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青春梦想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点燃青春梦想(精选12篇)

点燃青春梦想 篇1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明媚的春天,已向我们走来,和春天一起走来的还有雷锋精神。雷锋,用他仅仅22年的生命,塑造了无数人的心灵世界,成为时代的精神丰碑。在今天,雷锋精神依然传递着正能量,学习雷锋,更是你我不变的选择!

雷锋精神,以理想信念为支撑,蕴含着服务人民的赤热情怀;雷锋精神,以人民至上为导向,具有温暖社会的道德温度;雷锋精神,以艰苦奋斗为品格,崇尚节约,彰显传统;雷锋精神,以敬业奉献为信条,干一行、爱一行、在普通工作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

新形势下弘扬雷锋精神,是时代的热切呼唤。2013年,感动中国的人物中,他们没有显赫的政治地位,没有耀眼的物质财富,也没有过人的学术才华,但却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善举,他们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舍己救人的张丽莉、大爱无疆的高淑珍、身残志坚的周月华,他们的身上,同样闪耀着雷锋精神!

春天,那是青春的颜色。作为中学生,让我们像雷锋那样从小事做起,帮助同学,尊敬师长,热爱集体;让我们像雷锋那样爱岗敬业,奋发图强,立志成才;让我们像雷锋那样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自觉做雷锋精神的实践者!

点燃青春梦想 篇2

一、爱心是点燃希望的火种

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在20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 我用自己真诚的爱去关心我的每一位学生, 让爱拉近师生的距离, 让爱心扬起自信的风帆。

2007年9月初的一天晚自习, 向金燕突然发病昏倒, 我将她送到医院治疗。医生悄悄将我拉到一旁说:该同学因为家境贫寒而营养不良, 导致身体虚弱, 加之学习紧张, 患了癔病, 不需要药物治疗, 只要加强营养补充, 加强心理辅导, 就会减轻症状和发病几率。从医院回校, 我与之进行心理沟通, 发现她父母外出打工, 家境贫寒, 长期营养不良, 导致体弱多病, 家境贫寒又引发性格内向。于是我买来牛奶和水果, 帮助补充营养, 每月送给她100元生活补贴, 每月定期找她谈心, 鼓励她放下包袱, 认真学习。经过两个月的心理辅导和营养补充, 向金燕癔病的发病几率和症状逐渐减少。2008年高考, 她以560分的优异成绩被衡阳师范学院录取。读大学期间, 她曾经来信说:“人的一生中都有自己值得感激的人, 而欧老师您是我最该感激的人!您在生活中给予我信心与爱心, 让我学会坚强。高三的生活让我深深地眷顾与依恋!您不仅是我的导师, 更是我的朋友, 给予我最大的支持与鼓励。我将用一生去铭记。”

教师拥有最深厚的爱心, 不仅是教师的一种高尚人格魅力, 也是教师必备的一种职业道德。

二、耐心是梦想成真的指示灯

爱, 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 是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但是学生心里的困惑与忧伤形成是多元化的。有的来源于家境贫寒, 生活困难的忧郁;有的来源于青春期情感上的困惑;有的来源于基础知识薄弱, 成绩没有明显的进步的忧伤。对于学生心里的困惑与忧伤, 教师切忌采取大刀阔斧、速战速决的方式解决。解决学生心里的困惑与忧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是一个渐进式教育过程。

2009届的杨志平同学, 家处贫困的山枣乡, 家境贫寒, 父母劳动能力差, 兄弟姐妹五人, 每学期都为缴纳学费而苦恼, 于是产生了扭曲的心理, 对学校、社会、家庭都有偏激的看法。2008年高考他因为心理负荷过重而惨败。他深深向往神圣大学的生活, 而父亲认为家中兄弟姐妹五人, 读书应该轮流来, 他是家中老二, 给他一次高考机会, 他没有把握好, 现在他应该去打工, 挣钱补贴家用, 为家分忧, 帮助弟妹读书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父亲的言语深深刺激了他, 使他对家庭怀有敌意。我得知情况后, 亲自上门和他父亲进行沟通, 父亲让他重返校园, 奋战高考沙场。在生活上, 我将他的家庭困境和学习情况报告给学校, 减免了他的学费, 我每月给他捐资100元作生活补贴, 解除他的后顾之忧。在学习上我和其他教师常常给他补课, 努力提升他的学习成绩;在思想上, 经常找他谈心, 帮助他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世界观, 引导他正确地认识目前的困境, “人生的路无需苛求。只要你迈步, 路就在你的脚下延伸。只要你扬起自信的风帆, 便会迎来春天的灿烂”。“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在我耐心的教育与关怀下, 2009年高考他以565分优异成绩被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录取, 入学就竞选为班长, 现为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会主席。他在一封来信中说:“也许我不是您最得意的弟子, 但您是我最崇拜的老师。时时记起您对我的关心, 一直在心中将您当作我思想上的启蒙老师。虽然不是我的父亲, 胜似父亲!”

学生梦想成真之路总是充满着艰辛。部分学生还会有难以启齿的问题, 需要教师耐心地启发和引导, 努力创造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 让他们敞开心扉, 向班主任说真话。让学生有一个诉说心中苦恼、发泄心中苦闷的场所, 有一个可以信赖的倾诉对象。

三、宽容心是推动学生进取的伟力

法国雨果曾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 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宽容是一种境界, 它能使人生跃上新的台阶。宽容是人生的一种豁达, 是一个人有涵养的重要表现。宽容也是一种力量, 它可以推动学生不断进取。宽容是一种沟通, 它可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一名教师, 我体会到, 宽容不但是一种仁慈和关爱, 更是一种信任和激励, 但是宽容不等于放纵、迁就。我们和学生产生矛盾的时候, 要学会用宽容的心去解决学生中的问题。

