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发展银行战略发展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海南发展银行战略发展(精选8篇)

海南发展银行战略发展 篇1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

经营发展战略和规划

目 录

基本情况 市场需求 目标市场 业务运作 发展战略 发展目标 综合结论 1

第一章 基本情况

荆门市汇银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经荆门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于2007年8月2日成立,地址位于荆门市象山大道38号。后经股东于2010年11月18日增资变更,现公司法人代表夏威;增资后公司注册资本5100万元,其中夏威出资204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40%;王菊梅出资255万元,占注册资本的5%;张涛出资204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40%;雷劲松公出资765万元,占注册资本的15%,以上出资全部为现金出资。公司下设综合管理部、计划财务部、风险管理部、信贷管理部、投资业务部及法律事务中心等部门,内设机构合理,设立了完善的前期、中期、后期风险控制流程,构建了适应市场需求、具有鲜明自身特点的服务体系。

荆门市汇银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在本省范围内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票据承兑担保、贸易融资担保、项目融资担保、信用证担保、诉讼保全担保、履约担保;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与担保业务有关的融资咨询、财务顾问等中介服务。

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董事会授权总经理在董事会授予的权限内全权负责全面管理工作。现有员工13人,全部为大专以上学历。管理人员主要来至于银行、证券、金融投资公司等机构的中高级管理层人员,具有丰富的银行、证券、投资等领域的从业经历,公司人员精干,经

验丰富,专业素质良好,是一支年轻化、知识化、职业化的优秀团队。

第二章 市场需求

我国中小型企业信用担保自1999年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以来,已有近八年的发展历史。2003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更强调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对改善中小企业投融资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2004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对如何发展中国信用担保业做出了重要批示。在这一良好正常环境下,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已经发展到目前的3000多家左右,基本形成了以政府出资的政策性担保为主、民营和互助担保为辅的“一体两翼”的格局。

而荆门市是湖北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有着良好的农业基础,大量民营企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扶农帮弄政策下如雨后春笋般成立。2009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建成各类畜禽养殖小区120个,万头猪场13个,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新增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10家、过5亿元的5家、过10亿元的1家,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快,新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107个,达到343个。

与此同时,大量涉农企业由于缺乏抵押担保而造成的借贷困难,已经严重影响了市委市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关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因此,发展民营融资性的担保企

业不仅是完善信用担保体系的重要需求,更是加快我市金融市场发展繁荣,切实落实“十二五规划”相关要求的迫切要求。

荆门市汇银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以服务农业产业化为宗旨,对涉农的农业产业化相关业主及企业向金融机构贷款或者融资提供信用担保及投资,或者对其他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市场前景良好。

第三章 目标市场

公司将严格按照《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目标定位于为全市中小企业和“三农”融资提供服务,围绕着许可经营项目确定目标市场。如下所示:

贷款担保、票据承兑担保、贸易融资担保、项目融资担保、信用证担保、其他融资性担保业务;诉讼保全担保、投资担保、预付款担保、工程履约担保、未付款如约偿付担保等履约担保业务、与担保业务有关的融资咨询、财务顾问等中介服务、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

上述目标市场,在首先完成人才储备的基础上多头并进,最终实现实现目标市场多元化发展。

公司以后除了在传统的担保业务方面有质的突破外,我们还将做大委托贷款财务顾问和中介业务等,并且发展投资业务,不断开拓利润增长点,提高股东投资回报率。

第四章 业务运作

(一)密切银保合作,开拓和稳固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公司的业务特点决定了其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银行的支持,开拓与商业银行的合作是发展业务规模的必要途径。建立起银保间“绿色通道”,真正搭建起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融资的平台。

(二)创新业务品种,增强业务规模发展动力。公司要实现可持续经营,就需要不断探索业务模式及业务品种的创新,不仅要在融资担保领域,而且在非融资担保领域、投资服务领域等进行产品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运营能力。一是转变观念,创新反担保方式。在融资担保工作中,根据中小企业资金规模小,落实反担保措施难的实际情况,除采用银行部门常规的保证、抵押、质押等反担保办法外,转变传统观念,一切从有利于风险目标可控出发,从有利于企业融资成本最小化出发,不断创新反担保措施,开发了应收帐款权利质押,车辆合格证质押,专利权质押,股权质押,许可证质押及出口退税质押等等,解决了中小企业因固定资产较小、抵押不足而导致融资难的问题。二是顺应市场,拓展业务品种。要做到公司的良性发展,必须解放观念,在做好政策性担保的同时,准确掌握市场的动向,开拓出符合市场需要的担保业务新品种,才能实现担保资金的滚动积累,将公司做大做强。公司树立了“以政策性融资担保为主,创造社会效益;以非融资担保为辅,创造经济效益”的理念,积极开拓非融资担保业务。由融资担保一项业务品种,发展为集融资担保、工程质量担保、合同履约担保、财产保全担保、出口退税质押担保、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投标保函担保等业务品种于一身,为公司的业务规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 发展战略

公司坚持以做强做大担保主业为目标,实施管理风险、创新经营、人才培养、品牌塑造四大战略,形成管理技术、客户资源、企业文化、资本实力四大优势,全面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产品品牌战略。探索改变目前单一担保的业务结构,稳妥发展自己营运、投资等业务,以分散担保业务风险,提高盈利能力。年内要增设投资机构,招聘投资专门人才,紧盯拟上市公司客户群体,实现风险投资或产业投资业务“零”的突破。

2)市场营销战略。担保公司的经营思路是:“服务区域化、经营多元化、风险分散化、收益最大化、权益均衡化”。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做大做强、稳健发展的经营方向与目标,开拓经营,规范管理,确保两个效益不断提高。

通过提供融资担保及其配套服务,扶持市内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做大做强。

在服务方向上,担保公司坚持以实施工业强市、项目立市、开放活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五大战略为依托,积极

拓宽市内担保客户市场。对符合担保条件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优先安排担保计划,优先向合作银行推荐,对银行推荐的符合担保条件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优先予以担保。

在政策支持上,担保公司始终坚持扶优限劣和为市内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的担保政策。不断拓展为市内中小企业担保服务的外延和内涵,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合作无极限”。对市内优势龙头产业和新兴产业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有限给予担保综合授信,安排其正常合理的融资担保需求,支持优质客户做大做强。

3)客户开发战略

客户开发及信息收集是担保及投资业务的基础工作,客户资源将成为公司的宝贵财富,担保公司的担保计划采用下列方式建立健全客户来源的渠道:

——加强与银行信贷部门的合作,由银行信贷部门推荐客户;

——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联系,建立与市(县)区属经济管理部门工作衔接机制,建立与市内企业的业务联系机制,由相关政府部门推荐客户;

——加强与基层、行业协会、商会的合作,由其推荐客户;

——开展企业信用担保的会员制管理,从中培养核心客户;

——对社会进行广泛宣传、搞好市场调研,开展客户登记发掘潜在客户。

同事也是为了更好的利用社会资源,延伸公司的资金链

和更有效的控制担保风险,坚持既定的市场开发措施,进行全方位的客户开发。

4)人才发展战略:通过担保公司的完全市场化运作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凝聚和培养一支符合“市场化、团队化、专业化、职业化”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

第五章 发展目标

公司将建立以效益为中心,资本、质量、规模、效益协调发展的机制。业务达到一定的经营规模,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担保公司按银监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稳健发展的监管指标要求,建立相应稳健发展的衡量标准,即:

1)资本充足率≥10% 2)不良担保率≤3% 3)担保代偿率≤3% 4)担保净损失率≤3% 5)拨备覆盖率≥10% 6)资本利润率(税前)≥10%

第六章 综合结论

我市是一个农业为基础的新兴城市。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农民、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都对小额贷款有极大的需求。只要贴近三农,结合荆门本地的实际,帮助城镇及周

围农村地区实现致富,促进社会和和谐,担保公司就一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海南发展银行战略发展 篇2

最近一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已有将近七年的时间, 总的来看, 各国经济复苏的过程充满艰辛, 各国关于金融、产业结构的政策也始终在调整。去年, 世界各国的经济情况呈现出谨慎乐观的态势, 在强烈的政策刺激下表现除了弱增长的格局, 总体形势表现的比较稳定。

