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时的财务分析

2024-12-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业并购时的财务分析(精选6篇)

企业并购时的财务分析 篇1

一、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

首先,企业并购可产生协同效应,即若A公司和B公司并购,则两公司并购后价值要高于并购前各企业创造价值的总和。(V[,AB]>V[,A]+V[,B])V[,AB]与“V[,A]+V[,B]”之差就是“协同价值”-协同作用效应所产生的增量价值。它应是协同效应所产生的未来增量现金流量的贴现值。协同作用效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经营协同。即企业并购后,因经营效率的提高带来的效益。其产生主要是由于企业并购能产生合理的规模经济(尤其对经济互补性企业),这里的规模经济包括生产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两个层次,规模经济是由于某种不可分性而存在的,譬如通过企业并购,企业原有的有形资产或无形资产(如品牌、销售网络等)可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营销费用等投入也可分摊到大量的产出上,这样有助于降低单位成本,增大单位投入的收益,从而实现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

2.管理协同。即企业并购后,因管理效率的提高所带来的收益。如果某企业有一支高效率的管理队伍,其管理能力超出管理该企业的需要,但这批人才只能集体实现其效率,企业不能通过自聘释放能量,那么该企业可并购那些缺乏管理人才而效率低下的企业,利用这支管理队伍提高整体效率水平而获利(这种解释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管理资源的使用价值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般只能对特定的行业发挥作用,相对而言,该理论对横向一体化较具有解释力)。

3.财务协同。即企业并购后对财务方面产生的有利影响。这种效益的取得是由于税法、会计处理惯例、企业理财以及证券交易的内在作用而产生。主要表现在:(1)合理避税。税法一般包含亏损递延条款,允许亏损企业免交当年所得税,且其亏损可向后递延可以抵消以后盈余。同时一些国家税法对不同的资产适用不同的税率,股息收入、利息收入、营业收益、资本收益的税率也各不相同。企业可利用这些规定,通过并购行为及相应的财务处理合理避税。(2)预期效应。预期效应指因并购使股票市场对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而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由于预期效应的作用,企业并购往往随着强烈的股价波动,形成股票投机机会。

其次,从企业战略管理角度看,企业并购有以下驱动因素:

1.追求高额利润的结果。由于一个经济部门的资本集中总有一定的限度,各个经济部门的利润水平也有差别,资本的本能驱使少数垄断资本,千方百计介入多个经济部门,获取更大范围的垄断利润,积累更多的资本,以谋取更高的利润。

2.减少风险,减轻由于危机所受的损失。经济危机对各个经济部门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各经济部门在危机期间的利润率也不同。即使在非危机期间,各经济部门的经营风险也有差别。因此,采取多部门经营的方法,进行多样化经营,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营风险,减轻在危机中所受的损失。[!--empirenews.page--]

二、企业并购的支付方式问题分析

1.现金方式并购。一旦目标公司股东收到对其拥有股份的现金支付,就失去了对原公司的任何权益。现金方式并购是最简单迅速的一种支付方式。对目标公司而言,不必承担证券风险,交割简单明了。缺点是目标公司股东无法推迟资本利得的确认从而不能享受税收上的优惠,而且也不能拥有新公司的股东权益,对于并购企业而言,现金支付是一项沉重的即时现金负担,要求并购方有足够的现金头寸和筹资能力,交易规模也常常受到获利能力的制约。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各种金融创新的出现,纯粹的现金方式并购已越来越少了。

2.换股并购。即并购公司将目标的股权按一定比例换成本公司的股权,目标公司被终止,或成为并购公司的子公司,视具体情况可分为增资换股、库存股换股、母子公司交叉换股等。换股并购对于目标公司股东而言,可以推迟收益时间,达到合理避税或延迟交税的目标,亦可分享并购公司价值增值的好处。对并购方而言,即使其负于即付现金的压力,也不会挤占营运资金,比现金支付成本要小许多。但换股并购也存在着不少缺陷,譬如“淡化”了原有股东的权益,每股盈余可能发生不利变化,改变了公司的资本结构,稀释了原有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等。

3.综合证券并购方式。即并购企业的出资不仅有现金、股票,还有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和公司债券等多种混合形式。采用综合证券并购方式可将多种支付工具组合在一起,如果搭配得当,选择好各种融资工具的种类结构、期限结构以及价格结构,可以避免上述两种方式的缺点,即可使并购方避免支出更多现金,以造成企业财务结构恶化,亦可防止并购方企业原有股东的股权稀释,从而控制股权转移。

4.杠杆收购方式。即并购方以目标公司的资产和将来的现金收入作为抵押,向金融机构贷款,再用贷款资金买下目标公司的收购方式,杠杆收购有以下几个特点:(1)主要靠负债来完成,收购方以目标企业作为负债的担保;(2)由于目标企业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使得投资者需要相应的高收益作为回报;(3)具有杠杆效应,即当公司资产收益大于其借进资本的平均成本时,财务杠杆发挥正效应,可大幅度提高企业净收益和普通股收益,反之,杠杆的负效应会使企业净收益和普通股收益剧减。很明显,这种方式好处在于,并购方只需出极少部分自有资金即可买下目标公司,从而部分解决了巨额融资问题。其次,并购双方可以合法避税,减轻税负。再次,股权回报率高,充分发挥了融资杠杆效应。缺点是资本结构中债务比重很大,贷款利率也较高,并购方企业偿债压力沉重,若经营不善,极有可能被债务压垮。

三、对我国企业并购的思考

下面笔者就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分析在现有环境下企业并购成功需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从企业并购动因来分析。企业并购是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而自愿做出的战略选择,并购的动因应主要体现为企业的动机。但从我国企业并购产生的背景分析,企业并购并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的动机代替了企业的动机;从政府动机看,实行企业并购主要是从摆脱企业严重亏损的困境出发的。这就造成了我国企业并购的局限性:(1)并购动机单一。即企业动机由政府动机所取代,政府以减亏、缓解财政压力为出发点;20世纪90年代初到1999年《证券法》施行前,企业并购动机又以“买壳上市”为主要目的,即主要以获取融资渠道为目的,并购效益不佳。(2)产权界定不清,产权明晰是企业并购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而在我国,尤其是国有企业之间的并购,出现复杂的产权关系,使并购遇到许多难题,如转让费归谁所有、兼并后企业性质为何等问题。甚至造成并购中的国有资产流失。(3)政府干预较多。我国企业兼并中仍存在政府的盲目干预,给企业兼并带来一定的负效应,也限制了兼并市场的发展。如部门所有制与地方所有制的阻碍,政府搞“拉郎配”,强行兼并,还有的将被兼并企业资产无偿划拨,等等。虽然存在上述问题,但可喜的是,我国的企业并购正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如“万科申华事件”、“无极小飞之争”以及法人股市场上的“光大标购玉柴”等收购事件,表明我国企业并购正由政府行为向市场行为过渡。不容忽视的是,我们必须进一步实现政企分开,明确产权界定,完善市场机制,特别是加快企业并购中的法律建设问题。[!--empirenews.page--] 其次,从企业并购支付方式来分析。和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并购的支付方式对比,我国企业并购支付方式主要有以下问题:(1)发达国家盛行的换股并购和综合证券并购在国内基本上没有起步,企业并购的证券化程度低。我国企业并购中被并购或交易的资产多为实物形态的资产,而非证券资产。这种以实物资产作为并购或交易标的的交易方式,往往由于被并购企业的人员安排、债务处理等一系列具体问题,使得企业并购的谈判过程和交易过程复杂化,从而并购的成交率低。(2)中介机构薄弱。企业并购以及相应的并购支付方式的多样化,需要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等发挥重要作用,如目前世界上较有名的高盛、美林等,它们不仅参与企业并购的咨询、策划和组织,还可以通过参股或控股,参与企业经营和管理。但是我国投资银行业务则滞后于企业并购的需要,如杠杆收购中,垃圾债权的发行和过渡性贷款的安排都强烈地依赖于投资银行,投资银行的行业操作能力低影响了我国企业并购的充分发展。针对上述情况,我国企业并购需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1)发展金融市场,促使金融工具多样化。多样化的融资渠道使得企业在并购支付方式上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从而增加并购成功的几率。我们可借鉴外国经验,在发展资本市场的同时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金融工具。比如可转换证券,1998年8月,国内首只向社会公众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南宁化工1500万元可转换债券正式获准发行,同时上海证券交易所还为此颁发了可转换债券的上市规则。可以预见,可转换债券,在我国企业并购中会成为一种重要的融资工具。又比如表外工具(off_balance_sheet vehicles)的运用。为了使杠杆收购能顺利完成,高成本暂时不宜列示在并购公司的资产负债平衡表上,这时投资银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利用表外工具。(2)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培育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业务。如果没有中介机构向公众发行股票和债券来筹资,仅靠企业本身的资本很难进行大规模的并购。如上述表外工具的运用主要靠投资银行来具体操作。我国间接融资市场是资本市场的主体,作为直接融资市场的重要角色,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因此我们应给这些中介机构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运用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的资本实力、信用优势和信息资源,为企业并购开创多种多样的筹资渠道。

