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定性定位诊断(精选7篇)
一、诊断程序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应当确定: 1.病变在什么部位?
2.病变的性质及原因是什么?
前者即定位诊断又称解剖诊断;后者为定性诊断又称病理、病因诊断。【定位诊断】包括:
1.病变或病灶的部位,在周围(肌肉、神经肌肉接头或周围神经)还是中枢(脊髓或脑),或两者均受累。明确其具体位置与側别(左、右侧或腹、背侧)或近、远端。2.病变或病灶的多少及分布(单病灶或多病灶、弥散性 或选择性)。
定位诊断力求精确,体征是定位诊断的主要依据,病史中的首发症状、病情演变,可提示病变的始发部位、扩展的方式与范围。
首先,要确认患者的症状是因神经系统病变所致。如某肢体活动受限,要确认是 1因随意肌收缩无力(瘫疾)所致“不能动”;2还是肌张力增高引起的运动“不灵活”;3或患者因畏于肢体局部 疼痛的“不敢动”.如下肢疼痛,应先除外 1下肢软组织损伤、2骨关节病
3或血管性疾患所致疼痛,4再考虑其为神经痛。
然后,将主症进行综合归类,结合神经系统体征,推测其病变部位。患者的症状不一,应将其主要表现进行归类以便分析。如偏瘫、截瘫、四肢瘫、共济 失调、神经根痛、锥体束征、烦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等。
由于神经症状的产生是神经系统受损部位生理功能障碍的结果,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的损害,可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可据此推测病变的部位。如下:
1.肌肉病变受损后只出现运动障碍,表现为受累肌无力,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无感觉障碍。
可由肌肉疾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周期性麻痹)、神经肌肉接头病变(如重症肌无力)等引起。
2.周围神经病变受损后出现其支配区范围内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症状,特点为下运动神经元瘫疾。
前根、后根的损害分别出现根性分布的运动、感觉障碍; 多发性神经病见四肢远 端的运动、感觉障碍。
3.脊髓病变横贯性脊髓损害,出现病损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及括约肌三大功能障碍,即上运动神经元性截瘫或四肢瘫、病变平面以下传导束性全部感觉障碍及尿便功能障碍。
脊髓受损节段的定位,多依据感觉障碍的最高平面、运动障碍及深、浅反射的改变而定。一侧脊髓半切损害,可表现为Brown-Sequard综合征。4.脑部病变
脑干病变: 交叉性综合征是一侧脑干病变的典型临床特点,可表现为病变侧周围性脑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中枢性偏瘫,即交叉性瘫痪(如Weber综合征、Millard-Gubler综合征等);或病变侧面部及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的交叉性感觉障碍(如Wallenberg综合征)。双侧脑干损害,可见两侧脑神经、锥体束、感觉传导束受损的表现,脑干受损的具体部位是根据受损脑神经 的平面来判定的。
小脑损害的主要症状是共济失调,小脑蚓部病变主要引起躯干共济失调,小脑半球病变可致同侧肢体共济失调。
一侧大脑半球病变可出现病灶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双侧弥散性损害常表现为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及智能减退、四肢瘫或双侧锥体束征。刺激性病灶可引起癫痫发作。
1额叶病变可出现强握反射、运动性失语、失写和以智能障碍为主的精神症状等; 2顶叶病变除感觉障碍外,尚有失读、失用及体像障碍等;
3颞叶病变可出现象限盲、感觉性失语及以情感障碍为主的精神症状; 4枕叶病变可出现视野缺损、皮质盲等;
5基底节损害可表现为肌张力改变、运动异常及不自主运动等。
另外,要明确病变损害的部位或病灶的多少及分布,大体有以下类型: 1局限性或局灶性指单一局限部位的损害,如面神经麻痹、横贯性脊髓炎、局灶性脑梗 死、脑肿瘤等。
2多部位或多灶性指2个或2个以上部位受损,如多发性硬化、多灶性脑梗死。3弥散性指病变较弥散侵犯双侧对称部位,如病毒性脑炎、感染中毒性脑病等。
