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案例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案例(共8篇)

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案例 篇1

----以人教版高二化学乙烯的实验室制法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乙烯分子的组成、结构式;学会乙烯的实验室制法和收集方法。

能力培养:通过乙烯分子结构的有序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利用乙烯和乙烷之间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对乙烯的微观结构有一定的三维想象能力,通过课堂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思想情感:通过对乙烯分子结构的推理过程,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结合乙烯实验室制法条件的选择控制,使学生领悟到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通过乙烯分子结构模型,意识到化学世界的外在美。

科学方法:从实验现象到乙烯结构的推理,使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结合乙烯实验室制法条件的选择控制,使学生领悟到科学的实验方法。

二、案例背景:

本人硕士论文为《多元教学评价观下的高中化学学业成绩评价案例研究》,为了开展实验研究,根据多元评价理论,我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其中《乙烯》是其中的一课。在对多元教学评价进行过研究后,我深刻认识到:教学评价具有激发兴趣、指引方向、发现问题、反思调整等多种功能。在化学教学评价中,灵活地运用恰当的教学评价方法,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

能,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因此,本人在化学教学中尝试使评价方式方法多元化,也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分析 案例描述: 【片段一】

师:同学们,我们预习了乙烯这节课内容,有哪些收获呢? A生:“乙烯分子的空间构型是平面结构,所有六个原子位于同一平面内。”(我微笑地以赞许的眼光)

B生:“乙烯分子在结构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含有一个碳碳双键,是不饱和烃。乙烯分子的这种不饱和性使得其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可以发生很多化学反应。”(我竖起了大拇指)

C生:“乙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人们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三大重要指标之一就是乙烯的产量,乙烯在现代工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鼓掌)

D生:“我查找资料发现,秋天落叶与乙烯有关:由于秋天的日照时间缩短,叶片中有较多的乙烯和脱落酸形成的。乙烯和脱落酸有促进叶子脱落的作用,叶柄基部形成一个离层区,在酶的作用下细胞间的联系变得松驰,一遇风吹叶子便从离层区脱落。”(同学们很惊讶,集体鼓掌)教学反思: 1. 只要有机会,应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生发表了见解后,我及时地进行激励性评价。

2. 评价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无处不在的。一个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手势、一句赞同的话,都能让学生接受到学生老师发出的鼓励信息,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片段二】

师:昨天预习了实验室制乙烯,观察乙醇与乙烯的分子结构,推测反应过程中可能生成的产物.要发生这样的反应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反应温度如何确定?

A生:乙烯与乙醇分子相差一个水分子(这位同学很善于观察,大家来点掌声)

B生:反应要用浓硫酸作为催化剂。(这位同学平时学习成绩不太理想,但能回答问题,老师点头赞许,给予鼓励和肯定)师:还有什么需要补充吗?

C生:还要控制好温度,我查了资料,乙醇根据温度不同脱水有两种方式:分子间脱水和分子内脱水(同学们很惊讶,纷纷表示赞赏)教学反思:

1. 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众人的眼光中展示自己的成功,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表扬。

2. 能运用多元教学评价理念,提倡民主和宽容的评价,及时发现化学学习成绩不太出色的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赞扬,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引导学生进行同学间的“他评”活动,让学生在“他评”互相

评价过程中发现别人的优点,进而学习别人的优点,被评价者也可感受被赞扬的快乐。【片段三】

师:同学们预习了乙烯的实验室制法,本实验装置有哪些特点呢?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呢?

A生:本实验是液体跟液体需要加热的反应,要选择圆底烧瓶、铁架台、酒精灯、温度剂等仪器

师:该同学说得很好,他知道从反应类型来选择实验装置,很好.......

B生:实验时温度计要插入溶液内,为了防止暴沸要在瓶内加入碎瓷片.......

师:谁来设计实验方案及组装实验仪器.......

课堂情景:同学兴致很高,举手要求上讲台组装的同学很多,这时我选了一个平时成绩不太理想,但很喜欢动手的同学上台表现.......几分钟后,实验装置组装好了,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实验装置组装有问题,有的说组装得很好.......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组装得如何?

生:一位同学站了起来,他的收集方法不对,不能用排空气的方法,因为乙烯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很接近,收集到的乙烯气体有空气......

师:这位同学组装得基本正确,但气体收集应采用排水法,后面这位同学补充得很好.......

大家掌声鼓励两位同学通过合作圆满完成任务,教室顿时热闹得很,两位同学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反思:

本环节,我发现在探究形式的课堂上学生们反应很好,特别是对化学实验很感兴趣,都有想亲自动手操作的欲望,而且同学们相互评价,增添了课堂活跃气氛,更能让同学们有机会看到他人的长处和不足,能促使同学们团结合作,增进友谊。【片段四】

组织各小组填写《乙烯实验室制法》学习评价表(见下表)教学反思:

本人教学实践中深切感受到,在一节课结束时的综合性评价是多么重要,它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而清楚地了解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而这对于学习者本人来说本身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我们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切忌只有教师单方面的评价,要强调平等、民主与理解,丰富教学评价的传统涵义,改变教学评价的单一模式;提倡被评价者要对评价结果的认同,评价的主体和客体都要清晰地认识到评价的目的—帮助评价者找到改善的途径和方法。

四、本节课教学反思:

本人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以多元教学评价理论为依据,实现了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等多样性,改变了传统教学评价的单一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被评价者,创设了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真正意义上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

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案例 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新型,选择和设计

案例教学法作为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它的应用范围也逐渐加大,延伸到若干教学领域当中。案例教学法的兴起,已经获得许多成功,对于教学的改革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那么怎么将生物化学课程与其结合?如何运用?本论文对其运用和评价展开了讨论。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和特点

案例教学法产生于美国,最初被应用在法律、商业领域,并取得初步成效。后来开始广为流传,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法,通过30年左右的试用推行,已经逐步成为现代教育教学当中最先进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依据所要教学的课程,引导学生对提前准备的案例进行学习、讨论、归纳等过程。提前准备的案例是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具备一定的关联性。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了解和吸收,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独立分析的能力。

生物化学课程主要介绍了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及专题生化。因此结合案例教学,具有较好的可能性。它的出现让传统教学模式重新焕发活力,既弥补了传统模式的不足,又提升了教学质量,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顺应了教育时代发展的潮流。总之,案例教学法为教育改革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特点

作为先进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重视学习的互动性。案例教学法一改之前的死板单一教学形式。通过互动学习,启迪学生的思维和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高高在上,学生机械地被灌输知识,而案例教学法则不同,双方位置互换,教师承担的是辅助学习的角色,帮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能力和个性特点,并且能让其提高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和动力,在整个分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吸收营养,从而达到教学要求。

其次,重视教学相长。通过案例教学,师生可以产生良好的互动关系,从传统的知识单向输出,变为双向输出,在互动中彼此形成交流,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最后,重视多元化人才的培养。案例教学全面体现了多元化人才培养的理念。它引导学生脱离过去的教学套路,自行思考,自行处理困难,最终真正拥有成熟的思维体系。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初衷。

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和评价

据调查发现,许多学生都认为生物化学课程比较难学,虽然大多数学生都能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都愿意学好这门课程,但由于课程内容的特点,导致最终结果并不好。在教学中结合案例教学法模式,目前已经有了一定成果。

(一)案例的选择与设计

在案例的准备和设计过程中,首先要以教学大纲为基础,按照大纲的相应要求和目标准备合适的题材。准备和设计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以下几点:

来源可信:案例必须来自真实的实践、科学实验中。针对性:设计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要求这些问题具有思考性和针对性。适度性:问题的设计和案例的选择要适度,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复杂。既要保持深度,又要保持宽度。

(二)案例教学法的课堂实施

在课堂实施中,主要分为以下步骤:引入、交流、总结。

引入的过程是让学生接触案例,了解此次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的、难点、重点。交流的过程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此次教学结果的成败。通过了解案例,找出疑难之处,然后进行重点分析与全面思考,教师可做适当的引导。互动过后,形成初步的结论。总结的过程要求教师来主持,主要是让学生结合适才的案例互动分析,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将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阐明。

通过这三个步骤,可以有效地完成案例教学法的课题实施。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正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重视的新型教学模式,尤其对课程内容相对枯燥,学习难度大的课程更为有益。一方面它可以解放传统教学模式的瓶颈,提升教学质量,另外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习能力,最终为教学目的带来新的突破。

虽然案例教学法优点突出,效果显著。但我们发现其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比如,案例教学设计是否具有科学合理性,是否与教学大纲内容贴近等等,当然这也为案例教学法的进一步应用发展留下了想象空间。

参考文献

[1]汪茗,凌烈锋,谢向荣,等.医学院校生物化学课采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生命的化学,2015,35(5):699-701.

[2]张俊河,董卫华,王芳,等.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2):139-142.

高中化学案例教学 篇3

硝酸是氮的重要化合物,而且是工业三大强酸之一。硝酸的化学性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硝酸的氧化性是教学难点。硝酸是继硫酸后的另一种强氧化性的强酸,所以在教学上以引导学生类比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来学习硝酸的性质。例如:硝酸具有酸的通性,但它也有自身的一些特性。通过对硝酸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酸性质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知道硝酸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该教学案例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普通班的学生。

二、情境描述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曾经尝试过以下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起先,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上课时把班级同学分成八个小组,每组7-8位同学,推选出小组长,同时宣布小组比赛记分规则。设置许多问题情境例如:播出动画“乌云、闪电、雷鸣、大雨,禾苗茁壮成长”,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该情境回忆所学内容,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硝酸的各方面性质逐一展开探究所有演示实验都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并增设对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物探究的实验。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小组抢答,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但当要求学生对所做实验提出问题时,却出现了冷场。接下来硝酸物理性质的学习,学生分组观察。由于课前没有强调实验要求,有的学生开始不按要求进行实验,课堂秩序有些混乱。后来学生做了铜与浓硝酸反应实验后,大量NO2气体外逸,教室刺激性氣味很重,学生注意力分散,。在引入阶段,虽进行得比较顺利,但用了将近20分钟时间。等物理性质讨论结束后,教学时间已很仓促。最后导致教学重点内容无法完成。所以第一种教学方法可以说是以失败而告终。