最后,我们应认识到:从理论上讲,企业并购行为是经济学、管理学、财务学、金融学等共同作用的产物。从实践角度看,企业并购行为受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等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多方位的看待这个问题。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士,在从财务上对企业并购行为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选择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因素,从而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全方位的最有效的信息。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分析 篇2

关键词:并购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

1.概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企业并购也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较为鲜明的主题。企业并购作为一项实现企业战略、促进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法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由于各种原因,在并购过程中存在着大量风险,其中又以财务风险最为突出,财务风险贯穿于整个并购活动的始终,是决定并购是否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

2.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概述

2.1企业并购的概念

企业并购是企业兼并或收购的统称,是并购企业实现自身扩张和增长的一种方式,一般以企业产权作为交易对象,并以取得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权作为目的。以现金、有价证券或者其他形式购买被并购企业的全部或者部分产权或者资产作为实现方式。

2.2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的概念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指在并购活动的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企业发生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可能性,是并购价值预期与价值实际严重负偏离而导致企业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

在某种意义上,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是一种价值风险,是各种并购风险在价值量上的综合反映,是贯穿企业并购全过程的不确定因素对预期价值产生的负面作用和影响。

3.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分类

3.1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

所谓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是指在并购过程中,由于对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而导致并购企业财务状况出现损失的可能性。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是并购交易的精髓,目标企业的估价取决于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未来收益的大小和时间预期。导致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财务报表风险;利润预测风险;贴现系数风险。

3.2流动性风险

并购占用并购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将导致并购企业资产的流动性降低。并购后,并购企业可能由于债务负担过重,缺乏短期融资,导致出现支付困难。当并购企业采取现金收购时,首先考虑的是资产的流动性。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的质量越高,变现能力越强,并购企业越能顺利、迅速地获取收购资金。这同时也说明,并购活动占用了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从而降低了并购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和调节能力,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3.3融资风险

并购的融资风险主要是指能否按时足额地筹集到资金,保证并购的顺利进行,如何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金渠道在短期内筹集到所需的资金是关系到并购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并购对资金的需要决定了企业必须综合考虑各种融资渠道。

如果企业进行并购只是暂时持有,待适当改造后重新出售,这就需要投入相当数量的短期资金才能达到此目的。这时可以选择资本成本相对较低的短期借款方式,但还本付息的负担较重,可能会陷入财务危机。如果买方是为了长期持有目标公司,就要根据目标企业的资本结构及其持续经营的资金需求,来确定收购资金的具体筹集方式。并购企业应针对目标企业负债偿还期限的长短,维持正常的营运资金,使投资回收期与借款种类相配合,合理安排资本结构。

4.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4.1尽量获取目标企业全面准确的信息,降低企业估价风险

中小企业对并购前财务风险的防范,应采取以下对策:

4.1.1对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查

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是并购过程中首要信息来源与重要价值评估依据。其数据的真实性对评估结果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为了防范价值评估风险,首先就要对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审查。对目标企业的各项资产、负债进行清理。评价目标企业的会计计量和确认及会计处理方法是否符合相关准则和规定,财务状况、财务比率是否恰当,是否有人为操纵利润的情况。

4.1.2采用恰当的估价方法合理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

目标企业的估值定价是非常复杂的,一般需要各种估价方法进行综合运用,采用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同一目标企业进行评估,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并购价格。并购企业可根据并购动机、并购后目标企业掌握资料信息的充分与否等因素来决定采用合适的评估方法。常用的方法有清算价值法、市场价值法、现金流量法。总之,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应当根据并购的特点,选择较为恰当的并购估价模型。

4.2合理确定融资结构

在企业并购中,合理确定融资结构,应当将风险控制放在首位,然后考虑成本最小化。因为一旦融资失败,将会导致企业并购的财务危机,这样成本最小化也就失去了意义。并购融资结构中的自有资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要保持适当的比例,但在选择融资方式时要考虑择优顺序。

具体而言:第一,测算企业可利用自有资金的数量和时间。准确预测企业可以利用的自有资金的数量和时间,对于合理使用自有资金,优化企业并购融资结构至关重要。第二,推算企业偿债的能力和负债融资的风险临界规模。准确测算企业的偿债能力,并根据偿债能力确定融资的风险临界规模,对于合理确定负债融资规模和避免财务风险具有重要作用。第三,确定并购的股权融资规模。

4.3增强杠杆收购中目标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稳定性杠杆

收购的特征决定了偿还债务的主要来源是整合后目标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首先,目标企业必须是经营风险小,产品有较为稳固的需求和市场,发展前景较好,才能保证收购以后有稳定的现金流来源。其次,收购前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的长期债务都不宜过多,这样才能保证预期较稳定的现金流量能够支付经常性的利息支出。最后,并购企业最好在日常经营中能提取一定的现金作为偿债基金以应付债务高峰的现金需要,避免出现技术性破产而导致杠杆收购的失败。

并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扩张的一个重要工具。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并购比内部扩张更能有效地促进企业成长。在并购中,企业财务管理是整个并购过程中重要且关键的一环。在并购中,企业应该重视财务管理环节,要意识到财务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来尽量减少风险。这样,才能为成功的并购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政府与企业都应树立忧患意识,通过促进优势企业并购快速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能力,并在未来开放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包丽琼.浅谈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及其防范.企业管理,2008,9.

[2]陶学伟.企业并购融资风险控制探讨.财会通讯,2009,1.

[3]史佳卉.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控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张丽萍,杨艳艳.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2.

[5]王宗光,常文芳.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及其度量模型探析.财会通讯,2009,02.

[6]游婉瑜.浅析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及其规避.财会研究,2008.186-187.

[7]王会恒,高伟.并购财务风险分析及控制.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78-80.

[8]王小英.融资风险的分析及防范.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6,10.

[9]齐殿伟,董晓平.我国企业并购融资的现状及发展策略.工业技术经济,2005,2.

[10]施金影.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问题的思考.财会通讯,2008,12:107-108.□

跨国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篇3

1***02

4摘要

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方法,讨论了影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整合成功的关键因素,以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TCL并购阿尔卡特为例,说明业务整合与企业文化整合分阶段匹配,相互促进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整合中的关键作用,提出不同业务整合阶段应配以不同的文化整合手段。

关键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业务整合文化整合一、联想并购IBM PC业务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2004年12月8日,联想公布了与IBM公司关于并购的最终协议。协议内容包括联想获得IBM PC的台式机和笔记本的全球业务,以及原IBM PC的研发中心、制造工厂、全球的经销网络和服务中心,新联想在5年内无偿使用IBM及IBM-Think品牌,并永久保留使用全球著名商标Think的权利。2005 年5月1日联想完成了对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的收购,介此并购,新联想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PC厂商。并购IBM PC后,联想的首要任务就是扭转IBM全球PC业务的颓势。IBM在1992年推出ThinkPad这是业界首款笔记本,而在2003年IBM个人电脑事业部建立ThinkCentre台式机电脑生产线,可随后其台式电脑一直处于亏损中。联想为扭转原IBM全球PC业务的颓势,并购之后的三年来,联想集团全面推动各项整合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二)并购成功的原因及经验

1.战略层面

国际化是企业拓展市场空间的有效途径,但是,国际化同样有风险。“特别是收购像IBM全球PC业务这样的大动作,更要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把问题想得透彻,才能让交易不偏离原先的指导思想。”柳传志解释说,在决定启动这项交易前,联想已进行了三年的多元化尝试,但效果并不太好。为此,联想对整体发展战略进行了复盘,选择了走“国际化、专注”的道路。IBM在这时进入联想的视野,从战略上看是入情入理的。

