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论文(精选8篇)
1、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
2、班干部的培养
3、提高学生规范书写能力的实践性研究
4、课堂激励性评价方法研究
5、提高“天天清”效果实践性研究
6、高效“周清”的实践性研究
7、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实践性研究
8、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实践性研究
9、数学错题永不再错的实践性研究
10、提高学生语文(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
11、提高学生英语朗读能力的研究
12、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实践性研究
13、微课程与学科教学
14、提高班级凝聚力的研究
15、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研究
16、班级礼仪教育的实践性研究
17、打造良好班风(学风)的实践性研究
18、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19、转化问题学生的实践性研究
20、后进生的特长培养研究
2009年秋,在经历了漫长而不平凡的六年时间后,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过程中,我市小学阶段语文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已经完成,初中阶段语文第二轮实验亦画上句号。回顾六年来的课改实践,应该说语文课改的方向是正确的,成绩是主流,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特别注意到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不少语文教师面对与时俱进的课改新理念无所适从,语文教师队伍老龄化,教学观念陈旧,教学信息闭塞,教学方法单一……这些问题导致农村语文课改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屡见不鲜。尽管经历了新课改的洗礼,但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并未有质的飞跃。下一步应该怎样走?课改之路又在何方?如何针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将课改引向深入?这些新矛盾、新问题又成为制约课改的新瓶颈。
为摆脱这种困局,走出“山重水复”的困境,盖州市教师进修学校在新课改理念支配下,在充分论证、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市农村中小学语文课改的实际,提出了“以课题牵动课改,以科研促进教学”的课改新方略,力争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做到以科研为龙头,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促课改,从而掀起了一场向科研要质量的课改高潮。于是,经过对比筛选,学校研训部门将目光瞄准了既小巧又灵活、既简约又实用的小课题研究上。
二、基本做法
(一)明确目标
“小课题研究”,顾名思义,主要突出一个“小”字。即课题的确立力争做到研究范围小,涉及人员少,研究周期短,应用价值高。诸如入学教育、课前导入、课堂提问、兴趣培养、作业设计、习作训练等都可直接入题。研究的课题其重点及目标主要放在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上,以探索和积累农村中小学新课改语文教学规律为目的,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质量为归宿,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致力提高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水平,进而大面积提高农村中小学学生的语文水平。
(二)确定课题
问题不是课题,但是课题是由问题转化而来的。一旦教师追踪某个教学问题,或借鉴他人经验来解决这个问题时,这个问题就成了课题,这个过程也就是小课题研究的过程。那么,挖掘课题的途径在哪儿?小课题又是怎样确定的呢?
1. 在教学反思中筛选、提炼课题。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可见,教师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唤醒自我,检验自我。我们认为,教师认真思考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抓住其实质,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就能抓住课题研究的着力点。可以说,小课题提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反思以往、总结得失、发现问题的过程。
2. 在听、评课的过程中筛选、提炼课题。
听、评课是学校经常性的一种教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通过教师与学生、教师与领导、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极易发现教学中的某些问题和不足,将那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确定为研究的“小课题”,不仅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对解决教学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也极为重要。
3. 从语文学科教学特点中筛选、提炼课题。
听、说、读、写通常被看做是语文教学的四大板块,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规律,因此,“小课题”的筛选、确定又可根据听、说、读、写等在各学年段教学的重点及学生情况的不同,有针对性地提出。如针对一、二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可提出“在入学教育中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培养小学生写字兴趣”的课题;针对中学生读写训练的重点,可提出“在阅读中加强积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研究等等。“小课题”的挖掘、筛选及确定的途径办法有许多,我们的原则是,只要有利于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的都可入题。
(三)实施研究
完成课题的筛选、确定后,“小课题”进入实施阶段。此阶段我们的做法大致为:
1. 学习充电,理论指导。
我们认为,有针对性的学习是研究的奠基阶段。这期间,每一位实验教师都要认真查找对自己所定课题有帮助的相关资料,学习那些与课题接近的理论及经验,做好自我充电,并将自己的课题放到相应的理论中去思考,为自己所研究的课题寻找理论支持。
2. 制定计划,科学发展。
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要求教师通盘考虑自己所研究课题的意义和价值、重点和难点、研究步骤、研究需要的条件、需要查询的资料、实施方法、预期成果等等,避免研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研究的自觉性和实效性,使研究既科学又可持续。
3. 立足课堂,实践探索。
我们认为,“小课题研究”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个渠道来完成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的课题论点变为课堂教学的观点,并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实践、探索。
4. 总结归纳,提炼升华。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在每完成一个阶段后都要对自己以前的实验进行剖析,得出成功的做法,找出失误及不足。这样,既可对以前取得的经验在理论上获得升华,也能及时发现问题,为下一步实验预设解决的措施,完善已获成果。待整个实验完成一个周期后,要形成完整的实验报告,通过实践论证,将研究成果在一定范围内推广、交流,以经验共享。
三、案例剖析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多的“小课题研究”活动已取得初步效果,一批研究成果得到推广和应用,极大地助推了我市农村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举两例析之:
