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兴趣 发展个性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培养兴趣 发展个性(精选9篇)

培养兴趣 发展个性 篇1

举国上下高唱素质教育的今天,教书育人的教育者特别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

传统的教育方式以灌输为主,有的教师总是不讲不放心,以为教学就是多讲多得,少讲少得,不讲不得,而不问或少问学生能否接受,乐与接受。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求学的最佳状态。这不只是可以使学习产生最佳效应,乐学本身也是一种品质,会对人产生积极影响。引导学生学好、乐学,就是重视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话一点不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人类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枕产生。人们对某件事,某项活动有兴趣、有需求,才有可能参与其间,并经过艰苦努力,走向成功。兴趣也是学习的催化剂,在满怀兴趣、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感知比较敏锐,记忆比较深刻,想象比较丰富。如果我们对某件事毫不感兴趣的话,绝不会参与,即使在别人的劝说下,勉强为之,也绝不会做出惊人的业绩。

一些科学家和发明家成长的材料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爱迪生从小就爱科学。一次他看到母鸡用身体暖鸡蛋孵小鸡,就问妈妈鸡在干嘛。妈妈说:“在孵小鸡”。于是他往怀里抱了好几个蛋,一连抱了好几个小时,知道妈妈发现才制止。一次看到一种药泡在水中沸腾,冒出热气,热气在往上升,于是他就让小伙伴喝下这种药,并说:“你马

上能飞起来!”结果导致这位小伙伴肚子疼。后来在火车上搞实验,引起火灾,被车长打聋了耳朵,一切的一切都没有让他放弃搞科学。正是因为他热爱科学,对科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所以他的一生一才能够发明许多许多东西,并因此闻名于世。

我国作家肖复兴,正因为上中学时受我国大教育家叶老的影响,对写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才使他走上了写作的道路。

蒸汽机的发明人瓦特,小时候正因为看到壶盖会动,而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发明了蒸汽机,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无数事实充分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和决定性,它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所以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好学、乐学、健康成长。

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首先,必须打破教师“一言谈”,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只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时,才能积极学、主动学,最后实现主体的发展。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要承认差异。要启发每个学生敢于回答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随意否定学生回答。课堂上,师生应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交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高涨。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由猎取知识,体会其中乐趣。是给孩子一支“猎枪”,还是给孩子现成的“兔子”?当然“猎枪”好。我们应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培养孩子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争论与辩论,说出自己判断的依据,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那种压制学生的不同见解,否定

学生讨论和争论,只求把知识讲明白的观点与作法,是与素质教育思

想相违背的。

再者,教师要善于发现、了解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针对学生的性格,尊重个体的差异性、独特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志趣、才能、资质、特长和爱好,加以引导和督促,使其和谐完美的发展。特别是对差生,不能一句话就断送孩子的一生,应采取鼓励、表扬的方法,使孩子沿着自己的个性发展。据我的观察,一些在学校读书时小有名气的优秀生,在社会上并没有显赫的名声,大的建树,一些差生倒有殊荣。我小时候的一名同学在校读书时,无论哪科作业都不会做,只好抄别的同学的。没想到后来村里演戏使她特别出色,还被抽到公社的宣传队。更为叫绝的是竟能模仿一盲人说鼓,说鼓时的唱腔、动作,神态惟妙惟肖,倾倒好多观众,曾红极一时,我就纳闷她是怎么背过台词的,因在学校时经常背不过课 文而被 老师留下。在校时倒是表演过一些节目,这说明她具有这方面的素质和才能,演戏使她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世界上的名人原来并不都是优秀生。如:丘吉尔、达尔文、爱因斯坦、牛顿、高尔基„„只上到小学二年级,却成为伟大的文学家。真正的人才之所以是人才,不仅表现为他注定有出色之处,还表现为他注定有弱项。他们在上学的时候,虽然有出色的一门或数门,但也有不愿学的或学不好的一门或数门。后来当了数学家的人,文科成绩未必是上乘的;后来当了作家的人,当初很有可能厌倦数理化。上海的韩寒同学的情况,更能说明这个问题。所以我们教师不能对差生训

