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生活中的联系

2024-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化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共9篇)

化学与生活中的联系 篇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身边的环境和生活必需品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怎样才能使天变得更蓝?谁变得更清?草比把得更绿?物品变得更丰富?怎样发明新的药物来解除与病魔斗争的病人的痛苦,使人们的生活更健康?怎样才能变废为宝,让那些废旧塑料变成燃料,缓解能源紧缺问题?甚至还有人想用特殊材质制成一件衣服,可以调节温度还可以随着人的心情改变颜色……我们的这些美好愿望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劳动逐渐实现。在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里不仅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物质,各种物质还在不断地变化着。到目前为止,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经超过3000万种,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

一、化学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

衣服可以用来遮丑、防寒。在物质紧缺的60年代,所用的衣料都是自己纺织的粗布,耐磨性差,颜色灰暗。到了今天,人们对衣服的要求越来越高,款式新颖了,衣料柔软,色泽也更鲜艳了。用合成纤维制成的衣服强度高,弹性好,耐磨和耐化学腐蚀,但它的吸水性和透气性很差。用天然纤维制成的衣服虽然柔软,但容易变形,耐磨性差。因此,合成纤维常常与棉麻纤维或羊毛纤维混和纺织,织成的布料会集各种材料的优点于一体。用这样的布料制作的衣服,及耐用又舒适漂亮。

当你买衣服时,怎样知道衣服面料的种类呢?你可以看服装上的标签。标签一般包括衣服的号码,面料的种类及含量,洗涤熨烫说明等内容。下面我介绍几种面料的鉴别方法:锦纶(尼纶),易燃,燃烧时有臭味,有火焰,余烬为白灰色;涤纶,近火时先融化,后燃烧,燃烧后余烬呈黑色块状;腈纶,近火时先收缩,后燃烧,冒黑烟,有臭味,余烬呈黑色圆球状;棉布,易燃烧,燃烧时无异味余烬呈灰色白球状;羊毛燃烧时发泡,有火焰,有烧焦羽毛的气味,余烬缩成团可压碎;丝绸燃烧缓慢,有臭味,余烬为深色小球容易压岁。

“民以食为天”。尤其在中国,人们对饮食是特别讲究的。那么怎样才能吃得尽兴、吃得健康呢?食物的成分主要有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通常称为营养素。在饮食中各种营养素要合理搭配摄入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健康。

蛋白质能提供能量,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组织更新,血红蛋白在机体吸入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中起着载体作用。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肉类、乳及乳制品类、蛋类、豆类、鱼类。儿童正处于生长高峰期,饮食中应多补充蛋白质丰富的食物。糖类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热量,人体所需的热量60%至70%来自糖类,它主要存在于稻米、小麦、马铃薯和蔗糖中。糖尿病患者要多吃粗粮,少摄入糖类。油脂能提供能量,单位质量提供的能量最多,约为糖的两倍。饮食中我们要少摄入油脂高的食物尤其是老年人和换营养过剩症(肥胖)青少年。维生素具有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的作用,维生素主要存在于水果和蔬菜中。人体缺乏维生素A会得夜盲症,缺乏维生素C会的坏血病。无机盐是调节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缺钙时幼儿和青少年会的佝偻病和发育不良,老人会骨质疏松,容易骨折。缺铁会引起贫血。缺锌会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缺硒会引起表皮角质化和癌症。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幼儿会引起呆小症。缺氟会引起龋齿。缺钠和钾时会出现肌肉痉挛,心律不齐,疲乏,头晕,呕吐等症状。

在炒菜时放点醋,不但能调味,而且可保持维生素C不被破坏。煮鱼时放点醋,可使鱼的肉嫩骨酥。因为醋能同鱼骨(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发生作用,生成易溶于水的醋酸钙。如同时再加点酒(乙醇),酸与醇相互反应生成具有芳香气味的乙酸乙酯,使鱼肉格外鲜美可口。酒、醋还可以除去造成鱼腥的三甲胺。有的人为了使食物容易煮烂,喜欢随意加一点碱,这是不好的,因为维生素遇到碱就会被破坏。

再谈谈我们住的房子所用的建筑材料:石灰,水泥,钢筋,铝合金的门窗,窗子上的玻璃,玻璃墙等材料,那件不是化学制品?装修房子用的各种材料,交通工具的制作材料以及所用的汽油、柴油、防冻剂和各种润滑油也都是化学制品。再如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如牙刷,牙膏,香皂,化妆品,清洁用品等等无一不跟化学沾边,都是化学制品。

二、化学的迅速发展也给环境带来了一些问题

1.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化石燃料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化石燃料燃烧后的主要产物是二氧化碳,这些急剧增加的氧化碳远远超过了空气的自净能力,使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可以使全球变暖,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部分沿海城市,以及使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

煤燃烧时会排放出二氧化碳的同时,还会排放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水,就会形成酸雨。酸雨对植物、金属制品、名胜古迹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

2.农药、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不合理使用会带来许多环境问题。一方面化肥中的一些重金属元素,有毒有机物和放射性物质形成的土壤污染,另一方面化肥中的一些营养元素随雨水、地下水进入江、河、湖、海,水体富营养化,水中的藻类迅速生长使水质变坏,水中的生物大量死亡。

