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中的农村教育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困境中的农村教育(共8篇)

困境中的农村教育 篇1

但在农村,均衡发展的路还有很远,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急需解决,做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了解现在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地区差异,了解现在农村小学的现状,更要了解农村的发展方向,不要一味的追求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而是做好基础性的工作,保障农村小学教育的良好发展。

因此,针对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布局调整限制农村小学教育发展

地域限制了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首先由于布局调整,大部分农村小学都已经闲置,大量学生涌入教学条件较好的中心校,即使用再优秀的教育资源也进入不了已经闲置的地区进行教学,使得整个校园无人问津。

其次,优秀的教师不愿意去偏远的.山区工作,偏远地区的孩子得不到新的教学理念,得不到更新的教学知识,很多家长不得不为了孩子的发展,在较好的,有优秀教师的地方租住。

再次,农村小学现在校舍设施、校舍结构与新的教学楼、教室相比都无法比较,致使现在农村小学留不住学生。

二、家庭思想观念陈旧

农村孩子上学是唯一的出路,想要成才,想要离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这块土地,只有学习,这是所有家长都明白的道理,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家长的思想还是比较陈旧,转变很慢,很多家长在学生上六年级后就因家距离学校很远,孩子学习不好等理由不愿意让孩子再上学。

在家长心里总是想,怎么地也混口饭吃,孰不知,未来的农村也需要知识来武装。

当家长把他们陈旧的教育思想,以及陈旧的生活观念灌输给孩子,孩子没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力,用一种消极的思想来对待学习,使得学习状况每日欲下,导致农村小学整体教育水平下降。

三、教学资源得不到更新,教育理念得不到转变

近几年国家一直在提倡“均衡发展”,无论是教育还是各行各业都需要均衡、稳定的发展,但现在农村小学根本达不到均衡发展,无论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老师都明白一个道理,均衡发展很难,不是一时的工程,而是长期,需要攻坚的难题。

就我们所工作的学校来讲,农村小学的各项教育资源与中心校、市内学校无法相比,例如:教师资源、媒体资源、生活环境资源,农村小学应该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下。

另外现存的农村小学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要远远不及中心校、市内一些学校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多。

偶尔出去学校,由于理念的脱节,回来到本学校还能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只能囫囵吞枣的,“假装”的用新的理念来完成教学,其实这样更影响教学。

农村小学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要想改变只能从最基础的教育规律、方法的逐步转变,农村小学的教学不是拔苗助长。

四、加大政府管理力度,加强农村小学的资源管理

农村小学整合后,校舍闲置,学校准备利用闲置的校舍做为基地,对学生进行一些教育,或者临时闲置校舍,学校会定期清理,为再招收学生做准备,但在此过程中,部分村委会,会以各种理由,强制收回校舍,以校舍为村建等理由,将校舍卖掉,获取利益,这也加快了农村小学走向消亡的进程。

因此,个人认为做为政府,要加大力度,协助学校管理好校舍,校舍无论是村建、还是政府建设,都是为了教育的发展所建,不应因为校舍问题成为阻碍农村小学教育展的绊脚石。

为了更好解决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推进农村小学教育城市化进程,让更优、更好的教育教学资源从城市走到农村,使得农村孩子也得到像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真正把均衡发展落到实处。

第二、加强现在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从基础做起,从农村现有老师水平的基准做起,也就是说农村教师培训要符合农村教育的特点,要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这样培训才是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

第三、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让更多的孩子能体会到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体会到政府对学生的关爱,这样农村小学发展才有希望。

我们更希望政府加大对农村小学的资金投入,有一个完善的资金投入体系使得农村教育才更有保障。

第四、开办家长学校,定期培训家长,让家长从现有的思想观念中转变出来,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方向,以及对孩子进行的教育方法的转变,从而能让家长真正的来支持我们的教育工作。

困境中的农村教育 篇2

一、加大教育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

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任务, 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但在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并没有保持同步增长, 教育投入跟不上教育规模的发展, 很多学校虽然挂了职业学校的牌子, 但是实验、实训条件非常差, 难以适应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所提出的对劳动者技能的新需求。这种缺欠的后果是阻碍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而尤其是农村职业学校, 更是可想而知了。如果学校在教育投入上严重不足, 学生在学习上没有实验实训基地, 单纯纸上谈兵, 很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由于没有实习的机会, 学生不能从实践中感受, 没有工作的经验, 长久就会失去信心, 出现厌学、辍学等现象, 时间久了形成恶性循环, 影响学校的招生。因此加大教育投入是政府领导, 学校领导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

二、加强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强校”

作为农村职业学校面临的现状是专业性教师师资匮乏。由于教学条件艰苦, 教学环境差, 教师待遇不高, 留不住高技能型人才。使得学校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 耽误了学生的学业。学生对学校评价形成负面影响, 造成招生困难的局面, 阻碍了教学的健康发展。作为农村职业学校, 要大力倡导人才引进战略, 推进“人才强校”。以推动教师专业化为引领,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求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结构合理, 适应职业学校定位、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 为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关注每个学生, 营造和谐师生关系

