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真题答案

2024-12-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法理学真题答案(通用6篇)

法理学真题答案 篇1

A卷

一、名词解释:(30分,每题6分)法律关系——是以法律规范为基础、以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2 执法——法理学上般指狭义的执法,即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在行使行政管理权的过程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司法责任制度——是指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在行使司法权过程中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应承担责任的一种制度。4 法律继承——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律制度之间的延续、相继、继受,一般表现为旧法律制度对新的法律制度的的影响和新法制对旧法制的承接和继受。法律责任——由特定法律事实所引起的对损害予以补偿、强制履行或接受惩罚的特殊义务。

二、简答题(20分,每题10分)

1.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关系

法律规则是采取一定的结构形式具体规定人们的法律权利、法律义务以及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行为规范。在逻辑意义上是由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可为模式、应为模式和勿为模式)和法律后果(合法后果和违法后果)三要素组成。法律原则是为法律规则提供各种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指导性的价值准则或规范。按照法律原则产生的基础不同,法律原则分为公理性原则(如法律平等原则、等价有偿原则)和政策性原则(如宪法中的“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

法律原则是法律规范的基础或在法律中较为稳定的原理和准则。其特点是,它不预先设定任何确定而具体的事实状态,也没有规定具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因此与规则相比,原则的内容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它在明确程度上显然低于规则。但是,原则所覆盖的事实状态远广于规则,因此,原则的适用范围也宽于规则。一条规则只能对一种类型的行为加以调整,而一条原则却调整较为宽阔的领域,甚至涉及大部分社会关系的协调和指引。

2.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动的。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 1 一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权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

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第一,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第二,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三,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总之,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也不可偏废,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综上所述,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有这辨证统一的关系,他们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不可分割。

三、论述题(50分)

1、请阐述《立法法》最新修订内容。(15分)

1)关于授权立法的限制;2)授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3)明确细化“税收法定”原则;4)界定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边界;5)加强备案审查;6)对司法机关制定的司法解释加以规范。这方面的规定包括:最高法院、最高检对审判工作、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应当主要针对具体的法律条文,并符合立法的目的、原则和原意;最高法院、最高检作出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应当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除最高法院、最高检外,其他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不得作出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等。

2、请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法治内涵。(15分)

答:第一、在全社会普遍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正义作为法的价值之一,体现了法的基本标准,强调的亦是社会生活中主体的平等和公正,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是二者最直接的联系。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追求的公平、正义,更多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崇高精神追求。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尚无法实现绝对的公平,另一方面公平、正义本身亦是一种价值判断,相同的事件不同的主体甚至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在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到来之前,对现阶段复杂、多元的社会主体而言,何为公平、正义就必须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只能是国家法律。法律所体现的公平、正义,充分关照了时代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是看得见、摸得着且能实现的。

早在1996年,我国召开的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就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治国方针;1999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一条亦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既体现了我国依法治国的决心,亦体现了全社会普遍的价值追求,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法律分别体现了公平、正义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含了丰富的法治内涵。毫不夸张地说,法律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这种理想状态的现实途径,亦是唯一可行的途径,结合当前我们要着力构建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的根本任务而言,其核心还是在于“依法治国”。

第三,要实现法律所规制的公平、正义,彻底根除封建特权主义与官僚主义思想,坚持“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基本前提。然而,我国不具备法治文化的传统,对管理者而言,要从传统的“我说了算”转变为“法说了算”,从传统的“法律仅是管理老百姓的工具观念”转为树立“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信念;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从迷信“青天大老爷”或“动辄以暴力解决问题”转变为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合法权益,难度都是巨大的。我国的法制国家建设搞了10多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亦存在法律面前人人不完全平等、许多人包括一些管理者法治观念未得到确立、司法不公正、权力过分集中又得不到制约等等影响公平、正义实现的问题。通过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观念,让公平、正义的理念深入人心,对我国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治国方略亦是一种推进。

2、阐述中国法律的主要形式,包括其制定主体、效力层次等。(15分)

答:第一、宪法。宪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依特别程序制定的具有最高效力的根本法。宪法是集中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规定国家制度、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其主要功能是制约和平衡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我国最高的法律渊源。宪法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基本规范组成,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二是其它附属的宪法性文件,主要包括:主要国家机关组织法、选举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国籍法、国旗法、国徽法、保护公民权利法及其他宪法性法律文件。

第二、法律。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即狭义的法律,其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法律分为基本法律和一般法律(非基本法律、专门法)两类。基本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调整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带有普遍性的社会关系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统称,如刑法、民法、诉讼法以及有关国家机构的组织法等法律。一般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调整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某种具体社会关系或其中某一方面内容的规范性文件的统称。其调整范围较基本法律小,内容较具体,如商标法、文物保护法等。

第三、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就有关执行法律和履行行政管理职权的问题,以及依据全国人大的特别授权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其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但高于地方性法规和法规性文件。

第四、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指依法由有地方立法权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就地方性事务以及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需要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较大的市,指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地方性法规只在本辖区内有效。

第五、规章。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称规章。内容限于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的规定,以及相关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

第六、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其适用范围是该民族自治地方。

第七、特别行政区的法律法规。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 4 权。特别行政区同中央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但特别行政区享有一般地方所没有的高度自治权,包括依据全国人大制定的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所享有的立法权。特别行政区的各类法的形式,是我国法律的一部分,是我国法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特别行政区立法会制定的法律也是我国法的渊源。

第八、国际条约和行政协定。国际条约指我国与外国缔结、参加、签订、加入、承认的双边、多边的条约、协定和其他具有条约性质的文件(国际条约的名称,除条约外还有公约、协议、协定、议定书、宪章、盟约、换文和联合宣言等)。这些文件的内容除我国在缔结时宣布持保留意见不受其约束的以外,都与国内法具有一样的约束力,所以也是我国法的渊源。行政协定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府相互之间签订的有关政治、经济、贸易、法律、文件和军事等方面内容的协议。国际条约和行政协定的区别在于:前者以国家名义签订,后者以政府名义签订。注:我们国家和政府一旦与外国或外国政府签订了条约或协定,所签订的条约和协定对国内的机关、组织和公民同样具有法律约束力。

3、请论述对劳动教养制度存废的意见。(20分)

答:

(1)司法化。要将劳教教养纳入司法审查。劳教教养最让人诟病的就在于劳教基本上由公安机关自己申报、自己批准,“自己当自己案件的法官”,程序上缺乏中立性和公平性。因此,未来的违法行为教育矫治不能再采用这种公安机关一家审查的方法,而必须引入类似于西方国家那样的司法审查机制,由公安机关搜集证据,并提交法院,由法院来居中裁决是否对当事人采取矫治措施和限制相应的人身自由。同时,参照大陆法系国家的做法,让检察机关有权介入监督,当事人对公安机关的违法行为,可以提出控告。

(2)透明化.要坚持“透明化”。劳教教养由于是公安机关一家自报自审,延伸而来的问题是,劳教教养具有不透明性,往往由公安机关暗箱操作,家属和律师难以见到当事人,难以帮助当事人取证,劳教场合形同劳改场合,完全封闭,劳教人员等同于劳改人员。

未来的违法行为教育矫治法应当将程序公开和透明,从当事人被限制人身自由开始,律师就可以介入,律师在整个过程中可以会见当面人、调查取证,出庭辩护。违法行为矫治场所也应当摒弃封闭性的做法,尝试搞半开放式和开放式,针对不同的对象实行不同的矫治方式。

法理学真题答案 篇2

物理学是一门测量科学.[1]物理学家们首先创造出合适的物理量作为研究工具,然后通过对物理量的测量去找出规律或与事先假定的物理理论所预测的值去比较.这是物理学最核心的内容,也是物理学的本质.[2]

2015 年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卷第22 题(以下简称浙江卷第22 题) 的图2 给学生展示了四只电表所显示的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所得到的两组电流表与电压表的示数(见图1),要求学生根据这四个示数来计算小灯泡在滑动变阻器调节前后的电阻值.这题贴近实际(表的示数是根据实际拍摄的),考查学生在测量中所表现出来的操作能力(读数和计算),更为重要的是,它强调了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可是,在所给出的权威性参考答案中,[3]笔者认为其在测量和误差理论方面存在问题.如果以此答案为评分标准,势必会导致阅卷中的差错和不公平,更为重要的是,它会使人们对测量原理和物理学的本质产生误解.