4系统性指病变选择性损害某些功能系统或传导束,如运动神经元病、亚急性联合变性等。【定性诊断】确定疾病的病理性质与病因。
首先,在已确定病变部位的基础上,依据该部位容易发生的病理损害,结合病史,推测病变的性质。如脑卒中、感染、外伤、肿瘤、变性、脱髓鞘、代谢障碍、遗传性疾病等,各有其不同的发生与发展规律。
临床经验也证明,病史中最具有定性价值的是起病形式与病程经过。1一般而言,突然或急性起病者,以卒中、外伤居多; 2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并伴有发热者,感染的可能性大; 3慢性或隐匿起病且呈进行性加重者,以肿瘤或变性病为多;
4病程中病情起伏波动明显者应注意脱髓鞘或神经肌肉接头的疾病;反复发作者注意癫癎、偏头痛、周期性瘫痪等。
下面仅概括介绍神经系统常见的不同性质疾患的临床一般特征:
1.感染性疾病多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于病后数日至数周达高峰,常有发热等全身感染 的表现。神经系统损害较为弥散,可出现脑、脊髓或脑、脊膜的损害,神经影像学可能显示损害部位,但不能取代脑脊液检查,后者可提供感染的证据。
2.血管性疾病脑或脊髓的动脉性血管病,多以突发或急性起病、病情迅速达高峰为特征。分为缺血性与出血性。
1缺血性血管病临床出现与受损动脉灌注支配区一致的功能障碍;
2出血性血管病的表现则多与动脉易损部位(如豆纹动脉、桥脑旁中央支动脉等)、局部血肿、水肿压迫以及血液溢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有关;8uj 3部分患者(如TIA)可有自发代偿、自动缓解倾向,易复发;
4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较动脉性脑血管病明显为少,由于起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复杂,除海绵窦血栓形成外均缺乏特征性,故此类患者临床定位、定性均较困难,极易误、漏诊,故对颅内压增高伴或不伴有局灶性脑功能受累的疑似患者宜及早行影像学特别是血管造影(静脉期)或CTV、MRV检查。3.外伤神经症状在外伤后出现,且有颅骨、脊柱或其他部位器官外伤,并得到影像学支持者,定性不难。轻微外伤未被重视或未被察觉、外伤后较长时间才出现神经症状者,特别是老年人、酗酒者,易被误诊。此外,尚有少数患者外伤系因神经疾病(如卒中、癫痫)发生后所致,也有外伤促进原发疾病(如肿瘤、脊髓空洞症)恶化,均应注意区别。
4.肿瘤多数起病缓慢,症状逐渐发展,病情进行性加重。脑部肿瘤除有局灶性神经受累的表现外,尚有颅内高压症;脊髓肿瘤则表现为脊髓压迫症及椎管阻塞。神经影像学常可为定性的佐证。
5.变性病系指慢性、进行性、系统性、原因不明的疾病。一般慢性或隐匿起病,缓慢进展,病情进行性加重,多选择性损害某一系统,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主要损害上、下运动神经元。一些以往被称为变性的疾病,由于认识水平、检验技术的进步,病因现已明确,故已从此类 疾病中分出,如肝豆状核变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亚急性联合变性(维生素B12代谢障碍)、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Prion感染)等。6.脱髓鞘性疾病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多部位、多病灶分布,病程常呈缓解与复发的多相性(多发性硬化),或单相性(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经过。
7.代谢及营养障碍性疾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在全身症状的基础上出现神经症状,亦有以神经症状为首发者。
定性后,再根据患者的起病年龄、性别、个人生活史、家族史、危险因素及背景疾病,结合相关辅助检查资料,筛选或寻找可能的病因,并应尽力获取其客观佐证。应当指出,在病因的确认上尚受到诸多的限制。以感染性疾病为例,临床上以直接查出致病病原体为证据的诊断并不多见,只能依据临床及辅助检查资料提示“可能”或“很可能”的诊断。某些变性病,因缺少特异性的诊断手段,而只有用排除类同疾病的方法诊断。
二、临床思维的注意事项
