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基础知识汇总

2025-04-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地理基础知识汇总(精选6篇)

中国地理基础知识汇总 篇1

世界地理

第一单元 世界地理概况

一、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一)世界海陆分布 1.陆地(29%)

(1)大陆、大洲、半岛、岛屿(2)七大洲:名称与分布;大陆上的洲际分界线;地形特征 亚洲:地形复杂,起伏很大,中高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非洲:以高原为主 欧洲:以平原、山地为主,是世界海拔最低的大洲 南极洲:冰岛大陆,世界海拔最高大洲 北美洲: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高原 南美洲:西部山地,东部高原平原相间排列 大洋洲: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

(二)海洋(占71%)

1.洋、海、海峡 2.四大洋名称分布:太平洋(面积最大)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面积最小)

(三)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1.陆地地形:山地—海拔较高,地表起伏大,坡度陡;平原—海拔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平坦广阔;丘陵:海拔较低,起伏不大,坡度和缓;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坦荡,边缘陡;盆地:周高中低

2.海底地形 大陆架:大陆向海洋延伸部分 大陆坡、海沟、海岭、洋盆3.地形的变化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结果(1)内力作用:来自地球内部,表现为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2)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表现形式:风、流水、冰川、海浪等,高山削低,低地填平,使地表形态趋于平坦。

二、世界的居民和国家

(一)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1.世界人种(1)白色人种分布:欧洲、北美洲、大洋洲(2)黄种人主要分布亚洲东部(3)黑种人:主要分布非洲、大洋洲、美国

2.世界语言和宗教(1)世界语言: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2)世界的宗教 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二)世界政治地图和分布

1.世界的国家(1)世界18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地区(2)面积不等,前6位: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3)人口不等 最多中国,其次是印度(4)政治制度不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

2.国界和领土 领土:国界线范围以内的陆地、领海、领水和领空

3.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 按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西部、欧洲东部和北亚、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极洲13个地区

4.重要国际组组: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

第二单元 世界地理分区

一、东亚

(一)概述

1.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侧。

2.国家: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

3.地形特征: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和岛屿;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沿海多平原和丘陵,半岛、岛屿上多山地和丘陵;主要大河向东注入太平洋

4.气候特征:(1)季风气候显著 成因:海陆热力差异 类型: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2)温带大陆性气候 分布中国西北部、蒙古 特点: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干燥少雨(3)东西部气候差异:东部气候海洋性明显,向西大陆性增强。

5.人口和居民:人口主要分布于沿海平原 居民:大多数为黄色人种 民族6.经济:东西部差异显著,东部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发达,西部气候干旱,牧业为主

(二)日本 1.自然地理特征:(1)位置及领土组成:东亚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及周围小岛组成(2)地形:多山,山地丘陵占3/4,平原狭小。(3)气候:以海洋性季风气候为主(4)资源:森林水力资源丰富,矿产贫乏

2.发达的经济(1)条件:有利→丰富劳力资源,较高科技水平,多良港,不利→矿产资源缺乏,需从国外进口(2)经济特征:外向型经济(3)地位: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部门齐全(4)对外贸易:主要贸易对象:美国,其次为亚洲和西欧 最大贸易港口:神户、横滨

3.太平洋沿岸的工业 四大工业区:东京—横滨、大阪—神户、名古层、北九州

4.渔业发达,农业单产高

二、东南亚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1.位置和范围: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主要国家:内陆国—老挝,面积最大国—印度尼西亚

3.重要地理位置: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通道,东方“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

4.地形: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马来群岛:地形崎岖多火山地震

5.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二)居民和经济

1.居民:绝大部分属黄色人种 分布:多分布大河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及沿海平原。(2)宗教:佛教、伊斯兰教(3)华人、华侨最集中地区

2.经济:(1)主要农产和矿产 农产品:水稻、天然橡胶、油棕、椰子等。矿产资源:锡、石油最为著名(2)迅速发展的工业和旅游业 加工工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发展快

(三)新加坡

1.城市岛国 马来半岛南面,领土由新加坡和附近一些小岛组成处马六甲海峡东口,太平洋与印度洋航运要道上 华人占34 2.新兴工业国:(1)利用优越地理位置、优良港口,发展转口贸易,对外贸易和航运业(2)出口加工工业发展迅速(3)利用本国优势发展旅游业3.花园城市 注意:环保和美化城市

三、南亚

(一)概述

1.历史和宗教 人类文明中心之一,佛教、印度教发源地

2.位置和范围(1)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南的亚洲部分,包括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上的许多岛屿(2)主要国家:内陆山国:尼泊尔、锡金、不丹;临海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岛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3.三大地形区:北部喜马拉雅山南坡山地;中部: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4.主要河流:印度河→源于我国西藏,向西部注入阿拉伯海恒河:源于喜马拉雅山区,注入孟加拉湾,河口有恒河三角洲

5.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雨季6—9月盛行西南季风为雨季,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为旱季 西南季风与农业生产:西南季风早晚强弱造成旱涝灾害影响农业生产

(二)印度

1.世界文明古国 南亚面积最大国家,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2.农业:亚洲耕地面积最大国家,主要农产品:水稻、小麦、棉花、茶、黄麻等3.工业:矿产:煤、铁、锰等,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东北部

工业:电力、钢铁、机械较发达,核能、电子航空、航天发展较快4.主要城市:首都新德里,人口最多城市加尔各答,最大港口:孟买

四、中亚

(一)位置:范围

1.位置:地处内陆,距海较远,“亚欧大陆桥”的重要通道

2.范围:包括五个国家,与我国相邻的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二)自然环境

1.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主要平原为图兰平原和里海沿岸平原

2.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温带大陆性气候

3.河流湖泊河流多内流河,内流河有阿姆河、锡尔河、外流河→额尔齐斯河湖泊多为内流湖,有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

作用:这些河流为中亚的工、农牧业生产发展提供水源

(三)经济

1.农业:分布:西部、北部灌溉农业为主,中部、南部畜牧业为主

主要农产品:棉花仅次于中国、美国、畜牧业→细毛羊、羔皮羊为主

2.工业:采矿业、加工工业、冶金、军事工业较发达

五、西亚和北非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1.重要的交通位置:两洋(大西洋、印度洋)

三洲(亚、欧、非)五海(地中海、红海、黑海、阿拉伯海、里海)之地

2.地形:高原为主,平原面积狭小。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

3.气候: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旱。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

4.撒哈拉沙漠:世界最大沙漠,地下石油资源丰富

(二)居民和经济

1.居民:白色人种为主 民族、语言:阿拉伯人为主,通用阿拉伯语

宗教: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西亚是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发祥地

2.世界石油库和磷矿库:西亚石油以波斯湾为中心,主要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伊朗、科成特、伊拉克。北非盛产石油及磷矿石,摩洛哥磷矿石产量占世界3/4

