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教学案 (七年级上册)(精选9篇)
八年级第三单元
学会负责
考查范围及要求
第7课行为与后果 了解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掌握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基本要求,增强责任意识。
第七课 行为与后果
考点解读
1.理解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1)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作为的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后果,不作为的行为也会产生一定的后果。(2)行为和后果具有一致性。有行为就会有后果,某种后果一定是由某些行为引起的;有的行为会产生一个后果.有些行为则会产生多个后果,甚至是连锁的后果;有的后果是由一个行为造成的,有的后果是由多个行为造成的;不仅个人的行为会产生一定后果,一个集体、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行为也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
2.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增强责任意识
(1)每个人都有行动的自由,但是自由必须以不损害他人的、集体的和社会的权利和自由为前提;任何人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同时承担相应的义务。公民应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的、道德的责任。(2)人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承担责任不仅会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如得不到人们的信任;而且还会有损他人和社会的合法利益,从而受到人们谴责甚至法律惩罚。
(3)一个勇于承担道德义务的人,会情不自禁地去关爱别人,关心社会.会以天下为己任,甘于承担重任接受挑战,从而用自己的行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添光增彩。3.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基本要求
(1)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捌节、自我引导与调控的过程。(2)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必须在行动前对行为进行选择。(行为前预见与选择)(3)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重视行为过程中的及时调控。(行为中自律与自控)(4)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集中体现在对行为后果的自省及自觉承担应负的责任上。(行为后自省与负责)课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体育课上,同学们练习投篮。突然.一个篮球打在小刚的眼镜上,眼镜摔在地上碎了。小强赶快过来道歉:“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小刚二话没说,上去就是一拳。作为小强的朋友,你的做法是
()A.不能眼看着自己的好朋友吃亏,帮助小强,好好教训小刚B.不能在老师的面前打架,劝小刚忍一忍,等放学后再伺机报复C.“法不责众”,多找几个好朋友来帮忙D.赶忙上前劝说二人,实在不行请老师出面解决
2.人们如果不承担许许多多的责任,其后果是
()①得不到人们的信任②严重的还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③受到人们的谴责④不会有多大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古训告诉我们
()A.好的行为一定产生好的结果
B.不道德的行为一定会受到惩罚
C.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而且行为与后果之间具有一致性
D.对做坏事和做好事我们都不要评论,以后自有定论
4.在一次全校大会上,张华因为拾金不昧受到了表扬,而李明则因为考试作弊受到点名批评。这告诉我们
()
①不同的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②我们要向张华学习③作弊是不诚信的表现,违反了学校纪律④李明的行为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一个人如果能把为别人解决困难作为自己的快乐,他一生都会快乐。伟大的诗人歌德曾说过:“你若要人喜爱你的价值,你就得给别人创造价值。”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我对他人负责,他人也对我负责B.要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 C.要对别人、对社会负责 D.对自己可以不承担责任但对社会要承担责任
二、非选择题
6.古人云:“三思而后行”,我们在行为前都应该有思索和选择,《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中学生行为的具体要求,反恩一下我们在做一件事情时,要考虑到《日常行为规范》里的哪些要求?你做到了吗?
