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2024-1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通用8篇)

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篇1

陈国俊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

[摘 要]文章论述了目前网络特别是网络文化正以其强大的冲击力改变着人们特别是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使感官享受、个人主义甚至利欲熏心代替了健康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念。我们只有在法规、技术、文化建设等层面积极发展完善,倡导合理健康的网络文化方式,大学生们的道德价值观念才不会卑俗化,社会才有光明的道德前景。[关键词]网络;大学生;思想道德;影响;对策;

在一个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注重物欲和功利化的时代,网络与电脑也越来越以其自由、便捷、隐秘渗透入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虽然网络活跃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丰富了文化的价值内涵,但不可否认,它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甚至严重,它对人们特别是大学生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具体表现在:

一、以感官享受代替理性思索

中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从来注重人格修养的塑造,注重人的精神的升华,因而,孔老夫子会“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苏武会北海牧羊十九年,坚贞不屈。中国人虽然不善理性,但从来不会把感官享受摆在第一位,总是希望追求形而上的价值。而现在物欲横流,人文价值失范,虽然和社会转型有关,但是,网络文化的推波助浪,更加剧了这种现象的形成。毕竟,Email、网上交友、聊天室的铺天盖地,使得人们的交往天涯若比邻。而网络上色情文化的泛滥成灾,西方强势文化的日益渗透,使得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由对精神的追求变得越来越注重自我的感官享受。人们沉迷于色欲诱惑、热衷于一夜情,成为网络上的耀眼“风景”。因此,道德品质低俗化、审美趣味庸俗化就成为这个社会让人忧虑的事实。

二、个人主义盛行代替社会责任感

虽然现代社会应该是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也是一个强调个人奋斗和个人价值的时代,但是,它却不是以牺牲社会责任感作为代价的。但是,网络却是把这点强化了。因为,网络活动的一个突出特点,恰恰是割裂了个体与社会的联系,消弭了道德评判标准。它仿佛在暗示网上冲浪者,网络上无所谓道德不道德,只要愿意,个人就可以做任何事情。事物的评判标准,只在个人的体验和感受,完全不必顾忌社会的价值取向,不必承担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在网络上随意的漫骂和攻击屡见不鲜,假话、欺骗习惯成自然,惟我所用的意识空前放纵。这种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必然造成人们人格的分裂,也必然渗透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助长了人们的利己心理,也会大大地消解人们的进取心和创新意识,放弃了个体和集体的协调以及对社会的奉献意识。而这,恰恰背离了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等充满社会责任感的价值标准。

三、利益至上原则导致网络犯罪层出不穷

目前,网络犯罪形式多种多样,手法五花八门,犯罪行为涉及各种领域,近年来大学生网络犯罪也呈现出上升势头。据报章上披露的情况来看,主要有网络入侵,即利用电脑网络非法侵入他人网络,窃取他人的资料信息,破坏他人的网络程序;网络盗用和网络诈骗,比如盗用他人资源牟取非法利益或信用卡诈骗等;非法盗版;电子商业间谍活动、发布网络虚假信息等等。虽然犯罪现象普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但因为网络犯罪比传统犯罪手段更为隐蔽,涉及许多专业知识,给侦察取证带来很大的困难。加上现有财力物力和法律法规的缺乏,因而其后果就更为严重。网络犯罪所以日益严重,主要和人们缺乏道德自律、将物质和个人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有关。有的年青人甚至因为自己的高科技犯罪得逞而沾沾自喜,而根本没有任何廉耻、罪恶之心。这也是对我国传统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宁可清贫,不可浊富”等思想的颠覆。

四、盲目西化甘愿沦为西方文化霸权的奴隶

互联网正日益严重地面临着文化霸权的压力。因为网络文化产生于美国,英语是电子文本的最主要语言,因特网上约有90%的信息是出自西方国家的英文信息。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正是利用其以英语为主的网络语言的优势,在通常的传播文化信息和控制舆论导向的同时,也源源不断地将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倾销给别的国家和地区。在西方的这种强势文化面前,绝大部分网民会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了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对西方文化产生认同感和亲近感。这种唯西方马头是瞻的倾向,既使本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念遭到空前的危机和挑战,给文化和文明的延续带来负面影响,也必然带来当代人价值标准的迷茫和精神方面的困惑与危机。

正因为网络以空前的渗透力消解着当代中国人特别是大学生们的道德价值观念,轻者造成传统文化的失路、人们精神的困惑与迷茫,重者导致个人主义、物欲主义泛滥成灾甚至网络犯罪的日益严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应对这种挑战,更好地维护精神的神圣呢?

一、诚实守法,倡导健全的网络人格

虽然网络文化的一大特点是它的隐匿性,人们在网络中似乎可以为所欲为而不必背负道德的责任。但这不是说在网络当中就可以放肆放纵,而恰恰说明,在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网上监管还不够有效的状况下,人的自我约束即诚实守法的重要性。这里的诚实守法,一不能违背法律和良心,二以诚待人,绝不欺诈。所谓诚实,决不是毫无原则地将自己的真实情况暴露,而是,在网络交往中,应竭力杜绝虚情假义、坑蒙拐骗,而应该加强道德自律。一个人只有在网络中也表现出健全的人格,网络社会才会和谐有序,社会和国家才会充满希望。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等部门早在2001年11月发布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中,就明确地要求广大青少年网民“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可说为网络秩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加强网络监管,营造健康的网络气氛

虽然现代法律尊重个人的权利和隐私,但是,在网络文化越来越模糊了道德界限、越来越助长人的私欲的膨胀的今天,如果不采取必要措施,加强网络监管,网络文化的负面效应回越来越严重,社会的道德水准势必下降。尤其在网吧这种鱼目混杂的地方,更是应该用技术的手段来规范它的经营,营造出一种文明的气氛。具体说,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监控、软件隔离手段剔除网上的不良信息,限制网上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内容的流传;建立专门化的网络执法机构,运用高超的电脑网络技术,侦破、打击各种网络犯罪;积极为网民提供健康文明的上网场所和网络环境,强化网络的学习、娱乐、交流等多种功能;强化网络文化内容的审核、管理与流通,做到在源头上把关;以法规形式来规范网络文化消费行为,使之合理有序。只有加快发展网络安全防范技术,完善网络的规章建设,善于引导网络消费行为,网络文化才会呈现出和谐、有序的状态。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打破文化霸权壁垒

不可否认,网络文化已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越来越有种西化的态势。尤其是,在世界大局趋向和平、稳定的前提下,西方通过输出其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来进行“和平演变”,更有种不容忽视的威力。虽然世界的融合是个必然趋势,但这种融合应是多元并存而不是简单的一体化。因此,发展和完善我国有鲜明特色的网络文化,以抗衡西方的文化霸权势所必然。

