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复习纲要(共8篇)
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复习提 纲
第一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述 教学目的:
1、了解数学的起源、特点和作用。
2、明确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对儿童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作业思考题
一、填空题
1、儿童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存在着从()到()的发展过程。
2、数学知识具有()、()、()和()的特点。
3、数学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12-13
4、数学教育能培养儿童的()、()、()和()
二、简答题
1、简述数学及数学知识特点。
2、为什么要对学前儿童进行数学教育?
第二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原则
教学目的:
1.理解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与特点。2.掌握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3.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4.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教学重点:
1.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作业思考题
一、填空题
1.()、()和()是数学中普通存在的逻辑关系。
2.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有()、()、()、()、()和()。
3.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原则有()、()、()、()和()4.()是儿童理解数序所必需的逻辑观念。5.()是学前儿童数学概念形成的源泉。6.()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7. 儿童通过()主动建构数学概念。
二、是非题(下面命题是否有错,如有错请予以订正)
1.在1岁半左右,儿童经常性地表现出一种重要的能力,即“表象性功能”。()
2.儿童的一一对应观念形成于中班中期(4岁半以后)。()
三、名词解释 1.思维的逻辑性
2.“发展儿童思维结构”的原则
四、简答题
1.简述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2.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教学目的:
1.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意义。2.掌握制定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3.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
教学重点:制定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
作业思考题
一、填空题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和内容制定的依据主要有()、()、和()。
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一般包括以下三个层次:()、()、()。3.()、()和()这三个方面是数学思维的主要成分。
4.()是幼儿数学教育内容中起着发展思维作用的核心因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应具有()、()和()
5.现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中蕴含着以下12种主要数量关系:()、()、()、()、()、()、()、()、()、()、()、()
二、是非题(下面命题是否有错,如有错请予以订正)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三个层次教育目标的转化是逐级抽象概括的过程。()
2.小班要求能手口一致地从左到右点数5以内的实物。()
3.中班要求认识10以内的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4.大班要求学习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
5.小班要求初步理解早上、晚上、白天、黑夜的含义。()
6.中班要求初步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的含义。()7.数学关系反映了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
三、名词解释
数学教育活动(包括教学活动)目标
分类 排序 对应 计数 几何图形 量 计量 空间 时间
四、简答题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和内容的依据有哪些?
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有哪些层次及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如何? 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总目标从哪些方面提出? 4.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5.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为什么要重视引导幼儿感知和体验其中的数量关系?
第四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
教学目的:
1.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意义。2.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学的价值。
3.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4.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求。
5.掌握日常生活和活动区角数学活动的价值。教学重点:
1.能运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开展学前儿童的数学教学活动。2.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求设计数学活动。教学难点:评价日常生活和活动区角数学活动
作业思考题
一、填空题
1.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一般都采用()的形式进行。2.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过程就是()的过程。
3.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方法一般可分:()、()和()。
4.()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
5.目前在幼儿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学的组织形式一般有以下三种:()、()及()。
6.数学教育活动设计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二是()。
7.在数学教育活动中中,()是教育活动的基本部分。
8.每一个数学操作活动都由以下6个要素所组成:即()、()、()、()、()和()。
9.幼儿操作材料的活动方式一般有三种方式:即()、()、()。
10.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一般包括:()、()、()、()这几部分,有时还包括()和()等部分。
11.活动过程一般分以下三个部分:()、()和 6()。
12.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常见的目标表述方式有两种:()和()作为行为主体。
二、名词解释 1.教学
2.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 3.操作法 4.演示法 5.游戏法 6.观察法 7.比较法 8.重叠比较 9.并放比较 10.集体活动形式 11.小组活动形式
12.集体与小组相结合的活动形式 13.数学操作活动的设计 14.规则 15.活动目标
16.日常生活和活动区角中的数学活动
三、简答题
1.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具有哪些特点? 2.学前儿童数学教学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3.幼儿园的数学教学一般采用哪几种组织形式?这些形式各具有什么特点?
4.学前儿童数学操作活动的设计应考虑哪些要素?
第五章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与教育
二、填空题
1、对()的笼统感知是幼儿数概念发展的起始。
2、()概念的发展是幼儿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感性基础。
3、婴幼儿数概念的发生是从()开始,然后发展到(),再发展到()。
4、幼儿从口头数数到按物点数要经历一个从()到()的过程。
5、集合与集合中的元素就是()与()的关系。
6、儿童对集合的()的感知和理解,为幼儿数概念的形成和建立作了准备。
7、集合与集合元素的()关系有助于儿童感知和体验两集合间的数量关系。
8、()是计数的前提,是形成数概念的基础。
9、幼儿要将一组物体进行分类,需要经过()和()这两个步骤。
三、是非题(下面命题是否有错,如有错请予以订正)
1、儿童数概念的发生始于数数()
2、婴幼儿数概念的发生是从认数开始,然后发展到辨数,再由辨数发展到点数。()
3、幼儿从口头数数到按物点数要经历一个从口手不一致到一致的过程。()
4、集合与集合中元素的对应关系,有助于儿童感知和体验两集合间的数量关系。()5、2—3岁儿童已能感知集合的界限,对集合中元素的感知也逐渐精确。()
6、集合是计数的前提,是形成数概念的基础。()7、2—3岁左右儿童已产生了对集合的笼统知觉。()8、4—5岁儿童已能够准确地感知集合及其元素,能通过计数比较两个集合元素的多少。()
三、名词解释
1、集合
2、分类
3、按物体数量分类
4、按物体两个特征分类
5、多角度分类
6、层次分类
四、问答题
1、学前儿童感知集合对其数学学习有何意义?
2、简述分类活动教育意义。
3、如何帮助幼儿比较物体数量关系?
4、按多角度分类活动的特点,为中班设计一个教育活动。
5、如何帮助幼儿区分1和许多?
6、简述分类教育的指导要点。
第六章 学前儿童数概念与运算能力的发展与教育
教学目的:
1.掌握数与运算的基本知识
2.了解学前儿童数概念以及运算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和特点,并能根据发展特点掌握各年龄段儿童在数概念和运算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学方法形式等。
教学重点:数组成的教育。
教学难点:数概念发展的特点和教育教学形式。
作业思考题
二、填空题
1.数的组成包括()和()两个方面。
2.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一般要经过()、()、()和()四个发展阶段。
3.3—7岁数概念的发展大体上分成()、9()、()三个阶段。
4.数的组成实质上是数群和子群之间存在着()、()、()的反映。5.()是理解加减运算的基础。
6.幼儿组成概念的掌握也是从()向()发展的。
7.数的组成中,两个部分数之间存在着(),即一个部分数减1时,另一个部分数加1,而总数不变。
三、判断题
1.计数的过程就是把要数的那个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
2.5岁以后大多数幼儿能基本掌握数的守恒。()
3.儿童数概念的发展,不仅有一定的连续性,而且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4.3—7岁数概念的发展大体上分成三个阶段。()
5.小班儿童会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实物,并能说出总数。()6.中班儿童不受物体大小、形状和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判断10以内物体的数量。()
7.中班儿童认识10以内相邻数,并知道相邻3个数之间的数差关系。()
8.一般来说,5—6岁阶段是儿童数概念发展的转折点。()
三、名词解释
1、数序
2、数的守恒
3、数的组成
4、口头数数
5、按物计数
6、按数取物
四、简答题
1、简述学前儿童加减运算概念发展的三种水平。2.简述学前儿童计数能力的发展顺序。3.简述学前儿童数概念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4.简述学前儿童10以内基数教育的指导要点。5.简述学前儿童10以内序数教育的指导要点。6.数的组成教育对幼儿发展有何教育意义? 7.请设计1-2个认识5以内数的组成的教育活动。
第七章 学前儿童10以内加减运算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教学目的:
1.了解学前儿童数加减的一般过程和特点 2.掌握用数的组成学习加减的方法 3.理解加减的含义
4.认识加号、减号和等号及其含义
作业
二、填空题
1.幼儿加减运算概念的发展,总的来说是()从到(),从()到()这两方面进行考察的。
2.学前儿童加减运算概念发展的三种水平分别是:()、()和()。3.()是学前儿童掌握加减运算的工具和基础。
二、是非题(下面命题是否有错,如有错请予以订正)
1.大班儿童加减运算遇到困难时,还会伸出手指进行逐一计数,老师要禁止。11()
2.幼儿在学习加减运算时理解与掌握应用题比算式题容易。()3.教师可引导幼儿用描述和模仿的方法,学习自编应用题。()
三、名词解释 1.动作水平加减 2.表象水平加减 3.概念水平加减
四、简答题
1.简述学前儿童加减运算概念发展的三种水平。2.简述幼儿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3.幼儿在解答和自编加减应用题时,表现出哪些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在进行教育应注意哪些问题?
4.请设计引导幼儿口述应用题的教学过程。5.请设计幼儿学习3以内加法(减法)的教学过程。
第八章 学前儿童几何形体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教学目的:
1.掌握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形体概念的发展特点。2.掌握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形体教育的要求和指导要点。教学重点:
1.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形体概念的发展特点。2.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形体教育的要求和指导要点。
作业
一、填空题
1.学前期的几何形体认识包括()和()认识两部分。
2.数学是由两个概念所构成,一个是(),一个是()。3.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形状不仅需要()的感知,还需要通过()的动作进行感知。
4.认识平面图形的难易顺序是:()、()、()、()、5.半圆形、椭圆形和梯形等。
6.认识立体图形的难易顺序是:()、()、()、()
7.幼儿通过对图形的()和()活动来认识图形之间的关系。8.教师在引导幼儿认识几何形体时,应让幼儿运用()、()、()感知形体的特征。
二、是非题(下面命题是否有错,如有错请予以订正)
1.幼儿对图形认识的难易顺序,主要是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及教育训练有关。()
2.小班要求认识图形、正方形、三角形,正确说出图形的名称。()3.中班要求认识长方形、椭圆形、梯形,正确说出图形的名称。()4.中班要求认识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正确说出图形的名称。()
三、名词解释 1.几何形体 2.拼图 3.图形分割活动
四、简答题
1.简述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形体的一般特点。
2.简述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形体的难易顺序。
3.小、中、大三班认识几何形体的教育要求和内容有哪些? 4.如何引导幼儿感知和体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5.简述学前儿童几何形体的指导要点。
第九章 学前儿童量的概念的发展和教育
教学目的:
1.理解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与特点。2.掌握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3.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4.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教学重点:
1.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作业
一、填空题
1.量可以分为()和()两种。
2.儿童对各种量的排序能力反映了从()到()的认识过程的发展规律。
3.学前儿童有()、()和()三种排序活动。
4.物体的高矮、大小、轻重、厚薄等连续量,都具有()和()。
二、是非题(下面命题是否有错,如有错请予以订正)1.测量能力的发展比数概念要晚些。()
2.儿童认识物体大小、长短的次序要比认识的数序发展的晚。()
3.5岁以前不能理解排序双重性,幼儿末期可达到初步理解。()
4.小班会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区别大小和长短不同的物体。()
5.小班能从5.6个大小(或长短、高矮等)不同的物体中找出等量的物体。()
6.大班会用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
三、名词解释 1.量 2.测量 3.排序 4.自然测量
四、简答题
1.简述学前儿童学习学习测量的过程和特点。2.简述排序活动对幼儿的发展的意义。3.简述学前儿童排序能力的发展特点。4.学前儿童常进行的排序活动有哪些? 5.如何引导大班幼儿学习自然测量? 6.如何幼导幼儿感知和体验量的守恒?
