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发展茶产业建议书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毕节发展茶产业建议书(精选8篇)

毕节发展茶产业建议书 篇1

2008-09-02

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与时俱进,进一步深化“生态立市”发展战略,今年着重以开展“生态建设年”活动为载体,全力实施“生态建设十大工程”,让龙泉人真正走生态路、吃生态饭、创生态业。作为一名农业工作者,现就推进生态茶产业发展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认识必须统一。

历史悠久。龙泉产茶历史悠久,史载龙泉在三国时即已产茶,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岁贡“芽茶四斤”。清代张竹楠《梅移随笔》载:“龙泉西南二乡,产云雾芽茶,每岁清明后谷雨前,县令发价采办,额定贡茶24斤,色味双绝„„”。

优势明显。其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宜茶山地资源。龙泉素有“浙南林海”之称,森林覆盖率79.9%,生态优势明显,大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均达到国家Ⅰ、Ⅱ类标准,在全国2348个县(市)环境评比中综合排名第八。全市有山地面积388万亩,其中坡度25度以下的低山缓坡约占30%,山地土层深厚,土质疏松,非常适宜栽植茶叶,高山山地茶发展空间广阔。

其二,独特的地缘优势和气候、地质环境。一是具有发展乌龙茶的优越条件。我市毗邻福建浦城县,与我国著名乌龙茶产地——武夷山区同属洞宫山系,气候、土质、生态等方面都与福建乌龙茶原产地颇为相似。福建省乌龙茶最主要产地——中国茶都安溪县,年平均气温16—21℃,年降雨1600—1800mm。我市年平均气温16.9—17.5℃,无霜期226—263天,年降水量

1564—1824mm。龙泉在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大大提高了乌龙茶生产的成功率。龙泉金福茶业公司引种和加工乌龙茶的成功,充分说明了我市发展乌龙茶的可行性。二是具有绿茶生产的“早采”优势。由于北面有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阻隔,北方强冷空气不易入侵,龙泉正常年份日平均温度稳定在10℃初始日在3月14日,比杭州早19天,比温州还早5天。绿茶市场流通注重早,“明前茶”的价格优势明显,同等条件下我市春茶开采时间可以比杭州等地提早近15天。“早采”提升了龙泉茶叶的附加值,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使龙泉茶业发展蕴藏了巨大商机。

成效显现。近年来我市注重特色发展,强化重点优势区域布局,大力发展高效生态茶业,积极培育茶叶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着力推进“龙泉金观音”品牌建设。根据农业统计数据,2007年,全市茶园总面积达2.82万亩,其中特色茶叶面积3500亩。茶叶产量达到940吨,产值2406万元。拥有龙泉市凤阳春有限公司和龙泉市金福茶业有限公司和阳光农业公司3家丽水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凤阳春”、“白天鹅”两只浙江名茶,在省内率先成功开发了乌龙茶新产品——“龙泉金观音”,并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在杭州钱王祠举办“2007年浙江龙泉生态茶——迎新茶会”上好评如潮,被誉为“龙泉第三宝”。

2、观念必须转变。

(1)茶叶发展悲观论。有些人认为龙泉茶叶发展几经波折,上世纪80年代初,全市茶叶面积达到5万余亩,兰巨、八都等重点茶区茶山相望,茶叶曾一度成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是,曾经辉煌一时的茶叶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却经不起市场**,茶厂倒闭,茶农弃茶。一部分人因此认为茶叶发展没希望,大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现象。这种观念的形成一是没有客观分析我市上世纪80年代初茶产业衰败的原因,二是对茶产业发展的新趋势缺乏认识。笔者认为当年茶产业衰败的原因,其一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供销系统停止了茶叶收购,茶农断绝了销售渠道;其二是市场需求由大宗茶向名优茶转型,我市没能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导致茶叶滞销;其三是行业失管制约了我市茶业的发展。

(2)规模等同效益观。随着茶叶的发展,尝到甜头的部分茶农和企业在发展茶业的过程中

出现了另一种错误倾向——重规模,轻管理,认为规模做大了,效益自然好。对于规模和效益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辨证看待。从地方产业发展看必须要注重规模,有了规模才能形成各种要素的集聚,才能做大做强产业。但其前提必须是产业链的顺畅,在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基础上才能注重规模扩张。因此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阶段发展,明确工作重心,企业和茶农在发展基地时必须要注重精耕细作,先精后大,保证充足的加工和销售能力,切勿粗放经营,盲目扩张。现在市场发展趋势是产品优,不愁销;产品劣,销售难。

3、三项当务之急的工作。

(1)加快茶厂优化改造工作,着力提高加工能力。

改进茶叶加工环境卫生状况,提高茶叶加工能力和产品质量,加快产业化分工已迫在眉睫。一是要加快全市茶厂布局,形成合理加工网络。南区主要以凤阳春公司、白天鹅公司为核心,大汪、大巨、茶丰为布点;西区主要以八都坪山岭、安田、松渠、龙竹、锦溪岭上、住龙住溪为重点;市区主要以安青山茶场和塔下茶场为布点进行茶厂布局。二是积极鼓励农户小规模加工生产。三是加快茶厂优化改造。改造和新建茶厂4家,建成茶叶机械化生产加工示范基地1个。

(2)加强行业管理,推进品牌和市场体系培育。

充分发挥茶叶产业协会行业代表、行业服务、行业协调、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立足生态特色,加强“龙泉金观音”公用品牌管理和宣传;做好“龙泉金观音”地方标准制定工作;壮大龙头企业,积极鼓励龙头企业更新设备,加快技改,建立标准化厂房建设,加快QS认证进程。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博览会、展销会和推荐会,提高我市茶业的知名度。积极开展茶青、茶干交易市场的建设工作,致力解决广大茶农的交易难问题。

(3)抓好基地建设,推进生态茶园建设。

2008年在基地建设上重点抓好5000亩基地建设工程,建成茶叶标准化基地5个,示范村2个。在具体建设中:

(1)突出重点。在兼顾面上的同时,重点抓好1个中心(兰巨)、2个区块(南区、西区)基地建设,特别要加快特色茶叶核心基地建设。

(2)确保质量。在基地建设过程中要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严格执行基地建设申报程序,并做到早规划、早落实,确保基地建设质量。

(3)狠抓管理。在不同层面开展幼龄茶树栽培管理技术培训和抚育管理检查。

毕节发展茶产业建议书 篇2

关键词:高山生态茶,主要做法,成效,发展对策,贵州毕节

毕节地处云贵高原乌蒙山腹地, 多为喀斯特地貌, 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影响, 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条件孕育了毕节悠久的产茶历史和优异的高山生态茶品质。近年来, 毕节市把高山生态茶产业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方向, 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为构建完善农业发展体系做出尝试。高山生态茶产业突出产业规划为引领, 机制创新为支撑, 品牌培育为抓手, 科技发展为先导, 有效促进了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快速发展[1,2]。

1 毕节市高山生态茶产业发展整体情况

截至2015年, 毕节市茶园面积已发展到5.6万hm2, 其中无性系茶园5.02万hm2、无公害认证茶园3.11万hm2、有机认证茶园2 333.33 hm2。茶园已投产2.88万hm2, 同比增长20%;产茶8 571 t, 同比增长19.04%;实现农业产值73 366万元, 同比增长27%。已建成连片4 000 hm2茶叶产业示范带1条, 已启动建设2个茶叶类省级示范园区、2个涉茶类省级示范园区、2个涉茶类市级示范园区。全市范围内茶园面积超过666.67 hm2的乡镇18个, 超过200 hm2的村81个。纳雍、金沙2个县已着手开展古茶树保护与产业化开发工作;市农科所调进40多个茶树新品种在七星关区农业科技示范园中建立了良种茶树品比园。

全市现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0个, 茶叶生产企业99个, 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0个, 地市级以上41个;经过多年茶艺经验积累, 还组建了1支规范的乌撒茶艺表演队。“贵茗”“府茗香”“乌撒”等9个茶品牌获贵州省著名商标;“清水塘”牌清池翠芽获得“2009年贵州十大名茶”称号;纳雍县连续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县, 并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金沙县已获农业部“中国贡茶之乡”地理标志登记;金沙县清池镇、大方县猫场镇荣获“贵州省第二届最美茶乡”称号。

2 毕节市高山生态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2.1 重规划, 明确发展思路

立足毕节高山生态茶产业实际, 按照“以点带面、重点突破、辐射带动”的原则, 请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编制了《毕节市茶产业发展规划 (2011—2015) 》, 明确集中打造以纳雍、金沙为主的高山生态茶板块经济区, 计划到2020年, 全市建成茶园6.67万hm2, 其中投产茶园5.33万hm2, 总产量达3.2万t, 实现总产值32亿元, 平均产值6万元/hm2;打造区域公共品牌1个, 省级著名商标5~8个, 孵化中国驰名商标企业1个, 产值5 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10家, 孵化国家龙头企业2家。