假如在放学路上,路过网吧门口,网吧老板说“进来玩一会,可以代写作业,没带钱还可以赊帐”,你能进去吗?你应该考虑的因素有:
单元训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有人说:“雷锋再无私、高尚,他也拿了国家发给的衣服,领了国家发给的津贴,所以,英雄人物也像普通人一样有自私的一面。”对此,你的正确理解是
()A.承担责任,就要付出代价
B.承担责任,往往伴随着获得回报的权利
C.承担责任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
D.承担责任,是不能有回报的
少年陈某沉迷网络游戏难以自拔,深感对不起父母,最终自杀身亡。回答2—3题。2.上述事例表明
()A.只要上网就会导致不良后果
B.上网成瘾会对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
C.网络是魔鬼,百害而无一利
D.只要上网就会上瘾
3.要避免上网成瘾,青少年应该
()①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
②抵制上网行为
③增强分辨是非能力
④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谁对我负责”,回答首先是
()
A.自己对自己负责
B.他人对自己负责
C.集体对我负责
D.国家对我负责
5.在某网络组织的成人标准网络票选活动中,“责任”一词的选票高居榜首,成为入选成人标准的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简要分析题
11.北京残奥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上,一幕名为《永不停跳的舞步》催人泪下。领首个关键词。这表明
()A.责任就是无私奉献
B.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中的相互承诺 C.承担责任就要不言代价
D.承担责任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6.右图漫画《无题》主要告诫我们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
()A.诚实守信 B.树立法治观念 C.勤奋学习D.关心社会
7.今天轮到小进所在的小组打扫卫生,可他马上要代表所在班级去参加和兄弟班的篮球比赛,他应该
()A.草草扫完了事
B.让小组其他同学做
C.不去比赛,谁让班干部没安排好 D.请朋友今天代自己打扫卫生,下一次自己再替朋友做
8.在校运动会的接力比赛中,小丽跑第一棒,传棒时,她把棒掉了,结果她们班得了最后一名,为此她非常伤心。跑第二棒的小红对同学们说:“不怪小丽,只怪我没把棒接好,下次我们一定跑出好成绩。”在这件事中,小红的行为
()①是主动承担责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表现②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有责任感的表现③不可取,是不分是非,随便承担责任的表现④是对自己对班级负责的表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国家提倡18周岁至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有些地方性法规还明确规定了公民用血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对无偿献血者给予优先用{缸、免费用血等优惠。这体现了
()
①只要付出就应该有更多回报②我对他人负责,他人也对我负责
③只有无偿献血,才能实现人生价值④承担责任往往伴随着获得回报的权利 A.①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④
1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里的“责”是指社会责任,我们要尽到社会责任就要()①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观念
②维护国家的尊严
③主动为国分忧,勇担重任
④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
舞者小李月原本是一位学芭蕾的孩子,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左腿,虽承受巨大内心痛苦,但她一刻也没放弃对芭蕾的追求,不想让舞蹈的梦想屈从于残酷的命运。她重新起舞,向世界、向伤残的小伙伴,也向自己证明:地震折不断我的梦想,超越自我,就仍能高高飞翔。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小李月面对挫折和逆境足如何实现她的梦想的?
(2)在小李月身上体现了一种怎样的心理品质?在今后的生活中,你打算怎样磨砺这种高贵品质?
三、实践与探究题
12.湖南辰溪县莲花村党支部书记宋先钦。为了带领全村人致富,创办瓷砖厂。后由于种种原因瓷砖厂停产。停产,就意味村民投入的集资款不仅赚不到钱,本金也赔光,还得负担贷款债务。这时宋先钦站出来承担了全部的债务。经过10年的艰苦奋斗,省吃俭用,宋先钦终于还清贷款与利息30万元。2005年春,在怀化市市直机关进行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所有在场的共产党员听了他的事迹后,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请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继续探究下列问题:(1)宋先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宋先钦事迹中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寓言》“寓言十九, 藉外论之”, 后人解释为“寄寓之言”。寓言常常借简短生动的故事说明深刻的道理, 被称为“穿着外衣的真理”。针对寓言的文体特征, 本课设计从语文的角度, 采用想象、表演、品悟、复述、创编等多种形式, 引领学生进入寓言情境, 感受寓言的言意特色, 玩味寓言的言语方式, 学习寓言的个性表达。如此依体而教, “是什么就教什么”, 寓言教学才更有个性, 更有语文味。
【教学流程】
一、唤醒记忆导入
1. 听过《狼来了》的故事吗?谁讲给你听的?你知道他为什么给你讲这个故事吗?
2. 这也是作者伊索写这个故事的目的。谁来简单地介绍一下伊索和他的著作《伊索寓言》?
3. 这一课, 我们就来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三个故事, 分别是——《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 通过耳熟能详的故事《狼来了》唤醒学生的记忆, 强化认识寓言是一种故事与寓意相结合的文学体裁, 激发学生阅读《伊索寓言》的兴趣。)
二、多样方式品读
1. 展开想象读故事—— 《牧童和狼》。
(1) 《狼来了》其实就是——《牧童和狼》。 (出示:“狼来了!狼来了!”) 故事里, 牧童最后悲惨的结局其实与他的叫唤有关。他前后叫了几次?每次叫唤时, 他内心的想法和感受相同吗?请快速浏览课文, 找出答案。
①交流:前面几次叫唤时, 他心里会怎么想?
②最后一次喊叫呢?你能想象当时的情形吗?他的表情、他的叫喊声。
③小结:想象让简短的寓言故事更丰满具体, 更生动形象!
