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文写作注意事项(精选6篇)
时间:12月5日开始,到2月28日结束。
任务:博士论文
论文基本要求:(1)字数:10万字 ;(2)理论和实证相结合,以计量经验研究为主;(3)做成有延展性的论文;(4)精读30外文文献,10篇中文文献;加上泛读100篇文献;(5)通过训练,培养做科研的兴趣和信心。(6)学会运用新的计量软件和方法,得出有启示意义的结论和政策含义。
现完成程度:
1、提纲部分完成,论文框架还存在较大缺陷。
2、材料收集了80%,数据还没开始收集。
预期:
1、12月把论文第一、二章写完(主要是开题报告和文献评述)
2、1-2月把论文下编写完(主要是实证部分内容)
工作流程:
1、阅读原始文献
2、撰写读书笔记,用模版来做(写作动机、假设、数据、方法、结论)
3、找出主要论点和假设,提出新的核心变量
4、收集数据,编写程序。
5、根据实证结果,写论文
每天预期利用时间:12-14小时
时间配比:
阅读:整理:写作=2:1:1
此外每天保证有1个小时什么都不做,就是坐在沙发上思考——因为对于论文而言,最艰难的事情就是去思考它的整个逻辑体系。而如果我看起来每天忙得四脚朝天,可能目的恰恰是为了回避思考。可能遇到的意外及应对方法:
1、重要文献查不到——查作者发表的其它论文的观点或者相同论点的文章。
2、数据难以获得——用钱购买;二手数据;改变变量的定义和设置;
3、计量方法难以弄懂——请同学帮忙;网上发帖求助;重啃计量书本。
4、原先设想被证伪——尽量少改提纲,多跑程序,对数据进行加工和处理。
5、写作期间有他人同题论文发表——认真对待;尽量修改。
6、电脑崩溃——每天存文档。
7、精力不集中,分神——打一次羽毛球。
8、坚持跑步,推掉社交和娱乐活动。
宗旨:每天都对自己今天成果进行评价,不管情况好坏,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习惯和态度,决不能放松要求,力求可持续发展。
需要警惕的随机冲击:
1、你还有很多文献没有看——就算给我十年,我也不可能把所有文献看完。
2、你的基础不是很好,能完成任务?—同学有1个月完成博士论文,我为什么不可以啊。
3、你应该把论文写的完美些?——我不需要完美,只要通过毕业就好了。
4、时间越来越少了,你真的来不及了——我可以稍微降低一点论文的质量,而且要相信我最后时间的爆发力。
5、要是你早点开始就好了——我为什么要把责任推给过去的日子而不是现在呢?
6、如果论文写不好,确实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坏结果,可能会破坏家庭和谐,但还是相信老婆对自己的感情。所以不要背负巨大的压力前进,毕竟不是还有个工作?
座右铭:
1、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2、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3、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
希望得到大家的激励。
做了三年的博士生,终于可以毕业了。四月份将盲审的论文交上去,一直等待消息,今天终于有回复了,两个盲审成绩都是良好,都同意答辩,高兴啊。从入学开始到拿到博士学位在复旦大学一般都要过资格考试、开题报告盲审和论文盲审三个有杀伤力的关口,前两个关是由校内老师把关的,难免有人情味,而论文盲审是在校外进行的,也是最有杀伤力的。“求名求利莫求人需求己”对读博而言真是金玉良言,论文盲审能否通过其实自己心里有数。盲审老师的评价一般不会将论文质量往下压,通常都是实事求是地评价或略放松尺度往上提一级,因此保证论文质量的底线大概是保证盲审通过的根本,寄希望于老师笔下留情也是有尺度的。
总结一下写博士论文的经验:
1)选择研究对象不仅要针对自身的兴趣,也要兼顾获得实证数据的可能性。一篇标准的经济学论文一般都要有实证检验,这是唯一可以证明你的观点正确性的依据,如果没有实证检验,结论只能是猜想。
2)重视开题。开题报告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预言了论文质量。开题报告的文献综述将在论文中出现,论文的展开是以文献综述为起点的。没有一个好的起点,研究工作要取得进展将很难。
3)保证一年左右的写作时间。写作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困难,一时无法逾越时可以选择短暂休息一下,因为这些困难很可能是思维疲劳造成的,休息几天后再回头看看,问题经常会迎刃而解。由于论文规模要超过10万字,不要想通过突击完成,即使能够完成质量则无法保证。一定要留足休息的时间,这正是磨刀不误砍柴功。
4)将论文写作与发表文章结合起来。一篇博士论文可以分解为几篇小文章,两者结合进行不仅节约时间和精力,同时可以保证博士论文的每一章节都不空泛。我是采用化整为零的策略,先完成小文章,然后将小文章整合成论文。
5)重视老师们的评价和建议。开题和预答辩时除导师外还会有其他老师参加,他们的评价和建议一定要充分考虑,因为老师们的见解具有共性,这些问题不解决一般会影响到盲审的成绩。
一、关于阅读文献
通过看一些网上关于读文献的重要性和方法的文章我对这件事从态度上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但是从他口中说出来在让我在加深了以往认识的同时又多了些设身处地的感觉。
1.文献量要大,虽然我也知道,但是没有实际的感觉,按照他的说法就是要读研究领域内的几乎全部文章,至少也有几百篇。他举H师兄的例子,他花了一年半的时间读了上千篇文献,使他对这个领域非常了解,因此他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博士,写文章非常厉害,现在是优秀的教师。可以说读文献阶段是非常辛苦和枯燥的,但又是无法跨越的,这里面恐怕蕴含着量变导致质变的原理了。
2.对待文献的态度,为什么我总觉得我想研究的问题都有人研究过了?要想有所创新,在读文献的时候就一定要以批判的眼光去分析它的目的、方法、过程和结论,要时刻在想“是这样么”或是“这样对么”或是“能否用其他方法来解决”,所谓“不破不立”就是这个道理。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认为文献都是完美的,那么没有继续研究的必要了。虽然爱因斯坦说世界上99.9%的论文都是垃圾,他本人也只写过10篇论文,但是仍然要而且不得不采取渐进式创新的方法,就是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研究。
3.读文献要有技巧,由于人的思维是有限的,无法把握太多的事物,因此就要学会略读和分类。所谓略读就是对于大部分文献,只读摘要和结论部分,对于特别相关或者特别重要的文献再去详读,学习其用的方法,写作技巧等等,否则那么大量的文献岂不是几年都读不完?所谓分类就是按照自己读文献的视角去给所读的文件归类,比如说可以按照某个研究领域的发展过程分类,可以按照使用的研究方法分类等等,他强烈推荐前种分类方法,因为这是以历史的视角来看到研究领域,可以更好的把握学科发展的脉络,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归纳每个阶段的特点,和在发展转折和遇到瓶颈的时候取得突破的主要人物。
