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高中语文答题技巧

2025-03-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全国卷高中语文答题技巧(精选5篇)

全国卷高中语文答题技巧 篇1

一、近三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物理选择题考查内容及考查性质

由表中可以看出,选择题考查的内容基本上是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主要考查考生的基本能力。当然,个别试题考查了知识迁移能力,例如:2014年和2015年的第21题,难度相对较大,体现了试题的选拔功能。

二、物理选择题的类型

(一)定性选择题

定性选择题具有考查面广、概念性强、灵活简便的特点,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判断和应用的能力,能有效地区别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对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

例1(2013年全国卷Ⅱ·21)公路急转弯处通常是交通事故多发地带。如图1所示,某公路急转弯处是一圆弧,当汽车行驶的速率为υ0时,汽车恰好没有向公路内外侧滑动的趋势。则在该转弯道处()

A.路面外侧高内侧低

B.车速只要低于υ0,车辆便会向内侧滑动

C.车速虽然高于υ0,但只要不超出某一最高限度,车辆便不会向外侧滑动

D.当路面结冰时,与末结冰时相比,υ0的值变小

解析当汽车行驶的速率为υ0时,汽车恰好没有向公路内外侧滑动的趋势,说明此时做圆周运动所需向心力由汽车所受的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的合力来提供,无需静摩擦力,由此可知,路面外侧高内侧低,选项A正确。车速只要低于υ0,但有静摩擦力的作用,车辆不会向内侧滑动,选项B错误。车速虽然高于υ0,但只要不超出某一最高限度,在静摩擦力参与作用下,车辆便不会向外侧滑动,选项C正确。当路面结冰时,与末结冰时相比,转弯时υ0的值不变,选项D错误。

(二)定量(计算型)选择题

计算型选择题是考查考生思维敏捷性的好题型,一方面靠考生的悟性迅速解题,另一方面靠平时积累的速解方法加上灵活运用迅速解题。计算型选择题主要有推理型计算题、数形结合型计算题、估算型计算题、赋值(特殊值)型计算题和分析综合型计算题等。

例2(2013年全国卷Ⅱ·15)如图2,固定在斜面上的一物块受到一外力F的作用,F平行于斜面向上。若要物块在斜面上保持静止,F的取值应有一定范围,已知其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F1和F2(F2>0)。由此可求出()

A.物块的质量

B.斜面的倾角

C.物块与斜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

D.物块对斜面的正压力

解析根据题意,可做出两种情形下物块的受力分析示意图。由于在两种情况中,物块与斜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不变,设为fm。设斜面倾角为θ,在F1作用时,由力的平衡条件得F1-fm=mgsinθ,在F2作用时同样得F+fm=mgsinθ,联立两式解得fm=(F1-F2)/2,选项C正确。

(三)定性+定量选择题

有些选择题中的选项只要通过定性分析就能知道结果,而有的选项必须通过分析计算才能得出结论,这类选择题难度往往较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主要考查考生的推理判断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例3(2015年全国卷Ⅱ·21)如图3,滑块a、b的质量均为m,a套在固定竖直杆上,与光滑水平地面相距h,b放在地面上。a、b通过铰链用刚性轻杆连接,由静止开始运动。不计摩擦,a、b可视为质点,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则()

A.a落地前,轻杆对b一直做正功

C.a下落过程中,其加速度大小始终不大于g

D.a落地前,a当的机械能最小时,b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mg

三、选择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一)直接推理法

例4(2014年全国卷Ⅱ·15)取水平地面为重力势能零点。一物块从某一高度水平抛出,在抛出点其动能与重力势能恰好相等。不计空气阻力。该物块落地时的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

(二)排除法

例5(2015年全国卷Ⅱ·15)如图4,直角三角形金属框abc放置在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平行于ab边向上。当金属框绕ab边以角速度ω逆时针转动时,a、b、c三点的电势分别为Ua、Ub、Uc。已知bc边的长度为L。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Ua﹥Uc,金属框中无电流

B.Ub﹥Uc,金属框中电流方向沿a-b-c-a

解析穿过线框的磁通量不变,线框无电流,用排除法排除选项B和D。对于bc边切割磁感线,由右手定则知,Ub﹤Uc。ac边切割磁感线效果与bc边一样,Ua=Ub,即Ua<Uc,又把选项A排除掉。最后,只剩下选项C且正确。

