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中医适宜技术手册

2024-1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基层中医适宜技术手册(共7篇)

基层中医适宜技术手册 篇1

1、解表剂:九味羌活丸、感冒清热颗粒、银翘解毒片、防风通圣丸。

2、祛暑剂:藿香正气水(丸)。

3、泻下剂:麻仁润肠丸

4、清热剂:黄连上清丸(片)、牛黄解毒片、双黄连合剂、银黄颗粒、板蓝根颗粒、护肝片。

5、温里剂:附子理中丸、香砂养胃丸。

6、止咳、平喘剂:通宣理肺丸、蛇胆川贝液、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

7、开窍剂:清开灵颗粒。

8、扶正剂: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丸、归脾丸、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金贵肾气丸、消渴丸、生脉饮。

9、安神剂:天王补心丸。

10、止血剂:槐角丸。

11、祛瘀剂:复方丹参片、丹参注射液。

12、理气剂:逍遥丸、元胡止痛片、三九胃泰颗粒

13、消导剂:保和丸。

14、治风剂:华佗再造丸

15、祛湿剂:五苓散、外科用药:消炎利胆片、连翘败毒丸、排石颗粒。

妇科用药:妇科十位片、益母草颗粒、妇科千金片、八珍益母丸、乌鸡白凤丸、乳癖消片、更年安片。

眼耳鼻喉科用药:明目上清丸、明目地黄丸、耳聋左慈丸、鼻炎康片、黄氏响声丸。

基层中医适宜技术手册 篇2

关键词:基层中医院,中医适宜技术,问题,对策

中医护理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技术,中医护理技术是将中医传统疗法应用于护理工作中。它包括针刺法、灸法、推拿、拔罐、贴敷、熏洗、穴位注射等[1]。中医护理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及前景为病患者带来了福音,不仅治标还治本,而且经济适用,简单易学,便于操作,适用范围广、疗效快。但多种原因在推广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境,本文就基层中医院在开展中医适宜技术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

1 存在问题

1.1 对中医护理技术认识不够

中医护理操作在临床上的开展受到多方面的制约,首先医院领导不重视,医院制度方面不健全,护理部没有单独的人事权及奖金分配权,也就是说垂直管理没有真正意义上落实,护理部的绩效考核与科室护士长和护士个人奖金分配及评先选优等集体与个人利益不挂钩,各种考核只是一种形式,真正起不到提高护理质量的作用;其次多数医师及医院其他职工对中医护理技术认识不够,持怀疑态度,“重医疗、轻护理、护理从属于医疗”的思想存在已久,对中医护理适宜技术操作的开展情况关心少,不愿意配合,尤其是基层中医院这一现象更为严重,所以仅凭护士一己之力难以顺利开展及推广中医护理适宜技术。

1.2 护理队伍方面

1.2.1 人力资源不足

随着护理模式的进一步转变,“优质护理示范病房”及“中医适宜技术的开展”,护理工作量越来越大,护理人力资源配备严重不足,尤其基层中医院,不到1978年卫生部颁布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实行)草案》中规定的床位与护士比为1:0.4的标准[2],一些学历及职称高的优秀护士不是不愿意来就是来了经过培训后又跑到更高一级医院发展,人员流动大,护士严重缺编,达不到要求的床护比,护理人员数与床位数的比例直接影响到护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及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1.2.2 综合素质不高

由于我国的护理教育长期以中专教育为主体,而且大部分接受的是西医护理教育知识,医院护理人员的教育层次普遍偏低,尤以基层医院突出[3],护士学历高低不一,中专学历护理人员占多数,大专及本科学历较少。职称主要分布在初级以内,中级职称占少部分,副高级职称几乎没有,医院聘用护士来源相对较窄,并且大多数护士为西医院校毕业,没有中医护理基础,中医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很多护理人员都是中途西学中,没有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及技能,不能正确辩证而影响施护的效果,中医护理适宜技术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从而对中医护理适宜技术的开展和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1.2.3 护士缺乏主动性

因为中医知识比较抽象,枯草乏味,不好理解,记忆难度大,再加没有很好的激励机制,所以大部分临床护士学习中医知识的主动性较差,护理知识体系单一、老化,没有充分领会中医护理的内涵,只是将西医诊断,护理加上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中医基础理论不扎实,中医护理基本知识及技能运用不足,对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气血津液、辩证诊断,辨证施护措施等学习理解不全面。护士在临床运用中医护理的能力欠缺,中医整体护理思想认识不到位。

1.3 形象传播意识较差,环境细节未切实体现人文关怀

中医院普遍存在着基础薄弱,县级中医院建设明显滞后于同级综合医院[4],开办中医治疗室房间有限,没有足够的空间。基层中医院大多面向农村,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顺利开展及各种医疗保险病人的增多,患者提高了自我保健意识,住院率比以前有明显提高,医院临床出现一床难求的现象。基层中医院规模小,环境差,可利用的病房不多,已经不适宜现阶段的患者就医要求,因此,腾出专门的中医治疗室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是难上加难,难以适应患者急剧增多的这一现实,势必引起患者的不满,对顺利开展中医适宜技术造成了不必要的困境与麻烦。

1.4 中医特色护理健康教育不到位

中医特色护理健康教育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健康教育,采取集体和个体的形式,普及中医基本知识及养生保健方法和技术的一项工作。护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时间不长,中医护理健康教育实施内容单一,不能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在传统的医学模式影响下,许多护士职能往往被限制在“保护生命,减少病痛”的层次上。对健康教育意义和程序的认识及领会不足,虽然在工作中也对病人进行了一些健康指导活动,但基本上停留在单向的和简单的知识传播上,没有教育计划,保证措施以及教育评价,达不到健康教育目的。患者获得的中医健康教育知识或信息大多来源于门诊中医医生和民间流传的经验方,缺乏对中医疗法的认识和对护士的信任,受传统观念影响,凡事相信医生的解释,有时医生与护士之间对病人的解释不一致,更容易造成病人对护士产生不信任感[5]。再加患者文化层次不同,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同,有些农村来的患者文化层次较低,有时根本就没有听懂护士讲解的内容,更别说运用了,因此,造成患者对中医健康教育满意度不高。

2 对策

2.1 发挥中医特色优势

以适用为原则,以疗效为依据的推广理念,将护理质量与医院的效益指标相结合,努力争取院领导支持及重视,健全管理制度,落实护理部垂直管理,加强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采用长效激励机制及解决资金匮乏问题,购置有效中医治疗设备,根据中医传统护理技术的功能主治特点挖掘各临床科室的实施项目,规定每科不少于8项基本操作技术,并认真学习执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常规规程》,遵循中医学理论的整体观、辩证施护、以点带面,逐步开展。

2.2 重视护理队伍建设,努力营造学习氛围

2.2.1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稳定现有护理队伍,特别是骨干人才对加强基层中医院建设至关重要,大胆改革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每年在高、中等中医院校毕业生中选拔优秀人才,进一步优化人员配置,严格护理工作流程。本院领导针对临床护理人员的配备多次召开会议,采纳护理部意见和建议,适时调整和增加护理人员。至目前为止,病房一线护士配置已接近达标。并对护理人员进行了更科学明细的分组,合理排班,简化护理文书书写,实行弹性排班,使护士节省了时间,更有精力为患者提供连续、全程、无缝隙的护理服务,增进了护患沟通,促进了护患和谐。