[课题名称Ⅰ]在入学教育中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语文学习的习惯。
[课题背景]我市大部分农村地处偏远山区,人文环境相对落后,农村学生家长素质较低,村级小学生的学前教育比较落后,早期教育明显欠缺,有些偏远山区的孩子甚至连学前班都未上过。因此,大部分孩子在起步阶段各种学习习惯均未养成。刚入学的孩子,学校生活陌生,学习兴趣不浓,有的孩子甚至因认生而拒绝上学。为解决上述问题,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提出该课题。
[课题评点]据调查,在农村,小学生的入学教育基本是被遗忘的角落,已成为盲区。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为例,由四幅图画组成,以“欢迎新同学”、“学习语文很快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主题,教学时间为两课时的“入学教育”已成摆设。教学中,教师只是简单地让学生看一下图,蜻蜓点水般地一翻而过,使教材中入学教育的内容完全没有落实。而“在入学教育中激发学语文的兴趣,培养学语文的习惯”这一“小课题研究”,则直击这个软肋。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将激发小学生学语文兴趣及习惯培养放在语文学习的起始阶段进行,从小对学生灌输爱语文、学语文的思想,养成学习语文的好习惯,无疑是奠基之举。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必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课题名称Ⅱ]培养学生观察力,在广阔天地中搜集作文素材。
[课题背景]农村中小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空、假现象,缺乏素材、言之无物,大部分学生苦于“无米之炊”。究其原因,大致有三:其一,学生缺乏发现意识和自主观察能力,没有积累素材的习惯;其二,学习资料匮乏,课外读物奇缺,导致学生知识面窄,词语贫乏;其三,学生不会利用农村广阔天地中的习作资源。
[课题评点]打开农村中小学生的作文,你会发现,内容空洞、情节虚假的比比皆是,而医治这种弊病的最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使学生学会自主观察并养成观察的好习惯,打开多元视角,开辟多种途径,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中发现、搜集作文素材。围绕农村天广地阔这一自然优势,让学生走进美丽自然,走进农家生活,践行农村生活,感受农村变化,体验民俗民风,深入社区各角落,寻找作文的源头活水,学生的作文必然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四、几点收获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农村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中实施“小课题研究”是行之有效的,其务实、开拓的研究作风带动了全市各学校教科研活动的开展,一批小课题已具规模,成果初显。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的研究,通过示范课、观摩课的形式,在全市进行了展示并推广,极大地助推了我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为农村基础教育注入了勃勃生机。盘点收获,大致有六:
收获一: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在农村,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一篇课文一节课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的“主导”几乎完全代替了学生的“主体”,学生的行为受到限制,学生的意见和思想被完全封杀。如今,小课题研究使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行为正逐步形成,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努力使自己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并转化到自觉的教学行为中。教师在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正在由“教师为主体,单向灌输”向“以学生为主体,自由探究”转变。
收获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变化引发了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更加趋于民主,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学生已从过去的被动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的训练中解放出来,更加主动学习,更加勤于思考,更加乐于探究,更加大胆质疑。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逐渐走进课堂。
收获三:营造了宽容的课堂氛围。
下表是笔者根据近几年听课笔记整理而成,表中所反映的情况可窥课堂教学之一斑。“问答式”是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教学形式,40分钟一节课就是在师生这简单的一问一答中度过。教学中,问者表情严肃,答者神色紧张,课堂气氛凝重而沉闷。如今,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轻松、宽容。那种师生一问一答、死气呆板的课堂教学已不多见,人们看到最多的是教师的微笑和孩子们求真的眼神,听到最多的是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和孩子们得到尊重后发自心底的欢笑。学生体验最多的是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宽容、亲情与关爱,感受最多的是激励、鞭策、鼓舞、感化,课堂上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
收获四:开发了语文课程资源。
“小课题研究”牵动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一大批与“小课题”相关联以及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得到了开发利用。如配合“阅读经典作品、弘扬传统美德”、“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等“小课题”编写的《唐宋诗词诵读及赏析》、《小学古诗助读》、《名著导读》、《农村实用应用文文体写作》等一批校本教材,深受广大中小学生的喜爱。根据家乡故事传说、民俗民风、英雄人物等开展的中小学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更是有声有色,扎实有效,极大地拓宽了农村学校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空间。学生们在广泛搜集有关主题内容的同时,通过说与写的形式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充分地表达出来,有力地提升了语文综合素质。
收获五:凸显了学校办学特色。
大凡到过农村中小学的人都有这样的印象:学校与学校之间除校名不同以外,你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差别,可谓千校一面,缺乏特色。如今,因人、因校而设题,优势就在于培养了学生的特长,凸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使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脱颖而出。如长征小学通过“写好汉字,发扬传统”的“小课题”研究,将写好汉字与学好书法有机结合起来,在学生中掀起了学书法的高潮。全校1~6年级学生人人拥有学校统一编印的硬笔书法教材,全校有150余名学生参加软笔书法小组活动。两年来,有近300余名学生的书法作品在各级大赛或书画刊物上获奖、刊登。
收获六: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小课题研究”自开展以来便呈现出了良好的势头,有力地促进了区域间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均衡发展。
其一,研究成果相互借鉴,共同分享。