战略地图作为一种富有实践性、操作性的理论工具, 企业面对财务、客户、内部流程, 以及学习与成长等关键的整合和平衡, 亟需一种简单易行的工具, 而战略地图即具备操作性和实践性, 是一个有效的战略实施平台, 能够将管理者、员工有机的融合到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 极大提高了绩效评价和信息反馈的效率, 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企业实施战略管理, 是企业一个本质上的飞跃。当一个企业成功地规划和执行能够创造价值的战略时, 体现出战略竞争优势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如何认清形势, 深入研究行业动态, 分析市场发展方向, 准确定位产品, 发挥自身优势, 规划和执行一套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 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随着房地产业“黄金期”的快速发展, 在整个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 在社会精细化分工的大背景下, 上下游关联企业越来越多, 联系也越来越密切, 行业的发展情况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和产业结构调整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从行业的竞争态势以及国家的调控政策来看, 房地产市场己从过去的粗放发展进入了一个规范、精细化管理、致力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局面, 市场环境的因素、企业内部的组织情况将共同决定一个企业是否能长远的持续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其实战略研究在每个企业中都有或多或少的进行着, 但是很多情况受制于管理者的能力、企业文化的建立、员工素质等等因素, 战略研究多是不成系统的, 有很大的随意性, 缺乏持续性。即使有的企业进行了正式的、系统的战略研究, 却不够深入只停留于表面态度, 并不能帮助企业取得竞争优势、提升赢利能力, 并最终获得成功。

1. 国外研究现状。

基于历史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 战略管理思想最早启蒙和发展在上世纪出现在一些经济发展的国家。企业战略概念的雏形是在20世纪初, 法国管理学泰斗法约尔提出的。它认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室管理的五大职能, 而计划从现在的眼光审视, 其基本内涵就是战略。

到了上世纪的80年代,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发展, 哈弗商学院的波特教授在《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两本书中提到, 正是行业的吸引力是否强劲, 企业的竞争地位是否处于主导地位, 才迫使企业选择和制定满足自身长远发展的战略。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 则必须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 并被客户深深依赖。

2.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 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范围主流社会发展的基本声音, 此时的战略概念更多的表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1982年, 于光远在经济学著作《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在国最早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概念, 提到经济必须同与之相关的教育文化观念、科学技术、环境保护状况、人口数量控制等因素综合考虑在一起, 同时, 在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时候, 也应当将环境损失在GDP中, 这在GDP至上的年代是一种被刻意回避的见解, 但到了今天, 环保意识日渐受人重视, 该理论也更显精辟和富于远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逐步发展, 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建立, 战略管理理论才得以逐渐完善。在房地产行业, 经历了十多年“黄金期”的快速发展, 早就了一大批实力雄厚的大企业, 这些企业迫切需求科学管理的战略研究。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企业家冯仑在《论房地产开发中的战略管理》中最早系统的将战略管理理论引入行业研究, 指出房地产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致胜的关键核心就是战略管理的水平是否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

四、战略地图的实施

1. 财务层面。

在财务维度里, 制定公司长期增长战略, 需要将市场需求作为先决条件,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或者是进一步发挥企业竞争优势, 或以企业优势来拓展市场。总之它是企业未来生存和发展的主题。制定生产率战略, 界定战略活动的范围和主要任务一定是制约企业未来生存和发展的瓶颈问题。财务方面是其他三个方面的起始点, 需要从财务目标自上而下分解其他目标。

企业更要积极学习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企业财务的管理模式, 加强内部控制力度, 逐步在财务管理、资金使用、成本核算、资产管理方面予以完善, 提高公司的的实力和筹码, 使企业始终处于竞争的有利局面。

2. 客户层面。

在客户评价维度里, 企业需要转换身份和位置, 以客户的角度观察企业, 以及产品质量、功能、服务、选择重点, 以及成本售价, 重视市场份额和需求以及顾客的满意程度。客户满意度, 始终是企业发展需要首先考虑的因素。

在客户层面的战略实施过程中, 企业需要对客户的需求作仔细的分析, 并将自己的战略部署使之保持一致, 通过公司内部的价值主张, 为财务层面的活动执行提供参考, 并最终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这些细分市场中的客户, 往往是品牌忠实追随者, 主要的表现就是对于商品价格的抗性往往比较低, 其更加关注的是产品内在的品质和服务的水平, 并且愿意负担因为品质提升或者创新而产生的溢价。

3. 内部流程方面。

内部过程是企业改善经营业绩的重点, 在内部业务维度里, 通过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 其目标是明确企业擅长的方面, 关注那些会导致企业整体绩效和客户满意度的过程、决策和活动。针对与顾客满意度相关的重点, 建立企业运营管理流程, 特别是创新流程。

五、结束语

尽管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开发行业发展环境风云变幻, 但是机会总是与风险并存, 随着经济的持续向前发展, 对于商品房的市场需求依然旺盛的存在着, 但较之过去粗放的管理模式不同, 现在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此时切不能脱离现实、闭门造车, 对内、外环境进行综合分析, 了解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 剖析自身的优势劣势, 在此基础上, 规划出正确的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并加以有效地实施。

摘要:随着商业房地产行业近十年“黄金期”的快速发展, 在商业地产项目开发建设的整个过程中, 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精细, 上下游关联的不仅企业越来越多, 而且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导致整个商品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情况, 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和整个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都会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商业房地产,战略,战略地图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卡普兰, 大卫·诺顿.战略地图——无形资产为有形成果[M].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5,

用文化发展战略统领学校发展 篇3

文化时代,呼唤学校责任与使命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让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持续迸发”。建设文化强国必然要“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这也是“中国梦”的重要追求。从经济的“发愤图强”到文化的“创新图强”,文化强国已然成为时代强音,文化的发展不仅要有强劲的动力,更要有沉稳的定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呼唤学校的责任与使命,要求学校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学校文化,充分发挥学校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同时学校文化也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重要力量,学校要跟上社会的变化和学生的进步,建立和完善适应自我学校发展的文化纲领,并通过先进的理念文化、科学的组织文化、优秀的教研文化、规范的课堂文化、美丽的校园文化等建设,促进学校内涵的发展,推进学校师生的文化自觉,从而带动家庭、社区的文化提升。

可以说,学校面临的文化责任与使命是独特、艰难而又不可回避的,时代在呼唤一代新人的同时,也在呼唤敢于实践、敢于思考、用头脑和行动一起创建教育新常态的时代弄潮儿,创建学校文化的历史使命,无疑就落在了当前新型的教育工作者身上。

文化立校,铸就学校发展之魂

近年来,哈尔滨十九中十分重视挖掘学校文化底蕴和提炼、深化、明确学校发展文化内涵,学校领导集体结合十九中的发展历程,系统地总结,高度地概括出了学校发展的文化内涵,取得了十九中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完成了价值追求上的无间隙衔接,实现了学校管理模式和发展速度上的从容转身。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给十九中铸魂的过程,在文化理念的挖掘、提炼、升华、引领下形成了十九中魂。国家有国魂,军队有军魂,每个人也都得有魂,而且这个魂也是要融入血脉当中去的。学校上下达成一致,仅成为十九中人还不够,更要有十九中魂,而魂的核心就是学校“至思、至真、至慧、至远”的校训、“人性、人本、人格、人文”的校风、“敬学、敬业、敬畏、敬德”的教风、“服务学生、成就教师、提升学校”的宗旨、“奠基人生”的理想,就是“坚守、坚实、坚韧、坚定”的十九中精神……哈尔滨十九中魂的确立也就确立了十九中的力量,也就指出了学校未来几年、十几年的奋斗目标,也就找到了学校今后的发展路径。这一系列文化理念的创新,为学校注入了特色鲜明的时代符号和不竭的精神动力,它必将使学校教师队伍抢占学校文化建设的制高点,形成十九中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及学校核心价值观。哈尔滨十九中这所半个世纪以上的老校也应该进入学校精神文化理念建设顶层设计阶段了,为了民主、平等、自由、公平,需要更具体地规范学校的工作秩序。建章立制是文化的保障、文明的体现,文化可存异,文明必求同,固本塑形齐聚力,铸魂强基而凝心,从而力争建立起“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的大境界。只有文化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必将关注十九中师生生命成长,成就教师出彩人生,承载学生成功启航,伴随家长幸福一生。

文化育人,缔造学校管理新常态

文化育人不是一种有形知识的灌输,而是向人们的思想理念注入人性中诸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基于此内化为一种健康向上的意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人的灵魂和精神。文化育人的终极目标是铸就人性的美德,让人们在核心价值观的选择中有所为有所不为,养成知荣知耻的价值取向。教育中让人感动、感念并终身记忆的,总是一个个触发了心灵记忆的细节。当学生走出校门,这些东西都会深刻地留在他们的记忆中,形成良好的价值认同、工作能力和行为习惯,影响着他们的进步与发展。文化育人就是把母校的文化精神烙在学子心上,让他们获得受益终生的精神营养。人才培养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营造一种文化,一种无处不在、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文化氛围。文化育人是个系统,不仅要理念先进,更要贵在行动,全方位实施,还要注重传播,促进“文化强国”的“大发展大繁荣”。

