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电动机 教案(通用10篇)
发动机标准怠速转速为770±50r/min,若怀疑发动机怠速转速不正常则:应按照HONDA检测仪的操作步骤调节发动机怠速转速,否则按以下步骤进行发动机怠速的检查和调整。
(1)保持IAC阀插头处于连接状态并确认MIL未亮,同时点火正时、火花塞、空滤和PVC系统均正常;
(2)拆下EVAP排放控制电磁阀的2针脚插头;
(3)连接转速表;
(4)起动发动机,在空负荷下使发动机在3000r/min转速下运转直到散热器风扇转动为止,然后怠速运转发动机;
(5)确定前照灯、鼓风机风扇、后窗除霜器、散热器风扇和空调器均不工作,此时发动机怠速运转应为标准值,否则应予更换;
(6)调整时,可顺时针(降低怠速)或逆时针(提高怠速)转动怠速调整螺钉1/4但不得超过1/4圈;
(7)调整后,再次检查发动机怠速,若仍超过标准值,可再次转动怠速调整螺钉1/4圈,然后将加热器风扇开关置于高位,打开空调器,怠速运转发动机1min;
(8)关闭空调器,进一步检查怠速转速是否正常,若仍不正常,则按前述内容进行故障分析;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8页至第131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在现实情境中,经历画图的数学活动过程,理解并掌握直线的性质,•能用几何语言描述直线性质.
(2)会用字母表示直线、射线、线段,会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现实情境中,进行抽象的数学思考,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2)经历画图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通过实验获得数学猜想,得到直线性质的过程.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理解并掌握直线性质,•会用字母表示图形和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 2.难点: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
3.关键:理解画图语言,建立图形与语言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
一把直尺、木工墨盒.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墨盒,请一个同学演示使用墨盒弹出一条直线的过程. 2.提出问题:为什么这样拉出线是直的?其关键是什么?
二、新授
学生活动:学生经过小组交流后,总结出结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其关键在于先固定墨盒中墨线上两个点.
教师活动:参与学生活动,并请学生思考:这个现象符合数学上的什么原理? 1.探究直线性质.
学生活动:完成课本第128页探究课题,学生动手按要求画图,•并进行小组交流,总结出课题结论.
教师活动:巡视小组活动情况,并给出课题:板书直线、射线、线段,直线的性质. 2.寻找生活中直线性质应用的例子.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应用的直线的性质?
学生回答(只要答案合理,教师都给以肯定的评价). 3.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29页有关内容.
教师活动:讲解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1)直线L经过A、B、C三点,点C在点A与点B之间;
(2)两条直线m与n相交于点P;
(3)线段a、b相交于点O,与线段c分别交于点P、Q. 7.探索规律:
(1)若直线L上有2个点,则射线有_____条,线段有______条;
(2)若直线L上有3个点,则射线有_____条,线段有______条;
(3)若直线L上有4个点,则射线有_____条,线段有______条;
(4)若直线L上有n个点,则射线有_____条,线段有______条.
答案:
一、1.2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上 外 3.AB CD O CD EF 4.3 AB、•AC、BC 6.射线AF,射线AD,射线BF,射线BD,射线CF,射线CD
二、5.B
三、6.略 7.(1)4 1(2)6 3(3)8 6(4)2n
1.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以及生活积累理解诗句的意思。3.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教学难点
感悟诗的意境,理解“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所表达的思 想感情。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从小学一年级或者更早的时候,同学们就已经开始接触古 诗,通过或读或背的形式,相信同学们也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那现在有 没有同学愿意来背诵你所知道的其中一首古诗了?生背诵已学过的古诗。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古诗二首里的第一首古诗《乐游源》。2.播放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新授
(一)作者简介
李商隐,唐代诗人。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主要作品有《锦瑟》《夜雨寄北》《无题》等。名言佳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意 1.要求学生至少读四遍。前两次读准字音,看注释了解诗意,了解全文内容。后两次带着感情去读,注意其中的停顿。
2.老师指点朗读,纠正其中的错误,指出重点掌握的字词。
3.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读准读通。
读准字音:适()
驱()昏()
4.指名读,纠正字音。
5.默读古诗,结合课文里的解释,掌握字词,理解诗意。
(1)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夕阳:
好:
近:
黄昏:
(2)图文结合,谈谈你对整首诗的理解?