在研究中,当某一个“小课题研究”通过教学实践检验可行时,该研究成果便会在校、乡(镇)、中心教研组或全市范围内或以经验介绍、或以示范观摩课等不同形式进行展示、推广,使广大教师共同分享。如以“爱家乡,赞家乡”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以家乡的民俗民风、故事传说、英雄人物为题材,通过口头表达或书面习作等不同方式,抒发了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意,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深受广大中小学师生的喜爱,开拓了广大教师的视野,又拓宽了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空间,广为教师所效仿。
其二:同类课题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小课题研究”打破了班与班、校与校之间的界限,凡内容相近或相关的课题相互间均可牵手实验。这样,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课题研究的质量,而且,教师的综合素质普遍得到了提高,促进了班级间、校际间语文教育的均衡发展。
五、回顾反思
反思两年多的实践,我们认为,“小课题研究”的开展,在农村中小学语文课改中彰显了四大作用:
其一,有利于改进语文课堂教学。
小课题研究的直接作用,就是解决课堂教学所产生的问题。由于研究的课题具有针对性强、目的性明确的特点,整个研究过程亦是教师探索改进课堂教学的过程、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因此,“小课题研究”使广大农村的课堂教学有了改进,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其二,有利于校本教研的开展。
“小课题研究”使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有了明确的方向,从而避免了随意性、盲目性。学校的教研活动逐渐向科学、有序的方向发展,并形成相应的研究机制。
其三,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升。
“小课题研究”来自于教学实践,又指导教学实践,每位教师都可围绕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而展开,因此,不同层次的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自身的专业能力都会得到一定的提升。教师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通过查找资料、阅读书报,通过反思、总结,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借鉴、交流,主动地走向了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其四,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小课题研究”涉及的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针对的是日常语文教学中师生双方存在的困惑或疑难。因此,教师和学生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研究过程中,师生双方共同学习,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取得了双赢的效果,从而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毋庸讳言,目前很多学校的教研课题都是眼光向上,目标瞄准各类资助和高等级奖项。对这类“为校争光”的活动,学校也往往选择大型选题,集中骨干教师,辅以资源倾斜,以期取得重点突破。这种方式的弊端是,大部分老师注定游离在教研之外,教研成为少数人的游戏。
山东邹城第一中学用小课题来破解大问题,也破解了教研中长期存在的这个怪圈。
中国教育报的记者在山东省邹城市第一中学看到,教师黄绢正忙着做开题报告。他和同事共同研究了近两年的小课题“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及应用能力的研究”被市教科所立项。据了解,该校今年有30多项申报课题入围,而此前每年都只有几项。这得益于学校广泛开展的小课题研究。
把着眼点放在小问题上,使每位教师都参与。从去年开始,邹城一中推出了20个与教学方法、学习质量提升紧密联系的选题方向,让教师结合专业背景自主确立研究题目。在人人参与的小课题研究中,许多教师不但在实践中解决了真问题,提升了教学水平,而且找到了做科研的方法和自信。
“小课题研究是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研究活动,它要解决的是教师科研参与率不高,即使参与也多浅尝辄止的大问题。”校长吴继峰说。
就这样,“设计问题驱动学生思维”、“教学背景对学生学习的作用”、“优秀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作用的发挥”等课题都成了教师在教学中用心研究和探索的“大题目”。这些问题有的由一位教师实施,有的由几位教师合作共同研究。由于问题连着课堂、教学,教师们感觉这样的课题研究有用、可操作。
虽然强调以教师的自主研究为主,但为了推动研究深入,学校每学期会举办两到三次专题讨论会,从研究方法到研究步骤,教研部门都会跟踪指导。
南京市教科所所长刘永和:
这篇报道有可圈可点,也可以发展的地方。
一是它的问题性。邹城一中开展的研究源于问题,源于基层学校、一线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真问题。
二是它的实践性。这里没有高深的理论研究,没有课题的学院气派,有的是贴近教育教学的指导。
三是它的操作性。小课题因为面广量大,涉及很多方面,因而给课题研究的指导带来许多挑战。因此,小课题研究的指导历来是一个重点和难点,邹城一中的解决方案值得借鉴。“学校每学期会举办两到三次专题讨论会,从研究方法到研究步骤,教研部门都会跟踪指导。”
四是它的校本性。校本研修自从被引入中国,列入课改,却一直成为一个难点。理念虽好,操作困难。邹城一中则通过“小课题”研究实现了校本研修的目的。
编辑 张 良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题提出的背景: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未来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可见,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要求
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1)课堂教学缺乏活力。表现在学生思维不活,语言不活,缺乏独特的想象力,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的学围绕教师的教转,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学生听得多,独立思考、自我表现机会少,兴趣低。
二、是与其他相关理论的融合发展阶段
合作学习继续向成熟发展,与其他相关的教学理论之间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合作掌握学习“与”合作学习与直接教学一体化"的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同时,合作学习的观念已开始渗透到学校的各个层面不局限在课内。
本课题主要从以下几点突破:
1、在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将合作学习的理论实践落到实处,开发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策略。
2、深入学习合作学习的理论,比较出各个年级段学生合作学习的特点及指导策略。
3、关注弱势群体在合作学习中的成长,形成在合作学习中发展弱势群体的指导建议。
4、小组合作学习主要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或某一问题而展开,在地点、时间上都有所约束,将课堂上的知识延伸到课外,进行课外合作学习。
(一)、课题研究目标
1)小组合作学习,目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内学生的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某个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合作中,形成共同进步的格局,互帮互助,“一个都少不了”。
2)更新课堂学习观念
小组合作学习,旨在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在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学习,体会到知识的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趣味性,为今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课题的研究方法
