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读书心得体会

2024-1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悲惨世界读书心得体会(共8篇)

悲惨世界读书心得体会 篇1

他天生是坏人吗?能想的办法他都想了,但是侄儿侄女还是没有吃的,眼看着要饿死了,他只能铤而走险去面包店偷面包,却被抓,判了刑,这一关,就是19年。在监狱里,没见过善良美好,没有人善待他。出狱后也一样。大家都认为他不是好人,被所有的人拒绝和歧视。力气比别人大,干活比别人卖力,收到的`报酬却比其他人少得多,质疑却只得到冷冷的一句:你只配得到这么多。

冉阿让从火中取出一枚滚烫的银币,握在手心灼伤自己,悲痛欲绝后悔万分,后悔自己抢了一个路过孩子的银币。这件小事,比他坐牢时遭受的痛苦,还要让他刻骨铭心。因为抢一个孩子的银币,是他真实犯的错,也是他下意识的行为。所以他把这件事当作自己的耻辱。这一段显示出人生发展的惯性:一直被别人凶神恶煞地关着、管着,被认为是凶恶、不知悔改之徒;出狱后,无人收留入住、到处不卖东西给他吃;用自己的力气尽心干活,做的最多,结果却只拿到最低报酬,质问为什么扣他的钱,却得来不屑的回答:你,只能拿这么多。希望一点点地被蚕食了。当他到神父住所,受到热汤、面包的款待时,他用着惯性粗鲁地吃东西、恶狠狠地对话,还理所当然地偷走神父的银餐具。当他因为银器被抓回时,神父为他解围并把一对银烛台也送给他。与他平时遇见的人和思维完全不同。这种善和理解,应该是他内心一直渴望和认同的,却从来没有人给过他、没有人向他展示过,他第一次动摇了。这个猛烈的心灵冲击,让他有些受不了。他在乡间路上休息和思考这种矛盾。这时,一个穷孩子路过,掉下一枚银币,他立刻恶棍上身般,鬼使神差地抢下这枚银币,还凶狠地威胁让那孩子滚。这符合人们对他的一贯定位和认识,他也认同了,所以一有机会,他就立刻显示这种惯性。但是,他内心的本能,让他立刻意识到:这是错的。他马上跳起来喊那个孩子。但是那个孩子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他想反悔也没有机会了。

全书中,更冲击我内心的,是沙威:忠于职守、道德楷模,最终却在认清冉阿让的真实面目后不能饶恕自己,悔恨到无法呼吸、无法再活下去。问这世间,会有几个人,因为自己的错误而后悔自尽?放眼望去,处处多的是这样的人:即使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也能吃得下,睡得着,还想各种办法为自己辩解、贴金,恨不得全世界的人都认为他是最好的。

有的人,注定光芒万丈。沙威,连上帝都为他的死垂目。这是改变人生观的一本书。有的书、有些人,庆幸遇上。

我小时候在县城长大,大多数人家住平房。我家住的那一片平房,矗立在小城的西南边,一大片。相互串门很方便,哪一家电视声音开大了,附近其他家就当收音机听了。那时到平房乞讨的人挺多。住平房白天不会关着门,比楼房讨到钱的概率高,因为住楼房肯定是关着大门的,陌生人敲门大多是不开,当然也不敢随便开。讨饭的,男女老少都有,给他什么都行。到门口开了口或者还没开口,我家不管谁在家,从不会让人空手而归。一碗米、一把山芋干、五分钱、一角钱、旧衣物等。遇到饭点,我家肯定会给盛上热饭热汤,还搬个凳子让他坐下来慢慢吃。举手之劳。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这么做。一大片的平房,不给的,斥责的,给了还要教育两句的,占多数。我妈说,有人上门来讨要,一定不能让人家空手;给东西时不能扔;面目言语要和善如平常……稍微能过得下去,谁好意思开口向人要啊!那是被逼到什么份上了,才会抛弃自尊开口。我小时候,农村老家有一位老师,家里三个孩子。他的老婆曾经被逼无奈出去讨饭。每天去很远的地方,找没人认识的地方去讨,因为要顾忌到丈夫当老师的脸面。丈夫肯定知道啊,因为每天的饭都是百家米——一个米口袋带出去,人家给点什么就装什么,带回来后也无法分出来。

经常有人推着板车走乡串巷卖货物,有衣物、蔬菜、蜂窝煤什么的。有一个山东小伙子,二十出头,经常推了板车来卖生姜。后来好久没见到。有一年,有一个年轻乞丐来门前乞讨,低着头,没什么力气的样子。妈妈给他盛了饭让他坐下来吃。他一声不吭地低头吃着。突然我妈认出他:你不是那个卖生姜的吗?!小伙子说是的。我妈继续问,你怎么不好好卖生姜,出来讨饭?小伙子回答,出来卖了好几年生姜了,突然生重病,攒的钱都花了,没钱回去,家里也穷……后来妈妈给他一点钱,还找了几件衣服送他,妈妈边找衣服边抹泪。小伙子感谢后走了,从此再也没看见他。妈妈时不时地想起来,说他是不是后来就没了?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也没有能力帮助他。他在前几家的拒绝和呵斥声后,来到我家,他可能很艰难地努力开口讨。也许,看到这么热心的妈妈,他不好意思再来打扰,又或许,眼泪让他想起来自己的妈妈,他也不忍心再来。我宁愿相信他渡过了难关,终于回家了。

我的孩子出生后,妈妈过来帮我,每天出门买菜。那时住六楼,没有电梯。冬天里的一天,她买菜出去,很快又空手回来。急急忙忙问我,上次谁送来的那包衣服呢?找到后她跟我说,我们孩子还小,这包衣服嫌大,我先拿去送人。急急忙忙又出了家门,我都来不及问她什么事,带着孩子也没办法陪她去。好久后,她带着菜回来了。原来,在菜场门口,有一个年轻男子带着三四岁的孩子在乞讨。妈妈见孩子穿的单薄,赶紧让那人等她回家拿衣服给孩子穿上,还买了煎饼给他们。她说那个男的流泪给她磕头了,她边说边抹泪。现在,流浪者和乞讨者在光鲜亮丽的现代化城市里很少见到了。

我的外公资助过很多学生和穷困老人;我妈妈呢,半辈子操持着一大家子,很不容易,但是凡是能帮的,她从来都是先帮了再说。今年春节,跟往年一样,有很多小辈来看望我父母。我生气那些外地回来的,不看新闻,不知道自我隔离,却去给我父母拜年。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受过我爸妈恩惠的,他们一定要来给我爸妈拜年了,才心安。我外公和爸妈是善行一辈子,很多人记挂和感谢着他们。他们自己没觉得做了什么,也遗憾自己没有更多的力量。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回报”二字。他们按照自己天生的品行行事而已,无所求。