(三)品读感悟
1.知诗人心
齐读诗的第一、二句,思考:
(1)诗人何时驱车登古原?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2)指导朗读第一、二句,体会诗人郁闷压抑的心情。
2.感诗景美。
(1)介绍乐游原:汉渲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古原,全城风光尽收眼底。
(2)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闭目想象画面:夕阳把它的金辉铺洒下来,这时的乐游原是怎样的美景呢?远望繁华的都市长安又是什么模样?(学 生自由想象并表达)
3.悟诗人愁
(1)面对美景,诗人有什么感慨?为什么会发出这种感慨?
(2)结合第三、四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朗读第四句,学生体会诗人心情,读出惆怅与伤感
三、练习背诵古诗。
四、总结
这次他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五、作业
这次他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课后习题
《古诗二首》习题——第二课时
一、基础题
1.这首诗是_______时期______(填人名),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__等。名言佳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诗中以下词语的意思。
向:________意:_______ 驱车:______向晚:_____
二、综合题
1.写出这首诗的译文。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提高题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写出这首诗的译文。
2.诗人何时驱车登古原?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1.李商隐,唐代诗人。《锦瑟》《夜雨寄北》《无题》等。名言佳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接近心情 驾车 傍晚。
二、综合题 1.略
2.诗人要热爱生命、执着人间、珍惜美好的时光。
三、提高题
1.傍晚时觉得心里不太舒畅,就驾车去登乐游原。夕阳多么美好啊,只是黄昏将近了。
1.复习歌曲《啊!中国的土地》。2.欣赏《江南好》、《在田野上》。3.竖笛吹奏《我们的田野》。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啊!中国的土地》。2.感受不同地区音乐作品风格的特点。3.提高学生竖笛的演奏技能。教学过程
1.复习歌曲《啊!中国的土地》
(1)听赏歌曲,启发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情感。(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3)解决难点--弱起节奏、三连音。(4)完整地演唱歌曲。2.欣赏《江南好》
(1)简单介绍江南丝竹乐的特点。
(2)教师伴奏,学生随琴演唱乐曲的主题(可先放慢速度演唱,待学生稍熟练后再恢复原速演唱)。
(3)听赏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风格特点,以加深学生对江南丝竹乐特点的了解。3.欣赏《在田野上》
(1)视唱或模唱乐曲的主题。
(2)启发学生用对比的手法感受《江南好》与《在田野上》在表现手段和表现情绪上的不同。
(3)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引导学生创作一首与田园有关的抒情散文诗,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课上与课下相结合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动员学生动手,为文学作品选配合适的背景音乐。4.竖笛吹奏《我们的田野》
(1)可引导学生先演唱歌曲《我们的田野》,以帮助学生了解歌曲旋律和节奏特点。(2)可先进行指法练习(慢)。(3)解决吹奏时弱起节奏的特点。(4)了解反复记号的演奏顺序。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已学过的教学实例与生活实例,了解结构图的含义;会运用结构图梳理已学过的知识,整理收集到的资料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运用知识结构图梳理已学过的知识、整理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的过程,掌握结构图的画法,能画出常见的简单结构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作出的结构图与他人进行交流,体会结构图在揭示事物联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引导学生树立把知识归类的意识,从而使其认知结构不断的得以优化.(2)用结构图梳理已经学过的知识、整理收集到的资料信息.
难点:结构图的应用.运用结构图梳理已经学过的知识、整理收集到的资料信息.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890年,英国物理学家J.J.汤姆生对阴极射线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直到1897年,他根据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偏转断定它的本质是带负电的粒子流,这种粒子流的组成成分就是后来我们所知道的电子.随着对电子的认识,他提出了一种正负电荷在原子内的存在模型——枣糕模型.但在1909年,英籍物理学家卢瑟福用α粒子散射实验,推翻了汤姆生最初的“枣糕模型”,从而确定了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又知道质子与中子组成了原子核,原子核间的作用力可以放出巨大的能量,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核能. 随着我们所学知识的增长,微观世界的更多奥秘正等待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如果把以上模型用结构图表示,可用下图的框图表示:
【新知探究】
知识点一
结构图的概念 【问题导思1】
在高中数学教材中,每一章最后“小结”部分都有一个“本章知识结构图”.这种图是流程图吗? 【提示】 不是.
