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悬念让语文课堂动起来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巧设悬念让语文课堂动起来

巧设悬念让语文课堂动起来 篇1

一、开放教材, 促使课堂动态生成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 而是用教材教。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情况, 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 灵活使用教材, 使教材更具开放性。

1、开放教材, 创设新角色

创设新角色是在课文原有角色的基础上, 增添新角色, 让学生扮演或担任。由学生参与课文中发生的事件, 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 自主地感受理解。例如学习《月亮上的足迹》一课时, 我让学生担任记者, 我担任从月亮上归来的飞行员, 记者来到我的身边采访。小记者们的问题还真不少:“请问您, 蹬上月球第一感觉是什么?”“您好, 请问是否愿到月球上居住?”“如何开发月球, 请谈谈你的设想。”……面对小记者们的提问, 我们一一作答。采访完之后, 记者们马上作现场报道或写新闻报道。这样, 让学生通过体验新角色, 把自己融入课文情景, 自始自终处于人为创设的大语言交际场景中, 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兴致勃勃地参与教学过程, 实现了课文和学生的深层对话, 突破了教材的束缚, 教学中生成了出人意料的新体验、新思维。

2、突破教材, 设计新的训练点

这个新是有新意, 能够启迪新的思维, 新的想象, 富有诱惑力, 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教学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斑羚飞渡》是一篇极其悲壮感人的散文。在该文的教学中, 我尝试着设计了新的训练, 让学生与课文之间做了一次情感交流, 深有开启学生发散思维、打动学生心灵的感触。我在备课中给学生布置了书面作业, 要求以“这是一次飞渡”为题, 完成一篇课堂随笔。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 填写情况可谓是百花齐放, 如“生死抉择的”, “跨越生死线的”, “超越生命极限的”, “心灵升华的”, “启示人类的”等。学生一改往日作文的头痛、惆怅, 写起来神采飞扬, 妙笔生花。由此看来, 学生经过与语文的内在交流后, 所产生的丰富的联想和心灵的震撼, 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的最佳表现, 是任何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精彩的说教所不及的。

3、不拘泥于教材, 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语文不仅仅是语文, 它蕴含着天文、地理、历史、科学、美学, 甚至流淌着音乐。教师在教学中, 使用教材时完全可以打破学科间的隔阂, 向邻近学科开放, 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学生的视野, 产生更多的感受, 促使课堂的动态生成。例如在学习《安塞腰鼓》一课时, 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欣赏粗犷豪放的腰鼓舞蹈, 体会腰鼓的壮阔、豪放、强健、火烈。音乐元素和舞蹈元素的引进, 有力的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4、发散教材, 拓展阅读

语文课仅仅靠课本是不行的, 必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开放必须是有机的、有效的。所谓“有机”就是课外阅读不仅要与课文相关, 而且阅读是由教师引导、有时间保证, 有读后反馈。所谓“有效”, 就是学生进行的课外阅读确实丰富了对课文作研究的材料, 有助于提高课内阅读的效率。教学《智取生辰纲》时, 在通读课文之后, 我让学生阅读《水浒传》这部小说的有关章节。到第二课时深读时, 学生由于及时了解了这一故事的详情, 丰富了研究材料, 课堂交流时表述的头头是道, 取得了良好的、出人意料的阅读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对于丰富学生的体验, 了解更多的知识, 是大有裨益的, 也有助于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开放教学过程, 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应让教学过程走向开放。教师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依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知识的需要随时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 艺术地将教学常式和变式相结合。

1、灵活的板块设计, 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 我们设计教学过程往往丝丝入扣, 环环相接, 追求精致完美, 滴水不漏。而从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 教学过程应该向“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板块型”教学设计转变。在教学中可将教学分为若干板块, 每个板块之间没有纷繁的头绪, 没有生硬的环节, 板块之间可以随机自由调整。这样有助于课堂的动态生成。在教《黄河颂》一文时, 学生由于平时唱这首歌, 他们对课文内容很熟悉, 上课时, 我及时作出调整, 把“字词教学”板块挪后, 把“读通课文, 理清脉络”板块舍去, 直奔重点板块, 进行品读赏读的学习。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欣赏课文, 品味课文, 使他们享有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 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

2、引导自读自悟, 使课堂灵动飞扬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因此, 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3、倡导“质疑──探究”学习, 促使课堂动态生成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师与学生共同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景, 激励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进行扎扎实实地独立思考学习, 获得独特感受与体验。然后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彼此交流启发, 共同探讨, 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 以此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和习惯, 培养他们辨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语文课堂“动”起来 篇2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有意注意时间不是很长,容易被外界物体吸引,分散注意力。多媒体课件为课堂提供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使学生置身于一种五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骑牛比赛》这篇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技术高超的骑手在骑牛比赛中的精彩表演,带给了人们深刻的启示:“高超的技艺是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得来的。”课文所述事情发生在南美洲,离我们的孩子太遥远,因此学生很难想象出牛如何的野性大发,骑士是如何的危险和勇敢。我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放了一段骑牛比赛的视频,骑牛比赛的精彩场面,使学生感受到了公牛的疯狂撒野、骑手的技术高超、观众的兴高采烈。学生的眼球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了,把呆板的文字幻化为生动的情境和场面,学生读起来入情入境,感悟领会了文本。

二、直观演示,生动具体

巧用多媒体,不但可以使抽象的过程具体化,也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生动。如在教《小池塘》这篇课文时,课文第二自然段以四个相同形式的句子“()倒映在池塘里,像()”描绘了小池塘的四种倒影,意境非常优美,每一句都是一幅精美的图画。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先读课文,然后再播放小池塘的多媒体课件:圆圆的小池塘清澈见底,水面波光粼粼,池塘边的芦苇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晃,红红的太阳升起来了,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然后画面一转,夜晚,弯弯的月亮出现了,夜空中许多星星在闪烁,看上去就像许多闪亮的珍珠,赋予静态的池塘以动感和生命。接着,我趁热打铁,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小朋友们顿时来了劲,纷纷举起了小手,你一言,我一语,最后让学生结合画面来朗读课文,图文并茂,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朗读课文时领悟小池塘那充满生命力的美,感受小池塘的意境美,发现大自然的美。

低年级识字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用多媒体教生字,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象形字“鱼”时,通过课件的演示,使学生看到“鱼”字的撇刀头变成了一条鱼的头,“鱼”的中间一个“田”变成了鱼身,“鱼”下面的“一”变成了鱼的尾巴,形象生动。又如教“笔”字,学生清楚地看到竹竿变成“”,笔毫变成了“毛”字,牢牢记住了“笔”的字形。再比如“看”字,有一人把手搭在眼睛上往远看的画面等等。