如今我和孩子在路上遇到乞讨者,会蹲下来轻轻放硬币;自己刚买的食物会放到路边乞讨、卖艺人手里……不过最近两年,在闹市区很少见到乞讨的了,城市的规划和安全有序占了上风,也没什么人再讨论:看到乞讨的人到底给不给他们钱。眼不见了,还有什么讨论意义。现在经常遇到有人挑了水果在路边售卖,一般都是晚上遇见的居多。水果店网店铺天盖地的,货比三家,非常方便。但是我遇到路边摊,还是会买,比如炒板栗,烤红薯,卖水果。还遇到过几次很老的老人向路人兜售针头线脑、日历等。我和孩子都是他们的顾客。

悲惨世界读书心得体会 篇2

一、读为古训

学书画要先临摹, 学技能要先模仿, 学语文就得读书。提到语文课, 人们会很自然联想到琅琅读书声。课堂是书声琅琅的地方。我们的古人是很聪明的, 他们把学生到学校学习就叫读书。古代的私塾学堂里走出无数杰出人士, 他们学习语文几乎就是在教师指导要求下读书、读书、再读书。他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是整天大谈道理, 教语文不是通篇讲析而不让学生去多读书, 而是让他们在多读书中模仿、积累, 在多读书中训练、自悟, 让学生反反复复地读、认认真真地抄、老老实实地默、一字不漏地背。“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的道理或许就是从这里得出的吧。不读书, 妄图通过教学所谓知识点而完成教学任务, 对付各种考试, 师生围着知识点似乎成了教学的法宝, 这不能不说是当前教育的悲哀。

二、读以悟道

阅读教学过程是对文章客体的一种认识过程, 深入理解这一认识过程的规律是开展好阅读教学的关键, 而让学生多读书是前提。不少语文教师普遍将课文的表里分为语文形式和思想内容, 而把教学的过程理解为以文悟道的认识过程, 表现在指导教学中机械地抓住文章的文句, 要求分析“为什么”, 或者就文章词句提出一些问题, 大家围绕这个问题讨论表达什么思想, 给我们什么教育。学生因未好好读书, 对课文知识知之甚少, 甚至对文中精辟的词句、精辟的语段不留什么印象, 表面上热热闹闹, 实际上囫囵吞枣, 收效甚微。不可舍取的做法应是让学生反复阅读, 透过语言文字的符号, 运用形象思维再现形象, 随着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的逐渐“复活”, 必然会触动他们的情感, 使之渐入佳境, 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 爱作者所爱, 恨作者所恨, 自然产生强烈的共鸣, 在不自觉中受到艺术的熏陶, 获得审美愉悦的满足, 从而达到悟道的最高境界。

三、读在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好好读书才能把感受和理解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理解主要是通过抽象思维, 根据言语对象的意义, 或作语法、修辞、逻辑与文学知识方面的分析。感受则是充分调动阅读者的感受、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 去品味语言文字的意义、情趣和旨趣, 化语言文字为语感的能力。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十分重视对言语的意义、情态、情味综合地进行感受。庄子曾说过, 书不过语, 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 意有所随, 不可以言传。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过, 多读作品, 多训练语感, 必将能驾驭文字。实际阅读教学中感受重于理解, 理解又不能取代感受。读“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 只有透过那夸张的气势磅礴的诗句去感受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如果只着眼于科学的观念, 那就会认为李白是在胡说八道, 如果着眼于字表注释, 那也毫无意义。

四、读中提升

由模仿到理解, 由掌握到创新, 由感性的积累到理性的飞跃, 这是学习语文不可违背的规律。“文无他术, 唯勤读而多为之自工。”阅读教学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打好感受言语的基础, 进行想象和联想, 从而体味言语所构成的情境, 领会其中蕴含的感情。同时也渗透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理性思维活动, 以便鉴别言语的优劣, 认识其表述的本质意义, 并发掘美德深层矿藏和捕捉言外之意。很显然, 如果教学中不让学生好好读书, 要想使学生全面地感受和理解文章的精髓是很难做到的。也有人提倡把多读书与“死记硬背”联系起来, 其实“死记硬背”就 是“吟诵法”, 就是“熟读成诵”。事实上“理解”并不等于记忆, 理解的东西仍要经过“死记硬背”才能真正记牢。理解可以帮助记忆, 记忆也同样可以促进理解, 只有真正记住的东西, 才能加深理解。

当今学生所学科目多, 单学语文时间确实也少, 因此, 我们更要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更要注重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要赶快从肤浅的、架空的、重复的、无用的、万宗不变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 还是让学生多读书吧。

世界读书日,你读书了么? 篇3

世界读书日的由来:特殊的敬意

“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译“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95年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它是一个充满书香的日子,意旨在让各国政府与公众更加重视图书这一传播知识、表达观念和交流信息的形式,同时希望借此鼓励世人尤其是年轻人去发现阅读的乐趣,增强对版权的保护意识,并对那些为促进人类的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不可替代贡献的人表示无限的敬意。选择4月23日是因为这一天在世界文学领域具有纪念意义。世界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和加西拉索·德·拉·维加都是在1616年4月23日逝世的,许多著名作家如莫里斯·德吕翁、弗拉基米尔·纳博和曼努埃尔·梅希亚·瓦列霍等也都是在4月23日出生或辞世的。

从世界各地来看,“读书节”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一道亮丽文化风景线,掀起一股文化新浪潮。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读书节”,最早可追溯到1926年西班牙国王首次设立的“西班牙自由节”,并把伟大作家塞万提斯的生日10月7日作为这个节日的庆祝日。1930年庆祝活动移到4月23日——塞万提斯的忌日,碰巧这一天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大众节日“圣乔治节”。传说中勇士乔冶屠龙救公主,并获得了公主回赠的礼物——本书,象征着知识与力量。每到这一天,加泰罗尼亚的妇女们就给丈夫或男朋友赠送一本书,男人们则会回赠—枝玫瑰花,由此相沿成习,世界读书日就来源于此。

国人阅读现状:被吹散的书香气

中国人为什么不喜欢读书?