3.畜牧业和灌溉农业(1)畜牧业较发达,以游牧为主(2)灌溉农业多分布在河谷平原和绿洲,绿洲农业代表植物:枣椰(3)地中海沿岸水果产区

(三)埃及

1.位置:非洲东北部,及亚洲境内西奈半岛

2.尼罗河的赠礼:尼罗河沿岸平原和三角洲;肥沃的土壤;便利灌溉水源

3.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

4.经济:重要的传统出口商品———长绒棉 主要经济支柱:石油、运河、侨汇、旅游业

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一)自然环境

1.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非大裂谷,最高山峰:气力马扎罗山;刚果盆地及成因

2.河流、湖泊:水力资源最丰富河流—刚果河 最深湖—坦噶尼喀湖

3.气候特点:炎热多雨,以热带草原、热带雨林气候为主

4.矿产:南非黄金产量第一,几内亚铝土,赞比亚铜矿、尼日利亚石油

(二)居民和经济

1.黑种人的故乡 黑色人种为主 2.政治版图变化 3.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 4.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1)人口自然增长率超过粮食增长率,许多国家粮食不能自给;不合理开发导致环境恶化。(2)解决问题途径:保护自然环境,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加强民族团结

七、欧洲西部

(一)自然环境

1.位置范围:欧州西半部,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范围:北欧、中欧、西欧、南欧 2.轮廓: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多内海、海湾和边缘海 3.地形:平原、山地为主,平原:西欧平原、波德平原。4.山地:斯堪的纳维亚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冰川作用明显。5.气候特征:冬温夏凉,全年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温带大陆、地中海气候 6.江湖(1)河流特征:河网密布、水量充沛,无长河(2)主要河流:多瑙河(欧洲流经国家最多河流)、莱茵河(3)湖泊 湖泊较多,主要分布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阿尔卑斯山南北两侧,冰川作用为主。

(二)国家和居民

1.国家30多个,面积不大。2.居民:以白人为主,人口呈“十”字形分布,人口自然增长最低 3.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地区,工业中心多,分布密集。发达的族游业。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旅游城市:巴黎、伦敦、罗马、维也纳、雅典

(三)英国:“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1.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工业部门:纺织、造船、钢铁、汽车、飞机、电子、石油加工工业区:伦敦周围及英格兰中部、苏格兰南部。

2.首都伦敦 英国政治、金融、工业、贸易、交通中心,英最大港口

(四)法国

1.自然地理环境: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西部北部以丘陵、平原为主,东部、南部为山地、高原。主要河流:塞纳河

2.工农业都发达的经济(1)农业:有利条件:农业类型:混合农业、牧业、园艺业;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程度高;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2)工业:巴黎盆地是法国最重要工业区。

3.首都巴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全国最大城市

(五)德国

1.位置:欧洲陆上“十”字路口

2.地形与农业: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北部北德平原,中部山地、谷地、南部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脉—森林草地广布

3.发达的工业:(1)特征:现代化工业高度发达(2)部门:机械制造、化学、采煤、钢铁、纺织。(3)发展条件:有利:煤炭丰富,水陆运输便利,科技力量雄厚。不利:资源(石油、铁等)主要靠进口,工业产品约一半依赖国际市场(4)分布:莱茵-鲁尔区、南部慕尼黑周围.4.城市:柏林—首都 最大城市 汉堡:最大港口法兰克福:最大航空港

八、欧洲的东部的北亚

(一)范围和国家

1.范围:欧洲东部西起波罗的海东岸,东到乌拉尔山,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山之间欧洲部分。北亚:指亚洲北部属于俄罗斯的领土部分。2.国家分布:3.独联体 总部设在明斯克

(二)俄罗斯

1.自然概况(1)地形:较平坦,以高原、平原为主,组成: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2)气候特征: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温暖 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草原气候(3)河湖:河流:伏尔加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湖泊:世界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4)资源:石油、天然气、煤、森林、水能、铁矿、有色金属等。

2.经济概况(1)工业:以重工业为主,四大工业区:以莫斯科、圣彼得堡为中心的两大工业区,新发展的乌拉尔工业区和新西伯利亚工业区(2)农业:不稳定,谷物需进口,东欧平原和顿河流域为主要农业带

3.城市与交通(1)交通以铁路为主:西伯利亚大铁路、贝阿铁路(2)主要城市:莫斯科—首都、最大城市 圣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

九、北美

(一)概述

1.位置范围:位于美洲北部北临北冰洋、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包括加拿大、美国及格陵兰岛 2.地形:西部高山区、东部高原山地区、中部平原区 3.河湖(1)河流:密西西比河、圣劳伦斯河(2)湖泊:五大湖—世界最大淡水湖群,苏必利尔湖是世界最大淡水湖 4.气候(1)类型: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2)地形对气候的影响(3)地形对在天气的影响,冬季形成风雪、寒潮天气,夏季普遍暖热 5.居民:外来移民大汇集

(二)美国

1.国土组成:本土48个州,1个特区,两海外州: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 2.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1)本土都在温带,阿拉斯加属寒带亚寒带,夏威夷州在热带(2)本土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海运便利(3)平原广阔:平原占全国一半以上,耕地占世界耕地10%(4)河湖纵横分布:密西西比河,五大湖→提供灌溉、航运、发电之便(5)资源丰富:矿产、森林、草原丰富。3.农业特点:世界农业大国,农业现代化程度高,地区生产专门化4.工业分布与城市(1)工业概况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现代化程度高、工业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一;对外贸易 出口多—工农业发达,进口多—消费极大。进口大于出口(2)工业分布①东北部地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区,工业中心:纽约、芝加哥、匹兹堡、底特律。②南部地区“阳光地带”,工业中心:休斯敦,工业部门:石油、宇航、飞机、电子③西部地区 矿产丰富、环境优美、知识密集,工业中心:旧金山,洛杉矶 工业部门:宇航、电子、飞机

十、拉丁美洲

(一)政区和自然环境

1.位置范围: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33个国家

2.地形(1)岛屿:北部:西印度群岛,南部最大岛屿—火地岛(2)大陆地形北部墨西哥高原,西部安第斯山(世界最长山脉),东北平原、高原相间分布。最大高原:巴西高原。最大平原:亚马孙平原

3.气候:湿热为主 热带雨林气候面积最广

4.河流:亚马孙河—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河流 巴拿马运河

5.自然资源:矿产—石油、银、铁、铜,水力:巴西高原上的河流 植物:热带雨林区树种丰富。动物:大食蚁兽,巨嘴鸟。水产:秘鲁渔场

(二)居民和经济

1.人种:种族复杂、混血人种为主 2.语言之多通用西班牙语,巴亚通用葡萄牙语 3.人口:分布不均:西印度群岛,巴西东南部,阿根廷沿海人品稠密增长率仅次于非洲 4.民族经济:(1)矿业:智利的铜、硝石,委内瑞拉的石油(2)工业墨西哥、委内瑞拉的石油工业,巴西钢铁、汽车工业,阿根廷牛肉加工工业(3)农业:热带经济作物:咖啡、甘蔗、香蕉等。粮食作物:玉米为主,许多国家粮食不能自给

