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分析(通用8篇)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居民的收入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我国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农民作为弱势群体,收入不能持续提高,不仅关系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鉴此,本文拟就我国城乡现阶段收入差距的基本情况、农民低收入的成因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与对策展开研究。
关键词:城乡 收入差距
一、我国城乡现阶段收入差距的基本情况
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字显示,1978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34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元,差距系数为2.57:1。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21810元,而农村居民只有6977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系数为3.13:1,超过了1994年的差距水平,比1978年差距系数明显增加。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表面原因
1.与工业相比,农业的比较利益较低,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2.农业生产是有生命物质的生产和再生产,农业的再生产过程,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如果农业遇到自然灾害,如暴风雨、洪涝、干旱、冰雹、霜冻等等,就会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害,轻则减产减收,重则绝产绝收。相比之下,工业则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小。
3.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由于农村的基础教育设施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始终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从而抑制了农村劳动力的开发与发展。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深层原因
1.户籍因素
中国现有的户籍制度直接损害影响着农民阶层的利益,使他们缺少平等参与社会竞争的机会,也限制了他们参加技能培训的教育平等机会,限制了农民工子女进入公立学校的机会,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农业科技的发展与推广。
2.“官本位因素”
所谓“官本位因素”是借用货币制度的金银本位制而言的一种价值体系。“官本位”现象十分明显地侵蚀着社会机会平等的理念与准则,为与政府有密切联系的领域提供某种特权,造成某种行业垄断的现象,从而使行业之间出现某种有悖于机会平等原则的不平等竞争的现象,它还为一些政府官员或者与政府关系密切的个人提供某种便利。农民阶层由于远离权力中心,在经济活动中必然失去平等参与和竞争的可能,即便参与竞争,在开始阶段也就处于劣势的不平等地位。
3.“制度不完善因素”
在农村,由于对征地农民补偿制度的不完善,造成城市获得土地出让的收益,而失地农民未能获得足够的补偿,加大了城乡的差距。按照现行政策,农村土地进入市场,必须先由国家征用并转为国有性质之后再有政府出让。实际上在操作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为了支持招商引资和工业化的发展,以较低的价格出让土地,农民获得的补偿不足以弥补失去土地的成本。此外,在农村缺乏与城市相同的保障制度。长期以来政府有利于城市的直接转移项目,如价格补贴、医疗补助、养老保险等各项社会福利制度,而占有70%以上的农村人口却享受不到政府的各项福利政策。
三、解决我国现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相关对策
(一)推动制度创新
第一,废除身份制的户籍制度。促进城乡之间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保证城乡居民之间就业机会的平等。就业机会的平等是收入平等的基础条件。让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开展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
第二,实行社会保障机会平等。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加快建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由于许多农民劳动强度大,风险高,工作环境恶劣的行业工作,他们很容易成为工伤事故的牺牲品,并可能患上各种职业病,但目前农民工很难得到相应的抚恤与救助。其次,进一步完善农民工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民工和城镇职工,都享有相同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再次,要建立农民工的工资保障制度。
第三,建立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当前发展农村经济面临的瓶颈问题是农村金融服务严重滞后,而农村金融发展的桎梏是受现行农村产权制度的制约,最普遍、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宅基地及其上面建造的住宅既无法流转,又不能抵押,制约了农民土地权益的实现,不仅不利于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而且不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严重阻碍城镇化进程。农村宅基地的实际使用已经使农民对宅基地的使用权利变成了事实上的长期权利,应该针对这一客观事实,在法律上予以确认,赋予农民对宅基地的永久性用益物权,这对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搞活农村金融,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二)优化政府对农村的财政投入结构,努力提高农业的边际生产力
第一,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资,既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质量。首先要重点加强了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其次,构筑农民再就业培训和社会服务体系各地及有关部门在加强农民思想教育引导他们观念转变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成人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和社会各种办学力量,通过政府组织吸收农民参与再就业培训,增强竞争就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再次,要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上学难的问题,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第二,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政府应在坚持国有投资为主体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包括民间,外资在内的各种资金,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尽快打下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
关键词: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思考
1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1.1 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通常情况下,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主要是用人均居民收入差异和基尼系数来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进行描述。从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十分迅速, 人均GDP由1978年的381元人民币上升到2007年的18268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 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3元上升到13786元, 增加了13442.7元,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增长到2007年的4140元, 增长了4006.4元。从城乡收入比发生的变化来看, 城乡居民的收入比由1978年的2.57上升到了2007年的3.33。从收入的增加量来看, 城市居民的收入增加量是农村居民收入增加量的3.35倍。综上便可以看出, 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差距正在逐步拉大并且速度越来越快, 这就直接决定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1.2 基尼系数不断提高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出现的目的和意义便是呈现出在全部居民收入中, 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且基尼系数的值只能介于0~1之间。按照国际惯例, 基尼系数在0.2以下, 表示的便是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 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 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 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接下来便用一组数据来证明我国的基尼系数一步步跨过警戒线的过程:我国城乡整体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不断攀升, 从1980年为0.33上升到1999年为0.397, 到2000年该系数已经超过了0.4, 达到0.417, 截至2007年, 该指标已经达到了0.454, 已经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基尼系数一步步朝着警戒线逼近甚至超越, 就昭示着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正在一步步拉开并呈现出更加恶劣的态势。
1.3 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扩展
接下来, 就要从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 我国的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的不断拉大也就预示着收入差距的扩大。下面用一些实例来证明上述观点的正确性, 1978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是267元, 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例为2.9:1。2002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扩大到5713元, 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例为3.29:1。由此可见,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更为明显。由于消费水平受收入水平的限制, 也可以说收入水平直接决定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的差距拉得十分巨大, 以此就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消费水平的高低、收入水平的高低, 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4 恩格尔系数的差距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仅可以用上述的数据进行呈现, 而且还可以通过恩格尔系数进行分析和探究。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 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较快, 与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逐渐接近, 由于是在改革开放初期, 所以差距并不是很明显。但是在90年代中后期,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的速度就比农村居民更快一些, 城乡居民人均恩格尔系数差距逐渐拉大, 高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水平。1978年城乡之间恩格尔系数的差值不高于4.5个百分点, 2002年扩大到8.5个百分点。到2003年时,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1%, 已达到了国际通行标准的富裕阶段, 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为45.6%, 仍处在刚刚摆脱温饱阶段。由以上数据便可以清楚的得出以下结论:在改革开放初期, 城乡居民的差距并没有被拉开, 但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城乡之间的差距已经有了巨大的差异, 这就预示着我国的经济制度存在着弊端, 过分重视城市的建设和进步, 忽视农村经济的发展, 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便直接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巨大差异。
2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措施
2.1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现如今, 我国已经基本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积极推进传统农业改造, 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之路, 只有先改变农村的经济增长模式, 以科技和知识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这是要缩小城乡差距必须迈出的一步。只有真正适应农村的改革发展, 才能够真正的促进农村居民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还应该进行户籍制度改革, 给那些农村居民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而使农村居民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基础设施、教育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权利, 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平等, 但至少要做到相对的公平。
2.2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
加大农村地区的投入, 就要改革农村的税收制度和粮食补贴方式, 形成合理的有利于农民的价格机制, 不能让农民出了一年的苦力到头来由于天气、灾害等原因造成颗粒无收、分文未得, 要充分保证农民的经济利益, 这样才能够调动积极性、主动性。接下来, 还要加大对农村的经济投入, 加大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 改善农村的农田水利设施, 完善农村的交通运输体系, 有良好的基础才会有良好的发展。
2.3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我国农村人口占多数, 但是由于教育资源、教育水平等的不公平就造成了农村人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应该更加关注那些农村的小学、中学、儿童, 使他们的受教育权利得到充分的保障,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3 总结
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就要站在时代、经济、社会的高度上, 统筹城乡发展, 以城带乡, 从而促进城乡的和谐发展。但与此同时, 我国城乡差距由于形成的历史比较久远, 影响因素也复杂多样, 所以, 缩小差距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 它需要国家、人民的长期努力。在未来, 努力转变农村经济发展观念、改变经济发展传统, 与时俱进才能够不落后于时代。
参考文献
[1]赵亚静.试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9.