2.2.2 制定较为完善的《医院聘用护士管理办法》

制定较为完善的《医院聘用护士管理办法》,包括:聘用护士招聘办法、管理办法、工资福利待遇标准、奖罚规定、辞职、辞退标准、档案管理等,规范聘用护士,从聘用到解聘的各个环节,使医院聘用护士的管理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修改聘用护士进院条件,对学历层次较高,尤其是中医院校毕业,懂得中医知识的护士优先聘用,坚持以职业要求为用人原则,面试与综合考核相结合,择优录用。

2.2.3 结合实际,创新管理

重视调动护士学习新知识及技能的积极性,提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支持在院护理工作者的进修学习。创造条件参加短期培训、学术讲座、学历较低的护士通过参加自学考试及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等途径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开阔眼界,活跃思路,学以致用。在护理实践过程中,学会善于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不断进行自身知识及技能的更新,提高发现、解决及处理病人实际存在健康问题的能力,以临床实际护理效果为出发点,不断总结经验,寻求既满足人的健康需求又有中医特色的工作方法,推动护理工作向前发展及模式转变。

2.2.4 培养中医护理人才

提高护理质量,走特色中医护理之路。本院于2014年5月申请加入了甘肃省中医院医疗集团,在医疗集团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下,我院选派业务素质比较好,责任心强的各科护理学科带头人18名到甘肃省中医院进行西学中培训,同时医疗集团派护理专家定期来本院检查指导工作,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为我院顺利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提高全院护士整体素质奠定了基础。我院也利用现有的中医力量对护理人员进行分期分批及规范化的中医护理技术的学习和培训。

2.3 强化形象传播意识,用环境细节切实体现人文关怀

重视外部形象,强化形象传播意识,将人文关怀切实体现在环境细节上,塑造人性化就医环境,用人性化就医环境塑造医院特色品牌,主动满足病人合理需求。加强中医院文化建设,使患者一走进医院就能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氛围,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落实就医环境相关的一些政策规范要求。认识到基层中医院建设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地方文明重要窗口的标志,加大基础建设力度,不断更新诊断和治疗设备,为患者和医护工作者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提高基层中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

2.4 加强中医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教育、教学方式,采取多渠道的办学形式,培养优秀中医护理人才,开设中医护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完善中医护理科学体系,使中医护理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改进中医护理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适应新世纪中医护理发展的新型人才[6]。普及中医文化知识,向患者及家属反复讲解中医养生等中医护理知识,并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护理实践中,让更多的病人了解中医,认识中医。每年大练兵活动增加健康教育大赛,采用随机抽取病历针对患者所患疾病进行现场考核评分,提高责任护士健康教育的能力;对有一定文化层次的患者采用专栏、宣传卡片,图文相册等书面形式,将教育内容交给患者自己阅读;对带有共性的健康教育内容利用电视、幻灯、投影及广播等进行教育;对操作、姿势和自护技能有关的教育内容采用示范训练。转变家属及患者观念、提高认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增强中医护理文化的影响力,以促进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在基层中医院的应用发展。

中医护理正是通过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临床实践来实现的。很多中医适宜技术不但能够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而且还有保健、美容、减肥等功效,如穴位按摩、拔火罐、刮痧、艾条灸、太极拳等方法易于掌握,近年来发明的中药离子导入术、中药保留灌肠术等,既丰富了中医护理技术的内容,也扩大了中医护理的工作范畴,使中医护理学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即经济适用,而且简单易学,便于操作,适用范围广、疗效快。体现了“安全、高效、低耗、创新、发展”的原则,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患者减少了痛苦,减轻了经济负担,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和满意度,很适宜推广。

参考文献

[1]王俊杰,汪丽娟,边雪梅.中医护理技术优势与展望[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7(17):589.

[2]章雅青,陈颖,郑学文.我国护理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与人力资源短缺的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23):2121-2125.

[3]康娟.影响我院实施中医护理技术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与中医药,2011,21:141.

[4]候日贵,李彩霞,李鸿胜,等.医院健康教育工作体会[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3,1(6):12-13.

[5]袁艳玲,沈清华,陈英.影响医院健康教育质量的因素及对策[J].实用全科医学,2004,2(2):165-166.

基层中医适宜技术手册 篇3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中医药适宜技术;实践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1-0117-03

近年来,国家推出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中医药的发展,为中医药事业尤其是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且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卫生服务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更好地将中医药技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大力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进社区,让社区居民充分享受到中医药低廉、便捷、高效的服务,解决居民看病难,看中医更难的问题,使社区卫生工作能够健康有序地推进[1-2]。因此,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院通过以附近中山小榄社区作为实践对象,如针灸、推拿等,并对其社会效益进行观察分析,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和背景

1.1.1 研究背景 随着医改的深入,为最大限度地利用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满足社区居民对于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中医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的推广和应用不断加强。自1999年卫生部等8部委下发的《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若干意见》明确表示:“根据居民需求,大力开展中医药、民族医药等适宜技术,进一步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提示中医药工作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区应积极全面推进中医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开展,使更多相关人才进驻社区,以中医药服务社区规范化管理及成熟的中醫药技术服务社区基层居民,达到提高国民医疗服务水平的作用。

1.1.2 社区资料 选取我院附近中山小榄社区作为实践对象,于2010年2月至2014年4月期间调查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人口数据(数据均来源于中山小榄社区人口管理办公室),本社区至2014年共有5213户住户,总人口34728人。其中,常住2671户,户籍人口19678,其中男性11582人,女性8096人;暂住2542户,暂住人口15050人,其中男性8973人,女性6077人。中山小榄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985人,其中常住老年人572人:男性243人,女性329人,75岁以上46人;暂住及流动老年人413人:男性180人,女性233人,75岁以上36人。

1.2 方法

1.2.1 需求分析 根据中山小榄社区体检、全科诊疗资料显示,患有疾病的居民中,老年人患者占80%以上,其中73%的老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颈肩痛、腰腿痛、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肩周炎等慢性疾病,存在广泛的康复理疗需求;中山小榄社区现有残疾人48人,其中肢体残疾21人,存在康复医疗和功能训练的医疗需求,而这种医疗需求一直也是残联要求开展的工作。2010年2月至2014年4月期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区内工厂数量不断增加,公路网日趋密集,工伤和车祸也随之增多,且在全科诊疗工作中发现,创伤、损伤等意外所致的疾病在社区主要健康问题中所占比例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对社区居民的健康构成较大的威胁,其诊疗需求也日益增大。

1.2.2 中医药适宜技术部设立 医院社康科根据中山小榄社区特点以及其服务中心自身优势成立中医药适宜技术部,设中医药康复医师(1名)为组长,中医药康复技(1名)为副组长,护士(3名)为组员,由组长制定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计划和培训组员,副组长协助组长实施各项工作。

1.2.3 设备准备和技能培训 设备准备:准备中医药适宜技术诊疗设备,如电子针疗仪、特定电磁波治疗仪、全自动腰椎牵引床、负压吸引治疗仪、起立训练床、减重步态训练仪等;技能培训:所有人员均进行中医药适宜技术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针灸、中频电疗、推拿按摩、颈腰椎牵引、中药敷贴、穴位注射、负压吸引治疗和养生保健服务等。

