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古诗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七律.长征》古诗(精选11篇)

《七律.长征》古诗 篇1

(1)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2)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3)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4)腾细浪:是指翻滚起来的小浪花。

(5)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6)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7)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8)大渡:指大渡河。

(9)三军:指中国的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10)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11)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12)逶迤(wēi yí):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13)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14)走泥丸:是指滚动的小泥球。

(15)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16)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17)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得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译文】

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蜿蜒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就像翻腾着细浪的细流,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它们如小泥丸一般。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赏析】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七律.长征》古诗 篇2

雄放。《七律·长征》的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全诗的纲,揭示了主题,奠定了贯穿全篇的高昂的革命英雄主义基调。“万水千山”极言长征途中所遇自然险阻之多。据统计, 红军越过最险峻的高山18座, 渡过最险恶的河流24条,其余不计其数。诗中“万水千山”表现长征之难,实际只是用自然险阻概写长征途中所遇到的军事、地理、生活等方面的各种困难。因为敌人正是利用自然和地理方面的险阻,围追堵截红军,因此其内容就不只是字面上的“万水千山”。面对千难万险、万苦千辛,红军等闲视之,表现了诗人的非凡视点。开头语调舒缓悠扬,充满了自信和力量,体现了主体的宽阔胸怀与客体的雄伟浩荡。

雄逸。颔联写山———“千山”。“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选择五岭和乌蒙为代表。五岭,指大庾、骑田、萌渚、都庞和越城,山脉绵延于赣、湘、粤、桂四省边境,峰峦迭起,横亘千里,蜿蜒曲折。然而,险峻的崇山峻岭在红军看来,不过同腾跃的微波细浪一般,诗人充分运用想象和夸张,展示了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明是写山,实是写人。先用“逶迤”“磅礴”扬之,极言气势宏伟,体积巨大;后以“细浪”“泥丸”抑之,言其渺小。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精神的伟大,可谓豪气贯斗牛,浩气薄云天。这抑扬大小的艺术效果是通过飞动之势的描写营造的。诗人以雄视宇宙、气吞八荒的动感视野写山, 使静止的山变成了动的物象,因而有“腾”与“走”的飘逸美,展现了诗人的雄逸之气。

雄浑。颈联写水———“万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集中描写了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重要战斗。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水拍云崖”就是这种险峻地形的生动写照。一个“暖”字,就把江水沸腾、水雾迷蒙的感觉渲染了出来,恰当地表达了红军在征服金沙江天险后的欢乐心情和热烈场面。一个“寒”字,极有分量,不仅描写了大渡河急湍奔流、铁索险峻的自然环境,更显示了红军冒着枪林弹雨、浴血奋战的刚毅品格。这一“暖”一“寒”,给客观景物涂上了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 强烈鲜明,从对比中展示了胜利的欢乐,也衬托出胜利来之不易的艰辛。

雄丽。所谓雄丽,是一种劲美。此诗的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揭示了诗人的审美追求。李白《战城南》有句云“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这是因为红军长征万里,历尽险难,“过了岷山, 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了。“更喜”和“尽开颜”与之前的“不怕”和“只等闲”遥相呼应,使全诗充满着一种革命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初读;再度;品读;升华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320-01

一、导入,引出诗文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七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军事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你们了解长征吗?

2、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师简介长征时代背景。

3、了解“七律”,齐读课题。

4、师范读课文。

二、初读,读顺诗文

1、请大家把课本翻到136面,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认读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指名读、齐读。

3、指名读课文。

三、再读,理解诗文

1、俗话说,文有文心,诗有诗眼。请大家静心地默读这首诗,看看诗中的哪一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诗眼的理解吗?

3、这句话中的“等闲”是什么意思?红军把什么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4、诗人在诗中提到了哪些山、哪些水呢?

5、红军在长征途中仅仅只经历了这几座山、几条河吗?诗人为什么只选这几座山、几条河呢?

四、品读,感悟诗情

(一)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我们随着诗人的思绪首先来到五岭和乌蒙。(课件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自由地读读这一句诗,看看你从这句诗中的什么地方能看出翻越五岭和乌蒙的艰难呢?

2、(课件出示:五岭图)如果此时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岭,你会想到哪一个词?诗人的是哪一个词?

3、(课件出示:乌蒙图)这就是乌蒙山。如果此时又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乌蒙,你又会想到哪一个词?诗人用的又是哪一个词?

4、指名读、评、再读。

5、想象一下,红军在翻越五岭和乌蒙的途中还会遇到哪些困难?

