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超级女生》的大众传播学分析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超级女生》的大众传播学分析(共5篇)

对《超级女生》的大众传播学分析 篇1

一、事件 一个小房间里,各种各样打扮和长相的参赛选手报上自己的编号,清唱 30 秒,评审按铃中 止,点评,选手聆听,感谢,然后离开。这就是湖南卫视娱乐频道的《超 级女声》 今年的“超级女声”继续。进行,其热烈程度比去年有过之 而无不及。它的广告语是“没有门 槛,没有距离的大众歌会”,“超 级女声,想唱就唱”,号称是一场 大型无门槛音乐选秀活动。(zigui.org)

二、对《超级女声》的大 众传播学分析

1、传播学的二次售卖理论 媒体出售的信息商品有不 同于一般商品之处,在媒介盈利 模式中,最终买单的人,并非广 告主而是受众。根据电视节目的二次销售理论,节目第一次销售即在电视上播出,为受众提 供信息或娱乐产品。根据卡茨的“媒介使用与满足理论”,处于某种社会条件中的受众根据不 同的心理倾向对大众媒介产生期望,并对媒介产生接触行为从而得到信息需求的满足。[1] 在中国受众获得这些信息产品的代价是每年交付的很低的收视费和付出他们的注意力。电视 节目运营者将受众的注意力资源打包卖给广告商。这也是麦克鲁汉在 20 世纪 60 年代就曾指 出过的:传媒所获的最大的经济回报来自“第二次售卖”──将凝聚在自己的版面或时段上的 受众“出售”给广告商或一切对于这些受众关注感兴趣的政治宣传者、宗教宣传者等等。根据 此一理论,媒体能否盈利的关键在于能否集聚起大量的受众注意力。2﹑注意力资源的稀缺及信息以指数函数的速度集聚增 在我们所处的信息社会媒介发达带来信息绝对量的增加是惊人的,信息爆炸所产生的信 息海量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社会。另一方面注意力资源又是是异常紧缺的。现代社会信 息资源和注意力资源的严重不对称性正在不断加剧,对注意力的利用使得争夺注意力资源变 得疯狂,也使得注意力的稀缺性更加突出。所有的媒体使出浑身解数冲着受众高喊“看我!别走开!”。同时,信息量以指数函数的速度集聚增长造成信息资源的相对过剩,因此生产 信息必须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否则信息产品很快就淹没在信息洪流之中。诺贝尔经济学奖获 得者赫特说过: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有价值的东西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

3、《超级女声》为受众提供的价值(即卖点)如何在信息海量中凸显卖点?媒介的卖点如何构成?施拉姆提出,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它被受众注意和选择的可能性,是与信息能够提供给受众的价值成正比,

与受众获得它的费 力程度成反比。在这种竞争中,媒介向受众充分展示自己的“卖点”的过程,即为受众提供“价值”的过程 就是对受众注意力的争夺过程。笔者认为《超级女声》这档娱乐选秀节目为受众提供的以下五点特殊的价值(即该凸显

卖点),是该节目走红的“内容”保证。(1)卖点一:平民化和鼓励“意外” 长期以来,中国观众习惯了精心编排的综艺节目,传统的电视节目都属于完美观念下的 产品,观众看到的是经过精心计划安排好的电视节目,如春节联欢晚会就是这种副产品的集 大成者。而《超级女声》放下过去电视崇高身份和引导大众的角色,引入中国电视节目目前所缺 少的元素:平民化和鼓励“意外”。海选却不设主持人,评委和选手的原始状态被放大并推到 了前台,这种没有过滤的棱角被保留下来,带给观众很强的真实感和意外戏剧冲突,节目真 实而且笑料迭出,令人耳目一新,带来了高收视率。而从观赏者的角度来说,大家需要通过这种窗口观察一种原始的生活状态,需要对自己 生活的环境有一种更本色的认识。而所有针对这些电视操作手法的批评,我觉得都是对这种 生活中的新元素的不适应造成的。从我本身来说,我比较认同这种创新。[2] 长期以来,中国的受众把电视看的太崇高了,老百姓常无限敬佩地说“某某都上电视啦” 正是这种心态的反映。他们认为只有一个人特别出色别人优秀(当然也有特别坏的人)才能 上电视。而《超级女声》让我们看到原来像自己一样最最平凡的人也能上电视去秀一把,这 样给了众多少女上电视露脸的机会。电视信息的接受者在这里成为了内容的传播者,位置的 互换极大调动了选手们和全社会的参与积极性,将娱乐的平民化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把原来的以电视媒体为中心的传播模式变了“去中心”的传授互动的模式,在这里电视所扮演 的角色也从以前的教育引导转化为社会生活的自我关照。(2)卖点二:紧抓大众心理 《超级女声》 借鉴了一档海外娱乐选秀节目: 美国 Fox 台: “American Idol”(美国偶像),2003 年的时候出了个挤进《福布斯》百大名人榜的华人走音歌手孔庆祥,他在节目选秀时 因五音不准舞姿笨拙而被三个评委中的一个羞辱,但他在节目中表现出来的勇气和热情却让 他一夜成名。孔庆翔的影响力让中国的电视业开了窍,让普通人站到舞台上展示自己的确是 个不错的主意。“内容为王”是电视人的第一准则,《超级女声》把“内容”对准了占社会绝大 多数的平民阶层,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牢牢掌握了这一从众心理

