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论证(精选8篇)
一、课题名称:
小学生深度阅读指导研究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深度阅读:
指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在理解文本基本内容的前提下,能潜心会文,对阅读材料有更深层次意义的理解及即能对文本加进个性化的、合理的理解、感受或推测。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能够走出文本,深悟、深思出教材背后所隐藏的意义世界,进而更加有效地阅读感知。深度阅读指导:
指教师针对学生的阅读停留在对个别字词和文章表层及片面信息的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把握住文章中的深层实质内涵,并能进行深度感悟。阅读层次:
阅读理解的程度可简单划分为两个层次: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阅读的表层理解是指仅停留在读懂文章字面意思的层面上。而深层理解,则是指在表层理解的基础上,阅读感悟出文章背后所蕴涵的意义。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国内外研究现状: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语言的意义具有双层结构,即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在国外,研究者们对学生阅读理解过程进行了相关研究,如:高夫的自下而上的阅读指导模式。他认为阅读从字母的解码开始,而后是词、短语和句子的加工,最后达到获取文章的意义。古德曼提出的自上而下的阅读指导模式又强调在阅读中预期那些没有看到的东西的能力最重要,即深度的阅读。在国内,莱州市的张赵辉老师提出了“层进式”阅读教学结构。他指出:研读文章,要先通过全篇,得其大体;再重点研读,品其精华;最后还得通览全文,悟其所以。这样方能透彻阅读文本。而安徽的陈运琰遵循思维的由“疑”到“无疑”的规律,对学生进行“四层次”质疑教学法研究,即表层质疑、里层质疑、深层质疑、联想质疑。引导学生精读深究课文,来提高其阅读效率。所有这些使我们对深度阅读指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他们多数研究者只是强调了阅读过程中阅读理解的结果,而不注重对学生如何进行深度阅读指导的方法、策略研究。这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并制约了学生深度阅读水平的发展和提高。研究价值:
1、对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指导有利于改变目前阅读教学浮躁的风气,使阅读教学向深层次发展。
对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指导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促进小学生语文阅读理解 能力全面有效的提高,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
1、通过语文深入阅读教学的实施,使阅读更深入地走向文本、生本。
2、探索出深入阅读指导的方法、手段,形成教学的策略。
3、确立学生深入阅读的评价标准、原则。
4、以培养学生深入阅读能力为契机,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研究内容:
1、学生阅读层次的现状调查研究。
2、影响学生深度阅读的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3、深度阅读指导策略与方法的研究。
4、深度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5、深度阅读评价标准、原则研究。研究重点:
1、深度阅读指导策略与方法的研究。
2、深度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
调查学生的阅读现状,了解学生的阅读层次及影响因素,促进师生对深度阅读重要性的认识,对学生深度阅读进行系统探索与指导,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有效的深度阅读教学模式与策略,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研究过程:
(一)、研究启动阶段:2006年3月-2006年12月。学习该课题当前已有成果、调查学生深度阅读现状,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申报工作,确定组成人员分工,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起草“课题实施方案”及实施执行计划,对方案进行论证。
(二)、课堂教学实验研究:2007年1月-2008年7月。
根据实施计划进行研究。引导学生了解“深度阅读”的内涵;广泛搜集有关深度阅读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深度阅读指导的文献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影响学生深度阅读的相关因素,提出深度阅读指导的策略、方法、原则、内容;选取实验班,在实验班级进行深度阅读指导;边实践探索边自我总结,提炼出深度阅读教学模式;在实验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 2 情况修改、调整研究的策略。
(三)、结题阶段:2008年8月-2008年12月。
制定深入阅读的评价的标准或原则,提出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调查目前在阅读指导方面的研究成果。
2、调查研究法:了解师生对深入阅读的认识状况,为研究找准起点。
3、行动研究法:通过研究,在课堂教学中解决进行深度阅读指导的方法或策略。
4、经验总结法:对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形成一套理论与操作体系。
六、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1、深度阅读指导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深度阅读指导有助于学生思维品质、思维能力等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教学指导思想。
2、深度阅读指导研究有助于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在指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的同时,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同步提高,促使教师形成个性化语文教学风格。
3、深度阅读是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重要标志。创新之处:
1、深度阅读教学研究是一种新的阅读教学研究思想,开拓了阅读教学研究的思路。
2、对深度阅读的本质进行系统研究,丰富了阅读教学研究的内涵。
3、通过研究,形成指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的具体教学策略和方式、方法。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研究能力:
参与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是一批基本功扎实、富有吃苦、创新精神的优秀教师群体。其中有六位高级教师,三位一级教师。一人获省科研优质课一等奖,三人获市优质课一等奖,五人获县优质课一等奖。有 “学科优秀教师”、“ 教学能手 ”、“ 教坛新秀 ”。如既是高级教师又是校教科室主任刘燕老师和县教学骨干教师王锦玉主任参与本课题,进行课题研究的指导工作。参与研究的教师中有五人参与或主持过省、市级课题研究,具有较好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仅省、市级论文发表就20余篇。这些都为课题的顺利地开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前期准备工作:
本课题主持人曾参与研究过省级规划课题《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研究》。本课题又是在我校前几年的实践基础上的一次再深化、再提升、再总结。我校不少语文教师在 语文阅读指导方面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与探索,并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前期的研究还仅局限于个人化、单打性、分散型的现状,为了更好地对我校阅读实践活动进行深化研究与反思总结,我们经全体语文教师讨论后确立了该课题为研究方向。我们又与学校全体语文教师一同搜集研究所需资料,反复、认真地研究课题方案,商讨课题研究计划,并数次邀请专家指导、修改。现已形成具有指导价值的、较为科学的研究方案。保障条件:
1. 思维定势的局限
小学数学多是求解的题目。解决一个问题往往都是以获得一个相应的答案为目的。如求圆的周长, 求需要租多少条船等等, 答案是以一个具体的数量呈现出来。而证明题是知道结论, 寻求论证。如证明角相等, 某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等等, 答案是以一个演绎论证的过程呈现出来。多年的求解经验使小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 认为解决数学问题就是求解, 一旦遇到求证的问题, 便会表现出不理解、不放心、不适应。
2.论证经验的缺失
数学教学往往是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提升和建构。经验是学生进行新知探究的基础。论证是学习数学必须从事的一项数学活动, 但是在小学阶段往往被忽视和淡忘。学生只见一斑, 不见整体, 教师进行论证仅仅是为了使学生信服相应的结论, 学生很难获得相应的论证经验。
我们进一步追问, 小学数学教学, 为什么不再多一些论证呢?我想这也有两方面的原因:
1.教材的束缚
就我执教的苏教版数学教材来看, 该教材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教材的编排往往是侧重学生进行“自主发现”, 这部分内容占用了每节课多半的份量, 而发现后的论证就显得微乎其微, 甚至可以说“约等于0”。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安排了两个例题, 例1借助直观图找到大小相等的分数。初步比较几个相等分数的分子分母, 体会到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例2是让学生将准备好的正方形纸对折, 找到和1/2大小相等的分数, 并通过填一填的6组算式, 让学生体会与1/2大小相等的分数和1/2的分子分母的倍数关系。最后在例1和例2的基础上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材编排的整个探究过程基本上都是围绕分数基本性质的“发现”展开的, 至于为什么“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0除外) , 分数的大小不变”, 教材用一句话“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 你能用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一笔带过。对于大多的教师来说, 往往只局限于把教材讲“顺”讲“实”, 很少能够突破教材, 超越教材。因此, “分数的基本性质”往往会被教师“巧妙”地引导到规律的发现上。事实上,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 分数基本性质的“发现”不是难点, 甚至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 真正的难点是学习“论证”分数的基本性质正确与否。这不仅仅可以借助商不变的规律进行说明, 也可以借助分数的意义进行解释。教材不仅限制了学生论证的“时间”, 而且限制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使学生丧失了一次论证的机会, 少了一次必要的数学活动经验。
2. 观念的束缚
很多教师认为小学生处在形象思维阶段, 缺少理性思考、逻辑推理等必要的论证能力, 让学生进行论证不仅表达不清浪费时间, 而且往往是论证不了。不可否认, 这样说, 有一定的道理。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他们往往满足于表面的发现, 对深层的论证缺乏兴趣。但是升入高年级之后, 学生的思维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 尤其是进入五年级, 学生越来越不满足发现, 常常表现出对现象背后的“本质”的关注, 试图探究“理”的存在, 显示出他们对“论证”的兴趣。教师不能及时把握学生的这种转变, 忽视学生的对论证的需求, 也就错过了培养学生论证能力和论证意识的最佳发展期。
基于以上思考, 我认为, 小学数学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观察发现”、“动手操作”等直观的形象思维的层面, 应该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 适当多一些论证, 把思维引向深入。
案例一:不满足于发现
简单图形的覆盖规律。
下表的框中两个数的和是3。在表中移动这个框, 可以使每次框出的两个数的和各不相同。
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一位同学借助表格发现:得到的和的总数=这列数的总数-每次框出的个数+1。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 学生能够发现必要的规律即可。这时, 一位学生突然问道:“为什么呢?”说实话, 我在备课时根本没有想到这个问题, 先是愣了一下, 然后做了个二传手, 把问题抛给了其他同学:“对呀, 为什么呢?”学生展开了激烈的思考, 更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果真证明了。一位同学是这样表达的:我们以框右边的宽为准, 这列数的总数-每次框出的个数等于向右平移的次数, +1就是加上原来框出的数。
案例二:不局限于实验
奇妙的图形密铺。
下面几种图形也能密铺吗?先猜一猜, 在可以密铺的图形下画“√”, 再剪下这些图形分别铺一铺, 看看猜对了没有。
教材安排仅仅要求学生能够借助操作实验, 证明上面五种图形是否能够密铺。没想到, 明确了前三种图形能够密铺之后, 学生并没有就此罢休。有两个观点值得关注:1.三角形不用拼, 也能证明他可以密铺。因为平行四边形能够密铺, 而任意两个三角形都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因此三角形一定能够密铺。 (多好的三段论, 梯形也是如此) 2.我知道正五边形为什么不能密铺。因为我算出正五边形的每个内角都是108°, 拼好两个后, 剩下的角是360°-108°-108°=144°, 再拼一个108°之后还剩36°, 会出现空隙, 因此正五边形不能密铺。
案例三:不仅仅用例证
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减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教学时, 很多教师往往满足于学生举出大量的例子对这个规律进行例证。但是再多的例证都属于不完全归纳, 其结论也不足以令人信服。其实我们还可以引领学生从算式的意义入手, 举出一些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连减两个数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其意义是一致的。
1.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的纽带,直接影响着议论的说服力。在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中,要使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恰当的论证方法能够使论证更有力,更生动,更形象。