培养师资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和知识技能的传授中,而且更加广泛、深刻地存在于师生之间的接触和交往中。哈尔滨十九中制定并实施了常态化的“精品教研组建设”“十佳教师(班主任)评选”“校园百花奖”等系列教师培养工程,构建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教师培养系列。并要求全体教职工要加强道德修养,时时处处做学生的楷模,努力做学生学习中的领路人,生活中的贴心人,成长中的助梦人。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教师。

营造环境 学校环境是展现学校文化和体现办学理念的重要内容,通过具体的符号和环境文化来传达和塑造。环境文化作为一种外显的直观文化,它既是教学活动的场所与设施,又是陶冶师生情操的无言之师,育人于无痕之中。哈尔滨十九中一是让校园灵动化,学校充分挖掘理念文化的思想精髓,使校园文化环境富有象征性内涵,成为有生命的、有灵魂的智慧校园。二是让楼廊思想化,让会说话的墙壁,潜隐教育于无形。设计电子励志大屏幕、校训墙、优秀师生园地、优秀作品墙,时时刻刻激励师生。

建立基地 文化育人强调文化知识转化为自身内在的人文精神,体现为教育对象的思想、情感与行动中的一种文化自觉,注重促进知识内化的实践环节,因此基地的建立尤为重要。哈尔滨十九中组建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自由灵活的学生社团、志愿服务站、学生记者站、《慧园》编辑部等基地。

构建载体 一是创办哈尔滨十九中自己的《慧园》校报,记录十九中成长历程,丰富十九中学校文化,拓宽家校沟通平台,齐力营造特色校园。二是发挥德育实践课的主阵地作用,将“核心价值观教育”“感恩教育”等融入课堂教学,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经受挫折、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和团队精神。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开展艺术节、体育节、新生军训、读书活动月、志愿服务月、社团文化月、心理健康宣传周、科普宣传周、升旗活动、法制教育月等。四是开放办学、网络共享。成立哈尔滨十九中网站和哈尔滨十九中专属微信群及设计学校ppt专用统一模板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持续稳固推进学校管理新常态。

制度保障 学校制度是一种具体的规则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继承性和先进性等特点,架构学校文化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基础。现代学校制度是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和外在表现,是学校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立校、依法治校的重要体现和有力保障,涵盖学校的方方面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学校发展的要求,也是学校管理新常态的要求,更是学校文化内在的本质要求。哈尔滨十九中在教学工作中先后出台了《学年组和谐走向》《教研组文明风向》《备课组质量取向》《学年组长形象呈现》《教研组长价值体现》《备课组长专业展现》《优秀学年组(教研组、备课组)达成需要》《骨干教师推荐及管理办法》《十佳教师(班主任)教师评选方案》等一系列相关制度。

商标发展战略 篇4

关于“**”商标的发展战略和培育规划

商标品牌是一个企业的商品区别于其它企业商品的特殊标志,是企业形象特征最明显的外在表现。如果说在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产品、技术、管理诀窍等都易于被竞争对手模仿、学习,那么商标品牌,由于它代表的是消费者的一种心理认知,则是一旦树立就具有不可模仿性,是企业形象、文化、管理水平、科技水平、产品竞争力、市场占有率等指标的综合体现。在市场和资源不断向品牌集中的趋势下,商标品牌的树立在企业发展、提升利润空间、获取竞争优势的过程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

商标是品牌的法律载体,商标品牌战略的规划管理对企业意义重大。良好的商标规划管理与企业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一样,在企业品牌的培育、树立、维护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个好的商标在现代社会里不再只是一个产品身份的标志,它凝聚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企业乃至行业发展的内涵,它可以将一个以前被忽略的无形资产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有形资产。实施商标发展战略,对于推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企业不仅可以提升自身以及所属地区、行业的形象,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大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好的产品是企业、区域发展的动力,更是区域形象的窗口。“名牌”,不仅仅代表着企业的实力,更代表着一个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化,*****有限公司在长期的摸索中,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组建了商标发展战略领导小组,全面实施商标发

展计划,并不断加强完善企业的品牌战略规划,以增加自身的竞争优势,实现生产经营目标,同时为当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添砖加瓦,塑造地区形象。

一、企业基本情况 ****************************

二、商标发展战略

时势所迫,发展品牌经济势在必行。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竞争日趋白热化,企业都在争夺所在行业的霸主地位,因为这是个“胜者通吃”的时代,“沃尔玛”可以将超市开到世界各地,微软公司的产品在全球大行其道,胜者胜在哪里?胜在品牌,一个品牌,可以纵横天下。从国外到国内,都在向品牌经济方向发展,每个行业,都有几个著名品牌独领风骚。今后,谁在品牌上落伍了,谁就在市场上没地位,市场经济的竞争,无疑也是品牌的竞争,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或是一个企业,发展品牌经济势在必行。

发展品牌是企业长远的战略目标。对一个企业而言,应当有目的地追求三个阶段性目标:第一要把产品顺利销售出去,让需求者认识你的产品,这需要一个最基本的注册商标;第二要把产品卖出一个较高的价格,这需要产品质量过硬,还要有一定的知名度,这就要有一个省市著名的商标。第三要将产品卖出高于成本很多的价钱,要有附加值,这就需要将产品变成品牌,成为驰名商标。相同质量的服装,名牌可以卖出数倍以上的价格,据有关部门测算,消费者每花费100元购买品牌商品,30元买的是产品,70元则是在为商标买单。在市场和资源不断向品牌集中的趋势下,作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产品附加值、竞争力和知名度,实施商标品牌发展战略,是支持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优势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企业长远的、前瞻性的战略目标。

古话说,好酒不怕巷子深。但在市场经济和资讯发达的现代社会,好酒深藏巷中,经年累月不被熟知,也会面临被埋没的命运。类比来看,商标亦然。

公司以商标为核心,制定公司经营策略;以商标为依托,塑造公司新形象;以商标为信誉载体,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品牌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现代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公司非常注重对注册商标“**”的宣传及维护,在产品的质量、技术方面严格把关,注重品牌形象的建设。去年在全市投入100余万元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自主品牌“***”:在****广电台等多个频道进行全方位媒体广告宣传;参加各种形式的博览会,其中在今年6月的第**届***会上,公司作为重点参展单位,公司品牌新产品——“***”牌****一经推出,闪亮登场,吸引了国内外众多采购客户的目光,受到了省市领导及各地采购商的好评,极大的宣传推广了公司的“**”*****系列产品。

公司经过认真的市场调查,统筹安排,先后投入百余万元在**地区部分地级城市建立了“**”产品销售网络,前来购买“**”产品的顾客络绎不绝。经过公司全方位多元化渗透式的宣传,截止去年底,共销售“**” 牌****50万件,新增销售收入近3亿元,在***地区*****市场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受到顾客的好评。

公司自2009年将对自有品牌“**”继续加强品牌塑造,加大品牌宣传力度,争创国内驰名商标。对***市场坚持对本地、外埠两个市场并重,以本土市场为基地,逐步覆盖周边城市,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公司坚持走品牌战略,多出精品***,提高产品的质量,满足客户不断发展的要求。

我们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以质量为口碑一步一步、扎扎实实的建立起“**”这个品牌,今后我们将继续推进商标发展战略,努力把“**”打造成为中国的乃至世界的名牌!

三、建立质量与环境管理体系

公司采用科学的质量管理手段,先后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

体系认证、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QS质量安全及标准计量等认证。质量维系着企业的生命,追求完美的产品质量和管理质量是我们坚定不移的信念,我们将持续改进生产技术、加工工艺、不断提高员工思想素质与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创造高质量的产品。信誉是质量与服务的总合,是顾客满意标准,公司在求得产品质量与管理质量的同时,更要为客户提供完善的服务,在此每年的内审过程中,公司对供应商进行体系审核,提出指导和改进意见,促进供应商与“**”共同成长,对于不符合公司要求的供应商,公司直接予以淘汰,以源头上保证了产品质量。

公司重视企业发展和产品质量,同时也非常重视企业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又依据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建立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承诺企业的活动遵守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重视污染预防并减少企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实现企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并进的局面。

四、标准化体系认证

“**”品牌标准化建设是未来品牌运营的核心,是公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将企业有限资源通过系统分析、整体规划整合,提炼出明确清晰的品牌核心价值、品牌定位、品牌个性魅力、品牌核心识别等理念与定位要素,并将抽象的品牌理念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企业内部的管理规范系统、产品开发要求及外部易被本企业员工及消费者感知并认同的品牌口号、视觉形象,强化*****公司对内的“统一性”和对外的“差异性”,为“**”品牌的建设、管理与营销制度的革新、品牌扩张和产品开发提供资源平台和支持工具,进而达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沟通效率,增强**公司对内运行能力和对外竞争力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并以统一规范的品牌形象建立顾客长期品牌认知的目的。

