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探索活动教案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幼儿科学探索活动教案(推荐8篇)

幼儿科学探索活动教案 篇1

一、设计意图

小动物们都有各自的尾巴,可它们长的什么样?有什么用?却是幼儿平时非常容易疏忽的。为了进一步增加幼儿对小动物的认识,本次活动先让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通过查阅,观察等方法收集资料,再在互相讨论交流中激发幼儿探究兴致,最后通过“找尾巴”游戏进一步巩固了解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

一、活动目标:

1、幼儿在交流分享中了解动物尾巴的不同特征及作用。

2、幼儿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对探索观察动物有兴趣,乐意参与活动

二、活动重点:了解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 活动难点:了解动物尾巴的不同用途

三、活动准备

1、活动前请幼儿家长和幼儿一起完成调查表(附后),鼓励幼儿去观察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探索动物尾巴的作用。

2、没有尾巴的动物及尾巴图每人一份。

四、活动过程:

(一)、交流分享

1、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教师(出示调查表):小朋友,前几天老师请大家回家做了关于动物尾巴的调查,下面请大家来把你的调查结果说给大家听听。你调查了哪些小动物?它们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如:幼儿根据自己的画的图形告诉大家燕子的尾巴像一把剪刀)尾巴有什么作用?你是怎么知道的?(通过观察,网上查询,家长告知)让幼儿把自己的调查表以及收集来的资料展示给大家看看。

2、提问:还有哪位小朋友要来补充的?对他的介绍有没有问题?

3、小结:刚才,小朋友介绍了动物尾巴的用处,动物有了尾巴有好多功能,这样它们在大自然才能更好的生活。动物尾巴真有用。

(二)、游戏“找尾巴”

1.教师(出示没有尾巴的动物):森林里出现了一件怪事:一位魔法师把小动物的尾巴给偷走了。现在老师已经侦察到小动物的尾巴就藏在我们后面,我们一起去帮小动物找尾巴好吗?你们有信心找出来吗?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行的!”1.2、幼儿帮小动物找尾巴。

*教师:找好了吗?和好朋友说一说,讨论一下:你帮谁找到了尾巴,它的尾巴是什么样的?”

2、小结:动物的尾巴有不同的用处,不同的动物他们的尾巴也不一样,教师通过手中的图片,一边拿图片一边询问幼儿:它的尾巴是什么样的?教师引导幼儿说成诗歌的形式

四、活动延伸:教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动物的尾巴呀?那你的调查表上是不是都有它们的名字呀?没有的话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把它们添上去,明天带给老师。附:尾巴的用处----金鱼尾巴左右摆,游来游去多自在。牛的尾巴来回摆,苍蝇蚊子不敢来。小猴尾巴卷树枝,倒着身子挂下来。燕子尾巴像剪刀,飞行方向把握好。狐狸尾巴真不小,枕在头下来睡觉。袋鼠尾巴大又硬,就像一个小板凳。壁虎被人发现了,甩掉尾巴赶快逃。

动物尾巴调查表

五 活动延伸:将表格完善,将今天讲到自己没有画上的动物补全

大班 纸桥的承重力 实验操作类

设计意图

这是一个典型的做中学的活动,让幼儿在操作中探索不同结构的桥面的承重力。在这里,我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两种桥面,水槽桥和波浪桥,通过质疑、猜想、操作实践、最后得出结论。让幼儿在操作中发现纸桥的秘密。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实验,亲身感知不同的纸桥与承受力之间的变化。了解纸折叠后能增加纸的承重力。不同的折叠方法纸桥的承重力也不一样。

2、指导幼儿尝试用绘画的方法把实验过程记录下来。

3、激发幼儿探索纸桥的承重力的兴趣。活动重点:了解波浪桥承受力大的原因活动难点:了解不同数量的波浪承受力也不同。活动准备:有过做纸桥的经验、纸条,垫板,积木,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小朋友们已经做过各种各样的纸桥,都有些什么桥呢?今天我们先来研究波浪桥和水槽桥,你们觉得这两座桥哪座最牢固(幼儿猜想。)

(在这之前,幼儿已设计过各种各样的桥面,对于桥面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只停留在形状的不同上,这次通过选择了两种桥面来让幼儿探索它们的承重力,这样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二、、探索比较水槽桥和波浪桥的承重力大小;

(1)、讨论应该怎样做承重比较实验;(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通过讨论,幼儿得出了哪个桥面上放的东西越重,说明桥就越牢固。)结论:我们只有放同样的东西才能比较出哪一座桥牢固,而且东西要放在桥的中间。(2)、交代实验要求和记录要求。(3)、出示记录表讨论如何记录。

(在这里记录也是一个重要部分,主要让幼儿以自己的方式来记录,幼儿大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绘画的方式,还有一种是以符号来表示,相对于以前以选择的方式来记录这次幼儿的记录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4)、幼儿实验并记录,教师重点指导他们正确实验。(虽然实验要求已说明,但幼儿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对实验不利的因素,因此,老师重点观察幼儿的实验方法是否正确,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三、展示记录单,交流实验结果;

1、哪座桥最牢固?可以放多少块积木。

2、为什么波浪桥最牢固?

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波浪桥比水槽桥牢固,每一个小波浪就像一个小巨人,许多小巨人连在一起力气就大了,所以这种桥最牢固。(将桥面的波浪比作一个个的小巨人,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桥的承重力的大小,也为再次实验感知波浪多少与承重的关系作好铺垫。)

四、第二次实验:感知波浪(巨人)多少与承重的关系;

1、通过观察发现问题:都是波浪桥,承重力却不一样。师:(1)为什么同样都是波浪桥,放的积木却不一样多呢?(2)幼儿观察比较两座波浪桥,发现两座桥的波浪不一样多。

(在这里由于都是波浪桥可能幼儿对波浪多少的敏感性不强,幼儿一时说不上来,可以让幼儿一起来数数大家分别有多少波浪,这样幼儿可以很清晰地感知到波浪的多少和承重力的不同。)

2、交代实验要求,并讨论折的不一样的波浪桥的记录方法。

3、幼儿实验,教师指导。

(第二次实验中,幼儿的实验方法基本上都很到位,第一次中所出现的实验错误已没有,说明幼儿已有了一定的实验经验。)

4、集体讨论,刚才在实验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波浪越多,放的积木越多,桥越牢固。总结:小朋友们真聪明,通过实验不仅知道波浪桥比水槽桥牢固,而且还发现波浪越多桥越牢固。(整个实验过程中,幼儿表现的很有兴趣,实验的积极性也很高,通过通过质疑、猜想、操作实践、最后得出结论。幼儿在操作中发现了纸桥的秘密。知道了不同的桥面其承重力也不同。)活动延伸:思考怎样提高水槽桥的承重力