比如,在风险控制方面,起初联想控股董事会存在疑虑,主要是对联想股份被摊薄后能否有足够的利润增长存在担心。柳传志说,诚如人们担心的那样,IBM单独做PC业务的时候,与戴尔比利润上并无优势,持续亏损。但经过深入调查后,联想发现,IBM全球PC业务的毛利率高达22%,高于联想14%的毛利率,更远远超出其他竞争对手10%左右的水平。之所以IBM没有利润,主要原因是IBM总部研发高投入的摊销。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后,不仅在产品线上双方互补性很强,而且在供应链上有很强的合同效应,能大大降低合作双方的采购成本。此外,通过发挥运营、新市场开拓、供应链整合等方面的规模效应,新联想将有充足的利润空间。

2.战术层面:每个细节都要进行深入研究

在收购价格的谈判上,联想非常强调火候的把握。当时,IBM一直有两个谈判伙伴,另一家是投资公司。这无疑增加了谈判的难度。为此,在价格等重要问题的火候上,联想宽松适度,既保证了自身利益,又避免谈崩后没有回旋余地。几乎与此同时,联想总裁杨元庆开始“两条线作战”,在联想品牌、战略、市

场推广等层面频频出手,为收购做好铺垫。2003年4月,联想推出新标识“Lenovo”,顺利完成英文品牌切换。2003年底,在正式决定与IBM就收购展开谈判的同时,杨元庆对外宣布了联想调整后的战略规划———专注核心业务和重点发展业务、建立更具客户导向的业务模式、提高企业运营效率。2004年3月,作为中国IT产业的领军企业,联想正式与国际奥委会签约,成为了奥运第六期的TOP合作伙伴。现在看来,进军TOP和携手IBM可谓互为补充的两步棋。新联想将着力提升运营效率,提升Think品牌资产,并在世界各地推广Lenovo品牌,建设全球的创新和绩效文化,目标明确地开发新的产品和新的市场。在这一阶段,恰逢2008年北京奥运会,新联想将借奥运TOP赞助商的机会在全球大力宣传Lenovo品牌。第三阶段,通过在选定市场的强势投入,扩大投资实现公司主动的盈利增长。

在2004年12月8日,联想宣布就IBM全球PC业务达成协议之后,联想在融资方面也很快取得进展。2005年3月31日,联想宣布引入全球三大私人股权投资公司:得克萨斯太平洋集团、General Atlantic及美国新桥投资集团,同意由这三大私人投资公司提供3.5亿美元的战略投资。根据协议,联想将向这三家私人投资公司共发行价值3.5亿美元的可换股优先股,以及可用作认购联想股份的非上市认股权证。这一成功的资本市场运作,为联想提前完成收购提供了资金保证。

3.消除并购中企业文化、企业理念和价值观方面存在的差异带来的文化整合问题

比如新设分公司后,新公司的价值观如何整合到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的层面上来,既要保持新公司企业文化的一定特殊性,又要与总公司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协调一致。这是企业扩张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许多跨国甚至跨洲的企业购并,能够得以顺利实施,并非是它们之间不存在文化和管理上的差异,而因为有谋求共同利益的目标,这就使得文化上的差异得以克服。2006年,杨元庆指示内部沟通部门,必须在内部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履行文化沟通的职责。在此指示下,联想开展了“文化鸡尾酒”活动,当时的联想,面临着东西文化和思想的冲撞、沟通和交融,正如一杯五彩斑谰的鸡尾酒。通过内部网络、高管访谈以及线下沙龙等文化活动,联想所有员工对中西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促使并购双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此基础上,提练出双方认可的价值理念,并在很多方面形成了共识。正是这种相互渗透融合的文化整合,使联想的业务流程再造得以顺利进行。2007年5月,联想在全球各大区实现全面赢利。

二、TCL并购阿尔卡特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2004年4月26日,TCL宣布与法国阿尔卡特正式签订了“股份认购协议”,双方将组建一家合资企业T&A从事手机及相关产品和服务的研发、生产及销售。这是中国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整合国际大公司的手机业务。2004年8月31日,合资公司T&A正式投入运营。双方对合资企业的运营最开始有很多的期待,目标宏大。预期双方合作不仅将大大控制整体的研发成本,同时可以更快速地推出创新和尖端

产品,并提出了将采取“技术创新”和“开源节流”两大策略,以实现双方在交叉期销售、采购、生产及研发领域的四大协同效应。对于这一并购方案,舆论上也有许多宣传,按照摩根斯坦利的研究报告,T&A成立后,TCL国内外手机的年销售量将达到2000万部,一跃成为中国手机销量第一,全球第七的手机生产制造商。然而,这只是美好的愿景,当合资公司开始运营后,双方在业务整合和文化整合方面都出现了问题。随着文化冲突的加剧,业务整合的失败,合资公司的经营状况迅速恶化,出现严重危机,人才大量流失,公司出现巨额亏损。2005年5月17日,TCL公布合资企业解体,至此TCL想通过合并后利用阿尔卡特的技术和品牌使自己占领国际手机市场的目标彻底落空,并购整合失败。,(二)并购失败的教训及总结

TCL想利用阿尔卡特的技术和品牌使自己占领国际手机市场,成为全球手机领域知名的制造商。并购后,TCL立即开始了销售业务整合,想借助于阿尔卡特的销售渠道经销TCL手机,但合资公司成立后,TCL品牌手机一直没有在阿尔卡特海外销售渠道上出现,因为双方在销售方式上有很大的差距。阿尔卡特看重市场开发,看重销售渠道的建设,销售人员不直接做终端销售,而是做市场分析,决定花钱请哪些经销商来推销;而TCL采用国内手机商的销售方式,雇用很多销售人员去直接做终端销售,到处撒网,对销售人员的要求不高,待遇也不高。TCL习惯按中国的方式运作,不能适应西方市场,并购之初就想立即改变阿尔卡特的销售方式,而没有像联想对IBM那样并购整合之初,承接原有业务模式,最大限度地保留被并购企业的业务现状。TCL一开始的业务整合就遭到阿尔卡特的拒绝。在文化方面,阿尔卡特强调人性化管理,员工在一种宽松而备受尊敬的环境中工作,而TCL的管理方式近乎军事化,提倡奉献精神,让原阿尔卡特员工无法适应。两种文化存在极大的差异。TCL集团董事会主席李东生曾报怨阿尔卡特业务部的法国同事周末期间拒接电话,而法国方面管理人员则埋怨中国人天天工作,毫不放松。而文化整合之初,TCL没有采取接纳学习对方文化的方式,没有让员工相互了解学习对方的文化,在并购后的整合中却是多“整”少“合”,仅仅把自己的企业文化整进来,把并购企业的文化整出去,这让阿尔卡特原有员工深感不适,导致销售人员大量辞职。并购后亏损日益严重,在2004年第四季度,合资公司就出现了巨额亏损。

收购失败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1)两者在组织文化方面融合的困难;(2)高估收购带来的经济效益;(3)收购代价太大;(4)企业没有认真考察收购对象。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管理者没有在收购前谨慎的选择收购对象。TCL主要就犯了这个问题,这也是从中吸取的最主要的教训。但是假设如果TCL没有进行这场国际化并购,那么它会不会像长虹、康佳、创维一样陷入国外反倾销调查泥潭,或者是连年亏损的波导或夏新。

由此看来,在企业并购中需要引起注意的不足之处具体分为以下几点:

1.绝大多数企业缺乏真正的跨国并购战略

跨国经营战略是为了以多国为基础来优化运作与结果,在企业从事跨国并购的决策时一定要明白企业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客观评估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作认真细致的并购前期评估,制定切实可行、有益于公司培养长期竞争优势的跨国并购战略。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企业通常忽视对并购的目标企业进行全面准确的调查与分析,导致并购后整合成本很高,使并购结果远远达不到期望值,甚至以失败告终。

2.没有通过整合获得协同效应

并购交易成功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并购的关键还在于并购后对双方企业的整合,并在整合中释放出正的协同效应。TCL董事长李东生曾直言不讳地表示,跨国并购带来的亏损确实是公司业绩下滑的重要原因。而跨国并购后整合的失败,没有真正产生协同效应却是罪魁祸首。TCL在并购过程中遭遇的成功与失败显然值得准备进行跨国并购和正在进行跨国并购的中国企业冷静思考。

3.缺乏拥有跨国并购经验的人才

跨国并购是一个多方合作、协调的过程。除了中介机构提供的专业服务外,企业内部也要有懂得跨国并购业务,了解金融、法律知识的人。除了具有以上知识外,跨国并购人才还必须通晓国际惯例和规则,熟悉母国和目标国的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和社会环境,具有当地经验。使企业在并购的前期调研、并购实施以及后期的整合方面能够顺利进行。