(2) 可现在他再撕心裂肺地喊叫, 在人们听来都与前面几次是一样的。那是因为—— (出示寓意: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 也没有人会相信。生齐读)
(设计意图:寓言故事中常会有一些空白, 给读者提供了想象空间。本段教学, 紧扣牧童前后几处叫唤浓墨重彩, 想象当时的情形, 体会特定情境中特定人物的情感色彩、心理感受, 学生不知不觉进入寓言情境, 触“言”感“意”, “意”由“境”生。想象, 让学生感受到了寓言鲜明的形象性。学生越是具体而完整地感受故事形象, 就越能深刻领会寓意。)
2. 变换角度读故事——《狐狸和葡萄》。
(1) 用一句话简要概括这个故事。
(2) 出示: (狐狸) 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 但是白费劲。
①请用刚才的“想象法”丰富这个故事的情景。
②狐狸够葡萄是不是就这几种方法?为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想尽办法”去想象和感受狐狸为吃到葡萄而费尽心思)
③在讲述故事时狐狸用的这么多方法是不是都要讲出来、讲具体呢? (引导学生了解伊索寓言的最大特点——短小而精练)
(3) 一次又一次的尝试都失败了, 狐狸感到“无望”, “无望”就是——绝望, 感觉没有了希望, 所以他只好转身离开, 边走边回过头来说—— (出示:“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 不好吃。”)
①这句话狐狸是带着怎样的心情, 用怎样的语气说的?你也这样说说。
②指导朗读:加上语气词“哼”, 读起来会更有嫉妒时酸溜溜的感觉。 (学生练读, 指名读)
③言由心生, 这句话让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狐狸?现在你又会对它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语气词“哼”走入狐狸的内心, 品味出它的酸葡萄心理)
④所以, 作者这样说—— (出示寓意:有些人无能为力, 做不成事, 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你读懂了吗? (引导学生理解寓意)
(4) 小结:换角度去读寓言故事, 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认识和感受。
(设计意图:不同的人读同样的寓言, 会有不同的认识。本段教学, 在学生充分感悟文本所描绘的形象和表达的故事寓意后并没有止步, 教师继续引领学生从新的角度去思考和品味。如此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 注重多向思维训练, 启发个性表达、独特见解, 能使学生在模仿概括新寓意中创造、积淀言语智慧, 其效果远远胜过学一则寓言只明白一个寓意的教学, 学生会越学越聪明。)
3. 借助表演读故事——《蝉和狐狸》。
(1) 这个故事中也有狐狸, 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事。
(2) 故事里的狐狸是怎么夸蝉的?先轻声读读它的夸赞, 再想象它当时的表情、动作和语言, 待会表演出来。
①学生表演练习。
②师生共评:狐狸当时是这样夸的吗?眼神是这样的吗?表情、声音、动作呢? (引导学生用崇拜的眼神、满脸堆笑的表情、甜甜的甚至发腻的声音、前倾谄媚的举动来表演狐狸)
③小结:表演, 能使寓言故事“活”起来。
(3) 蝉有什么反应, 上当了吗?读读书上的描写。 (出示:蝉察觉其中有诈, 就摘下一片树叶扔下来, 狐狸以为是蝉, 猛地扑了过去)
①理解“有诈”。
②当狐狸看到有东西从树上落下时, 它会怎么想?
③当它扑过去, 发现只是一片树叶时, 它又变成了什么样儿?用四字词语形容一下它的样子。
(4) 出示:“朋友, 要是你以为我会下来, 那就大错而特错了。自从看到你的粪便里掺杂着蝉的翅膀, 我对你就怀有戒心了。”
①这时蝉说话了, 它当时和狐狸是怎么说的?读读想想, 在它的话语前加上恰当的提示语, 然后再读读, 读出蝉的语气。
②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蝉?它为什么没有像《狐狸和乌鸦》中的乌鸦那样上当呢?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感受蝉的智慧)
③所以故事最后写道—— (出示寓意:一个聪明的人, 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④从蝉身上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 你还想说什么?请用句式“一个聪明的人, 总能……”说说你的感悟。 (引导学生对比被骗的乌鸦进行思考和总结)
⑤这又是一只怎样的狐狸呢?你从它身上又获得什么启示?也用一句话精练地总结一下。
(5) 一则寓言能让我们悟出这么多独特的感受, 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正如《伊索寓言》的译者所说—— (出示:《伊索寓言》之所以能有如此的生命力, 就在于它使不同年龄、不同民族的读者, 在阅读每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的同时, 能获得不同的启发和智慧。生齐读)
(设计意图:表演是一种深受学生喜欢的游戏式学习方式, 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语文学习方式, 适合寓言故事的教学。用生动的语言、动作和表情来再现故事, 能使学生内化文本语言, 与人物情感产生共鸣, 对寓意自然也会有更深入的理解与体悟。借助表演, 还可启发学生抓住文本的矛盾处、微妙处、关键处, 察言会意、涵泳品味、明意赏言, 从而收获不同的启示。)
三、复述寓言故事
1. 《伊索寓言》真有意思 , 请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则寓言绘声绘色地复述出来, 复述时要注意故事中人物的语气、表情、动作等。
2. 学生复述, 师生评议。
3. 读了这三则寓言故事, 你觉得《伊索寓言》有哪些特点呢?
