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改革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精选8篇)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 篇1

第一部分 前 言

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这些都为科学课程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参照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二、基本理念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 篇2

一、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总的思想和原则, 它改变了过去以知识、课本、课堂为中心的旧思想, 取而代之的是主体教育、开放教育、科学探究等新思想, 新理念。新理念体现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重点是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是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它一方面贯彻了小学新课程的改革标准, 另一方面又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 全面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素养, 促进了每一位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新理念还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所谓科学课程的开放性, 指的是科学教育不是一个可以预设的过程, 而对教学来说, 更是不能完全预测会出现什么结果。也就是说, 这是一个在不断变化的过程, 整个过程将随着教师、学生的参与情况、教学的程度等外在因素的变化而改变。显然, 科学教育无论是目标、内容, 还是过程、结果, 都应该是开放的, 但要把握好度。要做到既要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 又不能死抠这些目标与要求。此外,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适当体现机动与灵活性, 使教学过程跟随学生的学习过程, 紧贴学生的学习需求, 让学生学得有兴趣, 学得开心, 从而达到学有所得, 学有成效。

二、课程改革的新动态

课程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 现行教育大纲存在许多明显的弊端, 在目标上只规定了知识方面的要求, 内容偏难、偏深、偏窄, 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 要求过高;只强调教学过程, 忽视课程的其它环节。而这次课程标准的改革将课程价值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 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的实际过程。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课程标准用“科学”代替现行大纲中的“自然”。“自然”在字面上让人误解为只是“了解自然的事物、现象及规律”, 而不能明确概括自然课的整体内容。把“自然”改为“科学”之后, 就能较准确地概括课程的内容:既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 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既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

新课程的改革着重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堂课中, 以真正实现“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材”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 “用教材教”则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课程改革的新成果

1. 新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 观

念的改变使教师们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经验, 也着重强调了所学的自然科学知识与技术、社会以及身边有关事物和现象的联系, 使之从中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 在培养目标上发生了改变, 除了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外, 还要关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2. 新课程改革也促使了教学内容的改革, 由过去的以

讲物质与能量、生物与环境、地球与宇宙的学科知识, 发展到更关注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加入了环保、生态、资源、人口等方面的知识, 即增强了“自然”教学中的人文因素, 也增加了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内容。

3. 教学方法的改革从单纯的知识讲解、应用掌握、题

海练习、考试测试, 发展到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与动手实践。运用了一些课堂新模式, 如启发式教学、问题教学、实验教学等。教师也比较重视提出问题, 而不是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他们创设了各种学生实验, 让学生自己思考, 自己动手做实验, 从中学到东西。

四、如何推动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新发展

1. 要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科学素养。

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 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 达到提高所有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

2. 要立足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

立足学生发展, 并不是完全任由学生自己发展, 教师却全然不管、不顾、不问。如果这样, 肯定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因为儿童的兴趣和意志既具有某种不确定性, 又缺乏持久性, 离开教师的必要指导和管理, 他们不仅可能盲目发展, 甚至还可能无法发展。同时, 还会造成课堂纪律和学生读、写、算等基本学力的下降, 这样, 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 教师要适当把握好这个度。

3. 突出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精神。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 突出科学探究就是强调科学过程, 也就是强调科学探究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科学课程突出科学探究是科学本身的要求, 即培养学生的科学过程能力、创新能力及主动学习能力。

4. 要体现课程综合化。

课程的综合化是指挑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自然科学, 比较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 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的教学内容。此外, 学生也可以主动选择与社会实际、日常生活和技术生产相联系的课题来讨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小学新课程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不仅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周围的世界, 还能使其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为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 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 使学生从小接受科学教育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学漱.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5:95.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分析 篇3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目标;科学教学;教学实施

随着近年的发展,科学教育的改革力度逐渐加大,在小学科学领域,从2001年就开始了新课改,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内容上强调科学课程与儿童生活经验的相关性,培养科学兴趣,从而提高小学生整体的科学素养。在科学导向上,突出实践探讨的重要性,从理念和实践的角度上看,新课程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成功的实现了小学科学教育的伟大转折。但其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认识的偏差。

一、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和地位

在小学教育体系中,小学科学(自然)课程没有受到重视,在进一步调差后发现:科学(自然)课程面临教材难编、教师难教的问题。在很多发达国家,从小学一年级,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开设了科学课程,他们都十分注重科学教育,甚至把这门课程当成了核心课程。但在我国,情况却不是如此,在新中国刚刚起步发展的那几十年,在小学甚至中学都没有独立的科学课,而是通过其他的科目来间接学习科学知识,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这一情况才有所改变。可以看出,我国对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现实中的问题更为突出,很多小学没有专任的科学教师,因此,应切实提高小学科学课程的地位,重视早期科学教育。从低段年级开始,开展科学课程。这也符合如今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可以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让学生从小就养成探索、求知的习惯。这对于自然科学课程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要使公民都具有这样的意识,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才能在未来的社会更好地生活下去。

