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理行业发展状况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保理行业发展状况(精选6篇)

中国保理行业发展状况 篇1

【摘要】文章首先采用数据及图表对我国的保理业务的现状进行分析,揭示我国目前保理业务的发展水平较低,但增长势头强劲,具有很大的潜力。其次分析我国国际保理现存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国际保理;发展状况;对策

国际保理是一项集贸易融资、商业资信调查、应收账款管理以及信用风险担保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国际保理解决了赊销中出口商面临的资金占用和信用风险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它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是一项比较成熟的业务,但在我国仍处于发展初期。

一、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一)我国的保理业务量落后于发达国家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际保理业务起步较晚,而且规模较小。近几年,虽然国际保理业务在我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业务规模仍不能满足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我国2008年国际保理业务量为550亿欧元,在国际上排名第八位,其保理量占世界保理总量的4.15%,我国国际保理的发展现状跟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属落后。

(二)我国国际保理业务发展速度较快

近十几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额突飞猛进,连年持续增长,巨大的国际贸易量为开展国际保理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内地企业中影响也越来越大,受到国外客户的影响和要求,叙做业务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同时,由于企业开展国际保理业务的需求旺盛,银行方面也在积极尝试,业务量并且逐步增大。从整体上看,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是比较快的。(见表1)

虽然我国保理业务是呈连年上升的趋势,但是我国是世界第三出口贸易大国,200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值为25600亿美元,而保理业务量为352.50亿美元,仅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值的百分之一点三左右,远远没有达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保理业务占贸易总值的水平。

(三)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空间较大

我国近20年的经济发展速度位于世界的前列,贸易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不仅拥有巨大的市场供应量和需求量,同时还有份额很大的市场空间尚未开发。国际保理业务的应用有助于我国企业进一步扩大市场。从我国的外贸出口结构分析,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出口值为12016.7亿美元。其中,纺织品、纺织业、电子设备等都属于结算周期短的商品,占到我国出口商品总值的45.16%,国际保理业务十分适合作为此类商品的结算方式。国际保理的出现可以很好地解决赊销中进口企业信用风险和出口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组织结构,国际保理业务都十分适合我国企业。

我国企业逐渐认识到国际保理的上述优势,使用率逐渐上升,为我国的贸易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贸易大国地位的.不断提升,也为国际保理业务孕育了新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发展国际保理业务的瓶颈

(一)从我国的企业角度分析

中国企业在出口中出于控制风险的目的,仍然较多地沿用信用证这一传统结算方式。而在目前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信用证及预付货款这两种方式必将使中国的外贸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越来越处于劣势。同时,我们在对国外的进口商提出这些付款条件时,往往没想到对外商来说同样存在一个信用风险的问题,对方会对我方能否收到资金后准确按合同约定发货也心有顾虑,而国际保理则能很好地为国际贸易中的买卖双方解决信用方面的顾虑,特别是当买卖双方资信较好,但对对方都不了解的情况下非常适用。但对于中国部分出口商来说,始终认为新的东西风险较大,从而错失商机。

即使出口企业认识到国际保理业务的优势,并愿意开展国际保理业务,但企业本身某些方面达不到商业银行开展国际保理业务的条件。第一,国际保理业务对企业的应收账款和财务管理水平的要求是很高的,要求企业相关人员熟悉财务、法律、信用控制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现实中,企业往往由于缺乏规范透明的应收账款和财务管理制度,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导致银行拒绝叙作保理业务。第二,我国出口企业产品多为初级产品或消费性产品,附加值低、利润空间有限。企业采用国际保理业务也需要投入人力和物力成本,因此出口企业多数不愿意,从而限制了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

(二)从我国的银行角度分析

1.提供的服务项目有限

我国商业银行所能提供的保理业务服务项目主要集中在为客户提供融资和账款托收方面。其它方面的服务项目,包括销售账务管理、坏账担保等,则较少提供。就融资功能来讲,也是以提供有追索的融资为主。这一方面是企业相关需求不大,从这一角度讲,我国目前的国际保理业务与典型的现代保理业务还有一定的差距。

2.费用过高

在国内,银行一般按应收账款金额收取的账户管理费、资信调查费、额度核定费等手续费通常为2%至6%,再加上对企业获得的预付款收取利息,保理费是信用证业务费用的十倍左右,也是国外保理费用的好几倍,这常常使进出口双方望而止步。

3.缺乏专业的国际保理人才

保理业务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保理业务专业知识,熟练的英语应用能力、丰富的国际金融知识以及法律知识,熟悉相关国际惯例、国际贸易交易规则和习惯等。但从实践上看,由于中国开展此项业务时间不长、业务量少,从业人员在实务操作上的锻炼机会少,因此保理从业人员在办理保理业务过程中业务不熟练,直接影响了国际保理业务在中国的推广速度和应用范围。从保理理论知识角度,专业研究人员仍比较缺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际保理业务的推广。我国在国际保理的立法研究上也体现了人才匮乏的现象,同样制约了国际保理业务的开展。

(三)从外部环境分析

1.我国的保理法律制度尚不健全

首先,没有针对保理业务的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对国际保理业务中许多具体问题缺乏可操作性,对保理的法律适用规则和纠纷解决机制等内容都没有涉及;其次,保理的监管立法在我国严重缺失。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保理商的资格、成立条件和程序、保理商的性质和法律地位及保理行业的管理等未做明确规定;再次,保理业务顺利开展的配套基础法律制度尚未建立。

2.缺乏社会信用机制

中国保理行业发展状况 篇2

一、国际保理的概况

作为贸易活动尤其是国际贸易中行之有效的结算手段, 近二十几年来, 保理业务在世界各国得以迅速推广、普及和发展。目前, 在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 保理已成为一种主要的结算工具。我国加入WTO之后, 掌握好国际保理结算方式, 势在必行。

1. 国际保理的含义

国际保理是国际保付代理的简称, 英文为factoring。系指出口方与保理商间存在一种契约关系。根据该契约, 出口方将其现在或将来的基于其与进口方 (债务人) 订立的货物销售/服务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商, 由保理商为其提供贸易融资、销售账务处理、收取应收账款, 及买方信用担保合为一体的金融服务。

2. 国际保理的产生和发展

保理业务最早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 并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和西欧国家逐渐发展成型。近20年来, 保理业务在世界各国的国际贸易中都得到了广泛运用, 特别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得以蓬勃发展。

目前国际上的保理业务大多由专业保理公司从事, 他们中90%以上是国际保理商联合会 (FCI) 的会员, 有着相同的行业准则和标准化的业务平台。专业保理公司具备良好的风险管理能力, 能够清晰地识别不同客户的偿还能力和财务状况, 并且相应核定信用额度和需要提供的金融服务, 给予相对优惠的定价。专业保理公司通常与保险公司合作, 在保理业务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可以满足企业多种需求, 服务较为周到。

