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子科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推荐14篇)
【摘要】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具有极高技术含量的学科,本专业培养在该领域内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乃至集成电子系统设计、制造和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它的范围涵盖了许许多多的专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关键词】电子科学,就业,集成电路,汽车电子
1.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已经越来越依赖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电子产品也已经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难以想象没有电脑,没有手机的生活。在这个发展迅速日新月异的时代,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的周期也变得越来越短暂,或许现在是高端的电子产品,几年后,甚至几个月后,就能进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而作为以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我们还需要加强对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认识,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以后继续深造夯实基础,同时也要关注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及时了解就业信息,为将来学有所成立足社会做好准备。1989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九位,1996年排名世界第五位,1999年,排名上升至世界第三,总量规模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量规模国际地位持续稳步提升,已步入电子信息产品世界制造大国的行列,而且提升的趋势还在持续,很快可以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了产品门类相对齐全的制造业体系,彩电、微波炉、视盘机、收录放机、电话机、扬声器、磁性材料等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有些产品占有全球较大的市场份额,并且形成比较强的产业配套基础。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以独到的优势初步确立了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产业发展的显著变化之一是产业分工方式的改变,即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产业链纵向分工方式的形成和高度细分化,以及由此推动的新一轮产业的国家间转移,并呈现出两个重要特征:其一是此轮产业转移伴随着新的产业分工方式的出现——产业链纵向的高度分工化,即加工、组装、制造等相对劳动密集度高的产业环节由发达国家转移出去,形成了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优化布局其产业链,加工、组装、制造等环节与研发、设计、品牌等环节空间分离的格局;其二是一些具有一定基础和比较优势的低成本发展中国家,承接了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加工、组装、制造等环节,从而对部分发展中国家而言带来了参与新一轮全球分工的机会。就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而言,凭借着市场需求巨大、低成本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智力资源等)、相当实力的产业基础和生产能力等综合成本优势,获得了此轮产业转移的有利地位,已初步确立了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重要地位——电子信息产品的加工制造。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及其大出大进国际循环的格局初步形成。
如果我们将观察问题的视角放在加工制造优势的形成过程,也可以从中清楚地发现结构升级的明显步伐,产品结构由过去以家电类低端产品为主,调整到基础类、投资类产品的占有合理的比例,尤其在关键元器件——集成电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据粗略预计,“十五”期间,全国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业的投资可达100亿美元,相当于前30年投资总额的三倍,其中外资占了一半以上的份额。
8.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今后5年左右社会需求分析
根据前面对国内外电子科学与技术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美国、西欧、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已经步入上升轨道。我国随着市场开放和外资的不断涌入,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开始焕发活力。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书将信息产业列入重点扶植产业之一,我国军事和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也必然带动电子科学与技术行业的发展和内需。因此,今后5年我国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将有一个明显的发展空间,高科技含量的自主研发的产品将进入市场,形成自主研发和来料加工共存的局面;我国大、中、小企业的分布和产品结构趋于合理,出口产品将稳步增加;高技术含量产品将向民用化发展,必然促进产品的内需和产量。随着社会需求会逐步扩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总体就业前景看好。目前,市场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基本上是供不应求,特别是高层次的设计人才短缺。但是应该注意到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的分布不均,分类较细,发展变化较快,不同产品在不同时期受市场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另外,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结构具有多样性,既有劳动密集型的大型企业、大公司,更多的是小公司和小企业;既有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更有合资、独资的外企。因此,不同单位在不同时期对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从这一点来看,社会需求与本专业毕业生的层次结构之间的供需矛盾还会继续存在。今后5年内本专业的本科招生应该基本维持现有规模,适当增加研究生和大专层次的招生规模。
小结:
信息与计算科学是集计算机、信息、经济管理为一体的边缘学科。本专业由信息科学、计算科学、运筹与控制科学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理科专业。大多数院校都把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经济信息分析处理作为两个主要的培养方向。该学科就业弹性大,看似万金油,实则就业形势日益严峻。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的签约率均不如人意。以浙江省为例:2005年,浙江省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有900多人,签约率仅为76.91%,大大低于平均签约率。由此可见,如何有效提高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反思:影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初探
前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肯尼迪曾说:“大学的主要产品是人,然后才是技术”。高校毕业生作为高校培养出来的“特殊产品”,是高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的发展总是靠一批批品学兼优的高校毕业生来推动的。就业竞争力是毕业生质量的集中体现。所谓就业竞争力就是毕业生就业能力在就业市场上的表现,即:毕业生具有比竞争对手更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能力。笔者认为: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应该包括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附加竞争力。具体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附加竞争力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这三种能力协调发展,就业竞争力才能显著增强。影响这三种能力的因素很多,大致可以从自身、学校、家庭三方面来分析。
1、从学生自身角度看
作为信息人才,就工作能力而言,主要体现在综合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综合业务能力主要指职业技能。National Instument公司曾经对信息人才的标准作过概括:在精通网站设计语言、数据库、电子商务工具等专业技术之外,还必须掌握商业类、文学类,甚至是游戏类的基本知识。这个目标很高,但很有代表性。职业素养主要指“软技能”,这对一个优秀的信息人才同样重要。软技能包括团队精神、好学精神、奉献精神、沟通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取得依赖于长期的文化积淀,如:学习天赋、教育质量、家庭背景等等。
2、从学校角度看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学校在某一领域内学术研究水平集中体现了该领域学生的专业竞争力。企业在挑选人才的时候,往往会优先考虑在本领域社会影响力大的学校。譬如:浙江理工大学的服装、纺织这两个专业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专业积淀、广泛的校企联合。因而,这些毕业生供不应求。相反,信息与计算科学是新兴学科,最长的历史也不过7年,处于发展期。教师在该领域的研究尚且刚刚起步,更别提成果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学科的知名度不高、课程设计与安排不成熟、专业定位不明确、就业目标不明朗等缺陷。这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择业的困惑,影响了就业竞争力。
