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公德倡议书

2024-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社会公德倡议书

大学生社会公德倡议书 篇1

亲爱的的同学们:

你是否不经意的随手丢过垃圾?你是否有过一个人占整排座位的经历?自习后你是否曾将自己的书籍落在原处?你是否曾在公共场合不注意他人的健康而吸烟?你是否不注意场合表达过你对恋人的亲

昵……。这些现象貌似“小事”,实际是关系校园精神文明和校风的问题。针对校园范围内大学生不文明的多种现象我在此针对校园内公德意识存在的一些现象对“维护社会公德”提出倡议.。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建设的好坏,体现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状态,影响着一个民族事业的兴亡胜衰。从80年代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国家提出的“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加强道德建设,倡导良好风尚,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因此,我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公民,都应该按照这个要求规范我们的行为。今天,我们倡导每一位同学,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保护我们校园的环境做起。

有人说:“赏心悦目的环境可以使人心旷神怡,奋发图强的氛围可以催人奋进”,说明创造优美环境的重要性。作为中学生,我们都希望置身于这样一个美的环境中:清晨,我们在百花丛中晨读,优美的环境、新鲜的空气加强了我们的记忆;黄昏,我们在校园的林阴道上漫步,挺拔的绿树会激起我们成长的紧迫感。

遗憾的是,近段时间以来,校园内经常出现一些不文明行为:篮球栏被人为损坏;教室洁白的墙壁被乱涂乱画;崭新的课桌椅被肆意刻划;黑板上刚写的通知被人涂改;葱绿的草地被肆意践踏;校园内纸片纷飞而无人问津……这些不道德的行为与崇尚文明、遵守社会公德的科大人的行为准则相悖,与美丽而优雅的校园不协调。

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把对待一切的爱付诸行动吧,以“六讲、五爱、十不”来规范我们的言行,以讲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塑造我们的人格,我们要从扫地做起、从不吃零食做起、从不讲脏话做起、从不随手乱抛垃圾做起、从爱护我们的校园做起,争做文明的领路人。最后让我们牢记培根的一句名言:“把美的形象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李娜

大学生社会公德倡议书 篇2

目前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的评价, 有种不好的倾向, 就是过度夸大问题, 把少数大学生的某些不良习惯和行为夸大为整个大学生群体的问题, 甚至使用 “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这样的词语。实际上, 大学生在社会公德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并且这些问题也确实需要受到足够的重视。

( 一) 文明行为习惯的缺乏。课堂上玩游戏、聊天, 不认真听讲; 聊天、说话时出言粗俗, 习以为常; 情侣间过分亲密, 是旁人于无物; 等等。

( 二) 诚实守信意识的缺失。作业抄袭, 考试作弊, 弄虚作假;在工作上, 伪造证件, 简历注水, 工作违约; 等等。

( 三) 社会公益实践活动缺少。虽然有一些去敬老院或 “红丝带”学校的活动, 但都只是流于形式, 没有起到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目的。

二、社会公德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 社会因素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 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经济领域的变革带动了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 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伴随着这些变化的发生, 传统的旧的道德体系已经解体, 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与之相适应的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使得有些人只讲求实惠、金钱, 出现道德理想的迷失、道德准则的失范、道德行为的失序, 这种道德滑坡及失范常常表现为社会公德的滑坡和失范, 深刻地影响着年轻一代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这使得公德教育也受到了挑战。

( 二) 学校因素的影响。学校作为德育的主要场所, 是国家进行公德教育的主要依托, 因此, 学校德育对于增进全民公德素养、提高公德教育效果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我国的大学教育体制忽视了大学生的公德培养, 大多注重科技知识培育, 追求所谓的 “高就业率”, 高校对投入较多精力从事大学生的德育研究和教学的动力不足。这种忽视大学生道德培养, 思想品德修养以及其他非智力因素的提升, 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目标是冲突的, 严重背离的, 必须加以改革。

( 三) 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载体, 是子女成长过程中的第一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对子女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成长。由于社会竞争的激烈, 父母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愿望非常强烈, 教育存在功利化的倾向。这与孩子性格自私, 缺乏为他人着想的失范现象有莫大关联。

三、加强我国社会公德教育的路径探究

( 一)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大众传媒的正面引导, 营造遵守社会公德的氛围。首先,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提高对公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这需要党和政府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机制, 来保障公德教育的有效推行, 发挥其主导作用。