为此,本文将从信息、测量和误差的基本理论着手,通过对浙江卷第22 题的参考答案的分析,来阐述物理学作为一门测量科学的本质,从而引起物理课程标准的制订者、物理教材编写者和广大物理教师对测量教学在物理教育中的重要性的关注.

二、测量是获取信息的过程

根据信息学的原理,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向信息源获取一定量的信息. 信息源所含的符号越多,人们每得到一个符号所获取的信息量就越多.因此,在信息学中,信息量的单位1 比特是这样定义的:一个具有两种不同符号的信息源每发射一个符号所传递的信息量为1 比特. 比如,交通信号灯(红-绿灯) 是一个含有两种不同符号的信息源.当我们接收到其中一个符号时,比如绿灯亮时,我们就获得了1 比特的信息量.同理,一个具有4 种不同符号的信息源每发射一个符号所传递的信息量为2 比特.以此类推,一个具有Z种不同符号的信息源每发射一个符号所传递的信息量H为:

比如,常用汉字有近2000 个,每个汉字所携带的信息量为:

当我们测量某个物理量时,我们就从测量工具那里得到了一定量的信息.比如,一台厨房用的台秤最多可称2 千克的质量,它的最小读数是10 克.因而,关于“物体的质量有多大”的问题,这台台秤可以做出200 种不同的回答.那么,相应的符号数为200,与答案相应的信息量约为8 比特.再比如,一般的温度计的精确度为1℃. 如果它的测量范围是-30℃到90℃,则相应的符号数为120 个.当我们测得一个温度值时,我们就接收到了7 比特的信息.测量仪器的精确度越高,测得一个值时所接收的信息量就越多.粗略地说,一个测量值所对应的信息量大约为10 比特.[4]

现行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和教材中没有涉及信息学的知识,这就导致教师无法向学生讲清测量的这一信息学本质.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5]和现行普通高中物理教材[6]中,教师和学生只能笼统地知道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他们不会关注到物理实验的本质是测量,而测量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有些师生甚至对物理学形成这样的印象:物理定律是数学推导的结果,物理学家们所做的工作仅仅是像做习题一样的一种数学演算.为此,我们强烈建议,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应适当引入信息学的基本知识,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加深对物理学本质的理解.

三、测量值总是一个区间

在解释为什么需要测量时,我们通常抱有这样的观念:在测量前这个值是未知的,在测量后这个值是已知的.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首先,在测量前我们对物理量的值并不是一点也不知道.其次,在测量后我们并不知道物理量的真实值.测量值总是一个区间(图2).在用仪器测量前,我们知道这个值是某一较大的区间. 在用仪器测量后,我们仍只知道这个值是某一区间,但这个区间比用仪器测量前的要小了.如果用仪器测量后这个区间明显地缩小了,我们说这是一个好的测量;如果这个区间只缩小了一点点,我们说这是一个不好的测量,或不精密的测量.

人本身也是一个测量工具,人通过感官来“估计”也是一种测量,也能获得信息.物理学虽然是一门定量科学,但它并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物理学家并不能确定某个物理量的真实值,而只能借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和根据他们的判断能力来缩小物理量的测量值的区间,从而获取更多的信息.

根据这一考虑,我们可以来定义一个表征对量X测量的好坏的数,这个数就是测量前后的两个区间的比值,即

式中b表示测量前(before),a表示测量后(after).我们把上式的二进制对数(binary logarithm)定义为一个量H:[7]

由于H表示在测量中所获得的信息量,所以它的单位为信息量的单位.这个量告诉我们,在测量中,物理量的值的信息量增加了多少比特(bit).比如,在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时,假定在用仪器测量前我们用肉眼测出这支笔的长度不会小于10cm,也不会大于20cm.用尺子测量后我们知道这支笔的长度在10.5cm和10.6cm之间. 我们来计算在用尺子测量这支铅笔的长度中所获得的信息量:

在这次测量中,这个测量工具提供了6.6bit的信息.

根据浙江卷第22 题所给出的电表示数和它们的最小刻度值(电流表为0.01A,电压表为0.05V),我们可以分别读出相应的测量值的区间为:

或写成:

而在权威发布的参考答案中所给出的不是一个区间,而是四个值:0.10A、0.24A、0.27V和2.00V.显然,如果学生的答案落在上述区间内,我们应认为其答案是对的.尤其是对于第4 只表的读数(即U1的测量值),参考答案给出了“0.27V”.如果学生读出0.25V、0.26V或0.28V是否会被认为是错的呢?

四、误差传播是有规律的

在现行教材中,普遍把测量值跟被测物理量的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作误差(error).[6]根据前面所述,真实值是不存在的,我们所能测得的总是一个区间.误差包括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和偶然误差(random error),而系统误差又包括仪器误差、理论(方法)误差和个人误差.在某次直接测量中,我们可以根据测量仪器的精确度知道此仪器所导致的仪器误差.比如,在用上面所提到的四只表测量时,仅由这些表所产生的绝对误差分别为 δI1=δI2=0.01A,δU1=δU2=0.05V.

这里所指的绝对误差,其实就是某一测量值的不确定范围的一半(uncertainty).它不同于对同一物理量的两个测量值之间的差异(discrepancy)(图3).因此,对某个量多次测量后,可以用其平均值来代表所有测量值.测量次数越多,这个平均值与任何一次测量值之间的差异会越小.然而,不管测量次数有多少,最后只能用一个值(平均值)来代表这个量的测量值.

根据相应的公式通过对直接测量值的计算得到某一物理量的值,这一过程叫作间接测量.直接测量值的误差会在计算过程中进一步传播,并产生新的误差,这一过程叫作误差传播(error propagation).对于不同的计算公式,误差传播的规律是不同的.下面是几个常用的误差传播公式:

式中,x和y是直接测量值,xe和ye分别表示x和y的最佳估计值(best estimate),δx、δy和 δz分别表示x、y和z的绝对误差.

在浙江卷第22 题中,在计算由两组数据得到的电阻值时,必定会导致误差传播.下面我们根据上面的误差传播公式来计算这两个值.

即R1的测量值为区间[1.75Ω,3.25Ω].

即R2的测量值为区间[7.77Ω,8.89Ω].

而参考答案中所给出的R1和R2的值分别为(2.7±0.1)Ω 和(8.3±0.1)Ω.显然,参考答案的作者没有用误差传播公式来计算这两个间接测量值,而随意地在±号后面定了0.1 这个数.这将给考生带来一定的不公正性.尽管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并不要求给学生讲误差传播知识,但作为参考答案中的间接测量值,还是要根据误差传播公式来计算的.

