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通用8篇)

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篇1

一、转变观念思路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同时,随着社会财富的相对丰裕,广大人民群众对防灾减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新的防灾减灾理念,以先进理念引领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防灾减灾工作实现新的跨越。

树立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重于泰山的思想。自然灾害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严重威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在防治与减轻自然灾害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效能,已经成为评价其施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我国来说,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根本要求。我们必须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做到防灾减灾工作常抓不懈,不断提高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能力。

树立变被动救灾为主动减灾的思想。自然灾害往往是突如其来的,但也有一定的发展变化规律,且常伴有一定的预兆。面对自然灾害,有意识和无意识大不一样,有准备和无准备大不一样,准备好和准备差大不一样。灾害防治的基本对策是预防、避让和治理。其中,预防是上策,避让和治理都要付出较高代价。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救灾思维模式,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把被动应对自然灾害变为主动防灾减灾,把更多的资金投到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上,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树立科学防灾减灾的思想。无论是灾前的预防还是灾后的抢险,都必须坚持依靠科学、尊重科学。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发挥科技的力量,通过科技发展来提升防灾减灾水平,充分应用先进科研成果和技术装备,确保各项工程、各项措施、各项工作都经得起重大自然灾害的考验;始终坚持尊重规律,按

照客观规律开展防灾减灾,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自觉把握自然规律,努力减少工作的主观性、盲目性。

树立系统防灾减灾的思想。防灾减灾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生态各个领域并影响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通力合作。我们应当坚持综合防治、系统防治、全面防治,积极推进并确保监测、预报、评估、防灾、抗灾、救灾等工作协调一致。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协调机制和保障机制,最广泛地动员全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加强防灾减灾力量资源整合和协调配合;做好预案制订、专业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灾害预警、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工作,健全完善防灾减灾体系;重视研究不同类型自然灾害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发挥防灾减灾措施的综合效用,开展灾害及其防治知识教育、宣传、培训。

二、抓住重点要害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灾害种类繁多。抓住要害,重点突破,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必然选择。当前,应突出抓好四种灾害的防治。

地震灾害防治。地震是地球上经常发生、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和人员伤亡最多的自然灾害,全球每年发生地震500多万次。20世纪以来,我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800多次,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在全国因各类自然灾害死亡的人口中,地震死亡人数占54%。作为我国地震最多的省份之一,云南省从开始,累计投入资金100多亿元,实施了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十大能力建设,即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中小学校校舍安全保障能力、农村民居抗震能力、抢通保通能力、水利设施抗震能力、救灾物资保障能力、专业队伍应急能力、全民防范能力以及紧急救援能力建设。经过努力,以来云南省地震速报时间比以前减少了一半,改造、建成的中小学校校舍和农村民居经受住了多次地震考验,救灾工作反应也更为迅速、有序。

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有关的灾害。我国有65%的国土面积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受威胁人口近3500万人。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是我们开展

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作为我国受地质灾害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云南省对地质灾害防治进行了大胆探索,确立了“以预防滑坡泥石流为主、以预测预报为主、以灾前避让为主”的“三为主”方针以及“防治结合、群专结合、单项治理与

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篇2

1 充分认识气象灾害防御的重要性

淇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地形西高东低。受气候变暖影响, 近年来, 淇县频繁出现大风、冰雹、干旱、暴雨、洪涝等极端天气, 多发的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和威胁。因此,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特别是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对提高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防止和减轻灾害损失,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的意义[4]。

2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组织领导

2.1 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御责任制

成立淇县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 统一领导和指挥全县气象灾害及其衍生、次生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领导, 成立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机构、办事机构, 落实工作经费, 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责任制, 做到目标明确、责任明确、应急流程清晰。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工作协调机制, 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防范应对气象灾害的格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统一纳入县政府目标管理。

2.2 加强各有关部门的协调联动

气象部门根据天气气候变化情况及防灾减灾工作需要, 及时向各乡镇和有关部门提供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建立和完善气象、水利、农业、林业、民政、公安、教育、卫生、交通、环保、旅游等部门的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联动机制和灾害信息共享机制, 加强灾害应对工作的协调联动。建立自然灾害趋势会商联防制度, 形成防灾减灾工作合力。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 做好因气象因素引发的洪涝、泥石流、火灾、大气污染、农林业病虫害等气象衍生、次生灾害的防御工作[5]。

2.3 加大气象灾害防御投入力度

将气象灾害的防御纳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统筹安排, 同步实施。重点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建立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县财政要加大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投入, 将气象防灾重点项目建设和运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应急指挥、灾害救助和防灾减灾等重大项目及气象科技开发等方面的投入。各乡镇和街道办事处要加大对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及设施设备的投入, 每年不少于10万元, 不断增强全县重大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

2.4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对适合淇县特点的气象灾害发生规律、灾害性天气预报预测技术、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及防御应急服务等科技项目, 科技、发改等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 齐心协力地推动项目攻关, 不断增强全县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技支撑能力。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和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建设县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学校要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有关课程或课外教育内容,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气象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要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纳入全社会科普活动。县有关部门要采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等通俗易懂、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 向社会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 提高全民防灾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能力。

3 全面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工作

3.1 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

县气象局负责调查收集本县内发生的气象灾害的种类、次数、强度和造成的损失等情况, 建立气象灾害数据库;组织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全县建立以行政村、社区为基础的气象灾害调查收集网络, 县气象局会同民政、农业、水利等部门定期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各乡镇及相关部门要做好气象灾害隐患的排查工作, 深入查找防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及防灾组织体系、抢险队伍存在的薄弱环节, 特别要加强对学校、医院、敬老院、旅游景区及其他公共场所、人群密集场所的隐患排查, 制定整改计划, 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

