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创造思维

2024-09-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精选8篇)

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创造思维 篇1

所谓创造思维就是一个创新的思维,即创新的、前所未有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和意义的思维。语文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工具,更是创造的基础工具。作为一名肩负创造力培养与开发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又如何去完成时代赋予的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呢?语文教学对创造能力的发展,关键在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应着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创造性想象的能力、联想的能力、诱发直觉和灵感。

一、发散思维的培养

首先,教学中,要努力尝试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突破教材和教参的一些条条框框,突破思维定势,实现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其次,根据同一作文材料多角度立意。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寓言《守株待兔》教学之后,可启发学生脱出文章的思维定势,自己确定文章中心,会认为《守株待兔》好,抓住守株者的恒心、忠心、毅力立意,也不能不说是举一反三。

再次,是对阅读材料进行仔细推敲,查看有无疏漏之处,对课文相关之处等进行分析、比较、鉴赏、评价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第四是从文章的情节、层次结构表达手法等入手来进行增添补充。如将《木兰诗》改写成叙事散文。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木兰挺身而出,驰骋疆场,立下汗马功劳。凯旋归来后,又谢绝高官,重还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一个既是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铁马金戈的英雄,无不自然诉诸笔端。

二、创造性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创造思维的温床。

“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如是说。什么是想象力?想象力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创造新形象的能力。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核心,人一旦失去了想象力,创造力也就会随之枯竭。牛顿也指出:“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作出伟大的发现。”阅读感知描写性语言时,要对语言文字有所感受,就必须进行想象,阅读语感训练的想象是再造想象。可读前想,读中想,读后想。带着问题读读想想,想想读读,都是感知语言材料的很好办法。

想象力是创造的先导和基础,任何形式的创造都离不开想象。因此,必须重视想象力的培养。想象力的培养也可从如下几个方面人手:

首先,丰富感性知识,拓宽知识面,储存大量的表象。实践证明,谁的知识面广,经验丰富,尤其是感性知识经验丰富,想象力就丰富。常言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丰富的表象积累,又何来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呢?语文教学中,可广泛运用挂图、自制教具、实物等直观教具创设情景,也可利用电化媒体达到视听结合,调动多种感观参与,丰富感性知识的目的。第二,充分利用语文手段,强化表象的储存。叶圣陶老先生指出:“学校里的语文教学应该语言和文字并举。以语言为门径,以文字为重点,达到语言和文字都提高的目的。撇开语言教文字,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走人了重文字而轻语言的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的误区。第三,发挥课文的示例作用。充分利用课本,指导学生体会出语言文字材料里面蕴含的境界和情调。尤其是在读描写性语言时,更要对语言文字有新的感受,从而想象文章的意境,达到培养想象力所应达到的境界。第四,创造想象――想象作文训练。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任务,在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与再造想象,在展开想象时活跃着的都是形象的本身,而且都是根据已有的关系建立新的形象。有了前面的再造想象的积累与储存,现在运用于作文之中,可谓水到渠成,信手拈来,时时展现创造想象的火花,新生创造想象之果。第五,培养好奇心,鼓励合理虚构(想象)。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教师,更应该改变现实中那种见物不见人,见书不见人,见文不见人,目中无人的教育,在教育中高扬人文精神和人本意识。正如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中国物理学家杨福家所言:“不要把学生脑袋拿来填进知识,而应把它当作被点燃的火种,教师的自身是点火种的人。”于此,学生的好奇心的激发就成了一名教师的当务之急,更何况好奇心是发展想象力的先导和驱动力。教师更应该随时随地指导学生对任何事物都要十分留神、观察和研究,并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一般来说,好奇心越强烈,想象的内容就越丰富,想象力自然也就越强。尤其是作为语文教学,教师就要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虚构,想象。

三、自由想象能力的培养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再想到更多的事物的心理过程,没有这一过程就没有迁移。正因为如此,联想被誉为智慧的桥梁,创造的桥梁。许许多多创造性思维成果都是通过奇特的联想而获得的,瓦特之发明蒸汽机,牛顿之“万有引力”定律,莫不如此。