在诊断过程中,通常先根据病史与体征进行定位与定性分析,得出初步(印象)诊断,再做相应的辅助检查加以验证,使其起到支持或排除初步诊断的佐证作用,及时修正或完善诊断。对部分病例,初步诊断可能即为最后肯定诊断;对病情较为复杂的病例,尚需有不断修正、逐步完善的过程,这时宜从排除对患者危害最大的疾病入手,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疾病从正反两方面逐一分析,筛选出可能性最大的疾病。为寻找诊断证据,尚可进一步进行有针对性的特殊检查;对有些疾病,甚至需要观察治疗效果或长期追踪随访方可最后诊断。注意以下几点:
定位、定性诊断中通常要遵循一元论的原则,即尽量用一个病灶或一种原因去解释患者 的全部临床表现与经过。若难以解释或解释不合理时,再考虑多病灶或多原因的可能。
首先考虑常见病、器质性疾病及可治性疾病,再考虑少见病或罕见病、功能性疾病及目 前尚缺乏有效疗法的疾病。
病史与体征是诊断资料的主要来源,也是临床思维导向的主要依据,因此第一手资料十 分重要,仔细询问病史与全面体格检查是临床医生的基本功。辅助检查的选项应体现临床思维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为临床医生肯定或排除诊断的手段,应服从于临床思维而不可
盲目检查。影像学检查不能取代认真、细致的问诊、查体及临床思维。昂贵或有创性的特殊检查,在选择时尚需从费用-效益(cost-benefit)比或危险-效应(fisk-benefit)比考虑。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例患者为曲靖市妇幼医院2007年1至2010年8月住院患者, 女5例, 男2例, 中青年4例, 儿童3例。临床主要症状均为腹部巨大包块, 5例有腹痛, 1例有黄疸, 1例有贫血。
1.2 检查方法
设备使用Philips brilliance16层螺旋CT平扫后增强扫描, 扫描范围自膈肌至耻骨联合下缘, 扫描层厚5mm, 螺距1.5, 重建层厚2mm, 增强扫描对比剂为碘葡罗胺 (300mgI/mL) , 成人用量为80mL/次, 注射速率3.0mL/s;儿童用量为1.5mL/kg, 最多一次不超过40mL, 注射速率2.0mL/s。对不合作哭闹患儿口服10%的水合氯醛0.3~0.5mL/kg, 入睡后扫描。注射对比剂后45s开始扫描, 扫描后经后处理技术得到二维及三维重建图像而诊断。
1.3 影像观察方法
分别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及每个病灶的大小、位置、囊实性成分、强化程度。
1.4 起源分析
分别来源于卵巢2例, 肾脏2例、子宫1例, 胆总管1例, 肠系膜1例。
2 结果
本组7例腹部巨大肿块中, CT定位及定性诊断与病理几乎吻合。左肾巨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 左卵巢巨大黏液性囊腺瘤1例, 左卵巢巨大囊肿1例, 子宫浆膜下巨大平滑肌瘤1例, 左肾巨大肾母细胞瘤1例, 巨大胆总管囊肿1例, 巨大肠系膜囊肿1例。
CT表现:左肾巨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表现为左肾上中部分始上缘抵达膈肌, 左侧至腹壁向腹腔内生长的巨大囊实性肿块, 形态呈椭圆形的混杂密度影, 其内见软组织密度、脂肪密度、网格及蜂窝状分隔, 酷似毛线团样影像, 增强后肿块不均匀强化, 脂肪成分不强化, 软组织成分轻中度强化, 并可见明显强化的血管影。左卵巢巨大黏液性囊腺瘤CT表现为盆腔偏左侧向上生长抵达膈肌的巨大多房囊性肿块, 其内见纤细规则间隔, 以大房套小房为特征, 囊壁薄而均匀, 边界清楚, 增强后囊壁及间隔可见轻度强化, 未见壁结节。左卵巢巨大囊肿CT表现为巨大盆腹腔囊性肿块, 边缘光滑清楚, 增强后无强化。子宫浆膜下巨大平滑肌瘤CT表现为盆腔向上生长抵达膈肌的巨大实性肿块, 密度不均, 边缘清楚, 但与子宫相连, 分界不清, 增强后肿块明显强化, 但不均匀, 见细小明显强化的血管、轻度强化的软组织及不强化的低密度坏死影。左肾巨大肾母细胞瘤CT表现为左肾外形明显增大, 左肾区见一巨大囊实性肿块, 密度不均匀, 边缘模糊, 无钙化, 增强后肿块不均匀强化, 低密度坏死囊变区无强化, 残余肾实质呈新月形强化。巨大胆总管囊肿CT表现为右上腹肝门区巨大圆形单房囊性肿块, 肝内胆管无扩张, 肿块边界清楚, 囊壁厚薄均匀, 增强后无强化。巨大肠系膜囊肿CT表现为腹腔内脊柱前方巨大圆形囊性肿块, 边界清楚, 囊壁厚薄均匀, 增强后无强化, 肠腔受压向前方及两侧移位。
依据患者性别、年龄及每个病灶的大小、位置、囊实性成分、强化程度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
3 讨论
3.1 比较影像学
