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演练新闻稿(精选10篇)
为进一步增强师生安全意识,提高全校师生紧急避险、自救自护和应变的能力,掌握地震来临时最有效的逃生方法和路线,5月12日下午我校组织开展了安全应急疏散演练活动。
演习现场,伴着一声警报,全体学生一边用书本或其他物件保护头部,立即躲到课桌底下避震。等警报解除后,同学们在教师的带领下按照预定的疏散路线迅速撤离到大操场整队。整个应急疏散演练参与师生共1200人,用时3分50秒,同学们做到了“快、静、齐”有序疏散,没有拥挤推搡现象发生。
“融合新闻”又称“多样化新闻”, 意指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 (1)
2003年, Lori Demo等美国学者在题为《融合连续统一体:媒介新闻编辑部合作研究的一种模式》的论文中, 界定了“融合新闻”的五种模式:交互推广、克隆、合竞、内容分享和融合。这五种模式都以媒介之间的合作方式为分类标准, 五种模式的新闻融合程度依次由弱到强、由简单到复杂。由此可见, “融合新闻”的产生基于媒介间的合作与互动。
在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中, 一方面出于紧急情况下新闻报道的需要, 另一方面来自媒介良知的驱动,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以前所未有的合作姿态投入新闻报道, 催生出了“融合新闻”这一新的传播模式。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传播活动, “融合新闻”有哪些变化和突破?从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来看,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人人都是信源, 人人都是记者———新闻信源和传播者的变化
在传统大众媒介垄断新闻传播的时代, 印刷品传播和电子传播的形态、通道是固定的, 其传播的专业要求和边际成本都很高, 新闻信源主要是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企业团体, 具有较强的垄断性和控制权;新闻传播主体是专业的新闻工作者。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传播媒介形态日趋丰富。如今, 普通公民通过手机、博客、播客、BBS等, 就可以发布新闻, 表达观点。新闻传播的主体由职业新闻工作者独家垄断变为职业人员与社会公众共同分享。如2005年初东南亚发生海啸, 英国BBS、美国CNN的网站都专门设有栏目发布来自现场普通公民的新闻报道。在汶川地震中, 亲身经历这场巨灾的人, 用带有摄像功能的手机记录了地震的发生, 在第一时间用手机拍下现场的恐怖画面, 写博客对地震进行了实况转播。这场灾难让我们再一次经历多媒体时代带给我们的信息震撼:几乎人人都是记者。
同时, 新闻信源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据统计, 截至2008年5月22日晚上10点, 仅腾讯、新浪、网易、搜狐四家网站共发布博客文章233万篇, 点击量达23.6亿次。这一巨大的信息源已经成为传统媒体开发利用的对象, 如《南方周末》就专门设栏目转载博文。2006年伦敦发生地铁爆炸事件, 第一时间发出的现场新闻照片出自普通公民手机自拍而非职业记者。在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中, 腾讯安妮日记、赵磊快讯及很多媒体记者“亲历灾区”的前线博客, 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各种方式报道灾区动向, 现场感强, 引起网友的广泛关注。现如今, 博客、手机已越来越多地由个人化媒介跨入大众化媒介。
互动立体的媒体网络———新闻业务整合化
在我国, 传媒集团跨地区、跨行业的发展面临着因行政区划、行业分割而起的困扰。新闻业务整合范围有限, 报网联动、台网互动是主要特色。在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中, 新闻业务整合有所深入, 媒介间的业务整合与媒体对自身传播形式的整合相结合, 形成互动立体的媒体网络, 保证了大灾之后信息渠道的畅通无阻。
如央视、央视网、央视手机电视的业务整合。作为主流传统媒体, 中央电视台凭借电视媒体大众覆盖、信息传达权威和中央媒体对专家、资源的整合力强等优势, 从2008年5月12日至18日, 用综合频道、新闻频道和中文国际频道等频道的资源, 对抗震救灾进行直播报道, 吸引了超过9亿电视观众的关注。同时, 央视网推出“中国汶川抗震救灾网”, 汇集各个电视频道关于地震的视频资源以及部分原创, 在编辑们精心剪辑制作、整理归类之后, 全天候呈现给上亿网民, 以最全面的内容、最丰富的视角来直播报道抗灾状况。而开通央视的手机电视业务后, 手机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看电视, 了解抗震救灾的最新进展。
新华网推出“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专题网站, 整合文字、图片、视频、直播、访谈、论坛、博客、短信、手机报、flash等20多种网络传播形式, 通过网上寻亲、心理救助、爱心赈灾、向遇难者志哀、为抗震救灾支招等互动栏目, 为广大网民提供参与抗震救灾、支援灾后重建、奉献智慧力量的渠道。
数字化、交互性———新闻载体的变化
数字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得媒体的边界逐渐模糊, 传播终端呈现数字化特点, 电信服务商和互联网服务商纷纷介入到传播终端的领域中, 与传统媒体融合在一起, 推出各种数字移动终端, 作为新闻内容的载体, 进入到人们的信息生活中。所以, 媒介融合的结果, 就是除了报纸、广播和电视外, 电脑、手机、PDA、ipod、电子报、电子杂志等数字载体也能让人们随时随地以不同的方式接收到所需要的信息。
与报纸、广播、电视这些传统的大众媒介相比, 数字载体实现了载体性能的根本改变。数字化必然带来的网络化, 以及网络化必然导致的交互性, 使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身份转换极其容易。如今, 一个人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撰写博客日志、发起网络群聊, 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 对任何人”进行大众传播, 突破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壁垒。
受制于行业壁垒和体制限制, 在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中, 媒介融合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跨媒介的“融合新闻”还没有真正展开。但即使是媒介小范围乃至无意识的配合, 已显示出巨大的传播优势, 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在抗震救灾中迸发出石破天惊的力量。实践证明, 融合新闻将会成为新闻传播的主流。
参考文献
一、演变:从救灾报道到受灾报道
灾害性事件的传播,是在十分有限的时间内对灾害性事件本身及其引发的社会反应做的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传播。因此,灾害性事件的传播,应当也必须接受政府适当的新闻管制。
新闻管制的主要对象是媒介报道内容及其产生过程。在报道内容上,新闻管制部门对各类新闻材料采取两种处理方法,即“疏导与淘汰,疏导即放行、突出、放大;淘汰即组织或暂时搁置、弱化、删减等。”过去,救灾新闻被疏导、突出、放大,而受灾新闻,在一定程度上被淘汰。在内容生产过程的管制上,新闻主管部门替换媒体成为新闻把关人,对内容生产过程把关。
如果新闻管制尺度过窄,管制不当,易出现“泛政治化”的倾向,将自然灾害视为需要严格控制的类政治事件,这会大大增加媒体发布灾情信息的政治机会成本,出现瞒报、不报的情况。结果,报灾不见灾,正如王中教授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灾害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夺走了24万人的生命,但此后很多年里,这个数字一直被遮遮掩掩。2002年~2003年非典(SARS)期间,患病人数的报告一直未有明确,一直到后来某个阶段,政府才被迫承认当时的统计数字有问题。