语文教学中,一方面是要引导学生分析、鉴赏、联想课文在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高妙处。比如杨朔的《荔枝蜜》,它以“我”对蜜蜂的情感化为线索,欲扬先抑,全文选材借助联想,热情歌颂“为人类酿造最美好的生活”的人民的默默奉献精神。这篇文章还三次出现联想:一是由荔枝蜜的甜美想到生活的甜美;二是由蜜蜂沸沸扬扬的情景想到建设新生活;三是由荔枝蜜的酿造蜜蜂想到幸福生活的建设者劳动人民,遣词造句方面如“开花时节,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嘤嘤嗡嗡”既传其声,又现其形。好像蜜蜂酿蜜时热热闹闹,兴高采烈,充满着劳动的乐趣。“忘记”把蜜蜂人格化,活现出蜜蜂勤奋不息,不分昼夜的神态。

四、诱发学生的直觉和灵感

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创造思维 篇2

一、挖掘学生潜能, 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

小学生年龄不大, 想象力丰富, 喜欢想象创造, 因而其创作思维比较活跃, 这种学生天性中就存在的潜能, 教师要好好挖掘, 做学生的引路人,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信创造, 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并且帮助学生把这种欲望转化为行动, 最终实现创造的结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彻底地改变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主的传统教学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自主创造、突破常规, 通过自觉乐感的培养, 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 这样下去, 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掘, 也许能够创作出全新的音乐作品。比如著名音乐家贝多芬, 其早期的音乐作品就受到很多前辈的影响, 如海顿、莫扎特等人, 中期以后, 他的作品逐渐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出现了一些“另外的东西” (就是贝多芬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创造的结果) , 最终, 经过他的不懈努力,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作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音乐审美教育的主要动力因素之一, 教师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段或者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作欲望, 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兴趣的培养:

1. 利用音乐故事感动学生, 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

每一个歌曲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作曲家非常敬佩的心理, 给学生讲述音乐背后的故事, 以感动学生, 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 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比如《卖报歌》的由来, 就是因为聂耳在战乱的街头看到了卖报纸的“小毛头”, 他对这些报童的命运在心里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从而萌生了要专门为报童写一首歌的愿望, 于是就有了这首深受儿童喜爱的《卖报歌》;再比如音乐家马可面对着新中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深深地感受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2. 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音乐题材。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 它来源于生活, 也反映着生活, 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 同样, 音乐创作的灵感也来源于生活。所以,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对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 在生活中寻找适合创作的音乐题材, 让学生去聆听、去感受、去表现、去创造, 融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将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融入到音乐的旋律中, 用音乐来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

3. 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作, 珍藏学生的作品。

学生的每一首作品都是学生精神的反应, 记录着学生的音乐轨迹, 所以, 不管学生创作的作品是否优秀, 教师都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 哪怕只是一点点的进步, 教师也要用赞扬的语言肯定学生的进步, 给学生继续努力的信心;不管学生的作品写得如何, 教师都不要指责、呵斥, 或者嘲笑、讥讽, 一定要帮助学生进行修改、润色, 给予积极的评价。同时, 教师也要珍藏学生的创作作品, 记录学生的创作轨迹, 以便帮助学生不断进步。

4. 将收集到的学生作品编辑成册。

教师可以尽力去收集学生创作的音乐作品, 并把他们编辑成册, 在班级中进行展示, 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来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 让学生看到其他人的进步和成绩, 从而你追我赶, 形成学生之间的创作竞争意识, 激发起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创作欲望, 让更多的学生展露出音乐才华。

三、教师可以用多种方法引导、教育学生, 激发并保持创作热情

1. 掌握音乐创作中节奏和速度的作用。

节奏和速度在音乐创作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说, 节奏是音乐中最重要的因素, 它好比是“人体的骨架”“生命的脉搏”。而音乐的速度是与乐曲的内容密切相关的, 什么样的内容有什么样的速度, 不同的情绪也由不同的节奏和速度来表现。如欣赏贺绿汀作曲的《森吉德马》中的一段旋律时, 学生可以感受到乐曲中节奏和速度的作用, 速度较慢时, 给人静谧之感, 使人马上想到大草原的自然风光以及悠然自得的情调;但是一旦速度加快, 就变得跳跃欢快, 富有舞蹈性, 不仅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而且使听者受到感染, 想与之共舞的心情便油然而生了。

2. 教师要讲授简单的作曲方法, 鼓励学生自己创作歌词。

很多学生因为年纪较小, 音乐知识比较薄弱, 对于作曲方法是一知半解或者根本不懂时, 这时, 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学会作曲, 怎样抓住旋律发展的规律性, 怎样进行音乐的分句, 怎样来表达音乐乐思, 怎样掌握大调和小调的起音和落音的规律性, 怎样做好旋律和歌词的对位等。有了曲之后, 学生还要学着自己创作歌词, 歌词的创作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 来源于学生的思想感情, 学生将内心情感的流露表达出来, 写成歌词, 就会使歌词充满感情。当然,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模仿一些熟悉的、感兴趣的歌曲的歌词来进行创作,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熟练的练习填词作曲。