第十章 学前儿童空间的概念的发展和教育
教学目的:
1.理解学前儿童初步空间概念发展的特点。2.掌握学前儿童空间概念教育的要求和指导要点。3.理解时间概念的特点。
4.掌握学前儿童时间概念教育的要求和指导要点。教学重点:
1.学前儿童空间概念教育的要求和指导要点。2.学前儿童时间概念教育的要求和指导要点。
一、填空题
1.空间方位概念具有()、()和()的特点。
2.学前期儿童的空间概念从()向(渡的时期。
3.学前期儿童辨别空间方位的难易顺序一般是先((),最后是()。
4.时间概念具有以下特点:()、(()和()。
5.()是儿童感知和理解时间概念的基础。
二、名词解释 1.空间概念 2.时间概念
三、简答题
1.简述空间概念含义及其特点。2.简述时间概念含义及其特点。3.如何对学前儿童进行空间概念教育? 4.如何对学前儿童进行时间概念教育? 5.简述学前儿童时间概念发展的一般特点。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评价
教学目的:),再)、)逐渐过
1.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的作用。2.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的类型 3.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的一般步骤。
作业思考题
一、填空题
1.根据教育评价功能,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分成(()和()三个类型。
2.教育评价的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
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4.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资料的收集方法主要有(()、()、(二、名词解释
1.教育评价
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
三、简答题
1.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的意义。
近年来, 我国学前教育取得长足发展, 普及程度逐步提高。但是, 由于历史与现实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其发展状况仍然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入园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料显示, 2008年我国3岁~5岁幼儿毛入园率只有47.3﹪, 远低于目前发达国家平均75﹪和中等发达国家平均62﹪的水平。2009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仅为50.9﹪, 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为74﹪。 (2) 可见, 学前教育已然成为我国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为此,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专门提出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规划目标;新出台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更是具体提出了到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 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95﹪的普及目标。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无疑已成为各方面的期待, 并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一、明确政府责任, 坚持政府主导
政府责任的明确与落实是加快我国学前教育普及的关键, 是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对发展学前教育具有导向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应当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就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思路与战略而言, 应坚持以政府主导为核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 政府的主导职责应该是多方面的, 主要包括制定学前教育发展规划、落实财政投入、完善管理体制、加强行政管理、举办幼儿园、推进政策与法制建设等。要完成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 就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并使政府主导大力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成为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
1. 落实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
当前, 尽管相关法规、文件都明确规定了政府对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 但是, 在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仍有政府责任落实不力、不到位的现象存在。一些地区政府对学前教育缺乏有效的规划, 财政投入过低, 教师身份、编制和待遇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还有一些地区政府甚至简单地将幼儿园推向市场, 减少或停止投入, 导致普惠性的, 尤其是具有较高质量的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越来越少。 (3)
现有情况下, 我们需进一步明确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责, 切实落实各级政府的责任。实行中央政府领导下, 各省、市统筹, 以县为主、县乡两级共管的学前教育工作机制。坚持“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工作思路, 建立中央政府牵头, 各级政府共同参与、定期研究并切实解决学前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省、市级政府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学前教育的发展规划、政策法规, 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统筹管理和监督指导;县、乡级政府承担本区域学前教育的发展和管理责任, 负责园所规划布局、园所建设、园所审批等具体工作。只有明确和落实了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 才能更好地推进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普及, 最大程度满足广大民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
2.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上世纪90年代前以国家和政府投入为主, 教育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和集体举办的公办园或福利性幼儿园纷纷改制, 推行学前教育民营化和产业化。政府对学前教育的管理职能也迅速发生转变, 计划体制下政府与学前教育之间的单一直线关系逐渐演变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互动关系, 使我国整个学前教育系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4) 不合理的办园体制问题已成为我国当前推进普及学前教育发展的绊脚石。
为此, 2010年11月,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发展学前教育政策措施时就指出, 要把学前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之中, 建立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政府主导”就是要求各级政府承担起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全社会参与”就是鼓励和引导社会多方面的力量促进幼儿园的发展。为此, 各级政府需整体规划幼儿园的数量和布局, 科学合理地计算适龄幼儿的入园需求和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情况。一方面, 要改建和增建一批完全由政府主导的公办幼儿园或出资资助企事业单位和集体举办的具有公办性质的幼儿园;另一方面, 政府应积极扶持社会力量举办的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 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对学前教育的需求。最终形成以政府办园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 使我国学前教育的普及迈出关键一步。
3. 健全法律法规, 强化监管责任。
目前, 政府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职责尚未在法律上和实际中得到明晰, 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履行学前教育发展的职能不到位。我国最高层次的学前教育专门法规是国务院1989年颁布的《幼儿园管理条例》, 但也仅处于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第四层级。可见, 学前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是导致学前教育普及得不到有效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明确地说, 学前教育亟待立法。法律法规是各级政府管理学前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手段, 通过法律法规可以加强政府责任的监管和落实, 促进学前教育发展与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所以, 各级政府应抓紧研究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使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以保障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和任务能够顺利完成。
二、加大财政投入, 保障学前教育普及
财政投入是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保证, 只有可靠、稳定的投入才可能有学前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近年来, 随着世界各国对学前教育重要价值与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 为更好地普及学前教育, 让每一名适龄幼儿尤其是弱势幼儿平等地获得学前教育机会, 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政府都逐年增加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或积极实行免费学前教育政策。
长期以来, 财政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普及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从2000年到2009年我国对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仅占教育总经费支出的1.3﹪左右。而在我国的上海市, 2008年学前教育财政经费投入就已占全市教育财政经费支出的9.06﹪, 其2005年至2008年学前教育经费平均年增长达15.77﹪。正是在充足财政经费的保障下, 上海在过去几年中新建幼儿园365所, 其3岁~6岁适龄幼儿的入园率已达98﹪以上。 (5) 上海市的学前教育之所以达到这样高的普及率,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重视财政的投入。所以, 只有不断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才可能根本保障普及学前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
1. 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
普及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责任在政府, 而政府履行这一义务的重要体现是保障性财政投入。为此, 应建立起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的保障机制, 中央财政设立专项经费, 采取一定的方法做到专款专用, 一步到位;各级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同级教育财政预算, 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 逐步实施学前教育单项列支制度, 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学前教育投入占同级教育财政投入的比例, 未来要有明显提高。此外, 还要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加大对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 真正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2. 吸纳社会资金为辅。
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是有一定困难的, 政府应鼓励和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 多渠道吸收社会资金共同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如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园或出资办园。政府要破除机制体制的障碍, 在土地规划、税收征收方面出台优惠政策, 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3. 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完善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为此, 各级政府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科学核定幼儿园办园成本, 拟定合理的幼儿园收费标准。公办幼儿园依据不同地区财政经费情况、生均成本及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等核定收费标准;民办幼儿园根据相关政府部门审核的办园成本确定收费标准, 并报相关部门备案。此外, 幼儿园一律不得在核定的收费标准外收取其他任何费用, 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
三、重点普及农村学前教育
近年来, 我国高度重视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特别是普及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就提出过“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国家战略任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新出台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也都提出了“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的战略目标。可见, 普及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已成为我国未来十年学前教育发展的重点与关键。然而, 目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 据国家有关部门数据统计, 2007年, 全国城乡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相差近20个百分点 (城镇毛入园率为55.6﹪, 农村毛入园率为35.6﹪) 。 (6) 尤其是中西部农村的毛入园率尚不足35﹪, 部分地区甚至处于空白状态。城乡差距、地域间的不平衡也是导致幼儿入园率低的重要方面。所以, 普及农村学前教育应该成为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1. 构建农村学前教育办园新体制。
基于我国国情, 农村应以政府主导的公办幼儿园为主, 以乡镇中心园建设为重点, 构建基本能满足农村幼儿入园需求的农村学前教育网络。建议按照服务人口5000人左右、服务半径1.5公里以内设一所幼儿园的标准进行布局, 形成一个乡镇至少有一所政府直接领导的乡镇中心园, 在位置较远或较为偏僻的村落可以下设适量的村园或班。 (7) 此外, 我们可以探索新形势下积极鼓励和提倡社会力量采取“联合办园、委托管理”或股份合作等形式举办带有公办性质的或民办的农村幼儿园。这些措施能够为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创造良好的条件。
2. 创新农村学前教育保障机制。
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目标得以实现, 农村应实行不同于城市的财政投入体制。建议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以公共财政为支撑, 社会多渠道投入和家长合理分担教育成本的投入体制, (8) 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政府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农村, 主要用于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低收费民办幼儿园的经费补助等;实施政府资助政策, 逐步建立政府资助体系。通过向困难家庭的适龄幼儿发放教育券、给予招收困难家庭适龄幼儿的幼儿园财政补贴等保障性措施, 支持农村困难家庭的适龄幼儿接受学前教育, 从而加快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
参考文献
[1].严冷, 冯晓霞.美国“普及学前教育”运动的研究与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 2008, (05) .
[2].刘占兰.学前教育的普及必须兼顾质量的提高[J].学前教育研究, 2010, (10) .
[3].刘占兰.发展学前教育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J].学前教育研究, 2010, (11) .
[4].刘鸿昌, 徐建平.从政府责任的视角看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公益性[J].学前教育研究, 2011, (02) .
[5].何幼华.落实政府责任是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保障[J].学前教育研究, 2010, (05) .
[6].庞丽娟.加快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普及[J].教育研究, 2009, (05) .
[7].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学前教育普及计划.鲁教基字, 2011 (06号) .