以往灾害性事件报道中,抗灾救灾的新闻,被突出放大,成为媒体报道的唯一重点。但是近年来,灾情信息逐渐被重视,受灾报道也逐渐增多起来。“过去有些突发性事件一定要等到性质完全清楚后才见报,以及灾害性事件很少见报的情况,现在都在改变”。
笔者对2008年1月26日至2月13日《羊城晚报》及在1月25日至2月12日《南方日报》头版有关冰雪灾害的新闻进行统计,《南方日报》头版各类新闻中,关于天气、交通与灾民精神、物质生活状况等灾情的新闻占总新闻条数的1/2强,而《羊城晚报》这一比例攀升到7/10左右。但这次冰雪灾害报道时效性不够强,透明度也不是很高。
但汶川地震报道,实现了由救灾报道到受灾报道的演变。这次灾害报道,特别是受灾报道,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信息发布快、透明度高和立体传播。
首先是信息发布快。汶川大地震发生32分钟后,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第一条与灾情相关的新闻;四川电视台地面频道在震情发生一小时后就开始直播,当晚12时,在8个频道分频直播。地震后5分钟,腾讯网通过QQ弹出窗口发出第一条地震消息,15分钟内,迅即推出第一个地震专题,并立即成立汶川地震网络报道指挥部,24小时不间断发布灾情信息。
其次是信息传播透明度高。地震发生后,电视台以连线直播的形式,将前线记者目击的灾难现场的声像,未做任何掩饰、夸张地传递给观众。不仅仅是对国内透明,对国外同样如此。地震发生后,美联社、英国金融时报等一大批外国媒体记者陆续赶赴灾区,对地震及社会各界的救援行动进行了报道。
再次是信息立体传播。汶川地震报道,打破了以往灾害性报道“一个渠道”、“一个声音”的模式,真正实现了报道的立体化。纵向上,各大媒体多采用连续报道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事件发生、发展进行全程跟踪。横向上,各类媒体协同作战。通讯社、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根据各自的传播特性,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用独特的报道方式,从不同的维度立体报道汶川地震。特别是央视全天候不间断直播,腾讯、网易等门户网站整合新闻门户、即时通信工具消息提示、社区、手机等,向受众展现了地震灾害立体化全景。
二、灾害:政府有为,报道有力
近年来,国家对媒体机构的新闻管制的尺度逐渐放宽,管制策略也逐渐成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及实施,保障信息,特别是灾害信息公开、透明传播。二是政府新闻管制的方式,实现了由被动的“堵”、“瞒”到主动发布信息的转变。
2003年5月,非典过后,国务院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但是《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一审稿曾经规定:新闻媒体违反规定擅自发布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或报道虚假情况,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但2007年二审稿删除了此项规定,媒体欣喜地称赞为“解禁”。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被媒体解读为“阳光政府”的重大举措。
另外,新闻管制尺度的放宽,还表现在对国外媒体记者入境采访的态度上。地震后,基本的安全问题解决后,新闻管制部门迅即允许国外媒体记者深入地震灾区采访报道,几乎不做任何限制。美联社、路透社等新闻媒介机构的大批记者深入灾区采访,对地震进行全方位的报道。外国记者在前往灾区的途中顺利通过安全检查站,并获得了数据资料、信息材料和采访中国政府官员的机会。
在新闻管制的策略上,也一改过去被动地“围追堵截”灾害信息的做法,逐渐建立起主动提供灾害信息的新闻发布制度。
新闻发布制度的建立,使新闻管制由直接变为间接、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显性变为隐性,使政府成为新闻媒介的重要信源、“代理社会瞭望者”和强有力的合作者。发布的信息,被纳入新闻媒体的报道议程,进而服务于政府利益。在汶川地震中,政府相关部门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灾情、党和政府指挥抗震救灾以及社会守望相助的信息;针对社会上出现的谣言和疑惑,政府迅速调查,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粉碎谣言,解疑释惑,掌握了信息发布的主动权。
政府新闻管制的尺度放宽后,汶川地震的报道力度得到加强,报道范围得到拓宽,时效大大加快。从总体上来看,新闻媒介及时做好了预警报道、重点做好了抗震救灾报道,并适时做好了反思报道。地震发生后,各个新闻媒体雷厉风行,派出大批记者深入地震灾区,报道灾区紧缺生活物资(如救灾帐篷、医药用品等)以及大量灾民精神错乱等情况,及时进行预警报道。在抗震救灾报道方面,地震发生后52分钟,中央一套与新闻频道推出无间断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接着,央视又推出专题报道《抗震救灾,众志成城》,全方位展现出党和政府指挥抗震救灾、武警官兵奋战一线抢救生命、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的图景。在反思报道方面,对各种问题,如学校建筑质量、社会捐款及慈善基金用途、抗灾物资的使用等,媒体做了大量的报道。
三、效果:国内外舆论一致好评
国内,政府新闻管制的进步,带来了信息公开透明传播,得到了很高的社会认同。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于5月18日开展了“5·12抗震救援大型民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5.13%的人认为政府在此次灾害发生前后的相关信息公开透明程度较高,满意度较高。
国外,国际社会对中国媒体的地震报道高度认可,对中国政府向世界媒体敞开大门的做法大加赞赏。地震发生后,中国媒体,特别是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级媒体,及时、透明、公开地发布地震信息,获得了国际媒体同行的认可,增强了国际传播力,掌握了新闻报道的优先权和主导权,获得了世界舆论的引导权。国外主要媒体,如CNN、BBC、纽约时报等,纷纷转载新华社等国内媒体的报道。目前已有113个国家和地区的298家电视机构转播或部分使用了央视的直播信号。香港《亚洲周刊》编辑邱立本(音译)说,中国政府允许媒体对灾难进行公开报道的做法,将赢得全世界的尊重。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中国研究院执行主任姜闻然对中国政府允许外国媒体进入地震灾区报道表示赞赏。他说,“就在几周前中国还在与西方媒体就某些报道问题打舆论战,而现在发生的一切是多大的转折啊。”
结语:政府新闻管制尺度的适度放宽,管制策略的转变,促进了灾害性信息的公开透明传播,赢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认可。当然,不可避免地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中央电视台地震报道的垄断强势和仍然浓厚的宣传味等。但瑕不掩瑜,新闻管制毕竟正在进步,我们期望,这种进步会一直持续下去。
参考文献:
1.邵培仁:《政治传播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李良荣:《新闻改革的初探——李良荣自选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中华传媒学术网》,《5·12大地震抗震救援满意度调查报告》,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5700.