B超是目前腹部最常用的检查方法, 但B超对病灶的定性往往缺乏特异性, 需进一步检查。而CT检查解剖图像清晰, 对病灶的细节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显示得更加充分, 特别是CT增强扫描、二维及三位重建对病变具有一定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意义, 因而易为临床所接受。
3.2 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及病变大小、位置、囊实性成分、强化程度来判断肿块的起源及性质
胆总管囊肿又称先天性胆总管囊状扩张症, 不满周岁婴儿多见, 女性多于男性[1], 由于胆总管本身的解剖位置, 可生长巨大, 位于右上腹肝门区, 为单房无强化囊性肿块, 临床易出现黄疸。肠系膜囊肿多为先天性淋巴管阻塞致囊性扩张所形成, 儿童多见, 主要发生于空回肠系膜间[2], 为无强化囊性肿块, 一般位于肠管与肠管之间, 推移肠管向前方及两侧方移位, 易造成肠梗阻。肾母细胞瘤又名肾胚胎瘤或Wilms瘤, 是儿童最常见的泌尿系恶性肿瘤, 居腹膜后肿瘤的首位, 5岁以下儿童多见[3], 体积巨大, 为起自肾脏的囊实性肿块, 不均匀强化, 残余肾实质呈新月形强化。卵巢黏液性囊腺瘤占卵巢良性肿瘤的20%, 多发生于中青年妇女, 体积较大, 为囊性肿块, 为多房性, 内见纤细规则间隔, 囊壁及间隔可见强化。卵巢囊肿好发于青春期以上女性, 多为单侧附件区的无强化囊性肿块, 一般直径<4 cm, 生长较大时, 表现为巨大腹盆腔囊性肿块, 其影像表现与浆液性囊腺瘤类似, 需依靠病理鉴别。子宫浆膜下肌瘤一般向子宫表面突出生长, 有时肌瘤与浆膜面以蒂相连, 由于生长空间较大而不受限制, 故都长得较大, 好发于35岁以上妇女, 为实性肿块, 有蒂或基底与子宫相连, 强化较明显, 以此与卵巢实性肿瘤鉴别[4]。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主要由血管平滑肌及脂肪三种成分构成, 又称肾错构瘤, 为肾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不伴有结节性硬化者占大多数, 好发于40--50岁, 女性多见[5], 特点是肿瘤较大, 单侧单发为主, 为囊实性肿块, 内见脂肪密度及明显强化的索条状迂曲的血管影, 肿块可位于肾实质内, 亦可突出肾轮廓外, 少数可进入到肾周、肾旁间隙及腹腔内。腹部巨大肿块在儿童多起源肾、胆总管及肠系膜, 而在中青年妇女多起源卵巢、子宫及肾。
总之, 腹部巨大肿块的定位及定性诊断, 要综合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及病变的大小、位置、囊实性成分、强化程度等影像表现均对诊断有帮助。
摘要:目的 探讨腹部巨大肿块的CT表现, CT检查对病变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腹部巨大肿块, 分别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灶大小、位置、囊实性成分、强化程度, 分析病变的起源及性质, 从而得出CT诊断。结果 通过对病灶在年龄、性别、大小、位置、囊实性成分、强化程度方面比较总结分析, 发现CT定位及定性诊断与病理几乎吻合, 分别为左肾巨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左卵巢巨大黏液性囊腺瘤、左卵巢巨大囊肿、子宫浆膜下巨大平滑肌瘤、左肾巨大肾母细胞瘤、巨大胆总管囊肿、巨大肠系膜囊肿各1例。结论 腹部巨大肿块在儿童多起源肾、胆总管及肠系膜, 而在中青年妇女多起源卵巢、子宫及肾。CT增强扫描、二维及三维重建成像对腹部巨大肿块具有一定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意义。
关键词:巨大腹部肿块,CT,定位,定性
参考文献
[1]刘平, 李康印.小儿临床CT诊断图谱[M].2版.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6:186-187.
[2]潘恩源, 陈丽英.儿科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727-728.
[3]郑穗生, 高斌, 鲍家启.CT诊断与临床[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404-405.
[4]刘明娟, 余深平, 许达生.女性盆腔与乳腺肿瘤临床CT诊断[M].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4:89-233.
