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观摩课有感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观摩课有感(精选8篇)

语文观摩课有感 篇1

11月8日,参加了教委组织的语文教学观摩课活动。观摩了王营营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上册的《猫》及王寿明老师执教的六年级语文上册的《一面》。针对这两节课,我谈谈自己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认识。

去年,我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师。也曾经讲过《猫》这一课,《猫》是老舍先生一篇经典的散文,语言优美,用古怪一词统领全文,展现了猫的可爱之处和主人对猫的喜爱之情。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我抓住了“古怪”一词,展开讨论,让学生读文本然后提炼出文本中所有对立的词语。如:老实、勇猛、贪玩、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等。由学生根据这些词语质疑,然后根据学生提出的质疑,根据自然段的顺序进行问题排列。然后逐段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我以为我的教学方法充分的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学生提出问题时,用时过多,而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总是不得要领,我高估了学生的能力。而王老师这节课即显示了学生的自主性,又引导的恰到好处。细节处理上的度到底该怎么把我,下一步是我应该研究的方向。

我所在的学校没有小学高年级,对高年级的课很陌生。听了王寿明老师这节课,我对高年级语文教学也有了很深的认识,注重写作方法的培养,通过质疑词语探讨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手法。整个课堂师生互动默契,教学目标明确,尊重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如:导入环节运用以前学过的文章以及鲁迅的文章特点、人物性格,结尾处再次运用“知识树”总结全文,首尾呼应,也给学生写作提供了一面镜子。

语文观摩课有感 篇2

这是一次探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科研活动, 参赛老师都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语文学科进行整合, 呈现了在课程整合理念下语文课新的教学模式。

虽然受条件的限制, 这次比赛把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并没有得到实现, 但从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认识和整个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来看, 较之以前有很大进步, 这也是本次比赛的一大亮点。

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就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流畅。虽然, 不同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方式不可能完全一样, 但是一些共性的原则是存在的。在这次比赛活动中, 不少参赛老师都以先进的教育思想, 教学理论为指导, 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的设计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创建, 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 据此, 想谈点粗浅观感。

本次比赛最突出的一个特点, 是参赛教师对于学习环境的设计。很多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殊优势为学生提供逼真的教学情境, 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 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 声像同步, 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 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 使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

例如在《幽径悲剧》上课之前, 教师用视频播放了一段“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关于季羡林老人的介绍, 画面上老人清癯、慈祥的面容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这位大学者的心灵距离, 燕园幽雅宁静的环境, 让学生获得了对“幽径”的直观感受。主持人对于老人生平和学术成就的介绍让学生对作者, 特别是作者的为人和思想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有了这样的知识“补给”, 再次走进“幽径”, 就能较好地感知作者的喜怒, 把握文章的主旨。

《都市精灵》的教学设计中, 教师更是通过课前对网络资源的利用, 为学生搜集, 挑选, 整理了可以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大量图片, 音像资料, 化静为动, 学生在课堂上, 欣赏到从西伯利亚飞到昆明的红嘴鸥的独特魅力, 观看到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人民广场上白白胖胖的鸽子与游人相嬉戏的温馨场面, 更可以领略到美国旧金山渔人码头旁若无人地打斗、游戏、争抢地盘的海狮的有趣景象。脑海中抽象概念被具体化, 形象化。课堂的气氛因此而轻松, 活跃, 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从这些课上, 我们都看到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对学习环境进行设计, 即提供了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良好环境。

如果说, 教学设计仅仅停留在对学习环境设计的话, 显然是对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片面理解, 因为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第二部分是:对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在这点上, 《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有很好的体现。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 首先考虑的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也利用图片和视频, 创设了一个“烟雨楼台皆入画”的优美情境, 让学生在一种诗情画意的意境中亲近文本, 走入文本。

而本堂课最大的亮点是在指导学生研读文本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上, 教师采取“先扶后放”的方式。在简单地回顾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后, 教师示范讲解了文章的第三小节, 即抓住“亭台轩榭的布局”体现苏州园林的特征这一小节, 教师设计了三个问题:

(1) 朗读语段。

(2) 试用一句话概括亭台轩榭的特征。

(3) 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凸显这一特征?