1.2.4 宣传活动和健康教育 宣传活动:通过讲座、咨询、义诊等活动宣传中医药防病、保健知识,同时,开展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科普知识进社区活动和具有中医特色的养生保健工作,另外,运用中医药方法结合现代理疗手段,开展中医药康复医疗服务;健康教育:在活动过程中,解答社区居民的健康问题,提供专业的咨询指导,详细讲解疾病知识及针对性给出康复建议,健康教育疾病范围主要包括颈肩痛、腰腿痛、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肩周炎、落枕、中风后遗症、腹泻、便秘、肢体及脊柱关节功能障碍等。

1.3 评价指标 统计接诊人数和制定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诊疗疗效、服务态度、诊疗费用、康复保健、其他建议等,各项内容可多选,每3个月进行一次调查。

2 结果

自2010年我院在中山小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开展各种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宣传活动以及健康教育以来,社区居民到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进行康复诊疗、功能训练等适宜中医药技术的人数持续上升,社区健康服务中心2010年至2014年期间平均每天接诊人数分别为34人次、41人次、67人次、95人次,居民常见病、多发病治愈率均达到70%以上。同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效果好为56%,服务周全为43%,价格便宜为35%,康复保健作用强为34%,其他为18%。

3 讨论

3.1 社区卫生服务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的优势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亚健康人群的日益增多和广大人民群众中医药养生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也日益感受到中医药养生保健所带来的好处。有研究显示,通过在社区中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治疗,可有效缓解社区卫生服务压力,解决社区居民“看中医难、贵、复杂”的问题,有利于合理分配医院医疗资源,减轻医院压力[3]。我院通过以附近中山小榄社区作为实践对象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并对其社会效益进行观察分析,发现有以下优点。

3.1.1 应用效果好 随着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中的开展,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居民常见病、多发病治愈率达到70%以上,表明中医药适宜技术中医药适宜技术治疗让社区居民充分享受到中医药便民、简化、低廉的特色,具有简便易学、取材方便、安全可靠、疗效确切的优势。

3.1.2 群众反响好 每年的平均每天接诊人数分别为34人次、41人次、67人次、95人次,表现为不断上升的趋势,民意的随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效果好为56%,服务周全为43%,价格便宜为35%,康复保健作用强为34%,其他为18%,表明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特点符合社区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和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综合性卫生服务的要求,可有效减少社区群众对日常医疗的投入,进而降低我国医疗费用的增长。有利于推动新医改的实施,使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逐渐深入到基层居民中,可更为显著体现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实用价值,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

3.1.3 开展环境好 随着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的开展,实际工作中常用的医疗设备具有操作易、体积小、价格低的特点,如针灸、艾灸、推拿等,不需复杂大型的医疗设备即可实施和服务于社区群众,且群众实际获益良好,多数病患的病情均得到明显的缓解,使整体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充分体现出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开展中便捷、低廉、优质的特点。

3.1.4 开展工作好 在中医适宜技术工作开展过程中,由于医护人员有充足的时间与社区群众进行沟通,可充分了解病患的实际情况,并作出个性化的治疗指导和建议。同时可通过沟通向社区群众灌输日常医疗知识,宣导中医适宜技术的特色,使社区群众更深入、更深层次了解和掌握中医药的知识,有利于提升病患对疾病、保健、康复等方面的认识,并可有效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品牌形象,使社区群众更信赖中医适宜技术,为后续开展工作做出良好的铺垫。

3.1.5 开展前景好 随着中医适宜技术工作的不断开展,社区团队人员均参与了多次技能培训课程,并通过与诊疗患者的经常性接触将理论知识逐步应用至实际工作中,有效提高了医护人员在中医药方面的技术知识和实际技能,使病患获得的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形成良好的循环,有利于深化改革社区医疗服务保障系统,促进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充分体现出中医适宜技术实施的的现实意义和广阔前景。

3.2 存在的问题 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虽然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群众反应、开展环境和前景,使多数社区群众受惠,但在实际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如在开展前期,所组建的团队成员中仅有带队医师对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知识和开展具有较深的认知,造成相关人才缺乏,且可投入资金不能满足中医药适宜技术多方面开展的需求,使开展工作难度大大增加,开展进度也较为缓慢[4]。因此,总结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的重担问题,思考并提出有效的意见和建议,对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以提高社区群众医疗服务,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5],本研究通过对本次开展工作进行总结,发现了以下几点问题。

3.2.1 政府财政投入和支持力度不够 中医药适宜技术已有卫生部文件下达推广指示,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政府未对该技术推广起足够的关注,在社区医疗中保障制度较为缺乏,多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尚未纳入医保范围,且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宣传、培训等的相关支持政策较少,致使推广工作的进展比较缓慢。

3.2.2 中医药人才匮乏 在中医药适宜技术实施过程中,相关中医药人才较为紧缺,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培训,且由于社区群众病患中以中老年人群居多,其病情一般較为复杂多变,对中医药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要求高,因而前期实施难度较大,效果也相对不明显,不利于后续的推广。

3.2.3 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缺乏系统管理 目前,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尚未有统一的服务管理体系,处于初级摸索阶段,对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精细化分级、分类存在较大的难度,其相应的实施配套设施也未完善,服务病患的疾病类型较为单一,多以内科疾病为主,尚不可满足对其他疾病的诊治,进而限制了中医药适宜技术全面推广。

3.3 对策建议

3.3.1 政府加大支持 建议政府应提高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推广的关注和重视,深入了解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特色与优势,并针对其特点建立相应的服务管理体制和医疗保障制度,使社区群众深切享受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实惠,提高中医药适宜技术各个项目的利用效率,进而提升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价值。

3.3.2 加强人才培养 政府及相关医疗部门应制定相关的中医药知识体系和标准,并实行相应的考核标准,提高中医药人才的地位与待遇,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中医药技术的发展,通过知识、技能培训等课程加强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进而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有利于促进和规范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6]。

3.3.3 宣传中医特色 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具有便捷、简单、低廉的特色,在群众接受率不断提高的总体良好态势下,政府应大力支持和宣传中医药适宜技术的优势,鼓励社区群众走进中医药适宜技术,让人民真实感受中医药适宜技术在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的优质服务,进而建立良好的口碑和形象,使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进而促进中医药适宜技术往更深的层次发展[7]。

综上所述,在社区卫生服务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完全符合当前我们国家对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可有效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服务质量,有利于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值得作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李静,余信国,杨桂琼.深圳市社区居民对中医适宜技术的需求和认知情况调查[J].现代医院,2011,11(6):101-103.

[2]许永建,高启胜,郭清,等.浙江省农村中医适宜技术人才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健康研究,2011,31(6):448-450.

[3]蔡祖祥,马灿泽,余道兵,等.适宜中医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0,8(1) : 80 -81.

[4]李静,余信国,杨桂琼.深圳市社区居民对中医适宜技术的需求和认知情况调查[J].现代医院,2011,11(6):101-103.

[5]余信国,李静,杨桂琼.西乡街道社区居民对中医适宜技术的认识和需求分析 [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9):1591-1592.

[6]陈容,孙雷.中医适宜技术在社区服务中心的临床运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9):34-35.

[7]汪珍秀,肖素娟,李玲,等.中医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推广运用的成效[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16):2626-2627.