(一)建设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又让人喜闻乐见的文化网站,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占领网络的制高点;

(二)积极开发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软件,改变原有的色情、暴力及西化模式;

(三)进一步强化网络的实用功能,使人有畅通的排解渠道,等等。

综上所述,在网络特别是网络文化日益主宰人的生活的时代,我们只有在法规、技术、文化建设等层面积极发展完善,倡导合理健康的网络文化方式,注重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才不会卑俗化,社会才有光明的道德前景。

附:

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篇2

一、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人类科学文明的进步带来的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和生活水平的增长带来的日常信息化产品的普及, 使人类社会正在快速迈进网络时代, 其对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生活, 甚至是对高校大学生的教育成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的有效用途无可否认, 同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伦理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不可抹灭、前所未有的冲击。

(一) 外侵网络引发道德冲突和道德价值取向的紊乱。

对于大多数的国家和社会来说, 一种成功的社会意识形态可以让人们既认同当前的社会制度和形式, 又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 而且还能成为人们行为的准绳, 有利于人们用正确的价值判断来解决遇到的问题或困难。在网络时代, 网络信息超地域性的进行传播, 但信息的内容仍带有地域性, 是对国家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等的反应。在中国经济全面步入WTO的背景下, 部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欧盟等凭借互联网全球信息化的特点, 大力推行文化霸权, 例如近些年借助“人权”问题上的争论与冲突来倾销自己的文化, 意图打破中国传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逐步渗透西方价值观念。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转变中, 难免经济体制和社会现状会出现各种问题, 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教导和帮助, 易使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产生迷惘和困惑, 出现价值观的歪曲和崩溃, 盲目认为“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好”[2]。网络异质文化的侵略和渗透必然会加剧中西方价值观念、伦理传统的矛盾, 对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 进而可能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紊乱和错位[3]。

(二) 虚拟网络导致大学生人格发展的错位与扭曲。

大学阶段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 是现阶段塑造优良品性的黄金时期, 因此不利的网络环境会严重影响着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网络的匿名特性使其具有鲜明的隐蔽性, 其极大的空间自由是大学生对其产生浓厚兴趣的根本原因。在现实社会中受到风俗习惯、社会舆论、道德文明、法律法规等约束的行为、思想在网络里得以展现和爆发, 在本我的驱使下, 浏览色情、暴力和恐怖等不良信息。这种网络内外的“双重道德标准”, 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对虚拟网络世界中的过分沉溺, 就会出现脱离现实社会生活, 被虚拟网络所俘虏, 这必然会影响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 使人格发生扭曲和异化[4]。因此, 大学生要保持健全人格就必须清楚地区分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差异, 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三) 畸形网络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 诱发大学生违法犯罪。

互联网上的网络垃圾正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西方某些国家被视为“合法”的众多色情信息, 大学生只要通过网络, 都能很容易查找到。可怕的是, 这些色情信息令不少的大学生网虫沉迷其中。据调查, 我国在校大学生有过性行为的人数有着日益递增的趋势。除了色情信息外, 暴力、反动、封建迷信等垃圾信息也通过网络游戏、网络电影慢慢渗透入大学生的意识中, 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畸形, 走上犯罪道路[3,5]。不少大学生由于长期的沉迷于网络空间, 过度投入情感和盲目的自信, 最终导致无法从虚拟的网络人物关系转换回现实生活的社会角色, 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异化现象, 这种心理异化很容易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此外, 网络上充斥着谣言四起、色情淫秽、恐怖暴力、邪教宣讲等不良信息, 潜移默化中冲击、改变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让涉事未深的大学生无法辨别, 肆意传播、甚至亲身参与违法犯罪行为[6], 毁掉自己的前途, 危及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或家庭生活。

(四) 沉迷网络会弱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

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 操作具有匿名性与隐蔽性, “网虫们”以为可以在网络中畅所欲言, 便在网络论坛上散布不负责任的虚假消息;在网络交友中欺骗他人感情, 恶意放纵言谈举止, 无视自身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 淡薄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出现“道德冷漠现象”。病毒侵袭、网络欺诈等事件的屡屡发生反映出当代网络健康发展面临的困境, 折射出网络道德的窘状。

(五) 沉迷网络会弱化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情感交流意向。

网络环境下, 大学生已经普遍在使用QQ、微信、飞信、微博、百合网等聊天软件和交友网站, 把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活动延伸到了看不见的虚拟网络空间中。一方面, 长时间的人际交往失衡产生的失落导致大学生对“自由的”“隐蔽的”网络环境更加的依赖, 即“网络依赖症”;另一方面, 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促使他们更加不愿意面对现实和主动与人交往, 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出现社交恐惧症, 形成“自闭”。这些行为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淡化、情感萎缩, 更加使他们难以适应紧张而复杂的现实社会[7~8]。

二、高校应对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负面影响的措施

(一) 加强引导, 引导学生正确上网。

随着网络在我国的普及, 其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吸引年轻人, 尤其是思想活跃的在校大学生。我们面对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要做的不是“一棍子打死, ”而是要引导大学生学会正确上网。正所谓“疏则通, 则利;堵则滥, 则溢”。思政教育者要解放思想, 创新办法, 结合本校特色, 利用网络的特性与吸引力, 将网络转变为高校思想教育重要阵地之一[9]。创新校园内部网站, 关注社会热点和学生的兴趣点, 开设特色专区或板块加以分析引导,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其在正确的思想潮流中自由发挥、健康成长。

(二) 加强建设, 建设具有创新、高效、实效的高校教育队伍。

思政教育者是对在校生进行引导、教育的主力军。高素质、高效率的教育队伍是最有利的保障, 因此要求思政教育者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心理素质, 还要有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展工作的能力。每位学生工作者作为学校网络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和管理者, 要学会使用和利用网络, 及时了解和解决网络信息传播中出现的问题, 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9]。

(三) 健全体制, 构建高校网络管理、监督的新体系。

1. 加强网络道德的宣讲与教育。

寻找当前大学生的网络关注热点, 积极组织开展系列性网络健康教育活动, 如知识讲座、征文、辩论、演讲等竞赛, 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 同时竞赛的形式能够促进大学生的投入与深入探寻, 将教育效果最大化。鼓励与激励在校教师对大学生“网络上瘾症”和“网络孤独症”等网络心理和行为的研究, 从根源上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网络道德观。

2. 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的教导与宣传。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应将网络法律法规的学习纳入学生的日常教学课程中;各基层教育工作者要利用网络法律法规主题班会来增强大学生的知法守法意识, 结合当前热点、焦点实例, 有现实事例控制、调整、矫正大学生在网络上的不良行为。

3. 加强对网络行为技术监督系统的开发与利用。

各高校网络监督部门应发挥特长、运用专业技术和有关软件设备对网络上的庞大信息量进行筛选、过滤, 让学生长期处于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中, 从源头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