2.2 强机制, 激发内生活力

2.2.1 营造创优氛围, 促进产业发展。

毕节市通过组织举办一系列创先争优活动,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有效促进高山生态茶产业快速发展。2015年4月, 组织全市首次手工制茶大赛, 选拔8名制茶能手参加贵州省手工制茶大赛, 并荣获1个二等奖和3个优秀奖;2015年5月参加贵州省春季斗茶大赛活动并荣获3个优秀奖 (其中:纳雍县2个、大方县1个) , 2015年8月下旬又精心组织2015年毕节市“原生态·奢香茶·馨乌蒙”大众品茗暨“奢香贡茶杯”夏秋茶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的组织开展, 增加了外界对我市高山生态茶产业的了解程度, 加大了群众的参与力度, 提升了大众口碑和知名度, 营造了活跃的创优氛围, 也从加工、市场、文化等方面促进了毕节市高山生态茶产业的升级[3]。

2.2.2 激活优势资源, 加快市场拓展。

毕节市在民革中央有关专家的指导下, 组建了28家茶企为股东的纳雍县平远茶业有限公司, 并在河北设立了产品销售旗舰店, 让高山生态有机茶产品走进了华北地区;赫章夜郎王茗茶业有限公司紧紧抓住东南亚及俄罗斯大量需要红茶的契机, 积极组织出口红茶30 t, 改写了毕节市茶叶没有直接外销记录的历史。另外, 金沙县奥杰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赫章县夜郎王茗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河北共开设4家宣传茶叶专销店, 效果比较明显。目前, 全市有20余家茶企均自行在市内开设茶叶销售专营店, 个别茶企还开设茶楼 (馆) , 主要销售自己生产的茶叶产品。同时, 积极组织茶企参加2015年中国 (贵州·遵义) 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五一”品茗等活动, 广泛宣传、推介毕节市丰富的茶叶资源;邀请省内外茶企前来毕节市实地考察, 有效吸引他们的广泛关注。目前, 金沙县三丈水生态发展有限公司、纳雍县含露香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分别与贵茶集团、广州盐业签订了产品营销合同, 另有4个茶企签订了意向协议。

2.2.3 优化融资环境, 强化金融服务。

为提升毕节市茶叶加工技术, 市级财政于2014年拿出25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36家茶企 (专业合作社) 。目前, 毕节市正积极组织相关部门认真落实茶企 (专业合作社) 产权确权工作, 并投入市级财政资金1 000万元、争取农业部支持700万元作为毕节市农业融资担保资金, 以便更好地引导金融部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为全市高山生态茶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2.2.4突出科技支撑, 提升竞争实力。

为提高茶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毕节市茶产办向毕节市科技局申报了《幼龄茶园增效促管技术运用》《绿茶粉加工》《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等科研项目并认真组织实施, 有效促进了茶产业科技含量的全面提升。目前, 无性系茶树繁殖及育种技术已在全市范围内普遍应用, 茶树平衡施肥、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茶叶机械化生产等技术也在逐步推广[4]。同时, 鉴于高档礼品茶销售市场萎缩, 毕节市许多茶企把目光转向了提升大宗茶产品质量和增强产品花色品种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之上, 在采摘原料时不再一味强求单芽等高端原料, 并在红茶、黄茶等新茶类上下功夫, 个别茶企开始尝试茶叶精深加工, 提升茶叶产品的附加值。

2.3 树品牌, 打造精品名茶

2.3.1 加强品牌培育。

充分发挥毕节市“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的地理优势和茶叶产品无污染、香高味浓、经久耐泡的特点, 构建“公共品牌+企业品牌”的双商标品牌管理模式, 按照“政府统筹、企业参与、统一策划、专业打造”的原则, 大力推进“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奢香贡茶”区域公共品牌打造, 并支持极少数经济实力非常雄厚的企业自主打造或收购打造毕节市特设品牌“纳雍古茶树”“金沙贡茶”“威宁乌撒烤茶”等企业品牌。

2.3.2 强化质量保障。

为进一步提高茶叶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水平, 毕节市积极鼓励、帮助和指导茶企 (专业合作社) 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组织产品生产、狠抓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的建立, 并精心收集各种认证资料向有关部门申报质量认证, 切实加强行业自律, 确保每一位消费者均能够享受到高山生态茶叶的质量安全保障。目前, 全市已有31家茶企 (专业合作社) 获得QS认证, 无公害茶园认证面积、有机茶园认证面积已分别达到6 873.33、2 333.33 hm2, 所产茶叶产品经各级质量检测部门多次检查, 合格率达100%。

2.4 兴文化, 增强产品内涵

毕节市产茶历史悠久, 纳雍、金沙的古茶树样经全国权威古茶树专家虞富莲等专家评审, 被认为最具开发价值。久远的民族历史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积淀了威宁“罐罐茶”等独具民族特色的饮茶文化, 也形成了文化底蕴丰富的奢香茶文化、乌撒烤茶文化。为了让这些茶文化资源更好地服务于高山生态茶产业发展, 毕节市已编辑出版了《纳雍古树茶》一书, 并与《舌尖上的黔茶》编辑部签订合同, 开辟专版宣传毕节市茶文化、茶产品;近期还将编辑出版《毕节茶文化》。同时, 借助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授予纳雍县“中国珙桐之乡”之机, 于2014年5月6—8日举办了“珙桐之乡授牌仪式暨纳雍茶产业品牌建设研讨会”, 依托民革中央的倾力帮扶, 举办了“绿色崛起、古荈馨香、同心筑梦、实干兴邦”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3 发展对策

3.1 正确树立高山生态茶板块经济发展观念

进一步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贵州大力发展茶产业的指示精神为指导, 从思想上正确树立起发展高山生态茶板块经济就是守住生态与发展2条底线, 推进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的理念;紧紧围绕着保护生态与发展2条底线认真开展工作, 重点在品牌创建、市场拓展、加工升级、基地提升、质量保障等方面下功夫, 有效推动茶与自然植被和谐共处、茶艺与民族文化相互渗透、茶旅结合美丽乡村建设, 在广泛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享受的同时, 促进“奢香贡茶”区域公用品牌在较短时间内冲出贵州、享誉全国, 为落实“贵州茶产业三年提升行动计划”做出应有的贡献。

3.2 大力提高基地质量和效益

一是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加快无公害、有机茶生产技术普及推广, 鼓励和支持茶叶企业进行无公害和有机茶产地认证, 建设高标准、高质量高山生态茶基地。二是加大以新带改建设力度。坚持发展新茶园与改造老茶园并重[5]。三是抓好标准示范茶园基地建设。严格按照农业部制订的《茶叶标准园创建规范》认真建设好示范示范茶园基地, 再辐射带动广大茶企 (专业合作社) 不断提升茶园的科学管理水平。四是抓好古茶树的保护与产业化开发, 着力培育优良地方品种。由于受生长环境的影响, 在毕节市健壮生长的这些古茶树资源已形成了耐贫瘠、耐寒、耐干旱等特点, 非常适宜在高海拔地区推广。必须结合毕节市实际及时出台古茶树保护与产业化开发政策, 倡导古茶树区域的村民和茶企 (专业合作社) 制定相应的村规村约, 加强挂牌管理和建卡建档, 确保古茶树这一稀缺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以便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培育出毕节市当家茶树品种, 进而实现从卖茶到卖苗的转变。五是注重茶旅结合协调发展, 一方面加快茶林间作、茶园生态养殖等技术的普及推广;另一方面加快茶园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茶旅结合协调发展。

3.3 全面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

切实加强对现有茶技干部再深造和茶企管理者理论提升, 出台相关政策深化产教融合职业技术培训, 鼓励创办各类民间茶叶学校、培训机构, 抓好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 加强科技人才引进[6]。注重各类先进实用技术或科技成果转化, 强化QS认证与管理, 鼓励参加“中茶杯”“黔茶杯”评选活动, 在有效提高毕节市高山生态茶叶产品知名度的同时确保消费者能够放心消费。

3.4 努力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 着力培育1~2个茶产销联盟 (企业集团) , 实现资本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工升级的同时, 推进加工、销售职能分离, 以便每个茶企都能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引导和促进精制茶厂的优化改造, 淘汰部分无资源优势或布局不合理的家庭式作坊, 提升茶叶生产加工水平;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 鼓励茶叶企业、茶农成立茶叶商会等各类茶叶经济组织, 充分发挥其自身作用, 切实维护和保障茶农和茶叶企业的合法权益;积极引进知名大企业、大品牌落户, 合作开发茶叶产业, 延长产业链条, 提高茶业综合效益;加强金融服务, 在市、县 (区) 创立投融资担保平合, 着力解决小型茶叶企业贷款难问题;抓好茶叶保险财政补偿保费机制建设, 提高毕节市高山生态茶产业的抗风险能力[7]。

3.5 努力扩大品牌知名度

一是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 大力推进茶叶加工标准化、清洁化, 推进茶叶精深加工及茶叶衍生品开发, 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幅, 促进茶叶资源综合利用;建立完善的茶叶拼配技术体系、产品标准体系、质量检测体系, 夯实茶产业发展基础。二是突破当前以区域抓茶产业的思维方式, 树立起“大品牌、大产区”的意识, 整合资源, 抱团出山, 做大做强毕节市高山生态茶产业。三是加快推进地理标志与原产地域保护的申报与认证, 构建企业自我保护、行业保护和司法保护相结合的机制。四是充分利用网络、广播、报刊等宣传工具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 积极宣传推荐毕节市高山生态茶产品, 进一步提升毕节市高山生态茶产品、茶品牌的知名度。五是采取以奖代补方式, 引导和支持茶企与国内重要茶叶销售渠道合作, 在餐饮店、旅游景区等地开设茶吧, 在各大超市开设专柜。六是以喝茶健康为主题, 推广茶文化, 广泛开展茶文化体验活动。七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 加强市外茶叶直销店、专卖店的建设, 拓宽毕节市茶叶产品的销售渠道。

参考文献

[1]王立新, 阮仕君, 聂宗顺, 等.毕节市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 2015 (5) :255-258.

