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清平乐 村居-冀教版

2025-02-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清平乐 村居-冀教版(精选4篇)

四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清平乐 村居-冀教版 篇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学习重点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课题导入,介绍知识

1.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中间有个分隔符号,前者是词牌,后面是词的题目。)

2.师生互动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3.师小结:词原是配乐而歌唱的一种诗体,起源于唐代,宋代是词鼎盛时期,句的长短随着曲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也就是上下两段。宋代的苏东坡、李清照等都是著名的词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课题入手,想象内容。

师:课文描写的村居生活是怎样的一幅场景?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2.练习朗读,读准生字音,读顺诗句。

3.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困惑,或板书黑板,或与学生个别交流。提倡组内合作,借助注释以及工具书,初步理解词的大意。

4.指名读文。其他同学正音、评价,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亡、剥”两个字在本课的读音。

5.交流比较生僻、不易理解的词。如,醉里、相媚好、亡赖。

6.指名说大意,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距离农家低小的屋檐不远处,是一条清澈流淌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绿色的青草,屋檐下,有两个头发发白的老头、老太正借着酒意说着悄悄话。大儿子十分勤快,在溪边的田间地头种豆,老二呢,正忙着编织鸡笼。最顽皮、可爱的莫过于最小的那个孩子了,瞧,他趴在溪边剥莲蓬,正忙得不亦乐乎呢!)

三、发挥想象,加深理解

1.师:这一家子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能想象得出老两口正在说什么悄悄话吗?

2.生各抒己见。只要想象合理,都应该给予肯定。

3.这一家子的其乐融融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么怎样通过朗读把这样的一家子带到我们面前呢?请同学们边读边在头脑里产生相应的画面,看看他们各自在忙些什么?

4.生自由练读。展示读,集体评议,纠正。再读。提醒学生在读的时候是否表现出乡村自然环境的优美,“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温馨、和睦,以及“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轻松、活泼、愉快。

四、改编歌曲,激发兴趣

1.师:词本身就是为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建议学生自己尝试配乐演唱。师可范唱苏轼的《水调歌头》,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2.生练习试唱。众评议。

五、总结谈话,回归整体

xiaoxue.xuekeedu.com

1.师:关于词、关于辛弃疾,我们才刚刚有了很肤浅的认识,希望同学们课外多阅读些经典文学作品,吸取更多传统文化的精华,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

2.诵读全词,结束本课时学习。

六、布置作业,积累升华

1.背诵课文。

四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清平乐 村居-冀教版 篇2

村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1个多音字,理解“吴音、相媚好、翁媪、无赖”等词。

3、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4、了解词人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2、学会本课3个生字,1个多音字,理解“吴音、相媚好、翁媪、无赖”等词。(重点)

3、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诗词比较

了解词

1师生对诗: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一个对诗游戏。

2我们刚才对的诗,你有什么发现?点击:乡村生活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词。(板书课题:清平乐yuè 村居)

清平乐是词牌名,板书:词牌名 每一种词牌都代表一支曲 汇报收集到的词牌名。

“村居”是题目,书写时中间空格,读时也要停顿,教师示范,学生读。

3出示: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词和诗有什么不同之处。

(1)词牌名(2)长短句(板书)(3)上阙和下阙。(板书)二、了解词人

1这是著名词人辛弃疾写的,(板书:辛弃疾)你了解他吗? 2请看:介绍词人。

3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呢?

三、自读课文 读准音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多读几遍,争取把每个字读正确!2你会读了吗?出示,指名读。相机正音:翁媪(看图,知道什么意思吗?)剥(bao)莲蓬:指去掉外面的皮、壳,还可以剥——

3教师范读,体会押韵。指导读出韵味、节奏 4指名读 5齐读

四、了解大意

1现在请同学们边看课文插图边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句子你能自己读懂?

2有读懂的地方吗?好!同桌先交流交流!五、品词析句

让我们一起来分享集体的智慧,你读懂了哪个句子呢? A 茅檐图

1指名汇报,说说你的理解,请你读。试着把“低小”和“青青草”读慢点!

2你听到什么?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都听到!3用力吸气!你仿佛闻到了什么?

