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梅花的抒情散文

2024-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描写梅花的抒情散文(精选8篇)

描写梅花的抒情散文 篇1

校园里有三棵梅树,独立的一棵生在实验室的旁门外,枝节横逸,颇具古韵;结伴的两株则携手并立于教学大楼的一侧,修剪成浑圆的伞状,比较人工一点。不过现在这三棵老树都开满了白色的花朵,晶莹剔透。古人曾经用“苔枝缀玉”来形容苍然的梅树枝头白花点点,但如果你曾站在盛放的梅树下,便会觉得“缀玉”的说法不免雅过了头,弄得像人造花一样,没有写出那凛冽寒风中的蓬勃生机。

走在轻雾细雨的校园,我在树下赏玩良久,仿佛有了神秘的提升与领会。相较于山樱的妖艳纷呈,白梅的素净更显脱俗。古之梅者,总是在驿外、在断桥、在废园、在暗角,士人取其“不争”为君子之德。仔细品观,梅树迥不同于榕树的慈祥、柳树的潇洒,更异于松柏的宏伟。我觉得那清令的风度应是来自于一种透澈了生命后的淡漠,向虚空处去安置自我的神韵——伫立于此而宁静是它的流水今日,让人遥忆其淡泊如许的明月前身。

我生长在《梅花》那首爱国歌曲流行的年代,每唱到“愈冷愈开花”,不知为何总觉得好笑,现在想来,这句歌词实在俗得很风趣。我从小对梅花总有特别的好感,是因为母亲对我说过一个故事。她说有一年外公在陜北一带统兵作战,家人从杭州老家捎来消息,说是夫人有喜。时值北国战况阴霾但梅开如雪,外公便从遥远的战线上折了一枝梅花夹在信里托人带回黄河故道,这便是母亲名字的由来。后来我读到了“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书本上分析那个“砌”字用得如何之好,不!我心中似乎更明白“驿寄梅花”那个动作里的远思。要抛下这如梅花般美好的一切远赴他域,不正是秦观“为谁流下潇湘去”的喟叹吗?在中文系念书时,老师要我们讨论为什么久居长安的王维在偶逢故乡来人时,别的都不殷勤,只询问“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我与同学讨论了半天也没有答案。可惜那时我们没有坐在这棵梅花树下,没有真正读懂梅花,不然我们便能明白诗人的故土印象是如何的婉约与芬芳了。

描写梅花的抒情散文 篇2

这是杨朔的《荔枝蜜》一文中的一段。作者对蜜蜂的赞美是多么美,又是多么耐人寻味啊!然而它又岂仅是歌颂蜜蜂,作者在这里不仅激发了我们对蜜蜂的崇敬,而且把我们引进了更高的境界——对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热爱,对辛勤的劳动人民的热爱。我们就像读了一首热情而含蓄的诗一样,受到了强烈的感染。作者精巧的构思,洋溢的热情,优美的文笔贯穿全篇,仅从这一段引文里,就使我们感受到一种浓郁的诗意了。

散文的诗意,是许多散文家所刻意追求的。高尔基就曾要求青年作家像写诗一样去写散文,在鲁迅的作品中就有许多这样的抒情散文(尤其是《野草》中的散文)。既谓诗意,当然也就要具有一些诗的特点,而这种特点我以为主要是指作家用写诗那样的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感情和精炼优美的语言来抒发作者的感受,告诉读者一种深刻的思想,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来表达他的感受是构成散文诗意的重要因素。也就是作家把他在现实生活中最激动的内心感受用抒情的笔调表达出来,才能构成散文的诗意。因此,我们不能把诗意作狭隘的理解。郭沫若在解释什么是诗时说:“诗的本职专在抒情。抒情的文字便不采诗形,也不失其诗。例如近代的自由诗,散文诗,都是些抒情的散文。”这些话对我们理解诗意是有启发的。作者要抒情,当然就离不开诗人那种丰富的想象和饱满的感情了。

抒情散文的美感实现 篇3

[关键词]抒情散文美感实现自然美情感美形式美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18

美感实现,是我自创的词语,意思是使美感得以实现或使之(我、物)具有美感;或者说使之美起来。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通过分析课文,让学生感受文中之美 。

抒情散文的美感实现,至少需要两种因素——人与文本的积极参与。人本因素中作者人本与读者人本缺一不可;相应的,文本因素中也包含作者文本与读者文本。就是说,抒情散文作家、作品及读者之间,其美感实现有着各自的自身实现与相互实现,因此,我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在抒情散文的美感的自身实现中,作品对象是外因,作家对象是内因,在其相互实现中,作家、作品是外因,读者是内因。从《荷塘月色》文本写作解读的美感实现观之,可略见一斑。我从以下几方面去剖析课文。

一、文本写作呈现的美的基本形态

《荷塘月色》有如下三方面的丰富性:1.如诗如画的自然美;2.一波三折的情感美;3.行云流水的形式美。现作如下评述:

(一)“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自然物作为人与人类生活的象征而呈现一种象征美,这是自然美的高层次。这种象征美是由于自然物本身的自然属性与一定社会内容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形式结构而形成的,且主要是以其所表现的社会内容而具有审美含义。如梅兰竹菊之与君子、大地之与母亲、太阳之与希望等,都是自然物的象征美的表现。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朱自清认为写景散文就应当是“画”,是“以文学作画”,“画中有诗,诗中有哲学”。

《荷塘月色》选取荷、月两个为历代中国骚人墨客所吟咏不休、渲染无穷的自然物为中心意象。其象征意味和审美意义中,蕴含了先人的精髓,同时,更重要的是,也吸纳了朱自清的所有才华、心血、情韵与一生遭际。在荷、月意象中,寄寓了他全部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价值,他挥洒着工笔与写意双重驰骋的自由。他以比喻、想象的形式铺写月夜的荷月、荷花,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淡雅、美丽、柔和、恬静、朦胧的图景,更抒发了寂寞、苦闷与不平静的情思。写月光下的荷叶荷花,由静态而动态地写出其形、色、味等全方位感受;写月色则是由光而景,由上而下地多视点观照。

(二)“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朱自清深谙这一修辞原则,他在描写客观景物,抒发思想感情时,善于结合具体的题旨情境,选择最恰当的不可移易的动词,将静态的事物动态化,从而使描写的事物形象可感,生动逼真。

朱自清主张在散文中要渗透情感,其作品无不体现这一主张。面对社会、人生,他以血写血,以泪写泪,笔触透达了生活之本质、生命之本质。他“处处不忘记自然与社会”,即使是“写到了风花雪月,好总要点出人与人的关系,或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以抒怀抱”。他记秦淮河歌、染荷塘月、感亡妇恩、念父亲情、写春天意,无不洋溢着他“个人”的情调,饱含“激情寓志”之声——或寄托政治忧愤,或指点社会疮痍,或暗示对光明的追求。所以在他的散文画面中,总是别有一番画外情韵和滋味。

《荷塘月色》写成正是1927年7月,是蒋介石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之时。作者“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逃避办法”。因此,该文通过对荷塘月色的幽静淡雅景色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希望解脱精神苦闷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他“动情辞发”,开篇直入主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继而以“自由人”的心境“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以此一句,引出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的超然出世之美。但在这沉醉之中,蝉声与蛙声,却打破了他超然的境界,他重坠现实深渊,烦恼再起且益难排遣。文章之末以采莲的江南旧俗一合,文章境界大开。历史与现实、北方与南方、物与我、我与人至此都连成一片。