1)主要采用课堂观察、教师和学生访谈,2)深入一线广泛调研和深度反思相结合,3)综合运用实验法和经验总结法。4.课题的研究步骤
(一)2015年9月—2016年1月
理论学习与开题论证阶段 主要内容是: ①认真学习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研究方法,填写申报表; ②运用文献研究法,深入学习关于合作学习的相关教育理论,对合作学习进行理论上的研究;
③制订实验计划和方案。
(二)2015年9月—2015年11月
第一阶段实验 主要内容是:
①采用教育调查法,对教师成功和失败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设计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②对学生进行关于合作学习的问卷和访谈,了解学生对于合作学习的态度、看法,调查学生喜欢和能够接受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比较和研究;
③制订第二阶段实验方案,为下阶段实验做准备。
(三)2015年9月—2016年1月
第二阶段实验 主要内容是:
①按计划在继续第一阶段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 ②学生撰写小组合作学习的体会; ③总结第二阶段的实验成果。
(四)2015年11月—2016年3月
总结阶段 主要内容是:
1)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和研究实验情况; 2)制定总结阶段计划; 3)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 4)全面总结实验工作; 5)结题论证;
6)成果展示(研究论文、研究报告)。
5、预设研究成果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确定课题,制定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学习先进方法,自己感悟。
2、制定第二阶段计划
(2015.9—2015.12)
1、改进措施,巩固成绩
2、总结经验,整理数据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9—2016.1)
整理材料,撰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总之,在每个阶段的研究过程中,要定期召开研究人员交流会、研讨会,及时反思,用校本研训的理念,指导课题研究。同心协力投入到这项课题研究工作当中,为我校的校本课程的研发与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做一点贡献,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使我们自身的执教能力大幅度提高。
美术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期报告
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 在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有效的组织指导下,小组成员之间以一种互相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相互评价、相互鼓励、分工明确、以集体为荣地学习探讨某些知识,从而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维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
1.“交往—合作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研究,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形成了“交往—合作学习” 这一新的学习方式。首先,学生在交往—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交往,在人际互动中学会学习(认知的、社会的)。
在学校教育情境下,在学习过程中的人际互动,具有主动性(处于互动中的师生、生生双方都处于积极主动状态,按照共同的目标互动学习,在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主动向对方学习),活动性(有共同的活动,在活动中分别承担一定的责任)和开放性(从交际内容、目的、过程、形式到方法带有很强的随机性、偶然性、不可控性)。
第二、交往—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同伴间的互助合作学习活动。通过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来改变班级教学结构,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以小组目标的设置来保证和促进课堂学习的互助、合作气氛。合作学习小组形式,是一种学习共同体,这是一种新的学习的空间形态(适应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是一种新的时间结构(将群体与个体学习结合)。
第三、交往—合作学习对学生合作意识及社会交往技能形式提高的关注。2.构建了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1)创设合作情境:
①设计新颖的导课形式:或以故事引入,或以悬念激趣,或以问题探究等,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搭桥作用,为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作好准备。
②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关系与地位,把自己置于参与者位置,服务者“地位”。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热情地鼓励每个孩子。尊重、相信每一个孩子,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质疑,让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乐意参与活动。教师还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一切条件。
(2)个人探索:
① 给学生探索的方法,给予个体独立探索的时空。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探索,能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
②使学生明确探索应达到的目标与要求。
③在探索过程中,学生应对自以为已学懂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准备在小组中发言交流,同时将尚未理解的知识逐项列出以待与他人合作解决。
(3)组内碰撞:
①改变原来的秧田型座位排列方式。如改为适合学生合作互助学习的“蜂窝型”或“U”字型、中心辐射型等。②组建“互动互助”学习小组。③选出互动互助学习小组长,并定期对组长进行培训,使组长能很好履行自己的职责。④强化合作互助形式,各学习小组根据问题进行合作互助学习时,先由一生汇报对问题的理解,再由其他成员补充,然后提出个人在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供全体组员讨论,最后,对达成的共识以及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分别进行归纳整理,准备下阶段交流时发表见解,并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3、产生的新问题
任何一种课题研究,都是努力解决好原来已发现的老问题,但在解决过后,又会产生新的问题,我们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可回避的新问题:
(1)、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不明确。导致小组学习易流于形式、学生参与不主动。好学生不能很好的与后进生交流,个别学生胆怯,羞涩或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使学习合作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教师难于把握恰当的合作时机,很多时候是按模式操作有些力不从心,失得其反。
(3)、小组合作期间,组与组合作能力与敏捷度差异较大,导致一些小组早早地完成了任务不知再做什么,一些组很长时间还没完成研究任务。