4.注意文件的时效性,由于出版延时的存在,很多现在读到的文献都是一两年前投稿的,而情况已经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需要去收集和阅读最新的文献,时刻跟踪研究前沿。曾有一次师妹去向H师兄请教一篇刚刚发表不到一周的文章,没想到H师兄已经读过这篇文章了。多年来H师兄一直保持一个好习惯就是每周用一天的时间读最新的文章,这样他永远是处于前沿的。也许有人会有疑问,每天都会出来那么多的文献,为了更好的研究也许还要涉猎其他领域的文献,那怎么可能读过来呢?这里就要用到前面一条的技巧了,在对学科有所了解和把握的时候,再略读和分类一篇文章所用的时间就会越来越少,也许一篇文章只需要几分钟就看完了,同时又能立刻对他的成果做出评价。按照爱因斯坦说的,有价值的文献其实不多,从这些新找的文献选出几篇真正值得读的再看一看也就行了。
如果按照上面的原则去下苦功读文献的话,最后将会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对所要研究的方向有了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对自己要走的研究路线了然于胸,这时候再去有的放矢的做自己的课题就不会再感到盲目了。我曾问他是不是每做一次课题都要重新找所有文献,他说新找一些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换一个视角去看原来已经学习过的文献又会有不同的心得,人对事物的认识总
是螺旋上升的么,需要实践和认识交替进行。科研做到一定水平就可以找到别人没有做过的问题,再高的水平可以看到别人没有做过的方向,最高的水平就是可以找到新的学科。
二、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非常重要的,开题报告做好后,大论文就非常容易了。其中要在对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几个要研究的点,每个点写一个小论文,再把这几个小论文串成有机的整体。这里面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1.博士论文与做基金项目的区别,做博士论文的时候找到几个点,做一个较深入的研究,最后总结出一个结论即可,相对来说面更广一些,而做基金课题的时候要就一个问题进行最深入的研究,并对科研产出(论文等)有硬性的要求,是否能得到满意的结论倒是在其次,曾看见过基金总结模版中提到即使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也没关系,至少让后来人少走弯路。
2.大论文与小论文的关系,每个小论文都是针对博士课题的一个研究点,对应大论文中的一章,大论文要在小论文的基础上进行有机的整合、提炼,使其更成体系,不只是简单罗列小论文。因此在做开题报告的时候一定要把研究点找好,使之有内在的联系,这样小论文之间才能好串联,否则大论文会显得非常突兀。
三、关于做学问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找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重要。如果能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那么一定会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数学和软件高人有的是,只要你能提出问题,总会有一种甚至多种解决的方法。极端的例子是哥德巴赫及其他各类猜想,他们看到了问题,但是可以几百年都没有人解决,结果大家都记住了他们,对于真正解决了这些猜想的人却不那么崇拜了。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用来交流的,读、写、说无疑是学习语言的核心目的。写作能力既是英语教学的目标需要认真加以培养,也是学生进入社会后工作和生活中用到的一项技能。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动笔之前,认真审题。 学生在动手写作前, 必须仔细阅读文章所给的材料, 清晰题目所设置的情境,以此确定写作的格式、题材以及要点。书信、日记、通知、人物介绍等都是写作的体裁。写作前,学生一定要审清题意。
2.罗列要点,组词成句。作为写作的一个重要依据, 内容完整是学生必须加以注意的。学生认真审题,弄清题意之后,应逐个把内容要点一个个罗列出来。看图作文中的要点最容易遗漏, 也最容易出差错,必须注意。列出要点后,通过认真回忆和思考,写出自己熟悉的与这一内容有关的词汇、短语、句型和其他有用的表达。然后尽量用这些确定好的材料组织成句。
3.打好腹稿,谋句成篇。内容要点组织成句, 并不是简单地罗列拼凑就可成文的, 那样的文章会显得“驴头不对马嘴”。首先,学生必须理清文章的脉络和层次,决定句与句、段与段之间应该如何顺畅地衔接,以保证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其次,根据句子结构和段落层次的实际需要, 添加必要的从属连词、并列连词等,并最终组织成文。
4.认真检查,全面核实。连句成文、完成草稿之后,并不是万事大吉了, 还要按照题目要求对短文进行全方位的检查。首先,对照题目所要求的内容和情境, 看内容是否已全包括进去。其次,看看文章中有没有语法错误。再次,检查单词拼写、字母大小写以及标点符号是否有误或遗漏、文章的词数是否合乎要求。
二、英语写作的注意事项
英语写作不同于汉语中的命题作文,它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因此, 在写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写作要连贯流畅,尽可能多样化。 要用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词句写作,正确使用连词。要用多样化的句子结构和句型使所表达的语言流畅自然。
2.准确地道,灵活多变。书面表达十分讲究语言灵活地道。如果用汉语思维去写英语文章,肯定会闹出不少笑话。如“他已到了参军的年龄”, 不少学生翻译成“He has reached the age of joiningthe army.”这种表达方法虽不能说完全错误, 但至少不是地道的英语,合乎习惯的表达应该是“He isold enough to join the army”。