其次, 发挥大众传媒的正面引导, 营造遵守公德氛围。面对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 媒体工作者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选择和制作出优秀的文化作品, 来满足大众的精神需要, 净化和提升人们的心灵和文化素养。

( 二) 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精神, 重视公德教育的生活化。首先, 学校教育应重视社会公德精神的培养。社会公德还提倡一种社会精神, 一种关注社会、关注他人、乐于奉献的公德精神。社会公德精神的培育, 可以摆脱学校在社会公德教育上的被动地位, 可以从根本上推动社会公德的发展。由于对社会公德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高校思政 “两课”的教育效果并不显著, 所以, 学校应依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 开设相应的课程。必须形成从小学到大学整体德育的规划, 研究一以贯之、循序渐进的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其次, 学校开展的社会公德教育应与生活实际结合, 做到生活化和经常化, 以培养人的基础文明素质的平民教育为基础, 这种要求既符合现实社会状况, 又是学生易接受和做到的。

( 三) 注重孩子私德的培养, 从小养成公德习惯。家庭对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深刻的影响,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环境的熏陶和雕琢。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 因此, 家长应以身作则,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提高自身素质, 强化家长的示范作用, 正确地引导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提高青少年的社会公德水平。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国家人才, 有责任并且也有义务从我做起,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通过不断提高个人素质, 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德水平。

参考文献

[1]万俊人.“和谐社会”及其道德基础[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双月刊) , 2005 (1) .

[2]季枫.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原因分析和对策思考[J].前沿, 2004 (10) .

[3]梁爱蕴.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 (11) .

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之我见 篇3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

1.文明行为习惯的缺失。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知识分子”,理应懂得文明行为习惯的内涵与意义,理应是社会文明的“代言人”,但素有“天之骄子”之称的某些大学生在某些时候却缺乏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让人颇感失望。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校园内文明行为丧失,如校园里面“请勿践踏草坪”的标牌形同虚设,恶意毁坏学校公共物品的情况时有发生,图书馆里大声喧哗的情形也屡见不鲜;二是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中,基本的礼仪规范得不到尊重,人际交往中社会公德所要求的个人的仪表整洁、语言文明、举止端庄等视为不和时宜,而出语粗野、举止轻浮则被认为潇洒。三是不注意在公众场所的形象,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上车不排队等现象也多次见诸报端。

2.诚实守信意识的缺失。俗话说:“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人与人交往的最基本道德,如果人与人的交往不以诚信为前提,人与人的交往是不可能维持下去的。然而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却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音符。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考试中的诚信缺失;经济上的诚信缺失;人际交往中的诚信缺失;求职过程中的诚信缺失等。这些缺失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在求职、升学等方面遇到挫折。

3.集体主义意识的缺失。受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等价交换原则泛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中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由于新一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养成为他人着想的习惯,只知索取,不讲奉献;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集体主义观念薄弱,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等现象不在少数。

上述现象虽然不是大学生的主流,但它产生的消极影响令人忧虑,因为它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而且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同时也在社会上造成了消极影响。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思考

1.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养成氛围。一个人要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意识,和周围的环境氛围分不开的。积极向上、文明礼貌的社会氛围,是社会公德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大众媒体的作用,以正面宣传为主,弘扬正气,为社会公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其次,要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一个扬善惩恶的社会伦理机制,利用道德的约束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第三,要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在全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以此促进和保障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2.加强社会公德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舆论氛围。一方面要加大社会公德宣传、教育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气氛,塑造有利于社会公德形成的环境。学校也要开设相应的社会公德教育课程,把社会公德纳入对学生的考核中,同时开设一些实践课程,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习惯,使大学生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社会舆论在大学生公德建设中的导向作用。要积极倡导公德意识,推崇先进模范,宣传优良的公德事迹,谴责不讲公德的行为,鞭挞丑恶现象,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人人讲公德、唾弃不文明行为的良好公德环境。

3.重视实践教育,注重知行统一,把社会公德意识外化为自己的行动。当前,大学生在社会公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是不知而是不能践行、不愿践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更不能忽视学生的自我实践活动。因为社会公德意识的提高,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大学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基本都有相对全面的社会公德观念。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大学生社会阅历浅,思想不成熟,情绪波动大。因此,要想养成良好的道德,就必须把所学到的社会公德规范,运用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去,有意识地不断实践,注重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学校、团委、学生会应当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把内在的道德观念外化为外在的良好行为。