[2]陈文茹, 孙大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探析[J].理论月刊:科学发展观研究, 2009, 9.
[3]曾福生.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J].湖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 10.
[4]高媛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及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9, 6.
关键词:居民收入;收入差距;农村;城镇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1-0148-03
当前,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严重阻碍了河南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仅制约产业结构的转换与升级、抑止农村的投资,而且还导致难以激活农村消费市场甚至带来了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和人力资本水平低下等现象。总之,严重阻碍了城乡一体化与“五个统筹”的实现。可见,缩小河南省城乡收入差距、增加农民收入势在必行。
一、改革户籍制度,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保证农民增收,其中最重要的是城乡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目前,无论是财政税收体制、户籍制度,还是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等在农民和市民之间均有差别。其中以户籍制度最具代表性,打破二元结构、改革户籍制度,首先,要去除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界限,让农民在身份上和城镇居民平等。其次,一系列的社会政策要保证农民的平等待遇。伴随着户籍制度改革,还要配套进行教育制度、财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河南省的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在全国还是比较领先的。2005年底,河南省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河南要逐步废除农业和非农业户口二元制管理模式,创造条件在全省推行按实际居住地登记的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全省户籍管理计算机网络,实现全省城乡统一户籍管理,保证就业人员自由流动。河南外来从业人员和“城中村”的从业人员等将被纳入社会保险范围,外来从业人员将逐步被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可见,河南省正在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为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扫清障碍。
二、河南省应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1)河南省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必要性。目前,河南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为13.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4个百分点。河南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仍高达58.1%,比全国平均比重高9.6个百分点,再下降5.1个百分点才能达到总体小康值,所以,河南必须要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
(2)河南省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可行性及措施。河南省城镇化的进程是有明确的可行性规划的。按照《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要求,201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38%以上,2020年达到50%以上。全省总人口在2020年应控制在1.07亿以内,农村人口将要由2004年的7 968.77万人减少到5 350万人。河南省加快城镇化的具体措施:一是对农村小城镇的建设要做出科学的布局和规划,建设好小城镇基础设施,杜绝低价占用农民土地现象。二是从法律上保护农民的权益,进一步优化农民就业的社会环境,杜绝低价使用农民工及同工不同酬。三是加强并规范对现有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增强农民的再就业能力。最后,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河南省城镇化的实践。在河南省加快城镇化改革的进程中,一些市县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比如,郑州市自“十五”以来,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市建成区面积262平方公里,比“九五”末增加128.8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达到348万左右,比“九五”末增加100万左右;城镇化率达到60%。再如,商丘市2005年全市城镇化水平为26.6%,比2000提高了13.6个百分点。
三、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财政体系,解决农村公共产品短缺问题
从公共经济角度看,农民增收难与农村公共产品不足有很大关系。因此,财政必须着力解决好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失衡问题,调整公共财政资源配置格局,建立城乡一体化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为农民增收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此,河南省应该首先建设农村的基础教育、乡村道路和供水供电等农民急需的基础设施。其次,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农村公共卫生医疗等。再次,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早在2003年,《河南省省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正式出台,标志着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
四、继续推进农村税费和金融体制改革
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是农民减负增收的重要途径。通过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降低农业税税率,2004年河南农民减负增收34.23亿元,相当于在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农民总体减负37.7%的基础上,农业税负担再减轻66.85%。河南省2004年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40%约11.6亿元直接补贴到种粮农民手中;同时,农业税税率从2002年核准的7%下调到4%,再降低3个百分点,仅此一项,又为全省农民减税22.61亿元。这一补一降,全省7 000多万农民总体上就得到了34.23亿元的实惠。此外,为进一步促进农民减负增收,河南还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全面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购买大型农机具进行补贴;对优质小麦、玉米等种植进行补贴;全面取消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村内“一事一议”筹资政策要慎重出台,严禁将“一事一议”变成固定收费。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应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出发,要有利于增加农户和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为此,要明确县域内各金融机构为“三农”服务的义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同时,可以探索实行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等多种担保形式。这意味着一些流动性较强的资产如机器、果树等都可以作抵押了。另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农业担保机构。
五、农业生产经营方面的对策
1.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河南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进行规模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在推进产业化经营的进程中,首先,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其次,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农田水利,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再次,应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最后,必须切实尊重企业和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真正给予经营决策权,政府有关部门可以积极引导而非搞行政干预。
目前,河南省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商丘市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已经基本形成。2005年,商丘的粮食总产量达到484.4万吨,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油料五年累计产量比“九五”时期增长7.5%。棉花五年累计总产量基本接近“九五”时期水平;肉类总产量、禽蛋、奶类产量分别比2000年增长30.4%、38.1%和5倍。
2.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首先,各级政府应该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应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龙头企业一定的政策支持。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进行的技改贷款给予财政贴息,对其为农民提供的培训、营销服务,以及研发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开展基地建设和污染治理等给予财政补助。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更好地与农民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其次,各级政府应大力培植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可以通过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使参与的农民不但从种养业生产中获益,还可以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
近年来,河南在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如漯河市以大力发展食品工业为战略。政府全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造就了双汇火腿肠、南街村方便面等知名品牌。目前,全市已培育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0家,肉制品年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年转化粮食600万吨。