总的来说,企业要高瞻远瞩,放眼全球市场。更好地制定融入当地市场的策略,降低产品进入时的壁垒和成本,使之更好地实施本土化战略,为企业实现当地设计、当地生产以及当地销售奠定良好的基础。注重竞争与合作平衡。虽然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但竞争并不一定是你死我活。无论在并购合作中,还是在经销竞争中,要像联想集团开拓那样,靠战略的竞争、真诚的合作来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企业战略管理案例分析-并购 篇4

德国拜尔斯多夫并购丝宝

10月2日,德国拜尔斯多夫公司出资35亿元港元购入丝宝国际集团旗下的丝宝日化85%的股份,至此中国洗护发行业最大的一宗合作案一锤定音。这触发了人们诸多联想,也再一次将丝宝国际集团以及旗下子公司丝宝日化推到舞台的中央。

近年来,丝宝日化一直是中国洗化行业的标志性企业,它的一举一动备受业界关注。通过非凡的策划与强有力的终端能力,丝宝日化在宝洁、联合利华、花王等跨国公司的围攻下脱颖而出,并成为了洗化领域的领军企业。

作为一个明星企业,丝宝日化从崛起到现在,有太多值得称道之处,它的终端营销FromEMKT.com.cn模式,它的多元化与多品牌战略,它的战略转型,它的加法与减法,它与跨国公司的博弈与恩怨,都备受瞩目。尽管近一两年来,丝宝日化越来越低调,但无论怎样,其营销战略、策略甚至一些营销细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视为教科书。可以说,丝宝日化启蒙了整个洗化业的营销思维,也被看成是本土企业抗争跨国公司最具代表性的典范。然而,面对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处在岔路口的丝宝日化将何去何从?

从快速增长期到如今的成熟期,丝宝日化正在思考着同样的一个问题:如何驶入未来发展的快车道?行业的大势与市场的万变,使进入成熟期的丝宝日化不得不思考未来之路。如果将丝宝日化比作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那么这台机器进入了短暂的调整期,接下来,它将以何种姿态崛起?从前成功的营销战略和策略是否能得到良好的延续?它将对中国的洗化业产生何种影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面临着两个最大的变量:一是品牌;二是资本。在双重压力之下,联盟与联合成为中国企业从长大到壮大的重要路径,也是它们应对强大的跨国公司的必要手段。忽略此背景,谈丝宝国际集团与拜尔斯多夫公司的合作毫无意义。

谈丝宝日化的现在和未来,必先深入了解丝宝日化的过去与历史。虽然有一些零星文章对丝宝日化有所报道,但大都侧重于对其营销模式的解读,无法全面、深入地了解一个企业营销决策的前世今生,以及战略抉择的背景与逻辑。记者通过深入细致的采访,试图发现丝宝国际集团与拜耳斯多夫公司合作的普遍意义与参考性价值。丝宝日化曾是中国营销界的标杆企业,而现在,它处在一个新的战略起点上。

联姻背后:终端优势的新证明

今年“十一”黄金周是“火炉”武汉一年中最好的时候,秋高气爽,气温宜人。就在和拜耳斯多夫公司合作消息发布的第二天,丝宝日化的员工们就在企业内部刊物《丝宝风》上看到了丝宝日化新任首席执行官吴勇男代表丝宝日化高层的“采访对话”。

“丝宝日化的管理团队和营销队伍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工资、奖金、福利只会比现在更好。关于员工工龄问题,集团正着手制定方案,相信会充分考虑员工利益,作出妥善安排„„”

吴勇男阐述了联姻拜尔斯多夫公司的战略构想,访谈录传递了新丝宝日化对未来的信心。的确,在经过了对未来竞争趋势的缜密考量之后,丝宝日化的新变化令人期待。此前,在宝洁、联合利华们此起彼伏的洪亮声音中,丝宝日化的声音略微显得有些单薄。在联姻拜尔斯道夫公司之后,新丝宝日化正蓄势待发。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2006年我国洗护发产品的销售额约为22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4%;目前丝宝日化的市场份额约为10%,排在宝洁、联合利华之后,位居全国第三位。据丝宝国际集团新闻发言人杨勇介绍,近年来,尽管竞争日益激烈,但是依靠稳定卓越的销售团队、成熟的终端营销模式和渗透力超强的营销网络,丝宝日化一直健康、持续地发展着。然而,在宝洁、联合利华强大的攻势面前,丝宝日化难免有些捉襟见肘。宝洁推出9.90元一瓶的飘柔,这种“杀敌一万、自损三千”的杀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影响了这一领域多数品牌的市场表现;而联合利华能够动用数亿元的广告费来全力推出清扬,其力度和阵势就连宝洁都难以匹敌。相对弱小的资本,促使丝宝日化不得不在资金和市场的决策上更加审慎,只能在营销模式和品牌推广中采取差异化策略以赢得比较优势。

无疑,丝宝日化手中最强硬的一张牌是终端,而终端的优势已使其牢牢地占据了中国市场第三名的地位。在本土品牌阵营中,丝宝日化无疑是目前最强势的,而且只有它才能在一、二级市场和宝洁、联合利华相抗衡。但很显然,排名并不是丝宝日化真正想要的,它希望打开全新的市场局面。

“丝宝日化的营销网络以及终端营销模式已经被市场证明是成功的,这一点也得到了德国拜尔斯多夫公司的高度认可。合作之后,由于品牌管理能力与科研能力的提升,丝宝日化的营销网络以及终端营销模式将更充分地显示其价值。所以,丝宝日化的营销模式不仅不会发生变化,还将进一步增强。”这是吴勇男的阐释。

看得出来,多年来积累的“终端营销模式”仍然是丝宝日化不可偏废的法宝。而真正和拜尔斯多夫公司合作的理由则是显而易见的,加强线上品牌传播攻势。“通过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引进具有先进品牌管理经验和研发能力的跨国公司,实现优势互补,将使丝宝日化的发展在规模和速度上取得质的飞跃。这是丝宝日化与德国拜尔斯多夫公司进行战略合作的原因所在。”丝宝国际集团新闻发言人杨勇如是说。

凭借着十几年积累下来的完善的终端营销模式,再加上德国日化巨头拜尔斯多夫公司在品牌管理方面能力和经验,显然是新丝宝日化基于未来竞争的一种战略性考虑。有了德国拜尔斯多夫公司的加盟,新丝宝日化显得底气十足。就在和德国拜尔斯多夫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之后的几天内,杨勇在不同场合表达了这一观点:“争取重夺日化行业的第二把交椅。”尽管宝洁、联合利华均表态欢迎市场竞争,但是隐隐之中中国日化行业的格局或将改写。对于此次合作,丝宝日化的四大品牌也各得其所,将避免小护士、活力28等品牌被收购之后遭到雪藏的宿命。“四大品牌的发展前景肯定会更好,绝不可能被雪藏。德国拜尔斯多夫公司在国内没有洗护发产品,也没有洗护发品牌。丝宝日化的四大品牌将与德国拜尔斯多夫公司的护肤品牌形成最佳互补。”吴勇男坚定地表示。

加强品牌力

终端到底是谁的?不用想就能回答这个命题。终端掌握在沃尔玛、家乐福、好又多、百

佳、万佳及万客隆等超级量贩店手中,谁也无法对它们说“不”。进入它们的大门,在货架上摆放一些产品,是大多数快速消费品企业挤破脑袋都要干的事。丧失了这一块领地,你永远无法跻身一流品牌的行列,窝在批发部、夫妻小店里,充其量算一个二流品牌。真正有志于做品牌的企业,终端是一个不得不拼抢的领地。“不做终端等死,做终端找死”,这个咒语曾在日化界流行多年。不过,它只是对品牌虚弱、资本匮乏的企业而言,对于早年在终端积累了丰富资源和经验的丝宝日化来说,终端不是一个找死、等死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乎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经过近二十年的摸索,丝宝日化在中国市场走出了一条不可复制的终端营销之道。目前,丝宝日化全国销售网络共分为10个片区、60个联络处,拥有近万名品牌顾问、1200名业务人员和2000多家直供客户。在营销网络、销售队伍以及终端营销模式方面,丝宝日化依然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丝宝国际集团CEO郑明强认为,丝宝日化最大的优势除了终端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条:执行力。具体到市场上,就是快速反应的决策速度和细化到苛刻的培训体系。“每个促销小姐上岗之前,都要接受强化培训,从第一句问候到顾客产品答疑,丝宝日化都有着很明确的规定。”一位前丝宝日化区域经理坦言,“丝宝日化的终端管理手册几乎成为日化经理人人手必备的羊皮卷。”