在班级管理中常常会遇到让人头痛的问题, 例如, 有学生相互间因误会引起争吵, 有因对某学科不感兴趣而放弃或导致厌学情绪, 也有学生对教师的部分做法产生强烈抵触情绪, 甚至部分学生还会产生扭曲的心理。有些年轻教师无意中斥责“你简直就是弱智, 像猪一样蠢”“你这样不听讲, 还敢顶撞老师, 今天滚回去, 叫你家长来, 否则不要来上课”等等之类的话, 一定会让学生感觉非常刺耳, 心理也受到很大的打击。这些尖酸嘲讽的语言对学生来说, 会造成心灵创伤。久而久之, 学生会产生孤立感、自卑感, 形成对教师的抵触和反抗情绪, 使师生感情大打折扣。学生冒犯老师、顶撞老师, 这是施教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该如何处理?应该说没有绝对的答案。也许教师应该坚守宽容原则, 要“冷”处理,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自省自悟, 这样的教育效果最好。

用激情点燃梦想,用青春守护花开 篇3

伊春市铁力市第一小学这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学校,历经沧桑,在新的历史时期,它以时代的朝气,独具的特色,扮靓了自己。而这所学校的少先大队,更是这个角色中的一朵夺目的新蕾(lěi)。

一、自身魅力化作动力

2008年,伊春市铁力市第一小学迎来了建校百年的盛大庆典。庆典展示了第一小学曲折的发展历程、坚定的发展步履(lǚ)和辉煌的时代风采。少先大队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征集百年校庆会徽、宣传标语、口号、寻访老校友活动、寻找老照片和有纪念意义的历史实物活动。以周到、得体、落落大方的礼仪接待来宾和校友。用精彩的演出回顾历史,展示时代风采,将第一小学用脚步丈量、用心灵跋(bá)涉(shè)的百年风雨历程,形象地呈现在校友、来宾以及广大师生的面前。少先队员在组织、宣传、接待、演出过程中,所展现的素质和风貌,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校史室的成功展出,也凝聚着队员们收集历史实物的汗水。百年校庆因少先队员的精彩表现而辉煌!这些,都是王甲男亲自操劳过问,并用心灵和双手呈现在世人面前的。

一个优秀的少先大队当然离不开优秀的少先队工作者和大队干部。自2009年10月,王甲男接任第一小学少先大队辅导员之后,少先队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开始了一段崭新的历程。她创新、大胆、果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力争打造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最终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张扬个性的少先队。音乐专业毕业的她,活泼开朗,善于和学生交流,很快就和第一小学的学生打成一片,队员们都亲切的叫她“老大”。

在接任少先队工作后,她组织全校中队辅导员和少先队队员们成功举办了2010年、2011年师生艺术节和校园经典诵读展演等活动,由她组建的合唱社团、舞蹈社团、口风琴社团等学生团体在各项活动中都有着突出的表现 。

二、心中红旗展风姿

王甲男接任大队辅导员以来,她始终坚持不懈地开展“红领巾心向党”、“红领巾相约中国梦”、“学雷锋活动月”、“文明礼仪活动月”、“志愿者在行动”、“小手拉大手争创文明城”等主题活动。她经常带领第一小学“绿色小卫士”环保社团队员到社区、步行街、红领巾街、少先队火炬林等实践基地做公益活动,让队员在实践中感受环保的重要性,并向全社会宣传争当绿色、低碳、节约、环保、文明的新铁力人。2012年起,她还带领少先队员代表到铁力市王杨敬老院慰问孤寡(guǎ)老人,为老人们表演精心编排的小节目,为他们带去欢乐。2013年“林都情韵(yùn)”诗歌朗诵大赛铁力赛区中,她首先在校内开展比赛进行选拔,校级赛事有近百人参加,而后的决赛中她带领十一名精英队员参加全市比赛,将前十名全部包揽。六一期间她带领全校少先队员举办了第一小学首届“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校园歌手大赛,校园歌手大赛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更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广大家长的大力支持。该活动成功举办后,学校将今后每年六一儿童节作为此项活动的固定日期。

三、凝聚心血画未来

在少先队常规工作中,王甲男十分注重少先队大队干部的培养,她深知一个好的少先队组织的重要核心就是优秀的学生干部。

2011年4月起,少先队干部以竞选上岗的形式产生。队员通过竞职演讲、才艺展示、少先队知识问答、临场应变能力测试等环节进行角逐(zhú)。每一届的队干、委员及广播站干部成员竞选产生后,都要在全校进行广播和张榜公示。在少先大队及各部门人员任用中,她大胆尝试大学学生会的模式,共设立了少先队大队长、副大队长、学习部、宣传部、组织部、文艺部、体育部、生活部。广播站设有站长,副站长、编辑、广播员、设备组。少先大队的每个部门都有分工有合作。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少先队干部充分地参与协助学校的管理,真正地起到主人翁的作用。新一届少先队干部上任之后,辅导员将少先队的日常工作都交给了他们,每周都由大队长、副大队长自行组织并轮流主持少先队干部会议,由各部部长副部长总结一周的工作,计划下一周的工作,充分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铁力市第一小学国旗护卫队也是校园生活中的亮点之一,学校国旗护卫队由升旗手、护旗手、文明礼仪学生代表组成,每次升旗仪式仪仗队方阵都达到40人左右。王甲男这样大胆的设计和尝试,就是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争优秀做榜样,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加入到国旗护卫队这一光荣的队伍中来,树立更多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国旗护卫队的训练也是少先队常规工作之一,每周四下午第三节课和每周五下午放学后,是国旗护卫队的训练时间,王甲男每次训练都亲力亲为,为了让队员能够步履(lǚ)整齐,精神抖擞(sǒu),她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向体育教师讨教训练方法。

王甲男担任辅导员后,在最短时间内将校园广播站重新整编组建,“雏鹰之声”红领巾广播站在辅导员和队员们的共同努力下,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和第一小学的师生们见面了。广播站在建立的初期,王甲男每天晚上回家后都准备广播稿件,音乐,筹划栏目,白天利用课间时间和队员们共同探讨,交流意见,每天中午都和队员们一起在广播站里播音,一边指导广播员,一边教设备组的队员操作机器。经过两年多的磨合和历练,第一小学“雏鹰之声”红领巾广播站已成为第一小学少先队工作的新亮点。她和她的队员们非常有信心将第一小学少先队广播站打造成全市校园广播站中佼佼者。

