步骤1和2的顺序可以互换, 教师可以先讲理论及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后布置任务, 也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任务, 再结合学生实践中的问题, 讲授相关理论。
二、应用“任务驱动法”教学的效果
总的来说, 管理类课程通过应用“任务驱动法”, 教学效果显著,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执行能力。
教师根据专业课程内容, 给学生布置一个大的“任务”, 并分解成不同阶段的小任务, 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 去自行策划、设计、组织和执行“任务”, 从而达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执行能力的目的。
2.亲历亲为,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任务驱动”下学生自己动手策划招聘活动, 设计招聘广告, 根据岗位要求, 自己设计面试提纲, 自己安排面试, 体验面试官和应聘者的角色等, 整个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有了问题学生就会主动学习, 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整个将抽象的理论知识消化、吸收并运用于实践的过程中, 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的形式, 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
“任务驱动法”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小组成员之间通过分工, 共同协作完成任务。同学之间掌握的信息和资源是不同的, 每个人的性格和处事方式也不同, 如何充分调动他人的资源, 实现知识及经验的共享, 就需要学生之间加强沟通和交流。
4.形式活泼, 具有挑战性, 学生参与度高。
课堂以学生为主导, 边学边实践, 遇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这种不同以往的教学方式, 大大调动起学生的参与度。当问题解决后, 学生就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三、“任务驱动法”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转变
“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能否应用成功, 主要取决于教师能否转变自身角色, 从课堂上的“独裁者”转变为“导师”、“裁判”、“导演”和“朋友”。
1.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由“独裁者”转变为“导师”。
“任务驱动法”一改传统以“教师为主导”“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倡导以学生为主, 亲历亲为, 要主动把讲台让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想、自己去动手去做, 教师只提供一个方向, 并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并带着问题去思考, 去学习, 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己亲手策划招聘活动, 自己动手设计面试提纲, 组织和实施面试, 发现实际问题的解决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容易, 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时就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变“被动”为“主动”。
2.注重过程监督, 做一个公平公正的“裁判”。
“任务驱动法”不是简单地给学生布置完任务后, 教师就可以轻松地不管不顾了。教师必须实时跟踪, 多和学生交流, 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和技能的指导, 避免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流于形式, 组内、组间交流不够。注重过程监督, 及时发现学生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杜绝小组成员中“搭便车”及参与不均衡的行为, 并给予正确引导。
教师应细化评价标准, 将学生的个人表现及小组集体表现相结合, 考核方式应做到科学、公平、公正, 即能考察每个学生的自身能力及参与度, 不至于排斥边缘学生, 又能保证学生的团队意识, 做一个公平公正的“裁判”。
3.任务的布置要注意系统性、连贯性, 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要具有针对性, 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总导演。
“任务驱动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专业课程内容, 给学生布置一个大的“任务”, 这个“任务”必须涵盖所授课程的大部分理论知识, 而且能进一步划分成不同的“小任务”, 各个阶段的小任务之间相关衔接, 相互关联。
教师在布置任务之前, 要认真思考, 确保“任务”要能将课程的各阶段理论都能囊括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 即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趣味性, 又要保证可操作性, 不至于难倒学生, 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像“导演”熟悉剧本一样, 在深刻领悟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 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 合理分配课时, 有针对性地编写好教学计划。
4.多赞美, 多表扬, 多支持, 做学生的好朋友。
没有学生做不到的, 只有老师想不到的, 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 学生的精力充沛, 思维活跃, 想法新奇, 只要多肯定, 多多给予学生肯定性的评价, 多赞美、多表扬, 从心理上、精神上给予学生支持和鼓励, 和学生做朋友, 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总体来说, 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 对教师自身的要求提高了, 不仅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能很好地掌控课堂, 而且在教学设计上要做到更全面、细致, 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精细、教学方法更灵活多样。
四、几点建议
要实现“任务驱动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教师自身要拥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 才能驾驭“任务驱动法”整个过程, 发现并处理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第二, 要建立一套详细考核指标及评价体系, 让学生感觉整个考核过程的公平公正, 学生的努力要得到肯定, 才会积极、努力地投入到“任务”的执行中。
第三, 要加强教学改革研究工作, 不断提高理论水平, 以指导教学改革更快、更好地开展。
第四, 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及学科和专业特点, 建设管理类课程的校内基地和实验室, 为教学提供硬件设施, 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动手操作时间。
参考文献
[1]魏晓彤.《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情景模拟教学法.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21) .
[2]杨心婷.管理模拟教学法的应用及评价——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网络科技时代, 2007, (12) .
[3]王琼芝.合作学习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运用.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03) .