4这是乡村生活的朴素恬静之美!(板书:朴素恬静)一起读!B翁媪图

1指名汇报读,谈理解。

2这对老夫妻在干什么?(喝酒聊天),从哪个字看出来?(醉)3他们是用普通话在交谈吗?从哪里看出来?(吴音)资料 4让我们猜一猜老两口在聊什么呢?

5就这样,他们越聊越开心,越聊越亲密,用文中的一句话说就叫(),用文中的一个词说就叫(),“相媚好”换个成语说?(相亲相爱,亲密无间)

5指名读

6他们住的是()喝的是(),老两口却醉了,仅仅是酒醉吗?那还有什么?(陶醉 沉醉)(板书:醉)

C小儿(出示剥莲图 句子)小儿是怎么剥莲蓬的? 1看他的姿势

怎么剥的?

(a“卧”是什么意思?b你认为小儿是怎么卧的?可能一会儿—— 一会儿又—— 一会儿又——

2看他的小脚丫,他还在—— 说不定嘴里——!

3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个小儿?(调皮—读 自由自在—读

无忧无虑的—读……)

4你有调皮的时候吗?父母是怎么责备你的?

看似责备,实则喜爱!这里也有一个词是对小儿的爱称:无赖 5生活中什么样的人被称为“无赖”呢?(好吃懒做,品德不好)这里指?(顽皮、淘气)谁来读!

6好一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小儿呀!一起读!D大儿二儿(出示锄豆图 织笼图)

1大儿子在干什么?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送他一句诗。《锄禾》指导书写:锄(左中右都要瘦 互有穿插才紧凑)

2二儿子在做什么?观察神态,送他一个成语。——专心致志 聚精会神 一心一意

全神贯注

3他们正在享受劳动的快乐呢,读出他们的快乐,指名读——齐读

六、了解背景,升华感情

1读着,看着,想着,我们理解了这首词。作者眼中的乡村生活是怎样的呢?(温馨

和谐

幸福

美好……)

2普普通通的农村生活,在作者眼里为什么如此温馨美好呢?请看(出示写作背景)3点击课件:要是人人能过上()的生活,要是没有(),该多好啊!学生自由发言,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呼唤!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4现在再来读这首词,你肯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古筝乐)谁来读!(多个学生读!)齐读!

七欣赏唱词

1既然是词,当然可以唱一唱!想听吗? 2听歌曲,有兴趣的可以一起唱。八自主作业

1试着把整首词的意境描绘出来。

2收集2首辛弃疾的其他词作,好好读读。

板书设计:

上阙

朴素恬静

温馨 清平乐

村居

下阙

安居乐业

幸福

辛弃疾

美好

……

【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笔下不多见的一首质朴、清新的田园词。茅檐、小溪、青草、翁媪、孩童共同构成了一幅恬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图景,表达了词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学这首词,我主要采用“诵读体悟”的方法,引领学生读出音律,读出画面,读出情韵。

一、在诵读中感受节奏读出音律。

课始,从背诵耳熟能详的古诗入手,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为学生首次接触“词”创造“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围,也为初读“词”提供借鉴的经验。在和古诗的比较发现中认识“词”之后,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并提出要求: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尝试按照以往诵读古诗的经验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律。在学生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感觉”朗读之后,指名读,抓住关键词句正音析义,教师范读,让学生沉入言语,一遍一遍地与言语“亲密接触”。借助图画,初步理解“相媚好”“无赖”的意思,借助生活实际联系“剥桔子”“剥花生”等辨别多音字“剥”的读音。在经历了互相间的交流互补中,学生不断改进和完善朗读,不仅读正确读流利,还读出了节奏、停顿和音律。

二、在诵读中展开联想读出画面。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词也是一样,“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这首词短短的46个字,却展现了一幅幅鲜活生动的乡村生活图画。教学中,帮助学生把文字转换成图画,使文字有声、有色、有形,从而初步而整体地把握词的主要内容。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又向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呢?咱们反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的阅读期待被激发,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村居”的图画由模糊到清晰,由单一到丰富,由无声到有声,由静止到灵动,不断地呈现、更迭、立体。学生显得有些按捺不住,情不自禁地纷纷表达在朗读中的所见、所闻:“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地环绕着小村庄,小溪的两边,长满了青青的草。”“我仿佛看到了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和老爷爷正在说着悄悄话,他们是那样亲热,那样恩爱。”“我仿佛看到了大儿子在小溪边的田间除草种豆,二儿子编鸡笼时的专注,小儿子剥莲蓬的调皮、可爱。”我闻到了青草的香味,我听到了小溪哗哗地流淌声,我听到鸟鸣的声音……读出画面的过程就是学生初步理解的过程,在师生对话交流中,教师适时点拨、讲解、指导、纠正、评价,学生不仅理解了这首词的基本意思,而且将辛弃疾笔下恬静、祥和的农村生活画卷勾勒出来。