(三)巴西

1.位置与面积(1)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2)海陆位置:东临大西洋(3)面积:拉美面积最大国2.居民:人口分布不均,白种人占一半多通用葡萄牙语,多信仰天主教

2.自然条件:(1)地形: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2)气候: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气候(3)河流:亚马孙河(4)资源:热带雨林丰富、矿产、水能丰富。

3.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我们的大自然计划》

4.经济:发展快(1)农业:咖啡、甘蔗、香蕉、柑橘、剑麻产量居首位(2)工业: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 分布:东南沿海—圣保罗、里约热内卢5.首都—巴西利亚

十一、大洋洲

(一)概述

1.位置:介于亚洲和南极洲、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组成: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北二岛、新几内亚角及太平洋三大群岛:波利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2.面积:陆地总面积900多万平方千米,世界最小一洲3.居民:大部分欧洲白人后裔。3.成因不同的三类岛屿:大陆岛、火山岛、珊瑚岛

(二)澳大利亚

1.大洋洲最大国家(1)大洋洲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人口密度很小国家(2)领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及一些小岛(33)位置:印度洋、大西洋之间(4)居民:英国人后裔为主,通用英语。

2.三大地形:东部大分水岭,西部:低矮高原,约占全国面积一半,中部:平原3.特有动物:种类:有古老而独特的袋鼠、鸸鹋、鸭嘴兽。成因:与大陆长期分离进化慢。4.人口分布: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4.经济发达 特点:是南半球经济发达的国家,有现代化的农牧业和工矿业,20世纪70年代以来,服务业迅速发展,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经济支柱。出口产品:煤、铁、羊毛、小麦等。

5.主要城市:首都—堪培拉 最大港口、工业中心—悉尼 第二大城市—墨尔本

十二、南极洲

1.位置:地球上位置最南的大洲,几乎全在南极圈内,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包围。重要性:未来南半球各大洲间横越南极空中交通的惟一中间基地。

2.地形:海拔最高,平均海拔2350米,是七大洲中海拔最高的一洲冰层最厚“冰雪高原” 3.气候:特点:酷寒、干燥、烈风 成因:纬度高,海拔高,冰层反射

4.资源:淡水资源:冰体占世界90%以上矿产资源:煤、铁储量最丰富

生物资源:企鹅、磷虾、海豹、鲸等

中国地理基础知识汇总 篇2

关键词:野外台站,知识平台,科研信息环境,信息能力建设,学科服务

0 引言

自2011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启动“研究所群组知识平台可持续服务能力建设”项目以来, 全国28个城市的100多个研究所为243个课题组、实验室建立了个性化的知识平台, 提升所级文献情报机构知识服务能力。分析三年来平台建设的对象可以看出, 针对课题组、实验室需求建设的平台不少, 而针对野外站 (点) 群组知识平台建设的探索则刚刚起步。

野外台 (站) 的学科和地域特征, 决定了台 (站) 研究人员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的需求与研究所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别, 这种差别对学科信息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1]。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以下简称“生地所”) 有14个野外台 (站) [2]。除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 (植物园) 研究站有自己的网站外, 其他8个国内野外站 (点) , 均没有自己的独立网站。在数字信息环境和数字科研模式下, 野外台 (站) 研究领域知识信息环境急需得到改善和提升。所以, 建设生地所野外站 (点) 集成知识平台, 力求改善生地所野外站 (点) 科研领域信息环境, 全面丰富和提升生地所野外台 (站) 的文献情报知识服务能力, 为新疆生地所的“一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重要支撑。

1 已建平台的四个野外站 (点) 概况

(1) 塔克拉玛干沙漠研究站建于2003年, 是目前唯一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系统监测和试验研究基地, 该站以33.78万km2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436km长的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为主要研究对象, 从不同时空尺度揭示极端环境条件下的沙漠形成演变规律、生态过程和动植物抗逆机理, 形成以确保塔里木沙漠公路长久安全运行为总体目标的防沙绿化技术体系, 为全球性特别是北半球同纬度环境对比研究积累基础资料。

(2) 莫索湾沙漠研究站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的石河子莫索湾垦区150团北端, 是干旱—半干旱区沙漠—绿洲过渡地带的代表性站 (点) , 始建于1960年, 2007年加入国家荒漠—绿洲生态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现为中心的技术研发基地。建站以来, 莫索湾站长期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沙漠化防治新材料、新技术研发、示范与推广、沙产业建设等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示范, 科研成绩与示范效果已得到国家、地方、行业部门等多方面的肯定。近年来, 通过项目合作、人员互访等形式, 莫索湾站已与非洲肯尼亚、利比亚、毛里塔尼亚等国, 乌兹别克斯坦、美国、加拿大、日本、印尼、蒙古等国开展合作与学术交流。

(3) 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研究站建于1971年。该站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巴音郭楞乡, 属典型的高寒气候。该地区拥有高等植物262种, 分属50科160属, 盆地中央为著名的天鹅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方向:围绕山地草地生态系统应用基础研究, 开展退化草地恢复, 草地生物多样性和环境要素长期监测, 确定气候变化、干扰对草地生产力和畜牧业经济的影响具有先天优势。

(4) 新疆策勒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于1983年, 该站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策勒绿洲, 在行政区划上, 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策勒县。2001年列入国家林业局荒漠化监测网络, 2003年列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CERN) , 2005年成为国家野外研究站, 定名为新疆策勒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研究站。站区面积近130公顷, 区域气候极端干旱, 年均降水量小于50mm, 年均蒸发量大于2500mm, 以土地沙漠化为标志的生态问题十分突出, 属于极端干旱荒漠生态系统。研究方向:荒漠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荒漠生态系统演化过程及对全球变化响应研究;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荒漠化过程及防治技术集成与示范。

2 野外监测站群组集成知识平台建设必要性

中国科学院自1949年建院以来, 相继组建了一批野外定位站 (台) 。作为长期科学观测和数据积累的试验研究基地, 其直接提供了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长期、丰富和综合的原始数据和资料, 在科学发现、科学规律认识等原始创新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科技成果, 有力的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为国家及其相关部门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实现国家经济建设和学科发展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3]。生地所14个野外台 (站) 中, 新疆阜康荒漠生态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新疆策勒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研究站、新疆阿克苏绿洲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进入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CERN) 。塔克拉玛干沙漠研究站进入了中国科学院特殊环境与灾害监测网络 (SEDN) , 另有4个院级站, 1个所级站, 5个国际合作站。其中, 国内的9个站 (点) 分布在天山南北, 距乌鲁木齐86~1400多公里, 均不在生地所文献情报保障系统的覆盖范围内。在数字信息环境和数字科研模式下, 研究所野外站 (点) 非常希望建立个性化的集成信息平台, 将自己群组所需的信息资源、信息服务、内容组织工具、信息交流工具等有机组织起来, 提供支撑科研与教学的个性化数字图书馆服务已经成为新疆生地所目前文献信息和知识服务可持续服务能力建设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生地所野外监测站 (点) 群组集成知识平台的建立, 将改善野外台 (站) 科研领域信息环境, 提升和丰富生产所文献机构对野外台 (站) 知识服务能力, 帮助生地所野外站 (点) 在跨学科、跨地域的合作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信息支撑作用。