目前, FCI已经有150多家会员, 他们遵守统一的国际保理业务规则, 形成一个完整的国际保理商体系, 互相为对方的出口商提供资信调查服务。

3. 国际保理的功能及特点

国际保理业务有别于汇款、托收和信用证三大传统国际结算手段, 是一种新型的综合性的国际贸易融资结算方式。

(1) 国际保理业务的功能

国际保理业务一般具有如下四种功能:①贸易融资:企业向保理商转让应收账款, 提前实现销售资金回笼, 获得融资便利;②销售账户管理:保理商提供应收账款账户资金的回收、逾期以及进口商信用额度变化情况登记服务, 协助出口企业进行销售账户的分户账管理;③应收账款的催收:保理商拥有专业人员和专职律师为企业提供应收账款的催收服务;④信用风险控制与坏账担保:保理商对出口企业在信用额度内发货所产生的应收账款提供100%的坏账担保。

(2) 国际保理业务的特点

①国际保理业务在较低的费用下提供了包括信用保险在内的全面服务, 在许多国家的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其理由在于:一是单独以记账赊销 (O/A) 、承兑交单 (D/A) 、付款交单 (D/P) 方式成交虽然增强了出口商的竞争力, 但收汇风险又过大。二是保兑的不可撤销的信用证虽然有最大的收款保证, 但是由于其较高的开证费用、管理费用及对进口商较高的资金占用率, 削弱了出口商的竞争力。三是信用证业务遵循严格的单一致、单证相符原则, 如果信用证下的有关单证出现不符, 也可能使原先收汇相对安全的信用证业务变成风险重重的托收业务。因此, 选择国际保理结算方式, 将保理与O/A、保理与D/A及保理与D/P相结合是最佳的选择。

②由于保理业务是一种Bto B意义上的电子商务, FCI所启用的统一的保理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利用全球数据交换网络传递信息, 使得国际保理业务比一般的结算方式更加便捷、准确和高效。

4. 国际保理的业务流程

国际保理业务有两种运作方式, 即单保理和双保理。前者仅涉及一方保理商, 后者涉及进出口双方保理商。国际保理业务一般采用国际双保理方式。双保理方式主要涉及四方当事人, 即出口商、进口商、出口保理商及进口保理商。下面以一笔国际双保理业务为例, 介绍其业务流程。

出口商为甲国国内一家工艺品公司, 欲向乙国某进口商出口工艺品, 因为市场竞争激烈, 出口商产品库存增加。为了促进出口, 出口商有意采取赊销 (O/A) 和国际双保理的付款方式。

进出口双方在交易磋商过程中, 甲国该工艺品公司首先找到国内某保理商 (作为出口保理商) , 向其提出出口保理的业务申请, 填写了《出口保理业务申请书》 (又可称为《信用额度申请书》) , 用于为进口商申请信用额度。申请书一般包括如下内容:出口商业务情况;交易背景资料;申请的额度情况, 包括币种、金额及类型等。

甲国国内出口保理商于当日选择乙国的一家进口保理商, 通过由FCI开发的保理电子数据交换系统 (EDIFACTORING) 将有关情况通知乙国进口保理商, 请其对指定的进口商进行信用评估。通常出口保理商选择已与其签订过《代理保理协议》、参加了FCI组织且在进口商所在地的保理商作为进口保理商。

乙国进口保理商根据所提供的情况, 运用各种信息来源对进口商的资信以及该工艺品的市场行情进行调查。若进口商资信状况良好且进口商品具有良好的市场, 则进口保理商将为进口商初步核准一定的信用额度, 并于第5个工作日将有关条件及报价通知甲国国内出口保理商。按照FCI的国际惯例规定, 进口保理商应最迟在14个工作日内答复出口保理商。甲国国内出口保理商将被核准的进口商的信用额度, 以及自己的报价通知本国工艺品公司。

甲国工艺品公司接受国内保理商的报价, 与其签订《出口保理协议》, 并与乙国进口商正式达成国际货物买卖合同, 合同金额为100万美元, 付款方式为O/A, 期限为发票日后80天。出口保理商与国内工艺品公司签署《出口保理协议》后, 出口保理商再向进口保理商正式申请信用额度。进口保理商于第3个工作日回复出口保理商, 通知其信用额度批准额、有效期等。

甲国工艺品公司按合同发货后, 将正本发票、提单、原产地证书、质检证书等单据寄送进口商, 将发票副本及有关单据副本 (根据进口保理商要求) 交国内出口保理商。同时, 甲国工艺品公司还向国内保理商提交《债权转让通知书》和《出口保理融资申请书》, 前者将发运货物的应收账款转让给国内保理商, 后者用于向国内保理商申请资金融通。甲国国内保理商按照《出口保理协议》向其提供相当于发票金额80% (即40万美元) 的融资。

甲国出口保理商在收到副本发票及单据 (若有) 当天将发票及单据的详细内容通过EDIFACTORING系统通知乙国进口保理商, 进口保理商于发票到期日前若干天开始向进口商催收货款。

发票到期后, 乙国进口商向进口保理商付款, 进口保理商将款项付与甲国出口保理商, 出口保理商扣除融资本息及有关保理费用, 再将余额付给甲国工艺品公司。

至此, 一笔采取赊销 (O/A) 和国际双保理的国际贸易业务履行完毕。总的来说, 采用国际保理业务, 出口商虽然可能增加一定的费用, 但因此而获得的信用风险担保、资金融通以及管理费用的降低等带来的收益足以抵消保理费用的开支, 进口商也可以免除开信用证或托收的费用, 减少资金的占压。保理商可以获得一定的业务费用。

二、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现状

中国银行从1992年起开始开展国际保理业务, 但当时业务量相当有限。1993年中国银行加入了国际保理商联合会, 随后, 国内其他银行如交通银行、光大银行等也先后加入, 到1999年每年的业务量还不超过2000万美元。自2000年开始, 国内中资银行逐渐认识到保理业务作为一项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性, 并陆续尝试对国内特大型公司开展应收账款保理业务, 最初主要还是有追索权的保理业务。

随着中国加入WTO, 中外资银行间竞争加剧, 越来越多的中资银行开始致力于保理业务的拓展。

1.2001年后我国国际保理业务快速增长

2001年12月11日, 中国正式成为WTO的成员国。2002年3月爱立信借口某国内银行无法提供无追索权的保理业务, 选择与某外资银行长期合作办理国际保理业务。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银行认识到开展国际保理的重要性, 在我国出口贸易快速、稳步增长的同时, 我国国际保理业务也快速增长。

2. 我国国际保理业务发展潜力较大

长期以来, 我国出口贸易都是首先选用信用证结算方式, 对于承兑交单 (D/A) 或挂账 (O/A) 信用付款方式, 因进口商拒付或拖欠货款风险太大, 大多数外贸公司不愿意冒此风险, 由此削弱了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因而也不可避免地错过了许多出口机会。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 在国际市场大背景下经营的中国外贸企业也不得不逐步接受承兑交单和挂账的商业信用付款方式。近年来一些统计数据表明, 这两种方式已超过出口贸易总额的40%, 在广东等经济特区和沿海开发区, 这个比例还要更高些。但由于我们对海外进口商的资信缺乏了解, 对其经营状况没有及时准确的信息, 因此, 上当受骗情况屡见不鲜, 坏账逐年增加, 造成很大损失。有关资料显示, 全国应收国际账款的坏账绝大多数是承兑交单 (D/A) 或挂账 (O/A) 所造成的。国际市场经验表明, 应收国际账款追收是十分困难的, 一旦出现了呆账, 追回成功率很低;即使追讨成功, 佣金也要占三分之一以上。