(四) 开拓途径, 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面对西方网络异质伦理文化的入侵, 网络信息的鱼目混珠, 当务之急是要各高校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不仅要用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和理论知识占领校园网络文化阵地, 用弘扬中华悠久的文化和传统美德挺进世界网络文化阵地;还要思政教育者树立鲜明旗帜, 对错误思潮勇于开展批评, 及时纠正错误, 引领意识形态敏感、影响稳定大局的热点问题的正确舆论导向。此外, 高校应加大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力度。密切关注学生热点新闻, 及时更新校园动态, 提高网站吸引力, 同时增强网站服务功能, 为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带来便利;与此同时, 要充分利用大学生活跃的思想,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借助多元化的思想教育活动, 利用形象生动、全民参与的方式吸引大学生的眼球, 创建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10]。

三、结语

现今社会网络迅猛发展, 网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帮助, 同时, 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成效带来挑战与冲击。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 及时抓住机遇, 总结规律, 开拓思维;加强引导, 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加强建设, 建设具有创新、高效、实效的高校教育队伍;健全体制, 规划网络管理、监督体系;拓宽路径, 将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纳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月”系列活动中。各高校应引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网络文化潮流, 引导、帮助树立大学生健康的网络价值观, 发挥与利用网络的便利之处来辅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增加成效。只有这样, 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党的十七大报告[R].2007-10

[2] .旷勇.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 2005, 5

[3] .朱伟.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负面影响及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39(5) :68~70

[4] .刘艳新.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24:265~266

[5] .谢淑华.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 2011:16~17

[6] .车明懿.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 2011:20~23

[7] .刘江.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9, 19 (3) :83~84

[8] .王健.网络环境下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 2013:18~30

[9] .邓庆华.互联网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高校的应因对策[J].法制与社会, 2008, 4:224~226

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篇3

校园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作为一个尚未步入社会,但又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复杂社会环境影响的特殊群体,其心理能否健康成长受到社会、学校和家长的普遍关注。大学校园较之高中校园环境更加宽松,氛围更加活跃,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心理成长的影响也更加显著。这是因为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使得校园文化既包含求知活动内容,也涵盖各种文化休闲和娱乐活动,这就决定了校园文化环境具有高品位、文化内涵丰富的特殊性。本文通过对校园文化内涵以及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分析,探讨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以促进大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的有效对策。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较之其他文化的特殊之处在于其主体的特殊性。所谓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对于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精神文化而言,它集中反映学校特定的人文氛围、精神面貌和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校园物质文化则是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存在的基础,它涵盖校园建筑设施、校园环境、教育教学设施等内容。校园制度文化则是体现学校管理方式和手段的一种规范和习俗文化,它以特定的制度、规范性规定和要求等形式实现对教师、学生的管理和约束,是其必须恪守的行为准则和不得触碰的高压线,也是学校规范运行和正常教学秩序的有效保证。行为文化则是一种动态的体现校园文化的形式,包括教学科研活动、组织管理工作、课外文化活动,乃至后勤服务等,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独特风貌。通过以上论述我们不难得知:高校校园文化是以学术和道德文化为主线,在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附有社团、体育、文娱等活动,再通过制度、规则、礼仪、管理等形成再现出高效所特有的价值观念、学术传统和校园文化氛围,并对广大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众所周知,21世纪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素质的较量,大学生不仅要具备知识和技术、高尚的道德水准,还要具备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这样才能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素质的客观需要。而校园文化能够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需要高度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丰富的形式和积极向上的内容对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加以有效引导。

二、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对于大学生而言,积极开展有利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一是环境的变化使学生产生焦虑、压抑和无可适从的心理问题。大学宽松的环境与分为较之高中时期紧张的学习环境可谓天壤之别,这样新入学的大学生很不适应。此外,学生们很多都是第一次远离家人,面对陌生的环境、集体和人群,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这就会使大学生产生焦虑、压抑和无可适从的心理问题。二是对所学专业不满意产生厌学情绪,对理想和前途失去信心。一些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在听闻学长们学习此专业就业率较低后更加厌学,逐渐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减退,感觉自己距理想更加遥远、前途更加渺茫,丧失了进取的锐气和信心。三是恋爱问题。一些大学生在宽松的大学校园环境里开始谈恋爱,但与之俱来的就是无法摆正感情与学业关系问题,很多男学生为了维持自己稳定的爱情,给自己的女友物质的享受,甚至逃课去校外打工,导致考试挂科,面临补考和重修的尴尬境地。还有很多大学生由于失恋而情绪低落,产生悲观厌世的错误心理。四是对未来就业存在恐慌。面对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产生对就业的恐慌心理,逐渐产生自卑感。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不仅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也不利于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所以,必须针对这些心理问题,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努力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消除心理压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如何推进积极的校园文化建设以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内聚力和群体意识。更能强化师生的工作和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长期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所以,我们需要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上下功夫,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一是积极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构筑浓厚的学术氛围、优良的校风和学风,使得教师心无旁骛高科研和教学、学生积极进取为自己充电,抛出司空杂念,人际关系简单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校园文化氛围和谐。

二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实师资力量,以心理讲座、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放心心理包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自我调节和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

三是通过正面宣传,扩大学校的知名度社会影响力。学校要积极宣传所组织的大型校庆活动、公益活动、社团活动、教学科研成果、典型事迹等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学校的荣誉,树立对学校的自信,为学校感到骄傲,从而自觉珍惜和维护学校的声誉,努力为学校争光添彩,以此形成一股积极向上、健康的正能量。

四、小结

总之,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独立完善的人格、培养健康的心理,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因此,高校应积极推行校园文化建设,以此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宋柏红.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科技资讯,2007,(34):113-114.

浅谈网络对大学生道德培养的影响 篇4

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伦理道德交往模式,拓宽了大学生交往的空间,赋予人类交往以全新的内涵,深刻改变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一个自由的空间,任何一个大学生都可以在网上发布信息,共享资源,露出本来的自我,因此网络社会使大学生的道德更容易展现。大学生的交往不再只是传统的面对面交往,他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就任何内容和自己所关心的对象进行交流。网络加快了大学生社会交往的速度,大幅度拓宽了伦理道德活动的范围。由于网络化伦理道德的交往是建立在虚拟空间上的,道德关系不仅仅是纯熟人之间的善恶评价关系,大量陌生的、不同民族的、不同地区、不同语言的人在网络中发生着直接和间接的交往关系,这是传统伦理学所无法囊括的,这有利于形成新的道德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