与忠诚度都很高的群体。利用人们喜欢看别人出洋相的心理,(即某些专家所谓“审丑”)达到娱乐大众,提高收视录 的目的。在大多电视仍抱着“美丽产业”这一口诀不放时,超级女声反其道而行之,挖掘了“审 丑产业”这一形式,正契合了人民隐秘的心理需求。选手参赛不加任何限制,通过选手现场 的洋相来博得大家的笑声。正如有观众坦言:他喜欢这个节目就是因为选手的洋相百出,什 么样的人都可以看到,什么笑话都有,多数观众都是图两个字:“娱乐”。“在亚洲卡拉 OK 向来就流行。在一向不敢轻易表露自己亚洲社会,这种唱歌的游戏的 确是最好的表露和展现自己的机会。《超级女声》正好是这种心理的最佳的呈现。正是《超 级女声》的大卖点。”[3] 人们似乎更加渴望看到的是失败。这种失败不是仅仅唱得跑调或忘词,而是一种“不得 体”的表现,一种在电视镜头前的难堪和尴尬。我们看到许多真正吸引人的场面都是这种出 乖露丑的行为。目前已经有选手聪明地意识到了这一点而有意迎合。成都赛区的黄薪如今已 经比她参赛时身穿的红皮衣还要红。5 月 18 日海选时,身为某公司董事长的黄薪以一身恶 俗的红皮衣裤、唱不上去的高音、夸张的下跪动作笑翻了所有的评委,她在让电视机前的大 众大大地娱乐了一把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超强的人气。她自己坦言到话剧团借衣服开始,就 知道自己一定会受到瞩目:“有时候我也觉得自己有点出丑。如果换身衣服换首歌,平平淡 淡也许就过去了。但我不后悔,至少这样我的表演不会被剪掉。”[4](3)卖点三: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和人人平等的机会 笔者以为专家们所谓的“审丑”,其实也是观众对电视放开自由度的惊喜,以及对追逐梦

想的认同。自由与梦想,曾经是国人最想追逐,却又不敢追、被压抑的东西。节目正是“秀 出真实的自我”,打动了观众。海选是这个节目能轰动的一个很大的因素。它破除了很多以往此类竞赛选拔的门槛,给 了所有人机会展示自己。什么出身家境身材都不问,来了就唱。虽然胜出机会很低,但平等本身就是魅力。它存在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社会稀缺的资源———平等。[5](4)卖点四:成为明星的诱惑 “超级女声”的运行机制其实不过是老套的“浮士德”原型:把你最粗糙真实的一面给我,我给你一个出名的机会,哪怕只有三十秒。去年,四川德阳 15 岁女孩张含韵得了“超级女声”季军,一下子从名不见经传变得炙手 可热。上一届超级女声的冠亚季军,全都签约娱乐公司,出专辑、拍广告、做代言人。“当 明星”永

远是青春期男孩女孩们的梦。现在一夜成名成了超级女声最具诱惑力的招牌之一。在笔者对报名参加《超级女声》的女孩的随机采访中,有无数个女孩认为“张含韵挺一 般的。”她们都自信不比去年最有人气的季军张含韵差,她们梦想着有朝一日也能成为超级 巨星。从她们的发型、声调、笑容里或多或少的模仿痕迹里,我们可以看到她们对成为偶像 的企盼。这样一个看得见的明星梦刺激更多的人蜂拥而至。参赛者一多,亲友必然会看,收 视率自然会高。海选聚人气这一招很自然地就成功了。(5)卖点五:骂人的痛快 “骂人”有什么好看的?关键是本来观众们在家自己琢磨,顶多也就是拿到小范围讨论,如今把大家想说的刻薄话都说出来放到镜头面前,那多舒服,多有共鸣感。丑的、走音的、胖的,随便讽刺。这一招也是对在今天的强工作强度虽压力社会中,大众需要解轻心理压力 这样一种心理需求的利用。“嗨,你跳的是第几套广播体操?”“好好学习,前途无量;要想 唱歌,死路一条。”“你以后穿得规矩点,好不好!你是不是该考虑减肥?”“啊……逃啊!(做 捂耳状)”[6]

三、《超级女声》整合行销传播的成功范例 整合行销传播: 整合行销传播是以消费者为核心重组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综合协调使 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以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传播形象,传递一致的产品信息,实现与消 费者的双向勾通,速迅树立产品品牌在消费心中目中的地位,建立产品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 长期密切的关系,更有效地达到广告传播和产品行销的目的。[7] 超级女声的整合营销模式分为: 屏幕营销和非屏幕营销齐头并进、互为支持的连锁式营 销方法。具体表现为:节目的广告营销、品牌延伸营销、衍生品牌的营销、短信营销、网络 营销“五位一体的”整合营销传播构架。