据相关资料统计,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我们从日常生活的点滴现象中,可以感受到中国人不喜欢看书。早就有人写过文章介绍,在那些发达国家的地铁里,火车上以及一些其他交通工具上,很多人都在静静地看书,而在中国这些场合,人们要么是在高谈阔论,要么是在打瞌睡,鲜有看书的人。

中国人不爱读书包括这样几点原因:第一:国民文化素质相对偏低;第二: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读书这种习惯要靠从小培养,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主要靠学校和家庭。可是多年的应试教育,让很多家长和教师认为学习就是做作业,而家长只晓得给孩子买玩具、买食品,过年给压岁钱,却不知道给孩子买几本好书;第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读书没有用。笔者认为,读书养心,生活就是一锅滚开的水,它一直都在煎熬你,问题是你自己以什么样的质地去接受煎熬,最终会看到不同的结果。简言之,读书,就是滋养自己。

网络时代,还有多少人在读书

2012年12月24日,曾是知名民营企业,后因经营惨淡被迫“关门”的致远书店,曾四次搬家被戏称“文化游击队”的济南老三联书店,2012年10月31日最终难逃“关闭”的噩运,熬过了最后一个营业日。实体书店频频关门停业现象的出现不难发现,或许在网络极其发达的今天,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已经没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陶醉在一页页散发着墨香的书本中。

作为一种休闲方式,读书在这个休闲方式日益多元化、生活中到处充斥着娱乐元素的时代,的确很难让人产生兴趣,读书需要心平气和,需要静下心来思考,如果心难以从浮躁中平静下来,自然就只能把兴趣转到其他休闲方式上去了。网络作为一个信息高度饱和的场所,人们置身其中,很容易停留在表象,作跳跃式的阅读,所获取的信息是不连贯的。读书带给人们更多的是知识,而读网带给人们更多的是信息。

“世界读书日”:阅读过于“功利化”的隐忧

4月23日又是一个“世界读书日”,然而,在消费化社会浪潮中,阅读越来越失去其本真色彩,“阅读过于功利化”忧心的现象不得不引起当下人的关注。笔者以为,读书在消费社会的环境下逐渐变成一种符号和身份的象征,这种陶冶情操,感化心灵的冲动逐渐被碎片化式、数字化以及功利性的阅读形式消解着,人们书柜里潜藏的形形色色的图书变成了炫耀知识品位的摆设陈列品,但我们应该明白,读书是为得到精神的交流和共鸣,而不是为谋取现实利益。

笔者认为,阅读可以分为有用阅读和无用阅读两大类,或是为了升学的压力,或是为了考级的需要,更是为了谋得一个更高的职位的诉求,人们常常倾向于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书籍阅读,丰富学识。比这更美好的境界是无用的阅读,就是为生命、为成长的阅读,它不见得能直接给你一个文凭,不一定给你专业的技能,但是它能让你的心灵变得辽阔。

阅读之魂:阅读并快乐着

阅读,是一个人素养的体现,品位的渗透。阅读关乎一个民族的兴盛和进步。它能让你做事高效,不因闲余时间的落单而无聊,花几十元就能坐拥世界、精神独立,并且还能永葆生命活力,探寻人生百态,体验世态炎凉,尊享人文关怀。古语用“书到用时方恨少”来比喻一个人读书少的懊悔,用“白发方悔读书迟”来形容一个人读书韶华不再的遗憾。笔者以为,趁着我们有精力、有能力,也还不乏读书时间时,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不同人对阅读有着不同的体悟和见解,跟随我们的思路寻找下面人物的阅读经历。

白岩松:我的生活就被书影响并改变着:

白岩松讲述了自己的读书经历,他认为书有两个定义,一个是生命前行时候的推动力;一个是生命回望时候的坐标。他说:“无私为大私,无用为大用。当我们只读有用的书有可能就会把读书变成一番苦役。要知道在很多无用的书里头却真正的有大用,这个民族要向更大的梦想去前进的时候,应该其中的每一个成员多读一些仿佛无用的书,在无用的书里头有思想,有哲学,更重要的是有乐趣。”

nlc202309022303

马未都:读书是一个先苦后甜的过程

马未都,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草根”出生的著名收藏家。曾先后写过小说,当过编辑,创作影视作品。他没有上过大学,在人生最好的读书年华,他却无书可读。他不一样的学成经历成就了—个众人敬佩的收藏家。

他把读书说成是一个先苦后甜的过程,唯有尝到其甜度,人生才是进步。他说:“中国的文化浩如烟海,当我们在浩如烟海中翱翔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无非是遨游在大海中的一叶小舟而已,当你坐在这个小舟中能够环顾四周,能有一种美妙的感觉的时候,你才知道读书的乐趣,读书一定是先苦后甜,当你能够感受到读书的甜度的时候,这就是你人生中一个极大的进步。”

王蒙:最大的兴趣就是通过读书来发现这个世界

王蒙,中国当代作家、学者,他说自己最大的兴趣就是通过读书来发现这个世界,来发现生活、发现自己。王蒙去贵阳给全国文史研究馆馆长授课时说:“有些事情,虽然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但是对世界的了解是非常不够的。当书给你一个新的眼光、新的投影看世界,是非常让人兴奋的事情。”现在读书的人少,一部分是受网络的影响,事实上,我们要承认网络阅读也是阅读,只是这样的阅读是浏览式的,往往不精。“相信经过一段时间调整以后,很多人会意识到读书是重要的,知识型、提升型的阅读会被重视。”王蒙说。

张静初:看书就会让你觉得时空是相对的

如果你认为光鲜亮丽的娱乐圈艺人们不爱读书,那你就大错特错了,真正富有魅力品性的人恰恰最有真知灼见,表面的光环往往是昙花一现,经受不住时光的洗礼。著名演员张静初曾被记者拍到逛书店的场景,当接受记者采访时她说:“一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一旦看书,你就会觉得这些烦恼那么小,书就是给你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就像听音乐一样,家里的空间可能很小,但一旦打开了喜欢的音乐,就顿时觉得空间大了很多。看书就会让你觉得时空是相对的。”

读书日,大家都怎么看?