4.建立大学生思想品德档案,完善大学生思想品德奖惩机制。当前对学生奖惩的主要标准是依赖分数,造成了不少学生“只注重高分数、而不注重公德修养”的现象。完善大学生思想品德奖惩机制应该构建一个以道德行为为主要标准的素质评价体系。把学生道德素质纳入对学生的考评范围内,确定其在总体评价中相应的权重和分值,使之成为对大学生进行奖惩的重要依据。对于对道德践行尤其在公德方面做得好的同学,要及时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对于在道德践行方面表现不良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从而产生一定的警戒效应。其次、要建立大学生操行评定档案,将其道德践行情况作为今后职业道德评定和商业信用评定的依据,提高其不道德行为的社会信誉的成本。

相信随着整个社会的重视,学校教育的加强以及大学生自身修养的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会越来越强,他们定会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流砥柱”。

遵守社会公德的建议书 篇4

柴里矿区学校北校区地处柴里煤矿富馨社区,在校学生1400余人,教职员工近百人。每天上学、放学时间学校门口接送学生的家长众多,部分家长缺乏交通规则意识,各类车辆无序停放,经常造成学校门口道路严重堵塞,极大影响了学生的上学放学安全和富馨社区居民上下班正常通行,广大家长和社区居民对此非常不满。虽然学校多次出面协调相关事宜,都因管理权限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为切实保障学校师生的人身安全,畅通学校门口道路,学校采取了相关措施,并再次向广大学生家长及社区居民发出如下倡议:

1、学校实施错时上学放学。一二年级早晨7点50分之前把学生送到学校,11点放学;三四年级7点40分之前送到学校,11点10分放学;五六年级11点15分放学。

2、家长到指定地点接送。每个年级的四班、五班、六班在学校外铁栅栏最南端开口处下车接送,二班、三班在学校外铁栅栏中间开口处接送,一班在学校门南第一铁栅栏开口处接送。

3、家长尽量不开私家车接送学生,如有必需,请您将车停靠在离校门较远的宽敞路边,步行到校门口接送小孩。

4、骑自行车、电动车、三轮车接送孩子的家长请自觉将车子放在道路两边。学生尽量在家吃早餐,如需在外吃早餐时,无论家长还是学生都要把车子放在路边,不能阻碍交通通行。

5、学生如果离校较近,建议学生步行上学,不让家长用车接送,以免造成校门口因接送车辆过多而阻塞。

6、家长接送学生务必做到文明有序,遇到校门口道路堵塞,自觉做到不拥挤,不加塞,不抢道,以免加重道路拥堵。

家长朋友,交通安全、文明出行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一起践行,希望您从遵守社会公德,给学生树立文明榜样出发,共同维护校门口-交通秩序,携手共创美好幸福学校。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如遇以上问题广大家长可向西岗镇综合治理办公室、西岗镇城-管中队、矿保卫科反映此类问题,以便帮助学校彻底根治校门口道路拥堵问题。

最后,学校希望广大家长积极响应学校倡议,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柴里矿区学校

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调查 篇5

指导教师: 系别: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调查

摘要

社会公德是指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具有广泛适应性、普遍认同性、历史继承性等特点。从总体上看,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整体水平不错,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 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缺点和弱点。本次调查以在校大学生为对象,进行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调查研究。因为大学生是将来中国社会构成的主体,所以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可以估计将来中国公民社会公德状况。为了提高大学生公德,应该加强社会公德的宣传教育,同时政府要加强监督,加强社会的舆论力。对于个人,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个人的修养.多学习,多实践,多参加公益活动。

关键词 : 大学生 公德 调查

导语:为了调查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本人在校内发放了并收回了100份问卷。能够基本反应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并对此进行了讨论。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整体水平不错, 大多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现代公德观念、公德意识、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并能在行为层面上有所实现。绝大多数学生在观念上认同“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的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认同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大意义。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已进入又好又快的运行轨道,这种“好”字当头的快速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的实践中既要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更要依靠道德的力量,提高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的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但公民社会公德状况却一直不让人乐观。十几年前外国酒店厕所中只有针对中国游客的中文提醒,曾引起大家的强烈愤慨,但十几年后的今天中国游客的素质依旧没有什么大的改观。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相当一 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 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缺点和弱点。对社会公德的认识相对肤浅、社会公德情感较冷漠、社会公德意志比较淡薄、社会公德的知与行脱节。比如: 公共卫生习惯差, 随地吐痰, 乱丢杂物, 在课桌椅上乱涂和乱画现象比较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 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 就餐时任意插队, 偷窃等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诚信意识淡薄, 助学贷款久拖不还;基础文明行为失范, 不能尊老爱幼, 尤其是男女生谈恋爱时行为有失分寸;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差, 享乐主义思想有所抬头, 不讲节俭, 互相攀比, 时有酗酒、抽烟等不良习惯;不能爱护公共财产, 图书失窃, 教室、实验室、宿舍等公共场所财物损毁严重, 等等。上述行为虽然不是大学生的主流, 但它产生的消极影响令人忧虑, 因为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学习, 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显得极为重要而紧迫。