三、课件展示,突破难点

课件演示运用得好,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信息,突破难点。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读读背背这四个成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备无患,防患未然。这四个成语有着深刻的思想性,都与人的远见和预谋有关。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较难理解。

我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展示蚂蚁和蝈蝈的动画。夏天的时候,蝈蝈只顾乘凉、唱歌、睡觉,来理解“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然后再播放寒候鸟的故事,进一步巩固这两个成语。接着看动画:离冬天还早着呢,蚂蚁们就开始做准备了,这样到了冬天就不会担心没食物吃了,这就是“有备无患,防患未然”,最后,解放军叔叔把一个个沙袋整齐地垒在堤岸上,这样当洪水来的时候,就不用怕淹没房屋和庄稼了。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层层铺垫,帮助学生理解了成语。

让课堂动起来 篇3

让课堂动起来

---例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南京一中实验学校    曹会跃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一个由课程改革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更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里的一场深刻革命。目的是要把知识的传播、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完善其人格,开发其潜能。中学政治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责无旁贷肩负着实施、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担。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因此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创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课堂是中学政治教师实现新课程改革任务的必由之路。

新课程课堂教学由学科本位转向人的发展本位,符合、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而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不再是教师的表现,而是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同学间的合作的行为表现、学生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与探索、思考的过程等等。因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必然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根本的区别: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机械传授,教师传道授业。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必须是一个让学生获得知识与培养技能同步进行的过程。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将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创设来自生活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容的课堂。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学科知识逻辑和学科本位。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强调突破学科本位,重视学科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课堂成为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生活中的知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成为知识的载体,教师将对教材进行重组,进行有个性的创造。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一味认真听讲、机械回答问题、认真记好课堂笔记等,“教育者预定以目的,而强受教育者以就之”①(蔡元培语),属于典型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将改变一味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被动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体需求和个人尊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取向。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注重教师的知识霸权,教师的观点是不容置疑的“绝对真理”。课堂上往往只有一个声音――教师在唱“独角戏”。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将使教学活动的框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伴随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间的交往也将发生变化。课堂教学已不再是一味要求学生适应单一的教师,而是让教师适应风格迥异的学生。课堂上表演的是“群口相声”学生大胆质疑,挑战权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新课程不仅要求创建新课堂,而且要求创建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为中心,主要看教师讲得如何,把教材教得如何,很少甚至没有涉及到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而在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将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以学论教”使得我们必须重新界定一堂好课的标准:

首先,看课堂教学是否实现了“尚自然,展个性”②(蔡元培语),即教师是否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充分发展、长期发展,关注了学生发展中的不同需求、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关注了学生发展中的个人尊严。这是评价思想政治课成败与优劣的一个总要求。

其次,看课堂教学是否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聆听、训练、回答和笔记,学习活动整齐划一,呈现集体化的特点,教师则习惯于统一的指导和居高临下的说教。而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一堂好课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和发现欲,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③(陶行知语)教师的使命不再是单纯地为让学生占有知识而传播知识,而是为了生成知识,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探求知识过程的快乐,并在探求中生成新知识和新能力。

第三,看课堂教学是否构建了多边互动机制。传统政治课堂教学中大多呈现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或者单向提问。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必须形成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网络,并且这种互动不是肤浅地停留在口头上的.互动,而是信息互动和思维互动。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从表面看可能比较“混乱”,但这种“混乱“是一种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之后的混乱,远比没有经过主动思考而呈现的所谓流畅有序更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第四,看课堂教学是否围绕教学目标设定了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教材上能找到答案的,也可以是高于教材,在教材上找不到现成答案的。提出的问题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有价值,能否调动学生探求结果、讨论交流的积极性,能否调动学生的思维态势,实现教学目标。但必须谨防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出现“满堂问“的倾向。

根据上述参照标准,下面笔者以高一经济常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框为例,构建一个以新课程理念为灵魂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与各位同行切磋交流。

第一步:激趣导入  调动兴致

教师若能设计出一个新颖有趣的开头,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参与热情,唤起学习动机,激活思维,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本框可设计这样的导语:“假如你是某公司的老板,公司员工较多,你将会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这一问题,学生很容易说出按劳分配,或至少说出这方面的意思。教师稍作点评,自然引出新课。

第二步:设置情境  提出问题

教师的提问要讲究艺术性,不能太直露。可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探究情境(如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图片、漫画、名人名言、热点问题、名片名段等等),创造性地设计问题。根据本框的重难点,可设计下列问题:

问题一:张三(工人)在集体企业上班的工资收入、李四在外企打工的收入、王五开小吃部的收入都是劳动收入吗?都是按劳分配吗?这一问题是针对容易混淆的按劳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三种分配方式设计的。

问题二:赵六一家六口人,其本人及妻子承包了责任田,靠种田挣钱;他的大儿子是某国有企业职工,平时有工资,逢年过节还会有一些奖金福利;二儿子被一家民营公司聘为总经理,工资较高。而且持有一定股份,可以按股分红;女儿是工程师,利用双休日为一家私营企业当技术顾问,挣点外快;他的母亲靠出租房屋也有一定收入。问:赵六一家六口人的收入各来自何种分配方式?这一问题是为帮助学生区分其他分配方式而设计的。

问题三:1 我国现在为什么不实行平均分配了?为什么不能提前实行按需分配呢?2 同学们是否发现本框与上一框的课题在结构上是一致的?这是偶然的吗?谈谈你的看法。3 “不劳而获”都是不合理不合法的吗?结合实际想想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何积极意义?这三个小问题是针对课本上关于我国现行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的三点表述而设计的。

第三步:思考讨论  解决问题

对上述问题不能采取简单的师问生答,然后由老师很快给出答案了事。建议按照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环节一:指导读书  独立思考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学会独立搜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自我发现的能力。

环节二:分组讨论  相互交流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在讨论前可以分组,讨论过程中做好记录,特别是要记录下经过讨论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

环节三:多边互动  集体探究  这个环节主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分享探求知识的喜悦和快乐,展示自我风采。同时教师和其他同学对所展示的观点进行相互评价。

环节四:共同总结  提炼升华  在展示各自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教师要注意将带有明显价值取向的观点呈现给学生,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以达到对探究主题的升华。

第四步:关注社会  拓展提高

在步骤三的基础上,提出高于教材的、更有思考价值的发散性问题,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思考。如本框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宋祖英有首歌曲叫《好日子》,唱出了富裕起来的人们的喜悦心情。但当人们左右看时,就会发现大家的日子“好”得不一样,甚至可以说差距相当大。于是产生了困惑,产生了不平衡。你能体会到当前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的存在吗?应该如何正确认识这一差距?