[关键词]学前教育;儿童;儿童的生命特征;儿童的幸福生活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7/08-0006-05
一、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现象述略
农村教育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农村教育是指所有县及以下的教育,即行政意义上的农村教育。而狭义的农村教育是指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县和县以下的教育,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村教育。因为在沿海一些发达地区,许多县、乡、村已经成了以工业为主体产业的小城市,这些“农村”在性质上更像城市,而不是农村。本文所指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是指中国西部省(市、区)中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县及以下的学前教育。
从2007年10月至今,笔者在四川省某市教育局挂职锻炼,利用工作之便,调研了西部农村大约50多所县级、乡(镇)、村办幼儿园及民办幼儿园(包括小学附属幼儿班)。所到之处,除了走访外,还深入幼儿园班级听课观察,同时与幼教专干、教研员、教师进行座谈,从中了解到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一些真实情况。在此简要谈感受深刻的两点。
(一)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基础设施薄弱,办园条件简陋
西部农村学前教育不仅基础薄弱,而且办园条件也很简陋。大多数农村幼儿园往往只有一间活动室,所以往往被称为幼儿班。所有不到小学入学年龄的孩子共处一班。有的幼儿班室内高度不足3米,缺乏良好的通风条件和必要的活动空间:室内采光面积远远低于国家有关标准。大多数幼儿园(班)的桌子、椅凳做工粗糙,且长短高低不一。大多数幼儿园(班)缺乏基本的生活、卫生设施(如流水洗手设施,消毒、卫生、厨房设备等)。更有一些村办幼儿班的房舍、门窗陈旧破烂,严重危及幼儿和教师的人身安全。教具、玩具和大型户外游戏器械及幼儿读物奇缺。一些幼儿园缺乏最基本的活动条件,没有大型的体育设施,没有户内外活动器械、材料,没有图书,有的甚至连活动室的桌子、椅凳还是孩子自己从家里带来的。一本课本、一块黑板和几支粉笔几乎是大部分农村幼儿园教师工作的全部家当。大部分农村幼儿园“大班化”,班额在50人以上,活动室空间狭小。另外,幼儿园在人员配置方面,师生比例离部颁标准1:6~7相差甚远,国家规定全日制幼儿园每班2名教师、1名保育员,但是现在西部很多村办幼儿园平均每班只有1名教师,基本没有保育员。在被调查的245个班级中,超过40人的班级有234个,占了95.5%。一些农村小学附设的幼儿班及民办幼儿园甚至达到60~70人/班,超出国家规定的班额一倍多。
(二)教育观念落后,“小学化”“学科化”倾向严重
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小学化”“学科化”倾向严重。所谓学前教育“小学化”是指直接向幼儿传授小学才传授的知识、技能,即读、写、算的知识和技能。所谓“学科化”是指向幼儿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请看几个场景或现象片段:
场景一:走入这所幼儿园,看不到孩子开心、热闹地游戏玩耍,听到的是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孩子都在上课,而且被要求手背后面,端正地坐在位置上听老师讲课,或趴在桌子上写字……他们像小学生一样,背着大大的书包,晚上回家还有家庭作业。
场景二:某幼儿园中班家园联系栏有这样的温馨提醒:
今日家庭作业:
天、地、人、口、手,各写10遍。
《科学》(孩子们用的文本教材,笔者注)第59页计算题。
现象:某幼儿园大班的课程设有语文和数学,由于这个班的数学老师是位退休的小学教师,因此家长们踏破门槛都想挤进这个班级。
上述种种情景,在西部农村幼儿园(班)随处可见。笔者曾到一所村办小学附设的幼儿班观察过一天,发现这个班的孩子一日生活与小学生完全相同,到校后坐在教室里自习,和小学生一起做早操,按照小学的铃声上下课。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念、幼儿读,教师做、幼儿看的“注入式”或死记硬背式方法统治着课堂。每周上课节数在20节以上,幼儿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不足1小时。有的幼儿园甚至还要求教师给幼儿布置课外作业,进行期中、期末考试。就这样,本应该天真烂漫的儿童过早地背上了课业负担,孩子们不堪重负。
然而,西部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精神又着实感动着我,因为我看到在那样艰苦的自然条件和工作环境下,一个教师从早到晚带着五六十个幼儿,每月的工资只有八九百元,有些民办幼儿园教师甚至只有三四百元,但他们没有抱怨,依然以积极、向上的姿态工作着、奉献着。
限于篇幅,本文只对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小学化、学科化现象作一思考。
二、学前教育的立场:儿童、儿童的生命
笔者认为,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小学化”“学科化”倾向明显反映了学前教育的成人立场,而不是儿童立场。有学者说:“我们完全是用一种固定化的,更多的以不是方便儿童而是方便大人,不是有利于儿童而是有利于大人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行为模式,包括各种各样的功利考虑——在这个时代更主要的是各种各样的功利考虑,来规定一整套的体制约束、限制儿童的日常生命状态。”“教育一不小心就有了‘反教育’的意味。”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关注什么,应该站在什么立场上来关注?笔者认为,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基于儿童独特的生命特征来审视学前教育的现实。
(一)学前教育必须关注儿童在学习中付出了什么代价
长期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中的“小学化”“学科化”倾向是非常严重的,这一点在西部农村学前教育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这可能与西部农村的文化、生活、教育现实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在西部农村,升学是大多数农村孩子离开农村的唯一出路。这使得中国传统教育四书五经式的说教形态,奇迹般地转换为“知识中心”形态。因而,教学中重知识灌输、技能训练,轻儿童主体意识及学习兴趣的培养,忽视儿童良好态度与积极情感培养。尽管儿童一时提前获得了一些外显的记忆性知识,但失却了很多内在的发展潜质。今天,我们必须关注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为之付出的代价是什么,他们是因此变得越来越喜欢学习了,还是越来越讨厌学习了?是变得越来越好奇了,还是变得越来越麻木了?是变得越来越热爱生活了,还是变得越来越悲观、冷漠了?是变得越来越善于独立思考、勤于思考,还是变得越来越依赖老师、懒于思考?我们还要进一步思考,儿童是静听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
技能重要,还是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汲取知识的能力重要?是记忆性的知识重要,还是有意义的经验和有发展内驱力的兴趣、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重要?一句话,教什么才能使儿童终身受益?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小学化”“学科化”的现实让我真切感受到:儿童尽管会认很多汉字,会做很多算术题,会背很多古诗……但他们消失了只有孩子才有的好奇目光、探究欲望。他们害怕学习,害怕一遍又一遍地写字,害怕一道又一道的算术题。他们不敢也不会向客人问好,不知道怎样与陌生人交往,怯于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他们已习惯于做听话的“好孩子”,他们不敢探究,也不会探究……杜威曾说:“最重要的态度是能养成继续学习的欲望。如果这方面的动力减弱了,而不加强,那么就会发生比仅仅缺乏预备更加严重的事情。”“一个人所学习的仅是他当时正在学习的特定的东西,这也许是所有教育学中最大的错误了。”
钟启泉教授曾分析过学力的“冰山模型”和“树木模型”。任何一种学力都是由知识、技能、思考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构成的。学力的冰山模型把学力比喻为一座冰山,露出的冰山一角是显性的知识、技能,而隐藏在水下的是冰山的大部分——情感、态度、价值观。学力的树木模型则借构成树木的三个部分——树叶、树干、树根,隐喻学力是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构成的统一体。看得见的学力是由看不见的学力支持的。传统的教育只关注学力的显性部分——知识、技能,而忽略了学力的隐性部分——思考力、思考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可以这样说,学前教育就是为学力的看不见的部分奠基的。学前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习惯、态度、兴趣、价值观、性格的培养。学前教育要关注儿童为学习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我们不能让儿童为了显性的学力而丢失对学习的兴趣、热爱,丢失好奇、探究的心灵及良好的习惯、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曾这样告诫我们:“最要紧的是特别当心不要让儿童在还不能热爱学习的时候就厌恶学习,以致在儿童时代过去以后,还对初次尝试过的苦艾心有余悸……要使最初的教育成为一种娱乐。”
(二)学前教育必须关注儿童独特的生命特征
儿童是一个独立、主动的人,是一个不同于成人的人。他有自己独特的生存状态、生命特征,也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有自身的发展规律。生命应当是教育的原点。了解生命每一个发展时期的特点和每一个发展时期的需要,是教育的基础。3~6岁儿童的生命是特殊的生命,作为学前教育必须关注这个阶段儿童独特的生命特征。尊重儿童独特的生命特征是教育的起点。3~6岁儿童的生命特征尽管表述起来有较大的困难,但笔者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作尝试性说明。
1、儿童不是小大人,是具有独特身心发展特点的主体
儿童与成人不仅仅在身高、体重上存在差别,更重要的是在身心发展特征上存在本质区别,儿童不是小大人,他们是与成人不同的、具有独特身心发展特点的主体。
(1)儿童的身心发展存在阶段性变化。儿童的成长可分为0~3岁婴儿期、3~6岁幼儿期、6~12岁儿童期、12~18岁少年期四个阶段。各阶段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因而需要进行不同的教育。
(2)儿童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观察、思维和表达方式。儿童总是以自己独特的眼光看世界的,因而他们观察世界的角度与方式与成人不同,对问题的理解与思考也自然与成人不同,所谓童言稚语说的就是他们不同的表达方式。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我劝告低年级老师说,给孩子们教比例、透视、相称规律这都很好,但同时也要为孩子的幻想提供广阔天地,切不可破坏孩子观察世界的那种童话语言。”
(3)儿童充满想象和幻想。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的确。与成人相比,儿童更富有想象和幻想,也正是想象和幻想才使童心不泯。难怪当老师问:“雪融化了会变成什么?”孩子回答说:“雪融化了,天气就暖和了,小草绿了,桃花红了,春天也就到了,春天是吃着雪长大的!”
2、儿童生活的存在方式——游戏
儿童与游戏从来就是不可分的。教育家罗素曾经说过:“热爱游戏是幼小动物——不论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最显著的易于识别的特征。对于儿童来说,这种爱好是与通过装扮而带来的无穷乐趣形影相随的,游戏与装扮在儿童时期乃是生命攸关的需要,若要孩子幸福、健康,就必须为他提供玩耍和装扮的机会。”游戏是儿童的天然需要,是儿童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必需。因为“任何形式的心理活动最初总是在游戏中进行的”。无论是从哲学层面还是人类学层面,抑或是儿童的主观体验层面,儿童游戏的核心价值就是愉悦。如果没有了游戏,儿童也将失去自己的生活,当然童年也就失去了幸福和快乐。
3、儿童是探索者、发现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探索和发现是儿童的天性和本义。难怪儿童会不断地探寻,“鞋底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凸凹的条纹?”“为什么水里放上一定量的盐会使鸡蛋浮起来?”“为什么把报纸贴在胸前快速地奔跑,报纸不会落地?”“为什么树叶的两面颜色不一样?”等等,这就是儿童,这就是童年,好奇、探索,不满足于固定的答案,时刻寻求意外的发现,这构成了童年的生命特征,也区分了儿童与成人。
尽管上述三点不一定能完全诠释儿童、诠释儿童的生命特征,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儿童与成人的不同,说明了儿童是不同于成人的一个独特的生命体。也正因为有这些不同,才构成了童年、童心、童真和童趣。
然而,现实的状况是“儿童身上好似到处插满了输送营养食品的管道,那些对未成年人富有‘责任心’的‘好心的’成人们,将他们认为‘有营养的’东西(外显的知识、作业等,笔者理解)不停地用外压形式灌输给儿童。在这样的高压下,儿童的生活还能悠闲自在、宽裕自如吗?还能有时间玩只有童年才能享受的游戏吗?最重要的是,儿童还有时间进行其内在生命的丰富发育和茁壮成长吗?一个不能自主地拥有童年、不能自主建构生命、不能享有童年欢乐的儿童会有一个健全的生命吗?”童年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生命特点决定了学前教育价值与其他教育阶段的价值相比有听不同,学前教育应体现在对儿童个体生命的关注上。因为生命的延续,生命质量的体现不仅仅是知识的累积、能力的发展、道德水准的提高,生命是通过活生生人的存在,通过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命情态体现出来的。它包含知识与能力,却是以一种绵延的方式运行着的。在这种运行中,生命活力得以展现,生命个体获得快乐。知识、技能的获得至多只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中介,是“桥梁”,儿童获得知识技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生