如此庞大的促销队伍,要靠什么来调动?“很简单,就是靠组织能力”,从首席(区域总经理)到商务代表,再到促销员,早期的丝宝日化并没有通过代理商来做KA大卖场,而是一个堡垒一个堡垒拿下的。没有了代理商的掺和,销售变得纯粹了很多。事实上,像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强势KA卖场根本就不愿意和代理商打交道,而企业也不愿意将视为生命的终端资源轻易交给代理商。再者,很少有代理商愿意负担高昂而名目繁多的费用,而且他们很难负担得起。因此,很多品牌无比担心的窜货问题,在丝宝日化看来几乎不存在。而令很多日化企业焦头烂额的市场秩序维护工作,对于丝宝日化来说则是轻松得多。

很显然,相对于那些农村包围城市的本土品牌,丝宝日化更有大家风范。“丝宝日化的销售人员素质都比较高,终端的特性决定了他们必须具备很强的管理能力。”比如拉芳的业务员,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与代理商打交道,协助代理商开展市场工作,因此只要搞定了一个代理商,就搞定了一片大市场。而对于丝宝的业务员来说,要拿下一大片市场,不仅要攻下卖场采购员,而且还要管理队伍庞大的年轻促销员。因此,丝宝日化的商务代表即便是到其他企业去应聘,也能获得比其他人更多的机会,同时他们也会从内心深处生出一些自豪感来。“终端营销模式”的价值显然是无可争议的。然而,但是随着时间的迁移,消费者对不再新鲜的促销手法失去了更多的兴趣。只要你走入一间大卖场,你会被各式各样的促销小姐所包围。人们到大超市购物除了图便宜外,另外一个原因是可以自由、轻松地购物。但过多的促销小姐和不厌其烦的推销,或多或少影响了自选购物的惬意与乐趣。在很多厂商还在沿袭这些被消费者认为很恶劣的硬性推销手法之时,事实上丝宝日化已经走在了终端变革的最前沿。

丝宝日化深刻地意识到,终端的精髓和价值在于与消费者的“沟通”。而“沟通”并不只是终端陈列、促销、现场气氛营造等外在的表现形式那么简单,而是一个系统工程。终端表现形式之外的内在管理、品牌文化等“软硬件”的支撑,将是打造终端模式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我们以终端营销模式为主导方向,同时也加强了品牌力的塑造。”郑明强说。很多人或许会误解终端营销就是硬性在终端促销产品,这已经是被淘汰的了做法。事实上,丝宝日化已经在有限的资金投入下在离消费者最近的终端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事件以及公关传播等工作,相比于传统电视广告单项传播、强制记忆等导致消费者背离的趋势,丝宝日化在终端通过消费者主动参与、互动的方式塑造品牌力,在策略上是值得肯定的。

此外,丝宝日化的销售人员也很清楚,打了多年广告,也在终端卖了很多年,舒蕾等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有了很多积累,不需要促销员推荐就已经能够产生购买,再用庞大的促销员队伍来推销显然有点杀鸡用牛刀的味道,到头来甚至会物极必反。终端“品牌力”的自然释放将取得最好的效果。

归根结底,终端是平的。开放的卖场,有限的空间,造成了终端资源的稀缺。谁都希望抢个好位置,码一个漂亮的堆头,僧多粥少,总会有人哄抬价格,从需求理论上讲,这是合理的。事实上,几乎所有以“平价”作为诉求的卖场都不会将利润点集中在商品的价差上,而是放在诸如进场费、堆头费、促销费等各种费用上。随着供需失衡,这些费用也水涨船高。对于追求“天天平价”的卖场们来说,这是一个获得利润的重要途径。

“人海战术”和“拉客营销”等已经成为第一代终端模式的过去式套路。如今的丝宝日化在加强终端表现力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一些“务虚”的东西,例如品牌。郑明强认为:“品牌是丝宝日化终端战略的另一个核心。”围绕终端营销模式来塑造品牌力,成为丝宝日化上上下下提及率很高的一个经营理念。

双轮驱动:离消费者更近些

“品牌拉动、终端推动”是连丝宝日化促销员都明白的浅显道理,但现在,这两驾马车一边高一边低。经历了一番长跑之后,品牌的相对弱势影响了终端的效果。如果以5年作为一个期限,2001年之前的5年,丝宝日化的终端营销运用到了极致,这给销售带来了裂变式的增长;2002年之后的5年,终端模式被众多企业大肆模仿,而品牌和新产品开发相对滞后,让丝宝日化的脚步慢了下来。

就像跑步一样,具有爆发力的销售可以在短跑中夺冠,但如果要在10年的长跑中保持快速增长,品牌是一个关键。任何新产品都会有过时的一天,任何新的营销模式总会被别的企业模仿和套用,品牌的长久驱动和推陈出新的产品,才能让企业在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保持超常规发展。蒙牛是典型的例子,2005年的“超级女声”让蒙牛的销售达到了一个顶峰,但两年后的今天,强大的品牌力和不断开发的新产品仍使其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幅度。“今年4月以来,丝宝日化的改变很大。”知名日化营销专家、亚洲PHPC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谷俊说。4月,丝宝借“舒蕾十年奉献”的东风一下子推出舒蕾养活头皮系列、发膜纯养系列、沐浴凝露系列三大系列产品。尽管和宝洁相比,丝宝日化推出新品的速度慢了许多;与联合利华推出最新力作清扬相比,丝宝日化的投入少了很多,但是由此可以看出丝宝日化在打造品牌方面的信心和策略思路的变化。

产品具有产品生命周期,但品牌没有,所以大多快速消费品跨国公司,对新产品的推陈出新乐此不疲,当然伴随其后的是大手笔的广告投放。

但是对于以“终端营销模式”为核心战略的丝宝日化来说,这些快速消费品跨国公司高举高打的做法未必值得效仿。“我们更看重一些离消费者更近的生活圈媒体,比如超市的视屏电视、楼宇电视、电梯广告灯。”吴勇男说,在广告投放上,丝宝日化更为讲究精准投放。“我们同时还赞助了湖南卫视的„超级歌会‟、上海东方卫视的„加油好男儿‟、山东卫视的„联盟歌会‟,这些事件的赞助费用显然要比直接在电视台投放广告更来的实惠而且有效,我们在品牌、产品以及终端层面形成了立体的传播攻势。”在吴勇男看来,终端和品牌这两大驱动力同样重要,只是在丝宝日化这样以终端营销模式为核心的企业中,品牌传播的手段和策略将有所不同。

绕了一圈,还是回归到资本层面上来。在丝宝日化的很多员工看来,这几年丝宝日化的发展较为稳健和保守。以前可以用某一模式或某一招就能创造一片天地,但现在,只有通过系统、品牌才能取得长足增长。丝宝日化不得不在成本和投入之间有所平衡。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丝宝日化近几年的战略,也许更加贴合实际。如果没有联姻德国拜尔斯多夫公司这样的合作伙伴,你很容易就能猜到丝宝日化今后3年的曲线走势图。然而,拜尔斯多夫公司的加

盟,将使得新丝宝日化在终端这一传统优势得到进一步加强的同时,增强品牌的管理能力。线上线下联动所形成的合力,也让宝洁和联合利华们嗅到了新一轮竞争的火药味。

事实上,除了联姻德国拜尔斯多夫公司共同做大、做强丝宝日化板块之外,通过多年来的多元化探索,丝宝国际集团已经发现了一个新的增长领域:卫生用品市场。这是一个更大的舞台,具有足够大的增长空间,也有足够强大的诱惑力。

此外,丝宝国际集团在个人以及家居生活用品市场也开始进行战略布局。“在空气清新剂等个人以及家居生活用品市场,留给我们的空间将更大,而且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以前的空气清新剂都是遮盖性的,而我们将着重研发分解性的产品,例如一款正在研发的产品,它能分解香烟产生的烟雾。”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发人员说,“它的市场前景不可估量。”据传闻,几个月内,丝宝日化将正式发布这方面的投资情况。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文献综述 篇5

