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考试复习(精选8篇)
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是由学习者所在的组织机构内部用已经确定的教学目标(期望状态),与学习者的学习现状作比较,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鉴别出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
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根据机构外社会的要求(或职业的要求)来确定对学习者的期望值,以此为标准衡量学习者的学习现状,找出差距,从而确定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
学习内容基本方法有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和使用卡片法等。
教学系统设计中如何把握学习风格
1.信息加工的风格2.感知或接受刺激所用的感官3.感情的需求5.环境和情绪的需求4.社会性的需求
2.通过把握学习风格,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学生在学习风格方面的某些特征,这对教学设计来说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能够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及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不同的学习风格之间建立起联系,那么教学就能够较好地实现个性化。教学目标的功能
1.教学设计可以提供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活动的依据。
2.教学目标描述具体的行为表现,能为教学评价提供科学依据。3.教学目标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4.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教师评鉴和修正教学的过程。
布卢姆认知领域的目标是指知识的结果,包括 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运用ABCD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须是学习者,而不能是教师
2.教学目标须用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不能用教学活动的过程或手段来描述 3.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须是具体的而不能是抽象的 把编写学习目标的基本要素简称为ABCD模式:
A……对象(audience),即应阐明教学对象。
B……行为(behaviour),即应说明通过学习以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行为的变化)。
C……条件(condtion),即应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D……标准(degree),即应规定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即达到所要求行为的程度)。
具体编写方法
1.对象的表述
学习目标的表述中应注明教学对象,例如,“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参加在职培训的技术人员”等。有的学者还主张在学习目标中说明对象的基本特点。
2.行为的表述
学习目标中,行为的表述是最基本的成分,说明学习者在教学结束后,应该获得怎样的能力。用传统的方法表述教学目标时,较多使用“知道”、“理解”、“掌握”、“欣赏”等动词来描述学习者将学会的能力,如果需要,再加上表示程度的状语,以反映教学要求的提高,如“深刻理解”、“充分掌握”等,这些词语的涵义较广,各人均可从不同角度理解,因而使目标的表述不明确,给以后的教学评价带来困难。这些词语可用来表述总括性的课程目标和单元目标,但在编写学习目标时应避免使用。
描述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其中行为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宾语则说明学习的内容。例如:“操作”、“说出”、“列举”、“比较”等都是行为动词,在它们后面加上动作的对象,就构成了学习目标中关于行为的表述:
(能)操作摄像机
(能)说出人腿骨骼的名称
(能)列举选用教学方法时应考虑的基本因素(能)比较东西方文化的主要异同处
在这样的动宾结构中,宾语部分与学科内容有关,学科教师都能很好掌握。由于学习目标中的行为应具有可观察的特点,所以描述行为较困难的是行为动词的选用。我们在本节的后半部分提供了在编写认知学习目标、动作技能学习目标和情感学习目标时可供选用的动词表,以作参考,有些动词的含义需根据上下文确定。
(三)条件的表述
条件表示学习者完成规定行为时所处的情境,即说明在评价学习者的学习结果时,应在哪种情况下评价。如要求学习者“能跑一万米”,条件则可能指“在什么气候下?在什么地区?在什么道路上?”等环境因素。条件的表述常与诸如“能不能查阅参考书?”“有没有工具?”“有没有时间限制?”等问题有关。条件包括下列因素: A.环境因素(空间、光线、气温、室内外噪音等)。
B.人的因素(个人单独完成、小组集体进行、个人在集体的环境中完成、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等)。
C.设备因素(工具、设备、图纸、说明书、计算器等)。D.信息因素(资料、教科书、笔记、图表、词典等)。E.时间因素(速度、时间限制等)。
F.问题明确性的因素(为引起行为的产生,提供什么刺激、和刺激的数量)。
(四)标准的表述
标准是行为完成质量可被接受的最低程度的衡量依据。对行为标准作出具体描述,是为了使学习目标具有可测量的特点。标准一般从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方面来确定,例如:
1.在1分钟以内准备好必需的消防器材(速度)。2.测量血压,误差在+5mm/Hg以内(准确性)。3.加工件质量要达到国家Ⅱ级标准(质量)。
下面几个学习目标实例中均包含了上述“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等四个要素:
“提供10个有关海湾战争原因的是非判断题,大学一年级学生应能判断正误,其中9道题正确为合格。”
“历史系二年级的学生阅读所布置的7篇材料后,能撰文对两种古代文化的差异进行比较,至少列举每种古代文化的5种特征。”
“新兵营的战士通过一个月的集训,应能在距离标准圆靶50米之处,使用标准步枪在20秒以内射击5次,至少有4次击中靶心。”
学习目标中,有些条件和标准较难区别,如上例中“能在5分钟以内”既可理解为时间的条件,也可看作是行为速度的标准。马杰认为,对这一问题不必争论。判断学习目标的主要依据是,它的表述是否说明了编写者的意图?如学习目标能用以指导教学及其评价,那么,对条件和标准的区别并不重要。
(五)基本部分与选择部分
在一个学习目标中,行为的表述是基本部分,不能省略。相对而言,条件和标准是两个可选择的部分。在职业技术培训中,学习目标往往需要指明条件和标准,提出最低的教学要求。如不提标难,一般即认为要求学习者达到100%的正确率。在设计一般的教学软件时。编写学习目标一般不必将条件、标准一一列出,以下是一个实例:
学完本单元以后,学生应能够: 1.给“社会学”下定义;
2.描述社会学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三大事件; 3.指出有关社会学的六种错误认识;
4.分析一项社会学研究的结果,并从该项研究中总结出一条 合适的结论; 5.就关于社会化的生物学基础陈述自己的见解并加以论证。
(六)内外结合的表述
1.领会本单元专门术语的涵义。
1.1 将专门术语与它们所代表的概念联系起来。1.2 在造句中使用某些专门术语。1.3指出术语之间的同异。
本例中,1.1、1.2和1.3表述的行为是代表“领会”的种种表现的例子,我们愿意把它们作为教学目标已达到的证据而加以接受。“领会”是一个内部心理过程,无法观察和测量,但有后面这些证明“领会”能力的行为实例,目标就具体化了。格朗伦的方法强调列举出能力方面的例证,既避免了用内部心理特征表述目标的抽象性,也防止了行为目标的机械性与局限性
情感学习目标编写中的若干问 培养学习者的某些态度、建立起一定的观念、养成一定的好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等,都是情感学习的目标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教学策略的制定依据教学策略的制定依据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抛锚式教学为指导,利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设计应用层次目标的教学方法进行重新设计。
1.从学习目标出发 2.根据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3.符合学习内容4.适合教学对象特点5.考虑教师本身的素养条件 6.考虑当地教学条件的可能性
奥苏贝尔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措施,是利用适当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即所谓的“组织者”。教学方法与获得认知类学习结果有关的方法 1.讲授法2.演示法3.谈话4.讨论法5.练习法6.实验法7.实习作业法 与获得动作技能有关的方法1.示范-模仿法2.练习—反馈法 与情感、态度有关的教学方法2.间接强化法1.直接强化法
教学评价的功能1)诊断功能2)激励功能3)调控功能4)教学功能 教学设计的系统观:把教学作为系统来研究二)把握好教学系统的基本层次
(三)在教学系统设计中应考虑教学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系统可以区分为以下由高到低的4个层次1.机构层次的系统2.管理层次的系统:3.教学层次的系统4.学习层次的系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
(1)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应该与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支持学习者发掘问题作为学习活动的刺激物,使学习成为自愿的事。学习应有明确的目的性,学以致用。(2)设计真实的学习环境,应具有与实际情境相近的复杂程度,避免降低学习者的认知要求。
(3)让学习者拥有学习过程的主动权。教师不是主观武断地控制学习过程,而为他们提供思维上的挑战。(4)为学习者提供有援学习环境。当他们遇到问题或偏离方向时应给予有效的援助和支持。
体育单招没有独立的教材, 近年来学生都是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的教科书和练习册。这套教材对于单招考试来说, 难度偏高, 给体育生的数学学习设置了更高的屏障。总体上看, 集合分三部分:一、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方法;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三、集合间的基本运算。其中体育单招考试考点侧重于集合间的基本运算。对这一部分的掌握能够使学生在复习初期阶段, 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前两部分虽然不做复习的重点, 但并不是不涉及, 如集合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这部分相对简单, 考题中不会直接出现, 但集合概念是集合间关系和基本运算的基础。只有准确理解集合的概念, 才能解答与集合相关的问题。通过几个实例的讲解, 学生大多能够认识什么是集合, 并能因这些实例触类旁通。复习时要注意在接下来“元素”与“集合”间关系的讲解中, 对“属于 (∈) ”符号的含义及使用的复习可作为概念中的重点来理解, 以实例代入讲解“属于”的用法。如果一带而过, 只会在接下来的复习中再不断解释符号“∈”的用法, 事倍功半。单招数学考试中主要涉及数集和点集。在学生理解了集合概念后, 要对数的发展和分类做出讲解总结, 同时提出常用数集符号, 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记忆这些符号。集合的表示方法。这部分重点在描述法的使用上。通过教学实例发现, 学生容易理解列举法和描述法的不同, 但是不太能分清描述法表示的有限集和无限集的区别, 虽然在新课标中不在要求有限集和无限集的掌握, 但是如果不讲清这两种集合会影响将来进行集合间的运算。如A={x∈N|0≤x≤3}, B={x|0≤x≤3}, M=R, 多数同学容易得出这样的错误结果:B∩M={0, 1, 2, 3}, 也就是他们还不理解数的范围无限的概念, 简单的把B理解为A。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复习的时候, 我针对体校学生不擅长抽像概念的理解, 所以能形象说明的就不用抽象的概念来解释。比如复习“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可以借用文氏图来讲解。首先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以下四种图:
其中图 (1) (2) 表示集合间有包含关系, 我们称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图 (3) (4) 集合间没有包含关系。像图 (1) 这样的包含关系我们称之为真包含, 我们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图 (2) 这样的包含关系我们称之为相等 (互相包含, 互为子集) 。对这部分知识点, 要求学生能够辨析任意两个集合间是怎样的包含关系即可, 不用更深入掌握。
集合间基本运算是体育单招数学考试出题的重点。复习的时候要多做练习, 力求让学生掌握透彻。关于集合间交、并、补的运算概念, 学生不难理解。但在解题中, 涉及到的解方程、解不等式成为学生解题的路障。因此, 在这里的复习要不断插入练习一元一次、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 含绝对值方程、不等式以及分式方程、不等式的解法。笔者曾先复习完这些解法再进行集合间运算, 但效果不理想。于是转变方法, 集合运算的解题中主要完成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 (组) 、一元二次方程以及分式方程解法的掌握。在紧跟其后的函数求定义域部分再完成含绝对值方程、不等式以及分式不等式以及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掌握, 较之前者效果明显, 并由此进一步加强了集合运算的练习。大量的练习能够保证学生熟悉题型, 在单招考试中遇到集合的题目不失分。
在复习中,要针对开卷考试的特点,让学生明白究竟什么是开卷考试,怎样才能答好开卷试题,进而让其懂得开卷考试需要比闭卷考试更为丰富的知识储备,从而对掌握双基知识高度重视。要建议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认真阅读教材,全面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双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单元为单位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同时,还要时时关心时事政治,抓住时政热点。另外,还应多了解那些与本学科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
在方法上,要让学生认识到,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知识的积累,就没有应试能力。加之开卷考试的试题容量大、考试时间短,因此对双基知识的掌握还是必须的。在此,学生应做到不死记硬背,但也不能不记不背。
在临上考场之前,应要求学生全面准备好各种资料,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能有过重的心理负担),以平和的心态应对开卷考试。
二、以训练为载体,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掌握双基知识必须辅之以必要的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不断积累知识,不断提高解答各类试题的能力。在训练中要结合不同题型的特点。让学生懂得其答题思路及要领。特别是对待材料分析题,要让学生在答题前理清思路、明确步骤,然后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去组织答案,并学会从多角度去分析和看待问题。
三、指导学生开展必要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开卷考试的试题一般来自教材之外,特别是试题中所提供的各种材料都来源于社会。因此,指导学生参与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但有助于学生认识社会、培养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很好地解答开卷试题。
在这方面,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实际,按照教材的安排有目的、有选择地去开展,特别是一些与教材相关的热点问题,如依法治校和依法执教问题、校园周边环境问题、诚信问题等,都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进行调查、访问,让他们去接触和了解社会,去发现存在的问题,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不断提高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进行必要的应试技巧指导
在拿到试卷后,要先全面浏览一遍,了解试卷的页数、试题的数量、试题的大致内容等,答题时做到先易后难、心中有数。
答题时要认真审题、沉着应战,要会找题中的关键词、中心词、考查的知识点。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根据题中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认真组织好答案。下面,笔者谈谈河南省思想品德中考主观性试题的解答方法。
在解答辨析题时,要分析辨析题的类型及形式。中招思想品德考试辨析题常见的类型有:观点正确或错误,观点正确和错误交杂,观点部分正确(前对后错或者前错后对)。难度较大的辨析题往往是这几种类型的综合。试题常见的形式是二者对话式,围绕同一个主题,两人阐述不同的观点。还要掌握辨析题的答题方法。对辨析题要分层次,对于两人对话式辨析题,可以依据两人不同的观点分层次,然后对每一层次分别辨别分析。观点正确的可以从“为什么”角度分析,观点错误的可以从“正确的是什么”、“为什么”等角度分析,观点正错交杂的可以从“在什么情况下正确”、“在什么情况下不正确”以及“如何补充完整”等角度分析。在辨析时要避免单向思维,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
在解答观察思考题时,首先,要注意审题。审题时要注意以下方面:审材料,把握材料的层次及关键词、主要内容;审问题,把握问题的条件、范围及其他方面规定性的要求,避免答非所问;审要求,观察思考题形式多样、要求各异,因此要审清题目的要求,避免答错方向。其次,依据知识体系,组织、构思答案,找准、找全要点。学习中可以以教材的课题、节题、框题、目题为线索,构建知识结构网络,点和面结合完整把握教材内容。在答题时,结合要求对知识体系快速扫描,锁定相关知识点,经过分析找出需要的知识点。最后,答题要规范,要使用学科术语,避免口语化;要做到字迹工整、书写清晰,避免乱涂乱画。
在解答活动探索题时,第一步:融入材料情境。学生要根据题目规定的具体情境,进行相应的回答。第二步:准确提炼相关信息。认真分析情境材料(包括文字、漫画、图表等)蕴涵的主要观点,根据设问要求,准确提炼相关信息,揭示相关信息间的内在联系。梳理出与题目要求相吻合的基本观点与理论。第三步:严格按照题目要求,对相关信息进行归纳运用。学生要在第二步的基础上,严格按照设问指向对考查内容涉及的相应信息进行整合归纳。此外,此类题型不同于一般的问答题,它往往要求答案既要符合教材的基本观点,又要体现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学生在组织答案时应注意体现相应的活动性和实践性特点。
1.名词解释
①Deductive Grammar Teaching 语法演绎教学:The rule is given first and explained.The student then has to apply the rule to given situations.②Inductive Grammar Teaching 语法归纳教学:Students are given the structure in context(authentic or near authentic)and are asked to work out the rule for themselves.They are given guidance from the teacher in using evidence from the context to work out the usage of the structure.P.63
③Denotation外延:The most specific or direct meaning of a word, in contrast to its figurative, implied or associated meanings.(For example ,the word “professional” has its denotation of“belong to one profession”.)
④Connotation内涵:A quality or idea that a word makes you think of is more that its basic meaning.(For example, the word “professional” has its connotation of“being skillful ” and “excellence”.)P.107
⑤Active words主动词: Active words are in our active knowledge, we are able to use them in speaking and writing.⑥Passive words 被动词: Passive words are in our passive knowledge.We can recognize them in written and spoken context and understand from the contexts what they mean.P.112
⑦Register 语域: Register means language style.It includes three aspects: formal, neutral and informal.For example: kids-children-offspring.Kids is informal, “children” is neutral, “offspring” is formal.P.138
⑧Classroom management :Classroom management is precisely that skill which we, teachers, apply when we teach.It is somehow a more specific term for the organizational talent we show in setting up a good learning/teaching environment.Since we most likely teach in a classroom ,this skill is called “classroom management”P.218
2.What does “Knowing a word ” mean? P.111
To „know‟ a word in a target language as well as the native speaker knows it may mean the ability to:
(a)recognize it in its spoken or written form;
(b)recall it at will;
(c)relate it to an appropriate object or concept;
(d)use it in the appropriate grammatical form;
(e)in speech, pronounce it in a recognizable way;
(f)in writing, spell it correctly;
(g)use it with the words it correctly goes with, i.e.in the correct collocation;
(h)use it at the appropriate level of formality;
(i)be aware of its connotations and associations.3.What are the benefits of a lesson plan? P.167
1.A lesson plan,like a travel plan,is a presentation of the aims and the contents of a lesson.2.A lesson plan guides, reminds or gives an at-a-glance check to teachers both before and during a class.3.A lesson plan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what has happened in class, e.g.did the teacher doat
she planned to do and was each stage successful?