一年一度的读书日将近,在节日气氛的影响下,各地纷纷掀起宣扬活动的热潮。微博名叫“江州木目周”的网友发表博文称:《共同成长:从愚孝到情孝》致世界读书日,借这个特殊的日子表达作为儿女对父母的回报和爱。另一位名为老潮弄的朋友在微博上发言说:“读书使人进步,阅读丰富人生”。从人们殷切的话音中我们读出了人们对阅读的热爱。诚然,无论出于何种目的,文字带来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的意象感,吸引着每个领域的读者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都能体味美感。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光阴给予我们经验,读书赋予我们知识。这正是读书日传达的理念。

《悲惨世界》读书心得体会与感悟 篇4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冉阿让出生在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的故事。由于过度饥饿去偷面包,他在监狱里度过了黑暗岁月。出狱后,他受到人们的歧视,所以冉阿让完全绝望了。但是奇迹发生了,仁慈的米丽娅姆主教用他仁慈的心改变了冉阿让。他决心改过自新。然而,为了救一个可怜的小女孩,他逃脱了警方的层层调查,找回了她一生的幸福。督察沙威,典型的“法律监督者”不相信一个罪犯会改变主意并追求他一辈子冉阿让,然而,冉阿让在沙威即将被枪决的时候救了他一命。冉阿让死后,人们给他树立了一座丰碑。

读了这本书,我开始深深地意识到在那个无情的资本主义社会里有如此真实的圣人。正是主教的宽大和仁慈深深地影响了冉阿让,正是他重新点燃了冉阿让,使他彻底忏悔并开始了新的生活。因此,冉阿让的命运并不总是如此悲惨。可悲的是当时的整个世界观。正是因为像主教这样的人,整个世界都有了救世主,整个世界都可以在热水中摸索前进。

作者想告诉我们的,一个是要做一个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伪装都会被看穿,虚伪只会在事实面前被摧毁。另一个是有高尚情操的人,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光明、善良和宽容。洗过之后,冉阿让变得仁慈,善良,仁慈的心影响了无情而固执的盲目地追捕他的警察长沙卫!

冉阿让说:最高的法律是良心,但法律没有良心。他理解自己生活的真正意义。他学会了诚实。他让他的灵魂再次被上帝认出来。然而,法律是一个没有眼睛的嗜血者。他不会看灵魂,也不会读心。法律将永远关注表面。当法律说它是公平的,它扼杀了诚实的善良。事实上,法律拯救的不是人类的灵魂,而是人体。让你的身体消失,法律就完成了任务。他一直是法律责任的一部分。他的一生似乎像是在玩一场毫无意义的法律游戏,但他从未放弃在这部戏中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本书最让我叹息的是冉阿让可以像爱妻子和女儿一样爱一个陌生人,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悲惨世界》读书心得 篇5

故事的主人公冉阿让,是我印象最深的。在我看来,他不是反面教材,而是正面教材。可能大家都觉得他只是个贼,是个坏人,但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一个道理。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犯错。当我们犯错时,首先想到的是:道歉,解释,没关系……但在我看来,不是这些而是——的改正。

蔺相如因“完好归赵”的功绩被封为上卿,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极力回避,放手,避免与廉颇发生任何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怕廉颇,蔺相如却说:“秦国不敢侵犯我们赵国,是因为我和廉将军。我对连将军的宽容和退让,就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后面!”廉颇听了,向蔺相如负荆请罪。最后,两人成了搭档,一起照顾赵。

小说中的主人公冉阿让和战国时期的廉颇都犯过错误。他们没有放弃自己,而是改正了错误,成为我们所有人的好榜样。

★ 《悲惨世界》读书心得

★ 悲惨世界读书心得

★ 《悲惨世界》读书心得300字优秀

★ 高中悲惨世界读书心得

★ 悲惨世界读书心得笔记

★ 《悲惨世界》读书心得精选1000字

★ 高中生读书心得悲惨世界

★ 名著悲惨世界读书心得左右

★ 悲惨世界600字读书心得

关于悲惨世界读书心得 篇6

1848年6月,巴黎人民举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国。开始雨果对革命并不理解,但当大资产阶级阴谋消灭共和国时,雨果却成了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参加了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路易•波拿巴上台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他实行恐怖政策,对反抗者无情镇压。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流亡期间,雨果一直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的斗争,他写政治讽刺小册子和政治讽刺诗,猛烈抨击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悲惨世界》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

《悲惨世界》是雨果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杰作。这是一部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的浪漫主义杰作。以宏伟的篇幅、磅礴的气势、深刻的内容,探讨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被誉为“社会史诗”。作品集中地体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悲惨世界》不仅在法国,而且在国外,都受到极高的评价。列夫•托尔斯泰认为它是法国当时最优秀的作品。高尔基曾这样赞美雨果:“作为一个讲坛和诗人,他像暴风一样轰响在世界上,唤醒人心灵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他教导一切人爱生活、美、真理和法兰西。”

小说篇幅浩大,共5部。本文故事梗概为:主人公冉阿让是贫农出身的工人,一直帮助姐姐养活7个孩子,因饥寒交迫,偷了块面包而被判苦役,多次越狱,又被加重处罚。出狱后,在米里哀主教感化下,立志从善,改名换姓,经营工业,促进小城的繁荣,赢得当地人的推崇,当上市长。为了解救被误认的无辜者,毅然自首,再度入狱。为了实践自己对被遗弃而死于贫困的女工芳汀的诺言,逃离监狱,收养她的女儿珂赛特,隐居巴黎。珂赛特长大后,与马利尤斯相爱。马利尤斯参加1832年起义,起义失败时身负重伤,被冉阿让冒着生命危险救出。最终长期追捕冉阿让的警长沙威面对多年舍己为人的人格力量,精神发生崩溃。珂赛特和马吕斯结婚了,年轻人非常幸福。冉阿让一个人过着孤独的日子,最后他死在了珂赛特的怀里。

其实在当今社会也不乏有一些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卑鄙小人。如一些凭借职权贪污受贿者;在重大赛事中为得到好成绩而服用兴奋剂者;还有小到考试作弊者…任何刻意的伪装都将被识破,虚伪不可能永久。另一种则无论什么情况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宽容的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后的冉阿让变得宽大、善良因而感化了冷酷、固执,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长沙威。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震憾。愿我们身边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有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社会需要这样

《悲惨世界》首先,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描写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命运,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

其次,谴责了资产阶级的法律,指出资产阶级现存法律是低级法律,只会使罪犯重复犯罪,而且资产阶级的法律是反对穷人的,仅靠严厉的惩罚去消灭罪恶,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使一个想翻身的人继续堕落,会使犯罪加剧。而人道主义才是高级法律,它能使罪犯弃恶从善、终止犯罪只有饶恕、仁爱才是高级的法律,才能拯救人的灵魂,从根本上消除罪恶,因而被雨果视为改造社会的重要途径。作品中的米里哀主教就是这种高级法律的体现。冉阿让在他的感化下也以仁爱对待他人,有许多的善举和英雄行为。冉阿让的以德报怨,也最终使沙威“人性”复活,最后精神崩溃而投河自杀。

再次,作者以酣畅淋漓的浓墨重彩描绘了共和党人起义,塑造了一系列共和党人的英雄形象。他们虽然都英勇地牺牲了,但是他们身上为人民而战的精神却永远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体现了其人道主义。