2.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即用准确、充分、有代表性的实例来证明论点的一种方法;引用论证,即引用精辟见解、名言警句、定理公式等理论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一种方法;对比论证,即通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截然相反的观点进行对比来证明论点的一种方法;比喻论证,即用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一种方法;类比论证,即把论证的事物同另一件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一种方法。阅读一篇议论文,首先要掌握议论文中常出现的这几种论证方法的特点,再用这些规律去辨析文中的论证方法。同时,也应该明白各种常见的论证方法的作用:举例论证用具体事例来证明论点,真实、可信;引用论证可以使议论更具有权威性、科学性,说服力强;对比论证褒贬鲜明,是非曲直一目了然;比喻论证形象、生动,论证的内容易于被人接受。
江苏省沛县实验小学刘念泉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预设”在这里指教学设计。指教师在对教材深入钻研和对学生准确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策略所做的设计。
“生成”指事物的发生、发展、达成的成果。本研究中的“生成”指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预设,学生独特的思维与见解随着教学过程的进行而自然形成的过程。
“动态生成性教学”是指课堂教学不完全根据教师的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与教学资源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学生新的学习需求不断产生。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思考和困惑时有形成。教师以学生有价值的、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从而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在相互作用中达成。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我们经常感受到生动活泼、富有生机的课堂氛围,感受到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生命力和创造精神,感受到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求知欲越来越强烈。但细细品味,我们的课堂教学又缺失了什么:虽然我们的课堂教学确实有了民主和开放,但一些老师对“活”的课堂出现了“失察”或一定程度的“失控”现象;教师已有的文化知识已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已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尤其是面对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少教师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不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地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或置之不理、按预设方案进行,或对价值判断不分主次、疲于应付,或听之任之、无所作为,或搪塞了事;或装着没听见„„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理念说明: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据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研究》的课题。通过研究,达到教师教学理念和教育实践的根本转型。让教师意识到,教学活动不只是教书,而且育人;认识到学生成长的多方面生命需要及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和发展的可能,从而重视、研究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过程,使教育活动过程焕发生命的活力。
新课程改革以来,浙江奉化市实验小学重点研究了“生成中学生的发展问题”;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研究“小学数学生成性教学”不够全面具体;我省部分学校的教师也对“生成”中的个别环节、案例作了初步探索,并发表在教育杂志上。本课题力求全面细致研究“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实施策略,帮助和指导小学数学教师时刻关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动态生成”,适时捕捉、利用好生成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
1.教师部分:通过课题研究,不断地深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切领会其新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不断改善。在这个基础上,构建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模式。将数学教学提升到生命的层次,变学生为活生生的学习主体,变数学教学为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生命发展的过程。
2.学生部分:通过课题的研究,学生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拥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使得各种情感态度、知识技能、价值观在过程中“动态生成”。
研究内容与重点:
探索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1、整合教学资源,为“生成”打好基础。
2、精心设计预案,为“生成”提供前提。
3、采取以学定教,为“生成”保驾护航。⑴学会倾听,寻找教学资源;⑵学会捕捉,实现学科价值;⑶学会点化,引导自主探究;⑷注重提升,推进高层互动。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
深入学习与深切体会“数学课程标准”及其它各种教育书刊,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占领当今教育的制高点、教育科研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并在教学中不断实施、不断反思、不断升华,以探索出“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实施策略,增强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带动我校数学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同时,也使得学生各种情感态度、知识技能、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4——2007.2)。对课题进行规划设计,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在教师中全面、深入地开展学习和研讨。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7.3——2007.12)。教师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与研究。通过采取各种手段、创设开放学习情景、创造互动学习情境、捕捉点化,体验探究,教学内容的结构重组、教学设计的精心预想、教学环节的弹性控制、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来引领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并不断提高教师自身智慧,灵活调控,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行为,使“动态生成性教学”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8.1——2008.4)。分析研究过程,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及相关教学论文、优秀研究案例等 ,总结研究成果。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数学文献资料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突破。