3. 教师要鼓励学生即兴哼唱旋律。

人在心情起伏的时候总喜欢用音乐来表达心情, 学生也是如此。平时学生在心情好或者不好的时候, 就会情不自禁地随口哼上两句歌曲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这种哼唱就是学生进行的即兴创作, 是学生不自觉地运用创造性思维的表现。所以, 教师要对这种情况多加鼓励, 让学生看着手中的歌词即兴演唱, 通过自己的随意演唱将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 只要学生哼唱了, 教师就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哪怕唱得并不动听、流畅, 但是这也是一个好的开端, 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提升的开始。

四、开拓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识

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创造思维 篇3

关键词:培养;发展;创造性思维

一、创设情境,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能培养和鼓励创造性思维的氛围,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我,充分发表见解,以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重视“求异”,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求异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十分重要,它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路,选取最佳的解题途径,又可以使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得以发挥。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求异探新,敢于打破常规,大胆地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立见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措施。

如,让学生解答这样一道应用题:

修路队修一条路,原计划每天修90米,7天完成任务,实际提前1天就全部完成了。实际每天比计划多修多少米?多数学生列出算式:90×7÷(7-1)-90=15(米)。“谁有更简便的解法?”“提前1天完成任务,这1天的任务怎么完成?”个别学生列出算式:90÷(7-1)=15(米)。学生叙述解题思路是:提前1天完成任务,也就是7天的任务6天完成,这1天的任务(90米)必须平均分配在6天完成,因此,90÷(7-1)=15(米)就是实际每天比计划多修的米数。

这种解题思路不仅正确,而且简便、新颖、与众不同。教师对这一有独创性的解法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这一解法的独特之处是抓住了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特殊关系进行的思考,很有新意。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解题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使学生的思维从求异向创新发展。

三、加强训练,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开拓性、创造性,教师就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诱导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去思考、分析问题,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养成勤于动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1.一题多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知条件之间,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提出多个不同的问题,这种发散性的思维训练,也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创造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设计开放性练习

开放性练习知识容量大,综合性强,富有挑战性,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针对学科特点,做到适时适度,自然结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经过长期的训练,就会逐步培养起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进一步培养和发展。

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创造思维 篇4

宝应县画川初级中学

何德君

作文的关键在于选材和立意,选材和立意又贵在求新。然而,学生作文常常人云亦云,千篇一律。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由于人们的思维常常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换句话说,是由于习惯性思维、定向思维的影响。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思考一个问题时,我们的思路往往重复同样的途径„„习惯性思维程序的造成,就好像条件反射的形成一样。”因此,要想让学生写出新意迭出的佳作来,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笔者以为,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相对于顺向思维,总是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然后在探索中选择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如写一件事,先写结果,再回溯起因、经过,最后又回到结果,这便是倒叙。议论文也不一定都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认识顺序写,思路也可以打破常规。如写“说谎”这一话题,有时为了不让对方难堪,或者让对方乐意接受,于是就拿出了“美丽的谎言”;如妈妈吃鱼头鱼尾,把中段的鱼肉让孩子吃,她偏说“我就喜欢吃鱼头鱼尾”;鲁迅明明要弃医从文,偏对老师说,要改学生物,老师教的医学知识还是派得上用场的。因此“说谎”不见得都不好,要看“说”的什么“谎”,要看“说谎”的思想背景和真正目的。又如考虑“遗憾”这个话题,有个学生却以“无憾之憾”为标题,他认为一生都没有遗憾,一切都如意,没经历什么坎坷,生活平静得如死水,这本身就是一大遗憾。诸如此类,大千世界中人们已形成褒贬定势的事物,我们可以就许多问题引导学生唱一下对台戏。如写牵牛花,可以赞美它不妄于现状,不甘心埋没于茅草荆棘之中,勇于攀登,奋发向上的精神;也可以逆向思考,讽刺它靠攀缘树干往上爬,分明是不能自立的软骨头。写柳树,可以赞美它不择土质,落地生根的“志在四方”的精神;也可以逆向思考,批评它随风摇摆,没有坚定的立场。