命质量,享受童年生活的快乐、美好。凡违背儿童生命特征的教育都会给儿童带来灾难和痛苦。因为“教育之首要目的,不是别的,是受教育者的个人幸福,是个人的发展,是提升个人生命价值。”借用叶澜教授的话说:“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现实使我们看到这样一种越位:成人“看起来是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但结果是儿童在儿童立场上的缺位,成人在儿童立场上的越位,最终使儿童的立场异化为成人的立场,最后只剩下成人的立场”。没有了儿童的立场,儿童的学校生活只剩下外在的目的,而没有了提升自身生命质量的内在目的。
三、学前教育的终极目标:提升儿童生命质量,保证儿童幸福生活
一、知识点:
1.心理学衡量儿童智力发展的差异有很多方法,其中运用最广泛的是测验法 2. 超常儿童的教育目标在于如何促进儿童的自然倾向朝各种创造性思维发展 3.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是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4.蒙台梭利是较早涉及学前儿童教育的、较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 5.补偿性发展是对智力落后儿童的早期教育可以提升他们的智力水平6.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盲的标准是双眼中优势眼的最佳校正视力为D.0.05之下
7.智力落后儿童注意的特征是注意的转移和分配能力差且持久性差
8.语言障碍是儿童期各种发展障碍中一种重要的类型,出现率为3.5-7% 9.在学前教育机构中,我们可能面对的数量不多的三种生理发展障碍的儿童是视觉障碍、听觉障碍儿童和病弱儿童。
10.传统的语言障碍研究中,言语障碍的主要表现为音质、流利和清晰度方面的障碍
11.流畅度异常和音异常的表现特点
12.在一体化教育活动种,对口活动都应该每周定期安排,并且不能少于2次 13.递减强化可用来减少不当行为,要求在行为以低比例出现时进行 14.孤独症儿童特征
15.智力落后儿童早期干预中的整合性原则 16.多动症儿童的特征
17.创造型超常儿童表现出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思维特点
18.对学前智力落后儿童的智力测验,我们常常采用的是中国比奈智力测验 19.智商平均水平为100 20. 超常儿童在幼儿园的教育主要涉及学习内容、技能和学习环境 21.“超常智能”观点
22.Shah(1982)等人研究指出,孤独症的三大核心特征是社会化障碍、交流障碍和想象障碍
23.多动症的症状一般表现出来的年龄是7岁以前
24.生理发展障碍儿童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感官、动作和身体健康问题的儿童
25.在游戏治疗中,治疗者应扮演的角色是沟通者
26.智力落后儿童的生理需要和较高层次需要的发展特征是生理需要亢奋但认识需要缺乏 27.测查和鉴定智力落后儿童的三项指标 28.“头脑风暴法”在集体环境中对儿童的作用
29.鉴别儿童特殊才能的测验是哪一种量表
30.游戏与游戏治疗在儿童参与活动目的上的区别 31.学前特殊儿童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
32.视觉障碍儿童的听觉想象比较好,能够对声音进行较为精细的分辨,从而体会和想象音乐旋律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33在癫痫症儿童发病过程中.教师应顺其自然,不阻挠其活动
34.儿童在语言、概念化、社会性、情感和动作能力方面飞速发展的时期是生命最初的5年 35.《哈尔滨宣言》正式提出全纳性教育观念
36.回归主流教育模式包括资源教育模式、教育配对模式、咨询教育模式和混合服务模式
37.在学前儿童中,发生率最高的一种障碍类型是语言障碍 38.语言发展异常的类型
39.孤独症具有社交困难,言语发展迟缓、语言刻板、奇异难懂,刻板或仪式性行为等症状
40.身因论认为儿童孤独症产生于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机能障碍、感觉器官机能失调及生化因素
41.于1909年开始最早尝试对儿童进行心理治疗的是弗洛伊德 42. 学前儿童行为矫正技术中的最基本的方法是正强化
43.构音异常有6种不同表现,一般是替代音、歪曲音、省略音、添加音、声调错误和整体性的语音不清
44.语言矫治工作中的兼顾个人与集体原则
45.在所有学前儿童中,说话流畅度异常约有5%,其中大多形成于2~7岁 46.认知行为矫正理论的观点
47.语言障碍儿童有独特的心理特点,这个群体有很高的异质性
48.维果斯基提出感觉材料和真实物体是概念不可分割的部分,儿童是通过真实的生活体验学习词汇和各类概念。
49.儿童的问题行为一般表现是行为不足、行为过度和行为不适当
二、名词解释题
正强化:正强化是指当一种操作性行为在某种情境或刺激下出现后及时得到一种强化物,如果这种强化物能够满足行为的需要,则以后在那种情境或刺激下,这种特定的操作性行为出现的机率会升高
智力超常儿童:主要是指智商超过130的儿童或在某方面具有特殊才能的儿童。
情绪行为异常:是指儿童长期存在的,能影响自己发展或他人的情绪行为过度,不足或不恰当的状态
肢体障碍儿童:是指因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畸形,导致人体运动系统不
同程度的功能丧失或功能障碍的儿童
智力落后儿童:指那些在发育期内,一般智力明显低于同龄儿童的平均正常水平,并有明显的社会适应障碍的儿童。
语言发展异常:是指理解或使用口语,书面语或其他符号系统时出现障碍,语言发展的速度,程度等低于正常儿童。
游戏治疗:以儿童为对象进行心理治疗的人把游戏作为与儿童沟通的媒介,让儿童通过游戏“玩”出自己的问题。这种凡是以游戏为主要沟通媒介的心理治疗被称为游戏治疗。
儿童多动症:是学前教育机构中常发现的一种心理行为障碍,是指发生在儿童期内行为表现与其年龄极不相称,以注意力明显不集中,活动过多,任性冲动和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症,也称为轻微脑功能失调。
多动症:也称“多动综合症”,是指发生在儿童期内,行为表现与其年龄极不相称,以注意力明显不能集中、活动过多、人性冲动和学习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病症。
个别化教育方案:是教师和家长合作为某个特殊需要儿童建立的个别教学计划。
特殊儿童:是指在生理上、心理上及智能上异于普通儿童,具有特殊的教育需要的儿童。其特殊的需要包括:特殊的教育场所、特殊的教育方法、受过特殊教育训练的教育者和教学手段等。
游戏治疗:是以游戏活动为媒介,精心为儿童创设一个充分自由、充分尊重及没有任何压力的良好环境,让儿童通过自由的游戏自然地表达情感,将内心存在的问题通过“玩”表露出来,从而建立起新的情感交往模式,有效地提高儿童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的兴趣和愿望。
情绪行为障碍儿童:是指排除智力障碍和精神失常的情况所表现的行为与社会要求社会评价相违背,从而妨碍个人对正常社会生活适应的儿童。
代币制疗法:是指一种用代币做强化物来进行行为矫正的方法。
病弱儿童:也称有健康障碍的儿童,是指长期患有慢性疾病,体质虚弱,并因此需要特别关照和教育的儿童。常见的疾病有: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障碍疾病等。
早期干预:是指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丰富环境的教育训练活动,它适用于发展偏离(或落后)正常或可能偏离(落后)正常的五六岁以前(主要是3岁以前)的儿童身上,通过这种教育的实施,可望使这部分儿童的智力和能力有所提高,获得一定的生活能力和技巧,待他们成长到学龄阶段,可以更好的接受特殊教育或正常儿童的教育。
超常儿童:不只是智力和才能的高度发展,而是优异智力创造力及良好的非智力个性特征和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故称其超常儿童.隔离:为了减少或消除儿童的某些不良行为而采取处罚错斯的一种方法。
三、问答题: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意义。
1、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成长的意义。主要表现为帮助具有特殊需要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充分促进学前特殊儿童的潜能的发展,以及有效预防学前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
2、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的意义。学前特殊儿童有助于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特殊需要,并且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以帮助短自已的孩子,有助于家长减轻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负担,为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条件。
3、社会效益: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为社会发展增加建设者的力量,有效地减少社会承担的特殊教育和残疾费用,同时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发展的趋势
1.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的趋向一 2.一体化融合教育的趋向 3.整合教育的趋向
学前视觉障碍儿童教育的方法
1.综合多种感官法 2.表象指导法 3.愉快学习法 4.试误法 5.及时反馈法 6.实践法
简述视觉障碍儿童教育的内容.1.感知机能训练 2.运动能力训练 3.认知训练 4.语言训练
5.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 6.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
如何从技能培养上为学前超常儿童进行特殊教育。
1.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简述学前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应遵循在基本原则。
1.个别化原则;
2.量力性原则; 3.整合性原则; 4.反复性原则。
简述学前儿童发声异常的的类型
音调异常 音量异常 音质异常 共鸣异常
多动症儿童教育干预措施
1.行为管理治疗 2.认知行为治疗 3.心理治疗 4.环境控制 5.释放精力 6.药物辅助 7.饮食辅助治疗
超常儿童的典型特征有哪些?
智力早熟
坚持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 掌握欲极强
简述游戏治疗的特征.1.游戏治疗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2.游戏治疗中包含着充分的教育因素; 3.游戏治疗是充分体现儿童自主性的; 4.游戏治疗是安全、愉快的。
语言矫治工作中的教师角色教师做语言矫治工作的任务
主要有 : 及时发现儿童的问题 , 树立良好的态度,为语言障碍儿童提供正确的语言范型 , 做好家长等人的工作,为语言障碍儿童制订和执行个别化教育方案。
听觉障碍儿童的早期干预.答案:对听觉障碍儿童最重要的是进行早期干预。目前早期干预力求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教育。
听觉障碍于预有两个基本观念,一是回归主流观念;二是整合教育观念 进行昕障儿童早期干预的基础,是要做到尽早发现听障问题,尽早佩戴助听器,并注意维护、保养和适时更换,进行师资培训。
教师要积极利用同伴教学模式,要结合使用手语交流法与口语交流法。还要特别重视数学,教育难度尽可能接近普通学前儿童的水平,为听障儿童日后进入正常学校接受教育做准备。
教师对听障儿童要进行一对一形式的个别辅导,矫治的时间要有所保证。
在学前教育机构中如何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教育干预?
提供支持性、接纳性环境; 培养语言沟通能力; 体验性认知学习感知觉统合训练 以儿童为中心 保护儿童安全
简述游戏治疗中的家长工作。
1.改变家长的态度;
2.增进家长对游戏治疗的理解;
3.争取家长对游戏治疗的积极配合三个方面。
如何发现并鉴别有特殊需要的儿童?
1.、有特殊需要儿童的基本表现:智力迟缓、语言障碍、行为异常等
2、用量表测查判断
3、议到儿童精神卫生中心检查
简述学前儿童语言障碍的形成原因。
生理因素 心理因素 环境因素
如何从学习内容上为学前超常儿童进行特殊教育。
加深学习; 加速学习; 内容精深化; 内容新颖化。
简述孤独症儿童的主要行为特征。
社会交往障碍,缺乏交会性注意,言语发展迟缓,言语沟通障碍,语言表达怪异,刻板性行为,拒绝变化,正常的记忆力。简述学前特殊儿童语言矫治的方法。
1、儿歌故事法
2、全面交流法
3、多重刺激法。
4、日常交往法。
5、自然情境法。
6、游戏法。
简述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的安置形态。
答案:
1.随班就读与个别帮助相结合的安置形态;2.设立中心的安置形式; 3.对口活动的安置形态。
论述孤独症儿童的行为特征。
1.社会交往障碍 2.缺乏交汇性注意 3.言语发展障碍 4.言语沟通障碍 5.语言表达怪异 6.刻板性行为 7.拒绝变化 8.超常的记忆力
论述儿童情绪行为障碍产生的原因。
1.家庭环境不良影响 家庭不完整 冷漠的家庭关系 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家长本身的情绪行为问题 2.幼儿园教育不当 3.社会环境的污染 4.生理因素
简述智力落后儿童早期教育的内容.大运动能力的培养 精细动作训练 认知能力训练 语言能力训练 自理能力训练
社会适应与交往能力训练
从语言矫治的教育训练方法
①儿歌故事法。②全面交流法。③多重刺激法。④日常交往法。⑤自然情境法。⑥游戏法。
简述学前超常儿童早期教育的基本原则。
符合儿童实际的原则; 全面发展的原则; 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 幼儿园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如何处理攻击性行为?