化学与生活中的联系 篇2

现如今的高中化学教学,使用的是新版本的化学教材。在新课程标准下人教版的高中化学教科书上,加大了实验教学的力度。将原来高中化学教材三册课本上的部分知识有机融为一体,但对学生要求不高,难度不大。而且,新教材采用了大量的实物、实况彩图,让学生首先从视觉感官上乐于接受。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将教材上的化学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中经常遇见的化学现象联系起来,使学生从熟悉的周围生活环境中认识化学,认识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深入浅出,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在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上的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介绍的几种常见金属和非金属等,均是取材于实际生活,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这让学生易于理解,并能够解释在生活中经常遇见的化学现象,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满足感、优越感。因而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现阶段,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学生与社会生活的接触越来越密切。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许许多多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综合运用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有效地将课堂教学融入社会生活实践中,将化学教学与生活化学联系起来。比如说,食物中各种营养素的含量,生活中各种金属制品的腐蚀与防护,菠菜的营养价值,如何安全地获取饮用水,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各种橡胶制品,在饮食过程中是否需要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及在家居装修房屋过程中如何合理、安全地选用各种装修装饰材料,以及茶叶中所含的咖啡因可以提神,海带中富含碘可以有效防治甲状腺肿大,等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涉及化学知识,运用到化学知识,都与化学密不可分。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互联系,互相融合,化学实验教学与生活化学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自来水厂,听水厂工作人员介绍自来水的净化设备及其净化处理过程,让学生积极感受身边的化学。带学生参观化工厂,了解日常生活中某些化工产品的原料取用、生产过程以及使用途径等。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化学理解课堂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使教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有学以致用的满足感、成就感。

现代高中化学教学,以实验为基础。若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加大实验力度。若实验减少,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实验的方法多种多样,既可以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演示,也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随堂进行,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己动手制作安装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在生活中产生的许多废旧品,加以改良,均可制成自制教具,运用于化学实验教学。如日常生活中废弃的饮料瓶、矿泉水瓶、一次性注射器、输液管、气球、废旧电池、吸管等,均可用于化学实验教学。如氨气溶于水的喷泉实验、电解水实验、铜与浓硝酸的反应实验等,都可用自制教具完成,且效果良好。让学生自己收集矿泉水瓶作反应装置,用气球作收集气体的装置,一次性注射器可以随时补充反应溶液,用输液管充当导气管,还可以观察有色气体的流动状态。自己收集、制作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态度更加认真。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了解到化学与生活的相互关联,既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不乱丢废弃物,一举两得。

浅谈现代生活与化学的联系 篇3

【关键词】现代生活  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88-02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日常生活以及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科学等诸多问题,都体现了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化学发展的最新成果。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高品位的生活,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日趋密切。只要你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到处可见。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有着丰富的实验内容。化学本应是一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探求自然奥秘的一门学科。生活中充满着化学的踪影,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用化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化学可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其它学科,服务于人类自身。

21世纪的生活对化学的要求和利用会日益加大,人们对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新的需求都与化学紧密相连。基因疗法、转基因食品、干细胞技术、生态环保型服装、智能材料、生物质洁净能源、纳米生物技术等,人们要用化学方法不断创造新的化学产品;创造新药品战胜癌症、艾滋病、SARS等病毒性疾病;战胜老年性痴呆、心脏病与中风等影响健康长寿的顽疾。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一个由物质组成的世界。这些物质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巨大的岩石逐渐风化变成泥土和沙砾;由于地壳变动而埋没在地下深处的古代树木变成了煤;铁器在潮湿的空气里逐渐生锈;等等。其实,化学就是人类为了生活和生产,长期积累了许多有关物质变化的知识。从而逐渐认识到,自然界里一切物质变化的发生的规律。进而通过规律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化学既是关于自然的科学,又是关于人的科学。在当代科学的发展中,它们正在走向统一。因此,现代化学不仅是认识生命过程进化的手段,也是人类生存的手段和获得解放的手段。它的各个研究领域都直接或间接地關系到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化学已成为一门满足社会需要的中心科学,创造着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对人类有重大意义,跟生活也有很大关系。化学能帮人们做有用的事。衣、食、住、行、用,化学无所不在。在衣方面,化学可谓给生活增添温暖。尼龙,分子中含有橡胶止水带,桥梁伸缩缝,橡胶支座酰铵键的树脂,自然界中没有,需要靠化学方法得到;涤纶,用乙二醇、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等合成的纤维。还有类似的许多衣料,丰富了人们的衣橱。由于有了化学,我们的住房才有多彩的装饰。生石灰浸在水中成熟石灰,熟石灰涂在上干后成洁白坚硬的碳酸钙,覆盖了泥土的黄色,房子才显得整洁明亮。化学炼出钢铁,我们才有铁制品使用。化学加工石油,我们才能用上轻便的塑料。化学锻烧陶土,才能使房屋有漂亮的瓷砖表面。化学反应是交通工具得以行驶的动力。没有燃料的燃烧放出热量,车辆根本无法开动。化学能是它们得以行动的最原始的能量来源,即使用了电做动力,也不能忘记化学能伟大的贡献。在现在,化学仍是交通工具的生命仍对人们出行起重大作用。