目前, 中国的保理商数量非常有限, 国际保理仅作为银行业务的副业。据国际保理商联合会统计, 1999年我国保理业务量仅为3100万美元, 还不及当年进出口总额3606.49亿美元的一个零头。2001年全球保理业务总额达7201.94亿欧元, 比2000年增长12.3%。其中, 中国的国际保理业务总额为12.38亿欧元。

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目前尚处于发展的初期, 但从全球范围看, 随着记账贸易方式的快速增长, 国际保理业务也将进入一个高速增长时期。据估算, 全球贸易方式中70%的记账贸易, 以及61%的承兑交单都将是这一业务的潜在市场。

国内商业银行随着相互间竞争加剧, 传统业务的盈利空间不断缩小, 迫切需要发展中间业务, 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中国出口贸易的巨大市场潜力如能与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的拓展相结合, 将给商业银行利润的增长、中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提高、乃至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 国际保理业务作为一项盈利能力较强的中间业务, 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 我国国际保理业务与发达国家间存在较大差距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国际保理业务无论在业务量还是服务完善度上都有很大的差距。2002年, 中国国际保理业务营业额还不足13亿欧元, 这和当年我国作为第5大贸易国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2003年, 我国国际保理业务总量为26.4亿欧元, 占全世界业务总量的0.35%, 这个数字对于我国2003年8512.1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来说也只占了很少一部分。现在的业务量与国内潜在的需求相比, 也可以说是差别巨大。

目前大多数国内商业银行提供的都是有追索权的国际保理, 这使得我国的出口企业并不能享受百分之百的坏账担保, 这也使很多企业对此望而止步。而在国际保理发展成熟的西方国家, 无追索权的国际保理被视为最普遍和主流的国际保理方式, 这也是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国际保理业务的差距所在。

另外, 电子信息技术是开展国际保理业务的基础, 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已经普遍采用EDI技术, 在这种技术下, 商业活动中的所有的文件都标准化, 通过卫星或其他计算机信息网络传输。而我国的企业、政府、银行等各类商业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还都处于起步阶段, 大部分定单、发票等商业文件还是通过人工方式进行传递。所以政府应该鼓励各类企业、金融机构构建EDI技术, 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措施和技术支援。除了电子信息技术外, 金融政策制定的相关部门也要尽快编制出国际保理业务操作程序的规范, 以形成我国保理市场正常的经营秩序, 保护业务中各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1. 出口企业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的要求

国际保理业务使得出口商将应收账款的收账风险转移给保理商, 在一个合同期内保理商会根据出口方的要求, 定期或不定期的向其提供关于应收账款的回收状况, 逾期账款情况、信用额度变化情况, 对账单等各种财务统计报表, 协助出口方进行销售管理。保理商应用专业能力对客户信用进行分析和管理, 使出口商可以集中主要资源集中于研发制造或销售等核心环节。此外, 在一个协议期内, 保理商会根据债务人资信状况的变化对信用额度进行调整, 对于出口商在核准信用额度内的发货所产生的应收账款, 保理商提供100%的坏账担保。出口商得到了100%的风险保障以及发票金额8O%以上的贸易融资。整个过程使出口商降低了费用, 简化了手续, 提高了国际市场竞争力。

2. 银行在全球化发展战略中的选择

(1) 银行可以从中获得更多利润

开展国际保理业务不仅丰富了银行的业务品种, 拓展了其金融服务的领域和盈利的市场范围, 而且可以从中获得更多利润。进出口保理商可获得按承担服务的发票金额l-1.5%的佣金。出口保理商还可获得对进口商的资信调查费, 以及向出口商提供融资收取的融资利息。此外, 由于国际保理业务所提供的资金融通, 是介于信用放款与抵押放款之间的融资行为, 它还可以优化银行信贷资产结构。

(2) 开办国际保理有助于提高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对商业银行来说, 保理业务体现了信息、资金和信用三大经营要素的高效有机结合, 体现了高层次的经营管理运作水平。开办保理业务不仅需要深入的产业趋势分析, 而且需要注重行业竞争态势研究;不仅要考察卖方企业, 而且要考察其下游客户;不仅需要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 而且需要通过考察产品研发及销售情况了解企业在同行中的市场竞争力。因此相对于传统业务, 保理业务要求银行对产业、行业、企业的了解及相关风险点的把握更全面, 更细致, 更深入。这都有利于银行尽快提高信息管理能力、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运作水平。

3. 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财务管理问题得到解决的可行途径

目前, 国内已有不少上市公司通过国际保理方式进行应收账款的管理, 国际保理成为一种能有效加速资金周转、降低财务风险的应收款管理“新思路”。国际保理商联合会表示, 保理业务更适合中小企业, 可以帮助它们在开拓国际市场时获得成功。目前, 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发展迅速, 迫切需要得到贸易融资和信用担保, 而融资渠道和手段则非常有限, 国际保理业务可以为企业提供一条有效地规避风险的新途径。

4. 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4年, 中国的进口保理业务量达9, 330, 324.22欧元, 出口保理业务量达340, 862, 302.85欧元, 而全球国际保理业务量已经达到了6, 703, 771, 227.23欧元, 同期, 我国出口保理业务量仅为全球国际保理业务量的0.05%。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地不断发展, 信用机制的逐步完善, 我国国际保理业务将不断扩大, 国际保理市场极具开发价值。

目前国际上为企业所惯用的信用证付款方式正逐渐被赊账贸易所代替, 国际保理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占据着愈来愈重要的地位,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企业、银行迫切需要开展国际保理业务, 国际保理业务, 是中国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银行、企业应共同努力, 营造有利于国际保理业务广泛开展的适用条件。

参考文献

[1]沈瑞年等:国际结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季伟:商业银行保理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6 (11)

[3]刘雪梅:对发展国际保理业务的思考.浙江金融, 2005 (1)

中国保理行业发展状况 篇3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发展我行出口保理业务,根据《国际保理业务惯例规则》等有关国际惯例,结合我行实际情况,制定本操作规程。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出口保理业务指出口商、进口保理商和经办行根据有关协议合作开展的集商业资信调查、应收账款管理、信用风险担保及贸易融资于一体,为出口商提供应收账款代收业务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第三条 本操作规程适用于经人民银行和总行批准可以办理国际结算业务的各一级分行。经总行批准,开办此业务的各一级分行可授权辖属分支行根据此操作规程办理出口保理业务。

第四条 为规范业务操作,各分支行办理的第一笔出口保理业务须报总行审核。

第二章 主要国际保理业务术语及规则

第五条 本操作规程中主要涉及的保理业务术语及释义如下:

(一)进口保理商:在保理协议下,向出口商提供进口商财务风险保障的保理公司。

(二)出口保理商:根据有关协议对出口商的应收账款叙做保理业务的一方。

(三)信贷额度:进口保理商所能接受的出口商在保理协议下向特定进口商开具的最高发票金额。

(四)介绍信:根据进口保理商要求,出口商向进口商签发的、通知进口商某笔应收账款已交由保理公司代收的信函。

(五)出口保理融资:根据出口保理融资协议,在出口商应收账款催收期间,进口保理商或经办行向出口商提供的资金融通。

(六)出口保理业务涉及的单据。包括商业单据和债权转让单据两类:商业单据是基础交易双方在合同中订明的出口商在发货后凭以向进口商收款的单据;债权转让单据是出口商向保理商转让应收账款的单据。

(七)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国际保理商为规范保理业务成立的协会。其制定的《国际保理业务惯例规则》(CODE OF INTERNATIONAL FACTORING CUS-TOMS)及《仲裁规则》(RULES OF ARBITRATION)为国际保理业务的基本准则。

(八)保理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FACT)。国际保理商联合会1994年启用的国际保理业务电子数据交换系统。通过此系统,FCI成员间的保理业务往来报文采用规定的标准格式,信息传递通过计算机进行电子数据交换。

第六条 办理国际保理业务应遵守的主要国际惯例和规定:

(一)《国际保理业务惯例规则》(CODE OF INTERNATIONAL FACTORING CUS-TOMS)。

(二)《仲裁规则》(RULES OF ARBITRATION)。

(三)《保理电子数据交换规则》(THE INTERFACTOR EDIRULES)。

(四)与有关保理公司签订的保理业务协议。

(五)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和总行下发的国际保理业务有关规定。

第三章 出口保理业务的操作

第七条 申请办理出口保理业务的客户应符合以下条件,并按规定程序办理。

(一)所涉及的商业交易适用出口保理方式。

(二)每年进出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上。

(三)在经办行保持一定的进出口结算业务量,无不良付款记录。

(四)其他总行规定的条件。

第八条 申请出口保理信用额度

(一)填写《出口保理业务申请书》(见附件1)

客户向我行申请办理出口保理业务,应填写《出口保理业务申请书》,并保证填写内容的真实、准确。

(二)《出口保理业务申请书》的审核

经办行应认真审核《出口保理业务申请书》的各项内容,保证其内容和签章的表面真实性和完整性。

(三)草拟信用额度申请报文(见附件2)

经办行对《出口保理业务申请书》审核无误后,据此草拟出口保理信用额度申请电文,向进口保理商申请信用额度。

(四)报文的发送

因我行尚未加入国际保理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FACT),各行与进口保理商--通用汽车财务集团(GMACCC)的业务报文暂以传真形式进行。

通用汽车财务集团的邮寄地址及传真如下:

地址:COMMERCIAL FINANCE--FACTORING

1/F BANK OF AMERICA TOWER

12 HARCOURT ROAD,HONG KONG

传真:00852-2847 5890

电话:00852-2847 6452

电子邮件:david.tse@bankofamerica.com

联系人:MR.DAVID TSE(谢其伟)

需要说明的是,原与我行协商办理出口保理业务的美洲银行保理集团在2000年底将该行的国际保理业务整体出售给通用汽车财务集团(GMACCC),其办公地点和联系人目前暂未改变。今后如有变化,将另行通知。

(五)登记《出口保理信用额度登记簿》(见附件3)

经办行在发出信用评估申请报文后,应在《出口保理信用额度登记簿》中做好相应的登记工作。登记簿的主要内容包括登记日期、出口商名称、申请额度、申请时间、核准额度、业务修改记录、融资记录、还款记录及备注等。

(六)签发《出口保理信用额度核准通知书》(见附件4)

若出口商申请的信用额度获得核准,进口保理商将以信用额度核准报文“CREDIT COVER”或其他形式通知经办行。经办行收到此通知后,应首先登记《出口保理信用额度登记簿》,并于2个工作日内向出口商签发《出口保理信用额度核准通知书》,交出口商签收。对出口保理信用额度申请电文发出10个工作日仍未收到进口保理商答复的,应及时向进口保理商催问。

(七)通知进口保理商

如出口商同意接受进口保理商核准的信用额度,经办行应在2个工作日内通知进口保理商。

(八)向进口商寄送介绍信(INTRODUCTORY LETTER)

进口保理商在批复信用额度的同时,通常会要求出口商向进口商签发介绍信,通知进口商该笔业务已交由保理公司代收账款。经办行应督促出口商按保理商提供的格式填写,此信笺一般应使用有出口商公司抬头的信签纸。

第九条 转让应收账款单据。经办行、出口商与进口保理商签订出口保理协议后,即应根据协议向进口保理商转让应收账款单据。程序如下:

(一)客户交单

目前我行出口保理业务限于承兑交单(D/A)。一般情况下,出口商需提交的单据包括:

1.债权转让单据;

2.基础商业合同要求的全套商业单据;

3.出口保理商要求的其他单据。

(二)经办行审单

经办行在收到出口商提交的应收账款单据后应认真审核,要点如下:

1.《债权转让通知书》

(1)引证的商务合同号码、《出口保理协议》号码是否正确;

(2)通知书上的货物细节是否与货运单据的描述一致;

(3)保理商的记载是否正确等。

2.发票的审核

(1)是否记载债权转让条款;

(2)发票抬头、品名、付款条件及装运日期是否与事先约定相符;

(3)付款到期日计算是否正确;

(4)转让的债权额度是否超过核准额度等。

3.货运单据的审核

(1)货运单据是否为正本复印件;

(2)已装运货物是否为合同规定的货物等。

4.商业单据的审核与出口托收业务中的审核要点相同。

(三)向进口保理商寄送商业单据

经办行对出口商提交的单据审核无误后,将单据寄送进口保理商(寄单地址见第八条第四款)。

第十条 其他有关问题的处理

(一)信用额度的变更和取消

1.出口商对已核准保理额度提出展期、增额、减额或取消:

(1)出口商书面提出出口保理额度变更申请;

(2)经办行向进口保理商发电;

(3)通知出口商结果。

2.如进口保理商对已核准保理额度提出修改,经办行应在2个工作日内通知出口商。

(二)报文的修改

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如因我行操作失误或出口商原因需要对发出信息予以调整,经办行应尽快通知进口保理商。

(三)争议的处理

经办行与进口保理商发生纠纷时,应及时报告总行,由总行统一对外交涉。

第四章 出口保理融资

第十一条 符合以下条件的出口商在发票收款期间可向我行申请办理出口保理融资:

(一)已纳入我行统一授信管理;

(二)应收账款在进口保理商核准的信用额度内;

(三)在我行开有账户,并保持一定的账面余额;

(四)与我行有一定的进出口结算业务量,无不良信用记录;

(五)其他我行认为需要具备的条件。

第十二条 出口保理融资程序:

(一)出口商填写《出口保理融资申请书》(见附件5),并经出口商法人代表或其授权签字人签署;

(二)经办行对出口商提供的融资金额不得超过进口保理商对该客户核准信用额度的80%,不得超过总行对单一客户的融资权限。

(三)与出口商签订《出口保理融资协议》(见附件6)。

第十三条 为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在出口保理业务试办期间,各分行办理出口保理融资业务须逐笔报总行核准。

第五章 出口保理业务的收费

第十四条 各分行办理出口保理业务应向申请人收取保理业务手续费及其他相关费用。收费币种原则上与发票上的币种相同,具体费率各分行根据所办理出口保理业务的风险度、发票金额、收款期限、出口商资信等具体情况,与进口保理商、出口商协商确定。