冷静的态度解决儿童的争端;
让儿童分清是非,进行说服教育; 用讲故事等方法进行正面教育; 冷处理的办法。
简述一体化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
a、集体教学活动;b、分组教学形式;c、在集体教学中重点关注的形式;d、个别辅导的形式。
试述学前视觉障碍儿童的教育原则。
1、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教育的原则:
2、多重感官协调原则
3、自然性原则
4、安全性原则
5、全面性原则
6、持久性原则
论述学前儿童语言发展异常的形成原因
1、构音器官异常
2、脑损伤
3、智力缺陷
4、感官损伤
5、儿童情绪不良
6、缺少学习语言的动机
7、环境中缺乏正常的语言刺激等。
6、把代币制泛化到自然环境中去
简述学前儿童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
1、正强化:正强化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与奖励是同义的。正确使用下强化可以有效地增强好的行为,但使用不当会带来副作用。每个人所喜好的事物不同,在奖励时要注意强化物的强化价值,还要防止过多剥夺或饱厌现象。
2、间歇强化:间歇强化与连续强化相比较效果更强,同样也需要强化物的支撑;
3、区别强化:区别强化可用来减少不当行为,要求在行为以低比例出现时给予递减强化;
4、消退:消退是与连续强化相对应的概念。要防止给予不良行为注意,消退时要确保态度一致。
5、隔离:隔离是当儿童表现出不良行为进暂时将其从有强化物的环境中分隔开,严重者可用隔离室。
论述学前期多动症儿童的主要行为特征。
答案:
1.注意力集中障碍 2.精力过剩 3.行为冲动 4.情绪不稳定 5.学习困难 6.不良行为倾向 7.协调动作缺陷
试分析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a、言语与语言发展。语言是听力受损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受影响最严重的问题;听
力受损儿童语言障碍明显。
b、认知与思维有听觉障碍学生的思维发展迟滞,在很长时期内无法将感知和思维统一起来,感知活动缺少思维和语言的积极参与,很难利用间接经验,主要借助于个体直接经验,感性知识贫乏肤浅,零乱。
C、社会化发展:听力障碍儿童与教师,同伴的交往较少,容易对别人产生误解,猜疑等,易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退缩,自我封闭等。听力障碍儿童倾向于与同类儿童交往。
联系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实际,论述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答案:
社会环境的变化:
父母教育存在的问题:过度教育、期望值过高、幼儿园教育不当:观念落后,家园教育不一致
如何应用行为矫正方法矫正儿童不良行为。
答案:
① 代币制。需要建立一套奖励代币的办法和兑换逆强化物的机制。
② 模仿和示范是相对应的。要给儿童正确的示范,防止不正确的示范对儿童的行为产生错误的引导。③ 行为塑造法。④ 结合实际
论述代币制疗法的程序和原则
1、明确目标行为
2、代币的选择
3、选定支持强化物
4、确定要奖励的行为与支持强化物的兑换比例及方式
5、严格具体操作
论述多动症儿童的教育与干预
1、在家庭中人们进行学习或娱乐活动的形式,我们称作家庭娱乐方式
2、南北朝时的文学家、教育学家颜之推所著的家庭教育的名著《颜氏家训》
3、欧洲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用“问答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探求真理
4、表扬奖励是对孩子上进愿望和积极行为的一种正面强化,而批评惩罚则是一种反面强化
5、在农村家庭教育中最普遍运用的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有情感陶冶法、实践养成法、规范约束法、表扬奖励法和批评警示法
6、家庭教育运用书信对子女进行说服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有效的方式方法我国称之为诫子书
7、我国当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将教育先哲的“身教”升华到更高的理论层次,将“以身作则”概括为做父母的第一条原则
8、德国的儿科医生内特尔总结了他人的研究成果,结合临床研究经验,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独生子女研究的论著《独生子女及其教育》。指出了独生子女问题行为的原因,在于家庭的溺爱及独生子女本身的孤独
9、优婚的基本条件是:选择血统远,身体健康,个性协调,志趣相投的配偶
10、核心家庭是父母与未婚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它包含了两种最主要的家庭关系即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
11、以血缘关系及共同生活为基础,以抚养、教养、赡养为基本内容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称为亲子关系
12、家长的心理素质是影响子女身心发展的重要外部动因
13、家长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
14、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可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主张在学生的学习需要的条件下进行启发
15、良好的性格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同时又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条件
16、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17、受社会经、文化、科技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功能呈现弱公和强化的发展趋势
18、原始社会的家庭教育是以社会性、终身性为特征的教育
19、要做到优生就必须把住优婚、优孕、优娩几个重要环节 20、由祖父母、父母、子女三代人组建的家庭称主干家庭
21、优生是一门学问,1865年美国的人类学家法西斯戈尔登创立了优生学
22、家庭是社会文化的载,家庭教育的本质在于传播社会文化
23、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说“孩子的照管和教养将成为公众的事情,社会将同等关怀一切儿童,无论是婚生的和未婚生的”
24、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核心家庭的结构叫做联合家庭
25、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超常儿童的数量约占人口的3%左右
26、儿童的品行是内在动因和外部动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下产生和发展变化的
27、目前,我国独生子家庭教育较多的属于娇惯型和支配型
28、“教育孩子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放在他们眼前,一旦你把他们素质的人的榜样给他们看了,同时说明他们为什么漂亮或为什么陋,那种吸引或阻止他们去模仿的力量,是比任何能够给予他们的说都大。”这是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书有家教 名言
29、以血缘关系及共同生活为基础,以抚养、教养、赡养为基本内容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结合称作亲子关系 30、人的物质消费、精神文化及日常生活的活动方式称作家庭生活方式
31、残疾儿童儿“缺陷儿童”,如:弱智、盲、聋哑、严重的情绪障碍、肢体残缺等
32、我国历来重视和提高对子女实施早期家庭教育,而最早的教育始于胎教
33、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大多属于娇惯型和支配型
34、表扬激励是对孩子的上进愿望和积极行为的一种正面强化
35、从榜样发挥作用的机制来看,榜样是为儿童提供思想言行规范要求的物化模式
36、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是家庭情感教育中隐性内容,对子女身心健康发展明显的导向作用,并能产生罗森塔尔效应
37、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形式,是社会的细胞
38、家庭具有自身的自然属性,但是家庭和性质和特点主要受其社会属性所决定
39、家庭教育的一般特征表现在启蒙性、随机性、伦常性和全面性上 40、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是中国家庭教育领域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专著
二、选择
1、家庭品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情感教育
2、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文化程度和文化科学知识的素养是指文化素质
3、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父母、子女三代人组建的家庭称为主干家庭
4、影响子女发育的第一要素是家长身体的健康状况
5、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形式,同时它也是社会的细胞,我们将之称作家庭
6、家庭教育的目的,实质是指引家长的教育活动不离开总教育方向和目标
7、为了适应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及人才竞争的需求,独生子女教育观应解决好如下问题,包括教育目的、教育态度、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8、家庭成员的组合状况,即家庭中的代际结构和人口结构的统一组合形式称作家庭结构
9、在家庭教育中,认为树大自然直,父母的责任就是把子女养大,长大了自然就会有礼貌有知识,因而不注重对子女的教育,这是一种典型的自然发展观
10、在家庭的经济生活中,人们消费需要的各要素之间的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形成了一定的消费结构
11、家庭教育能产生一种使每一个成员能为某个具体目标而团结在一起,为实现目标而共同努力的功能,我们称之为聚合功能
12、保护子女的好奇心,激发想象力是父母对子女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13、对子女心理异常的早期发展和治疗,防止其发展,是家庭心理卫生保健工作的二级预防
14、教育方法为无原则的赞许肯定,或以慈爱的方式出现的限制的教育方式是保护主义型
15、对独生子女来说,来自各方的教育影响和要求力求一致,教育才能获得实效,这表明家庭教育措施的求一致
16、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核心家庭组成的家庭称为联合家庭
17、农村家庭教育追求周期短,受益面大,这反映了农村家庭教育的效益性
18、被后人称为“我国家庭教育理论发展史上一座丰碑”的是指《颜氏家训》
19、家庭教育中应该坚持对子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坚持在一般智力的基础上培养特殊人才的观念,这体现了家庭教育人才观 观念的变革 20、因离婚、死亡、遗弃、分居和其他原因而缺少配偶一方的家庭称为单亲家庭
21、现代社会对人口质量的高标准,对家庭教育提出了三优要求,即优生、优育和优教
22、家庭具有繁衍后代,养育子女的自然功能,也具有社会功能,其社会功能指经济功能、安全功能、教育功能和文化娱乐功能
23、在家庭教育中,表扬和激励与批评惩罚是长善救失的有效方法
24、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方法是指娇惯型、支配型、忽视型和专制型
25、家庭教育中的人生指导包括人生观指导、学习指导、职业指导和交友指导
26、家庭教育的目的不仅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还受时代的生产力、科技水平以及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制约
27、研究表明,家庭结构、父母情感、家长职业、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和家长本人的修养直接影响子女品德及个性发展
28、中国的家庭教育注重教子做人,这主要体现在勉子立德、戒子自立、教子孝亲、训子俭、爱而有教、强调以身作则重视环境熏陶
29、家庭教育的一般特征是其启蒙性、随机性、伦常性和全面性 30、判断事物是否符合个人认定的真理标准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指理智感
31、在家庭教育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教育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32、家庭教育具有灵活分散的特点,它分散于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这是家庭教育一般特征的随机性
33、家庭教育中可以利用亲子关系,充分发挥其感化作用,将会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这反映了伦常关系中感染性
34、“修身齐家冶国平天下”这句格言出自《大学》
35、家长重视指导子女学习人生,寓教与日常生活之中,注重躬行身教,这表明了家庭教育育人效应中的育德效应
36、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属于核心家庭家庭结构
37、家长的身体素质素质是影响子女发育的第一要素
38、认识到自己工作的光荣、崇高,有自豪感,这是家长业务素质中的敬业
39、家庭教育中,作为家长要注意调动子女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及创造性,引导自觉地努力,形成良好个性品质,这体现了家庭教育的启发诱导
A启发诱导B正确导向C理性施爱D要求适度
名词解释
1、家庭教育的方法:是为完成家庭教育的任务,所采用的具体手段,亦即家长对子女实施教育时所采取的各种影响方式的总和
2、家庭德育:主要是父母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是塑造儿童灵魂的重要环节
3、家庭生活方式:包括人们物质消费精神文化及日常生活的活动方式
4、亲子关系:是以血缘关系及共同生活为基础,以抚养、教养、赡养为基本内容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结合
5、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是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的,以培养社会需用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主要指父母)对个体(一般指儿童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作用
6、家庭结构:是家庭成员的组合状况,即家庭中代际结构和人口结构的统一组合形式
7、单亲家庭:因离异、死亡、遗弃、分居和其他原因而缺少配偶一方称为单亲家庭
8、消费方式: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物质的,精神文化的需要,消耗消费资料及劳务的活动方式
9、消费水平: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平均每人消费的生活资料的劳务的数量和种类,它反映人们物质和文化需要满足的程度
10、残疾儿童变称“缺陷儿童”障碍儿童,如弱智、肓、聋哑、严重的情绪障碍,肢体残废等
11、说服教育:是家庭教育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基本方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式对子女施以影响,提高他们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和思想认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行为规范的方法
12、核心家庭:是由父母与未婚子女两代组成的家庭,它包含了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