五、售后服务

*****有限公司在积极拓展市场,扩大销售的前提下,不断完善产品售后服务体系。

***公司专设了客服中心等服务机构及10名专职的售后服务人员,负责产品的客户意见收集、接受投诉、退货换货等工作。公司通过公示的服务电话、信箱等其他方式,接受客户的服务咨询、意见反馈、投诉等事务。

公司制定了具体退货和换货工作流程,并培训了相关工作人员熟悉此规程。公司的仓库、运输、财务、生产部门为退货和换货给予支持和配合,并进行工作流程上的无缝衔接。

***有限公司牢固树立客户就是上帝,一切为客户着想的思想,善始善终地做好产品质量的工作,做到客户满意,企业放心,为开拓更大的“**”产品市场打基础。

六、技术创新 ***** 公司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不管是自身的技术水平,还是对顾客技术水平的各种要求上,都是以国内领先、国际一流为技术创新目标。公司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检测仪器,技术力量雄厚。

公司非常注重技术创新,每年投入了一百多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产品开发,建立了先进的考核激励制度,对一些新产品开发,技术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进行奖励,进一步促进了企业内部技术创新良好氛围的形式。公司20**年7月*******项目被批准为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

七、人才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公司在用人制度上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方针,为了能充分发挥人才的才干和潜能,公司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制度,将过去“要我做”的传统工作方式变成具有充满活力的“我要做”的工作方式。在人才培养方面,公司采取内部与外部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由公司内部讲师或聘请外部讲师对新老员工不定期地进行技能培训,同时购买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书籍让员工不断吸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知识,实现自我增值,公司还为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后勤保

障,舒适的生活环境,对于激励和挽留人才的效果显著,促进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在员工中流传甚广。

八、发展前景

在未来的发展中,公司除了将坚定不移地实施名牌战略和科技创新,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不断培养和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加强与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加大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的投入,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更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行业协会的关心和大力支持。

经过十几年的品牌培育,“**”商标具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社会评价,先后通过了**市知名商标、**市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的认定。通过著名商标的认定,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同时也为企业商标权益提供更广泛的保护。

为了更好的打造优秀***民族品牌,2010年公司确立了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及中国名牌产品的五年商标战略计划,全面启动争创计划。目前,中国驰名商标的申请正在进行中。如果 “**”商标能通过“驰名商标”的认定,相信今后****有限公司会发展的更快、更好,为中国****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公司将通过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强化企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浪潮中,另辟蹊径,用小商标撬动了转型发展的大战略,用品牌和诚信构筑起一个企业发展的软实力,更构建了一个城市的新名片,开拓出一条颇具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

饭店发展战略 篇5

一.饭店市场高度的细分化与多元化营销策略

随着新时代旅游的发展,市场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态势。饭店将注重市场需求的细分化,实行“小市场、大份额”战略,通过开发个性化产品和提供个性化服务来赢得目标顾客,许多有着鲜明特色和明确市场定位的主题饭店增多,如:现代商务饭店、青年旅馆、汽车旅馆等。与此同时,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和市场竞争加剧,饭店的营销策略呈多元化趋势。整合营销、利基营销、三元营销、关系营销、政治营销、资料库营销、绿色营销和网络营销等新的营销观念和策略不断涌现。正如市场营销权威人士菲利普·科特勒所说:“每一个10年,都要求公司的管理当局重新思考和更新它的目标、战略和战术。”迅速变化的形势往往使经营企业在昨天取胜的原则在今天变为陈旧。

二.饭店服务更注重个性化

90年代以后,饭店逐步进入个性化服务时代,许多产品有特色、服务有个性的饭店在市场上呈现出强有力的竞争力和生命力,而那些产品雷同性强,服务无特色的饭店皆面临生存的危机。饭店在为所有来店客人提供规范化、标准化服务的同时,更注重对不同客人提供具有针对性、个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是规范化服务的延伸。它体现在工作责任心、感情投入、灵活、超常、自选等方面,它能让客人最感满意,有时还能为客人带来惊喜。如:豪华酒店中的“金钥匙”,被客人视为“百事通”、“万能博士”和解决问题的“专家”,它代表了饭店委托代办的最高水平,“尽管不是无所不能,却一定要竭尽所能,它是“金钥匙”的服务哲学。中国金钥匙的承诺是:为全世界旅游者提供“高效、准确、同时完善”的服务,“金钥匙”成为饭店优质服务的象征。

三.饭店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全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逐步进入饭店业,饭店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客人感到更加舒适、方便。网上预订、网上宣传促销将逐步取代传统的电话预订、邮寄宣传资料和新闻媒体广告等;客人入住手续方便快捷,完全电脑化操作,客人可直接从电脑屏幕挑选自己喜欢的房样类型,不再像以往那样由总台分配哪间房间就住哪间房间;客人的身份资料也将利用先进的电脑扫描技术录入电脑,免去人工登记、确认等繁琐的程序;客房配备先进的设施、多媒体互联网络和电子控制技术,客人可以通过房间内的电脑显示确认自己的个性服务内容。如:每天叫醒时间、送餐时间、收衣和送衣时间、预订机票和宴席、与工作单位联系和客户进行业务联系等。

四.员工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未来饭店的经营应树立“顾客第一,员工第一。”的经营理念,使饭店成为“宾客之家,员工之家。”饭店要注重员工的培养,为员工创造宽松的人际关系、舒适的工作环境,较多的晋升机遇和较高的工资福利。因为员工是服务的实施者,只有满意的员工才会提供满意的服务。通过赋予员工更大的权力和责任,使被管理者意识到自己也是管理者的一员,进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在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的同时,为企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五.饭店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二十一世纪饭店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文化竞争,专家们这样描述到:“利润的一半是文化,文化也是生产力”。文化竞争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竞争。一方面,要求赋予饭店的产品和服务一定的文化内涵、文化氛围和文化附加值;另一方面,在员工中构筑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创造学习型组织,使强有力的组织文化全面地影响着饭店各项管理职能的实现和集体效力的发挥。

哪些经营策略更适合饭店经营?

饭店的经营策略是为实现饭店系统目标所制定的经营管理活动的总体规划,是对人,财,物,信息四大资源的合理安排和重点部署。

一.产品开发策略

饭店产品开发策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老产品怎样发展;二是开发哪些新品种,怎样开发。

二.市场开发策略

搞好饭店经营首先要适应市场需求,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开发饭店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

三.产品组合策略

饭店产品是组合产品,这是饭店产品的一大特点。从宾客的角度看,客人在饭店的花费不像购买彩电,冰箱那样可购得物质产品,客人的饭店消费是一种组合产品的消费。饭店产品的组合特性,为饭店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新的组合策略的可能性。

四.产品促销策略

饭店销售一般包括宣传广告,公共关系,招揽团体业务,保持已有业务,内部促销等方面。成功的饭店产品促销方式很多,不可能有千篇一律的促销模式,例如,1.突出购买动机的促销策略

其一是自豪感。一家饭店可以强调自己的排他性和豪华度,当一个呗招揽的客人进入这家排他的奢华的饭店时,就会产生一种优越自豪感。

其二是强调舒适和享受。一家饭店可以强调其设施功能的舒适与享受,用邀请宾客“痛快享受人生”或请尝试“最豪华的饭店”等措辞来吸引宾客。

其三是突出新奇性。新奇也能产生一种招揽作用。因为人是好奇的,喜欢体验新事物。饭店可以在“新”字上做文章,它会像磁铁那样吸引着有好奇心的人。

其四是突出经济与方便。

2.突出人员推销的销售策略

饭店产品的主要特点是向宾客提供劳动服务,具体说来时一种服务人员与顾客之间的面对面的直接生产,购买与消费同步进行的活动,在这一产品生产,销售与消费过程中,服务人员既是生产者又是推销员,顾客是直接的消费者和得益者,人的因素在这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物的生产与被消费只是这一过程的伴随者。

3.突出销售渠道的促销

饭店产品与其他事物产品之间的区别在于饭店无法将产品通过一定途径输送到宾客手中,而必须通过一定途径将宾客吸引到饭店来消费。饭店的销售渠道有之间渠道和间接渠道之分。

4.突出广告宣传和公共关系的销售推广策略

试析饭店规模与经营战略差异

饭店规模档次,所处地理位置和不同的城市类别差异,都直接影响到饭店的经营战略和经营方式。对于具体的饭店而言,需要根据不同的规模制定不同的经营战略和经营方式。

一.小型饭店经营特点及经营战略

小型饭店具有市场适应性强,容易管理,贴近市场等优势,同时也具备资金不足,成本高和风险大等弱点。应着重于饭店经营的特色性,集中性,边缘性和灵活性战略。

二.大型饭店经营特点及经营战略

大型饭店具有经营规模大,成本相对较低一更低的价格吸引客人,取得良好的规模效益。大型饭店服务项目多,收入涉及客房,餐饮,娱乐等项目,综合经济效益明显。大型饭店往往对外联系比较多,具有较好的对外市场开拓能力。应保持已有的资源优势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各种服务设施的利用率,并通过强化成功因素,建立饭店长期的竞争优势。