结构图是一种描述系统结构的图示,一般由构成系统的若干要素和表达各要素之间关系的连线(或方向箭头)构成,各要素之间是从属关系或逻辑先后关系. 知识点二
结构图分类 【问题导思2】
除了常见的知识结构图,还有哪些常见结构图? 【提示】 还有学校各部门的组织结构图等.(1)按功能分类
结构图知识结构图描述知识各部分间的关系组织结构图表示一个组织或部门的构成
(2)按结构图形状分类,可分为“环”形结构图和“树”形结构图.【典例分析】
题型一
知识结构图
例1.在生物体中,细胞由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构成,而细胞核由核膜、染色质、核仁、核孔四部分构成.试画出细胞的结构图. 【解析】
【小结】1.绘制结构图的一般步骤与绘制流程图类似,具体如下:
2.在结构图中会出现“树”形结构,也会出现一些“环”形结构.一般来说,包含从属关系的结构图呈“树”形结构,包含逻辑先后关系的结构图则可能呈“环”形结构.
【变式1】试画出“推理与证明”这一部分内容的知识结构图. 解:如图:
类型二
组织结构图
某中学行政机构关系如下:校长下设两名副校长和校长办公室,两名副校长又各自管理教务处、教科室和保卫科、政教处、总务处,各科室共同管理和服务各班级.试画出该校的行政组织结构图. 【解析】 该校的行政组织结构图如图所示.
【小结】绘制组织结构图要将上一组部门的每一个部门一一列举出来,再把它们对应的下属部门一一列出,这样的组织结构图是“树”形结构.
【变式3】如图为某集团组织结构图,请根据该图分析财务部和人力资源部的隶属关系.
【解】由组织结构图可分析得:财务部直属总裁管理,而总裁又由董事长管理,董事长服从董事会管理;
人力资源部由董事长助理直接管理,董事长助理由董事长管理,董事长又服从董事会管理,董事会是最高的管理部门.课堂小结 方法技巧
1.知识结构图的画法
(1)思路分析:先对所画结构图的每一部分内容理清各部分之间的并列或从属关系,然后从头开始抓住主要关系进行分解再逐步细化,形成一个个小知识点,写在矩形框内,最后按照其内在的逻辑顺序将他们排列起来.并用线段相连.(2)呈现原则: ①从上到下,由左到右的原则.
②从属关系用“树”形结构,逻辑关系用“环”形结构.
(3)详略原则:要反映系统为主体要素间关系时,应略,反之,应详,下位要素越多,结构图越复杂.
2.画组织结构图时要理清各部门之间的并列和从属关系
先理清大部门的并列关系,再理清大部门与小部门的从属关系即可.一般常用“树”形结构表示.(如例2)失误防范
1.在绘图过程中,要注意实际问题的逻辑顺序和概念上的从属关系,恰当地选取“树”形图或“环”形结构.
2.注意流程图和结构图的区别,结构图中的连接线可有“箭头”,也可不用“箭头”.
课后习题
1.结构图可以表达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知识结构图可以直观显示各知识点间的逻辑先后关系或从属关系;组织结构图表示各部门的从属或平行关系.绘制结构图的关键是“分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逐步细化,画出图形.” 1.用来刻画系统结构的框图是()A.流程图
B.结构图 C.网络图 D.程序框图
【解析】结合结构图的定义可知,B正确. 【答案】 B 2.根据下边的结构图,总经理的直接下属是()总经理总工程师咨询部监理部信息部专家办公室财务部后勤部编辑部开发部 A.总工程师和专家办公室 B.开发部 C.总工程师、专家办公室和开发部 D.总工程师、专家办公室和所有七个部
【解析】结合组织结构图间的从属关系可知,总经理的直接下属是总工程师、专家办公室及开发部. 【答案】 C 3.用结构图描述四种命题的关系,如图4-2-4所示,其中表示互逆关系的是__________,表示互否关系的是________.
【解析】根据四种命题的关系可知,互逆关系的是①③,互否关系的是②④.【答案】 ①③②④
4.画出我们已学过的数系结构图. 【解】 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5.根据图中所示动物的分类结构图,理解图中各元素的从属关系,并设计一个结构图表示这些关系.