4.《中国记协网》,《央视24小时不间断报道灾情揭秘直播幕后的故事》,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08/05/l6/content8184651.htm.
(作者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7级研究生)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和《山西省防震减灾条例》,保证地震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根据学院的方案,特制定我系地震应急演练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的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地震应急演练,进一步增强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掌握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熟悉地震发生时紧急疏散的程序、方式、路线和安全避险区域,培养自我保护、自救互救、团队协作的基本能力,确保在地震来临时我系地震应急预案能够快速启动,各项工作能够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全系师生的生命安全,特别是减少不必要的非震伤害。
二、组织机构和职责
(一)系应急演练领导、指挥组机构
组 长:刘xx 赵xx
副组长:刘xx 耿xx
成 员:郝xx 贺xx 王xx 学生各班班主任。
办公室:领导组办公室设在综合办公室,郝瑞刚兼办公室主任。
(二)系应急演练领导、指挥组职责
1、负责制定、落实系防震抗震宣传教育方案和计划。
2、负责制定、宣传、落实地震逃生演练方案。
3、拟定地震逃生演练的时间和范围。
4、负责对地震逃生演练的组织、指挥、协调及各项工作的检查、
指导。
5、负责地震逃生演练后对各项工作的总结及逃生方案的修改、
完善。
6、负责与上级部门、专业部门及友邻单位的联系与沟通,邀请
有关领导和专家指导,演练方案和总结的上报、归档等。
(三)系应急演练领导、指挥组分工
范文网
1、总指挥:刘xx 赵xx
全面负责系《地震应急演练方案》的组织、指挥、协调、监督等,
保证演练的安全、有序、真实、有效。
2、宣传、教育、协调联络组组长:刘xx
对系教职工和学生进行防震抗震知识教育培训,向院、系领导组报告演练准备和进行情况,协调演练中的各项事宜。
3、职工工作组组长:郝xx
参照学院《地震应急演练方案》中职工工作组的职责,负责做好
教职工地震应急演练的组织、动员、实施和总结工作。
4、教学工作组组长:耿xx
参照学院《地震应急演练方案》中教学工作组职责,负责做好本
单位实验室、代课老师地震应急演练的组织、动员、实施和总结工作。
5、学生工作组组长:贺xx
参照学院《地震应急演练方案》中学生工作组的职责,负责做好
本单位学生地震应急演练的组织、动员、实施和总结工作。
三、避险区(疏散到达区域)与安全区
(一)避险区:
东区:
1号:19#公寓往东25米以外的草坪内。
2号:距离16#公寓和18#公寓各25米以外的篮球场内。
3号:主楼东面、主干道以南的空地。
4号:主楼前广场以南的花园内。
5号:主楼后往北距主楼50米以外、23#和24#公寓往东25米以外
的区域。
西区:
6号:中心花园内距四周道路10米以外的区域。
7号:3#-4#楼之间距四周建筑物各15米以外的区域。
8号:7#公寓南、12#公寓西、食堂北各20米以外,茶炉房东10
米以外的区域。
9号:理化楼西和8#公寓南各15米以外、图书馆辅楼和公寓服务
中心库房北10米以外的区域。
家属区:
各家内洗手间、卫生间、厨房(在阳台的除外)、每间房靠内的墙角为紧急避险区,东西两条路距前后楼各10米以外的路段为临时避险区域(安全路段)。
(二)安全区:
东区:体育场跑道以内的部分。
西区:中心花园内距四周道路10米以外的区域。
四、疏散路线:
(一)东区:
1、从16#、18#公寓及主楼西门疏散的在2号避险区集中。
2、从19#公寓和食堂疏散出来的在1号避险区域集中,并迅速向2
号避险区域转移。
3、从20#、21#公寓疏散出来的在5号避险区域集中。
4、从主楼正门和辅楼西边、南边楼梯疏散的在4号避险区域集中,
并迅速向3号避险区域转移。
5、从辅楼东边楼梯疏散出来的在3号避险区域集中。
疏散结束后,各避险区域的教职工和学生应尽快集中到3号避险
区域或体育场内(安全区)。
(二)西区:
1、从7#和12#公寓疏散出来的,以及食堂辅楼、茶炉房、公寓服务中心疏散出来的在8号避险区域集中。
2、3#和4#楼撤疏散出来的在7号避险区域内集中。
3、从8#公寓和理化实验楼西楼梯疏散出来的在9号避险区域集中。
4、从理化楼南门、12#公寓南门、西区食堂、图书馆、办公楼和1#、2#、17#教学楼疏散出来的在6号避险区域集中。
疏散结束后,各避险区域的教职工和学生应尽快集中到6号避险区域(安全区)。
(三)疏散注意事项:
1、疏散时要遵循就近、优先、秩序的原则。要从两个安全出
口的中间向两边楼梯分流,由近及远疏散。
2、家属区从各楼疏散出来的人员,要迅速就近向东西两路的
安全路段集中。
五、地震应急演练的实施
(一)演练地点、内容与范围
在主、辅楼全系师生员工进行地震应急避震和紧急疏散演练。
(二)演练程序
1、演练总指挥发出演练启动指令。
2、信号员发出“地震警报”第一声信号。
3、进入紧急避险状态。全系停工停课,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就地避震(约1分钟)。
4、约1分钟后,信号员发出第二声警报信号,所有师生做好疏散准备。
5、信号员发出“紧急疏散”信号(第三声警报)后,疏散开始,所有师生员工按疏散要求疏散,注意保持好疏散的秩序。
6、教职工和学生进入临时避险区域(主楼前广场),学生以班为单位集中、教职工以支部为单位集中,各班班长、班主任维持秩序、清点人数,并及时报告总指挥。
7、确定无异常后,总指挥向学院地震演练领导组组长报告演练结束,请组长指示。
8、总指挥按照领导组组长指示发布演练结束指令,学生以班为单位有秩序的返回教室或公寓,教职工返回工作岗位。
(三)演练步骤
一阶段:以班为单位的教育与预演练。
二阶段:系地震应急演练领导组组织全系师生员工演练。
(四)、演练准备
1、各班班主任要认真做好对学生的宣传教育工作,学习有关地震、防震、避震、逃生和自救互救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熟悉各种场合下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懂得地震发生后如何自我保护和安全逃生。组织好学生的应急避险演练和紧急疏散演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熟练掌握。