大班 水果切面 观察类

设计意图:水果是幼儿十分熟悉的食物,但他们不一定了解水果的切面形态。在该活动中,我紧扣“水果切面”这个点,以问题引路,带领幼儿进行探索,使幼儿获得相关的认知经验。培养幼儿细心观察及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引导幼儿了解两种切面形态,初步理解“切面”的概念;“同时让幼儿两两合作,根据六种不同的水果切面进行配对游戏,既为幼儿创设了交流、合作的机会,也对幼儿的认知、思维能力提出了挑战。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探索,发现水果横切、竖切时会呈现不同的形态。

2、能细心观察、大胆猜想,乐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教学准备:

1、教具:三块展示板(见图1、2、3),各种水果,实物投影仪,背景音乐。

2、学具:人手一张记录表,若干水果的切面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水果,看看都有些什么?(苹果、香蕉、猕猴桃、梨„„)师:如果我要把梨分成两半,可以怎么切?切开后会是什么样子呢?(根据幼儿回答,教师在展示板的表格内记录“|”标记表示竖切,解释竖切:将水果立起来后从头切到尾)二:活动目标:

1、了解切面概念以及横切与竖切的不同

2、能够大胆动手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活动重点:了解切面的概念 难点:分清竖切与横切

二、基本部分(一)观察感知:比较梨的两种切面形态,理解“切面”的概念。

1、观察梨的竖切面。师:“|”这个符号表示把梨竖起来切。你们看看切开后的梨是什么形状。(椭圆形。)(教师将切开的梨放在投影仪上让幼儿观察。)师:仔细看看里面还藏着什么?(种子。)数数有几粒种子?它们是怎么排列的?种子长在什么地方?(引导幼儿说出梨核,并观察梨核的形状。)

师:我们看到切开后的梨面上有梨核和种子,这个面可叫作水果的切面。

(以“竖切”引入主题,符合幼儿的已有经验。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关注水果的切面形态,同时形象地理解了“切面”的概念。)

2、观察梨的横切面。

师:除了从上到下竖切,还有什么不同的切法吗?(引导幼儿说出横切的方法,同时在展示板的表格内记录“一”标记。)师:如果把梨横着切会出现什么样的切面呢?会和刚才竖着切一样吗?(教师根据幼儿的猜想用简笔画的形式记录切面的形态。)

(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自然引出横切的方法,激发了幼儿探索水果横切面的兴趣。幼儿通过观察与比较,大胆推测和假设,产生了探索和验证自己想法的愿望,这为后面的探索活动作了铺垫。)

师:究竟谁猜对了呢?我们还是切开来看一看吧!(教师操作演示,并根据幼儿的回答逐一画出相应的简笔图。如:看,变成什么形状了?<圆形。>再仔细看看里面的梨核像什么呀?<小花。>数数有几片“花瓣”?每片“花瓣”里藏着什么?<种子。>比比种子的数量和“花瓣”的数量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一样多>)

(在对水果横切面的观察感知中较为自然地整合了形、数量、空间等方面的数学知识。)

3、比较竖切面和横切面的不同。

师:竖切和横切出来的切面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引导幼儿从外形轮廓、梨核、种子三方面寻找不同。)

(二)猜想验证:分组探索不同水果的切面形态。

1、明确操作要求。

师:今天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许多水果,有苹果、猕猴桃、香蕉,等会儿请你们每人选择一样水果,猜猜把它竖切和横切后会是什么样子,然后把你的猜想用画画的方式记录在表格里。

(选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水果,以开放性的问题引入,让幼儿大胆猜想,这是对幼儿现有知识经验的挑战、幼儿的求知欲就在这种寻根究底的情境中被激发出来。)

2、幼儿猜想并记录猜想结果,教师观察指导(见图

2)。

3、交流猜想结果。教师根据不同小组的猜想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如,(香蕉组侧重从外形进行猜想)香蕉竖切后是什么样子的?横切呢?(猕猴桃组侧重从种子的排列进行猜想)看看猕猴桃组的记录,你同意谁的猜想?(苹果组侧重从苹果核的形状进行猜想)你们觉得什么地方最难猜?(这种提问方式既避免了拖沓,又突出了重点。)

4、切开水果验证,并请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绘画记录。

5、组织幼儿交流观察结果。如,香蕉组重点讲外形变化和种子退化,猕猴桃组重点讲种子排列,苹果组重点讲核的形状。(三)游戏活动:配对找朋友。

1、明确操作要求。师:(在展示板上出示草莓、菠萝、哈密瓜、橙子、无花果、猕猴桃的完整图片,见图3)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配对找朋友”的游戏。请你们每人在篮子里选一张图片,看看是什

么水果的切面,然后找找它的另一半,找到后和你的好朋友手拉手一起把图片贴到相应的表格里。

三、结束部分 师:今天你们发现了很多水果的秘密,老师就把这些水果奖励给你们,一起品尝吧。

四、活动延伸:回去后将用老师教的方法观察蔬菜的切面

制作不倒翁 大班 制作类

设计思路:

1、“不倒翁”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种玩具,但它里面蕴含着力的平衡方面的科学道理,怎样让孩子自己发现这些科学现象,并理解加以应用呢?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为孩子准备许多的材料,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体验、发现、探索其中的秘密,并制作各种各样的不倒玩具。从中获取有益的学习经验。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自身的活动,感知“不倒翁”的秘密,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2、通过幼儿的动手操作,让幼儿了解“不倒翁”的原理。

3、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及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重点:了解不倒翁的原理 活动难点 :自己动手制作不倒翁

活动准备:

1、布置场景“玩具城”:用乒乓球、蛋壳、废旧皮球制作各种玩具摆放在活动室的四周(其中部分会倒,部分不会倒)。

2、幼儿操作材料:纸片、玻璃球、豆粒、沙子、塑料球、橡皮泥、小石头。

3、录音机,歌曲“不倒翁”录音磁带。活动过程: 导入:以到“神秘的玩具城”去玩的形式引题,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配班老师扮“魔法师”说:“小朋友,你们好,我是魔法师,欢迎你们到神秘的玩具城来,这里的玩具藏着许多的秘密,等着你们去边玩边发现,看谁发现得最多。”

一、自由探索

1、交代任务:你们玩时可要仔细的看一看,比一比,摇一摇,看看发现了什么?(发现倒和不倒)