2、行动研究法: 教师课堂教学短时、高效行为的研究,研究这种做法的效果。
3、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五、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教学就是结合当时课堂特定的环境,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产生互助、互惠的效果,使整个数学课堂教学形成共识、共享、共进的氛围
1.对教学价值的“新”定位
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追求生命的意义应成为数学教学的起点和归宿。
2.对学生地位的“新”认识
以往的研究中,曾提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认为学生的地位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教学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至少是以下三个教学资源:A、基础性资源B、差异性资源C、生成性资源。
3.对教学过程的“新”理解
我们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围绕教学内容积极的、有效的、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就像是一个网络,学生是网络上的节点,网络上的节点都在活动,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构建者。
4.对教学评价的“新”体会
教学评价应该立足于课堂,促进学生的“动态生成”。通过适当评价,提升“生成”价值;让学生通过评价,看到自己的进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评价中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看到希望,树立信心,产生动力。
六、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主持人除外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1.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科研工作,具有强烈的“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意识。学校有完善的教育科研制度,有完备的领导、专家、教师组成的科研群体,并有完成国家、省、市“十五”课题的成功经验,且能拨付充足的研究经费作为保证。
2.本课题的核心成员中,秦磊老师一直在进修学校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工作,李志健校长、吕美荣主任是徐州市名教师,高岭主任是我校教科室主任,都曾主持过多个国家、省、市科研课题,都有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其他五位老师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有多年的从教经验。
3.确定本课题之初,我们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做了以下工作:⑴查阅了《江苏教育》、《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教学参考》、《小学教学研究》、《黑龙江教育》、《辽宁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学月刊》、《小学数学教师》等刊物中的有关文章,从中汲取“生成”营养。⑵从网络中搜寻到了《小学数学生成性教学管窥》、《让课堂因生成而美丽》、《动态生成的课堂,关注学生的发展》、《生成的课堂更有活力》等研究论文,从中借鉴“生成”经验。⑶召开课题组全体人员会议,借助教育刊物、网络资源中的“生成”资料,集中集体智慧“生成”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案。
一、(2017·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让文明素养追上现代化的脚步
李浩燃
①“海星被模死!模型巨蜥的脚趾也被摸断了!”最近一则微信广泛传播,从一个侧面表明,开馆不足一个月的上海自然博物馆,陷入了喜忧参半的处境。博物馆受公众热捧令人欣喜,但观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不文明行为,又引人忧虑。
②事实上,“海星被摸死”只是网上持续热议的文明话题的一个新注脚。从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到成都武侯祠《前出师表》石刻,“路培国”们的“到此一游”刻字,至今没有绝迹;向空服人员泼面、攀爬红军雕塑照相,种种劣行仍然在各种场合上演。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一些地方出现的当街暴打妇孺现象,更引来群情激愤。
③无论是出境旅游的不良行为被媒体打“差评”,还是公路上的违章驾驶、危险飙车等,许多不文明现象,可说是腰包“鼓起来”、生活“阔起来”后遭遇的社会发展新课题。搭乘着城镇化、现代化的时代快车,许多人逐步远离了物质匮乏的窘迫,又浑然不觉地陷入了另一种窘境。“发展的列车匆匆驶过精神的站台,现实的变化把心灵的地图抛在身外。”充满诗意的语言,道出了一些人“脑袋”轻于“口袋”、灵魂跟不上身体的尴尬状态。如果从社会层面来思考,公民文明素养如何与现代化同步,精神文明如何与物质文明比翼齐飞,已经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
④恩格斯说,“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关键词汇,“文明”折射国家发展的境界、社会进步的状态,是凝聚当代中国价值公约数的重要平台。应当看到,文明不仅仅需要被唤醒,更应在制度设计层面体现软硬结合、标本兼治。日前,继《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近一个月后,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大闹亚航、强行打开飞机应急舱门、攀爬红军雕塑照相等不文明事件的四个当事人被列入“黑名单”,便是一种积极的尝试。惩恶扬善、久久为功,以不断加大的外力强化约束,让放纵自我、妨碍他人、侵害公序良俗的行为付出代价,方能防止“破窗效应”,变压力为动力,促使文明变成公民的行为自觉与生活方式。
⑤看得见的硬伤容易修复,看不见的短板却难补齐。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文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从不文明到文明,从文明的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递进,自然需要一个“进化”的过程。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也不应一味批评公民素质参差不齐,更当以每一次问题暴露为契机,优化管理方式、加强机制构建,.....真正从治理现代化的高度推进文明建设,依靠“制度文明”稳步提升“公民文明”,不断推高全社会的文明水位。
⑥文明不是空洞浮泛的口号,仰赖一点一滴的践行去成全。因此,与其做一个对不文明现象义愤填膺的“键盘侠”,莫如迈出坚实步伐,用双手书写文明的笔画。你的文明,或许就存在于银行ATM机的一米线旁,展现于人潮涌动的公交车站牌下,闪耀在川流不息的行车道中。如果说,遵守公共空间的秩序与规则是底线要求,那么,主动为别人着想、做社会关系的润滑剂,则是更高境界。从这个意义出发,知行合一,做一个更加文明的公民,其实也是在打造一个更好的自己,过一种更值得过的生活。
⑦一位西班牙作家说过,“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文明是世间最动人的语言,一个视文明为阳光的国家、一个视德行如生命的民族,让文明素养追赶上现代化的脚步,必将更富有魅力,也必能赢得真诚的尊重。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让文明素养追上现代化的脚步。
2.选文前三段例举众多不文明现象有何目的?