3.2 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应急预案

县应急管理办公室会同气象、发改等部门, 依据有关法律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特点, 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报县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区域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农业、林业、水利、交通、旅游等发展规划时, 应统筹考虑防御气象灾害的需求。各乡镇及有关部门要按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设施建设。县应急管理办公室会同气象、水利等部门, 修订完善《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规范主要气象灾种及其衍生、次生灾害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 细化工作流程, 编制工作手册, 形成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机制。各乡镇、相关部门单位要结合该地区、该部门的实际, 完善与气象灾害应急相适应的应急预案, 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 提高预案可操作性, 开展预案演练, 特别要加强人口密集区、重点保护区的气象灾害预案演练。

3.3 加快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建设

各乡镇、有关部门单位要将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建设纳入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县有关部门要配备气象灾害应急联络员, 确保在气象预警信息发出后, 有专人负责落实。各乡镇要明确气象防灾的分管领导, 确定1名气象协理员, 协助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应急联络、信息传递、灾害报告和灾情调查等工作。学校、医院、车站等公共场所和易受灾害影响单位应当建立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 负责接收、传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组织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加强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气象信息员主要任务是接收和传送预警信息, 收集并向相关方面报告灾害性天气实况和灾情, 做好防范灾害天气的科普知识宣传等工作。气象信息员要具有一定文化素质、责任心强、乐于服务, 每个行政村配备1~2名气象信息员, 由所在村大学生村官兼任, 因工作变动的要及时更换气象信息员。气象局要会同有关组织和单位定期对气象信息员开展相关知识及技能培训, 提高人员整体素质。

3.4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

各乡镇、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 积极开展排水设施、紧急避难场所等应急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及时疏通河道, 加快推进病险堤防等重要险段的除险加固, 保证工程设施防灾抗灾作用的有效发挥。要加快多要素自动气象站、移动气象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气象灾害警报接收播发设施等项目建设, 切实提高气象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

4 进一步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4.1 加快气象灾害综合监测体系建设

按照合理布局、有效利用的原则, 结合气象、水利、农业、林业、交通、环保等防灾减灾需要, 在沿河、县城核心区、各乡镇人口集聚区、主要交通路段等地加密布设自动气象探测站, 提高对气象及其衍生、次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加快县应急移动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建设, 进一步提高气象部门卫星资料接收、新一代天气雷达实时显示、闪电探测定位等能力, 形成对气象灾害的综合立体监测。县应急管理办公室要联合气象、水利等部门, 整合完善气象灾害监测信息网络, 建设县气象灾害信息共享平台,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6]。

4.2 提高气象灾害预测预报能力

县气象局要不断完善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 加强灾害性天气的会商分析, 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重点加强暴雨、暴雪、低温冰冻、大雾等灾害及其影响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和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 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

4.3 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 遵循“归口管理、统一发布、快速传播”的原则, 由县气象局负责制作并按预警级别分级发布。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加快县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 建立可覆盖全县的预警信息综合发布系统。同时, 通过手机短信、电视、广播、互联网、电子显示屏、报刊等信息媒介以及一切可能的传播手段, 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具备实时传播能力的新闻媒体和信息服务单位在接到重大或者突发灾害性天气警报信息后, 应当及时插播或者增播。建立气象灾害警报接收和播发设施。高速公路、住宅区等项目建设应当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播发设施与项目同时建设。学校、医院、车站、重点旅游景区、公共交通系统等人员密集场所应当具备及时播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条件。结合新农村建设, 开展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播发工程建设, 提高预警信息传播能力。

5 切实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5.1 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机制

气象部门要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防灾工作需要, 及时向各乡镇、各部门提供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研究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 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灾害发展趋势, 有关责任人员应立即上岗到位, 组织力量深入分析、评估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 落实抢险队伍和物资, 做好启动应急响应的各项准备工作。

5.2 增强对气象灾害的抗灾救灾能力

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后, 各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 立即启动该部门应急预案, 做好相应的应急工作。同时, 气象、水利、国土、农业等部门应当根据气象灾害发生的情况, 加强对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的联合监测, 并根据相应的应急预案, 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各有关部门按职责收集和提供气象灾害发生、发展、损失以及防御等情况, 及时向县应急管理办公室报告。进入应急响应状态后, 县气象局要启用应急移动气象灾害监测设备, 加强对气象灾害监测, 组织专题会商, 根据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情况随时更新预报预警信息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和单位, 并依据各地、各部门的需求, 提供专门气象应急保障服务;县应急管理办公室要认真履行职责, 切实做好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分析研判、综合协调等各项工作, 发挥运转枢纽作用;县民政局要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 开展受灾群众救助工作, 并按照规定职责核查灾情、发布灾情信息;县卫生局要组织医疗救治、卫生防疫等卫生应急工作;县交通局要优先运送救灾物资、设备、药物、食品, 及时抢修被毁的道路交通设施;县住建局要保障供水、供气等公用设施的安全运行;电力、通信部门要组织做好电力、通信应急保障工作;县国土局要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工作;县农业局要组织开展农业抗灾救灾和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工作;县水利局要统筹协调主要河流、涵闸的水量调度, 组织开展防汛排涝抗旱工作;县公安局要负责灾区的社会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维护工作, 协助组织灾区群众进行紧急转移。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 县应急管理办公室要组织有关部门对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调查。各乡镇要组织、安排、实施好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工作, 确保灾区生产生活秩序稳定。

摘要:根据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总体要求, 总结了淇县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措施, 包括充分认识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性、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组织领导、全面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工作、进一步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切实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等内容, 以期为气象灾害的防御预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气象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措施,河南淇县

参考文献

[1]杨仕升.自然灾害等级划分及灾情比较模型探讨[J].自然灾害学报, 1997, 6 (1) :8-13.

[2]任鲁川.灾害损失定量评估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J].灾害学, 1996, 11 (4) :5-10.