(4)、有些中下水平的学生虽然对合作很感兴趣,但由于自身知识水平的差异,导致很多时候无法也无力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优生占领了组内空间。
(5)、评价机制不合理,教师只注重讨论结果,不注重讨论过程及对个体的关注,使得讨论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正处于探索阶段,存在问题也不足为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还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以上的问题,将是我下个阶段攻击的重点。
美术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性资料
在合作交流中,孩子们灵性的火花在闪烁,情感在升华,思维在自由飞翔,新课堂因之而涌动着生命的活力。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许多问题。
问题一:合作准备缺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好学生一统天下,学习差的学生要参与,往往被好学生拒绝。很多时候,教师提出合作要求时,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合作。
问题二:合作不合时宜。有的时候,教师提出的合作学习要求不一定适合合作学习,有时候单独学习往往比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
问题三:交流效率偏低。学生在交流中,几乎每个学生的嘴都在动,却给很多学生提供了随便讲话的好机会。即便教师有三头六臂,也难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
问题四:汇报形式单一。笔者发现,在实际交流汇报时,每个小组几乎都是通过绘画作品来展示学习成果的,形式非常单一。
针对以上出现的一些弊端,我认为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更应该追求扎实有效。怎样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呢?这当然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成功的,而是要经过挺长的一段时期的磨合与训练。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科学分组,合理安排座位。小组成员搭配要合理,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要搭配开。
同时,每组中必须有一名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强并乐于助人的学生作为小组长,主要负责组织本组活动以及解答疑难问题。根据教学活动内容,教师还应注意选拔培养美术骨干,使他们在小组活动中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负责组织本小组的合作学习。这样,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小组长及骨干就能引导本组美术基础差的同学扫除障碍大胆地去进行创作。同时,改变传统的课桌椅摆放方式,让学生经常有一种新鲜感。他们在不受座位的约束下,充分交流,自由发挥,学习的自主性也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合作的意识也会慢慢地得到培养。
2、责任到人,分工合理。如《大树的故事》一课中,讨论小组画什么内容时,有一个同学记录小组成员说的话,统一想法,由小组长监督,组员轮流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进行补充,这样避免了学生讨论与上课无关的话题或跑题等现象,人人都有机会发言。在学生绘画和制作环节,如果是合作也要先讨论并明确谁做(画)什么,不能各画各的,避免重复作画及大多数同学完不成任务的现象。
3、合作学习的程序要清晰,合作学习的次数和时间要合理。课堂上,小组合作的次数要得当,分组讨论(练习)不宜过多,这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集中、深入并获得较高的质量。同时,每次合作的时间也要恰当。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前,就应对各小组学习的时间、次数做一个大致的估计,做到心中有数。小组合作时,教师应尽力参与到每个小组的学习与讨论之中,随时把握各组的学习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机制,调整学习时间,以达到预期的合作学习效果。
4、评价得当,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全面而适时的评价,也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评价要适时、全面、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评价的重点也要侧重于学习的过程。教师是一个激励者,当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笔者经常会看到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通过教师的鼓励,出现了很多闪光点,他们的创新思维常使我感到无限惊喜。
5、和谐互动,培养合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学生是否会合作。学会自信与不歧视他人,这样小组所有成员才会协同作战、共同发展;学会倾听,这样才能够明辨别人观点的对与错,以便自己吸纳或改进;学会沟通,真诚谦虚地沟通,合作才会愉快。学生只有这样和谐互动,才可能博采众长、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是会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案例分析:
在学习《会跳的玩具》一课时,我精心准备了八个会跳的玩具的范作,这八个范作都有其独特的造型,也运用了不同的制作材料和不同的制作方法。我将这些范作分发给8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小组成员一起欣赏探究,在看一看、摸一摸、拆一拆、装一装的过程中,通过合作交流,学生了解了本组玩具的制作材料以及制作的方法步骤等。再通过小组代表间的交流补充,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明白了很多的材料都可以用来制作玩具,也明白了多种制作方法是可以结合运用的。
分析:合作学习有益于解决学生美术学习中的水平差异,有益于学生美术学习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在师生、生生的相互作用下,促进学生集体主义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形成,并得到不断的发展。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丰富了知识,提高了经验,体验了合作的快乐,促进了学生群性和个性的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高。《会跳的玩具》属于“设计与运用”领域,本课是引导学生利用所收集的材料,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动手制作出能弹跳的玩具。手工玩具作品,造型比较复杂,为了让学生清楚了解玩具的制作材料及制作方法,我设计了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近距离欣赏范作的环节。我将精心准备的八个会跳的玩具的范作,分发给每个小组,小组成员一起欣赏探究。范作就在眼前,他们可以近距离的触摸玩具的动力材料和制作玩具形象的材料,观察了解制作玩具都用到哪些制作方法技巧等,然后通过小组代表间的相互交流,学生们就可以了解很多的动力材料及制作方法等,然后总结出:可以利用夹子、圆珠笔里德弹簧、橡皮筋、乒乓球等多种弹跳材料做动力,用卡纸、纸盒、毛线以及废旧物品通过剪、卷、刻、粘贴、组合、画等多种方法来制作会跳的玩具。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形式下始终以积极、主动状态参与到活动中,感受、体验美术活动带来的快乐,这样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启迪、相互补充、相互给予、相互吸收。