3 野外监测站群组集成知识平台建设意义

3.1 改善野外台 (站) 科研领域信息环境, 完善自主创新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并将其放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八个着力点之首。《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也提出了“构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 (站) 网络体系, 提高野外科技工作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我院文献情报系统“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 将把研究所个性化知识环境建设作为所级文献情报机构服务发展的重要内容, 支持研究所建立个性化的集成知识服务平台。网络信息环境差是生地所每一个野外监测站 (点) 的共同特点, 科研人员和研究生普遍要求改善野外站 (点) 的可利用信息环境。我中心作为所级文献情报机构知识化服务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可靠高效和可持续的野外监测站 (点) 群组知识服务平台, 可以改善野外台 (站) 科研领域信息环境, 完善自主创新体系。

3.2 平台建设是为实现服务创新、支撑科技创新的有效途径

“十二五”是中科院各研究所文献情报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型的关键时期。为建立全院普惠的知识化信息模式, 提升所级文献情报机构知识服务能力,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以下简称“国科图”) 设立了“研究所群组集成知识平台可持续服务能力建设项目”。该项目面向专业研究领域, 围绕创新团队、课题组、重点实验室、科学家个人科研信息过程, 构建集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信息交流和用户工作过程于一体的领域科研信息环境, 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用户个性化知识资源、虚拟科研环境和信息服务的综合集成, 是密切与一线科研人员的交流与反馈、把信息服务嵌入到用户科研过程、实现服务创新、支撑科技创新的有效途径[4]。

3.3 统一管理对于实现站 (点) 群组的有效集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野外站 (点) 的研究方向与定位的不同, 再加上区域差异, 各站 (点) 之间的需求存在其特有性和唯一性, 便捷安全的交流沟通渠道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各站 (点) 在拥有自身特点的同时也具备共有性, 数据存在冗余和重复, 野外站 (点) 群组集成知识平台能有效的避免数据的冗余重复, 减少相同数据的重复管理, 提高工作效率。建立群组个性化的集成信息服务平台, 一方面可以增进交流与合作, 包括野外监测站 (点) 内部、野外监测站 (点) 之间、所内外、甚至国内外同领域研究单位, 开辟便捷的沟通渠道;另一方面可以实现更系统安全的存储本野外监测站 (点) 以及发布同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实现信息共享、便于传播, 避免信息不畅所带来的重复研究;同时也是展示生地所在该领域研究实力的窗口和平台, 有利于稳定队伍、吸引人才, 将各站 (点) 的需求信息进行汇总分类、统一管理, 对于实现站 (点) 群组的有效集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野外监测站群组集成知识平台建设内容

本项目采用以国科图与所图协同、文献情报人员与科研人员协同的方式, 在调研和分析各群组研究人员学科领域研究及信息服务需求的基础上, 确立群组平台主题与建设方案, 根据需求搭建“生地所野外监测站 (点) 群组集成知识平台”。该平台将各类站点按学科进行分类汇总, 实现野外台 (站) 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的文献信息需求, 以支持野外台 (站) 根据科研和研究所培养需要, 融汇资源、集成服务、组织知识和交流, 提升和丰富研究所个性化知识化服务能力。主要内容包括:

(1) 搭建生地所野外台 (站) 知识服务系统平台。由生地所信息技术团队实现硬件平台配置, 安装操作系统 (Linux) , 进行网络配置和安全保障, 并提供远程访问等功能。由国科图技术团队提供技术支撑, 并负责软件系统平台的搭建。

(2) 建设新疆生地所6个野外台 (站) 和1个课题组的集成知识服务平台, 选择性采用IIP和SKE平台建设, 分别是:新疆策勒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研究站知识环境建设;新疆阿克苏绿洲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知识环境建设;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站知识环境建设;莫索湾沙漠研究站知识环境建设;木垒野生动物生态监测实验站知识环境建设;塔克拉玛干沙漠研究站;污染控制与环境修复学科组知识环境建设。

目前, 已基本完成“新疆策勒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研究站”、“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站”、“莫索湾沙漠研究站”、“塔克拉玛干沙漠研究站”4个野外监测站平台的建设, 并开放IP在建设的同时交付野外站 (点) 使用。

(3) 制定建设规划和工作流程, 建立知识服务平台服务规范与维护管理机制, 积极争取决策层的支持, 研究人员的认可, 使所级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形成建制化的可持续服务能力。

5 平台建设目标和建设团队

(1) 在国科图和兰州分馆的支持和帮助下, 建立系统化、个性化的野外群组知识服务平台与服务规范, 改善野外站 (点) 科研领域信息环境, 建立国科图指导下的协同化群组知识服务团队, 全面丰富和提升生地所野外台 (站) 的文献情报知识服务能力, 为新疆生地所的“一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重要支撑。

(2) 采取文献情报中心与研究所协同、文献情报人员与科研人员协同、学科馆员与信息技术团队协同的方式, 由研究所信息中心全面协调, 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计划的实施、管理和相关资源的统筹安排, 组织所图、学科馆员、科研团队研究人员、学术秘书等共同承担项目的组织、管理、技术保障、培训、平台监测等, 6个野外台 (站) 和1个课题组分别指定专人担任7个平台的具体建设工作, 以保证群组知识服务平台建设目标与任务的完成。

6 野外监测站群组集成知识平台建设子项目建设

生产所4个野外站群组集成知识平台统一设置了“首页、站区概况、研究进展、科研成果、学术交流、领域监测、厚德育人、服务直达、下载中心、联系我们”10个1级栏目, 还根据每台 (站) 地域特色和科研需求开辟了特色栏目。如“大漠风情”、“沙漠绿洲”、“驼铃梦坡”、“魅力草原”、“产业应用”、“示范推广”等栏目。目前完成了4个平台的基本建设, 已开放IP地址给野外站使用, 广泛收集意见, 在与野外站 (点) 的科研人员讨论会议中, 对平台进行演示讨论, 平台的初步设计的页面和实现的功能等均得到野外站团队成员的认可。

7 野外监测站群组集成知识平台建设成效

7.1 对外宣传

利用平台强大的展示功能, 全面系统的展示野外站情况, 包括站区概况、研究进展、科研成果、学术交流等信息, 为野外站对外宣传、展示提供平台。同时汇聚了野外站研究领域各种信息资源, 为各野外站科研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7.2 能力提升