4.2网络交往拓展了伦理道德关系的空间

网络化交往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呈现在大学生面前,使大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评价,拓宽了他们的社会认定范围和程度。网络化交往具有开放性、全球性和虚拟性的特点,它在人类进程中的价值和对伦理道德主题的塑造是前所未有的。当人们在平等、宽松的网络化环境中感知和审视异质的伦理道德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并通过比较和选择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和行为准则时,个体高层次的自我需要就会得到满足,其潜能和价值就会得到全面的展示,面对面交往形成的心理压力随之化解。平等、和谐和自由的网络交往能使大学生获得更多的尊重和尊严,其心理、人格和意志品质将得到磨练和升华。

5 网络环境下提高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的措施

5.1以网络主体道德培育为目标的措施

网络道德是一项不同于传统道德要求的新课题,在网络空间中,最终决定网络主体道德言行的是大学生自己的道德选择。因而,网络时代道德培育的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要求大学生接受几条道德规范,形成怎样的网络理想人格上,而是在面临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时,尊重他们的自我意识,帮助他们形成辨析、判断的能力,指导他们选择正确的路线,培养他们的道德主体陛。因此,网络道德培育的目标应以培养道德主体为核心。具体来说,网络主体道德培育的目标主要包括:①培养网络主体自主的选择判断能力;②培养网络主体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③培养网络主体的自律意识和自我调适能力。只有培养网络主体的道德主体性,才能促使整个网络世界的健康发展。

5.2规范网络行为,营造网络主体良好的道德成长环境

利用技术和法律手段来规范网络行为,优化和净化网络环境,把自由市场化的网络空间现状改变为有一定秩序且能够管理、监控的网络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首先,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对网络信息进行审查、选择、过滤、监督,构筑网络“防火墙”。其次,加强法律控制,用法律手段震慑网络犯罪行为,鼓励规范的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阁。第三,在网络社会中形成扬善除恶、扶正驱邪的社会舆论氛围。正确的社会舆论有倡导、鼓励、强化网络道德行为,抵制不良现象的作用。然而,目前由于国际社会舆论对网络犯罪案件的大肆宣扬,使不少网民尤其是青少年认为网络犯罪是一种智慧、能力与胆识的体现。因此,学校应大力倡导正确的网络社会舆论,促进良好的网络文化、道德环境的形成。

5.3正确引导网络行为和道德

网络技术是中性的,井无好与坏之分,技术负作用的产生在于科学技术的滥用、误用,在于人类价值观念的偏颇。为抑制网络技术的负效应,必须把精神价值、伦理道德精神融入网络技术发展的全过程。只有这样,人类的活动才具有真、善、美的统一的性质。我们要把网络技术的“可行”与伦理道德规范的“应该”结合起来,即使在能力上人们能够做得到的行为在伦理道德上也有善恶之分。例如,从技术上讲人类的许多技术是“可行”的,原子能技术已经“能够”制造出摧毁整个地球的炸弹、克隆技术已经“能够”复制出与原型一模一样的个体,但人类没有这样做,不是因为“不能”,而是因为“不该”。网络技术也是这样,你“能够”在网络上横冲直撞,但有些事,比如随便散发不负责的信息、随便闯入别人的电脑系统等,都属于“不应该”之列。把技术所给人类提供的行为能力控制在伦理道德规范所允许的范围之内,恰恰体现出确立网络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必要性,也符合伦理道德循序渐进的发展要求。

5.4关注人性的全面发展。使网络技术与人的自由发展协调统一

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篇5

如东县马塘镇潮桥初中 王新华

摘要:网络文化是把双刃剑,当青少年在充分享受网络给他们带来的方便、快捷、乐趣的同时,对其身心健康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学校应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以积极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运用网络推进丰富多彩的德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健康发展。

关键词 :网络文化;青少年;思想品德;影响;对策。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化,并且正以惊人的速度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作为培养人、塑造人的学校,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做好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已成为学校思想文化领域里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探讨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对策。

以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网络文化,正在改变着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政治态度、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为推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了平台,为德育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一、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积极影响

1、网络文化改变了青少年的交往方式。消除了传统交往中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文化层次等的差异,拓展了青少年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与交往渠道,扩展了青少年的交流平台,为封闭在“象牙塔”中的青少年,迎接社会风浪的冲击,奠定了基础。

2、网络文化提高了青少年的主体能力。网络文化的双向交互机制激活了青少年的主动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增强了青少年的自我表现欲望,体现了青少年的自我价值。网络文化改革了传统的黑板、粉笔、教科书式的教育场景,变革了传统的说教、灌输的信息传播方式,而是借助网络,提供了人机一体化的环境,开辟了一个新的教育平台,创造了一个新的教育情景,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以人为本,尊重个体与个性的发展。网络文化利用多媒体营造出一种相互交流的全新操作环境,极大地扩展了人的智力和感官能力,把人的潜能发掘到一个更深的层次。

3、网络文化充实了青少年的心理空间。在学习孤独感日益严重的今天,网络文化的隐秘性和虚拟性,给人们的精神世界营造了一个相对平等而自由的空间,青少年敢于在网络上 1 抒发情感,倾吐内心感受,反映自身思想,宣泄个人情绪,回归“本我”,使身心得到放松,压力得以缓解。

4、网络文化内容的广泛性有利于青少年观念多元化和现代化。网络文化覆盖面广,包罗万象,超越了传统的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界限。网络文化不仅丰富了传统道德的内涵,而且为大青少年提供了接触异质文化的机会,有利于青少年吸取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

5、网络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有利于青少年思想品德工作的生动化。网络使得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从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变为动态,从现实趋向超时空,从单一迈向多元,使教育内容变得丰富而全面,并且具有客观性和选择性;这些不仅扩展了德育的时空,而且增强了德育的吸引力,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负面影响

毋庸置疑,网络文化带有鲜明的西方文化烙印,在东西方网络文化的互动交流中,西方文化所体现出的侵略性和扩张性不可忽视。在文化国际主义的今天,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渗透,青年学生很容易被西化,被迷惑,认为只有西方的才是最好的,盲目信奉西方文化信仰、刻意追求西方生活方式、紧紧效仿西方社会现象。

1、浅尝辄止,不善思考。在频繁的上网过程中,青少年浏览到大量信息,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生活的等各个方面,极大地扩展了他们的认知面,使他们在瞬时获取大量信息。然而,互联网上大量的信息如过眼云烟,在青少年的大脑里若隐若现,干扰其思考和价值取向,甚至造成认知麻痹现象,直接影响其思维活动。网络以其超形象化、超综合性的特征使青少年习惯于放弃思考、追问本质的思维方式。

2、情感淡薄,虚拟交往。青少年正处在情感体验的高峰时期,喜怒哀乐情感溢于言表。网络文化极大地拓展了交流空间,改变了青少年与他人交流的环境,改变了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模式。许多青少年在网上毫无顾忌地发表观点、意见。以情感为纽带的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被人与计算机之间的“网络化”、“虚拟化”所取代。