第六章 出口保理业务的管理

第十五条 各一级分行根据总行授权负责对辖属分支行出口保理业务的检查、监督及业务培训等。

第十六条 各级行在对出口商办理了出口保理融资后,应根据总行贷款管理的有关规定,做好对出口商的监督检查,保证资金安全。

第十七条 办理出口保理业务的各级行应每季向总行报告一次业务开办情况。

第七章 附则

第十八条 办理出口保理业务的各级行,应建立健全出口保理业务档案,将保理业务有关凭证和往来函电存档。

第十九条 本操作规程由中国农业银行总行负责制定、解释和修改。

附件:1.出口保理业务申请书(略)

2.信用额度申请报文(略)

3.出口保理信用额度登记簿(略)

4.出口保理信用额度核准通知书(略)

5.出口保理融资申请书(略)

6.出口保理融资协议(略)

7.《国际保理业务惯例规则》(CODE OF INTERNATIONAL FACTORING CUSTOMS)中/英文本(略)

8.《仲裁规则》(RULES OF ARBITRATION)(略)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浅析 篇4

管理工程系工程管理专业赖秀萍20080770110

摘要: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分析。农村金融结构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农村金融机构设置单

一、农村金融组织结构的完善问题,农村信用社具有垄断地位,农村金融服务机制落后,农村金融环境不完善以及现有的金融机构功能弱化等;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缺乏;农村资金通过农村金融机构大量外流。并对完善农村金融现状提出建议: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业,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力度,健全农村金融体系,银监会加强监管力度,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以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金融发展水平分析

中国农村金融一方面标志着中国货币化进程开始的农村制度变迁,使得农村贸易条件大大改善,农业产出迅速增长,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村存款以较快的速度增加,从而农村金融况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另一方面,面对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组织形式发生的深刻变化,国家对农村金融制度的供给却与之不相适应。农村金融制度虽进行了多次改革,然而至今为止,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仍是整个农村改革最为薄弱的。

1.金融机构单一不完善

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体系包括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邮政储蓄、农业保险以及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由于邮政储蓄具有单一金融服务功能,只提供储蓄服务;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及其农业发展银行。自1950年以来,农村信用社系统虽然经历了多次体制性重组,但一直是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力军。在2002年,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贷款余额约占金融机构农村贷款余额的78%。由于中央银行对利率和资金使用的控制、高额的运营成本以及缺乏赢利的激励等,农村信用社长期陷入困境,据估计,农村信用社积累的历史坏账达数千亿之多,不良资产率远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多数在50%以上,在某些经济不发达省份甚至高达90%以上。尽管农村信用社一直被官方认为是合作社,然而在1980年到1996年间农村信用社受到农业银行的控制,其后由人民银行管理,社员对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没有决定权,故农村信用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社。

重建于1978年的农业银行其主要服务对象为农业经营机构(如粮食局和供销社)和乡镇企业,农业银行的业务基本上与农户无直接关系。在1993年和1996年,农业银行分别进行了政策性业务分离和农村信用社脱钩改革,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其贷款结构也不断调整,贷款范围逐渐扩大,涉农贷款比重逐渐降低。至今为止,农业银行仍有部分贷款具有政策性贷款性质(如对供销社的贷款、一部分农业贷款),农业银行的日常经营也无法完全避免地方当局的干预,这是其资产质量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按照张健华的实证研究,在2000年与2001年中,如果不考虑不良贷款,则农业银行的平均效率在全国商业银行中排第15位;如果考虑不良贷款,则将排在20名以外。由此可见农业银行资产质量状况堪忧。

2.农村金融服务机制落后。

农村金融服务机制落后,支农信贷品种单一, 以小额农贷为主, 而且中间业务欠缺。此外, 农村金融服务手段落后, 金融机构的人员素质不高, 技术设备比较落后。这些都不能跟上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形式。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对“三农”贷款的资金供给不足, 主要表现在: ①基层金融机构的信贷有数量限制, 超过一定数额的贷款要有上级审批;②信贷审批条件苛刻, 贷款程序复杂, 而且贷款审批额度一般不超过抵押物的60%;③“三农”的融资成本很高,“三农”的贷款利率浮动系数普遍在50% 以上, 远高于同期商业银行利率浮动幅度。农村在中国是一个相当大并且相当复杂的市场,其复杂性和多样化在现阶段的金融组织体系中,由于国家政策性和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的能力有限,使之不能得到满足,非但不能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信贷支持,而且还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阻碍。同时由于农村金融组织机构在利益的驱动下,不断调整贷款结构、提高贷款的准入门槛,愈来愈趋向于“非农化”和“城市化”,使得大部分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获得贷款非常困难,弱化了为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的能力。

3.农村金融环境不完善。

1)农村现有金融机构功能弱化。近几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战略调整,农业发展银行职能的变更,以及农村信用社体制的改革,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受到削弱一是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弱化。随着粮棉流通领域政策性空间的缩

小,农发行粮棉收购贷款大幅下降,而农业开发、科技兴农、基础设施建设却得不到应有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二是商业银行金融支农力度减弱。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实行向大中城市转移战略,另一方面县及县以下机构贷款权上收,这种情况直接减少了国有商业银行对“三农”资金的投放。三是农村金融历史包袱沉重,经济效益欠佳,支农后劲不足,难以在支农的广度和深度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2)农村的资金不断流向城市。一是邮政储蓄在转存回报率较高的刺激下,存款规模迅速膨胀,大量的农村闲置资金以邮政储蓄的形式流往城市,不能取之于农用之于农。二是在急功近利的思想指导下,国有商业银行的投资重点基本放在城市,并且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大幅度减少。现有网点将资金上存,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上级行的“储蓄所”,致使资金短缺的农村雪上加霜

3)农村融资信用环节薄弱。我国农村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信用危机的问题,主要特点有四:一是自有资金积累不足,融资能力低下,缺乏还贷保障。二是由于农村经 济实体在管理制度上存在问题,使贷款的使用和归还存在随意性,潜在的风险大。三是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风险大、效益低,导致农户维持贷款信用的经济基础薄弱。四是由于信用意识薄弱,逃废债务现象时有发生,加大了农村融资的道德风险。上述种种破坏了农村融资环境,严重阻碍了金融业对“三农”的资金投入。

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现状

1.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业

在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过程中, 除了鼓励正规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外, 还应该引导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 要适度放松农村金融的市场准入条件。①通过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使民间金融合法化;②制定政策, 发展一些小型金融组织, 如合作银行、私人银行等, 为农村信贷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③要建立好的农村金融监管体制和完善的破产保护制度, 强化民间金融市场退出制度,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担保补偿制度, 保护和补偿中小贷款人的利益, 为民间融的发展提供“外围保障”, 让合法的民间金融更好地发挥作用。

