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荒漠化的班会教案

2024-1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防治荒漠化的班会教案(精选8篇)

防治荒漠化的班会教案 篇1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学目标】

1:理解荒漠化形成的过程。

2: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教学重难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特征 2:荒漠化形成的认为原因 2:【学法指导】

比较法,图示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昔日罗布泊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透明,称之为生命的绿洲,现如今戈壁一望无际,无一棵青草,无一条小溪,风蚀丹丘,沙堆连绵,连飞鸟也不敢穿越,是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2自学指导:阅读教材注意下列问题 ① 什么叫荒漠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② 荒漠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③ 干旱区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3教学过程: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的概况

1.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 2.荒漠化发生的原因:自然因素与人类过的经济活动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4.影响:荒漠化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5.思考:(1)荒漠与荒漠化的区别。

(提示:荒漠与一种地表景观类型,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沙漠化与荒漠化的区别。(提示: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过渡: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西北地区,为什么呢?我们下面来学习。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一)干旱的自然环境------荒漠化的潜在因素

思考: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

1.位置------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地形区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 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思考:西北地区什么位置特征使这里形成干旱环境,以致荒漠化严重? 提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地形------四周高原山地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 看图:学生总结地形特征

思考:西北地区什么地形特征使这里形成干旱环境,以致荒漠化严重? 提示:四周高原山地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3.气候

利用以前所学内容,分析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特征。思考:导致西北地区形成干旱环境的主要气候因素是什么? 提示:降水少。

4、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

西北地区从东向西随着离海洋距离增大,水汽越来越少,植被由草原逐渐过渡为荒漠。思考(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

点拨: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二)气候异常---------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的主要自然因素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归纳总结: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质条件 ——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生活动:根据图2.4,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点拨:图2.4表示了荒漠化两个正反馈效应(恶性循环),说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三、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荒漠化的决定因素

(说明: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⑴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图2,5)人为因素 破坏原因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①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②一些农牧民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沙破坏植被。过度放牧: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沙区边缘从事过度农业生产,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阅读材料,了解如下问题:(1)掘井带来的负作用。

(2)灌溉措施不当,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活动: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1.点拨:在从气温方面,降水方面分析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

2.点拨: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

3.点拨: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进。

4.点拨: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课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概况 1.概念 2.形成 3.主要表现

4.影响

二、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1、干旱的自然环境--------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1)位置------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地形------高大山脉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

(3)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大风日数多(4)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地表缺少植被保护

2、气候异常------荒漠化加速的主要自然因素

三、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防治荒漠化的班会教案 篇2

土地如果缺少了水分和养分,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而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使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这一过程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荒漠化就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荒漠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荒漠化的生态环境问题。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统计,全球已经受到和预计会受到荒漠化的地区占全球土地面积的35%。荒漠化和荒漠化土地在非洲占55%,北美和中美占19%,南美占10%,亚洲占34%,澳大利亚占75%,欧洲占2%。荒漠化和荒漠化土地在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占土地面积的95%,在半湿润地区占土地面积的28%。世界平均每年约有5~7万平方公里土地荒漠化,以热带稀树草原和温带半干旱草原地区发展最为迅速。半个世纪以来,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部荒漠化土地扩大了65万平方公里,萨赫勒地区已成为世界上最严重的荒漠化地区。