6、就是这样的难以翻越的五岭和乌蒙,在红军的眼里又是怎样的呢?理解“细浪”、 “泥丸”,指导朗读。

7、逶迤的五岭变成了细小的波浪;磅礴的乌蒙变成了滚动的泥丸。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你感到了什么?带着这种感受再读。

(二)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如果说翻越五岭、乌蒙是展现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自然的困难,那么渡过金沙江、大渡河,就是展现红军克服战斗的艰难。(课件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指名读,找出一组反义词。

2、为什么金沙江水拍打着两岸的山崖会是暖的,大渡桥上的铁索又会是寒的呢?

3、听《巧渡金沙江》的故事,谈感受,指导读出高兴的语气。

4、看《飞夺沪定桥》视频片段,谈感受,指导朗读

(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千里岷山,皑皑白雪,只要翻越了最后一道天险,陕北根据地就遥遥在望了,此时,红军战士是怎样的心情呢? (出示最后一句)指名读。

2、透过这两句,你读出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呢?理解“尽开颜”。

3、指导读出高兴的语气。

五、拓展,升华诗情

1、二万五千里远征,红军战士遭遇的仅仅只是书中的这些困难吗?你还知道哪些长征中的小故事。

2、欣赏《长征》这首诗改编的歌曲。

七律长征 篇4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亦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诗意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阻险,把所有的艰难困苦看作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断,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渡过金沙江后,想起战斗要胜利了,心头感觉暖暖的,红军过了横着铁索的大渡河后,想起了过铁索时牺牲的战友们,仍心有余悸

度过了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岷山,三军汇合时大家感到很快乐。2 《七律 长征》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首联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回答的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颔联先具体写山,五岭“逶迤”形容其绵延不断。一个“腾”字写出了它的奔腾之势,但它们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细浪”“泥丸”,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颈联是红军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天险,诗人蔑视了这两处困难,只用了“云崖暖”“铁索寒”写出了这两道天险抢渡成功,其他都没有提及。何等轻松!

尾联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诗人既不叹息过去的困难,当然也不必写出后边的困难。

《七律.长征》教案1 篇5

21、七律.长征》(五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诗中关键词的音、义,把握诗的内容。

3、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欣赏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特色。教学重点:

1、学习诗中关键词的音、义,把握诗的内容。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难点:

欣赏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特色。教具:幻灯片、小黑板 预习要求:

1、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回忆学过的关于长征内容的课文,读一读长征的故事。

2、自读诗句,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句。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七律.长征》。

二、揭题,出示诗文。

1、简介“七律”:

每首八行的是律诗,每行7个字的,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每行5个字的,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

每首四行的是绝句,绝句有“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也有“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2、说说你对“长征”的了解。

3、出示“长征简介”,师读。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的主力为了北上抗日,也为了粉碎国民党的围剿,从江西瑞金出发,向陕甘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转移。他们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个省,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长征。

据统计,中央红军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于打大的决战,有235天用于白天行军,有18天用于夜晚行军;整个长征途中,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公里才休整一次,每天平均行军37公里;共翻越了18条山脉,其中5条山脉终年积雪;渡过了24条河流;穿越了11个省;占领过大小62个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从江西瑞金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平均每天有216人牺牲,每行进1公里,就有6至7名战士壮烈牺牲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词,正音。

2、指读、范读、练读、齐读。

三、精读1、2行。

1、“征”指——长征,“远”指多远——25000余里,“难”指——艰难险阻,说说你所知道的长征途中有哪些艰难险阻?

(①自然条件恶劣:爬雪山,过草地,涉江渡水。②生活条件恶劣:缺衣少食,缺医少药,忍饥挨冻。③敌兵围追堵截:前有埋伏,后有追兵,上有敌机轰炸。)

2、面对这些艰难险阻,红军怕吗?从哪看出——“不怕”“只等闲”。“只等闲” ——只看着是平平常常的事。

3、同桌讨论一二两行诗句的意思。

(红军战士不怕长征途中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把历经的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只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4、从一二句中感受到了红军有什么精神?————不怕困难,勇敢顽强。

5、指导朗读一二句。

6、读到这儿,你一定会问————到底有哪些事例来证明,“红军不怕远征难”呢?

四、精读感悟3至8行。

1、自读诗句,要求: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字词或句子。

2、理解字词句。

五岭:五岭山脉,在四省交界处。腾:翻腾、跳跃。暖:使人感到温暖。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乌蒙:乌蒙山。寒: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磅礴:气势宏伟,山势高大险峻。泥丸:小泥球。

金沙:金沙江。尽:个个,全部。开颜:喜笑颜开、笑逐颜开。

诗意: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去的小泥丸。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湍急的水流拍打着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横着的泸定桥,只剩下十三根铁索,寒光闪闪,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翻过了皑皑白雪的千里岷山,全军过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3、“腾细浪”“走泥丸”,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在红军眼里,还真不把这些山山水水当一回事,这与诗中的哪个词相对应?————“只等闲” ————看出他们有什么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腾细浪”“走泥丸” ————谁有如此大的本事,把爬如此高大险峻的悬崖峭壁说成是:我去看看小细浪、我去踩踩小泥球,这是用的什么写作手法?————比喻、夸张——“善用比喻夸张”是本诗的一大写作特色。

4、指导朗读。

5、简介诗中故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6、播放相关影像资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

7、“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和“寒”分别是什么含义?这两个字能否对调?为什么?