4.交流、总结特点:故事短小精悍、生动有趣;主人公大多是动物, 但讲述的是人类的故事;结尾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揭示寓意。
5. 作业:把寓言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父母听。
北京版《学奕》《奕秋败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奕秋通国教诲俱学弗若曰矣。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根据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说说课文的内容。
情感目标:懂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教学难点:懂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领大家去寻宝。这可不是金银珠宝,而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文言文,文言文语言简练,含义深刻。
出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xiàn)。”(学生齐读)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一是“读”,能正确隔词断句,把课文读通读顺。二是“义”,能根据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
三是“悟”,能结合实际,体会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
1.课前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了,谁想展示一下?
2.指名读,学生评价,教师指导读好文言文速度要慢,能正确隔词断句。
3.师范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韵味,读一遍。根据老师读的用笔在文中标出停顿,并在心里跟着老师读。生给老师评议。
4.自己练习读,读不好的地方可以请教小伙伴,也可以问老师。5.指名读,挑战读,师生评议。6.齐读。
三、整体感悟大意。
1.对照着课本中的注释,结合着插图,自己试着揣摩每句话的大意,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作上标记,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课文大意,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共同讨论。还有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老师和同学共同讨论解决。
2.全班交流:
3.给下面的文段加上标点并翻译全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明确: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4.从上文概括出两个成语:专心致志心有旁鹜 5.译文:
弈秋是全国著名的下棋高手,让他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聚精会神,一心只听从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表面上也在听,实际上却一心想着有只天鹅将要飞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学下棋,尽管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成绩肯定赶不上人家。(难道)这个人的智慧不如那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
(1)小组代表说课文的大意,互相评议,补充。只要主要意思不错即可,学生说不准的,教师给予点拨。师适当板书。
(2)师说课文大意。生评议。(3)小组质疑,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四、交流感悟。
1.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指名说。
师总结并板书(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善始善终、一心一意等,不能三心二意,)2.你做到了吗?今后你打算怎样做呢?学生交流。
师小结:会读,能理解课文大意,能领悟其中的道理、认识了文言文,等等,这都是无价之宝,只要你继续努力,你会找到更多的宝藏。
五、品读,读出其中的韵味。
六、小练习:帮助学生背诵。
1.出示部分课文内容,一些重点词句用括号表示,让学生试着填空。2.学生自己练习。3.指名交流。4.同桌互相检查。
七、课堂小结
八、作业。
正确地背诵并默写课文。自己设计作业。板书设计:
学弈
一人
一人
专心致志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一心一意
不能三心二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材料的翻译训练,熟习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2.理解专心致志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弈秋败弈》选自《刘子·专学》,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呢?
二、词语点读。
“非弈道暴深”,弈道:此处可解释为解决棋的困难局势的对策。暴:突然。深:深奥、复杂。“情有暂暗”:思想、心理上出现了暂时的糊涂。情:此处可理解为思想、认识、心理等。暂:暂时。暗:糊涂,不明白“笙猾之也”:笙曲干扰了他。猾:扰乱,干扰。之:代词,他,指秋。
三、出示文言语段,要求学生点读翻译。
四、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五、弈秋失败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六、读一读,练习背诵。
二、当堂达标
★1.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板书设计:
⑴暮而果大亡其财 亡:丢失
教学目标
⑵马无故亡而入胡 亡:逃跑
①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⑶人皆吊之 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②分析故事情节。
⑷此何遽不为福乎 何遽:怎么就,表示反问
③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⑸居数月 居:经过
④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⑹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将:带领
课后反思: 教学重点
⑺死者十九 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①分析故事情节。★2.翻译下列句子。
②多角度概括寓意。
①不筑,必将有盗。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不赶快修,一定会有盗贼。
教具准备:多媒体 ②其邻人之父亦云。
教学过程:
他家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
导入: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
三、拓展延伸:
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1、《塞翁失马》这篇寓言用来说明“祸福相依”(《老子》第五十八章)这两句话的,阐述了好坏______、一、问题导学。
福祸____与__得失___的对立统一关系。
★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2、从下面提示的两个话题中任选一个作话题,发挥想象,编写一则寓言。
边塞.()何遽.()髀.