3.加大科技投入,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河南省应加大科技投入,使新技术成为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为此,首先,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大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或以税收形式支持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如对农业科研单位通过技术成果转化、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性收入暂免所得税等。其次,政府可以免费向农民提供有关科技成果,同时支持县乡两级科技人员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场(园),加大科技推广和服务的力度。近年来,郑州市在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已累计建成13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82家,省级16家,国家级4家,预计全年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总额将突破100亿元,带动62万农户增收致富。粮食总产量达到153万吨,比上年增长3.2%。
六、为增强农民的增收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首先,鼓励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为此,一是积极培育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二是应加强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法规建设。三是财政部门应给予积极引导和资金扶持;还可通过财政贴息的方式鼓励金融机构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支持。四是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其次,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就业能力。一是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并通过相关措施引导农村家庭增加对子女的人力资本的投资和文化教育消费。二是着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初、高中毕业后的学生进行职业技术继续教育,使其掌握有关农业生产专业知识和实用技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应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三是要鼓励和支持农村教育现代化工程建设。四是建立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对农民实行劳动技能、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培训。
七、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农业信息化是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不可少的手段。应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的智能工具改造和装备农业各部门,建立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为农业经营管理决策者提供强大的技术手段和丰富、高效、畅通的信息渠道,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河南省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的措施,一是切实加快农业信息网站建设步伐。要按照量力而行、突出重点、规模适当、逐步发展、不断提高的原则进行建设。二是推进农业信息“落地入户”工程。为此,河南省启动了一项投资小、针对性强、农民“用得起”、“用得了”的“农信通”信息落地入户工程项目。“农信通”每天可以接收两万多字滚动播出全国、全省农业新闻信息和农资、农产品行情分析、价格行情、气象信息、灾情、疫情通报、农产品供求信息等;农户可以点播花卉、瓜果、大棚蔬菜、中药材、猪、鸡、水产等20个专业服务频道。三是积极开展大型数据库建设。为让世界了解河南的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民经纪人,让他们走出河南、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建立了一个方便、快捷的窗口。
参考文献:
[1] 河南省农调队.2004年河南农村全面小康进程监测报告[R].2005.
[2] 河南省统计局综合处.2004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05.
[3] 韩文秀,等.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3(83).
[4] 曲昌荣,王明浩.河南全省将统一城乡户口管理按居住地登记户籍[N],人民日报,2006-01-16.
Countermeasure of Reducing the Income
Differentials Between Town and Country in He'nan Province
DAI Xiao-li
(College of Economic Trade,Henan Industry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52,China)
Abstract: Large income differentials between town and country holdups the development of He'nan province. Therefore, it's necessary to reduce the income differentials between town and country. He'nan province should quicke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establish the union system of public finance and reform the taxes and fees in the town, based on the breaking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untry and town.Keywords: income of the residents; income differentials; country and town
摘自:宏观经济中国经济网[微博] 2013-02-20 08:53
财政部税政司司长贾谌表示,中国将通过加大对高收入者的征税力度、研究开征社会保障税以及逐步在全国推开房产税试点等方式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贾谌在财政部网站发布的公告中称,当前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根本扭转,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贾谌表示,政府要加快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他说,政府还将研究开征社会保障税,健全社会保障筹资机制。
他还指出,要适当调整现行消费税的税目税率,研究将电池等高污染产品以及高档奢侈品纳入消费税徵税范围。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报告
题 目: 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学生姓名: 周兴 学 号: 1102090229 院(系): 经济学院 专 业: 统计学 指导教师: 尚卫平
2013年 5 月 28日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一、引言 2
二、江苏省近几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现状分析 2
(一)从1980—1988年这个阶段 3
(二)从1988—1993年这个阶段 3
(三)从1993—1996年这个阶段 4
(四)从1996—2012年这个阶段 4
三、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发展趋势预测 4
(一)建立预测模型 5
(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预测分析 6
四、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分析 7
(一)建立模型 7
(二)结果分析 10
五、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一)过大的收入差距导致需求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稳定增长
(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 12
(三)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不利于城乡一体化建设 12
(四)过大的收入差距影响社会稳定 12
六、解决江苏省当前收入差距悬殊的对策 13
(一)增加农民收入是缩小城乡差距的主要途径 13
(二)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 13
(三)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农民权益 13 参考文献 15 附录 16 11
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分配格局,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但是,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越来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长期扩大,农民生活水平严重落后于城镇居民,造成了一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农民生活贫困。这种现象有损社会公平,阻碍经济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已比较大,而且这种收入分配差距在相当程度上是不合理的。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人差距,是我们当前应探讨的问题之一。下面以江苏省近几年的现状做一个分析。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负面影响、对策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our country has br。
1993年这个阶段。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值不断上升(由421元上升到1507元),城乡收入比也在不断增大(由1.53上升到2.19)。由此可以看出这几年江苏省城乡收入差值在不断增大,但是其增长幅度相对比较缓慢。这几年中国正处于经济调整时期,城乡收入差距不大。
(三)从1993—1996年这个阶段。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值也在不断上升(由1507元上升到2156元),城乡收入比却有所降低(由2.19降低到1.71),这说明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这几年国家以较大的幅度提高了农副产品的价格,再加上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农民现金收入大量增加,而同期由于政府实行的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城镇经济发展趋缓,因此,这一时期城乡收入差距再次出现缩小的现象。
(四)从1996—2012年这个阶段。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值越来越大(由2156元上升到17475元),城乡收入比一直上升到2009年(由1.71上升到2.57),而从2009年到2011年城乡收入比有所降低,但是降低的幅度很小(由2.57降到2.43)。这说明这几年江苏省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从1997年起政府制定了扩张性的宏观政策,经济从2000年开始步入长期的增长轨道,使城镇居民收入在这几年增长迅速;而同期的农村地区由于谷贱伤农,农业收入增长缓慢,乡镇企业的发展停滞不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人力资本长期没有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只有小幅度的提高,而这小幅度的增长还是因为2003年以来我国政府在“三农”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主动的措施,如减免农业税,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等。