(不能对调。①“暖”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字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暖”和“寒”所代表的心情分别和与这两件事情相对应。②“水拍云崖”时,激烈频繁,本来就给人“暖”的感觉;铁索本来就寒光闪闪。所以不能对调。)

8、还有人这么理解:“从‘暖’字可以推知巧渡金沙江在春天,从‘寒’字可以推知飞夺泸定桥在冬天。”这样理解对不对?不什么?

(不对。暖:使人感到温暖。寒: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9、看看诗中提到了哪几个地方?——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它们都跟什么有关?——山、水——这些山水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概括?——“万水千山” ——由此可以看出 1、2行与3至8行之间是什么关系?————先总后分。指点:作者选取的这五个地方,都是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的,这五处地方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的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以及所历经的艰难险阻。“高度的概括性”是本诗的另一写作特色。

10、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11、齐读全诗。

五、小结:

1、《七律.长征》生动地概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所历经的艰难险阻,讴歌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本诗的两大写作特色:①善用比喻夸张的手法。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六、作业。

1、课堂:完成《课堂作业本》上的部分习题。

读《七律·长征》有感 篇6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毛主席的《七律〃长征》,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词。整整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漫长的征途,我们的红军战士又要经历何等的艰难困苦呢?诚然,广大红军基层指战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一路上披荆斩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自己的血和泪谱写了这二万五千里的动人篇章。想想那高耸冰封的雪山,想想那淤积险恶的沼泽,想想那单薄的衣衫,想想那难以下咽的食物。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红军战士还是闯过来了,还是忍受下来了,还是胜利了。这两万五千里的路程,不仅仅是一条磨炼意志的艰难之路,也是一条生命之路。在这条路上,有没有人倒下?有。有没有人放弃?没有!这些有毅力,有恒心的红军战士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我们这些青少年不得不被英雄们的精神所折服,他们这些坚定革命的精神,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都使人震惊,我们从红军长征中收获了坚强、智慧、勇敢、自信、顽强、团结,难道我们不应该去学习他们?

在我的家乡金寨县,就有十几万人参加革命,参加红军的人也不在少数,这些我的老乡哪个不是在战场上厮杀过?哪个不是受过伤,流过血?哪个不是为了祖国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他们不怕牺牲,勇于为国家做斗争,我深深被他们的伟大精神所感动,这些顽强拼搏的精

神并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具备的。而是需要经过持久的刻苦磨炼,才能逐步形成,我们要学习他们的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用科技强国,以人才壮国!

从过去的历史里,我们了解的不仅是地理知识和社会风貌,更了解了中国的社会,中国人的灵魂、气质和精神。我们将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的信念.;我们将更加坚定为民族振兴、为中国人民造福的决心; 我们将更加勇敢,更加顽强,更加坚韧不拔的前行。我们感激前人,学习前人,也要无愧于前人。我们也将做出我们这一代人的贡献,为后人留下我们的脚印。

《七律.长征》古诗 篇7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抓住重点词语反复诵读和品评诗句, 借助多媒体视频, 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感受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字里行间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了解诗句的内容, 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介绍背景

1.这一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长征。 (生齐读课题)

2.那你们知道为什么要长征吗? (出示长征背景资料)

师:毛泽东回首这惊心动魄的行程, 心潮澎湃, 挥笔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

3.播放课文朗读。

4.师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同学们, 这首诗不仅是毛泽东的代表作, 也是诗中的精品。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品味学习, 深入地学习这首诗。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 播放课文朗读, 有利于培养学生感悟文本、理解信息的能力。初次感受长征带给人的心灵上的震撼。】

二、品词析句, 感悟诗情。

(一) 出示首联

1. 生读一二句, 边读边想, 从这两句诗中读懂些什么?

2. 根据你们的了解, 红军长征途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3. (播放红军过雪山的视频) 让生感受长征的艰难。

师:就这样, 不知有多少红军战士长眠在路途中。二万五千里长征难不难? (生答, 板书:远征难) 让我们读出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A:同学们, 读课文不仅要用嘴, 更要用心哪。长征途中, 天上每日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 地上几十万敌兵围追堵截, 不知有多少战士牺牲了, 可这样的困难在红军战士的眼里不过是平常的小事。生读。

B:你们觉得红军战士怎么样?板书:勇敢无畏

4. 还有哪些诗句也反映了红军这种勇敢无畏的精神?