五、结束语

法理学自考试题及答案 篇3

1---5 B B A B D 6---10 C A A C C

11--15 B C A D D 16--20 B D C D A

21--25 B B C C A 26--30 B C B D A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1.ABC 32.ABCD 33.ABCDE 34.ACD 35.ABCDE 36.ABCD 37.ABCDE

38.ABC 39.CDE 40.ABCDE

三、判断说明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41. × 法的利益价值是法可以增进或维护的价值,是法的实在价值和延伸价值。

42.√

43.×法国是单一制国家,但其实行制衡立法体制。

44.×法律文化是一定的法、法治、法制法律意识以及其他法的现象的精神品格的总总称。法律传统是在漫长的法律发展过程中,在一定民族或一定地域内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并在历史上得以传承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意识。

45.√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6.为什么说法的价值具有主观性?

(1)法所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形式出现的一定社会主体的意志,这种意志属于意识范畴,具有主观性。 (2)对法的价值的认同、评价和选择,总需要通过主体的意识活动得以实现,总是反映出主体的价值观念。 (3) 法的价值设定和实现,需要通过主体的认识和借助于主体的主观努力。

47.《法国民法典》为什么能成为民法法系的重要支柱之一?

(1)它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法典,规定了如契约自由、民事权利平等原则等。

(2)法国革命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大陆各国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3) 《法国民法典》本身是一部立法技术高明的法典,它以简明的、严谨的法的语言对资本主义法律关系做了全面的规定,因而在长时期里最能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需要。

48.法如何通过具体的制度安排,激励和规制经济活动?

(1)在宏观调控方面:

①法引导和促进市场主体经济活动,避免或抑制利益冲突、某些经济领域发展失控或呈现危机,使市场经济得以健康发展。

②法通过确认市场经济主体平等地位,为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各个环节提供行为标准,建立、维护和保障法律秩序。

③法通过制约市场行为的盲目性和片面追求个体经济利益的行为,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2)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方面,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确认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

②调整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关系。

③解决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49.我国《立法法》规定的立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宪法原则。(2)法治原则。(3)民主原则。(4)科学原则。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50. 试述法制和法治的区别和联系。

1、法治与法制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法制既指一国的法律制度或法律和制度,也可以指严格依法办事的一种方式、制度。而法治概念的含义则主要在于主张执政者严格依法治理国家。

(2)当法制作为法律制度或法和制度的简称时,它指的是具有实体性的法和制度,属于制度的范畴,强调加强法制是强调要有治国的工具。而法治是一种治国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相

对人治而言,强调法治就是强调法和制度这种工具在治理国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法制既强调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必须严格守法,也强调每个公民守法。而法治强调的主要是一切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必须严格守法,依法办事。

(4)法治蕴涵了法调整社会生活的正当性;法制并不必然地具有正当性,它更为强调秩序价值。

2、法制与法治又有密切联系,主要表现在:

(1)当法制意指严格依法办事、依法进行国家管理时,同法治含义相当。当法制意指一国法律制度简称时,同法治也有密切联系。

(2)法治的实现,又需要以健全法制为条件,没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法治,因而健全法制是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51.试论述法和法律意识的相互作用。

(1)法治是增强法律意识必不可少的条件:

(1)法治建设是增强法律意识的物质基础。

(2)法治建设是增强法律意识的实践基础。

(3)法治建设的运作过程就是法律意识的增强过程。

(2)法律意识对法治建设的作用是:

(1)法律意识是加强立法工作,促进立法完善的思想基础。

(2)法律意识是贯彻依法办事的法治原则的思想保障。

(3)法律意识是正确执法和司法的必要的思想条件。

司法考试法理学历年真题解析 篇4

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核法与社会、法与经济的关系问题。

选项A正确。是从“法以社会为基础”这个角度讲的。

选项B正确。法对于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选项C错误。法律不仅受经济因素影响,还受文化、历史条件等影响。

选项D正确。法律需要和其他社会规范(道德、政策等)积极配合。

55.关于法与道德的论述,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区别之一就在于道德规范不具有国家强制性

B.按照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观点,法与道德在概念上没有必然联系

C.法和道德都是程序选择的产物,均具有建构性

D.违反法律程序的行为并不一定违反道德

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核法与道德的关系。

选项A正确。法与有组织的国家强制相关,通过程序进行,针对外在行为,表现为一定的物质结果。专门机构、暴力后盾、程序设置、行为针对性和物质结果构成法的外在强制标志。道德在本质上是良心和信念的自由,因而强制是内在的,主要凭靠内在良知认同或责难,即便是舆论压力和谴责也只能在主体对谴责所依据的道德准则认同的前提下发挥作用。

选项B正确。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否定法与道德存在本质上的必然联系,认为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时代、民族的永恒不变的正义或道德准则。

选项C错误。法在生成上往往与有组织的国家活动相关,由权威主体经程序主动制定认可,具有形式上的建构性。尽管从进化理性主义上说,法在根本上也是长成的,是累积方式进化来的,非人类智慧预先设计的产物,但在形式上却不能不承认法的建构性。道德在社会生产生活中自然演进生成,不是自觉制定和程序选择的产物,自发而非建构是其本质属性。

选项D正确。法律和道德并不是一致的,因此,违反法律程序的行为不一定违法道德。

56.关于法的适用与法律论证,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

A.法的适用所处理的问题,既包括法律事实问题也包括法律规范问题,还包括法律语言问题

B.法的适用通常采用逻辑中的三段论推理

C.法的适用只要有外部证成即可,毋需内部证成

D.法律论证是一个独立的过程,与法律推理、法律解释没有关系

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核法适用的一般原理。

选项A、B说法正确。整体上来说,法律人适用有效的法律规范解决具体个案纠纷的过程在形式上是逻辑中的三段论推理过程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具体来说,法律人适用法律解决个案纠纷的过程,首先要查明和确认案件事实,作为小前提;其次要选择和确定与上述案件事实相符合的法律规范,作为大前提;最后以整个法律体系的目的为标准,从两个前提中推导出法律决定或法律裁决。这个过程实质上也是法律人在其业务操作中的思维或推理过程。

选项C说法错误。在法律适用中,内部证成和外部证成是相互关联的。

选项D说法错误。法律推理不能完全独立于法律解释。法律推理是为了得出法律判决的结论,找出确定的答案是法律推理的主要目的,而法律解释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法律的意义。法律解释只是为法律论证提供了命题,命题本身的正确与否不是靠解释来完成的,它只能通过法律论证的方法来加以解决。法律推理也不能完全独立于法律论证。通过法律论证,法官们可以进行比较与鉴别,从各种解释结果中找出最好的答案。

不定项选择题:

86.关于适用法律过程中的内部证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内部证成是给一个法律决定提供充足理由的活动

B.内部证成是按照一定的推理规则从相关前提中逻辑地推导出法律决定的过程

C.内部证成是对法律决定所依赖的前提的证成

D.内部证成和外部证成相互关联

【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核内部证成。

选项A、B正确,选项C错误。内部证成是法律决定必须按照一定的推理规则从相关前提中逻辑地推到出来的过程;外部证成是对法律决定所依赖的前提的证成。内部证成关涉的只是从前提到结论之间推论是否有效的,而推论的有效性或真值依赖于是否符合推理规则或规律。外部证成关涉的是对内部证成中所使用的前提本身的合理性,即对前提的证立。

选项D正确。在法律适用中,内部证成和外部证成是相互关联的。

87.关于我国立法和法的渊源的表述,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A.从法的正式渊源上看,“法律”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B.公布后的所有法律、法规均以在《国务院公报》上刊登的文本为标准文本

