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妈妈作文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描写妈妈作文(共15篇)

描写妈妈作文 篇1

只要我难过时,妈妈都会用那温暖的怀抱来安慰我,让我的心情好了许多。当我生病时,妈妈就会细心的照顾我,让我的身体渐渐好了许多,也让我的`心里感到妈妈细心与爱护,我真的好感谢妈妈。

有一次妈妈教我起脚踏车,妈妈在后面扶着,当我跌倒时妈妈还说:“没关系,再来一次”,当妈妈说这句话时,让我更加有信心来克服这个恐惧。

描写妈妈作文 篇2

第一部分:忆, 擦亮五个名字的圣洁之光。

教师请学生在最干净的一张稿纸上写下自己最爱的五个人的名字, 并让学生进行交流。学生情绪高涨, 课堂上暖意融融。

第二部分:划, 体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教师让学生在五个名字中划去一个, 并陈述理由, 且以自己的语言渲染气氛, 逐步调动学生的情感。接着, 再划去第二个, 第三个……直至最后一个。学生的情绪陷入低谷。

第三部分:写, 倾听自己最隐秘的心灵之声。

教师请学生把课堂上发生的一切都用文字记录下来, 时间为15分钟。写后, 请学生诵读自己的习作, 教师进行引领点评, 其他学生作适当修改。

第四部分:悟, 点亮习焉不察的成长之思。

教师请学生根据课堂发生的这一幕, 为自己写的文字起一个题目, 在题目中表现“爱”这一永恒的主题。

整个设计浑然天成, 课堂一起一伏, 张弛有度。教师的语言充满激情, 极富感染力, 点评引导循循善诱, 从容自如, 很好地拨动了学生的情感之弦。课堂上, 教师掌控自如, 学生回答精彩, 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般顺畅, 最后提升主题亦是水到渠成, 顺理成章。这样的课, 是一顿视觉大餐, 带给我们一种美的享受;这样的课, 亦是一顿思维大餐, 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其一:什么是作文

这堂课曾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响, 并展开争辩。其中一位网友这样说:“这位老师真是够‘狠’的, 为了一篇作文, 就要让六年级的孩子体会一次‘生离死别’。而且, 还是让尚且年幼、纯洁的孩子亲手用笔‘做掉’自己的亲人。结果正如教师所设想的那样, 仅用15分钟, 一篇篇感人的文章挥笔而出, 可是读着这些只能算是问号与感叹号叠加的所谓文章, 实在如鲠在喉。”我不知道别人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但于我来说, 的确如此。这样的课堂, 不缺激情, 却少了一股温情;读着澎湃, 却少了一些回味。这不禁让我想起那篇小文章《妈妈回来了》:前段时间, 妈妈去杭州学习, 去了好长时间, 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 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 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 因为妈妈回来了, 爸爸的生日就能过得更好, 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妈妈不在家的时候, 我很想她, 想妈妈的感觉, 是一种想哭的感觉。文章很简短, 很质朴, 可是那一句“想妈妈的感觉, 是一种想哭的感觉”却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们不管用多么生动的语言都不能写出小孩子内心这种最真实的感受:想哭的感觉。于是, 我就想问:究竟什么是作文?

以我肤浅的理解来说, 我认为作文就是抒写生活, 反映生活;抒写自我, 表达需要。所以, 作文是生活的再现, 是生活的缩影。那么, 在小学, 我们为什么要开设作文课呢?为什么要进行作文教学呢?在我这个一线教师看来, 原因有两点:一是小学生对日常生活视而不见, 不知如何观察;二是小学生有时想写, 想要表达, 却无从着手。这样看来, 我们要教给学生有序地观察, 有序地表达。这是作文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再回过头来看王老师的这堂作文课, 是以“生命意识”立意的, 他想通过深度的情感体验唤醒学生沉睡的言语诉求, 从而让学生想写并乐写。这样的本意是好的, 但我认为, 难道我们教师非得通过这种逼迫的方式唤醒学生沉睡的语言吗?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是立意新颖高超吗?并非如此。比如朱自清的《背影》, 平平实实, 却自有一番温情在;比如那个获得冰心作文一等奖的7岁小童写的“想妈妈的感觉, 是一种想哭的感觉”。最为朴实的语言, 却表达了最为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 只觉得心里暖暖的, 柔柔的, 没有澎湃的激情, 却感人异常。

其二:作文课该承载什么

王老师的课无疑是精彩的, 课堂无疑是诱人的。然而,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 面对十二三岁的小学生, 我们的课堂有必要承载这样的生命之重吗?我觉得没有必要。面对这些十二三岁的孩子, 我们应更多地给予他们灿烂的阳光, 温暖的亲情, 让他们懂得生命的珍贵, 而没有必要用这样“残酷”的方式让他们经历情感的大起大落。

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 总是讲究立意, 立意高远、深刻, 分数就高。写老师, 必定要写到“兢兢业业”的园丁精神;写妈妈, 必定要写到“无私”的母爱;写山水, 必定要感叹“祖国的美丽富饶”……如此一来, 学生们的作文便多了共性, 少了个性, 因为太有“个性”的文章往往得不了高分, 立意不高的文章总是因为“没有深度”而招致“棒杀”。这是否扭曲了作文教学的本意?《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总目标中对“习作”的目标描述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如此看来, 在小学阶段, 我们更应注重引导学生“怎样写”, 而不是过多地去思考作文课该承载什么, 否则, 目标不明, 也就难免南辕北辙了。

其三:作文内容该如何选择

我们可以看到, 在王老师的课堂上, 仅从作文角度来说, 给予学生的东西的确很少, 如果作为一节思想品德教育课, 面对的若是高中、大学的学生, 我相信给予他们的东西会更多。在这节课上, 学生的确沉浸其中, 有了情感的体验, 但却没有挖掘生活的源泉。王老师让学生想想亲人的音容笑貌, 想想与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 这原本可以打开学生的记忆之匣, 那些温馨的、感人的小细节原本可以进驻学生心间, 充实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体验, 可惜也只是匆匆带过。除此之外, 就是在点评作文的过程当中, 对学生进行了一些引导, “润物细无声”地渗透了一些语言的运用, 整堂课中更多的是情感的渲染。然而, 我们为什么要拼命追求作文语言与情节的“生动感人”, 而忽视作为作文血肉的点滴生活呢?不一定大喜大悲才能写出好文章, 唯有对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都能予以自由、自然表达, 才是好文章。否则, 何来《背影》?何来“想妈妈的感觉”?