①列举不文明的行为,从生活中引出议论话题。②围绕这些现象,为后文展开议论奠定基础,增强了论证的针对性。
3.在下边横线处按例句的结构样式仿写一组句子,使其上下文连贯。
你的文明,或许就存在于银行ATM机的一米线旁,展现于人潮涌动的公交车站牌下,闪耀在川流不息的行车道中。你的文明,或许就存在于食堂窗口边的队伍中,展现于同学平时的语言里,闪耀在扶危解困的友爱间。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章最后一段西班牙作家的话,强调了文明是公民交际中必须具备的素养。
B.文章第⑤段加点的词语呼应紧密,既对公民有宽容的心态,又从制度建设的高度指出了提高公民素养的路径。
C.“看得见的硬伤容易修复,看不见的短板却难补齐。”这里的“短板”指的是公民素养的严重缺失。D.为了制止游客不文明行为,国家旅游局制定了《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有了这个管理办法,就能从根本上杜绝游客种种不文明现象。
5.简略分析文章怎样层层深入论证中心论点的?
首先列举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引发思考,提出论题。然后通过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从制度建设、公民个体要求诸方面提出提高公民素养的措施,最后照应前文,总结提出“让文明素养追赶上现代化脚步”的中心论点。
二、(2016·丹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谈热忱
①明朝的地理学家徐霞客,自幼喜爱寻幽探奇。他一生遍访名山大川,其间虽屡历险境,九死一生,却始终对自己钟爱的事业充满着热忱,最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徐霞客游记》,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有着热忱情感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②热忱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热爱某项事业或工作的一种执着的感情,它能给一个人强大的力量。③一个充满热忱的人能收获更大的成果。众所周知,一个人在某个方面投入得越多,那么他在这方面收获成果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对于一个热忱的人来说,他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能够有满腔热情,无论做什么事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美国前总统卡特年轻时曾在海军服役。有一次他与海曼·里科弗将军谈话后发现自己在时事、文学、海军战术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此后,他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竭尽全力将自身蕴藏的潜力和创造力发挥出来,不但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海军军官,而且最终成为美国最高领导人。
④一个充满热忱的人能战胜各种困难。热忱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它能够让你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获得精神层面的一些支持,让你能够以苦为乐,用一种良好的心态去面对那些困难,从而克服那些困难,最终获得成功。居里夫人提取镭时,提取设备极其简陋,每天的工作单调乏味,但对科学研究的热忱使她乐在其中,最终她成功地从几十吨的矿物中提取了几克镭。________。陈景润在对哥德巴赫猜想进行证明时,每天只能呆在狭小的屋子里,用手中的笔不停地在草纸上演算,但对数学的满腔热忱,让他感受不到外界环境的恶劣、自身工作的枯燥。常人无法忍受,他却乐此不疲,终于成功地摘下了数学王冠上的明珠。成功的道路上充满艰难险阻,只有怀揣满腔热忱,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⑤那么,如何才能对一件事产生热忱呢?
⑥只有充满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出热忱。比如,在解一道很是复杂的数学题时,如果没有兴趣,就不会认认真真地去解答这道题目了;但是,如果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从解答数学题中得到很多乐趣,不由自主地投入其中。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失去了兴趣,想把一件事做好是不可想象的。
⑦只有充满进取的欲望,才能激发出热忱,面对同一件事,如果你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做成某事”,那么就会抛弃一切杂念,全力将这件事办好;但是,如果你对自己说“这件事先试一试吧”,那么就可能对这件事有所保留,从而会减弱你的热忱程度。
⑧对于我们来说,如果不想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就要选择一个能够激发自己热忱的事业,让我们充满热忱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事业上的成功。
1.请在选文中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一个有着热忱情感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和概括议论文的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本文题目是“谈热忱”,结合首尾段和文章内容,可知本文开头用徐霞客的事例引出了中心论点“一个有着热忱情感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2.选文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列举徐霞客怀着对寻幽探奇的热忱,完成举世闻名的《徐霞客游记》的事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了中心论点。
3.选文第⑥段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具体突出地证明了只有充满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出热忱,进而论证了本文中心论点。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比如”可见是举例论证,将没有兴趣和有兴趣的不同结果进行对比,是对比论证;然后按照论证方法的作用的答题模式具体分析解答即可。