法理学真题答案 篇5

B)是在不改变现有规范性文件内容的前提下进行加工

C)是对属于某一部门法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整理加工,编制成新的系统的法律文件,因而是一种立法活动 D)不是一种立法活动 参考答案: C 2(1.0分)下列关于法律关系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一种合法关系 B)法律关系是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事实关系 C)法律关系是体现意志性的特种社会关系 D)法律关系是特定法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参考答案: B 3(1.0分)法系的划分标准是()A)法的历史类型 B)法的历史传统 C)法律体系 D)法律部门 参考答案: A 4(1.0分)由于水灾使铁路中断,导致某运输合同不能按期履行的法律事实,属于(A)合法行为 B)违法行为 C)法律事件 D)有效行为)参考答案: C 5(1.0分)将法律责任划分为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与违宪责任的标准是()A)责任的内容 B)责任的人数 C)责任的程度

D)行为所违反的法律的性质的不同 参考答案: A 6(1.0分)在我国,法和共产党的政策都以马克思主义主指导,这说明二者(A)体现的意志相同 B)经济基础相同 C)适用的范围相同 D)思想理论基础相同 参考答案: D 7(1.0分)法律移植是指()A)新法对于旧法的合理因素的吸收 B)法的现代化 C)法的西方化

D)对于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的借鉴和吸收 参考答案: D 8(1.0分)构成法律体系最大的独立组成部分是()A)选举法 B)单行民事法律 C)部门法 D)授权法)参考答案: C 9(1.0分)下列关于公民权利能力的表述,有哪一项是错误的? A)权利能力是公民构成法律关系主体的一种资格 B)所有公民的权利能力都是相同的

C)公民具有权利能力,并不必然具有行为能力 D)权利能力也包括公民承担义务的能力或资格 参考答案: B 10(1.0分)具体法律关系的主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权利能力 B)达到一定年龄 C)责任能力 D)有一定的分辨能力 参考答案: A 11(1.0分)法在其生效期间是反复适用的,而不是仅适用一次:它所适用的对象是一般的人而不是特定的人。这些都表明了法具有()A)强制性 B)统一性 C)权威性 D)概括性 参考答案: D 12(1.0分)某法学教授著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进行解释、释义,这一解释属于()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法定解释 D)学理解释 参考答案: D 13(1.0分)《刑法》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该条规定在法律对人的效力上体现了()原则。A)属地主义 B)属人主义 C)保护主义

D)属地主义与属人主义相结合 参考答案: A 14(1.0分)法的规范作用可以分为: A)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强制作用 B)经济作用和政治作用 C)社会作用和文化作用 D)阶级压迫作用 参考答案: A 15(1.0分)明确规定一定行为规则,不必再援用其他规则的法律规则是(A)强行性规则 B)任意性规则 C)确定性规则 D)准用性规则 参考答案: C 16(1.0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法治思想源远流长,最早提出的是韩非 B)有法治第一人之称的是柏拉图)C)法治的真谛是保障人权 D)以上说法都不对 参考答案: C 17(1.0分)与“主义务和从义务”相对应的范畴是()A)对世权和对人权 B)原权利和救济权 C)专属权和可移转权 D)公权利和私权利 参考答案: B 18(1.0分)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原始社会就有法

B)国家和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C)法靠氏族首领的威望维持 D)法不能继承,也不能移植 参考答案: B 19(1.0分)表征一个国家对同时期其他国家法律或制度的吸收和借鉴的法律术语是(A)法律继承 B)法律移植 C)法律清理 D)法律整合 参考答案: B 20(1.0分)部门法划分的首要标准是()A)法律调整方法 B)法律数量)C)法律调整对象 D)法律原则 参考答案: C

二、多项选择题

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选项。

21(2.0分)合同缔约人相互履行各自的合同义务,这种义务属于(A)积极义务 B)对人义务 C)第一性义务 D)对世义务

参考答案: A B C 22(2.0分)在法治国家里,()。A)法律是唯一的社会调整手段 B)法律是最主要的社会调整手段 C)政策被法律所取代 D)并不忽视政策的作用 参考答案: B D 23(2.0分)以下关于英美法系中的普通法的观点正确的是()A)在英美法系中与普通法对应的是特别法 B)普通法形成于11世纪诺曼底入侵英国后 C)英王派员巡回审理案件,建立了一批王室法院

D)法院根据英王敕令、诺曼第底人习惯、当地习惯来审理案件 参考答案: B C D 24(2.0分)法的特征表现为())。A)规范性 B)统一性 C)普遍适用性 D)强制性

参考答案: A B C D 25(2.0分)下列选项中正确的说法是()

A)公法和私法的划分在普通法法系国家是不适用的 B)公认的国际习惯或国际惯例在我国可以是一个法的渊源

C)法律编纂指立法机关审查、整理和重新确认一定范围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法律效力的活动

D)法律汇编具有系统化的特点,同时它也是立法活动的组成部分 参考答案: A B C 26(2.0分)下列有关法与道德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A)法的调整范围要大于道德的调整范围

B)法的调整是双面性的,道德的调整是单方面性的 C)自然法学家承认道德和法律存在内在的联系 D)在厉行法治的国家里,道德的作用是可以忽略的 参考答案: B C 27(2.0分)行政制裁是法律制裁的分类形式之一,下列哪些强制性惩罚措施属于行政制裁:()A)刑罚 B)行政处罚 C)行政处分 D)劳动教养

参考答案: B C D 28(2.0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属于()A)法律 B)行政法规 C)行政法 D)基本法 参考答案: A C 29(2.0分)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最本质的重要特征是()A)法律具有规范性 B)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 C)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 D)法律对全社会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参考答案: B C D 30(2.0分)法律适用作为一种国家活动,不同于其他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实现法律的活动,特点是()

A)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按照法定职权实施法律的活动 B)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来保证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实现 C)具有严格的程序性

D)一般都要作出适用法律的文书 参考答案: A B C D

三、简答题

31(5.0)题目:横向法律关系的特点

答案:横向法律关系中,主体地位平等,权利义务具有一定任意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法律中规定,具体代表如夫妻关系、民事合同关系、劳动法律关系(以上三种在法律框架内都是可以约定的,具有任意性)。横向法律关系是指平权法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其特点在于,法律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

32(5.0)题目:执法的特点 答案:

(1)执法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和所属的公职人员,以及法律授权和委托的组织及人员。(2)执法内容具有广泛性。执法是以国家名义对社会实行全方位的组织和管理,它涉及国家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外交,冈防、财政、文化、教育、卫生、科学、工业、农业,商业、交通、建设.治安、社会福利、公用事业等各个领域。(3)执法活动具有单方面性。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机关既是一方当事人,又是执法者。行政机关代表国家,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居支配地位,其意思表示和处分行为对于该法律关系具有决定的意义。(4)执法活动具有主动性。网家行政机关在执法中,一般都采取积极主动的行动去履行职责。而不需要行政相对人的意思表示。(5)执法活动具有灵活性。由于执法涉及的社会生活范围很广,加之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法律不可能都作出明确而严格的规定,一般只作概括性的规定,由行政机关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因而执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国家行政机关在执法活动中享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33(5.0)题目:法律原则适用的条件和方式 答案: 其一

是法律原则的效力普泛性地体现于一切法律条文的具体规定中,即只要法律条文发生法律的效力,也就意味着法律原则在起作用; 其二

是当具体的法律规则失去法律效力时,法律原则依然具有效力,从而以法律原则来补法律规则失效后的真空; 其三

是当法律规则的内容有明显漏洞时,法律原则以补漏的方式直接产生法律效力; 其四

是当法律规范之间出现冲突时,根据法律原则的一般规定来协调法律之间的冲突; 其五 是当法律规则的内容出现模糊时,借法律原则以明晰之; 其六

是当法律规则对有关的社会关系没有具体规定调整对策时。34(5.0)题目:法律移植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案:

1.必须有选择地移植。事实上,作为我国法律移植的主要对象的西方法律文化并非都是精华。从历史上看,西方社会曾经历过中世纪封建法与宗教法专制的暴虐,从现实来看,今天西方的实然法中仍然包含着许多被社会和时代所淘汰的因素。因此,在进行法律移植时,必须剔除西方法律文化中的糟粕,有鉴别、有选择地移植西方法律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万不能将他社会之思想全部移植,最少亦要从本社会遗传共业上为自然的浚发与合理的箴砭洗炼。”有选择地移植还要求在进行法律移植时必须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不结合国情而进行法律移植最终失败的例子在历史上也是不绝于书的。例如近代日本最初移植的是《法国民法典》,但《法国民法典》浓厚的自由主义色彩根本不符合日本的实际,尚未施行便遭到包括政界和法学界在内的许多人士的反对。后日本吸取教训,为此专门设立了法典调查会,重新起草民法典转而移植德国民法而成功。又如,土耳其于1922年照抄《法国民法典》,埃塞俄比亚1962年以《瑞士民法典》为蓝本制定的民法,他们的实验并未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一般而言,对于法律规范的移植来说,不涉及或较少涉及伦理的技术性规范比较容易移植并获得成功,相反的是,涉及人、婚姻、家庭等领域的伦理性法律规范较难移植,而且即使移植了在施行中也将阻力重重,较难获得成功。

2.在有选择地移植的同时,必须将其相配套的法律制度同时移植,以及将其实施的具体方法等一并移植,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移植的法律也很难发挥效应。在这方面,我们也有过许多教训。例如,在引入西方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时,我们却没有像西方那样采取预扣制,而是采取了个人主动申报制,由于措施的不得力,使得该法在施行中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全面移植要求移植法律的时候同时引入其背后深层次的法治精神与法治观念。事实上,法律制度是一种观念下的法律制度,属于法治的“硬件”系统,相对而言是比较容易移植的,但它们若要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则必须同时植入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意识和观念,即法治的“软件”系统予以奠基和支撑。移植来的西方法真正地融入中国本土需要经过一个扎根中国社会文化土壤及优胜劣汰的竞争过程,主要取决于法律观念的基础是否具备。“因为观念的不同,一种技术既可以‘物尽其用’,也可能‘形同虚设’。所以,历史上凡割裂两者,只要技术,全不顾观念落后者,没有不失败的。”从历史上来看,只移植具体制度而没有移植与之相适应的精神而致使移植的法律难以成活的,这也是不乏实例可循的。托克维尔曾就墨西哥移植美国宪法论述道,“墨西哥人希望实行联邦制,于是把他们的邻居英裔美国人的联邦宪法作为蓝本,并几乎全部照抄过来。但是,他们只抄来了宪法的条文,而无法同时把给予宪法以生命的精神移植过来。因此,他们的双重政府的车轮便时停时转。各州的主权和联邦的主权时常超越宪法为它们规定的范围,所以双方总是冲突”。

3.在移植西方法律的同时,必须对中国的社会进行改造。如前所述,任何法律制度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它必有与其相配套的其他的法律制度及法律制度背后的法治的精神和观念。因此,在移植西方法律制度的同时,必须对中国的社会进行改造,以期为移植来的法律创造与之相适应的土壤,否则,将会使移植的法律失去应有的效用,甚至还会出现梁启超针对当时中国的实际所痛言的“自由之说入,不以之增幸福,而以之破坏秩序;平等之说入,不以之荷义务,而以之蔑制裁;竞争之说入,不以之敌外界,而以之散内团;权利之说入,不以之呼公益,而以之文私见;破坏之说入,不以之箴青盲,而以之灭国粹”的那种“橘生淮南则成橘,生淮北则成枳”的悲剧后果。现实中,典型的例子就是破产制度已移植国内多年,但实践中却阻力重重,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是主要的因素。

在对中国社会的改造中,除了对属“器物”层次的具体的制度改造外,尤为重要的是,必须对作为法治主体的人的改造。川岛武宜认为,“法不能只靠国家来加以维持的,没有使法成为作为法主体的个人的法秩序维持活动,这是不可能的。……大凡市民社会的法秩序没有作为法主体的个人守法精神是不能维持的。”但是,结合中国的实际,学者梁治平先生论述道,“中国固然制定了不少的法律。但人们实际上的价值观念与现行法律是有差距的。而且,情况往往是,制度是现代化或近于现代化的,意识则是传统的或近于传统的。”对于具有浓厚的传统意识的人来执行现代化的法律,现代化学者英格尔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的人手中变成废纸一堆。”

4.移植的法律必须经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任何外来文化传入一个国家之后都必须经过一个本土化的过程才能被消化、吸收。从历史上看,中国对印度传入的佛教的改造,日本、韩国对从中国输入的儒家文化及佛教、道教的改造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这种改造都是对外来文化进行过滤、吸收和选择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一种文化是不可能轻易地移植到另外一种文明里的。对法律移植来说,也同样如此,英国学者格伦顿等人认为,如果不经过“本土代”的过程,法律便不可能被移植,他们指出,“必须记住法律是特定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的价值和一般意识与观念的集中体现,任何两个国家的法律制度都不可能完全一样,法律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如果不经过某种本土化的过程,它便不可能轻易地从一种文化移植到另一种文化。”

对于所谓的“本土化”,按照学者的解释,一方面是指“按照本民族的特质而发展。”还指“与本国(本民族、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统以及风俗习惯等密切相结合。”其主要目的是只有经过本土化的法律才能使民众产生亲和力,便于民众接纳、消化和吸收,减少施行的阻力,正如学者所说的,“真正能得到有效贯彻执行的法律,恰恰是那些与通行的习惯惯例相一致或相近的规定,一个只能靠国家强制力才能贯彻下去的法律,即使理论上再公正,也肯定失败。”事实上,经历过“政策法”、“法律虚无主义”、“法律工具主义”的教训后,“法律万能主义”现在又被许多人所迷信上,“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已成了一句时髦的话语与招牌。在强调“有总比没有好”、“宜粗不宜细”的立法思想指导下,往往单纯地强调立法的超前与速度,盲目地迷信立法手段,在移植外来法律时割裂了传统与现实,使一些匆匆出台的法律、法规难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实际领域,难于被民众所认同和接受,从而最后竟变成一纸空文。这种现象正应验了学者公丕祥所指出的,“缺乏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心理的支持与认同,无论现行社会秩序受到现行法律规则怎样强化,它也是脆弱不稳定的”论断。35(5.0)题目:法律传统的作用 答案:

(一)内发先行型国家

在现代世界的诸多法律传统中,以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影响最为广泛,而两大法系在演进的道路上又都和罗马法不期而遇。所不同的是,两大法系的代表性的国家对罗马法却采取了迥然不同的态度:作为英美法系的发源地的英国在很大程度上排斥罗马法的影响,走上了较为独立的法律发展道路,形成了以普通法为核心的一种法律传统;而以德法为代表的欧洲大陆的国家则采取吸收罗马法的方式进行法律的现代化,形成了以罗马法为底蕴的大陆法系。英德两国实质上都是吸收了包括罗马法、日耳曼习惯法在内的诸多先前法律成果的结果,英国吸收了大量的罗马法的先进成分,德国中也保留了许多日耳曼习惯法的合理内核。