【关键词】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 神经病学实习教学 应用效果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39-01
通常情况下来说,人体的神经系统比较复杂,实习生在学习神经病学的实际过程中面临着记忆的压力,相关的神经病学知识也比较难以理解,因此神经病学的教学和学习非常重要,同时难度也比较大。相关的医学研究指出,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在神经病学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十分独到的作用,通过其应用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为了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探讨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在神经病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本次研究收集我院全科医学专业的90名实习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进行传统的常规神经病学教学和采用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进行神经病学教学,然后对比两组实习生在理论成绩、技能得分和病例分析三个方面的得分情况,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全科医学专业的90名实习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实习生45名,男性21名,女性24名,年龄在22岁至2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4.48±2.08)岁,该组实习生全部为本科学历。观察组实习生45名,男性20名,女性25名,年龄在21岁至2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21±2.19)岁,该组实习生全部为本科学历。两组患者之间的年龄和性别以及学历等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对照组的实习生进行传统的常规神经病学教学,具体的操作按照医院制定的神经病学教学规范严格进行,在此不作赘述。对观察组的实习生采用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进行神经病学教学,具体来讲,首先要让实习生对人体神经系统的运动、意识和语言以及感觉等解剖生理功能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实习生进一步明确定位诊断的真正价值,同时帮助实习生建立一种逆向的思维。其次,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借助于PPT准备好充足的教学资料,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的临床病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和掌握局部病灶的相关体征和症状,同时进行病灶实际位置的推算,从而对相关的疾病进行科学的诊断。
1.3 评价指标 在两组实习生的学期结束以后对其进行理论成绩、技能得分和病例分析等三个方面的考试,然后对比两组实习生在这三个方面的得分。满分为100分。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使用T对相关的技术资料进行检验,同时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观察组实习生在理论成绩、技能得分和病例分析三个方面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3.讨论
通常情况下来说,临床医学的教学注重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在日后的临床医学实践活动中游刃有余,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各样的病症,维护患者的健康,造福广大患者[1]。对于神经病学实习教学来说,传统的照本宣科既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无法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进行逐层巡逻,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该教学思路强调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神经病学的临床病例分析深入结合起来,这对于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优化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帮助[3]。通过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的应用,能够使得学生对神经病学的各种症状和体征的了解更加深入,学生对于神经病学科的理论知识的掌握也更加扎实。通过本次的研究可以发现,应用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进行神经病学教学的最终效果明显优于应用传统教学理念的一组,这证明和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的应用价值,同时和相关参考文献的研究结论也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为了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探讨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在神经病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本次研究收集我院全科医学专业的90名实习生,然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进行传统的常规神经病学教学和采用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进行神经病学教学,然后对比两组实习生在理论成绩、技能得分和病例分析三个方面的得分情况。最终的结果显示,观察组实习生在理论成绩、技能得分和病例分析三个方面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在神经病学实习教学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有效提高实习生的理论水平和基本技能,优化实习生病例分析和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因此可以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巍,李柱一,苗建亭,林宏,宿长军. 浅谈临床实习中医学生神经病学临床思维的培养和体会[J]. 西北医学教育,2010,04:837-839.
[2]杨炼红,李艺,肖颂华,闫振文,刘中霖,陶恩祥. 研究式教学+LBL在神经科八年制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 基础医学教育,2014,09:730-733.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理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原因。
3.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
4.关注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尊重生态系统的规律。
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
教学难点
通过讨论说明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稳定性
课时安排: l课时
教学方法
1.自读、自析、质疑 2.合作探究,解疑
3.点拨、引导、归纳 4.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教学过程
导课
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结构和功能”,弄清了各种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也知道它们如何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那么,人类能否在生物圈之外建造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呢?
美国的科学家们进行了这样的实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实验的内容并分发相关补充资料。)安排学生顺序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问题一:“生物圈1号”指什么?科学家建造“生物圈Ⅱ号”的目的是什么?模拟的什么?里面有哪些成分?它与地球上的农田生态系统有什么不同?
问题二:简要介绍“生物圈Ⅱ号”建造的过程。
问题三:8位科学家原打算在“生物圈Ⅱ号”中自给
自足生活两年,为什么中途撤出?这个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实验失败的教训是什么?