我国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根据1998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发表的材料指出,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1993年5月5日新疆、甘肃、宁夏先后发生强沙尘暴,造成116人死亡或失踪,264人受伤,损失牲畜几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33.7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1998年4月15日—21日,自西向东发生了一场席卷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强沙尘暴,途径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河北和山西西部。4月16日漂浮在高空的尘土在京津和长江下游以北地区沉降,形成大面积浮尘天气。其中北京、济南等地因浮尘与降雨云系相遇,于是“泥雨”从天而降。宁夏银川因连续下沙子,飞机停飞,人们连呼吸都觉得困难。据记载,我国西北地区从公元前3世纪到1949年间,共发生有记载的强沙尘暴70次,平均31年发生一次。而新中国成立以来近50年中已发生71次。虽然历史记载与现今气象观测在标准上差异较大,但证明沙尘暴现在比过去多得多这一严峻事实是没有问题的。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但阻碍了本区的经济发展,还严重影响了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华北地区每年春季爆发的沙尘暴就是一例。因此,重建西部生态环境成为加速西部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必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首先要限制和消除一切对自然生态环境起破坏作用的干扰因素,然后从当地自然生态条件出发,充分依靠和利用自然力,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当的人为措施,包括合理配置水资源和退耕休牧、还林还草、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使之更适合于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条科学的路径。在西北地区的一切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包括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防沙治沙、草原建设和生态农业建设等,都应该沿着这条路前进。

由上可知荒漠化的危害十分严重、从其成因分析时,可以从自然和人为两大方面来进行。

1.自然因素:持续干旱(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1)亚热带荒漠:受副高下沉气流控制和信风影响。

(2)温带荒漠:地处大陆内部,距海洋远;山岭阻挡海洋气流进入,受海洋气流影响小;地处山岭背风地带,受下沉气流控制;多大风天气(风力强劲);临近沙漠(沙源地) 。

2.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活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等),造成植被破坏、土地退化、荒漠化的扩展与延续。

为了减少荒漠化的危害,根据其成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整治。

(一)宏观调控

1.广泛深入地开展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认识水平。关心、爱护环境,自觉地参与改造和建设环境,形成社会风尚。

2.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执法监督,依法保护环境,促进荒漠化防治。

3.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的过速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4.在荒漠化地区开展持久的绿色革命,以加速荒漠化的过程逆转,逐步改善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功能。

5.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要求合理配置农、林、牧、副各业比例,积极发展养殖业、加工业、分流农业剩余劳动力,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6.优化农牧区能源结构,大力倡导和鼓励人民群众利用非常规能源,如风能、光能,以减轻对林、草地等资源的破坏。

(二)技术措施(生物措施)

1.风沙育林育草,恢复天然植被。实行一定的保护措施(设置围栏),建立必要的保护组织(护林站),严禁人畜破坏,给植物以繁衍生息的时间,逐步恢复天然植被。封育的同时可以加以人工补植补种和管理,加速生态逆转。

2.飞机播种造林种草固沙。飞机播种具有速度快、用工少、成本低、效果好的特点,尤其对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偏远荒沙、荒山地区恢复植被意义更大。

3.建立风沙区防护林体系。一是绿洲外围的封育灌草固沙带,二是骨干防沙林带,三是绿洲内部农田林网及其他有关林种,现实情况要比典型介绍复杂得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三)工程措施

1.沙障固沙:用枝条、柴草、秸秆、砾石、黏土、板条、塑料板及类似材料在沙面设置各种形式的障碍物,以控制风沙流方向、速度、结固,达到固沙、阻沙、拦沙、防风、改造地形的目的。沙障作用重大,是生物措施无法替代的。

2.化学固沙措施:将稀释了的有一定胶结构的化学物质,喷洒于流沙表面,水分迅速下渗,化学物则滞留在一定厚度(1~5mm)沙层间隙中,形成一层坚硬的保护壳,以增强沙表层抗风蚀能力,达到固沙目的。目前已研究出几十种化学固沙材料,但由于成本高,未普及推广。

3.农业措施:一是发展水利,扩大灌溉面积,增施肥料,改良土壤;二是防风蚀旱农作业措施,带状耕作、伏耕压青、种高秆作物等。

(四)合理利用水资源

在农业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畜生的大量无序增长;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我国由于特殊的地质、地理环境、沙化土地面积比较大,沙化土地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受到沙化影响的地区面积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可见影响范围之广,直接涉及人们的生产活动,涉及人们的利益。党中央、国务院一直把防沙治沙工作摆在重要位置,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这些年沙化土地净增的面积在减少,强度在减弱,生态有所改善,沙区经济社会有所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也有所变化。但是,我们绝不能盲目乐观,因为面临的防沙治沙任务太艰巨,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要一代接一代干下去,恐怕需要几十代艰苦奋斗才能够使防沙治沙工作有显著的成绩,使祖国的山川有显著的变化。