基层中医适宜技术手册 篇4

一、填空题:(15小题,每题2分,总分30分)

1、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顶点的头侧面连线为。

2、穴位热敷现象包括透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其他非热感觉。

3、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的是 穴。

4、火针刺法可分为经穴刺法、、密刺法、围刺法、。

5、雷火灸的作用为活血化瘀、祛风除湿、、。

6、钩活术治疗颈椎病所用针具属系列钩鍉针中的。

7、铍针疗法的临床应用包括以下五个程序:、消毒、进针、、出针。

8、闭证分为 和。

9、休息痢的病程,病情轻重不一,具 的特点。

10、肩关节 和 为肩周炎的主要特征。

11、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变开始于。

12、平衡针灸的作用机制就是针刺。

13、带状疱疹是以 沿身体一侧呈带状分布,且 为特征的皮肤病。

14、肥胖病的穴位埋线疗法操作:将 2~3厘米装入9号一次性埋线针中,按基本操作方法埋入选定穴位中。

15、哮证临床分为 与。

二、简答题:(5小题,每题8分,共40分)

1、足三里的定位和主治是什么?

2、平衡针灸在临床上是如何达到治疗目的的?

3、带状疱疹的治则治法?常用取穴及操作步骤。

4、简述中风气虚血瘀证得症候、治法、方药。

5、肩周炎的诊断要点是什么?

三、论述题:(2小题,每题15分,共

1、论述热敏灸的施灸手法。

2、试述雷火灸的注意事项及禁忌。

30分)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考试题B

中西医结合科 姓名 得分

一、填空题:(15小题,每题2分,总分30分)

1、眉间和枕外粗隆顶点下缘的头正中连线称为。

2、头针疗法运动区中2/5部位,治疗。

3、人体的腧穴大体可分为经穴、、。

4、火针执针方法特点是、手心虚、。

5、雷火灸在燃烧的红火头时,距离1公分,温度可达 摄氏度。

6、一次性埋线针操作要领是。

7、披针治疗的常用手法有:、点刺法、、复式手法。

8、六淫之中,以风邪为主因,常夹寒、、、夹燥为主。

9、哮以 言,喘以 言。

10、肩周炎针刀疗法的治疗原则是 和。

11、在标准的x线片上,成人膝关节间隙为4mm,小于 为关节间隙狭窄,以上者小于,则为关节间隙狭窄。

12、平衡针灸支撑靶位,传统针灸支撑穴位。

13、面瘫病的火针疗法的治则治法:、。

14、盆腔炎的灸疗部位:少腹、、。

15、中风后遗症有 和。

二、简答题:(5小题,每题8分,共40分)

1、消渴病的穴位埋线疗法的处方及其加减如何?

605、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须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2、简述实喘与虚喘的区别要点。

3、铍针疗法的禁忌症是什么?

4、肥胖病埋线疗法的处方及加减。

三、论述题:(2小题,每题15分,共

1、论述腧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2、论述平衡针灸的作用原理。

30分)

答案

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考试题A

一、填空题:(15小题,每题2分,总分30分)

1、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顶点的头侧面连线为眉枕线。

2、穴位热敷现象包括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其他非热感觉。

3、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的是三阴交穴。

4、火针刺法可分为经穴刺法、痛点刺法、密刺法、围刺法、散刺法。

5、雷火灸的作用为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扶正祛邪。

6、钩活术治疗颈椎病所用针具属系列钩鍉针中的巨颈胸型。

7、铍针疗法的临床应用包括以下五个程序:定位、消毒、进针、松解、出针。

8、闭证分为阳闭和阴闭。

9、休息痢的病程长,病情轻重不一,具反复发作的特点。

10、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为肩周炎的主要特征。

11、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变开始于关节软骨。

12、平衡针灸的作用机制就是针刺外周神经靶点。

13、带状疱疹是以成簇水疱沿身体一侧呈带状分布,且疼痛剧烈为特征的皮肤病。

14、肥胖病的穴位埋线疗法操作:将“00”号羊肠线2~3厘米装入9号一次性埋线针中,按基本操作方法埋入选定穴位中。

15、哮证临床分为冷哮与热哮。

二、简答题:(5小题,每题8分,共40分)

1、足三里的定位和主治是什么?

答: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主治:胃痛、呕吐、噎嗝、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劳赢瘦。

2、平衡针灸在临床上是如何达到治疗目的的? 答:①平衡针灸可以促进炎症介质和炎症细胞的吸收。

②针刺可以调整神经通道,松解组织粘连。③针刺可以镇痛,提高组织痛阈值。

3、带状疱疹的治则治法?常用取穴及操作步骤。答:治则治法:疏利肝胆,清热化湿,祛瘀止痛。

常用取穴:局部阿是穴。

操作步骤:局部消毒,以中粗火针点刺疱疹的头、中、尾部,不留针,深度6~

10毫米。可加用火罐以祛除瘀滞。较大水疱可用火针点破,使液体流出,复以干棉球擦拭。对有全身症状者,可结合其他针、药治法。

4、简述中风气虚血瘀证得症候、治法、方药。

答:症候:半身不遂,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苔淡紫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细弱。

治法:益气养阴,化瘀通络。方药:补阳还五汤。

5、肩周炎的诊断要点是什么?

答:①肩部疼痛,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加重,日轻夜重,肩关节功能受限,以外展、外旋、上举、后伸方向最为突出,后期会出现明显的功能障碍。

②压痛广泛,多在肱骨结节间沟、肩峰下、肩后及三角肌止点部,后期有肩臂肌肉萎缩,可出现前臂与手部肿胀、发凉、手指活动疼痛。

③x线摄片一般无异常征象,病程久者可见肩关节的骨质疏松等改变。

三、论述题:(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论述热敏灸的施灸手法。

答:热敏灸疗法采用艾条悬灸的方法,可分为单点温和灸、双点温和灸、三点温和灸、接力温和灸、循经温和灸。

①单点温和灸:将点燃的艾条对准选择的热敏穴位,在距离皮肤3厘米左右施行温和灸法,以患者无灼痛感为度。每穴施灸时间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不拘时间长短。

②双点温和灸:即同时对两个热敏穴位进行艾条悬灸操作,分单手双点温和灸和双手双点温和灸。每穴施灸时间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不拘时间长短。

③接力温和灸:在上述灸法的基础上,如果灸感传导不理想,可以在感传路线上远离这个穴位的端点进行艾灸,这样可以延长感传的距离。

④循经往返灸:此手法既可用于探查穴位,同时也是治疗常用的手法。用点燃的艾条在患者体表距离皮肤3厘米左右,沿经脉循行方向往返匀速移动施灸,以患者感觉施灸路线温热为度。此法适用于正气不足,感传较弱的患者。

2、试述雷火灸的注意事项及禁忌。答:注意事项:

㈠用灸时,火头应于皮肤保持用灸距离,切忌火头接触皮肤,以免烫伤。㈡治疗中,应保持红火,随时注意患者表情,以患者有忍受适宜为度,以避免

灼伤。

㈢点穴时,若配合按摩手法(以拇指或食指指腹轻柔穴位),疗效更佳。㈣治疗后,请勿即刻洗涤,否则影响疗效。

㈤操作灸火时,治疗人员可戴一次性手套,才能进行操作。

㈥对体制虚弱,神经虚弱患者,治疗时火力宜小,精神紧张患者应消除其思想顾虑,饥饿的患者应先进食或喝些糖水,㈦使用灸具的注意事项:

①施灸盖、大头针不要来回取。②灭火时,取下大头针。

③使用时,不能敲药头。④使用时药条不能使力推。

禁忌症:

眼外伤,眼底有明显出血,充血状态,高血压并发症,心衰,孕妇,发热,哮喘等患者忌用,老年人,小孩禁用猛灸手法(灸时短)。

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考试题B

一、填空题:(15小题,每题2分,总分30分)

1、眉间和枕外粗隆顶点下缘的头正中连线称为前后正中线。

2、头针疗法运动区中2/5部位,治疗对侧上肢瘫痪。

3、人体的腧穴大体可分为经穴、奇穴、阿是穴。

4、火针执针方法特点是手指实、手心虚、手背圆。

5、雷火灸在燃烧的红火头时,距离1公分,温度可达240摄氏度。

6、一次性埋线针操作要领是两快一慢。

7、披针治疗的常用手法有:疾刺法、点刺法、刺割法、复式手法。

8、六淫之中,以风邪为主因,常夹寒、夹热、夹湿、夹燥为主。

9、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10、肩周炎针刀疗法的治疗原则是舒筋活络和通痹止痛。

11、在标准的x线片上,成人膝关节间隙为4mm,小于3mm为关节间隙狭窄,60以上者小于2mm,则为关节间隙狭窄。

12、平衡针灸支撑靶位大脑中枢靶位,传统针灸支撑穴位局部病变靶位。

13、面瘫病的火针疗法的治则治法:温经通络、疏风祛邪。

14、盆腔炎的灸疗部位:少腹、小腹、骶髂关节。

15、中风后遗症有偏瘫和失语。

二、简答题:(5小题,每题8分,共40分)

1、消渴病的穴位埋线疗法的处方及其加减如何? 答:处方:胰俞

加减:①上消症状为主者配肺俞、合谷。

②中消症状为主者配胃俞、足三里、内关、曲池。

③下消症状为主者配肾俞、太溪、关元、三阴交。

④皮肤瘙痒者加血海、曲池、风市。

⑤合并冠心病者配膻中、内关、足三里。

⑥合并肢体麻木疼痛者可循经取穴。

2、简述实喘与虚喘的区别要点。

答:实喘:呼吸深长有力,呼出为快,气粗声高,脉数有力,病势多急。

虚喘: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脉浮细无力,病势徐缓。

3、铍针疗法的禁忌症是什么?

答:①局部皮肤破损及软组织存在炎症反应者。

②有出血倾向者。

③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脏器衰竭不能耐受刺激者。

4、肥胖病埋线疗法的处方及加减。

答:处方:中脘、梁门、天枢、大横、带脉、关元、归来、三焦俞、大肠俞、脾俞、胃俞、肾俞。

加减:①多食易饥者加曲池、梁丘、内庭、足三里。②气短乏力者加足三里、气海。

③畏寒肢冷者加命门、太溪、三阴交。

④血脂偏高者加丰隆。

⑤大便秘结者加支沟。

⑥下肢肥胖者加风市、殷门、髀关。

⑦尿少浮肿者加阴陵泉、三阴交。

⑧嗜睡健忘者加百合、四神聪。

5、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须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答:①风湿性关节炎 ②类风湿性关节炎

③膝关节非特异性滑膜炎 ④膝关节结核

三、论述题:(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论述腧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答:①腧穴与脏腑的关系:在体表的穴位上施以针或灸,就能够治疗

所属脏腑的某些疾病,同样脏腑的某些病症又能在相应的腧穴 上有所反映,这些主要是通过经络来完成的。

②腧穴与经络的关系: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它是人体全血运行的通道,腧穴归属于某一条经,是经络气血在人体分布的不同部位,当经络有病变时,其相应腧穴会产生气血运行的改变,用针或灸刺刺激表面穴位就能调节经气,从而到达治疗经络疾病的作用。

2、论述平衡针灸的作用原理。

中医适宜技术展板 篇5

毫针疗法,又称“体针疗法”,是以毫针为针刺工具,通过在人体十四经络上的腧穴施行一定的操作方法,以通调营卫气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而治疗相关疾病的一种方法。毫针疗法,是我国传统针刺医术中最主要、最常用的一种疗法,是刺疗法的主体。

毫针疗法,用毫针(包括芒针)刺入体表的经络腧穴或病变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常用的一种针刺疗法。一般以针体长度在4寸以下(含4寸)者称为毫针。针体长度在5 寸以上(含5寸)者,称为芒针(又称长针)。实际上,芒针只是在长度上比毫针延长,其操作方法与毫针相类。毫针刺入体表相应部位,可促进和调整经络气血运行,协调和恢复机体阴阳平衡状态,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临床上具体应用的技术方法有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

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是一种独立的治疗保健方法,起源于我国原始社会,人们利用火以后,被火灼伤,发现具有治病、疗伤的效果而逐渐产生的。所谓艾灸疗法,是利用艾叶作原料,制成艾绒,在一定的穴位上,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燃烧,直接或间接地施以适当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而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在历代的针灸著作中,多数将针刺与艾灸并列论述,不过由于灸法对人体易产生灼伤,故逐渐失传。近几年由于中医养生文化重新兴起,人们又重视起具有神奇疗效的艾灸疗法。尤其是现代艾灸疗法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的艾灸疗法的燃烧及污染环境,操作不便,易灼伤患者等难题,使我国博大精深的艾灸疗法的普及成为可能。

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与针灸一样,也是一种物理疗法,而且拔火罐是物理疗法中最优秀的疗法之一,“拔火罐”是中国民间流传很久的一种独特的治病方法。

拔罐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这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淤血现象的一种疗法。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后来又扩大应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拔罐疗法在中国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并形成一种独特的

特殊的治病方法。拔罐疗法通过排气造成罐内负压,罐缘得以紧紧附着于皮肤表面,牵拉了神经、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体,可引起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的通透性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拔罐的负压作用使局部迅速充血、淤血,小毛细血管甚至破裂,红细胞破坏,发生溶血现象。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释放对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它可通过神经系统对组织器官的功能进行双向调节,同时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提高皮肤对外界变化的敏感性及耐受力,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拔罐局部的温热作用不仅使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而且可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和细胞的吞噬能力。拔罐处血管紧张度及黏膜渗透性的改变,淋巴循环加速,吞噬作用加强,对感染性病灶,无疑形成了一个抗生物性病因的良好环境。另外,溶血现象的慢性刺激对人体起到了保健功能。

刮痧疗法

刮痧疗法是用边缘光滑的嫩竹板、瓷器片、小汤匙、铜钱、硬币、玻璃,或头发、苎麻等工具,蘸食油或清水在体表部位进行由上而下、由内向外反复刮动,用以治疗有关的疾病。本疗法是临床常用的一种简易治疗方法,流传甚久。多用于治疗夏秋季时病,如中暑、外感、肠胃道疾病。由于本疗法无需药物,见效也快,故现仍在民间广泛应用,我国南方地区更为流行。