二、小学科学教育的平衡性

在很多地方的小学,科学(自然)课程都不受重视,在一周课表上排满了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而科学这类被称为副科的课程,一周只有一两节,这就大大减少了学生学习科学、探讨自然的乐趣,并且降低了学生的思维开拓能力。小学阶段,孩子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我们所实施的素质教育,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帮助他们更好地自我发展、自我成长。因为在他们这个年龄段对身边的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都需要正确地进行引导教育,让他们接触和了解身边的人和事物,去解答他们心里的疑惑,并让他们在和身边人的互动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这样的特殊时期,是万万不能错过的,因为一旦错过,儿童因为好奇心得不到满足,就会变得麻木,造成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减退,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另外,学校只顾书本式教育,在禁锢学生想象力的同时,也会使学校的科学(自然)教育水平大大降低,给学校的综合能力带来影响。当代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健康发展,这种做法不但影响小学阶段的教学效果,而且关系到今后文化修养和科学素养的提高。只有真正做到书本与实践结合,才能牢固掌握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

在小学自然课的教学过程中,同样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小学科学教师素养不高,教学的资源较匮乏,在一些乡村地区的学校,情况更为严重,因此,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水平,更好地教导学生。另外,在很多地区的学校存在填鸭式教学,而没有让学生手动的去操作。不难看出,这样的教育方式只让学生学习到了粗略的知识,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的了解表面化、碎片化,等到真正实际运用的时候才觉得困难。要加强教育模式的改革和教育方法的创新,这样才能提高效率、强化效果。

科学课程的改革还有很多方面要去完善,要尽快认识科学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不然只会一味地限制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影响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同时,由于缺乏對小学科学教育本身、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暴露种种问题,都需要我们正视并及时解决。

参考文献:

[1]杨世凤.谈新课程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J].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2014(7).

[2]张庆法.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2(7).

小学科学课程教法指导 篇4

课程说明

“课程说明”旨在让用户了解本门课程的研发背景、设计意图和主体内容框架,因此首先对本门网络课程的主要用户群进行了界定,在介绍课程的基本设计思想的基础上,简述了课程在教师培训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最后以“七个小学科学教法专题逻辑序列和相互关系”图为基础,展现了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框架。

1.本培训课程适用的对象

“小学科学教法指导”网络课程是为一线小学科学教师开发的培训教材,对在教育一线从事小学科学教学的教师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也适合师范院校科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阅读和使用。另外,对于从事科学学科教学论、教学系统设计、教师教育和教师培训的学者和专家也具有参考价值。2.课程的设计思想:

1)树立PCK的教师培训新理念

国内外教师培训经历了三个阶段:学科知识培训(Subject Matter/Content Knowledge)、学科知识+教育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培训、学科教学知识培训(PCK: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其中学科教学知识(PCK)培训模式是由学者Shulman在1986年提出的,该模式将学科教学法由原来的外挂式方式转变为内嵌到学科课程教学中(见下图1),使受训者能够在培训过程中真切体会和掌握教学法的实际运用。目前PCK在国际教师教育和培训领域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和欢迎。本项目资源的设计以PCK为理念,指导教师培训课程平台与资源的建设与开发。

图1 PCK教师培训模型

2)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学科专题为纽带,以教学案例为载体

在PCK设计思想的指导下,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基本准绳和重要依据,以学科信念为导向,以学科内容为本体、以实质性结构知识(Substantive Structure)为框架、以章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为支撑,以学科专题为纽带,以案例聚焦为核心,以课堂教学案例为载体,通过外显的、实际的教学案例,探讨内隐的、深层次的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3.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 1)架设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为了避免出现以往在教师培训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理论与实践两张皮脱节的情况,本项目对课程结构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以教学案例作为形式和载体,目的是探讨案例背后所隐藏的小学科学教法,借助三位一体(文本、光盘和网络课程)课程资源表达的丰富性、教学呈现的生动性、学习方式的互动性,积极引导培训教师由外在的学习动机转变为内在的求知欲,让他们在培训中乐学、想学、爱学,真正发挥教师培训的效用。2)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本项目所涉及的教法问题主要来源于小学科学教师平时的教学实践工作。由于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也是这次课程改革力度最大的学科之一,很多教师以往既没学过,也没教过科学课程,因此对大多数科学老师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挑战,在日常教学中会面临许多困惑和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收集了大量的问题,依据本项目的构架,从中筛选出具有共性和普遍性的问题,以期为广大的小学科学教师解决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4.内容框架

本门课程由7个专题构成,每一专题中有两个教学案例,这七个专题的关系如图2所示。以“科学教育新理念”为逻辑起点,沿顺时针方向表明课程中“科学兴趣的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科学活动的设计”、“科学活动的实施”、“科学活动的评价”等各专题的逻辑顺序及各专题的相对独立性,目的在于通过教法研讨,一方面提升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帮助教师依托本地地域优势,开发校本课程,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化和推进提供参考。

图2 七个小学科学教法专题逻辑序列和相互关系

专题中的每一个案例均涉及一个小学科学的教法问题,针对这个问题,一方面从实践层面介绍教师的教学设计思想,另一方面在理论层面上,通过合适的学习和教学理论对实际案例的教学设计进行解读,从理论和实践不同的视角,以教学案例为载体,解决小学科学课程教法中的实际问题,最终达到案例聚焦的目的,即有效地实现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进而改善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让小

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的学习和生活体验。课程的主体框架如下: 第1章 小学科学教育的新理念

案例聚焦1: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整合小学科学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

案例名称:“空气占据空间”

理论解读:运用学习的条件理论解读《空气占据空间》的教学设计

案例聚焦2:知识的社会建构……如何重新解读教材?