三、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发展趋势预测
根据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数据(1980-2012)(见附录表2)可知,1980—2012年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都在稳定增长,但其增长速度却有很大的差别,在1980—2012年间,只有1980、1982、1983、1988、1994、1995、1996、2010、2011、2012这几年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其余的年份都是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其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速度: ; 农村居民纯收入平均增长速度:.由此可以看出,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速度13.67%大于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12.97%。
(一)建立预测模型
本文运用spss的曲线估计进行预测分析,对1980—2012年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数据(1980-2012)(见附录表2)分别使用spss软件所提供的几种函数模型模拟曲线,选取与实际数据拟合优度最高的函数,并得出相应的函数方程。
spss得到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曲线拟合值(见附录表3)所示,同时得到的江苏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曲线(如图3所示),采用s形曲线,其决定系数r=0.989,最接近于1,做拟合优度检验,方差分析得出:f=2706.842,sig=0.000,拟合度最好。
图3:江苏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曲线 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12)
s形曲线模型为:x年江苏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同理得到江苏省农村居民纯收入曲线拟合值(见附录表4)所示,得到的江苏省农村居民纯收入曲线(如图4所示),采用s形曲线,其决定系数r=0.979,最接近于1,做拟合优度检验,方差分析得出:f=1419.306,sig=0.000,拟合度最好。
图4:江苏省农村居民纯收入曲线 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12)
s形曲线模型为:x年江苏省农村居民纯收入=。
(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预测分析
根据以上两个预测函数模型可以分别计算出2013—2015年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情况,如表5所示。
表5:2013—2015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预测
年份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纯收入(元)城乡收入差距 绝对差值 城乡收入比
2013 20594 8654 11940 2.38 2014 21359 8963 12396 2.38 2015 22123 9273 12850 2.39 从表三可见,2013—2015年江苏省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绝对差值在逐渐增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所以,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还在继续扩大。
四、江苏省城乡居民收人差距扩大的因素分析
(一)、建立模型
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型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户籍制度,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城乡社会关系,控制城市人口膨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
在这种二元经济格局之下,城镇居民受到体制内的保护,享受着较高的社会福利,以及在诸如就业、选拔干部等方面较多的机会;而相比之下,农村居民承受着较大的负担,但却享受不到公平的发展机会,没有被纳入统一的社会框架之下,为享受公共产品要支付额外的高成本。也就是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就是源于体制与政策的城乡不平等。在江苏农业人口占据绝大比重的人口结构下,农民是不可能具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发展地位和获得同等的收入水平的。一方面,江苏省的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不到5%,但人口众多,因此大量的劳动力被束缚在有限的耕地上,严重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民的生活得不到有效的改善,与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政府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不够,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抗灾能力不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弱,这些因素制约了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农民收入、特别是农业收入长期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是城镇化明显滞后,城乡之间的人口分布极为不合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江苏农民来自第一产业的家庭经营性收入总体上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因此城乡二元结构所导致的城镇化进程的缓慢,是当前农民增收难的最重要原因。
2、城镇化水平
解决和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一矛盾的方案是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走农村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良性互动,逐渐减少农村人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城镇人口,转变生产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第一产业结构,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农村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城镇化是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根本出路。
农村城镇化是指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实现农村小规模社会化服务体系向城镇的大规模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转化,第一产业的农业人口向第二产业,接着又向第三产业为主的城镇化人口转化,农村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城镇化。城镇化水平常常用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在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如果指标值扩大,意味着城镇化程度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农业生产率和农民收入水平得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反之则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城镇化水平也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城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而且由城镇化发展所引致的就业机会也有相应提高,这就可以有效地扩大就业总量,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因而,城镇化水平必然会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城乡均衡发展。城镇人口比重数据(1990-2011)(见附录表6)。
3、农产品总产值指数
农林牧渔业的良性发展,提高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数,使得农业经济以合理优化的方式快速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有利于调整城乡经济结构,同时可以减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农产品总产值指数数据(1990-2011)(见附录表7)。
4、第一产业比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影响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第一产业与总产业之比所表示的产业比是反映产业结构的一个综合性指标。如果第一产业比下降,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大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从而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第一产业比数据(1990-2011)(见附录表8)。
5、就业结构
就业结构又称社会劳动力分配结构,一般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占用的劳动力数量、比例及其相互关系,或指不同就业人口之间及其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例关系,它表明了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状况或变化特征。
随着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又会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化,由此也必然会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就业结构常用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来表示。随着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有利于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就业,也有利于提高农业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业结构数据(1990-2011)(见附录表9)。
6、受教育水平
由于城乡教育经费的投入存在明显差异,江苏省城乡教育资源的配置明显失衡,从而导致了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而且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科技水平低,也会阻碍农业的发展,从而影响到农民的收入水平。因此,城乡居民受教育水平的差异也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