4.A modified lesson plan can also provide a useful starting point the next time you teach students of a similar level.5.The process of actually writing the lesson plan enables the teacher to think clearly about what she hopes to achieve in the lesson and how the target will be met in the most appropriate and efficient way.4.What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a lesson plan? P.168
There are 3 kinds of factors that influence on lesson plans, they are physical conditions, human factors, syllabus & testing.Physical conditions: class size, length of a lesson, time of day, size of classroom, practical constraints.Human factors: different personalities of teachers, varied needs and attitudes of students, the students‟ present level, the students‟ language learning background.Syllabus & testing: change of syllabus might lead to the adjustment of a teaching plan;a lesson plan sometimes has to be readjusted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different examinations.(参见书上P.169-170 feedback)
5.How to establish a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P.241
1.We should treat our students the way we ourselves want to be treated, and we should not treat our students in any way that we ourselves do not want to be treated.P.242
2.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positively aff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thus have a stimulating effect on one‟s performance(7):
﹡feeling mutual respect and trust
﹡feeling we make useful contributions
﹡feeling that what we do makes sense
﹡feeling appreciated and encouraged
﹡not feeling embarrassed by our shortcomings
﹡not feeling threatened by aggression
滨州市沾化县大高镇中心小学体育教师吕明云 1.什么是健康?
2.体育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3.课程的价值是什么?
4.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你如何理解?
5.简述民族体育的概念是什么?(教师用书第三册)6.简述韵律与舞蹈的概念是什么?(教师用书第三册)7.新课标要求教师在那些方面转变观念? 8.请按照新课标理念写一份二年级体育教案。(1。内容---前滚翻、原地高抬腿跑。2。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
9.新课程标准中水平目标应达到的五个领域是什么? 10.针对目前体育教学中出现的伤害事故你如何对待?
11.针对目前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你认为如何解决?(1。社会问题,2。教育本身问题3。教师问题------教材的选择、课的实效性、课的运动量、课的练习密度、课后反思等去考虑。)12.新课程下怎样评价一节体育课? 1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14.影响体育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哪四点? 15.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16.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17.课程目标包括哪五方面的内容? 18.与健康有关的体能是什么? 19.与动作技能有关的体能是什么?
20.体育锻炼的最大作用是增进健康,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 21.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6开发和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时应注意的问题(7分)
1要注意课程内容的选取。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具备因地制宜的特点。2要注意更新理念,根据“身体心理心理社会适应”整体健康观进行课程设计,活动的内容和方法要有助于学生达成体育于健康课程目标。3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工作,要注意结合本地和本校的实际情况。4把开发和利用工作纳入体育教研工作之中。5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开发利用的管理督察和指导工作,将其作为评价学校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6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开发利用能力和课程设计能力进行专门培训,并将其纳入学历教育和学历后教育的计划之中。7各地各校应注意不断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名词解释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体育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对于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
身体健康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作为学习领域的身体健康,要求学生了解与运动有关的营养、环境、卫生保健等知识,发展体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作为学习领域的心理健康,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节情绪状态,增强自尊和自信,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社会适应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有人际交往、合作、友情、尊重、名誉及取得成就的愿望和需要,所有这些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同时,它们又能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个体社会适应包括一系列自主的适应性行为,通常表现为顺应、自制、同化、遵从、服从等具体的顺应方式。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其社会适应能力会提高。作为学习领域的社会适应,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合作和竞争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运动参与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可以培养和发展对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活动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参与,要求学生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掌握科学健身的知识与方法,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运动技能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的能力。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技能,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运动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份等,后者包括从事运动所需要的速度、力量、灵敏性、协调性、平衡、反应等。其中一些体能成份既是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又是提高运动技能所需要的体能。
学习领域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按学习内容性质的不同划分的学习范畴。本《标准》将学习内容划分为五个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领域目标指期望学生在特定学习领域达到的学习结果。课程目标通过各个领域目标的达成而实现。
水平目标指不同阶段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本《标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内容的特点,设立了六个学习水平,每个学习水平都设立了明确的学习目标。领域目标是通过水平目标的达成而实现的。
地域性运动项目指流行于某些区域的、带有地方特色的或形成传统的运动项目。它包括由于地理、气候条件和文化等原因在某些特定地区或民族中流行的运动项目。5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注意事项(6分)
1制定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形式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学段的特点,有所侧重和有所区别,重点考虑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的情况。2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程度和本学科特点,在对学生进行终结评价的同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3在学生从事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各方面都很了解,客观评价必须建立在主观评价的基础上。4由于学生的学习经历不同,能力不同,造成达到学习目标的时间不同。课程学习评价不单纯是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评价,更不是选拔精英,因此,可以允许学生选择和延时考试。5 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时,方法要简单方便,易于操作。三简答题(35分)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选编的原则(5分)与教学目标相统一原则
科学性(健身性和安全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
5与社会体育和地区体育特色相结合原则 2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5分)
1坚持“健康第一”的知道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3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3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是什么?(6分)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 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 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4简述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场地器材布置几点要求(6分)
1场地器材的布局与使用要合理,可移动的器材应尽量向固定器材靠拢
2布置器材应符合锻炼卫生安全要求,课前应认真周密检查,严防发生伤害事故。3场地器材的布置要有利于练习轮换的队伍调动,有利于增加练习密度和适宜的生理负荷。
4场地器材的布置便于教师对课的调控和辅导学生。
1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2体育(与健康)课堂常规:是为使课堂教学有一个严密的组织和正常秩序,保证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正常进行,对师生所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它一般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
3健康:健康是指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状态,才算真正的健康。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
4社会适应:社会适应是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作为学习领域的的这会领域,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合作和竞争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5体育: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阳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二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按层次将教学内容设计为a 精学类教材
b简学类教材c.介绍类教材
d锻炼类教材四类教材层次。
2体育(与健康)课程价值主要表现在a.增进身体健康
b_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c.增进社会适应能力
d.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四个方面。
3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为a.体育(与健康)课堂常规 b 体育(与健康)教材内容
c课的组织教学
d突发事件处理。
4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学习内容划分为a运动参与
b运动技能
c 身体健康
d 心理健康e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五个学习领域
f相互联系
g.相互影响 5 a 国家
b地方