进入21世纪,我们正在经历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其核心和主流是信息科学技术革命,它必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中比较典型的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它们大体相当于人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和思维器官。将传感、通信和计算机技术连接成网,融为一体,标志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传感技术的任务是要精确、高效、可靠地采集各种形式的信息。因此,需要努力发展遥感、遥测及各种高性能的传感器、换能器和显示器,如卫星遥感技术,红外遥感技术,次声和超声检测技术,各种热敏、声敏、味敏、嗅敏及智能传感系统。信息技术的发展正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信息技术与化学的紧密联系集中表现在通过各种化学合成手段,制造出功能各异的信息材料,主要包括电子材料和光电子材料。各种电学、磁学和光学性能不断改进的新材料推动着电子学的发展。计算机的功能和速度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是否真的有一天能够达到和人脑相比拟,甚至于超过人脑的水平?这恐怕要取决于是否能够把计算机电路的微型化继续做下去,同时不断提高芯片的集成度。以半导体硅为基础的微电子技术,遵循着一个非常著名的定律:摩尔定律,即每经过18至24个月,电路的运算速度大约翻一番,历经40年的变化后,固态微电子学已经发展到在面积小到几个平方厘米的硅片上,可以做出几百万个尺寸0.18(微米)的晶体管的水平。但是如果和分子器件相比,它仍然是太大了。假设现在的晶体管相当于布满文字的一页纸,分子器件大约只相当于其中的一个句点,即使像现在技术界提出的,12年内硅晶体管的尺度可能缩小到120hm(纳米)的水平,但是硅芯片和分子器件相比,仍然要大60000倍!再者,没有人认为传统的硅基微电子学会继续按照摩尔定律发展下去,这和芯片制造专家认为继续做下去经济上不再合算有关。当把更多的晶体管做在一张芯片上时,杂散信号、因为器件过于密集而带来的芯片散热问题以及制造器件本身的困难等等,都将影响到这项技术的进展。事实上,制造有效的超小型硅晶体管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等技术的革新,已经是越来越困难了。不少专家认为,当晶体管达到0.1微米的水平时,挑战将变得更加激烈,因为集成电路加工技术所遇到的困难是随着晶体管密度的增加呈指数增长的,但是它的经济效益却不一定能够达到同样的增长速度。不少专家认为在2015年左右,芯片的产值将达到2000亿美元,此时它的不断小型化的势头也将停滞,因为这时用来提高芯片能力的成本实在太高了。近年来在分子计算机研究方面的巨大进步,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另一个可能的方向。虽然目前预言它的成功还为时过早,但是近年来在这个领域内取得的许多成果所展示的前景却是极其鼓舞人心的。

化学与生活中的联系 篇4

从2000年秋季开始,我们已使用了新教材,从教材内容看,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新教材也适应新形势下“3+综合”考试的需要。因而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系统地研究新教材与其他各学科之间相联系的知识点、面,做到心中有数。下面就本人对高一化学新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新教材与语文学科之间的联系

名言警句能激人奋进,使人向上,增长知识,在教材中精心安排和设计名言警句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等。

“阅读”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延伸和补充,它具有内容简明、主题突出、教材可读、知识趣味等特点,通过阅读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写作素材,如《侯氏制碱法》、《张青莲教授为元素相对原子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等都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二氧化硫粉末的危害》等可作为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社会的素材;《氯气的发现》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搪瓷》、《人造宝石》可巩固所学知识;《金属钾的发现》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

“研究性课题”是以所学知识为基础,让学生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在活动中学会提出问题,探究研究方向,体验活动过程,最后写出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等形式来反映研究成果,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调查家庭所用燃料的性能、价格、资源蕴藏情况及燃烧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对家庭燃料的选择及如何使其充分燃烧提出自己的看法,调查本地区固体废气物的主要品种和回收价值等。



二、新教材与数学学科之间的联系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它是学习化学、物理等学科的基础;在高中新教材中渗透了集合概念、完全归纳法、立体几何等知识。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渗透了集合知识,见附图。

附图反应关系

若A={氧化还原反应} B={置换反应} C={复分解反应} D={化合反应} E={分解反应}

这几个概念有的是交叉关系,有的是包含关系,即B是A的子集,A与D,A与E是交集,应用集合概念突破这一难点,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一般规律的推导渗透了数学中的完全归纳法。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最多容纳的电子数:

K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 22×1 L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 82×2 M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182×3 N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322×4 利用完全归纳法可得出:

n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2×n

氯化钠晶体中Na与Cl的排列方式示意图和C60结构示意图渗透了立体几何知识,在分析它们结构示意图时,可提出“氯化钠晶体中,每个Na周围与它最接近的且距离相等的Cl离子共有______个”;“C60分子是形如球状的多面体,该结构中:①每个碳原子只跟相邻的3个碳原子形成化学键;②只含有五边形和六边形;③遵循欧拉定律:顶点数+面数-棱边数=2。试推出C60分子结构中的面数?” 