2、幼儿自由玩。

3、提问:“你们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这些玩具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引导幼儿摸一摸底部,发现底部都是半球体,有的玩具会倒有的不会倒。

小结:小朋友在“玩具城”里玩的很认真,还能动脑筋,发现了“玩具城”里的玩具都是半球体的,再比一比中,小朋友们发现了玩具有的会倒,有的不会倒。

二、尝试操作制作不倒玩具

幼儿交流体验“不倒翁”不倒的秘密:上轻下重,固定底部物体。

1、教师放歌曲《不倒翁》,进一步引发幼儿去发现“不倒翁”的秘密,不倒翁里装有东西。

2、尝试操作制作不倒玩具

幼儿交流体验“不倒玩具”不倒的秘密:玩具中装有东西,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纸团、塑料球、玻璃球沙子、豆子、橡皮泥等东西,可以幼儿自由的把每一种东西分别装进玩具里试一试,看玩具能不能站起来。

(1)组织幼儿讨论: 你们在玩具里装进了什么,发现什么现象?为什么放进纸团玩具倒了而放进沙子等物玩具能站住?(沙子等比纸团重)小结:原来,在玩具底部装进重的东西,这样下重上轻,玩具就能站住。当操作摇晃装有沙子的玩具时,发现了什么?(站住的玩具又倒了)装进什么不倒?(橡皮泥)为什么?

4、演示对比实验 引导幼儿边观察边分析原因:摇动装有玻璃球的玩具时玩具里重的东西也随着滚到旁边,旁边重,玩具就倒向重的一边。把橡皮泥固定在底部中间,它不会滚来滚去,那玩具的重心就稳了,不倒翁就作成了。

三、演示对比实验

引导幼儿边观察边分析原因,摇动装有玻璃球的玩具里重的东西也随着滚到旁边,旁边重,玩具就倒向重的一边。把橡皮泥固定在底部中间,它不会滚来滚去,那玩具的重心就稳了,不倒翁就作成了。

四、完成制作,玩一玩,体验乐趣成就感

1、在“不倒翁”的音乐中,分组制作不倒翁,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小组进行制作。幼儿制作过程中,教师进行及时、适时的指导,对能力差的幼儿进行示范,及时发现有创意的幼儿进行表扬。

2、进行讲评活动。先让幼儿与小伙伴之间互相说说自己的不倒翁的名字,是怎么制作的,不倒翁倒的程度的大小等等。教师进行个别讲评,尤其那些能力差的幼儿,注意发现他的作品的优点,以激发其自信心。

3、做好的小朋友五帮助没有完成的小朋友继续制作不倒翁玩具,五、结束小朋友今天真聪明,发现了“不倒翁”玩具中的科学秘密,还自己动手做了一个“不倒翁”。现在,与不到翁一起跳舞结束课程。(健康歌的曲子进行伴奏,儿歌是:左摇摇,右摇摇,头儿小小,脚儿圆圆,头轻脚重一起来做运动,左推不倒,右推不倒,左右摇晃真呀么真可爱!

活动延伸:

1、区角活动中,可在科学角中投放各种材料让孩子尝试制作不倒翁。

幼儿科学探索活动教案 篇2

一、幼儿自身的准备

1. 激发学习兴趣

(1)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一切探索活动之源。幼儿真正的主动探索是从有了疑问并寻求答案开始的。因此,对于幼儿五花八门的提问,我们都应以赞赏的表情给予反应,耐心地听明白他所提出的问题,并有与孩子共同探索的愿望和行动,使幼儿产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2)丰富活动的内容。新颖、丰富、适于动手操作、具有现代气息的科学探索活动更能开阔幼儿视野,满足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我们选择的内容既要符合幼儿认知水平,更要反映时代气息。如“有趣的电子书”“方便的小工具”等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幼儿动手机会多,参与积极性高,思维活跃,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2.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科学探索活动需要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需要幼儿控制自己的行为,服从一定的规则,不妨碍同伴的活动,能和同伴友好合作。日常生活中需帮助幼儿丰富一些简单的科学经验,对材料有一定的熟悉程度。

二、环境的创设

环境包括两部分:良好的心理环境和丰富的物质环境。

1. 心理环境

心理方面,应努力形成鼓励幼儿探究的心理氛围。

(1)给予幼儿出错的权利。幼儿的错误代表着当前的认知水平,在成人看来是错误的认识,在幼儿的认知结构中可能是合理和正确的。如在冬天给小金鱼换水时,有的孩子说要用温水,这在成人眼里看来绝对是错误的,但孩子认为天气寒冷,我们喜欢用温水洗手,小金鱼怕冷给它换成温水,它会更舒服。

(2)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幼儿的观点和兴趣。接纳和支持幼儿的兴趣和观点,会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在幼儿的回答和教师预想的结果不同时,教师要尊重并努力寻求幼儿的真实认识及其来源,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究,使他们的探究继续深入下去。

(3)给予每个幼儿以激励性的评价,并挖掘每个幼儿的探究活动的独特价值,使每个幼儿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有成功的体验。无论幼儿的想法是否正确,我们都要真诚地接纳和认可,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在幼儿没有相关经验时强加给他们,尤其对那些表面上看是失败了的幼儿更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培养他们乐于探究和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态度和品质。

2. 物质环境

物质方面,主要体现在为幼儿所提供的材料上。对于幼儿来说,材料既是引发他们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们主动建构对周围物质世界认识的中介。幼儿的学习离不开自身的探索、操作与表现,为幼儿提供的材料必须能激发幼儿主动、积极地动手、动脑,使其在亲自感知、操作中获取有益的关于外界事物的直接经验,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考虑:

(1)材料应具有趣味性。如在“怎样让物体运动”中,给幼儿提供的材料,可以选择幼儿平时比较喜欢的汽车玩具、长毛绒玩具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漂亮包装盒等,这样能进一步促进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2)材料应具有典型性。如“认识弹性”,所选取的操作材料应具有较明显的弹性特征如橡皮筋等,尽量避免一些弹性不明显的材料如布条等,使幼儿在实践操作时效果一目了然。

(3)材料应具有多样性。如“认识轮子”,教师可发动幼儿一起参与材料的收集。这样,一方面使材料的种类、数量更多样,可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探索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使幼儿在收集过程中丰富对材料的认识,为探索活动作好知识准备。

(4)材料应具有安全性。所选取的材料应合乎卫生标准和要求,尽量避免尖锐物品,易于消毒清洗,不含毒性,无污染。

三、教师的指导

在幼儿科学探索过程中,我们应相信幼儿的潜力和能力,大胆放手,允许幼儿进行相对独立的科学探索活动。但这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以一个长者、智者、朋友的身份进行指导。