案例名称:“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理论解读:基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解读《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第2章 小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兴趣的培养

案例聚焦3:回归儿童的天性……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案例名称:“冷水与热水”(水火山)

理论解读:从学业动机理论的视角解读“冷水与热水”一课

案例聚焦4:感官与工具的合作……如何在小学起始年级培养科学观察能力?

案例名称:“一杯水的观察”

理论解读:运用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解读《一杯水的观察》 第3章 小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案例聚焦5:善于观察、善于提问、善于反思……小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案例名称:“淀粉的踪迹”

理论解读:运用元认知学习理论解读《淀粉的踪迹》案例

案例聚焦6:回归科学的本性……科学的开放性与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案例名称:“转陀螺”

理论解读:运用维果茨基的思想解读《转陀螺》的教学设计

第4章 小学科学课程的科学活动设计

案例聚焦7:回归生活的本性……如何设计富有趣味的教学活动?

案例名称:“保护鸡蛋”

理论解读:基于情感教学理论解读《保护鸡蛋》

案例聚焦8:儿童是小科学家……如何在教学中设计驱动性任务?

案例名称:“我的手”

理论解读:运用加涅教学理论解读教学案例《我的手》 第5章 小学科学课程的科学活动实施

案例聚焦9:从假设到事实……如何处理探究的无限性和时间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案例名称:“磁铁的磁性”

案例解读:运用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解读《磁铁的磁性》教案设计

案例聚焦10:头脑风暴……怎样引导学生自主记录探究过程?

案例名称:“让小灯泡亮起来”

理论解读: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解读《让小灯泡亮起来》 第6章 小学科学课程的科学活动评价

案例聚焦11:闪光点的捕捉……小学科学课堂即时性评价策略研究

案例名称:“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理论解读:运用程序教学理论原则解读《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教学设计

案例聚焦12:探究活动中的指南针……如何在小学课程中发挥多元评价的作用?

案例名称:“让探究性学习评价真正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理论解读:从多元智能理论视角解读“让探究性学习评价真正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第7章 小学科学课程的校本活动开发

案例聚焦13:学生当自强……学生自主科学探究活动实践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案例名称:“少年科学院”

案例解读:基于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解读“少年科学院”

案例聚焦14:生活?科学?环境……小学科学校本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案例名称:“校本活动——蓝鹊在线”

理论解读:运用“做中学”教育理念解读“校本活动——蓝鹊在线”教学案例

学习帮助

为了更好地帮助用户学习本门课程,“学习帮助”介绍了本门网络课程的课时安排和主要功能框架,在此基础上,对功能模块中的三个有特色的板块“理论解读”、“案例实践”、“教师知识管理”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有益的指导。

1.课时安排

本课程由七个专题和14个案例组成,每个教学案例的纯文本容量约为18000字,对案例的理论解读容量约为6000字,每个教学案例及其理论解读的教学时间为4学时,因此总课时为3×14=52学时。其中教学时间既包括对这些案例资源的讲授、学习和研修,还包括学习者通过“案例实践”模块自我练习、在“教师知识管理”模块与同行开展讨论。

当然主讲教师和学习者本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对课时安排进行调整,以符合自己的教学和培训需求。

2.功能框架

“小学科学课程教法指导”网络课程从功能上主要分成: 1)学习指导

该模块介绍本门课程的研发背景和适用范围,为学习者的培训和学习提供有益的帮助和指导。2)专题学习

学习者在线浏览本门课程的七大专题和14个教学案例的学习资源 3)案例实践

为了增强学习者的实践动手设计能力,学习者在专题学习的基础上,依照案例设计的基本元素,自己设计教学实践案例。在本模块,为学习者提供了有结构的教学设计元素,帮助学习者完成信息化教学设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4)教师知识管理

在本课程的学习和培训中,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动态交互和讨论的学习空间,在虚拟的交流空间,教师可分享各自的学习体验和心得,记录学习历程,让教师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虚拟空间中流动。

图 1

“小学科学课程教法研讨”功能结构图

3.理论解读

在“专题学习”中,我们提供了一个以学习和教学理论解读案例设计、以案例设计丰富教学理论的空间,即“理论解读”。在本模块,分别选用不同的学习和教学理论,对14个教学案例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解读和阐述。

这些理论与案例实践的映射关系并不是唯一的,只是我们认为能比较好地指导案例的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开展。理论解读与教学案例的具体对应关系见图2:

图 2 教学案例与理论解读的对应关系图

4.案例实践

案例实践部分主要是为一线教师和学习者提供教学实践的环节,通过结构化的教学设计元素和模板的设定,帮助学习者完成信息化教学设计,便于学习者在线或离线有效地完成学习和培训任务向。