学生在回答问题 (3) 时, 需要运用说明方法的有关知识, 课前设计时, 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预先给学生提供了必要的信息资源 (如说明方法及作用, 表达方式, 字词赏析方法等) 。这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点击超链接, 说明方法的相关知识就显示出来了。学生对教师提供的资料有选择地进行利用, 很顺利地解决了教师提出的问题。

在教师引导讲解一段后, 再放手由学生对文章主体部分进行自主探究, 也就是体会苏州园林的局部和细部如何体现苏州园林的特征。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后, 在教师的指导下, 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 任意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语段, 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 完成教学任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通过这样的方式, 对信息技术合理和最大限度地利用,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了较大的体现, 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很好地实现了由简单的学习环境设计到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 也就是说, 抓住了内因和外因两大块, 体现了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理念。

“惜时”主题班会观摩有感 篇3

第一,主题选择要能为学生所在意。学校在学期开始之前一般会对主题班会的主题进行总的设计安排,这是必要的。但这种安排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根据班级自身的状况选择适合具有实际教育意义的主题。据说,“惜时”这一主题的选择,就是依据班级有学生不能合理利用学习时间而精心设计的,体现了班会主题选择的灵活性、实用性和多元化。我校也有教师曾为解决两个同学之间的矛盾冲突,特别选择“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作为班会主题。由于主题内容是学生身边熟悉的事,同学们参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很高,班会进行的很顺利,不仅两个同学握手言和,全班同学也都在如何处理同学关系方面接受了一次观念上的洗礼。还有一位班主任发现班级里个别同学出现早恋倾向,他并没有直接点明或阻止,而是以“青春期的变化”、“学会做情感的主人”等为主题组织班会,面向全体同学进行了心理疏导,在班级中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导向,起到一定的劝诫作用。实践表明,班会的主题选择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越容易关心在意,班会的实效性也就越突出。

第二,组织形式要能达到“润物无声”。班会组织形式创新的目的就是克服简单枯燥的说教,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班会活动。我们可以把班会设计成辩论会、恳谈会和娱乐会,也可以是诵读比赛、演讲比赛等组织形式,只要把合适的主题与形式相结合,就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惜时”主题班会之所以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就是从一开始借助诵读的形式,师生共同在音乐声中缓缓吟读《明日歌》,教室大屏幕上不断变换各种催人奋进、勤勉向上、刻苦学习的画面,这样的氛围把珍惜时间的观念深入到学生内心,同时也使学生脑际间升华起“重学”、“劝学”的思想意识。在一个优美的环境里,轻柔的音乐让人放松,朗朗上口的诗歌让人陶醉,同学们情动而神往,感受到古人对时光的无限眷恋和感慨。当然这样一节主题班会是需要师生在课前做一些准备的,师生共同准备的过程,也正是学生最好的自我教育过程。

第三,资源材料要能引起学生共鸣。主题班会的资源材料没有固定的来源,既可能是一张报纸、一本书,也可能是一段影视资料,有时也可能什么也没有。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根据活动环节设计整理班会上要使用的学习资源材料,发动学生搜集与班会主题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料等。活动中资源材料的丰富与多样,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对学习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由于“惜时”主题班会召开之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因而教师对各环节把握准确到位,学生搜集到的资源材料也能丰富多样、开拓视野。有位同学运用电脑搜集了《昨日歌》《今日诗》和《明日歌》,在交流中就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兴趣。全班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反复比较阅读,最终对时间的认识生发出更加丰富的想象。紧接着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颜真卿的《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引起同学们的共鸣。教师又适时提出问题:“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惜时?结合自身学习情况谈一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分析。最终师生总结出:“惜时就是合理运用时间,我们应该做到胸怀大志,勤奋学习;学会学习,提高效率;持之以恒,养成习惯。”这样一节准备充分的主题班会,在带领学生走进新的认知世界的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应该怎样去做,这体现了主题班会的实效性。

第四,德育目标要能体现多方面提升学生思想认识的高度。主题班会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每节主题班会虽要解决班级的实际问题和矛盾,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实现德育目标。“惜时” 主题班会不仅帮助学生学会合理运用时间,更是引导学生站在古今名人的思想高度上进行心灵对话,学习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大无畏精神。同学们咏诵陶渊明“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诗句知美好时光不可虚度;观《长歌行》中“壮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明白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读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懂得为国建功立业心切。正是站在前人对“惜时”的认知基础上,同学们才会站得更高、看的更远,对珍惜时间、励志读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正是主题班会的意义所在。围绕不同的主题确定并实现班会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信、信心、感恩、文明、做人等方面的德育目标,主题班会才会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焕发出思想教育的活力。