幼儿科学活动的研究与探索 篇3

关键词:幼儿科学活动 科学探索 引导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3.129

一、幼儿科学活动的特征

(一)生活中的科学内容

幼儿是一个新生体,他本身对自己四周的事物是好奇的,而激发出幼儿探究世界的欲望,也是开展幼儿科学活动的目的之一。陶行知先生说过,幼儿的科学教育内容就是他们的生活实际,他强调要从平常玩的、人人都会的点出发,来使幼儿的科学活动得以开展。就是说,幼儿的科学活动应该是幼儿周围的世界,是小朋友能够具体感受的,能够通过视觉、嗅觉、味觉等直观得到的,由他们具体的思维思考方式来完成幼儿科学活动的任务。这也就需要幼教工作者善于发现、有效捕捉,来寻找每个幼儿不一样的兴趣点。特别是生活中的具体的、直接的科学点,比如“纸为什么能吸水”“雨水向下落的原因”“彩虹为什么有七道不同的颜色”“水的奇妙之处”等等,经由这些自身的和四周的题材,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最终构建他们自己的科学经验和科学内容。

(二)有机整体的科学活动

很早以前,陈鹤琴先生就有“整个教学法”的观念,就是主张在不偏离中心时将各个科目有机地串联整合,放在幼儿科学教育这里,就是有机地、整体地、系统地教育幼儿。这个理念是和新课改相符的,科学经验的整体性、连贯性也是幼儿科学教育所追寻的。而教师也应当依据各个幼儿不同的个性特色,灵活、整体地组织他们,从而让他们在科学活动经验的获得比较完整。

二、幼儿科学教育的缺陷

(一)严重脱离实际

现阶段,世界的繁复纷呈,容易让幼教工作者走进一个误区,就是片面寻求“新”“奇”,追求标新立异。这样幼教工作者在最初的取材时就会偏离幼儿科学的轨道,而幼儿的思维又是比较简单抽象的,这种选材距离他们的生活太过高远,就会让他们很难直接感受,直接操作。

(二)内容反复冗长

仔细观察现在幼儿园的幼儿科学教育,就会发现很多的科学活动是零散的、重复的,不能给幼儿带来完整系统的科学经验。举例说:幼儿园开展以“春天”为主题的科学活动,“春天的花朵”“春天的小草”“缤纷的春天”,仔细考量,就能够看出,这些主题内容知识只是简单地反复幼儿已经获得的科学经验,教师们没能从新的角度去发展这个主题,并且对幼儿以前的科学经验没有一个有效的梳理和系统性的排列,这样幼儿系统性的科学经验就会很难构建。

(三)教学视角偏离

教学视角偏离,几乎是每一个幼教工作者的教育误区。一般来说,他们很难站在幼儿的层面去思考,很难理解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思想方式。教育家蒙台梭利表示:幼儿教育应该和幼儿站在同一个层面发展,要尊重幼儿自身的认知,平等地对待幼儿。而现在的幼儿教育大多还是灌输式教育,幼儿工作者会习惯性操盘掌控。幼儿在科学探索时,只是需要沿着教师设定的要求,紧跟幼师的步伐,在他们设定的轨道中行走,得到他们想要的结论,提出他们想要的问题。这样的幼儿科学探索实际上还是教师在探索,还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主义。

三、幼儿科学活动的引导

(一)怀疑探索,解答问题

幼儿在开始学习时,本身就是好奇这个世界的,幼师教育者就需要加以引导。比如说:幼儿在看到雨水下坠时,教师们就要引导幼儿思索,思考为什么雨水是向下坠,而不是向上漂,为什么天上会降雨,为什么有时候雨后会产生彩虹,彩后又为什么有七道色彩等等。经由一系列的询问,引导幼儿思索,然后简单回答他们的疑问,并鼓励幼儿向更深层次去探索。

(二)耐心等待

幼儿的思维是不成熟的,各个幼儿之间的区别也很大,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在教授时耐心等待,不要过多过早地打断幼儿的思维。比如说在《纸的力量》的学习中,不一样的幼儿有不一样的做事、思维方式。有的会反复将纸竖起、倒下;有的在竖起多次不行后,会将纸进行折叠;有的是在折起不行后,试着加入其他的辅助工具;而有的就是观察其他小朋友的方式,自己尝试融合等等。最后,不同的幼儿不同的方法在展现的时候,幼儿们就会有争议。比如说:“为什么这个纸总是竖不了”“为什么他的纸上还有别的”“为什么他的纸是叠了的”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有不同的认知,从而有冲突,会疑问,就会促使他们互相怀疑探讨,从而不断进步。幼儿教师在这里只需耐心等待,适时引导,这样就能让幼儿的思维有最大程度的开发。

(三)拓展思维,转换定位

现在的幼儿科学活动的教育多是让幼儿围绕大人的计划、贴近大人的想法,这样做实质就会泯灭幼儿的天性,丧失他们宝贵的思维财富。因此,在科学活动探索时,幼师工作者一定要记住主体是幼儿,学会接受幼儿的思维方式,让他们能自由发挥,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只需稍加引导,发展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

四、结论

总的来说,幼儿的科学教育一定要明确幼儿的主体地位,科学内容也必须要贴近生活,最后通过相对系统完整的引导方法,让幼儿自动地获取科学养分,促进自身多层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公燕萍.科学活动是幼儿的探究之旅——优质幼儿科学活动的特征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

[2]焦婷.浅谈幼儿科学活动的设计和指导[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7.

[7]陶红.“提问”让活动更精彩——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提问的有效性探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5).

幼儿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1、了解眼睛的作用,初步懂得保护眼睛的重要性。

2、学习保护视力的方法,注意用眼卫生,逐步养成好习惯。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自编故事图片4张。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引出眼睛的论题,说说眼睛的作用。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要让大家猜一个我们身上的器官:“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颗黑葡萄。”猜出是什么了吗?

师:对,它就是我们的眼睛。眼睛有什么作用?

师:眼睛可以让我们看见这个美丽的世界。除了我们人身上有眼睛,动物身上也有,你看,小猫咪咪就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可是最近却碰上了大麻烦,我们去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二、听一听--听故事,说说保护眼睛的重要性。

提问:

1、小猫为什么会眼睛疼?

2、它后来怎么去做的?

3、如果我们没有好的眼睛将会怎么样?(变成近视眼,无法看清东西,没有办法看好书)

小结:眼睛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她。那么,到底有哪些办法来保护我们的眼睛,预防近视呢?