通过平台建设, 所图人员在群组平台建设方法、路线、规范和管理等方面熟练掌握的同时, 还在总结能力、协同能力、学术能力等方面也得到了提升, 实现了单一技能向综合多面人才的转变。

7.3 增值服务

嵌入国科图服务直达和本中心主页, 使野外站 (点) 平台能够在一个平台上享受我中心和国科图信息检索、参考咨询、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信息素养、开放会议信息、科学文化传播、科技新闻聚合等增值服务。

7.4 主动服务

负责整合引进的基础数据资源、自建数据库的的工作, 并实现信息采集整理、信息资源转换、信息发发布和服务、数据信息维护等功能, 通过统一的检索界界面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地信息服务, 通过导航方式和个性化服务建立信息门户, 将各类资源服务模式由被动式服务提升为主动式服务。

7.5 持续建设

构建以院所协同配置信息技术人员组成的项目建设与服务团队。建立平台运行服务的有效模式和运行机制。在平台建设中得到了研究所、野外站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 在经费、人员、资料等方面给予积极配合。已建成的4个平台也得到领导、专家和野外站用户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为平台可持续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依托中国科学院生地所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面向生地所野外台 (站) 研究科学领域, 构建一个生地所野外站 (点) 集成知识平台, 完善生地所野外台 (站) 领域的科研知识环境, 平台建立有效地密切了馆员与野外站 (点) 科研用户的联系, 缩短了野外站与文献信息中心的距离, 增进了野外站 (点) 科研人员对文献信息中心及学科服务的信任, 全面丰富和提升“生地所”野外台 (站) 的文献情报知识服务能力, 也为新疆”生地所”的“一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李娜.野外台站学科信息服务需求分析[J].图书馆论坛, 2012, 32 (01) :117-120.

[2]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基本情况[EB/OL].http://www.cas.cn/zt/kjzt/ywtz/gyywtz/201212/t20121219_3724221.html.2012-12-19.

[3]高峰.西部干旱区农业野外科学观测试验台站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中国地理基础知识汇总 篇3

322 政治、军事、宗教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①经济中心②政治中心③军事中心④宗教中心

323 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①军事、宗教(减弱)②交通、自然资源(一直)③旅游、科技(新)324 城市化的含义 指人口向城市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325 城市化的作用 ①带动区域经济发展②缩小城乡差别

326 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27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①产业革命前(缓慢)②二战前(加快)③二战后(空前)

328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①起步早②城市化水平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329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①起步晚②城市化水平低③城市发展不合理

330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 ①环境质量下降②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③就业困难

331 上海市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③治理环境 332 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①铁路(量大)②公路(灵活)③水路(廉价)④航空(快)⑤管道(连续)333 亚欧大陆桥 ①西伯利亚大铁路(海参崴-莫斯科)②连云港-鹿特丹

334 世界主要航海线 ①北大西洋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③巴拿马运河④北太平洋

335 邮政通信的主要任务及特点利用交通运输工具传递信函和包裹易受自然灾害影响。

336 电信通信的主要任务及特点 利用电磁系统,传递符号、文字、图像和语言。易受地形影响。

337 商业活动的主要环节 ①收购②储存、调运③销售

338 影响铁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 经济、社会(决定性因素);技术、自然。

339 建设京九铁路的意义激活全国铁路网,带动沿线地区发展经济。340 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平原地区要少占好地,山区要避开条件复杂的地段。

341 内河航道网的组成内河航道网是由天然水系航道和人工运河组成的网络系统。

342 港口的概念 供船舶出入和停泊、货物和旅客集散的场所。343 港口的区位因素分析 ①自然条件(航行、停泊、筑港)②经济和社会条件腹地、城市)344 汽车站的区位因素 与市内干道系统及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的联系

345 航空港的区位因素 ①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条件)②综合因素(用地、交通、环境)346 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 ①点线面结合②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③混合交通④占地多

347 城市道路网规划原则 ①便利出行②节约用地③利用地形和水文条件④保护环境

348 城市交通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①线路拥堵(合理规划)②环境污染(减少尾气技术、绿化、规划)349 电子通信的发展 ①利用电话、电报②利用计算机(声音、图像、文字和数字)

350 信息高速公路 集电话、电视、电脑于一体,传输图、文、声、像等的通信网。

351 国际互联网的影响发展最快、作用最大、影响最广、公众关注程度最高的通信网络

352 国际互联网的应用 ①开展电子商务②提供各种远程服务③举行电子会议

353 商业中心的形成 商业活动的人流、商品流达到一定规模,就形成商业中心。

354 商业中心的功能 物资集聚、服务、商品流通。355 商业街的区位选择 ①以市场最优为原则(城市几何中心)②交通最优为原则(沿线)356 商业小区的区位选择 设在居民住宅区内。

357 商业网点的形成、密度、效益和组织形式都要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

358 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国家之间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

359 发达国家国际贸易的特点出口工业制成品、资本、技术以及少数农产品,进口燃料和原料

360 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特点 出口农矿初级产品,出口商品种类单一,处于不利地位。

361 世界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纽约、伦敦、苏黎世;巴黎、法兰克福、东京、香港。

362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模式图 ①人类获取物质和能量②消费活动排放废弃物③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363 环境问题的两大类主要表现 ①环境污染②生态破坏

364 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365 环境污染的种类 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噪声、放射性、海洋污染等

366 生态破坏产生的原因 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367 生态破坏的影响 ①滥伐森林②不合理灌溉③燃煤和使用消耗臭氧物质④过度捕猎

368 城市环境问题和农村环境问题城市主要是环境污染;农村主要是生态破坏。

369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 ①发展和人口双重压力②经济和技术水平低③发达国家转移污染

370 全球性环境问题 ①酸雨②国际河流污染③热带雨林的破坏④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

371 世界人口增长状况 ①产业革命前(缓慢)②二战前(加快)③二战后(猛长)④60年代放慢

372 世界60亿人口日 1999年10月12日

373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造成资源和环境问题。

《中国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汇总 篇4

一、“最”、“初”、“始”、“第一”、“首”

(一)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计划记载于《礼记.内则》。(教材第10页)

(二)中国古代记有胎教的书籍,最早成书于春秋之季的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教材第40页)

(三)刘向的《列女传》记载了中国最早的宫廷胎教的经验。(教材第40页)

(四)西周是中国胎教实践与理论发展的初始阶段。

胎教作为一种理论,初步形成于两汉。(教材第40页)

(五)《三字经》是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古代童蒙读物。(教材第52页)

(六)在各种故事性的童蒙读物中,《日记故事》是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教材第56页)

(七)蒙养院是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教材第83页)

(八)1903年秋,湖北省立幼稚园在武昌成立,为中国设立幼儿教育机构之始。(教材第88页)