(三)“形生势成,始末相承。”

朱自清先生给我们勾画出一系列鲜明生动的美的形象:幽深静谧的“荷塘”,自然与情感美的碰撞、融合,产生了味之无极、绵绵如织的佳构,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的形象是借助于语言表现出来的,作家要塑造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必须对语言进行艺术的加工锤炼,以最准确的文字反映事物的形态。散文是文学中最讲究语言锤炼的文学体裁之一。可以说,散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魅力。从这个角度说,“散文是语言的艺术,杰出的散文家都是卓越的语言艺术大师”。

朱自清就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一旦经过他笔炉的加工,也会变得鲜活起来。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得到,那些自然景物经过他语言的修饰润色之后所具有的形象美感,为读者提供了诗的情怀与空间。

二、文本画面的美感实现

朱自清曾在评论孙福熙的文章时说:“他的文几乎全是画,他的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他叙事,抒情,写景,固然是画;不但文中有画,画中还有诗,诗中还有哲学。”其实这个评价用在他自己的散文中,也是十分恰当的。如同画家是善调丹青的高手,朱自清是善于运用语言文字的高手。他的散文充满着诗情画意,读它,不仅是听悦耳的歌,简直是欣赏美丽的图画。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的写景散文不单描绘静态或动态景物,而且还融进了人物的活动,既显得朴素自然,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三、文本解读的美感实现

有人说:“散文是心灵的歌。”的确,散文是作家从心灵深处奏出的最强音,它能表现一个作家的内心世界,字里行间跳动着作家情感的音符。我们读一篇优美的散文,简直就是欣赏一首悦耳动听的歌。

朱自清写景散文的语言,有一种声情并茂的音乐美。他像演奏家善于调整琴弦那样,善于对语言进行加工润色,因而形成了他散文语言的匀齐和谐的诗意,读他的散文,仿佛沐浴在清澈的山泉,通体舒畅。郁达夫曾这样评论他的散文,说它“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如果说在本文写作过程中,意象是显性的,作家是隐性的,那么,在文本解读中,作家与文本均是隐性的,处显性地位的是读者。

“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在解读过程中,作家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解读过程使读者成为作家。每位读者得以亲历身受作家的体验,并挖掘自我,选择、丰富作家经验,在文本的解读中获得共鸣。

《荷塘月色》的选材,“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叙写情文并茂,为读者的二度创作提供了广阔空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林黛玉”,反之,“这一千个”也用重组和补充了“这一个”。同样,一千位读者之于《荷塘月色》不啻一千遍地重组和补充了“这一个” 《荷塘月色》。这是抒情散文美感的最终实现。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亲历身受作家的体验,并挖掘自我,共同讨论,在文本解读中获得共鸣,从而达到抒情散文美感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浅谈散文阅读教学的美感效应[J].教育教学论坛,2011(16).

[2]陈家富.试论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修辞美感[J].考试·教研版,2012(6).

描写梅花品质的散文 篇4

以前父亲在老家院里种了两棵梅花,一棵腊梅花,一棵红梅花,那棵红梅挨着丹桂,逢冬梅叶零落,梅枝探进桂花叶里,就会热辣辣地生起火,融融春意就这么一簇一簇地暖了这个小院。腊梅独处,周身只有一些奄奄一息的花草,它似乎更安静些,在未开花之前,它就那么静着、等着、想着,忽一日清晨,它的深远的思绪便萌出几朵成熟的深黄,牢牢挺在枝端,只低头自顾自地打量着这一树冷香,然后仍是安静。

当两树梅花妖娆十分的时候,父亲就会说,折些梅枝插到花瓶里,一屋生香。我没有折过,没有生命的梅枝,花都开得有些勉强,更何况渐失渐无的香味!冬长寂寥,不免闲闷,这时候迎着凛冽的西北风站在树下,就能得到片刻的美好和安宁,花能怡人,且是一树的花!这样过了多年,两棵梅树越长越喜人,花也开得招人待见。

父亲是爱极了梅花的,可就是因为太爱,他侍弄得失了分寸,有一年冬天,它们没有开花,父亲说,二十多年的老树了,年年开花,它们累了,这是歇一季呢!等粉杏遍野,海棠凋落后,它们的叶子还在枝干里蜷着,没有露芽儿,它们没有再醒过来。——它们死了!

死了的梅根又立了一年,那两缕倔强的灵魂伏在干枯的枝干上一动不动,倘若哪天霜浓雪浅,我定能看到枝端的潮思和泪花,流年旧忆里,这种无声的告别最为诀决。我眼睁睁地看着它们的根被刨出来,它们的枝被放倒,然后拉出院外,零乱在那里成为一堆风景,......我和父亲都有些失落,小院也失落起来,那年的冬天亦是失落重重。

前些年桃花开的时候,父亲开始在几棵荆木条上嫁接桃枝,过了一秋,荆木有了新鲜的枝条,在等待雪花的日子里,它竟然有了桃红的苞,父亲会说,瞧!我嫁接的梅花!

我问父亲:“这算什么梅花呢?”

父亲笑着说:“就叫桃梅吧!”父亲很开心,眼里开满梅花。

这“桃梅”在腊月里含苞,直直含到三月,方才与桃花一起盛放,父亲起的名字实在是贴心。又一春,父亲如法炮制,在别处寻得了野生的眦牙梅,又嫁接到粗壮的荆条木上,结果那梅真是野性难驯,柔软的荆条枝上果真竖起了朵朵花瓣,数也数不过来,只是妩媚不足,粗野有余。

我家大门两边,父亲种了两棵松树,也十几年了,矗立挺拔,郁郁葱葱。院外的竹子原来只有几棵,没过几年,倚着院落竟荫成了一片小竹林,父亲说无论如何是少不了梅花的!父亲老了,懒得出外买梅落种,闲来无事就自己培植,竟然也培植得有模有样,虽是山野梅花稍欠风姿,但总算是凑够了“岁寒三友”。那么一眼瞥过这些花木,便将这些花木种在了心底,它们似乎从未有顾及过我的目光,它们有着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它们是父亲的另一个世界。

如果在一个冬天的傍晚,霞光正浓,静谧无风,只身立于这些梅枝下,还是会隐隐嗅得一股冷香,这香气绘就着西风霜花,勾勒着水来月去。确实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把这句诗念给父亲听,父亲说他不太懂得,但他说听着意境挺好的,他会拂过一枝梅问我:你闻闻,香不香?

我说,很香很好闻。

父亲说,他的花草情结缘于姨姥爷。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喜欢种一些花花草草,但都是小打小闹,从没有正经的侍弄过,直到有天进了姨姥的院子,看到了院子里名目繁多的花木,方才知道天外有天,花外有花。

真正的养花人嘴里不说爱字,倒是每棵花都能活着开在他的手下,这应该是对花草最生动的表达。去姨姥家里,是我童年的一件乐事:一是可以象个野小子一样爬山,二是可以看到我平常看不到的花草。

那个院子就在登封的一座香山脚下,山不出名,不大,也不陡,却也是有水有林,安静异常。传说这里是唐诗人白居易的隐居处,山顶上有一堵圆形的围墙,墙内有座小小的山神庙,听父亲说,以前常有香客叩拜,破四旧时,一些神龛、条幅和神像都被砸了,一直没有什么香火,庙的旁边有白居易的生平碑文,也被砸得剩了一个角,到底是哪个年代曾经修缮过,至今也无从考证。那时年小,听大人们这样说,到了今天,我还是愿意这样相信!毕竟有个大诗人曾经在故乡住过,这是很让人有脸面的事!早些年一个东汉曹操,各地都来争他的归属地。白居易倒是没人争,且就让他在我们故乡住下来!