同时网站对添加具有特色的教学实践案例的提供支持,可以有效收集更多的来自一线教师和培训者的优秀教学实践案例,为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不断积累和小学科学学科建设提供便利。案例实践部分的界面如图3所示:

图3 “案例实践”的界面

5.教师个人知识管理

本模块主要是从教师知识管理的角度,为各位教师提供知识管理的工具,以促进教师更好的利用资源、管理自我的学习进度和日程,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从而提高培训效果和效率。具体功能见图4:

图 4 教师知识管理功能结构图

特色与创新

一、特色

1.融合新理念、新课程和新技术

本课程融合现代教育新理念、新课程、新标准和新技术,以科学教育的探求精神、科学精神等新理念为引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态度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宗旨,以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的科学活动的创设、实施和评价为举措,在培训和教学中促进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开发。2.注重提高教师的学习和研究能力

本课程尤为注重培养和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通过案例中的实验组和控制组(或称对照组)的比较和分析,探讨各种不同的小学科学课程教法的效果和效率,在此基础上进行归因分析,进一步启发教师再反思、再学习、再研究,不断提出教学中的问题,不断解决这些困惑或难题,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同时,亦能促进教师科学研究能力的提高。

3.以丰富的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展现生动的课堂教学

本项目的14个教学案例,均采用大量的视频、图片、声音、文字等多种媒体形式,展示生动活泼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在教学的个个环节上,如教师富有激情的讲解、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小组活动、学生实验活动、专家点评、教师自我反思、学生评价等方面,通过各种媒体形式,真实记录了有趣、好玩、快乐的小学科学课堂,让学习者如亲临真实的课堂,真切体验教学方法在实际中的运用策略和方法。

二、创新

1.以不同学习和教学理论解读案例

本课程通过7个大专题、14个典型的教学案例来体现小学科学课程教法。为进一步探讨案例背后所隐藏的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我们通过14个不同的学习和教学理论来解读这些教学案例。这14个学习和教学理论分别与每个教学案例对应,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最基本的理论。在每个案例的解读过程中,我们首先介绍这个案例所运用的学习和教学理论的基本内涵,然后分析其与教学案例之间的关系,接着分析此学习和教学理论对于此案例的指导,如课堂教学过程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并抓住每一堂课最精华的教学活动进行剖析,如同课堂教学活动重现。读者能根据此案例解读快速把握住此案例的教法精髓,并能真切体会和掌握教法的实际运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2.建设独特的教师知识管理模块

本课程的网站建设中专门开辟了教师知识管理模块,既为教师显性知识的传播和管理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又促使教师隐性知识的管理、传播和共享,真正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和教学技能,促使教师尽快由“新手型” 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具体来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通过“我的RSS收藏”收藏自己喜欢的教育网站和网页,为教师拓展自己的学习范围,开阔自己的学习视野,提供更为广泛的资源链接。

(2)通过“我的学习记录”方便地查看自己的学习记录,督促教师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进度。

(3)在“我的学习体验”中记录、管理自己的学习体会,收藏学习资料和进行学习资料的查询,有利于教师对已有的隐性知识的重构,促使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4)通过“我的信息管理”模块,教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获得管理需要的知识和信息。

(5)“我们的学习社区”模块中,教师可以选择自己想和别人分享的知识和观点,并可以查看到共享区的其他教师与人共享知识,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3.构建教学案例的实践环节

为使教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将本课程的理念和教法与实际教学相联系,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本项目提供实际的教学案例环节。通过实际的案例设计活动,促进教师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在案例实践模块,为学习者提供的结构化的信息化教学案例设计元素和模板,是培训者完成培训任务所需的学习支架,用以指导学习者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案例的动态生成和提交过程中,本门网络课程也得到了丰富和完善。

网络课程的运行过程,就是课程的再建构过程,亦是网络课程的特色和活性所在。生态的“小学科学课程教法指导”网络课程在实际的运行中,会生成大量有生命力的学科资源和信息,产生一批有想法的教师群体,为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尽一份微薄之力。创作群体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读书心得 篇5

范晶莹

虽然担任小学科学学科好多年了,但是对于小学科学课怎么上,如何上好一节科学课还是有许多地方要学习的,因此我就仔细研读了《小学科学学科新课程标准》以下我就与大家一起来分享我的读后感。

一、课程性质的理解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是我们每一位科学教师的教学宗旨。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责任。

二、基本理念的理解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科学课应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要使学生人人都能参与我觉得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多层次了解学生,让学生参与课前准备

在上课之前事先我让每个同学作好相关的实验准备,根据孩子们可以提供的实验材料,教师仅需要补充准备好一些欠缺的材料即可。这样往往能做到“事半功倍”。因为很多孩子在了解和准备实验材料的同时往往会在课前进行一些小实验,这样就为他们的科学探究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不知不觉中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例如在教学土壤的渗水性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自已去收集各种土壤,然后在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