[3]赵阿兴, 马宗晋.自然灾害损失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J].灾害学, 1993, 2 (3) :1-6.

[4]素娥, 朱海利, 马延庆, 等.咸阳北部塬区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防御效果[J].沙漠与绿洲气象, 1998 (4) :22-24.

[5]白金凤, 武峰梅.侯马市棉花生产气候条件分析及气象灾害防御[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5) :298, 300.

防灾减灾:多重保障体系的构建 篇3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地质情况复杂,灾害多发。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在今年“两会”期间,众多政协委员聚焦防灾减灾,针对完善防御机制纷纷发表真知灼见。

梁建华:构建防灾减灾网络体系

“目前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还存在体系不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功能不全、网络化程度不高、节点之间联动性不强、信息化程度不好、应急避难体系建设与发展振兴需求衔接度不够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梁建华在向“两会”提出的提案中如是说。

他表示,防灾减灾措施与设施应与地区实际相结合,充分融入地区环境、文化与经济实际,提高设施利用率。要将建设与长期运营发展相结合,科学规划,充分考虑灾后重建的人员安置、社区构建、文化保持、资金安排、产业复兴,将近期需求与长期科学发展的目标进行统一。

他认为,防灾减灾网络体系的建设应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充分调动各类社会主体的积极参与。要在平时服务其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灾害发生时发挥其防灾减灾功能。

“对于地震灾区而言,应在灾后重建资金中预算一定比例设立社区重建发展基金,用于社区防灾减灾网络体系建设和长期运营管理等。”梁建华说。

支建华:大力促进巨灾保险发展

“巨灾通常指突发的、无法预料和避免的且损害严重的灾害事故。据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由巨灾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呈逐渐上升趋势。”全国政协委员支建华建议,应大力促进巨灾保险业发展。

支建华说,在国外,保险公司在巨灾赔付中占重要地位,保险赔偿的平均水平通常在经济损失的30%~40%左右,一些发达国家甚至达到了60%~70%。但是我国保险业本身起步就较晚,发展水平和层次还处于较低程度,巨灾保险更是近乎于空白状态。

支建华建议,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商业保险公司为运作主体的合作分担机制,实际操作上可效仿交强险做法,在政策、法律和经济多方面全力提供支持与保障,以商业保险公司为运作主体,确立巨灾保险政策性与商业性运作的模式。“提高参保率是巨灾保险顺利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建议政府、保险监管机构、行业协会对居民和企业加强引导和宣传,让防灾减灾深入人心,增强公众对巨灾风险采取主动防范措施的能力。”支建华表示。

姜其和:建设气象灾害预警终端

“防灾减灾,预警先行。在重大自然灾害中保护民众生命,预警是否有效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姜其和则建议,建立全国性的以无线广播为主要手段的终端气象预警体系,构建使用具有预警功能的收音机为终端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他介绍,目前美日等发达国家已建立了气象预警信息专用频道和高音喇叭广播等配套预警系统,其优点是全国民众熟悉,便于收听,缺点是投入巨大,且不能主动控制播放,紧急情况难以随时随地通知到每个地方。

我国由于同类信息传播的途径基础设施投入有限,导致覆盖范围、沟通效率低下。

对此,他建议,建立包括农牧林地区居民以及易受灾地区城乡居民在内的预警信息发送接收体系。同时,气象预警体系应由国家气象部门牵头完成布置,以利于达到快速推进的目标。

李冬玉:支持西部地区地灾防治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李冬玉则在提案中呼吁支持西部地区地灾防治工作。

李冬玉介绍,目前西部地区地质灾害防治中存在着两大突出问题:一是地质灾害治理投入大,资金不足;二是地质灾害防治装备差,基础薄弱。

对此,她建议,一是进一步出台地质灾害防治相关法规、制度。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法,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再生态文明和发展建设中的规划红线作用。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在工程建设等活动中,强制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地质环境安全评价工作,防止城镇、新村和重大工程因选址不当,造成重大损失。

二是加大中央财政支持西部力度。西部地区多数省份都是经济相对欠发达的省份,地质灾害防治要投入的资金大。建议国家加大对西部省份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的投入,同时取消对各省在防治项目上的资金配套。

三是出台特殊支持政策。西部地区地质灾害防治任务较重,装备差。基层现有的地质灾害防治应急装备都十分简陋,或者没有。建议国家出台地质灾害应急装备的支持政策,改善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装备。

(作者系《中国矿业报》记者)

防灾减灾志愿服务队建设 篇4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 “Learning to be(学会生存)”是灾害多发的当下社会一个十分迫切的教育目标。2009年5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灾减灾法》总则第8条写到:“国家鼓励、引导志愿者参加防灾减灾活动”,这是有关汶川地震的反思在防震减灾制度建设中的集体表现。

第二条 我机构特联合西南财经大学和成都中医药大学红十字会,经过对在校大学生的培训考核,合格后创立了一支由64人组成的专业的防灾减灾志愿者服务队,命名为“防灾减灾志愿服务站”,下设有10支小队,每队5~8人,并作1~10号编号。

第三条 该站的服务宗旨是:通过“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培训一个团体,带动一个区域”的方法来达到影响整个社会的目的。

第四条 服务站是在西南财经大学校红十字会和成都中医药大学校红十字会的共同领导下,在赢在生存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的带领和指导下,通过“1+1”的扩大模式,由一颗种子发散更多的种子,把急救自救互救的知识带到社会大众中去。

第二章 服务项目

第五条 项目一:“1+1”防灾减灾志愿队组建(附项目一)

第六条 项目二:“赢在生存”防灾减灾安全训练营:通过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在社区、学校、企业成立安全工作站,开设医疗急救、应急逃生、城市安全、户外安全等课程,开展培训及实战演练,让防灾减灾更加专业化。

