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塔课堂实录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乌塔课堂实录(通用8篇)

乌塔课堂实录 篇1

四(1)班

一、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漱、惬、码、驳、逻、辑”这6个生字。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我能对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二、自主学习(1)你会读吗? 洗漱

蒙眬

疲倦 惬意

号码

书籍 语塞

反驳

逻辑

蒙眬:指快睡着或刚睡醒时,眼睛看东西

模糊的样子,如“睡眼蒙眬”。

朦胧:指月光不明,如“月色朦胧”。(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是按照()顺序来写。先写“我”在()结识了(),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最后写()。

(3)乌塔旅游去了哪些地方?

法国、瑞士、奥地利、在意大利去了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最后还要去希腊。

三、合作探究

感受交流乌塔的性格特点。课文通过哪几种写作方法来突出乌塔鲜明的性格特点的?

1、正对门的地方放了一张席梦思床,上面躺着一个金发小姑娘,睡的正香。

2、我已经筋疲力尽了,于是匆匆洗漱完毕,也躺下了。(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3、小姑娘已经起身了,正在收拾东西,准备外出。

4、“丁零丁零”的闹钟声惊醒了我,睡眼蒙眬地看看表,下午两点半了。

5、小姑娘正惬意地趴在床垫上,一边吃糖,一边看着一本厚厚的书。

6、晚上八点多,我疲倦地回到旅馆。

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

(1)与作者对比,突出了乌塔:

生活经验丰富、热情、活泼

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再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她还说,自己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这次旅行,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书籍;为了挣旅费,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

突出乌塔: 做事认真、仔细,考虑周全。独立自主能力强。“中国的孩子们是不是也这样旅游?”

我一时语塞,想了一会儿才说:“在中国,像你这样年纪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很爱他们,会带他们一起出去玩,但一般不放心让他们一个人出远门。” 乌塔对我的解释很不满意,马上反驳说:“我也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很爱我。不过我们兴趣不同,所以我们有时候一起出去玩,有时候单独出去玩。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我不明白。你的话不合逻辑。” “中国的孩子缺少很多乐趣吧?”

“中国有电视,有儿童图书,有游乐园,孩子们很快乐。” “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从电视上经常看见意大利,但只有亲自来到这里,它的美丽才深深感动了我。”(2)与中国孩子对比,突出了乌塔:有自己的见解 乌塔:

1、生活经验丰富

2、热情、活泼

3、做事认真、仔细,考虑周全。

4、独立自主能力强。

5、有自己的见解 写作方法(1)在描写中展现性格特点

a.语言描写

突了出乌塔生活经验丰富、做事考虑周全。(2)在对比中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a.和作者对比

b.和中国孩子对比

突出了乌塔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

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独自外出旅游? 从乌塔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教师建议

(1)

向乌塔学习,并不是模仿乌塔独自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生活中、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的精神!

(2)一个人外出,要有家长同意和充分准备。(3)要像乌塔一样有主见而不盲从,胆大心细。

五、作业布置

1、把这个故事和家人分享

2、小练笔:从《乌塔》想到的 老师寄语:

乌塔课堂实录 篇2

一、导入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曾经传唱过祖国的大江南北, 打动了千千万万音乐爱好者的心。洁白的飞雪令人遐思万千, 面对这银白的世界,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80多年前, 当一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面对着一场大雪的时候, 他又想起了什么呢?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一首优美的散文诗——《雪》, 再去感受一番雪世界的精彩与美妙! (点击电脑屏幕, 展示课题)

二、听读感受

师:请同学们伴随着老师的朗诵一起去感受这首散文诗深远的意境和独特的韵味儿……

教师配乐诵读全文, 学生听读感受。 (点击电脑屏幕, 课件展示与课文内容同步的画面。)

(师诵读完后, 听课师生热烈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听了老师的朗读, 你能说说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吗?

生1:我仿佛看到了滋润美艳的江南的雪, 雪野中冬花盛开, 真是美不胜收!

生2:我似乎看到了蓬勃奋飞的北方的雪, 它们如粉如沙, 决不粘连。

生3:我仿佛听到了孩子们堆雪人的欢声笑语, 他们在一起玩得是多么的开心热闹!

生4:我还听到了蜜蜂采蜜的嗡嗡的闹声。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 捕捉信息也很准确。谁能告诉大家文章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

生:文章描绘了江南的雪景和北方的雪景。

(师板书江南的雪北方的雪)

三、品读赏析

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 用笔勾画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生自由朗读课文, 边读边勾画)

师:同学们读得十分投入。下面, 请你来说说对文中描绘的雪的印象。我们先看文章的前三段写江南雪的部分, 大家可以试着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点击电脑屏幕, 课件展示:____的江南雪。同学们可以用文中的词、短语、句子, 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生1:滋润美艳的江南雪。

师:“美艳”是什么意思?

生2:美丽鲜艳。

师: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江南雪的滋润美艳的特点呢?

生3: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 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 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这里的“血红”、“白中隐青”、“深黄”、“冷绿”写出了江南雪的美艳。

师:说得真好!这里用了一系列表示颜色的词语, 描绘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冬花雪野图, 映衬出了江南雪的滋润美艳的特点。

生4:江南的雪像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 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师:“青春”给我们怎样的感觉?

生5:充满朝气与活力。

生6:富有生命力, 蓬勃向上。

师:“处子的皮肤”有什么特点?

生7:光滑的, 白皙的。

生8:有活力的、健康的。

师:大家品析得真细腻。“青春的消息”写出了江南雪富有生命的活力, “处子的皮肤写出了江南雪的质地、形态。那么, 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朗读呢?

生9:柔美的语调。

(点一名学生朗读“江南的雪, 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师:这位同学的声音很甜美, 如果把有的词语重读一下, 就更好了。大家觉得哪些词语应该读出重音呢?

生10:我觉得“滋润美艳”、“青春”、“壮健”、“处子”这些词语应该重读, 这样可以突出江南雪的特点。

生11:“血红”、“白中隐青”、“深黄”、“冷绿”这些色彩词可以读出重音。

师:同学们找得很准确, 请大家在这些词语下面打上重音标记——实心小圆点。哪位同学愿意再读一读这个片段?

(点另一名学生朗读。)

师:有点情味了!下面请女同学齐读一遍, 注意用平和柔美的语调读出温婉恬静的美感。

(女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 这让我再次感受到了江南雪的滋润美艳。江南雪还有什么特点呢?

生12:蕴含生机。

师:你从文中哪些句子看出来?

生13:“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 有许多蜜蜂忙碌地飞着, 也听得它们嗡嗡地闹着。”这里的“飞”“闹”表现出了江南雪野的生机盎然的景象。

师:你的感受真丰富, 这里的一“飞”一“闹”让人不仅看到了烂漫的冬花, 而且仿佛听到了冬虫的吟唱, 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诵读这一句, 并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

(学生诵读, 沉浸在想象之中)

师:你还可以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江南雪的勃勃生机?

生14:第三自然段写孩子们堆雪人也表现出了江南雪的生机。

生15:这里的一系列动词“呵”“偷”“拍手”“点头”“嘻笑”写出了孩子们特有的动作和神情, 充满了童真童趣, 给江南的雪又增添了一份生机。

师:江南的雪是这样的晶莹娟秀, 绚丽多姿, 给人以优美的感受。 (板书:优美) 那么, 北方的雪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后三段, 用笔勾画出描写北方的雪的句子, 然后说说北方的雪的特点。

生16:北方的雪是独立的。我从这里看出来:“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 却永远如粉, 如沙, 它们决不粘连。”

师:这句话写出了北方的雪的质地、形态, 突出了它独立自由的个性。

生17:北方的雪花是蓬勃地奋飞的, 它就像一位奔放的斗士, 在与严寒作坚决的斗争。

生18:朔方的雪花如包藏火焰的大雾, 旋转而且升腾, 弥漫太空, 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师:这里的“旋转”“升腾”写出了朔方的雪花的磅礴的气势、浩大的声威, 突出了它独立张扬的个性精神。

师:北方的雪蓬勃地奋飞、灿灿地生光, 它旋转而且升腾, 给人一种壮美的感受。 (板书:壮美) 那么, 我们怎样朗读这一部分内容呢?请同学们从语调、语气、重音这几方面谈一谈。

生19:我觉得应用激昂慷慨的语调来朗读。

生20:要读出刚劲、果决的语气。

生21:“永远”、“绝不”、“蓬勃地奋飞”“旋转而且升腾”这些词语可以读出重音。

生22:我认为还有一些词语也应该重读, 如“无边”、“凛冽”、“孤独”、“死掉”、“精魂”等。

师:请大家自己试着读一读, 然后老师请一位同学朗读。

(点一名男生朗诵。)

师:这位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诵深深地感染了我。下面, 请全班男生齐读后三段, 再次感受北方的雪的雄浑俊伟的气势。

(男生齐读)

四、研读探究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用灵动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优美的江南雪和壮美的北方雪。那么, 作者仅仅是在写雪吗?

生1:不是。

师: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的情感, 那么, 作者更欣赏江南的雪还是北方的雪呢? (点击展示问题)

学生分小组讨论。

(点击展示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5年, 当时鲁迅住在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 反动势力猖獗, 此时的北京正处在五四运动退潮后最黑暗的时期, 整个社会处于一片寒冻之中。而此时的南方, 国共两党已经结成统一战线, 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可谓春暖花开。1924年12月30日, 北京下了一场大雪, 蓄着八字须、面容消瘦、嘴里叼着一支烟斗的鲁迅先生来到无边的旷野上, 站在凛冽的寒风中, 神情凝重、目光炯炯地望着旋舞地飞雪, 陷入沉思……18天后, 散文诗《雪》诞生了。

生2:我觉得作者更欣赏北方的雪。因为北方的雪如粉如沙, 他们觉不粘连, 非常独立, 这很符合作者的个性特征。

生3:我觉得作者更欣赏北方的雪。第四段里有一个词“但是”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倾向。

生4:我觉得作者更欣赏江南的雪。因为江南的雪滋润美艳, 蕴涵生机, 给人以美的感受。

生5:我认为作者更欣赏的是北方的雪。因为北方的雪独立, 蓬勃地奋飞, 旋转而且升腾, 俨然一位斗士, 在与严寒作着斗争。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看, 作者更赞赏的是北方的雪, 因为北方的雪实际上代表了一种顽强抗争的精神, 有一种撼天动地的力量和吞天沃日的气势。

根据学生的发言, 教师适时点评, 最后教师总结。

师:大家的发言真精彩, 通过同学们的回答, 老师明白了, 作者更欣赏的是北方的雪, 作者对北方雪的赞美,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是的, 那是孤独的雪, 是死掉的雨, 是雨的精魂。”朔方的雪是孤独的, 它没有奇花异草相伴, 陪伴它的是枯草, 屋顶;它又是不屈的, 滋润万物的雨经过严寒变成了雨的精魂——雪, 仍然在蓬勃地奋飞, 具有雨的坚强与不屈的精神内核。作者既然这么欣赏北方的雪, 那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的笔墨写江南的雪呢?