回想以往观摩过的农村学校班会活动场面,可以说大多流于形式,主题被弱化、片面化,不能完全体现德育目标,教育作用收效甚微。这往往带来一个很不好的结果,就是班会经常被其他活动所取代。有的学校把每周的教师例会和班会安排在一起,使侵占班会活动时间成为了一种常态,最终使主题班会失去了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立足之地。作为农村学校,要想突破当前主题班会所面临的困境,只有高度重视主题班会模式的多样性探索和创新,才能真正增强主题班会的实效性。

【王炳栋,山东省胶州市第二十三中学,中学高级教师,胶州市德育工作先进个人】

责任编辑/李书华

语文观摩课有感 篇4

观摩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以下几个方面给我感受颇多。首先是朗诵课文和写粉笔字。看了一个个老师在台上声情并茂的朗诵课文、工工整整的书写粉笔字,心中突然生发出一些感想:其实我们平时的上课不也就是这样做的吗?朗读、写粉笔字是我们语文课堂最基础的东西,可为什么到了素养大赛的舞台上就变成了一种精彩呢?当然这和参赛的选手是各地选拨的最优秀的人才有关系,但是,除去自身天生的条件之外,难道这些我们平时课堂中最基本的能力我们就做不好吗?其实,现今的语文课堂中我们语文教师类似朗读、粉笔字书写等基本功的运用,基本属于在同一水平上的不断重复。可以想象,这样同一水平的机械重复对我们真正的语文的高素养的形成有没有价值呢?我想。至少是不会有太大进步的。其实,只要我们抓住每节课的机会,从课文诵读到板书一个个都认真对待起来,我们的每一节课都将是我们进步的机会。从而,是我们的每一节课都有进步,每一节课都有提高,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该会有多大的提高啊!

其次是才艺展示。才艺展示环节全方位地展示了当代青年教师的个人素质。慷慨激昂的朗诵、欢快激情的舞蹈、优美动听的歌声、精妙绝伦的书法作品等,把听课老师们带进了一个美妙的世界,展示了选手们深厚的基本功。这是一场精美的艺术文化盛宴,使得我们再一次感悟到:语文教师要一专多能,普通话要标准,朗诵的语音、语调、语气要训练有素,情感饱满,富有感染力和影响力,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唱歌、跳舞能落落大方,书画琴棋能信手拈来。

第三就是课后的知识问答。这次知识问答的题目多为文史知识,博古通今,涉猎广泛。现场出题,现场作答。参赛选手基本对答如流,精准到位,体现了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展现一个教师的底蕴。语文课程涉及的面极广,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地方风俗,作为语文老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杂家”,丰富自己的阅历,关注我们生活里的热点、焦点,寻找能引起学生心灵共鸣的切入点。未来的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这样的角色要求促使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厚的智能素养。

语文观摩课有感 篇5

龙容

首先,我非常荣幸参加了此次小学语文第6届青年教师赛课活动的识字教学部分。作为一名不成熟的青年教师,任何一次外出听课都是我学习的大好机会。此次活动在武隆县体育馆举行,在这三天的时间里我们听到了“不同风格”、“不同版本”的语文教学优质课,受益匪浅、感触颇多,现将自己一些粗浅的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

本次听课活动,我们一共听了十五位老师的授课,十五位老师各具特色、亮点纷呈,充分体现了各个地区的先进教学水平,这些优质课无论是在知识结构、授课方式上都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素质教育观念,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了感受语言美、感受中国文化的广阔空间。

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讲好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在这几天的听课中我发现他们都有几个共同特点:

1、教师角色定位准确。整堂课中教师始终以一个合作者、伙伴、朋友引领孩子们走进课堂进行学习,始终微笑面对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2、老师们的语言准确规范。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证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3、教师教态亲切,表情丰富,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课堂的组织、调控能力更能体现教师的艺术功力丰厚,在课堂上能够灵活应变,左右逢源。

