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的课件

2024-12-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晏子使楚的课件(精选9篇)

晏子使楚的课件 篇1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九义教材第十册)讲了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于巧妙反驳,从而有力地回击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楚王的侮辱,晏子的反驳,构成了整篇文章的三个事件。晏子的三次反驳,合乎逻辑,论证有力,同时也鲜明地展示了晏子的形象。每一次事件都以楚王失败告终。其中都有一个关键词“只好”。抓住了这三个“只好”,也就能理清了文章脉络,体会出严密的论证及整个事情的内在联系。

一、抓“只好”理脉络

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全文,画出带有“只好”的三句话。1“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第2节);2

“楚王只好陪着笑”(第3节)3“楚王只好赔不是”(第4节)。抓住了这三句话,实质上就是抓住了晏子三次斗智斗勇的结果。接着再让学生溯果追因。楚王原来是怎么做的第一次楚王讥笑晏子身材矮小,让晏子钻狗洞;第二次楚王侮辱齐国没有人才;第三次楚王污蔑齐国人没出息。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结果都失败了。这三次交锋又是按照晏子出使楚国这一事件:先到楚国、见楚王、酒席上三个阶段来叙述的。这样,也就理清了课文的脉络。

二、抓“只好”析推理

楚国国势强盛,楚王如此霸道,为什么会“只好”认输呢这三个“只好”正说明了晏子的反驳逻辑严密、论证有力,使楚王不得不认输。抓住“只好”,细细探究晏子的言论,便能体会晏子有力的论证。

第一件事中,晏子用了“假言推理”,有力地回击了楚王。晏子说:“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楚国到底是什么样的国家”从晏子的话可得出两个假言推理:①如果楚国是人国,那么楚国应打开城门;②如果楚国是狗国,那么我从狗洞进去。这样一来,使楚王陷入两难的被动局面,结果,他“只好”打开城门。

第二件事中,晏子运用了“三段论”。晏子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这是个典型的三段论。第一句话是个大前提,由第二句“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这个小前提推出结论:“楚国是最下等的国家”。推理无懈可击,因此“楚王只好陪着笑”。

第三件事中,晏子用了类比推理。“橘生淮南又大又甜;橘生淮北又小又苦,这是水土不同的原因”。类而比之,“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到楚国做起盗贼,这也是两国水土(风气)不同的原因”。晏子的推理有理有据,“楚王只好赔不是”。

三、抓“只好”究因果

课文中三个小故事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很紧密的内在联系。抓住“只好”还能体会出事件间的内在联系和事情的起因、结果。

“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这是楚王计谋的第一次失败。楚王企图侮辱晏子的人格,给晏子一个“下马威”。楚王虽给晏子开了城门,但楚王打心里并不认输,他把侮辱晏子的.念头放在以后。

“楚王只好陪着笑”,这是楚王理屈辞穷的表现,他再次失败了,这也是楚王与晏子面对面较量的一个回合。这一次他侮辱的不仅是晏子,而且是齐国整个国家。“陪着笑”既突出了楚王当时尴尬的神情,也将整个故事中人物之间的矛盾推向高潮。

“楚王只好赔不是”,这是楚王与晏子的再一次斗智的结果。这次楚王企图污蔑齐国人没出息,在较量中,楚王彻底败下阵来。“赔不是”,既说明楚王向晏子道歉,又表明楚王承认了失败。

通过三个“只好”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侮辱在不断升级,由“晏子的人格”到“齐国的人才”,最后到“齐国的国格”,随着侮辱分量加重,楚王也一次比一次输得惨。最后他不得不和盘托出“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晏子使楚的课件 篇2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

2.理解晏子的“礼”在与楚王三次交锋中取胜的作用。

3.学会通过提示语揣摩人物内心,有感情地演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礼”字导入

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板书:礼)你能组词吗?

(生组词,师提炼出与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有关的词语。)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为人处世当以“礼”为先,今天我们来读一个和“礼”有关的故事,故事的起因是这样的———(师出示课文第1、2自然段,生自读。)

二、质疑激趣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你想了解什么?(总结梳理板书:原因、经过、结果)

带着这些问题快去故事中寻找答案吧!(现场发放课文纸)

【设计意图:真实地质疑,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性阅读的兴趣。】

三、整体感知

1. 带着问题自由读文。

2. 换词理解“不敢不”。

3. 交流总结:楚王三次侮辱晏子,哪知自取其辱,结果“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四、演读体悟

请同学们再读故事,用不同的记号勾画出晏子与楚王的对话。这是一个逻辑性很强的故事,我们先走进晏子与楚王的第一次交锋。

【设计意图:情节环环相扣,逻辑严密,采用顺序教学才能凸显故事性。】

第一次交锋:体会“看了看”

1. 出示:

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指名读)

晏子在看什么?他的心情怎样?换成“想了想”行吗?

(生再读体会)

2. 角色转换,体会人物内心。

如果你是晏子,面对这样的侮辱你会怎么做?

还未见楚王,楚王就先给晏子来了个下马威,但是第一次交锋,楚王完败,若你是楚王,你会怎么做?

小结:一计不成,再施一计,于是第二次交锋开始了……

【设计意图:角色转换,体会人物真实的心理活动。】

第二次交锋:演读,读出人物内心

1.出示:晏子见了楚王。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从一个“瞅”字看出了什么?“冷笑一声”又说明什么?