武昌蒙养院是中国最早创办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教材第89页)

(九)户野美知惠是日本来华来华最早的幼教工作者。(教材第89页)

(十)大约19世纪80年代,西方教会在中国沿海福州、宁波开始兴办学前教育机构。(教材第100页)

(十一)传教士在中国最初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叫小孩察物学堂。(教材第100页)

(十二)怀德幼稚师范学校是教会在中国最早设立的一所独立的幼儿师范。(教材第104页)

(十三)1927年在陶行知领导下先后在南京郊区创办了中国第一批乡村幼稚园。(教材第114页)

(十四)创刊于1901年的《教育世界》,是中国近代最早刊行的教育杂志。(教材第115页)

(十五)在中国最早介绍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思想的是志厚。(教材第118页)(十六)中国最先实行设计教学法的地区是南京、苏州、南通一带,而且以南京高师附小的教师俞子夷提倡最力。(教材第120页)

(十七)《幼稚园课程标准》是中国第一个自己制定的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教材第126页)

(十八)南京燕子矶幼稚园是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教材第135页)1

(十九)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是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公立师范学校。(教材第140页)

(二十)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是中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教材第141页)

(二十一)最早成立的托儿所是江西瑞金下州区下州村的上屋子托儿所和下屋子托儿所。(教材第144页)

(二十二)世界观教育是蔡元培教育理论的最高目标。(教材第160页)(二十三)蔡元培是我国近现代美育的首倡者。(教材第162页)

(二十四)1918年,张雪门等创立了当地第一所中国人自办的星荫幼稚园。(教材第165页)

(二十五)工厂的附近开办幼稚园,是幼稚园的第一新大陆。(教材第185页)(二十六)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的首倡者。(教材第186页)

(二十七)陈鹤琴最早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中国儿童的心理发展。(教材第190页)

(二十八)陈鹤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幼教实验中心。(教材第191页)

(二十九)陈鹤琴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幼稚教育研究刊物《幼稚教育》。(教材第191页)

(三十)张宗麟是中国幼教史上男大学生当幼儿园教师的第一人。(教材第216页)(三十一)张宗麟认为养护儿童为幼稚园教师最重要的责任。(教材第225页)(三十二)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中国首次在初等教育司下设幼儿教育处,张逸园为第一任处长。(教材第228页)

(三十三)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命令公布施行《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产生了新中国第一个学制。(教材第229页)

(三十四)“幼儿教育研究室”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幼儿教育研究机构。(教材第279页)

(三十五)南京师大主持的《农村幼儿教育研究》是列入全国教育科研“七五”规划的第一个农村幼教研究课题。(教材第283页)

二、人物

(一)刘向:“慎所感”理论,为以后的“外象内感”的胎教理论奠定了基础。(教材第40页)

(二)北齐医生徐之才:《胎产书》 脉象学,奠定了胎教学说初步的营养学基础。(教材第41页)

(三)唐代名医孙思邈:“外象内感”的胎教理论(教材第41页)

(四)王应麟:《三字经》(教材第51页)

(五)周兴嗣:《千字文》(教材第52页)

(六)李瀚:《蒙求》(教材第55页)

(七)贾谊:太子儿童教育;

“早喻教”;

将太子整个教育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胎教、学前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

(八)颜之推:《颜氏家训》;

“德艺同厚”。

(九)朱熹:把人的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即“小学”和“大学”;

“眼前事”;

《小学》——“眼前事”的内容;《童蒙须知》——“眼前事”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十)王守仁:自然教育论

(十一)康有为:“公养”“公育”思想;

主张创立人本院对孕妇进行集体胎教。

(十二)志厚:在中国最早介绍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思想。(教材第118页)

(十三)恽代英:中华民国时期儿童公育思潮的代表;(教材第122页)“理想的儿童俱乐部”。(教材第124页)

(十四)陈嘉庚:厦门集美幼稚园;(教材第130页)

厦门集美幼稚师范学校。(教材第140页)

(十五)宋美龄: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理事长(教材第146页)

(十六)蔡元培:1914年4月,在一次演说中肯定杜威说:“他创了一种很好的教

育主义,即工即学,是要学校与社会生活密接。”(教材第119页)

中国教育会会长;(教材第157页)

主持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教材第158页)

毛泽东称誉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教材第158页)“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教材第158页)

“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教材第161页)学前儿童公育理想;(教材第161页)

我国近现代美育的首倡者;(教材第162页)

设想通过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三级机构实施学前儿童美育;

(教材第163页)

(十七)张雪门:北平幼稚师范学校校长;(教材第140页)

20世纪30、40年代我国幼教界的“北张”;(教材第165页)星荫幼稚园;(教材第165页)

20世纪30年代初,张雪门根据教育目标的不同,把中国幼稚教

育分为4类,他倡导以改造中华民族为目标的幼稚教育。(教材第167页)

行为课程;(教材第169页)

在20年代初,采取半日授课半日实习的办法进行幼稚师范教育,认为幼师生的实习场所应有4种单位:中心幼稚园、平民幼稚园、婴儿保教园和小学;(教材第173页)

“有系统组织的实习”,指出实习的进行步骤可分为4大阶段:参

观、见习、试教和辅导;(教材第174页)

(十八)陶行知:我国第一批乡村幼稚园的创办者;

创办南京燕子矶幼稚园;(教材第135页)

指出平民教育是“要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银钱,去教一般人民

读好书,做好人”;(教材第177页)

创办晓庄学院;(教材第177页)

“生活教育理论”;

“科学下嫁活动”;(教材第177页)

宋庆龄为他题词“万世师表”;(教材第179页)

指出旧时学前教育害了“三种大病”——外国病、花钱病和富贵

病;(教材第185页)

幼儿教育新大陆思想,号召应该开展一个幼稚园下厂、下乡运动;

(教材第185页)

中国创造教育的首倡者;(教材第186页)

六大解放;(教材第187页)

艺友制。(教材第189页)

(十九)陈鹤琴: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教材第133页)

创办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教材第141页)

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的校长;(教材第141页)

最早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中国儿童的心理发展;(教材

第190页)

写成《儿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二书;(教材第190页)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幼教实验中心;(教材第191页)

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幼稚教育研究刊物《幼稚教育》;(教材第191

页)

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学前教育体系;(教

材第193页)

活教育理论;(教材第195页)

整个教学法;(教材第212页)

五指活动。(教材第214页)

(二十)张宗麟:中国幼教史上男大学生当幼儿园教师的第一人。(教材第216页)社会化的幼稚园课程;(教材第223页)

认为养护儿童为幼稚园教师最重要的责任;(教材第225页)认为幼稚园教师必须有男子加入;(教材第225页)

认为幼稚园教师的修养包括很多方面,有品性上的,有学问上的,也有能力、技术和其他方面的。(教材第226页)