虽然在辅导员队伍中,王甲男只是一个平凡普通的耕耘者,但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少先队员开辟着一个又一个展示自我的新天地。在不断的历练中,她飞速地成长起来,凭借着敢想敢做,以生为本,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铁力市第一小学的少先大队将走出一片更耀眼的新世界。

点燃青春梦想作文 篇4

每个人都有梦想。纪伯伦说过:“我宁可做人类中有梦想,有愿望的最渺小的人,而不愿做一个无梦想,无愿望的最伟大的人。”莱特兄弟怀揣飞翔之梦,最终发明了飞机,带领人类飞向广阔的天空。感动中国人物刘伟虽然失去了双臂,却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只有梦想,能让人克服一切困难,让每天的日子都闪闪发光。

追逐梦想与年龄无关。小学生野田润树从3岁就开始学赛车,梦想是成为日本首位F1女车手,并夺下世界冠军。虽然年仅11岁,但野田润树已经带着自己和爸爸的信念,一步一步地朝梦想迈进。美国的农村妇女摩西奶奶76岁才拿起画笔,开始她的梦想之旅。80岁举办个人画展,轰动全球。她一直没有放下画笔,直到生命的尽头。摩西奶奶用1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真正有所追求的人来说,生命的每个时期都是年轻的、及时的。而我们当中有些人,嘴上说着追梦,却迟迟不见行动;刚刚迈出一步,就找各种借口拖延。趁着岁月静好,我们要勇敢地去追逐梦想,而不是等到时机消失。

追逐梦想与出身无关。或许,有些同学会抱怨自己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有些则会感叹自己没有出众的外表。那么,我们来认识一个中国弃婴吧。摩根·赫尔德刚一出生就被中国的亲生父母遗弃,两岁时,她被并不富裕的美国人从孤儿院收养。她身材瘦小,大嘴巴,小眼睛,其貌不扬,还戴着厚重的黑框眼镜。摩根从小就怀揣梦想,进入体操训练队。她每天至少训练4个小时,又不能荒废学业。于是,她每天上课都无比认真,然后在放学前,快速完成作业,这样就能将课后的所有时间拿来训练。最终,在的世界体操锦标赛中,这个16岁的小姑娘以高难度的成套、零失误的发挥,获得女子全能冠军。她还拿自己的经历,给所有追梦者以鼓舞:“我希望我不仅可以激励年轻选手,还可以给所有有梦想的人以鼓励,你们需要全力以赴,不要放弃。”“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藓终日生长在潮湿阴暗的角落,渺小如它也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所以,不必在意我们的出身,只要心中有梦,勇敢逐梦,定会使我们的梦想绽放缤纷的花朵。

没有梦想,一个人好比一具空洞的躯壳。没有梦想的人生就像一张白纸。但是追逐梦想的道路难免跌跌撞撞,我们必须坚守自己的梦想。马云第一次参加高考,数学只考了1分。第二次参加高考,数学提到了19分。但是他没有放弃大学梦,而是坚持不懈,参加了第三次高考,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大学,并成了叱咤风云的人物。美国盲人皮特·埃克特,原来是一位雕刻木匠,后来患病导致失明。他没有放弃自己,而是打开另一扇窗户,用“心灵之窗”去感受这个世界,感受摄影,成为出色的盲人摄影师。相信坚持梦想的人,终有一天会穿越黑暗的尽头,看到别人无法企及的景色。

点燃青春梦想演讲稿 篇5

时光飞逝,青春悄悄溜走。我们也是不知不觉走进高中的。当繁重的课业压力让我们日日夜夜在课本和习题之间徘徊时,有多少人还记得你以前的梦?父母的唠叨,老师的自责,同学的规劝,让我们念念不忘自己所谓的——上大学的梦想。转眼间,我们进入了大学的第二学期。还记得刚进大学时的憧憬和向往。我还记得在无人监管的学习生活面前的迷茫和彷徨,在突如其来的打击面前的绝望和无助,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尴尬和迷茫。我用大学第一学期让自己明白付出未必有回报。回想上学期的生活,真的无法理解自己的努力给自己带来了什么。上学期没日没夜的把自己埋在自习室里,从头到尾都在努力,只希望能给自己一个交代。但是无情的现实让我不得不重新面对这个问题。但我相信:努力不一定有回报,但不努力就不会有回报。也许我只是缺少一份成功的运气,汗水无所谓,那是对我努力的一种肯定。低潮无所谓,是我人格的洗礼。

所以,我依然努力,用飞扬的青春,勇敢的追求未知的梦想。我还记得听过这样一首歌:一根筷子被轻轻折断,十双筷子牢牢地握在一个球里。竹子蒿很难穿越王海洋,所以每个人都划水,开始了帆船。团结是集体存在的力量和资本。如果一个集体失去了凝聚力,变得四分五裂,就像俗话说的,人心一起动,黄土就成了金子。人与人之间必须团结互助,互相协调,才能产生1/12的效果。

青春不能丢下。把握青春的美好时光,用飞扬的青春去追逐澎湃的梦想,记住青春就像一块无暇的黑板,看你如何努力去描绘。如果你有梦想,努力,你的画板会五彩缤纷,如果你平庸,你的画板只能是单调的黑白。

所以,同学们,为了今天的理想和明天的梦想,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超越未来 点燃青春梦想演讲稿 篇6

点燃青春梦想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首先感谢学校能给我这样一个锻炼的机会和平台,今天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超越未来

点燃青春梦想》。

点燃青春梦想 篇7

所谓“范文引路”主要分两个部分, 一是在阅读教学中以课本中的名家名篇为范例, 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鉴赏能力, 学习文学大家遣词造句、掌控语言的技巧。虽然学生的作文与课文有很大差距, 但由于“取法乎上, 得乎其中”, 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范文引路”的另一部分, 是在学生互批作文的基础上, 选择优秀学生作文为范例, 让学生评价修订, 培养学生的鉴别修改能力, 学习身边的“小作家”是如何选材构思、谋篇布局。