本文主人公冉阿让,开始由一名囚犯变成市长,就是由于他偷了一个牧师的贵金属器皿,而牧师却大方的原谅了他,这使他很感动,从而思想上有了改变。然后他有广泛向别人施善,救了很多处于困难中的人,特别是帮助一个妓女,还收养了她的女儿,并象自己的女儿一样对待她。为了一个精神失常人的生命,不惜放弃自己的地位,身份,依然承认自己就是冉阿让,这让我十分感动,为他的崇高修养而感动,这其中也体现了__教意的感化作用。最后,当女儿嫁人,自己失去了精神支柱时,仍然爱着她,甚至连自己的女儿也背叛自己时,还在一次战争中不顾自己年迈体弱,救了女婿的生命。冉阿让的一生证明了内心修养的重要性,善最终会战胜恶的。愿我们身边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有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

世界读书日:拿起书本并不难 篇7

尼日利亚的哈科特港被指定为“2014年世界图书之都”,其入选原因是该城市提出了质量很高的鼓励阅读、写作和图书出版的活动方案。该方案对青年给予重点关注,在提高识字率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说:“我对哈科特港提交的活动项目表示认同,他们的项目能够促进广泛的公众参与及发展普及阅读。”

预计到2015年,尼日利亚的成人识字率将提高到60%,青年识字率将提高到70%至79%。哈科特港当选“2014年世界图书之都”将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同时,哈科特港将邀请50所小学的学生参与“阅读树”项目。该项目要求学生阅读书籍,每人写一篇描绘尼日利亚风景、节日、传统的文章,文章将结集出版。此外,哈科特港将每月选出一本书籍,推荐给市民阅读。如4月的书籍为钦努阿·阿契贝所著的《神箭》。学生们将会被鼓励阅读每月推荐书籍并参加读书讨论。当选书籍还会成为当月电视、广播文学节目的重要内容,同时被改编成戏剧等表演艺术形式登上舞台。

美国:向不常阅读的人赠书

继英国和爱尔兰于2011年成功举办“世界图书夜”活动之后,美国于2012年成为该活动的第一个国际合作伙伴,在每年的4月23日举办“世界图书夜”。

“世界图书夜”的口号是“传递对阅读的热爱”。每年,由美国图书馆和书商组成的独立小组选择30至35本书籍,条件是要“好看到你愿意推荐给别人看”,然后专门加印,每种以20本装成一箱,再由志愿者送给不常阅读的人,甚至包括监狱在内的机构。“世界图书夜”通过授权热心读者成为推广阅读的使者,让大家了解谁热爱读书,以及鼓励不热情的人参与进来。

据介绍,赠书的过程并不容易。作者需要同意放弃他们的版税;出版商同意支付印刷、生产书籍的成本,其中不包含任何利润;书店和图书馆自愿成为志愿者领取赠书的社区机构。书单公布之后,市民通过申请成为志愿者,在他们所在的社区分发20本图书(同一本)。“世界图书夜”主办方负责审核申请,根据申请者接触不读书或很少读书的人的能力挑选赠书志愿者。

4月23日,志愿者把领取的图书分发给那些没有阅读习惯或因为各种原因不阅读纸质书籍的人。据统计,每年活动期间,美国在全国范围内发放约100万册图书。

法国:将阅读作为一项国家事业

巴黎图书沙龙举办之际,法国出版工会和国家图书中心联合发起行动,对法国人的阅读状况进行了摸底调查。调查显示:2013年,70%的法国人至少一年中看了一本书。他们中的80%年龄在15至24岁。这些阅读者平均每年读15本书,而2011年阅读者的平均读书量为16本。

多数读者表示偏爱看书,近3/4的读者认为,书的质量、价格和供应都不是影响阅读的最大问题,最大的障碍是缺少时间。只有5%不阅读的人和12%的阅读者认为书价太贵。

这次调查的特别之处在于,问卷涉及法国人对图书喜爱与否。结果显示,法国人对图书喜爱有加。人们对书的“高度信任”远胜过其他媒介,读者对图书的内容信任度为40%,而对日报、电视、网络和电台、杂志内容的信任度分别为16%、16%、7%、6%和3%,对图书的信任是对网络的6倍。

读者们十分认同阅读的价值和意义:96%读者认为应该陪儿童读书以培养其对书本的品位,95%的人认为书本是知识的主要源泉,94%的人则认为书能带给人深刻的影响,另有85%的人认为拥有书本是生活中最基本的。84%的读者认为难以想象一个没有书的世界。

法国出版和图书领域两大机构发出呼吁,要将阅读作为一项国家事业。政府部门尤其应该将学生的阅读列为优先。而2013至2014年,教材的预算减少了55%。法国的小学教材预算(每人每年13.5欧元),低于德国(31欧元)、芬兰(80欧元)、荷兰(90欧元)和西班牙(111欧元)。为促进儿童阅读,2012年出版工会和教育部及图书链所有相关机构合作发起一项名为“阅读小冠军”的朗读比赛。今年超过1.5万名儿童参加了这项活动,决赛将于6月18日在巴黎喜剧院举行。

韩国:朴槿惠将为小学生读书

据报道,韩国一份调查显示,韩国成年人每年读书率仅为68.8%,较1994年下降了18%。这意味着,每10个韩国人中就有3人一年一本书都没读。

出于对韩国国内读书率过低的担忧,韩国出版协会3月曾向韩国总统府青瓦台提出请求:希望总统能亲自为孩子读书以鼓励读书。

青瓦台表示,正在积极推进朴槿惠访问小学,参加为孩子读书的活动。此外,韩国政府还在今年4月23日发行《世界图书日》纪念邮票,透过一枚枚精美的邮票,将阅读和写作之风随信件吹遍每个角落。

(来源:《中国文化报》 王 眉、程 佳、郑 苒/文)

链接

2008~2011年 书店减少500家

昆明书店生存状况调查

在一线城市身处网络电商对实体书店冲击两年之后,随着大型书店进店客流量的下降,一贯慢半拍的昆明书店在今年显现出来自网络的压力。一方面是大型书店的人气减少,而另一方面,人头攒动、读者不断涌入的图书馆,却面临资金、场地使用上的捉襟见肘。

相较前面二者,昆明市内的私人独立书店整体经营状况也并不乐观。据统计,从2008年到2011年,昆明市的书店已经从3 738家减少到了3 155家,减少了500多家。存活下来的几家有代表性的独立书店,在压力下呈现出的则是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清高——隐于喧嚣的都市,起起落落,似一只游走的猫,冷静地旁观着外界的厮杀。

2014年4月23日,在第19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从公共图书馆、大型卖场到私人独立书店,记者逐一探访、深入了解,试图勾勒出昆明图书行业目前的生存影像,寻找网络时代下昆明读者的现实踪迹。

