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培训心得体会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课培训心得体会(通用14篇)

小学科学课培训心得体会 篇1

赵家堡小学张小英

满怀着喜悦的心情,携带着对教好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渴望,2012年2月24日,县教研室在陈庄小学举行了《突出学科特点,聚焦课堂转型》的小学科学学科学习讲座,张利强老师主讲。这次培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礼。”这次培训收获最大的是这些优秀先行者对我思想上的冲击。一天的感觉是幸福而又充实的,因为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碰撞。

通过本次学习,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三四三”教学模式以及它的实质。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愿意学习。目前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很多时候让我们无所适从,我们很多时候感到茫然,感到束手无策,而这次培训学习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但这段时间里,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全新的教学舞台。

其实,培训是一个反思进步的过程。培训学习是短暂的,但是给我的记忆和思考却是永恒的。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综观目前我的教学,最注重的似乎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简单的说就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它就是我们教师的生命。于是整天围着学生转,课内效益不高,就利用课外补,花了大量时间,出现了学生累我更累的局面。

反思我的课堂,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科学经验。常常以成人的眼光审视严谨系统的科学,并以自己多年习惯了的教学方式将科学“成人化”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如何使我们的科学课堂愈发显得真实、自然、厚重而又充满着人情味,作为科学老师的我更要关注的是蕴藏在科学课堂中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身临其境的教师和孩子们才能分享的东西,要关注那些伴随着师生共同进行的探究、交流所衍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善于以自身的智慧不断唤醒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点化孩子们的学习方法,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经验,开启孩子们的学习智慧。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一位有心的“烹饪师”,让每一节科学课都成为孩子们“既好吃又有营养”的“科学大餐”!

此外,我还认识到:一节好的科学课,新在理念、巧在设计、赢在实践、成在后续。一节好的科学课,要做到两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关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是一节成功课堂的必要基础。二是:关注科学:抓住科学的本质进行教学,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验证的过程中有机会经历科学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科学,乐学、爱学科学。此外,我认识到:一节好的科学课,不要有“做秀”情结,提倡“简洁而深刻、清新而厚重”的教学风格,展现思维力度,关注科学方法,体现科学课的灵魂,使科学课上出“科学味”!而教师的“装糊涂、留空间”也是一种教学的智慧和方法。

我突然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变大了,要想不被淘汰出局,要想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骨干教师,就要更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我觉得我还是一个小学生,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和新老师一样,不能因为自己新而原谅自己教育教学上的不足,因为对学生来说小学教育也只有一次。而这就需要我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并勇于到课堂上去实践,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调控我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的。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做的是:

第一,自我反思。对于科学教师来说,只有反思性学习才会有效的促进自我更新取向的专业化发展,才会把更多更优良的课带给学生。教师的经验也并不能自动成为教师学习和培训的资源。只有实践加反思才会使经验成为教师学习的资源。教师的经验好比宝库,开启的钥匙就是反思,从以往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得失。

第二,不断学习。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要一有桶水。学海无涯,处于“知识爆炸”时代的学生们,无论在知识的来源渠道,知识的种类范围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方面,都非同寻常。这就要求教师在不断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前提下,不断学习,使自己具有“一桶”源源不断的“活水”。明代思想家黄宗羲曾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之过矣。”教书育人是一项重大的严肃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敷衍马虎,因此,教师应当勤奋学习,走在时代和学生发展的前头。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是从事精

神产品生产的劳动者,必须有真才实学。面对当今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飞跃,以及学生成长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挑战,教师如果不强化“自育”意识,力学苦练,做到“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恐非易事。因此,教师要勇于和勤于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要以科学的施教知识,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把教育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使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完整地统一。

第三,加强交流。他人直言不讳的意见与建议可能是发现不足、认识“庐山真面目”的有效途径。要听真言,要想听真言,更要会听真言,久而久之对我大有裨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们必须是着眼于未来,采取科学的方法应对随时出现的新问题,努力使自己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必须给自己定好位,必须走“学习——反思——研究——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发展之路。

小学科学课培训心得体会 篇2

2009年卫生部建立了中国肾移植科学登记管理系统(CSRKT),该系统由中国肾移植科学登记系统管理委员会直接负责,数据中心位于解放军第309医院。系统为各移植中心提供了一个肾移植患者的科学管理工具并成为国内移植领域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CSRKT系统内容包括病例管理、数据检查、报表管理、查询管理和系统管理,其中最重要的是病例管理,又分为受体管理和供体管理,包含了各移植中心的供受者详细资料及随访资料。对临床、教学以及科研工作有重要意义。

该系统要求肾移植医师在每一例肾移植手术后的72 h内完成录入,并于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以及术后每半年进行1次随访录入,录入内容要求真实准确,系统将根据病例完整度、及时性及随访率进行评分。录入内容包括受者基本资料、原发疾病、伴随疾病、既往病史、血液净化治疗史、术前检查、术中情况、供者基本资料、供肾信息、HLA配型、供者实验室检查、供者伴随疾病、肾功能恢复情况、免疫抑制用药情况、合并用药、移植肾有无功能延迟恢复,急性、慢性排斥等。随访内容包括肾移植患者一般状况(体重、尿量、血压、水肿情况等)、专科查体(移植肾质地、大小、肿胀情况、血管杂音等)、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案、实验室检查、排斥及穿刺活检病史、并发症、药物不良反应等。

青年医师步入肾移植临床工作时,面对的是一个崭新的工作学习环境,在繁重的工作中,易出现忽视对肾移植患者资料的收集,不利于总结经验,完善知识,提高自身医疗水平,并导致许多移植患者资料缺失或术后失访,从而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移植效果以及依从性缺乏反馈和评估,甚至影响到患者的长期存活。通过数据的录入和整理,青年移植医师能够加深对患者病情的了解,更加重点地掌握肾移植相关理论知识,形成对疾病正确的临床诊治思路,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及掌握肾移植这门学科,同时还能加强其随访意识及科研意识。以下将具体阐述:

1 加强保存资料的意识

在临床工作中,医师每天都能接触大量的不同的病例,但是由于工作繁重等原因,目前有许多临床医师,尤其是青年医师忽视了对病例资料的收集和保存,而这些重要的资料对一名医师的成长、专业水平、临床技能的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3,4]。CSRKT系统则是为临床医师提供了一个管理患者的工具以及相互交流的平台,具有一定强制性,不仅使临床医师养成随时记录并保存资料的习惯,同时可以培养其独立思考总结的能力以及科研思维。

2 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CSRKT系统录入内容丰富,涵盖知识广,包括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的常见病种即高血压、糖尿病、泌尿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血液净化治疗类型,HLA配型、淋巴细胞毒试验(CDC)、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流式细胞仪交叉配型,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案、合并用药方案等多方面理论知识。年轻临床医师通过对CSRKT系统进行录入,可以逐步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实验室检测,治疗,愈后等各个方面逐步了解,并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向上级医师请教,回顾性复习曾经所学各门知识。特别是加强对肾移植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更深层次地掌握这门学科。