学生作文有两本, 一本老师批阅, 另一本学生互批。刚开始, 学生热情很高涨, 批阅、推荐作文很积极, 有的学生评语写到一二百字, 对文中出现的各种错误也锱铢必较。可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逐渐对这种一成不变的模式失去兴趣, 评语开始写得空洞乏味, 套话连篇。优秀范文也总是集中在那几个同学身上, 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频频“曝光”后, 也逐渐失去新意。我决定, 用多把“尺子”来打量学生丰富多彩的作文。

案例过程:今天又是作文课, 我抱着十几本精心选择的作文来到教室, 大声宣布:“今天, 我们要进行一次颁奖典礼。”同学们一听, 立刻精神抖擞起来。宣布完后, 我请两位获奖同学分别朗读了自己的作文并谈了谈自己精心选材的过程, 然后由同学们评定他们是否有资格获奖。接着, 我又分别颁发了“巧妙构思奖”“妙语连篇奖”“画龙点题奖”“优秀书写奖”和一个综合性奖项——“最佳作品奖”, 分别从选材、构思、语言、题目、书写五个方面对这十几篇范文进行了欣赏评析。然后, 我要求同学们互批本周练笔作文, 评语不再进行笼统的整体评价, 而是仿照老师的批阅方式, 分别从选材、构思、语言、题目、书写五个方面进行星级评定, 各项最高五颗星, 最低一颗星。评语可以选择星级最高或最低的一项说明这样评定的理由。个人批阅后, 小组内交流批阅, 每组分别从五个方面各选出一本最佳作品。然后, 每组派一名同学为代表, 组成全班的“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成员分别为获奖者写出授奖辞, 并在下周作文课上, 为获奖者颁奖。

案例反思:这节作文课是我灵机一动而做了一点形式上的小变化, 但却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 写作质量和批阅质量都有较大提高, 达到了“我没有教多少, 但学生学会了很多”的效果。通过对这节课的反思, 我认识到, 这种效果的取得主要是多了几把评价的“尺子”。

我将优秀作文的标准分解为五个方面也会随着优秀作文的出现而变动, 如:“优秀开头奖”等) 。以画星的形式, 分项定级。这样, 评价作文的“尺子”就由一把变为多把, 学生在批阅作文时, 标准明确, 评定有针对性, 避免了空洞乏味的评语的出现。被批阅者也能很直观地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优劣所在, 明确了下次努力的方向。

多几把“尺子”, 能较好地安排好作文训练序列。每次作文, 根据作文训练计划, 既对学生全面要求。同时又按照由易到难, 由部分到整体的原则, 重点训练其中一项或某几项。有计划、分步骤的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序列化训练。

另外, 多几把“尺子”, 就能多出一批好作文。对于初一学生来说, 要写出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佳作有些困难, 但某个方面或某些方面比较出色却有可能。多了几把“尺子”, 每次“获奖”的作文就能多达一二十篇, 增强了同学们的成功感和自信心, 提高了他们的写作积极性, 但同时要求获奖者, 在发现自己优点的同时, 也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

用激情点燃梦想 篇8

缺少的是——激情。

在激烈的考试竞争面前,一个没有激情的学生是很难有所作为的。激情,是一种敢想敢做、昂扬向上、奋勇攀登的精神;激情,是促进潜能发挥的必要条件,是获得成功、创造辉煌成绩的源泉。你需要用激情点燃你心中的梦想,激发、调动所有潜能用于每一天的学习。

梦想是进取的目标,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深深的企盼。体验跌宕起伏的拼搏生活,走进心仪已久的大学,是我们高三学子的一个小小的梦想。人类需要梦想,梦想让这个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因为有飞翔的梦想,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因为有光明的梦想,爱迪生发明了电灯;因为有探索宇宙的梦想,加加林成为第一位从太空看地球的人……梦想让平凡的生活充满了激情,充满激情的梦想造就了无数的天才。圆梦,是人生的最高追求,也是生命的真谛。为了实现梦想,勤劳、智慧、热爱生活的人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无论道路多么崎岖,他们都用激情追逐梦想,点燃梦想,最终走向成功。

激情是一种由衷的热爱。贝多芬耳聋仍然创作不息,创作激情源于他对音乐的热爱。列夫·托尔斯泰一生写出了许多传世名篇,写作激情源于他对生活的热爱。贝利将最精彩的球永远定位于“下一个”,球场上的激情源于他对足球的无比热爱……

激情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正如比尔·盖茨所说:“要想获得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奖赏,你必须像最伟大的开拓者一样,将所拥有的梦想转化为为实现梦想而献身的激情,以此来发展和展现自己的才能。”在微软公司,对于一名员工来说,激情就如同生命。凭借激情,不仅能释放巨大的潜能,还能发展一种坚强的个性;凭借激情,把乏味的工作变得有趣,使自己充满活力;凭借激情,感染身边的人,让他们理解你、支持你;凭借激情,获得提拔和重用,为自己赢得成长和发展的机遇……

激情的火种要永埋心中,激情的火炬要永远燃烧。激情能够载着梦想起航,激情能让你每一步都坚实、有力。高三备考之路是由无数片段和细节连接而成,前往目标的道路上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遭遇低潮。当你步入低谷、身心疲倦,感到希望渺茫而想放弃自己梦想的时候,请用激情点燃你的梦想。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经历了三次高考才走进北京大学;三次申请出国失败,却创办新东方帮助无数人实现了出国梦。他说:“不要惧怕失败,即使被踩到泥土中,我们也不能甘心变成泥土,而要成为破土而出的鲜花。永远不要失望,只要生命还在,在失败的废墟中依然可以长出希望的萌芽。”他还告诫我们,生命有时如同一个广袤的沙漠,用你的激情打一眼深井,你就可以把它变成绿洲。

人生是一次长跑,校园是一方赛场。只有坚持不懈、不断进取的人,才能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激情将给予你巨大的动力,让你干劲十足,勇往直前。你一旦拥有了激情,眼睛将变得明澈,世界会五彩斑斓;你一旦拥有了激情,脸上挂着笑容,心里充满力量;你一旦拥有了激情,便能始终如一高质量地完成每一天的学习任务;你一旦拥有了激情,便有使不完的劲儿,让你精神饱满地在人生考场中立足和成长。拥有一颗富有激情的心灵,让你有藐视一切困难的勇气,有“一览众山小”的眼界,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

法国作家沃韦纳戈曾说:“智慧的最大成就,也许要归功于激情。”从现在开始,对你的学习倾注全部热情吧!拿出100%的激情来对待1%的事情,你会发现,原来每天平凡的高三生活竟是如此的充实而美好。

同学们,用激情的火焰去点燃你心中的梦想吧!