大型书店

消费行为的改变是书店面临的问题

昆明图书大型卖场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步伐稍晚于全国其他城市,在此之前,昆明的图书销售停留在小规模、小面积经营上。2001年,作为当时最大的卖场,位于南屏街的昆明书城开业;2006年,滇池书城开业……截至目前,昆明新华书店连锁有限公司共有22家连锁店。回顾过去将近20年的时间,新华书店在昆明业务的不断发展见证着实体书店在昆明最为辉煌的时期。

审视昆明的图书行业,昆明新华书店连锁有限公司连锁管理部经理段春燕认为,消费行为的改变是目前昆明大型书店共同面临的问题。当下,实体书店应进一步改善服务质量,不断举办外部活动,加上自己内部服务质量的提升、经营定位转变,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这样才能让读者在实体书店找到网络书店没有的归属感。

作为云南最大的民营实体书店,昆明新知集团有限公司是以图书、音像制品经营为主的连锁发行企业。公司自1991年成立以来,不断拓展服务网络,现已在云南、四川等省建立了57个连锁书城,在柬埔寨、老挝等国家建立了5个华文书局。总体来看,这些年购书的消费者数量有涨有跌,总体态势有一定涨幅。

新技术、新媒体和阅读习惯的不断变化,确实给实体书店造成了一些影响,但以变应变是市场法则。新知集团董事长李勇介绍说,新知目前正努力打造一站式体验的文化综合体,同时还要以图书为核心,不断地延伸产品,包括字画、茶具、家居、电教类产品等。此外,新知还准备加入更多的文化体验。

客流量下降

应顺应消费者习惯

网络、电商的兴起打破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变革悄然进行着。在段春燕看来,网络书店与实体书店作为图书市场的组成部分,共生共荣。“从今年开始,大型图书卖场受电子商务的影响开始明显。”这种影响最直观地表现在“进店客流量有所下降”。

虽然近年来,新华书店昆明公司的门店数量、门店规模都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每年的经营任务亦能比上一年度实现增长,呈正向趋势,但从读者量来看,近几年增加的趋势较弱。云南省新闻出版局统计的数据显示,从2008年到2011年,昆明市的书店已经从3 738家减少到了3 155家,减少了500多家。实体书店的生存问题近两年得到了国家重视,从2013年开始,国家对实体书店进行财政补贴试点,昆明被列入试点,扶持实体书店的资金达1 400万左右。

尽管网络购书等对人们消费图书的方式有了较大的影响,但是图书的消费仍占了很大比重。新知集团董事长李勇说,形成这些转变的根本原因是消费模式和结构的改变,还有代际效应的问题,相比传统的消费者,80后、90后年轻人等更乐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也是社会的一种流行趋势。而作为实体书店,也应该顺应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阅读习惯,把更便捷的阅读体验、更周到的服务、更丰富的产品提供给消费者。

独立书店

“看书的人总会来店里买书”

麦田书店几乎是昆明文林街的一个地标。

“我不能推荐书”,麦田书店的老板马力,和他的书店一样,特立独行。而他也真不像个生意人,守着小小的书店,他每天更多的是沉浸在自己的书、音乐和电影里。想买书,你最好先自己找,遇见话题了再去找他聊天。与你交流他看某一本书的心得或感受,但是他不会向你主动推荐某一本书,“看书,还是要杂一点好,要不你怎么知道你喜欢看什么书?”

两年前马力彻底断了书店的网络,“网络有点洪水猛兽的感觉,刚开始点击进去,会发现好像都很有趣,结果一天时间就耗在网上了。经不住诱惑,干脆就断网,看书。”

在全国实体书店倒闭潮和“开书店不赚钱”的市场现实下,马力和他的麦田书店却起起落落走过了13年,书店就他一个人打理,既是老板也是小工。“我从来不算卖了多少钱,有钱交房租就行。” 2001年,马力在钱局街上开了这家“麦田书店”,麦田书店名字源于《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一段话。书店里出售的书,都是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文学艺术、人文社科、历史哲学、电影音乐等类书籍,按照诗人于坚的话说,马力的趣味有点波西米亚,总是找到那些非主流的书籍。后来,钱局街拆迁,马力把书店搬到了文林街的天君殿巷口。

2010年,麦田书店被评选为“全国最佳小书店”,当时的授奖词这样写道“:退伍军人、摇滚乐手、电台主持人马力老板率性经营着云南麦田书店,诗人、独立音乐人、文艺书虫经常出没于此。”马力说,网络购书、电子书的普及,对他这样的小书店其实并没有多大影响,“看书的人总会来书店里买书,每个时代都有爱读书的人。”

“这里有因为书店而喜欢阅读的人”

“大家是需要我们这种书店。但书店不能迎合读者,更应该通过书籍以及一切事物,去引导读者。”大象书店店主饶饶说。

饶饶说,最初选用“大象书店”这一名称的初衷是想做一家真正代表云南、代表昆明风格的书店,因此选择了大象这种具有云南特色的动物作为书店名称;另一个层面上,则是采用了老子《道德经》中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意。

这家位于昆明市文化巷4-6号文化苑六栋地下一层的书店并不显眼,甚至可以说有些隐蔽。走下楼梯来到地下室中的书店,明亮的室内、雪白的墙壁和门口简单的小花园,成为这个书店给人最直观的印象,书店主营人文、艺术、建筑、设计、室内、规划等类型书籍。

“书店是我一直的理想。”学建筑的饶饶说,30岁出头,在大学教书的她和老公Bear一起经营起了大象书店,按照他们自己的话说,这有点像宫崎骏所说的“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之所以说自己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是因为他们知道,经营一家书店如果单纯靠售书是根本不可能赢利维持下去的。“我们俩都是学设计的,对钱没什么概念,从决定开店到试营业三个月不清楚花掉了多少钱,也不太清楚每月多少钱够维持开销。”饶饶说,现在唯一希望的是,可以通过书店出售一些设计的产品、咖啡等,来维系书店运转。

试营业的三个月中,是饶饶人生中感到最累的三个月,同时也是觉得最感动的三个月,“因为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在年轻人身上看到了我们坚守这家书店的必要。”书店试营业开始后,大量的年轻艺术家、设计师、画家开始聚集到这里,很多人在这里碰撞文化和创意,在其中诞生了不少全新的念头。“这三个月里,我们见到了因为这家书店开始喜欢阅读的人;看见了几乎快放弃画笔的年轻人因为这里找到了和他一样的群体……”