()⑴嘴和眼的对话;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之
居 .(经过)数月 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爱好)骑 死者十九..
(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⑵树和斧子。★
3、填空
《智子疑邻》节选自《韩非子·说难》,作者是韩非子,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
归纳寓意
《智子疑邻》
积极方面:要多方面虚心接受正确的意见,对人不能吃有偏见。
消极方面:向别人进言、提意见,要注意自己跟听者的关系,以免生出不必要的麻烦。
教材:语文(S)六年级上册
课文: 2 寓言两则
板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了解这两个古代寓言故事;体会故事包含的寓意;了解成语“自相矛盾”“画蛇添足”的出处。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寓言内容,能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帮助学生学会“矛、弗、卮、遂”4个会认字和“矛、盾、弗、祠、遂”5个会写字。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要教学生结合注释,或查字典理解文中一些字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自相矛盾》 一透过课题→知内容
学生齐读课题,审题质疑:(展示课件第二至三屏)
(一)矛是什么样子的?它的作用是什么?
(二)盾是什么样子的?它又有什么作用?
(三)课文写了关于矛和盾的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四)教师小结:课文写了古时候有一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由于片面地夸大了盾和矛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的话前后互相抵触的尴尬局面的故事。
(五)简介:
1.作者:韩非
《韩非子·难一》
2.寓言:体裁特点
3.过渡: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节课,我们要首次学习一种既古老又新奇的语言——文言文。大家还记得吗?
四、五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接触过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一名言警句。大家回忆一下:那些名言警句的语言和我们现在的语言有什么不同之处?
二、根据内容→明思路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熟读成诵。(展示课件第四屏)
全文只有一段,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有一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在夸耀自己的盾与矛。第二层:人们听了他的话后的反应,使这个楚国人无言以对。
三沿着思路→译课文
(一)学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会认“矛、弗”2个生字,会写“矛、盾、弗”3个生字。观察课文插图,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想想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师适时点拨。(展示课件第五至十六屏)
(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1.演一演:假如你就是那个楚人,你将怎样夸耀你的盾?请你模仿一下他在集市上大声吆喝叫卖的样子。2.议一议: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3.演一演:假如你就是那个楚人,你又将怎样夸耀你的矛?请你模仿一下他在集市上大声吆喝叫卖的样子。
4.议一议: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又会怎样想?又会怎样说?
四联系课文→悟道理
用自己的话给学习小组内的其他同学讲一讲这则寓言故事。(展示课件第十七至十八屏)
(一)交流讨论:为什么会出现“其人弗能应也”的尴尬局面?
(二)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读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想一想:在你的周围,存在着自相矛盾的人和事吗?
(四)课堂练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
楚人有yù()盾与矛者,yù()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2.分小组把这则寓言故事编成一个小品,表演给大家看。
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盾——坚固
矛——锋利
(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第二课时——《》
一、透过课题→知内容
学生齐读课题,审题质疑:(展示课件第十九屏)
(一)谁画蛇?为什么要画蛇?
(二)蛇有足吗?为什么要给蛇添上足?
(三)课文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哲理?
(四)教师小结:课文写了楚国有个人在祭祀后赏赐给下人一壶酒,下人商量通过画蛇比赛决定怎么喝酒,先画完蛇的人又给蛇画上了脚,结果没喝到酒的故事。
(五)简介:《战国策·齐策》
(六)过渡: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从中我们明白了寓言这种体裁一般都包含了深刻的哲理。那么,《画蛇添足》这个寓言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它又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二、根据内容→明思路
学生示范朗读课文,教师适时指点纠正,学生熟读成诵。(展示课件第二十屏)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 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自然段):楚国有个人在祭祀 的时候,赐给他手下的人一壶酒。
第二层(第2自然段):几个人商量怎么喝 这壶酒。
第三段(第 3—4 自然段):先画完蛇的人 又给蛇画上了脚,结果没喝到酒。
三、沿着思路→译课文
(一)学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会认“卮、遂”2个生字,会写“祠、遂”2个生字。观察课文插图,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想想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师适时点拨。(展示课件第二十一至三十一屏)
(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1.故事的起因有几句话?