点燃青春梦想 篇9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志们:

大家好!我叫***,来自***。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点燃青春激情,放飞交通梦想 无论是在去年的十八大,还是在今年的两会,“中国梦”都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梦”承载了13亿中国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待。对于我个人来说,我的中国梦就是踏实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一种简单的幸福,平平淡淡才是真,这。

诗人艾青的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饱含着对家乡的热爱。“打造省会次中心,构建幸福新宁乡”的口号也同样饱含着我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未来发展的深深期待。为此我们转变作风,坚持勤奋敬业、完善自我;为此我们不断提升队伍素质,完善规章制度,注重可操作性,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为此我们努力锤炼成一支让党和政府放心、人民群众满意、社会广泛认可的交通执法队伍。为了发展道路运输,我们运政系统的执法人员呕心沥血,把青春奉献给了这片热土;为了打击非法营运,我们的基层执法人员面对辱骂和威胁,毅然的挺起了刚直的身躯;为了规范全县道路运输市场秩序,我们餐风饮露搞服务,披星戴月抓管理,默默无闻的奉献在工作岗位上。我们不畏任重而道远,热心服务,依法行政,为的是实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交通梦。

引导我们向前的是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里有每个人的梦想,梦想里当然有改善衣食住行的期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保障广大百姓的安全、便捷、舒适出行,这里面有全体交通人的责任所在、情怀所系。

点燃激情,传递梦想 篇10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旅游或是娱乐活动,而是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体验式培训。“挑战自我、熔炼团队,寻找正能量”这是东邦给我上的第一课。

在这两天的训练中让我感触很深,坚定、协作、感恩、团队、决策、执行,每一个词都是一个故事,都让我感触很深。

这次活动给我带来的深刻感受: 把信送给加西亚-坚定

对于这项训练起初对于我们而言其实很简单,我们只需要从起点出发到达所指定的终点就算成功。没有固定的线路,一切都需要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但当我们踏上征程才发现不是我们所想象的紧紧是到达那么简单,一路的不可预见因素太多了,如前面的路我们不知道该怎么选择、团队中个人体力有差异等等都是我们障碍。在我们的队友中有的发出了这样的怀疑‘我们走的路是不是最近的’、‘我们就这样走过去能得第一吗’、‘我不行了走不动了’,这时我深深感到坚定哪玩意儿的重要。坚定的目标、坚定的意志、坚定的人生这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品质。

面对新的挑战我们需要这种精神,坚定的信念犹如是一棵永不凋谢的玫瑰,驱动着我们扬起远航的风帆、走向成功的目标、到达成功的彼岸。

卓越圈-协作

当我们四个小组分别进行第一轮卓越圈的比赛时我们只取得了最后一名,但是到了最后一轮比赛中我们却取得了第一名的最好成绩。我们从最后一名到第一名经过不断的调整、不断的改变、不断的突破。当教练将我们四个小组融合成一个时,更是将比赛难度提高了,开始我们都认为是个不能完成的任务,但是经过了两轮的努力我们成功了。这不仅是任务,更是团队协作的突破!

从小我们就听过一首歌,歌词是这样写的‘一双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一个优秀的团队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以团队为核心的指导精神、并且还需要有位高素质的决策者。

只有设定明确的目标才能使一个团队产生共同的行动方,这一点必须是要确立的。当我们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以团队为核心的指导精神让我们有着更强的凝聚力、激进力、包容心。决策者代表着整个团队的未来发展方向,优秀的决策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面对团队未来目标的选择这就需要一个领导出来,选择最好的目标方案。如若不然,大家就会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到最后,可能团队目标就可能一败涂地。

风雨人生路-感恩

这一个项目深深地撞击了每个人的心灵,教练给我们上了一堂感恩课,这堂我个人认为是非常有意义的,道出了我感恩的心声。教练将我们每两个人分为一组结成死党,分别扮演“盲人”和“哑巴”的角色,完成“风雨人生路”这个项目。“盲人”代表被帮助的人,“哑巴”代表帮助者。在人生这条风雨坎坷的人生路上,我们每个人都像个“盲人”,当你无助的时候总会有人伸出他们温暖的双手拉我们一把,他们或许是我们的父母、朋友、同事、亲人。

很多时候我们在接受别人帮助时没有意识到别人给予我们的帮助,或是说我们觉得这些帮助理所应当!这反映了一个社会现象,我们的这个社会太冷漠,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回想以前走过的路,一路上有过多少人给我们帮助,帮助我们成功!在我们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给予别人帮助做个“哑吧”,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拉他一把,哪怕得不到他们的理解,不为别的,只为一份责任,一个承诺,一个心安理得!在这条风雨人生路上走,才能让我们变得更坚强,变得更懂得舍得。对于曾经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时刻保持感恩之情。对于我们帮助他人的心,要永远的开矿、敞亮。让我们携起手、肩并肩共同走在这美丽的风雨人生路上。

用爱点燃梦想 篇11

一、沟通心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切教学成功的保证,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曾记得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名学生在学校花园里摘了一朵玫瑰花,被老师发现后,他眼泪汪汪地对老师说,他的外祖母病得很重,他想把这朵玫瑰花献给外祖母。这位老师把他引进办公室,十分动情地对他说:“你这样小小的年纪就懂得孝敬老人,你的心灵真是太美好了,你这种美德使我很感动,因此,老师也献给你一朵玫瑰花。”接着这位老师又说:“至于你摘花园里的玫瑰花这件事,千万不要告诉你的外祖母,因为她老人家听了要生气的,老师代你赔偿好了。”试想,假如这位老师对摘花的学生一顿训斥或是交由学校相关部门处理,后果也许是摘花的学生吸取了一次教训,但是也许大大地伤害了学生。在此,作为教师应该学会各种与学生沟通的方式,假如我们教师在工作中如果能像这位教育大师一样,多一点人情味,面对学生的错误能心平气和地通情达理地去解释分析,何愁学生不向你敞开心扉?何愁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何来师生间的冲突与矛盾?