(2)多角度开放学生

学生的创造性是无限的,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当我们敢于放手的同时我们就会由衷地发现学生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学生的世界是如此的丰富。我在教《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时,课前了解到学生很乐意研究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于是在教师准备相关材料的基础上,允许学生带来自己想研究的物体,结果学生们带来了很多富有意义的材料:有苹果、土豆、牙签等不同的材料,还有许多有趣的玩具等。比我“精心准备的材料要合理得多,也极大地吊起了他们探究的“胃口”,所以当我宣布请各小组自由找5样东西由重到轻、由大到小排好顺序,再猜测、实验,比较、思考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是那么高昂,他们的发现又是那么新颖和科学。他们发现橡皮泥有时是沉下去的,有时是上浮的,这不仅和它们的轻重有关也与它们的形状有关;他们还发现牙签有时沉,有时浮,具体要看牙签有没有浸透水,浸透了,就会沉;没浸透就会浮上来。就这样,当我们在开放材料的同时,我们也开放了孩子们的“大脑”!

(3)多元化评价学生

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保持愉悦的情感体验。评价的目的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业成绩,更要发现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潜能。我在课堂中经常善用评价激励语如:“你真行!真棒!真是好样的!”、我们大家要向你学习!”“我知道你能行的!”……此外还让孩子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采用自我评价,小组内互评和小组间互评等多种方式.这样,从个体差异出发,用不同的标准去评价他们所付出的丝丝努力,所取得的点点进步.学生在一种友好的充满激励的氛围中逐步改善着他们的科学态度,提高着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

我们以前设计教案都是参照其他学科的教学目标,他们都是三维目标,而小学科学是不同的,新课标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就应设计成四维的,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落实到每一节课中。这四维目标分别是: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这目标对于小学科学教学来说更全面。

3、以生活中的科学为起点

我们要让科学课走进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而不是想象中的那么远。例如听教学《搭支架》一课时,我发现有的老师就充分的利用了课本中的图片与课件,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灯架、折叠凳、人字梯、高压线塔、井架等各种物体,观察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人们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的支架呢?教师再演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五边形、六边形不同的平面支架,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三角形支架不容易变形,而正方形、长方形、五边形、六边形支架都容易变形?从而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究欲望。他们都迫切地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想动手探个究竟,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搭高塔”比赛开始了。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开始让学生去观察,从而让他们明白其中的原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4.以科学探究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结果。例如教学《果实与种子》一课时,我先启发学生说说,谁看到过屋顶瓦片上或墙根,石块中长有植物?这些植物是谁种上去的呢?这种现象大部分学生都看到过,但平时不十分注意,这时经过教师提出,感到新奇却难以回答,就产生了进一步了解的欲望。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植物怎样传播种子”的学习时,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便能较好地发挥出来。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 篇6

姓 名 季春娣

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本人在工作单位曾经教过一学期的科学教育,我感到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迁,教育界上下都很重视《小学科学教育》改革。近期看了科幻电影《星际穿越》,让我再度感慨,为什么我们国家还拍不出类似的电影。或许,这样的任务要寄托于我们的后代,也就是现在的小学生。学习了《让它落得慢一点》实录后,我深深地感到身为小学教师责任重大,感到只有贯彻好当前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思路,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加勇于科学探索,敢于突破追求创新的学生。

一是要突出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论讲义中对“科学探究”的定义是,学生们用类似于科学家探索科学问题的方式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思想观念、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课堂实录《让它落得慢一点》中,学生们进行自己的实验,电吹风、气球、胶带、钉子、羽毛都成了实验的工具。在课堂中,老师变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们实验中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有的反复做,在成功和失败中探索了科学,激发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了学习科学的乐趣。

对于科学探究,一要以学生为主体。课堂实录中,老师的角色仅是组织者、引导者。这说明,科学探究活动与观察

实验活动不同。如果学生仅仅是感官参与,就不能算是科学探究活动。科学探究活动里有观察活动和实验活动,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参与的活动。

二要学生主动参与。《让它落得慢一点》中,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而不是老师明确告诉学生该怎么做。如果老师把活动设计规定得很死,第一步需做什么,第二步要做什么,第三步做什么……学生就跟着做什么,最后虽然做出结果来了,但学习变成了模仿性的活动,与科学探究之意相差甚远。

三要学生自主参与。学生它有自己的选择空间、自己的抉择空间,学生们不仅仅是用眼睛看看,还应该有思维参与的活动,具有实际经历意义的活动,具有科学素养发展意义的活动。我们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去判断某一个活动是不是科学探究活动,特别是我们科学课里的活动。

让学生更好的探究,需要我们改变课堂时间分配和活动空间设计,增加孩子自主活动的时间与空间。

二是要突出全方面的素养。

传统的理科课程,主要目标是掌握学科知识。但新的科学课程,总目标是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课程教育,既要有利于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亦要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

《让它落得慢一点》中学生边演示边交流遇到的问题,寻求帮助;学生接受了建议,进行试验。结果还是不行;学生进行第2次实验: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进;他们说自己失败了,愿意将失败的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上述实录说明,科学课程要重视学生全方面素质的培养。我认为,科学精神、科学情感与价值观非常重要。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仅仅是智商高,那将是不可取的。《让它落得慢一点》教学目标中就提出,加强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尊重和交往。