半山腰有个山洞,山洞深处有处泉眼,人进了山洞,就得打开手电筒,里面水音潺潺,越往深处回音越重,也越是清凉,洞顶不时有水珠滴下,滴得密集的地方,串成几排珠帘,灯光闪过,一片璀璨。往里走约十几米,顺着灯光,山石旁边有一个大水坑,只见泉水烁烁,汩汩直往外冒,山民们的水桶只在泉眼处下水,扁担勾着水桶,随便那么一摞一拽,满满的一桶清冽就拉上来了!他们说这里的水最干净最甘甜,盘几弯山路过来挑水也是值得的。我捧过泉眼处的泉水喝,沁心入脾一凉到底,会一刹间消了我额头上的汗,爽得不得了!遇到雨水足,山泉也足,山民们顺着洞口凿出一条水道,漫过石头的水就流出来,形成了几道湍急飞奔的瀑布,这些瀑布缠着山腰就分散成几股细流,在山脚下汇合后成为一条不大不小的河,这条河就从姨姥爷家门前流过,清澈见底,终年流淌。

姨姥爷一大家与他的院落里的花草树木一样,都是喝着这样的水度日月,花草芬芳,年年娇艳,姨姥爷和姨姥也是神采奕奕、满面红光。

小时,天气好的时候,我会在他们家里住上几日,姨姥只有一个女儿,姨妈在外地工作,倒是两个女儿跟着姨姥长大,她家人丁少,却喜热闹,隔上一些时日,就会托人捎信让我去家里玩儿。我去之后,就跟着表姐们一块儿爬山,一块儿进山洞,一块儿叽叽喳喳地捉鱼虾,最多的时候,是提着小水桶满院子里帮姨姥浇花,表姐们也喜欢花,只是她们看得多了,也就惯了,倒是我一直觉得稀罕,出没于花丛间,永远不知疲倦。

姨姥喜欢聊家常,她能把老辈子的某天发生的的某事,某事里的某个人,某个人的好赖恶丑一天几遍的说,象一直“嗡嗡”吵着花朵的老蜜蜂,姥爷听得烦了,就站在那里数落她话多。姥爷一搭腔准没好话,张口就是:“都不看看太阳挂到哪了,说得嘴都起泡了吧?花儿还等着喝水呢!”姨姥不再吱声背过身就去打水,可不到三分钟,就又会给身边的我絮叨,我愿意听她说话,她说的话能把陈年往事说得有声有色,把某个人形容得惟妙惟肖。我象听故事一样,觉得新奇好玩儿,所以她干活时,我就在她身旁,不象表姐们,跟野性的小雀似的,不知在哪棵树梢上落着。

她总说我懂事,愿意跟着她侍弄花草,其实只有我知道,我跟着姨姥忙在院子里是有企图的,除了听她说东道西,咧嘴一笑,看花那是自然没得说的,最大的好处是,她累的时候,会拉我在花从间找个石凳坐下来,伸手从她的偏襟衣兜里掏出来几颗枣或一把花生让我解馋。她经常说,妞妞正长呢,多吃些!我二话不说,专等着她这句话出口,双手接满吃食儿可劲儿往嘴里送。

至今仍记得,她坐在花丛间,被花海遮去了半边身影的样子,她的拨弄花草的手沾了些许的泥土,泥土还潮湿着,带着草腥的味道,阳光照到的她的脸上,满额的皱纹都有了光芒。一直以为她的慈爱,我随时索取,她随时给予,只是花开几日就败了,我得趁着它们好看多看几眼!其实花开年年总是那个样子,而人却不如花,花颜再绽,明年又是旧模样,而人面易衰,不消几春,就再也回不到曾经的当初了!

不是我迷恋这满园的花草,姨姥的院子太深太大,有些草本花恳了畦,拔了草,长得规规矩矩的,有的妙在花木成树,高过院墙去,花冠硕大,香袭四野。再加上姨姥爷把这些花木统一布置,且景致有序,宛如进入了一个大园林。对于每棵花木,我都会忍不住去探究它。

有年春来,我去姨姥家,未进院落,我就开始兴奋,那些越过院墙的青青翠翠,只一眼看过去,就令我心醉神弛,待走近院门,口里鼻里全是混合起来的的花香,推开院门,任谁也会惊呆了那一院子的姹紫嫣红,先别说粉杏梨白,也别说刺槐丁香,单是那丛绛红的牡丹,那珠蓝莹的玫瑰就足以让人望之羡之。还有窗台上的几碟白素水仙,细弱的几盆文竹,廊柱下的几根金黄佛手,新鲜的满枝洋桔,那些刚冒出芽儿来的含羞草,咧开了嘴的紫槐花,各种颜色出挑的月季,就足足让人迎接不暇了!移步慢走,穿过前院,到了后院,更是了不得,倚着院墙,竟然还有若干银杏,几丛松竹,几棵梅树,那时节,梅色尽失,刚刚抽芽,真真应了那句“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我总是这样,进了这个院子就开始看花,看了东边那棵未开的蔷薇,再看西头这朵盛放的芙蓉,有时候,对着花蕊轻轻的吹气,吹走了蜜蜂吹走了蝴蝶,吹得花粉蜜一般荡在空中,香得有些腻,偶尔接连着打几个喷嚏,姨姥姥会笑着喊我过去,她说怕我花粉过敏了,脸上起痘痘,我根本不听这些,照样吹我的花粉,撵我的蝴蝶,有痘痘长到脸上有什么关系!直到姨姥喊我吃饭,我才规矩一些坐在饭桌前,姨姥姥直往我的碗里夹菜,我的目光总是溜向窗外,窗外的鸟声啁啾,飞来飞去飞到了大山深处,飞得我的心也飞了起来,飞到了那些花花朵朵身上,我猜不透那朵缠在篱笆上,明明清晨开得很欢的牵牛花,何以到正午就缩了花蕊?!我更猜不透,那朵金灿灿的扶桑,我家也有一棵,怎么它到了冬天就捱不过,姨姥家里的,却活得这样好?!

姨姥爷很有耐心,他给我讲很多花草的培植和习性,我不懂也听不进去,常常是听着听着,小手就想捏一下花瓣,姨姥爷笑起来,轻轻拉着我的手,看我的眼神就跟看到他的花儿一样,暖得象春光。可是即使这样,我还是照样不听话。有次,我临走的时候,悄悄地掰了个佛手的边角儿,塞进裤兜里,走在回家的路上自己偷偷闻,到家以后,父亲说闻着我身上有一股果子的清香味儿,吓得我趁他不主意,顺着院墙就扔了出去!隔一段时间再去姨姥家玩儿,也没有人戳破。只是在我走时,姨姥摘了一个大佛手还有几个木瓜给我,她慈爱地说,这些果味很好闻,喜欢就给你,咱家有很多!当时我的脸臊得跟杜鹃花一样,恨不得找个地缝自凋自落去,我都不知道我是怎么离开那个院子的,只觉得面皮发紧,脖子发硬,腿脚都不听使唤了。因为这件事,我羞惭得好长时间不敢去他家。

过了一些时日,姨姥托人捎来了信儿,说是让我去看姥爷新栽的山茶花。一时那个边角儿佛手的事儿又浮现在我眼前,我不打算去的,可心里想去,矛盾了好几天,父亲催得紧,说姨姥好长时间不见我想得慌,我想这倒是真的,只是我让父亲陪我一起去,有父亲在场,姨姥应该不会再提那件事!