3 掌握手术适应证、禁忌证以及供肾选取原则

肾移植手术和供肾切取手术均存在手术风险,术前对患者耐受手术情况的评估尤为重要。作为一名临床医师,只有严格掌握肾移植手术的适应证及禁忌证,充分了解手术的预期效果及风险性,客观地权衡手术的获益和风险,才能在是否手术问题上做出更有益于患者的决定。因此,能否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是判断一名外科医师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5]。此外,我国供体数量严重短缺,由于目前脑死亡标准尚未立法,国内法律限定的主要供肾为心脏死亡捐献供肾(DCD)和活体亲属供肾[6,7]。对于供肾的选择,将直接影响手术过程、手术效果以及移植肾的长期存活,因此合理选择供肾也十分重要。青年临床医师通过录入供受者双方的医学信息、伴随疾病、既往病史以及术前各项检查结果,可以充分掌握肾移植手术的适应证、禁忌证以及供肾的选择原则,逐步形成对临床手术前、中、后可能出现问题的认识,养成正确的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的判断标准,对临床工作帮助很大。在了解供、受双方医学信息的过程中,青年医师不但掌握了肾移植的专业基本知识,同时也学习、了解了许多内科知识,如高血压、糖尿病和肝脏疾病的诊治标准;各种医学公式的应用(如体质指数公式、肾小球滤过率换算公式等),丰富了一名外科医师的知识面。

4 理解手术过程及关键步骤

作为一名肾移植医师,熟练掌握肾移植手术十分重要。CSRKT系统提供了有关术中情况的录入内容,临床医师通过录入,可以对手术过程加深印象,并加强对局部解剖的理解,掌握关键步骤,如肾脏的切取和灌注、肾脏的修整、手术入路、吻合方式、冷热缺血时间对肾功能的影响、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的观察指标(如质地、颜色、术中尿量、移植肾充盈情况)以及术中注意事项等,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肾移植手术。

5 掌握肾移植药物治疗方案

肾移植领域取得的突飞猛进的成果主要得益于对移植免疫学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与之伴随发展的免疫抑制药物的开发和广泛应用[8]。通过对CSRKT系统的录入,可以使青年医师更加深入地学习并掌握免疫抑制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联合应用方案、诱导治疗方案、常规初始剂量、药代动力学等内容,充分了解免疫抑制药物与肾移植患者术后疗效及并发症之间的相关性。在实践中,青年医师可以带着问题,回顾复习医学免疫学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查阅文献,跟上国际免疫移植学的步伐,并形成一定的科研思维能力,提高自身整体水平。

6 掌握合并用药方案

肾脏移植是一门综合的医学学科,移植肾的植入带来的是人体周身情况的改变,故此肾移植医师不得不成为一名“全科医师”。这就要求在肾移植医师的培训中突出“全科医学”的概念。特别是在长期应用免疫抑制药物的患者中如何使用其他药物,如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骨质疏松症等药物,药物间的配伍禁忌尤为重要。青年医师通过对CSRKT系统的录入,可更有针对性、更快速地掌握合理用药方案,了解不同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

7 加强定期随访的意识

肾移植患者术后的随访、免疫抑制药物治疗方案的调整非常重要,任何对移植受者不妥当的处理,都将影响移植肾的长期存活,因此肾移植医师应充分重视对受者的随访并不断积累经验。此外,由于肾移植供者存在孤立肾的潜在风险,因此对该人群的随访也应受到重视[9,10]。CSRKT系统建立了一个长期随访机制,随访间隔科学、合理,随访内容全面。通过随访可以使肾移植医师掌握肾移植术后近期及远期并发症类型、发生时间、药物毒性反应以及如何调整方案,在随访录入的过程中,既培养了临床思维,同时也加强了随访的意识。

8 增强移植医师医学伦理意识

肾脏移植,因其涉及人体器官的供、受问题,故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医学伦理学的参与和指导。牢固把握医学伦理学中的各项原则,以供、受双方利益为核心是肾脏移植工作中的根本任务,这需要医学伦理学在肾移植医师中进行系统培训。CSRKT系统在供、受双方基本信息登记中突出了此项内容,涉及到尸体供肾、亲属活体供肾的伦理问题和我国相应法律法规。在每次录入过程中,肾移植医师都是一次对医学伦理学的学习和加深印象。以CSRKT登记系统为基础,将其引入医学伦理学的教程中并加以延伸,极大地弥补了临床教学所涉及医学伦理的不足,并使医学伦理学所涉及的各项原则(如有利原则、尊重原则、不伤害原则、公正原则等[1])具体化地体现在临床工作中。

9 增强移植医师的科研意识

CSRKT系统是目前国内移植领域重要的管理系统及学术交流平台,其所录入的医学信息涵盖广泛,移植医师在对数据进行定期整理的过程中,不断掌握一手临床资料,进行各种医学统计分析,可充实自身的科研知识和技能。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查阅文献、资料;提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将科研和实际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当今时代,医学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它不但完善了既往医疗行为,同时正无声地改变着传统医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将CSRKT这一信息技术应用到肾移植医师的培训中,可有效地提高培训肾移植医师的效果。肾移植医师在熟练掌握其操作流程中,在日常录入及随访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丰富了自身的理论知识,培养了临床诊治思路,养成了良好的医疗习惯,加深了医学伦理学的认知及科研能力。通过此系统移植医师可在临床及科研中争取新的突破。

摘要:随着医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医学教学模式正在逐步转变。因此,如何应用医学信息技术做好青年肾脏移植医师的临床培训工作是移植工作的一个重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泌尿外科针对青年医师的带教,应用中国肾移植科学登记系统(CSRKT)制订了相应培训计划,完善了青年医师在临床资料保存、理论知识学习等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中国肾移植科学登记管理系统,肾脏移植,培训

参考文献

[1]王丹.肾移植科学登记系统运行顺利[N].健康报,2009-06-09(1).

[2]Kassiske BL,Snyder J,Matas AT,et al.The impact of transplantation on survival with kidney failure[M]//Terasaki PI,Cecka JM,eds.Clin-ical Transplant2000.Los Angeles:UCLA Tissue Typing Laboratory,2001:135-143.

[3]张立波,杨本强,肖颖彬,等.临床专科病例收集与随访系统的研制[J].医疗卫生装备,2012,33(7):49-51.

[4]罗德诚.医学科研方法及统计学处理第一讲:如何进行临床科研设计(之一)[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1):45-48.

[5]阚永丰,游凯涛.高学历青年外科医生临床能力的培养[J].医学教育,2003,(5):59-60.