3、从社会角度看
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和速度始终是就业市场兴旺发达的生命线。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学生会对照用人单位的标准,不断完善自己。相反,学生会陷入无目标的迷茫状态。信息与计算科学是新兴的边缘学科,社会普通认可程度不高。甚至不少用人单位把该专业等同于计算机。从各类招聘会以及网上招聘会对专业需求的数据来看,指定要该专业毕业生的单位微乎其微。甚至报考国家公务员几乎通不过专业审查。这些社会现象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越是工作找不到,越是不愿意学习;越是不好好学习,工作越是找不到。长此以往,必然会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二、扬弃: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优势探讨
随着中国加入W T O,信息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就业需求。有关专家预测:2002年——2006年,我国将在信息产业方面投资5000亿美元。每年至少需要20万人才,而目前每年只能培养12万人才。正如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在2000年的《国家信息化研究水平报告》中所说的“信息化人才不足成为制约中国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信息化人才主要包括信息技术人才、信息系统的开发人才、信息系统的管理维护运行人员、数据库联机查询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各类工作人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只能满足第一类人才的培养;其他几类涉及面很广,不能简单地用“计算机应用、通信工程”来概括,需要信息与计算科学这样的交叉学科来满足需求。
信息与计算科学作为数学学科下的一个理科专业,主要研究“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础与运用现代计算工具高效求解科学与工程问题的数学理论与方法”。这门学科与计算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有天壤之别。计算机侧重于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开发、运用,属于技术型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侧重于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属于管理型人才。而信息与计算科学以“信息科学”和“计算数学”为核心方向。信息科学不仅是指信息论、密码学,而且还指“有关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鱼信息控制基础的科学”。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础理论、方法与技能,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能解决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属于集技术型与管理型为一体的信息化人才。这些人才正是社会大量需要的。
三、超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和企业联系密切,能进行信息化管理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信息化人才目前相当缺乏。必须加快培养的步伐。笔者认为: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必须从专业性质定位、人才素质定位等方面出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现有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基础上,找准定位、打造特色。
信息与计算科学涵盖面很广,灵活度大。在专业方向选择和课程的开设上应有侧重点。如何培养特色人才成为摆在各个高校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认为:首先,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人才培养应该遵循“强基础、宽口径、重实际”的办学指导思想。“强基础”指深厚的数学基础不能削弱,这是与计算机专业和信息与管理专业的最大区别。培养学生建立、实现数学模型的能力。“宽口径”指基于本科教育的特点,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尤其是与管理类、计算机类的交叉。“重实际”指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其次,根据目前信息与计算科学毕业生供职的行业来看:今后该专业可以朝三个方向发展:侧重于信息科学方向、侧重于计算科学方向、侧重于经济管理方向。侧重于哪个方向,完全由高校的软、硬件条件决定。
2、以市场为导向,走校企联合之路。
鉴于该专业社会认可程度低的状态,高校可以积极与企业联手,实行“订单式办学”。学校根据企业提供的人才模式来教学,学生毕业后由企业来消化就业。学校通过企业提高专业的知名度,开拓就业市场。有利于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能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培养目标。
3、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鼓励“一专多证”。
信息产业是一个充满高薪机遇与竞争的行业。为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开发自己的“软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在学好自己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通过相关的认证考试,提高自己“专业化”水平。与信息相关的认证主要有:网络认证、数据库相关的认证、开发技术相关认证、经济管理相关的认证等等。
4、探索就业教育走为创业教育的新思路。
“就业指导四年一贯制”是众多高校坚持的原则,但是以往的就业教育通过灌输就业政策,传授面试技巧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缺乏创业教育。单纯的“就业”,只是学子通过竞争在有限的工作岗位之间进行选择。而“创业”不仅能为自己解决就业问题,并可以为他人提供就业机会。比如:浙江理工大学05届信科专业的学生创办了梦溪网络有限公司,短短几年回母校招聘大量的毕业生,大大提高了该专业的签约率。
参考文献
[1]、柯羽.《从就业率评价到就业竞争力的评价》[A].江苏高教, 2004, (5)
[2]、岳昌君文东茅丁小浩.《求职与起薪: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 2004, (11)
[3]、刘英.《进一步提高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初探》[A].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校报, 2005, (4)
[4]、郑琼梅.《“职业刻板印象”与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探析》[A].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2004, (1)
[5]、吴新化《.高职文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初探》[A].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
[6]、梁军罗雪平.《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A].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4, (2)
[7]、罗智明《.经济类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定位于培养模式》[A].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 (4)
关键词:电子专业;技能提升;能力
为了对电子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拓展本专业的发展,提高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年初,由我校领导亲自带队,由相关科室人员和相关教师组成了调研小组,依据专业发展方向深入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开展了深层次的论证和对本校的电子专业毕业生在企业的工作情况进行调研。
调研成果:近3年,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约500多人,就业率达95%,专业对口率90%。毕业生就职的行业是电工电子类企业,就业流向是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如,北方光电研究所、北方仪器仪表厂、华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永大集团、物华集团、朝阳大厦手机专卖店售后服务部、三星电子有限公司、盟友软件公司等企业。毕业生在企业及公司主要从事电子零器件的组装、半导体功率器件的生产、芯片生产操作、家电产品售后服务、手机售后服务、设备调试员、设备外修维护、电子产品测试、焊接等工作岗位。
调研表明,本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中职毕业生需求是巨大的,目前用人单位急需的人才主要有:印制电路板的制造加工;电子产品的组装、调试;机电设备的操作、维护;生产现场工艺技术人员等。上述岗位在原有传统行业中融进了高新技术。这些岗位群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突出了应用性和综合化,所需要的人才是能直接有效地服务于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
一名优秀的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教学工作娴熟的教育教学技巧与较强的专业能力。
一、提升电子教师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思考能力。当一个人在面临新的情况或新的问题时,如果既有的知识无法解决,他必须运用既有的知识,并进行重组和加工,找出可以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种改变知识的历程就是一种创造性思考的历程。目前,创新思维能力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经常面临多变的问题情境,而教育工作本来就具有许多的弹性与创造的空间。教师工作并非是例行的工作,因此,教师必须经常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做到能因时、因地制宜,灵活变通教学方法,创造独特的解决方案或教学策略。而且,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观点来看,我们应积极协助教师不断地提升其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提升电子教师的操作技能