在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中,中共市委、市政府按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总体思路,在加速城市发展的同时,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昆明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610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比上年增长8.1%;比城镇居民增长8.0%高0.1个百分点;从2003年的2581.02元提高到2008年的4610元,年均增长7.43%。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昆明市城乡居民收入所呈现出的拉大趋势。而下决心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应成为今后相当长时期的重要工作。
一、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数量及差距均呈拉大趋势
1.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数量及差距呈现“双拉大”趋势
要清醒地看到,昆明市城乡、区域发展仍然较大的差距,这可以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绝对数量和差距比例来分析。请见表1。
表1:昆明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数量及差距(注:暂无表格)
资料来源:昆明市统计公报。
从表1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08年的9年中,昆明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除2002年略有下降外,其余7年都在持续扩大。2000年城乡收入差距为5343元,“十五”期间差距突破了6000元大关。2006年继续升高至7246元,2007年增加了8080元,2008年为历史最高,较前一年猛增1792元,达到9872元。照此趋势,“十一五”期末,昆明市城乡收入差距有突破一万元的可能。
昆明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例,所呈现出的趋势却有所不同。2000年城乡收入比例为3.41:1, 2001年至2008年经历了先升后降再升的波浪式状态。如表1所示,2003年、2004年分别较前一年,上升到3.09:1和3.11:1,2005年迅速下降至2.95:1,而到了第三年却又反弹回2003年的状态——3.06:1。2007年略微下降,为3.02:1,2008年再次反弹到了3.14:1,退回到2003年的状态。从总体上看,近九年昆明市城乡收入比例基本上处于一个平稳的状态,也就是说城乡收入的差距不但没有改善,反而却在2008年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2.各县市区之间的农民收入差距过大
从表2可以看出,昆明市各区、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比较大,但是最高区盘龙区与最低区东川区的比例,呈不断缩小趋势。2004年为4.08:1,2005年缩小至3.59:1,随后三年继续缩小,到2008年为2.93:1。也就是目前最高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最低区的2.93倍。
表2:2004~2008年昆明市各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较
单位:元/人(注:暂无表格)
资源来源:云南省统计年鉴、昆明市各地区统计公报及昆明市政府工作报告。
再以2008年为例,比较各区、县、市的城乡收入差距。如表3所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安宁市,是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地区,达到11854元。其它4个城乡收入差距过万元的地区,分别是呈贡县、盘龙区、寻甸县与宜良县。而农民人均收入最低的东川区,却是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地区,为5.26:1。与它相似的禄劝县,城镇人均纯收入是农村的5.13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最快的石林县,城乡收入差距接近万元,为9588元,比上一年增加了2137元。地方预算财政收入与固定资产投资最高的官渡区,城乡收入差距却没有改善,比上一年增加了3440元,达到9058元。同时晋宁县、崇明县、禄劝县、东川区的城乡收入差距也接近一万元。各地区中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为西山区,收入差距为6271元,城镇人均纯收入是农村的1.94倍。另一城乡收入差距相对较小的区域为五华区。
表3:昆明市2008年14个县区城乡收入差距比例(由小到大)排序表(注:暂无表格)图1:2008年昆明市各区、县城乡收入差距比较(注:暂无图片)
3.昆明市城乡收入差距略好于云南省平均水平
昆明市农村人均纯收入比云南省平均水平高,城乡收入差距要比其小。2008年,在全省16个市州中,从小到大排列,昆明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数量居第10位、差距比居第2位。但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云南城乡收入比例平均水平呈下降趋势,而昆明却相反。请见表4。
表4:2000~2008年昆明市的城乡收入差距与云南省的比较(注:暂无表格)
资料来源:昆明市统计公报、云南省统计年鉴
4.昆明市城乡收入差距略低于全国水平
2000~2008年,昆明市农民人均收入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者的比例均为一倍左右,甚至在2005年略微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从2007年开始,昆明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的差距,猛然扩大,比例也随之上升。
表5:2000~2008年昆明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的比较(注:暂无表格)
资料来源:昆明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表6:2000~2008年昆明城乡收入差距与全国的对比(注:暂无表格)
资料来源:昆明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表6反映的是昆明城乡收入差距与全国的对比。2000~2002年昆明市城乡收入比例略高于全国。2003开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事实上与全国城乡比例平均水平相关无几。虽然昆明市城乡收入比例略低于全国,但从历年来看,始终处于一个基本持平的状态,没有太大的变化,也就是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没有得到改善。因此在“十二五”规划中,应将这一问题作为重点要解决的内容。
5.昆明市农村人均纯收入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处于较低的水平
昆明市农村人均纯收入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城乡收入差距与全国大体持平。2008年,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及4个直辖市中,居民人均收入从高到低排列,昆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第21位,在全国的排名属中下等水平;农村人均纯收入排在第26位,在全国的排名属为较低的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低到高排列,昆明市收入差距数量为9872元,居第16位、收入比为3.14:1,却居第27位,这说明与全国其它城市相比,昆明市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更严重,同时昆明城乡差距正处于在上升的趋势。
表7:2008年城乡收入全国省会城市比例排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公报。
6.昆明市城乡收入差距和收入比例都高于西部12省市区水平
昆明市城乡收入差距和收入比例都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2008年,在全国西部11个省会城市及1个直辖市中,城乡收入从大到小排列,昆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第4位,处于高等收入水平;农村人均纯收入排在第7位,处于中等收入水平。再按从小到大排列的城乡收入差距:昆明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数量居第6位,处于中等收入水平;而差距比居第8位,这意味着昆明市城乡收入差距问题要比西部其它城市更为严重。
根据表8可以得出:近6年中,昆明城乡收入比例始终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同时,近两年西部地区收入比例呈下降趋势,而昆明却与之相反,从2008年3.02:1上升到3.14:1,上升速度为4%,若不能及早控制,收入差距问题将愈演愈烈。
表8:昆明市城乡收入比例与西部地区的比较(注:暂无表格)
二、造成昆明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分析
1.农民增收渠道不畅、办法不多
作为特大城市昆明市郊区农区来说,客观上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扩种市场价格和价值高的品种,随时随地提供着机遇和商机。但是我们看到,并不是多数农民能够抓住这些机遇和商机的,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我们的政策的不十分正确的导向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例如,有的地方农民要想不种或少种粮食等价格低的农作物,却受到了“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不得减少”政策的限制;有的农民要栽培市场急需的花卉、药材等,但是却缺少技术、品种和苗木;有的农民要作小生意,但却缺少垫本资金。如此等等。
2.农民土地权益增值的大部分流失
农村改革以来,尽管我们一直在探索加强和扩大农民权利的途径,但农村土地制度仍不完善,农民的土地权利仍缺乏有效保障,侵犯农民土地权益的现象经常发生,昆明市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一是土地被征用后得到的补偿仍然较少。在现行征地制度下,土地收益分配明显是向城市、向非农部门倾斜,农民得到的较少。调查显示,征地补偿费一般只够维持被征地农民6~7年的基本生活。如果在落后地区或者公益性项目征地,补偿标准更低,一般只够维持3~5年的基本生活。土地问题的背后是利益分配问题。当前,土地问题之所以成为矛盾的一个焦点,主要是源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巨额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至于土地今后的增值,从来都没有农民的份。
二是从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看,过短的土地承包期限,使得农民对土地使用权缺乏安全感,一些地方随意解除土地承包合同、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现象经常发生,农民缺乏充分行使自己土地权利的能力。
三是土地承包经营权仍不够充分,农民缺乏长期稳定的预期,不敢投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
3.对农业有待更大的支持和保护
2003~2008年,市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8.7%、9.3%、8.8%、8.4%、8.7%和9.8%。从财政“三农”支出所占比重看,财政支农力度与财力的增长状况还不完全匹配。从最近几年财政支农资金的支出结构来看,对农田水利的投入总体呈下滑趋势,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对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服务的投入很低,农业科技支撑不足,农业科技成果到户困难;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保险手段;对市场流通基础设施、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投入偏低;农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不健全,价格总体水平偏低,有些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农产品烂市年年发生,农业生产比较收益总体上处于弱势。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运作方式有待完善与规范,影响了整体效能的发挥。财政支农资金被层层分割,形成“天女散花”的局面,导致资金使用分散现象比较严重,也直接影响了投入效率。