2.他们为什么要画蛇?
3.“蛇先成”的那个人为什么要给蛇画上足?他那时的表情怎样?怎么做的?怎么想的?说话的语气是怎样的?(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
4.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是一个什么句子?你能把它换个说法,且意思不改变吗?
四、联系课文→悟道理
用自己的话给学习小组内的其他同学讲一讲这则寓言故事。(展示课件第三十二至三十三屏)
(一)交流讨论:为什么“蛇先成”的那个人会“终亡其酒”?
(二)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读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想一想:在你的周围,存在着画蛇添足的人和事吗?
(四)课堂练习。
1.写出下面句子中“之”字的意思。
(1)誉之曰
()
(2)吾盾之坚
()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
(4)饮之不足
()
(5)为之足
()
(6)一人之蛇成()
2.分小组把这则寓言故事编成一个小品,表演给大家看。
板书设计:
画蛇添足
吾能为之足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一、布置预习导学
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不筑,必将有盗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马无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家富良马 其子好骑 堕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
2.试译这两则古代寓言。
3.试概括寓意。
4.了解作者及寓言出处。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导入
由复习上节课学习总结的寓言的特点导入。
(二)自主学习
根据注释,试译课文。
1.在翻译中,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你能跟大家来讲讲这个故事吗?
(三)寓意探究(《智子疑邻》)
1.自主回答以下问题:
①宋人家被盗的原因何在?(用原文语句回答)(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②在宋人家被盗前,可有人向他提出有关建议?(其子;其邻人之父亦云。)
③被盗后,宋人对两人有何不同的态度?(智其子而疑其邻。)
④你认为“不筑,必将有盗”这个建议正确吗?
2.合作回答下列问题:
①宋人为何对两个提出相同建议的人产生不同的态度呢?
宋人与儿子的关系亲近。相信儿子不是盗贼,那么邻居必定是盗贼了,因为邻居提出了一个与其儿子一样的建议。
②读罢本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寓意探究(《塞翁失马》)
1.自主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则寓言讲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
②在一般人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在“其父”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
2.合作回答下列问题:
①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②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 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塞翁失马》的寓意理解。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
得与失、福与祸在生活中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而含义深刻,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请你从这两则寓言中各概括一个成语。
(五)小结
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严文井)
三、拓展与延伸
1.请你诊断
考试成绩公布了,小明是最后一名。得知这一消息后,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因为小明相信坏事会变成好事,下次一定能考好。他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暮而果大亡其财(亡: )
⑵马无故亡而入胡(亡: )
⑶人皆吊之(吊: )
⑷此何遽不为福乎(何遽: )
⑸居数月(居: )
⑹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将: )
⑺死者十九(十九: )
3.《塞翁失马》这篇寓言用来说明“ ”(《老子》第五十八章)这两句话的,阐述了 与 的对立统一关系。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三)2.(3)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②(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价钱不高后,他十分满意。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更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③(第一问是探询;第二问时“笑”写出他满意又得意的心态;第三问时他已经有把握胜过所有的神,显得很狂妄。)
” ④(讽刺、批评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告诉人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⑤(原文刻画了一个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
(四)1. (1)
蚊子:冲、咬 扬长避短 胜 狮子:抓
蚊子:吹、唱 骄傲自满 败 蜘蛛:粘
骄兵必败
2.讽刺那些取得一点成绩而得意忘形的人。告诫人们不应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 。
3.(告诉人们,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弱小者也能战胜强者。)
4. (1)相同点:
①结构相同。都是第一段讲故事,
②第二段议论并得出道理。
(2)不同点:
①情节不同。
《赫》采用三问三答,把情节推向高潮。
《蚊》写了两件事。第一是蚊子和狮子的战斗,战胜了狮子;第二件是蚊子得意忘形,被蜘蛛粘住。
②寓意不同。
《赫》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蚊》是讽刺那些取得一点成绩而得意忘形的人。
③表现方法不同。
《赫》把神当作人来写。《蚊》则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性格。
④表达方式不同。
《赫》主要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赫耳墨斯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性格特征。《蚊》主要运用语言描写,表现蚊子勇敢机智,藐视强大的敌人。描写蚊子两次吹喇叭的动作。
《寓言四则》答案
3.(1)叙述、描写;议论;寓言的寓意(2)一文不值 (3)价值比赫拉的雕像还贵。表现了他狂妄的心态。(4)心理;自以为身价很高,狂妄 (5)蔑视赫拉的骄傲的心态。 (6)我比你强得多;步步进逼、咄咄逼人 (7)⑴×⑵√⑶√⑷× (8)C (9)无畏、果敢;洋洋自得、骄傲自大 (10)D
第二课时
三)1. ①(用原文语句回答)(宋有富人,天雨墙坏。)②(其子;其邻人之父亦云。)
③(智其子而疑其邻。)
2. ①宋人与儿子的关系亲近。相信儿子不是盗贼,那么邻居必定是盗贼了,因为邻居提出了一个与其儿子一样的建议。
一、锁定的问题:
1、掌握本文生字生词
2、理解寓言的含义。
3、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4、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1、通过课前预习查字典、词典解决疑难字词。
2、课前搜集学过或看过的寓言,了解其寓意,并把题目和作者写到课本上,准备发言。
3、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4、合作交流优美的语言,并通过练习来学习精美的表达。具体实施过程:
(一)老师生动讲述《掩耳盗铃》的故事。
问:这个故事听说过吗?是什么体裁(文体)?(是寓言)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请说出大致内容和作者。(略)这些寓言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吗?(不是,是虚构的故事)
作者写这样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给人以启示)结合我们听的寓言,你还可以知道寓言的哪些知识?