[6]吴雄飞,董家鸿,明长生,等.2005年全国器官移植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06,27(5):311-312.

[7]王华,苏博,刘鉴汶.关于我国器官移植的有关法律和伦理问题[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0,(4):20-21.

[8]肖序仁,敖建华,卢锦山.不同免疫抑制方案对肾移植受者和移植肾存活的影响[J].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2009,3(2):8-11.

[9]敖建华.肾移植术后随访[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9,31(3):253-255.

小学科学课程教师培训策略初探 篇3

一、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观念

小学科学课程是在新的教育理念下编制和设置的。与原来的自然课相比,小学科学课程在课程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科学课程教师应在对传统教育体系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和体会科学课程的新理念,从教育功能观、课程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等方面更新观念,明确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总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专业培训中,要让科学课程教师形成合理的科学观,即弄清楚“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教育”,充分认识科学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探究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作为知识系统的科学理论只是这种探究活动的结果,科学教育是关注科学技术时代的现代人所必需的科学素养的一种养成教育,是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作为一个整体,并使其内化成为受教育者的信念和行为的教育过程,使科学态度与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现代文明中交融贯通。

二、设计探究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传统教学中,教师普遍对科学课程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对科学研究过程与方法的重视,且部分教师没有经历过完整的科学探究。为了实现这种转变,科学课程教学必须从目前的以讲授为主转变为以探究为主。

在专业培训时,要设计以大量探究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让教师在参与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深化对科学原理和概念的理解,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如何提出假设,如何设计实验,如何进行科学解释,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和交流。另外,通过参加这类活动,使教师体会到探究性教学的实质以及科学探究活动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教师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并提高实施探究性教学的能力。

三、立足现代课堂教学实践,培养技能

1 抓实教材培训工作。

根据新课程标准,新教材从知识的内容、体系、呈现方式到知识点的教学要求等都有了重大改变,并且重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重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和运用。面对这些变化,必须深入开展扎实有效的教材培训,让教师了解新旧教材的区别,把握新教材的框架,理解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及相关的教学建议,反思当前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清晰地理解教材选取的知识内容和呈现方式,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结构等,使教师全面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编写思路、体例特征、结构特征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标准,逐步提高实施新课程的管理能力、研究能力、指导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

2 加强课堂教学指导。

要实实在在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只有在课堂中进行打磨。可采取青年教师上研究课,专家们“面对面”指导;就某一专题进行沙龙式的讨论;跟踪听课,形成备课小组,发挥集体智慧,共同钻研新教材,寻求解决办法;学科带头人教学观摩等教研方式。以课堂为主阵地,教育教学专家指导、特级教师引路、教研员互动、名优教师示课、专题化教研活动,多种方式全方位、立体型、互动式地展开,使教师感受到新课程理念下带着本土化气息的新课堂,达到以评促教的目的,有效地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为全面开展科学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 开展教学竞赛活动。

为帮助教师总结经验,提供机会和平台,可定期开展论文竞赛和说课竞赛。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比赛,以竞赛促提升。此外,还推出以竞赛为基础的“赛训结合”的新模式,即赛前安排以竞赛内容为主题的专题培训;赛中请专家现场指导;赛后个人针对性的反思。赛训结合促进了教师理念的转变、能力的提高。通过开展教学竞赛,有利于教师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努力在课程教学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不断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四、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

1 补充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课程涉及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其中生命科学包括细胞、植物、动物、生命循环、遗传、进化和生态学等领域;物质科学包括物体与物质、运动与力、能的表现形式等内容;地球与宇宙科学包含地理、岩石、矿物、土壤、海洋、天气等领域。教师只有准确把握科学知识的体系,把科学课程与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有可能通观全局地处理教材,精心地设计教学,使教学融会贯通、得心应手,从而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和整个教学的进展状态。

2 实验技能培训。

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包括设计实验的能力、实验教学的组织能力、仪器和设备的选用能力、仪器和设备的操作能力、实验指导能力、指导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等方面。科学实验的能力是科学课程教师特别重要的教学能力,因为科学课程中的有关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内容都涉及实验。教师在使用教材时普遍认为一部分实验操作存在困难,这就有必要针对l生地开展实验技能培训。通过培训,让教师更加生动、直观、深刻地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方法,规范实验操作,有效提高观察、操作、探索的能力。

五、科技教育合作建立有效培训机制

科技专家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他们对科学的本质、价值,对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都有着深刻的体验和理解。因此,动员科技专家参与各类科学教师培训,建立科技专家与教师间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对于提高教师对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他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以及科学教育的水平,都会起到独特的作用。因此,可将相关领域的工作有效统筹、整合和集成,促进相互配合、资源共享,尽快使教师的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针对现在小学科学教师对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结合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现状及现行的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小学科学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1 认识到“科学”的完整含义并准确把握科学的本质特点,从而认识到科学教育的必要性;了解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明确科学教育对小学科学教师的基本要求。2 根据科学教育的新理论,准确认识与理解我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推出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3 熟悉包括观察、分类、交流、测量、预测、推断、识别与控制变量、形成并验证假设、数据解释、设计操作、实验、建立模型等的科学过程构建,以及相应的教学设计。4 清楚认识教科版《科学》教材的结构、编排方式与设计思路,理解教科版《科学》教材的特色,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验教学中处理好教材使用与课程资源开发的关系。5 明确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理解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特性,并能够结合本地现状与有利条件开发与利用科学课程资源,能够进行基于本地的科学教学用具的设计制作,以及进行利用网络环境实施小学科学课程的策略研究。

小学科学培训心得体会 篇4

在短短几天的集中培训中,我通过聆听各专家教授的讲座、参观学校和听观摩课,找到焦点,指导实践等学习活动,提高了自己的认识,升华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对一个年轻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参加这样的培训对今后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完善自我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通过培训,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

通过培训,在思想上我有了新的认识,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作为骨干教师,更应该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我们不能一贯性地把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也不能把主要精力花费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是要和学生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在问题面前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在探究科学的道路上要真正地成为学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

二、通过培训,夯实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

我珍惜每一次培训学习的机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这次培训中,我结识了来自不同地市的同行并与他们成了相互学习的好朋友,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书本里学不到的东西,在交流中获得了许多经验,加上每天听取不同专家教授和老师的讲座,使我对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xx商城实验小学刘敏老师的《风从哪里来》一课,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情景创设引人入胜,实验组织有条不紊,真正做到了从“做中学”这些都给我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使我之前死板僵硬的科学课堂变活了,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三、通过培训,形成反思

通过这次培训,我收获颇丰,我时刻告诉自己:要不断地学习,以便适应时代的要求,争做一名优秀的农村小学科学教师;身为老师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以适应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步伐。同时,我感到了自己身上的压力:要想不被淘汰出局,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骨干教师,就必须不断更新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这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勇于到课堂中去实践。