(生自由练读,师指导。)

在正常对话中,这个笑声应该伴随在语言中,时而前,时而中,时而后。用心品读,你会有不一样的发现。朗读的较高境界就是表演,把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注意关键性的提示语。

2.拆读第二次交锋中的语言,注意在“严肃”“装作很为难”等词语上着重指导。

3. 教学“礼”字。

面对楚王的侮辱,晏子依然“拱了拱手”,说明什么?你觉得这样的礼节,在这次交锋中可不可以省去?

你来个“笑里藏刀”,我就还个“请君入瓮”;你无礼,我便“以礼相待”。

4. 出示:

“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

“实话实说,我不生气。”

“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去除提示语后,你能读好这段对话吗?

(生练读;分角色读。)

5. 小结:

第二次交锋,楚王又败下阵来,怎么办?一计不成,再施一计,二计不成必有三计。

【设计意图:还原语言真实情境,指导学生变“读”为“说”,体会人物内心。】

第三次交锋:体会楚王自取其辱

1.教学“指桑骂槐”之计。

第三次交锋楚王又用了什么计?

2.质疑楚王的计谋。

在第三次交锋中,楚王的安排有没有明显的漏洞?

3.出示: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教学“面不改色”。晏子面不改色是因为什么?仅仅是面不改色?不改的还有什么?

4.文白对读,做积累。

出示:齐人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请对读补充材料中的文言段落,积累成语。

【设计意图: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积累和运用,在文白对读中知晓成语的意思,再加以运用。】

五、总结梳理

1. 体会楚王的“连环计”与晏子的“将计就计”。

出示: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楚王只好陪着笑。

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三次交锋的结果如出一辙:楚王是一计不成再施一计,二计不成再施三计,这就叫“连环计”,晏子是“将计就计”。

【设计意图:故事中晏子和楚王都在上演着“三十六计”,适当地点明能对学生理解文本有所帮助。】

2. 分析晏子取胜的因素。

故事结束时“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你们现在能分析出其中的原由吗?(晏子云: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引导学生认识“礼”在交锋中的作用。)

3. 为故事写一个题目。

故事读完了,请写出一个你认为最合适的故事题目。

(生汇报)

引出根据《晏子春秋》改写的故事《晏子使楚》。

4. 再识“晏子”。

“子”是对有贡献的、有学问的成年男子的尊称。晏子原名晏婴,以“子”相称,你觉得名副其实吗?对!晏子当之无愧!

【设计意图:不同于常规开门见山先识“子”的方式,因为只有真实地了解了晏婴其人,才会对“子”有准确甚至更深的理解。】

六、问题回归

1. 文言文与剧本的渗透。

(选择性出示本文的文言版与剧本版,进行欣赏。)

2. 晏子使楚的原因。

我们知道了晏子使楚的经过、结果,可是晏子使楚的真正原因故事中并没有提及,希望同学们课后去查找资料,或许你对晏子使楚成功的原因还有更深的认识。下课。

【设计意图:课的结束不应当是一个完美的句号,而应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问号,质疑—释疑—再质疑……让问题循环往复起来,才会充满探究的意愿和学习的兴趣。】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篇3

1.教材简介

本文选自苏教版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第十课。这篇历史故事记叙了春秋时期齐王派晏子出使楚国的事。作者善于用人物的动作、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又采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形象,在简短的对话中妙趣横生。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把握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个性化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尊严挺身而出,据理力争的爱国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把握鲜明的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

二、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文言文知识,本文属浅易文言文,应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同时也应注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三、教授方法

1.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2.為创设好的情境,增强感染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教学思路:先扫除课文里的字词障碍,通过阅读的形式进行整体感知,再回到文本体会人物形象,以演助学,让学生融入文本。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周总理的故事。有一次,周总理接受了一位美国记者的采访。这位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看到总理办公桌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位记者便带着几分讽刺,得意地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这支钢笔是位朝鲜的朋友送给我的,他说这是抗美的战利品,让我留下做个纪念,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的脸一直红到了耳根,顿时哑口无言。

周总理用他的智慧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彰显了政治家的本色。在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也有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能言善辩,口才极好,他就是晏婴,人们都尊称他为晏子。晏子受齐王的派遣出使楚国,现在我们一起到那里去看一看。

(板书课文题目:晏子使楚。)

【设计意图:好的导语能够启迪思维、创设情境,犹如一把开启新课的金钥匙。用周总理的爱国故事导入,学生的爱国情感油然而生,为新课创设了情境。】

(二)认识晏子

(多媒体展示。)晏子名婴,字平仲,夷维人。春秋后期著名政治家,历任齐灵公、庄公和景公的卿相,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的很多故事都收集在一本叫《晏子春秋》的书里。

【设计意图:积累名人的有关常识,增加知识储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正音。)

2.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多媒体展示朗读要求:读准字词的读音;读出人物的语气。)学生认真地读课文。

3.检查朗读情况,教师给予适当点评。

(采用个别朗读、小组分读、集体朗读的方式。)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意自现。通过读,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刻的了解,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四)师生合作答疑解惑

师:同学们在读顺课文的基础上结合书中注释,小组内交流学习,提出不懂的,大家一起讨论交流。

1.文言实词、虚词

生:方、使、避、坐、病、曷。

2.特殊句式

生:通假字:熙同嬉,开玩笑;曷同何。

古今异义字:其实,它的果实。

倒装句:曷为者也;何以也。

一词多义:之;使。

3.疏通文意

师生合作完成。

【设计意图: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是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和掌握新知的过程,所谓温故而知新。】

(五)深入探究课文,突破重难点

1.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

理清脉络:起因: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他。

经过:晏子与楚王斗智。

结果:楚王佩服晏子。

2.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思考。

(多媒体展示问题: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楚王想如何侮辱晏子?晏子是如何反击楚王的?楚王侮辱晏子的结果如何?可以看出楚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晏子又是怎样的人?)