第五步:自主感悟  走进生活

让学生言简意赅地谈出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所得到的收获,如何带着收获走进新的生活。学完本框内容应该有这样的启示:按照我国现在的分配制度,我们学生确实应该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既可以为社会作贡献,也可以为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

以上就是本框题的教学过程。需要说明的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笔者在此构建的教学模式并非绝对的,只是为各位同仁特别是青年教师提供一个参考,不足之处还请指正。

新课程为基础教育打开了一片自由发展、蓬勃向上的新天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都能开辟出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新思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完全有赖于我们的教师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去呈现新的气象、新的风尚、新的成效。

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演说稿 篇4

——二年级语文说教材说课标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正确学会和运用语文知识,并从语文学习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只有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学生才能爱好语文,才能实现语文的最终目的。要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老师就必须把课标和教材吃透。今天,我就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语文第四册来进行研说。

我将从课标,教材和建议三个部分来进行研说。

一、说课标

(1)课程总目标

小学语文同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它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注融合在一起。小学语文课程总目标是以三个维度来呈现的,全面而又富有新意。首先知识目标要学生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生字,能正确工整书写汉字,能说普通话;能力目标则是要求孩子们能主动探究性学习,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并具有初步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最后情感目标则是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

(2)学段目标

小学语文分为三个学段。我们二年级属于第一学段。在识字写

字方面,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认识1600个生字,会写800个生字,写字姿势正确,书写工整规范,学会查字典;阅读方面,孩子们要喜欢阅读并感受阅读的乐趣,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还能积累词语。口语交际方面,能讲普通话,孩子们在学会认真听别人讲话的同时能努力了解话的内容;写作方面,在写作时要让孩子们乐于运用学到的词语,写自己感兴趣的;在综合性学习方面,孩子们可以热心的参加校园活动。

二、说教材

(1)教材内容和编写体例

本册共有15个单元,其中包括2个丁丁冬冬学识字单元,一个开放单元。分别是:好习惯、妈妈、丁丁冬冬学识字

(一)、植树、青青的山、讲信用、远行、体育世界、丁丁冬冬学识字

(二)、动脑筋、清清的水、小英雄、快乐的生活、立志、夏天。每个单元有2篇课文(个别是3篇)和一个语文天地构成。课文选材丰富,体裁多样,开拓学生视野。每篇课文后面都有一个思考问题,锻炼孩子们的思维。语文天地则用不同的内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学语文,使学生各个方面得到提高。还安排了“金钥匙”栏目,从学习方法、习惯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素质。

例如:《动脑筋》这一单元安排了两篇课文,《称象》一课讲了曹冲用水的浮力来称象的内容。曹冲当时的年龄和学生们差不多,通过学习课文,来鼓励学生像曹冲学习,遇事多动脑筋想办法,做一个聪明的孩子。《狮子和兔子》一课,通过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来教导

孩子们力量大不一定能解决问题,还是要动脑筋。从这两篇课文让孩子们有个理念,世上无难事,只要肯动脑。在课后的语文天地也安排了一些小难题,让孩子去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

(2)教材特点

①重视积累,引导学生感悟丰富的文化内涵。

语文素养的提高过程是积累的过程。学习语文就是学习做人。学习语文的过程也似认识和了解民族文化,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自我的过程。

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人生体验等方面。积累不仅体现在静态的字词句,短篇章等量的增加,还体现在语言不断丰富,思想日趋深刻等方面。

②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在:学习的动机、学习的目的、学习的方法。本套教材力求使学生在富有个性化的语文实践过程中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与习惯,逐步学会独立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③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广阔的适应性。

本套教材打通语文课本、语文课堂、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其他学科、学生的兴趣爱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以语文教材为切入点,从教材引发开去,与其他学科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通过查资料、参加社会活动等方式,扩展学生的语文学习领域,突破语文教科书的有限空间。

(3)教材整合本册教材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整体推进的课程理念,具体表现在课文和语文活动整合,听说读写等语文学习行为的整合,课内和课外的整合,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整合这四个方面。教材体现了语文学习的主体互动,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机会和平台。

例如;第四册《青青的山》和《清清的水》这两个单元,让学生体会了祖国的美丽,从而和第三册的《祖国》这一单元整合,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而第四册第一单元《好习惯》和《讲信用》、《立志》、《植树》单元整合,从而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说建议

(1)教学建议

对每篇课文的教学要围绕三维目标,要与“教学要点提示”的内容相对应。对重难点的教学要把握好,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要进行预测分析,力求实现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教学中,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还要与课后思考题,与语文天地的相关题目结合起来进行。

在识字方面,学生要掌握80个常用部首,认识420个生字,会写230个,掌握大写字母顺序。这就是知识和能力方面。学生会“读半边”,即利用声旁识字,会分析字形,学会查字典,这就是技能和能力方面。从生字学习中体会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升华到热爱祖国,这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2)评价建议

实施评价时,要以三维目标来评价,还应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应多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发现学生的进步要及时提出表扬,适当的时候可让学生互评与自评,要学会自评和互评的方法。还可以让家长参与到评价体系中来,要注意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好语文的课程资源,对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工作中,我运用挂图、课件、工具书、课本剧表演等多种形式,让课堂生动起来,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其次,创设多彩的有利于语文学习的校园和班级环境,每天早上带领孩子们去经典诵读,去感悟经典文化的美。还利用后黑板,每周更新一下语文诗歌、成语故事等,以此陶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研说教材,吃透教材,挖掘教材,利用教材,以教材为载体,把握语文新课标,构建起高效课堂,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让孩子真正的喜欢上语文。

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

——二年级语文说教材说课标

巧设悬念让语文课堂动起来 篇5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

许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开发区22中)

摘 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确保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然而,以往沉闷的、被动的课堂只是让学生静静地等待着教师的知识传授,致使学生也越来越看不到学习的乐趣,严重影响了语文教材价值的体现。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中重拾学习的信心,进而也为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动”起来;素质教育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素质教育下,只有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动起来,才能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就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师,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语文课堂带来的乐趣,最终确保学生在教师营造的轻松环境中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组织学生进行复述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组织复述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的“口”动起来,一方面是要学生动起来,另一方面是要学生在坚持锻炼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随之得到提高。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在“复述活动”中“动”起来,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为了打破课堂的沉闷,也为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这节课即将结束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复述活动”,首先,引导学生重新阅读文本,并理解文本大意。之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自主组织语言进行文本复述。()切记文本复述不是简单的中心思想的概述,也不是背诵全文,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在自己理解文本描写的故事梗概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语言,像讲故事一样,将故事重新讲述给其他同学。当然,新的教学形式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让学生的“口”动起来。