图书馆

年轻人喜爱自助借还机,但图书馆老年人居多

从2011年开始,国家每年给予各级图书馆一定专项经费用于免费开放项目——省级图书馆由省政府给予支持,每年给250万免费开放专项经费;地州、县、文化站由中央财政给予补贴,州市一级的是50万,县馆是20万,乡镇文化站则为5万元。云南省图书馆副馆长周宇青说,对比2011年~2013年,连续三年,省图书馆读者人次、图书外借册次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2012年4月份,云南省图书馆在钱局街投入了两台24小时自助借还机,当年二季度共借阅图书2 000册、三季度3 558册、四季度2 101册。对比人工外借的五六十万册次,两年多的时间以来,24小时自助借还机真正的效用尚未完全发挥出来。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昆明市图书馆。2011年,昆明市图书馆率先在全国首家使用24小时自助借还机。2013年,昆明市图书馆自助借还机共计借出图书9 055册、还书7 744册、续借677册。而近几年,该馆的年借出书刊量在30万册次左右。

“机器投入使用后,减轻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负担,提高了读者借还书的效率。但对于自助借还机,读者也存在适应问题,加之机器的系统不是特别完善,如经常会遇到借不了、卡证,需要反复调整,限制了功能的发展。”昆明市图书馆副馆长刘志芳说,24小时自助借还机比较受年轻读者欢迎,但来市图书馆借阅图书则以老年读者居多。

市级图书馆每年有50万免费开放专项经费,但实际使用下来,“公共图书馆在投入方面是逐年增加的,这笔经费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图书馆整体发展和对读者服务都还存在一些问题。”刘志芳介绍,目前,昆明市图书馆使用的场地建于1987年,随着城市发展、读者需求的发展,现在市图书馆的场地已经明显不够用。“图书每年都要新采购一批,借阅的书架上目前可以上架的数量就那么多,新书购进来一批一部分图书要被撤下一批,这样读者的选择就会受到限制;此外,藏书的书库目前也已经饱和,根本放不进去。”刘志芳对图书馆的未来发展,心里并不是太有底。

(来源:《云南信息报》 马丽娅 鲁岩琳/文)

链接

中国人均阅读纸质书4.77本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近日在北京发布。

世界名著悲惨世界读书心得分享 篇8

《悲惨世界》法国文豪雨果的经典名著,讲述了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这部小说对学生有着怎样的影响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一

在某天午夜,我读了《悲惨世界》,这本书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又一佳作。

这本书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冉阿让由于饥饿过度偷了一个面包,使他在监牢里度过了黑暗的9年。出狱后,他受到人们的歧视,没有人理会他,就这样,冉阿让已经绝望了,但是奇迹出现了,一位善良的主教用他仁慈的心改变了冉阿让的后半生。

看完书后,我感受到雨果先生通过作品揭示贫苦人民的悲惨命运和揭露资本主义的黑暗。在维克多?雨果的笔下,他一直期盼着用“博爱”、“仁慈”、“善良”和“饶恕”来改变这个“悲惨世界”。

冉阿让虽然后来尽全力去帮助别人,想用多做一些好事来弥补自己从前所犯下的罪,但是人们知道他从前是个苦役犯后,都不接受他的好意,在人们眼里它还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可是冉阿让并不介意,仍然怀着那的善良的心去帮助别人。最终他还是凄惨的死去了,这充分体现出当时的社会是多么不公平,难道一个人犯了错,永远都不会改了吗?

要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所有人,要相信他人,这样你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如果你心怀叵测,那你永远都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只会受到猜疑、冷落。要勇于奉献,要以帮助人为乐趣,要热情待人,这样,你才会受欢迎。

英国的史美尔斯说过:“好书是生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

《悲惨世界》是一本多么伟大的书籍呀!它使我了解了雨果对社会下层人士的同情,对善良与邪恶的了解

。一部闻名遐迩的世界名著,它把惨淡荒芜世界中人性的种种改变尽收眼底,让我不禁感叹人性的微妙。

我相信人性是可以改变的,但是当我刚接触这本著作是我对主角冉阿让我首先是对他同情。为了因受饥饿而哭泣的幼小侄女和外甥女,去偷了一片面包,而被判徒刑的冉阿让,被关了十九年,到四十六岁才被释放出来,这不仅让我的心情沉了下去,似乎不可能在浮出水面。当他被释放出来时接受的却是人们对他的歧视。最后只有仁慈的主教米里哀,把他当人招待。环境改变人的本质。在服刑期间他早就养成了那种恶习。一开始他并没有被主教的那种仁慈所改变,并且他偷了主教德银器。令人震撼的是主教他原谅了冉阿让,并且把他偷得银器作为礼物送给了冉阿让。终于冉阿让醒悟过来了,他带着主教给他的一点点温暖和光明改了名,定居在法国的北部。他对于自己居住的城市尽心尽力,人们都被他感动了,他做了这个城市的市长。

命运是折磨人的。冉阿让并没有以这样的结局结束他的一生。他的命运就这样的折磨他,让他再次踏上了逃亡的路途。

冉阿让的一生是让人感慨的,也是让人深思的。一个人从一块面包彻底的变坏,在从一幅银器和人们对他的改变变为一个彻底的好人,作为市长。这是多么让人吃惊的变化啊!人性的两种都在他身上体现出来了。

面对着穷困潦倒,世态炎凉,将会产生两种人:第一种是卑微的人。他们丑陋、自私、贪婪的本性再也无法隐藏。就如书中的德纳第,他为了钱财不惜一切进行诈骗,一会声称是演员,一会儿又变成了画家,但他再高明也掩盖不住他丑陋的本性。其实在当今社会也不乏有一些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卑鄙小人。如一些凭借职权贪污受贿者;在重大赛事中为得到好成绩而服用兴奋剂者;还有小到考试作弊者„„任何刻意的伪装都将被识破,虚伪不可能永久。另一种则无论什么情况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宽容的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后的冉阿让变得宽大、善良因而感化了冷酷、固执,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长沙威。

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震憾。愿我们身边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有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创造出一个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篇二

黑暗的牢房里,一个衣衫褴褛的囚犯独自痛苦而茫然的坐着。在他2岁时,只因为贫困和饥饿打破了一块玻璃偷拿了一个面包而被判了9年的苦役,阴暗潮湿的监狱里,只有墙缝中露出的一缕微光照在他绝望的脸上。