2、班主任要向全体学生做好教育、解释工作,明确地震演练的目的、意义和注意事项,认识地震应急演练的重要性。同时讲明演练的内容、程序、时间和纪律要求。
(五)、演练要求及注意事项
1、要向全体教职工和学生讲清楚地震应急演练的意义和要求,讲明是预防性演练,要使全体师生以积极、平稳的心态参与演练,避免因演练而引起的恐慌和混乱,防止各种谣言的产生与传播。
2、要强调演练的仿真性与严肃性,参加演练的全体教职工和学生要做到:严肃认真、不搞过场;听从指挥、遵守纪律;遇事不慌、头脑清醒;反应敏捷、动作迅速。
3、领导组、各班主任要向教职工、学生认真讲解避震和逃生的要领、技巧,仔细检查每一个环节,严密组织好地震预演练,让所有教职工和学生熟悉掌握不同场合、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紧急避险的方式方法和疏散逃生的方法、要领、技巧、路线、避险区域。
4、领导组在演练开始前要认真查看路线和现场,清除一切杂物,保证畅通与安全。
5、第三声警报后疏散开始,要迅速打开出口大门,确保疏散人流安全疏散;各教室离电源开关最近的学生要自觉关闭教室电源,离前后门最近的学生要负责打开教室门并看护好,严防疏散时教室门突然关闭。
6、疏散时要遵循靠右(楼梯间内要靠墙)、冷静、迅捷、秩序的原则;要保持安静,动作敏捷,行动规范,严禁推拉、冲撞、拥挤;要遵守纪律,听从指挥,按规定的路线疏散,不得串线;疏散时要注意不要靠近楼梯扶手,要远离篮球架、电线杆、广告牌、树木和围墙等。
在地震中,许多生命瞬间被吞噬,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掌握危难时自救的方法是必需的,学校人群相对密集,是事故易发地点,为了培养学生逃生自救技能,确保学生生命安全,我校制订了“校园防震安全疏散演练方案”,并进行了实际演练。
一、领导重视,演练活动组织到位。
为了确保演练活动落到实处,我校成立了校园防震演练小组,并召开小组会议,部署演练工作。会上,刘校长要求全体成员首先从思想上要引起重视,增强防震安全意识,在学生中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抓住这次演练机会,提高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学校领导还着重强调,对于这样的大规模的活动,一定要注意安全,保障措施一定要到位,各年级要层层落实,以确保这次演练活动顺利进行。
二、筹划缜密,演练方案安全可行。
为了使得演练方案安全可行,认真研讨,对演练方案进行调整、充实和完善,使演练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方案中就演练的时间、地点、内容、对象都作了具体的说明。
要求班主任教育学生,听到校长的宣布后,全校师生必须服从指挥,听从命令,立即快速、安全进行疏散,不能再收拾物品;不得拥挤、推搡,不得重返教室,更不得喧哗、开玩笑;如发现有人摔倒,应将其扶起,帮助一起逃离危险地。要求各小组按照各自的职责,到达规定的位置,完成各自的任务。
三、师生参与,演练效果呈现良好。
10月28日上午第一节课间,校园铃声长鸣,防震逃生演习活动开始。在场教师指导学生有秩序地迅速撤离。到达目的地,各班主任马上清点人数,报告校长。各班向校长汇报,校长对演习活动进行简要总结。校长宣布防震逃生演练活动结束,请各班有秩序地回到教室,要求班主任就本班参加这次演练活动立即进行分析、小结。
这次活动全校师生参加,学生从教室撤离到操场(安全区域)只用了不到1分40秒,演练按预案进行,整个演练过程既紧张、激烈,又有条不紊。这次演练活动不仅再次落实了我校应付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而且也提高了我校实际应对和处置实发安全事件的能力,更进一步增强师生防震、消防安全意识,真正掌握在危险中迅速逃生、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提高抵御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整个演练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
四、存在的不足:
1、个别学生在演练过程中撤离的缓慢,有点心不在焉的感觉,没有认识到演练的重要性。
2、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在演练过程中有推搡的行为。
3、防震逃生演练撤离过程中要做到迅速、安全,并到达校园空旷的地段。
五、要求
2012年5月12日是“5.12”地震四周年纪念日,主题是“强化安全意识,提高避险能力”,根据教委安排,我校将对学生开展应对地震的安全演练教育,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师生的紧急疏散能力,防止疏散时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经学校研究,决定于2012年 5月 10日上午举行地震安全防护及逃生演练。为使活动有序开展,特制定活动方案如下。
一、演练目的
通过地震应急演练,使全校师生掌握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熟悉震后我校紧急疏散的程序和线路,确保在地震来临时,我校地震应急工作能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特别是减少不必要的非震伤害。同时通过演练活动,培养学生听从指挥、团结互助的品德,提高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演练安排
1、内容:
(1)应急避震演练(2)紧急疏散演练
2、对象:全校师生。
3、时间:2011年5 月 10日上午第四节上课
三、演练准备
1、演练前召开动员大会,让学生熟悉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分析我校应急避震的环境条件,阐述地震应急演练的重要意义,讲明演练的程序、内容、时间和纪律要求,以及各个班级疏散的路线和到达的区域,同时强调演练是预防性、模拟性练习,并非真正的地震应急和疏散,以免发生误解和谣传。
2、演练前对疏散路线必经之处和到达的“安全地带”进行实地仔细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消除障碍和隐患,确保线路畅通和安全。
四、组织机构(1)领导机构 总指挥:任明军
副总指挥:梁耀辉
杨胜银
成员:潘成荣
刘少将 伍建东 田茂盛
李少卫
邱孝保 信
号:谈云涛
◆在各年级任教的中层以上干部应深入年级,协助年级指挥学生安全疏散。(2)班级避震疏散培训人员 七年级:
1班:钟显勇
2班:庞小英
3班:邱孝保八年级:
1班:伍江湖
2班:尤先举
3班:侯江波
九年级;
1班:刘长寿
2班:陈辉
3班:谈云涛
4班:龚丽莎 5班:曾文刚
◆各年级将部分任课教师分配到班级,协助班主任工作。其余教师负责楼道及集结地。◆班级避震疏散指导员职责:
①“地震警报”发出后,当堂课任课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室内避震,纠正学生的不正确动作和姿势。
②“地震警报”解除后,任课教师带领学生迅速有序疏散到指定的“安全地带”。
③学生到安全地带后,班主任迅速到班,清点学生人数并上报学校办公室,做好学生的安抚工作,稳定学生情绪,维持好本班秩序。(3)楼道疏散引导员
教学楼楼梯由每层楼相邻两个班的当堂课教师值班,并负责学生的疏导;办公楼楼梯由每层楼的办公室人员负责学生的疏导。◆楼道疏散引导员职责:
①合理调节学生疏散的速度,特别是防止过度拥挤造成踩踏事故。②处理学生疏散过程中的偶发事件。
③根据预设指挥本层楼各班级有序下楼,待本层楼学生撤离后,立即向上层发撤离信号。④坚守岗位,直到教学楼中所有学生全部撤离后方可撤离,然后到指定地点集中。(4)学生集合负责人 梁耀辉
刘少将
学生集合负责人工作职责:
①指挥学生有序进场,整理队伍,注意保持学生之间的合理间距。②指挥学生下蹲,防止学生拥挤、碰撞。(5)摄影:黄升学(6)后勤:
后勤人员工作职责:主要负责物资筹备及医疗救护。
五、逃生线路 一楼:初一(2)、(3)、直接到操场;二楼:初一(1)班从办公楼楼梯逃生,初一(6)、(8)班从教学楼楼梯逃生;三楼:初二(1)、(2)班从教学楼楼梯逃生,初二(3)、(4)班从办公楼楼梯逃生;四楼:初三(3)、(4)班从教学楼楼梯逃生,初三(5)、初二(5)班从办公楼楼梯逃生;五楼:初三(1)班从教学楼楼梯逃生,初三(2)班从办公楼楼梯逃生;
六、演练要求
1、演练前,相关教师集中开会,明确演练的目的和具体演练要求。具体方案通告全体教师,争取人人明白。会后,各班级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向学生讲明紧急逃生的方法、顺序和要求,让学生明白,今后的演练或者遇到突发灾害,就按本次演练要求和疏散顺序逃生自救。
2、听到警报信号后,各班级按指定线路紧张而有序下楼,成二列纵队,一个接一个快步下楼,不要推挤,不要跑,不得抢道,下楼后按照年级指定的线路,迅速进入指定的安全区。
3、各楼梯口设定的疏散引导人员,负责各班级疏散安全。演练开始,迅速到达指定地点对学生进行疏散,学生疏散结束时,疏散引导人员要检查楼层的各教室是否有人员滞留,确认无人时才能离开。
4、各年级及有关各组事先要召开协调会议,做好准备工作。要高度重视,严密防范,精心组织,确保万无一失。
5、请各年级组预先演练第2、第3二项要求。
6、教育学生在演练过程中,不要惊慌,要听从指挥,服从安排,保持安静,动作敏捷、规范,严禁推拉、冲撞、拥挤;要按规定线路疏散,不得串线,不得抢先。
八、演练步骤 班级演练准备:
1、在学校演练前,各班级应按要求指导学生如何应急避震,如何有序撤离教室,并按疏散路线讲析一次。
2、班级预演后,所有学生安静地在教室内,等待学校统一演练。学校演练:
(一)、广播:灾情预设 广播:“请注意,这是防震演练广播。同学们听到警报后不要慌乱。”
演练分两个阶段进行,当听到“地震警报”信号响起的时候,各班级在室内、室外进行震时自救;当听到解除“地震警报”信号时,表示地震结束,各班主任带领学生震后撤离,撤离指定地点。
(二)、教室内应急避震演练
1、信号员发出“地震警报”信号(广播站播放警报)。
2、上课教师立即停止授课,转而成为演练负责人,立即告知学生“地震来了,不要慌”,并指挥学生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或课桌旁,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并尽可能用书包等物保护头部。教师应检查学生防护动作是否正确,必要时给予指导。演练时间为1分钟。3、1分钟后,信号员发出解除“地震警报”信号(停止播放警报)。
4、学生复位,老师告知学生,地震已过,现在准备撤离教室,进入紧急疏散演练环节。
(三)、紧急疏散演练
1、信号员发出“紧急疏散”信号(校长宣布)。
2、学生在老师带领下有秩序从楼梯向下撤离,并按照预定的疏散路线,迅速撤离到事先指定的地点整队。
一、传播者
博客是Web2.0 (第二代互联网) 时代的产物, Web2.0技术给社会大众提供了一个表达的平台, 每个人都是传播者, 每个人都是一个媒体 (即自媒体) 。每个人都能在博客上写作、拍摄、编辑、设计并“出版”自己的新闻产品。不仅可以传播新闻, 还可以表达思想、分享思想和传播思想。从技术层面上新闻博客为普通人发布信息开拓了平台。就传播意义而言, 意味着官方话语、精英话语实现了向平民阶层话语和大众话语的转移。在新闻博客的世界里, 传者可以是受者, 受者也可以是传者。不仅是这种身份没有限定, 在特定时间内处于传者、受者两种身份间的交流与沟通也没有界限。在海地地震期间, 无论是职业记者还是普通百姓纷纷发布微博来呼唤人们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而且受灾的群众也利用微博寻找自己失散的亲人。新闻博客的“零进入”个人发布方式对传统媒体掌握信息内容的把关权带来冲击。这就弥补了传统新闻生产模式中对于传播者的限制, 新闻博客使得新闻传播者身份角色发生了转变, 从精英走向全民。
二、传播内容
Web2.0以现代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支撑, 传播者的多元化和信息规模的海量化, 带来了比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的速度和数量上的优越性, 特别是在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 它的时效性和现场感是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海地地震发生后, 英国《卫报》开辟“滚动博客”专栏, 自海地时间2010年1月13日2时50分起更新, 这一刻, 距海地12日强震9小时57分钟。转用博客信息, 用最快的速度、最简练的直接引语, 力争描绘海地震后全景。而传统的媒体, 比如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朝闻天下》是1月13日7点49分报道, 在时效性上远远不及博客的更新速度。博客报道内容的时效性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内容带来冲击。另外博客发布新闻后, 一时间言论四起, 网友们都可以通过留言在自己或者他人的博客上发表见解或者意见。通过博客传受双方的互动形成从多个角度立体地看待所报道的新闻对象。
同传统的新闻媒体相比, 博客具有个性化的报道方式。新闻博客的写手成分复杂, 由于博客写作者的个人背景、爱好、专业的不同, 导致博客传播的内容多样化。写作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相同的事件, 而一个完整的新闻事件在传统媒体上一般只是一种报道方式。这也相应地产生了一些弊端, 信源的多元带来的信息真实性一时无法保证。