三、在诵读中激荡心灵读出情韵。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辛弃疾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这首婉约风格的《清平乐村居》,是他被贬居江西上饶农村时写下的,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如何让五年级的学生能够体察这份情感呢?教学时,紧紧围绕一个“醉”字,通过诵读品味,带领学生走进“村居”,融入农家生活,引导学生充分将词中图画通过体验、想象转化成语言文字,表“情”达“意”。

“为什么普普通通的乡村生活在辛弃疾看来是如此温馨美好呢?”一石激起千层浪,相机出示词人的写作背景,从而体会他对和平祥和生活的期盼。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2 篇3

科学教案

年3月

第5周课题5.天气与生活类型新授课时三课时教学目标探究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天气的变化对人类的生活造成的影响。2.能够对图表记录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得出某些科学结论。3.能够用实例或调查结果,说明人类的活动已经对天气变化造成

影响。情感目标1.愿意把收集到的天气与人类关系的资料图片与其他同学交流。2.能通过对天气与人类关系的分析,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明剧烈的天气变化造成的严重自然灾害。2.能举例说明酸雨是人类活动作用的结果。教学方法复习巩固√现代教学自主探究√记录汇报√创设情景√引导观察√分组合作√交流展示√启发引导√激发质疑√师生互动√表优励缺√教学过程引入一。谈话:“今天你穿什么衣服?一年四季你选择什么样的衣服?”1.生自由发言。

探究活动一.

活动:“天气对我们的影响”1.谈话:“你喜欢什么天气?在不同的天气中喜欢做什么?2.看课本插图思考天气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3.自由发言说说天气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4.举更多的事例说明天气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二.讨论活动1.谁最关心天气?说说自己的理由。2。组代表汇报。3。小游戏:“我说位置,你找物体。”拓展一.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我国一年四季天气的变化情况(第二课时)引入一.信息发布会1.请生将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分享。探究活动一.

活动:“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1。请生小结天气变化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2。思考:人类活动是否也对天气带来影响?3。看课本上的插图理解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4.分析课本上的调查表,你能发现什么?二。交流活动1.分析调查表中的数据有什么发现,小结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教学过程拓展一.搜集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的实例。(第三课时)引入一.交流会1.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的实例。探究活动一.活动:“了解家乡的天气”1.说说家乡的天气。2。设计调查表调查家乡的天气变化对我们的影响。二。自主学习

.自学“科学在线”2。介绍自学成果。3.举更多实例说明。拓展一.调查我们生活的城市是否有酸雨板书设计5.天气与生活

影响

影响天气

人类生活

人类生活

天气调查酸雨

用PH试纸检测四年级下学期

科学教案

年4月

第6周课题6.固体、液体和气体类型新授课时三课时教学目标探究目标1.能正确地对周围常见的物体或物质进行分类。2.能利用感官估测物体的质量或体积。3.能归纳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主要特点。4.能设计两种以上的方法测量出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情感目标1.对探究物质三态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2.能将本组研究结果与其他小组交流。知识目标1.能分别说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2.能说出同种物质不同状态的各个特点的差异。教学方法复习巩固√现代教学√自主探究√记录汇报√创设情景√引导观察√分组合作√交流展示√启发引导√激发质疑√师生互动√表优励缺√教学过程引入一.师出示几种不同状态的物体请生辨认1.引导观察。(激发学习兴趣)

探究活动一.