[2]牟东岭, 郑元红, 陈祖瑶, 等.贵州毕节试验区生态农业发展思考[J].贵州农业科学, 2015 (9) :256-258.

[3]申翠岗.毕节试验区茶叶发展思路探析[J].乌蒙论坛, 2007 (4) :64-65.

[4]申翠岗.毕节试验区茶叶发展思路探析[C]//贵州省毕节地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07:2.

[5]聂宗顺, 聂富祥.毕节地区茶业现状及对策[J].耕作与栽培, 2003 (3) :5-6.

[6]牟春林, 马贤惠.加快贵州茶产业发展的思考[J].理论与当代, 2011 (5) :39-42.

江西茶产业发展对策分析 篇3

关键词 江西 ;茶产业 ;对策

分类号 S571.1

Abstract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dvantage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Jiangxi tea industr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from six aspects to accelerate the tea industry upgrade of Jiangxi Province. The six aspects include the quality promotion and the quantity expansion of Tea plantation, improvement of horticultural cultivation measures and application of mechanization,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product and application of practical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cultivating a new type of management main body and constructing a new socialization service system, brand integration and marketing, policy guidance and support.

Keywords Jiangxi ; tea industry ; countermeasure

江西茶产业绵延千年,生生不息,具有一定的生态优势和品质优势,是一项具有很强发展潜力的绿色产业。唐代江西茶叶课税占全国的30%,宋代占全国茶税的26%~30%[1]。明清江西茶叶一直被列为朝廷贡品,近代远销海外,名扬天下。史称,江西“物产惟宜粮,官租但贡茶”[2]。经济孕育了文化,在中国茶文化浩瀚璀灿的史篇中,江西茶叶也曾谱写了多个“中华之最”,是中国茶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江西茶产业规模在全国19个产茶省(市区、不含台湾)中,仅排第12位,发展严重滞后,至今“有优无势”,亟需尽快“扬优成势”。当前,江西茶产业正处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升级的过渡时期,欲加快发展,必须认真分析江西茶产业优势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产业升级对策。

1 江西茶产业的优势

1.1 茶叶品质优

江西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面积大,其中有机茶认证面积中全国各产茶省份中位居第一。在历年的国家农业部和食品质量安全检测部门的例行检测和各种形式的安全检测中,江西茶产品合格率达100%。

1.2 就业程度高

2012年调查统计显示,全省实有茶园6.549万hm2,其中当年可采摘面积4.994万hm2,茶叶总产量38 662 t[3],一产产值21亿元,总产值40亿元。茶园覆盖面积占全省森林覆盖率的1.8%。

茶产业包含生产种植、初精深加工、包装贮藏、市场流通、茶文化、茶旅游、茶产品消费等诸多环节,茶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需要较多的人工,特别是开垦种植,茶园管理、鲜叶采收,初精加工,产品流通等。2012年,江西省有23万农户,300万人从事茶产业,茶叶种植遍布全省11个设区市90个县(市、区)。在婺源、浮梁、修水、庐山、遂川、上犹等主产区,茶产业已成为当地支柱产业,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城乡居民就业的有效途径。

1.3 生态环境好

独特的自然地理和生态优越使江西茶产品具有“丽质天生”的优良禀赋,素有“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之说。

2 制约江西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产业规模和企业规模小

规模总量不大,企业普遍弱小。受知识、科技、体制、资金等因素制约,对新产品的研发、企业的品牌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等更显得力不从心。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离现代化企业的要求有很大差距。江西茶产业尤其缺乏“规模总量大,经济实力雄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化龙头企业和名优品牌。

2.2 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率低

生产效率较低。茶园生产基础薄弱,良种化程度不高,设施装备落后,机械化程度低。随着社会工资逐年较大幅度增长,导致生产成本上涨过快而劳动力紧缺。

产、学、研、社(行业组织)资源与能力极为薄弱。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技术能力等综合素质,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行业指导协调服务能力,都较难适应产业的发展。

2.3 面临质量安全监督压力逐年增大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由于出口茶经常遭受进口国的技术壁垒和国内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低容忍甚至是零容忍,而茶产品从生产到消费,涵盖种植、管理、采摘、初精深加工,包装贮运,流通销售等环节,每个环节都不能出现任何质量安全问题。因此,江西茶产业面临的质量安全监督压力也将越来越大。

3 提升江西茶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提升茶园的质和扩张茶园的量,夯实江西茶产业基础

3.1.1 改造现有茶园,着力提升单位面积综合生产能力

江西现有茶园按可采面积计算,单产772.5 kg/hm2,平均产值46 353元/hm2,与全国和世界平均水平均有较大差距。江西省各茶区有“15万元/hm2”的优质高产茶园典型。“林生茶”公司、“浮瑶仙芝”公司的茶园产值都在9万~12万元/hm2,资溪县白茶平均产值保持在12万元/hm2。这些优质高产茶园,既有通过改造复壮的老茶园,又有新种的标准化茶园。因此,改造现有茶园,通过质的提升提高单位面积综合生产能力,扩大规模,夯实江西茶产业基础。

nlc202309021116

现有茶园改造需通过淘汰一批“山高坡陡、不便管理、水土流失严重、品种劣质”的低效茶园,退耕还林,恢复生态;通过“改树、改园、改土、改种、改管”等措施的综合运用,加大投入,推广“15万元/hm2”的成功栽培模式。

3.1.2 建立标准茶园,着力开垦新茶园

根据2013年4月省政府召开的加快茶产业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到2015年,全省茶园总面积要达到10万hm2,目前全省茶园总面积为6.549万hm2,2~3年内须新增3.451万hm2”。新增茶园要建成标准化茶园,在生产实际中,需打好“三张牌”:(1)“生态牌”。利用生态优势选择开发茶园,通过新建茶园,营造更好的生态优势,形成“开发与保护”的良性循环。(2)“标准牌”。新建茶园要按标准选择园地、规划茶园、种植茶园、管护茶园、采摘与加工。(3)“绿标牌”。新建茶园要建成为绿色食品茶园和有机茶园。茶园用地选择,开垦种植、生产管护、采摘加工等按绿色标准或有机标准操作,产品实行认证。

3.1.3 拓展茶产品外延,着力打造茶文化和茶旅游

茶产业每个环节既能单独形成主业,又与上下环节紧紧相扣,融入和拓展新的产业。因此,茶产业有着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应充分利用江西山川秀美,生态优越,茶产业源远流长,茶文化底蕴厚重的优势,系统发掘整理,开发利用茶文化资源,做新茶文化产业;紧密结合江西省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古色旅游的丰富资源,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休闲观光生态茶园、茶楼茶馆、茶博馆、茶文化体验公园,做足茶旅游产业。

3.2 改进栽培园艺与推广机械化,提升江西茶产业劳动生产率

茶谚道:鲜叶“早采三天是宝,晚采三天是草”,茶农“半年辛苦半年闲”。形象生动地反映茶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存在生产阶段性用工高峰和劳动力大半年空闲的突出矛盾。而现阶段受茶园立地条件不同,品种搭配不合理,园相面貌不一致等影响,采茶机、中耕机只能在部分茶园和时间使用,无法全部代替劳动力,茶产业劳动生产率低。因此,必须做好以下4项工作。一是改良品种。合理搭配特早生、早生、中生、晚生品种,使茶芽萌发、新梢生长期由过度集中变为相对集中,使鲜叶采摘等用工高峰能错开进行。二是改善产品结构。合理采摘春茶、夏茶、秋茶,形成名优红绿茶,大宗红绿茶,科学合理安排手工采摘、机械采摘。三是建设培育标准化茶园,便于机耕、机剪、机采、机制。四是加快研制开发,推广使用适宜不同地形地貌茶园的中耕机,采茶机。

3.3 创新产品和推广实用技术与开发人才资源并举,形成科技对茶产业支撑

3.3.1 传统产品创新[4]

研制开发“新型碎绿茶”,该技术能充分利用春、夏、秋3季鲜叶,最大限度地增加了茶园产能利用;能进行拼配,可以生产数量最大,成本最小的绿茶产品,并实现茶叶包装的简易便捷等;引导推动“茶为国饮”的大众消费。