生6:对比。

师:有哪些方面的对比呢?

生回答。

师 (小结) :江南的雪优美, 北方的雪壮美;江南的雪多绘其色, 北方的雪多状其态;江南的雪主要写它的妩媚风姿, 北方的雪主要写它的磅礴气势;江南的雪温婉细腻, 北方的雪粗犷豪迈,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板书:对比) 在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中, 贯穿着作者一个共同的心声: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表达了作者心中一种奋斗的激情。 (板书:奋斗的激情)

五、演读体验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 我们感受了雪优美的意境, 读解了雪幽深的寓意, 这时候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合作演读课文后三段, 再次感受作者对北方雪的赞美之情。

(点击展示)

(师) 但是, 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 却永远如粉, 如沙, (合) 他们决不粘连, 撒在屋上, 地上, 枯草上, 就是这样。 (女) 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 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 (师) 别的, 在晴天之下, 旋风忽来, 便蓬勃地奋飞, 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 (男) 如包藏火焰的大雾, 旋转而且升腾, (合) 弥漫太空, 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停两拍)

(师) 在无边的旷野上, 在凛冽的天宇下, 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女) 是的, 那是孤独的雪, 是死掉的雨, 是雨的精魂。

(男) 是的, 那是孤独的雪, 是死掉的雨, 是雨的精魂。

(合) 是的, 那是孤独的雪, 是死掉的雨, 是雨的精魂。

六、感悟升华。

师:鲁迅先生就像朔方的雪花一样, 在晴天之下灿灿的生光, 闪烁出一个灿烂辉煌的世界。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痛苦打击时, 想想鲁迅, 也许又会得到前行的力量。在今天课的最后, 让我们来读一段江天的诗, 希望对我们今后的人生有所帮助。

读点鲁迅/你的生活/将充满活力

读点鲁迅/你的生命/将感到充实

读点鲁迅/你将坦荡荡地/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金色花》课堂实录 篇3

《金色花》选自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是一篇充满母子深情的小诗。

学习目标为:熟读课文,整体感知;在多种形式的阅读中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以及探究想象的能力;积累母爱名言、诗句、故事;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学会感恩。

二、教学实录

师:不知道同学们听没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婴儿在出生前问上帝:“明天我就要降临人间了,我是那么弱小,那么无助,我该怎么办呢?”上帝说:“孩子,放心吧,我已经选定了一位天使,她正满心欢喜地期待你的来临,而且,她将用她一生一世的爱无微不至地关心你、照顾你,一直到她生命的尽头。”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天使是谁吗?

生:妈妈!

师:是啊,是妈妈。让我们带着对妈妈的敬意,一起走进《金色花》,去聆听印度诗人泰戈尔对妈妈的倾诉吧。

(教师板书课题及作者,屏幕显示母子图幻灯片,伴《小夜曲》,教师范读课文)

师: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意境。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愿意挑选你喜欢的诗句,与大家一起分享?

生:当你沐浴后,……

……

师:刚才大家朗读了这首优美的诗歌,现在请说说你在读诗时有怎样的感受。

(屏幕显示三个问题)

生:从“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中,我读出了母亲一天没有看到孩子的焦急心情。

……

师:诗歌总是含蓄的,为了更好地理解诗人所要表达情感,请大家相互合作,找出在诗中不能理解、又想知道答案的地方。

(学生六人小组讨论)

生: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一天都去哪了?

……

(教师现场归纳问题,并把问题录入电脑)

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

生:因为孩子虽然为妈妈做了很多事,但他不希望妈妈表扬他。

……

师:大家看,泰戈尔借金色花表达了孩子想要回报妈妈的心愿。老师想就此做一个现场调查:有谁记得妈妈的生日?(约三分之一的学生举手表示知道妈妈的生日)那又有哪些同学确定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呢?(所有的学生都把手举了起来)多么鲜明的对比啊,这说明什么?

生:对妈妈不够关心。

师:但不关心不代表大家不想关心,谁能说说你平时是怎样与妈妈相处的?

生:平时都是妈妈给我做饭,有一次……

……

师:在大家的生活中,还有一个和妈妈同样重要的人,他是谁?

生:爸爸。

师:谁愿意说说自己是怎么和爸爸相处的?

生:……

师:孟郊在《游子吟》中写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寸草虽小也想回报春日阳光。汪国真在诗中写道:“我们也爱母亲,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可以用小草的芳馨、用溪流的欢唱来回报我们的父母。从一杯温水、一句问候、几只刷洗干净的碗盘做起,让爸爸、妈妈感受到你的爱。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诵这首诗吧!

(学生齐读课文)

师:泰戈尔笔下的孩子愿变成“金色花”来回报妈妈的爱。如果大家也可以随意变化,你想变成什么来表达对妈妈深深的爱意呢?

生:我想变成漂亮的发卡。

(教师板书第二朵大大的五瓣花,在其中的一个花瓣里板书“发卡”,以此类推)

……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感恩的事情。(在圆圆的花心中板书“感恩”)比如我们摔倒时别人伸出的双手,失败时别人的一句鼓励,甚至是我们眼中看到的自然美景,以及生活本身,都值得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但是,如果没有母亲,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所以,人们总是用最美好的语言、最真挚的情感来赞美母亲。老师想考考大家:除了泰戈尔的这首诗,大家还知道哪些关于母爱的诗句和故事呢?

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

师:老师也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播放《天亮了》,深情讲述)韩红的歌曲《天亮了》是为一个真实的故事而唱的:在一个旅游风景区里,一辆满载着游客的缆车在高空缓缓地移动着。突然,机器发生了故障,缆车和缆绳瞬间崩裂。说时迟,那时快,缆车从高空急速坠下。就在这生死关头,一对年轻的父母共同将不满周岁的孩子高高举起,当一切尘埃落定,缆车内30多名游客,只有这个孩子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其余全部遇难。可以想象,是爸爸妈妈用他们的血肉之躯为孩子托起了重生的希望。(歌曲转入主旋律,声音调大,留白约十秒。此时,在座教师和学生中很多人已经热泪盈眶了)

师:这对年轻的父母虽然离开了人世,但他们的体温还留在孩子的身上,他们的血液依然在孩子的脉搏里流淌,孩子的性格里有他们的印记,孩子的思维里有他们的智慧。可以说,他们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略停)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最宝贵的。在危急时刻,父母却可以心甘情愿地把它奉献给孩子。老师相信:必要时,所有的父母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让我们带着对父母的深深敬意,来朗读这首名为《母亲》的小诗。(《小夜曲》响起,众生深情朗读小诗《母亲》)

师:假如在座的某位同学将来能成为一名文学工作者,老师希望他的第一篇作品会是《母亲》。因为,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不是由上帝创造的,而是由母亲创造的。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从一首小诗出发,回味了母爱的无私,启迪他们懂得回报,引导他们善于回报。提供话题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现场调查又触动他们的心灵,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受到一次沐浴与洗礼,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式教学理念。

乌塔课堂实录 篇4

《论语》教学实录

一. 导入: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猜一个人物,(老师简要介绍关于孔子的知识)。请同学们说出你对孔子的了解。老师补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之悠久,文化之厚重,思想之深远,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与之相媲美,今天让我们走进《论语》走近孔子,去感受儒家文化之魅力。

二.新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前二则。

1. 请同学朗读,翻译第一则,老师补充。老师在黑板上归纳出重点实词。

2. 老师提问:“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为什么愉快呢?请同学们回答。

3. 学生:学习可以得到很多知识;可以开阔视野;可以了解外面的世界;可以认识很多新朋友等。

4. 老师: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都知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按照孔子的观点,应该是学海无涯乐做舟,对吗,在学习中我们会获得哪些乐趣呢,除了同学们说的,是否还有别的呢,请同学们课后整理出来。

老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从远方来干什么?(学生答:请教问题,看望朋友,旅游等),我们知道“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朋友从远方来是为了研究学问,互相切磋,共同提高。从这句话中我们能明白什么道理?(与人合作的重要性,合作的快乐)

老师:“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生活中总有不被人了解之时,你是怎样对待误解的`呢,你认为什么样的人能称得上是君子?从这句话我们又可以明白什么道理?(宽容之乐,理解之乐)

5. 第一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习之乐,合作之乐,理解之乐)在生活中,我们要去体验学习之乐,合作之乐,理解之乐。如果带着一种发现的眼光,智慧的眼光,你就会感受到生活中的乐趣无处不在。

6. 第一则为何连用三个问句,换成肯定句是否可以?请同学们讨论

7. 朗读后练习背诵。

8. 学习第二则,请同学朗读翻译。老师在黑板上归纳出重点实词。

9. 老师:“吾日三省吾身:”三省是指多次反省,为什么要多次反省自己?在文中为什么只举了三个方面,强调了哪三个字?(学生讨论)(忠,信,习)

10. 老师:我们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反省自己?

学生:今天你帮助别人了吗,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了吗,是否尊敬师长了,是否顶撞父母了,认真预习功课了吗,是否按时完成作业了等等

老师: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做人要经常反省自己,只有不断的反省自己,人才能不断的进步。

9.第二则孔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反省的重要性),我们以前曾问自己:今天你进步了吗,今天你微笑了吗,学完这一则我们可以增加一条:今天你反省自己了吗?

10.朗读后练习背诵。

三.总结: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本节课的收获。

四.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关于《论语》,关于孔子的知识。整理在本子上,也可以打印出来。

《笑》 课堂实录 林莘 篇5

林莘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好,有没有发现,今天的课桌椅和平时不太一样,摆放得,怎么不一样? 生:我觉得是前三排形成了一种面对面的形式,后三排还是按照我们原来的教室的一样坐。

师:对啊,原来我们可能看到的是其他同学的后脑勺、后背,现在你可以看到对面同学的笑脸了,对不对?好,跟对面同学打个招呼。对,后面坐的同学也可以看到这边同学的笑脸了。今天,我们待会儿会有很多的讨论,讨论的时候希望同桌的两位应该这样讨论。(老师和学生静静地、不出声地讨论)待会儿我们讨论就是这样静悄悄地讨论,静悄悄地交流,不要让别人听到你的声音。不要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和交流,不要让我听到你的声音。生自由讨论

师:我还有一个要求,就是同桌两位就是双胞胎,就是连体婴儿,你待会儿站起来的时候,希望我提问,你的同桌也应该同时起立。然后你可以说我同意他的观点,可以你们两个说一样的答案,但我更喜欢的是我有自己的看法,我有自己的补充,我有自己的见解,可以吗?