【解】 如图所示:
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的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结合具体事物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也明白要想知道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去观察,必须用秤来称一称。这说明学生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他们对质量的单位还缺乏认识,特别是1克、1千克的质量概念,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1.教学评价设计之一是课堂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掌握情况,尽量让更多学生有发言机会。
2.对学生课堂上的练习及时进行反馈。
3.以作业的形式进行反馈。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
1、拿出教师买的香蕉,组织学生猜一猜这些香蕉有多重,花了多少钱。
2、老师告诉你们,每斤香蕉3元,老师一共花了12元,谁能算出这些香蕉有多重?组织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说的好的同学要给予表扬。
3、组织交流学生认识的各种秤,(同学们说的都对,那谁知道平常人们都用什么工具来称物体的重量呢?)提示学生: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秤。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指出每个小组老师给准备的秤叫盘秤。
学生活动:
1、可能有不同的说法,充分发言。可能回答的是几斤,因为实际生活当中人们通常都以“斤”做质量单位。
2、可能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例如:除法计算,还可以是加法计算。
3、可能回答用“秤”。通过老师的提示回答出各种秤,如:电子秤、台秤、杆秤、可能回答泵秤。
观看并认识盘秤。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学生创造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获得学习的体验。让学生认识了解各种秤,增加生活常识。
二、认识千克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观察盘秤,说一说都有什么。对观察仔细的同学要给予表扬。
2、先找几名学生用手掂一掂。再称一称。组织交流发现了什么,香蕉有多重?
如果学生说出千克要给予表扬,说不出要直接教授。
3、教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一个新的国际质量单位“千克”,用字母表示为“kg”。香蕉的质量是多少。肯定学生的答案。板书千克(kg)。
4、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表盘。交流。字母“”表示这个盘秤是以“千克”为质量单位的。
5、小组动手先掂一掂大袋的大米的质量,在实际称一称。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活动:
1、有一个托盘,下面有一个像钟一样的表盘,上面有数据,有一个指针。
有的学生会发现上面有“g”或“kg”,细心的学生会发现两个盘秤的数据不一样。
2、观察,发现指针的变化。(从0指到了2)学生的回答意见可能不一样,例:是2斤,不对呀,老师刚才说是4斤呀?是3千克。
3、倾听,识记。准确读取数据。(2千克)
4、观察结果:有数字从1到10。上面还有小格。有字母“kg”。
5、掂一掂,称一称。
准确读取数据。
设计意图:为后面的操作做准备。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融合在一起,感受新知。在操作交流的过程中认识新知,经历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亲身体验1千克的实际质量。
三、认识克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拿出一个梨,先掂一掂,说一说和大米比较谁重谁轻,再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盘秤上,称一称。观察变化。
再组织学生把梨放到标有“g”的盘秤上,观察。
2、一个梨有多重?答对的同学要给予表扬。
教授:这就是我们要学的新的国际质量单位“克”,字母表示为“g”。板书:克
g。看我们的盘秤,指针指向多少就是多少克。
3、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先用手掂一掂再称一称一个鸡蛋、一袋食盐、两小袋大米分别是多少克?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全班交流,充分交流。拿出硬币掂一掂,他大概重为1克。
5、组织学生交流,什么时候用克做单位,什么时候用千克做单位。
学生活动:
1、发现梨比较轻,大米比较重。指针变化很小。在标有“g”的盘秤上,指针变化明显。这个盘秤的数据比较大,发现表盘上标有“g”和“kg”的不同。
2、200克。倾听,识记。观察盘秤,正确读出数据,大概是“200克”。
3、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准确读出数据,了解这些商品大概的质量。
4、交流巩固知识,掂一掂,感受1克有多重。
5、称比较重的物体用千克做单位。称比较轻的物体,不到1千克的物体用克做单位。
设计意图:在认识千克的基础上认识克,加深认识。体会小组合作的快乐,培养学生之间融洽的合作关系。
四、千克和克的关系
教师活动:
1、刚才有同学称出了一袋食盐重500克,那两袋食盐呢?先算一算再称一称。把两袋食盐放到以“”为单位的盘秤上再称一称。
2、两个秤的数据不同,说明了什么?教师给予肯定,并加以表扬。板书:
1000克=1千克
1000g=1kg
学生活动:
实际操作,先计算500+500=1000(克)(1000以内加法还未学习但一部分学生会计算)再称食盐的质量。(1000克)
再称发现是(1千克)。
2、1000克等于1千克识记,掌握。
设计意图:自己探索,发现千克与克的关系,更有助于理解记忆。
五、课堂巩固练习。
1、大屏幕显示电子秤,教授认识电子秤。
2、1000克=1千克
2000克=()千克
4千克=()千克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