3.3.2 重点推广茶叶生产加工技术

(1)标准化生产与加工,主要是改造茶园,新建茶园、茶园培育、加工作业、产品质量的标准化。(2)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3)质量安全追溯,实行“从茶园到茶杯”的全过程质量安全追溯。(4)机械化生产与加工,主要是茶园耕作、茶树修剪、鲜叶采摘等机械化,产品加工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

3.3.3 开发人才资源

(1)在相关大中院校开设茶学为主的涉茶专业,鼓励行业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开办与茶有关的职业培训机构,从源头上改变我省茶技人才“难以为继”的状况。(2)强化现有省级产、学、研、社(行业组织)资源整合,加强服务社会力量,协调制定并组织实施人才培养的长期规划和常年培训计划,加快培训各产茶县科技人员、企业管理人员、营销人员。(3)加强区域性专业技术培训推广。完善“专家定点联系到县、农技人员包村联户”、“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以各专业合作社、茶企、专业大户为重点,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和先进适用技术到位率。

3.4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经营主体能力

3.4.1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5]

鼓励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农业科技人员投身农业创业,发展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支持引导有一技之长的农户,培育成为专业大户;引导鼓励具有生产规模,资金实力和专业特长的专业大户,发展成为家庭农场;推动家庭农场大规模、高层次联合,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更高的合作农场;支持引导家庭农场、合作农场向农民合作社方向发展;鼓励家庭农场或合作农场按股份合作形式组建生产性、经营性公司。

3.4.2 强力打造一批大型、超大型龙头企业,组建茶产业的“航母集群”

引导支持本土有发展潜力的省市级龙头企业,如江西林恩茶业有限公司、婺源林生茶叶有限公司、婺源县华源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南昌茶叶交易市场、浮梁县浮瑶仙芝茶业有限公司、遂川县狗牯脑茶厂、江西省于都县盘古茶场、江南茶仓等加快整合、组建、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3亿~5亿元的企业、使之成为本区域,跨区域的省级茶产业的“旗舰”。

学习借鉴婺源引进深圳聚芳永茶业公司建成清洁茶饮料生产线,婺源鄣公山茶业公司与中茶股份有限公司建设万吨婺绿标准化加工生产线,修水县引进北京更香茶叶有限公司兼并重组宁红集团等成功经验,重点支持它们继续做强做大,力争有1~2家企业上市,年销售收入5亿~10亿元,成为省域、跨省域的全国茶产业“航母”。

3.4.3 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5]

(1)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茶树病虫防治、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村经营管理等公共服务体系。(2)培育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为茶叶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服务。(3)拓宽社会化服务领域。以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为取向,在乡镇或区域推广统一生产规程、管理模式、虫害防治、产品加工、渠道销售等。(4)创新社会化服务方式。发展“公共服务机构+专业服务公司+农户”,“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农户+基地”等服务模式。发展电子商务和物联网,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

nlc202309021116

3.5 品牌整合和市场推广,提高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3.5.1 品牌整合

以区域整合为基础。参照4大茶区的历史沿革和区域布局,依托婺源、浮梁、庐山、修水、铜鼓、靖安、资溪、遂川、上犹、于都等江西省十大名茶产地,按照“三相同”、“三相近”的要求、即“茶类相同、加工工艺相同、产品标准相同”,“品质特征相近、区域特色相近、历史文化相近”,坚持“品牌引领、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策支持”原则,着力打造赣东北茶区的婺源茶、浮梁茶,赣西北茶区的庐山茶、修水茶,赣中茶区的遂川茶,赣南茶区的上犹茶、于都茶,形成5~7个强势区域品牌。

以打造2~3个全国著名的江西茶叶品牌和世界品牌为目标,立足于江西是全国著名优质绿茶产区、优质红茶产区的历史和现实,加快“江西绿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请注册,启动“江西红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可行性论证并申请注册。最终以“母子商标”形式,实现以“江西绿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统一江西所有绿茶,以“江西红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统一江西所有红茶。

3.5.2 市场营销

(1)体系建设。继续做大做强省会南昌鹿鼎、龙鼎、洪城3大茶叶市场。支持九江、鹰潭、吉安、赣州设区市建立茶叶交易市场;加快在婺源、浮梁、修水、遂川、资溪、上犹、于都等重点产茶县建设茶叶交易市场;完善茶叶市场交易,仓储、物流、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支持茶企在全国大中城市设立品牌茶连锁店、专营店、加盟店、农超对接等。

(2)营销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媒体大力倡导茶为国饮的精神。建议省人大立法确定每年的“谷雨”为“全民饮茶日”;定期举办每年一届“江西国际茶业博览会”;组织企业集群打包参加各种农产品交易会、茶博会、推价会、招商会。

3.6 政策引导与扶持并举,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成立茶产业领导小组或茶产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实行年度绩效考评,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上下联动,共推发展”的产业工作格局。制定全省茶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近期发展计划,使之具有“前瞻性、全域性、科学性、强制性、操作性”。创新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妥善解决产业建设新增用地、规模经营等的土地流转问题。出台优惠政策,吸收社会资本、民间资本、金融资本投资茶产业;积极引进境内外大型茶业集团和其它行业(产业)集团进入江西省茶产业行列。增加财政扶持资金总量,重点扶持茶叶基地建设、机械化装备、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著名商标、驰名商标认证和品牌宣传推介、专业市场建设、营销宣传、龙头企业培育。

参考文献

[1] 陈金凤. 《江西通史》(隋唐五代卷)[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2] 彭适凡. 《江西通史》(先秦卷)[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3] 江西省农业厅市场与涉外处:《农业统计信息》(2012年,第5期)[EB/OL]. [2012-12-01]. http://tongji.nongcun.com.cn:7001/tongji/jsp/login.jsp.

[4] 守望赣江茶文化,江南茶仓新地标[EB/OL]. [2012-12-

0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ef9d10102dxs7.html.

[5]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意见》[EB/OL]. [2012-12-01]. http://www.caein.com/index.asp?xAction=xReadNews&NewsID=92216.

筠连茶产业发展情况简介 篇4

筠连县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山区,系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南高北低,海拨368.5至1777.2米之间。东与珙

县毗邻、南与云南威信、彝良接壤、西与云南盐津县交界、北与

高县相连、南北长43.3公里,东西宽48.5公里,幅员面积1256

平方公里,辖18个镇乡(其中有三个苗族乡),243个行政村,1632个农业社,农业户数9.32万户,农业人口36.7万人,以种植

业为主,主导产业为茶叶,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筠连县加

快茶叶产业建设,先后被列为全国100个年产5万担茶的基地县之

一、“四川省出口茶叶生产基地县”和“四川省优势特色效益农

业核心茶叶基地县”等。多年来,筠连县按照“重引导、抓基地、强龙头、拓市场”的总体思路,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坚持以市场

为导向,以项目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茶农增收为目的,着

力推进茶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

农户的茶产业新模式。茶叶已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

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一、筠连茶产业现状

筠连是川红工夫茶和早白尖良种茶的故乡,也是宜宾早茶最

适宜区。茶叶是我县大宗传统农产品,也是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全县农村经济、农民收入中具有重要地位。2009年全县茶园

总面积10.6万亩,(其中良种茶园3.5万亩)分别占全省(267

万亩)和全市(52万亩)茶园面积的3.97%和20.38%;茶叶

总产量3622.2吨,分别占四川省(13.62万吨)和宜宾市(2.21

万吨)茶叶总产量的2.6%和16.39%;茶叶总产值1.0152亿元,分别占、四川省(51.92亿元)和宜宾(5.2亿元)茶叶总产值的1.96%和19.52%。全县18个乡镇中,茶叶年产量100-200吨的有3个,200吨以上的有10个。全县茶农户均茶叶收入1080元。全县拥有茶叶初精制加工企业68个,其中市级龙头企业3个,省级示范企业1个,知名商标3个,“筠连红茶”证明商标成功申报,全县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8个,茶叶专业村20个.茶叶加工机械1200余台套。

茶园分布在海拔400-600米的茶园占全县茶园总面积21.04%,海拔600-900米的茶园占50.62%,900米以上茶园占28.34%,生态环境优良。生产的茶叶产品有筠连红茶(黄金白露)、醒世龙井、圣星茗芽、圣星凊凉苦丁茶、天香佛茗花茶、烘青、炒青等。其中炒青、烘青年产量2554.5吨、红茶50吨、名优茶1017.7吨。

巡司镇银星村是全国标准化茶园建设示范茶叶专业村,现有良种茶园4500亩,2009年全村产茶411.5吨,比去年增长3.58%,其中名茶54吨;产值1150万元,比去年增长6.48%,其中名茶产值864万元;人均茶叶收入9721元,占农民收入的80%,其中10万元以上24户,5万元以上63户,收入最高的一户为23.1万元。