二、组织学生进行对比活动

对比活动的开展是要学生的“脑”动起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采取的是“一刀切”和“满堂灌”的模式,导致学生就像一个大容器一样等待着教师将知识灌输到自己的大脑中,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本没有动脑的机会和时间,严重阻碍了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我们可以组织对比活动,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文本中所赋予的情感,进而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我选择了对比学习活动,首先,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中国各个地方过年的习俗,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并鼓励学生将作者笔下的春节与我们所熟悉的春节进行对比学习。通过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春节是我国的重要节日,而且,在各个地方过年情境的对比及作者笔下的春节与自己熟悉的春节对比中也让学生了解了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同时,还让学生感受了春节的热闹气氛,进而,让学生理解了文本中的`民俗文化。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动脑”比较中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提高教学质量。

三、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活动

对于小学生来说,表演活动的构建可以说是最适合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的,这也是让动起来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在以往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是认为组织表演活动就是浪费时间,所以,大部分时候,我们仅是简单地教给学生知识,并不注重表演活动的组织,严重不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摒弃这种观念,要组织有效的表演活动,寓教于乐,进而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老人与海鸥》时,为了能够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亲情般的情感,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我组织了一场情境表演活动。首先,我和几名学生一起对文章进行了改编,让其以课本剧剧本的形式呈现,然后,选择了几名学生分别扮演“老人”和“我”的角色,并让学生仔细揣摩老人说话的语气,进而,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老人与海鸥亲人般的感情,同时,让学生清楚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热爱动物、保护动物。可见,在这样的课堂中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当然,还有助于学生动起来,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认真贯彻落实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从语文教材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活动,组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认真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掌握基本语文知识的同时,找到探究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而使学生在“动”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许梅芳。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质量[J].新课程:小学,(10)。

让小学语文课堂“动”起来 篇6

一、悬念导入, 让心动

悬念是关系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一种紧张的心理活动。悬念导入是教师在导入新课时, 根据教材内容巧设的疑问, 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激发求知欲望, 促使学生关注疑问、破解疑问的过程。学生有“疑”才有问、才有究, 才有收获。学生处在“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心动状态下, 形成认知上的矛盾冲突, 教师要启迪学生积极思考, 唤起小学生的有意注意, 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在学习《问银河》时, 教师出示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 给学生介绍:夏秋之际, 晴朗的夜晚, 天空中有一条白茫茫发着银光的带子, 就像天上的一条长河, 那就是银河。孩子们急切地想知道银河是什么样的, 宇宙到底有多大呀。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新知, 向银河提出问题。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提问, “银河呀, 你岸边有高大的杨树么?岸边上有没有弯曲的小路啊?水中有小鱼么?荷叶上蹲着小青蛙了么?”同学们兴趣盎然。教师趁势导入:“想知道答案吗?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文章看看吧!”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巧妙地布置了学习任务, 创设出了探求新知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中思, 思中悟, 为新知识技能的发展作了良好的铺垫, 给课堂教学增添了一缕阳光。

二、情境表演, 让手动

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能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时机, 巧妙点拨, 使语文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 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情境运用于课堂, 可以为学生的“学”更好地服务, 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体验文本的内容。以学生为中心, 给学生自主表演的权力, 充分发挥想象力, 调动学生表演的积极性, 让学生们动手制作道具, 丰富想象力。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 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让学生动手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来进行表演, 自己找道具, 加上自己的创意, 可以小组合作。小组里有的学生做乌鸦的头饰, 有的改编课本, 有的找瓶子和石子, 学生们忙得不亦乐乎。表演开始啦, 一个男同学戴着乌鸦头饰, 嘴里衔着一根空心的稻草杆儿, 一个饮料瓶里装上了石子和水, 他很认真地把稻草杆儿插入瓶子里, 美美地吸了一口, 表情幽默地说:“太美啦, 凉快极了!”富有创意的表演激起台下同学的创造欲望。一些没有轮到表演的小演员还在台下非常努力地背台词, 调整、改进自己的表情动作。有的学生还找来方便袋, 把瓶子里的水倒入袋子中, 一下子就喝到了水;有的学生也不示弱, 斜放着瓶子, 也喝到了水……整个表演环节, 洋溢着学生们自主探究的学习热情, 课堂上充满活力, 精彩纷呈。强化了语文实践活动, 实现了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率, 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 充满活力。

三、朗读品味, 让口动

朗读是一门艺术, 有感情的朗读不仅能带给人美的享受, 还能让人体会到文章的情感。朗读是学好语文的基础, 朗读是一种眼、耳、口、脑同时并用的思维和语言的综合活动。课堂上, 教师要让学生有读的兴趣, 读的欲望, 只有兴趣浓厚, 才能积极主动地去读, 确保其朗读的效果。朗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是学生、教师、文本、情感之间的一种对话方式。人常说:“三分诗, 七分读”, 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第四自然段时, 本段构段方式:总———分———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四种不同形态的鱼, 体味西沙群岛鱼的美丽与可爱, 感受鱼的种类多、数量多。在优美的古筝乐曲伴奏下, 学生尽兴品读, 摇头晃脑、如醉如痴, 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学生体会到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 更唤起学生美的共鸣, 领略到自然美, 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 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真正让课本的“静态”语文变成生活的“动态”语文, 努力达到“意文兼顾”, 做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让语文课堂“动”起来 篇7

关键词:语文课堂;心动;脑动;口动;手动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1-0034-02

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过程,并在参与中有所收获,有所进步,有所提高,就要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广泛接触语言材料,在与文本材料亲密接触中体验、理解字里行间洋溢的情感和人文精神,产生意义的交流,获得真切的心理体验,从而深刻理解文本,积淀语言,运用语言,使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一、感染熏陶动真情,讲出“情”和“味”,让学生“心动”起来