二、爱心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作为教师,要时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要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激励,帮助其在实践中建立自信。有可能无意中的一句话就会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教学实践中,我刻意创造各种让学困生“立功”的机会并及时鼓励表扬,使其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和平衡。例如,认真地完成一道作业、完成一次劳动任务、某一次作业写得规范、字迹清楚或比前一次有进步时我都会当众表扬。曾经有这样一个学生,他对学习没有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拖拖拉拉,大错不犯,小错不断……针对这种情况,我努力寻找各种方式解决,但一直效果不好,在后来的谈话中我偶然发现他之所以如此,与他的贪玩有密切关系,尤其喜欢打乒乓球,经常为了打乒乓球连作业都不认真完成,在一次运动会上,我让他代表班级参加比赛,没想到他竟然得了第一名,我及时抓住他这个闪光点在班上表扬了他,让他在同学面前找回了自尊和自信。同时,又同他心贴心地谈话,找出了症结。这样就逐步提高了他的学习兴趣,只要发现他一有进步,立即给予表扬。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他的一些坏毛病基本改掉,不但学业成绩有很大的进步,而且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都要和我谈谈,久而久之,我们逐渐成了知心朋友。

三、科学指导,使其获得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关心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或者只重视课本知识中考试内容的掌握,也许这能使某一次考试取得理想的成绩,但并不能达到教育和转化学困生的目的。其实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因此,我们在学困生的教育和转化中应教给他们多种数学思维方法和有效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我曾经教过的一位学生,她是一个可爱、文静的女孩子,平时遵守纪律,上课认真听讲,而且每天都花很多时间在学习上,但学习成绩一直徘徊在班级下游。经多方面查找原因,发现她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每天只知道做大量的习题,却不知道归纳总结。于是我教给她“预习—上课—巩固—复习”的学习方法,重点让她在预习和总结归纳上下功夫,将自己所学知识逐渐系统化,很快她的成绩有了显著提高,在后来的升学考试中,她以优异的成绩升入中学。另外,在学习方法上根据各科特点介绍一些相应的记忆方法,如,联想对比记忆、有意记忆、实验记忆、理解记忆、谐音记忆、口诀记忆等等,同时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样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精心辅导,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对学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是转化学困生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针对学困生作业中存在的错误及时给予辅导,重点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的指导。我在平时教育教学中,为学困生专门设计一个纠错本,将错误的作业再做一遍,学会对知识方法的归纳整理,不让新知识再累积疑点,提倡当天问题当天清,决不留下后遗症,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我还为每位学困生找了一位小老师,让小老师为其辅导,解决问题。由于优生与学困生待在一起的时间较多,能使学困生有更多的机会得到相应的辅导和帮助,同时对学困生的习惯等多方面施加影响,从而极大地增强辅导的效果。

总之,教育和转变“学困生”,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时刻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教师要用一颗爱心去感化他们,感染他们,与他们进行心灵的碰撞和沟通,为他们扫除知识缺漏等障碍,使更多的学生脱离学困生的队伍,使那一个个丑小鸭变为美丽的白天鹅。

(作者单位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共和镇教管中心)

点燃青春梦想 篇12

从2007年1月在无锡讨论决定筹备i CAN比赛开始至今, 中国大学生i 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走过了近8年的历程。作为高校教师和大赛发起人、组织者之一, 笔者认为, 总结以大赛为平台的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对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有积极意义。

一、就业困境带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反思

笔者在北京大学教授微机电系统课程 (英文简称“MEMS”) , 这本是一门国际前沿的学科, 然而很多相关专业学生本科毕业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业问题解决不了, 谈何创新人才培养?

如何让学生找到适合专业的工作?笔者开始在全国相关企业展开调查。2007年1月, 笔者访问美新半导体公司, 这是行业内为数很少的几个招聘微电子专业毕业生的公司, 其创办者是北大校友赵阳博士。当问及为何企业很少招聘微电子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时, 赵阳博士回答:“我也是大陆培养的学生, 我们在学校学的东西离产业太远, 学生根本不知道企业在做什么, 也不知道他们自己能做什么, 我们怎么招他们?”高科技专业的学生出现就业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学生缺乏对企业产品的深入了解, 缺乏实际创作的真实经验。

找到问题症结所在, 笔者与赵阳博士达成共识, 让学生用企业提供的器件动手做一些有意义的东西, 使他们既了解企业产品, 也锻炼自己的能力。就这样“美新杯”MEMS加速度计应用大赛诞生了。

2007年3月, 各学校开始准备报名, 西北工业大学的苑老师在该校组织了第一次评审会, 选出一部分项目参加比赛, 大赛组委会把传感器发给每个学生队伍, 开始正式制作参赛作品。9月20日, 微纳米专业年会在上海好望角大酒店召开, 参赛的17支队伍在会场外展示了作品, 没想到他们的作品引起了与会者强烈的兴趣, 参会代表们都争着去试用这些作品。学生们的创新思维才智震惊和感染了所有人。参赛选手们明白了:创新原来一点都不难;只要去尝试, 去行动, 就会有收获。

比赛结束, 组委会收到很多学生的来信。有学生说:“老师, 我非常非常激动, 从小到大我得过很多奖, 可是只有这一次是我不靠考试得奖, 是我自己和我的团队想了一个新点子并亲手把它实现出来。大家这么喜欢它, 我为自己感到骄傲, 现在我知道, 我能行!”在应试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千千万万的大学生不都如此吗?除了考试之外, 他们有没有真的为自己感到骄傲过?有没有亲手创造过什么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东西?