三、说一说--学习保护视力的方法。

注意用眼卫生出示图片,让幼儿说说这些保护视力的方法。

小结:“二要”——看书、看电视、看电脑姿势要端正,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将胳膊肘撑在桌上,将小臂和手掌伸直,中指点到鼻尖或额头,即距离30厘米左右)--要定期检查视力,认真做眼保健操。

“二不要”——不要长时间的看电视、看电脑。

——不要在过亮或过暗的地方、晃动的车厢看书、画画。(看一看、找一找,教室的哪些部位光线过强、过弱,不宜看书画画)。

总结:小朋友,现在我们一起出去看看外面的风景,看看谁看的最远。

活动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班级:中班 授课类型:理论课

设计思路:

夏天到了,雷雨天气很常见,遭雷电伤害的事情也常有发生,且让幼儿从小就认识雷电、学会如何防雷电是幼儿园必不可少的教育工作,因此设计了此次活动。由于雷电的理论性较强,而幼儿的理性思考水平较低,便选择以故事导入,并将这个故事作为该科学活动的背景,以此来引起幼儿的兴趣。整个活动围绕雷电是什么、怎么形成、有什么危害、我们应该怎么做,并以幼儿喜欢的形象小红帽、小猴子、等来引出这些问题,让幼儿进行思考交流,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让幼儿更愿意参加活动。幼儿在学习了如何防雷电伤害之后,观看动画,进行情景模拟小游戏,来强化活动的第4环节,让孩子快乐的掌握知识。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到打雷是夏季的自然现象,并初步了解雷电的形成及危害,掌握防止雷电伤害的基本知识。

2、培养幼儿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能力及遇到雷雨时的自我保护能力。

3、发展幼儿的好奇心、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幼儿的参与意识。

二、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

3验准备:

、音频《打雷了、闪电了》、视频《雷电形成》、课件、卡片(小红帽、小兔子、小猴子、大树、电线杆、铁架、巨石)经、在生活中幼儿遇到过雷雨天气,见到过雷电。

三、重难点 重点:雷电的伤害及其防护 解决办法:幼儿讨论、图片展示、情景模拟 难点: 雷电的形成。

解决:观看视频、故事说明法

四、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

(放映第一张ppt)【今天小红帽想要邀请小兔子、小猴子去外婆家做客。刚走出家门,突然传来了雷雨闪电的声音(音频《打雷了、闪电了》),红帽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很害怕,就急忙的跑回家躲了起来(放映第二张ppt)。小朋友们能帮帮小红帽、告诉他们发生了什么事吗?(下雨了、打雷了、闪电了)】

2、幼儿交流:雷电是什么样子的?雷电都是什么时候出现?

【小红帽他们很疑惑:什么是打雷呢?闪电是什么样呢?他们什么时候出现呢,是现在这个季节吗?(小朋友发言)并请小朋友模仿雷的声音】

教师小结:【听了小朋友的话,小红帽点了点头,很高兴得对

它的朋友们说:我们刚刚听见的轰隆轰隆声就是雷声,天上那条白色的、带有很刺眼光芒的线就是闪电,雷声和闪电在夏天很常见。所以我们大家都不要害怕了。】

3、让幼儿想一想、并交流自己的经验:雷电是怎样产生。

【①小猴子问道:雷电是怎么产生的?他这一问题难倒了小红帽他们。小朋友们能告诉他们答案吗?(小朋友发言)②小红帽听了小朋友们的回答后还是不明白,于是他们决定呼叫米老鼠博士,“嘟嘟嘟”,电话通了,小红帽问到:米博士,雷电是怎么产生的?我们来看看米老鼠博士的回答(观看视频《雷电形成》)。】

教师小结:【(放映第三张ppt)天气变热了,小水滴觉得大地妈妈很热,所以他就到天空阿姨那里乘凉。越来越多的小水滴都到了天空阿姨家,天空阿姨家已经住不下了,所以一些小水滴不小心就被挤了出去,从天空阿姨家掉了下去。就在小水滴回大地妈妈家时,他们撞上了来天空阿姨家的小水滴,发出了很大的声音和很强的光。”(故事)】

4、雷电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止:看课件,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图片展示的行为。

【一个小时候后,雨停了,小红帽和他的朋友又出发了,并顺利的到达了外婆家(过渡)。那小朋友们在生活中也遇到过雷电吗?(有)当你们遇到雷电时,是怎么做的呢?(小朋友交流)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遇到雷电时是怎么做的呢?(看课件)他的做法对吗?错误行为会造成什么危害?应该怎么做?

图一:安装避雷针。(向幼儿简单介绍避雷针及富兰克林,鼓励幼儿向他学习)

图二:闪电了,小明在玩电脑。

图三:打雷闪电了,小明在室外打手机。

图四:下雨闪电了,小明在大树下躲雨。

图五:打雷闪电了,小明在家打电话。

教师小结:如何防雷电。(课件展示)

室内:

地势低洼的地方蹲下、远离树木输电线、不要使用移动电话、不要将在空旷的场地上扛铁质工具

尽快离开水面。

室内:

关好门窗、远离金属器具、拔下电源插头、不要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

5、游戏:情景模拟

游戏规则:三名幼儿扮演小红帽、小猴子、小兔子,四名幼儿扮演道路上的大树、电线杆、铁架、大石头。教师旁白给出情景,当听到雷声后幼儿选择躲避的地方。

活动前:选择三名幼儿戴上小红帽、小猴子、小兔子的头饰,再选择四名幼儿戴上大树、电线杆、铁架、巨石的头饰。

活动中:教师旁白:小红帽邀请小兔子、小猴子去外婆家做客。走到半路上,突然传来了雷雨闪电的声音(音频《打雷了、闪电

了》)。小红帽他们该怎么做?扮演小红帽、小猴子、小兔子的三名幼儿听到雷声选择躲避处。

活动后:教师就幼儿的选择做出简单评价。(可再重复活动一次后再评价)

6、活动结束

【让小朋友在下一次打雷闪电时和父母认真观察观察。教师宣布活动结束。】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1、能够根据提供的线索进行观察、分析,正确找到藏宝地点。

2、尝试用科技产品和软件功能共同合作、沟通解决遇到的困难。

3、愿意与同伴分工合作,体验共同完成任务的快乐。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够根据提供的线索进行观察、分析,正确找到藏宝地点。

活动难点:尝试用科技产品和软件功能共同合作、沟通解决遇到的困难。

活动准备

物质:一体机、IPAD、希沃白板、希沃授课助手、网络、拼图碎片。

经验:幼儿对幼儿园环境熟悉、会使用iPad拍照功能和微信的一些基本功能、能够进行九宫格拼图。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引入,激发幼儿兴趣。

1、利用希沃白板创设和朵拉去寻宝的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1)白板蒙层功能与朵拉捉迷藏。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大二班来了位老朋友,我们来看看是谁?