在后面相同内容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另外一种教学方法:改变原先的探究方法,将多个探究点改为一个探究点进行教学。先用硝酸泄漏的新闻事件引出课题,然后用化学的视角提出问题:1、为什么看到红色烟雾;2、为什么在远处会闻到刺激性气味等。通过这些实例的分析就可以对硝酸的物理性质、酸性和不稳定性进行略微小结,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便于学生记忆,这样就有足够的时间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放在让学生探究硝酸的氧化性上。教师先按教材演示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后,发现铜与稀硝酸反应的试管中出现红棕色,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疑:“ 课本中描述,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无色的NO气体,为何试管中出现红棕色?” 学生立即回答,NO气体被试管中空气里的氧气氧化而生成NO2气体。教师追问,如何证实铜与稀硝酸反应开始生成的是无色的NO气体? 部分同学答道,反应前排出试管中的空气,然后重复刚才的实验,教师继续追问,那么如何排出试管中的空气呢,请大家设计实验装置。这时教师给学生于使当的启发(此时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不够),我们收集气体时可用什么方法? 学生马上回答,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教师继续引导,用什么气体好呢? 学生甲首先想到,用CO2气体。排水法中是气体把水排出,“那么水能把气体排出吗?” 这一次学生乙最先想到,能,贮气瓶中气体就是用水压出的。接着教师要求学生按上述思路设计实验装置。经过几分钟,有几位同学画出几种实验装置,部分同学仍然无从下手。师生共同评价几套装置优劣后,教师推荐用注射器进行实验。教师先向学生说明实验步骤,然后让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先把细铜丝放在针筒中,然后抽取2—3mL稀硝酸,针头用橡皮塞堵住(注意:不可用手)。观察到无色气体和蓝色溶液后,把注射器竖立针头朝上,拿掉针头上的橡皮塞,向外拉注射器,吸入少量空气。立即能观察到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

三、案例结果

两种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对比,第二种的教学方法明显优于第一种,不仅没有出现第一种教学中出现有毒气体逸出或者教学进度偏慢慌乱的局面,而且整个教学按教材顺序从上到下,有条不紊,在把各个知识点进行一一传授,同时把硝酸的性质与盐酸和硫酸进行比较。整节课学生也能自始至终积极地配合,踊跃回答问题,同时由于教师所提问题学生经过思考都能回答,使大部分同学感到有成就感;实验由几位学生来演示,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而且节省了教学时间,很容易实现教学目标。

四、案例评析

通过对两次教学中成功与失败的分析,我认为第一次教学失败的原因主要有:1、对学生不够了解,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方法对班级学生来说只是充满好奇而已,久而久之,随着好奇感的消失就很难进入状态。2、学生分组以及小组竞赛规则介绍耽误一些时间。3、实验前未让学生彻底明确实验的具体步骤,学生实验不能同步进行,课堂节奏不好控制,延误了不少时间。4、时间分配不合理,对所有内容都进行探究,造成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不够。

对于第二种教学本人比较认同,我认为给教学方法既体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现代教学理念,同时又注重对重点知识的落实。使学生既可以掌握知识又可以发展能力。实验的安排和设计也充分考虑到环保问题,体现绿色化学理念。之所以这次教学能成功是由于:1、总结第一次的失败经验,课前充分准备:备教材,备学生。2、在此基础上安排教学内容,实现内容由浅入深、渐入佳境,使学生积极主动不断地去构建自己的意义。3、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引导,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4、探究点设置明确,既突出重点也突破难点.

虽然第二种教学方法现对于第一种要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经过思考本人觉得硝酸这一节内容还可以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教学时可设计以下几个主要问题让学生探讨:1.你通过对硝酸的观察能得到那些信息?2.你能找出硝酸与盐酸、硫酸的区别吗?3.硝酸为何保存在棕色瓶中?4.通过实验比较浓、稀硝酸与铜反应异同,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稀硝酸与铜反应的还原产物是NO?5.硝酸与非金属反应有何规律?6.你是如何来认识硝酸的氧化性? 你能对硝酸还原产物作出判断吗?这些只是构思,还没有进行教学实践,在今后教学实践中才会发现其优缺点。

五、案例启示

随着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探究教学崭露头角。大部分教师迫于现行高考的升学压力和繁重的教学任务,缺乏对探究教学深入研究。导致探究教学大多流于形式,停留在表演阶段,教学效果得不到充分体现,探究教学难以深入到平常的课堂教学中。从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探究教学,一路走来虽然风风雨雨,但埋藏在学生心里的自主学习种子已开始萌芽,我们这些园丁应义不容辞倍加呵护,使他们茁壮成长,花开遍地,结成累累硕果。

化学教学案例 篇4

(一)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教学资料的基本要求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些有机化合物的重要知识;并不异常要求去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知识迁移。

(二)教材分析

《甲烷》资料选择于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有关资料,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烃是一切有机物的主体,而甲烷作为烷烃的第一个最简单的分子,学生对它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所以本节资料对帮忙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有机物的学习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初中化学就介绍了甲烷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途,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也介绍了部分物质结构的知识,为学好本节资料供给了前提条件。

本节课将主要介绍以甲烷为代表的烃的分子结构、性质和主要用途,以及它们的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让学生掌握好甲烷这一节的知识,能为学生学习烃及烃的衍生物等有机资料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甲烷的存在、物理性质、用途。

2.掌握甲烷分子的化学式、电子式、结构式、空间构型。

3.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通常稳定、代替反应、氧化反应、高温分解)。

4.理解代替反应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经过观察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模型、观看甲烷发生代替反应的多媒体模拟反应历程,增强学生对甲烷分子空间构型这类抽象的知识的理解,提高空间思维本事。