三、新教材与物理、生物学科之间的联系

化学、物理、生物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与物理、生物知识联系比较紧密和广泛,新教材中渗透了物理中的电学知识、光学知识、核反应等方面的知识。如“比较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渗透物理中的电路知识;气体摩尔体积渗透了物理中的气体状态方程知识;“焰色反应”与物理中的光本性有

-+

22222关;“海水淡化”可利用蒸发原理;“利用制造氢弹,利用制造原子弹和作核反应堆的燃料”渗透物理中核反应知识;化学键、分子间的作用力与物理中的熔点、沸点的关系等。新教材中还渗透了生物学科中的知识;如“结晶牛胰岛素”是我国科学工作者在世界上第一次用化学方法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碘缺乏病给人类的智力与健康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对婴幼儿的危害尤其严重”,可见碘在人体中有极其重要的生理作用;“某些元素在人体组织、体液中富集情况示意图”,说明了化学元素在人体中的生理功能;食物在人体中的消化,离不开氧化还原反应;一些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很好的生物功能,可以用这类材料制成人造牙齿、人造骨骼植入人体内。在习题中也多处出现与生物有关的知识,如正常人体中的血糖,成年男、女的肺活量,成人每天从食物中摄取的元素等。

四、新教材与政治、历史学科之间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通联系的,是客观存在的;不仅事物内部有联系,而且不同事物间也有联系。在新教材中处处体现出许多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如量变引起质变、对立统一规律等;元素周期律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从自然科学方面有力地论证了事物变化中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性;在习题中“钠是一种还原性很强的金属,能否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从而使学生对初中学习的金属活动顺序有一个更深入、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规律都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使学生树立普遍性中存在特殊性的科学思想。

物理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篇5

内容摘要: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一些自然的及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符合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又可以实现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飞跃。同时通过一些教学实例来分析我国中学物理教学与生活实际缺乏联系的原因并就相关教学实例给出本文的建议。

关键词: 物理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 探索性学习生活实际

根据《物理课程表中》的要求——中学物理教学要重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初中物理教程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增加了许多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教材以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物理现象作为讨论问题问题的切入点,让学生感到情切和熟悉,从而愉快的进入物理科学世界。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做到既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又重视现实技能的的训练,切实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促使学生将所学的应用于指导生产和生活实践,是初中物理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谈谈“物理教学联系生活实际”的实践和体会,提出了相关问题,也相应的做出了一些意见,一、启发认知性,培养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能力

“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真的社会生活”。我国的中学在物理教学实践过程中已经认可了重视理论、轻视实践,重视学生分数的提高、轻视学生素质的培养教育教学理念,在这种教学理念指导下的物理教学当然不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甚至有一段时期,中学生做练习时根本不需要考虑问题的来源和作用,更不需要应用物理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就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发挥,甚至扼杀了学生的潜能和智慧。我国的中学在物理教学实践过程中已经认可了重视理论、轻视实践,重视学生分数的提高、轻视学生素质的培养教育教学理念,在这种教学理念指导下的物理教学当然不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例如在《高中新课标物理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的第三节摩擦力中有关流体阻力的描述中用火车、汽车和飞机等在空气中运动受到阻力来说明液体阻力的存在,显然这些都是事实,但我相信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中学生对火车、汽车、飞机和降落伞等在空气中运动受到阻力没有亲身体会,他们只是被动的接受课本强加给他们的事实观点。如果在说明流体阻力问题时采用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元素会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在这一节内容增加一个简单小实验,就可以以我们的手为研究对象。例如研究手形(如拳、掌)以及划水方向对手划水阻力的影响。虽然这个小实验缺乏技术含量,实验成本也几乎为零,但实验效果是十分明

显的,能将探究影响流体阻力的因素以及液体阻力特点的教学内容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来。让学生利用“生活现象”学习流体阻力的知识会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中生在遇到困难时,也就是所学物理知识不能满足其解决问题的需要时,其内心会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就会产生某种需求,力图实现心理平衡。每一个中学生时时刻刻都在与自然、社会以及他人发生联系,他们也不断的对周围环境进行着观察、思考、探究和体验等活动,而中学物理中许多知识远不能解释周围环境中的各种问题,中学生也因此会产生许多令他们困惑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也为了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原始驱动力,物理教学应从学生困惑的生活问题切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帮助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

二、物理教学应该从学生生活体验的困惑问题切入。例如在初中物理中的《功与能》这一章中,学生最大的疑问往往是:“当手用力提着一只装满水的水桶静止时,手对水桶不做功,所以水桶没有获得能量。但是长时间提着,手臂肌肉为什么会感到酸痛,?”在这时,教师可以反问:“手臂肌肉的工作需要能量维持吗?”此时学生或许就会明白:水桶是没有得到能量,人体提供的能量是用在了体内的活动上了,所以就算人什么都不做,就是一天到晚躺着也是要消耗能量的。这个事例告诉