前言:企业并购是指两家或更多的独立企业合并组成一家公司,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更多的公司。国际上习惯将兼并和收购合在一起使用,统称为M&A(Mergers and Acquisitions)。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行为,是企业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基础上,以一定的经济方式取得其他法人产权的行为,是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

并购的含义有最狭义、狭义与广义之分。最狭义的并购,即我国公司法上所定义的吸收合并或新设合并。设A、B为两个公司,A+B=A为吸收合并;A+B=C为新设合并;狭义的并购,指一家企业凭借兼并其他企业来扩大市场占有率或进入其他行业,或者将该企业进行资产剥离、分割出售以牟取利益的行为;广义的企业并购,除了狭义的企业并购以外,任何企业经营权的转移(无论形式上或实质上的转移)均包括在内。

成功的企业并购既可以扩大经济规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占有率以及向新经济领域渗透,又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然而企业并购是一项风险比较高的经营活动,导致企业并购失败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战略、文化、财务等原因不一而足,而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财务因素。正文:

一、企业并购的动因

国外企业并购动因理论:

1.效率理论。效率理论认为并购活动能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增加社会福利,因而支企业并购活动。通过并购改善企业经营绩效的途经主要有三条:

1).经营协同效应理论,即规模经济。由于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字型,因此在达到最佳生产规模之前,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但是,纽博尔德调查时发现,只有一小部分公司承认并购动机与规模经济相关。考林、卡宾和霍尔研究得出“很难从他们调查的公司看出并购的规模经济效益。”惠延顿则认为获利能力与企业规模大小不相关。这些事实都是对规模经济效益的反驳和挑战。

2).效率差异理论,即管理增效。有些经济学家强调管理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决定性作用,认为企业间管理效率的高低成为企业并购的主要动力。

3).财务协同效应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并购会带来财务上的好处,具体地说就是有大量内部现金流和少量投资机会的企业拥有超额现金流。另一种观点认为,并购后企业的举债能力大于并购前两个企业举债能力之和,这就提供了投资收益的税收节约。

2.代理理论和经理主义。杰森和麦克林(1976)在其论文中系统地阐述了代理问题的含义。他们认为,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当管理者只拥有企业所有权的一小部分时,便会产生代理问题。代理理论对并购活动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解释和看法:

1).认为并购活动可以控制代理成本。解决代理问题可以通过:一是加强监督,但在所有权高度分散的大公司,单个股东没有足够的监管动力;二是将决策管理和决策控制相分离,控制职能由董事会行使;三是通过股票期权等报酬安排以激励管理者(Fama,1980)。当这些措施都不能解决问题时,通过并购来接管市场就成为最后一种外部控制的手段(Manne,1965)。但如果公司管理层因代理问题而导致经营管理滞后,就会导致公司股价被低估,管理层将会努力工作,提高公司价值,从而与股东利益达到一致,如果代理问题仍然较严重,则公司会面临被并购的威胁。

2).经理主义。与收购可以解决代理问题的观点相对,穆勒(1969)认为收购活动只是代理问题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不是解决办法。他假定经理的报酬是公司规模的函数,这样,经理将会接受资本预期回报率很低的项目,并热衷于扩大规模。

3).闲置现金流量假说。这一假说也来源于代理问题。在詹森看来,经理运用闲置现金流量来并购别的企业的同时,显然会增大代理成本。

3.市场势力理论

Meeks(1997)等学者将并购的动因归结为获取市场势力、提高市场份额和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市场势力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增大企业规模将会增大企业的势力,进而增大公司的市场份额。

4.信息理论

该理论主要从信息不对称角度来研究,认为作为内部人的经理层拥有比局外人更多的关于公司状况的信息,企业并购能够表现和传递这些信息。多德和鲁拜克(1977)以及布莱德雷(1980)的研究表明,无论收购是否成功,目标企业的股价总体上呈现上涨趋势,原因在于收购股权的行为向市场表明,目标企业股价被低估了,从极端角度讲,即使目标企业不采取任何管理改进,市场也会对股价进行重估。

5.财富再分配理论 在并购理论中,另一探讨的主题是认为并购活动只是利益相关者之间财富的重新分配。当并购消息宣布后,由于各投资者股东掌握的信息不完全或对信息的看法不一致,会导致股东对股票价值有不同的判断,引起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的股价波动。这种价格波动,不是源于公司经营状况的好坏,而是财富转移的结果。有人认为财富的转移可能是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股东间的财富转移。但麦克丹尼尔对上述争论做过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并购所创造的资本利得不是源于债权持有人,即使以负债方式并购而增加负债比例,债权持有人也没有受到什么负面影响。

6.交易成本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通过对价格和交换的研究,力图证明市场机制能通过价格的调解,自发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福利经济学则进一步证明,由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自发调解所形成的市场均衡结果恰好符合帕累托最优。然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依赖于企业经营者的决策,而不是直接依赖于市场机制的动作。现代企业理论运用交易成本的概念对此做出了有力的回答,并进而对企业并购,尤其是纵向并购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我国企业并购动因探讨:

我国的企业并购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它是在新旧经济体制并存交替和摩擦的背景下产生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深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产物。根据国家政策的重大调整和企业发展趋势我国并购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84-1987年:并购起步阶段

从1978年10月起,我国开始实行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改革,1984年5月国务院又发出《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扩大了国营工业企业在生产经营计划、产品销售、产品价格等方面的自主权。通过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使企业初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自己的利益要求。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国有经济中一方面存在着一些常年亏损的国有企业,不但占有国家大量固定资产和资金,还需要政府每年财政拨款,另一方面,一些优势企业由于固定资产和资金的限制,难以扩大生产规模、改善产品结构。在这种情况下,逐渐产生了将亏损企业并入优势企业的行为。这一阶段的并购主要发生在同一地区、同一行业、同一部门,企业之间的并购由主管政府积极牵线搭桥,通过企业调整,消灭亏损企业。

2.1987-1992年:行政主导阶段

我国产权改革的政策继续不断出台,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小型企业产权可以有偿转让给集体或个人;1988年3月,第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又明确把“鼓励企业承包企业,企业租赁企业”和“实行企业产权有条件的有偿转让”作为深化改革的两条重要措施。1989年2月,国家体改委、国家计委、国家财政部、国有资产管理局联合颁布了《关于工业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企业并购的行政法规。《暂行办法》的出台,一方面减少了违规行为,另一方面使我国企业兼并开始有法可依,更积极地推动了企业之间的兼并活动。这一阶段企业兼并的特点是:①兼并范围开始由同地区、同行业的兼并,向跨地区、跨行业的方向发展②目标企业也由单纯的消灭亏损企业向优化经济结构发展③地方产权交易市场开始兴起④兼并方式开始出现参股式和控股式。

3.1992-2001年:买壳上市阶段

1992年,中国确立了实行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之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成为了推动我国企业并购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一阶段,我国公司并购的形式更加多样,其中上市公司的股权收购为主要形式。同时,一些外国资本、港澳台资本开始进入中国大陆的产权市场;我国少数一批国有资本强大、经济效益好的大型国有企业也开始到国外并购企业。在此阶段,企业单单追求短期的财务利益,而忽略了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国有产权转移方面暴露出很多问题,2000年,国家开始禁止国有产权向民营企业的转让。

4.2001年-至今,改革开放阶段

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根据入世的承诺逐步实现全面开放,形成我国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混合竞争的局面,我国的企业并购开始向市场化并购的方向发展。这一阶段我国企业并购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政策环境的放开;②追求规模经济,增强市场势力;③适应市场经济进行国有企业的改革重组;④我国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逐步实行全面开放。这个阶段的并购具有以下特点:①企业并购的主体出现多元化,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并购越来越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并购国有企业屡见不鲜;②通过证券市场进行的企业并购开始占主导地位;③以追求企业长远战略发展为目的的企业并购增加;④我国入世后产业进一步放开,外资并购深入到我国金融保险、基础材料、机械制造以及高科技产业等重要领域。

二、当前经济条件下企业并购的财务动机

企业并购财务动机包括以下几方面:

1.合理避税。各国对企业并购一般都给予优惠政策,如对于亏损严重的企业其亏损额允许递延,可用于抵消并购企业税前的利润,使企业通过并购实现合法避税。因此拥有较大盈利的企业往往考虑把那些拥有相当数量累积亏损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纳税收益作为企业现金流入的增加也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