师:好,记住了,今天的这种学习方式就叫共同体学习。那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正式上课

师:有一段视频,有一段录音,林老师特别喜欢,百看不厌,待会儿也请同学们来看,但看的时候要注意,你们要有一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注意要看到最特别的、最细小、可能一闪而过的那个特殊的、特别的镜头。学生观看视频 师:怎么样?开心吧!刚才这些镜头当中,你最喜欢谁的笑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想你最喜欢的那个镜头的人物他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样子、特别的声音或者特别的动作定格在你的脑海里。师:好,很多同学已经看到了,因为刚才他边想脸上就已经写满了笑意,因为他看到了可爱的、好玩的、有趣的镜头,下面:

1、选择你最喜爱的一个人的笑,2、写完同桌互相交流、点评。时间五分钟。学生写一段话

师:很多同学写完了,别忘了一件事,同桌互相交流、点评,看看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学生继续写。

师:好,现在请林老师在你的纸张上做上记号的同学上台,五位同学。

师:他们读,你们来猜他写的到底是谁。注意不要被别人看到了,不能泄密。

第一个学生读自己写的作文

他笑得很自然,笑得也非常开怀,像九阴真经中的摄魂版一样把我们都逗乐了。师:“九阴真经中的摄魂版一样把我们都逗乐了“他说的是谁呢?不许让其他人看到。

生:我觉得应该是小贝比西西。师:一个答案了。

生:我觉得可能是大帅哥汉森。师:大帅哥汉森,两个答案了。生:我觉得应该是老顽童汉姆。师:老顽童汉姆,三个答案了。生:我也认为是老顽童汉姆。师:好,还有没有第四种答案? 生:我觉得他可能是写哥们俩汉克和杰克。

师:看来,四种答案,四个人大家全猜到了。好吧,那么他到底写的是谁呢?不许公布答案。请听第二位同学读,他们写的是同一个人,你们猜猜看写的到底是谁。第二个学生读作文

他笑得很怪,嘴中还缺了一颗大门牙,人一看就哈哈大笑。师:一看就哈哈大笑,他写的是谁? 生:我觉得应该是大帅哥汉森。师:大帅哥汉森同意吗?都同意的举手。师:你们两个是不是写同一个人? 生:是。

师:那为什么你写的四个人都猜了,他写的就猜一个人。你们两个自己想想看,其他同学也帮忙想想为什么。

生: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翁治炀写得很好,但他没有写出大帅哥汉森的特点,而徐一帆写的缺了那颗大门牙一下让我们想到了大帅哥汉森。

师:说得对不对?虽然他写得无比厉害,你看九阴真经中的摄魂版,我们魂全被他摄走了,结果不知道他说的是谁了。但是他只要一个词,只要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被他抓到了“缺了一个大门牙“,这个帅哥脸上的标志性建筑,大家一下子就猜出他了。一定要写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要写出最特别的地方才能让人一猜就准。

师:你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如果写“他笑的时候经常嗞个大牙“的话就很容易被猜出来,因为他的门牙就两个。

师:所以这就是小小牙洞,与众不同,一猜就中。师:所以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以后写作的时候要抓住人的特点。师:对,保持你的风格的情况下,保持你的厉害的想象与比喻的情况下抓住特别的地方,那你就是超级无敌手了,你会超越他的,因为你刚才写得比他还妙还美呢!掌声送给这两位同学带给我们的启示与启发。

师:好,没关系,照你原版的念,因为你肯定受到前面的启发了。学生读

他笑的声音很奇怪,有的像老鼠的叫声。师:是谁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老顽童汉姆。师:你觉得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老顽童汉姆。师:也是。你说。

生:我觉得是哥俩麦克和杰克。师:他们两个像老鼠叫。生:我认为也是老顽童汉姆。生:我觉得应该是小贝比西西。

师:看来还有疑议,那再听下一位同学的,有没有疑议。生读作文

他笑得时候,脸上布满了皱纹。眼睛眯成了一条线,时不时发出“嗨嗨嗨“这样轻轻的笑声,笑得都快喘不过气来了,身体还前后仰来仰去。师:前仰后合,谁? 生:老顽童。师:再听听她的补充。生读

他十分开心地“嘿嘿嘿“地笑,不知怎么了我总认为那非常地像坏笑。师:非常像坏笑,有没有注意到老顽童的笑声那是不变的节奏,不变的调子,先是“hihihi“后是”嘿嘿嘿“,多么特别的笑声,又是与众不同。现在对你刚才所写的内容做一个小小的修改,看看能不能捕捉到那最特别的、最与众不同的镜头。学生修改

师:谁愿意起来读读刚才我没发现的,相信自己一读就能让人猜出他是谁。

生:他的笑体现出儿童的天真无邪,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师:一个词暴露了秘密“儿童的天真无邪“。生:我认为应该是小贝比西西。

师:对,这不用你猜了,一下子就明白了。但是如果你能抓到小贝比西西还有什么特别的举动那会更好。生:我写的是老顽童汉姆。

师:一下公布答案了,要把悬念留到最后,好,继续读。生:他的笑笑得很天真,虽然人一把年纪了,笑起来还是小孩儿一般的笑,不愧是老顽童啊。师:真不愧是一个老顽童。

生:他的笑十分特别,全身都在抖动,张着大嘴,好像每时每刻都要翻一个大跟头。他的笑带着阴险,他是当之无愧的老顽童。师:当之无愧的老顽童。

师:同学们,我们在细致观察的时候就要学会捕捉那些,一起读,“最细小最特别的描写,让人一闭上眼,仿佛就能看到画面——契科夫“ 学生齐读

师:我们再看看观察的镜头,小朋友笑的时候喘了一口气(西西)。看到他的举动了吗?他的外貌、动作是最吸引人的(汉森)。注意他的声音(汉姆)。而他们俩是笑得那样肆无忌惮(麦克、杰克)。师:同学们你看,在镜头中如果你捕捉到他们特别的声音、动作(老师板书),就可能写出与众不同、千姿百态(老师板书)的笑。下面请大家看一幅效果图。出示投影

师:有图吗?如果你认真读就一定能读出一幅图来,下面请大家认真读。思考谁的笑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要求:

1、同桌配合读。

2、同桌交流,时间三分钟。师:不要让我听到你的声音。开始。学生静静阅读、交流。

师:同学们,这段话都是写人物的笑,但你们看红色部分的字有出现“笑”这个字吗?你怎么看出他在笑?你最喜欢谁的笑?说说你们的见解,你们的看法。

师:请这位同学,哦,他的同桌忘记了。(同桌俩人都要站起来回答)

生:我最喜欢史湘云的笑,因为她在吃饭可是笑得饭都洒出去了。师:应该是喷出去了,是喷气式火箭。那威力该有多猛啊,对不对?

生: 我最喜欢的是探春的笑。因为探春笑的时候手在发抖,饭碗没抓紧就洒在迎春身上。

师:对啊,那一个“喷”的动作,那一个饭碗的“合”就体现了她们的动作完全不受控制。像这样的动作词还有吗?比如说黛玉是笑——岔了气,扶着桌子“哎呦哎哟”地—— 生:滚到。

师:贾母是——搂着。王夫人是—— 生:指着,说不出话。师:薛姨妈是—— 生:撑着。师:对,这一个个动作都让我们看到她们笑得是无法控制,非常开心。还有没有谁补充的?

生:我最喜欢的林黛玉的笑,因为说出了她笑的时候的声音就是“哎呦”

生:我喜欢惜春的笑,因为惜春笑的时候揉一揉肠子,说明她笑得肚子都疼了。

师:说明肠子都纠结了。他们俩说得特别好,一个抓住了黛玉的笑,一个抓了惜春的笑。那老师想问你们,如果我这样写“贾母笑得滚到宝玉的怀里”“宝玉笑得搂着贾母叫宝贝心肝”“惜春笑得喷出了一口饭”“黛玉笑得撑不住气了,茶喷得探春一裙子”,换一下,反正都是写笑,我这样换可以吗?同桌交流一分钟,不要让我听到你们的声音。

师:好,很多同桌同时举手了,我也非常高兴地看到同桌没有举手,你也能提醒他举手,这就是共同体学习。应该可以让同桌的彼此作为老师共同进步,我希望看到这样的共同。

生:我认为贾母后面的笑不应该把话说出来,因为贾母笑了之后搂着宝玉,她为什么要叫“心肝”呢?她应该继续笑。

师:你是说作家曹雪芹写得不好,直接写笑就好了,不要写语言。好的,这是你的建议和意见。

生:我觉得不应该把贾母笑着搂着宝玉和宝玉早就滚到贾母怀里换位置,因为贾母和宝玉年纪相差很大。所以不能换位置。师:所以错乱了,神经错乱了,老的叫小的“心肝“,嗯,应该是小的叫老的”心肝“应该叫”祖宗“了。还有没有不同见解? 生:我觉得史湘云把饭喷出来的那个地方不能调换,因为饭喷出来就显得史湘云笑得很大声很自然,有一些肆无忌惮的感觉。师:对,史湘云的心里就是那样地—— 生:开怀。

师:这与史湘云的性格很相似,相吻合。

生:我也觉得史湘云的笑好,因为不写她喷了一口饭的话人家就不觉得她的笑怎么样了,我觉得那样写更体现了她肆无忌惮地笑和她的活泼开朗。师:对,这就好像一把钥匙配一把锁,那是一一对应的,是人身上所特有的。你们两个还想说吗?

师:刚才有同学说特别喜欢林黛玉扶着桌子说“哎呦“那和林黛玉有什么特别的关联吗?