1千克=1000克
Kg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特征。
2、能够区分弹力与弹性。
3、能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实验现象,对实验的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
4、了解弹力在生活中应用。学情分析
本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但尽管力是无处不在的,但平时不会产生足够的注意,而弹性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对弹性的认识只停留在表象,比如:皮球有弹性、弹簧有弹性……对于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弹力?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有弹性?这些概念学生都很模糊,没有一个系统的、本质的理解。但学生在本单元第一课已经对力的基础知识有了大概的了解,生活中又有经验基础,在教学上,可以从此处进行突破,带领学生进入新知。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大部分学生能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手段进行探究性学习,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但处于引导性探究学习阶段。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前概念进行引导,让学生能更具体的了解什么是弹性和弹力,以及如何区分它们。四年级的学生在手动操作上也有了一些经验,课上更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难点: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引入新课
教师:(拉力器、气球)看我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如果对这两样物体施加一个外力它们会有什么变化,谁想上来玩一玩? 学生操作。
教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拉力器变长了,气球变扁了。
教师:无论是拉力器变长了还是气球变扁了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变化,那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会有什么奥秘的产生,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板书课题)活动2【讲授】探究弹簧物品
教师:大家说的很好,健身器是用弹簧来做的,那同样的原理所制成的测力器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性质呢?来我们试试看。学生操作。
教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施加力的时候测力器变长,去掉力时又恢复了。教师小结:看来用弹簧所制成的物品都具有类似的性质。活动3【活动】探究其他物体是否具有弹性
教师:那么其他的物体是不是也有类似弹簧的情况呢?你们还可以试试老师提供给你们的橡皮筋和塑料尺,操作一下看看是否也是这样的呢? 学生开始实验,完成后开始汇报。
教师:你们在做的时候,整个过程和弹簧相似吗?手又是什么感觉? 学生:和刚才的情况基本类似。
教师:很好,下面我们能用自己的话把刚才三样物品的变化过程总结出来吗? 学生:用手拉------形状改变 手松开------恢复原来的形状。
教师:在形状发生改变的时候你的手有什么感觉呢? 学生:有点紧
教师:在松手的时候你的手又有什么感觉? 学生:好像有股力量拽着它往回缩。教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是这样的吗? 教师做小实验:下面我们来做个小实验,能让我们更加清楚的看到皮筋在恢复时产生了什么。在拉皮筋的时候挂上一个勾码,手松后勾码会跟着弹簧缩回的方向移动。然后提问,为什么勾码会随着弹簧一起移动? 学生:因为弹簧恢复原来形状的时候有一种力量把它也拉回来了。
教师:很好,我们把刚才拉、放健身器、皮筋和塑料尺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弹性,你们有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弹性吗? 学生自己来说,教师及时辅导。
教师将学生总结出来的结论进行板书。
教师:大家总结的很好,科学家是这样总结的,教师说出比较严密的定义。在物体恢复原来形状时产生的力叫做弹力,你们能说说弹力和弹性的区别吗? 学生说说区别。
教师总结: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弹性和弹力的区别和关系。
教师:刚才我们分析的啊都是摸上去软软的,柔柔的物体,你们觉得玻璃烧瓶这种摸上去硬硬的物体也有弹性吗? 学生:没有。
教师:真的吗?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小实验(教师介绍实验过程)学生仔细观察。学生观察完成后,教师问学生你们看见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看见水柱上升,是因为玻璃瓶的压力让水上升。
教师总结,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物体都有弹性,只不过我们的眼睛不容易察觉。活动4【活动】探究和调查
教师:刚才我们是请同学把健身器拉开,现在我们比赛一下看谁能拉的更长好吗?谁来试试? 学生:开始推荐某人。教师可以多问一句:你们为什么请他?学生:因为他劲大。教师:劲大就能让健身器变的更长吗? 学生回答是的
教师:确实是这样吗? 我们先来试试把,让学生开始比赛。
结束后通过刚才的比赛请你们想想,要想让弹簧更长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回答要用更大的力量,教师:那么你们认为弹簧的伸长长度和拉力的大小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
教师:你有办法通过实验来证明吗?你打算怎么做? 学生开始发言,教师给予引导(重点几个问题:
1、如何得到具体的数据?
2、拉力如何能够确定大小?