自卑是职业学校学生的普遍心理, 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 都是重点高中录取不上的学生, 进入职业中专, 觉得低人一等, 他们的感情很脆弱, 有时一点小事也会刺激他们那根自卑的神经。因此, 作为学校老师和领导要从一点一滴考虑, 入学伊始学校就要注重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和自信心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关注学生心灵, 针对学生思想实际,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心理疑难、心理困惑, 及时进行咨询解答, 为学生营造了健康的精神家园。职业学校的学生, 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又缺乏刻苦精神, 渴望一技之长又不知如何下手, 思维灵敏活跃又常常自信心不足, 乐于接受实训课教学但厌倦理论学习, 有时甚至产生敌对情绪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 循循善诱, 因材施教, 关心每一名学生, 对学生的要求不要太高, 让学生感受家的温暖,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专业紧跟市场, 与社会需求接轨

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直接影响到职业人才的培养。专业设置要与社会需求接轨, 职业教育才有生源、有出路。为此, 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主, 专业设置上要本着“专业追着市场办, 老师围着学生转”的原则。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 按照“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就设置什么专业, 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的思路, 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做到“无缝接轨”。例如: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 各行各业的人才短缺, 学校可根据市场需要, 开设专业, 如: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应用等新型专业, 着力培养市场紧缺型人才。同时, 组织市场调研, 及时了解市场用人需求, 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论证, 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搞好与市场的对接, 使专业设置更加科学合理。

五、就业渠道通畅, 解决后顾之忧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学生选择职业教育就是选择就业。目前, 社会上“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作为职业教育, 要关注学生的就业方向, 要和招生一样同等重要。现在的企业用工希望是用到专业技术强的员工, 录用职业学校的学生, 他们省去了培训的环节和费用。所以他们乐意录用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这也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就业基础。作为职业教育的领导, 要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 到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了解用工行情, 为学生的就业解决后顾之忧。因此, 在加强市场调研、及时收集了解社会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的基础上, 学校要建立“招生———教学———就业”一体化合作模式, 可以尝试“订单培养”“校企合作”“校校联合”等多种形式, 拓宽就业的路子。

当前农村教育面临困境及对策 篇3

关键词:农村学校;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276-01

改革开放和九年制义务教育方略的实施,农村中小学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农村劳务输出由此引发的离婚率的上升,催生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出现,这些问题也应引起足够重视。

一、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和九年制义务教育方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及体制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经费紧缺、地区发展不平衡、忽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问题逐渐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

(一)教育經费严重短缺。从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来看,中国的教育投入水平,还低于欠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教育部长袁贵仁在会上指出,2012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2万亿左右,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首次达到教育法规定的目标,从世界水平来看,发达国家是达到了5%左右,欠发达国家的比例是4.1%,我国的教育投入在全世界范围来说还属于低水准。

(二)教学设施落后,办学条件较差。农村教育问题主要在于学校教学条件差。从整体上看,农村小学的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经过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排危、普九,农村的教学条件有一定的改善,但总体来讲,教室、食堂、宿舍,大多是上个世纪所建,砖混,还有砖瓦结构,达不到标准;学生住宿条件差,学生的宿舍有些使用废弃的教室改装而成,运动场质量差,缺乏运动器材,没有语音室、阅览室、音乐教室、图书室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没有实验室等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当然在新建的学校内配备了班班通等教学设备,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维护,真正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成了一种摆设,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不大。

(三)师资力量薄弱。我校是一个九年一贯制学校,全校有教职工74人,年龄在30岁以下占13.5 %,30至40的占 22.97%,40至50岁的占35.13%,50岁以上占 28.38 %,平均年龄 43.7岁。所在学校的老教师绝大部分是民校教师转正,所传授的知识也明显跟不上学生的实际需要。中年的大多是八、九十年代的中师生,年轻教师中,真正的师范院校毕业的比较少,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扩大。由于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低,工作条件差,因此有文凭、素质高的教师都奔向大城市,致使农村中青年优秀教师流失严重。教师队伍结构失调,许多课程缺乏专职老师任职,难以对学生实施系统教学,严重制约学生全面发展。由于农村学校信息闭塞,使得教师的业务能力提高缓慢,单靠几次课程培训,收效甚微,也无法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

(四)家庭教育成本增加。由于我校地处的是一个边远山区,农民的实际收入增长缓慢,大多家庭相对贫困。但为了整合教育资源,我镇已经撤销所有村小,将全镇的小学集中在一起上课,缩短了战线,集中教师资源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但是由于学生大多距离学校较远,学校又没有足够的住宿条件,每天都由家长负责接送,不安全,早出晚归不能够保证学生有的充足的睡眠,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的家庭甚至租房来照料孩子的生活起居,大大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

(五)亲情缺失,缺乏良好的家庭环境。由于地处偏僻的乡村,经济相对落后,不少学生的家长外出务工,我校90%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将监护权利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托付给其他人,由于这些原因使得孩子亲情严重缺失,孩子处于无监管状态,情感发育不良,心理不健康,早恋、安全等各种问题日益彰显,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营养不良,个子偏矮,甚至带来一些社会问题。