3、游离现实,虚无人生。网络空间新鲜事物不断涌现,为青少年营造了一个光怪陆离、亦幻亦真的虚幻世界。在网络世界徜徉的青少年都扮演着自己理想的角色,弥补现实中的不善与不美。他们带着理想的希冀上网,期望从网上得到现实中无法得到的东西,抛开社会生活原则和规范自由驰骋,在获得心理空虚和虚幻的满足后,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真实的自我,最终变成信仰的“虚无主义”者,甚至人格畸变或双重人格。

4、诱惑难挡,违法犯罪。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可以说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使网络成为信 息的万花筒,各种垃圾信息会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据有关专家调查,网上的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电脑网络技术使色情内容传播成本降低、传播手法更为隐蔽并且迅速,更易传播,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

三、网络文化背景下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对策

网络文化为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新途径。目前学校的思想教育主要还是课堂教育、形势报告、组织青少年讨论学习、个别谈话等,内容单调,形式化的东西比较多,效果一般都不尽如人意。而网络不受时间、地点、地位的限制,能够及时传递信息、解答青少年普遍关心关注的问题,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预测性、针对性和开放性。

网络文化使老师能够了解到更为真实的青少年思想动态,从而增强了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由于各种原因,许多青少年不愿在老师面前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为老师及时准确地掌握青少年内心世界设置了一道无形的屏障,而网络提供了一个可以匿名、自由的发表观点的环境,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和适度的宽容环境,备受青少年欢迎,青少年乐于在网上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流露出来,老师可以据此分析,从而找出对策,网络交流成为观察青少年思想动态的最好“窗口”。

网络文化使得青少年与世界联系更加广泛,学校传统思想教育“制订目标——安排课程——课堂灌输——考试评价”模式显出滞后性,它忽视青少年的情感体验和环境影响,内容枯燥抽象,手段机械单调,难以被青少年认同。而互联网却以其现代化的手段和声、图、文并茂的传播方式对青少年思想品德、价值导向存在较大影响。如何建立学校思想教育有效工作机制和创新机制,加强网络化环境下当代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刻不容缓。

1、建立学校思想教育网络机制,营造绿色网络文化环境

(1)建立学校思想教育网络工作机制。学校思想教育必须认清网络文化发展的新特点,树立强烈的阵地意识,不断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努力开辟思想教育的新天地。一是增加网络文化思想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是规划和建设好学校网络文化主题网站,三是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站文化,四是加强网络文化思想教育队伍建设,五是积极利用 BBS 开辟网络文化教育新阵地,六是开辟网络文化专题论坛,七是开展网络文化心理咨询,八是“依网络做活动,以活动兴网络”,拓展网络文化思想教育空间。有计划地开展贴近青少年网络文化生活的有影响的各类活动,如绿色网络教育征文,开展“我与电脑”,“我与网络”,“我看INTERNET”等与之相关的系列征文,关心青少年的思想、学习、生活、交际、友谊、爱情、道德、理想、职业和未来等方面,把主旋律唱到网上,以达到凝聚人、团结人、鼓舞人,激励青少年拼博奋进的教育目的。(2)建立学校思想教育网络创新机制。思想教育必须针对网络文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积极推进思想教育的改革,突破传统,善于创新。一是在思想观念上,把握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确立现代教育观念。二是在思想教育内容上,充分挖掘和利用网络资源,用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内容占领网络阵地。三是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体现网络特点,充分利用网络的各种功能,灵活开展思想教育。四是在工作格局上,建立以思想教育网站为主体的新型网络文化教育平台。

(3)建立学校思想教育网络保障机制。在当前学校及社会网络文化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要为思想教育赋予新的、现代化手段,保障网络的科学建设和健康发展。一是切实加大对校园网络建设的投入力度,努力做好思想教育进网络的硬件保障工作。二是加强建设、管理,切实做好思想教育进网络的组织保障工作。三是培养网络思想教育者,努力做好思想教育进网络的队伍保障工作。四是建立学校与政府的合作渠道,努力做好思想教育进网络的环境保障工作。把好网络的“入口”和“出口”。五是争取社会力量加大对学校网络建设的支持,努力做好思想教育网络的资源保障工作。

(4)建立学校思想教育网络功能机制。努力实现网络教育的引导功能,应积极引导青少年主动开展“网德”大讨论活动,强化网络上的自律意识和道德意识,提高网络自我教育功能。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生存方式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弘扬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引导青少年开展各种具有积极意义的讨论活动。要堵疏结合,监控和引导并重,有效地引导网上舆论。如果说靠监控和删除文章来控制不良网络文化是一种“堵流”手段,那么及时发布主流媒体信息,扶持正面理性信息,引导网上舆论方向则是一种“疏导”的手段。在网上关于一些话题的热烈讨论中,如果把所有涉及敏感问题的文章一味删除,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反感甚至导致对立情绪。因此,对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仅要“堵”,而且还要“疏”,坚持疏堵结合,监控和引导并重。当代青少年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无论是眼界、理念还是思想,都比较成熟、比较理性,我们应该相信他们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只要我们注重培养一批有独立思考能力、立场正确而坚定的青少年网友,依靠这些骨干带动更多的网友理性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就能够实现青少年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可见,要“疏之有度、堵之及时”,才能牢牢把握网络阵地的主动权。不论是堵还是疏,都要立足于帮助青少年提高对网络文化进行独立判断的能力。惟其如此,才抓住了网络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

2、加强网络文化下的道德教育,塑造健全的网络道德人格

(1)创新理论教育,倡导健康上网。把辨别网上信息的能力、网络道德、网络自我规范意识以及网上的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作为工作的重点。把热点问题讨论作为难点,积 极主动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说教和填鸭的方式,要发扬民主,尊重个体与个性,与学生展开讨论和沟通,耐心地把问题从根源、本质上分析透彻,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思想上认识问题。

(2)以文明修身为载体,加强学生文化底蕴的积累。学校应加大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举办网上大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通古今、晓中外,接受先贤志士的教导和熏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备分析和评判网上信息资源的能力,增强自我防范辨别能力,加强自我约束能力。

(3)重视网络心理咨询,健全学生心理。安排心理咨询师,对学生展开面对面交流或网上沟通,排解学生内心的积郁,调整学生的心态,引导他们重塑健康的心理,步入正常的学习生活。使网络文化成为学生主动表达自己心声的一个窗口,使学生拥有一片抒发自己情感、坦露自己心声的天地,让学生可以互相帮助,解决同龄人内心的问题。使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能成为教育者。

(4)健全网络管理,加强综合治理。深入研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网络法规,加大网络管理力度,规范净化网络环境。例如制定“网络自律公约”,开通反垃圾邮件平台,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对网络信息进行审查、控制和过滤,使学生无法接触垃圾信息。

参考文献:

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篇6

阶段报告

如东县马塘镇潮桥初中王新华

一、背景与价值

1、网络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变化的趋势将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掌握计算机知识,是孩子适应现代社会必备的能力,互联网正在改变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孩子能参与计算机网络活动了,一方面,丰富的网络资源使他们眼界大开,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缩短了孩子与社会各个方面、世界各个角落的距离——父母们为之欣喜;另一方面,网络文化中有害信息的戕害,弱化了青少年的道德意识,网络文化的直接化和形象化会对儿童惯有的思维方式产生极大的冲击,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又使得父母们无比忧虑。由于网络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多元性,它在为人类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先进高效的手段的同时,也给人们思想带来了许多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因此,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也逐步走入了德育研究的视野。“计算机道德教育也要从娃娃抓起”已成为社会有识之士和广大青少年学生家长的强烈呼声,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也因此成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一项重要工作。

2、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教育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中强调了对未成年人思想教育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从多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其中包括了对网络环境下未成年思想道德方面的意见。《意见》提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

3、中共中央政治局2007年4月23日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会议指出,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会议强调,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正确的宣传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在网上建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文化传播平台,努力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要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遏制腐朽落后思想文化传播,形成共建共赢的精神家园。

4、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是个体在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和习惯逐渐确定和完善的过程。学生良好品德的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充满新意的话题。传统的道德教育认为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是受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因素影响和作用的。现在网络的出现为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也给我们的学校德育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计算机网络活动中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形成势必受到影响,这就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和创设了环境。

5、网络为学生的学习、交往、合作、竞争提供了崭新的环境,同样的也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展现了全新的舞台。而初中阶段是学生渴望独立、形成价值观念的关键期。鼓励孩子学习使用电脑和网络,不只是要他们学一门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孩子们永远保持好奇心,并有信心和能力来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因此,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概念与理论

(一)概念界定

1、网络文化:是指基于网络技术而产生的以网上生活为核心内容的新的社会文化生活现象。广义地说,它主要是由网络技术文化、网络规则文化以及网络观念文化所组成。其核心是网络观念文化。狭义地说,它主要是网络信息文化。

2、计算机网络活动:是指在网络环境中,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下,以“电脑”、“网络”为主要活动载体的学习和娱乐活动。这一活动是以能充分发挥小学生创新能力、锻炼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其主体人格为基本目的的。

3、青少年思想品德:青少年思想品德是受教育者个体在道德认识、情感等诸要作用下以其相对稳定的方式体现出来的外化的道德品质。青少年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内外因素共同规范的过程。青少年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网络文化对其思想品德的影响较为敏感。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对小学生是终身受益的。在本课题中特指学生在计算机网络活动中的良好道德行为。

(二)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是与科学主义相对立的现代哲学思潮。人本主义讲人,讲的是个体的人,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人。人本主义理论十分注意人的个性,重视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它支持现代管理理念中的理性科学主义管理和非理性人本主义管理的有机融合。

2、人全面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在各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予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理论认为人在各方面只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理论揭示了学生参与网络活动的各种能力是有一定潜力的。

3、柯尔伯格关于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揭示了青少年道德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认为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是一个从服从外在权威到服从内在标准,或从纪律道德到合作道德的过程。柯尔伯格认为青少年的道德既非固有的善良本性的展开,也非单纯环境强化的产物,而是内在主体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面对“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既不能听之任之,任其泛滥;又不能视其为洪水猛兽,横加阻挡。而应实施主体参与式的网络道德教育,对网络文化采取科学辩证的态度,恰当引导,有效规范。

4、知行统一的理论。

知行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道德领域的具体体现。“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识改变意识,观念改变习惯,规范改变行动,是知与行相统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提高青少年网络道德素养,认知是前提和基础,践行是归宿和结果。加强青少年网络规范教育,就是要把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观念内化为他们的自身修养,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从而实现网络道德认知与网络道德行为的高效统一,而不应是高度监管下的网络约束。

网络文化的发展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正处于渴求知识期间的青少年可以通过便捷的网络迅速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但在泥沙俱下的混合物中如何取其精华,则需实践者的有效行动予以配合,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三、内容与策略

(一)研究内容

我校自申请《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课题以来,专门成立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课题研究小组,安排了学校德育骨干、班主任以及部分优秀教师参与了该课题的研究。落实课题小组的成员首先调查研究了目前网络对学生思想影响的情况,并通过下发表格了解学生上网的情况,写就了《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分析》、《中学生上网现象调查及心理研析》、《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透视》等论文和研究报告。我们课题组成员先后参加了市、县、镇举办的“十一五课题”相关活动,听取、学习了课题研究的有关内容。

目前该课题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研究成果:王新华在《江苏教育技术报》上先后发表了《网络环境下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新探》、《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负面影响》的论文,王新华在《长三角教育》上发表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及其矫治对策》的论文,王新华的论文《网络文化的内涵、特征及思考》荣获中国教育学会“园丁杯”基础教育论文大赛一等奖,王新华的论文《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负面影响》获中国教育学会第21次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三等,王新华的论文《青少年网络瘾症状及其危害论析》获全国第十七届中小学班集体建设理论研讨会三等奖,余志明的论文《信息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获全国第十七届中小学班集体建设理论研讨会三等奖,许爱山的论文《初中生上网现状分析及教育策略》获全国中小学德育优秀论文三等奖,钱宗兵的论文《用好网络资源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获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汤亚宗的《母爱》教学案例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一等奖。

(二)研究对策

1、制定了规范学生网络道德和日常行为的若干规定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信息技术给人们

带来的便利与好处。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中已出现许多不容回避的道德与法律的问题。因此,在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历史机遇的同时,抵御其负面效应,大力进行网络道德建设已刻不容缓。以下是有关青少年网络道德规范的要求:

⑴禁止去任何商业性网吧。

⑵禁止浏览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色情等不健康的网站。

⑶禁止通过网络参加或支持一切反动组织。

⑷禁止在网上传播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危害国家安全或他人人身安全的言论。

⑸为防止学生参加网上非法反动组织,学生不得用维语进行网上活动,在上网期间必须有值班老师进行监督。

⑹对于网上结交的网友要友好,不去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⑺上网活动须有益于身心健康,不得沉溺于网上玩游戏、聊天等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⑻要维护网络安全,不要坏网络秩序。遵守网络道德和安全规定,不浏览、不制作、不传播不良信息。

2、建立了德育网络资源库

为有效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校园宽带局域网为基础,建成网络德育资源库,成为我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平台、班级管理的阵地、师生交流的窗口。

学校将所有教室全部配备电脑网络接口,通过校园广播系统、校园电视系统、校园网络系统开展了一系列德育教育活动。定期组织开展青年团校、法制宣传、远离毒品、文明上网、爱护环境、演讲比赛、网上签名等教育活动,开辟“网络论坛”,学生可就学校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与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老师进行直接网上交谈,便于学校及时掌握情况,采取有针对性措施;还将几十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和爱国主义歌曲上载到德育资源库,定期供学生收看。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