(三)估算法和图象法

例6(2015年全国卷Ⅱ·16)由于卫星的发射场不在赤道上,同步卫星发射后需要从转移轨道经过调整再进入地球同步轨道。当卫星在转移轨道上飞经赤道上空时,发动机点火,给卫星一附加速度,使卫星沿同步轨道运行。已知同步卫星的环绕速度约为3.1×103m/s,某次发射卫星飞经赤道上空时的速度为1.55×103m/s,此时卫星的高度与同步轨道的高度相同,转移轨道与同步轨道的夹角约为30°,如图5所示。发动机给卫星的附加速度的方向和大小约为()

A.西偏北方向,1.9×103m/s

B.东偏南方向,1.9×103m/s

C.西偏北方向,2.7×103m/s

D.东偏南方向,2.7×103m/s

解析规范作图,不难看出结果,如图6所示。υ2比υ1略大一点,估算得知υ2=1.9×103m/s,方向东偏南。

(四)整体法和隔离法

例7(2015年全国卷Ⅱ·20)在一东西向的水平直铁轨上,停放着一列已用持钩连接好的车厢。当机车在东边拉着这列车厢以大小为a的加速度向东行驶时,连接某两相邻车厢的挂钩P和Q间的拉力大小为F;当机车在西边拉着车厢以大小为2a/3的加速度向西行驶时,P和Q间的拉力大小仍为F。不计车厢与铁轨间的摩擦,每节车厢质量相同,则这列车厢的节数可能为()

A.8B.10C.15D.18

(五)特值法

例8一根轻质弹簧上端固定,下端挂一质量为m0的托盘,盘中有一质量为m的物体,如图6所示。当盘静止时,弹簧比自然长度伸长了L,今向下拉盘使弹簧再伸长ΔL后停止,然后松开,设该弹簧总在弹性限度内,则松手时盘对物体的支持力为()

解析用常规计算方法求解该题,计算量较大,且易出错。令ΔL=0,即系统处于平衡位置,则此时托盘对物体m的作用力应等于mg,将ΔL=0这一特殊值代入以上各选项,只有A满足条件,选项A正确。

以上列举了解答选择题的主要方法和技巧,掌握了这些方法和技巧,对快速求解选择题问题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要快速求解选择题及其他主观题,最关键的是平时学习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结合生活实际,准确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领悟物理思想和方法,正确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自我培养,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和方法,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大纲(理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 人物形象 事物形象 景物形象

从古至今,民间流传着许许多多的千古名句、优秀诗篇,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但是古诗到底是什么,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够用言语解释的。古诗:是指古代学者创作的诗,起源于魏末晋初,最开始的形式主要为五言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独具特色、韵味十足的古诗名句,在民间广为流传。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中,古诗鉴赏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全方面的考验了学生的古诗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了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既能够使学生的语文试卷在高考成千上万的无数试卷中脱颖而出并取得高分,使学生获得机会,离拿到理想大学的通知书的目标更进一步。同时,也能够将自身的语文知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为以后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在高中之前我们都学过古诗,但是只限于背诵和了解内容大意,并没有深入学习古诗的深层含义,而这正是高中学习的重点。针对古代诗歌中鉴赏的形象鉴赏,我有几点技巧分享给大家。

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古诗的鉴赏是很多学生的学习瓶颈,经常有学生在答题时,根本没有读懂题意,未理解诗歌情感,只跟着感觉走,这便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其实,读懂诗歌并不难,前提是要采用正确的阅读程序,找到正确的阅读方法。

首先,我们在鉴赏古诗之前,需要了解古诗的形象及其分类。形象是指以语言为手段而形成的艺术形象,而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是古诗主旨、作者感情的寄托。一般的诗歌形象是指人物形象、事物形象以及景物形象(意象),人物形象是指古诗刻画的人物和诗人“我”的形象;事物形象是指诗人用来表明自己内心某种情感所借用的具有特定内涵的事物;景物(意象)形象是指描写的客观形象,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每一首诗只有几十个字,却蕴含了深刻的含义和道理,因此学生在阅读的时候,理解每一个字、词的意思,都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结合诗句去思考、想象,用心去描绘脑海里的画面或形象,真切的理解古诗内在的韵味。

其次,古诗鉴赏题千变万化,出题方式多样,却也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因此学生了解几种常用的提问方式及回答,掌握古代诗歌鉴赏分析形象题型的答题模式很重要。一般情况下,人物形象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抒发主人公的形象为主,即抒发诗人的情感。第二类主要以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为主要目标,即刻画诗中所描述的人物或事物。诗人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这两类人物形象不是同一形象,是两个形象。人物形象的一般题型为:“简析、分析这首诗的人物形象”。学生在回答就需要根据诗人所处的背景以及题目、注释所给的提示,同时,抓住主人公的外貌、语言、心理等。回答常用的格式为“什么形象+结合诗句分析的形象特征+形象的意义或抒发的感情”。