二、对策

随着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真正做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放。目前各地教育经费的投入,特别改变是办公经费等都严格按生均人数划拨的做法,农村学校,特别是边远山区,由于入城务工的人数剧增,在原籍就读的生源呈下降的趋势,办学规模日趋减小,所得的投入机会越来越少,得到的经费越来越少;与此相反城市里的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不但扩大班额,扩建校舍,大量占用教育经费,形成规模效应,目前这种态势很严峻,我国的国情表明,我们短期不可能废弃农村教育,农村教育的严重滞后必将拖累社会发展的进度。为此我认为应该加大对农村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的投入,合理调整网点布局,共同发展,真正意义上做到教育公平。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社会的发展成果,体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二)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每年从新招聘的人员中选出优秀的者,到边远农村任教,充实教师队伍,;坚持和完善支教制度,通过建立对口学校,让条件好的学校派出学科带头人或者骨干教师到偏远山区支教,有利于提高支教学校教师的业务水平,从薄弱学校派人到对口学校观摩上课,促使其业务进步。选派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有实效性的培训,尽快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能力,也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评职晋升有针对地向这些地区倾斜,对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的教师进行奖励,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广大农村教师的积极性,也有利于留住农村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扎根农村、安心工作,这对于教师队伍结构的合理,队伍的稳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政府加强招商力度。各级政府部门积极开展工作,招商引资,发展企业,一边促进本地人们的增收,改变当地人民经济收入的单一模式,另一方面使得农村的富余人员足不出户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有力的维护家庭的稳定,减少留守儿童的比例,有利于的经济发展,社会的稳定。

(四)整合一切力量,呵护儿童身心健康。当前留守儿童,单亲儿童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政府要在这方面起主导作用,净化周边环境,包括网吧,游戏厅等场所;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怀,引导他们认真学习,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聚集一切爱的洪流,保障这一特殊群体的健康成长。

尽管当前农村教育困难重重,但我深信只要举措得当,定会有灿烂的明天。

浅谈农村家庭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篇4

---------以贵州为例

施秉县马号中学潘翠

摘要:在中国教育的大环境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不协调甚至相互冲突日益明显,特别是农村的家庭教育,一直存在着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本文试着从农村现状、农村家庭本身、学校及社会等几个方面入手,分析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困境,并分析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一些建议和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传统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尤其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具体内容包括孩子的成长教育,也包括孩子的成人教育。家庭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随着现代元素在农村的不断深入,农村孩子不由自主、无可避免地接触和面对各种外面的新东西。加上家庭结构不完整、家长接受文化程度低、家长自身压力等等,造成农村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疏忽,孩子的权利(被抚养权、受教育权、发展权等)没有得到合理的享受或者受到侵害。农村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所存在的偏差和失误,也已引起有关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家庭成员之间情感与行为的困惑在农村日益严重,几十甚至几百年来的中国农村家庭传统教育观念和方式正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1.农村家庭教育得不到重视

家庭是每一个孩子的第一生活环境,家长,特别是父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首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结束教育的开端。作为家长,最关心的当然是孩子,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在农村,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农村的父母亲把家庭教育的概念简单地理解为只负责孩子的温饱问题,其他方面的教育都交给学校的老师。他们把读书和教育一概而论,因此无法做到亲力而为地区重视和践行家庭教育。

农村学校普遍存在这样一种非良性的现象,教师对孩子们的家长抱有不信任和不放心的态度,就连家庭作业都很少让学生在家里完成。老师或许认为学生的父母大多不认识字,对于孩子的教育就更谈不上了。当教师对家庭教育失去信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后者要想顺利和持续发展就难上加难。

社会上,对于农村教育问题是很不敏感的,只是由于最近几年出现诸多留守儿童问题,才把人们的视线拉倒农村孩子的生活和教育问题上来。对农村的教育投入的也只是向学校倾斜,没有或者确实对于家庭教育方面很到位的宣传和必要的引导,使家庭教育问题一直处在边缘境地。

2.家庭教育主体缺失,负责教育的成员主要是祖辈或母亲。

在农村,由于经济来源的不稳定,很多年轻人和中年劳动者都喜欢或被迫外出打工,“抛妻弃子”的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恰恰就是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留在家里照顾孩子的只有祖辈或者妇女,所以在对孩子的成长教育方面,很多家庭都是由祖辈或者母亲担任老师。祖辈们受传统文化习俗影响较深,他们的教育方式很多都是遗留下来的传统模式,知识方面又欠缺,对孩子的学习帮助不大;母亲们,本来在接受教育时就遭受不平等的待遇,她们留下来的原因就是因为不认识字,所以都属于文盲或者半文盲的程度,对孩子的教育通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在农村的家庭教育中,出现教育者的文化程度偏低并受传统模式影响的现状。由于大众传媒在农村的发展愈发迅速,孩子可以从电视、电影等获得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孩子对生活或者学习都有一定新的的认识,这使家长面临新的挑战。如果家庭教育跟不上或者对孩子的新认识无能为力,不能给孩子指引正确的方向,就会出现让孩子自己在成长道路上步履维艰的现状。家里只有几个负责温饱问题的老人或者母亲,面对如此诸多挑战的家庭