3.语法正确,用词得当。在写作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章时,所用句式、时态、语言特征及用词也不相同。书面表达失分最多的是语法错误。因此,要特别留意动词的时态、语态、句型、句子结构及各种实词的表达,做到用词得当、合乎语法规则。同时,还要注意一些细微的语言要点,如固定短语、习惯搭配等。在写作时,要多从交际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写信为例,要考虑写信的目的、写信人与收信人的关系、什么是对方已知的或未知的信息等。每写一句话,都要符合写作人的身份, 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要掌握最基本的句子结构, 注意句子的连惯性和逻辑性,适当使用一些过渡词,同时注意避免过多的重复, 以便文章生动可读。
总之, 初中英语写作也是在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对学生的一种拔高要求。英语书面表达要求学生不能逐词翻译文章所给材料,也不能随意发挥,天马行空。学生必须抓住文中所给材料的要求和信息, 用自己熟练的英语句子表达出来。一般而言,只要学生能把题中规定的要点全面表达清楚,同时做到语言连贯,行文流畅, 才是篇优秀的英语作文。
今天,再谈谈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写作问题。博士生入学即可以选题,但开题报告是有要求的。其要求是我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来的经验总结,同时也参考其它高等院校如南开大学等博士论文的开题要求。以前我曾给大家讲过,现在再强调三点:
一 规范操作
规范操作要讲究程序,博士论文开题应遵从以下四个步骤操作:
(一)写开题报告的条件
可以写开题报告其基本要求包括两个方面,从教学方面讲,要修完所学课程,学习成绩要合格;从科研方面讲,要有阶段性研究成果,所写问题必须是自己熟悉的,并且是深思熟虑的,对相关资料的占有是丰富的。
(二)开题报告的形式与结构
着重注意四点:1明确立意。即要交代自己为什么写这个问题?从何时开始研究此问题?研究的意义何在?等等;2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即你所作的论文应该是在此基础上的提高,是对此问题的进一步说明;3研究的新意。即你的独创、贡献是什么?有什么新成果?4研究计划。即在开题报告中要讲清研究计划,并要具体翔实。
(三)开题起点与基础
写开题报告的起点问题,也就是在什么基础上进行研究。应该是对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进行评述,然后在此基础上加深。确立起点的原则是|:是在现有基础上提高。而现实的起点则应对导师的有关学术观点加以评述,并以此做为接力点,踩在别人的肩膀上往前走。导师此问题的研究终点应该是你们的起点。举例来说,有的同学写城市经营时提出一个“指标体系”,写这个问题就要明确自己的起点在哪里?自己的平台搭在什么基础上?理论的起点应该是目前已有的指标体系,现实的起点应该是导师的有关此问题的观点。关于“指标体系”我曾在我的两部书中有所涉猎,但都从未自称是什么“体系”,相反我强调是“举例”,因为完成一个体系是很难的,我想留给后来者,但是我始终主张城市经济学里是要有指标体系的。同时我指导的我的博士生毕业论文里,已初步建立了有关城市管理的指标体系(见王延辉毕业论文),也体现了我的思想,你们写城市经营的指标体系理应将此视做第一手参考资料,你可在这个基础上改进,而不是避开这个基础重新自搞一套,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
(四)开题报告的重点
一言以蔽之,就是创新。这是最引人入胜的地方,也应该是你们文中最精彩的华章。有的同学的开题报告恰恰在这部分从略,是不合适的。这部分应该是你们着笔墨最多的地方,是你超越前人,亮出自己观点,最打动人的地方。
二 革除旧习
我认为,我们现在做论文的博士生仍然存在以下三种旧习需要革除:(一)抄袭型
抄袭之风,由来以久,有道是“天下文章一大抄”,而我指导博士生论文的首要要求就是要革除抄袭之风,写出自己的观点来。欧洲著名时装博览展示专家、瑞典勒塞克公司设计师玛莎·柏克伦德在她的《加入WTO后的中国时装》一文中写道“在中国存在着仿制问题。从一件衣服到高科技产品在中国都可以被仿制出来,我发现这样的工作方式却被一些人或多或少地接受了”。“当然,从其他设计师的作品中获得灵感并没有什么错误,但重要的是必须分清寻求灵感与抄袭仿制的不同。许多公司认为只有一模一样才算仿制,如果采用某人设计的一部分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在世界其他国家,即使你只采用了某人设计的一部分也将被认为是抄袭。”可见,局部的模仿也是抄袭,对此我们应该引起高度注意。
在服装行业里,要造新衣服需要设计,设计不能抄袭,否则是侵犯知识产权。理工科毕业生写毕业论文也叫毕业设计,不是抄袭。在台湾,导师要求学生每篇论文都要亲自调查,并且要把调查方法和经过写出来,从制度上保证了学生抄袭之不可能。这都是值得我们很好学习的!
(二)描述性
这个问题可以说更普遍。特别是教师出身的学员写讲义写惯了,把别人的成果拿来一编排,标上章节符号就算自己的了。只是描述、“批发”别人的陈货,摆的琳琅满目,就是没有自己生产的东西。有些自然科学确实只要好好描述客观存在就可以了,如地理学、天文学等等;历史学一般也只需要描述历史过程(当然也与人的历史观有很大关系)。经济学只描述肯定是不行的。马克思说,政治经济学的性质把私人资本的仇恨引到战场上来。经济学论文一定要通过论证、论战才能确立的,真理只有愈辩愈明。任何浅层次的描述文都不是论文。
(三)说教式
你们从写硕士论文起就有一个不成文法的传统习惯,先引经据典铺陈一堆理论,外国的打头,中国的跟随其后,洋洋万言,显得很有学问,但是这些理论是干什么的,与你的论文主体思想是什么关系,则对不起,不甚了了;后面接着就是一堆“实证研究”,一半对一半,各管各的。其实,论证过程应该是理论与实际水乳交融的过程,水与乳是分不出来“界限”的。分出来了就是变质了,不能饮用了。不与实际紧密结合的理论,就是说教式的理论,没有用的烦人的理论。与实际结合不起来,就是有“矢”没有“的”,就不能让人接受,其作用也发挥不出来。人们常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就是这个道理。
所有这些旧习一定要改,要引起注意,预防旧习变恶习。
三 功夫到家
这里讲三个到家
(一)资料到家
资料到家就是要有足够供自己用作论证的古今中外的资料到手,而且重在理解,吃透吃饱,这样才能汲取营养.有的作者参考书目一长串,运用起来却不能得心应手,白搭.装门面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二)认识到家
认识到家就是前面谈到的“意义”,只有认识到家才有动力,才能提高,写出新意。同时,可以把所写问题拿出去,让人理解,任世人评说。应该到达一个境界:不达目标不罢休。
(三)逻辑到家
逻辑到家是方法问题,我认为这方面还要加强。概念清晰,逻辑严谨,层次分明要下功夫去研究。我看最近送给我的两份开题报告,这三方面很不到家,还存在前面说的旧习,要快点改哟!