小学科学远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5

时间如流水般流失,我在这次的远程培训中,有苦有甜,感谢所有的上级各界主管部门、单位、领导、教授、老师、同事、网友们及所有的工作人员,给我和大家交流互补的平台,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说受益匪浅。我们一起畅谈这次果实网培训的经历和乐趣。反思这次远程培训经历的得与失。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本学期我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设置宽松的教学环境

教师在新课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变化,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通过学习我让学生变传统的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愉快的学习活动。科学课堂教学的成功的重要表现是,面向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就要认真设计和安排活动形式。要安排好实验活动的内容和次序,尤其要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灵感,促使人人思考,各个踊跃发言。

二.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1.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小学科学培训学习心得 篇6

杨卫东

通过此次科学教材培训〃使我对如何进行科学教学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新的科学课程改革使课堂充满了活力〃充分调动了各个层面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教师层面上看〃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这就对任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特别是科学教师〃更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如多元智能理论、网络互动学习方式等)〃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从学生层面看〃小学生对科学充满好奇〃是学生喜欢的学科之一。因为各种各样的活动材料〃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他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必然要开口说〃动手做〃产生参与活动的冲动〃在缺乏自制力的前提下〃使课堂出现难控制的局面。但仔细分析这很正常〃那怎样把握好课堂的调空艺术〃让学生既动起来〃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显的很重要。

怎样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呢<首先是想方法〃做计划〃即通过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的计划〃包括制定的步骤〃选择方法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应付的措施〃然后开展探究活动。大致的思路是这样的: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展开交流——拓展创新。其次要着眼“三探”——探究活动的引入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探究活动的过程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探究的结论要能促进儿童原有认知向科学方向发展。

随着小学科学课堂改革的推进〃科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诸如:问题的提出牵强附会、科学猜想太过随意、科学探究过度自主、汇报交流杂乱无章、多媒体运用越俎代庖等等。通过培训我感觉实施科学的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点:

1、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职有望〃教育学生“从科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2、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在猜想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思维训练。

3、探究学习应重视教师的指导〃把握好探究的时间和材料。

4、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和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

5、多媒体的运用要恰到好处、雪中送炭、画龙点睛。

理想的科学课堂教学应达到以下境界:

1、从教学层来看〃体现“四个超越”:超越模式〃摆脱束缚;超越教材〃整合资源;超越课堂〃关注生成;超越教师〃尊重主体。

2、从课堂形态看〃体现“三气”:大气〃立体鲜活;人气〃情感共鸣;灵气〃放飞想象。

3、从教学特点看〃体现“四有”:问题有悬念〃思维有碰撞〃感悟有挑战〃探究有喜悦。

4、从教学风格看〃体现“四味”:充满趣味〃饱含情味〃具有韵味〃令人回味。

小学科学课培训心得体会 篇7

一、合理选择乐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器乐教学是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且具有多种优点。

第一,器乐教学可丰富学生联想力,提高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第二,器乐教学可调动学生动手与思考积极性,促进学生智力水平的提升。

第三,器乐教学可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乐谱、词曲、指法等记忆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记忆能力。

因此,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应该合理地选择乐器,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课前应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结合歌曲的词曲特征、旋律、音调和情感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乐器进行教学。

例如在《美丽的家乡》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选用钢琴进行伴奏,在歌曲的学唱环节引导学生在钢琴伴奏下哼唱歌曲,在重音、十六音符、附点音符位置时给予学生提示,在学生学习并唱熟练之后,可进行钢琴伴奏和清唱替换教学。

又如在《吹起羌笛跳锅庄》这一课的教学中,歌曲的风格为幽默、风趣、活泼、欢快,可选用钢琴、羌笛、打击乐曲(例如木鱼、三角铃、舞板、碰铃)等展开教学。

合理选择乐器展开教学可以更生动、形象地展示歌曲,突出情感,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氛围,有利于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二、深刻感受歌曲,巩固学生音乐情感

音乐是以各种声音形成的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不仅风格多样,而且融入了歌曲创作者在特定情境、状态下的情感,深刻地感受歌曲的词句、音调、音色、歌曲结构、情感等能够使学生更加准确、生动地歌唱。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深刻地感受歌曲,以巩固学生的音乐情感,增强学生歌唱的兴趣。可在课前或学习完一首歌曲之后播放相同风格的歌曲让学生们欣赏。

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家乡》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们欣赏《满族风情》、《冬猎》、《丝路驼铃》《驯鹿》等歌曲,在歌曲第一次播放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提问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感受歌曲,例如“大家听出歌曲是以什么乐器演奏的吗?歌曲中你最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歌曲中表现了什么样的情境和情绪?欣赏完这首歌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在提问结束后不要求学生立即作答,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第二遍歌曲,这时学生就不再只是单纯欣赏歌曲的音调和旋律,而是学会从歌曲中体会更深层次的内容,感受歌曲内涵与情感,理解到了歌曲中表现北方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喜悦欢快的生活情境。这一过程可以很好地培养和巩固学生的音乐情感,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审美能力。

三、融入舞蹈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音乐并不是单纯的音符和词曲的结合,而是戏曲、运动、舞蹈、美术等各项艺术活动的综合产物,当前小学音乐教学普遍以“领唱———学唱”教学模式为主,不仅教学形式落后、单一,打击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极大地浪费了相关的教学资源。对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该结合教学的内容适时地融入舞蹈教学。

比如在《吹起羌笛跳锅庄》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跳锅庄的影像资料,向学生简单地介绍锅庄舞的起源、特点和甩袖、弓腰的动作要领,然后为学生示范舞蹈动作,让学生模仿学习。

在进行舞蹈教学时,应先将教室座椅靠边摆放,腾出空地,如有条件可选择室外教学,可以将学生分组,一部分围成圆圈跳舞,一步分使用舞板、三角铃、木鱼、碰铃等打击乐器伴奏,然后过一段时间再互相转换角色。

除了教师示范的舞蹈动作之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的歌曲和动作要领,自主编制舞蹈动作。在音乐舞蹈教学中融入音乐教学不仅能够丰富音乐教学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加学生的锻炼机会,增强体质,通过集体舞蹈、自主编制舞蹈等还能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思维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四、结语

总之,音乐教学有助于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鉴赏审美能力以及集体荣誉感等,音乐教师应该正确认识音乐教学的教学目标和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选择乐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引导学生深刻感受歌曲,巩固音乐情感、融入舞蹈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为学生智力、思维、人格等各方面的形成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支持,使学生获得身心健康的成长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丹萍.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有效性的五大策略[J].学周刊,2016(10).