新世纪以来,根据茶叶市场需求和茶区生态资源优势,启动有机茶、绿色食品茶和无公害茶开发,2009年末,全县有机茶

园246亩、绿色食品茶园8300亩、无公害茶园4万亩,茶园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二、筠连茶产业发展优势

1.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茶文化沉积丰厚。筠连地处四川南部鸟蒙山区,是我国最重要的茶叶产区。明代开始生产剪刀粗茶(边茶),开创了500多年的筠连茶叶历史,经过建国后的30年的发展,1977年被确定为全国100个年产5万担茶的基地县之一,1985年筠连早白尖工夫红茶获第24届世界优质食品节金奖。筠连茶叶经近20年转型期的调整,茶叶生产、加工、营销体系日趋合理,为优化茶叶资源配置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2.生态条件优越,茶叶品质优异。筠连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森林覆盖度高,茶园生态环境好,有利于无公害茶和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生产基地建设。目前颁证的无公害茶园和绿色食品茶园、有机茶园已占总量45.8%。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孕育了优异的茶叶品质,所产的名茶(天香佛茗、鑫龙茗兰、醒世龙井、圣星茗芽),川红(筠连早白尖工夫红茶、黄金白露、红碎茶)等多次在国内外获金奖。“筠连红茶”国家原产地域产品证明商标成功申报,对保证筠连茶叶质量,具有明显的市场竞争力。

3.茶树种质资源丰富,适制多种茶类。本县有筠连早白尖1个国家级地方良种;70年代以来,陆续引进云南大叶种、福顶

大白、福选9号、乌牛早、名山白亮131、平阳特早等国家级无性系良种,这些优良品系的茶树品种及种质的多样性、多适制性,不仅奠定了优异的茶叶品质,还决定了筠连茶叶的多样性,为筠连茶叶更好地满足国内外市场对茶叶的不同需求提供了品种基础和保证。

4.人力资源丰富,技术支撑有基础。以茶为主的农业地域特点,全县拥有茶叶技术推广站1个,其中高级1人、中级4人、初级6人;县茶叶生产办公室有茶技员18人;同时拥有一大批生产经验丰富的茶农、茶工。

5.生产加工体系较完备,一批龙头企业脱颖而出。目前,全县通过多种经营方式兴办了68家茶叶初、精制加工厂,生产加工体系基本形成。筠连红茶、炒青、烘青绿茶加工全部实现机械化;名优茶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涌现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茶叶龙头企业3家。它们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壮大,成为茶叶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新生主体。

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 篇5

2012年3月31日,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关于颁布施行《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的公告称,《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已由福建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12年3月29日通过,并予以公布。该条例自2012年6月1日起施行。

附:《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2012年3月29日福建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促进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茶产业相关活动的,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茶产业包括茶叶种植、加工、经营以及为其提供的相关服务。

第三条 省人民政府和茶叶产区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茶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建立促进茶产业发展的协调制度,研究解决茶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具体工作由农业(茶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

农业(茶业)、林业、国土、经贸、卫生、工商、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等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做好促进茶产业发展的相关工作。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和茶叶主产区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本行政区域茶产业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茶产业发展规划要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水土保持规划以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特定区域保护规划相衔接。

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和茶叶主产区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安排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茶树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生态茶园基地和茶叶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茶叶质量检测、茶叶品牌创建等,促进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国糖酒网

中国糖酒网

第六条 茶叶产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本条例,制定促进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具体措施;对在促进茶产业发展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七条 茶叶产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大有关茶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推进茶业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提升茶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水平。

第八条 茶叶产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明确茶叶技术推广机构,加强茶叶技术推广力量,加快茶叶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农药、新肥料的推广,提高对茶产业的服务能力。

第九条 茶叶产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茶叶交易平台建设,完善茶叶物流基础设施,提高茶叶市场流通效率。

第十条 茶叶产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引导和规范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促进茶叶专业合作社提升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对符合条件的茶叶专业合作社申报茶叶方面支农项目,优先予以支持。

鼓励和支持茶叶专业合作社整合组织资源和生产要素,实行联合或者重组,建立茶叶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推进闽台茶产业的合作与交流。

在台湾农民创业园中从事茶叶生产经营的,按照有关规定享受优惠政策。

第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适宜在本省推广使用的茶叶生产、加工机械产品,列入本省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对购买列入目录的机械产品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贴。

第十三条 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加强优、特、珍、稀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工作,划定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地。天然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地的划定,应当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地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管理,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茶

中国糖酒网

中国糖酒网 业)行政管理部门具体负责。

茶叶产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茶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茶树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示范、推广工作。

第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农业、质量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制定茶叶质量安全地方标准。

鼓励茶叶生产企业制定严于茶叶质量安全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

第十五条 茶叶产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茶业)及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采取措施,促进茶叶标准化种植、加工,推进茶园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茶园建设,并在项目资金使用上优先给予安排。

茶园中建设所需的茶叶生产设施用地按照法律、法规及省人民政府相关规定办理。

第十六条 茶叶产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组织茶叶生产企业和科研机构,推动并参与当地主要茶类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

第十七条 茶叶产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茶业)及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完善信息平台,加大当地主要茶类的宣传力度,为茶叶生产经营者开拓国内外市场、开展市场营销提供政策咨询和信息服务。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教学科研机构和茶叶技术推广机构应当加强茶叶种植、加工等方面人才的培训,开展评茶、茶艺、茶叶加工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促进茶产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第十九条 支持依法成立的各类茶业社团组织开展推动茶产业发展相关活动,规范行业行为,加强行业自律和人才培训,开展行业诚信建设,引导茶叶生产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为茶叶生产经营者提供服务。

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制定茶产业发展规划和行业标准时,应当听取茶叶行业协会等各类茶业社团组织意见。

中国糖酒网

中国糖酒网

第二十条 支持茶叶企业和教学、科研机构设立茶叶科技研发、推广机构,开展茶树优良品种选育以及茶叶高产优质栽培、精深加工、安全生产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对茶产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按照有关规定享受优惠政策。

茶叶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推行清洁化、标准化集中加工区建设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助。

第二十一条 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创新适合茶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对茶产业项目的信贷投入。

鼓励茶叶企业依法利用资本市场筹集社会资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支持符合条件的茶叶企业上市融资。

第二十二条 山地茶园的权利人可以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提出林权登记申请,由同级人民政府依法核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林权证》。

支持山地茶园权利人以林权作为抵押进行贷款。依法将茶园的林权进行抵押的,原办理林权登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申请办理抵押登记。

第二十三条 鼓励成立各类茶文化促进组织,支持社会组织建设茶文化场所,积极开展茶事、茶艺活动,深入挖掘、整理、传播茶文化,推进茶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旅游、农业(茶业)及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挖掘、整理、传播茶文化,开发推广茶文化旅游,加强茶文化对外宣传与交流。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茶叶传统制作技艺及其传承人给予保护,对传承人给予奖励和资助。

第二十四条 鼓励茶叶品牌建设,争创各级各类名牌产品。

对获得良好农业规范、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的茶叶企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奖励。

对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福建省著名商标、福建省名牌产品、福建省名牌农产品的,以及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予以保护、奖励,并在项目安排等方面优先予以支持。

中国糖酒网

中国糖酒网

第二十五条 鼓励茶叶生产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和茶叶行业协会等对具有特定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的茶叶,申请茶叶地理标志保护。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茶叶地理标志申请、使用和保护等工作的组织协调。茶叶地理标志产地范围内的茶叶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等经依法申请后,可使用茶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

第二十六条 开垦茶园应当符合茶产业发展规划,并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生态茶园和茶园示范区建设的相关标准,规范生态茶园和茶园示范区建设。

禁止在坡度二十五度以上的陡坡地以及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的地区新开垦茶园。对坡度过陡且无法进行生态改造的茶园,应当退茶还林,避免水土流失。

第二十七条 在茶园中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农药,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

茶叶种植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茶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公布的可供茶树上使用的农药目录,指导茶农科学使用农药。

第二十八条 实行茶叶质量可追溯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建立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信息服务平台。

茶叶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建立茶叶生产记录制度,做好对所生产茶叶的检验检测,不得销售不符合茶叶质量安全标准的茶叶产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茶叶生产记录。

茶叶经营企业对其销售的茶叶产品,应当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茶叶的名称、规格、数量、供货者、进货日期等内容,不得销售不符合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茶叶产品。

中国糖酒网

中国糖酒网

第二十九条 成品茶包装应当合理,包装的材质、结构和成本应当与内装茶叶的质量、规格和成本相适应,减少包装性废物的产生。

成品茶包装和标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标明产品的品名、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内容。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工商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茶叶产品包装和标识标注的监督管理。

第三十条 茶叶行业协会等茶业社团组织可以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组织专家开展茶叶名优产品评定工作,但不得强制茶叶企业参加,也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茶叶名优产品评定工作的监督管理,维护茶叶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一条 茶叶交易场所、批发市场应当设立或者委托茶叶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对进场销售的茶叶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抽查检测;发现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应当要求销售者立即停止销售,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茶业)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茶业)、工商、质量技术监督及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茶叶交易场所、批发市场加强监督检查,并提供便捷、优质服务。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茶业)、质量技术监督、工商、卫生、经贸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茶叶质量安全的监管工作,对生产销售的茶叶进行监督抽查,监督抽查结果依法由省人民政府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公布。