(于宁根据饶会林教授于2001年11月3日对博士生的授课讲话整理)
一位在香港理工大学作研究生的同学,读到我最近在《壹周刊》发表的关于学术研究的文章,说他和一些同学很想知道关于写论文的事,陈辞恳切,希望我能在《壹周刊》作回应。既为人师表,这样的要求我是不能推却的。
先答该同学的一个问题:博士论文与硕士论文有什么分别?严格来说,没有分别。一篇好的硕士论文,胜于一篇平凡的博士论文;一篇博士劣作,硕士不如也。因此,一位大学研究生,若有进取心,是不应该考虑写硕士论文的。在美国,经济学硕士是不用写论文的。大致上,该硕士是个安慰奖。你攻读博士读了两三年,校方认为你拿博士没有希望,但又不好意思要你空手而去,就给你一个硕士。在美国的名大学,如芝加哥大学,一位学生申请读硕士,是不会被考虑的。这是因为他们认为申请者没有进取心,孺子不可教也。同学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校内的老师说博士与硕士论文的分别,是有或没有创见。错!英谚云:太阳之下没新事。另一方面,只要不是抄袭,是自己想出来的,要完全没有创见就不容易。
举一个例。我自己的博士论文——《佃农理论》——推翻了经济学二百年的观点,应该是有创见了吧。但我的老师艾智仁对我说:「你的佃农理论是传统的经济理论,半点创见也没有;但传统的佃农理论,却是因为不明白经济理论而搞错了。」这样,你说是我创新,还是历来分析佃农的学者创新?同学要注意的是
绝大部分的所谓创新观点都是废物,一文不值的。刻意去创新是犯了学术上的大忌。找到了一个自己认为需要解释的现象或问题,翻阅一些有关的论着,就放胆地自己去想,想时要完全不顾有没有新意--到最后,有就有,没有就没有。在经济学行内我被认为很有新意,主要原因,可能是我很少阅读他人的论著。
六十年代初期,我大约下过三年苦功读书,昼夜不分地在图书馆内生活,但其后就与书隔离了。严格来说,我没有读书(或读他人的论着)起码三十年。我喜欢天马行空地自己去想——就是与同事研讨我也是不喜欢的。对我来说,独自思考是一种乐趣,因此,在学术上我从来没有与他人合作过一篇文章。要写博士论文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写经济论文,你对经济理论一定要有相当的掌握,因为问题一定要从一个理论基础去看。但这理论的操纵不需要很全面。经济学理论的全面操纵,花一生也不足够。你要全面有点认识,但在某一部分要知得很深入,掌握得很通透。
举一个例,高斯(R.H.Coase)对一般的经济理论知得很少,但在「成本」的概念上却超人几级。他所有的重要论着都是与「成本」有关的。我自己对一般经济理论的认识,比高斯多,但却比不上港大的任何一位同事。但像高斯那样,我有一技之长:在价格理论中,我对需求定律的认识自成一家,所以每次出招都是需求定律,虽然我很少提及「需求」这一辞。
任何世事,可以从很多个不同的角度看。高斯以「成本」看世界,我以「需求」看世界,但大家的结论十之八、九都是相同的。所以同学要写博士论文,或要在经济学上有点建树,对经济理论要简略地全面知道,但更重要的是要集中而深入地对某部分(或某小部分)操纵自如。
没有如上所说的理论基础,你本领再大也不容易写得出一篇可取的论文。这好比建造房子,你不懂得用工具,从何建起?天下的工具数之不尽,你不可能件件皆能。与其每件一知半解,倒不如选一两件自己可以控制自如的。
有了工具,其他的就要靠自己,也要碰碰运气。经济学的实验室是真实的世界,那你就要到市场走走。你要像小孩子那样看世界,或学刘姥姥入大观园,尽可能天真地看。没有成见,不管他人怎样说,你会觉得世界无奇不有。任何一「奇」,都是博士论文的大好题目。试举一些例子吧。
为什么在有竞争的市场上,购物者会讨价还价?所有经济学课本都不容许这个现象——我自己为此想了三十多年,到去年才找到答案,但因为退休将至,不打算下笔了。为什么在九龙广东道的玉器市场,玉石的原件出售时不切开来,让买家看不清来猜测石内的玉质是怎样的?为此,一九七五年我坐在广东道的街旁卖玉,到七六年有了答案,但今天还没有写出来。
是的,科学上的学问,是因为不明白而要试作解释,对或错不重要,有没有文章发表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同学们若没有好奇心,就不应该在什么学位名衔上打主意。你要在名片上印上什么衔头,没有谁管得。(我自己是从来不用名片的。)找到了认为需要解释的现象,你就以自己所知的理论作分析,有了大概的答案,就以假说(Hypothesis)的形式来处理,再到市场搜集证据,印证自己提出的假说是否被推翻了。这样,博士论文就是一级的。达到如上所述,你还要做两件事,其一不重要其二重要。不重要的是要追查你的论文题目有谁作过类同的研究,补加些注脚,充充场面,好叫论文比较容易发表。重要的是到最后你要把自己的假说一般化,希望这假说能引用到不同的现象去。
这最后一点的或大或小,或成或败,就要靠点运气了。高斯因为研究电台的广播频率而成功地把问题一般化,成立了高斯定律,拿得诺贝尔奖!1999.8.19
博士论文的写作是博士研究生主要要完成的工作,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从研究方法角度谈博士论文写作,欢迎阅读查看。
一、研读文献
一般来说,一个博士生在入学后就已经确定了其博士论文所属的领域或者方向,因为这是在报考和录取时就确定好了的,除非入学后还要进行修改,而那是另当别论的。
在第一年完成博士课程的学习并且取得应有的学分之后,就自然进入了文献的收集和研读的过程中了。文献的收集及研读对于博士论文来说既是一个开始,又是非常关键的。你过去没博士毕业论文有问题的找论文辅助老师在线1550116010有进行过研究,现在也没有仔细研读该领域中别人的研究成果,怎么也不可能搞出什么象样的东西的。所以,在这个工作之前,你只想在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找编辑766085044,办好事情不打呼呼!可能是一张白纸,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知道,更不知道什么是该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也不会使用该领域中的常用技术,不可能只是这样白版一块就可以做出什么象样的东西的。
1.收集文献
收集文献可以从网络,图书馆,书店和朋友同学那里取得。主要是要找到一些(哪怕是只有一篇)该领域出现的“近期”的综述性文献,一般是不超过三年以前发表的论文。什么是综述性文献呢?一般来说,英文的综述性文献在题目上有“review”(一般为较为通俗的综述评论)或“survey”(一般为比较专业化的文献综述)这样的字样。综述性文章的内容不是在研究一个具体的问题,而是在回顾,评论某个领域在最近或者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的研究情况,并对于不同的研究者和不同时期的研究特点进行评论,最后还要为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创新的可能性作出预测。
在综述性文献中,作者会罗列出大量的参考文献,并且还要对这些参考文献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说。你就可以根据这样的评说和所罗列出来的文献去进一步搜索更多的文献,然后又从那里的参考文献去找出更多的参考文献,如此等等。这样,沿着一条路线,你就可以在一段时间里,譬如,在一年以内,做到基本掌握该领域的研究情况了,也知道这个领域的前沿是什么了。
另外的一种文献收集方法是根据作者和关键词去检索。
当然,即使在同样一个领域里研究的问题还是很多的,可以事先带着问题去搜索,如公司治理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经济增长问题等。这就需要使用关键词搜索法了。
如何利用互联网搜索文献?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更为便捷地获取信息资源。在文献搜集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常常可以事半功倍。