生:因为只有她才会笑得这么不行了叫“哎呦“,因为她本来身体就不好。

师:对,林黛玉本来就有毛病,什么地方有毛病啊?肺有毛病,所以她“哎呦哎呦“上气不接下气,就像你说的快不行了。而惜春的年龄是最小的,所以她笑得好像肠子都揉在一起了。

师:我们通过声音、动作体现千姿百态的笑,而这笑又是与这个人特有的——有关。生:年龄、性格、特点。

师:对,与他这个的特点息息相关,所以才会形成这样千姿百态的笑。

师:现在我们再看老舍写的“四奶奶坐在那儿,咯咯咯咯地傻笑——————”他会接下去写什么呢?思考一分钟。想出的答案越多越好,不要让我听到你的声音。生:笑得上气不接下气。生:笑得动作都控制不住了。生:笑得前仰后翻。生:笑得旁边的人都笑起来。生:笑得让人觉得她发疯了似的。生:笑得肚子一抖一抖。师:看来是一个胖乎乎的四奶奶。生:笑得从凳子上摔下来,屁股都摔疼了。师:非常的有生活的真实性。生:笑得手一挥,茶杯都碰翻了。生:笑得连人带椅子一起摔。生:笑得嘴都抽筋了,合不拢了。

师:我们听过腿抽筋,没听过嘴抽筋的,好厉害。生:笑得眼睛眯成了弯弯的一条缝。师:美女四奶奶。生:笑得把茶几都碰翻了。

生:笑得坐都坐不稳了,用手扶着桌子。

师:反正四奶奶今天非摔不可,这么多同学让她摔。

生:笑得手不停地挥着,像个指挥员一样,差点把茶杯都弄翻了。生:笑得差点儿一脚把过路的行人踹一个跟头。师:她自己不摔,别人摔。

生:笑得前仰后翻,差点儿摔了一跤,把行人绊倒了。师:反正不是自己摔就是别人摔。有没有不摔的,换一个。生:笑得差点儿两面摔倒。

师:有没有不摔的,保存点老骨头好不好? 生:笑得把眼泪都笑出来了。

生:笑得脸发紫了,脚步有点踉踉跄跄了。生:笑得坐在那里手舞足蹈。

生:笑得使看见她的人也情不自禁地笑起来。

观摩课《笑》下

生:笑得刚卡在喉咙里的水就咽不下去了。师:那就吐出来吧。

生:笑得嘴里都能放下一个鸡蛋。

生:笑得用手指着别人,他们正在表演相声。师:原来她是看相声笑的。师:我们还是看大作家写的,眼睛盯着大屏幕。

师:四奶奶坐在那儿,咯咯咯咯地傻笑着,像只刚下过蛋的鸡。(老舍)

师:怎么样?你喜欢吗?

生:我喜欢,因为他描写得很形象、很逼真。我家养过鸡,刚下过蛋的鸡仿佛要宣告天下一样,就在咯咯咯咯地叫。师:就像四奶奶一样。所以你喜欢。

生:我也很喜欢老舍的比喻,因为他很形象地描写了四奶奶。师:仿佛我们看到四奶奶的声音、样子了对不对。所以我们也可以像作者一样用上一些比喻、夸张。“嘴都抽筋了”

师:用上比喻、夸张(板书)能让千姿百态的笑显得更加生动、形象,仿佛为他们穿上了五彩衣一样。下面我们进入一个梦想剧场,梦想单已经在你们手上了,今天演的是——灰太狼。

师:灰太狼的老婆是红太狼,她要准备生孩子了,想象一下灰太狼在等待的时候护士抱出孩子,灰太狼会怎么样笑呢?护士说“这不是你的孩子”的时候,他又会怎么样笑呢?又传来婴儿的哭啼声,这次终于是小灰灰出生了,灰太狼又是怎么样笑的?小灰灰给吵哭了,灰太狼又会怎么笑?同桌交流这四次笑又什么不同?可以演,不用写。

师:大家讨论地很投入,谁想扮演灰太狼?

师:他当灰太狼,我当阿狸护士,你们就是——对,小灰灰,你们要干的活就是哭。

师:你在门口焦急地走来走去,其他同学要——哭。老师表演护士抱着婴儿走向学生。生:哇哇,我的儿子啊!师:对不起,这不是你的。生:啊啊啊啊。

师:看看他脸上的表情,他笑的表情。师:随后又传来婴儿的啼哭声。学生表演哭声

老师又抱着一个婴儿出来了 师:恭喜啊!这才是你的。

生:真的啊!我的心肝宝贝啊。哈哈哈哈哈。师:你把谁吵哭了? 学生表演哭声

师:又把小灰灰吵哭了。学生惊讶了 师:你没笑。学生笑

师:真是如狼似虎的笑声啊。

师:同学们,看到他四次变化的不同的笑了吗?

师:现在你们合作学习,同桌合作写刚才那位同学的表演,要求:

1、同桌合作,一人写一幕。

2、同桌交流、评改。

师:时间是八分钟,不要让我听到你的声音。

师:同学们写得都很好,但同桌要互相评改。你的同桌就是小老师,小老师们如果同桌的作文好就给他点赞,如果写得不好,你要帮他修改。评改的标准是要符合灰太狼的性格、身份,多用上修辞手法。时间三分钟,不要让我听到你的声音。师:很多同学都懂得与同学分享和交流。

师:现在请大家按顺序站好,老师先来读一个同学的。师:这个同学写了十六个的象声词“额哈哈、啊哈哈、哈哈哈”等,你觉得他写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写得词不对,因为大家都会写声音,应该写他特有的动作。师:哦,大家都会这样写声音。

生:我觉得他的描写的声音的词很好,但应该加上动作更形象。生:我觉得灰太狼的笑是笑里藏刀地笑,如果它得到一种好东西的话它会放声大笑,也就是嘴里含着东西一样。

师:虽然你们都赞同他的象声词用得很好,但灰太狼的笑是富有什么——变化的。即使是同一个人他的笑也是富有变化的。老师又读另一个同学的作文,学生自己读灰太狼说的话 师:不够激动,不像要当爸爸的人。生又继续读

师:可得意了,因为初次当爸爸,那感觉可美了。又一个学生读作文 师:把大叔都当儿子了。学生接着读作文

师:一个是像泄了气的皮球,一个是像急转弯一样,马上变了。说得特别地精彩。

师:请看第三位同学的作文。生读作文

师:原来它捉羊工作后继有狼啦。他写的特别精彩,因为他用五线谱谱了一段曲子。那就是他激动的笑。

师:请听最后一位同学,我最喜欢他的,你们认真听,待会儿告诉我答案和原因。生读作文

师:他哪里写得特别精彩?

生:我觉得他把平时红太狼用锅砸灰太狼的情景用上了。师:对,这就符合了灰太狼的形象。生:他写心理描写很好。师:怕老婆的灰太狼。

生:我觉得要加上一个“平底锅”就更能体现灰太狼怕老婆。师:怕得魂飞魄散了,时刻都想着平底锅。

生:写出了红太狼的个性,红太狼很爱儿子,儿子有什么事情肯定会把灰太狼打飞的。

师:掌声送个四位同学,有开心的笑,有激动的笑,有尴尬的笑,有不好意思和害怕的笑。多么复杂的笑,即使是在一个场景中,那笑也是富有变化的。谢谢他们。

师:刚才他们通过最细小的镜头写出了他们千姿百态的笑,又写出了符合人物性格的千变万化的笑。生活中我们离不开笑,但笑真的只带给我们好运吗?还记得这篇课文吗?——《小木偶的故事》 师简介故事

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不能乱笑。现在我们来看看《不要再笑了,裘裘》。师读故事

师:谁愿意当裘裘? 生读裘裘说的话 生1:没问题,妈妈。师:还可以再萌点。生2:没问题,妈妈。师:对,就这个裘裘了。师生继续对话 师:留着口水说。生读

师:留着口水可怜兮兮地说。生读

师:请问熊来了,裘裘你现在该怎么办? 生:我觉得我应该继续装死,不能再笑 了,再笑的话熊就立马又扑上来了。

师:你不能再笑了,你控制得住吗?死到临头了,不能再笑了。你们猜猜裘裘会怎么样呢?

生:我觉得裘裘会趴地上一动不动地装死。师:还有没有不同的答案呢?

生:我认为裘裘会趴在地上装死,然后使自己变得很冷,让大熊误以为它死了。师:真死。

生:我认为裘裘它现在也笑不出来,它使劲地捂着嘴巴,装出自己不想笑的样子,让大熊以为它真的死了,自己走开。师:大熊肯定识破这一套。

生:我觉得它应该知道大熊在旁边蹲着,它就在安安稳稳地睡一觉,等大熊离开。师:睡觉,啥都不想了。

生:裘裘会和大熊耗时间,因为熊饿了才出来捕食,而熊饿得受不了了就会放弃,去寻找其他猎物。师:这样裘裘可以侥幸逃一命。

生:裘裘在那儿一动不动的,大熊不耐烦守着,于是就离开裘裘找其他食物,裘裘趁机用最快的速度跑回到自己家去了。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绘本从头到尾都在讲一个字“笑“,那故事的结果是否与笑有关?请大家注意看,突然大熊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大家读”好惨啊!“ 师生继续读

师:你看故事题目叫什么?——《不要再笑了,裘裘》那到底要笑吗? 生:要。师:对,就连—— 生:凶巴巴的大熊也要笑。师:你们说呢?还有想说的吗?

师:你看,这个故事就是围绕笑展开的,生活中希望大家能笑口常开。

师生一起读《小花的信念》

师:对,那笑是有力量的,有魅力的,是大熊都渴望的,能改变冰冷石块的心情。你们看。师出示动物们的笑

师:生活中你们有碰到可笑的事吗?下课后大家可以一起分享。也可以编一个故事、写个童话剧或者写一首小诗。师:最后,我们笑着和老师们说再见。

师:我们可以唱着那首歌回家。请把你的歌带回我的家„„

板书:

声音 千 千 比喻

姿 变 百 万

于永正课堂实录 篇6

作者:永安中小

点击数:577

发布日期:2009/12/6 18:32:36

师:今天早上,我发现一们四年级的小朋友把一块吃剩下的面包扔进了垃圾箱。(出示一块只咬了两口的面包)你们说,这事应该如何处理?如果被你碰到了,你打算怎么办?——说自己的心里话。[评:于老师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撷到说写训练的题材,使学生感到这种训练既亲切又实用。由此可见:训练题材何处找?处处留心皆材料]

生:我准备把面包拾起来,交给校长。生:我准备写篇稿子,提出批评。

生:我会告诉这们同学,农民种粮食很辛苦,不应该浪费。师:你打算当面劝告,是吗?——请大家接着说。

生:我将把这件事告诉校长,并请校长在全校大会上告诉大家要爱惜粮食。师:浪费粮食的现象时有发生,人人都要爱惜粮食,是吗?以上的同学都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不错的,还有部分同学不举手,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小诚,你准备怎样处理?

生:(站起来)我„„ 师:(鼓励地)说心里话,没关系。生:我不敢问„„(笑声)

师:小诚不是不想问,而是不敢问,胆子小。要锻炼自己的胆量和口才。[评:在言语交际训练的过程中,于老师不光给优生提供充分展示的机会,而且还兼顾到那些性格内向、不爱讲话的孩子。其实后者是最容易“被遗忘的角落”,而于老师却没有遗忘他们,这是很值得效法的]——同学们,刚才大家说了不少处理意见。你们 认为哪种办法比较妥当?