2.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资本利用率。在自有资金供给方面,并购一家掌握有大量资金盈余但股票市价偏低的企业,可以同时获得其资金以弥补自身资金不足。在贷款供给方面,并购后企业资产规模扩大,信用基础也相应增大,可用于抵押的资产更多,获得贷款更容易;在资本市场融资方面,企业通过收购上市公司(又称为“买壳上市”),获得紧缺的“壳”资源,间接进入资本市场再融资,企业只需掌握上市公司的相对控股权即可实现与上市公司的资金流动(通过担保或其他关联交易),从而达到在资本市场融资的目的。

3.企业价值增值。通常被并购企业股票的市盈率偏低,低于并购方,这样并购完成后市盈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股价上升使每股收益得到改善,提高了股东财富价值。

4.利于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增强,使筹资渠道大大扩展到证券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许多业绩良好的企业出于壮大势力的考虑往往投入到资本运营的方向而寻求并购。

5.投机。企业并购的证券交易、会计处理、税收处理等所产生的非生产性收益,可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同时也助长了投机行为,在我国出现的外资并购中,投机现象日渐增多,他们以大量举债方式通过股市收购目标企业股权,再将部分资产出售,然后对目标公司进行整顿再以高价卖出,充分利用被低估的资产获取并购收益。

6.财务预期效应。由于并购时股票市场对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而影响股价,成为股票投机的基础,而股票投机又促使并购发生。股价在短时期内一般不会有很大变动,只有在企业的市盈率或盈利增长率有很大提高时,价格收益比才会有所提高,但是一旦出现企业并购,市场对公司评价提高就会引发双方股价上涨。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具有较低价格收益比但是有较高每股收益的企业,提高企业每股收益,让股价保持上升的势头。

7.追求最大利润和扩大市场。企业利润的实现有赖于市场,只有当企业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在市场上为顾客所接受,实现了商品和服务向货币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利润。与利润最大化相联系的必然是市场最大化的企业市场份额最大化。由于生产国际化、市场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而使一些行业的市场日益扩大,并购这些行业的企业以迎接国际开放市场的挑战。

三、并购财务风险的界定

企业并购过程中财务风险是指并购过程中由于定价、融资、支付等各项财务决策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可能性。按照企业并购的进程,可以将企业并购中的风险分为:并购前的决策风险(战略制定即并购前风险)、并购时的操作风险(目标企业估值风险、融资支付风险)以及整合风险。

1.并购前的决策风险

企业并购中的估价风险。在并购的过程中,目标企业定价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于并购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很多目标企业及会计师事务所提交的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不准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够充分,资本市场的效率低下。使得主并企业对目标企业资产价值和盈利能力难于准确判断,在定价中可能接受高于目标企业实际价值的收购价格,导致支付更多的资金或以更多的股权进行置换,由此可能造成资产负债率过高以及由于目标企业不能实现预期盈利而陷入财务困境。

2.并购时的操作风险以及整合风险。

1).并购融资的财务风险。企业通常可采用自有资金、借款、发行债券、发行股票等融资渠道由于并购动机不同及并购双方收购前资本结构的不同,使得企业并购所需的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自有资本与债务资金的投入比例存在差异。但对主并企业来讲,短期借款方式的还本付息负担较重,若资金安排不当会陷入财务危机。

2).并购支付的财务风险。企业并购的支付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与资金流动性和股权稀释有关的并购资金使用风险。支付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现金支付产生的资金流动性风险以及由此最终导致的债务风险,二是股权支付的股权稀释风险,三是杠杆支付的偿债风险。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不同的支付方式将向市场投资者传递不同的信息,是影响并购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

3.企业并购中的财务整合问题

1).忽视财务战略整合。由于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在财务管理方式上存在不同,如果财务整合不利,不能制定长期的财务战略,则并购企业会陷入融资困难或债务危机的境地。

2).财务部门整合困难。很多公司并购之所以没有成功,往往是因为只在形式上完成合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人力、组织机构的调整,导致人员流失、绩效下降,初定目标难以达成。

3).财务制度整合不利。企业并购是把不同财务制度的企业融合在一起,由于每个企业实行的财务制度存在差异,企业并购完成后必然会在财务制度的整合上面临困难。

4).资产和负债难以优化组合。企业合并后,并购企业接受了目标企业的资产,同时也要承担目标企业的负债。

四、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控制

(一)充分重视并购前调查,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强化价值判断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性是目标公司定价风险的重要因素,主并企业应充分重视并购前的调查,对目标公司进行详尽的审查和评价,获取有关目标公司的更多信息。对目标公司的财务状况调查是并购前调查的重中之重。不要过分的看重财务报表,要跟多地关注表外资源。

(二)采用合适的价值评估方法,审慎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

由于企业并购中双方的动机和考虑因素不同,采用的价值评估方法也不同。采用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同一目标企业进行评估,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并购价格。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目前主要有相对价值法、贴现现金流量法、账面价值法等,每一种方法所依赖的会计信息不相同,都带有人为主观因素的判断,因此,并购公司可根据并购动机、并购后目标公司是否继续存在以及掌握的资料信息是否充分真实等因素,决定对目标公司的评估方法合理评估企业价值,使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接近其实际价值,提高并购的成功率。所以建立严密的信息收集和传递系统对于正确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尤为的重要。

(三)合理安排融资方式,科学决策资本结构保证融资结构合理化

并购融资结构中的自有资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要保持适当的比例,但在选择融资方式时要考虑择优顺序。准确测算企业的偿债能力,并根据偿债能力确定融资的风险临界规模,对于合理负债融资和避免财务风险具有不可或确的作用。企业在制定融资决策时,应开阔视野,积极开拓不同的融资渠道。并购企业可以结合自身能获得的流动性资源、每股收益摊薄、股价的不确定性、股权结构的变动、目标企业的税收筹措情况,对并购支付方式进行结构设计,将支付方式安排成现金、债务与股权方式的各种组合,以满足收购双方的需要来取长补短。

(四)灵活选择支付方式,降低支付财务风险

并购企业应当立足于长远目标,结合自身的财务状况,将支付方式设计为现金、债务、股权等方式的不同组合。

(五)加强与当地政府的联系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大多数的并购活动都有当地政府参与,并且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推动资产重组,到为并购各方牵线搭桥,帮助企业解决职工安置、资产剥离等困难,给予财税、信贷优惠政策等。在现行体制和利益格局下,政府主要考虑的是税收的增减和职工的安置等问题,如果企业将这两项工作做好了,必然会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为并购整合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总结:

企业并购是一项复杂的经济行为,但作为资本运营的重要手段,并购活动在企业扩张过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尽管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并购动机,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财务目的,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并购一方面有助于企业迅速扩大资本,但另一方面也处处隐藏着风险。企业并购会涉及财务、法律、政府、人事安排等多种问题,而这些问题最终也都将以财务问题的形式反映出来。

从理论上讲,企业并购行为是经济学、管理学、财务学、金融学等共同作用的产物。从实践角度看,企业并购行为受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等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必须全方位地看待这个问题。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士,在从财务上对企业并购行为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选择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市场、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从而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全方位的最有效的信息。

总而言之,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发展的规模化和集团化的趋势,企业并购在企业发展道路中不可避免,因此在并购过程中出现的最重大的财务风险更应该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因为它是企业并购成功的关键,关系着企业兼并后能否达到预期经营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并加强对其控制。

参考文献: [1]郭丹.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05-01 [2]蒋霞.高广波.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及其对策分析.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年05期 [3]张晓红.浅析中国企业并购的财务问题及对策.经济研究导刊.Economid Research Guide ,2009年24期

[4]郑利斌.我国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研究.经济师,China Econommist,2009年11期 [5]赵凌志.企业并购的财务问题研究.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0年01期

[6]宋爱仙.企业并购财务问题研究.企业科技与发展.Enterpri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Development ,2010年12期

[7]林琳;陈亚民.企业并购过程中若干财务问题的风险控制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02-23 [8]郜秀菊.企业并购的财务问题分析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9]陈莉.企业并购的财务问题及其对策探析.财会研究,2008年19期

[10]赵立勋;张进捧.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分析.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0年34期 [11]胡彬.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分析.经济与管理,2004年006期

[12]谢志坚.企业并购涉及的财务问题分析.财会月刊(会计版),2007年002期 [13]黄晓楠;瞿宝忠;丁平.基于EVA的企业并购定价改进模型研究.会计研究,Acco-unting Research ,2007年03期

[14]王会恒,高伟.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分析及控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07).[15]裴亚.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国际商务财会 , Finance and Accounting for International Commerce,2009年 04期