操作技能是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就业必不可少的能力,是就业的先决条件,但是在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只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操作技能培养的倾向。这种倾向是不正确的,因为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低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一定要具有动手操作的能力,否则,将难以胜任多变的就业岗位。
这就特别要求我们电子专业教师,积极锻炼自身的操作技能,这样在辅导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才能灵活地组织专业技能操作课的教学。即由教师掌握的技能操作向学生掌握技能操作进行转化,这也是电子专业技能操作课的核心内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操作技能培养所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现在职业学校的当务之急。同时也要注重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实习指导三类教师的配备。
电子教师的操作技能可以通过教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来强迫自己提高,如电子技能就是这样一门学科,通过不同电路的制作可以学习电子技术的技能水平和理论知识。而且,通过在每个电路制作中反复训练,最终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达到企业熟练的技术工人六标准。
三、提升电子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恰当地使用电教手段,特别是电子计算机进入教学领域,能突破原有教学手段没有解决或解决不好的教学难点,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尤其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操作技能培养的教学,打破了课堂与实验室的界限,将讲课、演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形式更加活泼,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操作技能培养中推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应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是电子专业的发展方向。进行虚拟实验的训练,使用虚拟仪器,学习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是掌握现代技术的应用能力必不可少的。
综上所述,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中等职业学校的电子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又要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胜任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双重职责的复合型教师。为此,建议在今后的教师在职教育中,特别是在新课程师资培训中应考虑加强这些方面的训练,从而提升我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设计竞赛组委员会.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训练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习内容比较广泛,这使其专业性并非很强,同学们可以有向各种方向发展的机会。作为以数学和近代物理学为基础的专业,对这两个学科特别是近代物理中电子学的知识要求较高。所以头脑比较灵活,经常有新思想的同学在这方面会有一些优势。从近年来的就业情况来看,本专业属于理工科的热门专业,但录取分数线比较高,第二志愿
录取希望较小。
电子公司、通信公司都欢迎本专业的毕业生。攻读研究生进一步深造,会为将来的发展提供更雄厚的知识资本。另外,出国深造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国外的相同专业同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可以自主创业,从事计算机、IT行业工作。
【生物医学工程】随着医学不断发展,医疗器械不断更新,需要研制出更先进的医疗器械,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生物医学工程是以电子技术和信息处理为主要
特色,是现代工程技术向生物、医学渗透并相互作用的一门交叉学科。
本专业具有很强的交叉性,和生物学、仪器科学联系紧密,不但开设一般的医学课程,还有电子、计算机、信息、光电子等方面的课程。一般分为生物医学、电子信息、临床工程、影像工程等方向,它们有各自的培养重点。生物医学工程对生物科学的理论知识比较重视,侧重在对生物医学基础知识方面,包括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学习。电子信息类侧重培养同学扎实的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及实践能力,为现代医学寻求更好的医疗手段,制造更先进、更安全、更可靠的医疗器械。临床工程类和影像工程类在重点培养同学扎实的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及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医学基础
理论、临床医学仪器、影像技术等方面的学习。
选择本专业的同学应具有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具备扎实的生物、数学、化学和物理等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对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和浓厚的兴趣。本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医学仪器以及其他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产业等部门从
事研究、开发、教学及管理工作。
硬件工程师要求熟悉计算机市场行情;制定计算机组装计划;能够选购组装需要的硬件设备,并能合理配置、安装计算机和外围设备;
Java软件工程师,是完成软件的设计、开发、测试、修改bug等工作,包括业务需求的沟通,功能模块详细设计,业务功能实现与单元测试,系统维护的人员。
销售工程师是指能够独立管理和策划商品的区域销售,营销业务的高级销售人才。具有极高的市场经验和敏感的市场观察力,分析力。要求能够独立管理商品的销售业务。
软件工程师是一个认证考试,具体地说是从事软件职业的人员的一种职业潜力的认证,透过它说明具备了工程师的资格。软件工程师的技术要求是比较全面的,除了最基础的编程语言(C语言/C++/JAVA等)、数据库技术(SQL/ORACLE/DB2等)等,还有诸多如JAVASCRIPT、AJAX、HIBERNATE、SPRING等前沿技术。此外,关于网络工程和软件测试的其他技术也要有所涉猎。
工艺工程师主要有机械工艺工程师、化工工艺工程师、制造工艺工程师、电气工艺工程师等,需要对各类软件十分熟练。
关键词:高等学校,电子商务,就业率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 促使电子商务行业的快速兴起, 形成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但承担着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重任的高等学校 (本文泛指具有电子商务专业大学本科学生学校, 简称高校) 的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却很低[1]。因此, 协调好人才供求的关系, 是促进电子商务专业良性发展的重中之重。
电子商务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 但普遍认为, 电子商务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广义的电子商务是指使用各种电子工具如电话、电视等通信工具和通信设备从事商务活动;狭义电子商务是指主要利用Internet从事商务活动。由此可见, 电子商务覆盖领域广:涵盖了商务活动的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 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具有广泛的需求。根据社会需求, 国内外均对电子商务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美国著名的卡耐基梅隆大学在1998年创建电子商务学院, 1999年宣布设立世界上第一个电子商务硕士点;我国教育部于2000年首次批准13所高校设立电子商务专业, 到2007年底, 全国已有306所高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 目前每年本科毕业生超过1万人。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专业人才的复合性, 本应使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就业岗位, 但连续几年的就业调查显示电子商务专业的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就业率。为实现电子商务的人才供求的衔接, 论文从社会、学校以及两者之间的协调等方面提出改进策略。
一、社会需要培育电子商务用人的良好的环境