2.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力度,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与大中城市金融体系建设相比,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明显滞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显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金融监管部门对城市和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置实行了差别管理的办法,不允许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大中城市以外设立网点,即使是县域经济相当发达地区也不例外。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在大中城市设立机构,并且将经营触角广泛延伸;而国内的一些商业银行至今还不能将机构辐射到县级市,这种现状是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严重背离的。因此,金融监管部门应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抓紧出台措施,允许一些股份制、区域性银行能在坚持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前提下,将经营触角向农村延伸,尤其是在沿海经济发达的县域设立网点,在当地形成繁荣的金融市场,为“三农”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融资环境。

3.银监会加强监管力度

为确保实现三年总体工作安排,银监会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主发起人按照社会责任和商业利益、网点覆盖和战略布局、自主选点和监督指导有机结合的原则,首先考虑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中西部地区发起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同时,实行“东西挂钩、城乡挂钩发达与欠发达地区挂钩”的准入挂钩措施,对到全国百强县、大中城市市辖区及东部地区的规划地点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要求其按照规定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或中西部地区挂钩设立相应数量的村镇银行或贷款公司。在实施准入挂钩措施过程中,各级银行业监管机构将严把准入关,加强地区之间横向沟通,系统之间上下联动,确保信息畅通,工作有序。对积极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中西部地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监管机构要支持其到发达地区发展,为其分支机构设立、高级管理人员审批和新业务准入开辟绿色通道;对未按规定落实挂钩计划的主发起人,监管机构不得为其新设村镇银行出具监管意见书,不得受理其村镇银行筹建申请

4.大力实施人才战略

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经营效益的提高, 新的金融产品的开发、营销, 都离不开高素质金融人才。所以, 在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过程中, 应加强金融体系中人才队伍的建设。目前, 我国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较差, 真正懂理论、懂业务、懂经营、懂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十分缺乏。这种状况若不尽快改变, 则必将影响农村金融业的长远发展, 影响农村金融业服务功能的提升, 影响新农村

建设战略的有效实施。所以, 在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过程中, 应该树立“人才是发展的动力”的概念, 注重对农村金融人才的培养, 注重引进高素质的金融人才, 提升农村金融的服务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

[1]张健华.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的EDA方法及1997-2001年效率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3.(3)

[2]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转型与金融机构多元化[J].中国农村观察,2004.[3]程恩江等.我国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补贴及其政策含义:以江苏为例[J].金融研究.2003.[4] 杨红, 高桂珍, 王春茹.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2005(7):30-32.[5] 林毅夫.金融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 D].北京: 北京大学,2004.[6] 张元红.市场化改革: 加强金融支农的政策选择[ EB/ OL].(2005-11-01)

[7] 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 结构、变迁与政策[ 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 闫永夫.中国农村金融业———现象剖析与走向探索[ M].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9]安合祥,官剑.培育农村金融体系与推动农村互助担保业务发展[J]现代财经2003,(4).

中国保理行业发展状况 篇5

2008年,面对不利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中国软件业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加快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行业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态势,产业规模继续扩大,产业结构与布局不断调整,企业实力逐步增强,成为拉动电子信息产业平稳增长的重要力量,并在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经济运行特点

(一)产业平稳较快增长,四季度增速小幅回落

2008年,中国软件产业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7,572.9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比07年同期高8.3个百分点。四季度起,行业收入增速出现小幅回落,10月底累计增速比三季度下降

1.8个百分点,11月比10月、12月比11月又分别下降0.2和1个百分点。

(二)结构调整进展明显,软件技术服务成为重要增长点

软件产品收入占据主体地位,累计完成收入3,165.8亿元,占软件产业总收入的41.8%,同比增长32%。软件技术服务增长迅猛,完成收入1,455亿元,同比增长39.9%,增速比全行业高10.1个百分点,占软件产业总收入的19.2%,比07年同期高1.4个百分点;其中软件外包服务收入203亿元,增速达100%以上。嵌入式软件实现收入1,118.2亿元,同比增长25.2%,增速超过电子信息制造业12.8个百分点。系统集成收入1,616.4亿元,同比增长25.2%。IC设计收入217.4亿元,同比增长16%。

(三)东部地区增长稳定,西部地区起伏较大

东部地区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6,389.2亿元,占全国软件业务收入的84.4%,同比增长29.5%,增速比1至11月回落0.8个百分点。北京、广东、江苏规模位居全国前三甲,其中江苏省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增速超过30%。西部地区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659.7亿元,同比增长32.6%,高于1至11月3.5个百分点,但比1至9月低了3.5个百分点,其中四川、贵州增速均超过50%,但重庆、陕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陕西增速仅为8.3%。中部地区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524亿元,同比增长29.4%,低于1至11月增速2.1个百分点。

(四)软件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外包服务增速下降

中国软件出口142亿美元,同比增长39%,增幅比收入高9.2个百分点。其中完成软件外包服务出口15.9亿美元,同比增长54.3%,软件外包服务出口下半年增速开始明显下降,1至7月累计增速比1至6月低25个百分点,主要原因一是金融危机的影响,二是随着人民币升值,成本提升影响定单增加,而且以美元定价的收入相对下降。日本仍是我软件外包的主要地区,比重达到60%,两国企业合作不断深入,正从发包合作逐步向战略协作阶段过渡,外包形式逐步从ITO转向BPO、KPO。2008年12月初,大连软件园在日本东京成立分园,成为中国首个在境外设立园区的软件园,将为深化大连对日软件服务外包创造新的契机。

(五)重点企业运行良好,各类企业差别明显

从部监测的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看,2008年三季度前百家企业共完成软件业务收入1,337亿元,比07年同期增长40%,增速高于全行业10个百分点以上,占软件产业收入比重为20%;平均利润率达10%以上,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完成软件出口59亿美元,占全行业出口的47%。

分领域看,不同类别企业发展出现明显的分化。受国际金融形势动荡、人民币升值、制造业下滑的影响,软件外包服务、消费电子类嵌入式软件、IC设计等领域企业收入增长相对较慢,部分IC设计企业甚至出现大幅亏损。华为、神州数码、联创科技等一些为电信、电力等大行业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企业增长均超过50%,一些游戏软件和杀毒软件厂商也取得较快发展。

二、值得注意的问题

2008年以来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逐步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对全球软件产业带来明显冲击,主要表现为:

一是市场需求大幅减弱。IDC、iSuppli、Gartner等市场咨询机构调查显示,2008年四季度全球IT支出增幅比原定下降2至3个百分点;美国40%以上的大公司下调了2009年的IT支出,其中金融领域IT支出降幅达30%以上。日本IT外包市场需求下降10%以上,2008年四季度本是我软件外包企业与日本客户续签合同的时间,但企业反映续约定单很少。

二是大公司业绩普遍下滑。甲骨文第二财季(截至2008年11月30日)软件收入和利润分别下降3%、1%,第三财季业绩将创新历史新低。SAP公司2008年二、三季度利润分别下滑9%、5%,全年下滑5%以上。思科2008年三季度营业收入为三年来最低水平,四季度将下降10%。微软尽管前三季度业绩较好,但分析师预计其将在新一财季发出营收预警。