科学教育,要让学生在科学实验中不断遭遇失败,尝试实验中的喜怒哀乐,从而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和社会中成功与挫折。科学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众人拾柴火焰高,认识到“三个臭皮匠顶得一个诸葛亮”,科学需要责任和担当、合作与共享。

如何培养,本人以曾经教过“水的形态变化”为例。在此实例中,首先设定的教育目标就包括培养科学态度与情感,即感受变化的神奇,节约用水。其次,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质疑环节,让学生学会科学怀疑,通过疑问,来进一步探索,安排学生分组实验,两个或几个人一组进行合作,安排分组汇报和交流环节,培养共享共创意识。

三是突出资源投入。

我在小学科学任教过程中,发现当前科学教育改革一大

重点是要真正加大资源投入。当前科学教育课程中存在一些普遍问题。首先是师资不足,重视不够。许多学校让主科教师去带科学,认为是一门副科,相对轻松且压力小。多数教师是兼职科学,尽心尽力教学的多是另一门主科,没有太多精力对课程去精研细专。当前的科学课,涉及到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众多领域,知识面广,新事物多,个别教师显然得不应手。

其次是教学设备条件不足。当前学校所配的教学器械很难满足现行教材需要,实验室器械使用率相对较低。教师要上好科学课,必须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寻找或者自制教具或者学具。部分学校虽然建起了科学实验室,但很多是一般教室,只是挂了一个“科学实验室”或“实验室”的牌子而已。

因此搞好小学科学教育,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加大对师资和教学设备资源的投入,特别是在专门师资力量上加强配备。要加强科学教师的职前与职后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

四是突出开放性。

从课堂实录《让它落得慢一点》中,我们可以看出,怎么样让它落得慢一点,老师并没有标准答案,小学科学教育要注重开放性,老师开放心态,开放教法,让学生们在科学的“海洋”里自由驰骋。

一是教法和学法的开放性。要注重知识视野的拓展。比如科学教材内容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做到与时代同步。再如,作业设计中,可采用种植饲养、小制作科学日记、科学小论文等多种作业方式,培育学生去开展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情感。

二是时间的开放性。科学的探究仅仅凭课堂上的几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课堂上的争议和问题往往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这些都需要利用课余时间继续进行探索。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适当布置实践性的课余作业,让学生个人或小组进行深入的探究。

三是空间的开放性。注重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教学,积极地把学生学习的场所引向生活和大自然。如在教学《我看到了什么》、《我的大自然》等课时,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地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观察和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四是资源利用的开放性。要加大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地方社区中高等院校、公园、博物馆、科技场馆、图书馆、商店、社区组织、科技站、气象站和各种媒体等等,都是科学教育的资源。另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科学课程资源不断增多,信息量大,一线教师要认真选择,加以开发利用。

五是学习评价的开放性。小学科学教育课堂教学目标应

从强化应试转变为强化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教学的依据要从以书本为本位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要强化发展性原则,坚决摒弃那些形式主义的、急功近利的做法,真正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要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不断提高教学实效。

小学科学微课程的概念定位 篇7

一、科学微课程设计与制作的问题剖析

金陵在研究中提出 :从课程论视域看, 课程涵盖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四大范畴, 微课程作为课程也不例外。因此, 课程属性是微课程之首要的和基本的属性。然而, 在调查研究中, 笔者发现部分科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偏离了微课程的课程属性和技术属性, 从而产生以下诸多问题 :

1. 教学视频制作等同于科学微课程。一些科学教师将教学视频制作等同于科学微课程, 简单剪辑名师的教学视频、配套教材的光盘视频、网络上下载视频作为微课程来使用, 还有些科学教师录制课堂视频片断来使用, 其视频内容多是科学知识的讲解与概念的灌输, 混淆了教学视频与微课程的教学价值, 违背了科学微课程设计与制作的基本原则, 满足不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传统班级授课制下使用的教学视频仅仅是局限于课堂教学中使用的, 而微课程视频则是课前、课中、课后均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而灵活使用。小学科学作为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基础学科, 虽然离不开一定量的知识传授, 但是也不能唯知识化。小学阶段的科学知识应该是生动的, 直观的, 丰富的, 富有逻辑性, 立体化的, 所以, 科学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微课程学习过程中, 参与人机交互, 主动参与建构知识的过程, 实现科学探究能力的整体提升。

2. 粗制滥造的微课程导致教学思想大打折扣。目前, 很多科学教师录制的微课程质量低下, 满足不了科学教学的需求, 导致“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流教学思想的课改理念无法化为现实。原因主要是科学教师对科学微课程的特征把握失当, 无法实现教学思想与技术的无缝隙融合, 导致微课程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思维含量低, 教学应用价值不大。

3. 选题失当导致资源重复与浪费。有些科学微课程选题难度不大, 对学生的视觉冲击力、思维碰撞力很小, 观看与否对学生学习意义不大, 即便是看了也索然无味 ;有些科学微课程的选题难度太大, 超越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知识拓展漫无边际, 核心学习内容游离于微课程之外 ;有些科学微课程的选题知识容量太大, 10分钟之内解决不了相关的问题……这些选题失当的现象消耗了科学教师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造成课程资源的重叠与学生学习精力的浪费, 做不到科学把握知识点。有些微课程仅仅是围绕一个知识点来做, 无形中割裂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须知, 科学知识点有大有小, 且呈发散状, 微课程的知识点可以是一个知识点, 也可以是多个有关联的知识点的整合与经典呈现。