他们似乎把那件事全给忘了,姨姥还是会塞给我花生、核桃,不过,我好象突然长大了,知道推让拒绝。姨姥爷依旧带我在院子里转悠,给我讲各种花的产地和特点,我还是听不进去,可是父亲有心,他却记下来。那天,姨姥爷特别高兴,送给我们几盆珍贵的花草,父亲说,这是您的宝贝,怎么可以送给我!姨姥爷说给你就拿着,总比别人拿个两元三角找我要花强?

我问姨姥爷:您养这么多花是为了卖钱吗?”

父亲瞪了瞪我,我闭了口不敢再出声,姨姥爷哈哈笑起来说:“我的花从不卖钱!开得好看就图个心情,送花只送爱花人!”

确实,父亲和我都很爱花。把那几盆花草搬回家后,父亲对它们特别上心,养着养着,父亲就养出了名堂。我想,大概是那个时候,父亲有了养花的兴趣爱好,这种爱好,应该说是跟我一起培养起来的。不过,对于花草,我只爱养一些好活容易伺候的,父亲却喜养稀少珍贵的,我的爱是大大咧咧的,他的爱是细腻深沉的。同样是爱,方式有异,却无深浅。

到了后来,父亲买了一本养花的书,还在山上采集了一些奇形异状的石头,堆砌成一座小假山,假山上洒上厚厚的一层土,植几丛好活的麻子菜花和鲜嫩的野草,一时,整个假山象活了一般。再后来,父亲从南方买来一株绿月季,绿叶绿花,翠玉似的,我们家的院子也象个花园了,但比起姨姥院落里的花草,还是小气得很!父亲说,那是因为这些花草都长在盆里,要是能植在院子的土地上,它们长成了树,就好看得多!父亲最先种了两棵桂花,长势喜人,后来种了桃树、梨树和樱桃树,春来院内香气袭人,再后来,父亲开始种了竹、松和各种月季。可是我总感觉院子里少了些什么,特别是在百花凋零的冬季,一院子的花草都失了魂,落了魂,衰衰弱弱的,没有生气。终于有一年,父亲从姨姥家移回来了两棵梅花,一棵腊梅,一棵红梅。几年后,它们果真长成了树!

梅枝横斜,朵朵芬芳,我跟父亲都喜欢站在树下看梅花,尤其雪天,白茫茫的天空中有几枝淡黄艳红突然就诗意了这个世界,而我的世界里就只有它们了,它们与我就那样简单的看着,整个天地也都简单着,一如混沌初开,心思静澈。“幽谷那堪更北枝, 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 正是层冰积雪时。”我吟了首诗给父亲,父亲听后说这首诗他懂得,做人应当如此!父亲还会慢慢压弯梅枝,轻轻地问:你闻闻,香不香?

我说,很香很好闻。

情愿让时间都停了,时间让梅成树,让我成人,也让父亲双鬓飞雪。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山林依旧,河水依旧,我爬山的次数一年比一年少了,姨姥院子里的花也越来越少,姨姥和姥爷年纪大了,孙女们都长成了大雀儿,扑愣着翅膀都飞离了家,他们提不动水桶,就用一些器皿浇花,常常光浇水就占了大半晌,他们再也侍弄不了那些娇贵的花草,姥爷说,扶桑花到了冬天怕冷,要送温室,他们搬不动,只好送人!还有那些文竹,稍加不注意就会坏了根,叶子慢慢变黄后,就只能成为一盆灰黄的标本!他们开始只种些易养好活的,倒是后院的那些松、竹、梅,依然风采如故,父亲说,有气节的花木就是好!

有时候,看着姨姥和姥爷的满头银发纷乱在草绿花红之间,我的心底就汹涌起一种抑不住的感伤,流年易感,岁月易伤,没有一种比不能留住年华而更感无力的.了!

出外工作多年,我很少回老家,也很少去姨姥家里,听父亲说,香山的庙堂早己修缮一新,香客很多,山洞里的水时断时续,也只是在山里流流,流着流着就断了,小河早己经干涸,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父亲说可能是矿山开采的缘故,泉眼里的泉水都枯竭了,就连山洞的门都被石头给堵了!他还说,姨姥的院落里还有花草,不过,己经荒在院角自生自灭,他们两位老人己无精力再去打理。姨姥经常念叨起我,这让我心里很惭愧,可是一转眼,又被琐事所缠,终是没有抽出时间去那山脚下的院落里去看一看她,倒是在异乡梦里,一次一次的梦境迂回中,我都会置身花丛,身旁站着笑呵呵的姨姥,醒后,心中怅然,更多思念涌向心头。

直到有一年,父亲给我打电话说姨姥中了风,我才失急慌忙摞了一切跑去看她。推开院门就喊着“姥姥”,顾不得院内香气稀落,可是没有回音,倒是姨姥爷应了一声,循着声,在院子深处,姨姥爷站在梅树下,亲切地看着我,而姨姥却精神颓废地坐在轮椅上,再也说不出话来了!她一只手握成拳头状放在腿上,另一只伸出来向我摇摆着,她一头稀疏的白发稳稳地垂在耳际,脸上布满了慈爱的皱纹,她盯着我“啊啊”地叫着,目光中发出异常的光亮,我想,那己然就是泪花!我走过去,紧紧地拉着她的手,说不出一句话来。我记不得她最后一次与我对话是什么时候,我总认为,还有机会,还有时间,可是机会和时间都有了,我却只能自己说,她却只能听我说!我们面对面的看着,却恍然如隔尘世,时间把一切拉远推近,远去的一切在回忆里如梦呈现,而眼前的她只能这样静静地看着我,我会察觉,在我眼神离开她脸庞的时候,她是那么仔细地看着我,仿佛一个不小心,我就会象她养的那些小花小草们一样离开她的视线,而我注定要离开她的视线!