三是对部分外向型国家影响明显。印度、爱尔兰等依赖软件外包出口的国家表现尤为突出。以印度为例,由于其软件外包60%来自美国市场,40%来自金融领域,遭受冲击十分明显。据印度软件与信息服务协会预计,2008年印度软件及服务业收入增速将下降30%以上,利润率将下滑5至6个百分点。Infosys公司预计至2009年3月31日的财年收入为47.5亿美元,比预期目标下降了5%;塔塔公司2008年利润增速为5%不到,远远低于近年来30%的平均水平。

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在不同的领域有所差别,对硬件的冲击大于软件,对外向型国家的冲击大于内需型国家,对小企业的冲击效应快于大企业。还要看到,金融危机也使软件产业出现一些调整变化,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开源软件面临新的增长。为应对金融危机,企业开始减少开支,整合技术基础设施。开源软件成本低廉、开放性高,成为企业选择IT服务的主要对象。IDC等机构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Linux软件及相关服务收入将增长20%以上,至2012年平均增速也将超过10%。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市场看好。企业为压缩成本,大幅减少传统的营销投入,转向成本更低的互联网营销,电子商务服务市场增长迅速评论此篇文章(0)其它评论发起话题(0)相关资讯财讯社区(0)。2008年,全球最大的两家B2B公司阿里巴巴和亚马逊均取得较好业绩,亚马逊营业收入增长29%,利润增长36%;阿里巴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增长了37%,利润增长了49%,注册付费中小企业会员同比增长40%,网上商

铺增长54%,四季度继续保持增长。

行业整合出现新的机会。经济不景气导致行业重新洗牌。2008年来,全球软件企业并购事件明显增多,惠普收购EDS公司、甲骨文收购BEA和Primavera软件公司、SUN公司收购瑞典MySQL软件公司,收购金额均超过10亿美元,IBM2007年收购了12家软件企业,2008年继续收购10家以上。

国内软件企业也将收购作为2008年的工作重点,用友软件年初至今连续收购了北京方正春元科技公司和特博深信息科技公司。这些大公司都借经济低迷之际开展并购,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使行业竞争格局出现新的变化。

基于云计算的网络服务模式加快发展。随着虚拟化、云计算技术发展,软件应用与服务的重心从终端转向网络,这种模式强调资源的共享和整合,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从一定程度更加适应经济危机下企业对成本、效率的要求。2008年,尽管微软、IBM、谷歌几大公司营业收入增速不同程度放缓,但其网络应用及相关服务收入均保持高增长,速度达20%以上。IDC预测,至2012年,云计算产品收入年均增速将达25%。

三、中国软件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主要挑战

1、国际金融危机对软件产业的影响正在深化

当前,美、日、欧等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已经出现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9年全球经济发展速度将是二战以来的最低水平。IDC、Gartner、iSuppli等市场咨询机构将2009年全球IT支出增长预期由之前的5至6%下调至3%以下,全球软件外包市场将出现负增长。四季度以来,中国软件产业下行势头并不明显,主要原因是软件产业依托国内市场,很多定单早在2008年上半年已经确定,金融危机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随着危机影响从制造业向相关领域蔓延,软件产业下行趋势将更加突出。根据对北京重点软件企业的监测,四季度本是传统销售旺季,但企业定单不增反降,部分企业降幅高达20%以上。还要看到,近年来中小企业一直是软件市场的重要增长点,但2008年下半年沿海地区大量中小企业倒闭,也将影响软件市场的增长。

2、国内市场竞争形势更加严峻

一是跨国公司在欧美市场受挫后,在收缩全球业务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中国市场布局,近期全球软件巨头纷纷造访中国探求更大合作,印度三大软件公司陆续在华设立了全球性的海外服务公司,这些将使国内软件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压力。二是市场秩序亟待规范,山寨文化盛行,软件盗版和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依然突出;部分领域垄断问题明显,一些跨国公司利用技术优势对其他企业实施不正当竞争,严重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国内优势企业面临恶意收购威胁,随着行业整合力度加大,部分跨国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对国内优势企业进行恶意收购的问题突出,产业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3、支撑产业的宏观环境亟待改善

当前,中国软件服务外包面临很大潜在市场,但国内宏观环境制约了潜力的发挥,部分外包企业反映由于国内信用体系不完善、对信息安全的管理灵活性不够,导致很多跨国公司不敢将定单交给中国软件企

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门槛过高,中小软件企业很难享受到政策优惠,影响产业的竞争力。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相对较少,创业投资体系不够健全,不适合软件产业发展的需求,随着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小软件企业反映融资更加困难。据北京软件与信息服务促进中心调查,上半年北京软件上市公司投融资案例数量比07年减少了一半。

(二)有利形势

1、扩大内需政策将为软件产业提供巨大市场空间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成立了工业和信息化部推进这项工作,将为软件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历史舞台。

2008年底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决定从中央财政资金中拿出150亿元用于工业行业的技术改造。软件作为提升经济质量和促进两化融合的“助推器”,面临巨大的市场机会,特别在农村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系统方案和网络设计维护、传统行业信息化改造等方面对软件的需求巨大。近期,国务院又同意发放3G牌照,2009年通信网络建设新增投资2,000亿元以上,将有力拉动通信嵌入式软件和网络系统解决方案的增长。

2、产业政策环境不断改善

国务院18号文件即将到期,为避免政策断档,新的政策正在研究并将出台,将为软件产业提供更大的政策支持。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已编制完成并即将实施,软件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关键领域,将是产业振兴政策措施支持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服务业,出台了包括财政、税收、金融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软件及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代表,将得到政策的倾斜。

3、行业整合推动资源优化配置

2008年以来,金融、制造、软件等多个领域的跨国公司纷纷加强中国市场布局,一些全球性的软件服务中心陆续设立,不仅增强中国软件产业力量,也增加国内软件企业的市场机会。面临金融危机的不利形势,国内软件企业纷纷加快修炼内功,推进行业资源优化配置,将逐步缓解中国软件企业小而散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包企业超过3,000家,随着国外市场萎缩,企业破产合并现象增多,部分研究机构预测,到2010年,软件外包企业数量将减少1/3,平均规模将提高20%以上。近年来,东软、浪潮、博彦科技、海辉等企业通过收购实现规模扩张,入选了国际外包专业协会公布的“2008年全球外包100强”。

4、技术发展将提供新的机会

IT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应用正在不断改变软件产业的格局,带来软件产业发展的新机会。2009年,虚拟化技术、云计算等重要技术都将带来软件产业格局的新变化。虚拟化技术可以提高服务器资源的利用效率,带来数据中心、服务器平台的整合,大大提高软件研发的效率和能力;云计算,可以提供基于互联网的海量计算服务,不仅可以作为软件服务的平台,也可以作为存储空间的提供者,甚至还可以作为信息和商业处理的平台,由此将带来软件产业商业模式的多样化。随着网络融合加快,移动互联网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将带来很多新的业务,对软件技术及应用提出新的要求。

综上所述,2009年中国软件产业面临形势十分复杂,挑战前所未有,机遇同样巨大,要密切跟踪技术

浅谈钢铁行业商业保理运作 篇6

一、宏观环境及钢铁行业情况

1. 宏观环境

(1) 政府强力引导和支持。自2012年商务部出台《关于商业保理试点有关工作的通知》后, 国家相关部委近几年国家各部委连续发文支持商业保理加快发展, 鼓励加大力度发展应收账款融资, 推动更多供应链加入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服务平台, 建立应收账款交易机制, 帮助中小企业供应商融资, 见表1。