4. 不规范使用微课程导致指导不到位。有些科学教师忽视必要的指导, 导致学生不去看教科书, 而是仅靠看视频, 或听教师的讲解, 学生的主动思考减少了, 主动研究欠缺了, 学生的依赖性增强了, 自主学习完全成为了一句空话, 导致科学微课程的教学价值无法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求, 使微课程成为讲授法的畸形存在。

5. 技术依赖导致沟通受阻及教师惰性。教学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的系统, 是一种生态化的存在, 过度依赖技术反而会伤及教学。技术依赖的问题影响了科学微课程资源建设的良性发展, 表现为微课程占用太多的课堂教学交流时间, 使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机会日益缩减, 学生获得来自教师的面对面指导就难以实现, 缺乏人文精神的交流, 缺少教师人格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是单调的, 是不丰满的。有些教师使用网络上下载的微课程, 或是所谓的共享了他人设计的微课程之后, 成为了甩手掌柜, 惰性增强, 无法承担起用技术改变教学的目标。

6. 课程评价标准模糊, 不易于操作, 难以发挥评价的导向和调节作用。就当前的微课程评价标准而言, 尚未体现出学科特点, 国家课程标准对科学微课程也存在理论研究滞后的问题, 究竟好的科学微课程具有哪些特征?尚未有易于操作的研究成果供一线教师参考, 没有关注学生使用微课程的实证效果。在这一情况下, 一线的科学教师缺乏必要的引领, 不易于操作科学微课程的评价问题, 难以发挥评价的导向和调节作用。

以上问题存在的真正原因在于, 很多科学教师对科学微课程的概念存在认识误区, 理论层面缺乏指引导致了实践层面的诸多问题。

二、科学微课程的概念定位

目前, 科学地定位科学微课程的概念成为考量科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和课堂教学创新能力的一个重大课题。那么, 如何科学定位科学微课程的概念呢?我们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科学分析基础上对科学微课程的概念进行定位 :比较分析与微课程相关的微学习、微视频、微型课程等概念的基础上, 在科学课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现在分析基础上, 在结合当前微课程研究的概念与科学学科特点基础上进行客观的定位。

1. 从科学课学科性质与特点视角分析。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学科性质的定位来看,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 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产生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 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 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乐于与人合作, 与环境和谐相处, 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 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 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 发展他们的个性, 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小学科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必须要体现出科学学科的特点, 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从宏观与微观层面用微课程服务于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 否则将偏离科学课的学科任务, 让科学沦为单纯知识学习的应试学科, 或是科普教育类课程, 或是偏重与单一方面的学科任务, 错失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最佳时机。

2. 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视角分析。今天的科学微课程虽然是慕课浪潮下的舶来品, 但是就科学课教学而言, 视频形式为主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并非是新鲜事物。在《科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部分, 提出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建议如下 :能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 提高学习效率 ;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为终身教育打基础 ;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 ;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为今天的教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运用的资源主要是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等各种音像资源, 它们可以为学生提供许多无法亲身体验的信息, 开阔学生的视野。各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文字处理软件、数据库软件、画图软件、教学评价软件, 甚至包括某些智力游戏, 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或工具。如可以用计算机模拟来代替一些在实验室无法完成的实验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用数据库来记录和整理数据 ;用文字处理和画图软件来表达结论。教师还可以运用各种局域网 (如校园网、地区网) 和国际互联网等网络资源, 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如可以利用校园网发布气象消息, 建立学生自己的科学网站。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科学方面的信息, 还有一些互动性的科学学习项目。所以, 只要有条件,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同时, 这也可以锻炼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很多科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多采用课标所倡导的各种音像资源、辅助软件及网络资源。与微课程相比, 这些资源缺乏对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关照。尽管课标还强调“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是为用而用, 首先必须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 是教学过程与方式的有机成分, 只能在必要的时候, 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 千万不要滥用。”但是, 滥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还比较严重, 一节课全程以视频或课件贯穿课堂还比较普遍, 学生亲自探究的机会还比较少, 这就意味着传统的现代教育技术无法使科学课发生革命性的改变。唯有微课程能将上述资源的优势予以整合, 并契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帮助学生真正亲历探究过程、获取第一手经验。

3. 从比较与微课程相关的微学习、微视频、微型课程概念视角分析。从微课程的教学价值来看, 我们需要厘清微课程、微学习、微视频、微型课程的概念定义和教学作用, 并以此视角梳理科学微课程的概念。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唐军、李金钊老师对微课程及其相关概念的比较做了如下分析表。