1.英美法系——以英国为例:英国法律史学家霍兹豪斯认为:西欧国家法律体系的基础,部分是罗马法的残余,主要的是由基督教神学家所调和的蛮族习惯以及教会所保存的罗马法学家的政治与法律思想。从来源看,英国的法律传统综合了日耳曼因素、罗马因素和基督教因素。梁治平教授曾在其硕士论文《英国法中的罗马法因素》⑤中提出英国对罗马法吸收方式与大陆国家的不同也可能是英国法独立于罗马法传统之外的一个原因。在普通法建立之初,法官们都是精通罗马法的,布莱克顿就是一例,他们在签发令状时受罗马法的影响是难以避免的。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令状和判例这一普通法的发展方式。普通法以令状为依据,以判例为表现形式,这使得更抽象化、将法律规则和规则的理由相分离的罗马法只能溶于普通法之中,而无法以法律规范这一传统形式表现;另外由于又受制于普通法的思维方式,即便是专家也难以发现罗马法的影响。而且法系之间最直观的区别在于法律的表现形式和思维方式而非内容,这一事实又强化了英国法的独立地位,形成独立于罗马法之外的法律传统。

(1)中央法院系统和巡回审判。11-12 世纪,在中央王权的不断强化过程中,审判权也向中央集中。开始由国王及其政府巡回审判,但随案件的增加和为了消除不定期巡回审判的弊端,逐渐形成了固定于威斯敏斯特大厅的三大王室法院,巡回审判在亨利二世时也进一步制度化。他们的作用是统一地方的习惯,形成了“王国的统一习惯”,这是任何地方领主法院都作不到的。而且,密尔松认为,适用这些习惯的法院由地方法院转为王室法院,使习惯的性质发生了改变,“王室法院……认为这些习惯只是一些规则和抽象的权利,”习惯就变成了法律。这种将不成文的习惯转变为法律,并用判决的形式固定下来的结果就是形成了英国自己的法律传统。

(2)令状制度。令状是王室法院管辖权的依据,也即欲获得王室法院(也即后来的普通法)的救济,必须获得令状。而每一令状都是对一种争端的处理并包括相应的程序。

(3)陪审制。先前的陪审团是证明法律和事实的证人,他们为当时的巡回审判提供当地的习惯,为后来统一全国习惯打下基础。这里指的是小陪审团,它是为取代神明裁判和决斗法等落后的裁判方法而设的理性的审判方法。它的运用使王室法院吸引了更多的当事人,促使王室法院的管辖权不断扩大,这是它对普通法发展的第一个贡献。另一个贡献是,由于陪审团不是上帝,而是由会犯错误的一般人组成的,概括的证据则会诱导他们犯错误,这迫使法院改变以前概括的陈述和抗辩方式,使陪审团“在考虑事实的细节之后才作出”判决。这使得实体法开始产生。

(4)辩护士。辩护士是在王室法院固定和小陪审团产生以后出现的。当固定的王室法院建立以后,邻人誓证就维系不下去了,从地方带一群邻人到伦敦进行诉讼是不经济的,于是伦敦就出现了一批职业法律者。他们既非邻人,其作用就不可能是誓证了。加上陪审团的世俗性(如上所述),于是他们的作用就是替原告详细地而非概括地叙述事实,替被告一句一句地对原告的叙述进行抗辩。而每一种抗辩都是以承认一种规则为前提的,后来人就是从这些辩护士的抗辩中寻找法律规则的。而令状制度的复杂性以及选错令状的后果导致了辩护士的增加和专业化,最终形成了封闭的行会式的律师团体。(5)法律文件。法律文件是对法律过程的记述,后来则成为法律教育的基础和法律渊源的资料来源。第一种是《令状汇编》,由于诉讼必须以正确的令状开始,而了解王室普通法也需要令状知识,而此类书籍的大量存在又为令状制度的固定化打下基础。第二种是大法官的作品,其中以格兰维尔和布莱克顿的最为著名。书的基本内容是关于令状和判例的使用方法。第三种是《法律年鉴》,它记述了从诉讼以令状开始到判决结束的整个过程,尤其是关于陈述和抗辩,它将陈述士陈述和抗辩中记录下来,也即记录了对案件适应的实体法。没有人像罗马法学家一样写决疑作品之外的法律评述和体系化的教学用书,没有将事实简化成一两句话的评注,只有程序性的令状和具体冗长的辩护辞。这些法律文件为法律教育提供了在当时法院中实用的法律知识;这些法律文件的内容又主要是对令状和判例的评述,这促进了英国法律教育以及英国法律独特传统的形成。

(6)法律职业和法律教育。开始有法官而无法律职业,那时的法官是由教会人士担当的,他们在更大意义上是行政人员;律师并不存在,但后来发生了变革。正如上文所说,由于抗辩和选择令状的复杂性和重要性,陈述士出现了,而且到十三世纪末在高等法院已成为一种封闭性的职业,也即律师了。同时就有从这些律师中选拔王室法院法官的倾向,自十四世纪开始,这种做法已成为确定的习惯。统一的英国的法律职业形成了。

(7)判例法。布雷克顿说:“不过,如果出现了相同的案件,就应该用一种相同的方法来判决:因为从判例到判例比较好处理。”这种因素的作用是将书面形式固定的诉讼中体现的习惯法实质上作为了以后审判的法律依据,也即即使当时没有太多的制定法,法官也可以从以前的判决中寻找到法律依据,而不需要考虑是不是自己按照公平观念、或是吸收外来法进行判决。

(8)司法的变革。这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在普通法开始的一段时期,司法还只是行政的一部分,解决问题时依然把问题看作整体予以解决,这使许多案件都需要大法官衡平权的特别处理;同时,法官们都是教士,深受教会法和罗马法的影响。当上述几点发生以后,律师出身的法官不再过多地依赖衡平,而是以前的令状和判例,律师也依判例进行辩护。⑥当审判是依照法律而非衡平进行时,它的行政性就变成司法性了,普通法的传统也开始形成了。总的来说,到了十三世纪前期布莱克顿的时候(或者更早),英国的王室法院已经正规化,令状制度已经形成,特殊的学徒式的方法培养出来的律师和从律师中简拔的法官形成了封闭的职业团体,判例开始起到了法律渊源的作用,可以说,英国普通法的传统开始了。

2.大陆法系:从十二世纪开始,欧洲发生了一场在欧洲法律史,乃至世界法律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法律事件,即罗马法的复兴和罗马法的继受。罗马法的复兴指从十二世纪的意大利波伦亚大学开始,然后传播于西欧大陆各国乃至英国各大学的研究优士丁尼的《国法大全》的学术运动。罗马法的继受,就一般而言,指西欧各国将罗马法吸收入本国司法实践的活动;而在欧洲法律史上则特指德国对罗马法的采纳,虽然各国都承罗马法复兴之风,而将罗马法吸收入本国实践,德国受罗马法的影响尤为深远。它不仅广泛继受了罗马法的制度和概念,还使德国的法学在罗马法学的基础上“科学化”,这不仅远胜英国,即使同是大陆法系的法国等国家也大为不如。[15]罗马法成为大陆法体系的根基。

(二)外发后进型国家

1.中国:家产官僚制国家、宗教组织系统、以实质公道为核心的法律结构、以及以信念伦理和秩序追求为本体的儒教伦理构成了传统中国社会与法律生活的基本要素。自五四以来,我们可以说是彻底地、完全地、整体地反传统,这是中国在法律现代化的过程中特有的现象,一直以来,在对待法律传统的态度上就有很大的争议,从清末礼教派与法理派之争中就可窥见一斑。直至现在,学者们对法律移植与法律本土化这一问题依然争论不休。人们将“现代”与“传统”完全对立,漠视传统或有意地回避法律传统,其弊端已逐渐凸现。在脱离固有传统的条件下,建设现代法治,中国遇到的难题很多,正是因为我们对待法律传统的态度,使我们几乎面临着尴尬的境地,正如有学者戏言“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对我们来讲,更像是学外国的法律思想史”。梁治平先生就认为:“中国当前法律基本制度源于西方,并不是土生土长的,而制度背后的那套思想观念、行为却是千百年来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有其深厚的根基,决不是一种政治或一种社会力量在短时间内可以改变或清除的。尽管中国人引进西方法律制度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单是透过他们的言行举止不难察觉,实际上存在着另外一套独特的行为准则?”哈耶克认为,那些长期被实践证明对人类福利意义重大的社会制度,虽然都是人类行为的产物,但绝不是人类设计的产物(the results of human action but not of human design)。因此,必须从传统法律中汲取营养,才能使法律现代化将康发展。一些国家的学者在总结该国法律现代化的经验时,也认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保持和吸收其前现代的原则和制度”。依笔者看来,在对待法律传统这一问题上,我们的态度需要深刻反思。