二、培养学生多方向多角度的发散思维

多方向多角度的发散思维训练,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远景,去追求多样的思维。指导学生多方向多角度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即组织学生从某一事物多种不同的侧面去描写事物,刻画人物,说明事理,发表观点,这既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发散思维需要联想。不论写抒情性散文,还是写议论性散文,往往不能局限于一人、一事、一物。作者要抓住某人、某事、某物的本质特征或象征意义产生联想。由人联想到物,或由物联想到人,或由物、人联想到社会„„作者可以说古道今,由此及彼,借题发挥,通过联想,文章才能有水平升华的高度。

如以“考试”为例,可以从课内科学文化知识和能力的考试,联想到思想、品德、意志等方面的考试,人生时时有考试,更多的是为人处世的考试,社会就是大考场。这样的构思,思路开阔,容易出新。如写“学费”,一般学生可能会在“学校规定的学生在校学习应缴的费用”或“个人求学的费用”上做文章。其实,花钱学到经验、教训,或学到某种美德,交出这学费也是很值得的。又如写在江河上逆水游泳,联想到拼搏精神,联想到学习要有坚强的毅力,否则非进则退;如写“网”,可以联想到社会人际关系中种种无形的“网”,也可以联想到要冲破这张“网”,就需要决心和智慧,等等;如写“锁”,从门上的“锁”,想到禁锢在人们精神上的“锁”。再比如“镜子”这个话题,可以从“邹忌窥镜”谈起,进而联想到我们要经常照镜子,发现缺点,予以改正,也可以从“高堂明镜悲白发”的诗句,领悟到必须抓紧少年时勤奋学习的道理;可以从唐太宗“长宝三镜,用防己过”的名言入手抒发情怀;也可以谈镜子的功用,联想现实生活中具有镜子性格的人。

三、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

辩证法是我们认识事物,客观地评判事物的一个重要思想武器。教会学生辨证思维同样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在议论文写作中尤为重要。

在审题立意上,要有辩证法。例如点与面、偏与全、美与丑、正与反、好与坏、个别与整体、特殊与一般、进与退、利与害、纪律与自由、成功与失败、崇高与卑鄙、谦虚与骄傲等,不能顾此失彼,以偏概全。培养学生客观地、全面地、本质地分析各种问题,对于促进学生的思维逐渐向成熟的方向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论证问题时,要一分为二,富于辩证法。例如90-年一篇高考作文《“花”与“刺”》,文中这样写道:“花”正如那些赞美之词,而“刺”正像那些逆耳忠言和劝告。阿谀奉承尽管使你心满意足,然而它却使你沉迷于过去的业绩,留恋于过去,失去创新的锐气,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问题。而“刺”虽然使你疼痛,但它却使你惊醒,催人自察,正确看待自己的成绩和缺点。

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创造思维 篇5

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也就不可能的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去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仅仅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还是不够的,在教学中要尽量举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运用幻灯片、模型、实物等教具,形象而又直观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综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能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南昌不至于在深奥的数学迷宫中迷失方向。

如在讲解长方体的认识时,笔者引导学生通过以下四个层次进行观察分析:(1)让每个学生把长方体火柴盒的六个面涂上颜色,每两个相对的面涂相同的色;(2)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面,并设问:长方体几个面,都什么形状:面与面之间有什么关系?(3)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其它部分;(4)将炎柴盒沿某一迦拆开,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加了这一教学活动,兴趣也很高,争先恐后举手发言,最后又由学生将长方体各部分的特征完整做了叙述,在此基础上笔者又运用准确、简明的数学用语做出总结,使学生从感性认识,这不仅将抽象公为具体化,使难题迎刃而解,而且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学生得到的知识进一步深化,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3创设智力活动情景,鼓励学生创新

所谓智力活动的指为学生创设一种动手操作、独立观察、引起思考的实际活动,经过群体的交流,完成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使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在此情景下进行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赋予生命力,使学生在情景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地学习。这样也可以使学生敢于暴露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一些疑难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此一方面让他们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独立的个性。例如,在“圆的认识”的课堂上,笔者让每个同学准备一套特别的画圆工具―― 一个图钉、一根线绳、一个铅笔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圆。用这套工具画圆,看似简单,但真正画起来,还真不容易。在运用图钉、线绳和铅笔头的综合操作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小技巧,稍有不慎,就难以画出一个理想的圆。正是因为在反复克服困难中才好不容易地画出一个圆,它便增加了吸引力,从而深刻体验了画圆时各要素的作用。因此,在讨论半径、直径的特点,以及圆心、半径的作用时大家都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引导学生用圆规画圆,这样把学生的思维真正激活了,为停地找规律,急切想掌握它,通过让学生自己操作、感悟、探索、发现新知识、新规律,学生的创新热情定会受到了鼓舞。