离别,是谁都逃不离的劫数,人生也就是在无数次与亲人的相守和离别中一步一步走向远方,在自己的身影前,是下一次相守的等待,在自己的背影后,是又一次离别的不舍。告别姨姥,我出院门的时候,没有回头,我怕我身后的那双泪眼。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无法面对衰老,姨姥病了,山上的泉眼堵了,家里的梅花死了,对于生死,我觉得没意思极了。父亲说,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生复死,死后生。关键如何生,死何妨?他说他嫁接的梅花若干年后肯定会死,不知道到哪一天,竹林会倒,松树会老,人也会离去!说我白给他吟过关于梅花的诗,梅还知道留得香弥,我却只知忧怨。父亲说得很好,他种了梅花,梅花自然懂得回馈,它给了父亲最美丽的警言。

后来姨姥和姥爷年纪大了,无人照顾,就搬到了姨妈家,姨妈家远在市区,离我很远,我们有很多年都没有见过面。

很多时候,在我们的回忆里,一切都还是原来的样子,岁月匆匆看似无声无息,四季稳笃依旧不慌不忙,也就是在这种波澜不惊的安宁中,人们都发生着不可抗拒的变化,对着镜子,人最易看到自己容颜不再,日渐苍老,而姨姥更是己至耋耄之年。姨姥离开家后,有年冬天,我突发念想,曾一个人去过那个院落,那时,院门外的溪流早己干涸成为一条柏油大道,大道两旁的石沙河床还在,断裂的河层面上,还有一些色彩各异的鹅卵石,在幽幽地暗着光泽,仿佛还在回想着它们曾经的温润,只是曾经。

姨姥家的院门虚掩着,进去后,满目苍凉,一片荒寂,草儿花儿早己经不再了,旁边有一垄长势还好的万年青,只是好多年没有修剪了,看起来象野生的,院墙边儿有一些光秃秃的大树,枝上有几个鸟窝,这样看起来,整个院子一半是疯乱的葱笼,一半是单调的冷峭,趁得这个院落愈加清冷起来,往里走,竹子己经蔓长了很大一片,围在里边的几棵梅树都死了,在竹林稀落处,挨着松树的旁边,有一棵红梅正静静开放。那一刻我的心情就象飘了雪一样兴致起来。

我想起台静农写的一篇文字,他说他画了一幅梅花繁枝,求简不得,多打了圈圈,张大千竟说,这是冬心啊!冬心,多么有趣的词啊,而今我看到的这棵梅花,可不就是冬心吗!一朵一朵,红盈盈的,在冬天里那么热烈地跳动,我的生命竟温暖起来,童年是那样触手可及,回到过去的心境竟是这样容易,一朵梅花就会了却心愿。

多年以后,我想起这个画面就会感动,对于无人照料的植物,自然有时收走得急促,有时却慷慨得大方,它的一树风姿,它的多年冷香,它的生命风度,将会强韧我的多彩生命,呼唤我的如初心境,安稳我的现实梦想,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它的能量和力量。

今年秋上,表弟结婚,在婚礼上,姨姥坐在轮椅上穿戴一新,头发己然全白,但看起来还算精神,可是姨妈说,她这是强撑的,姨姥己经卧床很长时间了。我走过去的时候,她己经歪在轮椅上睡着了,姨姥爷一直陪在她身边,大堂里的音乐很大声,她睡得很安静,我静静地坐在她身边,看她孩子一样的舔嘴唇,看她眨了眨眼睛又闭上,看她醒后发困,然后呆呆地望着我,张着嘴叫不出我的名字。我的亲戚们一个一个走到她眼前,跟她打招呼,她都一一点头,姨姥爷说,她这是不认得!在她脸前晃过的那些脸,该有多烦乱她的世界啊,在她身边的我,她也是不认得的,我想,她不必记起来,她的世界越混沌,对于年迈病痛的折磨越没有感觉。是的,姨姥,你记不起这些人,你的心该有多安宁啊!

临过春节前,我去姨妈家看姨姥,她在床上躺着,手里握着一叠纸,有时下意识的擦擦嘴,有时忘记了,伸下手纸就掉到枕边,手里没了纸团,她就伸着手一直向空中乱抓,直到姨姥爷把纸递到她的手中,她才安静下来,看着姨姥的眼睛,我读不懂她所望何处,所思何在,只觉得她目光游离,无所纷想。

姨姥爷坐在床边,提高了声音对她说:“看看谁来看你了?”

姨姥似乎动了一下头,她用一种陌生的眼神看着我,我说:“姥姥,是我!”姨姥盯着我轻轻点了一下头,目光别向他处,姥爷说,这是不认得!我有些泄气。姥爷说,你再喊喊试试。

我声音大了一些说:“姥姥,是我,你看看我!”她的目光再次转过来,很仔细地看我,然后又点了点头,姥爷说,算了,这还是不认得!我坐在床边儿半天没有吭气,并不觉得十分难过。

我开始跟姥爷拉些家常,姥爷说,年纪大了,回不了老家,那么大的院子可惜了,前几年煤矿采煤,房子裂了缝,住不成人又没人回去住,只好卖了,所有的树都砍伐了!

我听了有些伤感,寞寞地问,那棵梅树呢?

姥爷说,本想让你父亲移走,但是想想,这棵树也好几十年了,有些枝己经枯干,根也生了虫,己经坏掉了,也就弃了!我不想再说话,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说下去。所有准备废弃的爱物,在废弃之前,必定是个艰难的决定,而己经废弃过的爱物,在想起之后,因为难舍,上面必有一层茸茸的苔藓,那是潮湿的、屹立的、永远的情感。

过了一会儿,姨姥爷端起窗台上的一盆文竹,看着那抹翠绿,自顾自地说,以前咱们在老家的时候,根本没见过什么雾霾!本以为老家的山林不在了,城市的绿化会好一些,谁知道,城市的环境更差!入了冬,你姨姥一直咳嗽,这要是住在原来的家里,还养着那些花草,空气该有多好呢?我说,是啊,也就仅仅二十年的光景,我们出门都得戴口罩了!姨姥爷有些幽默地说:“这要搁以前,只有医院里的医生才戴口罩!现在,啥都变了!戴个口罩跟围个围巾一样正常!“

无论这个世界现在的正常在以前是多么的不可预料,它毕竟是真实的来到了我们面前,它让我更加怀念某时阳光下的那片草身花影,更加怀念鸟啾中的那座山庙林泉,只是姥爷己经年迈,姨姥更是缠绵病榻,而我,也不是当年那个只知嬉闹的小丫头了!时光撵着我们,把我们都积聚在了时光的一角,然后陪着我们静静看着它如何飞逝。这叫我们珍惜的分分秒秒!我想起《私人订制》那部电影里,愿望规划师杨重说的“从大自然开始,向山川河流道歉!“电影只是一种传播文化,现实中的我们道歉了吗?

这个时候,姨姥突然“啊、啊”地叫着,摇摆着手里的那团纸,身体扭动,两眼放光地看着我,姥爷笑着说,她这是认出你了!

可我心里竟然不怎么开心,姨姥认出了我,那就是她的感知敏觉了,那么她的中风的身体必会让她的难受更加深切,她抓着我的手,握着晃着,激动得无法表达,我只看到,泪花顺着她的眼角流出来湿了被角。她看着眼前的我,会不会想到那个冷清后又喧嚣的山庙,那条断流的小河,那些佛手,那些我们共同在花丛里歇息的日子?她不知道院子己经卖了,也不知道她种的花草都废了,她什么都不知道,那么在她的世界里,一直就会这么宁静下去,而她认出了我,她的最柔软的心房里,一定被我惹开了世俗的心花。

在人生的暮年里,在平淡和真实的消磨里,回忆应该都是美好的,那种对人生的眷恋和不舍,在姨姥片刻清醒的眼底深处尽现无遗。 几番花开花落,几度人来人去,对于此时的姨姥和姥爷来说,能够这样的静静相守,默默相对,便是莫大的幸福。

我等姨姥睡下后,方才离去,我知道,等她再次醒来,她必不会记得我,她的心底必定静如止水,深如夜穹。对于今生有缘长相厮守的夫妻,或是能够滋养亲情的亲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最先遗忘的一方是幸运的,能够清除记忆而不知何为喜乐,何为哀愁,这何尝不是一种福气!