2.在重点掌握甲烷化学性质的过程中,逐渐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并学会迁移运用。

3.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资料和方法,初步学会化学中对有机物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4.经过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总结实验结论来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观察本事、思维本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化学微观世界分子结构的立体美。

2.经过学生合作进行模型制作明确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欣赏天然气应用的图片,观赏甲烷和氯气反应机理的动画以及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等设计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力求构成长久稳定的化学学习动机以及探究新知的欲望。

3.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初步构成严谨、有序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

4.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了解甲烷对于人类日常生活及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构成环保意识及关心能源、社会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甲烷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化学性质(燃烧反应和代替反应);

(二)教学难点:甲烷分子的空间立体结构、代替反应的概念和实质。

四、教学策略和手段:

(一)教学策略:以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模拟实验和学生讨论为主,教师串联讲解为辅的启发式教学。

1.采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层层推进;

2.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有意注意;

3.经过展示模拟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

(二)教学手段:PPT等多媒体课件、黑板。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讨论、讲解、练习

六、教学过程:

【引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化学的一大模块——无机化学,从今日开始,我们将进入化学另一个模块——有机化学的学习。

【讲述】有机化学主要是研究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与制备的学科,那么什么又是有机化合物呢其实,有机化合物就是指包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简称有机物。有机化合物有两个基本特点:数量众多,分布极广。但由于CO、CO2、H2CO3及其盐、氢氰酸(HCN)及其盐、硫氰酸(HSCN)及其盐等与无机化合物的性质与结构相似,所以把他们归入了无机化合物之列。

【提问】有机化合物中是否只包含碳元素吗

【讲述】答案是否定的,顾名思义,化合物自然是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纯净物,有机化合物不只是包含碳元素,它还包含氢、氧、氮、硫、磷、卤素等。其中仅包含碳、氢元素的有机化合物叫做烃。

【过渡】今日我们就一齐来学习最简单的烃,也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板书】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板书】一、甲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及其分子结构

【引入】我们都明白我们国家正在实施一项重大的能源工程——“西气东输”工程。

【提问】大家明白“西气东输”工程里面的气指的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天然气

【讲述】很好,这项工程主要是将新疆、甘肃等地丰富的天然气资源,经过管道东输到长江三角洲,最终到达上海的一项巨大工程。由于天然气是一种高效、低耗、污染小的清洁能源,所以我们国家才不惜重金把它从新疆那么遥远的地方引过来。天然气它的主要成分了就是甲烷,其实自然界中甲烷不只单单存在于天然气中,在沼气、油田气和煤矿坑道气中甲烷也是他们的主要成分。

【PPT展示】【板书】1、甲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板书】2、分子结构

【过渡】经过我们在初中的学习,我们明白甲烷的分子式为CH4,根据我们第一章所学化学键的知识写出甲烷的电子式。

【PPT展示】【板书】(1)、甲烷的电子式

如果我们将电子式中的一对共用电子用一条短线表示,得到的式子叫结构式。

【板书】结构式:将电子式中的一对共用电子用一条短线表示,得到的式子。

那么甲烷用结构式来表示的话我们就能够把它表示成这个样貌

【PPT展示】【板书】(2)、甲烷的结构式

【提问】我们明白了甲烷的分子式和结构式,那么甲烷分子的结构到底是不是和它的结构式一样呢

【实践】下头我们就动起手来,利用我们手上的橡皮泥和牙签,搭建出你想象中的甲烷的空间结构。

搭建出来后想一下以下两个问题:

【PPT展示】1、如果我们用一个X原子替代甲烷分子其中的一个氢原子,有几种可能

2、如果我们用两个X原子替代甲烷分子其中的两个氢原子,又有几种可能

找几个同学问一下他们做出来的模型的空间几何结构。

【讲述】经过我们科学家精确的实验测定发现,如果我们用两个X原子替代甲烷分子其中的两个氢原子,其结果仅有一种空间结构,那此刻甲烷它的空间结构该是那一种呢你们动手做一下,用两个X原子替代甲烷分子其中的两个氢原子,其结构仅有一种,看看应当是哪一种结构。

【学生回答】正四面体

【PPT展示】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球棍模型及比例模型。

【讲述】很好,如果我们用两个X原子替代甲烷分子其中的两个氢原子,其结果仅有一种空间结构的话,那么甲烷的空间结构肯定就是正四面体了;如果它是一个平面正方形或者四棱锥的空间结构,那么用两个X原子替代甲烷分子其中的两个氢原子相邻和相对肯定是两种不一样的结构,如果我们用两个X原子替代甲烷分子其中的两个氢原子,其结果仅有一种空间结构的话,那么甲烷的空间结构肯定就是正四面体。在这种结构中,每个C-H与C-H都是等价的,且他们之间的夹角也就是键角为10928’。

【过渡】好,看完了甲烷的结构,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甲烷的性质。

【板书】二、甲烷的性质

1、物理性质

【讲述】【PPT展示】通常情景下,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为0.717gL(标准状况),极难溶于水。