要想上好一堂课,首先教师对教材的解读非常重要,如何准确制定教学目标,深切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是我们每个教师备课时要仔细钻研的一个重点。执教这些课的老师,每个人对教材的使用都是创造性的合理编配,更有着自己独特的实践设计。如大渡口区的程嘉老师教授《这儿真好》一课,《这儿真好》是西师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一只小熊在荒岛上,渴望其它小动物跟自己一起玩。教师先是让学生感受小熊在岛上的孤独。然后,这时课文中出现了一句话,小熊做梦都梦见自己跟其它动物一起唱啊,跳啊。教师抓住课文中的这句话,让学生学学小熊的样子,一起来唱啊,跳啊。结合到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放松。此处,该老师正是巧妙地将课文内容与课间律动结合了起来。

其次教师的备课应把握“老师、学生、教材”三位一体的关系,学生始终是课堂参与的主体,任何教学环节的设计都不能脱离教材、脱离学生。本次听课的一个突出的感受是各位参赛教师在“备学生”这一环节上尤为突出,因为教师使用的学生都不是自己所教的学生,在这一环节上更体现了教师的高素质和课堂应变能力。如来自巫山的一位老师,当她在跟学生的几次打招呼过程中,学生都不理,将场面陷入到一个非常冷的环境中。而此时,老师没有一点尴尬的表情,而是不慌不忙地采用了另外的打招呼的方式跟学生沟通,建立感情。其余几位教师的教学也充分体现了在学生环节上的精彩准备,利用各种形式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思考、回答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让课堂成为孩子的阵地。

在优质课的比赛中,教师的基本功尤为重要,参赛的大部分老师的基本功非常扎实,在她们的授课中,无论是教师的表演,还是教师的语言、教态,都显示了一个教师扎实的语文素养。多个老师都让学生感受了汉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语文观摩课有感 篇6

我和来自全市3000多名教师、50多位教研员一起亲眼见证了16位赛课教师呈献的精彩的课堂,领略了他们的教学风采,感受了他们的课堂教学氛围,见识了他们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设计。16位赛课教师,16堂习作教学课,异彩纷呈,各具特色,大赛所传递的一些作文教学的新理念、新信息让我受益匪浅。

一、乐习作——激发兴趣,营造快乐的习作课堂

教育家赞可夫也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的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由此可见,良好的写作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乐习作,抒发独特感受”是本次作文赛课的主题之一,参赛教师都十分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如何引导学生愿写、乐写、会写方面下足了功夫。因此,老师们把平时儿童爱玩的、爱看的、爱做的游戏、魔术等搬进了课堂,让学生沐浴在快乐的习作课堂氛围中幸福地成长。如潼南县梓潼小学的贾悦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玩“吹泡泡“的游戏,彭水县羊头铺小学的张小红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玩“添嘴巴”的游戏,秀山县东风路小学申小艳老师让学生跟着大屏幕模仿QQ企鹅头像的各种表情,还有的老师组织学生“搬手劲”,有的甚至在课堂上表演魔术。当然,还有的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声情并茂的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激发了内心创作的兴趣,学生作文的思维更开阔,思维更趋于完善,从而增强 学生作文的趣味性和信心。

二、巧引导—— 从内容入手,开阔思路,开放习作素材

小学生习作一定要以内容的指导为主,习作指导环节基本思想是“从内容入手”,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本次参赛的老师们都突出了习作指导从内容入手,依托生动具体的内容去进行形式上的指导。他们在进行习作指导时,都十分注重让学生大量地感受内容,在增强对内容的感受之后,让学生通过一些句式进行表达。

本次作文教学课中,所有参赛教师不约而同地注重从内容入手,教会学生勤观察、善思维,落实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的习作说真话、吐真情,表述具体、生动、形象。内容是怎样来的?其来源有哪些?归纳赛课老师的做法:

第一是调动学生积累,包括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尤其要注重调动学生生活积累。如北碚区朝阳小学周辉老师执教的《传统节日中的习俗》,老师运用猜谜游戏、齐读传统节日儿歌、多媒体创设情境和查阅资料等多种形式,调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习俗在头脑中迅速活跃起来,为习作表达奠定了基础。