我们,学生或许只要教师的一个启发、一个点拨,他们就会恍然大悟,从而较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三、物理教学更应该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困惑问题切入。在《电磁感应》教学时,学生会问:“家里的电磁炉没有火,为什么可以将饭菜煮熟呢?”此时教师可以反问学生:“家里的电饭锅为什么可以煮饭呢?”学生答:“是因为电热丝中有电流通过而发热,从而可以加热物体。”教师问:“能否将铁锅换成瓷锅呢?”这时学生呆住了,大部分同学由于家里没有电磁炉而无法回答;个别有经验的学生会说,说明书上明确指出不能用瓷锅,其实他们也并不明白为什么不能用瓷锅。接着教师提出:电磁炉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要求学生课后作为研究性课题,结合已学的电磁感应知识,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研究这个问题。这样学生不仅习得了知识、解决了问题,而且从中可以获得更多。

另外,物理教学还应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出发,以景激情,激发学习兴趣。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引入生活事例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相关结论与启示

人类的学习是主体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刺激相互作用的过程,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的结果。建构主义课程观认为,课程

是学生创造的,学生往往依照自我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课程所提供的客观文本,并对其进行筛选、批判、重组和重建。学生的生活是物理课程的重要资源,学生的体验是他们学习的起点,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所以,物理教学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将物理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的生活走进物理课堂,消除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物理原理的距离感、陌生感及恐惧感;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知识,调整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同化和顺应,提高学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树立起“物理学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最紧密,物理现象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物理知识来源于实际,是人们、生活实践中获得经验的总结;人们时时刻刻自觉或者是不自觉的应用物理现象”等意识。利用学生身边的新闻事件、生活事例、生活现象和趣味故事等来引发学生的直觉兴趣,然后巧妙地将其转化为学习物理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郑青岳著《关于科学教育联系生活的若干问题》,《物理教师》,2003年第4期

2.曾志旺著《联系生活进行物理教学的策略》,《物理教学探讨》,2005第10期

化学与生活中的联系 篇6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 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任何知识均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也 不例外,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 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 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贴近生活,让数学变得富有魅力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 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 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完人民币的认识 这一课后,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各种用品创办小小商店,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购物活动, 在活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时的教学已不再是单纯的掌握知识,而是升华到了一

个新的境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教学意义已大大超越了教材本身。对于小学生 来说,数学是他们对生活中数学现象的解读。书本数学是对生活数学的提炼,也是给学生学习生活数学提供一种视角,搭建一座平台。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我 们应从学生熟悉的人、熟悉的事入手,展现给学生的学习材料应具有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

因此,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迫不及待地投入到知识的建构活动,数学也因此变得富 有魅力。如教学“总价=单价×数量”这一组数量关系时,我课前要求学生去商店购买物品, 并开具发票,初步体验这种数量关系,然后课中再次通过自己算价格、开具发票等一系列活动, 抽象出数量关系。像这样密切联系学生生活,把抽象化、形式化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活的现实

背景之上,对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之创造性地学习和使用数学都很有帮助。学生不仅可 以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把现实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渐渐萌生 了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再现生活实际,感受数学应用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化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观。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对教材进行再 加工,创造性地选择、设计教学内容。如在“按比例分配”教学时,书上的例题是与“水稻的 播种面积”有关的,而这对于生长在北方的学生来说,水稻离他们的生活太远。所以教学时, 我的设计是:六(1)班有男同学36人,女同学28人,体育课上陈老师要把32个实心球分给男、女两大组,怎样分才合理呢?生1说:平均分,这样才公平。生2说:我认为这样不合理,应该按 男女生人数的多少来分才公平。师:到底该怎么分呢?这样,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经过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取了按比例分配这一类型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进一 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 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才能激发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三、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类似的学习对象 容易被学生感知,并能促进知识的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 境,充分挖掘教材并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创造性地把教材中的数学问题转化成生活问题, 以显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时, 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背景出发,精心设计了一个活动,让不同的学生依据不同的生活背景进 行同图案设计活动:有的学生想到的是中国民间的剪纸艺术——先将一张纸对折,在折痕的一 侧剪下一块,打开即可得到一个轴对称图形的纸片;有的学生想到的是做墨迹——取一张质地较软、吸水性能较好的纸,在纸的一侧滴上一滴墨水,将纸打开、辅平,所得的图案就是轴对称 图形;有的同学想到的是扎眼„„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经验出发,都能得到轴对称 图形的图案,彼此交流,实现了他们对轴对称图形本质的理解和认识的目的。

四、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应用是数学教学的第一要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 好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 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意识和本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创 造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

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 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等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 长度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特别是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高 度的测量,感觉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际 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在用。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在数学 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 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从小养成事事处处巧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习惯。

教学实践证明:数学即生活,只有数学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我 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学生才能够在一种互动与发展的氛围中想学、乐学、学