第七条 项目三:赢在生存公益发展中心其他领域志愿者服务,“爱集市”低碳环保项目、亲子运动会、公益行游项目、为贫瘠地区捐赠物资项目的志愿者活动参与。

第三章 进入条件

第八条 服务站志愿者基本条件

(一)凡认同并拥护本章程,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具有奉献精神,具有急救相关知识,热衷公益事业的年满18周岁的成人均可申请加入;

(二)具备与所参加的防灾减灾志愿者服务项目及活动相适应的基本能力和身体素质;

(三)遵守法律、法规以及志愿服务组织的章程和其他管理制度;

(四)志愿者初步筛选办法可由西南财经大学和成都中医药大学校红十字会自行组织安排实施,经培训考核合格后,对符合要求志愿者分队实施管理;

第九条 “1+1”发展志愿者站、队成立条件

(一)根据志愿者活动的地域特色,志愿者分为社区志愿者和社团志愿者。社区志愿者指由居住在同一社区的居民组成的志愿者团体;社团志愿者的特点在于不受地域限制,可是学校或者企业符合条件的志愿者组成的团体。

(二)成队条件: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在志愿者活动地域内由5~8名有意愿致力于防灾减灾宣传普及的志愿者组成符合本站条例的队伍,设队长1名。

(三)建站条件:在志愿者活动地域内,由8~10个小队合成建立,设站长1名,副站长2名,大队长2名。

第四章 管理办法(总述:本站所有制度采取积分制,基础分为3分)

第十条 考勤制度

1.参与一次项目一中的团体活动加1.5分,参与项目一中的个人活动暂不加分。2.参与一次队伍组织策划的项目二的活动加1.5分,参与项目二的活动加1分。3.参加一次项目三中的志愿者活动酌表现加分,不得超过1.5分。

4.请假(无人代班)一次扣1分,请假两次算一次缺勤,同时扣2分,第三次请假视为退出。

5.代班一次扣0.5分,替班者按正常计算。

第十一条 站内文化建设

1.半年举行一次站内文化建设(如运动会等),并且由各小组负责其策划工作,以加强内部交流,并同时复习急救知识。A.根据活动后反响以及组委会讨论对该次策划进行评价,分为优秀和一般。优秀的策划组所有队员加2分,一般的策划组所有队员则加1.5分;B.其他参与者则每人加0.5分,请假者扣0.5分。

2.小队每月可联合其他队伍开展关于急救知识复习的操作交流活动,以巩固队员自身知识结构的完整正确。视活动质量均加分1分,如无开展酌情均扣1分,并警告。

3.不定期召开全站例会,总结活动得失,分享交流活动心得。

4.每学期期末召开总结大会,总结学期表现,对表现优秀的个人、团队给予表彰。

第十二条 排班制度

有1-10组依次进行活动(在组内人员事件无法协调时可进行换班,若一组内换班人数

超过50%可由另一组代班)

注:代班只能由站内人员代班。

第十三条 奖惩制度

1.每人基础分为3分,扣完后则劝退。

2.物质奖励:评选每组组内最佳队员奖和全站的最佳队伍奖、最佳队长奖,以积分最高者为准,若积分相同,则由投票决定。

3.对表现优秀的小队、个人给予不定期口头赞扬,赠送小礼物等。

第十四条 可能出现的问题

1.若人数不够,则从红会内部有急救员证者进行选拔。2.急救员证在考试后的一个月内发放合格者证书。

3.除项目三费用由赢在生存负责(具体项目)外,项目

一、项目二费用则由各学校红会酌情解决。(注:每个小队的活动费用也可自行向商家筹得,归该队伍活动使用,但需留案报备)

4.在组织建设中,一切解释权归站长所有。

5.队伍活动需提前一周向站内交策划进行报备,未经赢在生存指派或者未经报备的活动属个人行为(个人行为:不允许穿队服和不允许以站的名义私自开展活动)。

6.活动及问题报备流程:队员→组长→大队长→站长→赢在生存。整个处理问题的原则是需要达成共识。

7.关于活动、活动费用、培训费用的问题:

① 活动分为站内活动、赢在生存指派校外活动、自行组织活动(小队建设等); ② 活动费用:a.站内活动,有站长想学校申请(赢在生存视情况给予支持);b.赢在生存指派活动,费用向赢在生存申请;c.自行组织活动,AA分配;

③ 培训费用:a.校内培训,公益组织服务员培训费用自行解决;b.被指派参加专业培训,费用由赢在生存承担。

8.未尽事宜,另作补充。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五条 本章程由西南财大和成都中医大联合赢在生存公益事业发展中心根据情势变及时修订。

第十六条 本章程由赢在生存防灾减灾志愿服务站站长、副站长解释

第十七条 本章程自公布之日开始实施。

项目一

“1+1”防灾减灾志愿队组建

为广泛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会性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适应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助工作需要,我站特开展“1+1”的志愿服务模式,努力把防灾减灾的基本知识散播到社会大众中去。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开展方案

1、一人+一人:我站队员有能力和义务把自己掌握到的知识传播到身边的人去,使其了解认识正确的基本急救知识技能,树立正确的防灾减灾意识。如此循环,以一人扩散到多人。

2、一队+一队:我站的所有小队,在后期宣传工作后,根据地域活动特色可指导成立同性质的宣传小队,达到扩展宣传的目的。如此循环,以一队发展多支志愿者小队。

3、一站+一站:我站经过宣传,以及后期的培训,更具地域活动特色,由一定数目的志愿宣传小队组建成站。由机构直接指导交流,由相关地域自行组织管理。如此循环,发展到多个地域特色的防灾减灾服务站。