学生画出有关词语和句子。

生:晏婴,齐之习辞者。

生:诬陷齐人偷盗。

生:用橘、枳做类比。

生:反取病焉。

生:楚王自作聪明、仗势欺人,晏子聪明、机智、勇敢、能言善辩。

【设计意图:在反复的品读中体会语言,明确人物形象。】

(六)小试牛刀

师:晏子成功地反击了楚王的无礼,维护了齐国的尊严,让我们重回楚国宫殿,再现历史精彩时刻。

学生小组合作表演课本剧。

(教师提示:注意把握人物的心理、语言、神态、动作。表演后教师给予积极评价。)

【设计意图:变被动的、枯燥的读背为主动的、新奇的探求。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动作。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

(七)拓展延伸,口语交际

师:结合晏子的外交语言艺术,请同学们谈谈在平时的生活中,与别人说话时要注意什么?

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做到以理服人。

生:说话时要委婉,注意方式方法,易于被别人接受。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把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具体应用到实践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八)总结

一个人要获得尊重,不仅要讲外在的道德智慧,更要有内在的实力。国家要获得尊重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每个人都做一个有尊严的人,是国家得到尊重的前提。每个人都努力做一个有尊严的人,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班级、集体、学校乃至国家的被尊重。所以,首要的前提是━━你必须首先做个有尊严的人。

(九)布置作业

把课文改成一个500字的小故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巩固。】

(十)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开始: 楚王和臣下谋划侮辱晏子

结果: 楚王反取病

【设计意图:借助板书,学生能直观感知和理解所学知识,增强识记效果。学生在再识和回忆某些知识时,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板书内容。】

七、课后总结

1.要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教师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分角色朗读楚王与晏子的对话,帮助学生准确体会楚王侮辱晏子时蛮横霸气、盛气凌人的神情,领略到晏子反驳时表现出的沉着、睿智的论辩、反击技巧,从而降低学习难度,突破重难点。

2.教学中体现双向互动性。授课时,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深入地交流,表达出自己的意见。这样真真切切地把口语交际落实于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3.新课导入部分的例子有些牵强,不能很好地衔接新课的内容,导致学生进入新课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下次教学时,我要注意导入的内容和形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E-mail:vipdjl@163.com

文言文晏子使楚的教学设计 篇4

一、复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生字、词的解释;

2、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

4、完成拓展练习。

二、复习重、难点

掌握文中重点生字、词的解释;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三、知识点回顾

⑴整体感知

《晏子使楚》这则古诗开头即点明事情的起因:晏子将使楚,楚王欲辱之,楚王的手下献计欲共同侮辱晏子。晏子到出国后,楚王及手下按计划上演一出诬齐人为盗的假戏,而机智、善变的晏子则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事实,用类推的方法进行反驳,挫败楚王的阴谋

⑵通假字

圣人非所与熙也(“熙”通“嬉”,开玩笑)????? 缚者曷为者也(“曷”通“何”)

⑶古今异义

寡人反取病焉(病:古义指辱;今义为疾病)??? 何坐(坐:古义指犯罪,今义为坐下)

⑷文章结构:

晏子使楚:晏子将使楚(起因)——楚王和手下预谋侮辱晏子(发展)——晏子反驳楚王(高潮)——楚王低头认输(结局)

晏子:机智、善辩、勇敢的政治家、外交家

⑸写作技巧:

展示了高超的语言艺术

晏子既要反驳楚王的诬蔑,又不能激怒楚王,因此在反驳时,他“避席”以对,显示其庄严的态度。但在说话时,又非常注意把握分寸,寓刚于柔,把十分确定的、反击对方的语言,用模棱两可、揣度、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婴闻之”留有余地,用“得无”“邪”等一类虚词,使语气变得委婉,既维护了祖国得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晏子在反驳过程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义正词严而又不卑不亢地折服了楚王,显示了睿智的思维和高超的`语言艺术。

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十分成功

晏子:机智勇敢、灵活善辩的政治家风度,不辱使命、有理有节的外交家风度跃然纸上。

晏子使楚优秀教学课件 篇5

一、教学构想

课文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在教学中,采用整体把握――思考领悟――深入探究――迁移运用四部展开教学,重点抓住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使学生在读中领悟、体会。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晏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能比较准确地复述课文,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理解晏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四、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晏子像),通过课前预习,你对晏子都有哪些了解?

小结:正像同学们所说的那样,晏子身高不过五尺,是齐国的大夫,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有一回,齐国派晏子到楚国去,于是有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这个故事。(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初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想了解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你认为容易读错的地方多读几遍。

2.(出示字词)谁愿意当小老师领着同学们把这些词语读准确?你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吗?

3.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晏子使楚讲了哪几件事情?(随机板书)

4.楚王这样对待晏子,结果呢?晏子是如何赢得楚王的尊重的?