聚光灯到朵拉时幼儿说出名字。

(2)播放《爱探险的朵拉》动画片片段,引出朵拉的任务。

——还记得上次我们帮朵拉解决了什么难题吗?在上次的挑战中我们大二班团结合作帮助朵拉找到了捣蛋鬼藏在幼儿园的宝箱钥匙,所以这次朵拉又来到大二班请我们一起去寻宝了,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二)出示三条线索,发布任务。

1、线索一:语音每组幼儿根据语音线索的提示,正确找到藏宝地点。将找到的拼图碎片使用iPad拍照功能拍下通过微信回传班内,留在班级的幼儿使用iPad的希沃授课助手将拼图碎片上传到希沃白板中。

线索二:图片每组幼儿根据图片线索的提示,正确找到藏宝地点。将找到的拼图碎片使用iPad拍照功能拍下通过微信回传班内,留在班级的幼儿使用iPad的希沃授课助手将拼图碎片上传到希沃白板中。

线索三:平面图每组幼儿根据平面图线索的提示,正确找到藏宝地点。将找到的拼图碎片使用iPad拍照功能拍下通过微信回传班内,留在班级的幼儿使用iPad的希沃授课助手将拼图碎片上传到希沃白板中。

2、提出寻宝要求:

(1)每组4-5名幼儿中,一人留在班内操作iPad与同伴沟通,一人使用iPad接收线索、对拼图碎片拍照并随时和班内幼儿沟通。其余幼儿根据线索进行寻宝。

(2)在楼道内轻声交谈、注意安全,不打扰其他班级活动。

(3)小组教师负责幼儿安全和发布线索。

(4)拍照幼儿要注意将拼图占满屏幕,以免在班内的幼儿无法拼图。

(5)每个小组要一起行动,不能单独行动。

(三)寻宝开始。

1、幼儿分三组,每组一人留在班内操作iPad与同伴沟通,其余幼儿根据线索出发寻宝,一人使用iPad接收线索、对拼图碎片拍照并随时和班内幼儿沟通。

2、寻宝正式开始,幼儿按照线索指示寻找正确位置。教师作为辅助跟随,当幼儿寻找到藏宝地点并成功拍照回传后,发布下一条线索,直至三条线索全部完成。

3、班内幼儿使用微信与小组同伴沟通,等待接收拼图碎片。使用希沃授课助手将拼图碎片上传到希沃白板中,三小组班内成员共同拼图。

(四)拼图成功,小组分享成功体验。

1、播放朵拉感谢小朋友的视频,体验成功的快乐。

2、各小组分享寻宝过程和感受。

3、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与便捷:沟通方便、开阔眼界、网络支付更安全、二维码直接扫描读取等。

(五)教师小结,活动结束。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每个小组通过三条线索的提示收集拼图碎片,并及时传给班内的小朋友进行拼图,最后找到了朵拉送给我们的礼物。每个小组有沟通、有合作,共同完成了朵拉带给我们的新挑战,你们真的太棒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及时的沟通很重要,使用一些科技产品和功能很方便、很便捷,但是为了保护眼睛也不要长时间使用。希望咱们继续加油,期待下次朵拉再来邀请咱们继续去探险吧!

活动总结

幼儿科学探索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知道在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通过积极探索, 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多少的关系。

3.学习小组合作探索, 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每组6只瓶子, 瓶子中的水量分别为小半瓶、半瓶、大半瓶 (不同水量的瓶子各两瓶, 分别挂上1、2、3标签, 用石子实验时放三瓶, 用沙子实验时再放三瓶) , 一盆小石子、一盆沙子、一把小勺、一个漏斗。

2.幼儿记录纸笔。

3.集体记录表一张, 纸剪的石子和沙子的堆积图。

活动过程

一、请个别幼儿讲述故事《乌鸦喝水》, 导入活动主题

1. 师:

小朋友, 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能讲给大家听听?

2. 师:

是不是有水的瓶子里投入石子后, 乌鸦都可以喝到水呢?我们一起来做实验。6个人一组, 每组有3个瓶子, 可以怎样做?

3. 师:

两个人选一只瓶子合作做实验, 看看加入石子后水能不能升到瓶口, 然后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记录纸的第一格写你们拿的是几号瓶;第二格写实验结果, 水能升到瓶口的表示乌鸦能喝到水画个“√”, 水不能升到瓶口的表示乌鸦不能喝到水画个“菖”;第三格写上两个人的名字。

二、用石子进行实验并记录

1. 幼儿分组实验, 教师观察指导。

2. 交流实验结果:实验后发现了什么?

3. 教师和幼儿一起看记录。提问:往3只不同水量的瓶子里放入石子后, 乌鸦都可以喝到水吗?

4. 得出结论: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 乌鸦还是喝不到水。

三、用沙子进行实验并记录

1. 提出要求:现在我们再用沙子试一试, 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还是两个人合作, 做好实验后分别记录。

2. 幼儿实验, 教师观察指导。

3. 幼儿实验后交流:这次发现了什么?乌鸦能不能喝到3个瓶子里的水?

四、比较两次实验结果的不同

1. 师:

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 乌鸦喝不到水, 放入沙子可以喝到水, 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小朋友讨论一下。

2.

出示纸剪的石子和沙子的堆积图, 帮助幼儿理解, 因为石子和沙子的缝隙不同, 所以水量少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后乌鸦仍然喝不到水, 加入沙子后乌鸦才能喝到水。

五、小结

师:通过实验, 我们知道了, 乌鸦在瓶子里加入石子不是都可以喝到水的, 还得看瓶中水量的多少。瓶子里至少应该有半瓶左右的水, 乌鸦才可以喝到水。看来《乌鸦喝水》的故事要改一改了, 以后, 我们遇到问题要多动脑筋, 有的事要通过实验才能得到更准确、更科学的结论。下次, 老师请你们来讲新的《乌鸦喝水》的故事, 好吗?