生:(齐答)劝告。

师:这件事,当面劝告一下比较好,当然,写稿子,报告老师或校长也不失为好办法。不过,当面劝告,(板书:劝告)不能耍态度,要以理服人。(板书:以理服人)[评:怎么劝告人?必须以理服人。以理服人是这次训练的核心内容。要做到说理充分,娓娓动听,使人怦然心动,这不光是个说话技巧的问题,关涉到一个人的思辩能力。由此看来,语文课中的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是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的,思维训练是不能离开语言训练孤立进行的。]如果请你去劝告,你准备讲哪些道理?对了,有人告诉我,这位扔面包的同学姓李。咱们就叫他晓理吧。(板书:晓理)你准备讲什么,先列个提纲。这叫发言提纲。(生写,师巡视。)

师:哪们同学说说你列的提纲。生:我先请晓理背古诗——《锄禾》,再根据古诗教育他粮食来之不易。师:你们是同学关系,“教育”这个词换成什么更合适?——请你自己考虑。生:把“教育”换成“告诉”。师:对了。[评:在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教师随时指出其用词不当之处,并通过推敲,帮助他们选用准确的词语,这是最切实际的语言文字训练的形式之一。]——这是第一条。还要告诉他,把粮食加工成面粉到做成面包,不知道要经过多少道工序,不知有多少人做„„

师:不知经过多少人的手。

生:第二条,告诉晓理,粮食的用途很大,谁能离开粮食?粮食是宝中宝。师:很好。(板书:2、粮食的用途)民以食为天,这是至理名言。除了供人们吃,还能干什么?知道吗? 生:做点心„„

师:粮食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可以做糕点、酿酒,还有,你们知道吗?好多药品都是用粮食做的。我们吃的味精也是从粮食中提炼出来的。总之,没有粮食,人类 就无法生存。

生:我请晓理算一笔帐,每个同学每天扔掉一块面包,那全国将浪费多少粮食?浪费是一种可耻行为。

师:这笔帐算得好!这真是一个天文数字!(板书:3、算帐)诸葛亮曾告诫他的儿子:“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简朴,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美德。浪费是可耻的。[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话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俗语:厚积而薄发。教师平时有了丰厚的积累,教学时便可随手拈来,为我所用。此即一例。不是现用现学,而是学了备用。谁知道哪块云彩会落雨呢!]

生:虽然我国现在经济发展较快,但还有很多人吃不饱。

师:有些贫困地区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这一点也放在第三个方面说说。这也是一笔帐。生:我给他讲一个革命故事,红军长征时„„

师: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讲;如果时间不允许可以提示一下:你不是学巡“马背上的小红军”吗?那位小红军就是因为没有粮食吃而饿死的!还记得他干粮袋里那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吗?这可以算第四条。(板书:4、记住过去)

生:面包是用爸爸、妈妈挣来的钱买的,爸爸、妈妈挣钱很不容易。

师:这一点补充很好,可以把它放在第三条。大家想得很周到,讲得很有道理。我如果是晓理,听了以后,一定会心服口服的。大家谈了这么多,集中起来大体分四个方面。我们当面劝告晓理的时候,就从这四个方面讲。现在,请看看板书,回顾一下我们刚才讲的内容。待会儿,我扮演晓理,请你们来劝告我。(生笑)(生熟记黑板上板书的内容)

师:现在我当晓理。谁借条红领巾给我戴戴?(师戴红领巾)我是谁? 生:(齐答:晓理)

师:是于晓理。懂得道理。(板书:于晓理。众笑。)劝的时候,千万别说“于老 师您不应该扔面包”。(生大笑)现在,我请一个同学到前边来劝说晓理,其他同学在下面听,允许插话,都要参与,看谁有口有心,能说会道。[评:不是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是“允许插话,都要参与”,较好地处理了点与面的关系,提高了训练的效益。]——于婧,请你到前边来。(婧摇头)

师:我不喜欢摇头,我喜欢听“让我来试试”。(婧勇敢地走上讲台。老师鼓励她大胆一点。)[评:既教书,又育人。这不只是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遇事不胆怯,不退缩的心理品质。]

生:于晓理同学,这是你扔的面包吗? 师: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众笑)(一生站起来插话:小同学,请问你是哪个班的,叫什么名字?)

师:我是四(1)班的,叫于晓理。生:晓理同学,你扔面包是不对的。

师:我扔面包关你什么事!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众笑。婧一时语塞。师指出:对别人做的事发表意见,应从自己这个角度说,坚持“我”的说法,而且态度要诚恳,要这样说:晓理同学,你把面包扔了我感到太可惜了。如果直接指责对方,就会顶牛,激发矛盾。)

生:于晓理同学,我觉得把好好的面包扔了太可惜了。(师插话:这样说,对方就不至于抬扛了。)[评:劝说别人是一种语言艺术。要想取得比较好的效果,除了态度诚恳外,还要说得委婉,让人容易接受,于老师的这一点拨得非常重要的。]你想想,你妈妈在工厂里辛辛苦苦地工作,一分一分地挣钱,你妈妈知道了会怎么想?

师:妈妈知道了会生气,会狠狠地批评我。(众笑)(这时于老师立即提醒于婧:看看黑板上的提纲,应该先讲什么?)生:于晓理同学,你知道吗,粮食可来之不易呀!农民辛辛苦苦地耕地,播种,施肥,浇水,„„收割,(师插话:脱粒,晒干。)付出了多少汗水呀!咱们上一年级学过一首古诗——《锄禾》,你还记得吗?

师:记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小姐姐,我错了,我不该浪费粮食。(众笑。一生插话:把粮食加工成面包,不知要经过多少道工序,经过多少人的手!)

生:粮食的作用可大了。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粮食除了可以吃,还可以酿酒,做点心,制造药品呢。(一生站起来补充:还有提炼味精。粮食是宝中宝。)我们生活虽然好了,但也不能忘记过去。还记得咱们学过的《马背上的小红军》吗?(一生插话:如果我们一人扔一块面包,全国会浪费多少面包呀!)

师:(拿起桌子上的面包)小姐姐,同学们,谢谢你们的帮助,从今以后,我再也不浪费粮食了!我错了。(说完低下了头。笑声。)师:(取下红领巾)我现在不是于晓理了。(笑声)于婧态度好,讲得好,同学插话补充得也好。

师:同学们,浪费粮食的现象较普遍,不光是晓理一个人。第一节课开始的时候,有的同学想写篇稿子,对这种现象提出批评,我认为很有必要。这样吧,咱们给全校同学写一封公开信,让每个人都认识到粮食来之不易,认识粮食的作用,都能珍惜粮食,怎么样?

生:(齐答)好!

师:我刚才说了,咱们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来着? 生:让全校同学认识粮食来之不易,粮食是宝中宝,(师插话:粮食的作用)都来爱惜粮食。师: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在信中就必须将粮食来之不易、粮食的作用写清楚,这是重点。格式和一般书信一样,为了区别于其它书信,第一行可写上“给全校同学的一封公开信”。

生:以谁的名义写?

师:以个人名义写吧,写的时候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随时提出来。请抓紧时间写草稿。生:于老师,我给市长写封信行吗?

师:可以。让市长在“世界粮食日”那天发表电视讲话,呼吁全市人民爱惜粮食。

(生写草稿,师巡视,个别辅导。多数学生写好之后,教师当面评改了两篇草稿,下面是评改其中耿臻一篇的实录。)生:(读草稿)给全校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师插话:“这是个题目。”)亲爱的同学们:上星期上午,我校四年级的晓理同学把一块只咬了两口的面包扔了。(师插话:“在公开信里不要点同学的名。”)五年级一班的于婧同学见了,挺身而出,进行劝告。(师插话:虽然制止这种不良行为需要有点勇气,但还不是和坏人作斗争,用“挺身而出”不合适。可以改为“诚恳地提出了批评”。)[评:这又是帮助学生推敲词语的一个精彩的例子。用词贵在恰如其分,不到位不行,过了头也不行。]其实,这种浪费现象很普遍。在我们学校的垃圾箱里经常可以看到发霉的馒头、包子、点心„„我们应该大声疾呼:不要浪费粮食!同学们,粮食是宝中宝。“民以食为天”。我们一天三顿饭,哪一顿能少了粮食!再说,粮食来之不易呀!它是用农民的血汗换来的。(师插话:你没有把粮食的作用讲全,它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可以做饲料呢!读完后补充上去。)咱们一年级就学过一首古诗,(师插话:“这一句应这样说:‘还记得我们一年级学过的那首流传千百年的古诗吗?’”)诗中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粮食收下来再加工成面包,又不知要经过多少人的手!同学们,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是有了提高,可是还应当勤俭节约。小学生行为规范里讲得很清楚,要爱惜粮食。(师插话:“这里加上一句:‘我国人均占有粮食不多,每年还要从国外进口一部分粮食。’”)现在一些贫困地区还没解决温饱问题。还有,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曾经报道过世界难民缺乏粮 食的问题。当看到一幅幅骨瘦如柴的和我们同龄的孩子托着饭碗向别人乞讨的时候,(师插话:“前面有‘一幅幅’,后面就该加上‘画面’二字。要不,就把前面的‘一幅幅’画去掉。”)浪费粮食的同学难道不为之震动?(师插话:“有些电视节目应当看,耿臻同学看了,不仅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作文中用上了,很有说服力。”)同学们,也许有人会说,馒头我是用自己的钱买的,我扔了与别人没有关系。不对!父母挣钱容易吗?我们也应当珍惜父母的血汗呀!同学们让我们都来节约粮食,爱惜粮食吧!此致敬礼。五年级一班耿臻,1995年3月16日。

师:耿臻的信一是道理讲得较全面,较深刻;二是措词恳切,有力,感情真挚,有说服力。其他同学再看看自己写的,看看有没有疏漏的地方,修改好了,再抄在作文薄上。[评:于老师在课堂上经常使用这种随机面批的方式。学生当众读,教师随机改,受益面大,效率较高。由于是随机改,这就要求教师有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敏锐的语感。但也不是高不可攀,只要我们勤学苦练,不断实践,就能够不断提高我们的随机面批水平。]为了达到让全校同学都爱惜粮食的目的,除了写信,还可以把刚才于婧劝晓理不要扔面包这件事写下来,写一篇记叙文。同学们看了同样会受到教育,下次作文课咱们就以《劝告》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有空儿,你们先写好草稿。

[总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师要不断端正教学思想,正确处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怎么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呢?我以为,于老师的“一块面包”说写训练课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一是要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撷取具有典型意义的说写训练材料。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谈薄了,尤其是乱扔面包等食品的现象时有发生,抓住这一现象对学生进行教育是很有现实意义和典型意义的。二是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让小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三是教师不光训练学生的说写能力,还注意抓学生非智力因素,以形成其良好的心理品质。

换个做法和说法

于永正

一年春节,我到一位朋友家拜年。吃饭的时候,朋友的孩子一失手,碗掉在地上,“哗啦”一声,碎了。

朋友生气了,说:“看你!做什么事都是冒冒失失的,连个碗也端不住„„”

孩子不安极了,要哭。

孩子的奶奶却笑着说:“碎(岁)碎(岁)平安!碎(岁)碎(岁)平安!再找个碗来!”

一句话,说得大家都高兴起来。家里立刻又洋溢着节日的祥和气氛。

我佩服朋友母亲的说话艺术。一句“碎(岁)碎(岁)平安”,把由孩子打碎碗而带来的“晦气”,转化为吉祥。我们当老师的,每天不知要讲多少话,处理多少事,有些时候,有些事情,是不是也应该“换个说法”、“换种做法”?