c 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贯彻落实的保证。6《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从a形态 b机能c素质三个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7体育(与健康)课程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的依据是a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b 根据水平阶段的学习目标
c 根据学生的不同的需求。
8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选择内容的基本要求是a
健身性
b 科学性 c 兴趣性 d 实效性e.简易性 f 地域性。
9体育(与健康)课程确定教学内容时数比例的原则是a 实践性b 灵活性 c综合性 10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教学分组的主要形式为a 随机分组
b 同质分组 c 异质分组 d 合作型分组
e 帮教型分组
f 友伴型分组
1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要求学生运用a 自主学习b 合作学习
c创造性学习
d探究式学习
e 延伸性学习
f信息化学习
g 评价式学习等七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12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目的是a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达到学习目的的程度
b
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其原因,并改进教学
c 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并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d 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
13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成绩评价的内容为a 体能的评定
b 知识与技能的评定 c 学习态度的评定
d
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定四个方面。
14体育教师教学评价主要对教师的a 专业素质的评价和b 课堂教学评价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15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包括a 人力资源 b 体育设施资源 c 课程内容资源d 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
e 自然地理资源
f 体育信息资源六个方面。16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安全教育始于水平二的运动技能领域。
17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三中运动技能领域开始要求学生从观看体育比赛中获得运动基础知识的。
18敢于进行难道较大的体育活动是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三中心理健康领域中开始要求的。
19使学生指出在体育活动中不道德的行为是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四中社会适应领域开始要求的。
20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五中运动参与领域开始要求的。
21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对弱者的尊重与关爱是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三中社会适应领域开始要求的。
22通过体育活动树立学生的自尊自信是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四中心理健康领域开始要求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学习领域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
(1)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2)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运动技能目标
(1)获得运动基础知识;(2)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3)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4)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身体健康目标
(1)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2)发展体能;
(3)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4)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心理健康目标
(1)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
(2)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
(3)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
(4)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社会适应目标
(1)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2)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华中科技大学一年级体育理论考试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选做10题)
1、体育
2、运动强度
3、有氧训练
4极点
5、腾空步
6、体质
7、超越器械
8、最大心率
9、运动负荷
10、身体素质
11、跨栏步
12、华尔兹
二、填空:(每题1分,共30分,选做30空)
1、田径运动包括、、、、和运动。田径是其它运动的。
2、和总称为田径运动。
3、径赛项目是决定成绩,田赛是以或决定成绩,全能是以最后的决定名次的。
4、跳远(高)的技术环节有、、、、四个过程。
5、标枪的用力顺序为、、。
6、跨栏跑时过程技术包括、栏,项目有、和。
7、投掷项目中最后出手时的用力是关键环节。
8、跨栏跑时过程技术包括、、三个阶段。
9、“超越器械”这一动作技术是为了,标抢出手时应把力量作用于。
10、体育却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行为。
11、一、二年级学生每要测试项素质,上学期的项目是下学期的项目是。
12、五步拳的动作是:、、、、。
13、本学期双杠套路动作的顺序是接成接、。
14、本学期艺体的套路动作共有,第一个动作结束动作。
15、艺体的脚位,手位是、。
三、是非题:(对打√,错打×,每题2分,共30分)
1、弯道跑时脚踩踏右侧分道线是犯规的。
2、田赛的远度项目所有运动员在比赛中均只有三次试跳(投)机会。
3、跳远的规则全部适用于三级跳。
4、在同一赛次中,同一运动员二次起跑抢跑时,取消该运动员的比赛资格。
5、为了鼓励运动员,在长跑比赛时可以他人陪跑或带跑。
6、“极点”出现的早晚及持续时间的长短,与运动强度及准备活动有关。
7、先分道跑的项目必须到达抢道点时方可切入内道。
8、直道上串道只要不影响他人时不判犯规。
9、标枪出手后只要落地在落地区域内成绩就有效。
10、跳远时脚踏上起跳板,但没做起跳动作,可以返回重跳。
11、跨栏跑过程时,只要不用手推栏就不会犯规。
12、循序渐时是体育锻炼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3、运动中不能大量饮水,但运动后应马上大量补充水份(饮不)。
14、远度项目运动员决赛的最优成绩是决定成绩。
15、径赛项目的预赛成绩优于决赛成绩时,以预赛成绩为准。
四、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100米栏是
A、男女共有项目 B、男子项目 C、女子项目 D、没有规定的 2、110米栏项目为:
A高栏
B、中栏
C、低栏
D、高度不确定
3、正式比赛中男女运动员使用的标枪重量分别为:()克。
A、600和400 B、600和500 C、800和600 D、800和400
4、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国务院()正式公布的。
A、1995.6.20 B、1985.6.20 C、1995.10.1 D、1997.10.1
5、一、二年级学生“大合格”的评价指标有()方面。
A、3个
B、4个
C、5个
D、2个
6、体育法的实施执行日期是:()。
A、1994.6.20 B、1995.10.1 C、1996.10.1 D、1997.10.1
7、古代奥林匹克运动起源于:
A、公元前76年 B、公元76年
C、1896年
D1801年 8、2000年奥运动会的举办城市是:
A、马赛罗那
B、汉城
C、悉尼
D、洛杉机
9、径赛项目的比赛,运动员的成绩是以()来判定的。
A、距离
B、快慢
C、时间
D、先后
10、田赛项目的比赛,运动员的成绩有效时,才判员()示意。
A、举红旗
B、举兰旗
C、举白旗
D、不举旗
11、跳远的空中姿势有:
A、2种
B、3种
C、5种
D、1种
12、短跑比赛起跑才判员的信号有:
A、各就各位、预备、鸣枪
B、运动员上道、各就位、鸣枪
C、运动员上道、预备、鸣枪
D、运动员上道、各就位、预备、鸣枪
13、正式比赛中男女运动员使用的风吹草动球重量分别为:()公斤。A、5和4
B、5和3
C、7.26和4 D、7.26和3
14、在饭前()应结束运动。
A、10
B、15
C、60分钟
D、30分钟
15、决定跳远远度的最关键的要素是:
A、助中
B、起跑 C、速度
D、空中姿势
16、接力项目的接力区的距离为:
A、40米
B、10米 C、20米 D、30米
17、马拉松的全程距离为:
A、42005米
B、42公里 C、42195米 D、40公里195米
18、运动强度可以通过()变化的关系来判定。
A、血压
B、运动量 C、心率
D、练习方式
19、健美锻炼中所强调的“三要素”是指:
A、重量练习、有氧训练、营养
B、锻炼、营养、休息
C、营养、休息、锻炼
D、有氧训练、重量练习、营养 20、《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规定,五项素质的累计分在()以上,单项最低分不低于()时才能达标。
A、200分 30分 B、250分 50分 C、252分 30分 D、150分 30分 华中科技大学二年级体育理论考试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1分)1)篮球运动
2)篮球传切配合 3)故意犯规
4)拦网 5)排球进攻性击球
6)体质综合评价 7)排球技术 二.填空:(每空0.5分共30分)1)篮球的标准场地长(),宽();篮圈距地的高度为()。2)篮球运动()起源于(),发明者()。3)篮球运动演进与发展五个时期(),(),(),()()。4)排球垫球技术要点四个字是(),(),(),()。5)排球比赛场地长(),宽();男子网高(),女子网高()。6)大学一合格标准内容是(),(),(),()()。7)国务院于()正式颁布《全民身计划纲要》。
8)篮球比赛上场双方各有()队员,每场为()分钟,分()半时,半场休息时间为()分钟,暂停时间为()。
9)排球技术主要由()和()两部分组成。10)排球运动特点(),(),(),()()。11)目前世界上重大国际篮球赛主要有(),(),()。12)篮球进攻战术主要有(),(),(),()等基础和(),(),()等全队进攻战术。13)排球阵容配备主要有(),(),()。14)排球扣球技术可分为(),(),()()()。15)篮球块攻由(),(),()等三个环节组成。16)()在巴黎召开了有17个国家排协代表参加的大会,正式成立()。
三、是非题:(每题1分,共20分)
1)篮球比赛在休息时间内不能宣判犯规。
2)国际业余篮联规定运动员所配带的号码只准使用4-15号,并不能重复。3)篮球比赛中双方同时使政治协商会议出界或卡在篮圈颈上时,在中圈跳球。
4)篮球比赛中,掷界外球的队员脚踩边线或端线(未过线)不判违例,罚球时脚踩罚球线宣判违例。
5)篮球比赛中,进攻一方从后场控制球开始,5秒钟内没有使球进入前场,宣判违例。6)最新排球规则规定,比赛每球失务即失分。7)排球比赛中不能用脚踢球。8)排球比赛中可以拦发球。
9)排球比赛时防守方后排队员拦网成攻,判对方失分。10)排球比赛中,集体拦网时,球触及一个或几个队员,即使不是同时触球,均算一次拦网,拦网后本队可再击球三次。
11)排球比赛中身体坐过中线但未全部越过对方场区,则不判为犯规。12)篮球比赛中每半时全队犯规次数达七次以后,每次犯规判对方罚球。13)在同一场篮球比赛中,同一队员犯规累计达五次时,被判罚出场。14)篮球比赛中主要以地面进攻为主。
15)篮球比赛时,球触及篮板的上沿,弹到场区内,不能判球出界。16)排球比赛中,球触及标志杆,弹到对方场区内,判界外球。17)排球比赛中,发球触网是好球,比赛继续进行。18)篮球比赛加时赛,每队均无暂停次数限制。19)体育锻炼只是一种个人行为。20)长跑完后应立即坐下来休息。四.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1)人体共有()块骨。
A)196 B)200 C)206 D)216 2)体育法于()起实施执行。
A)1994,10,1 B)19995,10,1 C)1996,10,1 C)1995,8,1 3)《国家体锻炼标准》规定,五项素质测试的成绩必须是()以上,并且单项分不得低于()才能达标。
4)在校大学生()达标一次。
A)每学期 B)每学年
C)每隔一年
D)四年 5)排球主要技术有()。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6)现行排球运动起源于()A)19世纪初 B)18世纪末,C)20世纪初 D)19世纪末 7)排球比赛决胜局,苛队先得(),并且最少领先对方()为胜。
A)25分,2分,B)15分,2分 C)25分,1分,D)15分,1分
8)篮球比赛中,罚球,掷界外或持球队员因被严密防守,在()内球没有离开手,宣判违例。
A)3秒钟,B)5秒钟
C)10秒钟
D)30秒钟 9)我国从()开始实行了职业篮球联赛,即CNBA。A)1995RH,B)1996年
C)1997年
D)1994年 10)1936年第()届奥运上男子篮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A)9
B)11
C)15
D)10 11)()第二十一届奥运上,女子篮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A)1976 B)1962 C)1984
D)1980 12)篮球运动大约在()由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传入我国。
A)1981年
B)1896年 C)1893年
D)1895年 13)我国女篮在奥运动会上获得最好成绩是()。
A)冠军
B)亚军
C)季军
D)第四名 14)排球比赛进攻中,世界强队均采用()配备的进攻阵形。
A)三扣三传,B)四扣二传,C)五扣一传
15)排球比赛中发球队员在裁判员鸣哨后()秒钟将球击出,球必须抛起明显离手。A)3
B)4
C)5
D)6 五,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4分)1)篮球比赛中()属犯
A)带球走步 B)带球撞人 C)阻挡
D)三秒 2)属于力量素质练习项目有()
A)引体向上 B)仰卧起坐 C)50米跑
D)1000米跑 3)我院学生身体素质测试项目有()
A)50米 B)铅球
C)仰卧起坐 D)屈臂悬垂 4)属于排球战术有()
A)交换位置 B)拦网
C)接发球
D)接扣球 5)国际业余篮联规定,篮球比赛中()属时间违例
A)5秒违例 B)8秒违例 C)24秒违例 D)30秒违例 6)排球运动在美国问世后,由()将其带到亚洲和欧洲。
A)美国传教士 B)参加世界大战的美国官兵 C)各国留美学生
D)各国驻美使馆人员
7)以下属于篮球进攻战术基础配合有()
1)传切配合 B)关门配合 C)突分配合 D)掩护配合 华中科技大学兴趣选项课之健美水平一体育理论习题
1、发展下肢肌肉有哪几种方法?并做二种示范。
2、健美课的目的任务是什么?