试析我国饭店可供选择的发展战略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和感性消费时代的到来,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使得未来饭店之间的竞争将更多地表现为品牌的竞争。是否拥有著名的饭店品牌,将直接决定者饭店的生存和发展。综观国外饭店集团的发展,无一不依靠其雄厚的品牌实力,开展品牌的全球化经营。反观中国的饭店企业,大都缺乏品牌。即使像白天鹅宾馆、南京金陵饭店等著名饭店,若与国际饭店集团的品牌相比,无论在经营经营规模、市场占有额、市场全球价值等方面,均有较大差距。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机遇和挑战,中国饭店要想与国际饭店集团抗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并能进入国际市场,就必须创建饭店的国际品牌。

一.加快集团化进程,实现跨国经营

中国饭店企业要创建国际品牌,就必须实施集团化经营,将饭店品牌扩张到国际市场,但多年以来,我国饭店业的发展一般都抱着“同行相轻”的态度,走互不干扰、各自为政、各行其道的“散沙式”发展模式,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企业发展缺乏底气,从根本上削弱了饭店业的整体生产力。目前,国外知名饭店集团以“联合舰队”的态势直逼中国饭店市场。面对这种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竞争现状,我国饭店应转变观念,主动拆除“篱笆墙”,走集团化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各自设备、信息、人才、技术、资本、网络等优势,形成合力,发挥规模经济之效用。走集团化发展道路。饭店企业也可与其他竞争对手建立横向战略联盟,组成联合舰队,以“销售联合体”、“命运共同体”等方式携手共进,在市场经济的大洋中共进共退。如中国名酒店俱乐部,加入者按客房数上缴会费,组成命运共同体。饭店企业还可与旅行社、旅游经销商、航空公司等建立纵向的战略联盟,如国外一些著名的饭店集团就是以航空公司为依托,走联合发展之道路。

二. 创造品牌多元化,增加品牌的扩张力

从国外饭店品牌化的发展来看,国外饭店品牌不仅仅局限在自己原有的品牌知名度的提高这个层面上,它还进一步的通过收购和兼并等活动,将其它饭店品牌收到自己的旗下,扩大了饭店的规模,开拓了新的市场,增大了品牌的影响力,将单一的品牌扩展为多元化的品牌,进一步的提高了饭店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国内饭店业的发展起步比较晚,很难与同星级的国外知名大饭店的发展同步,加上其硬件设施更新速度缓慢,光靠其单一的品牌实力很难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较大的影响力,但如果将单一的品牌扩张成为多元化的品牌,即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联合其它的饭店品牌,将会在规模上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利用其扩大了的市场机会发展自己,提高品牌的影响力。或者通过购买特许经营权等手段依附于某一著名的集团,借助于集团的品牌优势和营销网络优势,采用“借船出海”的方式进行连锁经营,是饭店企业走集团化道路的一条捷径,同时也增加了这个著名饭店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将单一的品牌发展成为多元化的品牌是一个全球化饭店发展的趋势,在国外一些成功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饭店品牌的多元化,是增加品牌扩张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三. 实施服务创新,培养忠诚顾客

服务质量是饭店品牌的基础,要创建中国饭店的国际品牌,就必须达到超越服务质量的国际水平。而要提高服务质量,关键是要实施服务创新,而服务创新的关键是服务模式的创新。

跨入二十一世纪,饭店业将进入一个“消费者至上”时代。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潮流使每个消费者都希望通过购买、消费不同的产品或服务来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品位和格调。因而,对于饭店而言,就不能再将理想的服务模式定在规范化服务这一起点上,而应在此基础上,通过“量体裁衣”的方式为每一位消费者提供最能满足其个性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即定制化的服务。

四. 注重文化内涵,创造中国特色

在现代社会与其说人们到饭店是去住宿、吃饭,还不如说更多地去寻求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这种能带来享受的根源就来自于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客人来到饭店消费,是购买文化、消费文化、享受文化。因此,对现代饭店而言,要研究文化性的产品,开展文化性的管理,创建文化性的品牌。也即,饭店要善于经营某种文化,并将这种文化体现在饭店经营全过程。

注重饭店品牌建设中的文化内涵,一是要注重建筑设计上的文化性。无论是建筑外形、室内空间分隔、色彩设计、照明设计、建筑材料选择,还是装饰风格和艺术品的选择布置均应有明确的文化主题作为基本的设计理念,并以此主题作为贯穿其中的纽带,使饭店外观建筑成为品牌文化的重要载体,充分展现具有特色的文化氛围。二是要注重营销活动的文化性,在产品设计和销售过程中,注重研究享受文化、帝文化、宗教文化、时尚文化等,增强饭店产品和营销的文化内涵,寻求不同的文化卖点。如1863年兴建于天津的利顺德大饭店,凭借其厚重的历史情节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形成饭店品牌特色,成为中国饭店的“历史博物馆”。三是要注重服务中的文化内涵,提高饭店从业人员的文化涵养,逐步从“佣人式”的服务转向“绅士式”的服务。

海南发展银行战略发展 篇6

翟博

一、义务教育发展的世纪跨越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教育发展崇高的价值追求。“有教无类”是中国人的千年夙愿,普及义务教育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中国义务教育之梦始于清朝末年。1904 年,清政府在 《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的《学务纲要》中明确指出:“初 等小学堂为养正始基,各国均认为国家之义务教育 ”该章程还明确提出:“此项学堂国家不收学费 .以示国民教育国家认为义务之本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 “义务教育”的概念.被认为是近代中国义务教育的正式发端。

在中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清朝末年、民国时期都提出过 .然而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旧中国无力也无法把有志者的呼唤和人民的愿望变成现实 新中国建立后,共和国就把提高民族素质、普及义务教育当做崇高而神圣的责任。党和国家从 国家 富强、民族复兴的长远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实施义务教育提升为国家意志.提到教育发展“重中之重”的战略高度 .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我国是一个发展 中国家 .承载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义务教育规模庞大、教育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这是普及义务教育之初我国教育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这就决定了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我国作为一个后发型国家,必须走追赶型的跨越式发展义务教育的道路。我国普及义务教育.大致经过了 2O世纪 80年代 的改善基本办学条件、20世纪 90 年代基本实现“两基”目标、2l世纪 初全面实现“两基”目标i个阶段的 艰难而曲折的奋进历程。

20世纪 80年代初到 90年代,我国义务教育在困境巾腾飞.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义务教育首 先从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人手,实现了“一无两有”、“六配套”:在实现校舍改造的基础上,进行义务教育划时代的改革,狠抓义务教育的普及.在普及初等教育基础上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开启了义务教育发展的新航程,实现了基本普及义务教育的新跨越。

从 1993年 中共 中央、国务院颁布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正式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我国 20世纪9O年代的奋斗目标为开端,我国开始了基本普及义务教育的再跨越。从 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经 过 15年的艰苦奋 斗,到 2000年,中国在世界 9个人口大同巾率先如期实现全民教育目标.解决了世界上人 口最多国家的义务教育问题,实现了历史性的大飞跃。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从 20世纪 80年代初期的不到 5年提高到 2000年的8年以上。据世界银行的计算,1999年 中 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11年,世界平均水平为 6,66年,中国首次在人均受教育年限上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实现了人力资源发展水平的重大突破。到 2000年底. 全国通过“两基”地 区人口覆盖率达到 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至5%以下。中国如期实现“两基”目标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日本普及小学教育用 了78年.美国普及小学教育用了 100年.中国从 1986年颁布 《义务教育法》真正确立普及义务教育制度算起,用 15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近百年的普及义务教育之路!占世界 1/5人口的中国如期实现

“两基”目标,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有标志性的成就和最光辉的篇章,也是世 界全民教育的重大突破,被国际社会视为人类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21世纪初.在我国基本实现“两基”目标后,约占全国国土面积2/