谈小学生篮球培训心得 篇8

【关键词】小学生;篮球教学;有效培训

近几年各个层次的教育培训很多,其中小学生篮球培训已经深入到部分有规模的小学,江苏省江阴实验小学就是一例。今年已经是第四年了,每年都有春季、暑期、秋季三季培训阶段,由原来的每期100多名学员扩展到现在的200多名,学生和家长的参与率每年都提高。笔者就培训,发表自己的一些感想。

一、促进学生生理、心理、适应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

小学生正好处在生长发育时期,需要进行一些必须的体育锻炼。篮球运动作为一项综合性运动,需要运用跑、跳、投等多种手段来完成。在运动的过程中,人的灵敏度、速度、力量、弹跳等身体素质以及内脏器官和感受器官的功能,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能力等,都会得到提高。在日常的篮球运动中既放松心情,又提高各项身体素质。学生的心理素质缺少锻炼,在回答问题或考试时很容易紧张,要克服这一性格缺陷,就应多参加像篮球这种竞争激烈的运动项目。因为赛场上形势多变,紧张激烈,只有冷静沉着地应付,才能取得优势。如果这样的学生能经常参加激烈的篮球运动,遇事就不会过于紧张,更不会心慌失措,从而为自己的学习带来好处。

二、教学内容按学生年龄和已有技能设计

篮球教学内容基本分配是:基础课程、 提高课程、实战训练。

首先基础课程主要针对一、二年级和三、四年级的初学者,教学任务也是比较简单的,例如:原地滚球、原地高低运球、各种抛接球、熟悉球性练习、行进间运球和绕障碍运球、行进间滚抛球、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初学阶段的学生对于篮球还是比较的陌生,所以要把球性练习贯穿到每一节训练课上。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先原地的熟悉球性练习或者运球练习后再进行基本部分的练习。

其次提高课程是针对有一定的篮球基础或已经培训过的学员,主要集中在四、五、六年级,这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和体能,设计的内容是:篮下原地单手肩上投篮、30秒篮下自投自抢、行进间绕障碍运球、各种变向运球练习、行进间运球急停急起、各种防守步伐、行进间传接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单手低手上篮等。这个阶段对学生学习技术和掌握技能是至关重要的阶段。

三、教学设计和游戏相结合,乐教乐学

1.训练形式多样,时刻激发兴趣

篮球技术种类较多,基本技术和组合技术。小学生主要学得是基本技术,包括进攻移动、传接球、投篮、运球、持球突破、防守移动、抢打断球等。正是由于篮球技术的多样性,教学手段也要多样。所以我们在训练单个技术动作往往要演变为多种训练形式,并且小学生活泼好动,敏感性较强,喜欢新颖的知识技能和教学方法,这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非常有帮助的。在训练中要不断地采用不同的练习方法和手段,以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例如,在熟悉球性练习中,除采用多样性运球手法。如用篮球来当保龄球做跑滚球练习,来提高手指手腕的压腕拨指动作;用布将眼睛蒙起来原地运球或者用双手同时运两个球(两手动作相同或不同)练习,来提高手感;每人一球抢打或者追逐;几何图形运球追逐跑;限定范围内运球拍打其他人的球等。还可根据队员掌握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外,还可以增加一些难度。如待学生这些练习基本熟悉后要求队员在往返折返跑运球返回时用左手等。这些方法不仅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而且提高了积极性,提高了训练质量。同一个技术动作有多种训练手段,每一种手段的作用都不尽相同。因此,必须认真总结各种训练手段的优缺,根据训练内容和对象的实际情况,多法结合,灵活运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教学游戏比赛穿插进行

小学生对练习一种技术反反复复,就算对篮球有一定兴趣,也会失去兴趣。通过游戏和比赛,使学生体会到快乐的同时,逐渐发现自身基本技术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提高对篮球学习和练习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练习各种脚步和运球练习时,为防止学生感到枯躁,兴奋性下降,影响练习效果,都可以采用游戏或比赛方法,来调整练习中产生的抑制心理。

3.篮球教学比赛的运用

根据各个层次阶段的学生,组织的篮球比赛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如低年级及一些没什么基础的学生,最好不要经常进行比赛。因为在比赛中小学生会出现很多不规范动作,如果经常比赛,会把他们所学的正确技术扭曲。在这个层次作为提高兴趣的手段的学生难得进行一次。只有在实战训练阶段的学生才能以比赛来提高技术,这部分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个人技术有了较高的水准,比赛对他们来说是必须的,通过比赛才能提高他们的技战术水平。

综上所述是我通过在本校培训小学生篮球的一些心得,自从小学生篮球培训班开展以来,学生和家长积极性都很高,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培训。在培训班中还挑选出了一些篮球苗子,组成了本校的篮球队。之前学校一直没有篮球队参加过比赛,2009年参加了本市的篮球比赛,并一举拿下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之后的几年分别拿下了第一和第二的好成绩,2010年还参加了无锡市级比赛,取得了第一名,成绩非常显著。我相信小学生对篮球的兴趣会更高,篮球技术会更全面,校篮球队也会更强,成绩也会更好。

【参考文献】

[1]戴小青.培养初中女生学习篮球的兴趣[J]. 新课程(上). 2011(06)

[2]龙伟.浅谈中学生篮球兴趣的培养[J]. 中国体卫艺教育. 2011(09)

小学科学高效课堂培训心得体会 篇9

10月26日我参加了县进修学校组织的“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听评课活动,感触很深,收获颇丰。

什么事高效课堂?我查阅了资料,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

中国传统教育是以教为中心,以控制学生、满足教师的表演欲望为主,忽略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消弱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降低了学生学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而新课改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参与度为主,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听课学习使我明白了高效课堂中,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师生关系,真正放下架子走近学生,成为学生平等的合作者。合作意味着参与,意味着一种师生之间的共同体验,从而可以使学生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没有合作的教学是难以实施新课程的,或者说是无法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让学生在教师这里获得尊重和认可,让学生在班级获得归属感,从而与学生一起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气氛。

小学科学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汪伟 篇10

2013年上半年我有幸参加了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师培训,培训过程中专家们精彩的论述,深刻的见解,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科学教学新的天地:从教师层面上看,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这就对任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从学生层面看,小学生对科学充满好奇,是学生喜欢的学科之一。因为各种各样的活动材料,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他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那怎样把握好课堂的调空艺术,让学生既动起来,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显的很重要。随着小学科学课堂改革的推进,科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现将本次培训的感受汇报如下:

专家的讲座,从一个全新而实用的角度,为我们阐述了什么是科学、如何进行科学探究两方面内容。而这两面的内容恰恰紧扣了小学《科学》的宗旨和核心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专家从科学的定义、含义、分类、知识、方法等方面,一层层条丝缕析地剖析开来,如层层剥笋一样,为我们揭开了科学神秘的面纱,让我们认识到科学的本质就是提升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