谈作文细节描写教学 篇3

关键词:作文;细节;指导

在学生的作文中,经常出现叙事只有过程,缺少对具体细节的描写:写人,只写人物做的事,缺少对人物外表、内心的描写,使作文显得平淡无味。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把作文的细节写好呢?

一、教师要进行科学的指导

首先教师要上好作文指导课,要循循善诱、精心指导。通过扩词成句、扩句成段、扩段成篇等训练形式,让学生从感性上知道怎么写才算是具体的。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范文引路、学生作文引路等方式,逐步引导学生把细节写好。其次,在讲评时,教师要抓住典型文章,好差对比,让学生明白怎么才能把文章写具体。讲评还要和修改结合起来,通过全班学生的共同努力,把较差的作文改成好作文,用现身说法的形式使学生受到教育。

二、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仿写

学生语言文字表达的最初阶段都是借助模仿为阶梯。我们现行使用的教材是按读写重点训练项目组成单元,每单元选入的课文充分体现了本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教师要用好教材,利用学生的模仿心理,指导学生仿写。这种方法适用于中低年级,在学生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搀着学生走,待学生走稳了,再松开手。引导学生由仿到创,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来。

三、引导学生多观察、多积累

“观察”与“积累”犹如作文之翼,缺一不可,作文首先要有内容,而内容材料的获得则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有的学生留意观察生活,写作文时就有话可写;而有的学生不留心观察,有些很好的写作题材与之擦肩而过,却视而不见,写作文时就觉得无话可写,更不用说写具体了。教师要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并且要仔细观察,有重点地观察,这样写作时就会有点有面、点面结合,文章就会血肉丰满、生动感人。

有些学生有了好的题材,却不能流利地表达出来,原因是表达能力不强。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多摘抄、多背诵,在学生脑子里建立一个“语言仓库”,学生在作文时就可以随时调用,笔下生花了。

描写外婆的作文: 妈妈的妈妈 篇4

母亲你还记得吗,在我快要面临生命危险的那一时刻,你却毫不犹豫地在每日每夜的为我操劳过度;在我被别人打得头破血流的时候,你是第一个为我出面,才把这场危机给解决了;这次你又为我做了一件令人难以忘却的事情。

这是一场毫无停息的暴风雨中,我还是像往常一样,看到没到吃早饭的时间,在看到外边又刮着风下着雨,就在床上躺了下来。突然,|呤呤的叫声响起来了,一看就知道是那整天没完没了的闹钟又在演戏了,我正想关掉那障碍时,母亲缓缓地往我房间走来,那熟悉得不得了的脚步声慢慢的向我逼近,但我还是老样子,管都不管,就躺了下来,母亲走进来看到我这鬼精鬼灵的样子,立马说道:“如果你不怕迟到,那你就睡吧,迟到了,别把责任推卸到我身上就好了。”我暗暗嬉笑了一下:我才不起来呢,外面风雨如冰块一样以迅雷般的速度疯狂地往地面砸去,如果我起来了,吃亏的就会是我了。刚笑完,母亲不知有什么法宝一样,好像听出了我想的那些话,就立即对我使用酷刑——打电话给我父亲,因为他知道我从小就害怕我父亲的斥骂与鞭打,我马上跳下床来,母亲才就此罢休,我刷牙完后,忍不住这口气,立即跑到母亲面前叫哄,使得母亲很伤心又很生气,哄完后,就带上书包冒着雨跑向学校去了,转眼间,五节课一不留神就完了,我望着窗外的暴风雨,感到很烦躁,因为我出门没带上雨伞,过了一会儿,许多同学的家长陆陆续续地来接自己的孩子,我望到这一幕,我感到很愧疚。

我只好按照老方法绕道回家——冒着雨从小径回家,正准备出发时,一个很熟悉的背影从雨中骑着那破旧的自行车想我开来,我一望,才发现原来是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在远处呼喊着一声:“快上来,俺们回家去。”我这下才懂得原来母爱不是一丝毫矛盾就能烟消云散的,母亲,你在我被暴风雨的黑暗困住的时候出现在我面前给我温暖的阳光,你真伟大,我的母亲。

描写妈妈作文 篇5

就在上个星期,那个人来给我送衣服,那个人是骑着电动车来的,她把我叫了出来的,她问我冷不冷,我摇摇头,我看到她的脸被冻得通红,头发被风吹乱了。她给我换了衣服就走了。我回家了,发现她感冒了,我脑子里突然回放起她给我递衣服的情景,我知道了,她是因为给我递衣服而感冒的。

小时候,我发烧了,爸爸说不要紧,而她硬要爸爸把我送到医院去,爸爸不肯,她就自己一步一步把我送到医院去,当时,我们这里还没有医院,还要走很长的路才能到医院,她自己走都很难走到那里,更不用说还带上我。但她还是抱着我走到了医院。

每次,我上学时,笔、碗、茶杯什么东西都要她来帮我装进书包里,而我则在一旁看电视衣服也由她来弄,然后,她会告诉我哪个衣服放在哪里,应该什么时候穿,还会告诉我哪天冷哪天热。校车快来的时候,她会说一大堆话,例如:不要吃太多学校的垃圾食品,要听老师的话,不要和同学闹,上课不能开小差,要认真听讲。是的,她就是我的妈妈。

妈妈对我的爱是无微不至的,她自己也因此付出了代价,时间让妈妈的眼睛失去了往日的明亮,让妈妈的眼角冒出了皱纹。我一定会好好报答妈妈,到那个时候,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了,眼角再也不会冒出皱纹了,只可惜,那时妈妈已经老了,但是我一定会更加关心妈妈。因为我知道妈妈为我付出了很多心血。

描写妈妈作文 篇6

我的妈妈有着一双大大的眼睛,不高不低的个子中等身材

自从我上了初中,妈妈对我的关心又加了几十倍,她每天早上四五点起床给我做饭,给我切水果,然后再给我送去学校,记得有一次,天气很冷可我只穿了一个薄薄的衬衫,等早自习结束了,爸爸把外套送了过去。等晚自习结束了,她和爸爸就会去接我。

妈妈已经为了我操碎了心,我们还有什么权利不认真学习?还有什么权利惹她生气?

