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2024-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精选9篇)

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篇1

王波 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一线全体教师思考的问题,探索的问题,更是一个数学教师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尤其是在现今的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热情不高,学习效率低下的今天。

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过程。这中间,课堂提问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从课堂提问这个自己角度来谈谈自己的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是日常教学中最常用的环节,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善于发问,那么课堂气氛就会活跃,学生学习也会很积极很主动,学习效果就会很好;反之呢,如果教师不善于发问,或问得不得法,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相对就差一些。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是为提问而提问,提的是一些没有价值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低效提问、无效提问。那怎样的课堂提问才是有效提问呢?如何进行有效提问呢?下面结合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课堂有效提问的特征

1、启发性 启发性提问是一种最原始,却又是最有效的提问方法。教师精心设计的有目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问题提出后,适当地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学生答完问题后再稍停数秒,往往又可以引出该生或他人更完整确切的补充。提问启发,重在“善诱”,要启发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如果“一语道破天机”,定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所以提问启发,把握时机最为重要。因此这就要求教师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难点。

2、开放性,广泛性

教师尽可能多地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或者尽可能使所提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其主要包含两层含义:第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进而答案也是开放的,没有固定的正确答案。第二,提问对象的开放性,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成绩一般的学生,或学有困难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更要在我们的提问范畴内,如果这部分学生没有被调动起来,我们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失败的。

3、适度性,梯度性 对难点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逐步突破难点。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梯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我们很常见的,如“对不对”之类的无效提问,以及由此引出的简单答复。这样的课堂上热烈的气氛,只是学生投教师所好的齐声应付,并非真正的课堂效果,有时甚至掩盖了真正的无知,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

4、反馈性

教师适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是课堂提问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选择恰当的回应方式会引起学生更进一步的思考。及时正确的反馈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既可以纠正错误,强化学习动机,又可以激发更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对学生的回答不作评价,会使学生无所适从;批评、训斥等消极的反馈方式,会降低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愿望;而肯定、赞扬的积极反馈方式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二、进行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这就要教师主动构建一种新的课堂提问理念,掌握促进有效提问的方法和策略。教师要想进行有效提问,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在和谐的氛围中提问 提问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如果在提问时能神态要自然安祥,以亲切的眼神鼓励每一位学生,这样学生就会愿意回答甚至争先恐后地回答。但是,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也许,学生思维正确,也许学生思维出错,无论怎样的答案,教师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也不指责和嘲笑,而是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启发。另外,提问的面要宽,不能只提问几个“尖子”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和不善言谈的学生。这样,可以调动每一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只有创设出一个自由驰骋、宽松自如的氛围,才能使师生间情感交流畅通,才能消除学生的诸多心理障碍,学生才会无拘无束地参与

2、问题的设计要少而精

课堂上低效重复的提问制约了我们教学效率的提高。我觉得要尽量减少问题的量,努力提高问题质,让问题少,让问题精,这才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的理由是什么?与其他同学的回答比你要怎么改?你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如讲“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课前提问时只设计一个问题,那就是“通过前几课对三角形的研究,你掌握了哪些知识?”我想当老师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只要是在认真听课的学生就都会自觉地在脑中搜寻他所掌握的关于三角形方面的知识。就是这样短短的一句话的问题,却能很有效地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课的旧知,这的确值得我们学习。问题很简单,方式很简单,达到的效果却很不一般。长时间的教学,使自己深刻感觉:问题设计的如何,课堂质量真是不一样啊!,看来问题的设计还真需要我们老师下一番工夫啊!

3、掌握提问的言语策略

提问的言语特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最为密切。课堂内师生间交往的主要形式就是言语交往,其中教师提问的言语是传达信息,刺激学生思想的主要工具。教师提问的言语既有在对话言语中所体现出来的特点,即谈话双方互为听众,互相支持的情景性言语的特点,又具有独白言语所特有的严谨性、系统性和节奏性的特点,从而避免对话言语的随意性、间断性。教师提问的语言要具有一定的准确性、间接性、形象性、情感性和节奏性。而提问与陈述、祈使相比是一种更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的课堂教学言语行为。如果教师以平铺直叙的方式来进行引问.往往容易被学生所忽略或者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但是,如果教师以问题的方式来进行引问加以抑扬顿挫的语调提问的话,可使学生进入一种疑难情景,使得他必须集中精神来进行思考,并调动自己所有的知识储备和潜能来分析问题,从而提高思考质量,提高课堂质量。