5.小结: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晏子凭借机智的语言赢得了楚王的尊重。

6.把晏子说的话在书中画出来。

(三)细读课文,思考领悟

I.学习第一个故事。

1.(出示第一段话)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一想,晏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番话的?

2.再来读读晏子的话,想一想,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3.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指导并板书。(引导学生谈出晏子聪明、勇敢、爱国以及楚王的`仗势欺人、霸道等)

4.有感情地朗读晏子的话。

5.小结:通过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那个机智、爱国的晏子,他不仅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II.学习第二、三个故事。

1.你还从晏子说的哪些话中体会到了什么?自己读读晏子说的其他的话,把你有感触的地方在书中进行批注。

2.把你的看法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3.全班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4.分角色朗读第二个故事,有感情地朗读第三个故事,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把它们排演成课本剧。

(四)课后延伸,迁移运用

1.我们从三个故事中领略了晏子卓越的外交风范,老师这儿还有一段话,(出示课后古文,教师范读)同学们看一看,从中你能不能发现什么?

2.小结:中华五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刚才同学们看到这段文言文就是其中之一,课后同学们可以对照课文再仔细读读这段话,品味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晏子使楚 教案 篇6

历史智慧

晏子使楚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晏子使楚(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两个班,现有学生94人,其中男生54人,女生40人,一班较活泼、好问,基础比较好,另一班上课比较死板,积极回答、探究问题的面不大,基础和习惯不太好,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有待加强对本班学生的基础训练。

3.教学内容分析:

《晏子使楚》是学生接触文言文以来,第一篇较长的文本,文中故事颇具戏剧性,双方不太友善的对话中暗藏诸多机巧:楚王听说晏子是善于辞令之人,想借机刁难他,楚国君臣商议,决定通过诬蔑齐人为盗,进而诬蔑“齐人善盗”。这些贬损与侮辱,表面上是刁难晏子,实则矛头直指齐国。面对楚王君臣的挑衅,晏子临阵不乱,机警应变,巧施辩辞,应付裕如。针对楚王诬蔑齐人“善盗”,晏子引用橘化为枳的故事,类比推理出,齐人在齐不盗,入楚却盗,正是楚地水土、地气即社会环境造成,让楚王“反取病焉”。

晏子这种应变的机智,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历经再长的岁月,依然闪烁着熠熠光采。

我们的学生,处在这个社会越来越开放,国与国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的时代,看到机智、爱国、颇具外交能力的晏子,一定能引发他们进行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有助于他们确立美好的人生理想。那么,我就以内容去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再将他们的求知欲不着痕迹地转到扫清文字障碍的环节上,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依据课标精神考虑本文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会晏婴机智的辩才,学习他热爱国家从容应对的谈吐机智。

(2)学习晏婴在外交场合从容对答,不辱使命,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学习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找回自我。

5.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难点:体会晏婴机智的辩才,学习他热爱国家从容应对的谈吐机智。

6.教学课时:两课时

7.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

晏婴简介:字平仲,春秋时政治家,从公元前556年开始,他继承父亲的官职,在齐灵公、庄公、景公时历任卿相,掌管齐国政治,讲究礼仪,以“节俭力行”著称。

由于晏婴的“节俭力行“符合于墨家的宗旨,晏婴就为后来墨家所推崇。《晏子春秋》这部书,柳宗元认为它很可能是“墨子之秆有齐人者为之”,大约是战国中期墨家学派的人收集有关晏婴的言行,编辑成书的。它文学性很强,有不少记叙生动的散文,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二、课前预习(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进行理解)

三、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1、逐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规律。

⑴实词、虚词的积累。如对课文注释中的词语要多读、多记,不断温故知新。⑵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的辨识、理解。

2、学生补充解释

⑴习辞:善于辞令;何以也:用什么办法以:用

(2)为其来也:王引之《经传释词》:“为其来也,言‘于其来也’。”

(3)何坐:犯什么罪;避席:离开坐席,表示郑重。

(4)实:果实;熙:同“嬉”,戏弄,开玩笑

(5)反取病焉:反而自取其辱 ;左右:身边的臣子们

(6)所以:表示“„„的原因”。

(7)通假字:熙,同“嬉”,开玩笑。

(8)一词多义:之、使

(9)古今异义词:何坐 ;坐盗 ;避席 ;其实(它的果实);所以(„„的原因)

(10)倒装句:曷为者也(为何人);何以也(以什么办法)

3、参考译文

在晏子将要出使楚国的时候,楚庄王听到这个消息后对他左右的近臣说:“听说这个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要到我们楚国来,我想羞辱他,该怎么办呢?”有一个人说:“这样吧,当他来的时候,我就绑着一个人从您的跟前走过。然后您问被绑的是什么人,我就说是齐国人;你问为什么被绑起来,我就说是因为偷东西。”

晏子到了楚国,楚王在宫里设宴招待他。喝酒正酣的时候,有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楚王问:“被绑着的这个人是谁?”官吏回答:“是齐国人,因为在我们这里偷东西。”这时楚王看了看晏子,问道:“你们齐国人都是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站起来回答道:“我听说,橘子生在淮南的时候为橘子,可是生在淮北就变成枳,虽然它们的叶子相似,但是结出来的果实则全然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不同罢了。老百姓在齐国的时候安分守己,不偷东西,可是到了楚国便偷东西了,难道不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东西吗?”楚王听完笑道:“贤能的人是不能戏弄的,我这是自取其辱啊!”