简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 篇3

一、荒漠化出现的原因

例1 读某区域30年前和现在的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示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土壤盐碱化 D.水污染

(2)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是( )

A.过度砍伐森林 B.过量引水灌溉

C.过度开发沼泽 D.城市化过度发展

(3)图示地区森林资源的主要生态意义是( )

A.保护耕地 B.美化环境

C.涵养水源 D.保持水土

解析 由图中环境变化信息判断,该地区沙漠广布,过度砍伐森林导致森林大面积减少,河流水量减少,流程变短,沙漠面积扩大,因此森林的主要生态意义是涵养水源。

答案 (1)B (2)A (3)C

点拨 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干旱的气候(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多大风天气(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气候异常(持续干旱促进荒漠化进程)。

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过度樵采(能源缺乏地区: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草药材分布区: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从事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不当(绿洲: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水源短缺,生态恶化;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导致次生盐渍化)。

二、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例2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曾经是柴达木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但监测数据显示,柴达木盆地沙区风蚀荒漠化程度正在趋缓,近几年荒漠化面积明显减少,沙化土地正以每年2.7%的速率逆转。据此回答(1)、(2)题。

(1)为了保护和恢复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 )

①合理开采资源 ②生态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 ③已经造成荒漠化的地区应退耕还草还林 ④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经济发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任何有效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 )

A. 生态效益为核心 B. 消除贫困为核心

C. 社会效益为核心 D. 经济效益为核心

解析 第(1)题,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是人为原因引起的,要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恢复,人类必须做一些积极的干预工作。第(2)题,荒漠化的根源在于荒漠化地区的经济压力,它是由于贫困而导致的,所以要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首先要解决贫困问题。

答案 (1)C (2)B

三、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例3 被称为“地球癌症”的土地沙漠化已经蔓延到我国的甘肃、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陕西、西藏、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和自治区的841个县(市)7534个乡(镇),近4亿人口的生存受到土地沙化的严重威胁。据悉,我国土地沙化面积已达173.9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8.12%。据此回答(1)、(2)题。

(1)近年来我国土地沙漠化的原因主要是( )

A.降水量减少,蒸发旺盛

B.人类工农业及其他生产活动

C.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区推进

D.全球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地面植被死亡

(2)制止土地沙化速度加快的根本措施是( )

A.在沙漠分布地区适当发展绿洲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

B.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

C.加快南水北调,在干旱地区实施人工降雨,改善气候条件

D.定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增加土地水分

解析 第(1)题,目前造成我国土地沙漠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第(2)题,治理土地沙化速度加快的根本措施主要是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合理利用水资源。

答案 (1)B (2)B

点拨 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的分配河流的水资源,并且要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以我国治理荒漠的经验,在不同的地区用不同的生物措施,并且种植一些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物。在不同的地区建设不同的防护林、护坡林等。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根据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退耕还草。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积极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控制人口增长: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

(1)对该县1937~1980年土地耕垦、人口、放牧强度和荒漠化面积发展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人口总数约翻了一番

B.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

C.荒漠化面积约扩大3倍

D.放牧的绵羊总数增加了约2倍

(2)导致该县荒漠化面积扩大的根本原因是( )

A.人口数量的变化 B.耕地面积的变化

C.放牧强度的变化 D.气候的变化

(3)对该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具体措施,正确的是( )

A.大力开发地下水,扩大耕地的灌溉面积

B.合理调整农业结构,适当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C.积极开展生态退耕工作,增加单位面积草场载畜量