语文是一门充满浓郁情感色彩的课程,是一种心与心沟通的艺术。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有着丰厚的人生哲理,有着人生的酸甜苦辣,更有着社会的真善美。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需要抓住文章灵魂,深挖内涵,充分激发学生情感,与文本内容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使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如,《炮手》一课,教师可以抓住“炮手明知道那是自己的房子,为什么还要瞄准房子开炮”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炮手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默默奉献自我、牺牲自我的精神。分析炮手为什么这样做?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呢?如果你是将军,当得知这一切时,会怎样对炮手说呢?让学生和文本人物心连心,感同身受。优秀的语文教师总是在自己的课堂中设计一个个高潮点,引发学生的共鸣,时而激昂,时而低沉,愤怒时拍案而起,感动时潸然泪下,平淡之中富有真诚,亲切之中饱含激情。学生在老师的感染下,变得有血有肉有感情,自然会为之心动,既能饱含深情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又能毫不掩饰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更能付诸笔端写出自己的感受,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创设情境多想象,学会“想”和“思”,让学生“脑动”起来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想象力的课堂就是一潭死水。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质,搭建想象的平台,为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可见可感的材料,名山大川、蓝天白云、红花绿柳……都出现在文章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把曾见过的事物再造出来,把未见过的事物结合自己的经历创造出来,使课文内容转化成一些鲜明的形象,让学生在想象的广阔空间遨游。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如果只是泛泛地背诵诗句及其含义,那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如果教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瀑布从高处流下、一泻千里的情景,配以响亮的水声,使他们仿佛置身其间,在增加教学趣味的同时,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境。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敌人只是抽掉木板,不把铁链也炸掉呢?”对这样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不能马上作答,需要引导学生热烈讨论,全面思考。通过分析当时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心理状态后,学生们明白了敌人以为山高水急,且有重兵把守,只要把木板抽掉,只剩下十三根铁链,红军肯定是“飞”不过来的,哪里还用再炸掉铁链。这也进一步认识到了夺桥的困难,体会到了红军的英勇和无畏。在不断分析思考和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如,《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和充满童心的文章,在教学时就要注意调动学生对自然景物和语言文字的体验和感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之中。想象运用的多了,学生的思路就开阔,因而文章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永不磨灭,在表达时会不由自主地从大脑中提取相应材料,做到得心应手。

三、质疑问难展现个性,敢于“问”和“辩”,让学生“口动”起来

课堂,不只是传播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地方,也应是学生自我个性展示的平台。这就需要教师解放学生的口,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和表达的自由,让学生乐于参与,善于提问,敢于说话,勇于争辩,让学生在思考中提问,在质疑中发展思维,在争辩中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展示,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学生敢于并善于质疑问难,需要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消除学生怕提问、被嘲笑的心理顾虑。要让学生能根据教学内容,抓住主要的人和物、词和句,围绕课题、插图、标点、人物言行、文中留白、课文结尾等提出疑问,提出的问题要尽量具体、明确,有针对性。还要引导学生不从众,不唯书,不唯师,善于发现新问题,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价值大小,也不管恰当与否,都要认真对待,给予鼓励和积极评价。这样,学生就会积极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

解放学生的口,还要给学生辩论的机会,让学生爱辩、敢辩、会辩,才能帮助学生开发思维,打破老师唱独角戏的传统模式。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或不同的观点形成争辩的话题,让学生有疑可辩,有话可说,在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你来我往的多向交流中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争辩中加深对教学文本的领悟,进而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不动笔墨不读书,自觉“画”和“写”,让学生“手动”起来

“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堂中,引导学生在读书学习的时候,动手圈点勾画,加批注,甚至是写感受,既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质量和效率,更有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习作水平的提高。每读一篇文章,都要在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上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划出文章中的重要词句,标出文章的层次段落,点出疑难之处等。如,在不认识的生字上注音,在关键词语下面加上着重号,在中心句下面画双波浪线,在重要的句子下面画单波浪线,用“│”划出段落内部层次,用“‖”划出文章的结构段,用1.2.3.4……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等。除圈点勾画外,加批注和多练笔都是非常重要的方式。对难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加上注释,写上段落层次的大意,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手法加上简评;把精华的词句摘录下来,写成读书笔记;在读课文的时候,随手画写生僻的词语,使字形、词义得以强化,防止印象浮光掠影;有心得、有体会时及时写出来,话不在多,能写下来就是好的;勤记课堂笔记,记下重点、难点、疑点和学习中的所得等。

巧设悬念让语文课堂动起来 篇8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思想。新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点目标,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这就要求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也要“动”起来。

一、让学生的“口”动起来

所谓“口”动起来即语文教学中要以学生读为主,实践证明,教师再精彩的分析讲解也不能让学生形成能力,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思考,展开讨论,进行交流,才能让学生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形成阅读能力。例如学习古诗,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讲解,学生死记硬背,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而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改为以学生读为主,可先让学生通过初读,体会诗的节奏及韵律,得到美的享受,然后再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细读,小组内交流已经读懂了的诗句。最后,全班交流。这样,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学生就可以理解整首诗的大意,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放手让学生品读全诗,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感情朗读,进而体会诗的含义并能说出自己的感受。长期这样教学,学生就找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不仅课上乐学,而且课下也乐读,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当然,学习其它课文也应把主动权放给学生,让学生从读中去感知,去领悟,从读中积累语言,从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让学生的脑“动”起来

其实,口和脑是密切联系的,只要学生用心读课文 ,他的脑当然会动起来。不过,作为老师要尽量的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的脑筋以最快的速度做最大限度的“运动”。小学生好奇好问,往往会问一些五花八门的问题,学生的每一个问题教师都应尽可能地给以答复,不使学生创造的心灵受损,使学生有疑敢质。学生提出问题后,我们所做的并不是将答案告诉学生而应是不失时机地指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指导学生学会思考,针对原有的问题进一步设问,化整为零,或再读一读,或讨论,或查资料,运用多种方法,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学生不断地质疑并想办法解疑,脑筋就会动起来,思维随之活跃起来,创造性思维也会逐步发展。

三、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在语文课上,要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可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学生动手查字典、词典,扫除读文障碍;二是要让学生边读边动手画、记,可以画不懂的词句、印象深刻的句子,也可以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几句简单的感想。这两个方面的训练可以帮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仅对学习课文大有益处,而且也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良方”。三是应用简笔画。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给古诗配画或用简笔画的形式解释词语、句子甚至课文中的一个自然段。比如在学习《詹天佑》一课时,我鼓励学生用简笔画表示出詹天佑开凿隧道的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很容易就领悟到了詹天佑的创新精神。四是语文课中也要通过实验增强学习效果。仍以《詹天佑》一文的学习为例,文中詹天佑对“人”字形路轨的设计可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不易掌握,事先考虑到这一点,我就建议同学们用橡皮或尺子等文具当火车,在练习本上画一简单的“人”字形铁路,学生通过反复实验,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

总之,语文课上,要让学生全身心地动起来,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探讨中去,这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适应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巧设悬念让语文课堂动起来 篇9

——以《乙醇》课堂教学为例

林伟雄 张丽云

(海丰县彭湃中学 广东 汕尾 516400)【摘要】笔者以人教社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一课时《乙醇》课堂教学为例,讲述了在教学中如何让“动”起来的课堂,“滋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并对该课堂教学进行了总体评价。

【关键词】课堂教学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实验探究 交流讨论

1.问题的提出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高中阶段化学课程“三维目标”抽提而成的学科必备品质与关键能力,是育人功能与学科价值的有机融合与体现。下面我们就以人教社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一课时《乙醇》课堂教学为例,在教学时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有意识的渗透学科思想,通过科学探究使课堂生动起来,学生动起手来,从而促成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养成。