3、量弹簧变化后哪一段的长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逐步提示学生为他们准备了那些材料)教师:请你们用桌上的实验器材开始设计吧。学生开始讨论并完成实验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结束后,教师让学生说说实验数据,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呢?让学生把纸放在黑板上。学生回答:拉力越大,弹簧拉伸越长。
教师:那么我们刚才只是挂了五个勾码,如果我们继续挂六个、七个甚至一百个,弹簧还会无限制的伸长吗? 学生回答:不会。
教师小结:物体所具有的弹性是有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相应物品就该损坏了。
活动5【练习】生活中弹性的利用
教师出示录像:
1、在玩蹦蹦球
2、撑杆跳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概念的基础上,了解线段的长度可以用正数来表示,因而线段可以度量、比较大小以及进行一些运算.使学生对几何图形与数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 2. 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两种方法
3.会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4.理解线段和、差的概念及画法
5.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
线段长短的两种比较方法
三、教学难点
对线段与数之间的认识,掌握线段比较的正确方法
四、教具准备
四支筷子(三红一绿,长短不一)、圆规、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老师手中有两只筷子(一红一绿)如何比较它们的长短?
学生:先移动一根筷子,与另一根筷子一头对齐,两根棒靠紧,观察另一头的位置,多出的较长。教师:比较长短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必有一头对齐
教师: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可以用刻度尺分别测出两根筷子的长度,然后比较两个数值 教师:我们可以用类似于比筷子的两种方法来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二)新课教学
让学生在本子上画出AB、CD两条线段。(长短不一)1.“议一议” 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较的过程,然后教师边演示边用规范的几何语言描述
叠合法:把线段AB、CD放在同一直线上比较,步骤有三: ①
将线段AB的端点A与线段CD的端点C重合 ②
将线段AB沿着线段CD的方向落下
③
若端点B与端点D重合,则得到线段AB等于线段CD,可记做:AB=CD(几何语言)
若端点B落在D内,则得到线段AB小于线段CD,可记做:AB<CD 若端点B落在D外,则得到线段AB大于线段CD,可记做:AB>CD
如图1 CADBCABDCADB
(注:讲此方法时,教师应采用圆规截取线段比较形象,还需向学生讲明从“形”角度去比较线段的长短)
度量法: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再将长度进行比较。
总结;用度量法比较线段大小,其实就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从“数”的角度去比较线段的长短)2.“做一做”P141随堂练习第1题
(注意:可先让学生观察,再回答。说明“眼见不一定为实”的道理,培养严谨的推理习惯)3.“想一想”
问题一:已知线段a(如图2),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使它等于已知线段a。
a
图2:
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画,然后教师示范画图并叙述作法,让学生模仿画图。画法;①
先作一条射线AC ②
用圆规量取已知线段a的长度
③
在射线上截取AB=a,线段AB就是所求的线段
(注意:要求学生不必写画法,但最后必须写好结论)
问题二:已知线段a、b,画一条线段c,使它的长度等于已知线段的长度的和。
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画,可以请一位学生板演。教师总结,讲规范的步骤,同时指出线段和的感念
(强调:线段的和指的是线段的长度之和)
变式:画一条线段d,使它的长度等于已知线段的长度的差。
由学生自己讨论合作完成,教师作评价。4.“做一做”P141习题4。2知识技能1、2 课外题:(有时间可选做)
做一个三角形纸片,你能用几种方法比较线段AB与线段AC的 长短?
B
(三)课堂小结: AC 谈谈收获:(由学生总结)
①
线段长短比较的两种方法 ②
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③
线段的和、差的概念及画法
(四)作业布置:作业题P(B组视学生定,可选做)
(五)板书设计:
1、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
问题1:
问题2:
叠合法:(形)
CADB
AB=CD CACABDAB<CD
AB>CD 度量法:(数)
(板演处)
2、线段和、差:
教学反思:
1.本课时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将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对数与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这节课是一堂起始课,它为学生的思维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在传统的教学安排中,这节课的地位没有提到一定的高度,只是交给学生比较线段的方法,没有从数形结合的高度去认识.实际上这节课大有可讲,可以挖掘出较深的内容.在教知识的同时,交给学生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这一点不容忽视,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时时注意.
2.学生在小学时只会用圆规画圆,不会用圆规去度量线段的大小以及截取线段,通过这节课,学生对圆规的用法有一个新的认识.