化学与生活中的联系 篇7

一、联系日常生活, 体会化学就在身边

实践证明, 在化学教学中, 紧密联系日常生活中的生动事例, 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例如, 在讲《燃烧和灭火》这节内容时, 让学生讨论在火灾中如何逃生?如何救火?煤气泄漏, 油锅起火, 应采取什么措施?夏天的夜晚, 野外的“鬼火”是怎么回事?打雷放电的时候, 为什么会有“天火”?煤矿井下、加油站、酒厂、面粉厂为什么要严禁烟火?这些问题都会引起学生的热烈讨论, 就连那些调皮生、学困生也都会踊跃发言。

类似的像厨房中的化学:菜刀生锈, 铁锅补铁, 蜂窝煤的燃烧, 火柴中的化学, 面团的发酵, 食物的腐烂等;古诗中的化学:“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等。这些问题都会让学生感到身边处处皆化学, 体现了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二、联系社会实践, 体会化学的重要

要打动学生的心, 就要让学生了解在社会实践中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如在学习氢气性质时, 我设计了如下题目:

1677年11月19日, 在印度马德里斯海域, 一阵飓风过后, 海面燃起一片通天大火, 使人们长期不解。请用学过的水、氢气的化学性质解释。

学生们兴趣高涨, 积极、热烈讨论,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将知识掌握、记牢。

类似的, 在讲完氮气的性质时, 讨论食品充气包装的原理, 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后, 让学生讨论“死狗洞”的原理, 在讲完酸碱盐后, 讨论制作松花蛋时发生的几个主要化学反应。

通过这些题目的设计, 寓教于乐,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结合社会热点, 布置课外学习题目

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甚至于干活聊天都有机会学习到化学知识, 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善于利用, 都能调动学生兴趣, 拓宽视野, 增长知识。例如:针对天气预报中提出的“厄尔尼诺现象、暖冬效应”让学生讨论“什么是温室效应?其危害如何”?“二氧化碳的功过是非”等, 针对当前的能源危机, 讨论如何解决能源危机, 有哪些新能源?针对环境污染问题, 让学生讨论怎样消除“白色污染”?水污染的原因都有什么、怎样防止水体污染?这些问题只要学生在生活中稍加留意, 就可以找到答案, 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 还培养了学生善于学习, 生活中善于观察, 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四、结合生活实际, 进行家庭小实验、小制作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化学知识。结合实验探索, 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讲完水的硬度这部分知识后, 让学生讨论如何除去烧水用的铝壶或热水瓶内胆中的水垢, 学生通过讨论、查资料, 请教家人做多种尝试, 既带动学生思考、学习, 又促使学生动手。

类似的作业: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分常用的食盐和碱面?如何鉴别纯挣水和矿泉水?如何防止铁制品生锈?自制冰箱去味剂、防火剂、波尔多液、配制汽水、自制简易净水器、叶脉书签、酸碱指示剂、做氢气流吹肥皂泡等。通过实验, 学以致用, 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化学与生活中的联系 篇8

关键词:数学思维;数学的智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364-01

提倡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步需要借助于教材不断地更新完善。提倡素质教育也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脚步,它使得使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与现在的学生行为、习惯、兴趣、爱好同步。过去的课堂,教师多是“满堂灌”,新课堂教学改革下,课堂变为师生互动过程;过去是一味的传授知识,强加记忆和学习,现在要理解记忆、快乐轻松学习;过去只是注重学科观念,现在应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些改进都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和社会进步对孩子的影响。数学课标下,明确指出数学与实际生活相互关联,相互依靠,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数学课堂的数字就像过日子一样精打细算,日常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不仅让学生明白学以致用的实际意义,也能激发学习兴趣,是新教育理念下的先进教学模式。

一、数学思维浸透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

初中阶段之前,由于学生对任何事物的认知还处在不成熟阶段,因此他们只能把握形象的事物,而对抽象的概念则处在正形成的时期。学生往往凭借生活经验和对周围事物的观察、体验、思考,对具体事物做出判断和评价,这样数学思维初步形成,然后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就非常简单,在这个过程中体会数学的灵魂。

1、获取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举一些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事例来达到教学的目的,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应用到学习中来,才能明白学以致用的道理。例如学习圆柱和圆锥时,学生第一次接触立体图形,学生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油桶和烟熏等事物,在对教材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究,就很容易得出和理解圆柱的概念,即以矩形的一条边为轴,旋转360°所得的几何体就是圆柱。心细的学生在观察后还会得出圆柱上下两个圆大小一样,侧面是一个曲面正好是一个长方形,而长方形的长是底面圆的周长,宽是圆柱的高等特征。这样,学习数学起来就不在困难,结论自然就得到了,学生不仅感兴趣,而且掌握的也牢固,在学习数学时对于立体图片的处理也就不难理解,反映了数学图形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2、理解生活中的数学思想

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就要构造良好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中不能只是灌输知识,而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转换思想,用人们已经解决或易于解决的方法和知识,推理出未解决的问题。提高学生自我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生活的丰富多彩无不体现着数学的智慧

对学生而言,数学课本只是一种辅助性工具,比较抽象,要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应用教材内容,是需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反馈于生活。新课标下,善于抓住教材和学生实际生活的衔接点,把实际存在的东西带到课堂上来,把数学课现实化、通俗化,这样就易于学习数学知识,同时实现学习数学的生活价值。