通过详细分析,了解了这种不同之后,让我在今后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更加掌握了小学生探究的特点,力争与小学生一起设计符合他们特点的探究活动,提高小学生科学探究的有效。专家们还从他们多年从事小学科学教学的实际出发,为我们提供了小学科学教学范例及鲜活的事例,这些理论知识丰富了我的科学知识结构,而动手操作的训练,则锻炼了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操作能力。

除了这些专家的专业知识的讲授之外,主办方还安排了科考实践活动,为我们今后的小学科学实践考察活动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可以直接拿来为我所用。

这一次除了与专家们面对面的探讨、学习之外,培训教师之间的交流也让我们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在交流中我既为那些一线的科学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的研究感到深深地折服,同样是兼职科学教师,自己花在教学、教研上的时间要少得可怜,在教学、教研上的努力显得是那么渺小。也让我对同行们丰富的知识感叹。很多老师是从语文、数学、美术甚至是英语专业转到小学科学行业中,有些甚至和我一样兼顾着其他的课程教学,但是他们能真正与学生一起研究科学、学习科学,这让我到惭愧。今后一定要好好研读教材,做好课程资源的研究,真正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探究的乐趣,与学生共成长。

短短的几天培训让我明白:一节好的科学课,新在理念、巧在设计、赢在实践、成在后续。一节好的科学课,要做到两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关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才是一节成功课堂的必要基础。二是:关注科学:抓住科学的本质进行教学,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验证的过程中有机会经历科学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科学,乐学、爱学科学。此外,我认识到:一节好的科学课,不要有“做秀”情结,提倡“简洁而深刻、清新而厚重”的教学风格,展现思维力度,关注科学方法,体现科学课的灵魂,使科学课上出“科学味”!

不管愿不愿意,培训在意尤未尽中就这样宣告结束了,真的很舍不得一起学习的同事,给我们讲课的老师。更要衷心谢谢给我们传授知识、解答我们疑惑的教师们。带着对你们的敬佩之情,在下面的教学中将会好好努力,努力增进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教研能力,同时也希望能再接受更多的熏陶。

汪伟

小学科学课培训心得体会 篇11

【关键词】小学科学 实践 教学经验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74-02

新课程改革,使得科学课堂教学走上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它使科学课堂教学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通过这几年的科学教学实践活动,我认为,要教好小学科学,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就摧残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通过学习新课标,我弄清了教师在科学课程教学中的任务所在。因此,要使学生能取得更多的科学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主宰者的地位,做一个知识的引领者,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而不能扼杀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教师要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课堂教学资源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新的课程观,它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农村小学的基础设备比较差,各种条件性资源也缺乏。而科学课程的教学,又涉及到实验等方面的操作,如果仅是单靠教师讲述教学实验步骤,学生就能懂得实验结果的话,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懂得因地制宜,开发和运用丰富多彩的素材性课程资源。例如,在教三年级科学《蜗牛》一课时,我就让学生到校园后面的地里,去捉蜗牛,然后让他们分组,观察蜗牛,让他们说自己观察到什么,没料到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纷纷讲了自己所看到的蜗牛的形态以及自己捉蜗牛时,蜗牛是怎样的?我趁着学生们兴趣正浓之时,安排他们把蜗牛带回家去饲养,然后观察蜗牛喜欢吃什么?喜欢怎样的生活环境,也可以去查找资料,了解关于蜗牛的各种知识,一堂课下来,学生求知欲强烈,学习的积极性极高。

三、恰当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小学《科学》是一门科学启蒙性学科。它侧重于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教材侧重于提供大量的科学信息,图文并茂,有许多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优美的文字相结合,从而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如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好课文插图、投影、计算机等各种农村小学现有的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优化了教学环境,拓宽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教《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我通过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设计了一个小课件,并通过故事的形式边讲边播放插件。当讲到英国的科学家在1825年铺设第一条铁路时,为了铁路更加的坚固、耐用就把钢轨一根连着一根紧紧的焊接在一起时,就通过ppt呈现出所讲的将钢轨紧紧焊接在一起的铁路图,继而出现夏天变得七扭八歪,左右弯曲,甚至还向上拱起的铁路图及冬天铁路出现的不同程度的断裂不同季节呈现的铁路图,同一条铁路,不同的季节却发生了不一样的状况,听觉和视觉强有力的冲击,让学生产生质疑,继而发现、提出问题,通过研讨、实验,使学生先得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结论后,再出示课件通过不开裂缝路面与开裂路面的热胀冷缩情况对比动画演示,进一步明确问题原因所在,启发了学生思维,解决了生活中实际问题。

四、在科学教学中恰当运用激励性评价

科学新教材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许多形式都是首次出现,新颖独特,每一节课都充满新意,教师要有创意地进行教学,这也对教师的创新精神提出了挑战。要上好这样的课,教师除了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还应按照《科学》课程的要求,作为学生科学探究的指导者,教师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探究目标,通过引导、激励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进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例如,《土壤》一课。刚上课,学生面对自己桌上的土壤,心理很快产生了许多“是什么”、“有什么”、“怎么样”等问题,我不失时机地提问:“你今天想研究土壤哪一方面的问题?”这时,学生提出了20个多问题:土壤有什么用?(用途);土壤给蔬菜的营养成分是什么?(作用);土壤是什么颜色的?(顏色);……这些问题中有许多与本节课的内容无关,有些问题在语言表达上还存在着问题,若在传统型课堂上,学生头脑里的这些问号就会被视为“给老师添麻烦”。但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这正是引发学生进入探索性学习的最佳切入点,面对来源于学生中的大量问题,教师要充分给予关注和肯定,表示出“对,这个问题值得研究。”“好,我们可以一起来研究研究!”等积极性的支持态度,在班级里营造出一种活跃的、自由的、发散的探索氛围,学生内心激起了科学探究的欲望,进而可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情感和探究意识。

总之,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虽然受条件设备的缺乏所限制,但是,如果教师转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手段,恰当运用激励性评价,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各种有利的教学资源,学生一样能获得丰富多彩的科学知识。

参考文献:

[1]赵忠.小学科学观察课教学初探[J]. 教育革新. 2013(10)

[2]李霞.小学科学教材二次开发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17)

[3]丁琦.小学科学教育现状调研及对策探究[D]. 苏州大学 2010

小学科学课培训心得体会 篇12

一、立足学校需求, 加强“课程”建设

校本研修是指在学校的规划下, 教师在学校实际工作情境中以解决问题、改进实践为主要导向的各种学习、实践、研究活动。为更好地推进我区的校本培训工作, 加快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提高教育质量, 努力加强校本培训的指导、检查与落实, 使校本培训更加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我们提出了“三个基于”工作方针。