我还能再去梅树下听听梅开的声音,看看梅色的清姿,再去感觉梅的骨气和梅的品性,忽然我觉得,我更是有福气的,我的感知和情感是这样的奇妙和深厚,这些全来自亲人的深爱,生活的给予,土地的供养。他们,让我内心充盈,满怀感恩。

过年的前两天,父亲打电话说,他养的梅花比去年好看!我说,那是一定的,您是养梅高手啊!他问我什么时间回家?我说最晚明天就到您跟前了!你是烦也没有办法了!他听后竟然在电话那头笑出了声,这笑声很纯粹,我也笑起来。只有洁净的念想才有温暖心,只有纯粹的东西才有共振力,隔着电话线,梅香成为媒介,它在父亲的眼中如此美好,以致于父亲的心底是这样的美好,而在我的眼前,撇过那阵若有似无的冷香,我几乎看到了院内梅枝斜斜,朵儿摇摇。

父亲嫁接的那两棵梅花果真开得很是生气盎然,小小院落,有了这抹淡黄艳红,任是大门紧闭,也锁不住这份风韵气节。我未到院门,己闻到香气阵阵。推开门,见父亲正在梅树旁赏花,听到我的喊声,父亲转过脸,淡淡地说:“回来了!”

我说:“嗯。”

我看到父亲的皱纹里跳跃着欢快的印痕,眼睛深处藏匿着不言的愉悦,他不说,我也知道,我在他的身边,对于他来说,就是幸福。无论他多爱梅花的品质,他最爱的还是我。过了一会儿,他仍旧拂过一枝梅,低头问我:“你闻闻,香不香!”

描写四季的抒情散文 篇5

秋与春总是相对的,都是温柔的转角,不过一个向下,一个向上。春是绿色,代表新生与活力;而秋则是黄色,象征凋零和落寞。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用各种诗情画意的`语言表述对春的赞美和喜欢,而对秋日的话语却是寥寥无几。我想说,秋,本是金色的温暖的,可在漫地落叶的涂抹下竟也会变得冷清、空旷,显得那么凝重、苍茫。正是那份淡淡的忧伤,那份浅浅的浪漫带着人们进入一个深沉而富幻想,忧郁而富哲思的世界。

雨,我总是喜欢的,秋日的雨也不另外。阴凉的日子,风声呼呼,厚重雄浑的空气拍打在人脸上。抖抖腰,耸耸肩,哆嗦着挤进室内。任由屋外的树枝摇曳着“吱嘎吱嘎”,奏起冰冷的声乐。午夜时分,睡意朦胧间听得“噼啪”作响,竟是雨滴清脆的声音。顿时睡意全无,全然被室内挤进的湿冷空气所打动,如醍醐灌顶,顿时清醒起来。不由得裹紧被子,静心感受窗外雨中的一切。直到雨声渐隐,空气中的击打声也慢慢消退。一下子静的出奇,只听得湿漉漉空气“呼呼”的声音。不由得一个寒颤,静中愈显冰冷。于是,再次裹紧厚重的被子,暖暖入睡。至此,雨毕,人寂。“一场秋雨一场寒”,的确如此。

至于风,却是秋之精华。无风不落叶,无落叶则不成风。风,总是托着叶,来寄诉它的柔情和苦涩。随着树尖上的一丝晃动,秋风便娓娓而来。风声呼啸,就像电车在奔跑。继而席卷大地,粗壮的树干吱吖大响,好像要断了一样。站在狂风裹紧的空间,向着天空大声喊叫,传来的却只是落叶漫天飞舞的声音。于是再也忍不住狂风的推挤和淡漠,挣扎着奔向室内。逐至风平浪静,推开门,空气变得清澈纯净,弥漫着厚重的大自然气息。大地却已变得凌乱,如经历过一场大战,树梢不时滑下一片落叶。漫步簌簌落叶之间,脚下传来阵阵碾碎叶片的吱吱声,显得那么清脆而又空荡。抬头望去,一棵棵大树只剩下残破的枝干,犹如地下的须根。于是泪眼朦胧间,附身拾起一片落叶,放进怀里,默默离去。“秋风扫落叶,落叶锁清秋”。

喜欢秋日的夕阳,红的发烫。坐在满目疮痍的树下,泛黄的落叶伴着淡淡的夕阳闪闪生辉,远山的一切尽显辽阔苍茫。暖黄的光线透过薄薄的空气漂到人身上,温柔的,暖暖的。直到光色渐渐褪去,看着红彤彤的太阳缓缓钻进土里,世界顿时变得暗淡下来。周围的一切由温暖变得冷清,显得那么静,仿佛都为这落日的告别而默默祈祷着。目送着落日余晖,仔细抚摸眼前的光芒,看着它从手心滑落。突然很痛楚,似曾相识的感觉。直到一阵凉风袭来,心中一颤,泛起酸涩的波浪。于是来不及擦拭湿润的眼角,奔向那即将消失的夕阳,仅为抓取最后那一丝的光线。

描写公公的抒情散文 篇6

不知朋友可否有同感,人在红尘中的缘分是有长有短的。聚散无意,谁也把握不了几分,刹那的缘去,瞬时的缘灭,让人眉间心上无计可回避。

也许,你心中始终有个结在那里,结着一份疼痛,以至于让你无法呼吸。你的心一直不曾走远,你的脚一步不曾挪过,怀念曾经的岁月,恋着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背影。然而等来等去,却等成了寂寞。心更加的空,典当的日子也越来越沉重,背负的债也越来越不能让你轻松。

是啊,我们都曾无数次地感叹,时光如果能倒流多好。弥补曾经的亏欠,不让生命中留有太多的遗憾。;没有惊涛骇浪,只有淡淡相依。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平平安安。这也许是到了一定年岁的人的共悟吧,平和淡定,悉数流年。

然而生活中,几乎没有假如,我们面对的,都是活生生,甚至血淋淋的现实,容不下你我多想,而我们也只能是无条件地接受,心甘情愿也罢,无可奈何也罢。

人一生想追求的,都是美好的想象,然而追求与现实,往往是很难交汇,人生有太多的不完美,太多的不确定。我们应该以何种的姿态走在红尘陌上,怎样才能挨过这不长不短的一世,恐怕许多人倾此一生也未必找到答案。

也许,人的追求不同,人生的价值观也就不同。有的追求的是轰轰烈烈,名留史册。有的只是追求波澜不惊,求个善终。不管过程如何,当光阴慢慢地把我们拖老的时候,我们才会恍然彻悟,曾经的一晌贪欢,半世繁华,也不过是梦一场,我们最终还是两手空空,带不走半点尘世的尘埃。

我一直相信,既然你我能来到世上,就一定有来的理由,也必然会有你我存在的空间。在这不大的空间里,也许不需要太多的水彩,不需要我们去刻意刻划纹路,只需简单几笔就可以。这样单纯的生活,也是一种姿态,一种活着的方式。

说来说去,人啊,都会尘归尘,土归土,挥霍今生也罢,清淡此生也好,只要我们能说,我来过,无憾了,这就是幸福。

我们都懂得,流光匆促,它从不迁就任何人。从红颜到白发,从沧海到桑田,多少拥有的都渐行渐远。刹那的芳华也是来如雨,去如风。多少的得失,多少的彷徨,总是行云流水,**迭起。世事难料,难遂人愿。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此时正至三月,海岛今年的春天也似乎来得比往年晚,一早一晚也能让人感受到一丝丝的凉意。

每年的这个时候,一种思念似乎凝结在了这时光深处,心里总会生出一种轻叹的感慨,春天依旧有叶子在飘零,该是哪一种叶子又在飘落,哪一种生命在消逝呢?