社会对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高校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合格的人才需要合适的舞台展示, 良好的电子商务就业环境是实现毕业生高就业率、促进电子商务良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电子商务作为21世纪信息化社会的新兴产物:企业为适应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开展电子商务;社会上也出现一些新兴的电子商务企业如Alibaba, 以及一些新的服务如电子商务的网站租赁等, 社会需要大量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但由于电子商务专业是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型学科, 专业的复合性被企业盲从或片面理解, 加之企业在社会竞争中的功利性, 电子商务专业在社会上缺乏固定的一类或几类岗位, 电子商务毕业生被滥用, 如: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与搬运工人等同, 从而认为电子商务的本科教育不如专科教育。这不仅带来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 也对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办学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 要创造良好的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环境, 促进毕业生的高就业率, 需要企业正确认识电子商务。
首先是加强对企业的电子商务知识宣传, 帮助企业正确认识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高校肩负着培养科研人才与高科技应用人才的双重历史重任, 因此, 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同等重要, 以期作为精英的本科毕业生通过一定时间的实践, 能在企业或行业中起到骨干作用。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 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
其次是加强行业认证和资格认证作为人才衡量标准的权威性。目前, 我国的证书大致有全国电子商务职业证书、国际电子商务师以及电子商务贸易证书等三种, 都缺乏作为人才评价体系的权威性, 导致电子商务从业人员良莠不齐。因此, 加强对从业证书的管理, 提高行业认证和资格认证的含金量, 使之既能符合高校的教学培养目标, 也能作为人才质量评定标准为企业认可, 一方面促进高校的就业, 另一方面提高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促进电子商务的良性发展。
二、高校要加强对电子商务合格人才的培养
高校是培育电子商务人才的摇篮, 良好的环境才能培育出更多合格的人才, 只有合格的人才才能承担相应的社会岗位所赋予的社会责任。因此, 加强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育环境, 造就高素质的电子商务人才是促进电子商务高就业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1. 电子商务专业属于经济管理类学科, 抽象的理论知识需要坚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为铺垫, 基本技能的培养需要通过实习基地或模拟教学平台, 加之电子商务作为学校新的学科专业, 学科综合性强, 需要占用学校大量的教学资源。
2. 电子商务专业属于多学科交叉的系统科学, 高校需要改变学科简单堆积成的“拼盘式”的教学。虽然高校一开始因为教学需要, 将相关学科教师简单的组合成电子商务的教学队伍, 或直接由某一个学科衍生出电子商务的教学队伍, 但在学科发展过程中, 需要根据教师队伍的情况加大对学科教师的政策扶持, 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积极型, 对专业教师提供必要的与外界交流机会, 让教师具有很好的整合学科知识的能力和实践经验, 使之改变那种沿用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或者只靠摸索前进获取知识方法进行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
3. 高校通过各种活动加强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宣传, 在向社会普及电子商务知识、改变社会对电子商务的盲从或片面理解的同时, 宣传学校的电子商务专业, 让社会了解学校的办学优势和毕业生优势, 改变校园招聘会电子商务专业需求不足的局面, 快速开发新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 为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搭建双向就业选择的舞台, 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4. 为长期保持高就业率, 高等学的办学不能脱离本身的教学宗旨, 电子商务专业也不能脱离本身的培养目标。企业组织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基础的工作的人才需求旺盛, 高校不能因此而改变教学定位, 未来社会仍然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基础知识的精英型人才承担企业的重任;此外, 电子商务专业是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学科, 高校不能忽视电子商务专业自身的优势, 因追求暂时的高就业率而改变电子商务本身的办学宗旨:变相转为其他的学科或降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
5. 作为高校电子商务合格的毕业生, 需要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人才营销, 加强自身的宣传, 使自己被用人单位了解、接纳。电子商务专业是高校少有的将人才营销与专业基本功统一起来的学科之一, 毕业生能在人才营销中展示自己的专业基本功。电子商务课程涵盖了网络环境中商品交易所需的主要知识, 一般包含:电子商务网站的设计与制作、网络广告、网络营销以及管理学等内容:电子商务网站不仅能做产品推销, 也做企业形象宣传, 一个精心设计与制作的个人网站能展示自己在电子商务专业方面网站建设的基本功;网络营销能指导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充分宣传自身优势, 网络广告能提高个人网站的点击率, 网络信息具有数字经济的梅特卡夫法则, 有助于毕业生信息的宣传与推广;管理学的人际交流与沟通帮助毕业生更好的把握面试的技巧, 提高就业成功率。
此外, 电子商务的毕业生通过就业渠道多样化也可以实现高就业率。电子商务专业同其它专业一样, 离不开后续人才的培养, 通过优秀的毕业生继续深造, 实现就业的同时也促进高校电子商务师资的发展;并且, 电子商务活动低成本的特点以及其学科专业的优势有助于毕业生自主创业, 从而实现就业。
三、社会与高校需要在电子商务人才评价机制上达成一致共识
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 企业与高校都不能孤立发展, 合格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促进企业适应社会的发展, 也促进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作为合格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需要企业与高校需要统一的人才评价机制对电子商务专业正确引导, 企业、高校与毕业生的共同发展促进电子商务的高就业率, 实现三方共赢。
回顾过去的几年, 电子商务作为信息时代新兴产物和高校的新兴学科, 一直受到较多非议, 本科毕业生低就业率使人们对电子商务信心进一步受挫, 但另一方面也引起人们更广泛的关注:企业开始与学校进行协调、沟通, 尝试校企合作;高校也积极改善教学条件, 改进教学方法。低就业率对电子商务只是暂时现象, 随着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参与, 电子商务逐渐被社会接受, 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也步入良性发展, 本科毕业生必将实现并保持高就业率。
参考文献
[1]李艳李翠芝: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困境及解决对策[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8年02月
[2]李琪:电子商务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9月
【摘要】本文阐述了实践教学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并针对我校在推进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进一步提高电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电子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关键词】实践教学 ; 就业 ; 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本科教学工程校级一般教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面向就业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acjyyb201503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053-01
一、实践教学的意义
实践教学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是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核心内容,实践教学突出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专业型、技术型、应用型都很强的专业,而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还是通过实践教学的不断培养训练而形成的,因此电子专业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加强实践教学,是提升电子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的必然途径。
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校是一个财经类的高校,身处在这样环境中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力相较对薄弱。我校在推进实践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关键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设施短缺落后,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仍显落后。
长期以来,我校的电子实践教学主要依附于理论教学,大多实验设备都未得到及时的更新,现有的实验教学条件和环境远远不能满足教学计划中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充分。实训模拟场地限制了学生更多的培养动手能力的机会。现有的实训设施还远未能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