刮痧疗法有宣通气血,发汗解表,疏筋活络,调理脾胃等功能,而五脏之俞穴皆分布于背部,刮治后可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根据现代医学分析,本疗法首先是作用于神经系统,借助神经末梢的传导以加强人体的防御机能。其次可作用于循环系统,使血液回流加快,循环增强;淋巴液的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旺盛。据研究证明,本疗法还有明显的退热镇痛作用。

穴位敷贴

穴位敷贴疗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本疗法的特点:

(一)作用直接,适应证广

穴位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刺激穴位,并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作用较为直接,其适应证遍及临床各科。

(二)用药安全,诛伐无过

穴位贴敷疗法不经胃肠给药,无损伤脾胃之弊。即使在临床应用时出现皮肤过敏或水泡,亦可及时中止治疗,给予对症处理,症状很快就可消失,并可继续使用。

(三)简单易学,便于推广

穴位贴敷有许多较简单的药物配伍及制作,易学易用,不需特殊的医疗和仪器。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或家属,多可兼学并用,随学随用。

(四)取材广泛,价廉药俭

穴位贴敷法所用药物除极少数是名贵药材外(如麝香),绝大多数为常见中草药,价格低廉,甚至有一部分来自于生活用品,如葱、姜、蒜、花椒等。且本法用药量很少,既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又可节约大量药材。

(五)疗效确切,无创无痛

穴位贴敷疗法集针灸和药物治疗之所长,所用药方配伍组成多来自于临床经验,经过了漫长岁月和历史的验证,疗效显著,且无创伤无痛苦,对惧针者,老幼虚弱之体,补泻难施之时,或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尤为适宜。

耳压疗法

耳压疗法是在耳壳上按压的治疗方法,称为耳压疗法。耳压疗法是在耳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疗法。一般采用小颗粒的植物种子,如王不留行子、油菜子、白芥子、绿豆等,或具有一定形状和质地的药物及其制剂,如冰片、牛黄消炎丸、咽喉丸等,将其置于0.5~0.8cm见方的胶布中,准确地贴敷在耳穴上,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效应,以达到治病保健的作用。根据经络学说,十二经络都与耳部有直接联系。因此,当人体发生疾病时,耳壳的相应区域便出现一定的反应点。耳压疗法就是在这些反应点上进行按压,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法具有适应证广,奏效迅速,副作用少等特点。

耳压疗法也要讲究手法,也存在着“得气”和“气至病所”的问题。临证时,根据不同病人、不同病症,按虚、实、寒、热对各耳穴施术,都会达到“得气”和“气至病所”的。

一般地说,虚证、老、弱、孕妇、儿童常用点压法或轻揉按摩法,实证、年轻力壮者常施以直压或对压法。需补的耳穴用点压法或轻揉按摩法,应泻的耳穴用直压或对压法。

推拿疗法

推拿又称按摩,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外治疗法。推拿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运用推拿手法作用于人体特定的部位和穴位,松解粘连缓解肌肉痉挛,解除局部病变;刺激神经-内分泌调节,调整内脏功能,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脏腑、理筋散结、正骨复位的作用。主要治疗扭伤、挫伤、软组织劳损、落枕、肌肉萎缩、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脱出症、关节运动功能障碍、骨折愈

后功能恢复期、腱鞘炎、腱鞘囊肿、胃下垂、胃肠功能紊乱、感冒、早期高血压、头痛、失眠、呃逆、面瘫、偏瘫、截瘫,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乳腺炎、痛经等疾病。

熏洗疗法

熏洗疗法,是利用药物煎汤乘热在皮肤或患处进行熏蒸、淋洗的治疗方法(一般先用药汤蒸气熏,待药液温时再洗)。此疗法是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粘膜作用于肌体,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可分为全身熏洗法、局部熏洗法两种。

中医药适宜技术要点 篇6

(一)感冒刮痧:

1、冷水作润滑剂;右手持刮痧板,沾水刮动。

2、额部、颈部、胸部、脊柱两侧处;肘关节至腕关节处。

3、自上而下;先轻后重;至皮肤出现紫红色密集斑点即止。

(二)中暑刮痧:

1、采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后,均用涂布施术部位;

2、在背脊两侧自上而下刮,大椎至肩峰间由中向外刮;

3、在颈部、胸肋间隙、肩臂、肘窝、胭窝等处,视部位之宽窄每侧各刮2~3行,至皮肤出现紫红色密集斑点为度。二.掌握慢性支气管炎治疗中的灸疗技术。隔姜敷药灸法:取神阙穴,用药粉适量填满穴位,上敷鲜姜一片(厚0.3cm,姜片上可用针扎数孔),用大艾炷置于姜上施灸,每次灸3~5壮,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药物处方:白芥子、半夏各3克、丁香0.5克、麻黄5克,北细辛2克,麝香少许,研细为末,密封备用)。

三.寻找慢性胃炎,落枕的体表反应点。慢性胃炎体表反应点:胸椎膀胱经T9—T11左侧。落枕的体表反应点:

1、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的天宗穴。

2、小腿腓肠肌(腿肚)两侧肌腹下方的承山穴。

四.掌握慢性腹泻治疗中的温灸隔物灸法。粘贴在关元穴处,每天一次,连用7天。适用于慢性腹泻。

五.掌握高血压治疗中的耳尖放血技术。

1、取患者双耳尖穴,用手指按摩耳廓使其充血后,经严格的碘酊和酒精消毒,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三棱针对准施术部位迅速刺入1~2mm深,随即出针;

2、轻轻挤压针孔周围的耳廓,使其自然出血,再用消毒过的干棉球吸取血滴;

3、出血量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而定。一般每侧穴位放血3~5滴,每滴如绿豆般大小。六.掌握眩晕治疗中的推拿技术。

1.开源增流法:取穴:颈臂穴(缺盆穴内1寸)。手法作用力方向:用拇指或示指罗纹面向内、向下方向作按揉法;手法操作时间:一侧纤细者,以纤细侧为主,对侧为辅;两侧纤细者,左右侧交替进行。操作时间10分钟。手法刺激强度:以病人能忍受为限。手法作用频率:80~100次/分钟为宜。

2.补偿平衡法:取穴:两侧华佗夹脊(C1—C7)。手法作用方向:用一指禅屈拇指推法于后关节处操作。手法操作时间:一侧纤细者,以纤细侧为主,对侧为辅;两侧纤细者,左右侧交替进行。操作时间10分钟。对颈脊柱序列不整,在仰卧位行牵引状态下整复,左右各1次。手法刺激强度:以病人能忍受为限;手法作用频率:100~120次/分钟为宜。

3.解痉通畅法:取穴:风池穴。手法作用方向:用拇指尺侧偏峰按于风池穴,手法作用力向沿寰枕关节向内侧(脊柱)方向推动,宜左拇指推右侧风池穴,右拇指推左侧风池穴。手法操作时间:左右侧交替操作,时间10分钟。手法刺激强度:以病人感至风池穴有明显酸胀感受为宜。手法作用频率:80~100次/分钟为宜。

七.掌握痛经治疗中的指压技术。按压三阴交穴治疗痛经。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高点上4横指处,胫骨内侧面后缘。用拇指的指腹由轻及重地按压,产生酸胀痛感,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持续3~10分钟,直至疼痛缓解。八.了解婴幼儿腹泻治疗中的推拿技术。高氏揉捏法治小儿伤食泻技术:

揉腹:中指放于神阙、天枢穴,食指放于中脘穴,力度以皮肤凹陷3~4毫米为宜,顺时针方向揉腹5~6分钟。

揉足三里:两拇指指腹在患儿两侧足三里穴,下按力度以皮肤凹陷2~3毫米为宜,左手逆时针,右手顺时针方向旋揉2~3分钟,频度每分钟80~100次。

揉背俞穴: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分别放于脾俞、胃俞、三焦俞,力度以皮肤凹陷1~2毫米为宜。点揉2~3分钟,先左侧,后右侧。

捏脊:沿两侧膀胱经,先从大杼穴向下,至下穴重复提捏6~9遍。再从下穴向上至大杼穴处重复提捏3~6遍。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

九.了解中风后遗症治疗中的头皮针疗法。选取患肢对侧(病灶侧)的运动区、感觉区,常规皮肤消毒,选用28号40 mm毫针,沿上述穴区分三段透刺,针体与皮肤呈15°角,遇阻力稍退针,调整针向重新刺入,达帽状腱膜下,针刺深度约30mm。针后快速捻针1~2分钟,然后留针4~5小时。留针期间,嘱患者主动活动或其家属协助其被动活动患侧肢体。疗程:每日1次,10次为1个观察疗程。

十.掌握颈椎病,肩周炎治疗中的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

(一)颈椎病:电极分别粘贴连接颈椎局部压痛点~曲池、压痛点~外关穴,刺激参数为:连续波、高频(100Hz)刺激10分钟后转为低频(2Hz)刺激30分钟,强度l0±2mA,隔日治疗。

(二)肩周炎:取穴:肩周炎患侧穴位:肩前~外关、肩后~合谷。

操作:两对电极(带有直径为3cm的不干胶电极板)分别粘贴连接肩前~合谷、肩后~外关二穴,刺激参数为:连续波、高频(100Hz)刺激10分钟后转为低频(2Hz)刺激30分钟,强度l 0±2mA,隔日治疗。

十一.掌握踝关节扭伤治疗中的中药薰洗技术。组方:生山栀、连翘、乳香、没药、牛膝各15克,蒲公英、伸筋草各20克,独活、羌活各12克,白芷9克。

十二、耳穴在耳廓的分布规律:人体出现疾病时,常会在耳部的相应部位出现“阳性反应点”,如压痛、变形、变色、水疱、结节、丘疹、凹陷、脱屑、电阻降低等。这些反应点就是耳针防治疾病的刺激点,又称耳穴。耳穴在耳廓的分布有一定规律,一般来说其在耳廓的分布犹如一个倒置在子宫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其分布规律是:与头面部相应的穴位分布早耳垂与耳垂附近,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分布在耳舟,与下肢不相应的分布在耳轮上下脚,与躯干部相应的穴位分布在对耳轮体部,与胸腔相应的穴位分布在耳甲腔,与腹腔相应的穴位分布在耳甲艇,与消化道相应的穴位在耳轮脚周围呈环形排列。

耳穴选穴原则:

1、按相应部位眼病-眼,子宫肌瘤-子宫

2、按脏腑辨证 眼病-肝

3、按经络辨证 眼病-胆/胃/膀胱面瘫-胃经 腰痛-膀胱经

4、按现代医学 月经不调—内分泌 过敏性疾病-肾上腺

5、按临床经验

十三、了解中医药适宜技术具有的优势。中医药适宜技术具有实用、有效、安全、易掌握、费用低等优势,有很好的现实需求。十四.《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和扶植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1积极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是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2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是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3政府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包括财政补助。

国家把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提高到了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高度来看待,为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提供了政策支持,给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十五、捏脊疗法的主要刺激部位。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华佗夹脊。

十六、掌握捏脊的做法。

站(或跪,或坐)在边侧,全身放松,活动一下手指,面带微笑,用手轻轻抚摸背部,使肌肉放松,然后进行捏脊。方法一

1、捏脊时,两手的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的指腹对应用力,捏住脊柱两侧肌肉,拇指在后,另三指在前,三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每捏一次,向上推移一点。

2、可从尾骶骨处开始,和缓地向上推移,至项后枕部为止;也可反方向捏之。方法二

1、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相对,挟持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每捏一次,向上推移一点。

2、从尾骶骨处开始,逐渐向项后枕部推移;也可反方向捏之。

捏三提一与捏五提一在捏脊的过程中,捏住肌肉向上提,再稍稍放松,使肌肉自指间滑脱,这种做法称为“提法”。每捏3次提1次的,称为“捏三提一法”;每捏5次提1次的,称为“捏五提一法”;也可单捏不提的。提起皮肤的高度应根据小儿的承受能力来决定。十七了解捏脊时不同介质的应用。

所谓介质,实际上是在捏脊时施用于体表的物质。如粉剂、油剂、膏剂等。应用介质不但可以加强手法的作用,提高疗效,而且还可以起到润滑和保护皮肤的作用,并且通过渗透到皮肤对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1)葱姜水:性味辛温,有通阳解表、温中行气作用。适用于风寒所致感冒、头痛及寒凝气滞所致的脘腹疼痛。

(2)酒精:性味辛甘温,有散寒通络、开窍通滞作用,发烧者可降温。适于寒证、瘀证及小儿退烧时用。

(3)薄荷水性味辛凉,有散风退热、解毒通表、清凉祛暑作用。适于治疗一切热证,尤其是夏天时使用,可解风热邪毒。

(4)鸡蛋清:性味甘咸平,有补益脾胃、润泽肌肤、除烦退热、豁痰开窍、消肿止痛之效。适于牙肿齿痛、腮腺炎、疳积等病。

(5)麻油:性味甘淡微温,有祛风清热、和血补虚、润燥健脾之效。多用于小儿疳积、脾胃虚弱、肌肤无华等症。

十八.顺时针方向摩腹与逆时针方向摩腹,其作用有何不同?

(一)顺时针摩腹顺序: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右下腹。

根据胃肠动力学原理,通过顺时针方向摩腹,促进胃肠蠕动,用于防治习惯性便秘,技术关键是操作的部位和摩腹方向的把握。逆时针方向摩腹

(二)逆时针摩腹顺序:左下腹→左上腹→右上腹→右下腹→左下腹。

根据胃肠动力学原理,通过逆时针方向摩腹,使肠内容物停留时间延长,促进水分吸收,起到治疗慢性腹泻的作用。技术关键是操作的部位和摩腹方向的把握。

十九.了解摩腹技术治疗便秘,腹泻的辅助按摩疗法。

(一)顺时针方向摩腹辅助方法:按揉支沟,按揉大肠俞,擦脾俞至大肠俞(1)按揉支沟

用拇指指腹在支沟穴进行按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均可。手法刺激量中等,使局部有酸胀感,频率每分钟100~120次,时间每穴2分钟。(2)按揉大肠俞

用拇指在大肠俞穴(双)进行按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均可。手法刺激量稍重,使局部有明显酸胀感,频率每分钟80~100次,时间2分钟(3)擦脾俞至大肠俞

用手掌面或小鱼际紧贴膀胱经两侧的脾俞穴至大肠俞段作上下摩擦。手法压力宜轻,频率宜稍快,约每分钟100~120次,使局部有明显温热感,至深部透热为宜。

(二)逆时针方向摩腹辅助方法:按揉足三里,按揉肾俞,擦八髎(1)按揉足三里

用拇指指腹在足三里穴(双)进行按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均可。手法刺激量中等,使局部有酸胀感,频率每分钟100~120次,时间每穴2分钟。(2)按揉肾俞