如《暮春即事》的人物形象分析为:诗歌中塑造一个淡泊名利,闲读喜爱之书,悠然自得,不以物喜不以春逝而或悲或喜,自在常乐的形象。成双成对的麻雀在瓦屋上跳动,点点杨花从窗户飘入砚池。主人公闲适自得,在窗前读书,忘却了春去几时,表现了诗人对这种悠闲自得、自由自在的读书生活的追求和喜爱。

事物形象常用提问方式为:“请分析寓于客观事物中的思想感情。”或“本诗塑造的xx有何特点?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学生在回答时候就需要把握相关语句中事物的特点,挖掘其内在的特征,由物及人,抓住人和物的契合点,采用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对比衬托的方法。一般回答为“指出物像+结合诗句分析事物形象特征+结合诗人所处背景及经历深度剖析所要表达的感情,点出形象的意义”。如《白梅》中诗人主要塑造的形象是梅花,主要突出梅花的耐寒、清高的特征,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诗人不用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再次,鉴赏古诗的景物形象,也称作意象分析。意象是客观事物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用来寄托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该形象鉴赏的一般的题型为:“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有何作用?”或“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常用的意境有:幽静空灵、清新自然、苍凉旷远、高远深邃、孤寂冷清、雄浑壮阔等。学生在回答这种类型的时候一般为:“意象形成了怎样的画面+营造的意境及特点+表达的情感”,在回答感情时切忌空洞,最好说明原因。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中,此詩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此诗是诗人刚定居成都草堂之时所作,描绘的是一派美丽的初春美景:春天阳光普照,四处春意盎然,燕子正忙着衔泥筑巢,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呈现在我们眼前。此诗表达了诗人结束了四处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情。

除此之外,在分析鉴赏古代诗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了解是什么类型的古诗,在鉴赏过程中首先表明古诗类型;第二,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经历、背景,从这些方面进行深入了解分析,是有志向而无机会,还是战争使主人公家破人亡,远离家乡等等;第三、,看小序和注释,能够分析出古诗的写作背景和创作原因,能够深入理解古诗的深层意思和内容;第四,看关键诗句,古诗的语言具有极强的凝练性,所以不能像读现代文章那样囫囵吞枣,需要逐字逐句的去认真理解,深刻体会。在鉴赏古代诗歌时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从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分析人物;第二,分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第三,分析诗中的意象的含义,理解这些物像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答题卷加装订线 篇3

……………………………………………………装……………………………………订……………………………………线……………………………… 第一次月考语文答题卷 学校 班级 姓名 准考号 得分: 选择题(27分)

7、翻译(10分) (1) (3分) (2) (4分) (3) ( 3分) 8、(4分) 9、(4分) 10.诗词默写(10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1) (2分)

(2) (2分) 12 (6分) 13. (4分) 14. (6分)

1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1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20.

①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4

1.要注意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内容或与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要正确理解并给予足够的关注。

2.要重视表达功能强烈的词语。

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有高度的概括力,并与文章的核心内容有关。

4.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二:理解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1.就是通过客观的事,景,物,深入理解作者的情,理,意。句子的含义有基本含义深层含义之别。要准确把握住作者的情感态度,不能孤立的加以理解。

2.语言特征有朴实自然,清新活泼,含蓄深沉等等;语句的表现手法 有比喻,拟人,象征,烘托。

3.解答此题目不能漫无边际,要抓住表现手法,语言特征,和表达效果三个要素。

三:分析表达技巧与表达手法上的作用

要注意运用表达技巧·表达手法的知识,结合主旨与上下文,准确把握答题角度,从形式与内容俩个方面考虑。侧重的内容一般是证明观点侧重形式色一般为使用什么表现手法和方法。答题的一般顺序为:1:判断使用了什么技巧什么表现手法 2:指出这样用的作用 3: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四:理解段落的作用,分析概括散文的内容大意。

答题时要找准全答案要点,从内容上来看,有点主旨,表达作者观点等作用;从结构上看,有总结,总括,承上启下,提示文章思路等作用;从表达效果上来看,有升华主题,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等作用。

五:分析概括散文的内容大意

多角度对散文进行发掘探究,理解作品内涵。

高中语文断句答题技巧 篇5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广东卷中的“史官曰”。

2、常用虚词是标志

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上一篇:圆明园纪录片解说词下一篇:迎新生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