我们的大学教育难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的症结就是因为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创新实践的平台。学生自己动手创造新事物的过程才是对其创新精神最好的培养, 才是培养能力和自信的最好途径, 也唯有如此才能够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大学需要这种鼓励实践的教育, 而不单单是专业考试。

二、了解行业前沿, 开阔专业视野

有了2007年的第一次成功亮相, 2008年的比赛报名者很踊跃, 参与的高校也多了起来。微电子专业是个小专业, 不是每个高校都开设, 了解的人也不多。i CAN创新创业大赛要求参赛者不是做微电子器件, 而是应用创新, 作品可以涵盖各行各业。为了让更多行业外的同学和老师了解并支持比赛, 2008年春, 大赛组委会成员到处去做讲座推广。在大家的积极努力下, 2008年, 参赛高校增加到了40多所, 报名的队伍也增加到了100多支。为了保证比赛效果, 加深学生对该行业的感性认识, 组委会赛前预筛选出50支队伍到无锡去参加比赛的夏令营, 让学生与企业面对面深入探讨, 让企业的技术人员给学生作品更具体的意见和技术支持。

这一年的比赛历程让参赛学生得到两个收获:一是触摸到物联网行业前沿;二是得到国际同行认可。

2008年7月4—5日, 在无锡新区政府的支持下, “百名科技新星看无锡新区”的活动顺利举办, 来自全国各地的50支队伍100多人参加。活动中, 学生们不但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沟通, 还参观了无锡新区的高科技展览。同学们看完以后无比兴奋。

2008年的总决赛于2009年1月初在深圳举行, 与纳米微米工程及分子系统国际会议 (IEEE-NEMS) 同期举办, 这样做一则是因为组织起来比较方便, 二则也想观察国际同行的反应。学生们的作品在会场外面依次排开, 接受所有会议代表的投票和专业人士的评审。决赛来了20多支队伍, 作品有“电子鱼漂”“世博会的地球仪”……各类创新作品精彩纷呈。

从这次比赛开始, i CAN国际比赛就顺理成章地开始筹备起来, 国内外的很多知名教授都成为i CAN的志愿者、组织者和传播者, 每次在相关的国际会议上都会有一个特别的i CAN聚会, 这已成为惯例。

三、公平公开, 自由创新

有了前两年的努力, 2009年的i CAN创新创业大赛就吸引了更多的选手参赛, 一些中西部高校也纷纷加入进来。例如, 河南作为人口大省, 优质高校资源却十分有限, 那里有潜力的优秀学子更需要平台来展现自己的才华。于是笔者三下河南, 终于在郑州大学做成了宣讲报告, 这一年i CAN比赛也终于迎来了来自河南的团队。此外, 还有来自山西、陕西、湖南、湖北、安徽等地的团队, 报名参赛的学生第一次超过了千人。

2009年国内总决赛于8月在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广场举行, 那是哈尔滨最热闹的中心区。来自全国各地的50支队伍进入最后的决赛, 他们在大广场上一字排开, 接受来自大众的检验, 整整两天的展示和投票, 共接待了5万名观众, 多家媒体都在现场进行了采访, 每个队伍的展位前都是人潮涌动, 学生们有条不絮地做着各种展示和推销, 投票群众络绎不绝。有参赛学生感言:“我自从高考失败以后, 就感觉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和那些名校的学生同台竞争了, 可是今晚, 我感觉我跟他们一样棒!”

这一年, 由大赛孵化的第一个创业团队出现了:复旦大学的复翔公司。之后, 第二家创业公司就在比赛之后成立了:黑龙江金泰公司。

当时业内德高望重的王立鼎院士宣布获得比赛第一名的是黑龙江大学团队。4个大小伙子激动得不知所措:“老师, 我们做到了, 但是我们没想到、也真的没敢想我们可以得到这个奖!”有多少比赛和评奖存在着幕后操作和利益平衡, 而i CAN创新创业大赛从一开始就杜绝了所有高校教师参评, 专门邀请企业评审并将投票平台开放给大众。保持公平竞争、给每个人机会是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 是在i CAN比赛中倡导并坚持的原则。这也使得i CAN比赛在广大学生中深受欢迎。

单一的人才选拔体制让一大批有独特天赋的孩子过早地失去了自信, 其实只要有机会让他们来施展才华, 开拓和挖掘他们的创新精神、重新找回自信, 他们都是创新的主力军, 都能成为社会的栋梁。所以, 教育, 尤其是大学教育一定要多样化、差异化, 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评价、去要求大学生, 不能粗暴地打击和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走向国际, 开阔视野

2008年的两个意外惊喜在两年以后都转化成i CAN的发展契机。2010年i CAN比赛迎来了第一个里程碑式的发展:这一年第一届国际比赛正式举行, 这一年是无锡物联网的元年, 也是比赛正式更名为“中国大学生i 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一年。

到2010年, 国内参赛的规模就有了跨越式的发展, 随着参赛师生对比赛“公平公正”的口碑相传, i CAN比赛就在国内迅速传播开来。参赛省份增加到了20多个, 涵盖87所学校, 近3000人报名, 成长为一个大型科技创新活动。

2010年一个最大的进步是比赛进一步发展成国际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前文提及的第二届比赛在IEEE-NEMS国际会议上举行, 当时国际同行们就商定要做国际比赛, 把i CAN的火种传播到全世界去。于是由中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几个主力国家的老师为核心的国际组委会成立了, 开始在各自的国家和地区宣传i CAN比赛。由于中国大陆地区是发起单位, 可以有5支队伍参加国际赛, 其他国家各派3支队伍, 这也作为国际比赛规则传承下来。

考虑到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参赛队伍师生的行程便利, 第一次国际比赛还是和IEEE-NEMS国际会议相结合。2010年的1月, 比赛在美丽的厦门举行, 来中国 (包括香港、台湾地区) , 美国, 德国, 日本的17支大学生代表队和10支中学代表队齐聚厦门。德国队万里迢迢背来了智能手套和智能烧烤架, 美国队带来了智能医疗检测装置, 日本队则带来了炫酷的游戏, 中国台湾队是智能药盒, 中国香港队是泥石流救援装置。每一个队都有一个故事, 每一个队都是一个传奇。

比赛第一次采用英文作为工作语言, 厦门大学的志愿者担当翻译, 答辩现场异常激烈, 每个队都采用了独特的出场方式和表现形式。评委们开始坐不住了, 德国大使馆的科技参赞就提醒大家:“我们也提一些有创意的问题吧!”比赛的颁奖活动成了一场学生秀, 美国队跳下领奖台的第一句话是:“老师, 我明年的参赛题目有了!”