1、节目的广告经营 《超级女声》的播出时间绝大部分都设置在中午或下午,这个时间段的收视率提的大幅 提高,直接提升了湖南卫视白天时段的广告价格。根据央视索福瑞对全国 31 座城市进行的收视调查,广州赛区淘汰赛的收视份额最高值 突破了 10%,而郑州地区“五一”期间在白天播出的海选比赛,就达到了 10%,也就是说当“超 级女声”播放时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每 100 个人就有 10 个在收看这个节目。从湖南卫视公布的 2005 年广告价格表单价上看,其他节目价格最高的是“快乐大本营” 每 15 秒 5 万元的随片广告,而“超级女声”的广告价格,每 15 秒高达 7.5 万元,总决赛 的报价更高达每 15 秒 11.25 万,超过了中央电视台第 1 套最贵的 19∶45

时段 11 万的电视 剧贴片广告。通过《超级女声》节目,湖南卫视突破了省级卫视频道比央视低的广告心理价 位。

2、节目品牌的延伸营销 美国电视综艺类节目总收入中约有 40%来自于广告收入,60%来自于对节目品牌的延伸

营销。[8]由电视节目品牌所带来的延伸性的相关品牌产品的开发才是节目投资方关注的战 略重点,这就要求进行多元化的经营和资本运作为突出特征的电视节目品牌的产业化经营。以前中国综艺术类电视节目做不长远,很大程度上在于太过依赖广告收入,至于电视节目的 品牌延伸营销几乎没有提上议事日程。如曾经火红一时的综艺术娱乐类节目《快乐大本营》 和《玫瑰之约》正是由于太过依赖节目单一的广告营销收入,而缺乏对品牌的后续开发和利 用,在其它电视台对该节目大量复制的情况下。导致对观众吸引力下降,不可避免地开始了 衰退。对于“超级女声”的品牌持有者:天娱公司来说,它的最大收益是与湖南卫视的权益 置换,天娱公司副总经理李志华说“我们得到了一个平台和一个品牌。[9] 目前天娱公司将营销的战略重心放在做超级女声品牌的延伸拓展。天娱公司已经为“超 级女声”进行了相关的商标注册,并尝试用于相关产业的开发上。品牌转让、产品开发、节目制作和地面广告,是天娱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并且天娱公 司还将推出以“超级女声”为品牌的服装、饰品等相关产品。天娱公司艺人总监王柯对于“超级”系列品牌的开发十分在意。“天娱”公司还将“超级”系 列铺开来发展,最近刚刚出版了一本针对低幼人群的《超级女声———快乐记事本》,下半 年计划推出深度分析超级女声现象的书籍; 借着超女的势头,还将陆续推出“超级男声”、“超 级童声”的超级系列家族;[10]

对《超级女生》的大众传播学分析 篇2

关键词:健身操,形态,级别,体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关注自身的体质与身体的康。而这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的重要标志, 发展体育运动也是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而伴随着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当代大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 而健美操由于其融合了体操、音乐与舞蹈, 并且器械要求也不高, 使用徒手或是健美器械就能够达到健身和愉悦身心的要求, 因此, 受到高校女生的青睐。此外健身操根据其不同的分类方法有着多种多样的类型和级别, 而根据健身操其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来划分, 可以归纳为大众健身操、表演健身操及竞技健身操这样三种。由于大众健身操相比其他两种竞技性较弱一些, 但其集健身与娱乐于一体, 通过对不同级别的健身操对运动技能、身体素质与身体形态的影响进行测试, 来进一步探究大众健身操对高校女生体质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1 实验研究

1.1 实验对象的选择

在高校中随机选取40名符合要求的学生作为样本, 这40名学生要满足之前没有健美操的锻炼基础, 而且平时运动较少, 身体各项机能正常, 无心血管及器官疾病, 而且不是不宜参加运动体质。

1.2 实验方法

将这些学生样本分为两组, 各组20人。然后对各组学生对应分别进行《大众锻炼标准》的1、3级练习。每周学习练习两次, 每次进行60分钟, 其练习计划为进行准备活动、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

准备活动主要是为了防止学生在运动中造成损伤, 先进行10分钟的慢跑和拉伸, 来活动各个主要关节, 并适当地进行韧带拉伸。基本部分为学习的关键部分, 内容为对各组进行对应级别的健身操标准练习, 时间为35分钟。结束部分主要是进行身体恢复和休息, 时间掌握在15分钟, 内容是根据《大众锻炼标准》中的地面练习为主, 并配合身体各个部位的柔韧练习。

此外, 为了控制实验变量, 两组学生在饮食方面要按照日常饮食习惯来正常饮食, 并且要确保这两组学生在实验阶段内不能参加其他与该实验无关的身体锻炼。

且该文采用方差分析及相关分析等方法, 来对各组实验对象所观测的指标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 运用Excel 2003来完成数理分析。