第二是创造开展活动,让学生个体体验。做某一个活动,做某一个游戏,再进行内容上的表达,这是创造体验,这也是习作的内容的一个来源。如教师在课堂上开展的“添嘴巴游戏”、“吹鸡毛比赛”,让学生在课堂上“看桔子”、“剥桔子”、“尝桔子”等,及时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在活动中的见闻和感受,充分调动学生丰富的表象活动,丰富学生对生活的认识,让学生获得充实的习作素材,提高了写作能力。这样让学生亲身参加活动,在活动中亲身体验,既有乐趣,又为个性写作打下了基础。

第三是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童话家,他们是五彩绚丽的梦幻的制造者、追求者。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提出的新要求:“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内容”。如渝中区第二实验小学的李婷婷老师执教的《我会变》,教师解放思想,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以学生想象 “变成海鸥” 的内容为教学的线索,一步一步巧妙地引导学生讲清楚、讲生动,完成了“习作要求”中的各个目标,达到水到渠成,不露痕迹的效果。沙坪坝区滨江小学的陈慕阳老师在引导学生“写童话故事”教学中,更是引导学生“朝向想”“朝后想”,让童话故事中的人物“说起来”“动起来”,启发了学生如何想象,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即使在一些“写实”的作文教学中,也离不开引导学生联想,如《吹泡泡》教学中,教师这样引导学生想象:“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它们飞上了蓝天,想„„;它们飞进了校园,想„„;它们飞进了草地,想„„”。通过引导想象,开阔了学生思路,使作文内容丰富多彩。

三、转行为——扎扎实实、朴朴实实、简简单单教作文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语文教育名家杨再隋在《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针对当今一些语文课堂出现的一股浮华之风、授课者而极尽“包装、渲染、夸张、展示”等手段,极力追求奢华、轰动、精彩、艺术”的课堂效应,呼吁:让我们平淡地、简单地、扎实地、轻松地教语文。其实作文课也一样,也应该倡导“转变教学行为,扎扎实实、朴朴实实、简简单单教作文。”

在本次大赛中,老师们尽量摒弃了那些表面上的课堂上的热热闹闹,摒弃了那些虚浮的东西,使课堂教学达到真实、朴实、扎实的效果,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了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语文素养。如奉节县师范附小的杨蓉老师执教的《走进果园》,课堂教学中没有那些奢华、热闹的表演,也没有绚丽耀眼的课件,就是实实在在的引导学生有顺序观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强调对水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等进行观察,还要把自己感受写进去,扎扎实实地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沙坪坝区红糟房小学的王兰老师在教学《写一种动物》时,采用“慢镜头,抓动作;看动作,猜想法”实实在在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重激励——多元评价,有的放矢

讲评课重在交流评析、指导写法,解决“怎样表达、表达的效果如何”的 问题,让学生“有话能表达”、“有话善表达”。即如何做到内容具体、有一定条理、文从字顺、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等要求。

在课堂教学作文评价环节中,几乎所有参赛教师都注重以肯定优点为主,在展示、交流、对话中让学生学习别人的优点,并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教师要及时地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亮点,并精心呵护亮点,哪怕一个词用得恰当,一个句子写得准确都会毫不吝啬地激励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最佳”。如垫江县的陈维老师在《看图编故事》中采用“五星级”评价法,按“写清楚——有序写(一星);写具体——动作、神态、心理(二、三、四星);好词佳句——五星”的评价法,让每个学生都有争“星”的机会。

语文观摩课有感 篇7

在一次校际交流中, 我听了某校教师一节《马说》观摩课, 教学环节如下:课堂由一位学生主持, 在简单导入之后进入第一个环节:背诵课文, 采用分小组抢背形式, 背得好的, 主持人在黑板上给那个小组画一个五角星, 多者为胜。结束后进入第二个环节:课本剧表演。角色有伯乐、千里马 (甲) 、千里马 (乙) 、读话外音者等。表演结束后进入最后一个环节:谈谈这篇课文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仍采用第一个环节的形式。

这节课完全由学生自己组织、完成, 教师没有参与教学活动, 上课教师和听课教师一起坐在听课的位置。在课后组织的评议中, 大多数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认为这节课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学生作为主体, 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气氛热烈,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是一堂成功的课。然而我认为这节课就课本剧表演这种形式而言是值得肯定的, 但就这节课的组织形式、组织过程及课堂效率来说, 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 这堂课过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而忽视了“以教师为主导”, 没有真正领会“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在新课改下, 教师的主导地位并不是说被弱化了, 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就符合新课程标准了, 因为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过程需要教师的指导, 知识和能力需要教师的培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需要教师的熏陶。像这节课, 教师完全脱离了课堂, 变成了旁观者, 课堂就显得散乱, 效率非常低。如果把一节课比作一次航行, 那么预设的教学目标就是航行的目的地, 教师则是舵手, 航船可以让学生自己划, 但是教师必须要掌好舵, 以最快的速度、最快捷的路程到达目的地, 这才是成功。