茶叶的检测应当委托具备茶叶质量检测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进行。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茶业)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并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对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的茶叶产品予以没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三款规定,茶叶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

中国糖酒网

中国糖酒网 织未建立茶叶生产记录,或者伪造茶叶生产记录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第四款规定,茶叶经营企业未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三款、第四款规定,销售不符合茶叶质量安全标准的茶叶产品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没收不合格茶叶产品;不合格茶叶产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茶业)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在促进茶产业发展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七条 本条例自2012年6月1日起施行。

毕节发展茶产业建议书 篇6

汝城地处三省交界处,素有“鸡鸣三省(湘、粤、赣),水注三江(湘江、珠江、赣江)”之称,是神农作耒耜、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和理学文化的发源地、中国温泉之乡、古祠堂之乡,也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全县森林覆盖率73.69%,保有原始次生林13万亩。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负氧离子高达17万个单位。汝城有山丘陵地34.2万亩,适宜种茶面积20万亩以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6.6℃,而且处在全省发展茶产业的最优最适最佳地带,即平均海拔600多米(适宜值300—1000米),年降雨量1547.1毫米(适宜值1000—2000毫米),年日照时数1731小时(适宜值1500—2000小时)。2011年以来,汝城县把茶叶作为农业主导产业,按照“建设茶基地、培育茶龙头、创建茶品牌、打造茶产业、发展茶旅游、弘扬茶文化”的开发思路,新种茶叶24000余亩,东岗岭万亩生态茶园、松溪茶叶公司成为全国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会议的主战场和主现场,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茶产业已成为加快汝城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农业支柱产业。

一、汝城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截至今年11月底,全县已有茶园面积32000亩,其中老茶园8000亩,新茶园24000亩。

1.老茶园发展情况。汝城老茶园大多建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以政府引导、农户自产自销为主,全县面积约8000亩。近几年,在政府的引导下,已初步形成“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格局,大大推进了茶产业的发展。今年旱塘产茶60 多吨,产值达1200万元,高产茶园每亩产值超万元,当地农户仅此一项年可增收2万余元。

2.新茶园发展情况。到目前为止,全县新种茶叶面积24000亩,其中,去冬今春高标准种植6000亩,初步形成了东岗岭万亩生态有机茶园(附图)、南岭片万亩生态茶园(附图)和田庄暖水片万亩富硒茶园(附图)三大茶园产业。同时,松溪公司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了占地60亩、年可加工茶叶5000吨的现代化茶产品精深加工厂(附图)。今年,按照国际红茶质量标准和国家绿茶质量标准已产茶40吨,销售后可实现产值2000万元。

3.品牌创建情况。随着汝城茶产业的发展,政府和企业都极为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意识。在今年中华茶祖节上,我县的“汝城白毛茶”(简介,附图、奖杯)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附图)。目前正在注册汝城白毛茶地理标志产品。在2014第六届湖南茶业博览会茶祖神农杯名优茶评比中,我县所生产的红茶、绿茶两获金奖(附图)。在湖南经视、湖南日报等知名传媒上予以了重点推介(附图)。同时,汝莲公司提出了茶酒同源理念,积极打造茶庄园、酒窖园,把贵州懿台酒业的理念、网络、终端与茶业开发连为一体;百宝园合作社把茶叶高端品种金花茶、黄金芽等与珍稀树种海南黄花梨、沉香、金丝楠木、彩色桂花,以及百年古树茶(40多株)套种间种,形成树与茶相互生长、相辅相成,极大提高茶叶品质,成为郴州乃至全省目前最高端的有机茶园。

二、汝城县茶产业开发的政策支撑

为推动茶产业快速发展,汝城县委、县政府采取了超常规、强有力的措施,精心组织,全力推进。一是组建相关机构。成2

立高规格的茶产业开发指挥部,县委书记亲任指挥长,县委副书记和分管农业的县委、县政府领导任副指挥长,明确各相关乡镇和单位主要负责人为茶产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二是科学制定政策。编制了《湖南省汝城县茶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2年)》(附图),出台了《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汝城县农业产业项目奖励扶持办法》(附图)等优惠政策,鼓励并支持党政机关干部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此外,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茶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并形成会议纪要加以督促落实。同时每年筹集茶叶产业开发专项资金1300万元,通过以奖代投、重点支持基地建设、老茶园改造、茶树良种繁育、茶园基础设施建设、茶品牌建设、茶文化宣传、茶叶标准的制定和认证等。对种苗繁育基地给予每亩2000-3000元的奖励扶持;对连片规模的新建茶园给予每亩1300-1900元不等的奖励扶持;对改造老茶园的茶农给予每亩600元的奖励扶持等。对设立汝城茶叶公共品牌专卖店、直销店、超市专柜的,分别给予1—10万元不等的奖励;对取得绿色有机产品认证的奖励10万元;争创为省级著名商标的奖励10万元,争创为国家级驰名商标和争创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的,分别奖励50万元。三是加强机制考核。县政府与相关乡镇及部门签订茶叶产业发展工作责任书,把茶产业发展项目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与评先评优及晋级直接挂钩。凡完成任务好的单位年终考核总分中加2分,完成任务差的按比例扣分。

在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引导下,涌现了一批单位、企业、个人大力推进茶产业。县农业局、代赈办等单位的干部职工筹资建起了两个各400亩的生态茶园;井坡乡建起了500亩种苗繁 育基地(附图);县城新开2个高档茶馆(附木草人茶馆、松溪茶业)、10个直销店;金润茶业、松溪茶业分别自建基地4000多亩,成为郴州市自有自建基地最大的企业之一。

三、几点建议

毕节发展茶产业建议书 篇7

关键词:富硒茶产业,发展方向,制约因素,建议

1引言

安康市地处秦巴山区, 境内气候湿润温和, 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 无霜期长, 自然条件十分适合茶叶生长, 是陕西省及西北地区最主要的茶叶生产区。安康市又被誉为“中国硒谷”, 是全国富硒面积最大、最宜开发利用的富硒区域, 独一无二的富硒自然环境赋予了安康茶富硒的特有品质。随着安康市被确立为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涵养区和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 以及“十三五”绿色发展理念的确立, 这就客观要求安康市必须加快发展茶叶等绿色生态环保型产业。基于此, 研究安康富硒茶产业发展, 探究安康富硒茶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对策, 对于推动安康现代农业产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安康市富硒茶产业发展目前面临的制约因素

2.1产业基地规模小, 布局分散

茶叶产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和一次投入长期受益的产业, 安康市属典型的山区市, 茶园中规模化、标准化的茶园有限, 老茶园、荒芜茶园比重大, 大部分茶园分布在土地脊薄、水源匮乏的陡坡上, 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平整、茶园改良等工作需要资金量大。根据测算, 从茶叶建园到投产, 每亩需投资0.8~1万元, 其中当年要投入0.5万元。高投入使得茶园建设仅靠茶农自身无力负担, 政府财政又十分紧张, 无资金投入, 致使安康的茶园建设长期以来始终没有突破散、小的格局, 有些地方根本称不上是“茶园”, 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更谈不上集约化经营。同时, 低投入和盲目的追求茶园面积增长, 忽视了茶园土壤改良、施肥、除虫等茶叶种植和茶园管护技术, 使得高效、密植、优质茶园数量较少, 多数茶园茶产量较低, 低产茶园平均年产180kg/亩, 而我国把年产干毛茶750kg/亩的茶园就称为低产茶园, 安康低产茶园产量远低于此水平。据2010年统计, 安康有低产茶园1万亩。

2.2科技投入不足, 经营人才匮乏

安康市本地科研力量相对薄弱, 安康学院茶叶技术研发中心、市农科所等机构科研水平有限, 区域内唯一的高等院校安康学院近年来没有开设与茶叶相关的专业, 对安康茶叶富含的特色“硒”元素及其保健作用缺乏系统研究和科学数据支撑, 硒含量稳定性问题还没得到全面解决, 富硒茶深度科学开发加工不够, 产品类型比较单一。近5年安康市没有通过公开招考或特岗招聘引进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茶叶专业人才, 目前有茶叶技术干部72人, 其中在岗只有46人, 均为中专文化, 大多都在50岁以上, 且主要集中在平利县和紫阳县, 不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安康当地的茶叶企业同样很难招聘到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茶叶专业人才, 人才引进问题十分严重。同时, 茶叶企业管理人才欠缺, 大多数茶叶企业仍然沿用家族管理模式, 没有聘请企业经理等专业管理型人才, 严重制约企业自身发展水平和速度。