1.3 实验结果

1.3.1 一级健身操组实验前后的指标比较

由表1可以看出一级健身操的练习者身体邢台的各项指标:身高体重指数、腹部皮褶、脂肪含量及去脂体重都没有明显的差异,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运动机能方面也就是在安静时的脉搏、肺活量体重的指数及台阶指数都没有显著地变化,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身体素质的各项指标即握力、立定跳远、闭目单足立与仰卧起坐也没有较大的变化,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坐位体前屈实验前后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3.2 三级健身操组实验前后的指标比较

根据表2中的各项指标数据可以清晰地发现, 三级健身操的练习者在身体体重指数、脂肪含量、去脂体重以及身高体重指数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安静时的脉搏也没有变化,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肺活量的体重指数及台阶指数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身体素质方面, 握力没有明显的变化,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在立定跳远方面存在一些改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此外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与闭目单足立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 分析与讨论

2.1 不同级别的大众健身操特点

大众健身操其可以分为有氧练习和力量练习这样两部分, 分为两个等级分别为一级、三级, 每一级都是前奏2×8拍, 并且有氧练习可以分为4个组合, 每个组合为32拍×2, 具有左右对称的特点。对每个级别其也有各自的风格动作特点。具体如下。

一级大众健身操主要是以步伐为主, 通过单一的原地动作来实现低强度的有氧训练, 素质锻炼主要是较低强度的仰卧起坐、辅助支撑的俯卧撑以及低负重的力量练习为主。

三级大众健身操更注重肢体的协调性, 通过下肢来配合上肢完成简单的动作, 这样维持中低强度的有氧训练, 在素质锻炼方面着重于对上肢、腰、腹及臀的力量、弓步及其他的部位拉伸练习。

2.2 不同级别的大众健身操对身体形态的影响

根据实验数据可以更深切的感受到不同级别的大众健身操对身体形态所造成的影响。一级健身操其影响较为微弱, 而三级健身操对高校女生身体形态能产生明显的影响。在12周锻炼完成后, 三级的健身操尽管在去脂体重上没有显著变化, 但在脂肪含量、体重于腹部皮褶这几个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这样证明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 维持稳定且规律的中高级健身操锻炼, 可以有效地减少女生体内的脂肪含量, 并有助于塑造良好身形。

2.3 不同级别的大众健身操对运动机能的影响

在运动机能方面, 不同级别的大众健身操对高校女生也会有所改善, 具体表现在肺活量与台阶指数当中。其中三级的大众健身操其提高幅度更高一些。所以, 如果坚持且有规律的练习中高级别的大众健身操, 可以有效地增强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的机能。

2.4 不同级别的大众健身操对身体素质的影响

近些年来, 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严重下滑, 而大众健身操可以有效地提高练习者的身体素质, 当然不同级别的健身操其提高的程度和产生的效果也是存在差别的。在进行12周的锻炼之后, 发现三级的健身操锻炼者身体的爆发力、平衡、柔韧性欲腰腹肌肉耐力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加强。但在握力并没有发生变化, 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锻炼的该套大众健身操并没有使用器械, 是徒手完成的。

3 结语

在高校体育项目教学中, 大众健身操开始受到越来越多高校女同学的喜爱。而通过以上的研究和分析, 可以在高校中选择《大众锻炼标准》中的中高级别大众健身操来进行教学, 由于其在运动机能与身体素质的推进方面能够产生更好地效果, 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展现教学成果, 还能够有效地提高校开展的健美操课深受女大学生们的喜爱, 对维护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心理健康价值不可小觑。高练习者的各项身体机能。

参考文献

[1]余师芳.民族健身操的价值及发展策略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 2010.

[2]罗少功.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研究[D].河南大学, 2013.

网络传播对大众的影响 篇3

[关鍵词]网络传播;微信;微博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网民发展到2016年已经达到6.68亿,所有网民中大专及大专以下的网民占71.5%。按照上述的数据来看,网络的普及和应用已经发展到全民传播领域,网络的交互性和自主性在吸引普通大众更深层的接触大众文化产品的过程中,也为普通大众提供了生产和传播大众文化的平台。借助网络,任何一个草根都有公开发布自己言论和创作作品的权利和平台,网络原创文学和网络原创音乐等大众文化的迅速发展,也催生了大量原创音乐和文学网站,比如中国原创音乐联盟、晋江等。与此同时,在3G网络的发展推动下,诸如微信、微博等传播介质的快速发展,又为大众的舆论传播环境及支付环境等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

一、网络传播介质对民众生活工作的积极影响

与互联网技术同步开发的4G技术,较好的促动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之间的融合。移动互联网作为PC电脑等介质的互联网的补充,伴随智能手机的推广而逐渐呈现出多向性,甚至颠覆性的特质,此种特质在大众舆论生态环境中,主要作用在大众信息接收方式、再次传播途径、信息传播内容类型等领域。移动互联网所促动而成的微信等以个人和个人所构成的朋友圈、微信群为传播主体,借助4G技术和智能手机融合所具有的连接移动互联网、录像、文字编辑、声音录制等特性,将个人的无数个朋友圈进行重叠和较差,进而构成新的公共空间和社会网络。此种传播模式相比较PC电脑等介质的互联网的应用,移动互联网的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超越了微博、QQ 聊天等形式,其个人特质、个人兴趣以及因个人信息扩展而建立起社会空间的特质更为明显。