【关键词】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理论联系实际 任务化教学 模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192-01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它采用一类可编程的存储器,用于其内部存储程序,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与算术操作等面向用户的指令,并通过数字或模拟式输入/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随着工业现代化的发展,PLC在现在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应用十分的广泛,尤其是在机械、电气、数控等领域更是举足轻重。为适应当今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各所技工院校也相继开设了相关课程,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但随着PLC教学的展开,我们在教学中也发现,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考试成绩很不理想,有的学生甚至厌烦学习PLC课程。
一、学生对PLC课程不感兴趣的原因
1.接触的都是程序,课程枯燥无味。
有的学校开设PLC课程是作为理论课来开设的,这样主要的学习都是课堂上的理论讲授。面对的是大量的程序,既枯燥,又乏味。而且技工学校的学生对纯理论性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弱,如果用大量的时间来讲解程序等内容,势必会使学生厌烦,昏昏欲睡。
2.不能理论联系实际,相关课程的学习相互独立,对于实际应用感到迷茫。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反映只知道理论上的应用。有的学校因为怕学生弄坏PLC,所以在上实验课时都由老师操作,程序也都是老师写好的,只看结果——看输出灯亮,就可以了。这种方式让学生感觉厌倦。
综合以上两点突出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要想学好PLC这门课,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适应企业的需要,学生对PLC的兴趣至关重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如何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PLC这门重要的课程呢?我认为,任务化教学是最好的办法。任务化教学比起纯理论教学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
1.任务驱动,模拟企业生产模式。
我们培养的学生是要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任务化教学能够充分的模拟企业的生产方式和工作流程,使学生在做任务时就进入工作角色。例如,模拟一个维修的案例,通过下任务单的方式下达学习任务。学生就是技术员,接到了任务,想着怎样去完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到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2.任务明确,调动学习积极性。
学生厌学,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就差。任务驱动的教学,真正的让学生见到实物,见到所学的课程的实际应用。有活灵活现的设备和学以致用的成就感,足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想而知,学习成绩会更上一层楼。例如,在学习PLC编程时,可以借用一个实际的机械手来实际的验证程序。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来操作,使机械手动起来,这样的课程比纯讲解程序更能吸引学生。
3.任务拓展,与相关科目联系性强,利于关联学习。
每门课程的学习都不是完全独立的,都是和其他科目有或多或少的关联,尤其像PLC这种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更是和机械、传感器、液压、气动等学科相关联。采用任务驱动法,还是以机械手为例,一个机械手的动作靠的是气动元件的执行;一个分拣过程是靠不同的光电传感器来分辨的。这样,一个任务就更加有血有肉了,把相关的学科也拓展进来,更重要的是,任務生动,把相关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也带动起来了。
综上所述,在PLC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相比纯理论教学有更多的优势,如果课堂上采取这种教学方法,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学生的喜欢,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志谦.PLC项目式教学、竞赛与工程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一、什么是“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由教师根据当前教学主题设计并提出“任务”,采取演示或讲解等方式,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操作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
二、任务驱动法的理论依据
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认知的形成与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及平衡四个方面。
图式是指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 同化是指把新信息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中;
顺应是指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信息时所引起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
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种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学习者遇到新信息时,总是试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图式得到了扩充);当原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学习者便会调节原有图式或创造新图式,这就是顺应(图式被改变)。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三、任务驱动法的意义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原则是: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激励学生前进,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此任务来举一反三,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这门实践性非常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学科来说,这种方法是非常实用而有效的。
四、“任务驱动法”的特征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任务的设计是教学的关键。
五、“任务驱动法”的操作程序(一家之言)
传统的教学通常是“三步曲”,即: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
任务驱动法采用的是“四重奏”即:提出任务——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操作——学生学中做、做中学——总结规律、突出重点
1.提出任务
这是任务驱动法的开始,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关键在于任务的设计,其形式应贴近学生生活,来源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例,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亲和力。
(1)“任务”的目标要明确
在设计过程中,把总目标细化为一个个的小目标,把每个小目标作为一个任务模块,通过这些小小的任务来体现总体目标。(2)“任务”的可操作性要好,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通过努力能完成。
(3)“任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要有层次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知识接受能力会有所不同,因此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
2.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操作。
教师在设计任务之后,采用多媒体演示或讲解的方法,给出完成该任务的思路或者是完成任务的方法或具体操作步骤。若是较为复杂的任务,可以将任务划分为若干个子任务来完成。
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探索完成任务的方法。3.学生学中做,做中学
这个环节可以针对具体“任务”,采取不同方法。如:(1)按“教学任务”的要求,模仿着做;(2)给出具体题目,由学生按要求完成相应任务;(3)仅提出要求,由学生按要求完成相应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让学生亲身感受认知的过程,而且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4.总结规律,突出重点
这是一个画龙点睛的过程。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边学边做中的情况,总结规律和技巧,将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在总结过程中要突出完成教学任务的重点,教师可采取点评学生作业或由学生讨论集体总结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来进行。
六、使用“任务驱动法”应注意的问题