13、消费结构:在家庭的经济生活中,人们消费需要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形成了一定的消费结构
14、颜氏家训:南北朝学者颜之推所著的家庭教育的巨著,被后人称为“我国家庭教育理论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奠定了我国家庭教育的理论基础。
15、主干家庭:指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子女三代人组建的家庭
16、社会风气: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综合的反映,也是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综合表现 简答
一、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1、功能得到了强化,家庭教育将从单纯的依靠学校育人转变以学校为重点,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新格局
2、育人观得的转变,由以前的光宗耀祖的治家型,转变为“为国教子”的报国型育人观
3、出现新模式,家庭教育将从非科学状态转为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方法体系的科学领域
二、家庭结构对子女教育的影响来自哪些方面
1、家长教育目标导向是否一致,2、家庭成员关系是否协调,3、家庭精神状态是否振奋,情绪是否平和愉快,4、家庭的教育方式是否符合子女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三、独生子女的心理发展特点
1、独生子女的智力发展特点:研究指出,独生子女及多子女家庭中的头生儿比一般非独生子女的智商要高得多
2、独生子女的情绪特征:普遍表现为任性、爱激动、发脾气。独生子女主导情绪是乐观的,但是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活动受情绪支配
3、独生子女意志行为特征:普遍表现为有主见、不顺从、任性,难于自制、缺乏恒心、怯懦。
4、独生子女的性格特征:独生对他人不尊敬、不合群、不友爱、依赖性强、有攻击性行为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
四、中国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1、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消极影响方面与农村家庭教育正确导向的矛盾
2、农村家庭教育科学化的迫切要求同农村家长教育素质之间的矛盾
3、农村家庭经济生活的迅速改善同农村文化氛围落后的矛盾
4、农村中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现状同社会与家长期望之间的矛盾
五、沿海开放城市家庭教育环境的变化特征
1、核心家庭比例上升:核心家庭中的家长对子女的成长发展格外重视,对子女的期望更加殷切,他们肯于对子女增加教育投入,为新一代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2、家庭居室独门独户外:居室是家庭的外壳,是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的基本条件。
3、儿童活动空间在缩小:随着市政建设的发展,儿童室外活动空间也在缩小,儿童缺乏活动场地
4、对子女教育的经济投入在增加:经济关系在家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家长普遍关心子女的智力开发
5、家长的特殊结构和心态: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教育者,家长的素质对子女的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
6、离异家庭逐年上升:离异家庭中的子女缺乏经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和母爱或父爱,被焦虑、紧张、痛苦的情绪所困扰
我国沿海开放地区发达城市的家庭教育,受社会大背景的制约影响,家庭环境呈现出物质条件好,家长期望值高,家庭结构新的特点;同时,形成了物质环境与精神氛围的矛盾,家庭教育投入与产出,即家庭教育动机与效果的矛盾,家庭教育与学校和社会教育价值导向的矛盾等新问题
六、家庭教育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1、家庭教育的启蒙性
2、家庭教育的随机性
3、家庭教育的伦常性:感染性、权威性、针对性
4、家庭教育的全面性
七、社会改革对家庭教育的影响有哪些
1、家庭教育观念的变革: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生育观在社会变革中,逐步从家庭中心观念向为子女、为社会的观念转变
2、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改善了家庭教育的条件:丰富了家庭生活的内容,改善了家庭的文化氛围。家庭教育投入增加。家庭教育手段的多样化
3、改变了家庭教育的格局:小型化的趋势形成了家庭教育的新结构。生育观的变化有利于家庭成员素质的提高。民主平权的新观念,改善了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由封闭型转为开放型,促进了家庭成员个性的成分发展
八、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1、家庭环境,潜称默化。即家庭生活环境熏陶法,家长有意识的创设一个和谐、良好、优美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子女在其中受到潜称默化的影响
2、说服教育,循循善诱。说服教育是家庭教育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基本方法。包括谈话、讨论、书信。
3、躬行身教,标榜示范:从榜样发挥的作用来看,榜样是为儿童提供思想言行的规范要求的物化模式
4、实际锻炼,习惯养成:实际锻炼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家长应根据家庭教育的任务和不同年龄阶段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选择锻炼内容
5、奖励惩罚,长善救失:是家长对子女的优良品行或不良品行进行评价,予以肯定或否定,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一种方法
九、社会风气对家庭教育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1、良好的社会风气对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求知上进之风,求新、求异、求美之风,竞争求胜之风,求效益讲质量之风
2、不良的社会风气的消极影响:拜金之风,赌博之风,吃喝之风
十、家庭教育目的功能有哪些
家庭教育目的,实质是指引家长的教育活动不离开总的教育方向和目标
1、启动功能
2、导向功能
3、激励功能
4、聚合功能
十一、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
1、正确导向原则: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坚持以正确的价值观对子女的身心发展施加教育影响,使他们在正确引导下,朝社会与家庭期望的目标成长
2、理性施爱的原则: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但要以无私的亲情热爱子女,更需要情感与理智相结合,坚持科学的教育
3、启发诱导原则:在家庭教育中,作为家长要承认子女在学习成长中的主动地位和独立人格,注意调动他们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创造性,引导他们自觉地努力,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
4、要求适度的原则: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严格的要求才是认真有效的教育。但是要针对子女的发展实际,提出内容适当的教育要求
5、教育一致性原则:学校家庭一致;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目标要求一致
十二、家庭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
1、促进儿童理智感的发展
2、促进子女道德感的形成与发展
3、促进儿童美感的发展
4、促进儿童实践感的发展
十三、家长教育行为的主要类型 从三维角度来分将家长教育行为分为八类:
1、保护型
2、溺爱型
3、权威型
4、理智型
5、期待型
6、严厉型
7、严格型
8、忽视型
十四、家庭美育的任务
1、培养孩子的审美感受力
2、培养子女鉴赏美的能力
3、培养子女健康的审美情趣
4、培养子女的创造美感
5、培养子女的正确的审美观
6、培养子女主动表达美的能力和积极创造美的能力
十五、农村家庭教育改革的重点
1、农村家庭教育的正确导向,家长对子女的期望目标,体现 了家长的价值观及对子女教育导向
2、将农村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纳入科学化轨道
优生和胎教,农村家庭的早期教育,学龄初期儿童的教育内容,帮助少过危险期
十六、简述中国家庭教育传统的精华与消极影响 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
1、重视家庭教育
2、提倡早期教育
3、注意教子做人
4、爱而有教
5、强调以身作则
消极影响
1、家长本位的亲子关系
2、禁锢保守的养育方式
3、利已的教育观念
十七、家长的哪些素质与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1、家长的身体素质:家长身体的健康状况是影响子女发育的第一要素
2、家长的心理素质:家长的心理素制裁是影响子女身心发展的重要外部动因
3、家长的文化素质:家长的文化素质与家庭教育质量有直接关系
4、家长的品德素质:家长的品德素质是个人思想、政治、道德规范的综合反映,是决定子女品德面貌的基础
十八、制约家庭教育目的的因素有哪些
家庭教育目的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或家庭教育专家的教育思想,在培养子女怎样做人的问题上的集中表现。
1、家庭教育目的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家庭教育目的随着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而变革,它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相适应
2、家庭教育目的受代表该时代特征的生产力、生产水平主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3、家庭教育目的受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论述题
试述家庭教育中运用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的具体要求
1、明确目的,立足教育
2、公正合理,恰当适度
3、及时强化,讲求实效
4、保持一致,形成合力
5、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6、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7、慎用惩罚,禁施体罚
试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论述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科学
独生子女的弱点主要归因于家庭教育,而教育的成功与失败皆源于家长的教育观。足以导致独生子女形成特殊心态及弱点的错误观念主要如下:
1、独生子女中心的教育观
2、近期效应的教育观
3、不切实际的期望观
观念的变革,是实现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科学化的前提。为了适应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及人才竞争的需求,独生子女教育观应该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
1、教育目的
2、教育态度
3、教育方式
4、教育内容
5、教育方法
要做好改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巨大工程,必须从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采取全方位的改革对策
1、全社会都来关心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2、树立科学育人,以法治教的观念
3、大力开展推广“三优”的科学普及活动
论述我国家庭教育在生儿育女观念上的变化
我国家庭教育在生儿育女观念上有以下四点变化
1、从养子防老、传宗接代的旧思想向为国教子、家庭幸福的观念转化
2、从只养不教向教养结合转化
3、从重智轻德向全面发展转化
4、教育教育方法由专制型的民主型转化
我国家庭教育的具体任务 有如下四个方面的任务
1、家庭德育任务
培养儿童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的道德感情 培养子女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
2、家庭智育任务
传授有关自然、社会的基本知识,并引导子女将知识发展为技能技巧 开发子女的智力
培养子女的非智力因素 寓德育于智育之中
学龄前儿童主要是传授周围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初肯知识 子女入学后,父母主要是协助学校智育
3、家庭体育任务
保证子女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各器官机能的充分发展 培养子女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和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寓美育于体育之中,发展子女健美的体格和优美的姿态
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和利用居处地理环境条件,开展游戏、体操、球类等体育活动,以促进子女的身体健康
4、家庭美育任务
培养孩子的审美感受力 培养子女鉴赏美的能力 培养子女健康的审美情趣 培养子女的创造美感 培养子女的正确的审美观
培养子女主动表达美的能力和积极创造美的能力
案例分析题
1、天津市河西区调查了312人,其中离异父母一方付子女抚养费300~500元占26.9%,500~800元的占27.5%,根本不给抚养费的占25%,有的则是离异时一次性付抚养费了事,单亲家庭中父或母承受了比正常家庭更大的生活压力,有的无暇关注孩子的教育和发展,请根据提供的数据,分析单亲家庭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单亲家庭造成社会适应不良,学校学习适应不良者居多
一、在生活方面,单亲家庭经济收入少,往往形成家庭生活的困难,生活水平下降。造成对子女无办抚养。
二、在家庭教育方面,单亲家庭的父或母,因精力、体力、经济、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教育子女方面困难重重。单亲家庭的子女教育不足和失误形成的行为品德方面的问题远远超过完整家庭
三、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发展多有不健康现象
2调查情况表明:小学儿童与母亲相处时间约2小时,比父亲相处多30%时间;中学生与母亲相处时间多于父亲50%。由此可见,农村的母亲比父亲对子女潜移默化影响更大些,但是母亲的文化素质普遍低于父亲。请根据农村家庭教育科学化的要求与农村家长素质的现实状况来分析该案例
第一、将农村家庭教育和方法和内容纳入科学化轨道,提倡科学育人的方法。
第二、农村家庭的家长文化层次不高,教育素质又很低,特别是母亲的文化素质不高。家庭教育中,致使农村的家庭教育功能得不到正常的发挥。要提高警惕母亲的各项素质才能承担家庭教育的重任。
3、近年来,社会上吃喝之风愈演愈烈,对青少年学生影响很大。沈阳市统计局在对311名12岁儿童调查中发现,180名儿童曾经饮过酒,占60%。请根据提供的数据,分析社会会风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良好的社会风气对家庭教育有积极影响 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家庭教育有消极影响
近年来,社会上吃喝之风愈演愈烈,对青少年学生影响很大。社会上利用公款吃喝,家庭中借各种名目大吃大喝,不少子女直接参与这种活动。一些学生也借机请客吃饭,饮酒作乐。吃喝之风同一切不良风气一样,腐蚀儿童身心