作文的“色”“声”“味”描写 篇7

一、作文中的“色”

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倘若一篇作文中没有一处色彩描写,那么作文的表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加上适当的色彩描写,一定会锦上添花。例如,《可爱的草塘》这篇课文对草塘的描写:“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作者既向读者展示了草塘景色的层次美、静态美、动态美,还向读者展示了草塘的色彩美。“翠绿翠绿的、鲜绿色、翠绿色、墨绿色”,作者次第写出了草塘“色”的变幻,向读者勾勒出一幅草塘美景图。假设没有“色”的描写,那么这篇文章的表达效果就会逊色许多。

二、作文中的“声”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在家里有锅碗瓢盆的交响曲,在学校里有琅琅的读书声,快乐的欢笑声,悦耳的琴声和歌声,上下学的路上,汽车的鸣笛声,各种叫卖声……声音无处不在。如果我们的作文缺少了“声”的描写,就好像一部无声电影,令读者兴味索然。如果恰当地用好拟声词,表达效果就会截然不同,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文章更加生动。譬如:春天来了,他常常到小河边玩。青蛙“呱呱”地叫着,啄木鸟“笃笃”地啄着树木,甲虫“嗡嗡”地飞着。三个拟声词,让无形之声变得真实可触,读者也会被这美妙的大自然的交响乐所陶醉、所迷恋。

三、作文中的“味”

在我们的生活中,“味”无处不在。例如,一个学生的习作《烤洋芋》:“爸爸把烤熟的洋芋掰成两半,分给我和妹妹。我摸了摸,热乎乎的,闻了闻,一股浓郁的香味钻进了我的鼻孔里,那冒着热气的黄亮的瓤,就像金瓜的瓤似的。我一边吃一边细细品尝其中的美味,真是又香又甜,又沙又面。”小作者对洋芋烤熟之后浓墨重彩的描写,简直令读者馋涎欲滴,多么想亲自品尝一下烤洋芋的美味啊!再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作者先写了荷花开放之后的“味”(清香),又联想到了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恰当准确,为文章营造了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

细节描写:让作文亮起来 篇8

……要走了,孔繁森默默地站在母亲面前,用手轻轻梳理着母亲那稀疏的白发,然后贴在老人的耳朵旁,声音颤抖地说:

“娘,儿又要出远门了,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要翻好几座山,过好多条河。”

“不去不行吗?”年迈的母亲抚摸着他的头舍不得地问。

“不行啊,娘,咱是党的人。”孔繁森的声音哽咽了。

“那就去吧,公家的事,误了不行。多带些衣服干粮,路上可别喝冰水。”

想到这可能是同年迈多病老母亲的最后一面,孔繁森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情,“扑通”跪在母亲面前,“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娘,您多保重啊!”说完,流着泪给母亲深深磕了一个头。

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把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的某些细小处放大,加以细致的描绘,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著名作家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这些话告诉我们,好的细节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真实性,使笔下的人物形象更丰满、事件更具体、主题更有说服力,使文章的生活气息更浓,更能感受到细微之处的真情实感。如《红楼梦》二十三回宝玉见贾政前后的一段细节描写:宝玉听说贾政叫他时,“好似打了个焦雷,登时扫去了兴头,脸上转了颜色,便拉着贾母扭的好似扭股儿糖,杀死不敢去。”不得不去时,“宝玉只得前去,一步挪不了三寸,蹭到这边来”,“挨着门进去”。如此光景,不禁令人想起老鼠不得不见猫的情形。但出来时的宝玉,可就是另一种情形了:“慢慢的退出去,向金钏儿笑着伸伸舌头,带着两个嬷嬷,一溜烟出去了。”这个细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们无法忽视,无法不发出会心的微笑,一个多么顽皮惧父的宝玉啊,真是细微之处见精神啊!

那么,怎样才能在人物描写中写出传神的细节呢?

一、创设情景,感受细节

有位著名文艺评论家曾说过:“细节来自生活,只有真正熟悉生活的人,才能真正掌握细节。”可以说仔细观察,留心生活中的每一个真实,是学习运用细节描写的大前提。如著名作家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一处细节描写:有一次,蔡老师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这个细节描写来自生活中的仔细观察,如果没有作者的细心观察,又怎会有老师“好像”要打,其实根本没有想打呢?

笔者在教学《记一次文娱晚会》时,第一步:先让学生自看图画,回忆以往的文娱晚会,尝试作文。图画内容为“文娱晚会”,起初不少学生写得很不具体:“元旦前天晚上,我们学校开晚会,台下黑压压的一片,大家都在聚精会神地观看,一个节目表演结束了,大家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晚会的节目真精彩啊!大约两个小时后,晚会结束了,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会场。”

第二步: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一看参赛者的神态、动作;二看观众的神态、语言、想象其心理。

第三步:组织活动、全面观察。我在班上开展了一次“文娱晚会”活动,要求全班同学参加,由于学生亲身实践,深入体验,获得直接的感受。在随后的作文中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例如,有个学生这样写道:“……文娱晚会的节目异常精彩,既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又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你看,一群江南水乡的农家少女姗姗而来,双手摆动,翩翩起舞,火红的丝巾在细嫩的小手中一抖、一颤、一转,灵活万分;披散的头发微微倾向一方,飘摆自如;紧身的短衫、中裤随着队形的不断变换,组成一朵朵艳丽的小花。她们的步履是那样轻盈,仪态是那样大方,犹如天宫仙子降临人间……”