四、当堂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三。

第二教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昨天我们已初步学习了《晏子使楚》一文,知道了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派大夫晏子出使楚国,那么楚国是如何接待晏子的?晏子有辱自己的使命吗?出使的结果又是如何?这些都是这节课我们所要关注的。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把文章速读一遍,用“-----”划出晏子出使结果的那句话。

2、交流,引导:

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找到了,出示,齐读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二、抓中心句,理解脉络:

1、同学们,一句话往往能告诉我们许多信息,像这句也一样,你读了以后想到了哪些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在这之前是怎样的?出示投影:

在这之前,楚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后板书:侮辱

3、指名男女同学分读这两句话,“学贵有疑”读了以后,我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何变侮辱为尊重? 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吗?

(1)在这之前,楚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来晏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4、自由说------指名说

(1)同学们可真认真,把长长的一篇课文就读短了。但要想真正理解课文,咱们还得好好研究。今天,咱们就抓住“侮辱”一词展开研究,去看看,在这之前,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2)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用“”划出三次楚王侮辱晏子的句子,并讲讲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三、合作探究:

1、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边开了个5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里钻进去。

这句话有点复杂,再读一遍,相信第二遍会更好!你能用自己的话讲得更简单一点吗?(楚王要晏子钻狗洞,想以此侮辱晏子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

2、楚王对他瞅了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人了吗?”

指导朗读这句话,特别指出:瞅、冷笑

读重音,真聪明,一下子就学会了,跟着他的样子,一齐读这句话,这句话楚王是轻视晏子没才干,想以此侮辱齐国没人才的目的。

第三次机会让给平时班上不太回答的同学来说。

3、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楚王借此讥笑齐国人没出息,齐国社会风气不好。

是啊楚王对晏子的侮辱真可谓是居心(叵测),处心(积虑),用心(不良),同学们积累的词汇还真多!

面对楚王一次又一次的侮辱,晏子又是如何反击的呢?

四、学习晏子反击:

1、咱们先去看看,晏子第一次回击楚王的语句,(学生交流)。找是找到了,但我感觉读得太平淡了,谁能体会晏子当时的心情和当时的场面,给他加一个修饰词语,来读一读。投影出示:

晏子看了看,__________地说:“这是个狗洞„„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好的,同学们都答得很出色,反复地读了以后,同学们思考一下,然后完成练习:访问正常的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钻狗洞,楚国让我钻狗洞。

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

2、晏子给予有力的回击以后,结果如何?读,贴

楚王只好吩咐打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去。

3、楚王这城门打得是无可奈何啊,要不然就承认国家是狗国了,自己是狗王了。

4、小结,学法: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反复朗读——仔细思考——结合自己的理解,都学懂了晏子第一次反击,而好戏还在后头。我们将继续利用这种方法学懂后二次反击,变换一下学习方法,四人为一组,读二、三次反击的话,讨论下面的习题;

(1)上等人访问上等国,等人访问下等国。

我是最下等人,访问楚国。

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淮南自然条件好,产柑桔。淮北自然条件差,产枳桔。

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在楚国当强盗。

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上台完成练习。

五、总结、点评:

这些都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努力取得的成果,老师相信下面的同学也一样做得很好。下面我们读一读三处表示结果的话。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只好),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此时的楚王。

这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自作自受

„„

六、课堂练习:

1、如果晏子回到齐国,齐王大喜,给他开了个庆功宴,你也去参加这个会,你讲一讲晏子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1)晏子才智过人,有善辨的口才。

(2)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在晏子的心目中,不会让自己的祖国受到侮辱,他爱国,所以促使他一次又一次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3)正义在晏子一方,邪不压正。他才会理直气壮。

2、聪明人的题目:

有一次,爱国将领吉鸿昌在街上走,一美国人走过来傲慢地说:“我去过一岛,岛上就缺中国人和猪这两样东西。”吉鸿昌听了,不紧不慢地说:“。”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晏子使楚》一文,懂得了晏子以智慧击退楚王侮辱。同学们,只有今天学好知识,才能像晏子一样,不辱使命,维护尊严。

七、作业安排:

1、找出并解释出自这篇文章中的成语。

2、课外阅读《晏子春秋》中的部分篇章。

说明:课外阅读《晏子春秋》中的部分篇章,可以介绍后面扩展资料中的延伸阅读资料,供学生阅读。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楚王——————晏子

(侮辱)—————(反击)————结果

钻狗洞是狗国只好打开城门

没人才下等国只好赔不是

没出息强盗国只好陪着看

附录:

网上与晏子有关的资料,投影仪和投影片。

自我问答:

1、由于两篇故事人物相同、情节相似,为便于分析课文,把两篇故事看成一篇文章的两个自然段进行教学。

2、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看注释、查字典、深入思考的习惯和自学能力。重视朗读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朗读把握文意的方法。

晏子使楚的课件 篇7

《晏子使楚》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 属于精读课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述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 楚王想侮辱晏子, 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 针锋相对, 反驳楚王, 从而维护了国家尊严的故事。课文结构严谨, 思路清晰, 语言特色鲜明, 开篇介绍时间和起因, 结尾紧扣全文写结果, 简洁明了, 浑然一体。教学时, 教师要紧紧抓住晏子的语言技巧, 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交流互动中感悟语言的精妙和晏子的能言善辩, 通过比较, 发现“描写人物语言时, 巧妙地加上人物神态或动作的辅助描写, 能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性格”的写法, 并在积累的基础上进行迁移运用, 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过程:

一、做游戏, 巧引入

1.游戏激趣。做“说反义词”的游戏。如:高贵———低贱, 热情———冷漠, 鄙视———尊重, 傲慢———谦逊, 大人———小人……

2.谈话导入。精炼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别人沟通, 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 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 活跃我们的生活。今天, 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去欣赏品味我国春秋末期一位士大夫机智巧妙的语言, 这位大夫就是晏子。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开课由游戏引入, 自然过渡到语言的精妙, 并引出主人公晏子, 能让学生在初步感受语言魅力的同时, 积累语言、训练思维, 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

二、解课题, 明背景

1.读课题,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关于“晏子”的资料和背景。

(1) 晏婴, 字仲平, 春秋时齐国夷维人, 夷维就是今天的山东高密市附近。他在齐国担任大夫之职, 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称他“晏子”是表示尊称, “子”在古代是对人的敬称, 用在姓氏之后, 比如孔子、老子、孟子等。

(2) 当时出于时政需要, 齐景公想联楚抗晋, 决意与楚国修好, 便派晏子到楚国去访问。但楚王目空天下, 狂妄自傲, 处处想侮辱晏子, 于是便有了“晏子使楚”的故事。

2.理解“使”的意思, 让学生明白“出使”一词的含义, 并知道晏子使楚的时候晏子的身份就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官。

设计意图:对于古代历史故事, 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很有必要的。让学生自主搜集关于晏子的资料进行交流, 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讲故事, 知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讲述了春秋末期, 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 楚王三次侮辱晏子, 想显显楚国的威风, 晏子巧妙回击, 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2.同桌交流。课文讲了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 都被晏子巧妙地回击, 其实每次交锋都是一个小故事, 同桌同学各选择一个故事互相讲一讲。

3.讲述故事。指名学生讲其中的一个小故事, 教师相机点评。 (点评时着重评价学生对晏子的语言是否讲述清楚。)

4.回答问题。在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中, 晏子表现最突出的是什么? (语言。) 现在, 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晏子的语言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讲的故事, 遵循了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认知规律, 接着让学生同桌互相讲述课文中的一个小故事, 在落实“阅读叙事性作品, 了解事件梗概, 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的学段目标的同时, 训练学生组织语言进行口语表达的能力, 并通过点评聚焦到晏子的语言, 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学习。

四、品语言, 悟形象

1.默读课文第3~5自然段, 画出晏子反驳楚王的话, 同桌议一议。

(1) 晏子反驳楚王的话中哪句话最厉害, 最有威力?为什么? (分别悟出晏子巧用“推理”, 将计就计“自贬”, “打比方”的语言技巧。)

(2) 文章抓住晏子的语言来写,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学生反馈读书和讨论情况, 教师相机进行点拨引导概括出晏子与楚王的性格特征, 指导朗读。

(1) 出示第一回合中晏子说的话:晏子看了看, 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 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 才从狗洞进去。……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1指名读。2在什么情况下晏子说这样的话?此时晏子的心情怎样?教师指导朗读。3这些话中哪句话最厉害, 最有威力?为什么? (“这是个狗洞, 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 才从狗洞进去。”最有威力。这句话里话中有话, 话外有音。) 4透过语言,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晏子?

(2) 用同样的方法处理第二、第三个故事。指导朗读时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男女生分角色或师生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楚王的尴尬、傲慢以及晏子的智慧和不卑不亢。

(3) 讲述“摩肩接踵、挥汗如雨、张袂成荫、联袂成云”的故事。

(4) 出示句子:晏子面不改色, 站起来, 说:“大王怎么不知道……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引导学生根据资料了解句子“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

3.回答问题。

(1) 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能言善辩、机智勇敢、不卑不亢的人。)

(2) 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来表现晏子的性格特征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意在学生读懂文本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态度, 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资料的补充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五、学方法, 巧迁移

1.默读课文, 思考问题。课文除了写晏子的语言, 还写了晏子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一个故事:体现了晏子的心平气和和遇事冷静的性格特点;第二个故事:体现了晏子不卑不亢、彬彬有礼的品质特点;第三个故事:体现了晏子临危不惧、从容自若的品质特点。)

2.比较句子, 回答问题。读一读下面的句子, 说一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1) 出示第一组句子。

1晏子看了看, 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 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 才从狗洞进去。……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2晏子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 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 才从狗洞进去。……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2) 出示第二组句子。

1楚王瞅了他一眼, 冷笑一声, 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2楚王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3) 出示第三组句子。

1晏子面不改色, 站起来, 说:“大王怎么不知道……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2晏子说:“大王怎么不知道……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预设:人物描写除了注意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外, 描写人物语言时, 巧妙地加上人物神态或动作的辅助描写, 能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性格。)