每一个网络传播介质所传播的内容和形式表现,逐渐完善了自媒体的书写模式。此种书写可辅助信息传播者记录传播介质的传播轨迹,并通过云端传输完成PC等固定终端、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相互之间的无缝隙转换。网络传播介质的使用者如果愿意,可使用软件随时随地的编辑自己需要发布的信息,进而生成如电子杂志等新型信息传播介质。也正因为如此,大众一方面可随时随地的使用各类网络传播介质编辑、发送、收获信息,甚至还可以在二次编辑自己所接到的信息后,融入创新意识,并进一步传播。此种传播形式不仅可快速提升大众的生活效率和工作效率,比如解决复杂而繁琐的问题,同样会为广大民众提供一个更为便捷、有效的交流平台,甚至会免去各类不必要的成本消耗。比如电子商务为商务人士节约了出差时间等。

二、网络传播对大众生活工作的负面影响

网络传播主体中年轻群体是受众主体,此年龄阶段的受众道德观念和人群价值观念薄弱,容易受到网络海洋中恶意思维的引导和鼓动。据近期的某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大学生都存在自闭倾向,其原因主要因为大学生长期沉溺于网络,如痴迷于网络娱乐、网络交际、网络购物、网络游戏等导致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因为主观情绪、认知、人格心理及部分客观因素等方面的偏差,导致难以走出心理误区。比如一些受众因为长期使用微信、微博、论坛等交际工具而无法与现实世界相融。尽管其微信、微博等均以现实圈子为依托,但是虚拟社交网络影响下,无法辨明网络还是现实的大有人在。长期的网络应用习惯影响下他们会对周围的事物麻木,久而久之自我封闭意识也日渐严重,基本人际交往能力也日渐被日渐弱化。

各类不健康的网络信息传播同样会影响受众的价值观。比如在我国网络监管制度和手段不够完善,青年受众群体所受到的思政教育缺乏及时性和动态性等的前提下,西方一些媒体尝试使用网络传播“中国威胁论”、“藏独”、“台独”等不法言论很容易影响到受众群体的思维、理念及价值观等。借助各类媒介,大众不仅仅是信息接收者同样也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由于缺乏对负面信息的分辨能力,部分传播者还有可能将“微观”及“哄乱”的情绪带入信息传播中,因此会直接和间接的增加网络负面信息。除此之外,网络传播中由于信息传播所具有的瞬时性,传播者只要看到自己喜欢的信息就可以随时转发,由此导致大众生活中创新信息的减少,创新意识的削弱等。

三、“互联网+”模式下受众的健康用网引导

1.强化网络事件处理能力,扩大实名制管理范围

目前国内部分知名论坛使用网络实名制的方式来保护网民权益及限制网民不良行为。网络实名制的方式可辅助提升网民法律意识和责任感,相应的,网络立法作为辅助网络实名制的保护公民网络安全的有效措施之一,可辅助将道德规范与法律融合起来,进一步约束民众网络行为。也正因为如此,建议政府强化对网络事件的处理力度,按照网络传播快、覆盖面广的特质进行网络事件的及时处理。网络事件一旦处理不当,很容易引发极为严重的舆论反应。但是借网络实名制之风,借助强化网络事件的处理力度来提升网民网络素质和权益保护措施的力度,极具有必要性。目前使用扩大实名制覆盖范围的方式来提升网络监管覆盖率,相当于使用相对较少的切口来增加网络监管的覆盖性。

2.提升全民网络传播素养,完善法规强化大众自律

网络传播对大众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但是这并非是网络技术本身引发的。网络传播技术作为一项比较纯粹的技术,并不具备制造负面影响和骗局的能力及自主性,由此,提升全民网络传播道德和素质势在必行。克服网络传播中的各类负面影响最大的办法是从自律、倡议、监管三个方面入手。史蒂芬·列维特曾提到,在微博中有效信息仅为4%。此数据可说明当前网络传播过程中,存在大部分无意义的信息,这不仅浪费网络资源,同样会影响网络正常秩序。如此如何在互联网产业高速发展的大趋势下,进行绿色网络防护,就显得更为必要。监管和舆论倡导方面,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控制注册门槛,强化大众自律,以抑制虚假信息泛滥。

参考文献:

[1]余晓栋.网络传播对大众文化发展的影响及思考[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3:134.

[2]黄群. 音乐网络传播对大众音乐观的影响[J].新闻世界,2010,06:135-136.

[3]张文静. 互联网对大众传播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5.