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B.生态系统的信息都是由生物产生的 C.孔雀开屏是一种行为信息
D.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可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
B.在农业生产中,利用信息传递既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C.生态系统中信息是由生物或无机环境发出,传递方向一定为双向的 D.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蜜蜂找到蜜源后,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信息,这属于物理信息 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通过负反馈调节来实现
C.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能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到狼的体内 关于生态系统和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B.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情况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改变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将某小型天然湖泊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肉食性鱼类。5年后藻类暴发,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之后浮游动物及鱼类等生物死亡,水体发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导致水草死亡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B.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的污染,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C.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有利于该湖泊的生态恢复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珊瑚礁区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极高的生态系统。珊瑚的色彩源于生活在珊瑚虫消化腔中的虫黄藻,珊瑚虫为虫黄藻提供无机物,虫黄藻进行光合作用为珊瑚虫提供大部分能量。珊瑚虫所需的其余能量来自捕食的浮游生物。请回答:
(1)珊瑚虫和虫黄藻依次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者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属于______________。
(2)珊瑚礁区物种繁多,不同生物在珊瑚礁区占据不同位置,它们通过________关系互相依存,该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______________稳定性。
(3)珊瑚礁区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其多样性主要包括____________多样性、____________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4)热带珊瑚礁中的某种小鱼取食大鱼身上的寄生虫。小鱼取食之前,常在大鱼面前舞蹈并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大鱼才让小鱼取食。据此分析,小鱼和大鱼之间传递的信息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图一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B、C、D是乙中的四种生物;图二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常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
(1)写出图一中存在的食物链(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一中B和D之间的信息传递种类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已知在某一阶段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了图一中生物C的灭绝,其他生物数量发生较大波动后才逐渐趋于稳定,原因是该生态系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较差。(4)若该生态系统用a表示,由图二可知,对生态系统a和另一个生态系统b施加相同强度的干扰,若ya<yb,则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为a _____b。(5)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自我调节能力,________________反馈调节是该能力的基础。
9.某生态系统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形成一定的营养结构,下表列出了各种群同化的能量。图1表示有关种群乙的能量变化,其中①~⑦表示能量值的多少。图2是种群乙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1)种群乙是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___________,若甲的数量减少,戊的数量_______(会或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2)图1中____(数字)=2×107,C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2中___________点的种群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4)乙种群中雌雄个体通过气味相互识别,这属于________信息,说明_____________离不开信息传递。1.答案:B 解析: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为背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种类和作用,考查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可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A正确;在农业生产中,利用信息传递既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B正确;生态系统中信息可以来自生物,也可以来自无机环境,传递方向通常是双向的,但也有单向的,例如植物接受短日照刺激而开花,C错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它们共同把生态系统的各个组分联成一个统一整体,D正确。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考查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较小。蜜蜂找到蜜源后,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信息属于行为信息,A错误;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正确;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能力,属于森林的生态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能量传递效率(通常为10%-20%)指的是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与上一营养节的同化量之比,而一个营养级包括该营养级中不同种群的全部个体,一只狼和一只兔子显然并不能代表两个相邻的营养级,D错误。