基于课程建设为主题的校本研修

为体现校本研修的自主性和规范性, 我们依据宁波市校本研修指导意见, 确定每年培训的主题, 联合教科部门编印了校本研修教材, 从理论到实践, 从国内到国外, 从校本课程到大课程建设, 进行详细的介绍。各个学校针对培训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或邀请专家从理论层面进行引领, 或自学教材写心得体会, 或结合本校的校本课程实践体验, 或开发远程拓展课程向各地推广……提高了教师对课程的认识, 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围绕课程展开。

基于校际交流为形式的校本研修

为了加强各校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实施了校本研修开放日活动。在每个学期初由各校申报研修活动, 区师训中心统筹安排, 每月以菜单形式通过信息平台发给各个学校进行选单。

这些研修活动都有共同点:从培训的内容上看, 从学校、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 培训研讨的问题都来自一线的教育问题, 使培训更有针对性。譬如江东实验小学的“教育教学疑难问题齐支招”, 来自教学管理中教师反映最集中的五个问题;从培训形式上看, 都采用了参与式的培训模式, 在活动中引导教师们根据实践体验反思自己的经验与观念, 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 如曙光小学“玩转电子白板享受快乐课堂”,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电子白板制作比赛;从参加的对象看, 除了本校教师外, 还邀请了不同层面的专家引领, 如荷花庄小学请宁大科研副校长主持, 教育局领导、德育专家作点评, 提升了整个培训的品质。通过多元的观摩学习, 促进了学校之间的交流, 使校本培训工作更加具体实效。

基于创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目标的校本研修

在总结教师校本研修工作实践的基础上, 借鉴国内外的经验, 探索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工程。使学校能有效地开展校本研修, 让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方面不断提高。使学校真正成为学习型组织, 成为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学习团体。区颁发《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考核细则》, 至今共有十五所学校被评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占全区学校的40%。这些学校在承担本校教师培训的同时, 还形成辐射带动的功能, 为提高区域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作出贡献。第一批8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针对学校校本培训的特色以及学科特长, 从心理健康、班主任建设以及各学科与江东区师训中心合作承担了24学分的培训项目, 又为90学时培训提供了实践基地, 全区师资质量显著提升。

二、立足培训项目, 优化培训资源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中提出, 每一个教师在五年内必须参加90学时的集中培训, 开发与实施90学时的培训项目也成了每个培训机构需要突破的难点。为了整合优化培训资源, 最大限度为区域内教师提供培训机会, 我们实施了“三大维度整合”、“三个平台共举”、“三支队伍建设”的培训模式, 即所谓“三三制”培训模式。

(一) 把握三大维度

根据教师专业成长、职称科学规划及区域内教师五年90学时的培训要求, 在课程设置上, 我们根据不同类型教师的实际需求、专业发展的阶段特点和培训目标, 采用“三加三”培训体系。前面的“三”指的是三个维度, 主要指师德与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后面所加上的“三”指的是三类课程, 即公共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 (见附录)

附录

(二) 依托三个平台

1.借助名师流动工作站平台。我区自2005年起, 先后建立了9个区名师工作室, 引进3个浙派名师培养工作站, 并成立了名师流动工作站, 将名师工作站与教学实践进行整合, 提高了实践的效果。

2.发展基地学校平台。我区于2010年开始逐步创建江东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至今已有15所学校。这些学校为90学时培训提供了实践基地, 正以不同的形式将本校的校本培训向区域辐射, 以带动更多的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3.搭建远程网络平台。依托“视像中国”计划网络平台, 学习、借鉴培训经验, 组织“远程交流培训”。通过网络与外地名师进行同课异构, 通过视频与各地名师共同研课, 进行思维碰撞。

(三) 重视三支队伍

1.组建培训专家团队。在整个培训过程中, 采用了“双导师制”, 即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互为引领。充分利用高校、工作站资源邀请课程专家、心理辅导专家、教科研专家等作为理论导师, 为学员们作讲座。同时又聘请实践基地学校中的骨干教师作为学员实践时的导师, 制订指导计划, 上好示范课, 指导学员说课等。

2.组建项目管理团队。项目管理团队是培训运行的执行者, 由项目负责人、项目技术支持、项目秘书 (班主任) 构成。项目负责人为整个项目的总负责, 担任课程的开发, 将实施方案与专家团队进行沟通等;项目技术支持重在信息技术支持, 及时将相关学习材料发布在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培训平台上, 组织教师进行网上学习活动;项目秘书重在班级事务的管理与协调。在项目实施方案中管理团队成员分工明确, 注重训前、训中、训后的全程监控。

3.组建项目巡查团队。针对区师训中心人员不足的现状, 我们整合了教科、教研和教育局的相关老师、领导, 联合组成项目巡查团队, 负责各个实践基地的巡查。

我们认为培训的管理者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组班教师, 而是诸多培训要素的整合者。首先, 要建章立制, 我们制定了《实践基地学校和导师要求》《学员学习要求》《学员培训手册》等相关制度, 明确组织者、学员、导师各自的职责;其次, 严格规范管理, 对三百多位学员按照年段学科进行了分班, 确定每个班级的班长和副班长;最后是管理考核双轨运行。实践导师侧重于学员的实践过程性评价, 项目负责人则及时收集学员对培训工作和培训效果的情况反馈, 及时进行诊断性评价。

三、立足教师专业发展, 凸显区域特色

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和《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的相关精神, 在教师培训工作中, 我们引入了项目管理理念, 开发基于需求的系列化培训课程, 组建资源优化的培训团队, 探索注重实效的培训模式, 建构可操作的管理系统等, 以此促进我区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 研究与培训结合, 解决工学矛盾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 我们对24学时的培训进行调整, 与教研活动进行整合, 促使研训一体化, 解决教师的工学矛盾。在24学时培训内容设计上, 区师训中心要求各个项目负责人从横向考虑凸显五个方面要求, 即现代化教育理念与当前教育改革;学科知识结构与学科教学;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课堂教学策略与教育观摩考察;培训技能提升与培训资源积累。从纵向考虑开设适合不同年龄层次教师需求的培训项目, 如班主任岗位培训、新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 努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在24学时培训项目中既有专家层面的理论引领, 又要有参训人员的实践展示, 为学员搭建学习平台, 实现资源共享。在专家名师的示范引领下, 在优秀案例和成功实践经验的分析研讨中, 让学员们分享经验, 解决困惑, 完善知识, 更新观念。