一天,我到一所小学听二年级的一位老师教《我的爸爸》。我坐在教室的后面。和我同桌的是一位小男孩。

“是你一个人一张桌子,还是你的同桌今天没来?”我轻声问。

“自己。”他说,语言的简洁说明的不是他的表达能力强,而是局促和羞怯。二年级的孩子还不会认识到“事以简为止,言以简为当”。

我明白了,他在班里肯定是“好动分子”,是个“不受欢迎的人”。

老师开始讲课。当她讲到李大钊教育女儿学习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那一段时,瞅了我的“同桌”一眼,说:“咱们班有个别小朋友,学习就不能一心一意,而是三心二意。”

老师的本意显然是好的。她是想:“联系实际”,教育这位小朋友。是呀,讲到这里,提醒学生改过,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况且老师的语气又是极柔和的,没有半点儿严厉。

可是,事与愿违。小男孩一句“回敬”的话,宣告了老师教育的失败。只见我的“同桌”,脸一红,头一歪,嘟囔了一句:“谁三心二意了?”

这使我记起一位教育家说过的话:当学生意识到老师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种说教往往是失败的。

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做:请这位学习不用心的男孩读读李大钊教育女儿的这一段话。如果读得尚可,及时予以肯定;如果读得不令人满意,及时纠正、指导,直到读得较好时。不妨说一句:“这次你读得真好。只要用心,什么事都会做好的。”这样效果可能会好得多。“文贵自得”,“书忌耳传”,这些古训,我们是万万忘不得的。

还有一天,我到一所学校听一位老师教《金色的细雨》,生字学完了,老师请一位学生读生字卡。一个“柁”字挡住了去路。

“谁来告诉他?”老师问。

一位学生站起来,把正确的读音告诉了处境尴尬的同伴。随即,老师让他连读三遍。

“记住了吗?”

“记住了。”

接着写生字。生字写完了,临下课前,这位老师又把“柁”的卡片举起来,请开始读错了的那位学生读。多么负责的老师啊!但我也担心,生怕他忘记了读音,经不住老师的“突然袭击”,再次陷入尴尬境地。学生读对了!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可是,没想到老师却沉着脸儿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学习一定要用心。”

这位学生灰溜溜地坐下了。

开始读错了,经同学的帮助而终于记住了,应该表扬嘛!可是得到的却是老师带教训语气的话!老师假如这样说;“你的记性很好。”或者说:“我为你终于牢牢记住了这个字而高兴。”那,该生又会是一种什么心情、什么表情啊!

有些时候,有些事情,我们的确应该换一个说法、换一个做法。

 新转到我班的刘合金,是名副其实的“合金”,硬得很。教数学的刘主任问他上课为什么随便说话,他说:“谁讲了?都是同位的先惹的我嘛。”刘主任问他作业怎么又乱又脏,他说:“那是因为钢笔‘拉肚子’,写着写着就滴水,我不是故意乱画的。”刘主任的鼻子差一点被气歪,说:“你呀,是瞎子盖被——反正都是里(理)儿!”这句歇后语虽然不大文明,用在这里却十分恰切。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不到一个星期,全校老师都知道刘合金是个作业潦草、且又不讲理的角儿。

可刘合金倒无所谓,走路依旧昂着头,脸上依旧带着恬然的笑。一副“什么千里不千里的”表情。

我决定唱一回儿“白脸儿”。

“听说你的钢笔闹肚子?”一天,上语文课的时候我问他。“我是修理钢笔的专家,能不能让我看看?”

他难为情地从文具盒里取出来。我一看,笔帽上的卡子没有了,笔舌头也少了一块。

我说:“原来你的钢笑是位‘残疾人’啊!我这个专家也无能为力了。我不会‘断肢再植术’。这样吧,把我的钢笔借你用。哎,我的笔可是名牌哟!笔尖和你一样,也是‘合金’的。据说,有百分之五十的黄金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好笔,怎么能写好作业呢?”

他死活不要我的钢笔。我用命令的口吻说:“你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借期一个学期,放寒假时还我。”

不久,科任老师都说他的作业变干净了。虽然字写得还不尽如人意。一个学期下来,不但我的钢笔完好无损,而且他的文具盒里再也找不到“残疾”的文具了,看不到脏兮兮的橡皮了。

我望着他那淡淡的眉毛下一双细细的、聪明而又淘气的眼睛,在心里说:“白脸儿”,我唱对了。

但是,这决不是说“唱白脸儿”优于“唱红脸儿”。该唱什么“脸儿”,要视学生、视情况而定。唱红脸儿不行,则唱白脸儿;唱白脸儿不行,则改唱红脸儿。这都叫“换个做法”。

一天,我路过教室门口,发现刘云站在教室门口,头低着,鼻涕从鼻孔里探出头来,一个大书包拎在手里。

“是迟到了,还是犯错误被老师撵出来了?”

“迟到了。”他轻吸了一下鼻子。

我推开门,对正在上数学课的侯老师说:“迟到了,敢进校门,敢在教室门外喊一声‘报告’,需要多大的勇气!就凭这一点,我看是不是让刘云进教室听课?”侯老师点头同意。

我对全班学生说:“我小的时候,有一天,迟到了,连校门也不敢进;在大门口转悠了半天,又背着书包回家了,我不如刘云。”

刘云把鼻涕迅速擦掉,偷偷地笑了。

一句话,化“窘迫”为“轻松”。而且,在我的记忆中,刘云从此再也没有迟到过。

这样的事例很多。记得有一次我请两个学生在黑板上默字。其中一个学生把“尤其”写成“由其”。同学看了“哧哧”地笑。我没有批评他把“尤”字写错了,而是对这位学生说:“你成心想考考于老师,看我会不会写‘尤其’的‘尤’字,是不是?“他先是一怔,然后对着“由”字看,片刻之后,恍然明白了,连忙将“由”字擦掉,改成“尤”字。

我抚摸着他的头说:“我知道,你是会写这个字的。”

一次我到新沂市新安小学上课。我请一位学生读课文。有一个句子她一连读了三遍都没读正确,把其中一个“破”字丢掉了。同学们笑了,她却莫名其妙。我说:“由于你太紧张了,丢了一个‘破’字。再来遍。第四遍万一还读不好也不要紧,因为还有第五遍!”

她认真把这个句子看了看,又读了一遍。这一遍读得既正确,又流利,声音还响亮。

我说:“请你介绍介绍你取得成功的经验好不好?”

她腼腆地说:“把字看准,多读几遍。”

张庆老师评论说:“明明该批评,却变成表扬。这个细节耐人寻味。”

1997年教师节前夕,1975年毕业的六年级二班的学生在大马路小学聚会。来自北京、太原、石家庄、常州、连云港以及徐州本地的30名学生相聚母校,坐在22年前他们读过书的教室里,自然是感慨系之。他们中,有的22年未曾见面,有人已经叫不出名字来了。一个魁梧的小伙子紧握着我的手问:“于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怎么不记得?你叫李明,咱们班的小画家嘛!”

学生告诉我,李明现在是大画家了,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通过自学,他已拿到美术大专文凭,学业有成,事业也有成。

李明说:“上小学时,我常常为数学考不及格而烦恼。于老师,您还记得吗?有一次,我正对着没考及格的数学卷子落泪,您拿着我的美术作业——对教数学的老师和全班同学说:‘李明李明,画画真行!’我听了,心里不知有多么感动!从那时起,您经常要我为班做黑板报插图。您站在黑板报旁边夸我的时候,是我腰杆挺得最直的时候。从此,我便天天画。没有您的那句话,就不会有我的今天啊。”

我说:“人不可能什么都好,也不大可能什么都不好。有长处,发展长处,就会对社会有用。发展,主要靠自己。如果你不奋发,不孜孜以求,才不会有今天呢。我呢,只不过在关键时候,鼓励鼓励你罢了。”

李明说:“要知道,您是老师啊!同样的话,出自老师之口和出自旁人之口份量不一样啊!说内心话,我们现在见到您的心情还和上小学时见到您一样!”

没想到,在他失败、伤心的时候,我换了一个角度,换了一个话题,说了一句“李明李明,画画真行”,就使他鼓起生活的风帆,而且鼓出了出息。

不妨“换个说法和做法”,不是迁就学生,更不是不要直截了当的批评,包括严历的批评。这要看时机、场合(特别是学生的处境)以及老师的心境如何。其中,老师的心境最为要紧。老师没有良好的心境是较难做到的。老师的良好心境哪里来?它来自老师的善解人意,来自老师对学生的体谅,来自老师的豁达与宽容,耐心与冷静,诙谐与机智。

有一天,著名校外辅导员王遐方到一所小学去作报告。一进校门,见两位小朋友歪戴着帽子在打闹。王遐方不动声色,走到这两位小朋友跟前,弯下腰问:“小朋友,看看王伯伯的帽子戴得正不正?”两个小朋友立刻会意,连忙把自己的帽子戴正了。王遐方慈爱地抚摸了他们一下。两个小家伙向王伯伯道了声“再见”,跑开了。

《乡愁》课堂实录 篇7

师:有人说,拿起一本中国的诗集,轻轻抖一抖,便会从中落下许多个愁字,于是当空明月是愁,人在天涯是愁,无边丝雨是愁。乡愁是出门在外的游子萦绕心间的情愫。同学们能背诵几首描写乡愁的古诗词吗?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在日暮斜阳下,在清风明月中,倾诉着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那是古人的乡愁。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所写的现代诗《乡愁》,去感受作者在诗中创造的感人意境。

(教师出示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品读意象,理解意象所承载的情感;2.结合自身的体验,展开联想、想象,描绘诗歌呈现的一幅幅图画,感受美的意境;3.借助背景资料,从“文化”层面品读乡愁)

二、明确基调,读出乡愁

师:学习诗歌,我们首先要关注诗的感情基调和朗读节奏。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思考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生: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是缓慢的。

师:自由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想一想每一节诗要读出什么样的情感?

生:我读出了诗人外出求学时对母亲的思念。

生:我读出了诗人与新婚的妻子离别时对妻子的不舍。

生:我读出了诗人因母亲去世阴阳永隔时的痛楚之情。

生:我读出了诗人对大陆故乡的思念。

师: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呢?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的绵绵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这一点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

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织诗,四个时间序词也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

三、圈划批注,寻找意象

师: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愫,这种感情看得见吗?看不见摸不着。要想将这种抽象的情感表达出来,就要借助一些形象的事物,这就是意象。我们在学习《一个深夜的记忆》时,讲了意象是什么?那首诗的意象有哪些?