就微课程的概念表述而言, 梁乐明, 梁锦明认为, 微课程是一套以微视频为核心, 辅之以相应的教学资源与学习支持的学习资源。微课程可以单独讲解一个知识点, 这个知识点可以是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 可以是生活中的科普知识或社会文化, 可以是在职学习、考试培训等。江苏省苏州市电化教育馆金陵认为, 微课程是将原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 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 这种微课程以微课为主要技术形式, 旨在适应云计算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 是一种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整合为一体的学习资源创新。唐军、李金钊认为, 从时间长度来看, 微课程时间较短, 目前比较倾向于每个主题时间为5~8分钟 ;从课的主题来看, 主题相对独立, 具有针对性, 解决一个主要问题。

综上分析, 我们认为, 科学微课程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空间, 特别是不易观察的以视频形式弥补了教材资源的空白点。但也面临着设计的科学性问题、使用的规范性问题、指导的有效性问题, 动手做科学的实践性问题。我们把科学微课程的概念确定为 :科学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以满足学生基于科学素养提升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目的, 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传统班级授课制下的科学课堂为主要形式, 以体现相关性的科学知识点、技能训练点、信息整合点的讲解与探究情境模拟为载体, 贯穿自主探究为核心的学习目标、任务驱动、方法引领、资源提炼、互动测试、拓展反思、多元评价等在内的课程体系, 是一种微型化、复合化、简约化、自助餐化的时限控制在十分钟之内的相对独立的学习资源创新。

参考文献

[1][6]金陵.从微课程的属性入手认识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3, (11) .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 (3~6年级)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7]唐军, 李金钊.中小学微课程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 2013, (9) .

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策略 篇8

小学教育是每个人所受教育的起步阶段,对每个人日后的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小学阶段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对促进学生的智能发育和个性发展十分重要,而且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塑造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公民的重要一环。小学低年级儿童正处于对凡事都充满好奇心的年龄,在这一阶段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引导他们去接触、感受、感悟周围的万事万物,学会探究、了解周遭事物和现象的方式方法,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让他们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将会对他们科学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1.小学科学课程的特点

首先,小学科学课程要具有连贯性。小学阶段的儿童对概念的理解、过程技能的掌握随年龄呈现一定的阶段性。比如,在过程技能方面,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所拥有的技能只限于对事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探索,中年级学生则具备对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公平比较的能力,高年级学生能对一个现象进行公平测试并探索简单的规律。要想提高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依循儿童科学学习渐进发展的规律,要保持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实现小学低、中、高年级课程内容的平稳过渡,并要做到与中学科学课程的紧密衔接,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体系的统一性。

其次,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横向关联。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让他们学习生动、具体的自然科学知识,能为他们学习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搭建客观现实基础。要实现宽泛的科学教育,就要将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的内容进行综合设计,对它们进行整体上的考虑和整合,以此促进各学科的学习,实现学生能力的全方位发展。比如,在学习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章节时,就可以进行对学科领域教学,让同学们观察蚕宝宝从诞生到生长发育,了解它的整个生命周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观察能力,还可以同时训练他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让他们来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们画出蚕在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的样子,这样就同时提高了学生们的绘画水平。

最后,科学课程要注重实践性。科学课程具有实践性的特点,为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把同学们带出教室,走向自然。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还要设置合理的科学课程考核方法。由于科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科学课程的考核要从课本出发,同时也要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比如,在对事物的浮沉现象的观察中,可以通过同学们在观察、对比、叙述、总结等方面的表现来综合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述能力。这样的考核方式与传统的纸质考试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提高他们的观察、思考、分析、判断能力,让他们真正做到想学、爱学、会学,全面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

2.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培养目标落实深度不够

由于升学考试中不包含科学,导致很多学校把小学科学课程看做是“副科”,对这一学科的重视程度远低于语文、数学。学生家长也不重视学生这门课的成绩,导致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动力不足、兴趣不高。很多学校给这门课安排的学时很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给学生亲自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机会,将本是探究型的课程变成灌输式、记忆式课程,难以实现科学课程培养儿童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

2.2 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给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的机会,往往用读实验、讲实验或演示实验来取代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学生在课堂上只是抬头听讲,埋头做笔记,缺乏对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的亲身体会。大大降低了小学科学课程教育的有效性。

2.3 考核方式不合理

现在小学科学课程的考核仍采用单一的笔试,只是机械地考察学生们的记忆力,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不符合科学课程的学科特点,达不到教学培养目标。

3.提高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3.1 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教师要按预设的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并结合学科特点制定明确、合理、操作性强的教学计划。要从整体上考虑单元教学计划,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明确重点、难点。

3.2 优化教学过程

选择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科学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适当的学习引导,为同学们设计有效的课堂问题,激励学生自我探索。还可以组建学习探讨小组,培养学生们的交流、合作能力。

3.3 实行多样化的教学评估方法

建立过程性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感悟、以及学习心态的变化。要丰富教学评估的方式方法,可以综合运用课堂小组交流、工作单量表、任务评定法、技能专项测试等方法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总结

要想提高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努力,加强对这一学科的重视程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发现总结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要针对科学课程的学科特点完善整个教学过程,要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科的实践性。同时,教育部门还要进一步加强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建立一套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体系。

上一篇:大学校园爆笑剧本下一篇:职业暴露应急预案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