3、占全国贫困人口一半的西部地区成为全面实现“两基”目标最后的“硬骨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科学发展观,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需要 出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教 育_T作 的“重 中之 重”,以更强有力的政府行为、更扎实的措施,推进义务教育向着实现全面普及和全 面提高质量的更 高 目标迈进。2003年 .国家实施西部“两基 ”攻坚计划 我国义务教育进入了由基本普及迈向全面普及的新的历史阶段。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部署下,经过各地政府多方而的努力.我国义务教育西部“两基”攻坚取得了重大进展,农村义务教育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 2007年,全国“两基 ”人 口覆盖 率 达到 99%.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 3。58%。目前,全国l5岁以上人 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 8.5年,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一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总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超过 7000万人.位居世界第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二、义务教育发展的时代难题

教育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也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的“最伟大的工具”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平衡器。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进入 了一个关注社会公平的社会,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程度显著提高 众所周知.尽管我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义务教育还存在着不均衡现象。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群体问受教育机会不均等.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各地义务教育发展的起点、基础和过程都很不相同。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既有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限,以及经济社会本身发展不均衡所产生的客观因素.也有因制度 政策导向所产生的主观因素。可以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影响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地区差别的深刻根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导致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最直接根源。制度造成的教育内部结构性差距.既是形成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也是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集中表现。这些因素都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当前,教育最突出的问题和困难,就是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这是构成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矛盾。

从制度角度分析,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带有明显的历史痕迹。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为了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和快出人才,在当时资源短缺和教育投资有限的条件下,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配置,各地举办了许多重点中小学,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市场机制配置人力资源、就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高等教育的竞争压力逐渐传递到基础教育.导致义务教育阶段的竞争。这一现象带来的后果就是加剧了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造成 了公立学校教育不公平。可以说,教育资源供给短缺和教育资 源配置不均衡 是造成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两个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代呼唤

从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到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再到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教育思想的升华、教育工作重点的转变。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教育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本质要

求,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最新趋势,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

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历史和现实的双重选择。在教育进入新的大发展阶段之后.教育公平日益成为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生活和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日益成为关系国家教育战略的重大问题 在我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总体上解决了“有书读”的问题之后“读好书”的问题就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重要问题,而长期以来出现的“择校风”、“薄弱校”.以及城乡间地区间及学校间教育资源分布差异过大,越来越成为困扰很多地方教育发展的难题。谋划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破解发展的时代难题,都需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发展新的战略目标。

教育均衡发展在今天提出以至于被广泛重视,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世纪之交.我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大历史任务历史和现实向我们提出了一个迫切需要 回答和解决的战略性问题,这就是在义务教育进入普及后时代中国义务教育发展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发展的方向、目标、路径是什么这是新时期新阶段摆在我国教育面前的新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 国教育事业在新时期新阶段的必然选择。

教育均衡发展体现的是一种公平公正的理念,这不仅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而且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目前,我国教育在改革实践中反映出的各种问题,以及教育发展不均衡和由此引发、产生的诸多社会矛盾和教育热点问题,诸如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形成的地区城乡、校际差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造成了大量的薄弱学校等不仅给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许多困难 .也给各级政府、教育部门解决教育问题带来了诸多难题,给社会公众的心理带来了很大压力。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如期实现了“两基”的战略目标以后提出来的。党中央、国务院把义务教育作为体现教育公平首要的、最重要的领域 2006年 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六条中第一次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2006年 10月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2007年 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是在党的政治报告和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思想。由此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以 2005年国务院决定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我国义务教育向均衡发展迈进,并逐步走向免费义务教育的新阶段.实现了义务教育由全面普及向免费教育的新的更大跨越。以此为契机.在国家强力推进下,我 国城乡义务教育免费三年迈出了三大步,实现了最初由经济欠发达、条件最艰苦、攻坚难度最大的西部农村突破,后逐步向农村延伸、再向全国城乡全面辐射的渐进式推进的三次飞跃发展,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发展新的“三级跳”。2006年春季学期开始,国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率先在西部实施.在西部农村实行 了义务教育免 除学杂费。2007年春季学期开始,这一政策在全国农村地区全面推开.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实现免费上学,惠及 1.5亿农村学生。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这就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长远,谋划未来,率领全国人民绘制的中国普及和实

施免费义务教育的路线图和全景图。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发展观这一发展观的实质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发展观的核心是教育的民主化、公平化,也就是尊重每一个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这一 发展 观的最主要 内涵就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群体的素质,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选择

国民素质高低的关键在于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质量水平。义务教育是国民素质提高的起点、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点、中国教育跨越发展的接点、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基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工程。没有义务教育的强大,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真正强大。因此,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和教育战略布局 中.必须始终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教育均衡发展这一现代教育思想已经在我国许多地区付之于实践,各地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积极探索.先后涌现出了实行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成都模式,优化教育结构、扶持薄弱学校的铜陵模式,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沈阳模式,实施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盟”、优质校兼并薄弱校、优质校异地建分校、新建一批高水平优质校的邯郸模式等典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经成为共识,一个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的涌现 . 一个个“没有择校的城市”的出现。充分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择校”问题并非无解,均衡之梦绝非空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再上新台阶,需摹我们不断改革创新,树立科学的教育均衡发展观,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放到着力促进内涵发展上来,把握关键领域.抓住重点环节务求取得实效。

依法保证教育机会公平,促进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更加均衡、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为目标,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保障水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性任务。

积极推进县(市、区)域内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乡、校际办学条件参差不齐,差距较大的客观实际,教育均衡发展在指导思想上要做到全面规划 .区域推进 .硬件与软件齐抓,数量与质量并重。在具体策略上,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 区域、学校实际进行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阶段推进,鼓励各区域、各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开拓创新,加快发展,办出特色,把积极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促使区域教育各具特色,多样化均衡发展。

依法保证每个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利和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确保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机会公平.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前提。

着力统筹地区、城乡、学校、群体教育均衡发展。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是让全体适龄儿童、少年享受平等教育的基本体现。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

构建教育均衡发展制度机制。加强制度建设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最终都可以还原为政策和制度问题。制度是社会公平公正的根本保证。从根本上说,教育均衡发展必须深化制度和机制创新,构建均衡发展制度机制。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报社

海南发展银行战略发展 篇7

1 A集团发展过程简述

A集团公司为地方市属国有企业, 是在地方煤矿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组建而成, 曾经承担着地方煤矿的开发建设。建设初期, 因资金缺乏, 引入中央企业投资共同开发建设煤矿, 持股比例下降, 处于参股地位, 而逐渐退出煤矿企业的管理, 后因煤矿企业主体推动上市, 从而与煤矿生产管理分离。

在煤矿建设时期, A集团公司就围绕煤矿建设投资建成了与煤矿生产配套服务的相关企业如多营公司、建筑安装企业、管材生产企业等, 同时根据当时的产业发展趋势还投资设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如生物制药、化工公司等。随着煤炭市场行情上扬, A集团公司资金相对充裕, 而此时, 市属国有老企业发展艰难, 且处于国有企业改制浪潮之下, 兼并重组是主要采取的方式。在政府的推动下, A集团公司先后兼并重组了市属纺织、造纸、热电、化工机械等企业, 并投入了大量资金, 使这些企业暂时摆脱了困境, 生产得以延续。在兼并重组的过程中, A集团公司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鼎盛时期拥有十几家控股子公司, 涉及煤炭、热电、纺织、造纸、化工、机械制造、建筑建材等多种产业, 并以A集团公司为母公司组建了A集团。

2 A集团当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A集团当前现状

当代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市场化、信息化程度加速提高, 知识经济时代也已经到来。在市场化、信息化的浪潮推动下, A集团的发展出现了很大的问题。首先是所属企业没能够创造出效益, 没能给A集团公司带来任何利润。反而, A集团公司投入的资金大都沉淀, 为了维持所属企业的生产还不得不进行流动资金的投入, 负担越来越重, 入不敷出。A集团公司不得不到处借款, 直至产生财务危机。而此时, 所属企业在A集团公司无力支撑的情况下, 纷纷停产。其中兼并重组来的国有老企业不得不破产, 职工重新安置, 资产则由民营企业再收购。无市场前途的企业也都关停, 职工下岗另谋出路。A集团公司唯有依赖煤矿股份的分红得以维持。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 A集团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是生存问题。而导致A集团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 有其受政府以及政策环境影响的原因, 也有其自身的发展没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是兼并重组企业, 由于历史原因, 积累的的问题很多, 诸如设备老化, 人员过多, 机制不活等。尤其还有过多承担社会责任, 增加了企业的负担, 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 而直接导致了企业的停产。

二是市场变化难以把握。市场经济瞬息万变, 所属企业有些是直接面对市场, 由于受地域条件限制, 有些信息不能及时得到, 因此一些产品不能及时跟上市场的变化。从竞争的角度来说, 处于落后的地位。还有一部分所属企业原先是为矿区服务的, 在未和矿区分离时主要是承担矿区的业务, 没有竞争压力。而当与矿区分离后, 推向了市场, 与同类企业公平竞争时就处于劣势, 生存与发展也受到了考验。