从调查的结果看,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未来接班人的主干群体,79%左右的被调查的同学具有较高的社会公德意识,仅有21%公德意识薄弱。在文明礼貌方面,接近94%能做到尊老爱幼。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标准,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相关,也是树立中国人良好国际形象的迫切需要。在助人为乐方面,大学生作得更是出色。近94%的人能做到助人为乐。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 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45%的同学在爱护公物方面仍持不定态度,有55%会明确如何对待公共财物。在保护环境方面,有17%的同学才会自觉地保护环境,主动捡起干净教室中的碎纸屑。30%的同学会视而不见,其余被调查的同学会考虑去捡,但不一定会付诸行动。在有车祸发生时,有10%的同学选择围观,27%的同学会径直走开,26%的同学会提供帮助,47%的同学选择仅了解情况。可看出受调查同学虽然不会做违背道德的选择,但选择用行动来维护道德的同学仍属于少数。究其原因,可能因为近几年做好事反被告的例子越来越多,使人们的自保意识越来越强。但刨除这个原因来看,很有可能是大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观念在起作用。当代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很少接触社会,很少涉及世事纷争,也因此保存着那颗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我们的一个关于无偿献血的个人访谈中,接受采访者回答每个问题都干脆利落,毫不犹豫。献血时她自主争先,她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当我们问到:“有人说献血很危险,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过吗?”她回答很干脆:“没有,没想过。我只觉得我自己身体很好,抽点血没关系,何况还有很多人挣扎在死亡边缘,正等着我们献血来抢救呢!”从我们的调查数据中也显示,对于无偿献血,有53%的同学积极参与,还有36%的同学想去,但没时间,只有11%的同学认为这是医院在挣钱,不去献。然而,当代大学生遵纪守法状况并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考试作弊更是屡见不鲜。在我们关于考试舞弊的调查中,竟有76%的同学认为舞弊不足为怪,能够泰然处之。这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道德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规则意识不强。许多大学生过早的有了世故圆滑、投机取巧的意识。诚然,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要靠社会的正确引导,更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己增强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自觉自主地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针对这样的现状,高校应该要重视社会公德德育教育的课堂教学, 要 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内容纳入思 想品德课教学计划。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 族的传统美德, 如待人礼貌、宽厚、诚实、守信、谦逊、恭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克 己自制等优良传统。同时要努力用体现社会主义新 风尚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来教育学 生, 以“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 自强, 敬业奉献”的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 导学生。在教育方式上, 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又要避免硬性的说教。促使他们利用认识到的社会 公德规范, 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去, 有意识地 不断实践, 使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受到抑制, 高尚的 思想、行为得到强化。要广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善于发现和运用先进典型,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学生道德楷模,让广大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使先进典型的高尚情操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自强之星”便是一个很成功的道德典范。在评选的过程中,每一位参与者都用自己的事迹感动着每一个人,同时也在其内心深处产生正面的影响,起到典范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现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但仍有不足之处。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营造互相帮助、互相关怀的温暖氛围,是建设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徐再接再厉,争当道德模范。加强公德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这个民族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文明进步。我们大学生是当代中国的优秀青年,是国家最为宝贵的人才资源,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我们要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参考文献

大学生践行社会公德论文 篇6

社会公德是每个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起码、最基本的准则,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主要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内容。大学生是青年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是文化教育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又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应该在社会公德方面体现出较高的素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公德教育逐渐重视,特别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各学校积极宣传、贯彻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大学生社会公德问题现状,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并关注世界的发展变化,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他们热心公益活动,开拓进取,勇于奉献,能够在行为层面上很好地践行社会公德,表现出较强的社会公德观念和社会公德意识。