4重视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由于数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和运算方法与实践密切相关,数学概念的形成不单是由于客观世界本身存在着量的规定性,还取决于人们测量、计量、度量和操作实践,因而要加强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的正确性、发散性等。例如,数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培养轴维发散性,在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通过思路发散,激发求异心理,寻找多种解题方法,从中发现最佳解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测量六(1)班某组同学的身高时发现:其中两个同学的身高153厘米,一个同学身高152厘米,有两个同学身高149厘米,还有两个同学身高147厘米,求这组同学的总人数。

按一般思路解题:即用这组同学的身高总和和除以这组同学的总人数。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组同学的身高都在150厘米左右,因此,解题时可以把它作用基数,用“基数+(各数与基数的差之和)÷(份数的个数)=平均数”这种方法来快速求平均数。

即:150+(3×2+2-1×2-3×2)÷(2+1+2+2)

=150+0÷7

=150(厘米)

这种变式思维能化繁为简,学生就可以求异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并逐步趋向创新。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篇三

摘 要: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之一,是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关键词:激发;兴趣;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0-246-01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创新的基础是教育。教育要创新,就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其着力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之一,是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多年教育经验,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运用媒体教学激发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小学生的思维通常以感性认识为主,没有外界媒体的刺激、启迪,他们思考问题时,常常出现思维障碍或是出现思维不完整的现象。而使用电教媒体的刺激引导,则能很好开启学生思维闸门,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例如《长方形周长计算》时,出示一个长方形,先让学生指一指这个长方形的周长,然后分组讨论:长方形的周长可以怎样计算?反馈时,学生说教师用课件演示:当学生得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时,电脑把长方形展开,并依次闪烁每条线段,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了周长的计算方法。通过动画演示,催发了学生的“灵感”,学生的脑子里也把长方形进行了分解,理清了周长与长、宽之间的关系,得出长方形周长=长×2+宽×2、长方形周长=(长+宽)×2。又通过课件动画展示,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孩子兴致勃勃的时刻及时提出问题,孩子的探究热情鼓动起来了,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

二、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

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一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教学”元、角、分”时,设计教学情境:我问可爱的小同学们,我们上商店买东西,要带什么去呀?同学们大声说:”钱”。还没有等我再往下问,很多同学就从口袋中拿出钱来。有100元、50元、10元、5元的,有5角、2角、1角的。这一下同学们兴趣都起来了。我说:“光有钱还不行”。还要清楚这元、角、分的不同,这样买东西时才会不出错钱。同学们就是在这种兴趣中,了解到元、角、分的不同,以及他们之间的换算。只要一个个新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生活情境之中去,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就会积极去探索,去创新。否则,则会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另外,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三、鼓励好奇生疑,激发创新思维

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生疑开始。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乐于深入思索事物的奥秘,善于观察特殊事物,发现其中的奇异。因此,爱护和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起点。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数学教学中,我们始终采用创设情景的方法,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识矛盾”,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的心理需求,为创新做好心理准备。在教学”年、月、日”知识时,引导学生提出类似的问题。”书上讲的数拳法能不能倒过来数呢”?”为什么要规定4年一闰”?”2月为什么只有28天或29天”?教师要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即使有的学生的提问是可笑的,甚至是荒谬的,也不能进行批评或挑剔,而要通过评比”最佳一问”等形式使学生获得心理的安全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其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

四、游戏激趣,开发思维

数学课教学中,利用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心理,赋予枯燥乏味的数学以“生命”,让妙趣横生的“动感”数学进入课堂,能使学生以良好的情趣投入到学习中去。选择一些符合教学内容的游戏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例如,在进行10以内加法的整理与复习时,可以设计邮递员分信的小游戏。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写在56张卡片上当信,在黑板上画好0-10号信箱,请全班小朋友送信。每个都送几次,看谁又对又快,不把信送错送丢。这个小游戏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娱乐中学到了知识,整理了知识,并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五、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创新思维

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位学生进行思维提供支柱。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可提高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的手、口、眼、脑等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人人都动手操作,积极思考,研究起来兴趣浓,效率高。例如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摆一摆等。学生在动中获取了知识,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创新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就能把富有创造性潜能的人“材”,陪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看过“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3篇”的还看了:

1.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论文

2.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培养论文

3.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学生联想能力培养论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创造思维 篇6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其次是当今世界对人才的要求已把“创新意识”摆在重要位置。所以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民主环境,要善于分析并支持学生在课堂上个人看法,要让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让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要有新意。当然也不是让学生孤立地去创造,教师的积极引导可与观察力、想象力、判断力相结合,合理地想象。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呢?实践中我是从如下两方面进行。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先是让学生学会“发现”。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却要悟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所以,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亲自探索思考,在自主学习中激励他们智慧与全内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

1、首先要培养学生乐于发现问题的兴趣。

对于枯燥无内容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与被动的,如果能够主动发现,往往会是风光无限,其乐无穷。所以要善于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方法是很多的,在这里我只说“运用电化手段,提高展示”的例子。如上小语第三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用灯片来演示细长的葫芦藤、可爱的小葫芦、雪白的小花,以及和葫芦有关的根、藤、葫芦。我们给葫芦浇水施肥后,养料被根吸收,通过藤送到叶子,叶子被太阳照射后,把养料加工成葫芦成长所需要的营养,这样葫芦就慢慢长大了。这种效果使学生兴趣大增。教师再把叶子葫芦的中间加上蚜虫(动画显示)一只只蚜虫那么开心地吃叶子,学生不难想到:为什么可爱的小葫芦没长大就落了呢?学生也会很有兴趣的去寻找答案:叶子生了蚜虫,它吃掉了能制造葫芦生长所需要营养的叶子,没有了养料,葫芦就慢慢地“饿死”了!

2、要培养学生敢于发现的精神与善于发现的能力。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过这样一句话“学校中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识的方法。”教师如果成功的引导学生发现了什么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我们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就要彻底改变老师的“全盘授予”,放下教者的架子,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善于有潜入深地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的精神,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完《赵州桥》后发问:“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请大家探究的?有一位学生问:“赵州桥这种设计既然是一个创举,有那么多优点,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南京长江大桥不做成石拱桥呢?”显然这一问题闪现思维的智慧火花。于是,我立即将它提升为:在建桥技术上,古代和现代有什么不同?在建筑材料上,有什么不同,赵洨河和南京长江两岸宽度又有什么不同?这一问,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一番争议,学生的认识趋于一致:古代和现代不一样,现代建桥技术比古代更先进;现代建筑材料除石头外,还可以用钢材,而古代只能用石头;南京长江两岸要比赵县洨河宽得多。再如:在讲完《草船借箭》,一位学生问:为什么诸葛亮比周瑜高明,原因是什么?这位教师马上引导:在筹划备箭上,周瑜和诸葛亮的策略有什么不同?即他们在考虑问题上的思路有什么不同?哪种思路好?经过讨论交流:诸葛亮的思路和周瑜不一样,周瑜是以常规思路来思考的,以为箭只能“造”才能得到;而诸葛亮用创造性的思维来思考,想到以“借”可得到箭,也就是以“借”代“造”的方法智取,即利用天时地利向多疑善猜的曹操去“借”箭,课题上的一个“借”就说明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要比周瑜高明得多。

有了问题就需要讲,所以,怎样说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语言。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能脱离创造性语言,要在创造性语言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二者是统一的。下面就谈谈以培养思维为主的语言训练。

1、语言积累。

语言积累首先是一个量的积累。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即第一学段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它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做到丰富语言的积累。言语本质上是习得的过程,需要大量的实践才能获得。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让儿童从做中学”,积累语言是为了用,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语言的积累。不运用语言,语言的积累是没有意义的。

2、换词比较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语言训练。

要想让学生说,首先是让学生有话可讲,然后才是怎么讲。积累就是让学生有话可讲,换词比较就是怎么讲。操作方法是:第一是可以换哪些词?第二是换了这个词行不行?第三哪个词最好?如在教学小语第四册《葡萄沟》中“到了秋天,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一句时。“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这是在写什么? ”(写葡萄的颜色)形容颜色多的词有哪些?(五颜六色、五彩缤纷……)文中用了哪个词?(五光十色)在文中,把“五光十色”换成“五颜六色”,行吗?为什么?(“五光十色”不仅写出葡萄的颜色很多,而且写出了葡萄富有光泽,非常美丽。同时,也说明葡萄成熟了,获得丰收)