D.大量外迁人口,减轻当地的人口压力

(1)B (2)A (3)B

防治荒漠化的班会教案 篇4

【视频导入】教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个视频:播放我国古代丝绸之路及新航路的开辟过程。视频播放结束教师归纳: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们刚才看到的是古丝绸之路与海上新航线的光辉历程。光阴荏苒,岁月变迁。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会议上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和目标愿景,为古老的丝绸之路注入了全新的时代内涵。

【过渡】西北地区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我们新疆更是我国一带一路的前沿地带,战略位置非常重要。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北。

教师播放视频——自制微课《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过渡】

刚才通过视频我们了解了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结合前面的学习,我们都知道该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这种气候突出的特点表现为干旱少雨。那么我们通过下面这幅景观图,来探究这两个问题。

【小组探究】(第一组回答,第二组补充)探究一:1、根据景观图分析西北地区降水空间分布特征是什么?(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渐减少。)

2、这种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与植被的空间分布有怎样的关系?(随着降水的减少,植被自东向西逐渐从温带草原过渡到荒漠草原再过渡到荒漠)

教师(切换幻灯片):下面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一下它的变化。

内蒙古高原的东部呈现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往西走,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里的春风是指东南季风。你们能把这首唐诗完整的背诵下来吗?预备齐——

再往西,是茫茫沙漠戈壁,呈现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色。

【过渡】可见,我们的地理不仅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学科。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了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气候干旱。那么请结合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来分析它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探究】(第二组回答,第一组补充)探究二:结合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分析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的原因是什么?

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形——山地、高原阻隔。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

【学生探究】探究三: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根据回答黑板板书:

1.基本条件——干旱

2.物质基础——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大风

【过渡】通过刚才我们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自然条件为荒漠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荒漠化的发展,成为荒漠化的决定性作用。

总结:通过楼兰古城从兴到衰的分析,感受到荒漠化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戈壁沙滩变良田已成为现实,我们新疆是个好地方,请大家欣赏视频——《新疆风光图片》。

防治荒漠化的班会教案 篇5

时间:2011年3月15日 地点:五年级 教学目的:

1、认识麻风病的传染源症状、表现及防护知识,掌握麻风病的防病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开展宣传,普及麻防知识,争取早防、早治。

教学过程:

一、教师讲解,学生识记。

(一)麻风病是一种什么病?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传染性皮肤病。主要侵犯皮肤和浅表神经。临床上常有皮肤和神经症状。晚期病人可有眼、鼻、咽喉、淋巴结及内脏损害。

(二)得了麻风病有哪些表现?

1、面部浮肿、发红、发光,似酒醉面容。常伴有眉毛稀疏脱落及脸部蚁行感或异物感。

2、身上生斑、起结节或斑块。有的斑块象癣,但不痒,用治癣的方法治不好。

3、皮肤麻木、不出汗。特别是那些斑和斑块处。有的筋痛(神经痛)作风湿治疗无效。

4、手指伸不直,虎口无肉(肌肉萎缩)形如鸡爪。

5、足底溃烂,无明显疼痛,久治不愈。

6、走路跛脚,步态异常。、口角歪斜,不能作吹口哨动作。

8、眼睛闭不拢。似兔眼。麻风病可具备上述症状,但有上述症状者不一定是麻风病,应找医生仔细检查,以求确诊。

(三)怎样预防麻风病?

1、麻风病的预防主要在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实行对现症病人的家属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健康检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2、开展宣传,普及麻防知识,争取早防、早治。

荒漠化的防治说课稿 篇6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说课教师:李青平

关于 李青平的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

地区为例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在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为后面各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提供借鉴或服务)。

本节教材包括荒漠化的概念,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等五部分。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一)知识与技能:

1.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及问题(荒漠化)产生的愿因。

2.了解区域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3.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与发展观。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重点: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难点:举一反三,培养和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五、教法设计 1.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结合材料,采用图文结合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荒漠化的概念及基本过程和危害。采用数字记忆法,强调记忆荒漠化的概念(三区、三退、三化、二因)