5. 出示整首诗。

诗的一二句总写, 金沙、大渡是万水的代表, 五岭、乌蒙、岷山则是千山的代表。下面读读诗的三四句, 看看五岭、乌蒙给你怎样的感觉?

(二) 出示颔联

1. 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2. 教师出示“五岭”、“乌蒙山”的图片, 指导学生读“腾细浪”和“走泥丸”。

3. 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过渡:多么鲜明的对比呀, 从中你体会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呢?

4. 指导学生朗读, 读出自己的体会。

(三) 出示颈联

我们先来看看巧渡金沙江这场战斗。 (出示巧渡金沙江资料)

1. 生读资料。

2. 看了这个资料, 你有什么感受?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

读出你们的心情。

(出示课件:铁索桥静止画面。) 这就是位于大渡河上的铁索桥, 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不要说攀着铁索过桥, 就是站在江边一眼, 你心里什么感觉? (心惊肉跳、胆战心惊……师应答:这就是寒!)

师:更何况对面还有敌人的机枪疯狂扫射呢! (播放“飞夺泸定桥”的视频。)

说说这场战斗给你的感觉。

师:这些都是寒哪。战斗惨烈, 战友牺牲, 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寒光闪闪、寒气逼人哪!

出示:大渡桥横铁索寒 (齐读)

4、师过渡:

金沙江智取, 大渡河恶战, 一暖一寒, 两场战斗, 两种场面, 心情一样吗?你能把这两种感受读给大家听吗?生读。

师:让我们一起感受战士们当时的心情。师生共读。

【设计意图:《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因此本环节的预设中通过抓住重点词语让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进行充分对话。通过不同形式的有感情的朗读, 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达到以读促学、以读激情的目的。】

(四) 出示尾联

岷山是红军长征路上所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 红军心情怎样呢? (喜悦)

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吧。练习朗读, 指名读。齐读。

三、诵读全诗, 深化理解

1.这首不朽的杰作, 用56个字, 负载着红军长征路上的艰难万险, 饱含了革命乐观主义的豪情壮志, 让我们连起来再读读这首诗吧!

2.出示整首诗, 生读。3.师介绍七言律诗。

【设计意图:此时学生对长征精神一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集体诵读既是感情的一种宣泄, 又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四、总结提升

1.小结:老师从你们的诵读中听出了你们对这首诗的理解, 听出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这首诗不仅语言美、韵味美, 节奏更美, 音乐家还为它谱了曲,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歌曲《长征》。

五、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五岭细浪乌蒙泥丸

远征难金沙江暖勇敢无畏

《七律 长征》教学反思 篇8

《七律 长征》教学反思

在学这首诗歌前,我考虑到:《七律 长征》已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如何才能将学生引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很多长征路上的故事如:《倔强的小红军》、《丰碑》、《一袋干粮》、《金色的鱼钩》、《飞夺泸定桥》等,初步让学生感受到长征途中的艰难。同时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接着我让学生通过多次诵读,理解诗句内容,从而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难和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我利用图片资料,视频,ppt等来引导学生感受五岭山,乌蒙山,大渡河,金沙江的天险。在感受五岭的绵亘蜿蜒和乌蒙山的高大艰难时,我让学生先观察,再说出看到了怎样的山,让学生结合爬山的感受来体会爬这两座山的劳累,接着又结合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战士们爬 山时还要背武器和军需物品,还要面临追截的敌人,就更加艰难了。在学生阅读感受后启发学生思考“战士们怕吗?他们是怎么看待的?”紧扣“走泥丸”来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感悟“暖”和“寒”时,我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背景资料,感受人物心理来理解感悟“暖”和“寒”。教学完课文,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一些长征,丰富学生的积累,我让学生课后搜集长征路上主席写下的其它诗篇,开展诵诗朗诵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学习这首诗我感受到,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只是停留在读读背背这一环节上是远远不够的,更是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必须要借助一些图片或文字资料。要想真正的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和作者产生共鸣,本节课课堂气氛虽然很活跃,但总感觉学生还是在钻我下那个“套”,学习主动性还没有激发起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多从自身找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七律长征 篇9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解题。

1、师: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二万五千里长征,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万五千里长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那么,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在长征即将结束的前夕,一代伟人毛泽东写下了诗史上这首著名的七律《长征》。风云历史,浓缩成一首诗。今天我们就顺着伟人的笔迹,去触摸长征的风景。

(教师板书课题:25七律.长征)

2、解释“七律”。(七言八句,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3、播放了视频电视剧《长征》的片段。设计意图