3、“做健美练习时一般是放松还原的时间应快于用力收缩的时间”。这句话是否正确?
4、一堂训练课需做以下练习,应怎样合理安排顺序? A深蹲 B负重提踵 C仰卧起坐 D碗屈伸
E固臂弯举 G仰卧飞鸟
5、“仰卧颈后臂屈伸”主要发展哪块肌肉?动作要领?并做示范。
6、“胸前提拉”主要发展哪块肌肉?动作要领?并做示范。
7、“负重深蹲”主要发展哪块肌肉?动作要领?并做示范。8“俯立弯举”主要发展哪块肌肉?动作要领?并做示范。9做臂屈伸时,收缩时用力,下放时是否要用力?为什么?
10、发达肌肉最有效的次数应是每组多少次?一般不少于几次?如某同学做练习时每组超过15次后仍能继续做,这时应怎样调整?
11发展肱二头肌有哪几种方法?并做二种示范
12、发展肱三头肌有哪几种方法?并做二种示范
13、发展背阔肌有哪几种方法?并做二种示范
14、发展胸大肌有哪几种方法?并做二种示范
15、发展三角肌有哪几种方法?并做二种示范
16、每次训练课肌肉锻炼部位顺序怎样安排较合理?
17、肌群练习的顺序一般是怎样安排?为什么?
18、做卧推时如推起杠铃时胸肌还是“软“的,其原因何在?怎样改正?
19、“俯立划船”主要发展哪块肌肉?动作要领?并做示范。20、股二头肌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怎样锻炼它?
21、肱三头肌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怎样锻炼它?
22、骶棘肌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怎样锻炼它?
23、做卧推时如推起杠铃时胸肌还是“软“的,其原因何在?怎样改正?
24、发展下肢肌肉有哪几种方法?并做二种示范。
25、发展背阔肌有哪几种方法?并做二种示范
26、“仰卧飞鸟”的动作要领?
27、“卧推”的动作要领?
28、“卧推”按握距和身体姿态可分为哪几种?分别是练胸大肌的哪些部位?
29、“卧推”按握距和身体姿态可分为哪几种?分别是练胸大肌的哪些部位? 30、“俯立弯举”主要发展哪块肌肉?动作要领?并做示范。
31、一堂训练课需做以下练习,应怎样合理安排顺序? A深蹲 B负重提踵 C仰卧起坐 D腕屈伸
E固臂弯举 G仰卧飞鸟
32、发展三角肌有哪几种方法?并做二种示范
33、发展胸大肌有哪几种方法?并做二种示范
34、每次训练课肌肉锻炼部位顺序怎样安排较合理? 课程评价 教学成果:
为了加强体育学科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体育课程的建设,体育部除了设立以教学管理为主的教研室建制外,还建立了科研室、竞训室和群体室,分别负责科研、高水平训练和群众性体育的工作,通过几年来的共同努力,体育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相当教学研究能力和较高教学水平的教师队伍,合校以来,参与及承担了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6项、校级课题7项,在权威、核心、公开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参加国际、国内体育学术科学报告会30余人次。正因为教研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比较得当,因此体育教师历年来在学校组织的测评中,都得到了学生较好的评价,测评分数始终名列学校前茅。2001年教务处统一了包括《大学体育课程》在内的以满分为90分的课堂测评方式后,学生的测评结果仍然较好,下面是近三年来的学生测评结果:
2001年69名教师受评,学年平均分86.22分 2002年75名教师受评,学年平均分88.04分 2003年75名教师受评,学年平均分87.49分
近年来的运动训练课更是效果显著,我校田径、武术、乒乓球、男女篮球队在湖北高校仍至全国高校校际间的各种比赛中取得的成绩一年比一年好,培养了一批运动健将,将有10多名学生代表湖北高校参加今年八月在上海举行的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有一名田径队员将代表武汉市参加国际友好城市长跑比赛;另一名田径队员将代表中国参加亚洲青年锦标赛;一名网球队员将代表中国参加2004年奥运会;男子篮球队获2003~2004CUBA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总冠军,女篮获第五名。
各单项协会和体育俱乐部发挥了“以点带面、以提高推动普及、以普及促进提高”的效应,许多学生对一些过去不了解、不熟悉的运动项目的兴趣越来越浓,参入其中的能力越来越强,像网球、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力量健美这些运动喜爱的人现在是越来越多。具体成绩见附件三。
我校是经教育部同意、湖北省教育厅授予挂牌的“湖北省学生体质监测网络中心”,长期坚持对学生体质状况进行跟踪监测,长期以来我校学生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及《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达标率均在90%以上。课程地位:
我校《大学体育》课程自1992年评为学校一类课程至今的10多年间,历经学校多次的发展阶段,始终紧随高校改革的发展步伐走在课程建设发展的前列,从1992年以传授运动技术、技能为主要教学目的,对学生的评价也以运动竞技为主的体育课程目标发展到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目标和“三自主”的课程体系,走过了更换四代教学大纲的路程,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根据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精神,经过几年来的改革和实践,目前已经形成了由必修课、选修课、保健课、俱乐部锻炼课、运动训练课构成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其中实行的多类型,多教学模式;水平分层教学;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等形式,形成了具有华中科技大学《大学体育》课程特色的、适应学分制改革发展需要的新的课程体系,2004年成为校级精品课程。华中科技大学《大学体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在国内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内、省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近年来来自国内、省内十几所兄弟学校的体育同行在与我校体育部进行参观、交流、学习的过程中,一致对我校实施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给予了高度评价。课程特色:
1.课程的含义古德莱德的五个层次:理想的课程 ;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从课程的要素或属性层面来界定课程是知识(学科)课程是经验 ;从课程的功能或作用层面界定;.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 ;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
2.一般认为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F.Bobbitt)出版的《课程》(curriculum)一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该书的问世使课程成为了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标志着课程论的诞生。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博比特的课程理论:他认为教育本质是为成人生活作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即生产。课程目标指向完美成人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素养,学校应着眼于由学校才能获得的经验;开发课程的方法称为活动分析法——人类经验分析、具体活动或工作分析、课程目标的获得与选择、教育计划的制定。简评:忽视儿童的存在价值,把学校比如加工厂,导致课程开发过程中“见物不见人”,背离了教育的本质。课程开发就成了课程工程,它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的。这是泰罗主义管理模式在教育中的运用,教师就是教育工程师。3.1949年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奠定了现代课程研究领域的理论构架,被称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被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他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基本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4..大教学论观:将课程视为教学内容, 把课程理论当作教学理论的一部分;大课程论观:把教学看作课程的一部分,把教学理论归入课程理论的范围之内。
5.课程目标含义: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得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课程目标的来源:基本思路:A、根据社会需求确定课程目标B、根据学生发展需要确定C、从课程内容或其他载体的逻辑和系统性需要确定D、对课程目标各类需要进行整合。课程目标的分类:
6.课程内容的含义: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总和。
7.课程内容选择依据:(1)课程目标(2)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3)社会发展的需要(4)课程内容本身的性质。
8.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1)注重基础性(2)内容贴近社会生活(3)与学生和学校的教育特点相适应(4)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9.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和逻辑顺序,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校领域中选择一定内容加以组织形成不同偶那个学科的课程活动课程(杜威)优点:(1)学习活动的自主性(2)内容的广泛性(3)个体的创造性(4)过程的实践性。缺点:不易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1、分科课程:优点:(1)有利于教学科目的设计与管理和教师教学。(2)有利于学生简洁有效的获取系统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缺点:(1)导致学科数量无限膨胀。(2)割裂知识间的联系,限制学生视野,束缚学生思维。(3)忽视学生兴趣和爱好。
2、综合课程(整合课程)
(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隐性课程的特征:(1)涉及范围的广域性(2)实施过程的潜在性(3)影响的持久性(4)结果的准量化性
(四)必修和选修课程。必修课: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性地要求全体学生或某一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类,特点是强制性,是社会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
10.课程结构:就是指课程要素和各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结合的组织形式。一是指课程中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处理,是广义的或总体的课程结构。二是指单独的课程领域如学科或活动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处理,即我们经常谈论的学科结构和活动结构等。课程机构的体系:体系结构和科目结构 11课程标准:是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包括:(1)前言:含基本理念和思(2)课程目标,含总体目标,教学手段(3)内容标准(4)课程实施建议。