2.教学计划仍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当前在教学计划中,尽管实践环节的教学课时已有较大提高,如在我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在强调理论教学的同时,一直加强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精心设计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學内容。增大了实践性教学环节课时比例,但除去一定量的停留在计划中的“名义实习”课时后,实际可用于学生实践、或动手的学时仍显不足。
3.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教师中能够适应满足实践实训的总体上比重不高,大量年轻教师从高校毕业后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专门训练,自身尚不能成为行家里手,难以胜任相关的实践指导工作。
4.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薄弱,远远不能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校企间的合作更是匮乏。
许多校外实习基地常常依赖老师们个人在社会建立起来具有较紧密关系的亲朋好友关系,勉强维持、勉强接受。有些学生甚至需要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实习效果堪忧。
三、实践教学改革总结
针对我校电子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关键问题,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践改革。
1.结合专业特点不断改革更新实践教学内容,适应企业用人需求。
根据电子专业特点,对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调整和补充。在传统电子实践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安排了最新的电子技术发展及电子技术应用情况介绍。例如在万用表、直流电源、示波器、信号发生器、功率表等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实习基础上,还适当增加了单片机、电工、设计、嵌入式设计等实践教学单元,并不断紧跟电子技术发展的趋势等,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设计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突出创新训练的重要地位,以满足新形式下创新教育的要求。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发实践教学质量源泉。
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首先,学校制订了相关政策,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培养力度,加强对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工程师、技师引进等工作。其次,建立实践教学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并分批安排教师走进企业进行实践训练和素质拓展,为我校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队伍保障。
3.产学研结合、加强校内外基地建设,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硬件设施条件,是对大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基本保证。根据地理位置的优势,我们广泛与周边相关电子企业和公司建立联系,不断健全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大学学习期间创造更多进入企业公司实习锻炼的机会,我们与企业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并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建立学生创新实验基地,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科技合作,成果转化,创新实验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研究,大大促进了人才培养和专业的发展建设。也为学生今后的自主创业奠定基础。
4.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实践创新积极性,使学生较早的参与到竞赛和科研活动中。
近年来我们加强了学科竞赛的指导和投入,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创新活动,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程序设计、电子设计、“飞思卡尔”智能车和机器人、全国数学建模等竞赛为代表的国家级及省级竞赛活动,并给与一定的奖励。学生们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得到了充分调动和激发。
5.充分利用我校特有的素质拓展周教学安排,不断改革素质拓展周的内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的初步训练;初步具有电子电路系统开发能力;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有工程实践能力,软件编程能力,硬件电路设计能力;能从事各类电子、通信技术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根据这些要求,我们在素质拓展周期间安排了元器件的认识、实用电路的设计、制作与焊接、电路板的制作、程序设计竞赛、走入企业实训等充分的实践环节,让每一个同学都切身的参与进来,体会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拓展。
四、结语
实践教学是检验、丰富和完善理论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一座桥梁,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内容,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才能提高电子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就业竞争力,提高电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史荧中.面向就业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辽宁 高职学报,2013(7):18-22.
截止到 12月24日,39600位大气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5890元,其中应届毕业生工资3352元,6-7年工资4000元,0-2年工资4412元,以上工资5412元,3-5年工资5413元,8-10年工资15936元。
城市就业指数
大气科学专业就业岗位最多的地区是北京。薪酬最高的地区是东营。
就业岗位比较多的城市有:北京[27个]、无锡[22个]、上海[15个]、广州[10个]、深圳[6个]、南京[5个]、成都[4个]、朝阳[3个]、武汉[3个]、厦门[2个]等。
就业薪酬比较高的城市有:东营[24999元]、吉林[0元]、无锡[18999元]、()上饶[13000元]、潍坊[12499元]、济南[1元]、承德[7665元]、天津[7204元]、上海[7172元]、珠海[6999元]、北京[6409元]等。
同类专业排名
大气科学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理学类中的大气科学类,其中大气科学类共2个专业,大气科学专业在大气科学类专业中排名第1,在整个理学大类中排名第40位。
关键词:地理科学专业;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
一、研究背景
自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增加,数量呈现跳跃式增长[1],然而对于人才的需求却比较缓慢或者与之前持平[2],大学生就业面临巨大压力,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同样呈现供大于求的现状,加之专业口径较窄,用人单位吸纳能力低及地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用人单位需求不配套和大学生自身从业素质不高等原因,地理科学专业的就业形式更加严峻[3]。惠州学院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地方院校,其地理科学专业于2009年专升本,本文基于2009级和2010级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综合分析影响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就业的因素。
二、资料来源
本研究于2014年5月对惠州学院旅游系2009—2010级大部分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形式为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11份,内容涉及地理科学的专业认知、就业前景、就业方向、求职压力和竞争力等要素,另对部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就有关问题进行访谈调查。
三、统计结果
1.实际就业情况
在本次调查研究工作中,笔者从惠州学院旅游系就业部获取2009—2010级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资料,其中,从事教师行业98人,占总人数的46.4%;读研深造14人,占总人数的6.6%;从事与地理科学专业相关职业的23人,占总人数的10.9%;从事与地理科学专业无关职业的76人,占总人数的26.1%。
2.就业意愿统计
数据表明,被调查的毕业生中选择教师行业的占52.1%,公务员占4.7%,选择与地理科学专业相关职业的占12.8%,而选择与地理科学专业无关职业的占20.2%。图1显示,影响2009—2010级地理科学专业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因素中,51.20%是地理就业市场形势,32.57%的学生仍能根据自身主观意愿选择就业,剩余16.23%则受家人朋友的影响。
3.就业认知统计
仅10%的受访者对未来就业持乐观态度,60.1%的人持一般态度,还有29.9%的学生持消极态度。学生对就业前景的态度差异,会对地理科学专业就业的对口度造成一定影响,也从侧面说明就业环境的严峻性。由图2可知,64%的学生认为供过于求是未来求职压力的重要因素;此外,学校专业竞争力、自身素质、学校名气和专业排名以及用人单位待遇分别占59.80%、46.46%、74.60%、46.90%和17.10%,这些数据表明激烈的竞争力严重影响学生未来求职的心情,更是直接导致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因素。