其次, 这节课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意是想体现新的教学理念, 突出新课改, 但却走向了极端。过去老师怕学生不会, 反复讲解而形成“一言堂”, 学生始终是被动学习;在新课改后教师又不敢讲了, 怕被戴上“满堂灌”的帽子。像这节课, 学生不好好读书, 不认真思考, 一味地讨论、抢答、表演, 这其实是对“以学生为主体”的误解, 这样一节课下来, 学生既没有积累多少知识, 又没有受到多少情感的熏陶。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讨论的问题, 提供对学习内容或过程的反思以及互动学习的机会, 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形成对文本的统一认识。但前提必须是在教师精心的设计与组织下, 在教师适时的指导下来完成。

再次, 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组织的活动过程。而这节课目标不明确, 重点、难点不突出, 更谈不上重点是如何解决, 难点是如何突破的。比如, 这节课没有朗读指导, 从背诵情况看, 学生对朗读的节奏、停顿、语调、感情等根本把握不准, 背诵时吐字不清、丢字、添字等现象严重。学生会不会正确释译课文也不知道, 但并不是说每一篇文言文都要字字落实地去翻译, 但最起码要弄懂课文大意, 掌握重要词语的意思及用法, 才能正确理解、分析课文。在学生谈文章的主题时, 大部分同学随心所欲, 想哪说哪。当然, 对一篇文章主题的理解应因人而异, 但必须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 可联系写作背景、写作目的、作者的生平去把握, 不能想哪说哪, 这时就需要老师的指导与点拨。同时这节课没有体现“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这一目标, 比如:学习这篇课文, 联系生活实际, 思考在当今社会怎样才能多出人才, 人尽其才?或在当今社会, 你怎样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等。有了这样的问题, 再让学生合作探究, 才能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 探究课文内涵, 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小学语文教学有感 篇8

一、平淡致静。教师要做到心静如水,学生雅静无声,不讲奢糜,不求浮华。然而平淡不是平板淡漠,更不是平庸散淡。平淡之中,有时也会奇峰突起,有奇思妙想,有神来之笔;有时也会峰回路转,有曲径通幽,有柳暗花明。平平淡淡教语文,方露语文本色。如苏轼所言“无穷出清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在某种意义上说,平平淡淡更像一种心态、一种风格、一种修养、一种境界。平淡为真,返于自然,归于纯净。教师持这种心态,就会心平气和,以真心与文本、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以真情和作者及学生进行真诚交流。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二、贵在一个“爱”字。爱教育、爱学生、爱学习,这是老师对待事业的态度。作为一个教师要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要爱工作,爱学生,爱学习,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成长中是一个鼓舞者,激励者,爱会使学生产生智慧的火花。特别是现在的留守儿童非常多,他们没有了父母的爱,所以教师的爱显得尤为重要,一句问候,一句提醒会让学生感到无比的亲热,莫大的关怀。作为一个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才能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让学生对你产生仰慕之情,从而努力的学习。

三、注重一个“宽”字。无论哪一方面的内容都要懂一些,特别是新课程提出要求多学科的整合就体现了这一点。如能充分利用学科资源的整合或学科教师的力量来上课,那肯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提高综合业务能力也很重要,说好普通话,写一手规范字儿,写好文章等对学生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重在一个“用”字。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实践中发现问题,边反思、边学习、边求教,在实践中取得了成绩,就总结成功的经验,及时地写下自己思想的轨迹,并提升到指导教学的高度上。如我们学《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鲁迅先生应用了一些描写手法把一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家少年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课后,我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描写手法应用到小练笔上来描写自己的小伙伴,这样,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课内所学的知识,而教师通过学生地练习来反思自己地教学,以便为后面地教学作铺垫。再好的东西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出好坏。

上一篇:国庆应急预案下一篇:校园文化经典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