但是,在目前复杂的环境中,一些不良的社会公德倾向在大学生中悄悄蔓延,形成一股暗流腐蚀着意志脆弱的大学生的心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学习不够努力,迟到、早退、旷课、考试作弊恶习,甚至抄袭剽窃他人论文成果;诚信意识淡薄,助学贷款久拖不还;不注意公共卫生,在教室里、校园内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爱护公共财物和公共设施,随意刻画桌椅、踩踏墙壁、撕扯图书资料、损坏公物的现象时有发生;不注意节约,浪费水电的现象严重;上课随意接打电话,既不尊重老师,又影响他人听课;公共场合学生情侣过分亲密;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等等。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的正面引导和教育,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公德的培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调查显示,现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对基本的公德行为和范畴,他们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在具体表现的方面还有待提高,而且这种“知行

脱节”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愈趋明显。

在本次调查当中,对于社会公益活动有60%的人选择“经常参加”,有34%的人选择“没兴趣,出于任务,偶尔应付”,另外有6%的人选择“不参加”。参加公益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良好表现,它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不太喜欢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同学,社会也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与引导。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尊重师长,主动让座等。在调查中,86%的被调查者在路上见到老师都会主动问好。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尊师重教的认知程度较高,且能付诸行动。而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只有45%的被调查者会积极让座,47%的人会视情况而定,偶尔让座。这说明广大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二者之和占了92%,但能始终如一,坚持将道德认知转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却只有半数。这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文明礼貌这一点上的素质还需提高一个新的档次。

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大学生逐渐意识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根据调查了解,在不破坏环境卫生这方面,大部分同学还做得不错。然而对于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环境保护时,我们大学生做得还远不够。比如,当看到地上有垃圾时,只有7%的人会马上弄干净,而有78%的人想弄干净但最终没做,其余14%的人干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现在的大学生爱面子,觉得那些俗规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个人做很别扭,所以在可以选择逃避的时候尽量逃避。对于以上这些现象,我们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大学生都应该行动起来,不要以为是丢面子的事情,其实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没面子。在我们做任何事情前应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后果与影响,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由此比较,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德心是沈阳在校大学生社会公德最薄弱的一环,希望通过此次调查同学们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特别是在社会公德方面也希望同学们通过此次调查知道什么是社会公德,它其实是道德规范体系中最低层次的,它们公民的各人修养也同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精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互动日益频繁,公共生活的领域越来越扩大,因此文明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公德意识对于维

护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人与环境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意义。

遵纪守法的实践是提高人们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生应当全面了解各项法律法规,熟知校纪校规,牢固法制观念,自觉遵守相关纪律和法规。然而,当代大学生遵纪守法状况并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考试作弊更是屡见不鲜。在我们关于考试舞弊的调查中,竟有63%的同学认为舞弊不足为怪,能够泰然处之诚然,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要靠社会的正确引导,更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己增强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自觉自主地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对思想品德,道德修养等重视不够,特别是对社会公德教育缺乏计划性、长期性,加上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原因。目前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家长的溺爱,成长的环境往往一帆风顺,可谓是“温室里的花朵”,由此造成了他们自私、冷漠、懒惰、目中无人、我行我素,缺乏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近年来大多数家庭教育所看重的是孩子们的成绩,重视智力开发,忽视了对孩子们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导致部分学生人格不健全,出现了“有知识缺教养”等现象。而多数学校也存在公德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育目标理想化,教育过程抽象化,学生中普遍缺乏道德实践,道德行为能力不强,进而造成“知行相悖”的现象。对于大学生应当如何遵守社会公德问题,涉及两方面:

1.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怎样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2.如何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高等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和辐射源。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公德与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大学生应该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1)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有极大的帮助。大学生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的实践活动有很多具体方式,既可以参加社会公德的宣传活动普及社会公德规范、传播文明新风,也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既可以参加学校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各种社会公益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德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可以从实践中体会到什么是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什么是不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2)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社会公德所规范的行为包括社会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为细节,这些细节极容易被人们忽略,而它一旦被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所忽视,往往就可能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因此,社会公德意识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养,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其实,践行社会公德并不难,提升敬人礼让的境界同样不难,比如,见到老师长辈主动问候是讲社会公德;乘坐公交车主动为老幼病残乘客让座是讲社会公德;在银行、邮局等公共场所排队时自觉站在“一米线”外是讲社会公德;最后离开教室时随手关灯是讲社会公德;外出旅游时不在景点设施上随意刻画是讲社会公德,等等。社会公德的境界,就是在这些不起眼的一举手一投足间慢慢升华的。