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12.课程实施:将预期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
13.课程实施取向:(1)、忠实取向(计划的课程)(2)、相互调试取向(修改的课程)(3)、课程创生取向(创生的课程)
14.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一)课程方案本身的特点
(二)实施主体(1)校长在改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教师:教师个人的特征和教师集体的因素对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观念的改变,教学方式的改革等,都会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进程。(3)学生。
(三)文化背景。实施策略:(1)自上而下策略:主张课程改革由国家或地方一级教育机构发起,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自上而下的推行改革,这种策略以国家和地方为中心,要求学校中的其他因素要与课程改革相一致。(2)自下而上策略:主张课程改革由教师为主发起,通过教师探索学校中的存在的问题来进行改革,尽管这种改革是由教师发起的,但实际上也包含着课程专家帮助教师识别问题、分析问题、采取行动的工作,同时变革本身也涉及到学校和其他机构。因此,这种策略被认为是整合发展的策略。15.课程开发的含义:使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继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16.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编订各种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的的基本依据,是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准则。
17.校本课程:是指以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开发主体是承担教师职责的人。开发程序:(1)需要评估、(2)确定目标、(3)组织实施、(4)评价。
教学论
1.教学的含义: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以教材为中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中,通过沟通、交流和合作,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同时身心和思想品德获得一定发展的活动。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2.教学过程基本规律:
(一)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1)教育学的逻辑关系(2)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3.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4.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偏废。
(二)学生的发展依存于知识传授的规律1.学生的智能发展对知识传授的依存。2.学生的品德发展对知识传授的依存。3.学生的体质发展对知识传授的依存。4.学生的发展不能脱离开知识传授的过程,知识传授必然影响学生的发展。
(三)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1.学生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3.学生掌握间接经验的特点及教师传授间接经验的方法。
(四)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系统的和谐优化的规律1.教学要素的和谐优化。2.教学结构的和谐优化。3.教学环节的和谐优化。4.教学节奏的和谐优化。
3.教学的要素:教学内容、学生、教师。三者的关系:(1)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关系,从内部看。学生和教学内容是一种主客体关系,学生是认识教学内容的主题,教学内容是学生认识和掌握的客体。即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学生的学习是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教学内容作为学生认识的对象,不仅制约着学生认识的方式,而且具有建构主题的作用,也就是说,他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条件。(2)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又称师生关系,包括业务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分工合作关系,即教师教导学生,学生在教师知道下学习的互动关系。是最基本的教学关系,是教学得以进行的基础。应该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题的原则,努力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题力量,有效形成教学合力。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题作用的发挥,必须从实际出发,探索多样合理的组合方式。伦理关系是师生关系的重要方面,在教学。师生组成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遵守着一定的伦理原则,承担者一定的伦理责任,就是师生间的伦理关系。尊重爱护学生、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这已经成为现代教师基本的职能要求。情感关系:师生情感关系就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自然形成的态度和感受以及由此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心理联系。
4.教学的八大原则:在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思想。意义:教学原则是对教学规律的反映,遵循教学原则,则“师逸而功倍”反之,则“师勤而功半”。确立依据:(1)依据人们对教学客观规律的认识。(2)教学原则的提出要受教育目的的制约。(3)教学原则产生于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积累。(2)教学原则的确立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5)教学原则的确立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原则: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以致用)运用要求:(1)教学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2)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3)重视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4)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5)适当补充乡土教材。
(二)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运用要求:(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发掘教材的思想性、结合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3)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三)直观性原则: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直接感知具体事物和现象,或者代表这些事物和现象的教具,从而使学生获得表象和概念,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为学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奠定基础。运用要求:(1)正确选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和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四)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全面地掌握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能力。运用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2)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3)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繁到简。
(五)巩固和创新相结合的方法: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记忆,同时以巩固为基础,获取更多的知识。运用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知道记忆(3)鼓励和培养创新思维、创造能力。
(六)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运用要求:(1)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获得充分发展。
(七)可接受性原则:也叫量力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八)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学设计: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按照教学规律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设计教学目标,规划课堂教学全过程诸因素的相互联系和合理组合,确定实现教育目标的方法。主要内容:教学目标的制定,分析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景、设计教学形式与方法、设计学习方式、编写教学方案、评价与修改教学方案。(1)陈述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是什么”(2)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怎么办”(3)策略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怎么办”
6.教学目标: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编写步骤:(1)钻研课程标准,分析课程内容(2)确定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3)确定教学目标分类(4)列出综合性目标(5)陈述目标的行为目标。分类:P:157。陈述教学目标的方法:P:167
7.教学内容设计:就是教师认真钻研教科书、选择组织讲授内容的过程。设计策略:(1)陈述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是什么”(2)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怎么办”(3)策略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怎么办”