[题目入手,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先了解了长征的历史,学生了解了红军当时的境地是上有敌机,下有追兵,敌强我弱,所以我们必须长途跋涉,在转移中寻求生存,我们只能走无人能走的地方,可谓“绝地求生”]

二、初读,整体感知。

出示阅读提示(请一位学生读,明确要求):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把诗读通顺,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2、指名学生读,正音并检查生字:逶迤 磅礴 泥丸 岷山。

3、刚才在读诗歌的时候,哪儿些字词的意思你不太明白,你可以提出来。谁来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预设: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三军、尽开颜。随着我们深入学习,我想对“暖”“寒”这两个字的含义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4、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红军长征,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最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哪句话看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理解着句诗。只等闲:平平凡凡的小事。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诗歌描写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三、品“万水千山”体会“远征难”。(等闲小事有哪些?读着读者,你仿佛都看到了那些画面了.)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几幅图?为什么?

万水千山: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困难多,艰险多。A那么红军战士们渡过了哪些河呢?请你在诗中找出来。

金沙(金沙江),大渡(大渡河)。谁来读一读写水的诗句。

B、红军渡过了金沙江、大渡河,又越过哪些山呢? 找出:五岭、乌蒙、岷山。谁再来读一读写山的诗句。

2.这一路长征,红军可谓是跋山涉水,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一直到达陕北延安,这就是长征的整个路线图。(出示长征路线图)。

设计意图

[以“万水千山”为突破口,通过“万水千山”的理解,一方面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一方面结合课文语境,学习词语,增加词汇量,使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好地结合起来。] B、品“只等闲”

1、“腾细浪”、“走泥丸” 1)、说感受

预:绵延不绝的五岭只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只不过是滚动着的小泥丸。

引导:说得真好,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2)、看图。师板画引导学生比较:逶迤——细浪,磅礴——泥丸。

引导:五岭山脉纵横四省、绵延千里,乌蒙山海拔2300多米,气势磅礴。拖着病残之躯,忍饥挨饿翻越这样的大山,他们走了一天又一天,山是翻了一座又一座,战士们的草鞋走破了一双又一双,有的战士累倒了,有的战士病倒了,有的战士永远留在了山上。但这样的困难红军怕不怕?(不怕)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师生合作读)

(3)、学生练读

引导:多么强烈的对比呀,谁能读出山的雄伟,细浪、泥丸的轻巧?为什么毛主席和他所领导的红军会这样看待?(革命乐观主义)(生自己练读之后,老师引领学生分组读。)这样的事情在红军的眼里都是小事。只因为——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男女合作读,再齐读。

2、“暖”与“寒”说感受→读。

过渡:还能从诗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红军的勇敢?

(1)请生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暖”。引导:金沙江之战,干净利落,快刀斩乱麻,高兴呀!再读——

(2)看影片《飞夺泸定桥》,理解“寒”(心惊胆寒)。不要说攀着铁索过桥,就是站在江边瞅一眼,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3)预答:害怕(这就是寒)读

心惊肉跳(这就是寒)读 毛骨耸然(这就是寒)读 看了这场战斗,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 惨烈、激烈(这就是寒)——你读!

惊心动魄(这就是寒)——你读(3)生感情读,读出红军的“不怕”

引导: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是红军战士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两场战斗,两种场面,心情一样吗?你能读出这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自己练一练。(分男女组朗读)

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这一暖一寒再现了红军战士面对敌人的英勇无畏——读;

这一寒一暖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红军把困难视为“等闲”的乐观精神——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悟“更喜”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质疑:更喜?读读前面的诗句,细细琢磨。(有过哪些喜?)

2)、他们翻越了五岭和乌蒙,他们渡过了金沙江,夺下泸定桥,这一切他们都曾乐观的面对,虽然如今面对的大雪山终年积雪,绵延千里,但是你可以想象到什么?(他们依然乐观;不放在眼里)翻越了岷山,意味着长征即将胜利。谁不高兴呢?所以,毛泽东看到的是“三军过后——”(生接)“尽开颜”

3)师:是啊,红军是英勇的,红军是乐观的,难怪毛泽东会那样豪情万丈地赞道——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渲染气氛,激情总结

1. 同学们,红军长征中的可歌可泣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诗人毛泽东颂扬红军的诗篇也有很多很多,《长征》这首诗,感动了无数人,多少文人学者为它赞叹,多少音乐家为它高歌,让我们一起来用心聆听歌曲《长征》。

2.再次播放歌曲《长征》,指名配乐朗诵。设计意图

[结尾欣赏《长征》,指名配乐朗诵,意在创设情景,进一步激起学生对红军的敬仰之情,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以升华。]

五、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让我们用毛主席的一段话对长征做个总结。

2、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得到什么启示?