(二) 面授与网授结合, 拓展培训空间

浙江省教育厅开发的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平台重在项目推出、学员选课以及学分登记评价功能, 缺少对每一个项目培训过程的管理。为拓宽培训的途径与空间, 对各个项目实行过程管理, 我区搭建了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培训平台, 采用世界上最流行的课程系统———moodle, 从课程内容再学习、讨论交流、作业上交等方面将培训教师和学员作为平等的主体, 共同参与培训课程的建设。我们将培训项目发布在网站上, 由项目负责人将每次的安排公布在网站上, 并将每一次培训后的各种培训资料及时发布上去, 每个学员可以以访客的形式访问, 了解培训情况, 网上实现再培训。同时还开发网上的互动交流、作业上交等功能, 利用这一虚拟研修平台进行延展性培训, 实现面授和网络同时异地 (培训前期活动) 、同时同地 (培训期间活动) 、异时异地 (培训结束后活动) 的研修交流。

与此同时, 我们搭建了区域教育数字化平台, 整合教师一卡通, 开发出集培训学员电子签到、考勤统计于一体的平台, 这个功能已在“区域数字化平台培训”项目中应用, 将原先的手工、书面档案变为自动化电子档案, 由原来的静态滞后管理变为现在的动态实时管理, 大大提高了培训业务的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和综合管理水平。

(三) 研训与编著结合, 形成培训品牌

国家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是幼儿、中小学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教师教育课程应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体现社会进步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 关注现实问题, 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应实现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的一体化, 增强适应性和开放性, 体现学习型社会对个体的新要求。我们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推出继续教育系列丛书, 以名师牵头为主, 组织骨干教师成立课程教材编制团队, 以此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形成并推广研究成果。

小学科学实验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篇13

甘州区沙井镇新民小学张勤 2012年4月1日,甘州区小学实验教师培训暨教学研讨大会在马神庙街小学召开,经过三天的培训学习,专家们精彩的论述,深刻的见解,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科学教学新的天地:从教师层面上看,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这就对任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从学生层面看,小学生对科学充满好奇,是学生喜欢的学科之一。因为各种各样的活动材料,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他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那怎样把握好课堂的调空艺术,让学生既动起来,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显的很重要。随着小学科学课堂改革的推进,科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现将本次培训的感受汇报如下:

北街小学张校长的讲座,从一个全新而实用的角度,为我们阐述了什么是科学、如何进行科学探究两方面内容。而这两面的内容恰恰紧扣了小学《科学》的宗旨和核心内容。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张校长从科学的定义、含义、分类、知识、方法等方面,一层层条丝缕析地剖析开来,如层层剥笋一样,为

我们揭开了科学神秘的面纱,让我们认识到科学的本质就是提升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

通过详细分析,了解了这种不同之后,让我在今后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更加掌握了小学生探究的特点,力争与小学生一起设计符合他们特点的探究活动,提高小学生科学探究的有效。

西关小学的冯老师和党寨中学的胡老师从他们多年从事小学科学教学的实际出发,为我们提供了小学科学教学范例及鲜活的事例,这些理论知识丰富了我的科学知识结构,而动手操作的训练,则锻炼了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操作能力。除了这些专家的专业知识的讲授之外,还有来自一线科学教师的课堂示范,为我们今后的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可以直接拿来为我所用。

这一次除了与专家们面对面的探讨、学习之外,培训教师之间的交流也让我们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在交流中我既为那些一线的科学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的研究感到深深地折服,同样是兼职科学教师,自己花在教学、教研上的时间要少得可怜,在教学、教研上的努力显得是那么渺小。也让我对同行们丰富的知识感叹。很多老师是从语文、数学、美术甚至是英语专业转到小学科学行业中,有些甚至和我一样兼顾着其他的课程教学,但是他们能真正与学生一起研究

科学、学习科学,这让我到惭愧。今后一定要好好研读教材,做好课程资源的研究,真正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探究的乐趣,与学生共成长。

短短的三天培训让我明白:一节好的科学课,新在理念、巧在设计、赢在实践、成在后续。一节好的科学课,要做到两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关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才是一节成功课堂的必要基础。二是:关注科学:抓住科学的本质进行教学,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验证的过程中有机会经历科学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科学,乐学、爱学科学。此外,我认识到:一节好的科学课,不要有“做秀”情结,提倡“简洁而深刻、清新而厚重”的教学风格,展现思维力度,关注科学方法,体现科学课的灵魂,使科学课上出“科学味”!

不管愿不愿意,培训在意尤未尽中就这样宣告结束了,真的很舍不得一起学习的同事,给我们讲课的老师。更要衷心谢谢给我们传授知识、解答我们疑惑的教师们。带着对你们的敬佩之情,在下面的教学中将会好好努力,努力增进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教研能力,同时也希望能再接受更多的熏陶。

小学科学继续教育培训心得 篇14

夏慧

在这次继续教育培训中,我认真聆听了专家的精彩讲座。他们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论引领。在短短的几天的学习活动中,我受益匪浅,感慨颇深。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感受到了身为一名教师自己的责任是多么的重大。通过这次培训,收获丰富,下面我浅谈一下我的感受。

首先,我对技术改变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虽然我国中小学教师在不同程度上也接受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培训,但一方面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支持教与学的工具层出不穷,它所能够提供的支持已不仅仅在于提高教学效率,更能支持学习体验、知识建构和知识创新,可以说,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这条路上学无止境;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师们以前常说的“技术过于昂贵”“没有发现适用工具”“技术操作复杂”等问题已一个一个迎刃而解。然而信息技术如何进学科、如何有效地改进教学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究其关键,主要是因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学习与实践过于薄弱,承担着教学直接指导工作的教研员与骨干教师等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不够专业,缺乏足够的信心与动力,大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着视野有限、止步于通识技术、应用效果对教学目标达成的贡献度不高等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各位教师应该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其次,技术改变教学有很多应用,主要有微课程,翻转课堂,Moocs,虚拟实验,电子书包。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微课程。老师详细讲解了微课程的制作方法和特点。通过微课程可以让学生很明了的掌握课堂知识,对突破难点的教学很是有用。但是在科学的教学中ppt及微课的使用效果都不及学生亲身经历效果明显。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充分备课,为学生实验做好充分的准备,让每一位学生都亲生经历实验过程,正真做到“从做中学”。

再次,STEM教育是我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它指的是教育出具有(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素养的人才,并称其为全球竞争力的关键。近年,又增加了Art,变为STEAM。其中,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技术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方法和经验的总称。工程是运用科学原理和技术手段创造人工物体的过程。如果用树来比喻STEM之间的关系,艺术就是养料,工程是结果,技术是支撑,数学是根基,科学是土壤。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之间存在着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和共同发展的关系。在实际问题中它们是相互融合的,如果要深入了解它们,就不能分割成独立的小块,而应该作为整体统一考虑。想象和好奇比科学知识更重要, 所以要在科学教育中要把培育科学的创新精神放在首位。在科学教育中应该把科学探究作为主要方式。

上一篇:企业融资方式的研究下一篇:收费员招聘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