教育现状,确实让人担忧的。

3.家庭教育与学校脱节现象严重。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孩子接受教育和影响其思想行为的重要途径之一。孩子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学校、社会和家庭都发挥着各自特殊的职能作用。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是学校、社会和家庭几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虽然家庭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对孩子的心身发展起着最特殊的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所不能替代的,但家庭教育也不可以一意孤行,与学校教育脱节。

现在农村的教育就出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脱节的现象。老师不相信家长,学生在学校的一切均由老师全部包办,不和家长交流。家长太相信老师,什么都交给老师,自己孩子出现问题不自己主动解决,都等着学校处理。

在农村的学校里很少开家长会,老师与家长见面只是在开学的时候。平时很少有家庭作业,课后作业也只有老师的勾叉来作为评价,很少有家长的签字。对孩子的成长问题老师有老师的看法,家长有家长的看法,但没有老师和家长共同协商的看法,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很多的决定是孩子自己做出的。目前,这样的局面使孩子的成长出现不协调的现状。

(二)农村家庭教育的主要困境

1.亲子教育不断弱化,不断出现隔代教育。

受“民工潮”的影响,农村家庭亲子教育不断弱化。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流动不断加快,大批农民为了生计离开自己多年赖以生存的土地,到沿海发达城市和地区务工就业,因我国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发达城市高昂的教育费,这些农民工不等不将子女留在原籍,放弃了对孩子的亲身教育,使现在农村不断出现各代教育的局面。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缺席,让这些孩子在生活上、思想上、都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和教育,使得农村的孩子教育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而且人们现在更在乎家庭收入或者家庭建设的比较,对孩子的成长采取自由成才的放纵态度。农村庞大的打工群体给孩子的影响很大都是物质的直接性,说教的方式没有以前的效果,也很难实施,在家的老人对孙辈的教育大多数也只是抱着长大成人而非成才的希望。

2.农村社会环境、传统观念令人担忧。

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村的自然环境、村寨文化、人家关系等对孩子的价值观念和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甚至整个生活方式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特别是对未成年又缺乏父母监管的农村孩子而言,村寨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由于农村父母外出打工现在的影响,农村所剩人群都是孩子和老人,很多孩子都自由成长,孩子内心的变化和孤独很少有人去过问。导致很多孩子出现孤僻、冷漠、自闭等不利于个人健康发展的现象,甚至让孩子对这个社会产生排斥和厌倦的负面情绪。

农村很多的家长都有一个想法,他们认为的教育是不包含德育和其他技能的单一的文化教育,在生活中除了文化教育的其他思想技能等方面都不让孩子有机会进行系统地参与和学习。文化教育在农村的教育中占最主要的位置,父母认为文化教育是培养孩子学习知识和运用能力的唯一途径,这样的想法使孩子接受全面教育的机会大大降低,农村孩子想要成才也变得困难。

3.家长目标不明确。

毫无疑义,家长永远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参与者,是对孩子培养目标系统工程的重要决策者。然而,在现在大部分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农村地区,这些参与者和决策者也失去了明确的方向,甚至出现培养目标偏离的现状。盲目从众和失去目标的家长,如何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和引导他们在正确的教育道路上健康成长,这是昵称家庭教育发展最大的阻碍和困境。

如果用时代来作比较的界限,我们不难发现,在物质丰富到不像艰苦岁月那样需要用精

神和信仰来支撑生活的现状,孩子们最大的问题是思想傲慢,心灵脆弱,追求个性,遇挫则倒,我们不希望回到担忧温饱的年代,但是,物质欲望太容易得到满足导致很多孩子失去勤奋刻苦,奋发拼搏的精神,无疑会抹杀孩子们的创造力和独立生存能力。这是社会某些不好的风气和潮流对他们心里的侵蚀,因为他们一生下来,就沉侵在物质的享受中,他们容易失去奋斗的目标。

一直生活在农村的家庭教育者很难接受现代元素对孩子的影响,他们不理解甚至抵触学校对孩子实施的现代教育,面对学校和社会教育对家庭教育观念的冲突,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开始变得迷茫,失去明确的方向。

4.农村家庭教育投资面对的风险阻止孩子前行。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学习能学有所成,长大后有出息。农村的父母也不例外,他们希望孩子们能“跳出农门”,最终会走出大山奔向大城市。

随着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农村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走进学校,走进高等学府。但是伴随人口众多带来的越来越来严峻的就业形势,农村读书的孩子毕业时遇到的就业压力比城里的孩子更大。这样的回报让很多父母担心他们的投资,还不如从小就让孩子出去打工赚钱,这样的观念使农村的家庭教育偏向物质追求化。

二、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分析

1.农村家庭收入对家庭教育投资的影响。

对家庭教育的投资,大部分来自家庭。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而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又与家庭收入有关。但是,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其结果就是经济条件跟不上,使教育的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