这种学习方式始终处于动态之中,既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又有利于培养拔尖人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和完成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小组合作学习也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才能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地域性都很强的学科,地理空间广大,地理知识浩繁。新教材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阐明了人地关系。对于初中学生来讲,重要的不是记忆大量的地理材料,而是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懂得运用地图并能进行简易图表的绘制,养成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新教材在开篇中就提出了“怎样学好地理”的问题。首先要多动脑筋,养成勤思好问的习惯。对于所学的对象、地名、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以及地理事物同人类的关系等问题,都要认真“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为什么”,再“做一做”。这样可收到较好的效果。二是要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学会阅读地图、绘制地理图表,初步形成观察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能力。读图是地理学习的一大特色。没有图,就没有地理学。学习地理必须“左图右书”,把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地图不仅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习地理的工具,因此有人认为:“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拐杖”。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训练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这是十分重要的任务。但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对读图、用图甚感困惑,缺少读图意识,没有用图习惯。这需要地理教师从初一年级的第一堂课开始就要刻意对学生进行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怎样才能让学生初步获得有关地球、地图的基本知识,掌握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如何让学生准确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我认为,除了运用某些教学方法之外,应重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我是这样认为的:
学生要会用图,关键必须去读图、读懂图。要达到这一点除了教师的示范外,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对地图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要学的欲望。其次,学生有了读图愿望后就要培养他们读图的基本知识。一开始就要求他们手脑并用,把“听、看、动手、记忆”结合在一起,做到课文系统、图像系统、作业系统有机统一。在地理教学中,我初步地总结了一套不成熟的经验,并实施于教学中,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在看图中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在教学中我常常发现,学生在学习时总是喜欢跳过地图或只看有彩色照片的图来作为一种欣赏,根本没有读图的意识,事实上,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新教材许多内容就是通过读图、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的,图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鉴于这种情况,我主要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借助远程教育资源,有意识地将地图展示给学生,从地图的三要素入手,认识地图信息,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使他们提高看图的兴趣,从而养成看图的习惯。
例如,在“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的教学时,首先出示“中国的地理位置图”然后提出问题:“从东西半球或南北半球看,我国分别位于哪个半球,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看,中国的疆域对我国发展的作用?”并要求学生在图中找出答案,然后让学生再看教材,看一看自己的分析与教材是否一致。在教学俄罗斯时,请同学看一看俄罗斯地跨哪两个大洲、地势哪边高、哪边低、以什么地形为主、有什么特点,纬度位置怎样,什么是影响俄罗斯农业的主要原因......,使学生通过看图感受到俄罗斯人口少却要进口粮食的原因。从而养成读图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在上课时,自己一定要有用图的意识,用图导入深入,用图突破教材重点,解析教材难点,给学生以直观易懂的印象,这样才能达到人们常说的“身教大于言传,行动大于说教”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挂图、板图或多媒体地图,进行细致地讲图
在教学中,注重地图和教学内容的结合,结合图提问,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分析地图信息,通过地图信息让学生发现问题,养成读图思考的习惯,通过师生双边共同活动,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和理顺学生读图思维;又能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去学习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的习惯,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更能使学生直观地记住各种地形名称及具体位置,避免张冠李戴。比如在讲“大洲和大洋”这节时,我力求把教学同多媒体有机结合起来,把“东西半球图”制作成flash动画,让学生先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然后教师再进一步讲清哪个是东半球,哪个是西半球;东西半球各分布有哪几大洲,各大洋被哪几大洲包围;各大洲分别临近哪几大洋等。这样可使学生明确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能力进一步加强。
三、在教师讲图基础上进行填图、绘图
当图在学生的大脑中有了初步的印象后,可通过填充图册练习填图,也可以让学生在纸上描绘出相应的地图轮廓,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以巩固所学,接着教师在黑板或多媒体课件上示范填图,学生在纸上模仿并独立填图,最后通过投影展示效果,通过相互比较,让学生自己选出最佳“作品”,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达到熟练程度。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代表初中数学小课题发言2011天津、河北、内蒙古教学设计合作学校研讨会的召开,为我们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共同提升的平台,更为我们的锡市六中的数学组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现在我从以三个方面介绍我们两天研讨的具体情况:
1、收获:(1)听了天津中学马老师有关教学四环节,受益匪浅、对教学各环节细化到位,落到实处,环环相扣,设计井然有
序尤其是在拓展延伸的环节上,真正做到挖掘教材,拓展知
识,搭建平台,提高能力的目的,教学设计服务于学生,使
学生能够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
能力、创新能力。(2)每个知识点的分解目标的具体设计(环
节二)的小目标的分解非常到位,学生一看就自然明白了各
个知识点的属性很有针对性,更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对
于中考的一些中等题目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因为任何难题