2.3重产轻销, 市场占有率低

安康市茶叶产业发展目前仍然是重视种茶、轻视售茶, 重视生产、轻视流通, 商业运作的理念仍然没有渗透到茶叶产业发展中, 安康富硒茶的市场占有率不高, 在西北市场已远远低于汉中, 在西安的一些大宾馆、酒店、 商场很难见到安康富硒茶, 在全国尤其是大城市知名度也较低, 宣传推介的力度和深度不足。在号称“京城茶叶第一街”的北京马连道, 茶叶店近5000家, 而卖安康茶叶的店铺只有几家。市本级茶市场建设滞后, 2010年建成的安康天源茶城现在卖茶叶的不足1/4, 远不如其它土特产。目前, 安康市区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仍然是培新街的马路市场, 没有建成专门的大型茶叶交易市场。电商、微商等新型交易平台刚刚起步, 尚未形成规模。同时, 茶叶市场监管不到位, 以次充好、以假乱真、 滥用盗用品牌商标的行为时有发生, 构建畅通的茶叶销售渠道和公平、安全、守信的茶叶市场环境任重道远。

2.4品牌效益低, 整合步履艰难

安康市虽然有紫阳富硒茶、平利绞股蓝两个中国驰名商标, 但品牌效益不强, 与云南普洱茶、安溪铁观音等知名品牌相比, 品牌价值差距显著, 在西安和省外茶叶市场知名度不高, 据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茶叶》杂志和中茶所中国茶叶网联合发布的“2013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 汉中仙毫排17位, “紫阳富硒茶”排24位。由于安康茶叶企业呈现多、 杂、散的现状, 茶叶品牌同样多、杂、散、乱现象突出, 缺乏统一的品牌。虽然安康市政府从2006年就开始引导实施全市茶叶品牌整合工作, 但推进缓慢, 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且茶叶品牌整合是市场行为, 仅靠政府行政推动难度大, 而安康市缺乏航母型龙头企业, 通过市场引导品牌整合仍然步履艰难, 已经严重制约了安康茶叶产业的发展。

3安康市富硒茶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3.1推广优良茶种, 做大产业发展基地

目前, 安康仍有大部分老旧茶园是20世纪70年代的群体种, 以有性系茶园为主, 品种纯度低, 茶叶外形不统一, 生长势头不整齐, 所产茶叶原料难以达到标准化加工的要求, 茶叶外观和品质也较差。相较而言, 无性系茶园则具有所产鲜叶外形统一、品质优良、长势整齐等优势。安康市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从紫阳群体种中选择性状表现优良的单株, 采用单株无性系扦插技术选育而成的“陕茶1号”作为首个也是唯一一个陕西的无性系茶树品种, 具有叶色深绿, 叶面隆起, 光泽性强, 发芽早, 芽叶肥状, 持嫩性强, 生长势好, 适应性广, 抗寒, 抗病等优良特征, 被国家林业总局授予全国植物新品种证书, 成为国家级茶树新品种, 被省政府在全省推广。 因此, 安康富硒茶产业发展应抓住推广“陕茶1号”优良品种的机遇, 加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通过标准示范、技术指导、资金扶持等方式, 加快对现有老旧茶园的标准化改建工作, 不断提升良种茶园比例;应以现代产业园区作为推动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有效载体, 有效整合支农项目资金, 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 按照“规模、集约、标准”的要求, 牢牢把握整地、栽培、管护等关键环节, 建设高标准密植茶园;应改变过去荒山、荒坡种茶的传统思想, 向好田好地要规模, 结合土地流转、林权制度改革, 优化区域布局, 突出紫阳、平利、 汉滨、岚皋4个重点县区, 走企业+基地+农户的大户带动战略, 从分散向集中转变, 促进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应大力推广汉滨区牛蹄4000亩富硒茶园、平利县长安镇茶叶大户的发展等成功案例, 鼓励工商资本进入安康茶产业, 在带来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 拓宽农产品的流通渠道, 促进农产品增值。

3.2壮大龙头企业, 提高产业竞争能力

产业发展必须有龙头企业带动, 根据安康市林业局统计, 全市最大的茶叶企业是紫阳的盘龙茶厂, 年销售额2亿多元, 是安康茶企的销售大户。但与有生态茶园基地35万亩, 拥有龙潭、五云山、陆羽三个品牌, 总资产近100亿元, 年销售收入10亿元的河南信阳毛尖集团有限公司相比, 差距无疑是天上地下, 对当地茶产业发展的带动和影响也相较甚远。因此, 安康富硒茶产业发展应牢牢抓住陕西省从2013年起每年在陕南三市选择2~3个有一定基础的市级龙头企业扶持这一重大机遇, 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 在全市现有茶叶企业中好中选优, 倾斜政策, 重点帮扶, 力争在2020年前培育出国家级茶叶龙头企业, 着力打造引领安康茶产业发展的企业“航母”。同时, 鼓励茶叶龙头企业、种茶能人大户, 茶叶专业合作社和产业联盟, 走“企业带社、社企联户”的协同发展之路, 形成“企业+园区+专业合作社 (基地) +农户”经营模式, 培养职业茶农, 普遍提升茶农技术水平, 实现茶企受益、茶农增收。

3.3增加科技含量, 提升产业综合效益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只有通过不断的科研攻关, 研发新产品才能保证安康富硒茶产业的竞争力。因此, 安康富硒茶产业发展应把引进和培育茶叶科技人才作为首要任务, 设立优惠政策, 提高安家补贴, 在全国、全省广泛吸引茶叶专业人才来安康从事茶叶研究和技术指导, 并充分发挥市内大中专院校培养人才主阵地作用, 促成安康学院、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茶叶专业, 为全市茶产业发展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鼓励茶叶企业与科研院校开展技术合作, 紧紧依托与中国农业科技大学、 云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国内农业知名院校的合作, 加强对安康富硒茶营养价值的研究鉴定, 加大对安康富硒茶新品种的研发, 推动安康茶叶生产由偏重春茶开发向注重春、夏、秋茶均衡生产转变, 由注重发展高档茶向高中低档茶并重转变, 由注重绿茶生产向提升绿茶、开发红茶、主攻茶产品、发展茶食品转变, 提升安康富硒茶附加值。健全技术服务体系, 强化技术培训, 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服务体系职能, 定期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重点镇的党政领导干部和广大茶农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提高以茶兴业能力, 同时, 组织各级茶叶协会中的龙头企业、茶叶大户成立技术服务专家组, 在优良品种、生产技术、科技信息、市场动向、先进管理等方面为茶企、 茶农提供服务。

3.4加快品牌整合, 打造产业名牌战略

中国茶发展史中, 只有产地品牌, 没有产品品牌, 被形象地比喻为“有姓无名”, 有姓, 是指有品种, 如龙井、 乌龙、毛峰等;无名, 是指茶叶没有自己的品牌。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洞庭碧螺春等都是名茶品种, 但都不是茶品牌。全国7万家茶企不足1000个品牌, 而不产茶叶的英国创造了全球最大的茶叶品牌 “立顿”, 年销售额在30亿美元以上。对于茶的“市场概念”都是“产地名”加“品名”。真正的品牌代表着产品的品质、企业的信誉和顾客价值。安康茶叶要打造富硒茶品牌, 注入文化内涵、彰显核心价值理念并明确品牌的市场定位, 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品牌竞争力。因此, 安康富硒茶产业发展应下决心推进品牌整合, 充分发挥紫阳、平利名茶原产地保护和中国驰名商标的作用, 通过市场引导、龙头企业带动等市场的办法, 促进品牌整合, 进一步提升“紫阳富硒茶”和“平利女娲茶”两大公共品牌的影响力, 安康当地的林业、工商、质监、农业部门可以对准入企业实行统一商标名称、质量标准、商标标识、宣传推广, 促进茶叶品牌整合, 最终目标是全市共用“安康富硒茶”品牌, 达到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宣传、统一监管的“五统一”要求。进一步强化品牌保护, 加大执法力度, 坚决杜绝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茶叶流入市场。 增强质量意识, 从育苗到建园, 从采摘到加工, 从贮藏到运输, 从产品到商品, 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 在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打响安康生态富硒茶品牌。

3.5搭建营销平台, 推进产业多元融合

安康富硒茶产业发展应转变思想观念, 更加重视销售, 通过走出去宣传推介、请进来实地考察等方式, 大力开展招商营销活动, 充分利用电商、微商等新兴营销媒介, 建立健全安康富硒茶营销体系, 使安康富硒茶真正走出安康, 走进消费者家中;应推进产业融合, 结合全市旅游景点规划布局, 建成一批旅游观光茶园, 培育一批以茶为主的生态旅游示范点, 发展一批以休闲度假为主的茶文化旅游乡村, 以茶促旅, 以旅带茶, 形成一三产融合、二三产互动的复合业态。

参考文献

[1]方琼, 李勇.谈陕西省安康名茶的发展[J].现代农业科技, 2006 (18) :48~49.

[2]成炳康, 石晓阳, 石磊, 等.安康市富硒高效大农业发展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20) :369~371.

[3]尚闫伟.安康市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3) .