三是资金严重不足。除对兼并重组企业投入的资金沉淀外, 对于推向市场的其它所属企业, A集团公司还要投入流动资金以维持生产, 但是A集团公司融资的能力是有限的, 而且当还本付息的压力逐步增大时, A集团公司自身的运转也不得不停滞, 直至出现了财务危机。这也影响了一些所属企业, 虽然市场看好, 发展前景看好, 但因为资金问题不得不停产。

四是技术力量薄弱, 推动创新不足。除国有老企业因设备陈旧、技改跟不上而影响了生产经营外, 一些新建的所属企业, 因后续资金投入不足、生产设备的改进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再加上新建企业技术人员培养与储备不足, 使得企业的生产质量难以稳定, 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自主创新更无从谈起。

五是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增加企业集团管理的负担。因集团所属企业涉及的产业过多, 所属企业间的差异较大, 在进行效益考核时无法采用统一模式和同等的标准, 只能采取一厂一策的办法, 增加了集团企业的管理难度。尤其是专业人员缺乏, 管理的效果也很差。

3 实现战略转型与发展思路探讨

从A集团的总体状况来看, 没有效益增长点是问题的核心。任何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建立在创造效益的基础之上。针对A集团的这一现状, 实施战略转型势在必行。主导思想是, 集中企业的各种资源优势, 以获取投资回报为主要目的, 以资本运营为主要手段, 加强投融资管理, 培育新的效益增长点。

3.1 规范企业集团战略发展蓝图

所谓“知已知彼, 百战不殆”。在找出问题, 分析原因后, 还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优势, 发现自己的潜力, 解决好当前的问题, 规划好未来的发展道路。

首先是明确方向, 即是由多元化发展的格局, 向资本运营型企业集团发展, 把企业的各项资源以资本的形式进行整合和重构。其次是制定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设定企业集团今后的发展目标。梳理企业集团资产, 依据自身实际, 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现状, 制定比较务实合理的发展目标。以投资回报率和资产保值增值主要指标的增长为目标指标。可设定主要目标为二年内实现效益, 五年内资产逐年增值, 十年资产价值翻番。第三是着手实施战略转型。企业要制定合理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这有利于企业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 实现企业的良性运转。其中, 调动人的积极性是重中之重, 任何一个目标都需要人去完成。集团公司及各子公司要设定各自发展目标, 这不仅是企业的发展目标, 同时也会对企业员工起到引导作用, 当企业的发展目标与个人奋斗目标有机结合时, 个人的积极性会充分提高, 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会得到显著增强。

3.2 盘活存量资产, 集中资金优势, 加强投融资管理

1) 对现有无发展前途的企业进行关停并转。对于一些产品无市场、竞争无能力、发展无前途、生产艰难、负担较重的企业, 应果断地关停。尤其是传统企业或一般竞争性企业, 如铜管加工企业、机械加工企业等。这些企业由于资金问题或是管理问题, 生产处不正常状态, 而此期间同类企业发展较快, 产品成本已大大降低, 完全失去了竞争力, 所以只能关停。

2) 盘活存量资产, 将集团公司及所属企业拥有的各类资产进行清理。由集团公司统一运作, 根据具体情况, 采用出售变现, 或合作, 或租赁等方式, 使资产得到保值。对于闲置的土地, 可采用自己开发或合作开发的方式实现快速增值。

3) 加强投融资管理。首先是拓宽融资渠道, 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 利用持有的煤矿股份、房地产以及商标等无形资产, 采取抵押、质押的方式, 进一步加大融资力度。其次是投资管理。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是根本目的。因此, 选好项目, 培育好效益增长点是重中之重。在投资管理工作中要做好效益评估和风险评估, 不追求过高的投资回报, 稳定的收益为首选。

4) 充分利用政府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

地方企业无疑要为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以及产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因此, 企业要及时掌握地方政府产业发展的方向和产业政策, 结合自身特点, 选择更能发挥本企业优势的项目去做。同时还要利用好地方政府为改善投资环境而出台的财税、信贷、土地、进出口等相关政策, 更好地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大环境。

3.3 聚集人才, 提升技术,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发展, 企业间的竞争最终要依赖人才。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 是企业最可宝贵、最不可多得的核心资源、优质资源, 在推进企业自主创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直接动力。

人才竞争将是企业间最主要的竞争。在人才方面, 企业要不断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 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大力培养、聚集、引进和使用优秀人才。企业要制定人才发展战略, 人力资源的开发要结合到企业规划发展的各个阶段。 (下转第41页) (上接第43页)

要做好人才的培育和储备工作。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无疑要上升到企业的战略高度。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 集团公司与各子公司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作为集团公司要侧重于制度层面和管理层面的创新, 而各子公司要侧重于生产技术的创新以及产品、品牌的创新。

无论是人才的竞争还是创新能力的提高都需要企业加大资本投入。一方面可通过物质激励提高人才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通过加大投入可为各方面的创新提供更好的设施和环境。

受累发展战略超前? 篇8

上海经济房地产化,是有其历史根源和政策轨迹的。近几年,上海有强烈的摆脱制造业、全力打造服务业的政策倾向,其注意力和资源倾注在打造金融中心和物流中心上。然而,金融中心生不逢时,证券市场面临连续4年的熊市,资本市场融资困难,二级市场成交萧条。如此环境下,新生的基金业举步维艰。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和衍生产品近年有所发展,但是品种单一、对冲保值能力差,市场规模太小。银行业改革的步伐本来就迈得不大,上海在银行业务上较国内其他地区也未见优势。金融保险业由于持续低迷,未能给上海经济带来预期的动力,2004年被上海市政府称为当地金融业发展的关键年,可惜在一片低迷中不了了之。

上海船运、物流业发展相对顺利。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出口暴增,上海集装箱运输由2000年的561万标箱上涨到2004年的1455万标箱,居世界第三位。然而光靠运输业的有机增长不足以拉动上海经济双位数的增长。大、小洋山港仍在建设中,远水不解近渴。这种背景下,房地产便堂而皇之地走上了前台。为了GDP,上海市政府也就对房地产价格的突飞猛进持容忍态度,即使个别时候需要制止炒风蔓延,也往往收效甚微。

政府主导模式

今天上海面临的服务业、制造业脱节,与其过早实施“三二一”发展战略有关,即优先发展第三产业,把第三产业的比重像许多国际都市那样提高到70%以上。这个上世纪90年代初便提出来的战略,思路应该说是正确的,但是执行时机可能过分超前。其实,上海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吃过一次亏。90年代对浦东的房地产开发和金融区发展就过分激进,导致办公楼和住宅大量闲置,造成巨大资金积压,甚至开始影响个别银行的资金周转。

这几年上海注重服务业的时机比上世纪90年代的浦东开发要好。中国经济开始起飞,出口产品竞争力大增,房地产热乍起,海内外资金云集。但是,体制和市场容量限制了金融中心和物流中心的高速发展。中国的资本项目不开放,外国银行基本不允许经营人民币业务,股权分置像一柄利剑悬在股市头上。至于运输,增长只能跟着生产和出口走,建立新的运能需要时间。

服务业的出师不利,使上海市回到同步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思路上。但是,上海制造业的尴尬是商务成本高、中小企业少。如前文所述,上海的营商成本明显高过周边城市,对一般制造业企业构成沉重成本负担,一批批制造业企业不得不退出上海。具有强烈活力的中小企业不足,是困扰上海经济的一个长期问题。以中小企业上市公司而言,目前上海只有一家,而江浙的合起来已占1/3强,又为佐证。

政府主导、政策扶持成为上海工业的一大特色。很大程度上,上海走着新加坡的路。其实,新加坡模式并不成功。首先,政府在产业选择和产业定位上,并不比私人企业高明;其次,政府主导的项目往往是钱堆出来的,资本回报(return on equity)和资金效率(capital efficiency)都不高;再者,企业往往受政策保护,属地头蛇,一旦离开本土市场或政府开放竞争,企业竞争能力便呈弱化。这是新加坡实施政府主导模式40年后发现的遗憾。

上海政府设下了一个东有电子/半导体、南有化工、西有汽车、北有钢铁的布局,可谓精心谋划,期待甚高。不过,仔细看去,除电子/半导体业,其他几个产业均赫然在国家发改委“过度投资”或“可能过度投资”产业之列。当然,上海的钢铁、化工、汽车均处全国生产的高端,产品质量和利润率均高于平均水平,但是,在产能大量出现(可能出现)过剩的情况下,企业利润和投资效率必受影响。