三、传播媒介
传统媒体都具有一定的发布周期, 如每天、每月、每季度刊发。相对而言, 博客内容的发布则没有固定周期, 高效便捷, 甚至每时每分都在更新。博客以现代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支撑, 它充分利用网络双向互动、超文本链接、动态更新、覆盖范围广的特点使信息和知识传播更加迅速、直接、高效。而博客兼有传统媒体的优点, 其时效性、保存性、选择性比传统媒体强, 弥补了传统媒体技术上的弊端。新闻博客内容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为载体, 传播内容更广泛, 更迅速。在海地地震发生后, 通信线路中断, 人们利用微博更新地震信息, 发表图片报道地震现场, 上传视频呼吁人们伸出援助之手。地震后信息每分每秒都在更新, 而且利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载体, 使地震后信息传播更广泛、迅速。
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依赖于固定的形式和栏目, 限制不少。但对于新闻博客而言, 其形式基本没有制约, 多种多样。就传播流程来讲, 博客与传统媒体的关键区别在于传统媒体具有中间修改与控制过程, 往往是编辑、主任、总编层层把关。而博客信息的个人发布, 从内容到形式没有任何限制, 至少现阶段是这样。这样从传播技术上讲, 博客的报道比传统的新闻报道更迅速、更直接, 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四、受众
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中, 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制作内容并发布内容, 通常情况下遵循着一条线性传播路线, 媒体与受众的分离程度高。海地地震的报道中,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中国青年报》相继发布消息, 但缺乏与受众的互动, 媒体与受众间的分离程度较高。停留在传播信息的层面, 没有时间和空间来储存受众的反应。为了弥补这种缺憾, 传统媒体开辟了读者来信、观众热线等一类的反馈途径, 但这种反馈来得不及时, 也无法形成广泛的趋势。所以关于海地地震的报道, 报刊、广播、电视的报道传受分离, 地震报道后不能及时获知受众的反应。新闻博客良好的交互性解决了传统媒体的以上难题, 使得博主和受众间的粘度非常高。文章内容精彩可以从下方的“阅读数”立马看出, 这主要归结于新闻博客介质本身给予受众良好的自由度, 不好的文章网民可以选择不点击查看详细内容, 点击率反映的还只是文章的热度, 从网民回复的“评论”中可以详细知道他们的意见。海地地震发生后, 微博成为海地地震资讯主要平台。许多媒体机构开辟专栏, 转用新闻博客信息, 用最快的速度、最简练的直接引语, 力争描绘海地震后全景。甚至有媒体发布微博, 劝说跟随者贡献“微博”之力。受众从微博中了解信息并且及时地评论回馈信息, 新闻博客在地震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难看出在地震中新闻博客的报道打破了传统媒体传受分离的状态, 促进了传播者和受众的互动性, 也更好为地震的救援和重建服务。
五、传播效果
每个人都能在博客上写作、编辑、设计并“出版”自己的新闻产品, 并被数以万计的人阅读和评论。新闻博客的个性化特点就使得新闻内容多样化, 并引起网友的关注与评论, 产生轰动效果。而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 传者与受众之间是单向关系, 受众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虽然可以添加评论或电话连线采访, 但难以形成大范围的互动。而博客信息发布, 真正体现了在线互动相互激发的传播效果。
新浪微博有关海地地震的报道截止2010年1月16日共计69221条, 分享地震后的消息和救援情况, 海地地震成为热门话题。新华博客上设有海地地震专栏, 截止1月16日共有1284条信息。有关海地地震的博客报道例子不胜枚举, 人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意见, 在网上产生轰动效应。据新华网报道, 微博成为海地地震资讯主要平台。许多媒体机构开辟专栏, 转用博客信息, 用最快的速度、最简练的直接引语, 力争描绘海地震后全景。
六、结语
新闻博客以其互动性、即时性、深度性、开放性、个性化等特点, 在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五个方面对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带来冲击和影响。新闻博客以传受互动取代传统媒体传受关系分离;传播内容上个性化的写作特点标志着精英文化向草根文化的过渡, 开创了一个全民写作的新时代, 给新闻界带来了冲击;传播技术上, 以现代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支撑, 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为载体, 充分利用网络双向互动、超文本链接、动态更新、覆盖范围广的特点使信息和知识传播更加迅速、直接、高效;传播效果上, 传受互动取代传统媒体传受关系分离的状态, 互动性强, 容易产生轰动效应, 比传统的新闻报道发挥作用更大。就目前来看, 博客的新闻化是自媒体博客的发展趋势, 也是更高层次的追求, 在对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产生一定冲击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博客为专业新闻提供了更多的消息来源。在博客中经常会爆出轰动性新闻, 使得传统媒体对其信息进行跟踪报道。博客新闻也可以成为传统新闻的补充和后续。应该发挥博客新闻报道的优势并且与传统媒体相结合, 共同搭建一个多维的互补融合的信息发布平台。
摘要:博客, 又称为网络日志, 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文章的网站。一个典型的博客需要结合文字、图像、其他博客或网站的链接, 及其他与主题相关的媒体链接。本文以海地地震为例, 探讨新闻博客对传统新闻生产模式的影响。
关键词:新闻博客,传统新闻,生产模式,影响
参考文献
[1]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1月.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年4月, 第二版.