【过渡】这些就是甲烷的一些物理性质,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化学性质。

我们常说结构决定性质,那么甲烷稳定的正四面体结构决定了它有那些化学性质呢

【板书】2、化学性质

(1)、稳定性

甲烷稳定的正四面体结构决定了甲烷通常情景下是比较稳定的,如与强酸、强碱和强氧化剂等一般不发生化学反应。

【板书】【PPT展示】与强酸、强碱和强氧化剂等一般不发生化学反应。

【讲述】甲烷的稳定性是由它具有正四面体结构的稳定结构决定的。

【过渡】但任何物质的稳定性都是相对的,而它的变化是绝对的,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一旦外部条件发生变化,甲烷也能发生反应。比如在特定条件下甲烷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能够燃烧和发生代替反应等。下头我们就一齐来看一下甲烷的燃烧反应。

【板书】(2)、甲烷的氧化反应——燃烧反应

【讲述】甲烷是一种优良的气体燃料,通常情景下1mol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和CO2,放出890kJ的热量,火焰呈淡蓝色。

【板书】CH4(g)+2O2(g)CO2(g)+2H2O(l)

下头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1资料卡片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怎样检验甲烷燃烧生成的产物

甲烷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能够经过将干燥烧杯罩在甲烷的火焰上,之后倒转烧杯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来检验。

(2)点燃甲烷前应有什么操作

【总结归纳】点燃甲烷前应当验纯,这就提醒我们,在使用任何可燃性气体前必须要进行验纯,否则他们与空气混合到达必须的比例的时候就会发生爆炸。

【提问】如果你发现你家里面使用的煤气或天然气发生泄漏的话,你将怎样进行查漏呢

【讲述】我们应当先打开门窗,让可燃性气体在室内的浓度,同时关掉煤气或天然气的总阀门,并且要到户外去打电话进行求救,切勿触动任何电器开关(如开、关灯)、在室內使用电话或手机、使用火柴或打火机、按动邻居的门铃、开启任何煤气用具,直至漏气情景得到控制。

那么我们该怎样来检验这两种物质呢

【过渡】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甲烷的另一个重要的化学性质

【板书】(3)、甲烷的代替反应(特征反应)

【讲述】甲烷在通常情景下不与强氧化剂反应,但在特定的条件下甲烷是能够与一些氧化剂发生反应的。如在光照的条件下就能够与氯气发生反应。下头我们一齐来看一个甲烷与氯气反应的视屏。

【提问】在这个实验视屏你看到了些什么现象

【总结】色变浅、水上升、出油滴。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这是因为甲烷与氯气发生反应生成了能溶于水的氯化氢与不溶于水的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等油状液体。其生成一氯甲烷的化学方程式为:

【板书】

【讲述】在上述反应中生成的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不是直接一次性完成的,而它们是一个连锁的反应,反应中生成的一氯甲烷又可与氯气进一步反应,依次生成难溶于水的油状液体二氯甲烷、三氯甲烷(氯仿)、四氯甲烷(四氯化碳——是一种很好的灭火剂),注意:有机反应方程式用“→”,不用“=”。

【讲述】仿照生成一氯甲烷化学方程式,尝试写出一氯甲烷与氯气进一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讲述】在常温下,一氯甲烷是气体,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甲烷是液体。

【讲述】在上述反应中甲烷分子中的4个H原子逐一被Cl原子所代替生成了4种四种不一样的代替物,像这种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代替反应。

【板书】代替反应: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代替反应。

【讲述】甲烷在光照下除与氯气发生代替反应以外,还能与其它气态卤素单质发生反应,它与氟气的反应更容易,与溴蒸气的反应更困难,与碘蒸气几乎不反应。但甲烷不能与氯水、溴水等反应,使氯水、溴水等褪色。

【提问与思考】1、在甲烷与氯气的代替反应中那种生成物最多2、代替反应与置换反应有何区别

【PPT展示】【小结】

1、甲烷分子的结构特点;说明“甲烷分子是正四面体结构”最基本的实验事实是什么

2、甲烷主要存在于那些物质中,有什么样的物理性质

3、甲烷的化学性质有哪些

4、什么是代替反应它与置换反应有什么区别

[课堂小结]甲烷的化学性质通常情景下比较稳定,但在必须条件下能够发生燃烧反应、代替反应。它主要取决于甲烷稳定的正四面体结构。代替反应是甲烷的特征反应。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P65课后习题1、2、3、5、6

2、查阅资料,从反应形式、反应条件、反应的方向和可逆性等几个方面比较代替反应和我们学习过的置换反应有什么区别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一、甲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及其分子结构

1、甲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2、分子结构

二、甲烷的性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1)稳定性

(2)甲烷的氧化反应——燃烧反应

CH4(g)+2O2(g)CO2(g)+2H2O(l)

(3)甲烷的代替反应(特征反应)

代替反应的概念: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代替反应。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篇5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东宁县第二中学 张伟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案例摘要】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课程改进以来,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也越来越受到化学教师的重视。“黑板上画实验”、“纸上谈实验”的现象在中学里已逐渐减少。在实验教学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尊重客观事实。实验中应真实地反映和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课本的叙述不一致时,不能违背事实来复述课本中有关对实验的描述。这都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也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遵守的原则。

【主题词】化学 探究 氧气含量

【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在这次实验课教学中,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了红磷燃烧完成后,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超出五分之一的情况,经过反复多次实验,情况并没有好转,导致备课过程中的少于五分之一等应对无功而返,形成矛盾。