二、开展原则

以公民自愿,统筹规划;着眼全局,立足社区和学校;面向基层,服务社会为原则;以满足需要为基础,结合辖区生活实际,以加强防灾减灾意识为最终目的。

三、开展性质

1+1不定向式宣传,由少数人逐渐影响扩大到多数人,使防灾减灾深入人心

四、管理方法

1、扩展志愿者小队初期由本站发展队伍指导管理,内部由队长1名组织。编号制为:如我站1队发展有一、二两个小队,分别编号xx1~1队和xx1~2队,xx为地域名,各小队可有其特色小队名。

2、扩展志愿者小队后期,当地域内志愿者小队达到8~10支时,可建议成立服务站,服务站管理章程符合本站章程。

3、由各街道办事处或者社团组织对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进行培训、演练等活动,赢在生存公益事业发展中心负责授课和业务指导。通过业务培训和模拟演练,使每位志愿者都能成为平时是宣传员、协调员;灾时是抢救员、组织员。

4、学校每队、每站自行安排组织每一年换届工作。其余社区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遵循其意愿,由内部组织换届。

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篇5

甘政办发〔2012〕150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减灾委员会各成员单位:

《甘肃省综合防灾减灾责任体系》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各市州政府要参照《甘肃省综合防灾减灾责任体系》,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区防灾减灾责任体系。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六月八日

甘肃省综合防灾减灾责任体系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省防灾减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依据《甘肃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甘肃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和省减灾委各成员单位应急预案,特制定全省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农业灾害、疫情疫病灾害、林业灾害等领域的监测预警预报、协调联动及应急处置责任体系。

一、监测预警预报责任体系

按照建立完善综合防灾减灾责任体系要求,结合气象、地震、地质、农业、林业、疫情疫病等灾害应急预案,进一步强化各相关部门在监测预警预报环节的责任。

(一)气象部门责任。负责气象监测信息的收集、分析、审核和上报;负责各类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按照规定时间逐级发布气象服务信息;负责气象灾害预防知识宣传培训;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及其他气象预报预警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二)地震部门责任。负责对地震信息进行监测、分析、处理、预警、预报,及时提出 地震趋势预测意见;按照规定时间逐级发布地震信息;负责建设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负责地震成因、避险、自救、互救等知识宣传;加强地震灾害信息员队伍及地震灾害预警预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负责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工作。

(三)国土资源部门责任。负责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专业监测网络,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重要区域进行预警;负责泥石流、山体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负责地质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确定及规划建设;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队伍及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四)农牧部门责任。负责农业(含牧业、渔业)病害、虫害、草害、鼠害(含草原)、草原防火的监测预报,及时发布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预报信息;负责有关常见农作物病虫害、草场牧区灾害、鼠害、草原防火等农牧生产防灾减灾知识宣传;积极组织开展农牧业防灾减灾技术攻关及专业队伍建设。

(五)林业部门责任。负责林业火灾、病虫害的监测预警,及时发布重大火灾和病虫害预报信息;负责组织指导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编制森林防火防灾发展规划,完善林业灾害专业队伍建设;负责森林防火、林木病虫害防治等知识宣传。

(六)卫生部门责任。负责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各类灾害疫情疫病的监测预报,及时提出预警信息并按规定及时发布;组织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技术方案,加强疫情疫病专业技术队伍建设;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方病、传染病等各类疫情疫病的防治知识宣传。

二、协调联动责任体系

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农业灾害、疫情疫病灾害、林业灾害发生后,所有涉灾部门按各专项应急预案赋予的工作职责,根据规定时间和要求,按照灾害应急响应级别,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及时将灾害情况通知相关单位和省减灾委办公室。

(一)气象部门责任。适时启动气象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地震灾害发生时,开展灾区气象动态监测预报服务;地质灾害发生时,与国土资源部门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预警信息;农业灾害发生时,及时发布气象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林业火灾发生时,提供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和气象形势分析信息;林业病虫害发生时,提供灾区气象信息。

(二)地震部门责任。适时启动地震应急预案、应急响应和地震灾情速报网,及时公布震情信息;迅速派出应急工作队查核灾情,依法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并按法定程序组织评审、及时上报;开展灾区地震监测预报服务;地质灾害发生时,负责灾区地震趋势预测及地震监测设施的保护,提供抢险救灾所需的地震资料信息。

(三)国土资源部门责任。适时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接到暴雨、冰雪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对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隐患点进行监测;指导地质灾害评价预报,与涉灾部门联合发布地质灾害信息;地震灾害发生时,联合建设、水利、交通运输等部门加强对地质灾害险情的动态监测。

(四)农牧部门责任。适时启动农业灾害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接到暴雨、冰雹、干旱、暴雪、雷电、大风、沙尘暴、寒潮、霜冻、低温、高温、干热风、雾霾、草原火灾等预警信息后,实施相应的预防及控制措施;组织制定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疫病防控技术方案,联合财政、林业、卫生、国土资源等部门做好草原防火、救灾补助资金申请、有害生物和人畜共患病防治、生物疫情防疫、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和消毒灭源等工作。

(五)林业部门责任。适时启动林业灾害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接到干旱、大风、雷电、高温、干热风、森林火灾等灾害预警信息后,对可能引发灾害的隐患点进行监测;联合财政、卫生等部门做好有害生物防治专项经费申请、野生动物相关传染病监测和基础调查工作。

(六)卫生部门责任。适时启动疫情疫病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组织调度卫生技术力量,监督和防止灾区疫情疫病、疾病传播蔓延等灾区防疫工作,配合新闻媒体开展灾区群众健康教育;联合财政、交通运输、教育、公安等部门做好疫情疫病防治经费申请、疫情疫病防控物资的调度运输、心理疏导干预和疫病隔离封锁等工作。