4.若在选文第④段横线处填写一个事实论据,下面的两个例子哪一个更好?说说你的理由。
A.音乐家冼星海在延安时,没有钢琴供他练奏,可对音乐满怀热忱的他,以乐观的心态,用碗、碟、盆、罐等替代钢琴,经过长期酝酿,终于创作出了史诗般的作品——《黄河大合唱》。
B.周恩来总理从少年时期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抱定了救国救民的信念,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伟大的革命事业当中,最终成为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
选择A__理由:这句话列举了冼星海的事例和第④段的另外两个事例都能证明本段“一个充满热忱的人能战胜各种困难”的观点。而B不能证明这一观点。
【点拨】本题考查的是补充论据,首先阅读材料,明确材料的内容,A讲述的是冼星海面对困难充满音乐热忱地创作,B讲述的是周总理少年坚定志向用自己的革命热忱投入伟大事业;而第4段论证的核心是“一个充满热忱的人能战胜各种困难”,显然A事例更合适。
5.请结合实际谈谈选文对你的启示。
学生观察实验后的讨论交流环节,是他们运用探究获得的现象或数据进行分析解释、推理论证的过程。但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却只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陈述或展示获得的现象、数据,并没有对数据进行剖析,组与组之间没有互动交流,没有集体的相互论证,对个别小组的特殊数据亦以“可能你们小组测量的时候出了问题”等个人的经验感受来回避,最后以教师的小结作为结论而结束。其带来的不良后果有三:一是学生对自己的观察与实验结果缺乏信心,久而久之容易产生为了随大流而篡改数据的现象;二是缺乏分析与解释使学生难以在数据与结论之间建立关联,使概念真正内化于心;三是缺乏对学生科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以“热起来了”一课为例就数据的获取、呈现与论证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改进器材,科学获取数据
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学生实验数据的获得,如实验仪器的不精密、实验材料的不典型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等,都会造成学生获取的实验数据不精确。在此数据基础上的解释与论证就会偏离预定目标,与建构核心概念背道而驰。
1、改进仪器,避免估值影响数据小学科学中有很多测量是需要学生进行估计的,如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玻棒式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等,学生在利用这些仪器进行测量、记录数据时会有估上估下的误差值,单独一个数据或两个数据对比明显的情况下,不会受影响。但如果是一组连续的数据且数据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估值的上与下就会对数据的分析与解释造成直接的影响。“热起来了”一课中,教材安排的是采用玻棒式温度计测量一本字典的温度,它只能精确到1摄氏度,每一小格之间的0、1至0、9摄氏度的值是需要学生来估计的,这个值的大小有人为的主观因素,甚至同一位学生在前后几次的估值中都有差异,这就使得个别小组在记录的数据中出现了“裹了衣服后温度升高了零点几摄氏度”的情况,这为后面基于数据的解释与推理带来了麻烦。温度能否不用估计就直接显示出来呢?基于本课核心概念建构的需要,我们对仪器进行了升级,用数字温度计代替玻棒式温度计,解决了学生人为估值影响数据的问题,也符合新科技产品走进科学课堂的理念。使用数字温度计优势明显:一是灵敏度提高,节省了温度变化的等待时间;二是误差更小,数据更准确;三是温度不需要估算,消除了人为估值对数据的影响,更便于学生在excel表格中直接输入与呈现,为后续的论证环节做好了铺垫。
2、改进材料,防止他因干扰数据受年龄特点的影响,小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往往对探究材料特别感兴趣,领到材料后,经常会不自觉地把弄一些材料,如对材料进行“亲密接触”,而这些材料又对“接触”比较敏感的话,就会对实验数据产生干扰。“热起来了”一课中部分小组在领到温度计以后不是先记录起始温度,而是用手握住了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致使温度升高,这时再记录起始温度,这样得到的数据显然不科学。特别是在测量几分钟内的温度变化过程中,有些同学把温度计取出来放进去反复操作,致使数据上下波动。这就导致了好多组数据出现温度升高的现象,也成了这节课上数据难处理的一大症结。除了在实验前对学生的操作进行强调以外,可以改进选用的材料。在本课中,可用一瓶接近人体温度的温水来模拟身体,代替教材中安排的字典。数字温度计一开始就插入瓶中,学生领到材料后,主观上不容易接触到温度计敏感的下部。由此,困扰教师的干扰数据问题迎刃而解。
二、借助图表,直观呈现数据
在学生获取实验数据之后,把数据呈现出来以供解释与论证尤为重要。常见的方式有三:一是学生根据记录表读、报数据;二是小组成员把记录表在实物投影仪上边展示边宣读;三是各组把数据填写在教师准备的汇总表中。显然,第一种方式失去了数据的价值,第二种方式比较常见,但缺乏全班整体数据的横向比较;第三种方式相对比较理想,但需要教师准备一张大的汇总表,且不利于数据的直观处理。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完全可以利用excel等软件以数据图表的形式呈现,同时可以对数据进行直观处理。
1、借助柱形图呈现数据整体Excel中有个数据透视图功能,经过简单的设置就可以将数据汇总并以我们需要的图表形式直观呈现。“热起来了”一课采用柱形图的方式直观形象地呈现全班所有小组的实验数据,效果比较明显。数据的输入、呈现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同步,在学生用数字温度计测量温度的过程中,每获得一个数据,各组就可以指定一名同学到台上电脑图表中输入数据,实时呈现在大屏幕上。有了全班同学的无形监督,避免了个别同学对数据的任意篡改。同时,学生在测量温度的间隙也不再无事可干,可通过大屏幕随时观察各组同学测得的实时数据,初步进行分析与思考。全班同学实验完毕,数据也同时输入完毕,一张全班各组数据的柱形图便呈现在大家面前。(图1)此图充分利用了excel数据处理模块,直观形象地呈现了12组学生的实验数据,使学生面对全班大量的数据不再眼花缭乱,通过图形与具体数据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对数据的观察与分析、推理与论证。