对《超级女生》的大众传播学分析 篇4

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发展,媒介传播技术不断提高,人们视传媒为社会变迁的工具,大众传媒越来越植根于人的普遍生活需要之中,在经过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和网络传播五次传播革命的当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扮演着推动社会的科技发展,信息化、全球化过程的重要角色。

早在1958年,美国社会学家勒纳通过对中东地区国家做过一次调查后,首次提出了传播与国家发展的理论,他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众化传播媒介设施普及于穷乡僻壤,大众传播媒介所快速大量传递的信息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动社会发展。1964年,施拉姆出版的《大众媒介与国家发展——信息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进一步发挥了勒纳的学说,认为传播事业的发展同社会总体水平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传播与社会其他部门是相互作用的,没有准确有效的传播,现代工业化社会所需要的技术、教育和经济基础就不可能建立起来。他说,“我们的结论是:如果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大众传播界同样在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的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收到了英尼斯关于媒介传播力的影响,提出媒介决定论和“地球村”的概念。自麦克卢汉提出“地球村”的概念后,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换代,世界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使“地球村”的预言成真,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甚至是政治全球化也在大众传媒的推动下逐步实现。从一系列的传播学理论上可以看出,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大的的推动作用。分别体现在经济政治、大众文化和生活方式各个的方面。

在经济领域,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新的传播手段出现和发展,广告也飞速成长。从报纸广告、广播广告、电视广告发展到网络广告,因为强大的媒介存在,所以广告宣传无处不在,极大的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其次,伴随因特网技术发展,出现了新的交易方式:电子商务,即商务活动在因特网上以数字化电子方式完成,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最简单的电子商务活动:网购。新型的购物模式在更大的范围内、更广的层面上以更高的效率实现资源配置,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在随着媒介的发展,电子商务即将向智能化发展,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为经济全球化进程起到重要作用。

在政治领域来看,现当代的大众传媒对政治关注的密切程度在近几年来有很大的提高,大众传播媒介在国内政治行为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并进一步影响国际事务或某一领域的全球化进程。正是由于媒介的不断发展,它开始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一方面负责为民众传递国家的意志与决策,要通过不同的媒介手段,准确公正的将政策内容传达给受众,由于媒介的迅速发展,传播手段也越发多样,传达速度也越来越快,现在很多的政府都在实行政务公开化管理;另一方面大众媒介承担着在政治事件中某方发言人的角色,充分维护其利益;最后,大众传媒还发挥着最主要的监督与制约的作用,最明显的体现是网民以网络为平台,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能力。这表明,大众传媒作为国家与社会的连接因素,对社会政治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文化领域,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承担着继承与发展的责任。大众传媒能有效的体现文化的整合功能,在现当代社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大众传媒是通过各种新型的传媒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播出去,并且合理吸收外国优秀文化,推动文化交流与发展。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依托而发展的,随着大众传媒的多样化、技术化的发展,大众文化也随之发展,内容更为丰富,传播途径也更为广泛。作为一种传播手段,大众传媒也不是被动的承担传播任务。其发展也成为社会文化前进的一种力源。

在生活方式领域,大众传媒改变了受众的生活方式。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使人们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洪流之中。受众在传媒迅速发展中,成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失去了积极参与社会的热情,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但在另一个角度,新的传播手段,使民众的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大众传媒在生活中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对大众文化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对《超级女生》的大众传播学分析 篇5

关键词:大众传媒,社会保障,发展传播

1 大众传媒与社会保障事业关系研究的生发

50多年来, 发展传播学致力于研究和探讨“运用现代的和传统的传播技术, 以促进和加强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的过程”, [1]探索大众传播媒介如何为国家与社会服务, 如何使大众传播媒介积极参与国家的发展进程, 以及在社会与国家的进步体系中大众传媒的地位如何。早在1958年, 勒纳提出传播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传媒对人的现代化的作用, 将大众传播媒介称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奇妙的放大器”[2]。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大众媒介的传播活动是如何促进社会发展的?这也引起中国传播学者的普遍关注, 也开始思考这种开放的假设和信念在中国现实语境下实现情况。

在社会系统的组成中, 社会保障自古以来就在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经过了20余年的艰难探索后,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 水平在不断提高, 制度也日益完善, 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毫无疑问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生产力水平息息相关, 但是大众传媒对社会保障建设和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有赖于公众对于社会保障的认知和理解, 也有赖于公众对社会保障知识、制度、法律等知识的普及和掌握, 这都和公众社会保障素养的高低直接相关。在大众传媒的时代, 公民的社会保障教育、社会保障相关政策和信息的获知、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必然会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大众传媒同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宣传内容与宣传对象的关系, 在传媒的实践领域考察大众传媒如何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是研究传播如何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在社会总系统中大众传媒如何促进其他子系统的发展也是现阶段的重要课题, 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大众传媒制度, 传媒功能的定位都与此紧密相关。