这几日爱人出差去了内地,儿子住宿在校,八小时之外的时间完完全全由我来享用,这难得的偷闲真的是让我如此珍惜,在繁华中守着的这点静默,倒也能让我从容淡定地享受绵密人间的那点素心的净雅。

晚饭过后,沿着华灯初上的街道,漫步在海边,踩碎那么多光影,踩碎那么多的记忆,海风吹来,椰树棷影揺曳不定,再往前走,依旧是这熟悉的风景,熟悉的涛声,索性坐在海边的台阶上,放眼那目不及的远处,不觉一阵悸然:好远啊,我的故乡。一些模糊又清晰的片段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一种淡淡的思念,不因季节的转换而减退丝毫。相反,一份痛,横戳在我的心灵。无须再看那千帆点点,无须再看那惊涛拍岸,我知道,我必走进追忆里。

那年的这个时候,公公重病缠身,后确诊为肺癌晚期,医生说最多还有两个多月的寿限,哥嫂们打电话来希望我们能回去和公公相偎些时日。我们安顿好孩子后即刻起程。走在故乡那弯弯曲曲的小路上,我们感受到了初春的寒凉,迈进家门,公公躺在堂屋旁边的一张床上,皱纹满脸,白发满头,病魔折磨得他骨瘦如柴,看到我们,他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而我脸上已挂满了泪水,他吃力地想坐起来被我摆手制止,看着公公那苍白而又慈祥面容,我的心一阵痛楚。

我们在家的那段日子,公公的病情也日益加重,吃的东西也越来越少,那一天,他把爱人和我叫到床前,气喘嘘嘘地地说:“你母亲的坟上我已栽了半坡的松柏,将来我走后,千万别动那些柏树,它们已陪你母亲好多年了。当我和爱人来到那山岗上,看到那半坡苍翠的松柏时,不仅流下了眼泪,那是公公对婆婆的一番情谊啊,婆婆走得早,她一辈子省吃俭用,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操劳一生,也苦了一生,公公也只有用这样的方式来弥补对婆婆的亏欠,以旌其风雨人生,日月襟怀,他是用这种朴素来表达着一种朴素的爱。

如今的农村,人死后是要求火化的,可公公最怕的就是这个,做为儿女的我们,是无论如何也要满足老人的要求的。拥军优属,在这个有五个军人的家庭,政策也是给于照顾的,几番奔走也就遂了公公的愿。公公说:“不讲排场,一切从简,只要不让火化,咱们也要配合政府的工作,千万不要张扬。”面对这如此明事理的老人,我们唯有点头听从。

几天后,公公又对我和爱人说:“你们回来有些时日了,部队又忙,你们还是回去吧,一时半会儿我还死不了。即使是死了,你们也不用再回来了,能见上一面就行了”。公公啊,我们能说什么呢,特殊的工作性质已注定我们不能在家久留,单位真的有太多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我们把棺材备好,一切布置妥当后回到了海岛。心却一直放不下家中的公公,可我们别无选择,是军人就要服从命令。一个月后,接到了家人的电话,公公走了,走的很安祥,没有受罪。这也是他老人家积来的福呀。我们对公公的离世已不意外,可我们必须赶回去,婆婆走的时候我们不在场,未能送终,这次无论如何都要送公公一程。当我们飞回去时,公公安祥地躺在那里,就象是睡着了一样,多么慈祥的一位老人啊,他一生养了八个儿女,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却没有让一个儿女学业荒废。他的教育理念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也就是他的棍棒,打出了方圆几十里的好口碑,打出了两个教师,四个军人。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人就这样永远离开了我们,怎能不让人泪流满面,我跪在公公的床前拜了三拜,表达着一份痛,同时也表达着一份感激。

出殡的那一天,天很冷,犹如我们的心情。我们走在送行的人群中,走进那片山岗,走进那片松柏林,走进二老的坟地。当棺材落入土坑的那一刻,我的爱人,这个一向坚强的军人,却在二老的坟前长跪不起,那让人肝肠寸断的哭诉让在场的人无不落泪,他向棺材上撒着黄土:“二老啊,儿子欠你们的,今生是还不上了,当初被父亲打到部队穿上这身军装时,就只能一心尽忠了,如果来世还做您们的儿子,我不再当军人,一心一意扮好儿子的角色,在您二老面前好好尽尽孝,我情愿守着几亩薄田,守着您们二老啊。”添坟的那一刻,别人用铲子,可我的爱人就是跪在地上用一双手一捧一捧给二老添着黄土。那一刻,我的心都碎了,当你选择了军人这个职业的时候,已注定要愧欠亲人太多的情和爱啊。后来要立碑时,爱人写下了:风雨人生,大海襟怀,音容宛在,恩德不老的碑文。

这时,我的手机响起,把我从回忆中拉回,是出差在外的爱人打来的,他说要利用出差的间隙回去看看公公婆婆。是啊,真该回去看看二老了,也该往他们的坟头上添把土了。

从海边走回家中,静下来独对灯火,任思绪飘零,把全部身心都凝于某个点上,在伤感之中延续一个曾经的遗憾,死者长已矣,生者常叹息啊。我在沉默中拿起笔,写下这篇文章,也算是对公公表达一份哀思!

我又想起爱人曾在公公婆婆坟前哭诉的话来,最后就把这段话写下来,以此来减少一些我们内心对二老的亏欠!“二老啊,儿子欠你们的,今生是还不上了,当初被父亲打到部队穿上这身军装时,就只能一心尽忠了,如果来世还做您们的儿子,我不再当军人,一心一意扮好儿子的角色,在您二老面前好好尽尽孝,我情愿守着几亩薄田,守着您们二老啊”。

浅谈写景抒情散文中动词的使用 篇7

写景抒情散文是景和情的自然融合。有的重在抒情, 感情随着景物的描摹喷涌而出;有的以写景为主, 景中深蕴着作者的感情;有的亦景亦情, 感情的表达深沉执着;有的看似纯粹的描摹景物, 但也处处可见作者的情思。

写景抒情散文中动词的使用, 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如宗璞《西湖漫笔》中关于花港观鱼场景的描写如下:“那是满地的新荷, 圆圆的绿叶, 或亭亭立于水上, 或婉转靠在水面, 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 跳跃满池。绿色, 本来是生命的颜色, 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 那样鲜, 那样亮, 柳枝儿一摆, 似乎蹬着脚告诉你, 春天来了。荷叶, 则要持重一些, 初夏, 则更成熟一些, 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 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 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 翩然起舞了。”