8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活动时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特点:相对性、针对性、综合性、多样性。分类:根据主体因素分:
(一)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三者分别表现为讲授法、演示法和练习法。
(二)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也分为三种:以学生自定学习目标、学习计划,自我把握学习进程为特征的自主学习,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师生合作以及生生合作为特征的合作学习,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的探究学习。)
(三)教与学并重的教学方法也分为三种:以感受体验形式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以参与互动形式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以质疑问难形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三者分别表现为角色扮演法、讨论法和问题教学法。我国的选择:(1)根据教学的目的、任务(2)根据学科性质和教学内容(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4)根据学校的环境、设备条件和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根据教学语言的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性语言、论证性语言、说明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
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教学组织形式: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老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班级授课制:以固定的班级为组织,把年龄大致相同的一群学生编成一个班级,又教师按照固定的课程表和统一的进度,主要以课堂讲授的方式,分科进行。优点:(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缺点:(1)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2)不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发展:理论教学、混合课、实践教学、劳动教学、劳动综合技术实习课。班级授课有班、课、时三个特点:第一、以班为单位由教师同时对整个班级进行教学,班级是按照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的,且人数和成员固定。第二、教学内容按学校和学年分成许多既有系统又相对独立和均衡的许多部分,每部分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第三、每一课都限定在统一且固定的单位内进行,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休息时间。
教学评价的原则:导向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公正性原则 ;有效性原则 ;以学为本原则 ;多元化原则 ;教育性原则 教学评价的类型:以评价作用为依据的分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以评价标准为依据的分类: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以评价方法为依据的分类: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以评价主体为依据的分类:自我评价、外部评价
教学评价的过程:明确教学评价的问题、明确教学评价的目的、确立教学评价的指标和标准、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反馈信息、调整与改进。
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教学评价的功能从重视鉴定质量、区别优劣、选拔淘汰转向重视诊断、反馈、激励、改进;教学评价的着眼点,从教师教的怎么样转向学生学的怎么样、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趋势、从注重纸笔测验的传统评价走向真实性评价、教学与评价融为一体,重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
教学评价的功能:教育性功能:教学评价所具有的促进教育教学目的实现的作用。管理性功能:教学评价所具有的鉴别质量、区分优劣、选拔安置的作用。课堂教学机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景,迅速、敏捷、灵活、准确地作出判断、处理,以保持课堂平衡的一种心理能力。它是教师智能的灵活性与机敏性的统一,是一种“应急”的智力活动,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智慧。课堂管理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教师经常遇到而又非常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损害师生关系和破坏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率。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课堂问题行为不单是学生自身的问题行为,是各种问题的综合反映。综合起来,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1).教师的因素(2).学生的身心因素(3).环境因素:环境影响包括家庭、大众媒体、课堂内部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1).暗示控制:(2).提问同桌(3).运用幽默:(4).创设情境(5).正面教育:
61.有关智能减退, 下列哪条是错误的
A.检查内容为记忆、计算、常识、判断, 而以前二者为主
B.不能把涉及妄想的错误判断作为智能减退
C.必须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进行检查
D.有智能减退应考虑脑器质性精神病
E.精神病性痴呆即是智能减退
62.非幻觉性知觉障碍是指
A.无客观刺激引起的知觉
B.感觉过敏或减退
C.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感知发生障碍
D.知觉不到客观事物
E.以上都正确
63.下列有关概率与频率, 说法正确的是
A.概率常用符号f表示
B.频率常用符号P表示
C.概率是描述某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指标
D.概率就是频率
E.概率的取值范围介于-l和+1之间
64.某医师欲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的方法, 调查高血压病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 选择最合适的指标为
A.病死率
B.发病率
C.死亡率
D.患病率
E.二代发病率
A 2型选择题 (6 5-1 0 6题)
65.药厂销售代表和某医院多名医师约定, 医师在开处方时使用F药厂生产的药品, 并按使用量的多少给予提成。事情曝光以后, 按《药品管理法》的规定, 对F药厂可以作出行政处罚的部门是
A.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B.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C.税务管理部门
D.医疗保险部门
E.卫生行政部门
66.青年李某, 右下腹疼痛难忍, 到医院就诊。经医师检查、检验, 当即诊断为急性阑尾炎, 遂对其施行阑尾切除术。手术情况正常, 但拆线时发现伤口愈合欠佳, 有淡黄色液体渗出。手术医师告知, 此系缝合切口的羊肠线不为李某人体组织吸收所致, 在临床中少见。经过近1个月的继续治疗, 李某获得痊愈。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 李某被拖延近1个月后才得以痊愈这一客观后果, 应当属于
A.二级医疗事故
B.三级医疗事故
C.四级医疗事故
D.因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的医疗意外
E.因不可抗力而造成的不良后果
67.某医疗机构发现了甲类传染病, 此时应及时采取的措施中不包括
A.对病人、病原携带者, 予以隔离治疗, 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B.对疑似病人, 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
C.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 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
D.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留下其书面意见可以放行
E.对本医疗机构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物品, 必须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
68.对肠癌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中因医生误伤其动脉, 患者需要输血, 此时错误的说法是
A.使用医院储备血液, 如无储备则需从血站取血
B.使用血站提供的无偿献血血液, 患者无须缴纳任何费用
C.因情况紧急, 医院也可临时采血, 但要符合相关规定和要求
D.如果医院在输血过程中尽到了注意义务, 没有出现任何差错, 患者仍因输血而感染某种疾病, 则此事件不属于医疗事故
E.从血站取来的无偿献血血液, 手术使用剩余部分医院不得出售给血液制品生产单位
69.冠心病患者想接受冠脉旁路移植 (搭桥) 治疗, 但又担心术中出现意外, 属于
A.双避冲突
B.多重趋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E.双趋冲突
70.男性, 45岁, 突然寒战, 高热, 右上腹痛, 体温39~40℃, 为弛张热, 肝大, 右上腹触痛伴肌紧张, 白细胞增多, 核左移, 胸腹部透视见右膈升高, 运动受限, 超声示液平, 放射性核素扫描见肝占位病变, 应先考虑
A.肝癌
B.急性肝炎
C.阿米巴性肝脓肿
D.细菌性肝脓肿
E.胆道感染
71.某儿童8岁, 在智力测验中得分为100, 则其智商 (IQ) 为
A.超常
B.优秀
C.平常
D.不能判断
E.以上都不对
72.来访者询问:“我该与谁结婚?”治疗师不予明确答复, 这属于心理治疗原则中的
A.回避原则
B.灵活原则
C.耐心原则
D.综合原则
E.中立原则
73.某患者, 说话快, 走路快, 做事效率高, 但脾气暴躁, 容易激动, 常因与别人意见不一致而争辩。其行为类型属于
A.A型行为
B.B型行为
C.C型行为
D.D型行为
E.E型行为
74.王某经执业医师考试合格并进行注册后, 开办了一家牙科诊所, 同时因为其对妇产科知识和操作较为熟悉, 所以平时也会诊治一些妇科和产科的患者, 其进行的妇产科诊疗活动属于
A.法律允许的行为
B.医师执业规定所允许的行为
C.只要不发生差错, 法律即允许
D.超出执业范围的违法行为
E.只要是患者自愿, 就是法律允许的行为
75.李某怀孕期间到医院进行产前检查, 此时医生如果发现一些情况存在, 就会提出终止妊娠的医学意见, 这些情况中不包括
A.李某有致畸物质接触史
B.胎儿有严重缺陷
C.胎儿患严重遗传性疾病
D.李某患严重高血压, 继续妊娠会危及其生命
E.李某患严重糖尿病, 继续妊娠会严重危害其健康
76.某市检查健康女工744人的血红蛋白含量的均数为12.239g/L, 标准差为0.99g/L, 在下列哪一范围内最有理由认为是正常范围