3、培养想象创造性的语言训练。

法国思想家狭镇罗普说过:“想象,就是一种特质,没有了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也就不能成其为人。”虽然说的有些大了,但是说明想象力的重要性。有了丰富和想象力在学习中,对课文的阅读情景就能具体理解,并能浮想联翩,且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生动活泼。怎样培养呢?方法也很多,我仅举两例:第一是提示关键词语、句子。如小语第四册《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柜台前个小男孩,只根看到谁买了小汽车,他就马上跟过去,目不转睛地盯着柜台上跑动的汽车,眼里闪着兴奋的光芒。他是多么喜欢小汽车啊”从哪能看出小男孩特别喜欢小汽车的?学习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只要„„就„„”“马上”“目不转睛”“盯着”“兴奋”等词语展开想象。第二是抓标点符号。如《金色的鱼钩》,文中老班长在生命垂危时,还嘱咐三个小战士:“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从这段话中的省略号和感叹号中,我们如果展开丰富的想象,老班长痛苦却又坚毅的神情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而也能进一步体会他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的高大形象。

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创造思维 篇7

创造思维是指在创造性活动中能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 在一般人不觉得是问题的事物上发现问题, 一般人不能解决的问题, 他能从多方面思索, 通过猜测、设想、推导和验证, 以自己独特的见地去解决问题。在我国历史上, 就有许多这方面的故事, 如《世说新语》的“王戎识李”:“诸儿竞走取之”, 唯王戎能因“树在道旁而多子”, 知其果必苦而不动。《三国志》的“曹冲称象”:太祖曹操得一巨象, “欲知其斤重, 访之群下, 咸莫能出其理”, 唯有曹冲能“置象大船之上”而事成。《宋史》称:司马光七岁能以石击瓮, 使坠入瓮中的没水儿童得救。他们都可算思维独特、智力超群、具有创造思维能力的例子。

创造心理学认为, 创造思维常用的方法很多, 而发展求异思维能力是关键的一环。所谓求异思维, 就是从同一个问题去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这种思维要求人们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时, 尽可能向四面八方扩散, 进行正向、逆向、侧向、纵向、横向等多向思维, 从多方面怀疑、设想、推导, 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譬如有这样一道儿童智力测试题:“树上有10只鸟, 被枪打中了1只, 问树上还有几只?”如果用固有的思维方式回答, 必然说:“还有9只。”只有用求异思维, 从多方面设想, 答案才会正确。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 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积极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看法, 即使有些想法不伦不类甚至荒唐可笑也不要紧, 因为有时看似荒谬的问题, 也许包含着合理的东西。“《白毛女》选场”一课中有喜儿独白:“今儿年三十啦, 家家都蒸黄米糕, 包饺子, ……”一个初中学生发问道:“难道只有喜儿一家‘过年的东西什么也没有’吗?‘家家’这个词用得恰当吗?”教师却说:“这剧本是著名作家的集体创作, 你不应该怀疑它!”这显然不是鼓励学生发展创造思维, 是不可取的。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更有广阔天地, 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 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根据二者的这种密切关系, 把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寓于语文阅读教学训练中。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高度的阅读技能, 就没有学校, 就没有真正的脑力劳动。”说明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何等重要。培养阅读技能, 不只是具有对原作内容加以简单吸收的能力, 而且应具有对原作认识、理解、分析、综合、评价等诸方面的能力, 并且还要能快速而准确地从书本中吸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为了培养这种“高度的阅读技能”, 在阅读教学中就应努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具体说来可运用如下方法: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 应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 否则难以学有成效。不少学生往往认为白话文一看就懂, 没啥嚼头, 其实就是不能发现问题。如教《荷花淀》时, 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抓住水生女人回答水生的两个“嗯”字, 以及女人们去看男人途中那划船时不同水声的描写 (“哗, 哗, 哗。”和“哗哗, 哗哗, 哗哗哗!”) , 通过设疑曲问, 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与环境气氛的渲染, 使学生懂得看似平淡的字词, 却表达了深刻的意义。另外, 也可使用曲问法。如教《愚公移山》, 问学生:“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也去移山, 他爸爸放心吗?”学生说:“他没有爸爸。”又问:“你怎么知道他没有爸爸?”学生答:“文中说是‘孀妻遗男’。”这样设疑曲问, 必然能发展学生纵深思考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

所谓多向思维, 就是对某个问题沿着不同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在设计语文阅读思考练习题时, 要着重训练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词多义、一物多用等, 培养学生寻求多种答案的多向思维, 如教新教材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要求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是……”“单是就……”造句, 要求学生调动多方面的生活经验, 造出不同场景、意境的句子。教《春》之前, 先设计了预习思考题:当春天来临大地之际, 你看到自然界的景物有什么物征, 之后要学生多角度地观察、想象。教学时, 学生说出了不尽相同的观察结果, 其与《春》的作者所描述的也不尽相同, 让学生细细咀嚼, 体味朱自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他用词的准确, 明显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再如教童话《皇帝的新装》时, 要求学生说出宫内宫外看光身子皇帝将会怎样和结局会怎样, 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展开想象, 设计多种不同的结尾, 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气氛活跃、各抒己见, 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教学效果很好。