二、运用绘画技术,强化细节

要想使人物的思想感情、个性特征更鲜明突出,可以采用以下绘画技术:

1.精工细笔法。

即以细腻的笔触对人或事物作详尽而细致入微的描摹。如《药》中的一段描写:“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这段文字写的是革命者夏瑜被杀的情景,把那些无聊的人比喻成一群“鸭”,形象地写出了国民的麻木、不觉悟。

2.简笔勾勒法

即用简洁有力的笔墨描绘人物的特征,勾勒人物肖像,语言精练,笔墨极少,但能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看清人物身份。如《孔乙已》中的一段肖像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廖廖几笔便将一个穷困潦倒的迂腐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

3.动态造型法。

肖像描写往往侧重于人物静态的描摹,这样人物就不易写活,缺少灵气,但若能抓住一些动作的细节特征,就能更全面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如《药》中:“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去了。”这一连串动作的细节描写非常传神。华老栓开的是小茶馆,积攒一包洋钱不容易,收藏也就特别小心,以至华大妈要“掏”上半天!老栓“接”、“ 抖抖”地“装”、不放心地“按”,生动表现了社会最底层的市民生活的艰辛。通过对这些动作细节的描写,学生作文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他的英语老师:“上课了,只要你有违反班规的现象,老师白白的手臂一举,纤纤玉手一扬,洁白的粉笔头便向你飞弛而来。有一次英语课上,两同学正聊得起劲,老师看见了,为了不影响讲课,老师拿出多如牛毛的粉笔头儿向他们射去,只听‘飕飕飕’的声音,雨点般的粉笔头同文具盒,课本撞到了一起。”这段描写写得生动活泼,使一个热爱学生、性格泼辣而温和的女教师形象站在了读者眼前。

三、采取电影蒙太奇手法,放大细节。

蒙太奇手法指一种电影镜头组合的理论。

作文过程包含的因素和环节往往很多,有时问题就出在一些并不被关注的细枝末节中,通常很难训练到位。事实上,对这些细节采取电影蒙太奇手法,通过慢镜头、特写镜头和放大镜头反复呈现。这样训练后,再针对性地进行矫正训练,效果常常比较显著。如一学生习作《眼睛》就成功运用了此法:“当我这个农家子弟要去省城参加决赛时,老实巴交的爸爸想方设法为我借钱买衣,直到见我穿上新衣服,爸爸用慈祥的目光把我看了好几遍,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汽车开动了,透过车窗,我又看到了目送我的爸爸深陷的眼眶中通红的眼睛放射出的目光竟那样的慈祥;在考场上,正是因为忆起那双眼睛而使我过关斩将,无往不胜。”作者反复描绘爸爸的眼睛,不仅突出了一个父亲为子女不辞辛苦、日夜操劳的性格特征,而且充分体现了伟大的父爱。

总之,细节虽小,但不可小视其作用。好的细节描写能够使人物性格鲜明,增强内容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感染力。细节描写是场面中的一个个小环节,没有它也就构不成场面;它是情节中的一粒粒闪光的珍珠,失去它情节就不会连贯起来,更不会光鲜起来。我们只有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不断地去发现细微、挖掘细节,才能更好地表现独特的人物个性,折射多样的生活,表现生活的精彩。

[作者单位:广西桂平市南木镇第三初级中学]

描写妈妈作文 篇9

她是意为勤劳、认真的妈妈。她每天都要洗衣服,把每件衣服洗的干干净净,就像新衣服一样,她每天都要打扫家里的卫生,把家里整理的井井有条。

她对我的学习很关心,无论有多么忙,我的作业都会认真检查,我遇到不会做的题,她都会耐心教我,经常告诉我在学习上不嫩有半点马虎,一定要认真、仔细,她还经常告诉我学习态度一定要端正。

描写唠叨妈妈作文 篇10

我写作业的时候,我妈说我字不好看,叫我写快点。我想写快,但是写快了就不好看了。如果我写得好,我就不会写得快。怎样才能写得又快又好?我对妈妈的唠叨很不耐烦,以为她没做作业,不知道我的烦。妈妈好像知道我的不满,又开始唠叨。你看冉冉姐姐写得多好,她比你小,写得很好。写的不好,考试会扣分妈妈的唠叨真的很烦!

有时候妈妈的`唠叨让我觉得很温暖。有一次,我摔倒了,腿上有些血。我妈一直问:我怎么摔的?疼吗?让我看看我摔在哪里了。要不要去看医生?听到妈妈的唠叨,我就知道她在关心我。

例说中考作文之细节描写 篇11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细节就是我们很熟悉的语言、动作、表情、外貌、环境、心理的细节;描写是对事物的具体状态作描绘和摹写。细节描写的空间很广,因此它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许多优秀的作品常常因为某一个精彩的细节片段而让人感同身受,过目不忘。如《散步》中对南方初春田野的细节描写(环境细节),虽着墨不多却透露出春的气息和不可遏制的生机;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让人刻骨铭心,是因为其中父亲买橘的背影(外貌细节)被刻画得感人至深;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到咸亨酒店里买酒喝时,“排出九文大钱”,就这么一个动作细节描写就把孔乙己明明穷困潦倒却还要摆阔的迂腐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见,“虽是微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恰到好处的细节描写能够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作品所要表现的情感也就随着这些细节刻画自然地流露出来了。

反观许多考生的作文,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考生都能明确文章主题,也有一些写作素材,可是写出的文章就是描写不具体、抒情不细腻,显得空洞抽象、平淡单薄,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更不能打动人心。细推究之,缺乏细致的观察、没有生动的细节描写是造成这种作文状况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中考作文的写作中,细节的精心选择和恰当运用往往会促就一篇感动人心的高分作文的诞生。

我们不妨以2007年各地一些中考作文为例,来探寻成功的细节描写。

一、多个角度,塑造人物

近几年各地的中考作文命题大多虽说文体不限,但命题设计意图仍较多偏向记叙文方向,毕竟写人记事是培养初中生写作的重点文体。因此,如何把生动而典型的细节描写融入写人记事中,让文章的情感顺着细节描写流淌而出,应成为考生着重关注的问题。

“榜样,就在我身边”是2007年广东茂名市的中考作文题。命题者的意图明显在于要考生能通过具体的事例和生动的细节来刻画出一位在自己身边的人物形象,并对人物的美好品质进行赞颂。一考生作文片段如下:

那位老头黑黝黝的体肤,瘦得如皮包骨。看着他拉着后面的"超级重型三轮车",骨头似乎全要被拆散了,单薄的躯体在风中摇摇欲坠。我有点同情,他该怎样对付他身后的大怪物啊?