2.充分利用课本的图示2.1,2.2及材料,引导学生读图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干旱,气候异常)。

3.采用图表结合理解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产生原因。

4.“对症下药”法,引导学生针对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原因,提出防治的对策与措施。

5.通过以上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危害描述,成因分析,治理说明和综合观念与能力,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1、学法设计

由于本人授课对象双差生居多,基础差,接受能力差,所以采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加上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再利用图表材料等相结合来分析荒漠化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注意通过这种“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达到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2、教学安排 2课时

3、教具准备:1。充分利用课本的图示及材料。2。利用多媒体

4、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引入:复习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清洁生产<酒精厂>,生态农业<留民营村>},引入说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2分钟).(二)图片展示(西北荒漠化景观图)引导分析,讲解荒漠化的概念,基本过程,强调记忆荒漠化的概念。(数字记忆法)“三区、三退、三化、二因”。(5分钟)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它示气候异常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展示图示“中国,世界荒漠化的分布”理解其危害性。(2分钟)

(三)结合图2.1,2.2(课本)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重点落实在图上①.西北地区位置与范围。②.地形特征。③.气候特征。④.植被水文等特征。引导学生自主归纳荒漠化的自然原因:①干旱是荒漠化的前在因素。②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自然因素。(10分钟)

(四)印证练习结合图2.3完成思考题P17,P18活动。(8分钟)

(五)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8—20结合图2.5,引导学生类比分析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①原因:人口剧增,人类本身的不当活动。②.表现:三个过度。

并列表归纳(人为因素表现,分布地区:用多媒体呈现),进一步理解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15分钟)

(五)小结(2分钟)

(六)布置作业:P21活动(1分钟)

第二课时

(一)讲评作业引入:不管是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还是非洲的萨 赫勒地区的荒漠化,总的来看,荒漠化并非只是现代的产物,只不过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荒漠化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5分钟)

(二)结合课本材料,图2.12,2.13列表分析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 的分布及原因。(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后果)

(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对照课本落实,8分钟)

(三)展示图片:回顾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让学 生讨论分析:针对这种情况,如何防治?(引导学生从各方面多角度 来分析区域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8分钟)

(四)明确归纳(落实在书上)(12分钟)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措施。1.核心 2.内容 3.原则 4.措施(结合案例分析)

(五)完成活动P21(5分钟)

(六)能力培养: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5分钟)

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 → 分析存在的环境问题的潜在因素→ 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 → 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重点分析>)→ 制定综合治理措施

(七)总结: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荒漠化是自然的产物,更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结果,防治荒漠化应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核心,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统一。我们要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努力学习,为把西北地区建得山川秀美做出自己的贡献。(1分钟)

(八)布置作业:练习册(1分钟)十.预估效果: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掌握荒漠化的概念,理解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和防治、综合治理措施。并学会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十一.板书设计:

(一)荒漠化的概念

“三化”“三退”“三区”“二因”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干旱的自然特征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

2.气候异常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原因:人中剧增,人类本身的不当活动 2.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核心

2.内容

3.原则

4.措施(5点)(结合案例:沙坡头)

荒漠化防治中的生态治理路径研究 篇7

荒漠化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有些是因为地质变迁,有些是因为气候演化,当然,更多的还是因为人类以经济增长为目的,利用和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平衡。采用生态治理的办法来治理荒漠化问题,需要政府的足够重视,人民的生态意识以及各项资金、技术、措施的支持,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一下生态治理荒漠问题的路径。

1 政府重视

政府在整个社会实践活动中都起着带头的作用,在荒漠化治理的问题中也是如此。各级政府和各届领导都要对此事负起责任,要增强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和危机感,从领导决策层开始,保证荒漠化生态保护和治理工作的可持续性。