2.农村父母普遍的教育观念。

在农村,很多父母存在着“分数至上”、“教育无用”、“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传统教育观念。这些僵化和传统的观念影响农村家庭教育的发展。他们的教育只是在乎智育,而忽视了对孩子德育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如果忽略对孩子实施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这就使孩子受其不能形成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更谈不上对孩子的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等美育能力的培养了。马克思曾说:“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消毒剂。”孩子应该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和社会公益活动,有意义地劳动能帮助孩子认识外界环境,对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育无用观”在大学扩招以后逐渐流行,并为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教育者接受。近几年的大学扩招使很多高等教育的学习者就业困难,农村父母认为这样的投资风险很大,导致害怕或者不愿意承担投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风险。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在中国存在了数百年,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更是被封建家长奉为圣言。虽然现在社会上提倡男女平等,但在一些农村地区这一观念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家庭教育者,许多家庭教育者人人不愿意将太多的金钱和心力投入到女孩子身上。

3.农村的家庭教育者的自身状况。

家庭教育的实施需要通过家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来实现。因此农村家庭教育者的自身素质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重大影响。比如职业因素,农村的家庭教育者都是农民,这样的职业背景对子女的影响不仅直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而且也体现在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上。

三、对农村家庭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1.发展地区经济文化,给家庭教育提供环境。

在农村,经济收入地下的原因迫使众多的有劳动能力的父母外出打工,因此,只要大力发展农村地方经济,使农村家庭就近便可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这样他们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孩子的教育上。在农村还可以充分发挥地区文化的功能,与社会一起建设爱心家园,关注农村的孩子成长问题。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利用对当地优秀文化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转变传统的、固有的、不正确的认识和方向,从而充分发挥当地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2.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

家庭教育绝不仅仅只是对孩子的学习辅导,而更多应对孩子成长过程综合素质和多种功能的培养教育,即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单靠家长来完成这项工程师有难度的,必须加强和学校老师的合作。

3.提倡农村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的建设。

很多农村家长想通过自身的改变来影响和教导孩子,可是怎么改变?怎么教导?这些问题很难解。希望得到引导却无人应答的现实,导致很多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片面地加强自己的意愿和见解。这种普遍的现状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对学校教育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恰好可以弥补这种遗憾和空缺。

4.提高家长自身修养意识。

家长本身的修养,对孩子来说就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在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在孩子身上总会看到父母的影子。所以,为人父母,唯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才能给孩子带来真正意义上的良性教育。

困境中的农村教育 篇5

一、电化教育的意义

电化教育的内在发展意义在于对教师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进行有效培养,促使科学技术与教学理念之间形成有效融合,对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时代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农村教育中逐步得到了广泛应用,对教师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手段的进一步拓宽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支持。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的作用性以及价值性由此充分体现,对满足农村中小学生课堂教学的内在需求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持,同时也对教师教学能力及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二、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的困境

1.学校领导的电化教育培训理念滞后。从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发展的基本现状来看,问题最为突出的即是教育培训理念存在滞后性。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培训的作用在于增强教师新传播媒介的有效应用能力,使其能够有效地扩充教学信息量,以此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及效果。然而当前农村中小学主要是学校领导下的电化教育培训,在培训理念、培训方式上都存在着滞后性,跟不上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学的需求。

2.城乡教师电化教育培训不平衡。从城乡教师电化教育培训基本现状中可以有效总结出,城镇学校的教师电化教育培训力度较大,并且培训教师的专业性以及专业能力相对较高,而乡村教师所受到的电化教育培训的力度明显不足,专业性以及专业能力也难得到有效保障。形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程度较低,对新媒体在学校课堂教学中所起到的根本作用了解较少。同时,在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培训的范围小,时间短,参与人数少,培训程度也是比较浅显的,这是导致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的困境出现的根本原因之一,对此,突破其困境的具体途径应从这一方面展开相应地思考。

3.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培训的课程资源不完善。在电化教育培训的课程资源方面,农村中小学是比较匮乏的。由于农村大多地处偏远、闭塞地区,资源流通相对较少,课程所涉及到的往往仅仅是多媒体应用,这一部分课程资源是新媒体教学的最基础的构成部分。从当代中小学硬件资源发展进程来看,像电子黑板等相应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对于这一方面的内容并没有充分涉及。这样,在教学中的课程资源单一性由此能够得到充分体现,课程资源不能有效地保障教师培训效果,不能形成有力的影响,从而致使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存在困境。

4.农村中小学教师资源紧缺,工学矛盾。从中小学师资配备角度来看,农村中小学教师资源相对紧缺,教师数量明显不能满足于教学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教师工作量相对较大,工作负荷较强。在这种形势下,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培训工作开展就存在一定的矛盾,一边是繁重的日常教学工作,而另一边则是电化教育培训,教师在工作中往往只能满足或者不能满足一边的工作需求。这是当今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困境出现的重要因素,而这一因素对电化教育培训质量所产生的影响往往也是巨大的。

5.农村中小学的远程培训观念相对滞后。远程培训作为提高电化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对培训资源形成积极共享的优势,可以有效缓解农村教育资源的匮乏问题。但是目前农村教师在远程教育方面依然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或者存在着陌生感。电化教育的开展,本应对此作出改变,然而农村地区的电化教育不到位,对于远程培训的观念认识程度不高,一些教师认为远程培训所具有的可信程度不高,因此参与远程培训的积极性很难调动,以此导致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开展力度以及开展形式并不能够得到有效保证。这一方面已经成为当今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培训的具体现状所在,同时电化教育培训效果所具有的积极层面并未得到体现,消极负面作用却由此不断生成。