突然,有一个穿着时髦的小妇人向桥头走去,我却在想:这会与电影中的一样吗?一个美貌女子在经过一个乞丐面前时,那位女子轻视地瞥了他一眼,并对他大吼一声:"嘿,乞那么多钱有什么用?全给我吧!"我想不下去了,那不过是一个有钱的小妇人啊!

当小妇人逐渐地靠近那个老伯,出乎我意料的是,那位小妇人悄悄地在后面帮着那位老人推车!我看到:那位老伯的衣衫湿透了,但是那位小妇人的衣衫也湿透了,她的小白裙在破车后面挂了一个小口,还有些地方被弄脏了。可是,她全然不顾,一步步帮着老伯推车,形成一道很美的风景线。

此文段从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角度对人物进行特征化的细节刻画,把拉车老头的瘦弱无助、小妇人的善良形象鲜明地凸现出来,中间一段“我”的猜想,又与“我”之后所见的情景大相径庭,对比中更能突出小妇人人美心更美。

二、感觉叠加,多重体验

漫步在这条小巷之中,一排排灰黑色的砖墙错落,乌黑而泛黄的瓦片中有一种不温不火的温柔,墙根还有几簇新生之草。没有精心的雕琢,只有时间留下的沧桑。巷弄里的胡琴正在如《倾城之恋》中那样"咿咿呀呀"地响。那已脱落油漆的门后,竟是一簇簇繁茂的花草,那油亮的绿啊,你又在惜叹什么?是一种怀念吧。门后的老者拿着蒲扇安静地坐着,这安详,是多么难能可贵啊!(温州市2007年中考满分作文《惜》片段)

在这一片段中,考生从视觉、听觉等角度描绘出了老巷的沧桑与安详,对老巷的怜惜之情溢于言表,使人读时也不觉随之叹惋。

不难体察,文章中对景物的描绘若能从不同感官入手,来牵动读者的层层体验,“写景如同身临其境”,无形中就已成就了文章思想情感的挥发。

三、角度互补,动静相宜

湖北省2007年江油市中考满分作文《人间何处无风景》片段:

海水轻轻地拍打着礁石,溅起一层水花,水花再次跃入海中,"滴答",泛起一圈淡淡的涟漪。海的胸怀是巨大的,也是那般深邃。海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海蓝似湖水,却比湖水蓝得纯正。这一片恬静的蓝,与天相接,似乎永远都没有它的尽头。海在守望……

她也如海般守望,只不过她守望的父亲永远都不会再回来,永远……

她一袭白衣,静静地坐在海边的礁石上,海风吹着她飘逸的长发。她深邃的目光掩饰不住忧伤……

幽蓝深海,

隐不住无限的伤,

听,

轻轻的,幽幽的,

那是海哭的声音……

她坐在礁石上,陷入了回忆之中:她的父亲是一名海上搜救人员,常常要出海营救遇险的船只。那是一个风雨如晦的夜晚,父亲接到一个电话后,马上披上衣,摸了摸她的头,笑了笑,出了门。她知道,有船只遇难了,父亲又要出海了……

想到这儿,她的眼睛湿润了,一滴泪、两滴泪,轻轻划过她苍白的面容。

这是一段情景交融,颇具文采的文字。无论是对海水形态的描绘,或是对女孩形象的塑造,动静细节都结合得相得益彰:海水恬静的蓝与激荡的水花;女孩静坐的神态和海风吹拂的长发,读来仿若一幅灵动的油画。从文段中对女孩父亲的正面介绍中,我们能读懂女孩在海边的守望,而那海哭的声音又何尝不是女孩的低泣呢?

正侧两面角度互补,动静两态各显其能,考生们不妨在写作中抓住这些细节设置的技巧来带给读者心灵的震颤吧。

四、合理联想,修辞添色

汨罗边上,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奸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太寂寞郁结于心,奔涌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春的生命的枝节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思念。

屈原留下他的味道——旷达,不畏生死。

这是2007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一篇题为《诗人的味道》的满分作文片段。考生由汨罗江联想到了万民崇敬的屈原,并巧妙地对涟漪和芦苇做细致的刻画,把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融入其中,使山水草木皆有情,烘托了对屈原的敬仰与思念之情。

修辞手法多种多样,也是考生们比较能把握的写作手法。根据细节描写的具体需要,融入相对应的修辞手法,必能为文章添彩加色。

但要强调的是,在进行细节描写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是:一、细不同于繁,细节描写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或独具特色之处进行细腻的雕琢,且点到为止,不是冗杂的介绍解释,更应避免如同“一个孤身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这样的重复累赘。二、细不等于全。对细节描写的对象选择也要有的放矢。不是文中所出现的所有人、事、物都要有细节描写。应抓住最能体现文章情感思想的典型人事物来进行细致的刻画,这样文章的情感中心才能得以突出。

而对于细节描写技巧的锤炼并非朝夕可就。首先,关键在于要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细节描写本是要求要符合生活实际,是真实具体的。细节来源于细心,细心观察周围的人、事、物,对外界始终保持着敏感,才会拥有源源不断的细节描写之泉。二是在平时的阅读中,注意收集一些优秀作品中相关细节描写的好词好句,揣摩它们所描写的角度、层次和手法,也试着仿写一些句段。三是展开多种主题的细节描写训练,为中考作文“备案”。如设想一些不同场面如“闹市中”、“运动会上”等来进行描述;或是针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做一些练笔,如分别做一做人的“喜、怒、哀、乐”的片段刻画等。