三、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逆向思维要求朝原材料相反的方向、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 赋予原材料截然不同的意义, 得出不同凡俗、富于创意的结论。在字、词、句、段的阅读中, 既要理解其正面意义, 又可反面设问, 进行逆向思维。《回忆我的母亲》中说:“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窘境贫穷, 无法全部养活, 只留下了八个, 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有学生认为:“儿女生得多, 当然会家境贫穷。”教师便因势利导问:“如果那年月里母亲只生一个孩子, 是不是就不贫穷了?杨白劳只有一个喜儿, 日子就好过了吗?”这样从反面设问, 对比分析, 学生自然就想到了当时的历史条件, 从时代背景去认识问题。又如, 《愚公移山》用了神话结尾, 便问:“如果结尾能让愚公的子子孙孙挖山不止而终于移山, 不是更能表现愚公精神吗?”再如教《孔乙己》以后, 启发学生根据孔乙己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身份、地位、性格, 假设孔乙己中举以后的命运结局。这种练习能培养学生摆脱正常的或固有的思维定势的能力, 形成一种从相反方向去认识事物的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

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去思维, 发表不同的见解。如字的形、音、义的异同比较。在不同语言环境中遣词造句的比较, 改变人称或情节结构的复述比较, 对一段文字进行多种分析评论的比较等。理解异同点, 有助于发展求异思维。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 第一段的“悲愤”与“悲哀”可不可以互换?第二部分写冯铿女士的三个“疑心”应如何理解?《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中, 鲁迅把原来的“眼看朋辈”“怒向刀边”改成“忍看朋辈”“怒向刀丛”, 有何深刻意义?《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在总结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原因上有何异同?通过这样的比较思考, 能培养学生推敲词句、注意修辞的习惯, 提高理解、分析课文的阅读技能, 也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从文章的字、词、句、篇角度来比较, 算是一种纵向比较;从同类型或相近的文章方面比较, 是一种横向比较。无论“横向”还是“纵向”, 都有利于求异思维的发展。

总之,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是一个复杂的生理机制, 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系统教学工程, 需要教师拥有渊博的知识和创造性的思维, 需要广大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勇于开拓, 创造出新的经验。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课程改革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吕炳君主编《教育新理念案例解析》,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创造思维 篇8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知识的创新是通过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

1、使学生具有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

要不断创新,首先就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于这些,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的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不要简单的禁止和否定。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很难具有创新精神。

2、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是人们从事的主要活动。既然是创新,就预示着风险。而且,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越来越大。一次创新的成功也许是千百次创新活动受挫的结果;一个人创新活动的成功,也许是成千上万的人创新失败的结果。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人们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始终不一地坚持创新,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应该是历史学科的优势。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很多都是经过科学家的艰苦劳动和无数次的失败才创造出来的。另外,通过讲述无数革命先烈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经历无数次探索和失败后,中国革命才取得成功等史实都能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震撼,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升华,逐步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现行的历史教材,总的来讲比较重视科学性、逻辑性,而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来弥补,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一个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通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展开多方面的联想。首先“纵向联想”,指出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力量源泉来自“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炽热的爱国之心”。接着展开“逆向联想”,痛斥当今社会上极少数只顾个人利益,而忘了国家利益的社会渣滓。另外还展开“横向联想”,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来。由一位历史人物的事迹,这位同学就展开了如此丰富的联想,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发散性的特点。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包括学习过程方法掌握与选择的独特性,思考问题角度与质疑内容的独特性,解决问题方式的独特性,学习结果表达的独特性。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的途径,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试想,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人类将永远停滞不前。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一个学生在《从隋亡唐兴看人才》一文中指出:隋炀帝心胸狭窄、不容贤才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加速器。而唐初之所以会出现“贞观之治”是与唐太宗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该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这在以往著述中,很少提及。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胆而可贵的。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求得解决,这样才能进步。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

其次,在教学上要发扬民主,为独立思考创造条件。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即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知识,这就给了学生标新立异的机会。但学生的标新立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和错误。对于这些,教师如果简单加以否定,不仅剥夺了学生探索新知的乐趣,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疏于思考。事实上,只有犯过“错误”,才能改正错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一定要加以保护。

上一篇:小学一年级语文骆驼和羊教案下一篇:校园美化净化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