利用网络搜集资源大致有两种:一是处于选题阶段,还没有论文方向,想找一个合适的方向来做,此时可以在网上搜索“review”、“survey”等,阅读一些文献综述,在其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另一种是已经确定了大致方向,希望了解本研究领域的进展,此时应当请教这一领域的专家,搞清楚哪些人是这一领域的牛人,搜索他们的文章——国外的传统,很多杂志要介绍某个领域的成就和进展,都会邀请牛人来写综述——只有知道哪些人是这一领域的杰出代表,才可能从这些人的著作中体验这一领域激动人心的发展。
网络搜索技巧我也谈一下:首先,/),NBER(),此外还有很多大学、研究所也提供了其工作论文免费下载地址,比如Laffont教授创立的IDEI(http://idei.fr/presentation.php)。网站众多,大家慢慢去学会使用。这里不再多讲。Jestor, Econ Base, Science Direct等也是很好的数据库,不过需要付费使用。
2.研读文献与读书笔记
其实,研读文献应该是与文献的检索过程同时或者是交错进行的。在检索到文献的同时就应该开始进行文献的研读了,同时,在研读文献的同时就应该根据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检索要求去检索新的文献,收集文献是一个不断反复进行的过程。
所以是“研读”而不是“阅读”文献,是要求在读文献的时候应该同时捕捉住产生的火花进行研究,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阅读过程,如进行新的模型的推导及用新的数据进行计算等。在看人家的文章的时候,要养成用“批判”和“怀疑”的眼光去思考的习惯,在读到人家的判断时,应该在自己的心中不断地问着“是吗?为什么?可能不是这样的吧?”,同时试着去找相反的例子,还有在逻辑上进行深入的思考——这就是“研究”。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在读文献的时候,特别是沿着一条固定的思路下去读了许多文献之后,很容易就出现新的火花和思如泉涌的情形。但是,过了之后,就容易把它们忘记了。因此,为了在后面写作论文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前面在读文献的时候出现的新的想法和线索,为了不忘记它们。一般要采用做读书笔记的办法。读书笔记的写法是:
(1)什么杂志,第几期,什么地方有关于什么问题的什么论述,它对于我即将做的博论文有什么参考作用,或者我对于这个问题有什么自己的见解,可能会有什么贡献等等。
(2)读书笔记要进行分类,如分为数学模型方面的;实证研究方面的;中文文献方面的;外文文献方面的;数据方面的;纯理论方面的;政策分析方面的;学术争论方面的;案例材料方面的等等。
(3)重点分析或者精读几篇代表性的文献;
(4)重要的是要写心得体会;
(5)重要的数据要及时记下来;
(6)前面的过程可能有反复,自己的见解也会有变化的。
二、开题报告
在文献收集和研读的基础上,就要开始进入开题的过程了。开题报告的实质是向老师们汇报自己的博士论文准备情况,同时让老师们就自己的研究思路给予评论和提出建议,从而达到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以及在文献和研究方法方面从老师那里获得更多帮助的目的。开题报告在这个任务目标的引导下,应该就选题,文献综述(除了开题报告之外,博士生还要写专门的文献综述报告,可以结合起来做),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内容,方法,创新,技术路线,研究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介绍说明,并且接受老师们的批评和建议。这里,有一些要注意的问题:
(1)开题报告的性质任务是汇报自己的研究工作准备情况,包括文献资料的收集,研读情况,研究的初步思路,可行性等,同时接受老师们的建议。所以,开题报告与毕业答辩是不同的,学生面对老师的态度不是辩论,而是“咨询”,应该借助这个机会尽可能多地向老师们请教,获得更多的帮助和信息。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个过程对于以后的研究和论文写作有着极大的帮助,同学们应该加倍注意。
(2)在研究的内容中应该写出要研究的各个方面,要把研究这些方面的问题,方法,初步的思路,可能出现的难点以及如何去应对和解决这些难点的准备性思路都写出来,但文字要简练,因为只是初步的构思,不必长篇累牍。
许多同学在这部分内容的写作上把研究内容写成象一本书和是毕业论文的目录,这是不符合要求的。
一般地,研究内容从大的方面看应该按照如下的顺序和范围写:第一,选题的意义,包括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首先,要说明选题在理论上可能会有什么样的贡献,要说清楚这一点实际上对同学的要求是很高的,因为只有充分掌握了相关的文献以及对于这个领域中的理论发展有充分的了解情况下,才可能把这个问题说清楚;然后,要说明研究这个问题在实践上的价值,这需要对于所研究问题的实际用处有所了解;一般地,选题要具有「重要性」,「前沿性」,「可操作性」,还要有方法论上的意义;「重要性」指研究的问题关系到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要突破口,对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具有关键性的推进作用;「可操作性」指预期可以在规定的论文期限内完成,即可以做出来,所以要对难度进行评估,既不要选太容易的题目,也不要选择过于难的题目;「方法论上的意义」是指研究这个问题预期会使用到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新方法的使用是十分重要的,事实上,有些研究得到的结果可能是平凡的(即人们早已经知道的,或者凭直观就知道的),但是,运用新方法研究这些问题也是有价值的;譬如,老农民可能有许多完全凭经验的方法去预测天气,但是,这一点也不妨碍科学家运用包括Stocks方程在内的空气动力学的新方法去预测天气,尽管在开始还很难说这种新方法就一定比老方法来得准确一些;方法运用在博士论文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所以,在开题报告中要求有对于使用什么样的方法予以专门的说明;第二,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的背景,理论基础研究及回顾等;第三,国内外文献综述;第四,问题的现状、根源以及成因分析;第五,模型或者指标体系研究(构造),这部分是论文的核心,是创新出现的地方,是衡量论文学术水平的关键部分,通常要有数量模型或者是数量指标,也是单独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内容抽取部分;第六,案例分析或实证分析部分,通常是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前面得出来的理论创新结果进行检验或者是用案例进行验证;第七,政策建议,如果说前面的理论研究是对于经济管理问题进行的诊断的话,这里就是在诊断结果的基础上开出药方,对于解决所研究的问题提出基于自己的理论研究的政策建议。在这里。许多同学爱犯的毛病是提出的政策建议的思路与自己在前面进行的理论研究之间没有什么关系。
当然,不是说所有的博士论文都应该按照上面的内容顺序来写,这里只是提供一个参照。但是,大多数论文的内容组织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框架来做的,或者说在这个框架上作一些变动后进行的。
(3)创新部分是论文的亮点,要“具体”,“恰当”地写出创新的要点。不要太抽象,要把自己的思路与现有的研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说出来,还要说出自己的思路在什么地方比起现有的研究要高明一些,否则就不能说是“创新”。
(4)技术路线一般是指研究的准备,启动,进行,再重复,取得成果的过程,不是指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更不是指答辩的准备和进行过程,许多同学会出现这些偏误。
(5)开题报告一定是在文献收集和研读过程之后进行的,因为根据上面说明的逻辑,在之前就做开题报告是不可能按照开题报告应有的内容进行的。所以,为了开题,文献收集和研读是要尽快进行的,要抓紧时间做。