注重描写, 让作文丰满靓丽起来 篇12

日常教学中, 我们常常是上课讲了课文, 下课布置一篇类似的题目让学生仿写, 写完后进行批改, 批改完毕, 反馈给学生。他们有没有深刻的感悟, 是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我们就很少过问了。这也导致学生对自己的文章没有很高的要求, 得过且过, 一篇篇写下来, 原地打转, 裹足不前。

为了让作文有足够的篇幅, 也为了让作文更丰满生动, 我先从描写入手教作文。教材中有许多好文章, 其中肖像、动作、心理、景物的描写既细腻又丰富生动, 是学生写作的范本。但学课文跟写作文是两回事, 两张皮, 学生模仿不来。我让学生先自己写作文, 再对照名作找差距, 回想自己的生活细节, 再次作文, 这种“练———找——讲——练”的方式, 效果不错, 学生提高很快。

学生初学作文, 就是练习写一个人物的外貌, 可是到了初二学生的作文还是千人一面, 千篇一律, 没有特色。一次作文:“记忆深处的———”, 我们班的一位学生写了他的小学同学:我最难忘记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同学XXX, 他长得黑黑的头发, 大眼睛炯炯有神, 个子高高的, 总是笑, 脾气很好。看了学生作文, 我就人物描写如何生动形象这方面, 进行了教学, 让学生找出了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 思考文章中人物描写的方法, 发现人物的外貌描写可以体现他的性格和精神风貌, 大家都说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对这些人物印象深刻, 但当时学习的侧重点和现在不同, 学习课文的时候收获多的是人物的思想, 现在要描写人物了再重新学习, 收获的是表达的方法, 换个视角再看这篇文章, 突然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明白了这样写的绝妙, 也找到了自己的差距, 找到了改进的方法。学生修改后的文字如下:在我的记忆深处, 珍藏着一个人, 他的音容笑貌时时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他浓黑的头发, 衬托着脸白白的, 两只眼睛整天眯着, 一笑起来就成了两条缝, 耳朵迎风招展, 好像在随时欢迎他的朋友们, 嘴总是笑呵呵的张着, 两颗门牙又大又白, 像小兔子, 我们叫他兔八哥, 他也不恼, 我们都很喜欢他, 这就是我的小学同学XXX, 一位热心助人的好同学, 好朋友。这样学习写作针对性强, 目标明确, 现学现用, 降低了写作的难度, 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在人物的动作描写方面稍加点拨, 更见成效。学生作文:“———让我感动”写了一个老奶奶过马路给小孙女买冰糕的事情, 原文是这样写的:马路中间一条大深沟, 老奶奶小心翼翼的走到马路边上, 小心翼翼的走过了深沟, 给孙女买了冰糕, 小孙女高兴极了, 我看到了感动地留下了眼泪。不足200字的一篇文章, 很快就完成了, 像是流水账, 写不出深情。怎么通过动作表现感情, 我让学生找出朱自清的《背影》一文, 重新学习父亲爬月台买橘子一段, 先分析了父亲的外貌描写———长袍马褂, 步履蹒跚, 造成他行动的不方便。再看过铁路的动作描写———攀、缩、微倾, 几个词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动作的艰难, 这些动作饱含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让我们感同身受。学生回忆老奶奶的外貌, 当时的动作, 比较和自己过马路时的动作有何不同, 找出了自己作文的不足之处, 几次修改, 作文如下:马路中间正在施工, 一条又深又宽的沟横在中间, 我试了试, 迈不过去, 于是后退几步, 助跑, 跳远, 跃过去了。这时我看到一位老奶奶, 满头白发, 身体向前弯曲着, 腿有点罗圈, 她慢慢地走到沟边上, 颤巍巍的迈步过去, 够不到对面, 又把脚缩了回去, 蹲下身子, 用手扶着地, 一只脚慢慢够过去, 一次, 两次, 终于够到对面了, 有行人看到, 忙去搀扶。老奶奶买了孙女想吃的冰糕, 满脸是笑, 像一朵盛开的菊花。我看到了, 感动地流下了热泪。经过练习, 作文有了真情实感。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为下次作文积累了经验, 调动了写作的积极性, 提高了写作的兴趣。

对于心理描写, 学生们遇事情心中有想法, 提笔作文就忘记, 更需要我们的提醒、点拨。一次作文“我体验到了成功的欢乐”, 有的学生写到一次朗读比赛课:我很担心, 怕老师叫到我, 自己读不好, 同学们就会笑话我。可是, 轮到我了, 我心里紧张的说不出话来, 脸涨的通红, 紧紧握住手中的课本, 老师看我紧张鼓励我说, 别害怕, 大家都在给你加油, 没有人笑话你。在老师的鼓励下, 我终于战胜了自己, 体验到了成功的欢乐。我就问他, 老师叫你之前你在想什么, 战胜自己之后有想法吗?学生说有。是啥?怎么不写出来, 学生拍着脑门傻笑, 连说忘了。我就叫学生再看莫顿·怀特的《走一步, 再走一步》当作者被其他同学叫着去爬悬崖的时候, 想什么了, 遇到困难时候, 距离悬崖顶部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时候如何想的, 到达顶部有何想法, 当父亲指引作者一步步向下走时的想法, 以及在悬崖下面的想法, 对作者一生的影响。看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当杜小康来到陌生环境的时候他的恐惧心理, 当暴风雨过后, 他的心理变化。学生知道自己的内心活动太轻描淡写了, 于是, 他回想当时的心理, 修改如下:老师, 你千万不要叫我啊, 我在心里默默祈祷着, 希望能漏过我, 可是, 老师按着课桌一排排叫过来, 快轮到我了, 我在心里敲起了小鼓, 要是读不好, 同学们会笑话我的:“刘大结巴”还有那刺耳的笑声, 我实在忍受不了, 可是人一多我就紧张, 怎么办?索性不读, 不读?老师会训斥我的, 而且那些平时的“死对头”这次更有话说了, 他们会对我倍加奚落, 笑我是胆小鬼, 逃兵, 怎么办?我的脸涨的通红, 手紧紧握住课本, 眼睛死死盯着上面的字, “刘宗”老师叫我的名字了, 我逃不过去了, 要是脚下裂开道口子让我钻进去, 消失十分钟多好, 正在我尴尬万分的时候, 耳边响起老师鼓励的声音, “别紧张, 慢慢读, 我们大家都相信你能读好, 没有人笑话你, 都在暗暗给你加油呢!”听了老师的话, 我有了勇气, 有了力量, 第一句读出来了, 没有结巴, 没有错字, 第二句, 第三句, 我心里镇定了, 不慌张了, 脸上的温度在下降, 速度也慢下来了, 第四句, 第五句, 我听着有的同学低声说, 这次没有结巴, 心里一阵窃喜, ……终于读完了, 我感觉浑身轻松, 原来朗读课文就这样简单, 我设想的那一切糟糕的事情都没有发生, 我高兴的想蹦起来, 想大叫, 想欢呼, 想告诉所有的人, 我在课堂上朗读课文了, 我朗读课文不结巴了。在这次朗读中我战胜了自己, 课上朗读给了我自信, 给了我勇气, 让我以后遇到人多的场合不再结巴, 不再紧张, 不再难为情, 我体验到了成功的欢乐。随着一次次作文的胜利, 学生感到自己的生活就是作文, 自己的想法就是作文, 自己的感情就是作文, 心里不再畏惧躲避, 写作的兴趣高涨, 开始积极主动地要求作文。