【原因及解决方案】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这个实验的操作从来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我思考良久,反复试验得出这样一个原因:因为前一节课刚做了该实验,到这个班实验时,倒掉1/5的水,就开始实验,空气没有迅速地充满集气瓶,导致进水接近2/5,为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出现,特提出以下注意事项:

1、如有连着上的不同班级,在上完第一个班后应及时倒掉瓶内的水,并取下塞子,让空气充分进入集气瓶。

2、把装有燃烧着红磷的燃烧匙伸入瓶中时动作要迅速,尽量减少瓶内空气的逸出,塞紧后还要用水密封瓶口,保证装置不漏气。【案例教学过程(节选)】

【导入】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一种成分复杂的混合物,也知道了其中一些气体成分的含量,那么,同学吗,我们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一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

生:思考

师:我提示一下,想要检验氧气含量,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分小组讨论)需要将氧气从空气中分离 师:下面开始实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在做实验中,我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同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并了解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兴趣所在。开始学生看到燃烧后冒出浓浓的白烟,表现出感兴趣的样子,但不是很强烈。但当打开弹簧夹水从烧杯沿导管进入集气瓶时,他们吃惊了,不停地小声说:“水被吸进管里了!水进入集气瓶里了!水是咋进去的呀?”课堂气氛骤然上升,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

“接近1/5了„„到1/5了”。一切都在我的预料当中,“呀,超过1/5了”,我一看,已超过1/5标刻线的液面还在不断上升,等它停下来时液面都快接近2/5了,这是怎么了?,我当时就懵了,大脑一片空白,我预先准备好的用来解释如果实验中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少于1/5的三种原因可能是:“①装置漏气,有部分空气进入;②红磷不足,瓶内氧气未反应完;③装置未冷却到室温等”还能用来搪塞学生吗?

【反思】进入集气瓶中的水为什么会接近2/5呢?都快多了一倍了。下课以后我不断地思考着这些问题。怎么会大于1/5呢?一般不是都小于1/5吗?虽然我做实验从来没有出现过小于1/5的情况,但我每次都会给学生分析如果实验中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少于1/5的三种原因,为什么会讲呢?是因为课本29页有一个讨论,就是讨论所测得的氧气含量少于1/5的原因。当然,进入集气瓶中水的量略大于1/5,也属正常,因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应略大于1/5但不会达到2/5啊。红磷点燃时,温度很高,当燃烧匙伸入集气瓶时,如果速度太慢,以至于一部分空气膨胀后,逸出了集气瓶,这导致最后进入水的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的原因。可我多年养成的规范的操作习惯,是不可能发生上述情况的,但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我回到化学准备室重新领取了一套仪器进行实验,结果水位上升约为1/5,然后把这1/5的水倒掉重新实验,结果又大于1/5,接近2/5了。我又做了第三、第四次做实验,结果和第二次相同,我觉得“倒掉上升的1/5的水连续实验”这一操作有问题。原因可能是迅速倒掉集气瓶中的水,空气没有完全进入集气瓶,集气瓶里的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形成负压。水面之所以会超过1/5是因为倒掉1/5的水后空气来不及填充这部分的空间就开始实验了,瓶内压强本来就小于外界大气压,红磷燃烧又消耗了瓶内的氧气,所以水面上升超过1/5。于是我重新做了实验,倒出去1/5水后,拔下塞子,过一会儿,再做实验,结果水位上升约为1/5。至此本节课实验失败的原因就找到了,本节课中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正是因为前一节课刚做了该实验,到这个班实验时,倒掉1/5的水,就开始实验,空气没有迅速地充满集气瓶,导致进水接近2/5。

为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出现,特提出以下注意事项:

1、如有连着上的不同班级,在上完第一个班后应及时倒掉瓶内的水,并取下塞子,让空气充分进入集气瓶。

2、把装有燃烧着红磷的燃烧匙伸入瓶中时动作要迅速,尽量减少瓶内空气的逸出,塞紧后还要用水密封瓶口,保证装置不漏气。

经过改进后再次实验,发现这次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学生也没有了疑惑。【感悟、反思、体会】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篇6

一、教学背景

教学起点分析:在上节中学生已经了解到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做知识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从而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教学的起点定位于引导学生从观察宏观现象到用微观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主要方式:实验探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二、教学实录:

(一)提出问题导入

(师)我们已经知道,水在加热时变成水蒸气。水的三态变化,只是水分子间隔改变。而“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这一事实始终没变。那么,如果在水中插入电极,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有所不同呢?

(二)解决方法:

用实验验证

(生)猜想同或不同

(师)那么用什么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生)实验

(三)学生分组实验(共 10个小组,每组 3-4 人,实验时学 1

生只需插上电源即可)

展示多媒体指导实验

(师)同学们在实验中要学会运用观察法,仔细观察实验现象(1)两个电极,两支玻璃内液面有什么变化:

(生)两个电极产生气泡,并且与正极连接产生的气泡慢,负极连接产生的气泡快。通电一段时间后,两极玻璃上部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大约是 V 正极: V 负极 =1 : 2。

(每次学生回答实验现象后,点击多媒体出示答案。)

(师)水通电产生气体是什么呢?是不是水蒸汽呢?我们来检验一下。

(2)用燃着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快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生)管中的气体被点燃

(师)这种气体是不是水蒸汽呢?为什么?