4.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有待形成
城乡劳动者同工不同酬,农民工工资长期偏低。2004~2007年外出农民工实际工资年均增长7%左右,增幅比同期城镇职工实际工资年增长率低3~4个百分点,两者的工资差距继续加大。农民工超时间劳动比较普遍,劳动小时工资水平更低。农民工无法平等地享受城市公共服务。进城农民工子女纳入流入地公立学校义务教育体系的比例偏低,进城农民工不能平等享受城镇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不能享受城市廉价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政策。户籍制度抬高了农民工进城的门槛,成为农民工谋求机会公平、待遇平等、权益保障和融入城市社会的最大障碍之一。
5.农村金融的核心地位有待尽快建立
昆明市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急需金融的支持。没有金融的支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实现是不可能的。但是,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金融已从过去的块块设立,变成了条条管理。这也就是说,昆明市从市到县、区到乡镇,都无法对现有金融机构进行调控。
多年来,昆明市建设与发展急需大笔资金,但是昆明市老百姓和企业的存款又经过金融机构而“一江春水滚滚向东流”。这从金融机构长期来的存差(年末存款余额减去贷款余额的差),即本市存款并没有较多的放贷出去,可以看出。请见表11。
表11:昆明市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 单位:亿元(注:暂无表格)
资料来源:昆明市统计公报。表11统计数据表明:昆明市金融机构存差,从2004年到2008年的5年,总额达到了2787.15亿元。2007、2008年存差急速下降的原因,在于呈贡新城建设和二环快速系统改造、新机场建设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拉动,这也意味着并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农村建设,城乡差别在继续拉大。
特别是,自国家银监会2007年1月出台农村新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改革以来,昆明市的启动和发展缓慢,这也就是说,发挥金融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作用,任重道远。
6.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昆明市农业生产分布广、基础薄弱,加之受经济发展和财力影响,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力度还不够大,在许多地方传统农业粗放经营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全市除烤烟、蔬菜、花卉、奶牛养殖外,其余的产业化水平不高。由于许多农业产业缺乏强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以鲜食产品为主,精、深加工产品少,产业链不长,经济效益不显著。同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力和功能不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减弱了农民进入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由于长期受政策影响农民承包土地流转困难,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先进技术难以推广。整体看来,全市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现代农业的比重不大。
三、市委、市政府有关昆明市城乡居民收入决策的分析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曾就城乡居民收入问题,作过几次决策。我们在研究了这些决策后,有这样几点看法:
1.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项核心指标,即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要求,如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是等比例的,那么,城乡差距比就将永远等比例的保持下去,而不可能消除。这也就是说,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增长速度的情况下,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较大的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才可能消除差距。
2.按照《昆明现代化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基本实现现代化参考值(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0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00美元,差距比为1.54:1,那么,在城镇居民人年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比2002~2008年均增速8.8%高1.2个百分点)的情况下、农民人均纯收入就必须年均增长16.99%。显然,这种可能性的难度是非常大的。
3.按照和全国同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方案,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比将于2020年实现2.5:1。按此方案,昆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年均增长10%,那么,农民人均纯收入就必须年均增长12.11%。但是,这一方案不可取的原因在于,市委、市政府已经决策昆明市城一体化要走在全国前列。
4.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的昆明市要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那么,“十二五”期末的2015年,就必须使昆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比下降到2.5:1,而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在年均增长10%的情况下,农民人均纯收入就必须年均增长13.65%。显然,难度也是很大的。
四、若干解决措施建议
根据木桶原理,造成问题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木桶的长板,而取决于短板。解决昆明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不但不能限制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和速度,反而应在继续支持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时,想办法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和速度。
1.鼓励与扶持农民按市场导向调整种植结构
要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破除“以粮为钢”的影响,放弃“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指导方针,大力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粮油、精品蔬菜、高档花卉苗木、优质草坪等,使传统农业尽快向都市农业、精品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转变,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要通过最优种植区规划,根据相对集中规模种植的原则,把烤烟、花卉、优质蔬菜等大宗农产品,调整布局到最适宜种植区。把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作为发展方向,在省级、市级工业园区及县级园区设立农副产品加工区,增加农业附加值,促进农业发展的产业化、园区化和规模化。
我们估算,按照2008年昆明市粮食播种面积(384.6万亩)减少约50%、即190万亩改种蔬菜、花卉等高价格品种,每亩新增销售收入1000元,那么,可多收入19亿元,全市244.8万农业人口,平均每人增收776元。
2.放手发展新农村金融组织,使其成为农民增收的“发动机”
邓小平曾深刻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
针对我国的金融机构实行“条条管理”,地方政府无管理权的现实,依据中央出台的政策,和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沟通协商,请它们更多的支持昆明市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例如;根据中共中央2009年一号文件要求:“抓紧制定鼓励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实施办法,建立独立考核机制”,就可以协商制定出各个银行把在本市吸收的存款,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实施办法。仅此一项,就可以每年新增数百亿元贷款。
尽快用足用够国家新的金融改革政策,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坚持把村镇银行办成农村小区域银行,把农村资金互助社办成农民自己的金融组织,把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办成中小企业、农村大户的融资机构。
推进农村担保方式创新,依法开展权属清晰、风险可控的大型农用生产设备、土地承包权、林权、四荒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和应收账款、仓单、可转让股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等权利质押贷款。扩大有效抵押品范围,探索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和银行多方参与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
我们估算,如果昆明市全市244.8万农业人口中新增5万户依靠农村金融贷款创业,每户每年新增销售收入10万元、总计新增销售收入50亿元,可使全市农业人口统计意义上每人每年新增销售收入2000元以上。
3.积极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要求,扎实搞好农村土地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尽快在县、区、市和乡镇两级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当前,深化农村地权改革,一是确权,明确界定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和所有农村耕地、山林、建设用地与宅基地的农户使用权或经营权,以及住宅的农户所有权,通过“村庄评议会”(有的地方叫“村资产管理小组”),把历史上担负过村庄公共管理责任的长者推举出来,由他们根据对多年来没有可靠文本记录的土地、房产变动的回忆,对入户产权调查和实测结果进行评议,特别是对存有异议和纷争的疑难案例进行梳理,并把评议结果作为确权预案公示,直到相关利害的各方都接受,才向政府上报确权方案。由此,农村产改的确权,已从一个比较抽象的口号,发展为由动员、入户调查、实地测量、村庄评议与公示、法定公示、最后由县级人民政府颁证等环节组成的可操作程序。二是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大范围展开的国土整治,包括农地整治和村庄整治。三是充分利用级差土地收益规律,主要是城市化推高了的土地收益,更合理地配置城乡空间资源,给城乡统筹提供坚实的资金基础和工作平台。
4.在失地农民中推行“宅基地换房”
近几年来,天津市、成都市等地试点“宅基地换房”,取得了成功。所谓以“宅基地换房”,就是在国家现行政策框架内,坚持承包责任制不变,可耕种土地不减,尊重农民自愿的原则,农民以其宅基地(村庄建设用地),按照规定的置换标准(一般为1:1)换取城镇中的一套住宅,迁入新建小城镇居住,农民原有的宅基地统一组织整理复耕或由开发商进行商品房开发,实现耕地总量不变、质量不减、占补平衡。