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力求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中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变传统灌输式德育为参与式德育,将教育内容由枯燥变为生动。为学生推荐优秀网站,在聊天室与BBS电子论坛的教学中,明确指出其利弊,引导学生应将其用于讨论学习内容,如发布难题、征集解答和请老师解答等。学会正确对待电子邮件中的垃圾邮件与不良信息邮件病毒,在信息下载过程中学会辨别信息真伪,学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使网上丰富的信息成为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和良好道德品质的有效补充,同时加强网络媒介教育,使学生把信息技术道德规范和信息技术知识置于同样重要的层面加以学习和掌握,内在地培养出自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倡导以自律为主的自律他律相统一的道德观。把德育教育方法从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针对扑面而来的信息,敞开思维的大

门,让学生经受信息大潮的冲击和“洗礼”,从而增强对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从认知式德育向实践式德育转化,重实践而达知行统一,这是青少年远离不良信息的重要保证;从接受式德育向批判式德育转变,培养学生独立的批判精神,构筑一道心灵的信息“防火墙”,采取一系列切实措施预防和救治“网络成瘾症”。

4、加强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教育

综合素质应包括理想、道德、心理、法制和行为规范、网络素养等诸多方面,网络素养教育应纳入中小学的正式课程。所谓网络素养主要是指对网络的认识、利用和参与方面的素养,包括对网络积极作用的开发、利用能力,对网络消极作用的防范、排除能力,对网络内容的分析判断和辨别抵制能力以及使用网络的能力。因此,我们将大力开发校本课程,把正确上网的知识教给学生,让他们自觉建立起防止不良网络信息侵袭的铜强铁壁。

网络这个原本神气的东西已经运用的越来越普遍,而且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面对开放的、虚幻的、信息量庞大的而又存在安全隐患的网络世界,我们该如何面对。如:网络课上,布置学生查询有关“中国计算机发展”的情况。学生自己根据搜索出的网址逐个浏览,发现很多网站的内容不符合自己要求,在进行了大量的搜索操作后,学生失去了耐心,转而去浏览其他引起其注意力的内容,如聊天、收发邮件、玩游戏、欣赏Flash动画、听歌曲等。这些总是能抓住他们的眼睛耳朵,吸引他们,使得他们不能集中精力进行学习,而沉迷在这些娱乐内容里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四、下阶段课题研究方向

1、研究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目前的研究发现,对于学生与网络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网络文化对学生产生不小的影响,如何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选择网络文化将是我校下一阶段的重要研究内容。面对复杂、多样的网络环境,我校还需要从更深的层面、更开阔的视野观察、调查、研究。根据下阶段研究的主要方向,我校安排了课题组进行充分的讨论,确立了下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网络环境下我校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2、技术层面上扬长避短建立校园网络文化。

抢占阵地,尽快发展我们自己的信息带。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社会主义荣辱观》及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宣传教育内容制成中文软件,构成强大的宣传框架。强化在网上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形成强大的主流引导攻势。

有效防范,依法建立防火墙。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强化防范意识,加强综合治理,控制污染源。

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篇7

一、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1. 对学业的负面影响。

在大学校园里,经常可以听到学生谈论玩网络游戏升了多少级,拥有多少装备,战绩如何显赫。一些学生由于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网络游戏上,自身的学业受到了严重影响:上课不能集中精力听课,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熬通宵、逃课、逃学,成绩一路下滑,并因此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成绩进一步下降。很多学生因为迷恋上网而荒废学业,考试不及格,不得不重修,甚至被迫退学。

2. 对身体的负面影响

对于还处在身体成长发育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来说,长时间玩网络游戏,容易造成手腕关节不适、腰酸背痛、视力下降等问题,并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焦虑、失眠、心情抑郁等症状。同时,饮食不正常,睡眠时间不足,缺乏体育锻炼,免疫功能降低,不仅会引发心血管、胃肠功能等各种疾病,而且会导致身体功能严重紊乱,严重时甚至会造成突然死亡。

3. 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沉迷于网络中的大学生往往会把游戏中的冷酷与无情带到现实生活中来,对周围的人和事采取恣意表现自我的方式,放纵自我情感,让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事情,在网络世界中逐一变成现实。由于网络游戏多以打斗、枪战等暴力、恐怖为主,玩家在游戏中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随意杀人和踢人,无形中增强了这些学生的暴力倾向。许多网络游戏还充斥着色情与污言秽语,难免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对于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极为不利。此外,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现实交际能力也产生严重影响。由于大量时间消耗在虚拟世界里,他们在现实中的社交活动大大减少,如此一来,他们会渐渐远离人群,减少或放弃游戏以外的兴趣、娱乐或社交活动,个人生活懒散,行为孤僻,难以融入周围的现实生活中。

二、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原因

网络游戏成瘾指网络用户不可抑制地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以致给使用者带来生理、心理及其他方面影响的一种成瘾行为。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大学生处在青春期,有独立自主、与人平等交往、受人尊重、表现自我、追求个性的需要。从中学步入大学后,他们丧失了原先在中学时期的优势地位,容易形成心理上的落差;有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远离了高中时苦口婆心的老师和父母关爱的目光,加之环境的改变、学习的压力、生活目标的缺失,内心感觉十分空虚。而网络游戏则以它特有的刺激性、隐匿性与无约束性给他们带来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交往上的安全感,能够让他们更加轻松地释放内心的情感,满足心理上的情感需求。在网络游戏所提供的无限的想象空间里,玩家可以通过对自身形象的包装,来达到宣扬个性的目的,这正迎合了大学生渴望自我独立、张扬个性、渴望展示自我的心理。此外,只要长时间地进行网络游戏,玩家所具有虚拟人物的能力就越高,虚拟装备就越强,得到的成就感越强。正是网络游戏的这些特点迎合了青少年的心理,对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再者,大学校园较为宽松的生活环境,校园周边大量网吧的存在,也为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三、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对策

1. 对学生加强管理。

从中学步入大学后,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增多,由于长期以来习惯了老师、家长监管下的生活,面对相对宽松、自由的大学生活,一些学生往往不能很快适应,不知道如何科学地安排这些时间。在学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如果高校管理部门不能及时有效地对学生加以引导、监督和管理,学生对陌生环境的逃离或其它偏执行为势必会发生,包括沉溺于网络游戏。因此,各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学校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并严格对学生的考勤和检查,对旷课、晚归或夜不归宿的学生要进行严厉惩处,从根源上杜绝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可能性。