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和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理解能力。难度较小。人工鱼塘生态系统可以人工投喂饲料,则流经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含的化学能,则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A正确;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因素有基因突变、个体迁移、自然选择等,则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B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而新的物种的形成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C错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D正确。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难度较小。分解者的作用是将有机物转换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去,所以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A正确;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B正确;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一般来讲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但是也有些能量人不可以直接利用,只有通过食物链来利用,这样可能导致营养级变多,很多时候营养级多,人可利用的能量反而会变多.比如人不能吃草,所以不能利用其能量,但可以养牛,牛可以为人提供能量,C错误;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可通过内部的信息流调节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使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D正确。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考查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藻类爆发,遮蔽了阳光,导致沉水植物因为光照不足而死亡,A正确;正反馈是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B正确;水体污染是富营养化导致藻类爆发引起的,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可以减轻对沉水植物的遮光影响,利于生态恢复,C正确;流经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和投入的饵料等,D错误。7.答案:(1)消费者
生产者
互利共生/共生
(2)食物链/营养/食物/食物网
抵抗力(3)基因
物种(4)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考查了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难度较小。(1)珊瑚虫捕食浮游生物,说明其是消费者,虫黄藻能光合作用,说明其是生产者。由题干可知,珊瑚虫和虫黄藻是互利共生关系。(2)珊瑚礁区的不同生物占据不同的位置,主要通过食物链关系互相依存,因其生物种类繁多,营养关系复杂,该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3)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4)小鱼分泌一种化学物质,说明传递了化学信息,小鱼舞蹈,说明传递了行为信息。
8.答案:(1)(2)物理、化学、行为信息(3)自我调节能力
(4)<(5)负
解析:本题结合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考查理解能力和简单应用能力。难度适中。(1)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根据图1中乙中四种生物的能量可判断:A为第二营养级,B和C都处于第三营养级,D位于第四营养级。
(2)B和D两种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种类可能有物理、化学、行为信息。
(3)生物C灭绝后,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减少,且食物网的复杂程度降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其他生物数量发生较大波动后才逐渐趋于稳定。
(4)若该生态系统用a表示,由图2可知,对生态系统a和另一个生态系统b施加相同强度的干扰,若ya<yb,说明a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强于b生态系统,而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一般与抵抗力稳定性呈负相关,因此则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为a<b。
(5)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该能力的基础。9.答案:(1)第三营养级,不会
(2)②;
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3)c、d
(4)化学;种群繁衍
解析: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考查理解能力、计算能力。难度适中。
分析图1:A表示摄入能量,B表示同化能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E表示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F表示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分析图2:图2是种群乙10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1-4年,λ>1种群数量不断增加;4-8年,λ<1,种群数量不断减少,8-10年,λ>1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1)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结合表中数据可知,丙是第一营养级,甲和丁都处于第二营养级,乙处于第三营养级,戊处于第四营养级,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为:
种群乙是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第三营养级;若甲的数量减少,乙的食物来源还有丁,因此戊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2)图1表示有关种群乙的能量变化,其中②表示乙的同化量=2×107;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3)由以上分析可知,图2中a、e两点时λ>1,种群数量增加;c、d两点时λ<1,种群减少;b点时λ=1,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因此,c、d两点的种群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本节课是在匆忙中拍成录像课的。前1天上完高二(1)班后,突然决定在高二(11)班要拍一节录像课。
高二(1)班为实验班,(11)班为平行班,两个班课程内容和方式没有多大变化。只是在(1)班上完课后感觉有两点需要改进,尤其是在平行班:
1.原设计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系以概念图形式引导分析,学生掌握一般,后来的调查反映印象并不深。试想改成练习题形式引导分析,可能效果要好一些。
2.原来学生讨论的生态系统是比较复杂的池塘生态系统(因为属于水乡,想来学生应当比较熟悉),可能是目前学生多脱离生活实际,且多为城区学生吧,学生并不是很了解,问题不少,学习也比较费时。对于平行班的讨论,可能会不易出结果而且影响进度,故改进为简洁的温带草原生态系统可能效果会更好些。事实上,感觉现在的.中学生对池塘生态系统的了解并不比对草原生态系统的了解会多多少!
经改进后,再美化了一些图片,经过高二(11)班的录像检测,感觉总体还是不错的。
整上课堂引导、知识内容的逐个落实都还不错,讲练结合,多数知识都经引导得到了正确的认识,多数练习也反馈得到了较好的结果,应该说完成了教学任务。
可能是面对两台摄相枪的缘故吧,学生有些拘谨,反应不够活跃。还有实在没有想到在讲授具体食物链的写法之前的讨论中,试写食物链竟然两个组没有找到一个完全正确的食物链!按理说,学生初中是学过这方面知识的,应该知道一些才是,可结果……真让人吃惊,不过在其他班好象不会这样,应该也有发挥失常和选错组的缘故吧!不过刚好,暴露了学生的全部错误,正好纠正。
【关键词】超声弹性成像;超声造影;肝肿瘤;定性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8-0138-02
超声弹性成像是近几年诊断肝肿瘤中一种无创的、全新的诊断方法,在临床中的运用比较普遍,且有许多优点,为肝肿瘤患者的有效治疗提供了诊断依据。本文主要就超声弹性成像和超声造影在肝肿瘤定性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选自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肝肿瘤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8例,女26例,患者年龄在28~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3.19)岁;患者的病程在2~7年之间,平均病程为(3.46±1.88)年;患者病灶的大小在0.8~5.6cm左右,平均病灶大小为3.3cm;病灶与体表之间最大的深度是7.7cm,平均深度为3.6cm。
1.2方法采用Hitachi Hi Vision 9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运用UE和CEUS对肝肿瘤患者进行详细的诊断,UE的凸阵探头采用C532,频率3~8 MHz; CEUS使用Siemens Se-quoia 51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采用IV4,频率在1~4 MHz。患者取平卧位,把探头放置在患者的肋间,须避开肺的干扰,使患者的病灶得以充分显示。医护人员应叮嘱患者须暂时憋气,根据患者心血管的搏动而产生的组织形变来进行相应的弹性成像检查。另外,ROI取样的大小应为肿瘤大小的2~3倍,且尽量避开大血管。通过5级5分弹性评分法对其进行分级:其中,病灶和周边的组织都表现为绿色时属于a级,评分为1分;病灶区域中呈现出绿蓝相间的颜色,且主要颜色是绿色时属于b级,评分是2分;病灶区表现为蓝绿相间且主要颜色是蓝色时,属于c级,评分为3分;病灶的中心是蓝色,四周有绿色晕环、病灶区全部是蓝色时为d级,评分为4分;病灶区全部是蓝色,病变四周的少数组织也是蓝色时为e级,评分为5分。在患者的病灶中,a级和b级属于良性肿瘤,c级、d级、e级属于恶性肿瘤。
选择Bracco Sono Vue作为诊断中的超声造影剂,对患者的肝脏进行常规的超声扫查之后,将超声仪器的造影程序调出,从患者肘正中静脉将2.4 ml造影剂推注,在注入的同时将动态录像记录全部启动,并对肝脏和病灶增强的实际情况进行观察。恶性肿瘤的诊断标准是门脉相和延迟相所呈现的趋势是低增强、而动脉相则是高增强。
2结果
64例患者中,通过超声弹性成像和超声造影检查,确诊为良性有20例,占31.25%,属于恶性有44例,占68.75%。其病理分型为:肝转移癌24例,占37.50%;肝血管癌15例,占23.44%;肝内胆管细胞癌2例,占3.13%;肝细胞癌23例,占35.94%。其中,超声造影检查和病理结果对照见表1所示。
3讨论
对肝肿瘤患者进行常规超声诊断时,主要是依据组织中声阻抗差异的成像方法来进行相应的检查,声阻抗不同所表现出的回声通常也不同,依据成像特点和原理,性质不一样的组织所表现出的二维回声可以是相同的,因此这给临床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1]。
CEUS主要是把弱于或者强于被检的组织脏器和病灶回声物质全部引入患者体内,且提供组织血流灌注和微血管信息,使图像对比的分辨率得到增加,进而使超声检查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得到增强[2]。相关文献中报道,肝肿瘤多数都是在动脉相中表现出快速、高强度的非均匀、均匀增强,显著高出周围的肝组织,且到门脉相时就快速的减退,造影剂快进、快出是鉴别诊断肝细胞癌、转移癌、血管瘤的主要依据。肝转移癌由于受到原发癌病灶大小、血供、病理的影响,所以CEUS检查结果显示比较复杂;但是本研究中,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病灶CEUS则呈现出动脉相不均匀的环状高增强,且内部表现为稀疏增强、其门脉相迅速的退出。15例肝血管瘤的病灶中,12例CEUS显示为特异性回声,其主要是门脉或动脉相环形不断向心增强,使其全部充填都得到相应的延迟,且回声比周围的肝实质高,其余3例肝血管瘤的延迟相的回声与四周的肝实质对比较低或者相等。
UE在肝肿瘤患者中的诊断原理是:组织在受到相应的作用力之后出现位移现象,且超声射频的信号随之时延,并通过对超声回波的信号时差进行计算,再以复合自相关法将组织弹性应变的具体情况计算出来,进而得出组织的硬度信息。近几年,在前列腺、甲状腺、乳腺等疾病的诊断中,UE的运用较为普遍。但是也有一定的缺陷存在,比如病灶的位置太深、伴有钙化、坏死、出血或者体积过大时会对检查、诊断的结果造成影响[3]。在本研究中得出,UE在小病灶的診断中敏感度得到一定的提升,其为早期的微小病灶鉴别诊断提供了有效的依据,且相关研究证明UE在浸润性的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准确率比常规的超声检查准确率高,可以为肿瘤患者的诊治提供诊断依据[4]。
在采用CEUS和UE对肝肿瘤患者进行检查诊断的过程中,CEUS可以使肝肿瘤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得到不断增强。而UE则具有费用低、无创伤、操作简单等优点,能够对多个病变进行快速检查,给CEUS检查中不典型病灶提供有效的组织硬度诊断信息,UE在微小的转移癌和肝硬化的增生结节诊断、鉴别中存在较大的优势。进行UE检查时,应该以动态来对患者的病灶开展持续的观察,患者的超声造影图像稳定之后截取图像进行分析,判断出病灶组织的硬度。
总而言之,将UE、CEUS运用于肝肿瘤患者的定性诊断中存在较高的诊断价值,且还能给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信息参考。UE和CEUS检查可以互相弥补,使肝肿瘤疾病中定性诊断的准确率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晗,周显礼,王海健.超声弹性成像在肝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26(2):765-767.
[2]管小凤,罗葆明.超声弹性成像在肿瘤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J].现代仪器, 2012,47(4):136-138.
[3]李艺,曾敏霞,栾艳艳.比较实时超声弹性成像与声触诊组织定性弹性成像诊断肝局灶性病变[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3,26(2):8764-879.
[4]周涵,毛晓丽,陈慧敏.超声弹性成像与常规超声诊断肝良恶性肿瘤的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13,71(16):417-418.
【神经系统定性定位诊断】推荐阅读: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免费06-28
诊断性系统评价11-20
企业管理系统市场定位09-08
BAF处理系统的BP神经网络模型10-31
信贷车辆GPS定位系统解决方案09-09
神经教案09-07
神经外科医师语录05-29
bp神经网络05-30
神经外科护理总结09-17
神经外科实习小结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