其中“新荷”点明了时节, “立”、“靠”、“跳跃”等动词的使用将文章充满了蓬勃的生机。特别是“跳跃满池”给人一种新荷初长, 池内荷叶不多。但叶子却一点一滴慢慢地嵌入池中, 宛若轻盈无比的仙子一般。“立”显出亭亭少女的清新优雅。“靠”则有相互依偎安抚的柔美感。又如:“从花港乘船而回, 雨已停了。远山青中带紫, 如同凝住了一段云霞。波平如镜, 船儿在水面上滑行, 只有桨声欸乃, 愈增加了一湖幽静。一会儿摇船的姑娘歇了桨, 喝了杯茶, 靠在船舷, 只见她向水中一摸, 顺手便带上一条欢蹦乱跳的大鲤鱼。她自己只微笑着, 一声不出, 把鱼甩在船板上, 同船的朋友看得入迷, 连连说, 这怎么可能?上岸时, 又回头看那在浓重暮色中变得无边无际的白茫茫的湖水, 惊叹道:‘真是个神奇的湖!’”一条不起眼的“鱼”打破了整副画面的静态, 使一切笼上了一层神秘迷蒙的美感。动态的画面不仅激荡着那波平如镜的湖面, 更激荡着读者的心灵。

一边好的文章犹如一幅优美的画卷, 不受时空的阻隔, 任凭想象无限的延展开来。而那动人心弦处或许就是那些稀松平常的一、两个动作。通过动词的介入使得我们能在写景抒情的散文中徜徉于美景, 又随着故事情节而跌宕起伏。

细腻观察和体会我们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艺术源自于生活, 却又高于生活。”如实的描绘不免使文章显得呆板, 它还需要作者进行合理、大胆而独特的联想、想象, 使“一切景语皆情语”都能反映作者的情感。很多名家的美文景致都是浮想联翩, 这样就给了读者阅读上的美感, 也激发了读者的思绪, 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品出抒情散文的中国味 篇8

一、中国情结

1敦厚的儒家思想

我国古代“尚和”的哲学思想以及儒家的“中庸之道”思想对中国作家的影响极大。“和谐敦厚”的儒家思想成为许多作品的核心内容,具体表现在淡泊宁静的心志、谦和宽厚的道德理念和崇尚美善的审美情趣之中。

《繁星》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安然的境界;《春》、《夏》、《济南的冬天》投射的是对和谐的自然之美的追求与向往;《端午日》表达的是对民俗民风的崇尚;《美丽的西双版纳》、《阿里山纪行》表现的是对人文文化的追崇;《石榴》、《白杨礼赞》歌颂了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紫藤萝瀑布》表达了积极处世的生活态度。这些思想情感是儒家文化的折射,反映了千百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

2优秀的传统美德

民族传统美德在教材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民族传统美德在抒情散文类教材中大体包括以下方面:热爱祖国,谦和宽厚,同情弱小,珍视生命,爱护生灵。热爱祖国的情感在抒情散文类教材中表现得最为浓烈,从对祖国河山的赞颂,到对祖国风土人情的崇尚,到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到对民族精神的赞美,每一种情感的流露都饱含了对祖国真挚而浓烈的爱。写景类散文无不写尽祖国一草一木的秀美风姿。从祖国春夏秋冬的四季美景,到祖国的“阿里山”、“西双版纳”的人文景致,点点滴滴见真情。状物类散文关心的是一草一木,表达的是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情,从一株“紫藤萝”的命运到一棵“白杨”的风采,草草木木熔铸爱国情。谦和宽厚的美德在文章中也屡见不鲜,宽厚待人,尊重生命。

《囚绿记》中从“囚绿”到“释放绿”,表现的是作者对顽强生命的敬重与爱护;《紫藤萝瀑布》中的对一株藤萝命运的关心,表现的是作者仁爱善良的情怀。

3含蓄的个人情绪

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思想,表现在散文的情感表达上,就是“含蓄”二字。看朱自清的散文,情感的体验与外在的表现都保持在恰到好处而又和谐的状态。《春》一文活泼而不失沉静的情绪,《绿》一文浓郁而不充溢的情感,都被作者收束有度,表达得体。读经典抒情散文,品析作品中含蓄而真实的情感表达,能帮助学生体会儒家“适度中和”的情致美。

二、中国样式

“中和”之美是中国古典散文以至所有古典艺术共同遵循的一个美学准则,很多作家深受这一审美观点的影响,并积极促进散文艺术向着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

1意境的“中和”之美

“亦动亦静,亦虚亦实”。中国的散文十分讲求意境,抒情散文更是以意境取胜。综观初中抒情散文类教材,每一篇散文都是一幅色彩和谐的水墨画,疏密安排有间,整体布局合理。在朱自清的文章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温情而沉静的美,他的《春》里,绿的草儿,艳的花儿,色彩亮丽而不刺眼;淅沥的小雨,静默的老农,流淌着的是一丝暖人的新意;迎面扑来的泥土芬芳,耳边萦绕的牧童短笛,画面生动而宜人……这种静与动的谐和,声与色的相衬,创造出了一种恬淡宁静的艺术境界。

巴金的《繁星》一文,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营造了一幅恬静梦幻的浪漫画面,使文章充满了神奇的魅力。“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象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在作者的眼里,大自然和“我”是如此接近,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一切都和谐安然得使人陶醉。

2语言的“中和”之美

“长短相宜,整散相合”。散文的语言讲究节奏感和旋律感,常用长短句的巧妙搭配,制造跌宕回环的音乐美感。如“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边湿湿的黑边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这段话的句子安排一短一长,一短两长,一长一短,两短一长,长短搭配,使句子有了诗的韵味,使文章展现一种起伏的节奏,产生一种抑扬顿挫的美感。

老舍的语言也是中和柔顺,朴实自然,在自然中求其悦耳动听。如《济南的冬天》里有这么一段:“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天儿”、“影儿”的儿化音韵,“不忍得冻上”、“照个影儿”的口语化,无不使文章充满浓郁的“京韵京腔”,确实“轻脆快当,俏皮生动,漂亮活泼”。

3情韵的“中和”之美

“物志相合,情景相融”。抒情散文表达情感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托物言志与即景抒情。在托物言志类抒情散文中,“物”与“志”相连紧密,它们常常借助象征或联想等手法勾连起来,“物”是“志”的依托和载体,“志”是“物”的精神与内核。比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就是物象,作者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团结进取的民族精神。在文中,作者围绕“不平凡”充分描绘了白杨挺拔向上、不“旁逸斜出”的形象,引发读者联想到与“白杨”一样坚强不屈的北方的农民、战士,再联想到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物”与“志”间平和贴切,充满一种谐和之美。

“即景抒情”中“景”是景象(亦即形象)。比如《春》,作者通过写初春的美丽景致,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这就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等文都属于这类手法。在“即景抒情”中,有两种不同的“情”“景”结合方式。一种“物”主“情”辅,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通篇描写冬天济南的景致,无一字一词提及“爱”,但就在景致的描写中,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对济南的喜爱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这类抒情散文,它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表面看来,景似乎与情感无关,实际上,触景必生情,作者的情感融于景象之中;另一种是“情”主“物”辅,其内核是“情”,物随情移,情动景动,融景入情,追求的是“有我之境”,借客观外物来抒发主观情思,如宗濮的《紫藤萝瀑布》。无论哪种结合方式,都是“景”随“情”动,“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品读抒情散文中的“中国味”,感受中国文化,体会中国情结,学生定能够在中国文化这片土壤的滋养下“乐”无穷,“益”亦无穷。

上一篇:小学读写教案下一篇:关于描写文具的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