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有极大的帮助。大学生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的实践活动有很多具体方式,既可以参加社会公德的宣传活动普及社会公德规范、传播文明新风,也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既可以参加学校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各种社会公益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德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可以从实践中体会到什么是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什么是不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自身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影响。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将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

大学生社会公德倡议书 篇7

一、当代我国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有很多表现,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大学生对待社会公德采用不同标准。当前, 很多大学生一方面对他人做出道德规范要求, 而自己在社会公德方面行为失范;在别人面前喊的响亮, 鼓励别人去做, 而需要自己付出实际行动时则溜之大吉。其次, 由于我国在教育方面存在重视理论教育忽视社会公德实践, 导致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理论水平高, 实践能力差的问题, 甚至在少数大学生在认知和实践中存在着矛盾。这些矛盾和问题致使各种明知故犯的失德行为、各种无德行为频频出现。长此以往, 道德失范行为校园蔓延发展至社会。再次, 诚信意识相对缺乏, 并且逐渐变得淡薄。诚信是我国传统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更是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目前, 大学生在社会公德方面不诚实、失信的问题突出。大学生的自律能力逐渐减弱, 出现我行我素、唯我独尊, 控制力低下的现象, 与人相处“独善其身”。最后, 文明言行存在一定的偏颇, 部分大学待人接物缺乏文明礼貌, 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 随地吐痰, 乱扔果皮纸屑, 墙壁文化、厕所文化随处可见。除此之外, 大学生冷漠自私自利, 不爱护公物, 见利忘义、唯利是图, 甚至违法乱纪等现象比比皆是。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高校校园环境的影响

高校校园环境不和谐、不文明严重阻碍了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培育过程, 助长了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的产生。校园内的宣传环境对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有很大影响, 是校园中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重要窗口。当前宣传环境建设对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当前在我国高校校园宣传文化内容中存在颓废、格调低下, 大量消极落后的文化, 这些文化的存在为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提供了宣传的平台和发展的空间。当前, 高校在德育的管理工作方面还存在诸多的弱点和不足。在管理方法、奖惩手段等方面还没形成完善的社会公德教育模式。

2. 家庭环境的影响

当前, 大学生家长在教育和培养孩子的过程中重智力轻品格公德教育, 优异的成绩成为家长对孩子的唯一要求, 大学生骗人撒谎、破坏公物等无徳行为往往被忽视, 致使大学生的早起社会公德教育缺乏正确有效的引导。现代家庭中父母和长辈对其子女后代过于宠爱, 满足他们的各种不合理要求, 甚至袒护其过失。此类家庭环境易使大学生从小我行我素、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父母、家人不良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部分只注重物质、利益的家长对其子女源源不断传输拜金主义观念, 有的家长举止有失文明, 冷漠无同情心, 违法乱纪等不良行为严重制约着当代大学生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3. 网络资源的诱导

信息时代各种网络资源充斥着人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良莠不齐的信息在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带来了诸多诟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资本主义和实用主义充斥其中。这些信息已超出作为受众的大学生的处理范围, 往往造成大学生对这些信息的误读、误判, 以至于误入歧途,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

4. 当代大学生自身因素

“由于大学生自身人生阅历简单, 缺乏社会实践经验, 造成对社会公德遵守的盲目性和被动性, 出现了难尽人意的既失德又违法的行为”[3], 新时代的大学生善于学习、善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特点, 但自身又具有对自己定位不准确、心理不成熟、社会阅历少、社会经验不足的特点。“大学生在自我认识上存在着理想和现实的偏差”[4], 当代大学生自身具有的思想性格特点是其社会公德失范的内在原因。当代大学生存在着“注重自我价值却忽视行为小节”的误区。许多大学生过度重视自我的能力, 认为自己的认识水平和道德水准超过他人, 很难用理性去对待现实中的自我, 处于盲目的状态中, 易受到不良因素的暗示、诱导、鼓励、怂恿致使社会公德失范行为频现。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培育机制

1. 提升校园公德风气

通过弘扬高校文化, 用优秀的精神文化陶冶大学生的情趣素养, 在学校中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利用校园传播媒体的作用, 潜移默化地影响当代大学生, 追求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促进校园公德发展的完善。优化校园公德宣传环境氛围, 切实践行社会公德行为, 注重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所以必须优化大学生的公德教育环境。良好的社会公德环境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恶劣的社会公德环境只能阻碍与误导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优化大学生的公德教育环境, 需从公德建设的教育机制着手。