3.阅读故事, 巧妙填词。出示故事, 请学生在括号里填上描写人物神态或动作的词, 使表达更生动。

齐景公死了一匹心爱的马, 勃然大怒, 拿起戈要击杀养马的人。晏子 () 说:“你这样刺死他, 他死得糊里糊涂, 我替你宣布他的罪状, 也好让他死而无憾。”晏子将戈接过来, () , () 说:“你罪大恶极, 一死都不足抵罪。第一, 你替国君养马却让马死了, 该死!第二, 你让国君为了一匹马, 要杀养马的人, 又该死!第三, 你让国君为了一匹马杀了养马者, 丑名闻于诸侯, 更该死!”景公听到这里 () , () 说:“把他放了吧, 免得伤害我仁义的名声。”晏子说出了景公未曾思虑过的角度, 点醒了景公, 救了养马人一命。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突出文章写法, 并进行有效迁移,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让学生从理解到积累, 从迁移到运用, 在运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六、回整体, 拓阅读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说一说从每一个故事的最后一句话中你发现了什么写作特点? (前后照应, 行文照应。)

2.自读课文, 说一说课文中的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关系?

3.晏子是个能言善辩的人, 关于他的很多精彩的语言, 生动的故事, 都收录在了《晏子春秋》一书中, 请大家课后读一读这本书, 进一步了解晏子这个人物。

三读一写教《晏子使楚》 篇8

这学期又是教学《晏子使楚》这一课的时候,起初备课的时候还是准备按照惯例,用串讲的思路来教学,但是一想到一成不变地去讲字词,讲翻译,讲手法,自己都觉得乏味,想必学生也觉得枯燥无味。于是笔者想尝试着改良一下。

文言文阅读教学,既要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又要重视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情感价值的品味。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已经从原先教学大纲规定的以积累为主过渡到积累理解并运用的层面。文言教学就不能满足于记住字词和句子的意思,还要学会举一反三,迁移运用。

《晏子使楚》是一篇短小精致的文章,放在苏教版第二单元(爱国情怀单元),不仅是要简单地学好文言,更要体现人物的爱国情怀。针对这一要求,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四个教学环节:初读文本 品读文本

赏读文本 续写文本

一、初读文本

初读课文主要是完成字词教学和课文朗读。笔者采用先让学生自学字词,尤其是特殊字词重点字词,可以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学完成。然后采用练习的形式进行检查,努力帮助学生把握文中关键字词的音形义。在此基础上初次让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在初读的基础上再去分辨人物相关的描写语句并作简要的梳理疏通,最终达成读顺读准的要求。

二、品读文本

这个环节主要结合相关人物的动作神态,尤其是语言描写及其前后对比来赏析人物的性格,体会晏子是如何巧设类比,以楚王之矛攻楚王之盾的智慧,以及捍卫自己及国家尊严的品格。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本来品析人物形象。例如“避席”这个动作表现晏子的有礼有节,不卑不亢的形象。语言描写更能体现晏子的智慧。“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并没有直接的回应“齐人固善盗耶”这个问题,而是举了一个生活中的现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还说明一个道理:环境影响成长。“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然后以退为进,暂时承认这个犯偷盗罪的就是齐国人(今民生长于齐不盗),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一个结论“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虽然是用了反问的语气,但是却不容楚王有任何反驳的余地。以至于楚王只能自我解嘲,由开始的“辱”变成后来的“熙”。通过品读文本最终把握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赏读文本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再读课文。这次要求以人物对话的口吻来读,读出人物的语气。然后要求学生分角色对话,再用白话来对话,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在分角色对话的这个活动中,笔者先分男生组和女生组来模仿人物对话,然后让学生自告奋勇的选择角色来对读。笔者选择了班上几个活泼的,语文学的还不错的孩子来对读。要求他们用文言对话的时候,要模仿人物的语气,也可以发挥想象,加上一些动作和神态。读晏子的那个学生在“避席对曰”的时候,真的离开自己的座位,两手抱拳打躬作揖,逗得全班学生哈哈大笑。扮楚王的学生在说“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时候,还假装捋一捋自己的胡须,教室又传来一阵大笑声。再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描写文字对分角色进行朗读课文进行评点。

四、续写课文

看到孩子们说得这么开心,似乎意犹未尽,笔者突然灵机一动,何不要学生续写情节,用文言写出晏子回齐国后的群臣对话。于是,笔者引导学生想象:晏子回去之后,会怎样跟齐王汇报?齐王会怎样评价晏子?学生七嘴八舌的说了起来。等学生说的差不多了,笔者请了几个学生来说说回国后,齐国君臣可能会有什么对话。看学生们兴高采烈,笔者又顺势问一句:晏子走后,楚国君臣会有什么对话?然后要求学生把刚才的对话用文言写出来。学生一听说要用文言续写情节,一个个兴奋不已。虽然有部分学生写得不尽如人意,但是也不乏写得不错的。以下是两个学生续写的对话:

晏子归,齐王召见,曰:“卿此去楚,何如?”晏子对曰:“幸不辱使命,不敢有愧于大王。”遂言使楚之事。齐王大笑曰:“卿真乃神人也!”(齐国君臣对话)

晏子归。楚王叹曰:“晏子,真乃齐之习辞者也。寡人欲辱之,反取病焉。”吏一前曰:“晏婴神人,臣等不及,令大王蒙羞,臣等之罪也。”楚王笑曰:“卿等不必自责,寡人之过也。”(楚国君臣对话)

虽然写的略显稚嫩,但是这个环节让学生一下子战胜了文言难学的心理,原来自己还可以写文言,那么读懂文言就不再是难事。

课堂上沸腾的场面,学生的出色表现也让笔者幡然醒悟:原来文言还可以教的这样有趣,有梯度的分解教学目标,分层次用三读一写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应该说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法。