师:同学们得到的启示很大。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以后同学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妨想想红军长征,一定会得到一股新的力量,让你勇敢地战胜它。我想,这就是我们学习这一课的最大收获。

3、拓展延伸

交流所搜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长征诗词,说说毛泽东诗词的风格。板书设计 :

(画细浪)

远征难

25七律 长征 只等闲

(画泥丸)

英勇 乐观

教学反思 :

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70多年,对于我来说也并不熟悉,为了教好这一课,我上网查了很多资料,看了很关于长征的画面,深深体会到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贴近作者的心,感受到长征的艰辛,领略到乐观的精神,感悟到必胜的信念。这是教学的一大难点。

这首诗文虽然不长,但知识丰富,内容充实。细析教材,会发现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文,下面的诗句都是具体表现。因此,在整体把握之后,我的设计了扣住“远征难”和“只等闲”,运用背景资料、音频等多种资源让学生在直观中、在情境中体验,从而达到与文本对话的目的。而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说到长征难,体现在“千山万水”这个词中。于是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寻找诗中写到的“山”和“水”,再利用课件以图引路,创设情景,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红军战士中的一员,要翻越这样的崇山峻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你心里会怎么想?”利用学生的换位思考以达到进一步感受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可以说在预设与生成这点上效果还好。

教学中我还非常注重朗读指导,以读代讲,读中悟情,将读贯穿于教学始终,读诗对语言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同学们还从中认识到诗歌的二四六八句押韵的特点,可谓是意外收获。

《七律.长征》古诗 篇10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兴趣,走进文本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传统的语文预习,大多都是学生读读课文,写写生字,作为年代已经久远的诗歌,学生很难产生兴趣,走进文本。而信息技术恰恰改变了传统的预习方法,它以多元化的信息来源与途径博得学生的喜爱。课前我让学生上网查阅有关课文的资料,作者的介绍及写作背景。将学生课前的预习成果上传到学习平台上:“通过预习我知道,《七律·长征》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阅读本单元课文,要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要认真领略课文基本的表达方法;还要学习复述课文。”“在校本资源中我了解到长征很苦,但红军战士们不害怕,很勇敢、很坚强!”然后把学生收集到的资料,稍加梳理,使学生们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感受,并产生学习的欲望为顺利深入诗文而打下情感的基础。

这样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前预习进行得深入而有效,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有机结合的网络信息领域,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深入文本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一些古诗、课文,光凭讲解和想象,很难感悟到语言文字中的情境。而多媒体可以为学生创设、模拟情境,使学生产生独特情感体验。

《七律·长征》这首诗篇幅不长,但历史久远,意义深刻。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领会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呢?

上课伊始,利用雄浑激昂的配乐范读,把学生引入一个气势磅礴的长征情境中。根据倾听、模仿,学生很快读准字音和节奏进而朗朗上口。然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利用资源理解词句的意思。学生会马上进入状态,有的查看注释,有的网上搜寻,有的小组交流,忙的不亦乐乎,几分钟就大功告成,开始了精彩的汇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整首诗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我通过上网查询得知:红军穿过了11个省,翻过了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长河,行程二万五千里。”这时我趁势点击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这就是红军走过的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如果把这条线路拉直,那就跨过了半个地球。”网络资源的直观呈现,使学生轻而易举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在理解诗句领悟情感时,学生汇报哪句,我便使用白板拖拽功能出示相关图片,并对诗句进行圈画。比如出示五岭、乌蒙的图片,学生在平台上予以补充,再配以磅礴的音乐,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深切感受到五岭的千里绵延,乌蒙山的山势雄险。更感受到红军藐视困难、傲视山川的气概。

这种通过网络获取与学习主题相关的材料,丰富学习资源;运用多媒体呈现视频资料,创设诗歌情境,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是无法实现的。

三、运用信息技术交流互动,实现生本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和教科书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站在与文本作者平等地位上理解文本,感受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以独特视野表达切实的感受,实现生本对话。

传统的语文课堂,在拓展与交流环节中,往往固定几个学生来谈感受,这种以点盖面,难免有些蜻蜓点水之嫌。在《七律·长征》一课中,学生在多媒体视频的画面中,切实感受到了长征过程中艰辛与困苦,更感受到了红军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热血沸腾之时,提问:“此时此刻你想对红军说些什么?”学生各个情绪激昂,纷纷举手。五十多名学生的想法怎能在三两分钟表达清楚呢,于是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这样全班学生不仅可以一目了然,还能相互评论,这种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体验、品悟、让课堂成为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广阔天地,实现了生本情感的交融。

语文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学科系统,开放性是保证它充满活力的源泉,而信息技术为语文教育的开放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只有采取积极的态度,深入了解信息技术,才能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更多活力、更大的惊喜。

参考文献

25七律.长征教案 篇1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3个生字;

②感悟“暖、寒、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及含有的思想感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长征 1.导入课题

(1)师:同学们,七十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举世闻名、气吞山河的事件,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板书课题:长征)(2)师:齐读课题,注意“长征”是后鼻音。

(3)出示课件2.这就是当年毛泽东写下的长征这首诗。2.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师:昨天布置了预习,对于长征,你了解多少?