2. 严厉惩罚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言行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法制纪律教育是促进社会公德建设的后盾和保证。在公共道德观念尚未成熟和完善阶段, 实施适度的规范和开展奖惩机制势在必行。首先, 建立公正合理的奖罚制度。奖罚分明、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其次, 促进大学生与社会各方共同制定明确的奖罚体系。倡导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奖励方式, 实行评优与奖励挂钩的政策等, 鼓励先进、鞭策落后以鼓励社会公德行为的实践。惩罚方法可采取金钱的赔偿、要求大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等, 以促进良好公德意识的形成。再次, 制定相应法律, 惩处违背社会公德行为。制定配套法律法规, 积极引导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 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才能促进大学生共同维护践行社会公德。

3. 优化网络资源建设

目前, 网络成为当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加强网络管理, 优化网络内容环境, 加强大学生的社会道德势在必行。我们既要看到网络技术给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 丰富了社会公德教育内容, 但也要注意网络阴暗面所带来的诱导, 这些负面影响使社会公德行为意识受到严峻挑战。现阶段, 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传媒的便捷、迅速等优势和特点, 切实抓好网络社会公德这一环节, 建立健全完善的网络管理法规制度系统, 优化网络社会公德教育环境, 大力开展文明上网、文明用语、诚实交流, 拓展网络在社会公德教育方面的正能量, 抢占网络社会公德教育的主阵地, 以提高社会整体社会公德水平。

4. 强化自身的社会公德意识

作为社会公德主体的当代大学生, 优化其自身的社会公德水平至关重要。通过多手段相结合, 完善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的开展, 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因素, 有效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践行能力, 促使大学生在践行社会公德的过程中做到知行合一, 观念内化不断增强其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大学生的修养和人文关怀, 促使当代大学生运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社会公德实践活动, 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以促进其社会公德水平的发展提高, 使大学生成为新一代健全社会公德的主体。

5. 搭建多重平台形成合力

培育、推广和践行优秀社会公德需注重系统性, 多种途径与多重平台相互补充、协调配合, 主要表现为显性教育与隐性引导相结合;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势灌输与柔性隐蔽的手段相结合;利用一切场合重复、阐释、宣扬其社会公德典范。良好公德的形成需要发挥政府、学校、家庭、社会、民间组织等多元主体的作用, 充分利用教育、传媒等多种手段, 为社会公德建设搭建多重平台, 实现培育、传播优秀社会公德方式和途径的多样化。为此, 一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教育网络, 强化家庭教育的渗透功能, 推进社会公德教育的生活化, 发挥社会的熏染功能, 从整体上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水平。二要构建和发展现代传媒体系, 不仅要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 更要重视网络等新兴媒体, 使其成为培育和推广良好社会公德的新平台和新力量。三要改变学校评价方式。学校传统的德育评价体系把考试成绩看的过重, 把一纸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 却没有注重学生的道德发展过程。所以, 在教育进行过程中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 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行为表现做相应的纪录, 对有效数据进行保存, 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不断演变做出准确的定位。并及时对其监护引导, 潜移默化的推动大学生从点滴践行社会公德, 引导大学生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认知自我, 成功成才。

“公德是众徳, 需要你做的那一点”, 只要广大大学生自身身体力行、以身作责, 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各种环境氛围中切实正确有效践行社会公德, 正确处理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 以促进当代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推进责任型社会建设。

摘要:社会公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 部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社会公德失范行为, 剖析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失范现状, 发现其由高校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网络环境以及当代大学生自身特质等主客观因素共同所致。为此, 提出社会公德培养对策以期提高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公德意识,公德教育

参考文献

[1]梁爱蕴.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 (11) :15.

[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EB/OL][2005-02-06]新华网.hptp;www.xinhuanet.com.

[3]苏城乡.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思考[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3) :23.

大学生社会公德倡议书 篇8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31-01

90后大学生是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影响着民族、社会的未来与发展。社会公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性基础工程。社会公德发展程度如何,在一定程度上衡量着一个国家的文明发展程度,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社会建设及改革能否取得全面、持续进步的主观基础。

他们的社会公德意识的好坏直接体现着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水平。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现在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偏差,不良社会公德行为突出。因此,深入调查分析90后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90后”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分析

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的水平有不断下滑的趋势,而且形势较为严峻。例如:自习室本来是一个供大家学习的地方,是一个安静的地方,但有些大学生在自习室中去不遵守自习室的规则,聊天,吃东西。在公共场合大声接打电话;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部分大学生不让座;还有比如考试作弊;食堂打饭不排队,乱插队等现象。