3.在课堂练习中安排了度量一些三角形的边的长度,目的是想通过度量使学生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结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为下面的教学做一个铺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要求学生认真看书,明确用“比较”的方法测量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力、质 量的关系;作出a-F、a-1/m图象。★过程与方法
1. 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得出a∝F、a∝1/m的实验结论,并使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有
初步的理解。
2.渗透科学的发现、分析、研究等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a∝F、a∝1/m的探究,在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基础上,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a∝F、a∝1/m的探究 难点:对探究性实验的把握。
教学方式:
本节课主要采取的是“实验——探究”教学方式。
教学工具:
1.学生分组实验的器材:木板、小车、打点计时器、电源、小筒、细线、砝码、天平、刻度尺、纸带等。(①附有滑轮的长木板2块;②小车2个;③带小钩或小盘的细线2条;④钩码(槽码),规格:10 g、20 g,用做牵引小车的力;⑤砝码,规格:50 g、100 g、200 g,用做改变小车质量;⑥刻度尺;⑦1 m~2 m粗线绳,用做控制小车运动)如果没有小规格钩码或槽码,可以用沙桶及沙子替代,增加天平及砝码,用来测质量。2.计算机及自编软件,电视机(作显示)。
3.投影仪,投影片。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1.复习提问: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快慢用什么物理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与何因素有关?关系是什么?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得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快慢用加速度来描述,与物体质量及物体受力有关。
(学生更详细的回答可能为:物体受力越大,物体加速度越大;物体质量越大,物体加速度越小)2.教师引导提问进入新课: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外力及物体的质量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如果存在,其关系是什么?请同学猜一猜。
(学生会提出很多种猜想,对每一种猜想,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教师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启发学生: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需要用实验来检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指导学生确定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
一、实验介绍
投影: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讲解:我们用小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小车上增减砝码可以改
用心
爱心
专心
变小车质量;在小车上挂一根细线,细线通过定滑轮拴一个小桶,小桶内可以放重物,这时小车受到的拉力大致是小桶及重物的重力,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小桶内的重物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我们研究小车的加速度a与拉力F及小车质量Ⅲ的关系时,可先保持m一定,研究以与F的关系;再保持F一定,研究d与m的关系.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
方法。(此控制变量法可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教师引导提问:如何根据现有器材测出小车的加速度?(学生回答:用打点计时器)教师可再追问:用打点计时器测加速度的方法和公式是什么?(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 上可展示如下版图)板图:如果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那么,测量物体加速度最直接的办
2法就是用刻度尺测量位移并用秒表测量时间,然后由a=2x/t算出。也可以在运动物体上安装一条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根据纸带上打出的点来测量加速度。由于a=2x/t,如果测出两个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在相同时间内发生的位移为x1、x2,位移之比就是加速度之比,即a1/a2= x1/ x2。
提出问题:在小车运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摩擦力的作用,这个摩擦力也会影响到小车的加速度,如何消除摩擦力的影响呢? 教师可启发引导学生得出:把木板没有定滑轮的一端垫高,使小车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与摩擦力平衡。
二、实验过程
1.保持小车质量不变,研究a与F的关系。
实验的基本思路: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不同的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教师引导提问:怎样才能直观地反映出口与F是否成正比呢?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得出:可以借助图象,用横轴表示拉力,用纵轴表示加速度,通过采集数据作a一F图象。如加速度随拉力的变化图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就说明n与F成正比。
实验数据的分析:设计一个表格,把同一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填在表中。为了更直观地判断加速度a与力F的数量关系,我们以以为纵坐标、F为横坐标,根据各组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如果这些点在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上,说明a与F成正比,如果不是这样,则需进一步分析。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报出实验数据并输人计算机。(用Excel表格处理数据)教师引导各组代表汇报实验过程及结果得出结论。板书:a∞F 2.保持拉力不变,研究a与m的关系