景物描写也是如此, 作文“偶尔停一下, 真好”。学生这样写:天天学习, 很紧张, 这天放学早了, 在路上, 看到路边树木茂盛, 小草绿绿的, 小鸟也飞着, 叫着, 我感觉轻松极了, 偶尔停下来, 真好。我的批语是:“你偶尔停了, 停的时间太短了, 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又想到了什么?”依照上一次的经验, 学生们找出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和朱自清的《春》, 重温了“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啊”这一段, 理出了写景的顺序, 看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的写作内容, 恍然大悟, 知道自己作文的内容单调, 条理不清, 应该按一定的顺序, 动用各种感觉器官来描写景物, 找出差距, 知道了努力的方向, 回忆自己当时观察到的景物, 二次写作如下:放学路上, 马路的两旁, 树木郁郁葱葱, 高高的白杨树直插晴天;树尖上, 顶着一轮红日, 树梢上, 绿色的叶子在微风的吹拂下哗啦啦的笑着;树杈间, 鸟儿叽叽喳喳的唱着一天的收获, 欢快地归巢了。银灰色的树干排成一排, 像哨兵一样整齐的站在道路两旁, 林间空地上, 小草碧绿, 野花散在草丛中, 我徜徉其中, 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里面夹杂着花香草香, 心情感觉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轻松, 偶尔停下来, 听听大自然的音乐, 呼吸呼吸新鲜的空气, 感受季节的变换, 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真好, 生活很美好, 不只是学习, 工作, 还有很多, 很多。里面有了对美景的欣赏, 对生活的感悟, 有了轻松的心情, 虽然还有很多缺陷, 但是学生们已经感到有话可写, 有情可表了, 增强了写好作文的信心。

从描写入手教作文, 解决了学生有生活、有体验、不知道怎么表达的问题, 教给了学生写作的思路, 教给了学生写作的技巧, 而且是现用现教, 降低了写作的难度, 拉近了读写的距离;先写文章再找写法, 针对性更强, 活学活用, 提高了学生应用的能力, 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以后观察生活更加仔细。

描写妈妈外貌作文 篇13

我的妈妈身高大约一百六十公分,有着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黝黑健康的肤色,水汪汪的眼睛,高挺的鼻子,以及跟天上的眉月一样弯弯长长的眉毛。

妈妈是一个爽朗、直率、活泼、每天笑脸迎人的人,而且在出门前都一定要化妆,要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才肯出门。

妈妈是位数学老师,在学生眼里,妈妈是一位时髦的模特儿,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穿着光鲜亮丽的服装;在爸爸眼里,妈妈是位时髦而美丽的好太太,打扮非常时尚;在我眼里,妈妈是位既严格又慈祥的老师。

描写执着的妈妈作文 篇14

我的妈妈是个工作一丝不苟的人,现任公司主管,手下有许多人需要管理,所以常常出差在外。我说我妈妈是一个执着的人,因为她做事情从来都没有半途而废,总是把事情能做多好就做多好。

有一次,妈妈需要开一次演讲会议,需要做一个幻灯片,前一天晚上,妈妈就一直再做幻灯片,因为妈妈本来电脑就不是非常懂,所以做幻灯片的本领只有三脚猫,晚上,我早以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可妈妈对电脑,做幻灯片,我没有理睬,仍然管自己睡觉,大约12点钟了,一阵雷电的声音将我劈醒,原来下了雷阵雨,我朦朦胧胧地睁开眼睛,看到面前还有一丝微弱的亮光,原来妈妈仍然在做幻灯片,我没有惊动妈妈,在袖手旁观,只见妈妈打上了"谢谢"两个字,说明已经做好了,正准备关掉的.时候,跳出一行字:是否保存对:"惠氏 演示文件"更改,妈妈因为不是很懂电脑,以为是什么需要安装的东西,点了"否",没想到没有保存,一切工夫全部白费了,我本以为妈妈会垂头丧气,东怨西怨,谁知,妈妈二话没说,从新做了起来,我没有惊动妈妈,我的内心感动着,她虽然不动电脑,但是她犯了一次错后便会吸取教训,第二次,果然成功了,但妈妈没有得意,点开自己做的幻灯片,一章一章地检查,突然,她的眼睛散着异样的光,好似已经找出了错处,便开始修改,一刻钟过去了,半个小时过去了……直到一个小时之后,妈妈才停下来,没有笑容,而是继续检查,我终于叫出来了:"妈妈,你在干什么呀?"妈妈回也没有回过头来,心不在焉的说:"哎诱!还没有睡呀!我在做幻灯片呀!"我走上去,看了看,说:"忧!瞒好吗!好了,你也去睡吧!",妈妈笑了笑:"不要鼓励了,和别人相比我还差远着呢!"妈妈的话让我很吃惊,她是那么得追求美,样样事都要做得最好.直到次日早晨3点钟,妈妈才去睡觉!