A.11.241~13.237g/L
B.9.654~14.814g/L
C.10.283~14.814g/L
D.10.592~13.885g/L
E.10.952~13.516g/L
77.已知男性钩虫感染率高于女性。今比较甲乙两乡居民总的钩虫感染率, 但甲乡人口数女多于男, 而乙乡男多于女, 适当的比较方法是
A.分别进行比较
B.不具有可比性
C.对性别进行标准化后再比较
D.作两个样本率的χ2检验
E.甲、乙两乡的钩虫感染可直接比较
78.某内科医生出门诊, 发现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肿瘤等疾病占大多数。为整理各系统疾病, 确定指标的性质是
A.半定量指标
B.定量指标
C.等级指标
D.分类指标
E.定性指标
79.对某地25~30岁妇女进行一项研究发现:在服用口服避孕药者中, 宫颈癌年发病率为6/10万, 而未服用者为3/10万。据此认为服用口服避孕药是引起宫颈癌的危险因素, 此结论
A.不正确, 因为没有做显著性检验
B.不正确, 因为没有进行年龄标化
C.正确
D.不正确, 因为此研究无法确定暴露与发病的时间关系
E.不正确, 因为没有区分新病例与现患病例
80.某年某地乙肝发病人数占同年传染病人数的9.8%, 这种指标是
A.集中趋势
B.时点患病率
C.发病率
D.构成比
E.相对比
81.根据经验一般地区成年健康男子脉搏次数为72次/min。今有某医生随机抽取29名山区成年健康男子, 测得其脉搏均数为74.3次/min。现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72次/min不同, 其原因是
A.个体变异
B.抽样误差
C.抽样误差或两总体均数不同
D.两总体均数不同
E.两样本均数不同
82.假设检验水准α=0.05, 计算t=1.5, 结论是
A.根据自由度下结论
B.拒绝H0, 接受H1
C.接受H0
D.不能下结论
E.以上都不是
83.一种筛检乳腺癌的试验用于研究经病理检查证实患有乳腺癌的400例妇女和未患乳腺癌的400名妇女, 结果患癌组有100例阳性, 未患癌组有50例阳性, 该试验能将实际无病判定为阴性的能力是
A.1 0 0/3 0 0=0.3 3
B.100/400=0.25
C.1 0 0/1 5 0=0.6 7
D.50/400=0.125
E.350/400=0.87
84.为研究职业接触放射性物质与骨瘤发生的关系, 某人选取1000名接触放射性物质的女职工和1000名电话员作为研究对象, 观察1950—1980年间的骨瘤发生率。结果接触放射性物质的女工中有20例骨瘤患者, 而电话员中仅有4例, 这种研究属于
A.横断面研究
B.实验研究
C.队列研究
D.临床研究
E.病例对照研究
85.与硅沉着病发病有关的因素中, 哪项最为重要
A.接尘工龄
B.粉尘浓度
C.粉尘中游离Si O2含量:与硅沉着病的病理变化关联度最大
D.防护措施有无
E.个体素质条件
86.29岁女性发病1周, 巩膜重度黄染, 肝界缩小, 神志不清, 躁动不安, 血清总胆红素3101μmol/L, ALT200单位, 凝血酶原活动度为19%, 最可能的诊断
A.急性黄疸型肝炎
B.亚急性重型肝炎
C.急性重型肝炎
D.淤胆型肝炎
E.中毒性肝炎
87.患者, 男, 23岁, 干咳、乏力两周。近几天来有发热、胸痛伴气促。胸部X线检查:右侧中等量胸腔积液。胸腔积液化验:比重1.023, 白蛋白30g/L。白细胞3.8×109/L, 红细胞2.1×1012/L, 腺苷脱氨酶 (ADA) 89U/L, 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化脓性胸膜炎
B.结核性胸膜炎
C.癌性胸腔积液
D.病毒性胸膜炎
E.风湿性胸膜炎
88.男, 50岁。半年前体检发现2型糖尿病, 无口渴、多尿症状, 身高165cm, 体重66kg, 坚持饮食控制及运动锻炼, 近3个月空腹血糖5.0~6.0mmol/L (90~108mg/dl) , 餐后血糖10.0~13.0mmol/L (180~234mg/dl) , 拟加用
A.双胍类降血糖药
B.磺脲类降糖药
C.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
D.短效胰岛素
E.中效胰岛素
89.患者, 男, 25岁, 伤后12h。脉搏100次/min, 血压120/75mm Hg, 呼吸30次/min, 伤侧胸腔有积液征, 胸腔穿刺抽出血液, 静置后血不凝固 (进一步明确为胸腔内有血液积存) , 主要治疗是
A.输血输液
B.立即开胸手术止血
C.胸腔穿刺排除积血
D.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E.胸腔闭式引流术
90.一患者于3h前从2m高处跌下, 左腰部撞伤, 无昏迷, 血压正常, 左腰部疼痛伴轻压痛, 无包块, 尿常规血尿, 最可能的诊断是
A.肾部分裂伤
B.肝挫伤
C.脾挫伤
D.肠破裂
E.输尿管损伤
注:本栏目由环球医学网校 (网址www.yx24.com) 协助, 特此志谢
答案在下期找或登录本刊网站
【答案解析】
32.新斯的明是可逆性胆碱酯酶抑制药, 可用于骨骼肌进行性肌无力的重症肌无力, 可改善肌无力症状。本品还能兴奋胃肠道平滑肌和膀胱逼尿肌促进排气和排尿, 可用于手术后腹气胀和尿潴留。此外通过拟胆碱作用使心率减慢, 用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并可解救非除极化型肌松药如筒箭毒碱过量中毒。
33.地西泮及其他苯二氮艹卓类药物治疗指数大, 毒性低。常见的副作用:头晕、乏力和嗜睡。大剂量可引起共济失调、言语不清, 重者昏迷和呼吸抑制。长期大量服用可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 久用突然停药可引起戒断现象, 包括焦虑、失眠、震颤甚至惊厥等精神症状。
35.氨茶碱治疗哮喘的主要药理作用机制为: (1) 促进内源性儿茶酚胺类物质释放, 激动支气管平滑肌细胞膜β2受体, 使c A M P的生成增加, 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2) 阻断腺苷受体, 近年证明腺苷可引起哮喘病人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3) 抗炎作用, 减少炎性细胞浸润; (4) 抑制磷酸二酯酶, 提高c A M P水平, 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5) 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物质。
46.尿量是反映肾血流灌注情况的指标, 借此也可反映生命器官血液灌流的情况。尿量小于25ml/h, 比重增加, 提示肾血管收缩或灌注不足;血压正常、尿量仍少、尿比重降低则有可能发生急性肾衰竭;尿量稳定在30ml/h以上, 提示休克已经纠正。
48.输血的并发症很多, 有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循环超负荷、细菌污染反应和疾病传播等, 其中溶血反应是最严重的输血并发症, 虽发生率低, 但后果严重, 死亡率高。
53.铁代谢:血清铁<8.95μmol/L, 总铁结合力升高, 大于64.4μmol/L, 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 小于15%;血清铁蛋白低于12μg/L;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
54.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首选治疗药物应是雄激素, 其治疗机制可能是直接刺激骨髓造血及增加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其他答案都是不可取的。
55.尿汞升高, 通常无明显中毒症状, 可作为汞作业工人的汞吸收指标。
一、转变观念.防止两个极端
开卷考试尽管已进行了三年,但有些老师和学生的观念还未转变,依旧是老师“读读、画画”,学生死记硬背,结果丰富的历史知识变成枯燥的历史包袱,学生的学习激情仅靠一个“考”字来维持;还有一部分学生甚至天真地认为开卷考试简单得很,平时不用学,到考试时翻书抄答案就可以了。因此,要让学生对开卷考试有正确的认识:只有认真复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二、全面复习,夯实基础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指课本,纵然习题千变万化,但唯一不变的是课本与课标,其命题必然是“以本据本”,不能背离课标。因此复习最重要的就是看课本,用心读教材,反复读教材。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才不至于在面对扑朔迷离的选择题、材料题时感到茫然失措。
例1 1942年某位记者不可能做出的战地报道是(
)
A中国百团大战如火如荼
B美、日在太平洋地区激烈争夺
C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D斯大林格勒战役激战犹酣
例2云南省昆明近郊某农民分得田地三亩六分,这一史实应发生于(
)
A土地革命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
C人民解放战争时期D建国初期
像以上两道选择题,如果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要想做对不容易。例l涉及四个知识点,分布在两本书、三课内容之中,如果单凭查书,就费时费力。而例2给出的是一则材料,简直就不知道从哪本书、哪一课中能查得到。因此,好成绩的取得,靠投机取巧是不行的,要静下心来认真读书,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
三、抓住时代特征。构建纵向知识网络
历史学科《考试说明》中写道:“初中历史课程体系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构建,学习主题反映了该时段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时代特征;主题下包括具体的学习内容和这些学习内容的具体目标。”这既是对教学的要求,也是考试命题的依据。教师在复习阶段,更要重视历史阶段特征的教学,以此构建纵向知识网络。
例如,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该阶段的历史特征是:在世界潮流的刺激下,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过程。由器物而制度而文化心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陈出新。其知识线索为:
四、横向联想。构建横向知识网络
把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历史现象,按照某一历史特征,构建横向知识网络。
把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的戊戌变法,分别从改革发生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或意义等多个角度进行横向比较。这样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认识才更深刻、更全面,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分析理解的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五、关注热点,学以致用
开放性试题的命题之一,就是以当前国内外重大问题为突破口,考查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关注前一年4月至当年3月间的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运用历史上的相关知识进行联系和分析,以发挥史鉴功能和社会教育的功能。例如,2006年10月是长征胜利结束60周年,应指导学生了解红军进行长征的原因、大致过程、胜利的意义以及长征的艰苦,以凸显“长征精神”,并启发学生思考现在应如何发扬“长征精神”。
六、适当做题,强化解题能力
【教学设计考试复习】推荐阅读:
成语复习教学设计11-26
复习课教学设计02-04
《和复习》教学设计02-05
《浮力》复习教学设计02-14
实数复习专题教学设计10-23
拼音总复习教学设计12-08
《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12-31
分数乘法复习教学设计01-05
生物复习课教学设计02-19
教学系统设计复习纲要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