4、要善于使用等候策略

在教师的提问前、在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之间、在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评价之间,教师要有意识的停顿,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这就是所谓的等候策略。等待对激活学生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有研究表明,当教师学会把等候时间从1秒钟增加到3-5秒钟(特别是对于高水平的问题)时,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将出现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学生迸发出的思维火花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与收获。当然,等待的时间并不是机械固定的,也并不是越长越好,等待的时间与问题的思维水平层级相关。思维水平层级越低,所需要的等候时间就越少;反之,需要的等候时间就越长。教师应根据自己的问题水平确定自己的等候时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时能正确把握住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心理,并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所得到的教学效果与粗暴地打断沉默,急不可耐地寻求学生的答案相比,在从容的沉默后,教师更可能获得预期的结果,更可能与学生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因为在这个“时间差”里让全体学生能主动动脑思维,积极参与认识活动。

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篇2

一、教师转变观念, 拓展数学教学活动时空

教师要转变观念, 转换自己的角色, 树立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倡导“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课堂教学氛围,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教学的活动中来, 创设活动情境, 拓展学生的活动时空.

经过精心设计, 我是这样上《十几减9》的:以12-9为例,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然后小组讨论, 借助学具, 先摆一摆、再想一想.这样, 计算12-9的基本思维方法得到积极展现, 而此时的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同学们说的方法都不错, 大家看老师说得对不对?”“你愿意告诉同学们你是怎样想的吗?”“有的同学好像没有听明白, 谁愿意再说一遍?”“你真聪明, 这个方法连老师都没有想到, 谢谢你!”寥寥数语却饱含真诚, 激励的引导语言引领着孩子去探索、去发现.此时, 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合作关系, 通过独立的活动、小组的合作探究, 学生不仅学会了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而且学习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充分运用教材, 创设数学教学活动情境

1. 加工教材, 求“活”

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的, 设计教学时我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精心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例, 充分利用他们在生活环境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 让学生很清晰地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在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既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又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2. 挖掘教材, 求“透”

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 挖掘教材, 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迁延, 不“照搬教材”, 而“用透教材”, 是我在进行有效教学探索的又一心得.如第一册“8加几”的教学, 利用情境图很轻松就完成教学任务了.我没有就此打住, 紧接着追问:“求一共有多少人, 除了可以按水里和岸上来算, 还可以把这些人分成怎样的两部分来算?”问题一出, 孩子们的思维被激发了, 各抒己见……这样, 在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的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突破教材, 求“实”

省编教材中有不少的内容并不适合我们农村学校的教学, 抛弃教材中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景, 根据教学要求重新设计教学情景, 这是我在教学中的又一尝试.在《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教学时, 我大胆打破教材束缚, 创设了到商店购买商品的情境:把商店的商品价格设定为整十数, 学生先根据需要购买商品.让学生提出相应的计算总价的问题, 并列出加法算式, 进而研究计算方法.很自然把学生带入到“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学习之中, 使我们的学生在常态课中实实在在地学习了数学知识.

三、优化数学常态课堂教学, 内化数学活动技能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 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 动手实践, 合作交流, 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倍的认识》一课时, 通过学生探索、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 体验了知识的生成过程, 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一节有效的数学常态课的成功, 在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了一个开放的情境中, 多给学生自由与宽容的氛围, 多给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 他们便拥有更多的自信与勇气.他们的手指变得灵活了, 思维变得活跃了, 知识才能内化为能力.

四、改善学习评价方式, 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实施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检验教学的效果, 了解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情况.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 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课堂上, 不论学生的回答是否让老师满意, 是否是老师的预设, 我们给学生的评价都需尽可能的积极:一句肯定, 一个微笑, 鼓励的眼神, 赞扬的手势, 哪怕是真诚的否定, 带给学生的都应是良性的影响.同样, 评价也是多角度的:回答问题棒, 小组合作好, 动手能力强, 肯动脑, 再想全面些……对学生来说, 不仅是一种促进, 也是师生之间心灵的交流.教学活动中, 公平地评价每名学生, 真诚地关爱每名学生, 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评价, 是润滑剂, 是催化剂,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积极的数学情感.