生: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中的意象有“月光”“阳光”“风”“弓弦”“黎明”“河岸”“山影”“星”“旷野”等。

师:同样,《乡愁》这首诗为了表达“思乡”这一情愫用了哪些意象呢?这些意象又承载了怎样的情感呢?请再读全诗,并进行圈画批注。

生:这首诗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寄托乡愁。

师:这些意象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任选一个意象细细品味。

生:我选的是“邮票”,乡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邮票富于感性,整个乡愁凝聚在一张邮票上。

师:邮票是家信的局部,但它比整体更有想象的启发性,更美,更有感情的分量。诗人的母亲两次逃难,丈夫都不在身边,孤零零一个人带着独子跑遍千山万水。中学时期,每次从朱氏祠堂返校,母亲总是殷殷送别,然后伫立山头,一直守望着孩子走下山去绕过谷底,消失在另一座山后。小小的邮票寄托了深深的母子之情。

生:我选的是“坟墓”,前面的邮票、船票虽有阻隔,但还能通信,将来还有希望和母亲、妻子团聚,但“坟墓”这一意象写出了天人永隔的悲哀。

师:你的品读很精彩。诗人选取的四个意象寄托了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从家愁到国愁,乡愁在时序的更替中越酿越浓。

四、含英咀华,品读意象

(一)品析叠词之美

师:作者这些意象选得都比较小,即使“坟墓”“海峡”这些大的意象,也加上了一些限制性的修饰语,请找出这些修饰语。

生:修饰意象的词语有“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

师:读一读这些修饰语,邮票是“小小的”,船票是“窄窄的”,坟墓是“矮矮的”,海峡是“浅浅的”,这些词语普通却耐人寻味。任选一处来体会一下这些叠词的作用。

生:我觉得“小小的”用得好,写出了邮票的形状之小。诗人少时在外求学,写信可寄家中。

师:发现得好,邮票自然是小的,但如果删去“小小的”,感觉会如何呢?

生:删去后变成“小时候,乡愁是一枚邮票”,读起来好像差了点什么。

师:“小小”中似乎有大大的什么?大家再读读。

生:小小的邮票如那小小的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对了,邮票越小,离愁越多,思念越浓越深,小小的邮票里凝聚着他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与依恋。

师:说得好。“小小”“窄窄”“矮矮”这些词语既是这些物象真实的情形,而也正是诗人用这些看似小的物件来衬托一种沉重的情感。我们再来看一下“浅浅的”,先看一看真实的海峡。

(教师出示材料:台湾海峡长38千米,宽19千米,平均深度100米)

师:台湾海峡并不浅,诗人为什么说是“浅浅的”?

生:“海峡”尽管很深,但在诗人的心里,大陆和台湾人的情感是亲密的,所以深深的海峡因为心的贴近而变浅了,似乎很轻易便能越过。因此用“浅浅”修饰“海峡”,寄托了诗人对两岸统一的美好愿望。

生: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70年代初期,由于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尽管两岸人民心心相印,诗人在当时却看不出任何迹象可以回到故乡去,因此海峡虽浅犹深,写出了海峡两岸依然无法沟通、无法融为一体的惆怅。

师:你的知识面很渊博,能结合写作背景品读诗歌。台湾海峡与太平洋比起来太浅,而偌大的太平洋阻隔不了中美两个大国的交往,这浅浅的台湾海峡却阻隔了同根兄弟的来往,让两代人在精神上承受了沉重的悲剧,多么令人痛心。余光中的父亲去台湾的时候大概是50多岁,他在台湾去世时90多岁了,一直盼望回来,却一直没有能再回来。所以“浅浅的”表达出有家难回的沉痛,诗人对回归充满了期盼,又对无法回归的现实充满了无奈。

(二)品味音韵之美

师:一首《乡愁》,深深刺痛了海峡两岸所有互相对望着的眼睛,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而且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乡愁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为了表达出浓浓的思乡之情,除了意象和修饰语的选择,还有哪些词值得我们关注?

生:“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个“头”字能换成“边”吗?

师:你的发现很独特,请大家读读看,细细品味,说说你的理解。

生:我认为不能。“头”是尽头的意思,“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给人的感觉是距离的两个尽头,非常遥远,非常沉重。而“边”字轻飘飘的,“这边”“那边”“外边”“里边”无法传达距离遥远、生离死别、隔岸相望所带来的沉重的情感。

师:说得真好,汉字就是这样,相同的意思因为音韵的不同就会一个顿挫,一个轻快。

生:我发现诗歌四个章节有三个章节的结句都在重复“这头”“那头”,读起来很有味道。

师:这是“复沓”的手法,诗人用这种手法和排比的结构使得诗歌的内涵有了一种递进的深化。《乡愁》这首诗字里行间渗透着中文的音韵之美,要读得低沉,略带哀伤,我们来读一下,读出距离的遥远和情感的沉重。

五、联想想象,感受意境

(一)融入体验,感悟乡愁

师:刚才我们从意象的选择方面解读了这首诗,我想问一下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乡愁的体验呢?

生:我是住校生,我老家在涟水。有时早晨被冻醒,透过被子的一角向外张望,在地上发现了被我蹬掉的被子。若是在家,妈妈晚上总会到我的房间来几趟,帮我盖好被子。我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凉,每年冬天,妈妈都会用生姜和红枣为我熬甜甜的红枣汤驱寒。我的乡愁是妈妈为我轻轻盖被子的温暖,是一杯杯暖暖的红枣汤。

生:学校河畔的依依杨柳萌发了一树树鹅黄的芽苞,在我的家乡,门前也有一棵棵杨柳,我每年都从它们身上寻觅春踪。到了初夏,栀子花的香味让我想起在家的时候,妈妈总是用清水将栀子花养在瓶子里,整个家都有淡淡的花香。我的乡愁是早春这一堤随风飞舞的嫩柳和初夏淡淡的栀子花香。

师:同学们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自己的乡愁,也可以选择意象创作《乡愁》。

(二)展开想象,描绘乡愁

师:好的诗歌是读不尽的,它还需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飞翔。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个诗节,但是每一个诗节都凝聚着作者一生的沧桑和难以言表的哀愁,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诗节,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出余光中所营造的那一幅幅画面,进一步感受诗人为我们创设的动人意境。

生:我描绘的是第二节诗的画面,我想象的是诗人和他的新婚妻子离别和重逢的片段:当渡船解开缆绳,风笛催促着客船远行,“我”站在码头,紧握着船票,只等你前来相送。在茫茫的渡头,翩翩地你走来,宛若一朵白莲。“我”的新娘,你目送着“我”渐渐地离岸,脉脉的眼睛里流动着波光。水阔,天长,对“我”挥手。在“我”远行的无数个日夜,你是否会在对岸苦苦守候接“我”的下一班船?在不久的将来,在荒芜的渡口,有一天,“我”定会手握着船票,渐渐靠岸,对你招手。

师:你的想象很动人,抓住了离别的刹那,化用了诗人的一首诗《当渡船解缆》,描绘了新婚离别的恋恋不舍和刻骨相思。“窄窄的船票”里既有别离的惆怅,也凝聚了重逢的喜悦。

在这四节诗组成的画面中,老师喜欢最后一幅,每当读到第四节时,我的脑海里就出现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于右任先生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当时他的妻子和长女却留在了陕西的咸阳。于右任先生到了晚年,特别想念大陆,想念他的家乡,想念他的妻子,想念他的女儿。他常常登上台湾的高山之巅眺望大陆,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任泪水肆意地流淌。他多么想回去看一看家乡,看一看家乡的亲人,看一看故土的一草一木啊!但是,他想回却回不去啊!一湾“浅浅的海峡”却铸成他永远的遗憾!在他去世之前,曾写下一首哀诗: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于右任《望大陆》

和于右任相比,余光中是幸运的,在多方努力下,1992年,余光中终于跨过台湾海峡,重返阔别43年的大陆。2003年9月17日,余光中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福建永春县洋上村谒祖。“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一天距他上次回乡已整整70年。在此后10多年当中,他20多次返回大陆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传播中华文化。

刚才,我们通过品读诗歌的意象,品味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解读了余光中的《乡愁》。他所想到的乡愁,不仅仅是一种个人之愁,更是一种民族之愁、国家之愁。当我们理解了诗歌的意蕴,把握住了诗人的情感,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吧,读出鲜活的画面,读出情境。

六、赤子之心,文化情结

师:同学们刚才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自己的乡愁,我们的愁和余光中的愁有什么不同呢?

生:余光中的乡愁更深沉,有了沧桑感。

师:除了这首《乡愁》,1974年,它的姊妹篇《乡愁四韵》被歌手罗大佑谱写成曲,这首用国语演唱的歌,浓浓的华韵中浸透了思乡之情。余光中的诗为什么写得这样深沉?

生:因为他爱中华文化,他不仅爱时间、空间层面的祖国,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哺育,深深爱恋中华文化。他的乡愁有游子的文化情结。

师:诗人的乡愁深沉、沧桑、有文化感。在《从母亲到外遇》中,诗人写道:“莫为五十年的政治,抛弃五千年的文化。”阅读屏幕上的材料,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乡愁。

(教师出示材料:“一个读书人的乡愁是把空间加上去,乘上时间,乘上文化的记忆,乘上沧桑感……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我慢慢地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余光中谈<乡愁>》节选)

师:诗人的乡愁不仅仅是“某省某县某乡同乡会式的乡愁”,除了对故乡的思念,联系到中国,诗人的乡愁还有哪些深刻的内涵?

生:诗人写道:“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多年后他重返故土扫墓,也是在寻找自己的根。

生:诗人如今能经常回大陆,但台湾和大陆依然没有统一,诗人的乡愁更多的应该是对两岸统一的期盼。

生:诗人如此热爱中华文化,但现在下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不够,诗人的新乡愁里应该包括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担忧。

生:诗人的乡愁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师:大家在发言时能结合时事谈,很好。朗读余光中的诗,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他对中华文化的眷恋让他对下一代的国文教育充满关怀。针对台湾地区教育部门对中文的不重视使学生的中文水平日益退化这一现象,余光中和台湾地区的一些学者成立了“抢救国文联盟”,呼吁台湾地区教育部门重视这个现象。

维系两岸的,不仅有那浅浅的海峡,还有同胞的感情,还有同种的文化。被两岸诗歌爱好者共同吟诵的,不仅有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回乡偶书》,也有余光中面对海峡写下的《乡愁》。让我们回到诗人创作这首诗歌的情境中去,再读《乡愁》,读出诗人的赤子之心,读出他对整个中国的眷恋:

《月光启蒙》课堂实录 篇8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生:(齐读课题)月光启蒙。

师:课文有一句话直接点明谁是我的启蒙老师,请快速浏览全文,找到这句话。

生: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师:母亲不识字,又能用什么给我启蒙呢?