2.课堂教学各环节及教学功效

环节一:感受乙醇,探讨乙醇物理性质。

师:(投影)白酒等实物;请同学们说说古诗中诗人对酒的赞喻有哪些?医护人员用棉花签蘸酒精涂抹插针头位置的感受?实物观察酒精,总结乙醇的物理性质。

学生讨论,回答。亲身感受乙醇,分享乙醇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分析、对比、归纳得出乙醇的物理性质。

教学功效: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无处不在。通过实物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学生体会分析、对比、归纳等科学研究的方法。

环节二:乙醇结构探究

师:请同学们结合乙烷的球棍模型,以及有机物中“碳四个键、氢一个键、氧两个键”理论,各小组研讨后拼出乙醇可能的球棍模型并写出结构式。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总结和拼装乙醇的结构所有可能性。学生代表上台展示球棍模型并写出结构式。

教学功效:通过说明分子式是科学家测定分析的,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是科学的,科学是要有实证的。对于乙醇的结构探究,教师导学,产生认知冲突。各组代表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既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模型认知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同时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请同学们在推测乙醇的结构式之前,思考回答以下问题:(投影)

1.对比两种结构式的异同点? 2.回顾Na与水的反应,思考反应原理

3.少量的钠保存在煤油里(煤油是碳氢化合物,只含C-C,C-H键),说明了什么?

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打算如何确定乙醇结构式?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回答问题。教学功效:教学生学会由事物的表象解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宏观辨析进行微观探知。

师: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又反映了物质一定的结构。水的结构中有-OH,水可与钠反应,乙醇又怎样呢?请同学们设计实验进行对比。

学生分组做钠与水、钠与乙醇的对照实验,根据反应现象,激发学生思考:Na与乙醇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呢?如何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

教学效果: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体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环节三 乙醇的氧化反应

师:请同学们说说,平时实验用的燃料是什么?我们知道燃烧反应是燃料的氧化过程,人为什么会醉酒?实际也是一个氧化的过程。

教学功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乙醇除燃烧以外的另一种氧化反应:催化氧化(模拟乙醇在体内的反应),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生: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新物质的生成,以及铜丝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师:投影乙醇的催化氧化原理,同时在黑板上书写化学方程式,叫学生分析断键原理。

生:学生讨论分析,回答。教学功效: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模拟乙醇在体内的变化认真实验、细心观察,详实的记录实验现象,深入分析分组讨论等活动,最后师生交流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

环节四 学以致用

视频:世界卫生组织的事故调查显示,大约50%-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驶有关。

师:交通警察是如何检查驾驶员是否酒后驾车? 学生讨论,交流。

师:经查阅资料,检查酒驾时用的是一种含有CrO3的硅胶。检查酒驾时为何是用含有CrO3的硅胶呢?

学生交流讨论。认为能用于乙醇测定,应该是CrO3的氧化性所决 定的。在教师引导下了解到乙醇不仅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被氧气氧 化,还可以被其他一些强氧化剂氧化。

师:你能说说能把乙醇氧化的物质还有哪些吗?说说哪些反应时可能有明显的实验现象?

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常见的氧化剂),进行讨论交流,大胆猜测,认为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等强氧化剂应该能氧化乙醇并有明显的实验现象。

师:请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和假设。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通过现象分析本质,得出结论。教学功效:通过视频,让学生认识酒驾的危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酒驾的检测,引出探究问题,学生进行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实验操作、现象分析等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和学生探究思维和合作能力。

环节五:延伸学习

投影:课后查阅资料,写一篇与酒历史文化有关的小论文。教学效果:化学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关注自身生活实际,体会化学学习的实际现实意义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同时领悟化学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巨大贡献。

3.该课堂的教学评价

该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深刻地领会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始终秉持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主旨的思想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观察、阅读、操作、分析、表达,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而教师则是学习材料的呈现者和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激励者、帮助者。该堂课真正让化学课堂动起来,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参与过程中、潜移默化中“滋养”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让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动起来” 篇10

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和安全感,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由地学、思、疑、问,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作出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才能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之中,感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才能入境、悟情,学生才会感觉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二、要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手段和教学

手法

比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向学生推荐并开设一些“儿童诗欣赏”“美文阅读”等系列语文活动,一方面充实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另一方面还可以引领、指导学生的家庭成员积极开展有益于成长的语文阅读活动,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协同为学生营造一个比较好的阅读环境。

三、要注意阅读教学中人文内涵的渗透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要在阅读教学中注意人文情感的渗透。要通过在教学中渗透人文内涵,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和性格。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改革中,要逐步克服重写轻说的倾向,充分调动學生阅读的积极性,广开言语,让思路畅通,课堂的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学生才会在书声琅琅、各抒己见、议论纷纷的环境中养成多语善言、熟读精思的习惯,使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提高。

巧设悬念让语文课堂动起来 篇11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是学生学习知识、获得技能最强大的动力。学生只有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内在的学习动机, 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堂中, 学生对所学的课文兴趣有没有、大不大, 这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

在新目标的指引下, 教师应利用好一切能利用的教具, 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合适的教学环境,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 让课堂活起来。比如,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实际特点, 给学生创造“动”起来的机会和平台, 如在教授《尊严》一课时, 因为学生年龄段的原因, 对一些句子理解的可能不到位, 比如,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等。如何使学生对这类的句子理解得更为透彻, 语文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一个自由辩论会, 学生自行选择正方、反方, 题目就是———哈默有没有必要这么做。教师这样一安排, 就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他们兴趣也非常高, 对这些知识的了解会有不同的感觉, 更深层次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这样的课堂动起来了, 教学目标也就基本完成了。

(一) 以点带面, 激发兴趣

更多的时候, 教师可能会抱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劲头不够大, 更不要提学习的目标能否达到的问题。但是, 教师如果仔细观察, 也会发现不管这个班多么死气沉沉, 也会有几个思维敏捷、总想表现的“活跃分子”。对于这些学生, 教师要需要用欣赏的眼光去鼓励他们、发掘他们, 引导班级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和谐、团结的氛围。试想一下, 在课堂上, 学生回答问题竞相举手, 积极踊跃回答问题和谈感想, 课下积极解决问题, 勇于挑战困难, 出口成章, 教师如果拥有了这一点, 就不会愁上不好课, 也不会愁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了。

(二) 做“不像教师的教师”