点滴汇成江海, 每一节数学常态课, 我们都应组织起有效的数学活动, 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发展学生的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课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才能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每一节常态课都需要我们紧扣教材, 围绕教学目标, 组织起有效的数学活动.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方法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 有效教学 方法 质量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要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的功效之一就是能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到推动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份,无疑,数学课堂教学应积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兴趣。

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引入、传授、反馈、深化、小结、作业布置等过程,如何恰当地把各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是上好一节数学课最重要的因素。

设计课堂层次时,必须重视认知过程的完整性。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努力做到使教学层次的展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的活动协调和谐。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当学生初步获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后,应安排动脑动手独立思考与练习,教师及时捕捉反馈信息,并有意识地让它们产生“撞击”与“交流”。这样,同学们对某一概念的理解,对某一例题的推演,就会有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领会,能力也得到发展。

设计课堂教学层次还必须注意紧扣教学目的与要求,充分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基本要求与能力要求,从多方面围绕教学目的来组织课堂教学。当课堂容量较大时,要保证讲清重点、解决难点,其他的可以指明思路,找出关键,有的甚至可以点而不讲,但要指导学生自学完成;当课堂容量不大时,可安排学生分析评论,并进一些深化练习,进行比较、提高。这样,课堂结构紧凑,时间能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三、创设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情境

要把数学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要积极开展合作探讨,交流得出很多结论。当学生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时,可以给学生留下课后再思考、讨论的余地,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培养他们自主动脑、力求创新的能力。如在讲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时,采取实例设疑导入法。

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就把复杂、抽象而又枯燥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通俗化,同时也趣味化,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合作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和条件。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在很多情况下,正是由于问题或困难的存在才使得合作学习显得更为必要,每节新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依据导学提纲预习本节内容,要求将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在笔记本的主要区域,课前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课堂中解决,课堂中未弄明白的问题课后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解决,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请教老师,实现真正的“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没有问题就寻找问题,鼓励引导学生在同桌、临桌之间相互探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更多地鼓励学生独立审题、合作探讨,把问题分析留给自己。这种做法的出发点就是避免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当然他们归纳基本步骤和要点遇到困难时,教师应施以援手。

四、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题型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想创新,就应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批判,敢于向权威挑战。然而学生认为教师和教材的权威性是不可侵犯的,都习惯于接受教师和教材讲述的一切,不会去思考、怀疑、批判,所以很难有创新意识。同时,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提出的问题大多是陈述性问题,并让学生围绕某一知识点进行大量的题海战术,缺少了对开放性创新题型的设置。数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题型,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来不断优化数学思维品质。开放性数学题的解答一般不能按照常规的套路去解决,而必须经过思考、探索和研究,寻求新的处理方法。

总之,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度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原来教师为主体的状况。我们高中数学教学要改变教学方法与策略,优化教学理念,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善,提高课堂效率,在有效地课堂时间内,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同时,进尽可能地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新知识,迅速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沈峰.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J].考试与评价,2012(10)

高中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 篇4

这是因为,他没有重视错题的价值!他的错误思维在第一次建立,并且没有被改变,一直延续了下去,所以错题是要经常看的,并且反复不断的做,错, 找原因,知道自己搞定了自己的弱点!有的人的错题本整的和要卖的书一样整齐,但是却只是装饰品,所以,错题和错题本一定要常看常新!

当你刷完试卷,一定要用红笔在你错的地方大大的写上错因,然后早读或者课件或者闲的时候,翻一下,看看你上次的错误你能不能这次改正,事实是很 多人会不止一次犯相同的错误,我也一样!你的错题,我建议你至少看过5遍,这叫常看。每次看错题,都要悟出自己的错误和弱点,并且想办法纠正自己的思维定 势,每次纠正一点,慢慢你的思维就会和答案一样啦!这叫常新!

我觉得错题的价值特别大,每次考试当中你的错题要比你做对的更重要,因为你平时做对的高考(微博)也 会做对,但是你做错的如果高考做对了,你就真的赚了!所以从错题中挖掘你的潜力才是王道!这里举个我师兄的例子,他当年高考145+,我问他你的数学这么 好,秘诀外传不?他说,最大的秘诀就在看错题本,他的错题本都被他翻烂了,使得他犯过的错误基本不再犯了!这让他每次考试都很胸有成竹,因为很多陷阱他都 跳过……但是都记得特别清楚!这就是错题的力量啊!