2 大众传媒对社会保障事业的影响层面

施拉姆在《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一书中对于“以传播促进发展”的传播学思想进行了论述。施拉姆认为传播活动与国家发展在3个层面上的关系, 一是所有国家的“传播系统”的发展, 第二是在这个传播系统中是否有“充分和有效的传播”, 第三新闻报道是否“使用得当”[4]。本研究将从此视角在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探讨大众传媒对社会保障事业的影响, 进一步阐释大众传媒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 在特定的互动作用中完成其促进社会发展的使命与功能。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社会保障改革是从十四届三中全会开始, 以人为本, 分享社会发展成果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基调。但就整体发展而言, 仍然存在诸如社会保障立法工作严重不足, 立法工作严重滞后, 立法体系不健全等问题[5]。除了社会保障系统建设内部存在的问题之外, 还存在如公民社会保障知识缺乏, 公民社会保障素养总体水平不高、传播通道狭窄等现实困境。如何运用大众传媒的功能与优势对有效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这也是“以传播促进发展”的传播学思想在中国的本土化现实运用。

2.1 参与式文化背景下大众传媒对公民社会保障教育的影响

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有赖于公众对于社会保障的认知和理解, 也有赖于公众对社会保障知识、制度、法律等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这关系到公众社会保障素养的高低。大众传媒拥有巨大深远的社会影响力, 凭借其传播范围广、传播迅速, 知识更新快、受众层次多等优势, 能够成为实施公民社会保障教育的主要渠道。除了通过政策宣传与解读、社会保障法律知识的普及, 社会保障文化的传递等传播行为发挥大众传媒的教育功能外, 大众传媒还能通过议程设置, 引导一段时间内广大公民关注的焦点, 为社会保障教育提供议题与舆论支持[6]。

尤其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改变了公众使用参与媒介的方式, 传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与地位也随之发展变化, 一种全新的媒介文化范式——参与式文化应运而生[7]。参与式媒介范式中的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 甚至不再仅仅扮演媒介消费者的角色, 而转变为主动的信息接受者与信息传播者。这种全新的媒介文化范式, 对公众的社会保障素养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 有利于公民意识的培养, 社会保障关系到每一个公民自身的利益, 新媒体赋予了使用者身份地位上的“零门槛”, 参与式文化下的大众传媒真正做到了参与者“在公民身份面前人人平等”的概念;其次, 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社会保障建设。在参与式传播当中, 媒介具有双向传播的特性, 信息发布门槛低, 公民的主动参与性大大增强。例如, 公民可以在博客、微博、社会保障部门的官方网站上对社会保障政策、法律, 及时反馈自己的意见, 在信息的互动和交流中促进社会保障建设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公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充分激发与运用;第三, 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行动自觉。社会保障教育不仅包括社会保障知识、意识、政策、价值观、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还包括公民行为能力的培养。参与式文化通过身份认同、信息快速传播、话语表达、集体解决问题等方法培养公民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能力, 公民在交互式媒介互动中分享信息、表达观点, 形成合意, 集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际演练了参与公共事务所需要的各项技能。

2.2 信息传播功能:大众传媒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报道强度 (信息采集)

在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议程上, 有这样几个重点:对社会保障领域政策信息、职责范围、社会保障理念进行宣传;高效践行自身职责, 实施社会救助;强化公民社会保障意识, 树立社会保障组织机构的社会形象, 巩固社会地位。以上这几个方面中, 社会保障组织机构整合自身信息和资源, 进行有效地宣传普及, 就要借助大众媒介的力量。大众传媒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功能, 针对不同阶段社会保障的发展纲要架构最佳的宣传报道方案, 使传播效果最大化, 完成告知、使参与和培养的使命。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 大众传媒要在宏观和微观, 数量和质量, 长期和短期, 意念和行动等层面对社会保障组织的信息进行整合与规划。从宏观上看, 社会保障组织的活动与公民的生活息息先关, 是媒介传播议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媒介首先要肩负告知和气氛营造的任务。在微观的新闻报道层面, 大众传媒对于社会保障组织的活动、建设、政策、理念、知识等等宣传, 可以起到“二次宣传”的作用[8]。报纸报道的版面, 报道篇幅、报道持续时间;电视台有无报道策划、播出时间、有无专题专栏;是否有专门网站, 微博微信互动平台等等, 具体的新闻实践强烈地影响着公民关注度和参与度。

2.3 媒介形象的塑造:大众传媒对社会保障事业组织机构形象的建构

形象的作用在于能够引起人的思想、感情活动。形象首先影响人的思维感情, 进而影响人的行为。社会保障事业组织机构作为政府机构的一部分, 其形象直接影响到公众的认可度, 公信力, 这对于社会保障事业组织机构履行职能, 实现社会保障发展战略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社会保障事业组织机构自身就是传播的平台, 其施政的过程, 就是建构与传播形象的过程。社会保障事业形象的建构、传播的真谛就是:通过塑造、改善、维护、提升社会保障事业行政部门的形象来提升其对公众的影响力、公信力、吸引力, 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心和信任, 从而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即社会保障事业组织机构形象传播以社会公众认可、支持为前提, 以推社会保障的理念、服务、政策为目标[9]。