用拇指在肾俞穴进行按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均可。手法刺激量稍重,使局部有明显酸胀感,频率每分钟80~100次,时间每穴2分钟。(3)擦八髎

用手掌面或小鱼际紧贴八髎穴作上下摩擦。手法压力宜轻,频率宜稍快,约每分钟100~120次,使局部有明显温热感,至盆腔内透热为宜。二十.了解薰洗法的操作方法。1.全身熏洗法

将药物用量加倍,煎汤倒入浴盆里,进行全身沐浴。或把药汤倒入大木桶或大水缸内,桶内放一小木凳,高出水面3寸左右,患者坐在小木凳上,用布单或毯子从上面盖住(仅露头部在外面),勿使热气外泄,待药汤不烫人时,取出小木凳,患者再浸于药汤内沐浴,以出汗为度。熏洗完毕后,擦干全身用浴巾盖住,卧床休息,如能稍睡片刻更好,待消汗以后,再换穿衣服。全身熏洗法主要用于全身性皮肤病等疾患。

特别提示:高血压、心脏病重症患者慎用,如出现头晕、胸闷、呼吸困难等情况后立即停用。2.局部熏洗法

手熏洗法把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将患手架于盆上,进行熏蒸,外以布单将手连盆口盖严,不使热气外泄,等到药汤不烫人时,可把患手或腕部与前臂浸于药汤中进行洗浴。

足熏洗法把煎好的药汤倒入木桶内,桶内安置一小木凳,略高出水面,患者坐在椅子上,将患足放在小木凳上,用布单将腿及桶口盖严密,进行熏蒸,待药汤不烫人时,取出小木凳,把患足及小腿浸于药汤中泡洗。根据病情需要,药汤可浸至踝关节部或膝关节附近。

坐浴法把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待药汤不烫人时,臀部浸于盆中泡洗。也可用坐浴椅,先把盆放在椅下进行熏蒸,后将盆移至椅上坐浴。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肛门及会阴部的疾病。

特别提示:老人及身体虚弱者应坐稳,以免跌倒摔伤;应用熏洗法如果无条件熏蒸时,可直接泡洗患处。

二十一、试述足癣的足薰洗方法。治则:祛风除湿,杀虫止痒。

应用足熏洗法。将中药加清水1500毫升,煎沸20分钟,过滤去渣后,将药液放入盆内使用。每次15~20分钟。每日早、晚各熏洗1次。10天左右为一疗程。

中医适宜技术社区应用研究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观察组研究对象100例, 男68例, 女32例, 年龄3~82岁, 平均 (67.3±2.9) 岁, 病种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综合征、肩周炎、腰肌劳损、关节痛等;对照组研究对象100例, 男67例, 女33例, 年龄4~82岁, 平均 (67.5±3.1) 岁, 病种同上。两组患者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 排除其它系统严重疾患者, 组间一般情况有可比性, 无明显差异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非中医技术, 常规方案治疗;观察组应用中医适宜技术, 包括耳穴压豆、穴位敷贴、中药封包、TDP理疗 (红外线治疗) 、中频治疗、超短波治疗等。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选取病例临床治愈率为96.0%, 显著高于对照组8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n)

注:*P<0.05。

3 讨论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下发的相关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通知, 社区中以病定技术的中医适宜技术不断开展应用, 重视中医药服务设计的建设, 促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环境最大程度的改善, 加大在岗人才培训及人才引进, 争取财政拨款[2]。成立专家组, 依据社区多发病、常见病的治疗需求和临床特点, 从临床诊疗技术、科技成果中筛选出一批适用、安全、经济、有效的中医卫生适宜技术作为推广方案, 组织社区全科医师及中医医师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 对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方案积极接受, 并开展中医学培训。单验方、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适宜技术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泛推广应用[3]。为支持中医适宜技术的开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将中药饮片、中医适宜技术纳入补偿范围, 较以往报销比例增强, 社区中医适宜技术服务项目中, 符合规定的被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自付中医适宜技术的比例低于其它诊断及治疗方案。

社区卫生中心均对中药房、中医科、按摩科、针灸科等科室进行设置, 建立一个以上的中医临床科室, 如保健、理疗、养生、针灸、养生、推拿等, 并建立家庭病房。中医医师掌握的中医适宜技术至少在10个以上[4]。中药房配备电子秤、中药饮片柜、调剂台等, 依据本社区中医适宜技术的开展情况, 对中医诊疗设备选择性配备, 如电疗设备、电针治疗仪、针灸器具等, 满足各方需要。以病定技术为主要推广应用的社区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病种主要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综合征、肩周炎、腰肌劳损、关节痛等。中医适宜技术主要包括隔物灸、电针疗法、头针疗法、放血疗法、拔罐疗法、腰椎牵引、正骨推拿等[5]。本次研究中, 颈椎综合征应用正骨推拿法方案, 面肌痉挛采用远端取穴针灸法, 偏瘫后遗症应用针灸、推拿加中药综合疗法, 均取得理想疗效。

常见慢性病采用中医适宜技术疗效显著, 经济安全, 不良反应小, 易被社区居民接受, 与卫生行政部门要求的简、验、便、廉优势符合。以病定技术为原则, 对成本低、疗效好、与社区卫生服务符合的技术进行推广, 在全科医疗中融入中医理论, 与社区居民健康和基本医疗需求符合, 对社区中医药的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6,7]。

对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 包括社会、经济、技术效果的评价, 以经济和技术评价为重点, 通过收集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 分析典型案例、专家咨询, 归纳、总结出符合中医药适宜技术的项目, 结果显示治愈率均居较高水平, 随之缩短了疗程及住院费用, 在社区卫生机构中较适合应用。在中医适宜技术取得的成就下, 群众有较高依从性, 可作为适宜技术的发展方向;同时还需正视中医药技术发展中潜在或存在的问题, 政府需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补偿, 完善相应配套措施, 建立信息交流平台, 继续加大宣传力度, 以全面保障医疗水平。本次研究显示, 以耳穴压豆、穴位敷贴、中频治疗、超短波治疗等为中医学适宜技术, 临床疾病治愈率达较高水平, 对提高患者诊治质量、保障预后、维护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 社区应用中医适宜技术, 有利于常见病治愈率的提高, 可缩短病程, 对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顾菁, 丛晶.中医理念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 2008, 11 (11B) :2099-2100.

[2]熊墨年, 吴跃进, 张进.开展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研究的做法与体会[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6, 8 (6) :85-86.

[3]卫生部, 民政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R].卫基妇发[2003]-252号.

[4]杜建萍, 吴林荣, 蒋健敏, 等.农村适宜技术推广难点及对策分析-基于浙江省的经验[J].中国卫生经济, 2007, 26 (6) :54-55.

[5]刘保延, 谢雁鸣, 荆志伟, 等.中国十省市农村中医适宜技术应用影响因素的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 2006, 27 (9) :789-792.

[6]林雨.以病定技术的中医适宜技术在社区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3, 13 (2) :433-434.

上一篇:排练舞蹈计划书下一篇:锦绣衡山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