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教学反思 篇5

吴进华

东台市富安镇丁庄学校 224222

[论文摘要]从2009年起,盐城市中小学开展为期三年的 “有效教学年”活动。笔者从现阶段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学校、家庭、教师三个方面提出有利于促进有效教学的措施:学校需要给有效教学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制定恰当的评价机制;教师要做学生有效教学的引导者,合作者;家长要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关键词]农村;有效教学;因素

从新课程实施特别是江苏省“五严”规定出台之后,本人感觉自己从事的数学教学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挑战,我越来越感觉到教学是一门深奥的艺术。教师决不能再用老思维、老方法去授课,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简单传授,而是要让学生在探索中实践中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最终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现阶段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评价方面较多地倾向课本知识、分数

通过分析、研究我发现农村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评价具体表现在:

(1)评价标准单一:评价的内容过分注重学生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全面发展的评价;这种单一标准,不仅忽视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良好的学习态度、习惯等尤其缺乏重视。

(2)评价方法单一:过分注重量化和传统的纸笔测试法,而缺少体现新的评价观念的方法和手段。

(3)在课堂教育评价上出现主体“错位”:评价主体多为单一源,而忽视了评价多源、多向的价值等等,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地发挥。

(二)教师的课堂教学重结论,而忽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

因为有中考的存在,各个学校的成绩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农村初

中为了“提高效率”拼命的赶进度,完全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之中。教师上课也是“压缩”,新知识的探索一带而过,忽视学生在其中的参与。试想在这种模式下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索精神,学生又怎能不对学习产生厌恶?

(三)枯燥的业余生活,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农村初中因为条件的限制,学生在校的活动比较单一。有好多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说学习枯燥,比如写日记好多学生从星期一就是想回家吃玩。有学生形容学校生活就是“三点一线式”也就是除了学习就是吃饭,除了吃饭就是睡觉。学生如果整天就是这种生活规律,又怎能不对学习失去兴趣呢?

(四)片面的家庭教育观,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目标,失去学习的动力笔者与班级的家长交流,大部分家长还是希望学生将来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但也有一部分家长对学生放松要求,认为学生在校只要混个毕业,将来也能混出个名堂(赚到钱)。所以这部分学生就像断了线的风筝缺乏学习的目标,失去学习的动力。

因此,笔者认为农村初中教学要学校,家庭,教师各自完善自己,相互配合,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教学。

二、学校需要给有效教学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制定恰当的评价机制

(一)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教学,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寄宿制学校特别是封闭管理的同时,学生每天24小时埋头课桌旁将是多么的枯燥乏味,我们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广阔的平台和舞台,让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形式可以是:

(1)充分利用校园局域网、图书阅览室和多媒体计算机。

(2)组建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学校可根据学生的特长组建各种小组,选派固定辅导教师,利用下午时间开展小组活动。

(3)利用各种节日和纪念日开展活动:利用“六一”“五四”“建队日”进行团史,队史教育,坚定跟党走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利用“元旦”“国庆节”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珍惜幸福生活,歌颂党的富民政策,利用“教师节”进行感恩教育,教育学生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立志成材,报达祖国。可通过“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相声比赛”、“作文大赛”“赛诗会”等多种形式,纪念节日,表达心声。

(4)充分发挥学生团体的作用:学校可发挥学生会、少先大队、团支部的作用,由他们牵头组织活动,学校领导负责指导协调,比如:“内务整理练兵比武”“各班生活委员座谈会”等。这些由学生组织学生参与,民主气氛浓、团队意识强,树立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二)变单一考试评定教学效果为多形式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结合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的分析,学校要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办法即: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教”。改变以前课堂教学评价以教师为中心,以教论教,评定一堂课的效果也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何为教学效果好含糊不清的问题,在课堂上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出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的质量,改变传统教学评价中以教师为中心,以教论教的状况。为此,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中,要努力做到 :

(1)面向全体学生。一要把握教学目标,正确处理基础和发展的关系,使所有学生的能力普遍提高;二要实施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都能有所提高;三要保证学生参与学习的时空,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必需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时间。

(2)学生全面发展。在课堂上,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几方面都获得发展。知识——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基本的知识概念、思维方法。能力——要提高学生抽象的能力、表达的能力、应用的能力,使每个学生的基础能力得到普遍提高。情感——要让每个学生都会用自身的情感体验和主动参与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使学生学习是一个连续不断地同化新知识、构建新意义的过程。二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学习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本领,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的做法去学习。三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教师要做学生有效教学的引导者、合作者

要能真正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关键在教师,要有高效的学习效果教师必须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而付之于行动。教师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呢?我认为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要加强内部交流与学习。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活动,积极参与听课、说课、评课,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发扬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从而真正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2)在课堂教学中,切实转变自己的行为,正确把握教学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开放的活动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3)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按时参加学校和中心组组织的教研学习、听课、评课、交流、讨论、座谈等活动,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4)认真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每周作好总结和课后反思。结合课堂实践撰写自己的心得体会、论文。

四、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而农村家庭恰恰这一点做得比较差,许多家长把学生往学校一送,自己一身轻松,外出打工。怎样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我想就农村家庭来说由于家长自身素质的限制,不可能向城市家长那样教育孩子。但至少应做到下面几点:

(1)孩子的双亲中至少有一人在家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

(2)要跟孩子多交流,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缺点。

(3)要给孩子明确学习的要求,鼓励孩子树立远大目标。

总之,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有效教学也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学校、家庭、教师只要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多交流、多合作、多作探索,找出问题解决策略,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打造有效课堂。我们的学生就会向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点滴思考 篇6

泰州市寺巷中心小学

李宝华

内容提要: 有效教学已经轰轰烈烈地讨论了好几年,在它的影响下,学生、教师、家长、学者等社会各界对教育的理解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到现如今“开放式的自主教学”,从“应试教育”到“创新教育”,可以说理念新了,层次高了,思想开放了„„如何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充分利用课堂的短短40分钟,让学生又好又快地发展,这是摆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结合有关案例,就小学数学老师将如何提高有效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快乐、参与、激励、有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前课堂教学中约有71.8%的信息量属无效无用。调查结果令人惊讶不已。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假如学生不愿学习,那只是教师的过错。”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我们就应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谓“有效”是指通过老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无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是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那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才能实施有效教学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数学的热情,让学生快乐学习。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教学活动中普遍地存在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这种交流不同于一般的人际交往,它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以人类的文明成果为中介的一种社会性相互作用。教学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是在同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精神层面上进行的交流。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大量、反复的练习,使学生厌学,怕学。学生学得很痛苦,教师也教得很辛苦。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学生喜欢一个教师,便会喜欢该教师所教的学科。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对新任教师也充满了期待,刚接班时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热情的最佳切入点。基于此,我刚接新班时一般是先向学生做出承诺:能不布置的作业就不布置作业,需要布置的作业尽量少布置作业;课堂上知识掌握得较好能讲述到位的可以不做家庭作业。上数学课决不拖堂、决不占用其他的课来上数学课。学习、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尽管找老师,老师会尽量帮助解决的。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多年的教学生涯,我发现我的学生绝大部分喜欢上我的数学课。

二、研究学情,找准学习起点。

有这样一句歌词:“其实你不懂我的心”。作为老师,我们懂得每一个孩子的心吗?这里的“心”,简单地说就是“学情”。前苏联的一位心理学家指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称为现有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独立完成任务;第二种称为最近发展区,是一种准备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自行完成任务,需要老师的帮助,但是经过启发也许会独立完成任务。教学就是要把最近发展区水平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随着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又产生新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循环往复,在两种发展水平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地推动着儿童向新的更高的发展水平发展。作为教师就应该关注学情,了解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懂得学生的心,顺学而导,才能在教学中提高效率。因此在课前,我们老师应当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学习所必需的认知基础?学生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新知?学生哪些内容自己能够学会,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把自己当成学生来进行换位思考,怎样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有滋有味。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找准学习起点,吃准教材,把握好教学目标。

三、优化设计弹性教学方案,增强目标预设的有效性。

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的准备阶段,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也是一样,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全面地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案,才能达到提高教学目标预设的有效性。许多教师在设计教案时非常注重借鉴别人的经验,广泛地收集材料,在筛选材料的基础上,形成教学方案。一般教师和优秀教师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前者把上课看作是执行教案的过程,非常注重对每个教学环节设计出相当具体的方案,有的甚至把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怎么问、学生怎么答都写得清清楚楚,最后形成一个非常详细的教案。如果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与预设的答案一致,就会毫不犹豫地进入下一个环节,如果一旦“节外生枝”,要么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到既定的教学思路上,要么束手无策。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构建的教学方案是直线型、单一型的,没有可供选择的第二套方案,而优秀教师在收集材料后往往是在把握环节目标的前提下,会对每个环节设计多个具体方案,力求构建出板块型的教学路径,以便对付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