4、根据广州市0~6岁11548名儿童单纯性肥胖与营养不良现状调查显示:由于生活水平提高,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优越,过于娇生惯养,偏食和过于精细,使幼儿中单纯性肥胖与营养不良者日益增多,其中单纯性肥胖占17.35%,重度肥胖占0.93%。养和教是家庭教育两个重要的职能,请根据上述数据,对儿童的教养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对儿童重养轻教,只要孩子吃好喝好不管教得好不好!儿童正处于学习语言、养成好习惯的最佳期,家长加强对子女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儿童的成长是很必要的。
家庭教育学(名词解析与案例分析)家庭教育的方法:146页
家庭生活方式75
亲子关系81
家庭德育
家庭结构70
单亲家庭73 消费水平75
残疾儿童287
说服教育160
核心家庭
消费结构76
主干家庭
社会风气 家庭教育
案例分析::: 单亲家庭(天津市)
P73 家长素质
P260 重养教
P237 吃喝之风
陈小珩
主编
一、编写思路: 《美术基础》课是为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提供的专业限选课,是培养幼儿教师素质教育必备的通识系列教育。
为加强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的程课建设,我们计划编写了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的《美术基础》教材。根据幼儿师范本科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教材共分为第一册——《造型与欣赏》和第二册——《设计与应用》两册,同时对编写形式和风格进行了新的尝试,对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作了部分调整,强调美术教学的基础性、实效性和针对性,力求做到融科学性、知识性、通俗性、趣味性于一体,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增长美术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为爱好美术的幼儿园教师提供业余自学的教材。
本套教材以美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练习为主线,图文并茂,重点加强未来幼儿教师职前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
第一册《造型与鉴赏》分四章,第一章 走进美术——美术常识,其中包括美术的概念、美术造型语言、美术组织原理;第二章 巧用黑白——素描基础,其中包括素描的基本知识、线条造型、明暗造型、简笔画;第三章 感受色彩——色彩基础,其中包括色彩的形成与基本要素、色彩的调配与应用、装饰色彩的运用;第四章 对比观照——中外美术欣赏,其中包括儿童美术欣赏、绘画欣赏、雕塑欣赏、雕塑欣赏、设计欣赏。该册通过介绍美术常识和基础理论知识,结合以对比形式鉴赏中外美术作品,重在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第二册《设计与应用》,第一章 美的创意——平面设计,其中包括基础图案与美术字、幼儿园板报设计与制作、招贴画设计与制作、教学挂图的设计与绘制;第二章 动手的智慧——手工制作,其中包括纸工粘贴画、版画、贺卡设计与制作、泥工、综合材料;第三章 让环境更美——综合应用,其中包括面具与头饰、节日装饰制作、幼儿园环境布置、幼儿园舞台美术。通过设计与实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适应幼儿园的教学实践工作。
二、编写人员组成:
本套由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实验基地美术特级教师程明太、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陈小珩担任主编,教材采用集体合作的方式进行编写,各章从全国范围选择有教学和编写经验的教师分工撰写,融合各学校的强项和专业特点。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将并参照近几年全国各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教学特点和经验,注意吸取有关教材的优点、长处和广大教师学生的意见与要求进行编写。本着“实用”,即与现实幼儿园工作密切相关;“超前”,即在十年之后不落伍的理念进行。
三、编写目录介绍:
第一册——《造型与欣赏》
第一章 走进美术——美术常识
第一节 美术的概念
一、基本概念
(一)美术的概念
(二)美术的基本特性
二、美术的分类
(一)绘画
(二)雕塑
(三)摄影
(四)书法与篆刻
(五)工艺美术
(六)建筑艺术
三、美术的功能
(一)美术的认识功能
(二)美术的审美功能
(三)美术的教育功能 思考题: 第二节 美术造型语言
一、线条与形状
二、形体与空间
三、色彩与明暗 思考题: 第三节 美术组织原理
一、均衡与和谐
二、统一与对比
三、节奏与重复
四、比例与透视
五、构图的运用 思考题:
第二章 巧用黑白——素描基础
第一节 素描的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素描
(一)素描的不同类型
(二)素描的观察方法
二、素描工具的性能与使用方法
(一)素描常用的工具与材料
(二)素描工具的使用方法 第二节 线条造型
一、线条与造型
(一)线条的来源
(二)以线造型的中国画
(三)西方绘画中的线
二、生活与速写
(一)现实中的线
(二)生活中的线——速写的表现方法
三、线的造型——结构素描
(一)结构——对形体的认识
(二)线在素描中的特点
(三)石膏几何体结构素描的写生方法 思考题: 第三节 明暗造型
一、光与明暗
(一)光与明暗变化的规律
(二)光对明暗形成的影响
(三)对明暗的观察与理解
二、明暗素描的基本要素
(一)三大面
(二)五大调
三、明暗的表现方法
(一)整体与局部的原则
(二)虚实与空间的处理
(三)石膏几何体明暗素描的写生方法 思考题: 第四节 简笔画
一、简笔画概述
(一)什么是简笔画
(二)简笔画的特点
二、简笔画的造型原则
(一)简笔画的构成元素
(二)简笔画的造型
(三)简笔画与幼儿园教学
三、简笔画的表现技法
(一)人物简笔画的表现方法
(二)动物简笔画的表现方法
(三)植物简笔画的表现方法
(四)生活中的景物简笔画表现方法 思考题:
第三章 感受色彩——色彩基础
第一节 色彩的形成与基本要素
一、色彩的形成(一)光与色
(二)光色与绘画色彩
二、色彩的心理与情感(一)色彩的心理感受(二)色彩的情感表达
三、色彩的要素与色性(一)色彩的要素(二)色彩的色性 思考题:
第二节 色彩的调配与应用
一、画面与色调
(一)色调的形成(色彩之间的关系)(二)色调对画面的影响
二、同类色的运用(一)同类色与类似色(二)同类色中的微妙对比
三、对比色的运用
(一)从色块面积看对比色(二)从整体色调看对比色
四、色彩调配的规律
(一)水彩画及其调配(薄画法)(二)水粉画及其调配(厚画与薄画)(三)其他调色法(点彩法、综合法)这些在教学中只能放在某个画种里使用,比如水粉画。所以我还是认为应该列出象“
(一)均衡——色彩的变化,(二)主调——色彩的和谐”这样规律性的技法理论来谈。
思考题:
第三节 装饰色彩的运用
一、装饰色彩的调和规律
(一)装饰色彩的特点
(二)装饰色彩的调色方法
二、装饰画
(一)夸张变形——装饰画的表现特点
(二)平面造型——装饰画的形式美
(三)装饰画的表现方法
三、儿童卡通画
(一)卡通形象的造型特点
(二)儿童卡通画的表现形式 思考题:
第四章 对比观照——中外美术欣赏
第一节 儿童美术欣赏
一、审美新天地——童心里的世界(一)儿童的视角(二)涂鸦类作品(三)想象类作品(四)制作类作品
二、大师学儿童——反朴与归真(一)追求童趣的稚拙(二)追求童眼的率真(三)追求童心的梦想 第二节 绘画欣赏
一、在形与神中探索——中外人物画(一)造型的异同(二)材料与技法(三)具象与抽象
二、在细节中表达——静物与花鸟(一)选择的眼光(二)各异的表现
三、在自然中寄托——风景与山水(一)取景与构图(二)写实与写意 第三节 雕塑欣赏
一、雕刻历史画卷——线刻与浮雕(一)画像石讲述中国的故事(二)亚述帝国的历史画卷(三)写在石柱上的罗马历史
二、力量与美的创造——英雄与美神(一)秦汉雕像的威武美(二)希腊雕像的自然美(三)米开朗基罗的力量美(四)罗丹的沉思之美
三、走向极端的创造——写实与抽象
(一)亦真亦幻(二)另一种语言
四、艺术与环境的互动——环境雕塑(一)为雕塑安家(二)与环境共生 第四节 建筑欣赏
一、信仰的力量——神庙与教堂(一)古典的神庙(二)中世纪的教堂(三)中国神庙与佛塔
二、权力的凝固——皇宫与陵墓(一)古代皇朝宫殿(二)埃及与印度陵墓(三)中国皇帝的陵墓
三、都市的文明——城市公共建筑(一)纪念性建筑(二)娱乐性建筑(三)现代与后现代建筑
四、生活的更美——独具特色的民居(一)洞穴与竹楼(二)四合院与土楼(三)自然与风水
五、自然的造化——中西园林的特色(一)人工雕琢的西方园林(二)顺应自然的中国园林 第五节 设计欣赏
一、匠心独运的创举——中外陶瓷(一)人类第一声呐喊
(二)走向精制与精美
二、节古代科技的巅峰——中外工艺美术(一)材料与工艺
(二)实用与美观(青铜艺术,匠心独运)
三、现代生活的标志——各类设计(一)视觉传达(二)产品设计(三)环境艺术设计
第二册——《设计与应用》
第一章 美的创意——平面设计
第一节 基础图案与美术字
一、基础图案
(一)图案的概念
(二)图案的形式美
(三)图案的构成形式
二、美术字
(一)美术字的特点
(二)美术字的美化规律
(三)美术字的种类 思考题:
第二节 幼儿园板报设计与制作
一、幼儿园板报设计的概述
(一)幼儿园板报设计的定义与形式
(二)幼儿园板报设计的色彩要求
(三)幼儿园板报设计的文字与图片
二、幼儿园板报设计的制作
(一)墙报与黑板报
(二)儿童作业栏 思考题:
第三节 招贴画设计与制作
一、招贴画的概述
(一)招贴画的种类与特点
(二)招贴画的构成要素
二、招贴画的设计要求
(一)主题明确
(二)强烈的艺术效果
三、广告与海报的设计与制作
(一)商业广告的设计
(二)校园海报的设计 思考题:
第四节 教学挂图的设计与绘制
一、教学挂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一)教学挂图与幼儿教学内容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挂图对提高幼儿想象力的促进作用
二、幼儿园教学挂图的制作
(一)教学挂图的形式
(二)教学挂图的制作要求 思考题:
第二章 动手的智慧——手工制作
第一节 纸工
一、折叠纸
(一)折纸概述
(二)折纸步骤与基本折法
二、剪纸与刻纸
(一)剪纸与刻纸的特点与种类
(二)剪纸与刻纸的制作技法
(三)剪纸与刻纸的收藏 思考题: 第二节 粘贴画
一、纸贴画
(一)纸贴画的类别与表现
(二)纸贴画的制作与应用
二、布贴画
(一)布贴画的类别与特点
(二)布贴画的表现与制作
三、树叶贴(其他材料贴)画
(一)树叶贴画概述
(二)树叶贴画的制作 思考题: 第三节 版画
一、纸版画
(一)纸版画的特点和种类
(二)纸版画的表现技巧
(三)纸版画的制作步骤
二、实物版画
(一)实物版画的特点
(二)实物版画的制作方法 思考题:
第四节 贺卡设计与制作
一、贺卡设计的种类
(一)贺卡的种类及其特点
(二)贺卡的设计要求
二、贺卡的制作
(一)贺年卡的制作技法
(二)其他节日卡的制作技法 思考题: 第五节 泥工
一、泥塑造型的种类及特点
(一)传统泥塑的特点与方法(民间彩塑、面人)(二)现代彩泥的特点与方法(软陶、超轻彩泥)(三)泥塑与综合材料相结合的方法
二、泥塑的基本造型方法(一)泥条盘筑造型(二)泥板卷曲造型(三)捏塑造型(四)运用综合材料 思考题: 第六节 综合材料
一、原生材料手工
(一)原生材料的概述(石头、木头、羽毛、贝壳等)
(二)原生材料手工的制作
二、成品材料手工
(一)成品材料手工的材料选用(碎布、棉花、旧绒线、旧挂历、旧包装盒等)
(二)成品材料手工的制作方法
三、布饰品制作
(一)布饰品的种类
(二)布饰品的制作要求
(三)布饰品的基本制作技巧 思考题:
第三章 让环境更美——综合应用
第一节 面具与头饰
一、面具制作(综合材料)
(一)面具制作的特点
(二)面具制作的方法
二、头饰制作(综合材料)
(一)头饰制作材料的选择
(二)动物头饰的制作 思考题: 第二节 节日装饰制作
一、纸彩的制作
(一)大红花的制作
(二)折纸花灯的制作
二、节日拉花的制作
(一)彩链的制作
(二)拉花彩球的制作
三、灯笼的制作
(一)纸质彩灯的制作
(二)小花灯的制作 思考题:
第三节 幼儿园环境布置
一、幼儿园环境布置概述
(一)幼儿园环境布置的原则
(二)幼儿园环境布置的设计思路
(三)幼儿园环境布置的具体制作步骤
二、幼儿园室内环境的布置
(一)活动室的布置
(二)幼儿寝室的布置
三、幼儿园室外环境的布置
(一)走廊空间环境的布置
(二)楼梯空间环境的布置 思考题:
第四节 幼儿园舞台美术
一、幼儿园舞台布景
(一)节日、庆典舞台布置
(二)专题性舞台布置
(三)童话剧舞台布置
二、幼儿园舞台化妆
(一)化妆的步骤与方法
(二)化妆造型的设计
(三)卸妆的方法 思考题:
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内涵
1.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概念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 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 (其中主要是父母) 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外学者针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从不同层面提出了多种观点, 主要有:“是实施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是指在家庭中对学前儿童实施的非正规教育。学前家庭教育一般是由儿童的家长——如法定监护人、养护人或其亲属承担”;“父母或家庭里的其他年长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有意或无意地对儿童施行的教育和影响”;“虽称之为‘教育’, 但并不是要‘教’什么之类特地有所准备的教育。而是亲子、兄弟姐妹之间在感情的‘自然流露’中所进行的教育。而且, 只是亲子、兄弟姐妹之间感情的‘自然流露’才是真正的婴幼儿教育”等。可见,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父母和孩子的双向活动, 实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法往往以父母为“发起者”、“控制者”, 父母要采用一定的家庭教育方法作用于孩子身上, 孩子为家庭教育方法的“接受者”、“生效者”, 接受来自父母的家庭教育方法, 调整自己的非期望行为, 达到父母的教育要求。
2.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
第一, 生活与娱乐相结合的原则。学前儿童的生活不能独立, 需要成人的照顾, 孩子的任务就是成长和玩, 必须从孩子的天性出发, 寓教于生活、寓教于娱乐, 让学前儿童在生活和娱乐中去感受情感上的需要, 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文明礼貌, 培养良好道德, 利用娱乐, 在玩中教、在玩中学。同时, 生活和娱乐相结合的原则, 并不要求家长花费专门的时间和精力, 只需在平时的生活中做个有心人, 举手投足间施加礼仪礼节等社会生活常识的内容, 在生活和娱乐中处处实施教育, 言传身教, 使孩子受益终生。
第二, 情感与理智相结合的原则。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 家长不但要以无私的亲情热爱子女, 更需要情感与理智相结合。一方面要理性施爱, 家长不仅要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而且要有正确的儿童观, 既要看到儿童身心不成熟、幼稚的一面, 又要看到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巨大的潜能, 要根据正确的教育目标, 严格要求孩子。另一方面要要求适度, 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 严格的要求才是有效的教育, 但严格要求不等于过于苛刻、过度、不合理的要求, 而是从教育目的出发, 根据孩子的发展实际, 提出适当要求。
第三, 个性和共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 存在着全面发展和发展特长的矛盾, 也即是孩子个性与共性的发展矛盾。如何处理好这对矛盾, 做到两者间的辩证统一, 是每位学前家长必须认真对待并妥善解决的大问题。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进行的教育, 应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并在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创造条件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使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也就是说, 一方面要全面关心孩子, 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多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因材施教, 培养孩子的特长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子女健康成长。