小组讨论,学生发言,然后师生共同总结、明确。(多媒体展示)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生活的启示。一般是简短的,比喻性的,主人公可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创作上主要采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今天我们将来学习两则寓言,看一看作者想要通过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板书课题:白兔和月亮 检查预习情况:
(二)多媒体展示
1、给下列划线注音:(包括《落难的王子》)
慷慨()禀告()厄运()折磨()行乞()险象迭生()
2、解释下列词语:(包括《落难的王子》)
慧心 心旷神怡 举世无双 多愁善感 天灾人祸 突如其来 得失之患 学生回答后,学生纠正评价(略)
(三)请学生本则寓言。(注意语气)
1、整体感知 ①感知内容
a.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给一分钟时间准备,要求学生根据六要素,完整地复述课文。
b.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何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学生自己解决:第一问,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第二问,用自己语言来回答。板书: 拥有月亮之前:心旷神怡、无忧无虑
对比 得失之患 拥有月亮之后:紧张不安、心痛如割
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为什么会患得患失? 小组讨论解决:理解占有欲在作祟。d.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小组讨论解决。师生共同总结:从白兔得月又弃月中讲述了拥有巨大的利益公色起无穷的得失之患的道理,因而告诫我们面对财富要在正确的认识。②感知语言
这则寓言不仅告诉我们一个意味深长的道理,而且其中的语言也相当优美,值得我们学习。请同学们细读一至两遍课文,把你认为优美的词句划出来,并把赏析性文字写到旁边。这里老师举一例(多媒体展示):
她不愧是赏月的行家,在她的眼里,月的阴睛圆缺无不各具风韵。
赏析:这句话写出了白兔得到月亮之前赏月无忧无虑、心旷神怡的心情。“无不”,表双重否定,不管什么情况下都觉得月亮各具风韵,与后文形成鲜明对比。(多媒体展示)提示:
1、写出本句话的主要内容。
2、从修辞方法及其作用方面、从用词的生动性或准确性方面、从人物的情感方面来分析。学生小组先交流,然后把本组综合性分析提交全班。师鼓励性评价。略
2、问题研究
①白兔最终要求诸王之神撤销决定说明了什么?(自己思考回答:白兔慧心未泯。)
② “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这句话中,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深意?(自己思考回答:和兔子想比,人类慧心已泯。显示了寓言的讽刺意义)
④(辩证思维)你听说过或见过像兔子一样有得失之患的人吗?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小组交流回答,要求举例说明)
3、自我反思
①我们应从白兔身上学到什么? ②你是否有过患得患失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③我们应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
三、课堂练习设计:(发课堂练习纸)(当堂做,当堂评讲)
在众多的兔姐妹中,有一只白兔_______的慧心。她爱大自然的美,尤爱皎洁的月色。每天夜晚,她都来到林中草地,或是无忧无虑地_______,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她不愧是赏月的行家,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
于是,诸神之王召见这只白兔,向她宣布了一个_______的决定:
“万物均有所归属。从今以后,月亮归属于你,因为你的赏月之才_______。”
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赏月。可是,说也奇怪,从前的_______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绷着一个念头:“这是我的月亮!”她牢牢盯着月亮,就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窖。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1、给加粗的字注音。
皎洁()绷着()金窖()险象迭生()抢劫()未泯()撤销()慷慨()()
2、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词。略
3、解释下边两个词语。
心旷神怡:
得失之患:
险象迭生:
4.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本则寓言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从文中找出能反映“月亮归属于白兔后,她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的语句,并指出这些语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选段最后一句中的“和人类不同的是”这几个词能删去吗?为什么?