毕节发展茶产业建议书 篇8

发展概况

近年来,开化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大力实施“开化龙顶”名牌战略,坚持不懈地建基地、抓宣传、树品牌、拓市场、强服务,有力地推动了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开化龙顶”茶已成为开化对外展示形象的一张响亮名片,呈现出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截止2007年底,全县共发展骨干茶园9万亩,采摘面积7.4万亩。全县名茶年产量1288吨,销售收入2.31亿元。今年,全县以“开化龙顶”茶为主的名优春茶叶增加值约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1/5,成为农业产业中农民增收的第一大产业。

通过实施万亩高标准茶园建设工程和低产茶园改良工程,推广无性系良种,全面实施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加快,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2001年被列入全国第一批创建无公害茶叶基地示范县。2003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先进县”称号。

优劣势分析

茶产业是开化县发展历史悠久、产业地位较为突出、产业体系比较完善、增收作用显著的重要传统产业。从整个茶产业发展进程来看,与我国其他绿茶产区相比,我县发展茶产业主要有四方面优势:

1、有传统、有根基。我县是一个古老而又新兴的茶叶产区。经过多年的积累,茶叶成为我县农业主导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广大茶农对茶叶生产具有较高的认同感和特殊感情。较好的经济效益与市场前景,激发了广大茶农种茶、采茶、制茶的积极性,一大批茶农掌握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种采制茶技术,培养了一批相对专业的从业人员。

2、有特色、有优势。开化地理气候条件独特,是中国绿茶金三角的核心产区。正是这独特的自然禀赋,孕育了“开化龙顶”独特的品质。“开化龙顶”以其紧直挺秀、银绿披毫的外形,内质香高持久、鲜醇甘爽、杏绿清澈、匀齐成朵的独特风格,以及“干茶色绿、汤水清绿、叶底鲜绿”的“三绿”特征,被世人所称道。

3、有市场、有潜力。开化是传统的全国重点林业大县和浙江省重点林区,森林覆盖率达80.4%,是全国17个具有全球意义的山地保护地区之一,发展有机茶和无公害茶的生态条件得天独厚。

4、有政策、有机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事关农村改革发展全局、影响长远的重大问题作出了新部署,这使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更趋“生态”,同时也为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政策机遇。

当然,在看到优势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尽管近年来我县茶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从市场发展方向、产业成长规律、产值增长轨迹及目前发展现状看,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仍然不少。主要表现为“小”、“弱”、“难”、“低”。

1、规模和总量相对较小。由于受地形条件限制,我县茶园分布较散,规模普遍较小,且多为农户分散经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地、资本、科技等要素作用的充分发挥。同时,多数茶园开发建设起点标准不高,发展缺乏合理规划,经营粗放,茶叶资源综合利用不足,单产过低。我县大多数茶企主要是以出售初级产品为终点,利润率较低,利润空间较小,直接导致带动茶农增收难。2、龙头企业带动力弱、市场外拓能力弱。3、随着“开化龙顶”知名度的不断扩大和茶叶总量的激剧扩张,品牌的保护和管理趋难。4、科技推广率低、文化力支撑程度低。

对策建议

全国、全省茶产业发展竞争激烈,尤其是各名优茶之间的竞争更趋白热化。当前及其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绿茶发展仍然是黄金时期。基于以上判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开化县茶叶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概括起来,就是要着力做到“一扩二优三提升”:

“一扩”即扩大规模,就是要全面扩大“开化龙顶”总量规模。在稳定发展的同时,扩大总量。

“二优”即优化质量、优化结构。优化质量就是要在现有的质量水平基础上,通过对品种改良,加工工艺的优化提升等措施,实现茶叶品质的进一步提升。优化结构就是在名优茶发展方面,要向产品的系列开发方向发展,逐步形成包括“单芽”、“一芽一叶”、“一芽多叶”和“开化龙顶”新香茶,以及综合开发产品等在内的结构多元的产品系列。

“三提升”即提升品牌知名度、提升综合竞争力和提升整体效益。提升品牌知名度,就是要通过加大宣传、争创名牌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开化龙顶”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综合竞争力,就是要从流通、加工、生产各环节入手,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不断增强龙顶茶抵御市场风险,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具体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抓基地,夯实产业基础。茶园建设是整个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也是茶农收入增加的根本保证。当前,应当把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放在茶园的改造提升上,从源头上保证茶产品质量。一是优化布局。着手研究制订茶叶生产布局规划,并在现有茶园的基础上,通过新植、改造、转换,搞好茶叶种植区域布局,明确各茶类种的适应区,引导农户科学发展。二是改良品种。加大良种推广力度,加快推进无公害、有机茶园的转换,扩大无公害茶、有机茶的生产规模,推进中低产茶园改造,建成一批优质茶叶基地。三是提升管理。严格按照生产标准,全面加强茶叶质量、安全、卫生管理,积极推广农业生物和物理防治病虫害技术,提倡实行“乔一灌一草”立体复合栽培,有效改善茶园自然小环境。

2、扶龙头。提升产业带动力。提升茶产业生产、加工、贸易、创新的带动能力,是加速当前茶产业化步伐的重中之重。一是放开引进。用好现有招商引资激励政策,引进有实力的企业投资茶叶生产、加工和贸易,构建市场的多元渠道。可以考虑通过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形式,对县内茶叶企业进行重组,增强企业实力。二是放手整合。加快推进行业整合,促进中小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向优势骨干企业集中,形成区域化的集约化生产经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多元化经营格局。三是放活联营。立足“四位一体”新型农业服务体系,依托名茶协会、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基地一茶厂一茶农一研发—市场等各个环节的合作经营,形成利益联结机制,稳定各种形式的产销关系,促进产业细分,催生增长活力,扎实推进茶叶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四是放宽激励。鼓励和扶持一批产品质量过硬、发展潜力大的茶叶机制厂加大技改力度,改进工艺流程,提高优质原料生产能力。

3、强品牌,扩大品牌知名度。品牌是一个产品能经久不衰的源泉,没有品牌的支撑,产业的发展很难健康长久,茶叶产业的发展,品牌的作用尤为明显。一要强化品质提升。依托“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的

品牌效应,继续实施“放心茶”工程。二要加大品牌促销。要研究促销的区域,按照“巩固华东、挺进北方、进入北京”的思路,努力做好宣传促销工作。要正确处理好品牌共享与共建的关系,树立“人人使用品牌,人人保护品牌”的大局意识,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关心品牌建设,维护品牌信誉。三要注重品牌保护。研究制订《开化龙顶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和《实施细则》,把证明商标规范使用好。发挥已取得的“开化龙顶”原产地保护标识作用,继续实施“开化龙顶”省级名茶地方标准和商标包装物管理办法,在经营上统一采用品牌茶叶的商标、包装、价格,实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统一管理”的经营模式,走“以标准整合企业、以品牌整合产品”的振兴路子,努力打造茶叶经营新体系。

4、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一要做大产地市场。加强开化龙顶名茶专业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努力将之建设成为功能配套、设施齐全、管理规范,集茶叶交易、茶叶休闲于一体的省内一流茶叶市场,全面提升市场的档次和品位。二要拓展营销网络。以开化龙顶名茶专业市场为龙头,逐步建立完善市场营销网络,不断壮大茶叶营销队伍,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

5、兴科技,增强产业发展后劲。茶叶产量要上台阶,质量要上档次,品种要出特色,关键是要提高科技含量。一是加强茶叶基础研究和机制工艺研发,二是强化科研成果转化,三是加快茶叶人才队伍建设。

6、重融合,充实茶文化内涵。缺乏文化的品牌是没有生命力的品牌,要使开化龙顶品牌进一步提升层次,成为国家乃至世界知名品牌,必须坚持一手抓茶叶经济建设,一手抓茶文化建设。一是拓展融合思路。围绕“钱江源头、生态开化、绿色家园”的主题,重视发展茶文化旅游。二是开发旅游商品。把名茶系列产品作为重要的“礼品茶”、土特产来开发。三是创新宣传促销。突出宣传钱江源头生态环境的休闲养生功能和“开化龙顶”名茶的健康、放心功效,以简单、易懂、易记为原则,策划制作内容统一的宣传画册、VCD或DVD光盘。

7、优服务,改善发展大环境。提升名茶产业化发展水平,健全完善、高效运转的服务体系是保障。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县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宏观领导,科学决策重大问题,组织和协调各级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参与实施名茶产业化战略。二是强化投入保障。整合现有扶贫资金、农机购机补贴、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及土地开发资金的一部分,制定扶持政策,重点用于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绿色有机茶认证、名优茶加工机械购买补贴、龙头企业培育、加工企业的QS改造、品牌宣传创建、拓宽国内外市场等,扶持和引导企业做优做大做强,提高开化龙顶茶的品质和知名度,提高茶叶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发展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开化龙顶名茶协会的作用,开拓茶叶营销市场,加强茶叶行业的协调、服务和监督,为政府部门决策当好参谋。积极引导茶农建立自负盈亏、自我服务的茶叶专业合作社,努力提高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组织化程度。

上一篇:书湖阴先生壁教案下一篇:以感受为话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