[15]郭继荣.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经济师 , China Economist, 2009年 09期 [16]李洪颖;赵洪进.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影响分析.财经界(学术版),Money China,2010年 02期

[17]黄凌灵.关于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问题的探讨.会计之友,2010年5期 [18]王长娟.企业并购之后财务整合问题探讨.现代商业,2009年20期

[19]谢中华.浅谈企业并购财务整合应该注意的问题.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年12期 [20]周平根.浅议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商业经济,2008年7期

[21]冷新.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分析及防范.北方经济,2006年第9期

企业并购的风险分析 篇6

关键词:企业并购风险分析

0引言

企业并购,即兼并与收购,是企业实现扩张和增长的一种方式,是现代企业发展战略中非常重要的战略之一。一般以企业产权作为交易对象,并以取得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权作为目的,以现金、证券或者其他形式购买被并购企业的全部或者部分产权或者资产作为实现方式。企业并购实施后,被并购企业有可能会丧失法人资格,或者被并购企业法人资格保留,但是其控制权转移给并购方。并购的实质是取得控制权。随着国家一系列关于企业并购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以及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我们国内企业产业分散、规模过小、竞争力弱的状况迫使政府和企业都在考虑如何把企业做大做强、如何能占领市场,如何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最终的选择必然是战略并购和产业整合。企业并购后可以产生协同效应,可以合理配置资源,可以减少内部竞争等多方面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优势,但也存在大量风险,尤其财务风险最为突出。

1风险分析

1.1融资风险企业并购往往需要大量资金,如果企业筹资不当,就会对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财务杠杆产生不利影响,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同时,只有及时足额的筹集到资金才能保证并购的顺利进行。按筹资的方式不同,可分两种情况:

1.1.1债务性融资风险我国企业通过负债筹资的方式一般为长期借款,但我国的金融政策较为严格,规定银行信贷资金主要是补充企业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不足,没有进行企业并购的信贷项目。另外,企业兼并风险大、资金需要量也大,商业银行难以支持。另一种负债筹资的方式是发行企业债券,利用债券筹资的优点是资金成本较低,利息可以在税前列支,保证股东的控制权,而且可以发挥财务杠杆作用,但债券筹资也存在以下缺点:筹资风险高,债券有固定的到期日,并需定期支付利息;限制条件多,筹资时间长,筹资额有限。不利于企业抓住时机,及时并购。

1.1.2权益性融资风险发行普通股是企业筹集大量资金的一种基本方式,而且所筹资金没有固定利息负担,没有固定到期日,不用偿还,筹资风险小。但我国对股票融资的要求非常严格,企业如想实现股票融资,需要的时间跨度长,不利于抢占并购时机,而且股票融资也有以下缺点:①资金成本高,主要是股利要从净利润中支付,而债务资金的利息可在税前扣除;②容易分散控制权,利用普通股筹划资,出售了新股票,引进了新股东,容易导致公司控制权分散:③无法享受纳税利益;④现金股利支付压力大,股票股利支付会导致每股收益下降、每股市价下跌。所以利用股票融资实现企业并购,给并购方带来的风险也是不可估量的。

1.2目标企业价值评估中的资产不实风险由于并购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有时并购方看好的被并购方的资产,在并购完成后有可能存在严重高估,甚至一文不值,从而给并购方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由于我国企业并购缺乏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其相关的规定也多为原则性的内容,可操作性并不强。并购过程中人的主观性对并购影响很大,并购并不能按市场价值规律来实施。企业并购,本质也是一种商品的交换关系,对于交易双方来说需要有灵通的信息,需要有人做促进工作,所以需要建立服务于并购的中介组织,降低并购双方的信息成本且对并购行为提供指导和监督。

1.3反收购风险如果企业并购演化成敌意收购,被并购方就会不惜代价设置障碍,从而增加企业收购成本,甚至有可能会导致收购失败。如被并购方回收股票、实施“毒丸计划”等反收购手段。1984年外号“金融鳄鱼”的戈德史密斯准备收购美国排名前400位的克朗公司,克朗公司采取的就是“毒丸计划”:一是压低股息,让收购方无利可图:二是宣布新股东没有选举权,董事会每年最多更换1/3,任何重大决定须经董事会2/3票通过,让收购者无权控制人公司;三是公司高级负责人离职时须支付其3年工资和全部退休金,总计1亿美元,公司骨干离职时须支付其半年工资,总计3000万美元,这将使收购者背上沉重财务包袱。虽然戈德史密斯最终成功收购了克朗公司,但他上任伊始即刻宣布取消“毒丸计划”。

1.4营运风险和安置被收购企业员工风险企业完成并购后,可能并不会产生协同效应,并购双方资源难以实现共享互补,甚至会出现规模不经济,整个企业反而可能会被并入企业拖累。而且并购方往往会被要求安置被收购企业员工或者支付相关成本,如果并购方处理不当,往往会因此而背上沉重的包袱,增加其管理成本和经营成本。甚至可能出现技术人才流失,管理人员罢工的危险。哈佛大学学者波特说,最明智的收购为了“填补空白”,如一家公司为增强其生产线或扩大销售地盘而收购另一家公司。“全球化”收购,如为了把公司的重要业务扩展到其他国家所作的收购,也可能起作用,但文化和语言的障碍将损害这样的兼并。另外,为了垄断市场,直接竞争者之间的兼并,如把庞大的银行及其重复的分支机构联合起来,也通常具有成效。进行企业并购一般有两大陷阱:首先,对并购考虑不周,把并购的可能获利建立在不可靠的设想上,并为并购付出高额费用,即使一切顺利,日后公司也是难以收回投资。其次并购以后,良好的结合能使一项糟糕的兼并绝境逢生,糟糕的经营却往往使良好的开端遭到失败。

2企业并购时采取相应对策降低风险

为了避免上述风险,或者尽可能的降低风险,企业在并购时应从以下方面采取对策:

2.1并购前,①合理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降低估价风险。信息不对称是产生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根本原因,因此,并购企业应在并购前对目标公司进行详尽的审查与评价。并购方可以聘请投资银行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进行全面策划,对目标企业的产业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对目标企业的未来收益能力作出合理的预期。并购公司可根据并购动机,选择不同的定价方法;并购公司也可综合运用定价模型,如将清算价值法得到的目标企业价值作为并购价格的下限,将现金流量法确立的企业价值作为并购价格的上限,然后再根据双方的讨价还价在该区间确定协商价格作为并购价格。②小心被并购方财务报表上的陷井,多留意表外内容,是否存在未决诉讼、大宗担保等预计负债,主要设施、关键设备是否被抵押等,以防资产不实风险。③在合理安排资本结构的前提下,采取多渠道融资,除银行贷款外,企业要积极运用票据、债券、信托、融资租凭、售后回租等方式,应尽量避免“短融长投“,旨在防范融资风险。

2.2并购中,一旦确定目标企业,看准时机,则要该进则进,该退则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不宣战线过长,耗时费力,虚增并购成本,更有甚者,给“白衣骑士”们钻了空隙,功亏一箦。所以要看准目标,果断出击,速战速决,一举成功。1993年香港长江实业与中泰携手合作,以各占一半股权的协议,提出联手收购美丽华酒店,但以失败告终。其间固然有大股东杨氏家族的拒绝态度,恒基集团的中途插入,正是充当了“白衣骑士”作用。利用自己的雄厚实力,与收购方展开争购,最后争购成功,保住了美丽华酒店。

2.3并购后,则主要防范营运风险和员工的安置风险。企业并购无论是横向并购、纵向并购还是混合并购,目的都是要在并购后能够产生协同效应,产生更大的效益。首先要深度融合,从生产、技术、资源、市场等方面彻底融合,进行总体布局,产生规模效应。其次文化理念统一,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在并购前的发展目标、岗位要求、管理方法都不一样,并购后要统一到一个方向上来,为同一个目标奋斗。第三妥善安置员工。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对被并购企业与并购企业的员工一视同仁,给予相同的福利待遇和政治待遇,会激发被并购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并购工作能得到广大员工的支持,并购后的效益也就指日可待了。2008年的河南永煤集团、鹤煤集团、焦煤集团、中原大化、省煤气公司实现的强强联合,组成的河南煤业化集团公司就是实行深层融合,重新板块划分,实施“六个统一”,发展为河南省最大最强最具活力和成长性的工业企业。

上一篇:文言文的教学反思下一篇:谈如何从容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社会心理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