第四, 统一和灵活相结合的原则。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 父母要相互配合, 共同分析孩子的情况, 共同研究对孩子的要求和教育方法, 努力做到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要求一致, 整个教育过程的要求前后一致, 并持之以恒、始终如一, 避免孩子形成两面行为。当然, 在一段时间内, 在某一具体的教育问题上对待孩子必须宽严始终一致, 只是在方式方法上需灵活掌握。
二当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家庭教育观念有误区
第一, 及早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在现代社会, 生活节奏非常快, 当每一位家长适应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方式, 往往都会把自己的适应夹杂到孩子身上。“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进园就要双语制”等一系列的教育口号回响在每一位家长的耳边, 导致在孩子年龄刚过2岁家长就会给报这样那样的特色班, 逼着孩子学习钢琴, 学习绘画, 甚至在效仿“玖月奇迹”让孩子从小学习“双排键”。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完全能够理解, 可是这样的做法往往给孩子施加了更多的压力, 有可能磨灭了孩子本来的天性, 犹如剪去了孩子天使般的翅膀。
第二, 对幼儿的日常生活太过管制。幼儿一出生就是个个体, 他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及适应能力, 可是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日常行为过度管制, 如不管孩子做什么事情、玩什么玩具都要经过自己的同意, 凡是有一点不合自己的心意, 就会大声斥责, 家长也许没有意识到, 这样的斥责及管制, 只会让幼儿顺从和依赖。孩子是上天赐予的, 他是独立的, 家长往往就把自己没有学习到, 自己感到遗憾的事情, 寄托到孩子身上, 没有给孩子独立的空间去锻炼自己。
第三, 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每一位家长对子女都有较高的期望。很多家长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3岁要会读报纸, 说英语等。有些家长在对孩子的艺术方面远远超过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在孩子一出生就给设计好了长久的道路。要上有名的幼儿园, 甚至孩子的小学, 初中高中都已设计好。但是家长不知道, 在这样紧张的安排下孩子享受不到童年的快乐。如果家长要给孩子设定这样的安排, 那结果只能是揠苗助长。
2. 家长教养方式有偏差
第一, 过度轻视孩子的权利。孩子在一出生时是一个自然人, 他没有受到过任何教育, 也没有接触到任何事物, 但是他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 他们享有人的各种权利。可是在成人的眼里, 他们是弱小的, 什么都不知道的, 他们必须服从和顺从家长。例如:在孩子吃饭时给孩子要带围兜;玩的时候时常提醒不要弄脏衣服;玩玩具的时候不要把玩具弄坏等, 在其他人看来这就是爱孩子, 可是, 往往这样的做法是大人在爱自己, 并没有为孩子着想。
第二, 家庭教育的方式不统一。每一个年轻家庭在面对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都有着不同的烦恼, 家长为了能够安心工作, 把孩子交给老人照顾, 可是殊不知, 老人对待孩子那是“隔辈亲”, 宠爱有加, 如每次孩子玩的时候头碰到了桌子, 老人举手就打桌子, 嘴里还说着“桌子怎么这么坏”等语言, 这样时间长久下去就会给幼儿造成所有的错都不是自己的, 自己的一切都是对的。除老人对待孩子有这样的问题以外, 孩子的家长双方有时也会存在意见不一, 有时就因为教育孩子上会发生“二人大战”。家长的不一致会给孩子造成任性等毛病, 也会影响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三, 家长溺爱子女。俗话说孩子没有惯坏的, 只有溺爱坏的, 对于独生子女的家庭来说对孩子百依百顺, 这都不奇怪, 但是家长这样的娇惯很容易造成孩子任性、骄横、不讲理的习惯。法国教育家卢梭反对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 他曾经这样告诫年轻的父母:“你们知道造成你们儿童不幸最可靠的方法是什么吗?那就是他要什么便给他什么。”还说:“习惯一切事物都屈从于自己的童年, 一旦投身社会, 到处遇到的尽是违逆自己意思的事情, 从前以为世界上的事可以从心所欲, 现在这个世界竟沉重地压倒自己。”
三改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建议
1. 给孩子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
一个孩子教养主要看家庭的结构、家庭气氛、家庭环境等, 所以一个愉快的家庭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尤其是家长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 这样孩子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就不会受到自己情绪的影响, 所以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要给他更多的父爱和母爱, 不能娇惯孩子。
2. 注重孩子的综合发展
在培养孩子方面, 家长要多注重孩子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不能太过偏执, 在孩子的观察能力、注意力、记忆力等方面, 虽然不采取专门的方式方法也要在生活中给予引导。幼儿的教育不仅是家庭上的教育, 也包括幼儿园教育、社会教育。幼儿园的教育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教育, 在幼儿教育上占很大的优势, 所以家园合作, 能让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 取得最有效的教育效果。
3. 要多和孩子相处, 家长之间多沟通
生活节奏快, 家长不要把更多的时间都放在工作上, 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培养, 即使周末放假, 也是一味地打开电视, 让孩子看动画片, 玩游戏。总之孩子不添麻烦就好, 这是极大的错误, 在孩子的发展道路上家长和孩子的交流是加深感情最有效的方法, 家长要多陪孩子, 做一些亲子游戏, 用言语相互交流, 去倾听孩子的真正需要, 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 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理智地对待孩子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正如奎宁一样, 正如食物一样, 爱要求有一定分量。”从这句话看出, 给予孩子的爱要理智, 爱和严要相辅相成。
四结束语
学前儿童教育是现代父母普遍重视的教育。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主动与幼儿园、社会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多方面的教育资源, 不断弥补教育中的不足。而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现代大教育观, 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加强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和重新认识。同时, 要了解、熟悉、掌握孩子的变化、成长规律, 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让幼儿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充分结合, 共同为孩子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 让学前儿童真正能够无忧无虑地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关键词:儿童;学前教育
一、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1、正确的学前教育能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质。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生活环境和与社会人的互动中,婴幼儿形成和发展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了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正确的学前教育能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正确的学前教育能让孩子更好的融入社会。正确的学前教育不仅是让孩子生活在理想的国度――诚信善良、公平公正,交给他们世界上一切的美德,同时,也要在理想国度中铺设一条通往现实的羊肠小道,让他们不至于与现实社会脱轨。明白一些社会的残忍和黑暗、明白善意谎言的重要性,让孩子自己去体会、去感悟,能让孩子在将来更好的踏入社会,而不是被社会打击得措手不及。
3、正确的学前教育能促使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正确引导可能成就一个孩子,一个国家的父母对孩子的正确引导就可能成就一个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只能顶着巨大的压力跟随时代的脚步,无暇顾及心理及道德方面的建设,偶尔的一瞥却看到了美德的流失,道德的沦丧,所以,信心没有了,自怨自艾了,随波逐流了,社会文明不见了,但团结起来力量大,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绝大部分人都能推己及人了,乐于助人了,诚实守信了,整个社会文明便会慢慢复苏了。
二、我国学前教育现状分析
1、家庭方面。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接触时间最长的地方。亲人的言行举止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长辈对待孩子的态度也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在生活的压力下,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了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来带,很大一部分小孩养成了骄纵的性格、不良的生活习惯、不正确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与父母的相处时间太短,使一部分年幼的孩子产生了心理阴影,造成了日后的冷漠、脆弱以及叛逆。
2、学校教育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普及程度逐步提高。但总体上看,学前教育仍是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短缺、投入不足,师资队伍不健全,教育方式不科学,体制机制不完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入园难”问题突出。
3、做好学前教育的措施。
(1)从大的方面说,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决定了国家经济的发展方向,一个国家的教育政策则影响着千千万万幼儿的人生。①结合中国国情,借助国外的先进学前教育研究成果、科学的学前教育方向和方式着重培养更多的优秀幼师,重视提高幼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同时,也可尽力改善幼师的薪金福利问题。②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加大政府投入,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安全、适用的幼儿园。③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中央财政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和学前双语教育。地方政府要加大投入,重点支持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学前教育。规范学前教育经费的使用和管理。④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健全学前教育教研指导网络。要把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加强对幼儿园玩教具、幼儿图书的配备与指导,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研究制定幼儿园教师指导用书审定办法。
(2)从小的方面说,家庭也应该承担起抚养和教育小孩的责任。①正确地组织和指导游戏活动,从游戏中发展幼儿的聪明才智。游戏是幼儿最主要的学习活动,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方式。幼儿由于知识经验少,独立活动的能力较弱,因此在游戏时尽可能加以引导,给予积极的协助。②要循循善诱,启发幼儿求知、探索的精神。幼儿的知识经验缺乏,智能正在发展,当他们接触到复杂的社会和自然现象时,处处感到新鲜、好奇、疑惑。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头脑中藏有许许多多的“为什么”,这是智慧的火、创造力的萌芽。父母要把握这大好的时机,循循善诱,启发其进一步探索的动机,以培养出积极主动的学习意愿。③编述故事,用故事来扩大幼儿的知识领域。一般来说,故事有内容、有情节,形象生动,幼儿都非常喜欢,也容易接受。好的故事不但能扩大幼儿的知识领域,而且能使幼儿的智力得到更好的发展。父母在讲述故事时,应考虑到幼儿身心的特点,将一般知识融入故事中。讲述时,要有感情,把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等情绪表现出来,反映在脸上;语言要明白生动、通俗,避免用成人的语言;另外在故事中可以穿插一些问题来启发幼儿的思考,有时也可用亲子故事接力的方式。④开拓幼儿生活领域,培养广泛兴趣。经常带孩子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中的种种事物,让孩子有机会到处游览。如去博物馆、科学馆、动物园、公园、名胜古迹等处,让孩子体会世界之大、事物之多,从而增长见闻,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在参观前后利用机会和孩子讨论,搜集、整理资料,这都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复习纲要】推荐阅读: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法06-04
学前儿童特殊教育10-04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答案05-27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题目07-07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辅导07-08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10-04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06-13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考试题06-05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作业答案(Y)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