生:我读过《倔强的小红军》,文章写了陈庚和一个小战士之间的故事,他们在长征途中没有吃的东西。

师:噢,长征途中缺少食物。

生:我看过《丰碑》,里面讲一位军需处长在爬雪山的时候把棉衣让给了别人而被活活冻死。

师:这是个很感人的故事,说明当时物资紧缺。师:你还知道长征的什么资料?

生:我知道《金色的鱼钩》写的也是长征中的故事,老班长为了救战友,不幸牺牲了。师:反映了长征的什么? 生:反映了长征非常艰苦。师:用个字儿来形容,就是── 生:难。

生:我知道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1935年10月结束。师:这是红一方面军长征的时间,1936年10月,红

二、红四方面军也胜利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汇合。

生:我知道长征走了二万五千里,是军事史上的奇迹。师:你知道途经了哪些地方吗?(生沉默。)3.师介绍长征资料

①介绍长征线路图(出示课件3)

师介绍长征从瑞金出发途经11个省,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最后到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②出示长征途中的图片(飞夺泸定桥、爬雪山、大渡河、穿越茫茫草地),师逐一介绍。出示课件4到7 师:同学们,长征途中,红军共淌过24条河,翻越18座高山,每天面临的不仅是恶劣的环境,还有敌机在头顶盘旋,有几十万敌军在围追堵截。听完介绍,你想说句什么话吗? 生:红军靠双脚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真了不起!

生:我很佩服红军!

生:真不敢想象这么困难红军都胜利啦!

(二)、自读诗句,把握诗境。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2.大屏幕出示生字生词出示课件8(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

师:谁来读,注意听,是否都读准确了。(指名读。)

师:有意见吗?都读准了吗?(生指出“磅”应读后鼻音。)

师:你们的普遍话水平真高,一起来读。(生齐读。)3.读通全诗

师:把这些词送回诗中去,你们再读一读。(生读全诗。)

师:从齐读声中,老师听出来,你们读得非常棒了。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可以提出来。生:“三军”是什么意思? 师:有能解决的吗? 生:就是海、陆、空三军。(全场大笑。)

生:不对,是指红一、二、四方面军。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是×老师告诉我们的。

师:你真爱学习,你们的老师也是好老师。生:“逶迤”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他解决?

生:逶迤就是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生:什么是“走泥丸”? 生:铁索寒是什么意思?

生:高耸入云的悬崖怎么会暖呢?

师:是啊!提了不少好问题,到底是什么意思?同学互相合作,也许你不知道的,同学知道;你知道的,正是同学不知道的,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

(生小组学习,师随时给予帮助。)4.交流诗意

师:这首诗大概的意思是什么?(生说诗意。)

师:虽然不流畅,但没关系,继续学习你会更清楚。

(三)、学习诗歌,品悟诗情

1.让学生再次读诗,找出全诗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板书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2.学习第一句

师:你们刚才抓住哪些关键的字眼来理解? 生:我抓住了“难”和“只等闲”。意思是── 师:既然难,为什么是平平常常的事? 生:可以表现红军走了很多路。生:我觉得写出了红军不怕种种困难。师: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

师:此时此刻,我想跟这位同学比赛。(师激情读,生鼓掌。)

师:谢谢孩子们的掌声,你们能不能像我这样读?(生读。)

3.学习第二句

师:同学们,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诗人怎能一一记叙,他选取了红军战士走过的一条岭、两座山、两条水,你们能找到吗?(生默读用横线勾画。)

生:五岭、乌蒙、岷山和金沙江、大渡河。(生齐读第2句诗,师:哪儿是五岭?哪儿是乌蒙 ? 生:第一幅是五岭。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从山峰连绵起伏看出来的。师:书上说五岭逶迤,换个词怎么说? 生1:五岭连绵。生2:五岭蜿蜒。

师:那为什么这是乌蒙山? 生:有乌云所以是乌蒙山。

师:嗯,我知道了,前景难以预测时,就会有乌云,电视上经常有这样的画面,愁云惨淡吗!难怪你会这样想!乌蒙山高4200多米,书上怎么写?(磅礴)先给“磅礴”换个词吧!生:雄伟。生:高耸入云。

师:这个词我很喜欢。(继续画)又画了什么? 生:细浪。

师:再看这是什么? 生:泥丸。师:有疑问吗?