2、借助折线图呈现数据趋势有时候我们并非需要对所有数据进行呈现与对比分析,而是显现数据变化的趋势。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折线图来达成目标。“热起来了”一课中学生在对数据进行整体分析后发现,衣服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同时发现:裹了衣服温度反而还在降低,那衣服还有作用吗?而这个问题教师有预设,在学生探究活动中事先在其中一个小组增加了一个对比实验,这时就可以把这个小组的对比数据以折线图(图2)呈现,使学生对裹了衣服和没裹衣服的温度变化趋势一目了然,也使学生对保温的概念有一个新的认识:保温并不是能一直保持温度不降,而是减缓热量的散失,使温度降低的速度变慢。
三、利用数据,深入剖析论证
科学获取数据并借助图表直观呈现,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观点,用事实说话、用证据解释,培养实证精神。因此,在交流研讨环节,教师要组织学生充分利用数据来说话、来解释,使研讨交流成为学生对话的平台,成为学生推理论证的契机,在个体到集体的论证中,思维得到发展,概念得以完善与提升。
1、自我分析,个体论证个体论证是本人或本组成员对自己或本组的实验数据分析与解释、交流与分享的过程,是学生基于自己的观点寻求证据进而完善自己观点的过程,有助于学生从证据上升到解释,促进思维的发展。“热起来了”一课中,全班学生在探究活动前就已经借助生活经验与感受建立了两种不同的观点:“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和“衣服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但这两种观点都建立在学生主观感受的基础上,所以都成立,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教师应引导学生要用事实来说话、用证据来解释。“事实”和“证据”就在学生实验中观察到的数据里。因此,研讨交流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组织学生开展个体论证,要让学生观察图1中自己小组的数据,对起始温度、1分钟后的温度、2分钟后的温度、3分钟后的温度等几个数据作纵向的观察与分析,用数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在观察分析中,有些小组发现自己数据中的四个温度没有一个上升,说明衣服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与当初的观点一致;而起初持不同观点的小组也发现自己的四个数据没有上升,与当初的观点不一致,从而产生了认知冲突。在这里,是坚持自己原先的观点,还是尊重事实,尊重数据,体现了科学态度与精神的渗透与培养。
一、有效的师生互动,要求教师能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
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辅助设备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也可以通过对比创设情境。如《鸿门宴》的导入可以用项羽的《垓下歌》,或者屠洪刚的《霸王别姬》,或播放项羽兵败陔下和乌江自刎的影视资料,创设压抑感伤的氛围;学习《雷雨》,可以由多媒体播放闪电和雷雨场面,让学生置身于雷雨的情景之中。
二、有效的师生互动,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无论教师的地位何等重要,始终都代替不了学生。既然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就应该让他们演好“主角”。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做法,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交流,相互合作,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如,学习《荷塘月色》时,安排学生小组讨论“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全文都是幽静朦胧的美,这里却很可怖,如何理解?讨论的答案有三个,一是审美的需要,斑驳的黑影也是美。二是映射了作者的矛盾的心情。三是暗示了当时的社会。这些都是学生的讨论成果,我觉得很欣喜。我们应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品质的提高。注意引导学生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争鸣,其目的不在于形成统一的认识,而是通过辩论交流,让学生与作者之间、与作品之间、与教师之间,学生相互之间发生心灵的碰撞和思想的交流,逐步养成勇于探索,乐于交流的语文学习品质。
三、有效的互动,要构筑开放性课堂
首先,材料来源的开放性。引导学生或查阅图书,或借助网络,搜寻必要的信息。如学习《鸿门宴》,可以搜集有关描写项羽的诗词,对项羽的评价等。第二,问题和作业设置的开放性。如: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如何看待项羽?如何看待荆轲的行刺行为?刘兰芝被驱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给《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写一篇颁奖词;给大堰河建立一个健康档案。等等。这些开放性的作业和问题,学生必须结合课文,调动相关的知识储备,组织整合,得出结论。这是思考探究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过程。
四、要互动就要有激励
课堂中,学生很需要真诚的赞美、恰当的评价。教师不能吝啬那些赞美、鼓励的语言,教师哪怕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亲切的抚爱,都能产生一种力量,激励学生积极向上,都能够调动他们的学习需要,使他们发自内心地要参与到课堂中来。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以激励为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鼓励每一个学生敢于站起来说话,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真情实感。