但是,天津市的做法也有不足。据媒体报道,主要是仍然沿用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即直接从农民手里征地,再卖给开发商;而且政府征地过程中工作粗糙,没有广泛征求意见,有的出现强迫命令;农民集中居住之后,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以及土地增值收益怎么分配、农民如何入股等尚无具体办法;搬迁到城镇的农民如何参与原住地复垦项目的收益分配仍不明朗,如此等等。这些批评意见值得昆明市认真吸取。
5.大力推进城乡就业与社会保障一体化
加快建立统一开放、平等竞争、规范有序、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认真实施“两后(初、高中毕业后)双百(100%培训、100%外输内转就业)”工程,对初、高中毕业后不能升学的学生实行100%培训、100%外输内转就业。
积极稳妥地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接轨,到2015年,实现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全覆盖,新农合及城镇居民参保率达95%以上,全市“三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覆盖率巩固在95%以上。基本实现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三保”有效衔接,最终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居民医疗保险体系、社会救助体系。
6.建立农村扶贫的新机制、新模式
完善现有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根据国家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重点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切实解决现行扶贫存在的“扶富不扶贫”、扶贫资源到不了真正贫困者手里的问题。继续开展扶贫整村推进、剩余劳动力输出、贫困农民工培训、党政机关定点扶贫等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充分发挥企业、民间组织、学校、科研院所、军队和社会各界在扶贫开发中的积极作用。认真做好昆明市松华坝水库一级保护区核心区移民搬迁安置,对过去水库、征地等移民搬迁居民的生活,进行检查,帮助解决遗留问题。
7.努力推进城乡市场体系一体化
进一步完善城乡市场体系,消除与避免农产品烂市给农民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加大力度支持各县区建立与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冷链系统和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落实停止收取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政策。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开展农超对接,建设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发挥农村经纪人作用。长期实行并逐步完善鲜活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政策,推进免收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的车辆通行费。鼓励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到农村发展综合性服务网点,建设和改造农资农家店。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各类农产品流通合作组织、协会,发展运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积极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承包、兼并、收购、托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
坚持全方位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经验、模式、资金、技术和人才资源。与此同时,积极鼓励市内企业与企业家,到沿边国家进行“替代种植”,培育农业跨国经营企业,逐步建立农产品国际产销加工储运体系。
8.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
1.城乡收入现状
从陕西城乡居民收入从改革开放以来到1983年有呈缩小的趋势。1985年~1995年呈扩大趋势, 农村居民收入从295元增加到963元, 增加了3.27倍。城镇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650元增加到了3310元, 增长了5.09倍, 城镇居民收入增幅明显高于农村。1996年~1998年呈缩小趋势。1999年~2006年,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水平呈明显扩大趋势, 农民人均收入由1456元增加到2260元, 城镇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4654元增加到了9268元, 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大大高于农村。2006年~2012年城镇居民收入更进一步扩大。从历年的数据来看,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一直存在, 而且极具刚性, 不易扭转。
2.城市化水平
目前, 陕西城镇化率严重滞后, 城镇化率主要是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一般认为, 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之间的合理比值范围是140%~250%之间。与其他国家与城市相比, 大部分年度的陕西城市化率低于工业化率, 由此可见, 陕西城市化率严重滞后, 工业的发展, 并没有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3.二元经济结构
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以及农民增收困难。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 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因数。主要有以下指标:
(1)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一部门的收入比重与劳动率比重的比率, 反映了1%的劳动力在该部门创造的收入比重。根据国际经验, 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通常小于1, 非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通常大于1, 二者的变动关系是:当二元经济结构加强时, 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逐渐降低, 而非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逐渐上升。
(2) 二元对比系数是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与工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值。二元对比系数理论上是0-1之间。当二元对比系数为0时, 二元经济显著。当二元对比系数为1时, 二元经济结构消失。二元对比系数能较好地反映经济的二元性。一般情况下, 二元对比系数越小, 两部门的差别就越大, 二元经济结构就越明显。
二、具体公共财政对策
1.转换城乡二元财政体制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二元财政体制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必须完善政府财政资金的支农管理体制。主要是对现有的农业项目和资金进行相对集中地整合。加强对用于农业基础设施的财政资金投入的统一安排, 防止项目重复投入和投入过散。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明确分管部门的职责, 以保证农业财政资金的有效配置。建立规范的财政资金的支农管理体制, 并对整个资金的运行进行规范化管理。此外, 要健全监督机制, 严格资金管理。从目前看, 农业财政资金再分配使用管理中仍存在预算不落实、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预算执行进度慢等问题。为此, 有必要加强对农业财政资金的管理和监督。
2.加大对农业、农村的公共产品的提供力度
世界上许多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采取支持农业财政政策, 但是在我国的实践中, 财政对农业的支出显然不够。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要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引导农业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 将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将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改善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1) 提供平等的教育权利。
教育是重要的人力投资, 也是农民获得较高收入的基础保障。要将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从农村转到政府。强制性的义务教育, 城乡居民有接受教育的义务, 政府有提供的责任。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 让农民的子女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农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要统筹兼顾。同时。积极推进教育体系改革, 最终形成城乡统一的教育体制。
(2)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稳步推行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农村公共卫生是典型的公共产品, 必须予以全力关注。政府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今后中央和地方增加的卫生经费, 必须确保主要用在农村卫生事业上, 要对农村卫生事业体制进行彻底的改革, 重建农村基层医疗救助网络和体系, 在城乡之间公正分配医疗救助资源, 彻底改变农村缺医少药和公共卫生事业建设滞后的局面。二是要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重视农村贫困群体的生活, 使农村弱势群体的生活得到保障。三是要分地区、分步骤的进行养老保障制度的试点, 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可以采取农民自己负担为主, 财政给予补贴的方式。
(3)
合理区分必需的财政投入和补贴财政投入, 优化市场环境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以及农业技术的推广等项目, 由于资金需求量大、周期长、回收慢、风险大, 省级财政应列出一部分预算作为补偿性财政支出, 要在增量和存量上进行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 重点是增量调整。存量调整主要是:优化基础配置教育、卫生、文化方面的现有财政资源, 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财政投入;调整粮食流通方面的财政补贴, 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调整政府农业管理职能配置, 整合农业财政资金。增量调整主要是:认真落实财政预算内的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方面的新增支出用于农村的政策。同时, 采取税后优惠、贴息等措施, 鼓励社会其他力量进入农业、农村社会发展领域。
3.完善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支付