6.资金保障机制不健全。在电化教育培训的有效开展过程中,资金保障可以说是关键性因素,只有形成系统、完整的资金保障机制,才能使电化教育培训免除后顾之忧。但是在农村,这个资金保障体系并没有得到相应完善。首先,教育管理部门没有设置电化教育专项基金,虽然也会有资金投入到农村中小学的多媒体设备上,但是对于电教站的投入缺乏足够的力度和重视度。很多电教站都没有先进的设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传播。其次,很多学校管理者认为电化教育培训只需要对基础方面进行相应地开展就能够满足需要,资金的投入以及电化教育资金的具体规划并没有得到具体明确,保障机制构建方面还存在诸多的漏洞。从这一角度不难看出,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发展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在于资金保障机制构建的完善与否。

三、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困境的突破策略

1.端正学校领导的电化教育培训理念。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培训理念的转变,作为推进电化教育发展的根本前提,也是改变当今农村中小学教师电化教育现状的核心要素所在。有针对性地端正电化教育培训理念,强化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开展力度,可以适当地满足农村中小学生发展的切实需求,对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形成有力的促进作用。从这一角度出发,为了确保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农村中小学可以专门成立由学校行政、电教组长为主的电教领导小组,由各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组成学校电教教研组。加强组织管理力度,将信息化教育技术工作明确列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把现代化技术的运用与管理工作置于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位置。学校领导只有切实加强领导与管理,端正电化教育培训理念,才能确保该项工作井然有序地开展。

2.实现城乡教师电化教育培训的公平。城乡中小学教育一体化发展思想作为推动农村中小学建设与发展的核心理念,对教师电化教育培训的发展水平提出了具体要求,对于培训教师能力、素质以及配备方面都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以满足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在教师能力方面,强调培训教师所应具有的专业能力,对其培训内容以及专业培训范围进行有效地研究,并且针对培训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有效提升,为培训过程提供有效地保障。同时,要对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培训师资进行科学、合理地配置,满足农村教师对于新媒体应用能力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从而保障培训力度以及培训频率的合理性,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多媒体教学操作能力的不断提升,与城市中小学电化教育培训水平之间逐步缩小差距,真正地实现城乡中小学电化教育形成均衡化、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切实有效地保障农村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城乡教师电化教育培训的公平性能够得以体现。

3.整合优化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培训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是对电化教育资源形成有效共享的关键。针对电化教育培训内容以及途径的开发,对已有的先进课程资源进行有效优化,将其较为传统的教育培训内容进行合并,使其培训过程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这一层面来看,这是对软件教学资源形成有效利用的重要途径,并且能够结合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培训的实际情况,对教师的内在需求进行充分满足,开展电化教育培训能够有效结合教师具体的.目标及水平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内容构建,对教师传统电化教育思想进行有效转变,营造出良好的培训氛围。而针对课程资源的整合主要根据培训内容所具有的发展价值进行有效删减,将较为传统的内容进行具体合并,使得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培训内容不断丰富,满足新媒体课堂教学应用的根本需求,对教师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提供软件资源的有效保障。

4.解决农村教师培训中的工学矛盾。农村教师培训中工学矛盾的具体解决方案在于对教师数量进行必要的扩充,使得教师结构配置具有较强的合理性,为教师自身的教学压力有效减轻提供根本性支持。教师工作压力的消除能够减轻工学矛盾,使教师对于电化教育培训的参与能够产生积极作用,并且对于教学与培训工作开展的平衡性不断加强,促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对于电化教育培训的了解程度不断提高,增强电化教育培训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在实践中对于培训内容能够得到有效应用,促使教师教学效率不断提升,对其培训工作参与的积极性不断加强,实现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有效性的提升,满足新时期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

5.加强农村中小学的远程培训。从远程培训所具有的优越性角度出发来看,其能够对电化教育培训资源形成多方共享,合理减少培训资源浪费现象的产生,使得培训模式以及培训途径得到不断拓宽,有效地转变了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培训所存在课程资源以及培训师资不足的根本现状。先进的培训资源传播过程主要通过网络传播途径进行有效开展,并且能够对其借鉴功能进行有效完善,推动培训资源流通性不断增强,满足不同地域电化教育培训的具体需要,并且对传统的培训形式进行有效转变,提升电化教育培训所具有的针对性,让农村中小学教师在第一时间内能够认识到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加强教师自身对培训工作的参与性与主动性,以此对培训模式以及培训手段形成有效拓展,使得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培训过程所具有的价值能够得到最大化挖掘。

6.建立稳妥的培训经费保障机制。资金的有效投入是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培训开展的根本性保障因素,培训经费保障机制的科学构建也是资金投入有效性及准确性的关键所在。从培训经费的管理角度来看,内在监督机制以及评价机制的构建作为核心要素,将教师监督与评价作用进行有效发挥,促使培训经费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同时培训经费分配的合理性也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对转变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培训现状提供坚实而又充分的保障性条件,促使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培训工作开展能够得到更为有效的保障。