(二十一)李鹏总理:1991年3月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儿童权利公约》和《儿童

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教材第286页)

三、文件、文章、讲话、演讲、著作、报告、指示

(一)《幼稚园课程标准》:1932年10月由教育部正式公布,是中国第一个自己制定的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教材第126页)

(二)苏区《托儿所组织条例》 :苏区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于1934年2月颁布,开创了苏区的托儿所制度。(教材第143页)

(三)《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教材第158页)

(四)《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蔡元培“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教材第161页)

(五)《贫儿院与贫儿教育的关系》:蔡元培的学前儿童公育理想。(教材第161页)

(六)《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张雪门于1966年出版,初步形成了他的“行为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教材第169页)

(七)《儿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陈鹤琴。(教材第190页)

(八)《幼稚园的社会》:张宗麟提出社会化的幼稚园课程。(教材第223页)

(九)1952年7月颁布的《师范学校暂行规程》规定:培养幼儿园师资的称为幼儿师范学校。(教材第233页)

(十)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语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教材第242页)

(十一)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党和国家的教育工作方针,即“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材第242页)

(十二)《幼儿园教育纲要》:1981年10月教育部颁发。(教材第255页)

(十三)《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年9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教材第258页)

中国地理基础知识汇总 篇5

美丽中国十九大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进一步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增加了“美丽”,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期待,以及党和国家的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歌曲《山笑水笑人欢笑》,生动展现了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说明“要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约2035》饱含了对18年后新生力量的向往,是凝聚青春梦想的歌曲。改革开放40周年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韩磊演唱的歌曲《再一次出发》慷慨激昂,引来热烈掌声,说明中国的改革进程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再次出发、再创辉煌。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珠海分会场展示的无人驾驶汽车、无人驾驶船舶、无人机,以及即将竣工的港珠澳大桥,《单车问答》中的共享单车等,都是近年来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结果。

“一带一路”+对外开放“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实施全方位对外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对外开放内涵、完善对外开放格局具有深远意义。国宝《丝路山水地图》回归、舞蹈《丝路绽放》、小品《同喜同乐》、钢琴曲《新丝绸之路》,有的揭示了丝绸之路的悠久历史,有的展示了“一带一路”建设的最新成就。“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党的十九大提出,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再次强调,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春晚分会场设在贵州,寓意着在十九大之后,党和政府的精准扶贫工作将继续向纵深推进。

春晚与《政治生活》相关考点解读

我国的国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2018年春晚在阖家团圆的时刻,通过暖人、暖心、暖情的节目,抒发中华儿女的亲情、友情、爱情和乡情,贴近群众、服务群众,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歌曲《赞赞新时代》《我们的新时代》,将朗朗上口的歌曲和时代的脉搏巧妙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唱出了全国各族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心。

台湾问题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必须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由大陆和台湾演员共同表演的小品《回家》,既体现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深情,也传递出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国人对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

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中华手拉手》等节目体现了民族特色、反映了时代精神,营造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氛围。

党的建设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从不同层面强调: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小品《为您服务》反映了基层政府和基层党组织狠抓从严治党,为履行政府职能提供了坚强保障。

民主监督(1)民主监督的方式:A通过信访举报制度;B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C通过舆论监督制度;D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2)民主监督的意义:A.有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B.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C.有肋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小品《提意见》就是民主监督的生动写照。春晚与《文化生活》相关考点解读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社会实践的产物。春晚是我国人民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一种文化。大众传媒的特点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电视提供了动态画面和缤纷的色彩,使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变得生动、形象和真实。互联网具有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双向互动的特点。2018年春晚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传播,为中华儿女奉献了一台文化盛宴。

文化与综合国力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支撑。《万紫千红中国年》《我的春晚我的年》等一系列节目,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

发展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2018春晚主题涵盖范围广泛,从“家里”的父慈子孝到“单位”的求真务实、从“窗口行业”的笑脸相迎到“平安中国”的坚强捍卫、从海峡两岸骨肉同胞的血缘亲情到“一带一路”的中非友谊等,按照“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原则,讲百姓的语言、说身边的故事,抒发真切的情感,带去阖家的快乐,是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天耀中华》《中国》等歌曲都突出了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主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双雄会》《龙的传人》等节目向我们展现了博大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气派。

文化自信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国宝回归《丝路山水地图》,故宫重宝贺新春,生动地表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体现了坚持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2018春晚,国外极限跳伞运动员编出的中国福造型,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世界所认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2018春晚选材丰富,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相关试题

1.春晚分会场设在贵州,寓意着在十九大之后,党和政府的精准扶贫工作将继续向纵深推进,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任务。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①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必然要求②发挥了我国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③优先维护了贫困人口的政治经济权利④是完善农村基层群众性组织的重要举措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答案】A

精准扶贫是促进共同富裕的措施,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①②符合题意;③说法与题意不符,扶贫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不体现政治权利;扶贫不属于基层民主的范畴,也不是农村基层群众性组织的内容,④不选。答案选A。

2.晚会设三亚为分会场,有宣传中国重视环保的寓意。“低碳经济”是最近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石化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在我国,大力提倡“低碳经济”有助于①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实施绿色消费②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④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答案】A 3.小品《提意见》收获观众热情的点赞。它反映着当前中国社会在不断进步,创新型政府不断在呼唤创新型领导。下列做法中,直接体现这一要求的是①国务院取消下放618项行政审批事项②某省民政厅开展“廉政亲情寄语”活动③构建“互联网+水利政务服务平台”④某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规范网络反腐”议案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答案】A

4.贵州黔东南分会场的节目艺术化地将民族特色与时代新风融于一体,呈现出各族人民迈进新时代的自豪感和获得感。“历史告诉我们,在多民族国家,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实现民族解放,才能建设好国家,才能有幸福生活。”这说明,民族团结是①社会稳定的前提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③民族平等的基础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答案】B 本题考查民族团结的意义。只有加强民族团结,才能维护社会稳定,可见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故①正确。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排除②。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基础,排除③。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保证,故④正确。

5.2018年晚会以“喜庆新时代、共筑中国梦”为主题,聚焦新风尚、振奋新精神,弘扬新梦想,着力打造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突出中国元素、民族符号、地域文化,歌曲、舞蹈、杂技、相声、小品、魔术、哑剧等各类节目精彩纷呈。这启示A.我们要全盘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B.中华传统文化引领着世界文化潮流C.我们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D.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5.【答案】D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依据教材知识,分析题干材料,辨析题肢选项,作出正确选择. 题干中2018年春晚歌曲、舞蹈、杂技、相声、小品、魔术、哑剧等各类节目精彩纷呈,体现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D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的继承,A说法错误;B说法高 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C不符合题意.故选D。6.2018春晚分会场设在贵州,寓意着在中共十九大召开之后,中国对贵州精准扶贫工作继续重视、继续进行。我国扶贫经历了从最初单纯性“输血”式扶贫到开发性“造血”式扶贫的过程,即从政府向贫困人口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到把国家政策扶贫、投资扶持等与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结合起来的过程。这启示我们A.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B.要坚持内因与外因相结合C.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与时俱进D.要不失时机促成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6.【答案】B