[3]李红艳.复活网络精神--浅析“博客”现象[J].声屏世界, 2004年, 第5期.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法律法规精神,保证我校防震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演练目的
通过应急疏散演练,使人们掌握应急疏散的正确方法,熟悉我院紧急疏散的程序和线路,确保在地震等灾害来临时,我校应急工作能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特别是减少不必要的非震伤害,同时提高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演练安排
内容:防震应急避险和紧急疏散演练; 对象:全校师生。时间:2017年3月XX日
三、演练领导机构 总指挥:XX 副指挥:XX 成 员:XX 职 责:及时检查各组成员到场情况幷组织负责区域的紧急避险和疏散。负责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情况,并请求援助。当发生危急情况时,XX负责到广播室打开广播,XX负责发出疏散指令,调控紧急避险和疏散过程。
四、演练准备
(一)首先使全校师生明确防震减灾应急演练的任务和注意事项。
(二)演练前各班班主任做动员,让学生们熟悉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讲明演练的程序、内容、时间和纪律要求,以及疏散的路线和到达的区域,同时强调演练是预防性、模拟性练习,并非真正的地震应急和疏散,以免发生误解而引发地震谣传。
(三)演练前对撤离路线必经之处和到达的“安全地带”进行实地仔细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消除障碍和隐患,确保线路畅通和安全。
(四)组成相关工作小组,确定人员,明确职责。
五、演练要求
(一)沉着冷静,严肃有序,服从指挥。
(二)保持安静,动作敏捷、规范,严禁推拉、冲撞、拥挤。
(三)严格按规定线路疏散,不得串线,不得抢先。
(四)严密组织,认真对待,坚决避免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
六、专业组组成及其职责
(一)疏散组 组 长:XX 成 员:XX 职 责:负责全体师生的疏散工作。
(二)宣传报道组 组 长:XX 成 员:XX 职 责:利用广播指挥人员撤离,负责向总指挥汇报灾情(损失情况),负责灾后的宣传、人员转移信息的传递,并负责上传下达的任务。
(三)治安保卫组。组 长:XX 成 员:XX 职 责:负责警戒维持秩序(佩带值勤袖标)。
(四)医疗救护组。组 长:XX 成 员:XX 职 责:负责参加医疗救护。
留守地点:在操场悬挂明显救护标志。
(五)抢险救灾组。组 长:XX 成 员:XX 职 责:负责抢救埋压被困师生及贵重物品。救护和抬运受伤人员到安全地带,使受伤人员能够及时接受救护。
(六)后勤服务保障、协调组。组 长:XX 成 员:XX 职 责:负责人员撤离后的场地组织,人员饮食。全面负责演练准备、组织全过程;统筹协调、调度各小组工作。
七、演练程序
(一)现场总指挥利用广播系统下达命令:“全体师生请注意,现在发生了地震,请大家不要慌张,听从指挥,马上有秩序地紧急避险、紧急疏散。”
(二)警报声响起,靠门最近的两位学生立即把门打开,人们紧急避险,双手护头,所有人员要冷静、沉着,应急小组人员指导学生们有秩序地撤离,撤离过程中尽量压低身体,小步快移。
(三)到达撤离集结区域后,双手护头迅速蹲下。各班班主任马上清点人数,应急小组人员将人数迅速汇总后并及时报告总指挥。
根据县科技局、教育局的统一部署,为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增强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提高学校对突发地震灾害事件的综合应对能力,我校自5月8日至5月13日集中开展了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和地震应急演练活动。
一、加强宣传
1、宣传栏、报栏张贴了防震减灾图文,宣传避震疏散、自救自护、消防安全知识。
2、制作疏散路线图,发放到班级并张贴于明显位置。
3、政教处召开广播动员会,详细解说应急疏散演练的意义。
4、各班召开班会,指导学生在演练过程中沉着冷静,团结互助,避免拥挤和踩踏现象,动员和培养一批应对紧急情况和突发事件的学生骨干,教育学生在演练过程中严肃认真,保持安静镇定,不喧哗,不嬉闹。
二、精心准备
1、制定完备的演练计划,详细规定疏散目的地和疏散的顺序、路线,印制、发放到参与演练的指挥和联络协调人员手中。
2、5月13日早读召开全校班主任等参与演练的指挥和联络协调人员会议,具体演练方案和程序。
3、明确人员分工和岗位职责。
三、科学演练1、5月13日下午4:25,各班分别预演避震措施和有序撤出教室后集合于走廊的快速行动。2、5月13日下午4:45,全校统一下达疏散命令,进行快速疏散演练。
3、学校要求自5月14日起,早操集合按演练路线和顺序集结和疏散,以强化记忆,培养习惯。
四、演练评价
1、领导高度重视,教师积极组织,学生认真参与。
关键词:网络新闻,专题频道,网络编辑,频道设置
20世纪90年代, 网络媒体悄然崛起, 它不断积蓄力量, 迅速完成自身建设, 对传统媒体产生了深刻影响。1995年, 世界上第一个新闻专题《俄克拉何马州爆炸案》在美国有线电视网站 (CNN.com) 出现, 在过去的十余年, 新闻专题频道作为互联网优势的集中体现者, 成为商业网站的宠儿, 编辑与制作水准日臻完善[1]。网络新闻专题以页面方式出现, 它类似于传统报纸版面, 在结构、板块、色调上处于稳定状态, 随着新闻事件或主题的发展, 它在标题和内容上作出了相应的调整, 增减了一些板块, 充分显示其“滚动”特性。
人的行为是满足需求的活动, 网络阅读即是如此。如果网络专题频道的设置不能满足网民的心理需求, 那么网络新闻专题将面临着“吃力不讨好”的尴尬境地。本文结合读者在网络阅读时代的阅读心理, 选取中国较有代表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和腾讯网的专题, 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专题频道做对比分析, 分析这几大新闻网站就在“海地地震”这一专题的频道设置上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专题频道设置的不足之处
(一) 海量信息, 堆积首页
这一缺陷在中国的几大门户网站表现尤为突出, 例如, 我们打开新浪网就可以看到, 新浪网的首页就占据了电脑屏幕16屏, 而其中“海地地震”这一专题堆砌了滚动新闻报道、视频报道、最新消息、中国行动、现场目击、幸存经历、伤亡损失、海地地震日志、海地背景介绍、图文报道、分析评论等30余个板块, 其中还制作了海地强震救援日志一个动态图、中国赴海地部队执行警务图文报道, 占据电脑屏幕18屏, 这对于很多读者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这是网络编辑盲目贪多求全带来的反效果。新闻专题的策划者, 他们希望最大可能性地将所有的信息都在专题首页堆砌, 认为信息数量的最大化, 才是信息争夺战的关键所在。而实际上, 网络阅读时代, 读者普遍追求最高速的阅读, 追求最简便地获取信息。“瞄一眼就跑”成为现阶段网民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的阅读现象[2]。这种矛盾, 使得读者对浏览网页所耗费的时间特别关注, 怂恿和培养了受众浏览习惯趋向功利性选择和喜好性阅读, 他们的阅读往往“避重就轻”, 头脑对信息的处理也变得简单化。
相反地, 美国有线电视频道CNN的海地专题, 它并没有面面俱到地报道海地地震, 它的专题囊括Latest Video最新视频、Rescue and relief efforts救援工作、Mapping the devastation映射的破坏、Impact your world影响你的世界、Opinion意见、Tales of destruction破坏的传说、及幸存者叙述和CNN电视的报道等十来个板块, 与新浪网相比, CNN的这一专题仅占用了电脑屏幕5屏, 不到新浪的三分之一, 版面注重留白, 干净简洁, 这是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二) 内容报道, 缺乏深度