活动:“给物体分类”1.观察课本插图。2。对图中的物体和教师出示的物体分类。3.举出更多固体、液体和气体。二.活动:“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1.制定研究计划。(明确分工、认真观测、及时记录)2。说说注意事项。3。分组研究几种固体的主要性质。4。记录固体主要性质。(完成课本上的表格)5.分组汇报,交流。(说说用到哪些测量工具,如何测量)拓展一.准备黄豆、小米、沙等材料(第二课时)引入一.看看我们准备了哪些材料?探究活动一.活动:“混合、分离固体”1.混合黄豆、小米、沙等固体,再想办法将他们分离。2。讨论:所有的固体都有形状和体积吗?3.交流:将分离物体的方法和理由与同学交流。二.活动:“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1.分组按研究固体的方法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2。各组互相交流、汇报。教学过程拓展一.小结液体的主要性质(第三课时)引入一.课前讨论会1.谈论:不同液体的性质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探究活动一.活动:“混合不同液体”1.猜想混合不同液体后会出现的现象。2。试着混合不同的液体,记录观察到的现象。二。活动:“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1.准备典型的固体、气体和液体。2。通过式样比较它们的不同。3。考虑怎样区别固体、液体和气体。拓展一.试着用几种方法测量石块的体积。板书设计

6.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

气体

液体四年级下学期

科学教案

XX年4月

第7周课题7.冰、水和水蒸气课型新授课时三课时教学目标探究目标1.能使用工具测量感观不易察觉到的物体某一特性的变化。2.能通过试验探究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3.能用二维图表形象的进行试验记录。情感目标1.愿意与其他同学谈论水的状态与温度的关系。知识目标1.能说出水的冰点与沸点的含义。教学方法复习巩固√现代教学√自主探究√记录汇报√创设情景√引导观察√分组合作√交流展示√启发引导√激发质疑√师生互动√表优励缺√教学过程引入一.猜谜游戏1.师出谜面:“透明无色,有时摸的着,有时抓不住,离开了它我们活不了”

探究活动一.

活动:“化冰实验”1.谈话:“你玩过秋千吗。”2。观察课本上的图,说说男同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3。问题:“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4。根据小鼠标的提示完成“我的观点”二。活动:“动还是静?”1.回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2。实验1:让冰自然融化,每隔两分钟观测一次。3。实验2:加热冰,记录冰化成水及沸腾时的温度变化。4.两小组合作,分别完成其中一个实验,做好记录。5.完成课本上的实验记录表。拓展一.将实验记录绘制成曲线图(第二课时)引入一.活动:“小小交流会”1.

将实验记录与大家分享。2。互相评价探究活动一.

活动:“统计分析”1.根据实验记录表分析冰的温度,溶成水时的温度;水沸腾时的温度,所需的时间,继续加热后水的质量是否改变?一.

交流活动。

1.交流实验中的成功和失败。2.小结水的变化及所需条件。教学过程拓展四.搜集自然界水的三态变化情况。(第三课时)引入一.“科学汇报会”

将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分享。探究活动一.讨论会1.甲杯和乙杯中的冰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2。在什么条件下液态的水能沸腾?3。小结水的三态变化定义。二.自学“物质的三态临界点”1.自学科学在线。2。交流自学成果。拓展一.举例说明物质三态变化的生活应用板书设计

7.冰、水和水蒸气

水的三态变化

水蒸气四年级下学期

科学教案

年4月

第8周课题8.水到哪里去了类型新授课时三课时教学目标探究目标1.能结合日常生活,对蒸发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2.能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出液态的水经蒸发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并带走一定的热量。3.能通过试验探究常温下水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情感目标1.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法和过程。知识目标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发。教学方法复习巩固√现代教学√自主探究√记录汇报√创设情景√引导观察√分组合作√交流展示√启发引导√激发质疑√师生互动√表优励缺√教学过程引入一.(创设情景)教师出示一张半湿的纸,请生尽快将它弄干1.生分组比赛,看哪组最快,方法最多。探究活动一.

活动:“水到哪里了?”1.谈话:“说说纸里的水到哪去了?”2。看课本插图说说这些水到哪里去了?二.活动:“写字游戏”1.教师用湿布在黑板上写一个字。2。生观察这个湿字。3。说说你的发现。4。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拓展一.找找生活中水不见的现象(第二课时)引入一.游戏:“水不见了”1.用手指蘸少量的温水,抹在脑门或手背上。2。仔细体会有什么感觉,说明了什么?探究活动一.交流活动1.说说我们找到的生活中水不见了的例子。2。比一比哪组的小车组装的得又快又好。二。活动:“理解蒸发”1.看课本理解蒸发的定义。2.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蒸发。教学过程拓展一.找找自然界中的蒸发现象(第三课时)引入一.把自己找到的例子与同学交流1.生各抒己见。探究活动一.活动:“研究蒸发的快慢”1.猜想:水分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2。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分组讨论,提示: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示)3。动手进行对比实验。(提示:控制好变化的条件,认真记录)4。得出结论。(可以用什么办法再次证明我们的结论)5。完整地介绍我们小组的研究经过。6。互相评价,提出不同的想法和见解。二.交流:“在什么情况下,水分蒸发得快一些,说说理由”1.小组交流,共同总结影响按蒸发快慢的因素。2.说说我们是怎们证明的。拓展搜集有关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的例子板书设计8.水到哪里去了蒸发:水