2.日本:宪政体制下日本天皇制的保留与维护体现了日本对法律传统的宽容态度,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日本成功地把传统与现代法律的精神融合为一体。

日本学者青木顺二在其《民族意识与传统》一文中说:“传统一定包含民族,民族也一定包含传统”。每个民族都有属于其自己的传统,这既不是傲慢的资本也不是天生的耻辱。传统活在我们的生活里,我们也生活在传统里。因此,传统法律在法律现代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法律传统是法律现代化的基础与逻辑起点。传统一经形成,即“化作千民万众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并如同遗传基因一半,代代延续下来。”法律现代化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的本原和基础就是法律传统。我们不能不正视法律传统的存在,不能不仔细研究法律传统,寻找法律传统与法律现代化的契合点,在法律传统的基础上实现法律现代化。在这方面,英国的经验值得我们注意。现代化研究的学者大都认为,英国人最善于“以传统作为改造传统的依据,同时又对传统作出符合时代需要的解释”。在中世纪时,“英国王权的获取和行使就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习惯法、成文法以及贤人会议和议会的限制:王在法下、法律之上的宪法原则得以滋生和成长,有朦胧状态变得比较清晰和不可动摇。”正是在这些法律传统的基础上,“法治”原则才得以在英国首倡。

其次,法律传统可以为法律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是法律现代化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

哈耶克认为,那些长期被实践证明对人类福利意义重大的社会制度,虽然都是人类行为的产物,但绝不是人类设计的产物(the results of human action but not of human design)。因此,必须从传统法律中汲取营养,才能使法律现代化将康发展。一些国家的学者在总结该国法律现代化的经验时,也认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保持和吸收其前现代的原则和制度”。

再次,法律传统可以弥补法律现代化的漏洞,校正法律现代化的偏差。

一般认为,无论中西法律传统,其中均包含有较多的道德伦理因素,在法律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将“现代”与“传统”完全对立,漠视传统或有意地回避法律传统,其弊端已逐渐凸现。在我国,这种情况尤为明显。自建国以来,尽管有很多观念与习惯受传统影响很重,但我们的态度可以说是完全抛弃传统,把传统看作是“封建残留”,以至面临更加尴尬的局面——信用缺失,道德滑坡等等,很多人把这些不良社会现象归罪于市场经济,在笔者看来,这种局面的出现更多是因为我们对待传统的态度上。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向传统回归。

最后,法律传统可以凝聚民族精神,为法律现代化提供所需的集体认同。

综上所述,传统的法律可以经过创造性地转换,转化成为法律传统,转化为现代法律能够吸收的养料与素材。36(5.0)题目:法律解释的必要性 答案:

法律解释的必要性法律解释的必要性是由法律调整的特殊性及其运作的规律所决定的。首先,法律解释是将抽象的法律规范适用于具体的法律事实的必要途径。其次,法律解释是寻求对法律规范的统一、准确和权威的理解和说明的需要。再次,法律解释是弥补法律漏洞的重要手段。最后,法律解释是调节法律的稳定性与社会的发展变化之关系的媒介。

简述法的教育作用的具体内容基本内容包括:

答案:①教育人民群众懂得什么是社会主义民主,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懂得在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利益以及人民的民主权利。②教育人民群众懂得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制定一切法律的依据,是保证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强大武器,每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又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人人都要养成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观念和习惯,同违反和破坏宪法的行为进行斗争。

③要让人民群众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统一关系。懂得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而法制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目的在于保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要教育学生正确使用民主权利,运用社会主义法制这一武器,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打击反革命分子和各种刑事犯罪分子的破坏活动,维护社会秩序。

④对人民群众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使人民群众懂得什么是法,法的阶级本质和作用,以及有关的政策法令。引导人民群众自觉遵守法律,并勇于同一切违法现象作斗争。37.中国立法的基本原则

答案:立法原则是指导立法主体进行立法活动的基本准则,是立法过程中应当遵循的指导思想。我国《立法法》规定的立法原则为:

(一)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

(二)立法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

(三)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

(四)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由此可以认为当代中国立法的原则为法治原则、民主原则、科学原则。1.法治原则 立法的法治原则要求一切立法活动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符合宪法的精神;立法活动都要有法律根据,立法主体、立法权限、立法内容、立法程序都应符合法律的规定,立法机关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范的要求行使职权,履行职责。2.民主原则

立法应当体现广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确认和保障人民的利益;应当通过法律规定,保障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立法过程和立法程序应具有开放性、透明度,立法过程中要坚持群众路线。3.科学原则

立法应当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尊重社会的客观实际状况,根据客观需要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要以理性的态度对待立法工作,注意总结立法现象背后的普遍联系,揭示立法的内在规律;应十分重视立法的技术、方法,提高立法的质量。

四、论述题

37(10.0)题目: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区别。答案: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法律渊源、法律适用、判例地位、法律分类、法律编纂、诉讼程序方面有所不同。

两者的主要区别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法律渊源不同。

大陆法系是成文法系,其法律以成文法即制定法的方式存在。英美法系的法律渊源既包括各种制定法,也包括判例。第二,法律适用不同。

前者习惯用演绎形式,后者习惯用归纳的形式。第三,判例地位不同。前者不是正式渊源,后者是法 第四,法律分类不同

前者分为公法和私法,后者分为普通法、平衡法 第五,法律编纂不同 前者倾向法典形式,后者倾向单行法 第六,诉讼程序不同

前者的诉讼程序以法官为重心,具有纠问程序的特点。后者的诉讼程序以原告、被告及其辩护人和代理人为重心,具有抗辩式的特点,同时还存在陪审团制度。法系这种分类不能提示法的本质,但有助于促进法律文化的了解与交流。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历史上差异显著,但二十世纪以来,这种差别开始缩小。

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主,判例不是正式的法律渊源。诉讼时主要纠问式的(法官向律师,原被告提问),法官的作用更大。审判案件的效率更高,判决书较为简洁,更重视实体公正。对法律人才的专业要求相对较低,本科即可,教育体系主要是培养法官和检察官类人才。

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没有成系统的成文法体系。诉讼主要是抗辩式的(双方律师辩论,法官只负责推进诉讼进程),律师作用更大。

审判的效率相对更低(因为持续的时间很长),判决书也很长(因为以判例为主,所以要书写很多法理把事情讲清楚,有的甚至上百页),但是也更有利于保障当事人的权利(律师更能充分为当事人争取更大利益)。

对法律专业人才要求较高,精英化培养,研究生才能学法学专业,所以学习法学这个专业的学习成本是比大陆法系国家高很多的。教育体系主要是培养律师类人才。38(10.0)题目:结合法理学知识,谈谈当代中国法制改革的基本内容。答案:当代中国法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1、政法体制的改革,以宪政制度安排为目标,形成法律的统治;

2、法律体系的重构,包括调整各法律部门的关系,公法与私法的关系,以及从罪与罚的强制性关系转向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调;