如图3,在“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应具备什么竞争力”的问题中,选项分别为教学基本技能、过硬的专业知识、荣誉证书和奖学金、优异的成绩、广泛的人脉关系及其它,比重分别为88.2%、91.5%、48.3%、26.5%、17.5%和10.5%。然而,在图4中受访学生在求职中最欠缺的表现主要为工作或实习经验以及专业知识和技能,所占比重分别为69.2%和63.5%,其中,学校硬件条件不足、求职方法欠缺以及对单位招聘流程和基本要求不了解所占比重较少。
四、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1.毕业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就业观念影响着毕业生在择业中的态度和行为,目前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缺乏就业规划。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愿景与就业的现实状况存在差异,对地理科学专业就业的对口度造成一定影响。数据表明2009与2010级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转行的比率较高,相当一部分受访学生在就业时多半受本专业就业形势影响,不仅增加了这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也体现了他们在就业规划上的欠缺。
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图2的问卷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社会供给与需求错位、高校间竞争压力大以及用人单位存在不公正待遇等因素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然而74.60%的受访学生仍认为最大的求职压力来源于自身素质,充分说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并且,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基本综合素质的要求不仅包括思想和道德层面,还应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基本的法律知识等。因此,作为地理专业的学生要明确专业学习目标,理论结合实际,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实现更好就业。
2.高校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影响
从图3可以看出,毕业生个人的教学基本技能、专业知识、荣誉证书和奖学金、成绩的高低和人脉关系等在毕业生就业时对提高其竞争力非常重要。从图4可以看出,目前高校在就业指导中存在专业知识和技能达不到学生要求,工作或实习经验严重缺乏,毕业生信息来源渠道不畅,对学校就业政策、单位招聘流程和基本要求不了解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毕业生掌握就业技巧和方法以及提高择业能力将产生不利影响。惠州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师范)虽设置了教育实习,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师范生的实践能力,但调查表明学生认为本校的专业实习作用一般,这样的现象暴露出高校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在用人单位访谈中,一些单位反映高校理论跟不上实践,而用人单位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未在高校的课程和培养中反映出来。一些单位还反映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普遍强调要使毕业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但却忽视了用人单位的专业需求,导致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难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高校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是影响毕业生就业十分关键的因素。
3.用人单位的影响
伴随社会的深入发展,用人单位在用人机制、观念等方面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大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因而对毕业生就业产生较大影响。无论是地理科学专业的就业市场还是其它专业,大都面临供大于求的状况,这与高校扩招有直接关系。并且,近年党政机关以及事业单位精简机构、改革编制,使毕业生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的门槛增高,增加了毕业生就业难度。部分用人单位在引进毕业生时脱离实际需求抬高学历门槛,易造成人才浪费,加大人才引进成本。在毕业生访谈中一些学生反映许多单位都要求应聘者有实际工作经验,以减少单位培训成本,这对应届毕业生就业造成不利影响。
4.就业市场的影响
毕业生就业市场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而建立的,它运用市场机制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服务,以达到对毕业生资源的合理配置[3]。毕业生是市场的供给者,如果在就业市场中受到各种限制,不能自由参与市场活动,市场的广泛性、公正性则更难体现。这两个主体的供给和需求数量还使市场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市场供求的基本平衡是市场的最佳状态,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都会对市场状态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地理科学专业大学生就业受到就业观念、高校、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鉴于此,当前大学生势必要认清就业形势,为自己做出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评价。高等院校可通过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和建立起高素质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致力于提供更充分的就业信息与指导服务。同时,学校应注重提高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规范市场行为、提高运行效率,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构建更加完善的就业平台。企业及用人单位应树立正确的用人理念,逐步消除专业歧视及少数潜在不公正待遇,增强企业与高校的交流,大力开展地理实习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尹力.当前大学生就业分析与研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3(4):92-94.
[2]冯建栋.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背景及就业政策[J].企业导报,2011(1):54-55.
[3]陈岩松.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4):85-90.
关键词:就业导向,课程体系,电子专业
一、高职课程体系建设发展状况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1]如果从上世纪80年代算起, 在起步上就比发达国家晚了近20年。虽然起步较慢, 但发展非常快, 这与国家的重视程度是分不开的, 国家先后出台多条法律政策支持高职教育发展, 使得我国高职教育规模迅速扩张。我国高职教育从1998年起步, 经过十年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 至2009年为止, 已经接近高等教育的一半规模。在全国范围地市, 基本都设置有一所高等职业院校, 高职高专所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密切。这种教育规模的大力发展, 使我国进入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时代, 创造了一个新的奇迹。长久以来, 我国地域性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 跟随地方发展的职业教育也存在不均衡的特点, 专业的设置与课程的设计具有较大的差异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在发展过程中, 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张[2], 将本科教育模式“压缩”后移植套用, 没有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与需求建立专业和设置课程, 培养的人才只是本科模式人才的“缩减版”, 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就业难”。高职教育的初衷是“服务地方, 办出特色”, 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和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3], 但是部分高职教育的现存模式明显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不符, 产生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1.对职业教育理念的理解不深, 造成部分高职院校将本科教育模式“压缩”后移植套用, 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教材等都是与职业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
2. 只关注客观需求的课程体系设置, 缺乏尊重人性的发展。
3. 课程体系的建立, 对原理和理论过分重视, 实践和应用性相对缺乏。
4. 根据时下的“热门”专业建立课程体系, 缺乏与地方相结合的特色, 不能很好地服务经济的发展。