1、认识数学学习的生活

将数学课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能说出知识点来源于生活中哪些事物,又应用于哪些方面,让学生真正领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起来会倍感亲切与真实。如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在学习时,我适当的安排学生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例,谈谈你对实际生活中存在问题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了解决。比如用18米长的绳子围城一个长方形,有多少种围法,怎样围面积最大?首先要求学生用线围一围,然后再一一列举,最后发现并确定最大的围法。让学生体会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认识到数学就在生活身边,将生活问题用所学知识加以证实。

2、参与数学学习的生活

大家都知道学以致用的道理,因此学数学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用数学,而怎样灵活运用数学解决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又是重中之重,只有让学生参与生活实践中,才能体现学好数学的价值。如在七年级学习“线段、射线、直线”这部分教学中,有一道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题目,“小明从家去学校,走三条路都可以到,(图略)请问小明该走哪条路最近而且又节省时间?”学生在解决数学习题中再现生活情境,构建点与线的关系,运用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参与实践,不但学会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而且提高了学生生活能力和节省了生活时间,学生从学习中重新认识了社会生活。

三、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是互为依存互为营养

前面我们已经从两个方面阐述了数学和生活的关系。我们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单纯地说数学重要还是生活重要,也不能说谁决定谁的存在和发展。这就像争执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毫无意义。重要的是二者的结合是如此的完美,生活中完美找到了数学的影子,而且是无处不在;数学中我们发现它又和生活息息相关、如胶似漆。所以,二者的关系就是互相依存,互为前提。是生活给了数学萌芽的素养,数学的存在又使得生活飞速发展。

化学与生活中的联系 篇9

一、教学内容

必修4《生活与哲学》模块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内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本框共设三个目题:第一目论证联系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第二目论证了联系的客观性,证明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三目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

二、学生分析

高二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看问题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阶段,形象思维比较强,抽象思维在逐步发展。哲学是一种思维科学,理论比较抽象,学生没有实际的体验而无法理解抽象的理论,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结合身边具体事例和当今时政,善于利用学生身边的,贴近学生思想、生活、经验的例子,创造愉悦的教学情境。

三、设计思想

教学中贯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把握时代性,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实际的学生生活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体验,感知哲学,从而亲近哲学,让学生明白其实生活充满哲学,“生活处处皆哲学”。

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在课堂上创造故事情境、体验情境等方法运用各种具体形象的材料将抽象的哲学原理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以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积极性,建构生活化的课堂。

四、教学防法

应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理解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性及其方法论要求。

2、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应用多媒体等手段收集处理信息。通过具体的事例使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且这种联系具有客观性,多样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增强环保意识。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作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形成辩证的思想方法。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人们能够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联系的含义

二、联系的普遍性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2、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三、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的客观性的含义

2、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3、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4、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的,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创造条件,建立起新的、具体的联系。

四、联系的多样性 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方法论要求

(1)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2)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设置活动导入新课)

(试试看)以“踏花归去马蹄香”或“深山藏古寺”为题作画

问:我们班上有没有同学会画画,如果以这两句诗为题作一幅画,你会怎样立意构图,才能使这幅画成为佳作、名画。

引导:为什么画面有和尚却不见寺庙呢?为什么只画蝴蝶或蜜蜂,而不画花呢?

点题:同学们做画中已经运用了哲学上的一个重要观点。---联系的观点。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看书,明确哲学上所讲的联系是什么?联系有哪些特征?(板书):课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的含义”

问:联系指的是一种关系,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问:是谁与谁的相互关系呢? 问:事物的联系具有什么特点? 问:请同学们说说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你怎么理解?请就上述事例进行说明。(根据学生的归纳 PPT展示联系的普遍性的三个表现)点拨:是不是只有在自然界中存在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呢?同学们还能举其他例子说明吗。

引导:怎么理解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小结:从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的。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过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能不能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呢?”请说说理由。点评:同学们的分析中告诉我们事物的联系还具有什么特点?

过渡:从上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世界上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中。同学们说说我们的学习处于哪些联系中?古人认为学子应该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的今天,能不能只读书,而不问窗外事呢?

师:是的,我们既要学习书本知识,也要关心国家大事。同学们知道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快了,却带来了什么问题? 师:请同学们根据收集的资料结合P55探究活动,来谈谈人与自然是什么关系?人类应该怎样与自然相处?

师: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是怎么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国家实施了什么发展战略? 点题:同学们的分析不仅应用了许多时政热点材料和国家的政策方针,而且应用了学过的《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同时还运用了今天学习的哲学原理。说说看,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到国家提出的政策说明联系的什么特点? 师:如何理解联系的客观性?

师:人可以改造自然,创造出世界上原本不存在的东西,使自然带上人类活动的烙印,自然物呈现出“人化”的特点。是否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师:这说明什么?