(生)不是,因为水蒸汽不能被点燃。

(师)对,这种能被点燃的气体就是氢气。也就是在氢气球里所装的气体。

(3)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慢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生)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师)这种气体是不是水蒸汽呢?

(生)不是

(师)这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就是氧气,也就是我们呼入的气体。

(板书)水通电文字表达式:水→氢气 + 氧气

(师)分析此反应特点,反应物一种,生成物二种,像这种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物质的反应,我们叫它是分解反应。分解反应首先必须是化学反应,而且要符合“一变多”的特点。

(练习)判断是否为分解反应

教师掰粉笔

(四)发散思维多角度分析实验

(师)看待一个问题,我们不能仅限于表面,而应从多角度分析,深入思考。下面老师提醒几个角度,你们分析一下。

(1)从能量角度

(2)从元素组成的角度

(3)从微粒的角度(此时将很多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无所适从)

教师一一点拨,生逐一回答

(1)水吸收了电能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师)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过化学反应,我们不紧得到了所需要的千千万万的新物质,而且也可以吸收或释放能量,从而实现能量的转换或储存。

(3)水由水分子构成,氢气由氢分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五)建立模型得出化学变化实质

结合课本中的模型

(师)想象一下,刚才看到的水通电形成氢气和氧气在微观世界里,他们的微粒经过了怎样的变化?小组讨论

(生)小结:水在通过时,水分子里的氢原子跑到了一起,形成氢气。氧原子跑到了一起,形成了氧气。

(评价)这位同学说得比较好,有没有同学补充一下。

(生)水通电时,水分子里面的氧原子和氢原子分开,每两个氢原子形成一个氢分子,氢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氢气,每两个氧原子形成一个氧分子,氧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氧气。

(师)完美的描述,道出了化学变化的实质,请同学们给点掌声。(展示多媒体)水电解示意图

(师)刚才所说的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与加热水变成水蒸汽,他们的微粒变化有什么不同呢?

(生)水通电时分子变成了原子,原子重组成新分子

水加热时,分子没变,变的只是分子的间隔

(师)这就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六)介绍分子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

(师)我们知道水,氢气,氧气都是有分子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实际上,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有很多物质就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比如(抬手)看手上的这枚戒指,就是由金原子构成的,而中间的钻石,也就是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还有惰性气体氦气也是有氦原子构成的。因为原子也是一种微观粒子,当然也就具有微观粒子的的一般性质

(看书)P39 看图结合(七)反馈练习及作业

(八)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生畅言)

三、教学效果与课后反思评价

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案例 篇7

1.案例教学的起源

案例式教学法.在1870年前后由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开始使用于教育之中.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

2.案例教学的内涵

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真实的例子或者经过精心设计的例子,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突出的特点表现为:

(1)明确的目的:在案例教学中每一环的设计、问题的提出,都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实现一定的教学任务来进行的.它主要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的典型案例,让学生自己独立的进行思考、分析,或者是教师有意识的逐步加以引导以推进教学活动的进行.这样不仅能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还能让学生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推理、分析、思考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案例教学中感受化学学习的魅力.因此,整个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都是有明确的目的.

(2)深刻的启示:在案例教学中,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案例教学在于运用案例去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在于让学生死记硬背固有的化学知识或概念.通过案例教学,启发学生建立一套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使他们能够站在一个较高的视野和角度来看待问题.一个有效果的案例可以启示学生在课本外解决与之类似、甚至是不同的问题.

(3)多样的结果:案例教学的答案往往不是固定惟一的,而是具有多元性,它不刻意去寻找一个惟一的答案.对同一案例,学生虽然了解的是同样的情境和信息,但对同一问题,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见解和不同的解决方法.课堂教学下,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可从多种答案中得出一个大家公认的最佳答案.

二、案例教学的优势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时往往是死记硬背,没有深刻的理解知识的内涵,忽视正常教学期间的分析和思考,从而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非民主的关系、影响了学生主动探究化学现象的积极性,而新课程中的案例教学通过设置大量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对化学知识有一个生动的情感体验,学生会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结论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应有的情感性也会达到应有的发挥.主要优势表现在:

1.有利于主动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欲望.案例教学强调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学生要学会分析案例,还要积极地参与到思考与讨论中,这样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欲望,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案例教学促进学生进行发现学习.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学会学习,案例教学刚好契合了新课改的这点要求.

2.有利于积极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案例的讲授或讨论中,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或教师进行辩论和交流,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等,而这些正是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在化学学习的案例教学中,通过实验、阅读科普知识等得到的感性材料,需要经过学生大脑的思维加工,这本身也就是素质提升的表现.

3.有利于深刻地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现在许多学生都有这样一个困惑——我学这么多高深的化学问题有什么用呢?但是通过案例来实施教学可以大大缩短理论与实际生活的差距,使学生能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同时也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尤其是在新课改后,化学被划分成了几大模块,有的模块与生活的相关度就很高.如“化学与生活”等.应该说,根据现在新课改后的趋势,化学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了,与生活、甚至是最新的科学技术都有紧密的联系.例如,通过多媒体视频的形式展示生活中的一些补铁的食物,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示补铁剂在人体内的生理作用,缺铁的人表现的生理症状等图片,并展示补铁的药品里面标明要跟维生素C搭配,效果会更好等一些教学案例,让学生不仅学习了化学知识,而且还对生物医学知识有了清楚的把握,构建了学生的知识体系.