政府要敢于投入资金来解决荒漠问题,同时也要联络全国各界相关人士来投入资金。以以色列荒漠生态治理问题为例,当地的荒漠治理基金主要由政府、犹太人基金会和企业三方面承担,另外还有欧洲基金、境外犹太人和德授基金等多方面的资金注入,这样才保证了各项生态治理措施的顺利开展。我们的政府也要在处理好国际履约工作基础上,积极实施防治荒漠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最大程度增加融入资金。

2 增强人民意识

人民意识是荒漠生态治理的重要因素,要在人民群众中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对人民群众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其环保意识,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从而主动、自觉爱护环境,主动投入环境改造及环境保护工作中去,从而形成一种社会新风尚。同时,将增强沙区林草植被作为建设中心,以科技为先导,法律为保障,采取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的计策,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努力构建荒漠地区的生态安全体系,改善区域内的生态状况,并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最终目标。

3 采取合理措施

3.1 保护现有植被,加强林草建设

在实施治理荒漠问题前,我们需要保护好原有的植被类型,切实解决好人口、牲口、灶口问题,严格保护沙区林草植被。并合理配置植树造林、乔灌草,建设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的立体防护体系,扩大林草比重。播种过程可以采用飞播的方式,飞播方式有速度快、用工少、成本低、效果好等特点,所以应用于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偏远荒沙、荒山地区的植被恢复中作用显著。另外,在进行人工治理期间,还要最大程度利用生态系统自身所具备的修复功能,落实封禁保护措施,从而加快生态环境的自然修复速度。

3.2 开展持久生态革命,合理调用水源

在荒漠化地区进行长期的生态革命,可有利于荒漠化状态的逆转,其中水资源的合理调配是进行生态革命的关键,水资源的不合理调配,直接导致了我国西北河流缩短、湖泊萎缩、水位下降以及土地荒漠化,因此在生态治理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水源问题。

3.3 处理好人口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国家要认真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做好人口增长的控制工作,减轻对土地造成的压力,出现严重化魔化的区域,或已经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区域需要做好生态移民工作。

3.4 协调好畜牧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靠天养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现阶段,人们需积极采取保护操场的措施,落实草原承包责任制,规定合理的载畜量,推广围栏封育、轮封轮牧,发展人工草地或人工改良草地,发舍饲养畜。除此之外,还要培育优良畜种,优化畜种结构。

3.5 调整产业结构

合理优化产业结构,按照市场需求对农、林、牧、副各业比例合理配置,努力发展养殖业、加工业,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还可利用荒漠化地区光热、自然景观、文化民俗、富余劳动力等独特资源,开发旅游、探险、科考产业等项目。

3.6 优化农牧区能源结构

倡导风能、光能、沼气等非常规能源被群众利用,从而减轻对林、草地等资源的破坏。

3.7 完善相关检测、法律条款

设立健全的生态环境监测机制和严格的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从法律手段的方面督促各级政府和人民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只要有单位或个人违反了相关规定,就要按照相关法律条文,接受相应的惩罚,制定法律法规也体现了国家对生态治理荒漠化问题的重视。

4 结语

防沙治沙工作一直是民族发展的重要问题,与全球生态安全息息相关,现阶段,要想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全社会群众积极参与,同时还要从制度、政策、机制、法律、科技、监督等方面处理好资源、人口、环境之间的关系,保证荒漠化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鲁向晖,吴丁丁,杨文利.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教育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研究.中国水土保持,2014(2).

[2]柴乐.荒漠化防治中恢复生态的研究与展望.城市地理,2015(8).