2. 对学生进行疏导教育。

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向成熟过度的时期,其心理还不很成熟,比较情绪化,自控力较弱。由于承受着来自学习、生活、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如果没有外在控制力的规范和引导,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很可能在网络游戏中寻求解脱。所以,班主任、辅导员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或通过网络与学生聊天、讨论,让网络成为教师了解学生思想和心理变化的窗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关注并及时发现、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特别要加强对低年级学生的思想引导,帮助其在适应大学生活后尽快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因为当人生目标确定之后,我们的人生便有了明确的方向,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会以此为中心,聚集于此。此外,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游戏,区分网络游戏世界与现实生活的不同,把网络游戏当作缓解学习与生活压力的一种消遣方式,进而引导大学生参与健康有益的网络游戏和科学合理地参与游戏。对那些因网络游戏而导致心理问题的学生,不能只是简单地说教,而应当通过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心理需求,多做疏导工作,帮助他们认清现实和虚幻,增强他们的自控力。

3. 积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丰富校园文化。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最主要的场所。众所周知,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行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它对大学生的行为有着激发、唤醒、定向和维持的作用。因此,为大学生营造一个丰富多彩的、健康的环境,是减少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措施。学校可以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兴趣小组,尽可能使大学生业余生活丰富多彩;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冲淡网络的诱惑。此外,要丰富第二课堂。鉴于学生对网络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建立自己的网页,举办网页设计、软件开发设计等竞赛活动,一方面将学生的精力从沉迷网络转移到利用网络来学习知识、技能,另一方面为青少年提供平等交往、发展个性、展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投入到现实真实的活动中去,以减少对于网络游戏的痴迷。

4. 积极、创造性地利用网络游戏。

随着网络游戏成为一种流行的娱乐活动,学者开始认识到网络游戏的教育潜质并探讨如何将游戏应用于教学。网络游戏作为一种知识载体,在调动大学生学习动机与积极性方面远胜过一本呆板的教科书。创造性地运用网络游戏能够使游戏者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取一定的知识,如数百万青少年曾通过美国依阿华州的道格·卡斯顿和格雷·卡斯顿编写的教育娱乐游戏光盘《卡门-圣地亚哥在世界的什么地方?》学到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外经贸大学已将网络游戏《巨商》列入学生课程,希望学生通过游戏熟练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

由于在游戏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强烈,学生在网络游戏中学到的往往要超过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因为掌握所学可以帮助他们在游戏中升级。由此可见,游戏的趣味性能够激发玩家的内在兴趣,那么引导大学生健康利用网络资源而不沉迷其中,将会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所以,如何充分发挥网络游戏优势,将其作为一个学习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四、结语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而网络游戏成瘾这个较为严峻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业、发展、生理与心理健康。高校教师对此应当有清醒的认识,要对大学生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力求把网络游戏所造成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盛莉.大学生对网络游戏成瘾的心理机制及其防治[J].考试周刊, 2009, (39) , (上卷) .

[2]全淑凤.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 2003, (4) .

[3]刘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学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26) .

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篇8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对策

现代社会即是网络社会,网络对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4年1月,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从职业结构来看,学生依然是我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5%;年龄结构上,20~29岁网民年龄段的网民所占比例为31.2%,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从学历结构来看,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在2011年已达96.1%,目前已基本达到饱和。由此看来,中青年群体已成为网络世界的主力军,而走在网络时代前沿的无疑是当代大学生。当前,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强烈和深刻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影响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领先的技术优势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大力宣传资本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长期占据着网络文化的主导地位。网络中文化及政治观点的多样性和多元性模糊了大学生的政治判断,动摇着他们的政治信念。互联网上言论自由,导致网络政治信息杂乱无章,大学生政治立场模糊。而且,美英等西方国家依托其主导的全球信息传播体系,肆意向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给大学生正确政治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严重挑战。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

在传统社会里,学生们的道德意识较为强烈,道德行为也相对严谨。相比传统社会而言,网络中的道德更多依赖于一个人内在的道德信念来维持。在网络世界里,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监督,没有了强制性的道德行为规范,所有人都以符号的形式存在于网络,按照自己的想法随心所欲、毫无约束地发表各种言论,导致网络上产生大量低俗信息,使大学生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大学生一旦主观上放松了自身的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使道德意识弱化,就容易导致道德价值失范。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价值观的影响

网络交往不同于现实中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这种虚拟的网络交往正在逐渐扩大个人与社会的隔离。很多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善交际,但是在虚拟的网络中却如鱼得水。与现实世界相比虚拟的网络中他们更容易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使他们感受到自身价值。但是,过度依赖网络,会使大学生逃避现实,减少与周围同学、老师及其他人的交往和接触,产生紧张、孤僻、淡漠的人际关系。久而久之,会导致一些大学生疏远近距离沟通,忽视近在咫尺的亲情和友情,同时,也会出现个人的心理极端封闭,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健康成长。

(四)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影响

始终站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非常注重自我形象,在穿衣打扮上关注潮流,追求时尚,紧跟潮流的风向标。网络上销售的产品不仅多样化、潮流新颖,且价格也较吸引人,极易引起大学生的购买欲望,所以网络购物成了近 80% 大学生的首选。但是,大学生在经济上属于非独立群体,不能正确衡量成本与价值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那些控制能力差的学生出现了随机消费、盲目消费的现象。

二、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确立的对策

(一)加强网络信息的监管,净化网络环境

网络是一个没有国界和地域限制的全球性媒体。网络的开放与自由,使得任何人都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发布消息。网络中没有统一的管理者,也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对于网上发布的消息很难做到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监督。因此,会导致大量垃圾邮件、虚假信息广泛传播。习近平主席强调:要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律法规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自律性

大学生由于在认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还不够成熟,上网时面对良莠不齐、是非难辨、多元价值并存的网络信息,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因此,我们应加强对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观念宣传教育,提高网上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道德意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首先,加强上网的引导。要积极向大学生们推荐优质的网络资源,引导大学生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去帮助自己学习,让网络成为求知的工具、学习的助手,而不是在网络面前迷失自我。其次,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尽快树立网上主流的道德规范。

(三)加强实践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投入社会实践

实践,是大学生增长才干、磨练意志、开拓视野的最佳途径。只有实践才能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才能促进知与行的统一,做到人生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也只有通过为社会做贡献、为群众服务的社会实践,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只有通过实践锻炼,大学生才能更清楚地了解社会、了解社会所认可和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念、了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高校共青团应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帮困扶贫、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感悟到和谐社会的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第33次调查报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4-01/16/c_126015636.htm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调查报告:网络规模与结构特征http://www.sootoo.com/content/226874.shtml

[3]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讲话 习近平:网络宣传要创新改进http://news.163.com/14/0228/02/9M4SFAIL00014AED.html

[4]张童童,田宁.网络文化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探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2(03)

[5]叶晖.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现状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1(09)

上一篇:防溺水教育告家长的一封信下一篇:药学专业知识考前必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