2010年初, i CAN在发展成为一个国际赛事的同时, 在比赛的发源地无锡, 也传来了更为令人振奋的消息。创建微纳园发展微纳产业的建议得到落实, 无锡创建了微纳园并引进做传感器智能感知和传感网的企业与研究单位。2009年8月7日, 温家宝总理到访无锡, 在微纳园听取汇报后当时就提出创建“感知中国”中心。i CAN比赛也从此更名为“中国大学生i 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 并沿用至今。

五、从创新走向创业

2011年6月5—7日, 2012年7月7—9日, i CAN国际比赛的两次总决赛都选在中国科技馆举行, 盛况空前, 不仅有数万名青少年和市民参观了比赛, 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众多媒体都关注了该项赛事, 引发了一股高科技创新的热潮。i CAN大赛与中国科技馆的美好结合, 推进了创新教育事业的发展, 培养了很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即将培育出很多创新企业。

2012年, 最让人感动的是从比赛中成长起来的创业团队, 例如, 黑龙江大学的郑涵及其团队成立黑龙江金泰公司。他们被2012年8月16日《新闻联播》报道。郑涵是2009年参加i CAN大赛获得冠军并创业成功的黑龙江大学的学生。他第一次参加比赛是2008年, 在朱勇老师指导下, 他和师兄们一起做了一个“电子鱼漂”, 想法很新颖, 产品也做得很好。比赛经历不仅打开了郑涵的创新思路也为他推开了创业梦想的大门且一发不可收拾。2009年, 郑涵作为队长带着黑龙江大学的师弟师妹们做了很多作品, 团队展示作品是“All in One手势遥控器”, 这个作品在全国的总决赛上获得一等奖。在那次比赛中, 有很多人来谈比赛作品的产业化转移。受到鼓舞后, 郑涵就和他的团队在学校的科技园里开始创业, 那一年他们大四。

从创新出产品到着手创业的路上, 刚出校园的郑涵及其团队经历了很多艰辛。做产品是他们熟悉的, 而找业务、开发产品、找场地、找投资、找市场等事情, 是他们最不熟悉的而又必须学会的。在“Yes, I Can!”理念的鼓舞下, 创业团队坚持着, 努力着, 克服了无数困难, 逐渐做成一些项目, 创业成功的路子越走越宽, 被央视报道后, 郑涵更是成了当地大学生创业的明星, 如今, 他的新公司已经在北京开张, 即将迈入新的发展时期。

六、走出国门, 在国际交流中提升

2013年比赛进入第七个年头, 国内比赛报名空前火爆, 有万余名学生组队报名参加初赛, 组委会的工作虽然繁忙但是井然有序。这一年最大的挑战是i CAN国际赛在巴塞罗那举行, 虽然得到了西班牙巴塞罗那当地大学和研究院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2013年6月19—21日, 来自中国 (包括香港, 台湾地区) 、美国、德国、新西兰、瑞士、日本、新加坡等世界各地的学生代表队在会议现场进行了两天的展示和比赛, 气氛异常热烈。来自世界各地的千余名专业人士参观了学生的作品, 比赛赢得了全世界同行的关注和支持。i CAN创新创业大赛终于从一个源自中国的梦想逐渐发展成世界青年“展示才华、追求梦想”的舞台。在会上还遇到了不少以前参加i CAN比赛的同学, 特别是颁奖的晚上, 这些同学 (包括第一届国内比赛的冠军和第一届国际比赛的冠军) 主动聚集过来, 大家聚在一起高喊:“We are i CAN Family! (我们是i CAN大家庭!) ”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普普通通的大学生, 已经从当初稚嫩的参赛选手成长为在最重要的国际会议上报告自己研究成果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富有创新梦想和创业理想的青年。

2013年参赛的选手中还有中学生以及在中学参加过比赛的大学生, 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执著精神感动着每一个人。有一个日本学生, 名叫桥元佑真 (Hashimeto Yuma) , 他们队做的是一个新型的机器人玩具。从周日下午报到开始, 他就穿着一套专业装备给大家演示, 答辩的时候, 他还是穿着这套行头, 像机器人一般跑来跑去地演示, 他的敬业精神让所有人都感动。

2014年, 第八届中国大学生i 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参赛规模达到18000人, 普及到了全国各地的数百所学校, 成为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要平台之一;2014年第五届i CAN国际比赛作为日本仙台“科学日”的重要活动顺利结束, 参赛国家达到20余个;2015年i CAN国际赛事将移师美国, 2016年则由法国承办。如今i CAN已经成长为国际上青年创新的重要赛事和展示舞台。这8年“长征”的实践表明, 鼓励学生将专业知识付诸实践创新, 为他们搭建展示梦想和与社会交流的舞台, 会培育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摘要: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现创新型国家不可缺少的环节。高端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就在于学生的创新潜质没有被激发出来。据此, 中国大学生i 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着力于传递“相信自我、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 鼓励学生们用专业知识创新产品, 点燃创业梦想。八年的推广发展, 大赛影响范围逐渐扩大, 从国内走向国际, 从中涌现出的无数创新成果和创业公司无不诠释着最好的创新教育模式。

上一篇:高等职业教育制度下一篇:园林工程师岗位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