(七)民政部门(减灾委办公室)责任。适时启动各类灾害应急救助响应;迅速派出工作组核查灾情;及时向上级部门、涉灾单位报送灾情信息;联合财政部门申请灾害应急救助资金;组织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及时向灾区下拨救灾资金、调运救灾物资;指导灾区民政等相关部门开展救灾工作。

(八)工信部门责任。适时启动民爆行业应急预案,在出现危及民爆物品的自然灾害隐患或灾害发生时,指导企业做好民爆物品的管理或转移。

(九)其他部门责任。发展改革、公安、建设、科技、水利、环保、商务、广电、测绘、通信、安监等部门要根据灾情类别和响应等级,做好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协调联动工作。

三、应急处置责任体系

对于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农业灾害、疫情疫病灾害、林业灾害的应急处置,所有涉灾部门要按各专项应急预案、协调联动责任体系赋予的工作职责,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按规定时间和要求履行应急处置责任,力争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一)气象部门责任。灾害发生后,及时跟踪灾害发生地的气象灾害发展动态,根据已经形成或有可能形成的气象灾害信息提出应急处置建议;组织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导相关部门和人员避开灾害可能影响和波及的区域;协助民政、水利、国土资源、交通运输、电力、通讯等部门开展灾害损失评估工作;及时修复灾区受损气象设施。

(二)地震部门责任。向灾区派出现场监测与分析预报工作队伍,布设或恢复地震现场测震、强震和前兆台站,增强灾区的监测能力,对地震类型、地震趋势、短临预测提出初步判定意见;利用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对地震灾情作出快速评估。

(三)国土资源部门责任。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应急调查,核查险情灾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潜在威胁、影响范围以及诱发因素;对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向上级部门和涉灾单位报送监测信息;联合有关部门做好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治理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四)农牧部门责任。负责落实农牧业抗灾救灾措施,及时组织开展灾后农牧业灾害调查、病虫鼠害统防统治、生产恢复自救,协助林业、消防等部门开展草原火灾扑救等工作;联合其他部门开展农牧业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五)林业部门责任。负责落实林业防灾救灾措施,组织林业病虫害统防统治,开展重大灾害后的林业生产恢复;组织协调消防、公安等部门扑救林业火灾,查处森林火灾案件,做好森林火灾损失评估工作。

(六)卫生部门责任。调度医疗卫生技术力量,开展灾区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做好医疗救护和抢救伤病员工作;组织本级专业应急队伍、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和应急处置;组织专家评估组,对应急处置工作进行全面评估;联合检验检疫、公安、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根据疫情疫病特点和发展趋势,采取科学防控和应急处置措施。

(七)民政部门(减灾委办公室)责任。负责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开展救灾工作;建立受灾人口、倒损房屋和需救助人口台账;分配应急救灾物资并监督发放使用,保障灾区群众基本生活;组织接受社会资金物资捐赠工作;做好因灾受伤、致残、死亡等人员相关善后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分析会商核定灾情,完成灾害损失评估上报工作,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八)其他部门责任。发展改革、公安、建设、科技、水利、环保、商务、广电、测绘、通信、安监等部门要根据各自灾害应急预案要求,做好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应急处置工作。

主题词:民政 防灾减灾 责任体系△ 通知

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篇6

1,减轻灾害共创和谐

2,防灾减灾,守卫我们的生命与家园。

3,群策群力防灾减灾,同心同德利国惠民。

4,防灾减灾须抓好,社会安定最重要。

5,有备无患平安相伴

6,警钟长鸣抓防范积极防灾保平安

7,无论春夏与秋冬,积极防灾不放松。

8,汲取教训,依靠法治,积极防御,共促和谐。

9,学习防灾减灾常识 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10,加强防灾减灾,共建平安山西。

11,普及防灾减灾知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

12,学习减灾知识营造安全家园

13,增强青少年的减灾意识

14,尊重规律讲科学防灾减灾重行动

15,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城市综合防护能力

16,防灾意识时时刻刻 和谐社会年年岁岁

17,防灾减灾靠大家 和谐平安你我他

18,平安生活,需要我们防患于未然

19,月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防灾减灾日”

20,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法制保障能力

21,防灾减灾系万家 关爱生命靠大家

22,防森林火灾,保绿色家园,筑生态屏障。

23,防御自然灾害,减轻灾害损失

24,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奉献爱心情系灾区。

25,防灾减灾从我做起

26,防灾减灾人人参与 和谐社会家家受益

27,献出我们真情爱心,全力支援灾区人民。

28,防灾事关你我他减灾利国又利家

29,减灾知识进课堂安全意识传万家

30,防灾减灾大舞台 有你参与更精彩

31,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与观测环境

32,落实减灾责任,加强减灾教育

33,莫道防灾要花钱,减少损失加倍还。

34,灾害之前早预防灾害来了少伤亡

35,树立防灾 认识,增强防灾技能。

36,防灾减灾从娃娃抓起

37,安全属于你我他 防灾减灾靠大家

38,防灾求得平安在 减灾换得幸福来

39,防灾连接你我他,安全和谐靠大家。

40,安全属于你我他防灾减灾靠大家

41,减少灾害利国利民

42,传播减灾文化共创人类文明

43,重大建设工程必须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

44,积极加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

45,全面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公众安全防范 认识。

46,全民携手防灾减灾

47,持续发展须防灾,以人为本要减灾。

48,积极防御,努力保障经济建设地震安全

49,加强防灾减灾,共建和谐山西。

50,防灾减灾靠大家和谐平安你我他

51,用法律落实防灾措施,强责任提升减震效能。

52,防震减灾,造福人民

53,未雨绸缪防灾减灾 全民参与共筑平安

54,牢记汶川唐山地震教训,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55,群策群力防灾减灾同心同德共建和谐