四、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就必须精心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 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教学中,教师应设法使学生在学习前处于对知识的“饥饿状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如果我们只靠教师单方面的努力,不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是无论如何实现不了有效教学的。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还要适时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进一步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给学生以自信,使他们获得满足感。例如, 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 我先出示一个长方形(边的长度都为整厘米数)。学生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 会用边长为1 厘米正方形依次摆放在长方形上, 看摆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 那样就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为几平方厘米。我肯定了这种做法,我接着再问: “我班教室的黑板面和教室的顶面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摆一摆吗?”同学们议论开了:“黑板面好摆但太麻烦!教室的顶面不好摆,会掉下来。”大家的意见很一致。“怎样做简便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的好奇心一起迸发出来。”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安静,我便进行适当的点拨, 使学生总结出“使用摆、数的方法不是最好的计算方法, 而且有时还使用不上这个数学方法”的结论。这种从创设问题情景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 不仅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 而且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提高教学效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突出过程,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学生有了参与意识之后, 教师应及时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为此,教师要精心组织新授课程, 多方面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努力诱发学生积极思维, 促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来学会新的知识,突出教学的过程。例如, 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 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 这些都是教学中必须突破的难点。上课时我让学生用12 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的长方形,让学生动手操作看看有几种拼法?学生展示时我同时利用电子白板进行演示,并提问: 这些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 它们的长、宽别是多少厘米? 每个图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随着操作、讨论, 学生的思维也随之展开。他们通过动手、动脑, 小组讨论, 很快发现长方形的长有几厘米, 沿着它的边就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长方形的宽有几厘米, 在这个长方形里就可以摆几排这样的长方形。发现了每个长方形的面积都刚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 于是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由于过程的突出,让学生的直觉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进行了过渡, 不仅理解了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含义, 更明白了这一公式的由来, 从而也实现了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这一目标。

六、遵循学习规律, 给学生留足参与时间。

学生的思考、动手操作需要时间, 老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学生由于思考的时间不足, 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有的老师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很多问题, 但只是一问一答的解决, 达不到引发悟性的目的;有时滔滔不绝地讲, 其间虽然也给学生参与提供了一定的机会, 表面上很成功、很热闹,但由于没有给学生留足时间, 学生知识的掌握一知半解,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 也是低效教学。因此, 在课堂上我们要敢于舍弃一些耀眼的花架子,精简教学的流程,返璞归真,节省出时间留给孩子们。多给他们一些思考的时间和机会, 发挥他们学习上的主动权,尽可能激发他们的自我投入意识,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发挥评价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可见,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等方面出现的积极变化,以及每个学生发展的独特性。而长期以来,在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存在着“评价内容片面、评价过早,评价语言夸大、泛滥,评价方式单一„„”诸多问题。我们要知道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教师要有很强的听辨能力,并能根据学生参与学习的表现及时进行反馈,准确、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要注意评价的语言要准确、得体,富有针对性。课堂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既可以是教师自己,也可以是学生;这样可以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和自省作用,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评价的内容要多样,既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又评价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绪、态度等。在评价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特别是当学生的价值取向与教材、与教师的理解有偏颇时,我们如果能用宽容的眼光去理解孩子,去保护孩子稚嫩纯真的心,那我们的评价语言才会宽容、亲切、真诚,才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与赏识,从而增强他们继续超越自我的信心。

总之,有效的教学关注的是学生发展,而不是“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过去我们关注更多的是结果,忽略过程的重要性。一个有责任的数学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不断地进行反思:这节课我的教学有效吗?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吗?还存在哪些不足?如果是这样,我相信我们的课堂将会是有效的课堂,让我们为有效的课堂教学作出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函数教学的有效方法 篇7

一、重视对现实实例的运用

初中函数教学是中学教学工作当中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 导致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保证初中数学教学能够为高中函数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采取合理可行的教学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就讲一讲重视对现实实例的运用这种教学方法的经验。

函数主要是研究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概念, 加强对函数发展规律的研究, 是掌握良好函数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变量之间是一种相互限制、相互约束的关系, 函数中的变量具有共同变化的特点, 且变量变化过程中需要遵从一种固定的秩序, 看似静止的函数概念中存在着非常微妙的运动关系。在初中函数教学的过程中, 老师应当带领学生加强对函数发展规律的研究, 而不是直接进行函数问题的解答, 否则学生只能够掌握固定的函数解答方法, 却不能触类旁通, 无法进行知识的迁移。

变量之间是相互相应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由于理解能力有限, 可能无法很好地理解这种关系。老师在实际教学时, 应该在“变量相互影响”的基础之上, 利用生活中的鲜活实例来帮助学生去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比如, 老师可以告诉学生, 变量间的关系跟气温和衣服的关系是一样的, 在夏天, 气温升高, 发生量的变化, 随之我们穿衣也会相应地减少, 然而在冬天, 气温降低, 我们就会往身上添加衣服, 这种现象就是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 两者同样是一种牵制的关系。通过这种现实中接触最为频繁的实例, 相信学生会对函数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这样对于我们后期教学工作的开展也将起到很好的影响。同时, 利用这样简单而熟悉的例子进行函数的讲解, 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也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 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讲解数学更加体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二、重视对函数图像效果的应用