有这样一则调查, 调查者询问小学生最喜欢的教师是什么样的。他们的回答令很多教师不可思议:“像朋友一样的教师。”为什么这“不像教师的教师”最受学生的欢迎, 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些教师能够放下架子, 用和蔼可亲的态度与学生谈心, 而不是整天板着脸, 用命令式语气告诉学生做什么, 让学生害怕。小学语文教师应打破这种模式,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他们成为“讲”的主题, 引导学生把自己感动、领悟的内容主动讲出来, 把那些不懂不会的以及没把握的全都说出来。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种信任, 这样, 学生必将还给我们一个高效的课堂。

二、让思维“舞”起来

小学语文的课堂, 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讨论问题, 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 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让思维“舞”起来。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总结了几条经验。

(一) 鼓励学生求同存异

语文的答案不是单一的, 只要言之有理的都可以成为答案。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学生所接触的东西未必比成年人少。所以, 当学生回答出来的答案是教师不知道的, 想不到的, 教师要给他们鼓励, 从而促使学生去积极地思维, 然后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情境中去, 汲取教师所想要传授的知识、技能。

教师要首先对教材有一个全面、深入的把握, 深层次地体会每篇课文的思想感情, 这样才能去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很多时候, 教师总是对自己的答案情有独钟, 而对于那些自己没有预期到的答案, 可能一时会接受不了, 会很生气。所以, 学生的答案即使是对的, 有时也要驳回, 然后就死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的轨道。如果教师这样做, 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更不要谈学习的快乐了, 以后学生也可能只会循规蹈矩地跟着教师“正确”的路线了, 学生的思维也就舞动不起来。

(二) 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学贵有疑”, 只有学生发现了疑问, 才有可能问出来。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教师要想要激发学生的思维, 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价值。一个问题提得好不好, 不仅能让学生学到重点、难点, 更可以让语文课堂的气氛调动起来, 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 留给他们足够的思维空间。

除了设计问题要有价值外, 给他们空间, 重要的还需要给学生时间。小学语文教师应善于积累、善于总结, 然后还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给学生自由地畅谈想法的机会和空间。只有把课堂动起来, 让学生的思维舞起来, 这样的课堂才是成功的教学, 才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乐”园。

摘要:“动”是语文课堂一直追求的目标, “动”才有发展的可能, “动”才有引导的方向。小学语文的课堂最终目标是“动”的课堂, 也是小学语文教师们一直追求的。笔者主要从激发学生兴趣, 有效调动学生思维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巧设悬念让语文课堂动起来 篇12

小学低段,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天性活泼,刚结束幼儿园生活,进入小学,势必没有能力那么快地适应小学的生活。那么,怎样才能在保护小朋友童心的情况下,让他们学好知识呢?

一、动起来———身体动起来

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四季》中“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这一节时,师问学生:“谁在向我们报告秋天的到来。”学生回答:“谷穗。”师又问:“它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回答说:“谷穗弯弯的。”师问:“弯弯是什么样子?大家一起学一学。”全班学生学做弯弯的样子。师说:“谷穗弯弯就像是……”学生能接着说:“像鞠躬。”

低年级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本课时中,设计了让学生站起来活动活动,结合课文的内容,做动作,弯一弯腰。“弯弯”这个动作其实很好,学生开动脑筋,弯———可以是左右弯,也可以是前后弯,在做动作的过程中,不仅活动了身体,清醒了脑筋,也对课文的内容会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二、动起来———脑筋动起来

在教学《柳树醒了》这一课时,把学生带到河边的柳树前,调皮的学生问:“老师,柳树为什么会发芽?”有的学生说:“是让风给吹来的!”有的学生说:“柳树睡了一个冬天,现在打了个哈欠醒来了。”“老师!老师!!我———我———”学生的灵感已经被激活了,争先恐后地回答。

孩子们都有一个闲不住的身体,也有一个闲不住的大脑。只要善于挖掘,就会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低年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

三、动起来———嘴巴动起来

在教学《四季》中的春天这一环节的时候,问学生:“春天到了,谁和谁在聊天?”学生回答:“小鸟和草芽在聊天。”师又接着问:“想想,春天到了,小鸟和草芽会聊些什么内容呢?同桌之间分别扮演小鸟和草芽,聊一聊天吧。”教师给学生戴上小鸟和草芽的头饰,让他们上台演一演。

结合小孩子想象力丰富、爱说话的特点,设计了这么一个“聊天”的环节。课堂中,给予学生一些自由的时间,确定一个话题,让学生去尽情地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同桌之间的讨论,能拓宽谈话的广度,挖掘谈话的深度。事实表明,这样的设计,学生就能讲很多,他们的思维或许很奇特,教师要在事实成立的基础上加以表扬,给他们信心。

四、动起来———小手动起来

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画风》之后,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完成这首小诗:风来了,风把___吹____了,风藏在_____里。更重要的是,教师让学生也来画一画风,然后在旁边配上小诗。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开阔了,纷纷拿起笔来画画,还配上了优美的小诗。例如:风来了,风把湖面吹皱了,风藏在荡漾的波纹里。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听、说、读、做等各项基本活动中,动手实践最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的记忆最为深刻。根据这一规律,教师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挖掘教育教学资源,创设活动情境,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知识,锻炼技能,提高各方面的素质。

【实践探究】

专家断言:21世纪的教育是关爱学生生命发展、弘扬学生灵性的教育。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放飞灵性翅膀的机会。在此,提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小学低段学生在心智上还不完全成熟。刚入学的儿童擅长具体形象记忆,儿童的有意记忆、有意再现逐渐发展。儿童往往易于掌握具体、可感知事物的概念。

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教师带着学生做动动身体的课中操。不仅能让稍有疲惫的学生活动一下,也能再次引起学生的注意,课中操中渗透了课文中的知识,使接下去的教学更有效果。

二、符合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特点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语文教育的特点,就决定了它是一门最能影响学生情感发展的学科。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其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这就更要求语文这门学科能够带给学生别样的感觉,能够成功连接幼儿园和小学,让学生能够成功转型。

低年级语文课堂可能比较“乱”,但那是“有序地乱”。低年级语文的课堂是饱含“人文与情感”的课堂。只有让学生自然、无拘无束、自由飞翔,才会使儿童焕发生命的活力。

摘要:小学低年级儿童犹如一张白纸,任由老师去圈点,但他们具有活力,有自己的思维。怎样开展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既能开心愉快地上课,又能在欢笑声中学习知识、开发智力?