都是从简单的知识点的综合应用。(3)通过两天的激烈讨论
最后确定了导学案的框架(6环节)学习目标、自主学习、知识应用、归纳总结、当堂检测、回顾反思,从而更好的解
决教学设计的三个问题,我们去哪里?(确立目标)我们怎样去
哪里?(导向目标)我们是否去了那里?(评估目标)中的第二个
导向目标。
2、不足:(1)在学习目标;存在的问题是目标不够明确,创设
情境有待于提高,由于经验不足,选题不够精炼,不够典型。问题设计要做到国校长所提出的四何?“是何,为何,若何,如何?”。(2)拓展的知识不够,深度广度不够,不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应该以中考为指挥棒,把握学科整体,力争做到:“知昨天,教今天,想明天”。
一
小课题是科研课题的形式之一, 是一个人或几个人主持研究的, 研究周期不长于一个学期, 着眼于解决具体问题的校本课题。
小课题, 顾名思义就是小的研究课题、小的研究项目。积玉桥学校的小课题研究涉及到学校方方面面, 倡导“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价值追求。
小课题的特点首先在于它的“小”。从小事情、小现象、小问题入手, 研究难度小、周期短, 方法简易, 便于操作, 见效较快。它关注的是教育教学活动中问题的“某一点”, 以及某个细节。因此, 它是一种低起点、低要求、低重心的“简易”研究。同时, 每个小课题的研究人员少, 课题组成员一般不超过三人, 更多的是个人独立完成, 研究相对集中, 又借助网络平台与专家、同行交流互动, 时空上快捷方便, 深受教师欢迎。
其次, 在于它聚焦“问题”。每个小课题研究直面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源于实践、服务实践、在实践中研究, 与所有教职工正在做的事情和正在思考的问题相结合, 即与工作相结合,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因此, 小课题研究并不刻意追求理论上的规律探索, 而是更加关注把一个个的实际问题解决得更好、更完善、更彻底。因此, 小课题贴近问题, 贴近学校, 贴近教师, 贴近教育教学工作实际。
再次, 在于它的“灵活”。选题自由、方法灵活、研究行动自主。内容上, 生成于教职工的工作实践之中, 根植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之中, 研究什么, 完全由教职工自己决定。方法上, 选题论证、方案设计、立项开题、实施研究等没有规划课题那么复杂, 怎么研究, 也由自己做主。行动上, 没有固定操作流程, 只要有问题, 可以随时开展研究, 研究时间长短也不做硬性要求, 而且可以重复研究, 同一个问题可以先后不同的人来研究等。
第四, 还在于它的“简易”。与规划课题研究相比, 小课题研究更贴近一线教职工实际。从教职工实际出发, 量力而行。小课题研究, 不需要研究人员具备的有关研究设计和结束的高级技术, 不需要复杂的文献检索过程, 不需要严格的程序要求, 成果展示方式也不需要很复杂。由于操作简易, 这就使得基层教育科研显得并非深不可测, 高不可攀, 而是人人可以去做也愿意热情参与的事情。
二
为什么要开展小课题研究?以常规保质量, 靠科研上水平。积玉桥学校把规划课题和小课题问题研究结合起来, 改革教育思路和方法, 提高教育质量, 提升办学水平, 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 最终促进师生每天进步一点点, 每年前进一大步。
1. 开展小课题问题研究是深化课堂改革的需要。
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干部教师会遇到很多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 如备课材料的收集、备课文本的组织、课堂提问、课堂节奏、课堂文化、课堂练习、知识检测、预习落实等方面, 都会因时因对象而出现新的问题, 虽然问题有大小之分, 但是问题的存在是客观现实, 而这些问题是要面对和及时解决的。小课题问题研究的起点是研究问题, 终点是解决问题, 让教师在实践中反思, 在反思中探索, 从而更加优化课堂教学。
2. 开展小课题问题研究是夯实校本教研的需要。
很多时候, 校本教研追求全面导致讨论不深入, 追求规范导致讨论停留在形式上, 校本教研的时效性不强, 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形成不了研究氛围。那么, 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呢?把小课题问题研究引进到校本教研活动中来, 能够有效的解决教研活动中的许多问题, 使校本教研更加贴近教育教学实际, 更加有效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 更加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并且所有的教师都能参与小课题问题研究, 可以有力的促进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发展。
3. 开展小课题问题研究是实施“松柳管理”的需要。
既然“松柳管理”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管理, 在坚持原则性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管理的灵活性, 以期达到管理的最佳效果。干部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班级管理、财务管理、食堂管理、安全管理等, 都会遇到一些问题, 如果要更好地解决遇到的问题, 开展小课题问题研究是个比较好的方法。一个个的管理问题, 在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一个个的最佳管理方式, 必然更能彰显出“松柳管理”的特点来。
4. 开展小课题问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教师参与小课题研究, 就会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探究, 对积累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 逐步掌握教学规律、形成教学思想。同时, 由于小课题问题研究贴近教师、贴近教学、贴近学生, 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可以研究、能够研究、愿意研究, 其成果类似于工作反思、工作案例, 教师容易介入, 研究容易深入, 成果容易形成。所以, 小课题问题研究能够推动广大教职员工积极参与进来, 并在在实践、探索、反思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
如何开展小课题问题研究?既然小课题有别于规划课题, 研究文本化繁为简, 研究行动相对简易, 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一般采用以下流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假设———实施研究———总结提升——指导实践。
1. 发现问题。
首先教师要有问题意识, 这是进行研究的前提。同时, 要分析自己找到的是不是问题, 这个问题是不是阻碍了工作,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是还不明确, 同时还要分析问题是否有研究的价值、研究了是否能提高工作水平、解决的是不是突出问题等。必须先找准问题, 才能把这个问题作为选题来研究。
2. 分析问题。
问题确定了, 就要对问题进行分析, 需要在调查、观察、访问、文献收集的基础上, 弄清楚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分析问题的过程, 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也是一个寻找方法的过程。
3. 研究假设。
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 假设解决问题的办法, 确定研究问题的途径。办法和途径, 不是凭空想象的, 而是针对, 针对问题的原因分析来确定的, 而且还需要在研究行动中去检验, 也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中去检验。通过检验, 方能辨别哪些假设措施是有效的, 哪些假设措施是无效的, 哪些假设措施是最适当的等。
4. 实施研究。
就是在假设的基础上, 把假设的办法和措施付诸行动, 并在行动中不断调整和改变研究行为, 也就是说, 小课题问题研究过程, 实际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完全和工作过程相结合甚至是重合的, 研究结束了问题也就解决了。这就是小课题问题研究的显著特点。
5. 总结提升。
在研究的过程中, 要注意原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特别是对做过的事情, 要随时记录、反思和总结。问题得到了解决, 就把效果描述出来, 以此来证明研究的行动措施选择的正确性, 从而为推广研究成果打下基础。