防治荒漠化的班会教案 篇8

关键词 “3S”技术;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应用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2--02

在我国发展的一段时期中,以环境污染换经济发展是当时采用较多的一种手段,导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而土地荒漠化就是其中影响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采用了不少的办法对土地荒漠化进行相关治理,但取得的效果却不尽人意,这一切原因都是由于我国缺乏完整的土地荒漠化治理体系,缺乏统一的治理标准。

1 3S技术概述

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因其三者英文的末尾字母都是“S”,所以将其统称为3S。随着我国相关科技的不断发展,3S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结合到了一起,慢慢形成了一体化的技术形式。3S技术一体化后,其拥有了更强、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在3S技术中,其主要负责对空间、环境等信息进行收集、管理与分析的工作。

1.1 RS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是指一种对地球表层信息进行有效收集的综合技术。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通过扫描、摄影、传输与处理等功能实现远距离的探测。在我国的遥感技术实际运用中,其一般被用于农作物产量评估与环境质量监测方面。

1.2 GIS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指一种功能类地理信息管理软件。在其管理过程中,GIS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对各类信息进行分类、分级、分层管理。此外,GIS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对相关信息进行组合与分析。

1.3 GPS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是指一种通过卫星对海、陆、空进行实时定位的一种导航定位系统。在GPS全球定位系统中,其由空间星座、地面控制和相关设备组成,当下GPS全球定位系统广泛运用于军事测量、地理考察、土地调查中。

2 3S技术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

2.1 RS遥感技术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

在我国传统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相关人员需要通过走访的形式对防治地进行实地考察,大大浪费了相关经费与时间。而随着RS遥感技术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RS遥感技术不仅能够起到传统实地考察相同的效果,还大大缩减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所需的准备时间,在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1]。

RS遥感技术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具体应用中,需要采用多时相遥感影像复合技术,而该技术的使用,使RS遥感技术能够极大程度的提高监测的精确度。在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具体土地中,不同的地形可能存在不同的植被覆盖,而在RS遥感技术采用多时相遥感影像复合技术进行相关土地的监测时,RS遥感技术会通过监测相关光谱的变化对不同土地进行科学分类,极大地降低了我国土地荒漠化防治人员的工作量。此外,RS遥感技术还能对相关土地进行动态监控,最终描绘出精准度极高的防治图,并以此指导我国相关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工作的具体展开[2]。

2.2 GIS地理信息系统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

GIS地理信息系统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其系统中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地理空间数据库,其通过对地理信息分析时调动数据库相关信息的方式为地理研究与地理决策进行服务。因GIS地理信息系统本身学科交叉情况较为严重,其在具体的相关应用中也有三大显著特点。

GIS地理信息系统具有采集、分析、管理与输出功能。

GIS地理信息系统在分析相关地理信息时,会根据相关地理模型进行动态分析,而在进行相关地理决策时,其本身提供的分析结果具有相当程度的科学依据;

GIS地理信息系统在进行地理分析时,能够通过计算机完成人类无法完成的工作。

根据GIS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在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相关研究人员可以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较为准确的获得相关地理资料,及时发现相关防治计划中存在的漏洞,保证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正常进行[3]。

2.3 GPS全球定位系统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

RTK技术针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充分调查,可以得出具体的土地利用现状图,RTK技术属于GPS全球定位系统旗下的一个子技术。相关研究人员在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可以先使用RTK技术得出土地利用现状图,随后使用GPS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坡度、沟道比降测量等工作,并采用得到的相关数据进行较为科学的规划设计。此外,GPS全球定位系统还可以对某片土地水土保持情况进行持续监测,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第一时间的相关资料,促进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顺利展开[4]。

3 结论

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是一项长期工程,现阶段,虽然我国对其治理的现状还不是很理想,但相关政府部门不应气馁,而是应该通过对技术的革新与资金投入力度的加大坚持对荒漠化土地的持续治理,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改善我国整体环境质量。现阶段,从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可以得知,3S技术的使用能够有效地对相关土地进行全方位监控,这种监控为相关土地荒漠化防治部门提供了有利依据,从长远来看保证了我国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青峰,邢丽芳.3S技术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4(4):12-15.

[2]申贵旭.3S技术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主要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6):142-143.

[3]孟广涛,方向京,和丽萍,等.3S技术在水土保持动态监测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研究,2007(2):8-10.

[4]刘春生,吕福才,魏恒义.“3S”技术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中的应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5(5):112-113.

上一篇:小工厂规章制度下一篇:oracle数据库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