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篇7

关键词:气象,防灾减灾,辽宁葫芦岛

近年来,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 各类气象灾害频发,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显异常, 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更趋严重, 特别是持续干旱、局地强对流、暴雪、洪涝、高温、寒潮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越来越高, 破坏程度越来越强, 预报和应对难度也越来越大。做好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 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 是党和政府的基本要求, 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希望, 对于气象工作者来说更是一项要求高、难度大的重要任务。面对新形势、新要求, 完善气象防灾减灾监测体系, 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是葫芦岛市气象局面临的新课题。

1 葫芦岛市易发气象灾害及灾害性天气监测现状

1.1 易发灾害

葫芦岛市地处暖温带, 属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西部和北部为丘陵山区, 东部沿海为平原地区, 易发的气象灾害有: (1) 干旱:平均2~3年一遇; (2) 冰雹:西部、西北、西南部相对较多, 5、6、7、9月4个月发生频率最大, 绥中和建昌年平均成灾冰雹可发生4次; (3) 大风:平均每年2~3次, 但8级以上破坏性大风不多; (4) 洪涝:主要集中在夏季, 发生频率大约5年一遇。

据不完全统计, 近10年 (2000—2009年) 损失较严重的气象灾害有:2009年夏秋季连山、南票、建昌发生1959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夏秋连旱, 全市直接经济损失10.58亿元;2007年3月4日罕见的暴雪、大风、寒潮灾害性天气过程是自1959年有气象记录以来葫芦岛市历史同期最大的一场降雪,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97亿元;2006年6月29日发生1991年以来最大1次暴雨灾害,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56亿元;2005年台风减弱的热带风暴“麦莎”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68亿元, 5月22日绥中地区突遇特大龙卷、冰雹袭击, 损失1.63亿元;以局地冰雹、雷雨大风, 短时强降水为代表的局地强对流天气平均每年造成的损失在9 546万元以上, 最为严重的一年是2005年, 局地强对流天气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97亿元。

1.2 灾害性天气监测现状

目前, 对局地强对流、局地龙卷、冰雹、雷暴主要应用风云系列卫星资料、雷达数据和实况数据外推3种方式进行短时临近 (3~6 h) 预报。对暴雨、寒潮、大风、台风、高温等灾害性天气利用欧洲中心、日本、T639、韩国和天气在线等数值预报产品可以提前24~48 h做出预报。对干旱、洪涝、地质灾害以及其他气象衍生灾害则缺乏长期、稳定、成熟、准确的预报方法。对于全地区暴雨、高温、寒潮的实况监测可以依靠已有的69个加密自动站;其他气象灾害的实况数据只能依赖4个常规气象观测站的观测数据。

葫芦岛市气象局已经建立暴雪、暴雨、干旱等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详细规定了各应急部门的机构职责、预警标准、信息上报等制度, 并每年举行相关的应急演练。建立了重大灾害性天气数据库, 以备查询和对比分析。在辽宁省率先安装和运行micaps 3.1系统, 正在调试安装国家气象局最新下发的中尺度天气预报系统 (SWAN) 。

2 存在的问题

2.1 预报预测准确率不能满足政府和公众防灾减灾的要求

矫梅燕等[1]统计中央气象台1990—2005年的一般降水预报质量发现, 预报准确率提高了15%。自2003年前后, 随着各种探测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 一般降水质量预报才稳步提高到60%以上。暴雨预报仍是世界难题, 无法定时定点定量, 即使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 对暴雨预报的准确率也只有22%~23%。而在我国, 平均准确率只有15%~20%。2002—2009年葫芦岛市一般降水预报准确率平均为69.3% (图1) , 暴雨24 h预报准确率为39.5%, 均高于一般市级气象部门的平均标准, 但仍不能满足实际要求。

2.2 基础设施不足, 人员编制匮乏

气象要素实况数据是总结当地气候特点, 订正数值预报的主要方法, 也是检验预报准确率的唯一标准。葫芦岛市辖6个县市区, 总面积10 415 km2, 仅有4个常规气象观测站, 69个加密自动站。龙港区、南票区没有人工值守的观测站, 无法深入了解当地的小气候条件, 更无法直接获得详实的灾情报告。加密自动站是获得实况数据的根本手段, 截至2010年底, 预计再建15个, 有望达到1个乡镇1个加密自动站。但即便如此, 监测密度也只有124 km, 离省气象局10 km的网格密度还相差甚远。葫芦岛市83%的自动站是两要素站, 只能监测温度和降水情况, 监测项目单一。

截至2010年7月, 葫芦岛全市气象系统在职职工71人, 是辽宁省14个市级气象局中人员最少的市局。尤其是葫芦岛气候条件复杂, 沿海平原地区和内陆地区气候差异明显, 易发灾害种类较多, 局地性强, 临近渤海又增添了一些海洋气象业务。人员少, 任务重, 导致气象职工往往一人身兼数职, 不利于职工对专业进行深入研究。仅预报预警、决策服务、自动站维护、人工增雨就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精力, 人员编制匮乏是制约各项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

3 完善防灾减灾监测体系的对策

3.1 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意识, 政府部门加强扶持力度

气象行业是一个交叉学科, 其预报结果必须与其他部门综合利用才能发挥最大效能, 尤其是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工作, 必须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才能充分发挥其防灾和减灾2个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 气象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 扭转领导和公众对气象局只是天气预报这样一个狭窄的认识。广泛普及气象部门在防灾和减灾方面的社会职责, 努力提高气象防灾减灾的意识。其次, 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气象行业的扶持力度, 从资金、人员编制和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 这是稳步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 加快气象行业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

3.2 利用已有监测体系, 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

充分发挥新一代天气雷达、气象卫星、自动气象站以及各类专业观测网的作用, 坚持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严密监视各类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 及时分析天气气候变化趋势。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 使监测和预报结果在第一时间上传下达。