(6)方法运用应该写得具体一些,许多同学把这一项写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等诸如此类的大框框,一点也不具体,实际上不知道他到底要用什么样的方法;这里要写出具体的方法,如运用博弈论的方法,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案例分析的方法,甚至更加具体到如“通过在索洛模型中植入不可再生资源投入变量,然后研究人均收入可持续增长是否可以实现或者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以实现,从而获得有关可持续发展新模型的方法”等等。
EU DBA一期班学员已进入毕业论文撰写阶段,EU预祝每位即将毕业的学员都能顺利完成一篇让自己和导师都满意的毕业论文,为您在EU的学习生活增添亮丽的一笔!
三、研究与重点突破
博士论文中的理论创新是核心,是代表论文水平的标志,也是最困难的。可以这样说,只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论文也就解决了一大半了。所以,应该先重点突破这一点。同时,因为整个论文基本上是围绕这个问题的突破或创新而展开的,所以,这个核心问题没有解决,也就无从谈起论文的写作了。因此,先不要忙着写论文,一定要先进行研究,有了成果,才会有东西可以写。因此,学校对于博士生都要求发表论文,特别是要求在一级学报和核心杂志上发表论文。因为,如果没有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发表论文还是不容易的。
这一个过程是整个论文写作阶段中最困难的。不要急,要慢慢来。要有一个蕴踉的阶段,要多尝试。这个阶段也是最会让人感到沮丧的,自己会发觉自己“很苯”,许多地方都不如人,因为会遭遇许多次的失败,甚至会感到博士论文是做不出来的,甚至会感到想要放弃……。注意,这种感觉是所有人在做博士论文时都会有的,不只是你一个人才会有的感觉,所以一定要坚持。根据我和许多其他人的经验,当这个过程持续一段时间后,火花就会产生了,坚持在最后的就是胜利者。哥德说: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这一个关键时刻,不要言放弃。
创新要来自新的火花的产生,而新火花是如何产生的呢?根据经验,主要是来自多读模型的过程。一般地,看了许多模型后,会产生有关构造新模型的思路;当然,这种新模型的构造一般也是建立在通过修改别人的模型的基础上的,而如果没有读看许多的别人搞的模型,没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一般来说是不可能做出有创新意义的研究的。这个过程的进行一般具有如下的特点:
(1)通过寻找现有模型所不能解释的现象,或者不能解决或不能处理的问题,提出修改发展现有模型的必要性;
(2)寻找现有模型存在这种不足的原因,这是一个诊断的过程;
(3)发现现有模型的可以进行修改的地方之后,就要着手进行修改工作,这个过程有较大的难度,主要是技术性的难度,即进行模型研究的技术难度;
(4)这时应该多与导师联系,多请教别的高手,但更主要的是要多思考多研究,同时还要补充学习自己过去没有掌握的一些技术性研究方法。
四、写作毕业论文
除了学术创新之外,毕业论文的写作还对于文字语言的表达,知识面,论文结构组织和逻辑运用等有一定的要求。
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要大力借助于读书笔记。根据前面已经完成的读书笔记,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论文中的文献综述部分,基本上就是从读书笔记中来的,或者说是读书笔记的更加系统的整理,深化和扩充而已。
五、关于“创新”的一些补充看法
博士论文对于“理论创新”有着特别的要求,关于这一点,许多同学不太清楚。首先,博士论文对于创新的要求是“理论”上的“创新”,不是在编写程序软件和某一个具体的算法上的改进性“创新”,更不是一个案例的编写或者具体的政策分析,是否有“理论”上的创新应该说是博士论文与MBA毕业论文的根本不同之一。其次,创新的过程有一定的方法可寻,并不是完全靠天上掉馅饼。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理论创新呢?方法是什么呢?这里有一些经验之谈:
(1)类比法,将在某个领域曾经取得过成功的方法运用于另外的一个新的领域;譬如,将在经济学中成功运用过的博弈论方法运用于管理领域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这就是E P.Lazear领导的一个基于博弈论方法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领域的创新;
(2)假设条件修改法,将现有的理论模型的假设条件根据所要研究的新的环境进行理由十分充分的修改,取得新的成果;譬如,在通常只含有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中加入资源投入要素,可以研究在资源约束下的经济增长问题,从而研究可持续发展或者可持续增长问题;这就是可持续发展或者可持续增长问题的研究创新;再譬如,卡尼曼(D.Kahneman)与特伏尔茨基(A.Tversky)将经济学中的边际收益分为失去的和将获得的边际收益,并且根据心理学的发现即人们总是给予失去的以比即将获得的收益更高的评价,用它作为一个新的一般性假设去取代经济学中原有的假设,从而获得行为经济学的“前景理论”创新;
(3)组合法,将不同的领域加以组合,看能不能产生有意义的结果;譬如,将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概念与市场规模结合起来考虑,再将市场规模与分工深化程度结合起来考虑,再将分工深化程度与经济增长结合起来考虑,就得到了杨晓凯的分工演进经济增长的内生理论创新;
(4)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是大家都会的,但是,逆向思维往往是创造性思维的成功方法。注意个例观察的一般性推广。从个例中看出一般性的规律就是“启发”;譬如,早在1962年K.Arrow就发现了存在于一些制造业(如飞机制造业)中的“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现象;但是,在1980年代,经Paul.Romer教授的一般化,将这种机制假设为长期生产过程中的一般性规律,从而得到他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并掀开了所谓“新”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帷幕。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读在职博士有很多需要考生注意的问题,对于现在的在职人员来说更好的进行深造才能在工作中有一定的突出表现。在职人员进行深造都是想要在工作中有更好的发展。
人人都有经历磨难的时候,其中读在职博士也是一段很艰难的路程,在读在职博士的期间,选择好的导师和增强自我学习能力是很重要的。在职申请博士学位有很多的需要注意的地方,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更好的顺利通过考试,顺利拿到博士学位证书。
其实一个纵向课题可以研究的地方大量,若干个人都可以找到可以独立研究方向,不需要讲,某个课题已经有个博士在做了,我要等个全新的课题。导师的论文发表情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表明他还是有时间在做学问。导师是否有过几个很能干的学生。古人有话,青出与蓝,而胜于蓝。如果导师手下曾经出过几个很不错的学生,这至少给你一个信号,你也可以在将来成为很不错的学生。当然,一般而言,这些很不错的学生大多出国了。如果导师手下有在读的不错学生,至少可以有个讨论的环境。读在职博士期间的自我学习能力也很重要。
有大量事情可以比导师发挥更大的作用。如网络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导师。通过它,我们可以访问最好的国际会议,最好的研究所,你研究领域最好的导师以及PHD学生。如,做人工智能研究的同学。