政府向贫困人口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是外因,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是内因,正确答案是B.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强调,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2018年央视春晚以“喜庆新时代、共筑中国梦”为主题,荟萃歌曲、舞蹈、戏曲、小品、相声、武术、杂技等艺术形式,集聚中外艺术家的精彩表演,生动展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展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光明前景,弘扬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晚会突出时代特色、地域元素、文化内涵,烘托全民大联欢、普天同喜庆的浓厚氛围,唱响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奋进新时代、满怀豪情迎新春的昂扬旋律。晚会语言类节目主题涵盖范围广泛,从“家里”的父慈子孝到“单位”的求真务实、从“窗口行业”的笑脸相迎到“平安中国”的坚强捍卫、从海峡两岸骨肉同胞的血缘亲情到一带一路的中非友谊等。语言节目按照“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原则,讲百姓的语言、说身边的故事,抒发真切的情感,带去阖家的快乐。节目汇集全国老、中、青三代优秀演员。晚会还在“创新节目”的文化含量上加大笔墨。

(1)结合材料,说明2018春晚对文化的传承创新有助于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2)结合材料,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7.【参考答案】(1)①晚会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通过文化形式创新、传播手段创新,展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加深观众对传统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有助于群众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②晚会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使命,创新符合自身特色的模式,增强了群众对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③晚会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观众接受诗的洗礼,精神得到升华,有助于激发广大群众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自觉担当;④晚会立足社会实践,顺应群众心理、时代发展潮流,有助于增强观众对中华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每条3分)(2)①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通过诗词大会,传承中华文化;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对待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晚会通过丰富多彩的节目,饶有趣味的形式,焕发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异彩;③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是普遍的,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018春晚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④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实质是“扬弃”。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018用优秀的节目形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⑤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对待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2018年春晚创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增强了其影响力。(每条2分)

一带一路8.(2016年文综全国1卷)2013年,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材料一

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了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增进了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截至2015年,已有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了与中国合作建设“一带一路”的意愿。30多个国家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中国与相关国家合作建设了50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材料二

国际产能合作是指两个经济体之间进行产能供求跨国或者跨地区配置的联合行动。2015年底,中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20余个国家签订了产能合作协议。开展跨国产能合作的中国产业,既有以轻工、家电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以钢铁、平板玻璃为主的富余产能优势产业,又有以通信设备、轨道交通为主的装备制造优势产业,同时还带动了通讯等优势行业的相关技术和标准“走出去”。埃及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中埃国际产能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果。截至2015年底,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第一期吸引了68家企业入驻,初步形成了石油装备、高低压电器、纺织服装、新型建材、机械制造等产业园区。合作区吸引投资近10亿美元,年销售额约1.5亿美元,年纳税约2亿埃镑,为当地创造了2000多个工作岗位。

中国地理基础知识汇总 篇6

一、利用乡土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兴趣是创造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由此可见,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非常重要。处于乡土地理知识包围之中的初中学生, 对于存在他们周围的很多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是惘然无知的, 但经过教师讲授、点拨, 很快就可以领悟了, 因而乡土地理知识具有亲切、易懂等特点。如我在讲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一节时, 强调的难点是:见证海陆变迁的依据是生物化石。为了突破难点,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安排的:组织学生到邕宁区的清水泉春游, 观察清水泉周边丘陵的地貌概况, 搜集已遭到破坏的可见的丘陵上形态各异的很多螺壳, 仔细观察科学家们所认定的“顶狮山的贝丘遗址”。引导学生明确这是一处典型的内河流域淡水性遗址, 后来由于地壳的变迁, 河底露出了地面, 形成了陆地。到此, 学生就会有很多的疑问:“水为什么会干?河底为什么裸露?”“形成陆地上的丘陵是什么时候?”“那些螺壳是化石吗?”“在这里可以找到化石吗?”“人类在这里生活大约是什么时候?”“还有没有别的历史文物?”学生的兴趣就这样被激发出来了。

二、利用乡土地理知识使一些复杂的、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具体化, 让学生易于理解与应用

学习地理知识, 对于一些难度很大的地理概念, 必须运用直观的乡土知识, 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理解。在讲到八年级下册的交通运输中“枢纽”的概念时, 我就引导学生观察良庆镇的交通情况:水路方面, 在良庆码头顺邕江而下可到广东沿江各地, 顺邕江而上可到南宁市区、百色市等广西各地。陆路方面, 良庆公交车站向东可去邕宁区, 向西可进南宁市中心;良庆街往东南可去书林各村, 往东可去禄尧、新兰各村坡, 往南可去坛泽、平乐各村坡, 往西南可去那黄、捻水、新村、玉洞等各村坡。通过讲授, 学生们就能够把“枢纽”这个复杂的、抽象的地理概念简单化、具体化, 易于理解和接受, 并能够把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利用乡土地理知识, 使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个深刻的印象, 培养初中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我们都知道很多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学生所熟识的乡土地理知识, 使学生对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有一个深刻的了解, 逐步培养初中学生对生活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在龙眼上市的季节, 我让学生们把南方水果和北方水果作对比:北方人想吃到荔枝、龙眼、芒果等亚热带水果, 那就要从我们南方运过去;同样的, 我们要想吃到苹果、雪梨等温带水果, 那就要从北方运过来。为什么两个地区盛产的水果不一样呢?这就引出了不同的纬度、不同的土壤、不同的气温、不同的降水决定了生长着不同的植物, 使学生加深对这个结论的印象。

四、利用乡土地理知识, 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地理知识是非常有用的

乡土地理知识, 往往是学生所热爱而又熟知的。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学生所熟知的地理事实材料以及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帮助学生树立要把家乡建设好的理想。积极对家乡的变化和建设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和有效的建议,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是非常有用的, 并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如, 在讲到“直面生活中的环境问题”时, 我设置了调查表格, 并组织学生对楞塘河进行考察, 考察结束后,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楞塘河如何防汛抗洪、防污染”。在实地考察中, 学生对当地环境问题的现状有了切身的感受, 讨论时, 则针对河流污染提出防治措施和合理化建议。这样做, 既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又提高了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他们真正掌握了教材上的有关内容, 并学会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参与到建设美好家乡的行列中。

综上所述,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 能够利用乡土地理知识进行辅助教学, 对于地理课的授课、活跃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和空间思维能力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并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和热爱, 投入到建设家乡的洪流中。

参考文献

[1]惠美玉.浅论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教学策略[J].湖南地理, 2002 (3) .

[2]王树声.中学地理教材教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上一篇:都是算式惹的祸周记下一篇:西班牙大学留学申请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