6. 指导实践。
虽然“这个”问题是个个案, 但是对相似的问题也有借鉴价值;对其他教师遇到的相似问题, 也具有参考价值。因此, 具体的小课题问题研究结束后, 学校就要用一定的形式进行推广, 从而引导教师指导实践。
四
怎样展示小课题问题研究成果?这是个涉及成果验收的问题。积玉桥学校的小课题问题研究的成果展示, 采用的是一种个案性质的描述形式, 文本短小, 结构简单, 条理清晰。
1. 标题角度小。
题目要简洁, 角度要小, 要点明主题。拟定题目时, 课题名称的表述要准确, 注意使用科学概念和规范用语, 不要出现句式不规范、文字表达不清楚、逻辑混乱等现象, 不要使用夸张等修辞手法。
2. 问题描述。用叙述性语言, 描述问题现象, 尤其要注意问题细节的记载和积累。
3. 原因分析。
用条款的方式, 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要查找这些原因的方法介绍清除。产生问题的原因可能只有一个, 一般情况下是多个因素的结果。原因分析要准确、表述也明确。
4. 措施假设。
针对原因分析, 分条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这些办法和措施如何在实践中落实也要写清楚, 有的要写明落实的时间、地点和参与的人员等。
5. 效果回放。文本的最后一部分, 用来描述问题解决后的现象和效果。描述必须客观、真实、可信。
物理认知随着研究方法的进步而进步,科学家在研究物理学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科学的思想方法在人的成长、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俄国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奠基人、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巴甫洛夫曾说:“有了良好的思想方法,即使是没有多大才干的人也能做出许多成就。如果思想方法不好,即使有天才的人也将一事无成。”
在高中物理课本中,就有一些“小课题”蕴含重要的物理研究方法,但却因为在考试中显得次要而被一带而过。
“牛顿第一定律”就是这样的一个“小课题”,这堂课完全可以简单数语带过:1.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2.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3.质量是惯性的唯一量度。
这显然违背新课程教学理念,仅仅传授结果,而对于结果的得出只字不提,学生不可能理解深刻,掌握伽利略的物理研究方法。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改变仅以“双基”为目标的观念,树立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质的目标观;要求我们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认识加强科学探究式学习的必要性;要求我们改变单一的以甄别和选拔为目的的评价观念,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挖掘这堂课在培养学生物理思维方法和吃苦耐劳精神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举几个例子。
一、了解伟人思想,建立运动与力的联系
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4世纪通过对大量物体运动的观察后,将物体的运动分为两类:一是自然运动。亚里士多德是这样解释的,做自然运动的物体,都有自己的固有位置,比如火的自然位置在上边,土在下边,气和水在中间,只要这些物体离开了自己的固有位置,它就会试图恢复而朝着固有位置运动。地面上的物体,重的往下走,轻的往上去,这一些现象能解释当时看到的很多现象。另一类是受迫运动。这种运动是在外力推和拉的作用下发生的,这里的外力就是指外在的影响。没有这些外在影响的话,物体就会停止。在论述这一条的时候,亚里士多德其实就把运动的原因与力建立起了联系。
这样,通过亚里士多德的观察、总结,避免了学生生硬地接受知识。更教育了学生不盲目相信直觉和前人的结论,勇于坚持自己正确的看法。
二、通过科学实验,引出牛顿第一定律
让一小球沿斜面由静止滚下,再从第二个斜面滚上去,小球减速静止的瞬间接近原高度,假设无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我们根据这种运动趋势进行分析推理:若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一斜面上要达到原来的高度就要通过更多的距离;若继续减小倾角,最终使其成为一个水平面,由于小球永远不能达到原来的高度,必将沿水平面以恒定的速度运动下去。在讲授时,应使学生掌握本实验两个特点:一是分析问题理想化,忽略了摩擦;二是扩展了实验现象,通过分析、推理和想象,揭示了运动和力的本质规律。
伽利略理想实验不是简单地告诉同学们一个结论,更重要的是传授了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把实验事实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忽略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1]
三、介绍定律认知过程,理解科学含义
笛卡尔在伽利略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如果没有摩擦阻力、流体阻力的影响,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将会一直运动下去。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尔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比前人高明在:1.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2.没有力,物体会做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而非曲线运动3.这是一切物体皆有的规律,在自然界普遍适用。
通过几位科学家不断的探索、完善,教育了学生对待科学态度要严谨,孜孜以求,不断丰富自己的物理学识。
北京市物理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陶昌宏客观地说:“高中生中,很多人将来不当物理学家,想当、但可能当不成;不当物理学教授,不想当或者当不成。他们中的很多人将来不再直接接触物理学的具体知识。对这些学生来说,高中阶段的物理教育能使他们收获什么呢?留下什么呢?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使他们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这是物理教育的重要任务和责任。”[2]
2009年10月31日,“两弹一星”之父钱学森逝世,钱老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不断拷问国家: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这一问另教育界人士无语凝噎。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要求创新,时代呼唤人才。人才并不是应试教育逼出来的,而应该是经过自我认知而对科学产生无尽的认同感后,毫无保留地投入其怀抱,吸收养分,掌握方法,最后开创该学科的新局面。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方法在其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这就需要物理教师充分挖掘小课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方法。
【参考文献】
[1]闫树久.重视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教学[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997(12)
[2]陶昌宏.高中物理教学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
【小课题论文】推荐阅读:
小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论文10-17
课题管理论文10-20
课题研究论文12-04
教师课题研究论文06-03
研究课题论文格式要求05-25
高丽霞课题研究论文07-17
课题研究现状分析论文10-05
如何上好初中英语听说课(课题论文)11-20
小课题选题指南05-26
思想品德小课题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