描写妈妈作文 篇15

这是江苏省一位参加高考作文阅卷的教授之语。这位教授提到的关于作文评价的观点很明确—作文需要有闪光点!实际上, 在具体的高考作文阅卷中也是如此。纵观高考中的优秀作文, 每一篇都具有各自的亮点, 或真情动人, 或见解深刻, 或文采斐然。这些亮点能让阅卷教师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 拿高分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一高中生作文现状分析

为什么有亮点的作文容易拿高分呢?道理很简单, 这些亮点是学生作文非常匮乏的。找到根源方能治病救“文”, 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剖析现代高中生的作文现状。从总体上讲, 现在的高中生真正喜欢作文的并不多见, 文章写得好的自然就更少。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虽进入高中学习, 但写作水平还停滞在初中:习惯于写记叙文, 对生活对社会缺少观察和体悟, 写人叙事, 绘景状物往往浮在表面, 文章自然缺乏深度和高度。这种状况与高考作文要求的深刻、丰富等相距甚远, “亮点”又从何谈起呢?

二细节描写的“用武之地”

要走出以上写作困境, 提升作文的品位, 笔者曾作了不少的尝试。笔者认为, 在文章中深入运用细节描写未必不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它或许能给文章增加一两个“萤火虫”式的亮点。我们不妨先来看两个例子:

女人们、小姐们的咬瓜子, 态度尤加来得美妙:她们用兰花似的手指摘住瓜子的圆端, 把瓜子垂直地塞在门牙中间, 而用门牙去咬它的尖端。“的, 的”两响, 两瓣壳的尖头便向左右绽裂。然后那手敏捷地转个方向, 同时头也帮着微微地一侧, 使瓜子水平地放在门牙口, 用上下两门牙把两瓣壳分别拨开, 咬住了瓜子肉的尖端而抽它出来吃。这吃法不但“的, 的”的声音清脆可听, 那手和头的转侧的姿势窈窕得很, 有些儿妩媚动人, 连丢去的瓜子壳也模样姣好, 有如朵朵兰花。 (丰子恺《嗑瓜子》)

这个描写嗑瓜子的语段笔触细腻, 形神并茂, 让读者看了必然记忆深刻, 不愧为大家手笔。

相隔不过几米, 奶奶过几分钟, 便会放下活儿, “老头子!”奶奶这么叫。

爷爷不应, 奶奶便急, 迈着碎碎的步子到跟前。爷爷好好的呢, 在藤椅上睡熟了。于是孩子般地笑道:“这个死老头子, 人家喊了也不睬。” (2008年江苏卷满分作文《好奇心》)

奶奶的言行, 确实让孙女好奇, 于是, 调皮的“丫头”对奶奶进行了一番“侦察”, 结果“侦察”到了“人间最美丽的风景”——濡湿了人们的心, 美得如“花蕊中的一滴露”!它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情景, 能在“尺水”中“兴波”, 能用鲜活的细节描写展示澎湃的内心波澜, 读来意味无穷。

三细节描写的教学尝试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 成功的细节描写, 可以使文章从枯燥走向生动, 使形象从模糊走向真实, 使主题从平淡走向深刻。能使读者如临其境, 感同身受。令人过目不忘, 回味无穷。那么怎样才能把细节描写内化到学生的写作中, 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亮点呢?

1. 课堂品味与课外鉴赏相结合

教材是课堂品味的最好范本。这些选文基本上是大家手笔, 师生共同品味经典细节, 一定会受益匪浅。如鲁迅《祝福》中对祥林嫂肖像的细节描写:

头上扎着白头绳, 乌裙, 蓝夹袄, 月白背心, 年纪大约二十六七, 脸色青黄, 但两颊还是红的。

此时的祥林嫂刚遭受了丧夫之痛, 从婆家逃出来做工, “乌裙, 蓝夹袄, 月白背心”点出了她的简朴勤劳;“头上扎着白头绳”、“脸色青黄”是她新寡之后残留的悲伤;“但两颊还是红的”表明她还有年轻人的生机和活力。简洁的几句话让祥林嫂的形象跃然纸上。

再如, 孙犁的《荷花淀》中一段描写水生嫂的语句: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 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 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这里一个细微的动作“手指震动”细腻地传达出了她的复杂心理——对丈夫的嗔怒、对家庭重担的忧虑以及对丈夫的依恋。在品读时, 可引导学生多加思考, 加深印象。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使人刻骨铭心、回味无穷,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精彩的细节描写。

除了让学生品味教材之外, 还应该让他们摄取课外的养分。历届的高考优秀作文、平时的学生佳作都是学生增加文学素养、提高鉴赏能力的大餐。正所谓“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更何况是“他山之玉”呢?通过这些品味、鉴赏, 才能将知识逐步内化为写作技能。

2. 关注生活与实地训练相结合

一切佳作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 文章等同于无源之水。因此, 必须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 留意身边的一花一草, 一人一事;从小处着眼, 挖掘深度;从生活中获取丰富感人的写作素材, 达到见微知著的效果。

在平时的作文随笔训练中, 笔者特意选取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题材, 如“运动会的感人动人场景”、“校园早晨一刻钟”、“周六回家时妈妈的心情”等, 尝试着让学生仔细去观察去体会, 并付诸笔端。这些训练均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细节决定成败。成功运用细节描写一定会使学生作文发出熠熠光彩。当然, 细节描写的运用最终还是要回归生活, 让学生多留意生活, 学会思考和感悟, 主动去捕捉写作素材, 学生作文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上一篇: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会议记录动员会下一篇:文艺委员竞选稿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