关键词:低段语文,课堂教学,人文性

参考文献

让山区语文课堂教学动起来 篇13

一、动情读读,诵读有利于加强文本理解

中国古代文人非常重视吟诵之功。宋代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然后可以有得尔。”可见,作为语文教师没有理由不重视诵读。朗读形式多样,领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表演朗读等。把握文章节奏、情感、动情朗读和表演,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揣摩作者蕴涵的情感和意旨。如教学《再别康桥》,我鼓励学生配合体态神情,声情并茂地模仿徐志摩依依不舍情状:缓步轻走、深情回眸、拂袖低眉、沉吟摇头……学生在想象和笑声中跃跃欲试,完全释放自己纵情朗读表演,课堂氛围动力十足。

二、动口唱唱,音乐有利于增强情感体验

有音乐的课堂更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投入到对课文的理解、思考中来。因为音乐能让人产生心灵的共鸣,给人美的享受和思考。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音乐手段,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如教学《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中李清照词作时,我先让学生听唱歌曲《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让学生在凄美的歌声中进行情感熏陶和体验,经过音乐的感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易安体”倾诉真挚情、熔炼家常语、善用白描法、讲求韵律美的艺术特点,同时也深刻地感悟到了李清照诗词凄婉悲怆的婉约之美。回头再学习她的课本词作,学生学起来自然是得心应手,心有灵犀一点通,远胜于教师千言万语的引导。有时,在课堂上让学生动口唱唱,有利于增强情感体验,这样的课堂教学无疑极富活力。

三、动脑想想,想象有利于激活静态的文字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的修辞美和语言美时,我让学生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闭目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芭蕾舞中亭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地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静态的文字变成了动态的形象。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不妨让学生多动脑想想,想象有利于激活静态的文字。

四、动手画画,绘画有利于理解文本的意蕴

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的图画更容易让学生识记。课堂教学应多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特点,把抽象、静态的文字变为具体、鲜活的图画。如教学王维《使至塞上》,在鉴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妙处时,我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挥合理想象,给本诗配上一幅图。几分钟后曾同学呈现这样的图画:辽阔的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只有烽火台燃起的狼烟格外显眼,那样笔直、那样孤单,一条黄河由西而东横贯其间,远处一轮圆日正歪歪斜斜地挂在西边天空……这幅边塞日落图把诗人孤寂的情绪巧妙地溶化在自然景象中,再经学生动情朗读几番,学生深刻地理解了边陲大漠的壮阔雄奇、气象雄浑的意境,明白了这句诗成为“千古壮观”的原因。可见,学生在动脑想象和动手绘画中理解了文本意蕴,这样的课堂教学必定充满互动美。

山区语文课堂教学要充满活力和动感,就一定要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积极调动学生情、口、脑、手的全面参与,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新课程标准下的山区教学所需要的语文课堂。

巧设悬念让语文课堂动起来 篇14

一、动手

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量让我们的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 教师主要起引导者, 指导和启发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 体验知识的形成, 最终能够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 由于是学生首次接触到借助辅助线进行推理证明, 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想到通过移动三角形内角达到作辅助线目的就成为了教学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问题, 教师可以设计利用实物进行剪拼动手实践的活动 (如上图) .让我们的学生把∠ACB剪下来移到顶点A上得到∠DAC (如图1) , 再让学生判断BC和AD的关系, 通过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得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另外, 还可以让学生把∠ABC和∠BAC都剪下来 (如图2) 放到BC边的延长线CD上, 得到∠ECD, 以及顶点C恰好和∠ACE重合形成平角, 最终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两种操作都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的抽象思维从客观实物向几何图形操作转变, 再向逻辑论证的转变, 达到了质的飞跃.

二、动口

动口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敢说、想说、有话可说, 但是目前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一般会出现学生懒得说, 或者是想说又不敢说的现象,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 让我们的学生很自然达到说数学的境界.例如, 在教授“反比例函数”和“双曲线”部分结束时, 可以设置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现已知一条以原点为中心的双曲线, 如果要使这个双曲线的方程是y=-x8, 请你补充一个条件.学生一听, 马上活跃起来, 都感觉自己会是第一个找到正确答案的, 这样就会使他们都动口, 有话可说, 这样就会使复习、巩固、强调的内容都被学生自己说出来了, 虽然学生所说的深浅不同, 但是使我们的课堂活跃起来, 慢慢地就能培养学生说数学的习惯,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了交流.

教学方法无好坏, 在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时, 也要注意各种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组合, 重点是要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提出新问题, 活跃课堂讨论氛围, 然后再解释, 这种说数学的学习模式已经成为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如在上“函数”这一章时, 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如果一条抛物线过原点, 那么请你写出一个函数解析式.学生在思考一段时间后会争先恐后, 个个高举手臂要求回答, 课堂氛围活跃不已, 答案是多种多样的, 如y=x2, y=3x2, y=2x2+3x等, 这样不仅巩固了知识, 也使学生学习的情绪高昂, 乐于开怀, 乐于开口,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发表质疑, 说出与教师、教材、专家不同的见解, 培养学生说数学知识, 说数学学习方法, 让学生说出质量, 说出数学语言, 最终使数学教学活动说出高质量.

三、动脑

数学课程对大脑思维的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要求很高, 而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战场为此, 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对这一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例如,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除了必要的巩固性练习、综合性练习外, 我还增加了思维专题训练.如逻辑思维训练题, 这些题目能够训练学生的归纳、分析、综合、抽象、特殊化、概括等能力, 让学生养成想问题、问问题、反思问题的习惯等, 强调学习的过程, 获取知识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比如, 在教学“两点间直线段最短”时, 可以设置这样的情境:一只迷路的小蚂蚁从正方体ABCD-A1B1C1D1的顶点A爬到棱CC1上, 停在点P问:如何使小蚂蚁爬行的路程最短?如果正方形的边长为1, 请计算出最短路程.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解释, 我们可以以BB1为公共边摊开到一个平面上, 连接AP交BB1于M, 则AM+MP为最短路程.由于正方体所有的面都是正方形, 所以从A开始, 分别经BC, DC棱到达P的路程最短.假如要经B1C1, D1C1很显然就远了.教师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后, 可将正方体换成圆柱、棱锥、圆锥等, 让学生通过类比、联想再来求解这个问题.初中数学学习要引导学生问问题, 学贵在问, 学起源于问, 教师要以问为突破口, 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灵感, 鼓励和肯定学生不断的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达到创新的目的.

四、结语

由此可见,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我们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 轻松驾驭数学课堂, 让我们的学生每节课都能动起来.课伊始, 趣已生;课继续, 情更浓;课已完, 意未尽.最终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像吸铁石一样紧紧吸住每名学生的心.

摘要:教师要想达到教学目的, 提高教学质量, 必须要引导我们的学生全过程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主动动口、动手、动脑.特别是数学课堂, 教师要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动口,动脑,动手,初中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李大兴.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 (S1) .

[2]陈勇胜.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S1) .

上一篇:中秋节的由来优秀作文下一篇:高中英语作文重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