直到2006年教育部颁发了16号文, 才为职业教育改革统一思想并指明了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方向, 文中明确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同时明确指出“要加强课程建设,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融‘教、学、做’为一体, 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故我国高职教育中课程改革和教材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以就业为导向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是职业教育能够健康发展的一个保证基本。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 就要与时俱进, 彻底改革, 转变办学模式, 根据企业不同岗位的需求建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当前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尚存在系统性偏差, 导致这一状况最直接的原因是课程设置不合理。长期以来, 高职课程照搬本科课程的模式一直延续, 造成高职培养人才与本科趋同。在相同就业领域里, 高职生和本科生竞争, 前者的劣势不言自明。本来应由高职培养的市场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由于课程设计、实施效果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其毕业生难于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结果是“有需求、没人才”。因此,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核心任务是课程体系改革, 当务之急是要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三、以就业为导向高职电子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策略
1. 课程设置以项目实训为载体, 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高职类电子专业的特点是技术更新快, 动手实践要求能力高, 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教学改革, 要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教学观念, 摈弃以传统理论和虚拟实验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 对培养目标及教学目标要有清晰的认识, 重点是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将专业知识融入到实践实训的项目中, 通过加强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动手训练, 培养高技能的“实操能手”, 服务地方企业, 为经济发展做贡献。
2. 教材应包含电子新技术, 适应企业岗位的技能需求。
现有的高职电子专业教材, 包含电子相关基础知识, 理论描述较多, 项目实训较少, 不能改革实际的需求。因此, 对于电子专业教材, 应综合考虑新技术的发展、岗位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 由教师根据项目和实操编写相应的教材或实训指导书, 在注重电子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 重点培养学生在电子产品安装、调试与维护等方面的动手能力。根据行业和企业的实际岗位技能需求, 以就业为导向, 建立高职电子专业实训项目教材。
3. 探索高职电子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传统课程教学的中心是以教师为中心, 高职电子专业教学改革应转变观念, 围绕学生为中心开展, 这是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在课堂教学中, 应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与教学环境, 让学生能较好融入其中, 产生对学习浓厚的兴趣。这种教学改革的策略, 摒弃了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 转变主体为学生, 让主体学生能更加积极和主动地参与课程教学。同时, 教师由主体地位转为引导者的角色, 通过设计实训项目来引导学生学习, 并作为评估者的角色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
4. 努力向双师型教师转变, 注重教师职业技能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 对高职电子专业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老师必须掌握专业技术, 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和就业情况, 成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要全面熟悉本专业教学的体系结构, 有效地将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与专业知识和技能连接起来。同时, 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应积极创造和争取教师进修的机会, 教师也应积极投身社会到企业中锻炼。教师通过培训和企业实践, 在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同时, 又可将当前最新的专业技术和行业就业动态带到课堂。
四、高职电子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尝试
根据专业建设规划和社会需求的发展, 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应用电子专业为例, 进行高职电子专业的整体课程体系改革尝试, 并在实践中对其逐渐完善。每一门专业课的开设, 都具有明确的实践应用对象和技能培训目标, 对应相应的技能岗位。调动所有专业老师参与, 每一门专业课程都落实课程负责老师, 以人力保障加强课程建设, 争取全部专业课建设成为校级合格课程。
根据高职电子专业就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 在课程的设置上改革课程体系, 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上。将整个课程体系划分为四个教学模块:
1. 围绕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而设置的“通用知识和专业基本知识模块”。
2. 针对应用电子岗位技能要求而设置的“智能化应用和数字音视频技术模块”。
3. 针对电信岗位技能要求而设置的“通信系统综合模块”。
4. 针对嵌入式系统岗位技能要求而设置的“嵌入式系统综合模块”。
针对应用电子专业的特点, 在认真分析电子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基础上, 调研相关企业的岗位需求以适时调整技能培养目标, 以新技术和新应用改革相应课程设置, 同时增加更多和实际岗位一样的环节以满足实际就业的需求。
与此同时, 本专业团队教师以课程的教学为突破重点, 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以《电子电路EDA技术》为例, 以岗位需求为目标, 以考证教材和网络需求资源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内容的改革如下表1所示:
五、总结
以培养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电子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以动手能力培养为目标, 依托地方经济, 可促进高职教育由“学历教育”向“就业导向”转变, 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的改革;可促进就业, 实现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功能, 解决由区域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而带来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工艺、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匮乏的需求矛盾;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高职教育的特点, 为高职的发展方向提供研究参考依据, 有助于将高职教育的定位转化为高职院校的具体办学行为, 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丹丹, 赵志群.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25) .
[2]赵志群, 赵丹丹, 弭晓英.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回顾[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15) .
二、移动通信产业是一个涉及子行业较多的产业,产业链构成比较复杂,有硬件为主的系统设备制造、测试设备制造、终端制造等,也有软件为主的网规、网优、网管软件、增值服务等,也有以提供服务为主的网络服务公司等。移动通信产业大发展带来了众多工作机会,本专业正是依据这个大背景开设的。
三、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数字移动通信系统进入发展和成熟时期。蜂窝模拟网的容量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移动用户的需求。80年代中期,欧洲首先推出了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随后美国和日本也相继指定了各自的数字移动通信体制。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Qualcomm公司推出了窄带码分多址(CDMA: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这是移动通信系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从此,码分多址这种新的无线接入技术在移动通信领域占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些目前正在广泛使用的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是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 电子通信专业求职信
★ 电子专业论文
★ 电子通信类简历
★ 电子通信求职简历
★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分析论文
★ 对电子工程教学革新模式分析论文
★ 通信天线电子自稳系统设计论文
★ 电子专业求职信
★ 电子专业求职信
答:该专业培养具备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生物科学高级专门人才。
Q2:生物科学专业有什么培养要求?
答: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
Q3:生物科学专业的就业方向是什么?
答: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也可以到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另外,生物科学专业的科技含量要求较高,因此对于这个学科的学生来说,选择继续深造对于以后从事专业的科学研究也是有必要的。
Q4:生物科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怎么样?