活动延伸

1. 尝试用其他材料做实验, 并做记录。

2. 讲述新编的《乌鸦喝水》的故事。

执教教师反思:本次活动通过故事引出问题, 再提供操作材料, 让幼儿通过尝试、探索、实验, 主动建构新的科学经验, 寻求问题答案, 是一次操作性、探索性较强的科学活动。活动中幼儿能积极探索, 只是操作活动中的行为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培养, 如用剩的石子、沙子应及时包好, 不能撒得到处都是。

园内教师评议: (1) 目标方面, “知道在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这一目标偏低了, 因为大班幼儿在平日的生活和玩水游戏中, 已具有这方面的经验。 (2) 材料准备方面, 在不同水量的瓶子上分别挂上1、2、3标签, 便于幼儿做实验记录, 但没有标注瓶中原有水位, 不便于幼儿在添加石子或沙子后对水位进行对比观察。 (3) 活动组织方面, 导入活动目的是引出问题, 所以不需要请幼儿完整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幼儿完成实验记录的时间有先有后, 不应该等待所有幼儿完成操作才一一交流实验结果, 应让先完成记录的幼儿先交流, 并把记录表贴到记录总表的相应位置, 以减少消极等待的时间;再者, 让幼儿讨论、讲述用石子和沙子实验的不同结果的原因, 虽然出示了纸剪的石子和沙子的堆积图, 但仍显抽象。总之, 整个活动虽然具有操作性、探索性, 但环节不够紧凑, 活动用时偏长。

根据众人的反思, 执教老师从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到活动组织都作了调整。第二次活动设计是这样的:

活动目标

1.通过积极探索, 自主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多少的关系。

2.通过沙子和石子的对比实验, 初步感知在少量水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和沙子后, 水位升高的不同。

3. 学会小组合作探索, 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乐趣。

4. 在“设问—解疑”的过程中, 初步形成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的科学探究意识。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幼儿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

教具:实验记录总表、双面胶。

学具: (1) 每组6只瓶子, 瓶子中的水量为小半瓶、半瓶、大半瓶 (不同水量的瓶子各两瓶, 分别挂上1、2、3标签, 并标注原水位线) , 一盆小石子、一盆沙子、一把小勺、一个漏斗。 (2) 幼儿记录纸笔及集体记录表一张。

活动过程

一、谈话, 导入活动, 引出问题

师:小朋友, 我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 谁能说说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呢?是不是有水的瓶子里投入石子后, 乌鸦都可以喝到水呢?我们一起来做做实验吧。

二、用石子进行实验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及操作要求:老师准备了三种不同水量的瓶子, 还在水面处做上了标记。请小朋友两人选一个瓶子合作做实验。看看加入石子后水到底能不能升到瓶口来, 然后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记录纸的第一格写你们拿的是几号瓶;第二格写实验结果, 水能升到瓶口的表示乌鸦能喝到水画个“√”, 水不能升到瓶口的表示乌鸦不能喝到水画个“菖”;第三格写上两个人的名字。实验时要细心一点, 实验结束时把材料收拾好。

2.幼儿分组实验, 教师观察指导。

3.幼儿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 并将记录表粘贴在记录总表上。

4.教师和幼儿一起观察记录总表, 讨论:往3种不同水量的瓶子里放入石子, 乌鸦都可以喝到水吗?得出结论: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 乌鸦还是喝不到水。

三、提出疑问, 让幼儿猜想

师:有没有办法让少量的水也升到瓶口来呢?

四、用沙子再次进行实验

1.师:我们再用沙子试一试, 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还是两人合作实验再记录;实验时要用勺子和漏斗把沙子灌进瓶子里, 不能撒在桌子上。

2.幼儿实验, 教师观察指导。

3.幼儿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 并将记录表粘贴在记录总表上。

4.教师和幼儿一起观察记录总表, 讨论:这次你发现了什么?得出结论: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沙子, 水可以升到瓶口。

五、小结

师:今天我们在实验中发现: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 水不能升到瓶口;放入沙子, 水就可以升到瓶口了。看来《乌鸦喝水》的故事要改一改了。以后, 我们遇到问题要多动脑筋, 有时还要亲手试一试, 这样才能得到更准确、更科学的结论。下次, 老师请你们来讲新的《乌鸦喝水》的故事, 好吗?

活动延伸 (同第一次设计)

执教教师反思:为提高活动效果, 减少静听和等待时间, 在第二次活动设计中, 我把开始部分的讲故事导入改成了问题导入, 同时省去了最后环节的讨论。原以为通过调整, 教育环节会更加紧凑, 谁知实施过程中当子涵小朋友拿着瓶子和实验记录准备到前面来交流时, 和她一同实验的卢清阳提出了异议:“瓶子里的石子没有装满, 如果装满了, 水就会被压上来了。”为了尊重幼儿的自主探索, 我便让她再试一试, 结果她花费了好长时间慢慢地琢磨、研究。我和小朋友们一边探讨着问题, 一边等着她……导致活动过程又过于松散、冗长了。

园内教师评议:导致第二次活动过程过于松散、冗长的原因还有:上次活动中幼儿用“√”表示乌鸦能喝到水, 用“菖”表示乌鸦不能喝到水, 简洁明了, 远处也能看得很清楚。第二次活动过程中, 教师尊重幼儿的意见, 用“笑脸”表示乌鸦能喝到水, 用“哭脸”表示乌鸦不能喝到水, 这本来是一个亮点, 符合幼儿情感外显的心理特点。但当时用于记录的纸比较小, 且记录笔是黑水笔, 笔头较粗, 同时教师未能提醒幼儿画得大一点, 所以幼儿坐下来讨论时不能看清记录, 也就不能较快地得出结论,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参与讨论的兴趣。

专家引领:江苏省幼教特教研究所的张晖老师启发我们思考: (1) 科学教育活动的形式有哪些?如何根据教育活动的需要进行运用? (2) 设计教育活动 (包括目标、过程、组织策略等) 时应该从幼儿角度出发, 还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如何根据幼儿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组织教育活动? (3) 活动中, 卢清阳小朋友为什么会提出疑问?