二、90后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原因分析

90后大学生自身具有独立自主,个性鲜明,自我评价较高的特点。他们自身有一套价值理念,对身边所发生的事物,往往不是按照社会公认的规范来看待,而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来行事,在对于自身行为的选择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家庭背景的不同,尤其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成长和道德的培养都有重大的影响。学校教育的缺失也是大学生公德水平下滑的原因,虽然我们国家的教育正积极的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但仍然有部分学校以成绩论英雄。对于公德教育的投入也不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既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但不可避免的也使一些不好风气得以进入,再加上市场经济在国内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变得多元化,社会公德的标准也发生了改变。无论是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大学生自然也深受影响。

三、提高90后大学生社会公德对策分析

1.90后大学生自身要自觉强化社会公德意识。

90后大学生应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和标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规范和要求。多读一些传统文化的书籍,从中汲取养分,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文化道德修养。从身边的人学起,学习他们的优秀的品格和行为方式,以他们为榜样,不断地提高自己。我们不仅要在学校内积极参加学校公益活动,而且要也去校外去社会中磨练自己,多多参加公益活动或志愿者活动,不断强化大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让90后大学生真正地成为社会的榜样和社会的栋梁之才,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家庭教育。

父母对孩子的社会公德的教育不可或缺的,相信对于每个人来说,家庭在于自己的性格成长和行为方式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在对90后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上,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首先,父母必要要为人师表,要起到示范作用。父母在日常生活的种种言语行为都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长远的影响,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在儿女面前,应该有一定规范而不是随意为之。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以身作则。再次,父母应该为儿女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最后,父母应该积极配合学校教育。经济上支持儿女的教育,精神上也要强力地支持他们,鼓励他们,正确的引导他们。

3.学校应加强公德教育。

一个学校的学习风气和道德风气必然影响着在学校学习的各位同学。良好的学风和道德风气也会对90后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起促进作用,所以完善和提高学校在这些方面的教育就显得刻不容缓。首先,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利用各种手段,产生一种良好的舆论取向,形成一种人人讲公德,抵制不道德不文明行为的风气。学校的社团应该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社团要开展各式各样的社团活动,寓教于乐,把社会公德教育融入在社团活动中,既可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可以提高90后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水平。其次,学校必须要加强规章制度的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90后大学生也少不了规章制度的制约,学校必须负起责任。一方面要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也应赏罚分明。最后,学校应加强自身的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

4.社会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自媒体,报纸、电视等媒介积极地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树新风,扬正气,加强优秀先进典型的宣传,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要加强法制建设和社会伦理道德建设。触犯法律的行为要严惩不贷。对于违反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用社会舆论给予相应的惩罚和谴责。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总之,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引导他们自觉践行社会公德规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大学生自身多方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以促进90后大学生公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高思.必须重视大学生的道德教育[ J].学校思想政治教育,2001( 4) : 1.

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 篇9

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调查显示,现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对基本的公德行为和范畴,他们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在具体表现的方面还有待提高,而且这种“知行脱节”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愈趋明显。

在本次调查当中,对于社会公益活动有60%的人选择“经常参加”,有34%的人选择“没兴趣,出于任务,偶尔应付”,另外有6%的人选择“不参加”。参加公益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良好表现,它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不太喜欢参与社会公(来源:好范文 http:///)益活动的同学,社会也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与引导。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尊重师长,主动让座等。在调查中,86%的被调查者在路上见到老师都会主动问好。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尊师重教的认知程度较高,且能付诸行动。而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只有45%的被调查者会积极让座,47%的人会视情况而定,偶尔让座。这说明广大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二者之和占了92%,但能始终如一,坚持将道德认知转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却只有半数。这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文明礼貌这一点上的素质还需提高一个新的档次。

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大学生逐渐意识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根据调查了解,在不破坏环境卫生这方面,大部分同学还做得不错。然而对于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环境保护时,我们大学生做得还远不够。比如,当看到地上有垃圾时,只有7%的人会马上弄干净,而有78%的人想弄干净但最终没做,其余14%的人干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现在的大学生爱面子,觉得那些俗规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个人做很别扭,所以在可以选择逃避的时候尽量逃避。对于以上这些现象,我们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大学生都应该行动起来,不要以为是丢面子的事情,其实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没面子。在我们做任何事情前应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后果与影响,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上一篇:外贸各类术语下一篇:《一碗清汤荞麦面》读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