(4)为这段文字添上一句结尾点明寓言的寓意。
(5)“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运用此句结构,联系自己学习、生活,仿造句子。
(6)白兔得到月亮必然会有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7)著名词人苏轼有句词与白兔患得患失心态迥然不同,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四、教学预期效果:
1、全部学生识记字词、寓言。学会根据六要素复述本则寓言。掌握本则寓言的寓意,理解对人类的讽刺。
2、大部分学生掌握1,学会感受并分析优美的语言。
学习目标
1.学习如何对特自己缺点和错误。2.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3.整体感知道课文,理解文章。
4.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
2.难点:
(1)翻译文言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课时划分
一、预习
1.阅读课文,思考理解与探究第二题。
2.试翻译课文。
3.课外查找作家作品资料。
二、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枭逢鸠》,讲了怎么样对待缺点和错误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穿井得人》,这篇课文。
三、正课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2.朗读课文。补充重点词语。
宋之丁氏:丁氏,姓丁的人家。
常一人居外:居外。居外打水。
告人曰:告,告诉。
国人道之:道之,互相传说。
4.质疑:请讲述穿井得人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略
5.质疑: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讨论并归纳:意义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6.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讨论并联归纳: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7.质疑: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
(1)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8.质疑: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讨论并归纳:略
四、课堂小结
1.内容小结
《穿井得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穿井得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有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误传为从井挖出了一个人。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有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引申到做学问既要注意“经典”的原意,又要躬身实践。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经信,不能盲人,更不能以讹传讹。总之,这则喜剧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笑声,还应该有我们笑过之后的理性思考。
2.词语小结
(1)古今异义
安:古义:哪里
子将安之
今义:平安
恶:古义:讨厌
犹恶子之声
今义:坏的(2)词性活用
东,方位名词用为动词。
(3)一词多义。
之:闻之于宋君
代词
这件事
子将安之
动词
去
得一人之使
助词
的 闻:有闻而传之者
听到的人
闻之于君
使听到
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认为
以故东迁
因为
于:闻之于宋君
向
非得一人于井中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3、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4、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设想;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在熟读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学习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创设情境,共同探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
3、文言文的特点:语言简洁、凝练
二、作家、作品
1、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
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三、疏通字词字义
1、字音、字形
lǚ 履 suì 遂 nìng 宁 度:duó量长短 dù 量好的尺码
2、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
3、重要语句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
(2)宁信度,无自信也。倒装句,实际上为:“宁信度,无信自也。”
4、复述故事
5、准确翻译,做到字字落实
6、你怎样看待“郑国人”,怎样看待“郑人买履”。
7、文章寓意
(1)从郑人相信尺码的角度来看,其寓意在于告诫人们做人做事应从实际出发,不应固守习惯、墨守成规。
(2)从郑人返家取尺码的角度看,其寓意也可理解为遇事不可太机械,而应随机应变,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变化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学习的内容,齐背《郑人买履》。
二、查字典,读准字音。
sshè 涉 jù遽 qì 契 yǐ 矣 ruò 若
三、作家、作品
1、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著作。此书语言精练,《史记·吕不韦列传》说,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四、重点语句
1、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涉江(的)楚人。2、2、是吾剑之所从坠。
注:(1)是,指示代词,这儿。(2)所······者,······的地方(3)所从坠,(剑)坠落的地方。
意思是:这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1)若,像。(2)“不亦„„乎?” 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4、对文中一些字词的理解。
“坠”写出楚人的慌乱,“遽”写出楚人反应速度之快,“入”“求”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
5、写法评析: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
四、讨论
1、你有什么办法找到这把剑?
2、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
3、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寓言》教学案 (七年级上册)】推荐阅读:
《伊索寓言》阅读与写作 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06-16
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教案10-17
《寓言》教学教案09-28
《伊索寓言》导读教学设计06-23
走进寓言故事教学设计11-12
《亡羊补牢》寓言故事的教学设计10-29
寓言二则《亡羊补牢》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0-03
古代寓言故事七年级06-07
七年级语文人生寓言教案06-18
兔子与乌龟五年级童话寓言作文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