在张老师的点拨启发下, 教师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思路渐渐清晰起来: (1) 科学教育活动应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 可以是正规的, 也可以是非正规的;可以是集体活动, 还可以是在区域中进行的小组活动或个体活动。教师应根据活动需要恰当运用。在一次教育活动中, 让幼儿先用石子进行实验、记录、讨论, 接着又用沙子进行实验、记录、讨论, 最后再进行对比讨论, 知识点偏多, 活动容量嫌大。因此, 沙子的实验可以放于区域活动中进行。 (2) 卢清阳小朋友之所以会提出异议, 且长时间摆弄石子仍拿不定主意, 是因为她只参与了小半瓶水的探究, 没有与其他水量的实验进行对比观察, 即教师没有为幼儿提供充分探索的机会;活动中的合作也只是形式上的, 幼儿在操作前并没有就三种不同水量的瓶子自主地进行协商和选择, 操作中也没有对三种不同水量瓶子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教育活动的目标、过程、组织策略等每一个环节, 都应当从幼儿角度出发。

鉴于以上的认识和反思, 我们对《乌鸦喝水》的科学活动进行了第三次设计:

活动目标

1.通过积极探索, 自主发现乌鸦在瓶中加入石子能否喝到水还与瓶中水量多少有关系。

2.学会小组合作探索, 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乐趣。

3.在“设问—解疑”的过程中, 初步形成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的科学探究意识。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幼儿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

学具:每组3只瓶子, 瓶子中的水量为小半瓶、半瓶、大半瓶 (分别标注原水位线) , 一盆小石子、一盆沙子、一把小勺、一个漏斗、小组合作记录表一张。

活动过程

一、谈话, 导入活动, 引出问题

师:小朋友, 我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 谁能说说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呢?是不是有水的瓶子里投入石子后, 乌鸦都可以喝到水呢?我们一起来做做实验吧。

二、用石子进行实验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及操作要求:老师在每张桌子上都准备了三种不同水量的瓶子, 还有一张记录表、一盆石子等工具, 请小朋友4人一组合作实验。每组先共同商量选出1人做组长, 专门负责记录, 剩下的3人分别往不同水量的瓶中加入石子, 看看水到底能不能升到瓶口来, 石子不能掉在桌上。最后大家共同讨论实验结果并由组长记录下来。加入石子后水能到瓶口表示乌鸦能喝到水, 可以商量一种标记在相应的格子里做好记录;加入石子后水不能到瓶口的, 表示乌鸦不能喝到水, 也可以商量一种标记在相应的格子里做好记录。

2.幼儿分组实验, 教师观察指导。

3.将每组的记录表展示出来, 让幼儿共同观察、讨论:往3种不同水量的瓶子里放入石子, 乌鸦都可以喝到水吗?从而得出结论: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 乌鸦还是喝不到水。

三、提出疑问, 让幼儿猜想

师:有没有办法让少量的水也升到瓶口来呢?

四、用沙子再次进行实验

1.刚才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 水没能升到瓶口来。现在我们再把沙子灌进去摇一摇、试一试, 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还是4人合作做实验, 这次每组只有一只瓶子要灌沙子, 看看你们能不能很好地合作。要用勺子和漏斗把沙子灌进瓶子里, 不能撒在桌子上。

2.幼儿实验, 教师观察指导。

3.幼儿交流实验结果, 并讨论:为什么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 水没能升到瓶口来;再把沙子灌进去摇了摇, 水就升到瓶口了。 (沙子把躲在石子缝隙中的水挤了出来)

五、小结

师:今天我们在实验中发现: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 水不能升到瓶口;再在其中灌入沙子, 水就可以升到瓶口了, 真有趣。以后我们遇到问题就要像今天一样多动脑筋, 还要亲手试一试, 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活动延伸 (同第一次设计)

幼儿科学探索活动教案 篇8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探索;兴趣;记录表

记录,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以及探索等一系列方法,真正意义上将自己的所见、所思、所闻用不同的形式或者特征表现出来的过程。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将记录分为全开放记录、半开放记录以及全封闭记录,值得重视的是,本文所说的科学探索活动不只是简单的热热闹闹的教学,教师还要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科学探索活动的扎实有效开展。

一、切实激发幼儿记录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记录兴趣的培养,要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科学的记录氛围,进而激发并保持学生记录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首先,教师可以在科学探索活动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记录的机会。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会为学生设置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区域活动、晨间活动以及户外游戏活动,在开展这些活动时,学生会不可避免地被活动中的某些事物所吸引,但是幼儿的兴趣以及注意力会很容易被转移,当他们发现另外一个比较有趣的事物时,就会将先前的所见全部忘记,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安置观察记录表或者是观察记录本,当学生有所发现时,就可以及时地记录下来。其次,不断丰富幼儿的记录方法。当前,记录大班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个人记录、小组记录以及具体记录等,它要求教师从教育教学、学生需求的角度出发,为学生选择正确、科学的记录方法,真正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供适宜的记录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记录

有效的记录是新形势下大班幼儿教师教学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教学中必须提供适宜的记录表,为此,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针对不同的活动要采用不同的记录表。如全封闭式的记录表就不应用于个别化的学习活动中,因为在全封闭的记录表中,学生根本得不到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时教师能够用到的就有全开放记录以及半开放的记录。比如教师在讲授与“磁铁”有关的知识时,如果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记录一下哪些物体有磁性,那么学生的活动就会很快结束,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发现磁铁的更多有趣的现象。(2)针对不同的阶段,要选择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记录表。众所周知,教师所选的不同的记录表有不同的用处,教师要做的就是对活动的各个层次进行分析,然后选择适合这个阶段的、能够实现学生发展的记录表。(3)记录的内容应遵循由简到繁的原则。大班幼儿最感兴趣的话题就是操作摆弄的过程,这种由简到繁的记录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幼儿对枯燥的知识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以及科学的学习态度,最终提高并巩固学生的记录能力。

三、注重幼儿记录的全过程

在幼儿记录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记录,及时发现幼儿记录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幼儿记录方法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首先,教师要不断引导幼儿,帮助幼儿观察、感知并体验身边的事、物,做到尊重幼儿的同时实现提问的开放性。新时期,教师与学生的身份更多地倾向于平等,这时教师就自然而然成为幼儿记录的支持者、合作者以及欣赏者,而不是传统教学方式下的教学主导,这既是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更高水平的要求,也是教师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提问一些有趣的问题,比如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爆米花是怎样制作出来的等,让幼儿主动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实现学生发展的前提。其次,不断鼓励幼儿,让幼儿学会创造性地记录信息。记录信息的方法有很多,但在学生记录的过程中如果仍旧采用传统陈旧的那种记录方式,就会降低学生记录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为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让学生学会用自己喜欢的、创新的方式去记录科学探索活动,这种创造性的记录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幼儿观察时不同的内心感受以及想法,是学生独特思维的呈现。

一言以蔽之,大班幼儿科学探索活动记录的方法有很多,教师要做的就是不断向学生介绍这些有效的记录方法,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记录学习工作中,这既有利于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也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以及学习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成长为高素质、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进而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上一篇:雷雨读书心得优质文章下一篇:继电保护典型故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