一方面公众正是通过社会保障事业组织机构的一个个具体行为认知、评价政府, 判断政府是否可靠, 值得信赖;而社会保障事业组织机构也是通过自身一个个具体行政行为, 去影响公众, 获得公众的认知、评价, 最终赢得信任。这种认知、评价、信任和被认知、被评价、被信任离不开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与互动。这其中大众传媒肩负了重要的桥梁作用。现实世界纷繁复杂, 任何人都无法亲身感知所有的事情, 公众的认知、表达、沟通协商要借助大众传媒构建的符号世界来认识。社会保障事业组织机构应保持对媒体的影响力, 通过议程设置等方式引导舆论, 保持传播通道的顺畅, 以便赢得媒体和公共舆论的支持。

2.4 舆论监督:大众传媒对社会保障事业的舆论监督

大众传媒的作用还突出地表现在它越来越成为聚积公众舆论的场所。大众传媒通过有选择性的传播社会上新近发生的事件, 引起公众关注, 引发公众讨论, 为舆论的生成提供依据;或者直接通过新闻评论的形式, 立场鲜明地阐述观点, 影响和引导舆论[10]。

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社会保障组织必然要接受外部力量的监督。而媒体的监督是最广泛的监督, 媒体监督的范围涉及社会保障所有领域, 成为继法律法规、政府监督以及社会保障机构组织自律之外的另一种行之有效的监督方式。社会保障组织工作会涉及非常敏感的问题, 比如社保基金投资管理问题导致的潜在财务风险和治理危机, 妥善规范地处理这些问题有助于获取公众的信任, 推动社会保障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保障民生, 维护社会稳定。大众传媒参与到社会保障建设的运行过程中, 凭借媒介功能特点对各个环节进行监督, 及时公开发布有关财务、政策、活动等方面的信息, 形成广泛的舆论合力, 使违规行为暴露在公众视线之下, 迫使违规操作做出调整或受到应有的处理。

2.5 公共决策:大众传媒促进社会保障政策制定转换

大众传媒的话语权对于国家政策法规的制定具有参考价值, 大众传媒对立法过程的全程参与也是决策程序得以规范的重要保障, 同时也使公共政策因全程公开而获得公众信任, 从而增强其合法性和权威性[11]。媒体、政府、公众构成了公共政策系统的要素, 这三者是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的主体。而媒体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不像其他主体那样直接明显, 媒体主要是通过传播信息和构建舆论平台施加影响。具体体现在传播解读公共政策, 反映引导舆论, 沟通协商各方利益, 使话题讨论公开、交流公共化, 从而反映出社会问题和相关态度, 成为制定公共政策的重要参考[12]。大众传媒促进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和转换, 包括对政府有关社会保障政策、法律信息的传播;公布可供比较和选择的多套社会保障方案;反应社会保障政策执行过程中公众的意见、建议;报道社会保障政策的决策听证、宣布公共政策实施的结果, 建立大众传媒参与公共政策转化的机制。

3 结论:大众传媒与社会保障事业:互为环境互动发展

发展传播学关注传播和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 强调了传播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传媒对人的现代化的作用。在前面的研究中从发展传播学的角度考察了大众传媒与社会保障事业的生发, 大众传媒对社会保障事业的影响, 发现大众传媒对于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不仅发挥了信息传播、公民素养培养的功能, 还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 同时它还促进了公共政策的制定与转换。大众传媒因其能最大限度接触信息本身, 最大范围接触公众, 因而能对社会保障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能做出快速及时的反应;另一方面, 由于大众传媒信息传递的公开性、及时性, 它能敏锐捕捉少数人发现或提出的社会问题及对政策的期待, 引起最大范围的关注。大众传媒自身的功能特点, 决定了其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大众传媒作为社会领域的“公共空间”将更完整地发挥沟通协调、整合资源的功能, 对社会保障政策法律的颁布、社会保障文化的建设、公民素养的培育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保障事业和社会保障组织机构重构了大众传媒的发展环境, 大众传媒的发展也促使了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环境的演变。两者最终是互为环境, 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晖明.我国发展传播学研究现状[J].当代传播, 2003 (2) :14-16.

[3]陈颐.论社会保障的“中国模式”[J].江海学刊, 2010 (5) :139-143.

[4]韦尔伯·施拉姆.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M].北京:华夏出版社.1版, 1990, 7.

[5]徐智华, 刘连安.社会保障立法问题研究[J].湖北财税, 1999 (24) .

[6]李德刚, 谭烨.参与式文化背景下大众传媒对公民教育的影响[C]//“下一代的教育:东西方的经验”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09.

[7]李德刚, 何玉.新媒介素养:参与式文化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的转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7 (12) :39-40.

[8]姚俭建.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战略路径探讨[J].社会科学, 2003 (8) :75-79.

[9]刘小燕.政府形象传播的本质内涵[J].国际新闻界, 2003 (6) :49-54.

[10]李卓均.新闻理论纲要[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151.

[11]何志武.打开决策“黑箱”:大众传媒参与公共政策转化的核心环节[J].新闻大学, 2008 (1) :7-82.

上一篇:办事处仓库管理制度下一篇:澳洲大学会计专业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