答:对于生物科学专业来说地区性差异是必然存在的一个问题,前端科技的发展已经济实力和实际需求程度为基础。而这些条件在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大城市经济发展迅速,相应的新需求不断增加,这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可能性。中小城市在这个方面的发展则相对缓慢一些。
据统计数据显示,生物科学专业在就业求职的学生中,有80%以上的人选择在北京、上海及重要的省会城市工作,认为留在大城市对本专业及个人以后的发展都能提供更多的机会,如果去基层单位,不仅待遇低,也很难有提高的机会。事物都必然存在两面性,新兴产业尤其是这种对专业技能、科技含量要求较高的专业,在日趋发展壮大、就业热门的同时,其就业竞争也日趋激烈,而且“门槛”也比较高,本科毕业在文凭方面已经不是优势。
一、理论够用, 应用为主
贯彻“理论够用, 应用为主”的指导思想, 在教学大纲的范围内重新设计教学内容。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理论知识较为薄弱, 因此, 教师要因地制宜, 因生而异, 舍掉或减少较深的理论分析与较复杂的推导与计算。强调基本概念、基本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强调基本知识与应用的能力, 如基本元件的特点与特性;强调基本分析方法的熟练应用, 如电子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同时, 可以适当增加电工的一些实践技能知识、安全用电等基础性知识。
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 因此要围绕职业资质认证的要求, 根据以上确定的教学内容选择教材。教材内容的讲述要求通俗易懂, 范例、教学内容和实际应用相互紧密联系, 讲解步骤清晰, 便于学生课后自学与实践。再配合中级电工考试培训教材中基本的电工知识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水平, 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二、注重实践, 提高技能
在教学形式上,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实验教学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在实验室中, 先进行教学内容的现场实验, 通过实验来验证教学内容, 从视觉与听觉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进行深入的理论学习, 最后让学生动手进行范例验证。这时, 要求老师进行现场试验指导, 解答学生的疑问。通过这种互动式与试验验证式的教学方法, 既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兴趣与动手能力, 同时也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的学习过程由单一的被动学习转变成积极主动的学习, 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 自然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将实际的工程知识与技能穿插在其中, 活学活用, 让学生的基本技能在不断反复使用的过程中达到熟能生巧。如讲电阻元件时, 先讲电阻的基本特性, 再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实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然后讲欧姆定律的含义与使用条件, 最后以实例讲解电阻功率的计算。那么在实际生产与生活中, 如何判断一个电阻的大小?从而引出如何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值的问题。教师通过边使用边讲解万用表测量电阻值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示范完后, 让学生按照万用表的使用说明书进行一次电阻值的测量, 教师在旁边现场指导。
另外, 教师还要注意作业试验效果分析, 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同时, 也有利于老师根据学生所掌握知识的不同程度, 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
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变, 成绩考核采用综合考核的方式。期末考试分为实做与笔试两部分进行。平时作业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20%, 实验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40%, 期末笔试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40%。这种考核方式实现了对学生的全面考核, 提高了学生的试验水平, 强化了学生的基本技能。
三、完善课程和师资建设
教师要关注教改动态, 不断获取新方法;动态选用教材, 适应教改发展, 更新教材, 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教师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 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一方面, 教师通过不间断地自学或由学院送到专门的培训机构学习,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 教师在带学生校内、校外实习过程中或者利用假期到企业、科研院所学习, 不断提高自我职业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子专业 职业高级中学 课外活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109
职业高级中学培养的学生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学生在职高学校中必须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但是,在职高教育实践中,毕业生的总体质量不高,社会竞争力不强。随着当今市场经济体翻的逐步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在办学中已经遇到严峻的形势,比如说办学模式单一、不灵活,培养目标不适应社会需求,教学结构不合理等。因此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此外,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社会对电子专业教育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要求,又因为电子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更新很快的专业,因此,职高电子专业也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寻求更好的发展办法。那么,职高电子专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推动电子专业发展呢?
一、了解学生学情,打好学生基础
职高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初中毕业未能顺利进入高中的学生,此外,伴随着我国高中招生计划的不断扩大,因此,职高学生的生源越来越差,由此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底子越来越不尽如人意,因此,职高教师在开展教学以前必须首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的把握,只有全面把握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原有的认知结构教师才能有效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职高学生生源质量差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职高电子专业内容的难易也是影响教学效果不可忽视的因素。职高学校各专业开设的内容基本是大学、专科学习的内容,因此对基础底子比较薄弱的职高学生来说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如果学生因为基础知识跟不上,那么学生势必会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影响学生专业的学习。因此,职高教师必须在专业课学习之前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充分的分析,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有序的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让学生逐步建立自己的学习能力。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接受能力的方法,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为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依据专业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高职学校在进行专业改革时候可以依据电子专业学生学习情况、自身综合素质以及未来就业的打算,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然后依据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分類,把学生相应地分为三类进行教学试点改革。最后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比如说,操作工专业的学生应该注重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并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销售专业的学生应该注重基础知识学习和综合电子信息的学习,而技术员专业的学生则注重专业技术的学习,加强其对电子前沿知识的了解,着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学习时间有限,如果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去掌握全部的学习内容,那么,学生不但无法透彻的理解所学知识,而且会导致学生学习的不精准,容易导致出现学生什么都学但什么都不会的状况。因此,职高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爱好兴趣对学生进行恰当的专业选择,并在立足专业的基础上切实合理的提出培养的目标以及为实现培养目标所采取的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职业高级中学具有专业性、培养目的性的特点,因此,其对学生的教学培养具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如今职高学校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的紧缺人才,因此,其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由此决定职高学校教师在培养学生能力的时候特别需要注意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前文提到,职高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因此,需要加强文化课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是,其培养重点在于实际动手能力,因此,教师在电子教学中要做好两手抓,一手抓学生的理论知识,一手抓学生的实践操作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此外,实践动手能力能有效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并能让学生在动手的环节深切感知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因此,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是需要教师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促进教学的两个因素。
四、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职高电子专业的教师应该积极为学生寻求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社会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比如说,教师可以引导和带领学生参加雷锋活动月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社区为社区居民进行家电的维修。学生在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家电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将自己所学习的理论应用的实践中,最为重要的是社区居民对学生行为的赞扬和感谢是一种无形的鼓励,激励着学生不断加强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为自己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此外,学生走进社会的活动也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种考验,为将来学生真正走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实战经验,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当然,除了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这一类的活动,学校和班级也可以积极开展技能比赛,让学生在技能的比拼中不断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不断在知识的丰富和拓展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因此,职高电子专业的教师应该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展现能力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比赛和服务社会中切实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
【关于电子科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推荐阅读: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前景分析11-10
关于电子商务专业求职自荐信09-15
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前景及方向的分析06-29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怎么样06-25
爱尔兰电子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参考09-22
光电子科学与技术就业11-13
电子商务专业发展前景09-08
有关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06-04
电子政务论文关于电子政务的论文11-20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分析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