从农村中小学课堂教育发展层面而言,教师多媒体教学应用与操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影响作用,而电化教育培训则是对其能力进行有效提升的关键。随着教育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中小学相关领导以及教师对电化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还应得到进一步加强,以此推动课堂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唐夏芸。我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化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2]谢艳梅。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3]宗敏。湖北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策略探析[J].软件导刊,2006,(10)。

农村中学城里教师的困境 篇6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日益加快,一些农村教师鉴于各种考虑,纷纷在城里买房居住,成了城里人。他们的身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们是农村教师?还是城里教师呢?姑且把他们称为农村学校的城里教师吧。家住在城里,工作单位却还在农村,这让他们既享受不到城里教师的待遇,也没有了农村教师的便利。这一特殊群体的存在,已成为农村学校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关注他们,就是关注农村教育。

小唐是一所农村中学的英语老师,也是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工作积极热情。前两年,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他在城里买了一套房子,把孩子安排在城里上学。可方便了孩子,却难为了自己,他不得不两头奔波。既要照顾家里的孩子,又要操心学校的孩子。时间一久,他吃不消了,且不说身心疲惫,单是来来回回的车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不得已,他只好辞去了班主任工作,并改代了地理课。这样,他就由原来一周14节课加两个晚自习,变成了一周6节课,而且还不用上晚自习。然后,他再把这6节课调在两天上完,每周只要来两天就行了。虽说学校每天都要点名坐班,不来罚款,但算一算还是不来划算。他也只能忍痛割爱,面对现实。

象小唐这样情况的老师,不在少数,而且还有增加的趋势。对于他们的困境,设身处地想也确实不易,值得理解和同情。但从学校的发展来看,这种现象也给学校带来了一系列的困境:一是不少优秀教师离开了班主任队伍,放弃了热爱的专业课,主科改副科,甚至不想代课,造成了师资的严重浪费;再就是调课、冲堂现象严重,课程安排不合理;还有长期不点名,使坐班流于形式,影响其他教师的积极性等等。

农村地区幼儿教育的困境之我见 篇7

一、农村地区正规幼儿园供小于需

农村地区幼儿园的数量逐年增加, “涉及到孩子的各个行业都能挣钱”这一观念已经成为了社会上的共同意识, 于是私人兴办幼儿园狂潮来袭。但是这些幼儿园的办学普遍不正规, 所提供的设备质量较差, 并且卫生条件也不能保证;所聘请的教师也不是来自正规的幼儿专业院校, 多是一些初中毕业的农村女士, 这样不正规的幼儿园数量如此之多正是由于正规幼儿园数量较少, 很多乡镇都没有开设幼儿园, 只在县城有几家正规幼儿园, 很多农村距离县城远, 为了就近上学, 孩子们只能去上一些不正规的幼儿园。

二、农村地区幼儿园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

对于幼儿园来说, 除了硬件设施之外, 教师是幼儿园开展教育的灵魂人物。现在的幼儿大多三周岁就步入了幼儿园, 在这里他们接触、模仿的对象就是教师, 这些教师大多来自于不正规的教育机构, 很多就是初中水平, 在怎样教育学生上没有概念, 幼儿来到幼儿园也就是换了个人看孩子, 这样的教育配备很难让学生学到系统的幼儿知识, 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学习, 也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农村地区幼儿园的办园经费紧张

幼儿园的各种设施添加、各种绘本的购买、教师的工资等都是幼儿园经费的主要开销。但是在当前农村地区幼儿园的经费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增加, 县财政在这一方面的拨款较少, 很多幼儿园的教师工资依然很低, 甚至不够家里日常的花销;由于缺乏经费, 幼儿园不能给幼儿添加游戏设施、绘本、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学生在幼儿园也就是跟着老师念一些儿歌、抄写一些拼音字母等, 一方面限制了幼儿思维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幼儿的眼界, 让幼儿不能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昌金.谁来关注不堪重负的农村教师[J].乡镇论坛.2004 (19)

[2]张文兴、李炎.农村教师生存状况调查及应对之策[J].四川教育.2004 (Z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现状分析 篇8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同时,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就是目前的一大困境。本文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分析,通过留守儿童的规模,分析其存在的心理、知识、道德、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困境,用以加深对留守儿童相关问题的认识,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补充建议,并探求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和谐发展之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 教育困境 ; 现状分析

【基金项目】2013年湖南省职成教育学会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协会联合立项重点课题资助项目。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074-01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随着农民工大规模的涌入城市,保障其子女公平接受义务教育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1]因此,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是探索缓解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的基础,也是我国当前的教育热点问题之一。

一、目前农村留守儿童规模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个弱势群体的数量规模,目前有着多种数据。2004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通过在甘肃、河北、江苏等省开展的调查,认为在农村义务教育年龄段所占的比例达到47.7%。据此数据估计,就全国而言,最保守的农村留守儿童数目也不会少于1000万。2005年,人口学研究者段成荣和周福林利用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抽样数据,估计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的比例为8.05%,据此推算全国留守儿童为2289.2万人。[2]更有2008年来自中国妇女网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约4000多万。