这个不幸的囚犯就是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雨果最著名的作品《悲惨世界》里的主人公冉阿让。他的不幸遭遇使他仇视法律,不再相信任何人,并要对社会进行报复,性格也变得凶狠而孤僻。然而就在冉阿让放弃这个社会的时候,仁慈的卞福汝主教,这个基督的使者,他用仁爱之心,宽大的胸怀,点醒了暴怒的冉阿让,他不仅不计较冉阿让偷他的银器具,反而将那一对银制烛台送给了他并叮嘱道:“答应我一定要把这些钱用到好的地方。把这些银器卖掉,用这些钱让自己过得好一些。”使他彻底悔悟,从此他化名为马德兰,弃恶从善,开始了新的生活„„

当他曾经是一个拥有无数财产的市长时,他却把绝大多数的钱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和穷人们,以至于他出门时往往口袋里装满了钱,回来时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还经常把面包送给挨饿的人,把衣服送给挨冻的人,到处访贫问苦。对于穷人而言,他就是一顶保护伞,一个正义的化身。

有一位老人被压在车下,整个车子的重量都压在他的胸口上,此时除非有谁去把车子从下面撑起来,否则无法把他救出来。谁有那么大的力量呢?人们都知道:只有一个正在被通缉的苦役犯冉阿让,才有那么大的力量。当时身为“马德兰市长”的冉阿让正在旁边,可他要是去救的话,等于承认自己就是冉阿让;可要是不救或是再犹豫几分钟的话,那位老人就会死去。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他还是冒着可能被认出来的危险救下了老人。

又有一位老人,他只因长相像冉阿让被别人冤枉顶替冉阿让被捕。当身为“马德兰市长”的冉阿让知道后再一次犹豫了,因为他知道真正的冉阿让就是他自己!但如果他不承认的话,没有第二个人会知道,况且他还是一个了不起的“市长”,而那位老人只不过是个年过半百、毫无用处的人而已。可就在宣布那位老人有罪的时候,他竟公然承认自己就是冉阿让!为此他放弃了一切已得到的地位与荣华,以再一次进了那个已经呆了9年的牢房为代价,救下了那位毫无血缘关系的人!

为了实现一个可怜的妓女芳汀临死前能见一面自己的亲生女儿的愿望,他不惜再一次越狱(而这一次越狱,对他来说则是终身苦役犯的代价)。虽然最后芳汀还是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就死去了,可他却始终坚持不渝地完成他对芳汀一个毫不相干的死人的承诺,最终救出了珂赛特,并用毕生的精力把她当作自己的女儿一样细心地照顾着。

为了使一些陌生的人不受到伤害,他竟然一次次地铤而走险,不惜暴露自己曾是苦役犯的身份,被当时黑暗社会的忠实的守卫者冷酷的警长沙威盯上。为了珂赛特的幸福,他从此又过上了东躲西藏的痛苦生活,最终珂赛特得到了自己的幸福,他也在平静与安详中死去„„

读完这本书,感动之余,我突然感悟到:原来在那样一个黑暗和冷酷的世界里也有光明和温暖啊!尤其不能让我忘怀的是:当革命的起义者安灼拉发现了黑暗F的忠实走狗沙威,让冉阿让杀掉他时,冉阿让却为他松了绑,放走了他。对此,我即敬佩又疑惑。沙威的追踪使冉阿让东躲西藏,在担惊受怕中度过了大半生,他为什么不借此机会除掉这个罪恶的人呢?直至读到最后:沙威认识到自己的过错,认识到那个黑白颠倒的社会,并不是他所维护的,在善与恶的冲击下绝望的跳江自杀,我才明白,他是在通过自己的博爱、宽容及其高尚的灵魂,重新唤回生活在那个悲惨世界里的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

也许我们很难改变别人,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的心中拥有一片光明,用善和爱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心灵去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这个世界就会充满爱的阳光!篇三

《悲惨世界》是一部如何华丽浪漫的史诗?又是一部怎样牵绕命运的轮回?

用鲁迅的话来评价或许比较贴切,“所谓小说,即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悲剧,就是将美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雨果所描绘的人物,都是用浪漫主义手法来涵盖的十九世纪的“法式人物”,人物的形象,也独具法式特色,或者说“巴黎式”。比如马吕斯所代表的巴黎式青年,小伽弗洛代表的巴黎式孩童,沙威所代表的巴黎式警察,德纳第所代表的巴黎式坏人。而最具代表也是他最刻画细腻的冉阿让,芳汀,柯赛特正是完美体现了本书的主旨:“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孱弱”。

从冉阿让的赎罪到最后马吕斯与柯赛特的有情人终成眷属,一个世纪的轮回在俩只银烛台下开始结束。而小说中的画面描述,却远远超出了描绘历史背景与人物叙述的需要,监狱、法庭、修道院、新兴工业城市、动荡的巴黎,甚至黑话、风气、思潮都被一一描述,栩栩如生。历史不会因为文学而改变,文学却能使历史精彩。

“笑容犹如阳光,能消除人脸上的冬色”。冉阿让历经19年的牢狱生活,到成为市长,再到孤独终老,笑容在他这个被压迫,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的脸上表达,只是一个孩子的欢声。他和芳汀所受的苦难,化成了柯赛特的全部幸福,最后的黑暗,崇高的黎明,仇恨的链锁最终被切断,爱终究诠释了幸福的明天!

对于一个十九世纪的悲惨世界,拿破仑的影响自始而终。主教的迷茫,马吕斯的觉醒,伽弗洛的善意,滑铁卢战争与1832年革命,大文豪对这位伟人一直以崇高的敬意来赞美。“失败反把失败者显的更崇高了,倒了的波拿巴仿佛比力着的拿破仑更加高大些”,“拿破仑是战争中的米开朗琪罗。他当然有污点,有疏失,甚至有罪恶,就是说,他是一个人;但他在疏失中仍是庄严的,在污点中仍是卓越的,在罪恶中也还是有雄才大略的”。如果说马吕斯是雨果身世的写照的话,拿破仑便是雨果名言下的:“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的人吧!

世界上最震撼的事莫过于现实与思想的极限碰撞,在这部书了却处处可见。冉阿让在主教仁慈的感化下的内心纠葛、市长与牢狱犯。修道院与监狱、父亲的恩人与情人的犯人、正义与善意、爱情与亲情„„

在这个悲惨世界中,有善意产生的恶意,也有恶意产生的善意。罪恶与惩罚,命运与审判,挡在冉阿让面前的,有自己造就的过去,亦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仇恨,既是如此,现在也应该感恩吧。对,至少,对于人是追求幸福存在的这一事实。一丝的愿望,隐约的期盼,则是由绝望而生。

这绝望与期盼的尽头,主教的银光、芳汀的遗言。柯赛特的笑容,浪漫的全部,悲惨的终始!

上一篇:关于暑期担任话务员社会实践下一篇:难忘的日子八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