教师设置高质量、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是师生有效互动最基础最常见的方式。在学习《荆轲刺秦王》一文时,我准备了配乐朗读录音,时缓时急的音乐背景,渲染了紧张的氛围。讲到“易水送别”时,我们给学生播放了从网上下载的易水送别的情景,最后留了一个作业,让学生表演荆轲刺秦王的场面。所有这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积极准备,用手边的硬纸板做了匕首,用废纸和塑料袋做了樊将军的头颅,还给秦王安排了侍女。这个作业的完成,一要认真读课文,疏通文义,完成语文课堂的学习内容;二要把情景再现;三要结合政治历史的知识来解读荆轲;最后再评价荆轲行刺的行为。整个课堂气氛非常热烈。由此可见,要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应当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还要有高质量的问题和作业的设置,让学生课内课外都能够动起来,结论不一定准确、全面,但在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深刻地感受课文人物形象,而且还能让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自主阅读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摘 要: 议论文是用严密的逻辑证明和推理来阐明作者观点,令人产生强烈信服感的一种英文写作中常见的体裁。一篇好的英文议论文不仅能证明或反驳某一观点,还能达到发人深省、令人改正的效果。了解英语议论文中的部分论证方法,可以提高鉴赏和写作英语议论文的水平。
关键词: 英文议论文 论证方法 《毫无根据的观点》
英文议论文作为英语写作中一种常见的体裁,在某些方面与英文说明文有着共通之处,但议论文更体现出有严谨的逻辑关系、清晰的结构脉络和鲜明的主题思想等特点。目前,议论文是中国学生在日常及考场写作时较常见的一种选材,但在实际作用方面,因对英语议论文论证方法不甚了解,难免出现主题模糊、有理无据,令文章中心出现“墙头草两边倒”的现象。本文就《毫无根据的观点》一文探索英语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旨在通过此文分析的部分论证方法,帮助读者了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以使读者形成有鲜明的开头、扣题的结尾、衔接自然的中心段落的文章,从而真正提高英语写作水平和英语议论文的鉴赏能力。
一、对比论证法
对比论证作为英语议论文中一种被大量使用的论证方法,作者在论证时多直抒己见,快速切入主题,旨在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更鲜明地体现作者想要论证的论点。如《毫无根据的观点》中,通过将“童年对父亲有成见的人长大后也会对父亲提出的观点持反对意见”和“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亲、母亲、老师或者某个在他童年生活中有重要作用的人怀有美好的回忆,他则会与他们持一致的观点”对比,以此说明情感联想是形成毫无根据的观点的原因之一。作者在论证时无繁杂的华丽辞藻,只是强调一些可能被普通人忽视的现象,达到有理有据、发人深省的作用。
二、喻证法
喻证法是议论文中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从而证明文章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恰当地使用喻证法,可以使文章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证明论点,使观点更清晰,读者更易理解。在《毫无根据的观点》一文中,作者用“鹦鹉学舌”暗喻“人云亦云”,用简单的事物喻证,更形象生动,令人醍醐灌顶。
三、例证法
例证法是用事实作为论据的一种论证方法。例证法在英文议论文中很常见,如《毫无根据的观点》中,作者用奴隶制是否存在、行星运行轨迹是否有多种形状、心脏是否是意识器官、地球是否是平的、重物体下落速度与轻物体是否一样快等诸多观点的变化历程说明“人云亦云”是毫无根据的观点产生的原因之一。事实胜于雄辩,作者用从古至今已被验证的诸多真实的观点做事实论证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令读者感同身受。
四、引证法
引证法是引用经典作家的言论、科学原理、尽人皆知的常理等作为论据直接证明论点的一种英文议论文中用来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在《毫无根据的观点》中,作者用詹姆斯的术语“老顽固”论证了我们头脑中的一些毫无根据的观点,其实也是受我们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作者用名人术语使文章更具有权威性,论据更充实,从而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
五、归纳与演绎法
不管是对中文议论文还是英文议论文,逻辑性都是议论文的性命。作为议论文中常见的两种体现逻辑的方法,归纳法是将自己的观点在文章开头直截了当地摆出,然后一条一条地叙述论证;而演绎法则是逐条分析,最后自然而然地结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英文写作中,更多被运用的是演绎法,因为西方多注重逻辑。作者就是先介绍了毫无根据的观点的普遍性,然后分别阐述了造成这种观点的五种来源,最后鼓励读者发现事实,以一种清晰、理性的方式认真考虑事情,并且不惜一切代价查明真相。毫无疑问,作者运用的演绎法因向读者渐进式说明,步步紧扣,加大了论证的力度。
六、结语
通过就《毫无根据的观点》一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英文议论文与中文议论文在某些论证方法上大同小异,但英文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仍需我们深入研究,切不可与中文议论文论证方法相混淆。本文只是列举部分论证方法,希望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多研究其他英文议论文中使用的论证方法,提高自身的英文议论文写作水平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邱绍姬.关于英汉议论文论证方法的对比研究.2009.5.
[2]黄军利,骆北刚.非英语专业学习者议论文习作论证模式及其思维特征研究.2016.2.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论证】推荐阅读: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案例11-13
小学英语阅读优秀教学设计11-30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10-05
小学英语趣味阅读06-24
小学英语阅读方法指导12-08
朗文小学英语分级阅读06-11
如何上好小学英语阅读课07-13
2018年12月大学英语四级作文观点论证06-04
小学五年级英语阅读 阅读理解练习题11-08
英语阅读教学过程分析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