3、法律精神的转换,作为最深层彻底也最有难度的改革,须通过建设新型法律文化、实现法律制度的创新。

39(10.0)题目:结合法理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法治建设的看法。

答案:基本方略的确立,是我们党治国理念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基本方略的实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的有机统一,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把依法执政确立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权、树立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不断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10年来的历程充分证明: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正确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之路,是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和谐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的必由之路。

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更好地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提供法律保障;要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依法行政责任制,严格行政执法,加快建设;要坚持改革创新,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要坚持抓好监督体系建设,拓宽监督渠道,强化权力监督制约机制;要坚持深入持久地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和教育,大力培育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牢固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指导地位,大力繁荣法学研究,为深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供理论保障。比较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 答案:

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形成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权利和义务是相互联系的:

1,从结构上看,两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2,从数量上看,两者的总量是相等的。

法理学的定义与意义分析 篇6

关键词:法理学,定义,意义,分析

人们关于“法理学是什么”在许多情况下达成共识, 比如认为法理学作为理论学科是我国进行法学教育的基础学学科, 但是在长期的研究中学者之间还是存在明显的分歧, 主要表现在对法理学的定义上存在不同意见, 甚至出现较为严重的对立。比如部分学者认为法理学是与法哲学并列的学科, 应该开辟新的领域对法学理论进行研究, 再比如某些学者认为法理学与法哲学的实质是相同的。因此, 对法理学的定义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形成新的学科定义和拓展学术空间。同时在研究法理学的定义时要加强与其意义的联系, 通过对法理学意义的把握讨论法理学的定义。

一、法理学的定义

法理学作为研究法律基本问题的学术, 其本质是法哲学或法律哲学。虽然法理学来源于英美国家的经验主义, 而法哲学源于欧洲大陆, 但是二者之间可以存在并列关系。因为二者都是运用哲学方法对法律问题进行研究。

1、法理学是一门研究法律问题的学科

虽然法学的最终目的是对法律问题的研究, 但是我们还是将法学分为应用法学和理论法学进行研究, 虽然这种分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法学研究的进步, 但同时会让人产生错误的理解, 认为必须对法学采用如此的分工研究。但是我们知道为了解决法律问题法律职业的律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技能和技术, 而法学的存在是为了对技能和技术的传递, 从而促生了法理学定义的产生, 即是能为解决法律问题提供帮助的一门学科。同时, 由于法律的实践性使法理学具备了实践性和问题性。比如法学研究的开展, 并不是仅仅局限在简单的文字含义的研究上, 而是为解决各类法律问题而提供帮助的学术性研究。另外, 在面对一些比较复杂的边际问题的研究时, 要从法理学的理论角度进行回答, 并且给问题提供透彻的答案, 或许这就是法理学对法律问题研究的真谛。哈特曾经指出, 法律语词与一般词汇一样所揭示的仅仅是对象的典型情况, 比如秃子,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想到头上没有头发的人, 但是对于一些头上依然还有部分头发的人, 应该如何归类?这种边际问题导致了问题的复杂性, 在法律领域这些复杂问题构成了法学, 为此, 法学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2、法理学研究的法律问题更具一般性

在进行法律问题研究时, 可以将法律问题分为具体的问题、特殊的问题、抽象的问题和一般的问题等, 比如如何解决某些案件和纠纷, 为何要解决此类问题等, 都需要从法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为解决此类一般性问题提出有效方法。可见, 法理学重在研究一般问题的“理”而对于某些特殊的案件可能不关心, 并通过研究采用正确的理去说服让人或采用更为有效的说理方式, 可见法理学是不脱离现实实际的, 因为人们在每天的生活中都在不断接触理论, 比如, 律师在打官司时往往会寻找相关的理由, 做出打官司的决定, 在此过程中往往会用到律师的理论思维, 而其自身的理论思维往往会受到理论思维能力的影响。但是法理学中的理论思维是以更自觉的角色出现, 会对一般法律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3、法理学是在法学领域运用哲学方法

之所以说法理学是在法学领域运用哲学方法, 是由法律问题的特殊性决定的, 即法理学面对的都是具有一般性的普遍法律问题, 而其自身的问题往往无法通过经验直接体现出来, 只能依靠理性推理和逻辑思维将其掌握。对于那些认为法理学是实在法的学者与认为法理学是法哲学的学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对哲学观念定义上的区别, 同时研究者要明白是法律实证哲学产生了法律实证主义, 如果法律实证主义脱离了本位论法哲学是难以将自身的法律理论讲解清楚, 可见法理学和法哲学是相互包容的, 并且对法理学的定义要站在法律哲学的基础上进行。所以, 失去哲学基础的法理学是难以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要在法学领域运用哲学方法对法理学进行研究。

二、法理学的意义

达默尔曾经说, 大都每个人都是带着偏见去阅读新知识的, 偏见本身作为理性的组成部分, 具有正当性和合法性。而这一观点也说明每个人在认识问题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这种偏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理性思维。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也就是社会化过程, 是指一个人思想和行为逐渐与社会同一, 最后被周围人所认同。为此, 在每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开始产生了生活经验, 并以经验去指导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而这种经验往往会使人们在认识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偏见。这也就是长时间困惑人们的“休谟问题”, 也就是经验和理性的不可通约, 经验不能作为推理的根据, 理性也不可能推出经验。所有的经验都有待于进一步检验, 只有那些经过了理性检验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不具备理性思维能力的人事不可能超越已有的经验认识, 进而在其处理问题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因常识和经验而导致的认识偏见, 无法正确认识事物本身。

然而, 虽然法律与经验存在很大的不同之处, 但是两者存在密切的联系, 对于每个刚刚从事法律职业的人来说, 都需要进行自我批判, 以不断克服自身原有的常识经验, 在工作中取得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思维能力。加之, 不同的案件存在不同的特殊性, 只有具备理性的思维才能够在案件审判中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任何法律人员所具有的这一能力是法理学, 这一理论可以让人们理解法律制度的本质, 以辩证的思维去分析问题, 进而不断提高问题判断能力, 逐渐养成严格的法律思维能力, 为此, 对于法律人员而言, 不应该轻视法理学的学习, 因为法律工作离不开法理学知识。

现阶段我国的法制建设所借鉴的思想大都是启蒙时代的思想, 为此, 如果法律相关从业人员都不具备自觉地理性批判能力, 忽视对自身的理性、法治、经验等概念的学习, 我国的法律建设将会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步伐, 不利于法律制度的健康发展。由于法理学是采用哲学方法对法律问题进行研究, 注定其自身是抽象的并采用间接方式参与现实。但是, 目前我国法理学的研究被批评为脱离实际, 往往把简单是问题复杂化, 因此对法理学的意义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法理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对人们的启蒙, 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脱离偏见和常识的束缚。比如一个从事法律的人并不是在进入行业之前一无所知的, 往往会在大脑里提前形成某些其认为正确的法律知识, 而这些法律知识到底是否正确, 就需要运用法理学进行验证, 这是因为某些情况下人们认为正确的见解, 但实际情况下却是相反。另外, 对于不具备思维能力的法学者是难以在研究法学时突破自身的限制, 因为法律职业与自身经验存在必然的联系, 如果自身的法学思维受到限制定会影响其自身的职业行为, 而法理学往往可以提高律师的理论思维能力, 加强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认识, 及时对自己的某些想法进行批判。

三、结语

总之, 法理学是一门运用哲学方法对法律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 具有利用思想进行探索的学术特征, 此外, 法理学还具备反思性和批判性;而法理学的意义在于对法学职业者理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避免法律常识和经验对其的约束, 使其得到法律法规的实质。

参考文献

[1]王茂庆.法理学的定义视角分析[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03) .

[2]葛洪义.法理学的定义与意义[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1 (05) .

上一篇:致敬逆行者写给医护人员的一封信初中下一篇:小学难忘的五一劳动节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