图像是表现数学知识最为直观的方法, 同抽象的数据相比, 图像是一种更为清晰的表达形式,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重视对函数图像效果的应用,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函数知识。函数图像中, 会对变量进行直观的呈现, 相互限制、相互约束的关系能够比较清楚的表现出来, 对于思维理解能力稍有不足的学生来说, 直观的表达方法是再好不过的了, 更能够使学生牢固记忆。在课堂上, 老师应该时常带领学生进行作图, 挑选代表性比较强的函数问题, 亲自动手画函数的图像, 虽然在函数图像的绘制过程中, 消耗一定的时间, 但是这样不但能够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有效的锻炼, 还能够加深学生对函数的印象。根据许多初中函数老师的反映, 无法画出函数图像的学生一般都很难学好函数, 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函数, 不能够理解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因此, 对于初中函数教学来说, 重视对函数图像效果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绘制函数效果图更是一种提高函数教学和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

三、重视师生交流和提问

交流和提问, 是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一直以来强调和关注的问题, 加强同学生的交流, 保证课堂提问的效率, 才是保证函数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部分初中数学课堂上, 课堂教学往往都是以老师的单方面讲解为主, 学生则单纯地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老师对问题解答完毕或是知识讲解结束之后, 并不去对学生的看法和认知进行有效的了解, 这是导致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所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重视同学生的交流工作, 多去问问学生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的看法, 多去听听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建议;同时, 我们应该对课堂教学进行适当的创新, 将一个封闭式和传统的教学课堂转化为开放式的课堂, 让学生多去讨论, 多去互动, 从而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理解和掌握函数知识。在课堂提问环节, 老师应该注意消极提问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提问, 不要对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影响, 以免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 在教学提问环节, 一定要重视提问的质量和效果, 避免无目的性的提问, 导致课堂时间的浪费, 也不会对学生学习成效带来促进。同时还可以通过学生间的讨论来解决问题。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思维得到解放。学生有了课前和课后的准备, 再通过课堂讨论叙述发表自己的见解, 使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独立理解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 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发散思维, 进行思考。

有效的数学教学 篇8

我首先给学生两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梯形,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看看可以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初步探知到转化的思想。接着,让学生继续动手操作,通过剪剪、拼拼,可以看出可以把这个梯形转化成许多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进一步深化了对转化思想的了解,从而达到了灵活运用的效果。又如,在本学期教学的组合体的体积时,又运用到了这种转化的思想。我设计的新授部分的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体会割和补的方法,着力于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我先请学生互相讨论一下看到一个组合体后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它切割成几个基本体,再请学生交流,并进行媒体演示,引出求组合体体积的基本方法:割、补。最后通过“这种割补的方法以前学过吗”这个问题引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即把现在学习的内容转化成以前学习的知识,让学生初步感知在求组合体的体积时要先把组合体切割成几个基本形体,分别计算体积后再通过加、减运算才能求出组合体的体积。方法与以前学习的求组合图形的方法是一样的。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很轻松,他们在原来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这种转化的思想来学习新知识,既是对旧知识的一种复习,也是学习新知识的必要基础。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以及合作交流,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推导出新知识的计算方法。并能通过自己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教学起来也觉得特别的得心应手,通过自己设计的一个个的教学环节,来达到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我们在进行教学的同时,要结合各部分内容,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时间,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同时要针对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不断渗透、反复训练,重视方法的提炼与概括。应将数学思想方法落实到每一节课,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要求应放在每节课的能力目标中。作为一个教师,我们要不断追求有效教學,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

如何进行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 篇9

1.在课堂上进行开放式提问

这里的“开放”并不是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漫无目的地随意提问,而是要求问题本身不仅要和课堂所讲的知识有相关性,还要保证完成教学的目标,同时,尽量具有发散性,让学生思考课堂所讲知识以外的延展性内容。

当然,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老师的注意力不能局限在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上,而应该多注意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所反映出来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如果老师提问的答案,学生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那些学生几乎不需要思考,甚至可能完全不用思考。

2.采用激发兴趣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内容相对比较抽象,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若只是“一张嘴,一个黑板”,则学生提不起兴趣学习。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回答问题,产生学习兴趣,则学校效果会有明显提升。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提出问题。这些问题的提问方式可以不那么严肃,一些活泼的问题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候,老师幽默的两三句话,可以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进入轻松喜悦的情境中,进而跟随着老师的提问探求新知识。这种活泼的提问,能把数学学习中一些原本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有趣。例如,在教“等比数列的前n项求和”时可以引入“国际象棋棋盘放麦子的故事”。