网络新闻对深度的追求在形式上虽然下足了功夫, 超链接、多媒体这是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表现形式。但在新闻资源丰富的情况下, 编辑对专题的制作忽略了吸收创新, 对信息材料无章堆砌。对于新闻事件的深入调查采访、深入分析评论不足, 对于信息的综合运用、拓展延伸没有得到升华, 往往无法在原有信息的基础上提炼出新点亮点, 也缺乏对专题后期的开发, 即使该事件出现新的热点, 网编也不一定会对原有专题进行维护更新。这种注重快速和扁平, 而忽视了精深和立体的网络新闻专题的形成, 源自人员配备和财力支持投入不足, 也源于主观认识不够, 一些新闻网站制作新闻专题只是被迫于应付其它媒体的竞争压力。
不过, 腾讯网在这一缺陷上迈出了一步, 在地震一个月后, 该专题的顶图及时更换, 从地震的强烈破坏及“送我海地维和战士回家”这两大主题转换为当下之急的救灾主题“救救海地” (如图一) 。
(三) 追求速度, 漠视细节
在内容的安排上, 网络专题最新消息一栏为达到实时报道效果, 推出“滚动性”新闻报道, 将最新消息置于前端, 然而人的阅读顺序一般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如果专题没有设置导读或编者按提示事件背景起因, 那么读者刚看到网页可能会一头雾水, 无法迅速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滚动新闻反映出网络编辑对时效性的过分追求, 在一些突发性事件本身尚未明朗的情况下, 网络媒体对事件的贴身报道, 往往会传出一些不实报道。另一方面, 编辑们在首页堆砌信息, 却忽略了对网站二级页面的维护, 国内门户网站新闻专题首页同质化严重, 而二级页面粗制滥造, 如新浪网专题中各条新闻链接的只是普通的文字报道 (如图二) , 页面色调也没有显示出与首页的统一性, 甚至让人怀疑这一报道不是首页专题的一部分, 从读者阅读心理来说, 将造成较大心理落差。这些问题反映了编辑在对内容的选择上不够精准, 不够讲究编排的整合, 影响内容的表达。网络新闻专题本应该像一个层层剥开的“石榴”, 每一层都以精彩内容示人, 才算做得精致。
二、如何改进网络专题频道设置
网络专题频道板块设置和内容上的欠缺, 一方面源于国家对网络从业人员的限制, 导致网络媒体力量与传统媒体相比相对较弱, 另一方面, 网络受众“浅尝辄止”的新阅读习惯打乱了网编策划、报道的热情。当下, 人们的阅读需求已从获取“丰富信息”, 向着“要求更多有效的异质信息”转变。要摆脱网络新闻专题“吃力不讨好”的境地, 必须充分了解受众阅读心理, 对症下药。本文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 突出版面特色, 去同质化
原创是网络媒体突破同质化的一个突破口, 只有加强原创水平, 才能将其转化为竞争力。从专题构架上看, 国内主要门户网站腾讯、新浪等专题布局都是T字形, 分为左中右三段式, 这种布局方式虽然可以放置更多的板块内容, 但随着受众审美疲劳, 确实应该考虑创新, 不能仅仅停留于左中右三段式。CNN将头图外的页面等分成十五块, 包括“最新消息”、“救援”“观点”等, 在首页上, 并没有罗列出所有消息, 从版面上来说, 这种页面设计方式值得借鉴, 国内网络新闻专题可以思考, 何不去粗取精, 首先在版面设计上打破门字结构, 以某一特色定位。例如, 可以设计环绕形、流线形、三维立体形, 在视觉上形成冲击力, 对不同的专题设计不同的页面, 这虽然耗费人力物力, 但如果能够获得更多人的青睐, 才是最有效的加强了付出与投入的回报比率。
(二) 把握主次关系, 突出重点
当前网络新闻专题主页重点不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在版面规划上, 首页信息过多, 而每一板块均衡分布。在编排方式上, 编辑对于图片的大小、标题的格式没有进行明显的突出与弱化的处理。例如, 在图片的运用上, 应该有层次, 重点的图片要用足够大的空间置于醒目位置, 而一般的图片则淡化处理, 不要无谓地堆积图片。同样的, 对于多媒体工具:音频素材、Flash动画、视频素材, 一定要挑选出最有说服力和代表性的内容, 剔除重复性的报道。至于背景性材料, 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表现, 比如充分运用对比法、时间线法、图表表示法, 这既可以服务于新闻报道, 也可以活跃版面、开阔视野, 但都不能喧宾夺主, 背景资料永远只是为新闻服务, 不能占太大版面, 反而成为视觉中心。
(三) 完善二级页面, 深入互动
网络新闻专题虽然需要为受众提供丰富而全面的信息, 但它不应是信息的简单堆积, 而应该成为一种独特的深度报道[3]。所谓深度报道, 是对主体新闻的时空维度进行扩展的报道。它通过对主体新闻的生成背景、波及影响和发展趋势进行全面展示与剖析, 从而深刻地反映客观环境的最新变动状态[4]。目前, 在深度报道稿件方面, 网站的原创性不足, 因此, 网络新闻专题在深挖事件缘由、深度调查、分析评论方面应投入更大精力。除了内容的深度, 在栏目的策划上, 网络编辑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通过对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比较, 或通过对事件来龙去脉、主题的长远影响等的思考, 深入地去表现主题。对于与网友的互动, 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传受交流上, 应当加强深度互动, 让网友真正参与到新闻事件中, 甚至成为报道主体、报道客体的一部分, 让专题变得更为鲜活而又富有生命力。这一点在国内表现平平, 可以借鉴CNN的做法, CNN设立的i Report板块, 这是一个给与网友提供新闻、参与新闻报道的平台, 在海底地震这一期, i Report策划了寻找失踪人员的专题, 与网友展开互动, 时效性和实用性强 (如图三)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发达的前景下, 这种深度互动专栏必将引得更多青睐。
结语:
本文主要以国内外网络新闻专题的频道设置为分析对象, 并以国内几大门户网站如新浪网、腾讯网及国外重要新闻网站美国有线电视网站 (CNN.com) 对其“海地地震”这一专题中的内容及频道设置进行分析, 指出当前网络新闻专题在频道设置上的不足之处:海量信息, 首页堆积;内容报道, 缺乏深度;追求速度, 漠视细节。并就此提出三点建议:突出版面特色, 去同质化;把握主次关系, 突出重点;完善二级页面, 深入互动。当然, 个人力量有限, 本次的研究有很多不足, 有待改进, 如对网站的建设所提出的意见还不够丰富, 另外有关国外网站新闻专题的分析还不足, 这在今后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注释
1[1]周次敏.网络新闻专题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5.
2[2]向淑君.网络新闻受众阅读心理与对策分析[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2) :30.
3[3]彭兰.网络新闻专题编辑系列之三网络新闻专题信息手段的策划与运用[J].中国编辑, 2007 (6) :56.
【地震演练新闻稿】推荐阅读:
地震疏散安全演练总结07-06
龙街小学地震演练方案12-03
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小结06-24
幼儿园地震逃生演练总结09-07
地震演练心得体会800字11-28
幼儿园地震逃生演练活动简报10-21
大张庄中心小学2017地震演练方案06-06
小学地震紧急疏散演练年终工作总结11-10
学校2018年5.12地震逃生演练方案06-06
初中生有关地震的日记地震无情人有情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