同时,上海面临着电力、交通的瓶颈制约,人力成本、生活成本快速上升,压迫非扶持产业、企业,近年来造成生产企业的大量流出。与此同时,为了配合推进“三二一”战略,上海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主动将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出去”。纺织、轻工产品本是上海制造的代名词,但在“东锭西移”的政策下,上海的纺织产业大量向新疆转移,轻工产业则流向了江浙、安徽等周边省份。上海轻工业比重由1997年的43.4%下降到2003年30.3%,重工业比重由56.6%上升到69.7%。然而,上海原本寄予厚望的金融、服务业发展不尽人意,推出去的制造企业又令周边的江浙城市获得了成长壮大的机遇。

当年上海看不上眼的苏州,2004年GDP已达3450亿元,超过深圳;注册外资额达147.02亿美元,超过上海,居全国各城市之首;工业总产值9560亿元,仅次于上海,而且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在芯片产业上,苏州也成为了上海的有力竞争者。在整体电子业上,苏州比上海发展得更大、更快、更均衡。今天群虎环伺的被动局面,是上海当年所料想不到的。其实1992年前后的深圳,也有这样的一幕。当时为了发展高科技产业,深圳开始鼓励简单的“三来一补”企业迁移出特区,结果不仅造成自身经济增长乏力,周边的东莞、惠州也因承接这些企业,经济迅猛增长。几年后,深圳不得不检讨并修正其抛弃“三来一补”的政策。

离现代服务业有多远?

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不能说没有基础。上海荟萃着全国各地的人才和一批一流的大学、研究所,近年更是海归人士、港台专才的主要落脚点。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多选上海作总部。他们不仅带来资金、技术,也带来了有丰富国际经验的专业人士。长江三角洲在近10年的发展中,经济增长速度平均为12.1%,出口增长平均为26.1%,GDP和人均收入水平均超过珠江三角洲,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集群(表8)。这为上海的物流业提供了必要的腹地和良好的增长空间。上海的优势和前景吸引了国内和海外的大量资金,其资本优势在国内各省市中可谓无与伦比。同时,上海在基础设施上发展十分迅速。从通讯到交通,从惯例到文化,上海不仅是全国的佼佼者,部分标准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大都市水准。惟一例外是市内交通,建设速度跟不上城市的扩张和经济的发展。

尽管上海拥有众多优势,但许多并未转化为竞争力,更谈不上形成集群优势。例如,上海的浦东机场和磁悬浮铁路都是世界级的基础设施,但彼此之间的协同效应少之又少,远未能发挥出“1+1>2”的优势。上海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人才优势、研究专长远没有被充分利用。它们的商业化程度和对经济所作的贡献,不仅低于国际同行中的领先者,而且逊色于北京的中关村。没有本土研究力量的鼎力支持,没有基础研究、商业研究、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的一条龙作业,发展“先进制造业”谈何容易。

时机是另一个障碍。上海成为全国金融中心,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如果中国国力进一步增强,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似乎也不是遥不可及的梦。但是,以目前的金融体制、银行结构、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国内外不接轨、市场不规范,希冀金融业拉动全市经济可能不切实际。上海对洋山港充满期待,但是洋山港对物流和整体经济带来贡献最早也要再等三、四年。

另外,上海的经济模式不利于勇于创新、敢于冒险的企业家成长。在大型企业之后缺少广东、浙江、江苏所大量拥有的一个中型企业家人才层,对上海来说是一个缺憾。同时,与纽约、伦敦等国际大都市相比,上海在创意和多元化上还有明显的差距,而这些是打造现代服务业不可缺少的。

上海给人的印象是服务业潜力巨大,不过不少领域条件尚未成熟。那么,上海的现代服务业战略是否过分超前?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的一项研究显示,世界各主要城市的服务业,在人均GDP(以2003年购买力平价计算,美元计价,下同)处于2000-4000美元阶段,有一次爆炸性增长;在人均GDP处于8000-9000美元阶段,金融保险、运输物流、法律中介等领域占服务业的比重开始明显上升,房地产及关联产业也再次出现重大扩张。上海追求的不是餐饮、交通等初级服务业,而是金融、物流等高附加值服务业。上海人均GDP在2004年为55090元(合6661美元)。如果这项研究可信,则上海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三二一”战略,也许超前了15年。即使近年提出的“现代服务业”可能也超前了3年。同时,上海第三产业的发展还须受人民币政策、A股市况等中国特殊国情的制约。

未来发展的三种模式

发展战略超前是政府主导式经济开发的通病。上海市显然希望借中国经济起飞、与国际接轨的东风,使经济转型一步到位。高起点、大战略无可厚非,关键是发展战略有无与现实脱节,有无经济基础的支持,实施的时机是否成熟。少了制造业,对发展服务业并不有利。金融保险、运输物流多需要实业支持。

大都市必有大腹地支持。强劲、有活力的腹地经济是发展大都市经济的重要条件之一,彼此有着共生共荣的依赖关系。上海在处理与邻省的经济关系上,有一种对竞争、胜出的执着,而谦让、协调、追求共赢的理念似乎不足。

洋山港与宁波北仑港之间的暗中较劲,正是一个写照。其实北仑港当年上马的初衷是为上海服务,不过可惜北仑港坐落在浙江省,所产出的GDP属于浙江,不属于上海,洋山港的建设于是被提上议程。洋山港的建设成本,至少是北仑港的3倍。更麻烦的是,洋山港没有北仑港那样的环围岛屿,直接暴露在台风影响之下。受台风季节影响,洋山港每年最多可运作280天,而且船期延误率可能远较北仑港高—这是定期集装箱航班的一大忌讳。上海港去年的集装箱吞吐量为1455万标箱,宁波港去年的吞吐量为400万标箱。到2010年,上海港吞吐量达2500万标箱,宁波港达1000万标箱,两者之和达3500万标箱(图15)。无论长三角出口如何增长,大量运能过剩都不可避免。

由于营商成本的上升,上海经济面临着转型。摆在上海面前的有三个模式。第一是伦敦模式—经济彻底转型,走向全球性金融、全球性旅游和全球性文化创意之路。这可能最接近上海自己提出的“现代服务业”蓝图,但以中国/上海目前的经济实力、市场开放度、人才/企业结构和制度上的限制,实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必须看到,伦敦在脱胎换骨完成转型前,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历过一个漫长痛苦的过程。第二种是东京模式—经济立足于本国资源,成为本国银行、企业的总部所在地。这条路的成功可能性较伦敦模式高,但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日本企业基本集中在东京圈或大阪圈,而中国企业在地理上更分散、更多样,企业变动更受各地方政府影响。第三种是香港模式—产业资金和投资资金出现置换,产业空洞化,经济房地产化,增长动力来自房地产增值,依赖境外资金流入。这是上海最不愿意看到的出路,但是近两年上海经济恰恰在向这个方向前进。今天的上海还有自己的产业,有其内在的增长动力,可是在租金、工资带动下,营商成本急剧上升。热钱流入、产业流出,是上海制造业面临的尴尬,是上海增长模式面临的尴尬。

尴尬与希望

急升的营商成本和制造业的流失,为上海产业空洞化敲响了警钟。其实,今天的许多问题在当年上海提出“三二一”发展战略时已经留下了伏笔,并已经出现。只不过火爆的房地产掩盖了上海经济其他产业后继乏力的现实。海内外热钱百川归大海般地热炒房地产,拉高了上海经济增长速度,制造着财富效应,但也快速推高着营商成本。

有趣的是,撤离上海的公司,无论是中资还是外资,都不愿接受我们的采访。他们选择不说,不代表他们不撤,也不代表其他公司不会跟随。举目望去,除了房地产外,好像没有哪个大的产业能够提供足够的增长动力。

房地产价格的猛涨给上海带来另一个难题。泡沫似乎越来越大,房价离本地居民的承受能力越来越远。一旦由于外部或政策上的原因,房价出现调整,调整幅度未必会小。接下来的问题是,上海的消费怎么办?占上海银行总贷款半数以上的按揭贷款怎么办?靠卖地收入支撑的大规模基建工程怎么办?上海GDP仅占全国总规模的5.5%,但是上海出现问题对全国经济的影响恐怕远不止此数。

上海是全国的标兵,是近十年中国经济崛起的象征。上海荟萃着海内外精英企业和人才,是中国与国际接轨的一个窗口。其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就和对全国作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不容置疑的。但是,对现代服务业的超前式追求和房地产业的一枝独大,正在明显地改变着上海的经济结构和增长能力。火箭式窜升的房价给上海带来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处理不当甚至可能颠覆上海的健康发展轨迹,也可能给全国经济和金融稳定带来重大负面影响。

上一篇:脚手架搭设安全技术下一篇:绿色环保家装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