水蒸气

猜想?:水分蒸发与什么因素有关?四年级下学期

科学教案

XX年4月

第9周课题9.雨的形成类型新授课时三课时教学目标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2.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3.能设计模拟试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情感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2.愿意与小组同学合作设计实验,并验证猜想。知识目标1.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作凝结。2.能举例说出有些物质的变化是可逆的。教学方法复习巩固√现代教学√自主探究√记录汇报√创设情景√引导观察√分组合作√交流展示√启发引导√激发质疑√师生互动√表优励缺√教学过程引入一。(创设情境)感受自然界的雨1.请生观看课间展示下雨的情景,激发质疑。2。请生说说下雨的感受。3.猜想雨的形成。

探究活动一.

活动:“找一找小水珠从哪里来”1.从课本图上找一找哪里出现了小水珠。2。猜想这些小水珠从哪里来?3。互相交流我们的猜想。4.参照课本提示进行实验。5.分析对比实验,思考为什么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6.由对比实验联想到小水珠形成的条件。二。讨论活动1.分组讨论: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2。谁的解释更有道理,为什么?拓展一.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找找身边小水珠出现的例子(第二课时)引入一.课前交流会1.请生将找到的生活例子与大家分享。2.自由举例。探究活动一.

活动:“雨的形成”1.分组设计研究计划。2.分组按计划开展探究活动。3.记录实验方法和现象及结论。4.试图用多种方法检验我们的结论。5.分组汇报、交流,互相评价。教学过程(第三课时)引入一.师出示地方干旱的图片1.引导:怎么帮帮农民伯伯救救稻田?探究活动一.活动:“认识人工降雨”1.自学“科学在线”的内容。2。用自己的话解释什么是人工降雨。3。看课本理解什么是可逆变化。4。举更多例子说明什么是可逆变化。二.活动:“写一篇科学童话”1.命题作文:小水滴旅行记。2.提示:需要用到一些科学术语。3.说说自己的构思。4.自主完成作文。拓展一.为自己的作文加上漂亮的插图板书设计9.雨的形成水蒸气

小水珠

(凝结)雨的形成:1。猜想2.设计实验

3.实验验证

四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清平乐 村居-冀教版 篇4

(二)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师:一盒糖有24块,把它平均分成若干份,可以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这盒糖的几分之几,是几块?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交流。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分数的意义,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认识分数的。板书:分数的意义

(二)二、自主探究、掌握新知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把它平均分成5份、板书:师:同学们这条线段平均分成了几份?

师:请同学们讨论课本39页上面的3个小题,讨论时可以在线段上标出相应的分数。

2、教师用小黑板出示课本39页中修路问题。

(1)平均一周要维修这条路的几分之几?

(2)平均一天要维修这条路的几分之几?

师:请同学们根据了解到的信息讨论(1)(2)两个问题,并画出示意图,标出相应的分数。师:那么平均8天,9天、10天……14天要修这条路的几分之几?请同学小组讨论。

3、师:请同学看课本39页试一试的题目,说出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师:在上面的练习中,一个图形、一条线段、4个苹果、6面小红旗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用自然数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你能不能举出一些单位1的例子。

师:我们知道了怎样用分数表示整体的一部分了,那什么叫分数呢?请同学们讨论交流。板书: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4、师:请同学们讨论:1里面有几个½,有几个十三分之一?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1、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练一练的第一题,然后学生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2、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练一练的第二、三题,然后交流订正答案。

3、课本练一练的第四题,让学生先读懂题意,再完成(1)(2)两个问题,然后交流,画图的过程,并展示不同的画图方法。

4、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课本问题与讨论中的问题,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判断的。

四、课堂总结

上一篇:承包经营合作协议书下一篇:安全行为初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