《晏子使楚》教案 篇9

1、扣课题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三次侮辱晏子的异同点。

2、学习生字晏,理解出使、侮辱、强盛等词语。

操作目标:

1、理解晏子第一次反驳楚王的话的含义。体会晏子反驳的巧妙。

2、能表情朗读晏子第一次反驳的话。

情感目标:

1、初步激发学生对晏子的智慧和勇气的敬佩之情。

2、重点:理解晏子第一次反驳的含义,体会晏子反驳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揭题

1、距今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师指春秋形势图)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子。(教晏字,并向学生介绍晏子原名晏婴,子是古代对男人的一种尊称。)由此而引出课题。

2、读题:

二、扣题默读课文

围绕晏子、使、楚这三个词语,解决三个问题。

1、(1)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2)使是什么意思?

(3)楚国是个怎样的国家?

2、让学生默读课文,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来回答。

3、反馈估计:针对学生可能选择的问题及回答,教师相机诱导。

三、扣使再读课文

导入:刚才我们抓住课文题目,初步了解了晏子是个怎样的人,也初步领悟了使的意思和楚王侮辱晏子的原因。

深入:

1、课题中揭示这篇课文主要事件的关键词又是哪一个呢?让学生回答哪几个小节在写使的过程?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3至5节,选择其中一个故事来谈谈晏子到了楚国以后就受到了楚王怎样的侮辱?(板书)面对侮辱

3、反馈:你选的是第几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中晏子面临怎样的侮辱?

第一个小故事:

生:楚王让晏子钻狗洞。

生:楚王开洞让晏子钻进去。(课件演示)

师:你能用一个词来说明晏子面临的侮辱吗?(板书)让堂堂齐国大夫钻狗洞,这楚王真是太欺负人了!

第二个故事:

生:楚王说晏子不中用。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楚王说齐国没有人。

师:你是从那句话中知道的?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改成陈述句怎么说?这儿的人指什么样的人?其实楚王的侮辱还是集中在另一个问句上?既然齐国有那么多人,又为什么打发你这个晏子来呢?楚王的言下之意就是侮辱晏子怎么样?用课文中的词语来说。

第三个小故事:

生:楚王说齐国人是强盗。

师:你是从哪句话中体会到的?请用一个词语概括晏子面临的侮辱。

四、抓重点句读议第三节

导入:刚才,咱们抓住了课题中的关键词,初步了解了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进行了三次针锋相对的斗争,但我们要全面地认识晏子,还需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好在这三个小故事间相互独立,今天,我们先一起来研究一下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的较量。

深入:

1、请同学们默读第3节,划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反馈:(课件)这是晏子的反驳,也是这一节中的重点句。

3、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

4、反馈:让选择第一句最厉害的学生说说理由。(课件)

生:这是一个狗洞,不是城门?--承认要钻的洞是狗洞。(板书)

生: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由狗洞推想到狗国(板书)

生: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还击,向楚王质问(板书)

师:哪个句子在反驳中是晏子转守为攻的关键?--不错,晏子由狗洞推想到狗国,正是晏子由劣势转为胜势的转折点!

5、明确推理过程。

A、推理性填空:

只有访问狗国才钻狗洞,现在楚国要晏子钻狗洞,那么

B、完成作业: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这句话的含义是:如果()那么()

C、如果晏子不采用这种说话的方法,而采用最直接的回答方式,该怎么说?

比较: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我不钻!

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1)自由朗读这两句话。

(2)想想这两种反驳的方式哪一种好?为什么?

(3)小组讨论。

(4)反馈:从刚才的句子比较中,我们又进一步体会到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他不仅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而且还把这种侮辱还给了楚王,让楚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番话的确巧妙!

6、那么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怒发冲冲地心平气和地冷静地

7、反馈诱导

(1)选怒气冲冲。

你为什么这样选择?如果真像你说的,晏子大叫大嚷,怒气冲冲地说这番话,会产生什么后果?晏子那么聪明,会这样说吗?

(2)选心平气和。

你为什么选择心平气和?什么叫心平气和?晏子面对楚王如此的侮辱,他心里能不气愤吗?但是他能把这种气愤表现出来吗?心里感到愤怒但又要努力克制这种愤怒,我们应选哪个提示语比较合适?

(3)选冷静。

谈一谈你为什么选择冷静?而不选择其它两个呢?

我们来看晏子究竟是怎样说的--(课件演示)

8、小结:是啊,面对这意想不到的侮辱,晏子只有冷静的反驳,不卑不亢地把侮辱还给楚王,才能维护自己和齐国的尊严,又不伤了两国的和气,让学生一起冷静地来读读晏子的反驳。

9、接待的人把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听了只好--(引读)

教师指导朗读:把只好迎接两个词读重音,再试着读(板书只好迎接)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哪一个词语集中体现了楚王毫无办法。

五、小结延伸

1、看来晏子这番话的确说绝了,把威风八面的楚王反驳得无话可说。

刚才我们就是用:

(1)找出重点句。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含义。

(3)通过比较,朗读体会晏子反驳的巧妙。

这种方法来学习课文的,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运用这一方法来读懂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三个回合的交锋。

上一篇:夏夜多美说课稿下一篇:教室卫生标准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