生:母亲用歌谣、故事、民谣、童谣、谜语给我启蒙。

师:(板书“歌谣”)歌谣是民间文学中的韵文,能唱的叫歌,只说不唱的叫谣。民歌、民谣、童谣统称歌谣。母亲还用故事、谜语给我启蒙。(板书“故事”“谜语”)

二、 创设情境,诵读感悟启蒙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悟:母亲是怎样为我打开民间文学的宝库,又是怎样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的。

1.创设情境,感悟歌谣启蒙

师:(媒体演示教材插图)同学们请看,这就是作者记忆中的月光,这就是作者记忆中的母亲,这就是童年的孙友田。现在,就让我们做一回童年的孙友田:请同学们轻轻把眼睛闭上,此时此刻,你就是孙友田。你回到了童年,回到了洒满月光的篱笆小院,回到了母亲温暖的怀里。 叙述: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用安徽小调唱)“月亮出来亮堂堂……”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吧,歌谣好听吗?想读读这首歌谣吗? 自己试一试吧。

(生很投入地读歌谣)

师:想一想,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已经很累了,现在可以搂着自己的孩子唱歌谣,她的心情怎么样?

生:很愉快。

生:很轻松。

师:那应当怎样读呢?还想再读一遍吗?

(生跃跃欲试。再读,读得很轻快)

师:唱完一首再唱一首,你觉得唱第二首歌谣时,母亲心里会想什么呢?请你们一边想象,一边放开声音读一读吧。

(生投入地读)

生:母亲可能会想到,有一只吉祥的凤凰,帮他们盖很多房子。

生:母亲可能会想,虽然现在日子过得很清苦,但儿子将来会有出息,会挣钱盖楼房。

师:你很会读书,会联系上下文来想象。你能把这种向往读出来吗?

(生读)

生:母亲可能在想象将来的日子,对未来很有信心,很乐观。

师:歌谣表达了母亲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母亲边唱边想象,那读的速度要——

生:慢一点。

师:好,请你读一读。(生读)

师:刚才我们是在篱笆小院里读歌谣,想不想再听母亲唱歌谣?

生:(高兴地)想!

师:好的,现在我就是母亲,你们就是小孙友田,闭上眼睛听母亲唱。(用安徽小调轻轻唱)

(生闭目倾听,非常陶醉)

师:听母亲唱歌谣有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很美妙。

生:我觉得很动听。

生:我觉得很放松。

师:我们来看看孙友田是怎样写他的感受的呢?他深情地写道——

生:(齐读)她用甜甜的嗓音……

师:上节课哪位同学问了,芳香一般指花的香味,怎么能说“芳香”的音韵?现在你体会到了吗?

生:体会到了。我觉得作者沉浸在母亲动听的歌声里,就好像闻到了花儿的芬芳。

生:我感觉到歌声非常动听,就像闻到花香一样舒服。

师:说得好!声音看不见,摸不着,很难用语言来描述,诗人怎么写自己对声音的感受的呢?他用“甜甜的,轻轻的,芳香的”来描写,还打了个比方,“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这些怎么才能感觉到?

生:甜甜的,嘴巴能感觉到,芳香的鼻子能闻得到,三月的和风,脸能感觉到。

师: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生:小溪的流水,可以看得见,也可以听得到声音。

生:作者不仅在用耳朵听,他在用心体会。整个身心都沉浸在母亲的音韵中了!

师:是啊,作者在全身心地感受着母亲的音韵,他的眼睛、鼻子、皮肤,甚至身体的每一个毛孔都张开了,他全身心地感受着母亲的温柔的爱,接受着母亲文学的熏陶。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出母亲声音的美妙,作者这样写好吗?我们来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读)

师:真好,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母亲芳香的音韵不仅飘进了小孙友田的心里,也飘进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了!

(生齐读)

师:那时,虽然我们的日子过得清苦,但精神生活是——

生:丰富的。

师: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上节课也有同学问了,这两个“长”怎么理解?提问的同学优先发言。

生:我体会到黄河故道的土地很瘠,庄稼很难生长,粮食收得很少。

师:对,所以他们的日子很清苦。但他们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那么歌谣从哪里长出来呢?

生:从故乡的人的心里长出来,他们很乐观,他们一边劳动,一边把一些爱劳动的道理编进了歌谣里。

生:还有生活的爱,对劳动的爱,对家乡的爱都唱进了歌谣里。

师:编,能不能换一个词?

生:创作。

师: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哺育了中华儿女,也孕育了中华文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又创造一方文化。人们在劳动中不断创作歌谣,歌谣不就像有生命一样——

生:歌谣好像会不断生长。

师:除了创作,好像还有别的意思。

(生若有所思,欲言又止)

师:大家想想,母亲不识字,不会读书,那她的民间文学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

生:母亲是听外婆唱,听父亲唱的。

师:还听——

生:听邻居唱。

生:听家乡的人唱。

师:你唱给我听,我唱给你听,这就叫口口相传,也叫流传。母亲现在又唱给小孙友田听了。

生:歌谣像会生长一样,生生不息。

生:代代相传。

师:歌谣就像家乡文化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启蒙了一代又一代人!

生:(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这就是歌谣给我的启蒙呀!

2. 感悟故事给作者的启蒙

师: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故事,讲——

生: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

师:大家看,课文在这里用的是省略号,我们读书不仅要注意读文字,还要注意标点符号,因为标点符号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内容,给人无穷的遐想。这个省略号你觉得省略了什么呢?

生:可能省略了母亲还会给我讲的故事。

师:你觉得可能还会讲什么故事?

生:夸父逐日。

生:精卫填海。

生:后羿射日。

师:好,还可能省略了什么?

生:可能省略了作者听母亲讲故事时想象的画面。

师:好的,你很会思考。听母亲讲这些神话故事,小孙友田脑海里可能会出现什么画面呢?

生:可能看到一只美丽的鸟,衔着石子不停地在填海。

生:可能会想到牛郎挑着他的两个孩子赶去和织女相会。

生:可能会想到英武强壮的后羿拉满弓,正准备射太阳!

师:是啊,作者听了神话故事,想象的翅膀张开了,你们想象的翅膀也张开了!此时,明月已至中天——

生:(齐读)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她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3.感悟唱童谣给作者的快乐启蒙

师:童谣是怎么幽默,怎么风趣呢?自己读一读,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多读几遍。争取背出来。(生读)

师:你最喜欢哪首童谣?为什么?

生:我最喜欢“毛娃”这首,因为这个毛娃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醒一会儿睡,很好玩。

师:你想读吗?把你的喜欢读出来。

(生读得很响很快)

师:想象一下,此时明月已至中天——

生:夜已经很深了。

师:母亲说这首童谣是在——

生:哄孩子睡觉。

师:那能不能读得这么快这么吵闹?来,孩子,我拍着你,你再读一遍,味道肯定不一样。

(生读得很轻柔,越读越慢)

师:读得太好了!你听,大家都在为你鼓掌呢!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课文,把自己的感受放进去读,就能读得更好!

生:我喜欢“小老鼠”这首,太有趣了。狸猫本来是小老鼠的天敌,小老鼠已经很急了,还抱个狸猫来哄它,这不要了他的命了!

生:我喜欢“小红孩”,多勤劳啊!而且读起来很有节奏,很押韵。

师:想象一下,月光下,母亲会怎样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唱童谣?我扮母亲,你们就是小孙友田,你们可以边做动作边唱,可以拍手、可以跺脚,可以摇头,可以晃脑。我说一句你说一句。

(师用不同的节奏和孩子们拍手、拍桌子对说,课堂里一片欢腾)

师:学到这儿,老师不由想起了我小时候唱的童谣:“两只老虎——

生:(接着唱)两只老虎, 跑得快,跑得快, 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尾巴, 真奇怪! 真奇怪!”

师:你们想起小时候唱的什么童谣了吗?

生: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生:(应和)外婆给我吃年糕……

师:孩子们,和母亲一起唱童谣你有什么感受?

生:很高兴。

生:很放松,没有压力。

生:无忧无虑。

生:真幸福!

4. 感受谜语的启蒙

师:你们唱得多开心呀,都不想停了,小孙友田也是。我们来分角色读:女生读母亲的话,男生读小孙友田的话,旁白部分再请一个人读。

(生分角色读)

师:谜语到底给了小孙友田什么启蒙呢?

生:给了他想象的启蒙,思维的启蒙。

生:给了他智慧的启蒙。

师:你们看,谜面就是花生。母亲让我猜呀猜,我就要——

生:(齐)想啊想,动脑筋。

师:这又是在启迪我的智慧呀。

5.照应原文,迁移感恩启蒙

师:月光下,母亲有唱不完的歌谣,讲不完的故事,猜不完的谜语。母亲虽然不识字,她真的是——

生:(感激地)我的启蒙老师!

师:正是受到母亲的启蒙,作者长大后成了一位著名的诗人。可是,孩子们,你们有没有想到,随着你们渐渐长大,你们的母亲会渐渐老去,就像作者的母亲。由于年老体弱,加上病痛的折磨,她患了老年痴呆症。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根据孙友田的《月光母亲》改写的。他在原文中写道: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生面色凝重)

师:孙友田多么希望能唤起母亲的记忆啊!他多么想说:“母亲,还记得您为我唱的歌谣吗?”

(部分学生流泪读:“月亮出来亮堂堂——”)

师:他多么想说:“母亲,还记得您为我唱的童谣吗?”

(生流泪读:“小红孩——”)

师:可是母亲还是不知道他是谁,只是对着他笑,笑得他泪流满面。他多么想说:“母亲,我永远不会忘记,您是我的启蒙老师啊。”

(生泪流满面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

师:孩子们,现在再读这段文字,你读懂了什么?

生:母爱太伟大了,我要好好报答母亲。

生:母亲给我的爱我永远报答不了!

师:爱孩子,这是所有母亲都会的,孙友田的母亲给他的爱是独特的。

生:孙友田的母亲用歌谣、故事、谜语启迪了他的想象,她是作者的启蒙老师。

生:孙友田的母亲为他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把他引进了文学的殿堂。

生:在他的心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师:看一看最后一段中3次出现“月”字,“月光、明月、月夜”,再联系课文的题目思考一下。

生:我昨天不明白,明明是母亲给我启蒙,为什么用“月光启蒙”做题目,现在读懂了:母亲总是很辛苦,白天要下地劳动,只有在月光下给我唱歌谣、童谣。

生:而且,母亲的爱是温柔的、无声的,让我那么幸福,就像月光一样照亮了我前进的路。

师:是啊,母亲给作者的爱是独特的,她是以民间文学作为乳汁哺育了他,是用最自然、最亲密的方式给了他文学的启蒙。这种启蒙就像皎洁的月光一样朴素、一样圣洁、一样美好!让我们再读课题,把你对月光、对母亲、对启蒙的感受读出来吧!

生:(深情地)月光启蒙。

上一篇:在庆祝三十一个教师节座谈会的讲话下一篇:请你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