3.把握提问的数量和质量,切实加强提问的有效性

首先,我反对“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但也不赞成“满堂问”。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把握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提问要适时恰当。这要求老师要熟悉教材特点,掌握学生的实际水平,从而提前设计出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提问。在数学课堂上,老师要把握好问题的时机、数量和质量。不能在一开始,就一个问题问到底,难住学生,而应该把问题分层次抛出,先问小的容易的,再增加难度,问适中的,最后再问有深度的。这样一来,问题是递进的,一环扣一环,非常具有引导性,可以通过提问逐步引导学生深思。

2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一堂好课离不开生活实际。选择生活中熟悉的真实的数据作为课程资源,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学习中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比例尺》时,可以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提出问题,例如:谁知道中国有多大面积?有学生回答:960万平方公里。那为什么中国地图却这么小?有学生说缩小了。接着问:我们祖国的各个地方的面积大小不一,怎么缩小呢?这种现实问题的存在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有学生说:按一定的尺度缩小。从而引出比例尺,同学们也对这一问题产生了极大兴趣,并以最佳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多给学生创设形象思维空间

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是一个心理过程,是通过分析与综合在头脑中获得对客观现实更全面、更本质的反映的过程”。因此教学时,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的思维过程,即形象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感性材料,多给学生创设形象思维空间,弥补学生已有感知的不足,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角”时,通过用直观形象的材料让学生实际操作,动手算算、划划、分分、摆摆、拼拼,引导学生提出假设,适时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对各种信息进行转换与重新组合,以事实为依据来验证假设,并且不断地对假设进行修正和完善,这样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并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三、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理

同一阶段的学生也有着不同的心理,就像有的学生喜欢唱歌,有的喜欢跳舞,有的喜欢绘画一样,数学课堂学习也是如此,有的学生爱举手回答问题,哪怕是错误的,而有的学生则不轻易举手,即使心中已有了答案,还有的学生想举不敢举。这时就需要对症下药,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很容易满足,也很容易受伤害。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好强心,他们做梦也想超越他人,他们有权利得到社会、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只是有的学生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缺少自信心,需要我们的支持与帮助。我们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在实践与探索中认识数学、了解数学。

3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改变教学观念,使学生得到教师的心理支持与认可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一方面,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利用课堂和课外的时间,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一,教师要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将课堂范围进行拓宽,在课堂中引入各种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和行为,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读中有思、行中有思。第二,教师应当从传统的课堂主体中走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扮演引导者或者指导者的角色。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学观,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转变师生角色,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理支持与认可。作为教师,要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对学生在课堂中发表的不同意见要认真倾听,并且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减少学生思考问题的难度,使学生体会到来自教师的心理支持与认可。小学生没有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的心理支持就是帮助他们完善人格和培养创新潜质的基础。

明确目标,建立学习兴趣

一个人要使自己的生活有意义,就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同样如此,学好数学,我们也要有目标,并不是盲目的去接受,而是要有目的的去学习,这样学起来才有动力,才能够学好。确立了目标就要有自信心,事情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做下去,在数学学习中,尤其是高中一年级的新生,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有时感到吃力,学不会,掌握不了,就有退缩现象的出现,对数学学习逐渐失去了信心,数学的学习兴趣也随之降低,所以在学习数学时,通过向学生介绍数学在科学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的实例,使学生明确数学在社会和现代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明确学习目标,坚定学习的信心。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倾注极大的热情,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可能的话,经常与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活动,产生亲和力,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要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劳动,多征求学生意见,尽量满足学生学习心理上的需求,使他们觉得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心的,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特别是一些后进生,教师更应该循循善诱,特别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要经常运用表扬、奖励的手段鼓励学生,这样才能使他们从怕上数学课转变为爱上数学课,对数学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4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鼓励好奇生疑, 在“奇”中启思维

小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铺陈设疑,让学习自己提出问题,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问题,然后从各个方面去思考问题,多提问,并发表新见解。

比如,在教学面积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示范摸一摸黑板的表面,在让学生去摸一摸课本的表面,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物体的表面。由于这些面都是规则的长方形,学生得出面是有大有小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还能想到什么,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篮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茶杯的表面是什么样的?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适时地引导,让学生知道: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是物体的表面。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并能自己解决,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加强动手操作,在“做”中探新知

实践出真知。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操作去获得新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思维能力。小学阶段,数学课中有很多需要学生实践操作内容。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在实践操作中学习新知识。不仅要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上一篇:赵洪祝在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的报告下一篇:体育教学常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