生:我不懂那么高的山为什么把它比做细浪和泥丸?

师:问得好!五岭连绵数千里呀!为什么在红军眼里是细浪?乌

蒙山高4200多米,为什么在红军眼里是泥丸? 生:因为红军很勇敢!生:因为红军无所畏惧!生:因为红军“只等闲”!

师:多么豪迈的一件事,对着大家大声读。(生读。)

师:我觉得还是走高山,不像走泥丸。(师范读,生读。)

师:孩子们,要是平时,翻过几座大山何等艰难,况且还有敌军的围追堵截,更是难上加难,知道这些,你又会怎样读?(指名读。)

师:难吗?(难)可红军却把它当作平平常常的事!(板书:难、平常)

师:这都是因为红军战士──

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学习第三句(1)深入感悟“暖”

师:读读第3句,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一对反义词:云崖暖,铁索寒。师:确切些。生:寒、暖。

师:上句写什么暖?对云南的天气了解吗?(师介绍云南五月天气。)师:能读出这种暖吗?(生读。)

师:有些暖,但是没暖到心坎里去。(生再读。)

师:怎么样?你们评价一下。(生评价。)

师:老师试一试(师读)暖到心坎里去了吗?一起读。孩子们,一起来看(出示金沙江图出示课件9),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 你会怎么读?(生读。)

师:我觉得你读得很轻快,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我们红军胜利了,我很高兴。

师: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聪明的你是不是真的高兴? 我们胜利了(读)──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面对穷凶恶极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2)深入感悟“寒”

师: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心头暖洋洋的,我们再来看泸定桥。

(出示泸定桥图片10──十三根铁链高悬河面图,生发出了惊叹声。)

师:你有什么感受?可以用个词来表达。生:心惊胆战。生:魂飞魄散。生:惊心动魄。生:望而生畏。

师:这个词很准确,谁能用你的读,读出“望而生畏”的感受?(生读。)

师:稍有一丝凉意!(又一生读。)师:真的是望而生畏。

生:胜利不属于这支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是呀!这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写下的一首七律诗,当他回想起那惊心的场面,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仿佛看见: 面对十三根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读)── 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红军勇士们浴血前进,(读)── 后有追兵,前有顽敌,红军勇士们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读──

(男、女生分读写“暖”、“寒”的诗句,读得很动情。板书:难、平常 字体比前一组大)

师: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还是平常地对待,一“寒”一“暖”,一“喜”一“悲”,这正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5.学习第四句

师:长征途中,困难越来越大(板书:难),可红军战士依然是──(平常对待,板书:平常)岷山是红军翻越的最后一座大雪山,翻过去就意味着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字体更大。)(生读第4句。)

师:哪个字眼吸引了你的目光? 生:尽开颜。生:喜。师:喜从何来?

生:我们战胜了艰难困苦,胜利啦!

师:对!把这种“喜”带到读中去,全班读。(生齐读。)

师:这个孩子在读时,面带微笑,把喜从心眼里读出来,来,我们带着微笑读。(生面带微笑读。)

师:困难像雪球一样砸来,但红军战士依然以平常心来对待,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大无畏!师:说得好!生:不怕困难!生:勇往直前!

生:豪迈、乐观的精神!(板书:豪迈、乐观)

师:正是因为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红军战士克服了像雪球一样砸来的一个又一个困难。这正是──生读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领悟文风,拓展延伸

师:长征途中,毛泽东留下了很多豪迈的诗篇,《清平乐?六盘山》就是其中一篇。站在六盘山顶,看着陕北烈烈红旗,想到长征漫漫征程,伟人诗兴大发,写下这首词:(多媒体出示课件11)(师读词,生热烈鼓掌。)师:你为什么鼓掌?

生:老师仿佛把我带到了六盘山顶。生:老师读得很有气势。生:老师读得很豪迈。

师:你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长征 》。出示课件12)

师:仅仅五十六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豪迈乐观的精神,这样的好诗,你们愿意记下来吗?可以边读边想像,可以看

板书,自由背背吧!(生自由背诗,指名背。)

(五)、总结

师:刚才我们初读了全诗,说了最想说的话,学到这儿,你又想说些什么?生:红军叔叔,你们让我惊叹!

生:红军叔叔,你们勇往直前,不怕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

生:胜利只会属于这样的钢铁之师!生:红军叔叔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师:听着你们深情的话语,我也说两句。长征壮举让世人惊叹,长征精神永世流芳。多少文人墨客为长征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赞歌。让我们在激昂的《七律?长征》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这一课!(一段歌曲后)“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老师把毛泽东的这句词送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学习中不惧挫折、勇往直前!板书设计: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难平常

上一篇:薪酬体系设计思路介绍下一篇:技能培训,PLC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