(2) 保理行业发展情况。从商业保理公司注册成立的数量来看, 2015年是商业保理持续高速发展的井喷年。截至12月底, 全国注册的商业保理企业共有2, 514家;其中, 当年新设立的1, 294家, 是2014年的1.44倍。

从2015年开展商业保理的业务量来看, 我国商业保理融资业务量超过2000亿元, 较2014年增长了1.5倍。按照总体开业比例20%计算, 500余家已经开业的商业保理公司大约服务了31, 500家中小企业, 平均每家中小企业客户获得保理融资额为635万元, 商业保理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

2. 钢铁行业情况

(1) 开展保理业务的市场潜力大。钢铁企业近年来受银行信贷政策影响, 供应链资金趋紧, 应收应付占绝对额逐年扩大。根据中钢协主要对标企业应收应付账款合计总额从2009年2569亿元迅速增加到2015年的4595亿元;且应付账款占销售成本比例和应收账款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的态势, 钢铁行业上下游资金需求旺盛。

(2) 开展保理业务的利润空间高主要钢铁企业, 特别是央企, 融资成本即资金成本大约年化4%左右;地方国有钢企融资成本即资金成本大约年化4%-6%左右。但是钢铁企业中小供应商资金成本年化10%-15%左右, 且没有什么有效的融资渠道, 供应链上下游资金成本相差较大。利差足够大, 适合商业保理公司开展针对钢铁行业中小供应商应收账款的保理融资放款业务开展。

二、钢铁行业开展商业保理的意义

1. 拓展融资渠道

商业保理公司资金来源可以突破钢铁行业原来较为传统的融资方式。可以采取与再保理公司合作, 与信托、基金、资产管理、P2P平台合作, 与银行开展“双保理商保理”等获取资金来源。同时根据商务部颁布的《商业保理企业管理办法 (试行) 》规定, 商业保理企业风险资产与或有负债之和与风险系数的乘积不得超过10倍, 也就是说总资产可以达到10倍于注册资本, 杠杆最大可达10倍, 见图1。

2. 提升钢铁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商业保理业务主要是基于对钢铁产业链的结构特点和交易细节的把握, 从核心企业入手判断其整个产业链, 着眼于灵活运用金融产品和服务, 使产业链成员更加平等地协商和逐步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 促进核心企业供需链条平滑和效率提升。

3. 有利于改善钢铁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钢铁行业成立的商业保理仅仅围绕着核心企业及其供应链, 针对其上下游中小型企业提供的保理融资服务。对于风险的把控能力和行业的理解深度大大强于传统银行, 可以有效防止重复质押等类似的风险, 从而降低整体融资成本, 大大改善上下游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4. 有利于促进金融与实业经济的有效互动

不管是传统的如银行等金融机构还是新兴的互联网融资平台, 都可以利用对行业的理解和把控能力控制风险, 顺利地切入到产业链当中。不仅能有效地解决了融资问题, 也将极大地促进金融与实业的有效互动, 部分解决上下游中小企业融资困局, 随着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必将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三、钢铁行业商业保理情况

1. 目前钢铁行业保理业务情况及模式

钢铁行业资产规模位居市场前列, 应收应付账款持续增长, 同时还有日益增加的商业承兑汇票, 上下游中小企业存在巨大融资需求和业务空间。目前有5家钢铁集团也成立了商业保理公司 (见下页表2) , 处于起步阶段。其中宝钢旗下欧冶金融通过“金融+电商+仓储物流”模式初步实现三流合一, 占据市场先机, 并将业务领域从宝钢体系拓展至大宗商品多个行业领域。

河钢集团租赁公司和保理公司于2016年2月同时成立, 集团通过提供注册资本快速到位、集团政策鼓励等全方位大力支持, 河钢租赁4月实现创效2109万元、河钢保理4月实现创效76万元, 两公司实现首月创效以来, 截至5月底, 集团租赁、保理新业务两个月合计创效4505万元。

2. 主要存在的问题

(1) 保理行业资金渠道尚未成熟, 主要资金来源为股东注册资金及股东的借款。P2P平台融资、资产证券化 (ABS) 等虽有所突破, 但尚未形成规模。银行等金融机构受之前自己经营的保理业务亏损影响, 已经急剧收缩相关传统业务规模, 与保理公司合作的如保理池、再保理等业务目前还只有几个自贸区的部分银行略有尝试。

(2) 钢铁行业保理公司同业合作少。相较于行业的保理公司或纯三方的保理公司, 钢铁企业设立的保理公司深根于行业内, 对行业的理解最深, 把控能力最强, 相应风险会降低许多。

三、钢铁行业商业保理模式探索

1.商业保理简单分类

全功能保理:即保理公司承担买方信用风险并向卖方提供保理融资。

到期保理:即保理公司仅承担买方信用风险。

有追索权保理:即保理商仅向卖方提供保理融资。

保理服务:即保理公司既不承担买方信用风险也不向卖方提供保理预付款, 仅提供应收账款管理、催收等服务。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产生更细度的产品分类 (图2) , 如定保理与池保理、正保理与反保理、有追索权保理与无追索权保理、明保理与暗保理、折扣保理与到期保理。

2.主要业务模式

(1) 传统商业保理模式。以供应商供货给核心钢企形成的应收账款向保理公司申请保理贷款。主要基于核心钢企信用, 缓解中小供应商资金困难, 见下页图3。

(2) 基于商票质押/回购的商业保理模式。商票具有明确的还款意愿和还款日期, 无需核心钢企再次确权, 核心钢企为了维持商业承兑汇票的信用水平, 一般会按时承兑, 见图4、5。

(3) 其他保理服务。其他保理服务主要是指不给中小供应商融资的保理服务类型, 包括应收账款管理、到期保理、双保理中的信用担保等方面的服务。

3. 融资方式

(1) 银行融资。银行资金是属于低成本资金的主要来源, 目前可以操作的模式主要为银行流贷、保理池模式、再保理模式、联合保理模式等方式。

(2) 收益权转让融资。收益权转让融资主要是针对保理公司通过业务形成了一定量的保理资产收益权, 对接民间资金、互联网金融平台、金交所等转让保理资产收益权, 形成资金流入。

(3) 发债模式。发债模式主要是对保理资产进项打包, 通过进行资产证券化融资, 涉及主体包括融资方 (原始权益人) 、资产管理机构、信用增级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信用评级机构、证券承销机构、资金托管机构、投资人等, 较为复杂。

(4) 其他模式。主要包括股东借款、关联企业借款、其他企业通道类借款等等。

4. 钢铁行业保理模式探讨

(1) 钢铁行业联合组建再保理公司。钢铁行业资金体量大、涉及上下游企业众多, 许多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融资成本非常高, 间接抬高了钢材的生成成本。可以考虑成立钢铁行业再保理公司, 一方面利用行业资金体量大、市场大与银行等投资人谈判, 争取低成本资金;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整个钢铁行业上下游降低资金成本, 从而降低钢材生产成本。

上一篇:集团2013年工作报告下一篇:小学扫黑除恶领导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