1.任务驱动法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也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对中学计算机教学内容而言,对于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应用软件的学习,如office系列软件、Internet操作等,采用任务驱动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对于理论性较强,如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等,则不太适宜。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去做一件具体的事,完成具体的操作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自立学习和协作的环境下,在讨论和对话的氛围中学习,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了技能,还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分析化学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明确任务,一步一步进行,达到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达到教师的教学要求。
关键词:任务驱动主动参与自立合作探索创新。
在技术快速发展和劳动组织方式的不断改革过程中,现代企业的员工除要掌握快速变化和不断深入的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精神。职业教育是发现评价和促进这些能力发展的一个持续过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许多方面已经变得无能为力。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以适应培养学生增强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的要求《分析化学》是化工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实践性较强,一定要有实践教学环节,以往我校的实践教学方式是:在教师的权力控制之下,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按照教师的指令,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在撰写实验报告时没有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收获就是验证实验目的,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然无从着手,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些问题呢?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得出,在分析化学实践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内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构建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景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协作的环境下,在讨论和对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提高了技能,还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是学习情景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借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任务驱动教学法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成为学习的主体,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施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新型的学习方式。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去做一件具体的事,完成具体的操作完成任务就是“任务驱动“。在任务驱动中,任务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既使学生完成了任务。但学生的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这样的完成任务也不等于”任务驱动“。任务应该密切联系。要求学生巩固的技能和相关的知识点,但任务不能只停留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仅以某些操作性的任务去驱动学生学习也有悖于教学的目标。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过程的设计
我在分析化学中的有效数字修约的教学中分为以下步骤:
第一步,教师主要提出、具体任务和要求,并对如何完成这一任务作一些方法上的阐述,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教师主要是方法上的指导,还可结合实际应用一些启发性的提问,使学生知道从哪能里入手做,以及从哪些方面可以更加细致。这一阶段的关键是教师引而不发,充分调动学生的操作欲望和好奇心。教师明确任务,分组,让学生使用量筒、移液管、滴定管、托盘天平、分析天平并读数。教师提出学生思考的问题:有效数字组成,四舍五入修约规则是否合理。
第二步,以学生具体操作为主。在教师引导后,很多学生已经跃跃欲试了。这时候,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操作时间,让学生大胆去试,使他们在使用中体会感受和领悟这期间,学生会遇到一些问题。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可由教师统一示范,集体解决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可单独辅导。这是学生消化和吸收知识的阶段。是学生由不会到会,由初识到熟练掌握的阶段,也是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发挥各种能力阶段时间上可占整个教学进度的一半左右,在教学进程中是一个紧张的高潮期。每组拿出自已的读数结果和拟定的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由每组选出代表阐述各自原观点。
第三步,进入交流讨论期,主要是教师查漏补缺,讲解一些共同的难点和重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一阶段特点是教师点评为辅。尽可能开展讨论,互相展示操作或交流实验,让学生在思路上能否得到一些启发,看一看其他同学是如何完成该任务的,在方法上和自己有什么不同。这一步骤的特点是集思广益,开拓思路,鼓励创新。在教学节奏上给学生一个放松的时间。学生交流讨论每组读数,教师引导,指出学生在读数和修约规则上存在的问题。
第四步是总结期,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由于教师主要是在方法上进行引导,学生主要时间花在动手摸索上,这就存在学习能力不同的同学,在同一节课内所掌握的知识多少也不同,容易造成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和教学知识点的回顾。使学习能力差的同学或操作有疏漏的同学能通过教师的总结和回顾,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全面掌握知识点,达到教师的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给出有效数字明确的定
义,总结出科学的修约规则。
三、如何把握教学与任务设计的关系
在设计任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感兴趣的方向来设置任务,同时任务的设计要注意,知识点的系统性、连贯性,布置的任务要遵循循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巩固已学过的内容,又探索新知识,这样逐步提高,并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完成最终实现总体的教学目标,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因此在教学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了解学生,适应学生,贴近学生。
(一)把好任务设计关
“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首先,“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体学习目标,如分析结果的处理。
第二,“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不同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与特点,做
到因材施教。
第三,“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掌握分析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
第四,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在传统的教法中,引入有关概念时,往往是按“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顺序。在分析化学教学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时,应以学生的认识规律为依据,以“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归纳结论”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
(二)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有两重含义:一是以讲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二是从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任务趋动的一个很重要特点就是学生自己在完成任务的这个目标的驱动下,自己去探索学习从而达到技能培养这个目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任务的提出者,学生实践任务的指导者,学生是完成任务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将学生组织起来,引导学生自学,互相帮助,努力探索。教师表面上是个“旁观者”,其实是个“导演”。
(三)重视任务完成以后的评价
【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推荐阅读:
如何应用“任务驱动”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09-09
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07-04
任务驱动教学设计方案07-16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案07-06
任务驱动型作文讲评教学设计05-31
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任务驱动模式论文10-13
基于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10-24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11-18
任务驱动型作文是什么意思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