实际上,留守儿童的分布是有地域性的、不均匀的。留守儿童现象主要集中在西部和中部省份,特别是西部省区。而这些关于留守儿童的数据调查主要是分县、或分区进行,所以统计的数据结果与现实存在的数据难免有些误差,现有的这些数据也是我们可以参考的依据。对目前的现状来说,至少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确是一个数量巨大的群体,并且,随着城乡经济发展的加速,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农民工群体正在以每年500万的速度在增长,那么留守儿童的增长速度也会相应增长。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的研究现状

从已有的政策效果来看,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在农村有需要且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3]这种寄宿制学校将原本由家庭分担的照顾、教育的责任转移给了学校,由于教师在对孩子的关心、教育方面要比孩子的祖父母更专业,所以,在很大程度上给了留守儿童莫大的帮助,也给了孩子们一个比较稳定和谐的学习环境。但是,这种长期的寄宿制生活也有一些弊端,比如:活动的范围太小,寄宿生活单调,娱乐活动缺乏等等,都会让孩子们感到压抑、烦闷。而2003年国家提出的“两为主”的教育政策虽然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和实施,不過,这只是对流动到城镇的农民工子女提供了一定的教育便利,因为这种政策还是有一定的入学门槛;而对于仍然留守农村的孩子来说,意义不大。

1.心理健康教育

据2005年的一份心理健康调查数据显示,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65%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监护人进行心灵沟通,30%的留守儿童直言恨自己的父母。学者李峰则指出留守儿童心理障碍较多,表现为攻击型和畏缩型两类。全国妇联宣传部部长王卫国如斯说:“逾千万人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其实像水,既弱也强。播撒关爱,明天的他们将回报社会以和谐;若漠视其成长中的问题,明天,这些问题将有可能成为社会的灾难。”[4]这也说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容小觑。但目前的现状是,对于在农村学校或社区建立心理咨询室的情况,确实与现实差距较大。

2.知识技能教育

对于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来说,由于孩子的父母基本上都是远离家乡务工,而担负监管责任的主要是年老体迈的祖父母,可想而知,这些孩子知识能力的培养主要还是指望学校。但近些年,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出现了一股流动热潮,特别是一些年轻的骨干教师的流动,给学校的教学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由于农村地区贫困的环境制约,比如:教学设施简陋、教师的投入与收益的不成比例、学生生源减少、周边环境影响等等因素,导致一批又一批能力强的教师拼命往城区调动。对农村地区的学校来说,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对处于受教育地位的留守儿童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3.道德情感教育

情感方面的亲情缺失。对留守儿童来说,来自父母的爱是最无私、最伟大的,同时也是最渴望的。很多长期远离家乡务工的父母,为了节省电话费,也为了能多赚点钱,平时很少给家里孩子通电话,长期的亲情需求得不到满足,慢慢地累积到孩子对家长的漠视,甚至有些孩子开始对父母有些怨恨。虽然目前也有社会各界的关爱活动的支持。

道德方面的行为偏差。留守儿童之间的交往具有这些特点:他们比较喜欢与那些同样父母在外务工、自由度大的留守儿童为伍,而不喜欢与那些父母在家、或是家庭教育比较严的同学交往,因为“同病相怜”嘛,留守儿童都有一些共同的特性。[5]但是长期的选择这种交友方式,很容易让留守儿童误入一些社会不良群体中,比如偷窃团伙、吸毒团伙、传销队伍等。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长期的与这些不良分子待在一块,难免发生道德行为上的偏差。

4.人身安全教育

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极度缺乏,由于父母的监护空缺,而其他监护人对儿童的安全教育意识的淡薄,往往是在出现极严重的安全事故之后才引起产生安全教育的意识。而近几年出现关于留守儿童的安全事故特别多,比如央视2011年2月24日的统计报道称,当年中国共有2万名青少年非正常死亡,其中留守儿童占绝大多数。[6]其中《广州日报》就报道过,广东惠州的林就万夫妇长期在深圳打工,三个女儿由80多岁的老人照顾,结果大女儿因蜡烛引燃大火烧成双腿残废,二女儿用柴火烧水引起严重烧伤,三女儿在提开水时,被热水严重烫伤。这种悲惨的安全事故原本是可以避免的,但由于缺乏安全指导,才白白让生命之花受到摧残,这是留守儿童目前令人堪忧的安全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目前面临的教育困境,根源于社会文化的变迁引起的家庭教育缺失,郭晓霞从社会学视角提出缓解的对策,前提是引导留守儿童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转变其“重养轻教”的传统观念,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和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更加关心其学习和心理健康状况;途径是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三者间的合作;根本是结束农村留守儿童的留守生活。[7]

立足长远来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应着眼于从根本上结束他们的留守生活。

参考文献

[1]田慧生,吴霓.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61

[2]转引自周林,青永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4:5

[3]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01.5.29

[4]选自王卫国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的题词.2007

[5]周林,青永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4:50

[6]谭明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问题探析[J].教育管理.2012.10

上一篇:余秋雨《文化苦旅》简介及摘抄下一篇:校庆心得感想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