师: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不能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去代替事物的真实联系。那么是不是人们在联系面前就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了呢? PPT归纳:联系具有客观性的表现

过渡:如何理解联系的多样性?联系有哪些形式? PPT归纳:联系具有多样性

PPT(连一连)请对号入座:说出下列俗语、谚语属于哪种形式的联系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牵一发而动全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唇亡齿寒-----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和尚与寺庙------小结: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有条件的,生活中事物的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表面看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他们之间也不是没有任何联系,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可能要经过很多中间的环节才能发生联系。提问:学习联系多样性原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巩固新课)(用PPT展现本框知识结构体系)总结:(与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

(课堂延伸)我们中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该怎样保护环境。请就这个课题设计活动方案。

思考,(可以语言描绘)

并说明理由,在全班进行交流。

生:用和尚来表现深山中隐藏着古寺。

生:用蝴蝶或蜜蜂来表现马蹄踏过花丛留有花的香味。

生:花与蝴蝶是联系的,香味是画不出来的,蝴蝶为什么追逐马蹄呢?不正是体现“马蹄”的香么。寺庙与和尚存在着客观的必然联系。崎岖的山路上有和尚在挑水,说明这深山中必有寺庙。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联系的含义以及联系的三个特点。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生: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 答: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学生分析:(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2)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生:蝴蝶、踏花、马蹄、花香等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马蹄踏过花丛,才会留下香味,花香吸引蝴蝶。说明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生: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各种生物要生存、繁衍还需要大自然提供阳光、空气、水等无机环境。„„

生:我们可以认识到自然中存在的蝴蝶、踏花、马蹄、花香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利用这种关系来画画,说明自然界与人类活动、人的思维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生:自然灾害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一个地方发生了灾情牵动着全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心,台风是一种自然现象,超强台风带来强降雨、狂风,造成山体滑坡,阻碍交通,影响旅客的出行,学生无法到学校学习、活动,同时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等社会问题。

生: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乃至整个世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而这些周围的事物又和周围的事物相联系,所以我们说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生:每个事物都由内部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各个部分、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如一棵植物是由根、茎、枝、叶、花等部分组成的,如果把它的根或茎或某个部分铲除掉,就会枯死了。

生:动物作为一个有机体是由内部各个器官组成的,如果它的内脏被掏掉,纵使有充足的阳光、水分等,也无法存活。

生:马是由头、身子,四肢,尾巴等各个器官有机组成的,才成其为一匹马,如果你在马的身上安装的是大象的头,老鼠的尾巴,那它就成了四不象的怪物了。„„

生:不是。联系的普遍性是说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存在联系,而不是任意两个事物都有联系。周围事物的存在是这两个事物联系的条件。如前面的马蹄香,马蹄与蝴蝶能够联系起来,是因为蝴蝶与花香的内在联系,马蹄踏过花丛,留下香味,吸引蝴蝶。所以花香是马蹄与蝴蝶联系的条件。

生:比如,电风扇由发动机、扇叶等部分组成,这是风扇这一事物的内部联系,而风扇要给人带来清风,就必须给它插上电源,没有电,风扇就不会工作了,电源是风扇能给人带来清风的条件。

……

生:有条件的。(学生三言两语)

生:与同学、老师、家长„„的关系。

生:学习与活动、娱乐(打球、上网)的关系。

生: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关心国家大事、了解社会。„„

生: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

生:资源、环境问题等又影响人类生存、发展与经济的增长。

(学生活动,学生课前把收集的材料包括图片、数字、文字及视频等制作PPT,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展示,从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以及自然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展开分析。)生:自然是人类的生存环境,自然的存在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破坏了生态平衡,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自然就会惩罚人类、报复人类。生:当今人类的滥砍滥伐,滥捕滥猎等行为,破坏了生态的平衡,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空气、水质污染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生:我们要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做自然的朋友,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提出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提出五个“统筹”,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经济增长速度、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生:节能减排。„„

生:联系的客观性。

生:人与自然的联系是本身固有的,不是外界强加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生:蝴蝶与花香,和尚与寺庙的联系是客观的,不是主观臆造出来,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生:人可以改造自然,创造出世界上原本不存在的东西,这是意识能动作用和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出新的社会关系,给客观世界打上深深的人类活动的烙印。但仍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生:说明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生:不是的。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但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在经济发展造成资源环境等问题后,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今天提倡的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等模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整理归纳联系具有客观性的表现及要求)

生:有直接和间接联系,内部和外部联系,本质和非本质联系,必然和偶然联系,长远和眼前联系„„ 学生课堂演练

生:我们不仅要看到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还要把握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重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生: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生: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生: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生:懂得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自觉的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

生:我们还深刻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类要保护环境,爱护自己的家园。(课后作业)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动学生思维,导入教学内容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文本,是学习的重要资源和工具,学生要善于利用教材进行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归纳知识,建构知识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教学内容,做到 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统一。

从具体的例子中理解抽象的哲学原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让学生分析自身的学习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做一个懂得学习的人。

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精心设疑,启发引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主动收集各种资料用于学习。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通过教学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从而增强环保意识,自觉维护自然环境。

引导学生回顾第二单元学过的知识说明,温故知新

回归课本

用已学的知识去解释、说明生活中的问题,既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信念,用以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上一篇:唯美到心疼的经典语录下一篇:我喜欢的的小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