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 调整农业补贴领域和补贴重点。从发达国家经验看, 政府对农民收入的直接支付, 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现实的行为选择, 也是对政府行为的必然要求。因此, 对农民收入的直接支持量要扩大, 覆盖面要广。当前除了对农民要加大收入直接补贴力度外, 需要研究对农民进行直接支持的多种办法,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比如, 农民购置大中型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如何进行补助, 又比如, 对农民转产转业所需要的技能培训, 重新就业的启动资金和信贷需求又如何予以支持。还比如, 对进城务工的农民或举家迁进城镇的农村家庭, 如何给予他们放弃土地承包权等财产权益的合理补偿。总之要根据政府的财政增长状况, 及时出台多种对农民收入直接支付的办法, 填补“绿箱”支出项目空白, 逐步将政府对农民收入的直接支付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和渠道,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三、配套措施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除了财政税收部门进行的改革措施外, 还要相关部门做好配套设施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目前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 加快城镇化建设
在工业化进程中, 要把解决城市就业和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统筹考虑。要充分认识到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促进城镇化大发展, 是现阶段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增加农民收入,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 也是有效的政府行为选择。
2.提供平等的国民待遇
要给予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国民待遇, 逐步建立农民主体的利益表达机制。
3.转变政府职能
从本质上讲, 农民收入增长, 固然仰仗经济增长, 但更寄希望于国民经济分配格局的调整。从有利于有效刺激农民收入增长, 有利于创造农民收入增收的良好环境, 以及有利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平抑机制正常运行的要求出发, 转变政府职能, 调整政府行为, 核心是要探索建立以农民为本,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取向的政府业绩评价体系。各级政府, 特别是地、县两级政府, 要按照既定的发展思路, 转变观念, 逐步建立科学系统的行政问责机制, 要通过设置基本目标、评价标准、保障措施、权责义务和监督检查等各项可追溯的指标内容, 形成完整的政府行为规范和框架。
参考文献
[1]李彬, 孙红.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理性思考[J].北方经济, 2006:37~38.
[2]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M].1989:45-49, 173~176.
[3]陈风云.正确看待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原因和对策分析[J].经济师, 2006, (4) .53~54.
[4]贺益生.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特征及缓解对策[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 2006:86~88.
[5]白辰艳.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的原因及对策[J].经济论坛, 2006, (11) :56~57.
[6]齐海鹏.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财税视角分析[J].现代财经, 2004, (11) :18~21.
[7]李玉菊.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及其变动趋势分析[J].中国软科学, 2003, (6) :67~71.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094-02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我国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高于乡镇居民人均收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出现了差距。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存在和人均收入增长相对速度的不均衡,必然会对和谐社会建设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所以必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通过对原因的分析,明确对策,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的理论分析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的必然性。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按劳分配是我們的主要分配手段。而无论是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或者是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都会使城乡居民收入产生差距,这一方面是由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或者财产性收入的内在要求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定和基本要求决定的,市场经济必然产生优胜劣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但必须保持在一个理性的范围内。①按劳分配的内在要求与收入差距。按劳分配原则是指把劳动量作为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主要标准和形式,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由于劳动者的个体差异,不同体力、不同脑力劳动者所获得的劳动报酬也会有多有少,存在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多源于此。②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在要求与收入差距。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从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它包括三层含义:参与分配的主体是要素所有者,依据是要素所有权;分配的客体是各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创造出来的价值;分配的衡量标准,涉及到按生产要素的质量、数量还是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在我国,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远远高于乡镇居民,“有知者先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存在是必然的。③财产性收入的出现与收入差距。“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不动产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从概念上我们不难看出,对动产和不动产收入的获得,城市居民的机会远远大于乡镇居民,所收入当然存在差别。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
造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分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两大类。
1.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国内国外种种原因,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对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已经是千疮百孔,工业基础更是薄弱。同时,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把农民牢牢栓在土地上,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长期存在。
2.现实原因。①经济发展道路选择的原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在还不健全的就业市场中,农民与城市居民相比处于劣势,往往从事笨重的体力劳动,无论在工作环境还是工资收入上与城市居民都有一定的差距。城市居民收入与乡镇居民收入相比往往要高一个档次,两者之间存在差距。②现行分配制度方面的原因。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在这种分配体制下,个人收入多少,不仅与自己提供劳动的质量成正比,而且与个人所占生产要素的多少和质量存在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差异对个人收入的影响是巨大的。据统计,2001年前20%的人拥有80%的银行存款,而80%的人仅占20%的银行存款。
3.政府调节方面的原因。根据国际经验,个人所得税在调节社会收入分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目前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政府税收调节的不利,也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不合理的重要原因。税收结构的不合理、调节体系的不健全、管理措施的不到位导致税收调节功能的弱化。个人所得税征收制度的不规范和不合理,使调节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公平的原则。
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
1.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增收,除了实行支农惠农政策外,最重要的是把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实现农民的就业。提高农村教育财政投入,加强就业培训机构建设,形成公办与民办互补的培训网络,通过监督、评估和淘汰机制,逐渐培育一批基础设施良好、师资力量强大的多层次的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工就业培训。健全劳动法规及配套法律,加大执法宣传和监督,实行农民工最低工资制度,保护农民合法收入。
2.加强政府调节收入方面的措施:①打破行业垄断,规范行业收入水平:②完善二次分配,完善我国税收体制:③开征遗产税、赠与税和社会保障税。
3.推进政府体制改革。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权利制约、监督,坚决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通过法制的力量遏制和消除党政机关中存在的权利“寻租”现象,逐步为整顿经济秩序、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加大反腐败力度,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廉政教育,对“黑色收入”、“灰色收入”、“隐形收入”坚决取缔,从源头上加强法治建设,抑制腐败滋生的环境和土壤。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早日建立合理的城乡居民收入体系。
参考文献: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胡世俊.我国收入分配状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理论与实践,2003,(11).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分析】推荐阅读: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06-24
城乡收入差距11-12
浅析中国城乡差距成因及对策07-13
缩小你的梦想美文10-15
造成城乡差距的原因11-19
关于中国城乡贫富差距的调查报告12-02
城乡义务教育差距11-29
城乡居民医保门诊06-29
重庆城乡居民医保政策07-03
城乡居民医疗参保须知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