三、新课标案例教学的感想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更加重视科学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更加强调师生间的和谐互动,更加突出学生在学习探讨中的主体地位,着重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质疑,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好奇心,使学生在一种安全的心理环境下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同时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用生活中的情景恰当地,准确地设置教学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加深对化学概念的了解,而且教师还必须有渊博的知识体系、较强的分析能力、敏捷的反应思维,宽阔的教学视野.将案例教学融入到新课程化学教学中,使化学教学更加符合新课改的精神.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不仅学习了新知识,还可以学习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享受和体会问题探究的过程.利用案例进行教学,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知识,可以将化学知识原理在生活中重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关键词:案例,教学,化学教师

参考文献

[1]周连文.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2).

[2]廖兰.精心选用案例提升德育效能[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12).

[3]周青,马文仓,杨辉祥.案例教学在化学教学论教学中的实践.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2003, 20(2).

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案例 篇8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化学;案例

G633.8

新课程指出:化学教育改革应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突出“问题”,围绕“问题”,紧抓探究式教学的三个核心。

1.问题性。问题是思维运演的动力和催化剂,教学中若不能提出富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就不会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也就不会有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积极性,探究—发现学习也就无从展开。因此,问题是探究教学的关键和核心。

2.过程性。过程和结果是学习过程中的一对矛盾。探究学习注重对结论获得过程的探索,通过强化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过程,不仅使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内容,而且获得科学思维方法,增强了科学探究能力。

3.独立性。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学生之间既是合作的,也是独立的,因此在各教学环节中应该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自我调控以及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探究独立性,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问题的研究和深化,保证探究性学习效果。

二、步步为营,有的放矢,紧扣探究式教学实施的具体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创设情境不仅是教师导入教学主题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主探究动机的需要。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1]。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

教师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设置一个待探究的问题,也可以播放一段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视频录像,或是朗诵一首诗歌、放送一段乐曲、讲一个生动的小故事、举一个典型的案例、演示专门制作的课件、设计一场活泼有趣的角色扮演……。

(2)启发思考,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在学生被创设的情境激发起学习兴趣并形成了学习的心理准备之后,教师应及时提出富有启发性而且能涵盖当前教学知识点的若干问题,切忌提出一些有明显答案或明知故问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和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这一过程也就是主动地、高效地完成当前学习任务的过程。在问题思考阶段,教师对于学生应当如何解决问题、应当利用何种认知工具或学习资源来解决问题、以及应当如何利用这些工具及资源、包括如何处理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等等,都应给出具体的建议和指导。学生则要认真分析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明确自己所需完成的学习任务,并通过全面思考形成初步的探究方案。

(3)自主学习或自主(或小组)探究,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探究性教学模式因为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靠学生个人的自主探究加上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来完成,因此,本环节成为探究性教学模式中的关键教学环节。在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师、学生、信息技术几者之间的关系。教师起到引导、支持的作用,学生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信息技术要成为学生探究的认知工具[2]。如:可以通过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来达到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目的,这些资料能起到认知工具的作用;也可以使用能发挥认知工具作用的软件,如仿真物理、化学实验室、中学物理作图工具等。

三、探究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案例。

1.设计实验的能力是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焦点之一。其中,探究性实验设计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创设情境。[实验展示]: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的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边滴边振荡,直到红色褪去。

(2)启发思考。开放课堂,红色消失的原因是什么?[提问]:甲同学: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和HClO中和了NaOH所致;乙同学: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使红色酚酞变成了无色的物质。

(3)自主学习或自主(或小组)探究。[小组讨论]:如果红色消失的原因是因为酸碱中和,则红色可能重现,如果红色消失的原因是因为被氧化,则红色不可能重现。

(4)协作交流。[实验设计]:向上述刚好褪色的溶液中再滴入一些NaOH溶液,若红色重现,则是因为HCl和HClO的酸性所致;若红色不再重现,则是因为HClO的强氧化性所致。

(5)总结提高。[实验] 按实验方案的设计进行检验。教师及时总结归纳,评价实验方案与小组表现。

2.氯水中微粒成分的探究

(1)创设情境。教师展示一瓶氯气,往其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振荡,溶液呈黄绿色(含Cl2分子),溶液上方的气体仍为黄绿色,“说明氯气的溶解度不大”。教材中告诉我们,溶于水中的氯气部分与水发生了如下反应:Cl2+H2O ===HCl+HClO。

(2)启发思考。开放课堂,有学生立即向老师提出了问题:“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氯气确实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有很多学生随声附和,“看不到明显的现象变化”。那么,怎样确定氯水的化学成分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究氯水中的微粒有哪些。

(3)总结提高。

将“氯水的性质与成分”设计成探究课题,延长了知识的“长度”,增加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曲折度”,学生不得不投入更大的“智力成本”,在点滴的“付出”中收获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与把握,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并进一步培养了透过现象探究本质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玉泉, 于乃佳, 王铁军. 新课程理念下探究式与讲授式化学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 2016(3):22-26.

上一篇:河南省房管员考试题库下一篇:学生会部长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