大气运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任何一个小的细节因素都可能影响天气。因此, 预报员的主观预报经验对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非常重要。而测报员及时准确的观测记录和信息上报是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的基础。因此, 减少预报和测报人员的其他工作任务, 提高业务人员待遇, 稳定预报、测报队伍, 做到人尽其才, 是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的重要手段。

3.3 加速知识更新, 强化人员培训, 研究和利用当地气候资源, 趋利避害

目前, 灾害性天气日趋复杂, 经常多种灾害并发, 极值屡被突破, 这种复杂的局面对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葫芦岛市气象局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职工总数的63%, 人员素质相对较高。但在当今知识更新速度惊人的时代, 尤其是科技含量高、专业性强的气象行业, 定期举行业务学习、鼓励业务人员参加学术交流、强化人员培训是提高预报工作质量的根本方法。

组织相关人员对当地气候条件进行深度研究, 探索各县市区小气候特点, 深刻把握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规律。划分综合灾害区划图, 细化灾情数据库, 总结和分析各种灾害的致灾因子, 趋利避害。

4 小结

据统计, 气象灾害占我国自然灾害的70%以上[2], 气象灾害导致的人口死亡数在近20年中呈明显的下降趋势[3,4]。气象投入产出比从20世纪90年代的1∶40提高到目前的150。近年来, 葫芦岛市气象局对热带风暴“麦莎”、6.29特大暴雨、3.4大暴雪等重大气象灾害的预报服务工作, 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葫芦岛市气象局将继续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滨城人民福祉安康为目标, 不断提高预报预测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开发气候资源能力, 为气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矫梅燕, 龚建东, 周兵, 等.天气预报的业务技术进展[J].应用气象学报, 2006, 17 (5) :594-601.

[2]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灾害年鉴 (2005) [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5.

[3]陈云峰, 高歌.近20年我国气象灾害损失的初步分析[J].气象, 2010, 36 (2) :76-80.

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篇8

健全法规和制度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面对2008年两次自然巨灾,全面强化并健全了城乡建设防灾减灾管理制度。首先,统筹考虑市政公用设施的防灾与抗震设防,出台了《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规定》,对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做出详细规定。其次,发布了《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建设系统抗震防灾工作要点》,对各地建设主管部门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抗震工作的总体部署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并印发了《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

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对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与管理提出防灾要求。

200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进一步深化防灾减灾工作。这些工作主要是:结合修订后的《防震减灾法》,加大对《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规定》的宣传、贯彻力度,加强监督,确保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开展《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灾害管理条例》的研究起草工作,研究城乡建设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强工程抗震管理的相关制度。加强对城乡建设防灾减灾规划的研究;建立城乡建设抗震设防部际协商机制。

推进规划编制和实施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完善了城乡建设防灾减灾标准体系。根据汶川地震实际情况,组织修订并及时发布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组织制定了《镇(乡)、村建筑抗震设计规程》,为配合规程的实施还组织编制了《农村民居抗震设计图集》,规程和图集综合考虑了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对砌体结构、木结构、石结构、生土结构等四类传统民居的关键抗震措施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农村民居抗震设防起到有力的指导作用。组织编制的《镇(乡)、村防灾规划标准》已完成报批稿。支持各规范修订组做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及《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等三个主要建筑抗震标准的全面修订工作,年底完成报批稿。组织编制《城市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和《城镇综合防灾规划标准》。

在推进规划编制的同时,指导各地结合《城乡规划法》的实施和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推动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工作。指导有关协会、学会开展《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培训,提高各地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水平。按照《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的要求,强化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技术审查和实施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与实施。

强化新建工程监管

在对灾区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认真编制灾后重建规划,完成了城镇体系规划、农村建设规划、城乡住房建设规划、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和风景名胜区恢复重建专项规划、灾后重建建筑节能规划等,并组织相关专家开展灾后损毁房屋权属相关课题研究,组织桥梁专家前往灾区现场指导城市道路桥梁应急检测评估处置工作。

对于灾后农民自建房的技术指导,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派出6批专家赴甘肃陇南,对灾后重建农房的选址、选图、选用建筑材料以及抗震设防等进行现场指导和帮助。并组织有关单位编制了《农村民宅抗震构造详图》、《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农民自建房设计图集》和《农村抗震节能住宅建设实用指南》。在甘肃和陕西两省受灾最严重的6个县和11个村开展了农民自建房屋过冬房示范项目,大规模组织开展了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农民自建房质量安全状况。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强调要加强重点领域和环节加强防灾工作,鼓励有条件的风景名胜区制定《风景区山洪灾害防御应急预案》。制定并出台《建设系统防御台风暴雨灾害应急预案》。同时,发布市政公用设施工程抗震设防专项论证专家库,组织制定城市轨道交通、城镇桥梁、燃气热力设施和供排水设施抗震专项论证技术要点,推动地方建立重大市政公用设施专项论证制度,加强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质量监管。

在2009年计划开展的全国工程质量安全检查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工程抗震设防质量作为专项检查内容。加强对超限工程抗震设防的监督管理,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开展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委员会换届工作。同时,结合《城乡规划法》的实施,推进镇、乡、村庄防灾规划工作,加强村一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加强对农村民居抗灾设防的政策引导和技术指导,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民届抗震新技术、新材料研究与应用,加强对村镇建筑工匠的技术培训。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抗震、抗台风等防灾减灾能力。

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

在应对和部署防灾减灾工作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瞻远瞩,全力支持城乡建设防灾减灾科学研究,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

汶川地震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时成立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审查专家委员会,对各地编制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进行技术审查,同时依靠委员会专家力量,指导各地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与实施。2008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中国地震局在北京共同举办了第十四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推动了中外相关领域专家的交流与合作。

上一篇:同学聚会感言:二十周年同学聚会感言下一篇:年度餐饮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