实验的基本思路:保持物体所受的力相同,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在该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实验数据的分析:设计第二个表格,把不同物体在相同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填在表中。根据我们的经验,在相同力的作用下,质量优越大,加速度
2a越小。这可能是“a与m成反比”,但也可能是“以与m成反比”,甚至是更复杂的关系。我们从最简单的情况人手,检验是否“a与m成反比”。在数据处理上要用到下面的技巧。
板图:“a与m成反比”实际上就是“a与1/m成正比”,如果以a为纵坐标、1/m为横坐标建立坐标系,根据a-1/m图象是不是过原点的直线,就能判断加速
用心
爱心
专心
度以是不是与质量m成反比。(实验前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数据输人计算机。(用Excel表格处理数据)各实验小组代表汇报实验情况得出结果。
板书:a∞1/m 由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根据日常经验和观察到的事实,首先猜想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及它的质量有最简单的关系,即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a∝F、a∝l/m。
如果这个猜想是正确的,那么,根据实验数据以a为纵坐标、F为横坐标和以a为纵坐标、1/M为横坐标作出的图象,都应该是过原点的直线.但是实际情况往往不是这样,描出的点有些离散,并不是严格地位于某条直线上,用来拟合这些点的直线也并非准确地通变原点。
这时我们会想,自然规律真的是a∝F、a∝l/m吗?如果经过多次实验,图象中的点都十分靠近某条直线,而这些直线又都十分接近原点,那么,实际的规律很可能就是这样的。
可见,到这时为止,我们的结论仍然带有猜想和推断的性质。只有根据这些结论推导出的很多新结果都与事实一致时,它才能成为“定律”。本节实验只是让我们对于自然规律的够究有所体验,实际上一个规律的发现不可能是几次简单的测量就能得出的。作业设计
1.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是指
A.位移的变化 B.速度的变化 C.加速度的变化D.质量的变化 2.以下物体在运动过程中,运动状态不发生变化的是()A.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 B.枪弹在枪筒中做匀加速运动 C.沿斜坡匀速下滑的汽车 D.汽车在水平面上匀速转弯 3.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受力一定运动,力停止作用后物体也立即停止运动 B.物体所受的合力越大,其速度越大 C.物体受力不变时,其运动状态也不变 D.物体受外力的作用,其速度一定改变
4.物体A的质量为10 kg,物体B的质量为20 kg,A、B分别以20 m/s和10 m/s的速度运动,则()A.A的惯性比B大 B.B的惯性比A大 C.A、B的惯性一样大 D.不能确定 5.关于力下列说法中确的是()①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②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③力是改变物体惯性大小的原因;④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不受力时,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B.物体的速度等于零时,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C.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一定受到外力的作用 D.物体的运动方向,一定是物体所受外力合力的方向
用心
爱心
专心
7.一个物体受到四个力作用而静止,当撤去其中的F1,而其他三个力不变时,物体将___________。
用心
爱心
教学目标
1.了解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2.通过制作模拟电动机的过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分析概括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跟哪两个因素有关。2.理解通电线圈在磁场里为什么会转动。
教学过程
由生活中常见带有电动机用电器入手引入课题。电动机 提问:
奥斯特实验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奥斯特实验,知道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能使小磁针偏转,即电流对磁体有力的作用,那么反过来,磁体对电流有力的作用吗?进入快乐体验:
一、1、研究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学生回答并总结影响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两个因素: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让学生猜想:通电导体在磁场里要受到力的作用要运动,如果把一个通电线圈放于磁场中,它又将怎样?
2、研究磁场对通电线圈的作用 [探究]让线圈转起来
屏幕上显示实验器材、用漆包线制作矩形线圈的制作方法,用红色字强调制作过程的注意事项 教师巡视指导,查看各组学生分组制作线圈情况。
线圈制作完成后,屏幕上显示组装小电动机时线圈和磁铁的放置方法及如何使小电动机转动的方法。
让学生把制作的线圈置于磁场中并接通电路观察它的转动。
老师查看各组情况作总结,揭示电动机的工作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将会转动。
二、电动机的基本构造
结合制作的小电动机,学生回答电动机的基本构造。屏幕出示定子和转子。
[师]在上面探究活动中,我们使线圈转起来了。如果把“小小电动机”线圈两端引线的漆皮全部刮掉,线圈又会怎样运动呢?
学生实际操作、观察并回答现象:线圈转到一定位置后停止转动。
教师结合图进行解释,让学生结合影响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的因素进行讨论并回答:如何能使线圈持续转动?
实际的直流电动机是通过换向器来实现这项功能,看屏幕(屏幕放映带有换向器的线圈在磁场中的转动过程)
让学生结合flash动画认识换向器的构造并讨论回答它的作用。屏幕出示换向器的作用.[师]实际的直流电动机都有多个线圈,每个线圈都接在一对换向片上。
三、生活中的电动机
结合课本和生活经验回答电动机优点。收获园
【4.2 电动机 教案】推荐阅读:
电动机与变压器教案05-24
测量电源电动势教案07-09
电动机接地保护分析10-09
关于电动机的课程设计10-09
电动机的火灾预防措施10-11
电动07-06
电动车证明06-29
电动汽车可研报告06-25
电动车归属证明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