读在职博士事在人为。自我学习能力还规定自己始终是一个主动的人。国内研究水平和国外差距很大。所以,你要始终知道,国外在你研究领域,目前主流方向是什么,最着名的会议是什么,最着名大学的研究所是什么,最着名的导师是谁,最活跃的几个博士生是谁。这样,你毕业后,就有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了。
-主办单位介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我国第一所人文社科类研究生院。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设置最完整的研究生院,现有38个教学系,80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8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现任博士生导师436名、硕士生导师495名。在2007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公布的《2007中国大学研究生院评价》报告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入选中国19所一流研究生院,并以经济学、哲学、历史学第一,法学、社会学、文学第二的成绩,当选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排名第一的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成立于2002年8月,是目前国内学科设置最为齐全、实力最为雄厚的专业金融研究机构。其主要任务是:为国家提供货币金融政策研究成果和相关咨询服务;为各级政府发展本地区金融业提供咨询服务;为国内外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提供应用性研究成果;培养高级金融研究和金融实务人才。研究所现拥有体制内研究人员36人、外聘研究人员10多人和50多名博士后研究人员。
-项目特色
●为专业人士量身订制的教育项目——本课程专为接受过EMBA教育或它硕士教育的专业人士所设计,为大家提供持续深入学习的平台,以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已有知识结构;同时为符合条件的学员提供申请博士学位的机会。
●阵容强大的师资队伍——本项目将安排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数位具有极高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的著名学者、博士生导师参与授课。此外,还将在其他著名高校和中央部委选聘一批理论功底深厚、授课经验丰富的教授或学者型领导参与授课。
●独具特色的课程结构——课程设计以研究生院金融学专业博士生课程方案为本源,在确保科学性与学术性的基础上,突出实用性、新颖性与前沿性。
●内容丰富的学习安排——除课堂授课外,还将在双向选择的前提下,安排指导教师对学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为学员提供参加课题研究或学术活动的机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证书颁发
1、学员修完全部课程且考试成绩合格者,颁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课程班结业证书》(钢印、红印、统一编号)。
2、符合同等学力申请博士学位条件的学员可按照我院有关规定申请博士学位,通过考试与论文答辩者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颁发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学位证书。
-师资介绍
周茂清
李扬
王国刚
左大培
殷剑锋
李 扬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副院长、研究员、博导,中央银行第四届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张宇燕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导 王国刚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导 何德旭 中国社科院数经技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博导 高培勇 中国社科院财贸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导 左大培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周茂清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金融系副主任、教授、博导 陈 淮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城乡建设系主任、教授、博导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杨瑞龙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黄卫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导 张 杰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许 健 中国人民银行党校副校长、教授、博导
景学成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原副局长、第一财经研究院院长 李伏安 中国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主任 罗平中国银监会培训部主任
朱武祥 清华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系副主任、教授、博导 王卫国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郑振龙 厦门大学金融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导 余明阳 上海交通大学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裴平南京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国际金融管理研究所所长、博导 童 星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王春峰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天津大学金融工程中心主任、渤海证券公司总裁、博导
-报名条件
1、拥有硕士学位或具备研究生同等学力(中级或中级以上职称),取得一定科研成果;只具有学士学位者需由其上级主管单位开具推荐信,情况优秀者可酌情录取;
2、热爱祖国,品德良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
3、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学习安排
●学 制:总学制两年半,其中课程学习两年,课程论文撰写半年。
●学习时间:两年课程学习,每月集中授课一次,每次2-4天,共480课时。
●学习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或王府井大街27号)。
-学习费用
报名费800元/人(含;考试费和考前辅导费),学费138000元/人,包括学费、资料费、结业考试费、结业费、结业论文指导费以及天课间茶点费等,交通、食宿费用自理。
-课程设置
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经济法 团队精神与领导艺术
外 语 课(选开):
听说课、写作课 专业基础课:
经济学前沿 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财政学 专业课(选开):
金融理论与金融政策 金融市场理论与实践 资金流量分析 金融发展理论与政策
全球金融体系研究 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 金融工程学
保险市场研究 房地产金融学 金融风险管理理论
选修课:
私募股权投资 商业银行业务与金融产品创新 公司理财与财务管理 资产证券化、项目融资与企业融资创新 期货市场与金融衍生产品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固定收益证券 风险投资与企业上市 房地产营销与房地产投资策略
财务报表分析 企业并购与重组
跨学科选修课:
《孙子兵法》的战略管理思想 《易经》与总裁经营之道 市场营销策略 企业发展战略
-报名程序
一、报名程序介绍
1、学员提交报名申请表、个人身份证复印件、研究生学历或学位证书复印件/研究生同等学力证书复印件、1寸免冠近照4张;
2、学院审核学员报名申请资料,择优录取;
3、学院向已录取学员寄发录取通知书;
4、学员收到录取通知书后按规定方式与时间交纳学费;
5、学员在开学当日持交费凭证办理报名注册、领取相关资料,正式入学。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金融系 联系地址: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732 联系电话:010-59481107 手 机:*** 联系老师:付老师
电子信箱:jinrongsuoboshi@126.com 6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时事评论的定义与定位。新华社总编辑何平给“新华时评”做的定位是:“顾名思义定位在‘时’上。‘时’就是时事、时势、时世、时政、时局、时弊, 时评就是围绕‘时’字做文章。”按照这个定位, 我们理解“时评”就是“时事评论”“时势评论”“时世评论”“时政评论”“时局评论”“时弊评论”。回溯时评发生发展的历史, 结合今天发展的形态, 是否可以作出如下的归结:时评是新闻媒介常用的一种时事评论文体, 是紧密结合时事、时局、时政、时弊即时发表的简洁明快、短小精悍、尖锐泼辣的政论性文字。 (徐兆荣:《谈如何写好时事评论》)
时事评论从新闻属性上讲, 它是报纸新闻的深化和延伸;其社会属性是站在大众的立场, 紧追社会热点, 力图用通俗的语言, 透过新闻现象, 帮助读者看清事物的本质。与此同时, 时事评论还向广大读者传播先进的理念, 为法制建设和市场经济鼓与呼。这既是读者的需求, 也是报纸质量和品位的体现。由此可见, 时评要紧紧围绕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 注重舆论引导的时机和节奏, 采用受众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 不断增强舆论引导的灵敏性、针对性、实效性;时事评论要坚持“三贴近”, 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 不断增强舆论引导的吸引力、感染力;要坚持及时准确表明权威观点, 回应社会关切, 做到好中求快、准中求快、深中求快, 努力抢占先机、赢得话语权、掌握主动权, 牢牢掌握舆论的制高点, 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
呼唤“血性”的评论。时事评论既要充满激情, 又要富于理性。写时评没有激情, 温吞水是不行的。充满激情, 就是时评的写作不能是温良恭俭让, 不能躲躲闪闪、吞吞吐吐。激情之外, 还需有理性, 需要理智的分析、理性的判断、理论的阐释。时评说到底还是讲道理的文体, 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在这里, 分析说理是时评的灵魂所在。时评的写作需要“以事实为依据, 以道理为准绳”。这里说的“道理”自然应该包含法律、法规、政策、纪律、道德等为社会所普遍公认的律则和价值标准, 这应该成为时评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因此, 时评的写作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是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
在文坛盛行功利主义的文化氛围下, 评论员的独立身份和独立人格已经淡化。时事评论秉笔直书的确有“诸多不便”, “别人做得, 我却写不得”的尴尬也较为常见, 但这并非一个有“血性”的评论家所为, 一个没有血性的评论家是写不出真诚、率直而不乏真知灼见的评论来的。我们需要那种合乎时宜, “及时雨”式的评论;需要寻求那种激浊扬清、匡正时弊的评论;呼唤那种一针见血、酣畅淋漓的评论;渴望那种客观公正、有思
时评呼唤平民意识。平民意识, 就是站在普通的人民大众的立场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其核心是站在普通群众的立场上, 特别是要站在弱势群体的立场上来看问题, 来分析问题。说得直白一点, 所谓平民意识, 就是大众意识、百姓意识、弱势群体意识。也就是说作者在写作时评时, 要坚持“三贴近”原则, 站在平民百姓的角度去观察问题, 写出人们喜闻乐见的时评来。撰写时评文章, 要时刻关注老百姓的医疗、卫生、就业、收入、住房等民生问题, 思之所思, 悟之所悟, 言之所言。2008年以来, 《河南城乡经济报》开设“三日评弹”栏目, 这些时评有三个鲜明的特点:强烈的平民意识;关注社会热点难点;注重用事实说话。以平民化的视角, 发掘主题, 关注民生, 反映民意, 效果显著。
呼唤有个性的时事评论。重视和加强报纸的评论是提高报纸质量和舆论引导水平的关键。2007年3月初, 《开封日报》以“干成事”为主线, 连续发表了3篇评论员文章, 即《一论干成事》、《二论干成事》和《三论干成事》。这3篇文章立论正确, 论据充分, 给人以启迪和力量。文章以干成事这条主线贯穿始终, 就影响我们干成事的不良因素和怎样才能干成事等问题, 层层剖析, 给读者作了明白的交代。文章紧接着分析了当前影响干成事的突出问题, 并提出解决方案。怎样才能干成事?文章指出, 一是要树正气, 抑歪风。二是要正导向, 立规矩。主要是着力健全选人用人的规则和程序, 努力做到以干成事为出发点去选人用人。三是要抓具体, 勤督察, 要完善督察机制, 做到分工明确, 责任明晰, 奖罚得当。四是要敢创新, 善总结, 这样才能少走弯路。作为地方党报, 能够围绕如此重大课题, 紧跟市委工作部署, 连续组织如此既有规模又有声势的评论, 为突出发展主旋律营造浓厚氛围, 确属难能可贵。
时评不能成为扩散虚假信息的工具。2010年3月30日, 河南中原新闻网站刊登了河南洛阳市洛龙区法院、检察院的声明, 对新闻媒体报道的河南洛阳“美女不配合强奸被判有期徒刑”的新闻公开予以澄清, 认为这则新闻是对法院、检察院名誉的“恶意诋毁和诽谤”, 并且要求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值得人们深思的是, 这则虚假新闻最早出现在互联网上, 但很快被一些传统新闻媒体借助于新闻评论传播开来。从表面上看, 相当一部分报纸的时事评论是抱着怀疑的目光看待这一新闻的, 但是一些新闻评论工作者把虚假新闻作为由头, 展开无限的遐想, 从而使得那些在互联网上流传的虚假新闻得以出现在现实生活中, 在客观上起到了扩散影响的作用。这些打着公开批评的幌子传播虚假新闻的新闻评论, 已经击破了新闻评论的职业道德底线。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新闻评论工作者, 必须学会去伪存真, 谨慎地使用互联网的信息。不能听风就是雨, 或者以批评的方式公开传播虚假新闻。
【博士论文写作注意事项】推荐阅读:
经济博士论文05-24
博士论文抽检11-03
博士毕业论文09-11
能源外交博士论文11-04
临床医学博士论文06-20
博士论文导师评语范文06-22
博士生结业论文07-16
地理小博士论文09-11
有文采的博士论文致谢11-20
博士硕士毕业论文答辩技巧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