斥、贬低、打击,要信任孩子,相信孩子。给孩子的评语要中肯,肯定优点和特长,促进学生的身心合格性健康发展。现在,有些国家在中小学允许孩子偏科,更能说明是尊重和发展孩子的个性,如:德国。

要教会孩子学会合作。合作——就是与人的合作,孩子到了社会上是与人交往,而不是与语文、数学交往。将来在社会上不会交往,个性就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教会孩子会创造。什么是创造?简言之,把生活的不方便变成方便,就是创造。我们教师、家长把孩子关在书本里、家庭里、成绩里,是不会得到创造的,应让孩子在社会上实践,闯祸的孩子是有创造的。可口可乐就是护士闯祸后发明的。原来医生让护士给病人的药是治头疼的,护士让病人喝时忘了配药水,只加了一点苏打,苏打水只冒泡。正好医生进来了,护士怕医生看见,忙让病人喝了下去,病人喝后说::“真好喝”!于是护士就在一种饮料里配上苏打,成了今天的可口可乐。对于闯祸的学生也要冷静的分析原因,对症下药,采取措施,不能只采取简单的训斥和惩罚,那样将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培养兴趣 发展个性 篇2

1 激趣是学习信息技术的根本

激发学习兴趣是每一个科任教师应有的基本素质, 是学好每一科的基础和根本,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动力源泉。所以只有有了兴趣, 人才会对某些东西产生思维, 才能发挥其主动作用, 想法去解决, 去获得一定的认知。所以, 在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课上, 也是一样的, 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是我们老师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和责任, 不容忽视。教学中我发现, 新接的班级中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孩子们家庭没有微机, 所以就没有用过微机, 就别提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了, 只是我们必须要引起注意的, 要关注着一部分学生。上机的时候, 时不时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 有的还是简单地事情, 但我们不能挖苦和打击孩子们, 要注意指导和启发, 要叫比较熟悉的这些东西的学生尽可能的帮助他们, 叫他们尽快的熟练起来, 使自己的教学得心应手。

兴趣也可以为我们的教学带来欢乐和光明。要叫孩子们喜欢我们的微机教学, 这种喜欢不是单纯的玩游戏、聊天、看Flash动画等。而是学习我们应该学习的基础知识、技能。所以我们的导入非常重要, 它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导入的方式方法很多, 下边我主要介绍几种我常常采用的方法。

1.1 以游戏导入。

计算机教学中可采用的游戏不少, 可以一开始玩一种游戏, 来激发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激起孩子们学习的欲望, 使得孩子们对于新知识有进一步探究的渴望, 学习起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 既快又牢固, 一举两得。

比如说指法的学习是干瘪的、枯燥的, 把这样的知识直接的、强迫的叫孩子们练习, 练习, 再练习, 学生不但不认真学, 也会觉得累, 枯燥无味, 没有多少效果。可以采用《金山打字通》, 教学生来练习, 看谁学的又快又准确。实践证明教学生既熟悉了游戏, 又锻炼了指法。我们的课堂也不是枯燥的课堂了, 孩子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也被激发了。

1.2 情景教学, 调动激情。

我们的微机课堂, 尽可能采取媒体来创设一定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情景, 把这些东西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在这些情境中增强探究兴趣, 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既让孩子们明确了学习的目标, 又增长了知识, 在乐中学, 在学中乐。

例如Word软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搜集一些美轮美奂的作品, 叫孩子们观看, 学生会产生一些疑问, 图片是怎么制成的, 整个的短片又是怎么来的, 可以激发起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点, 适时地引入这节课, 真正的把孩子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为孩子们进一步地自主、合作、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 联系其他学科, 促进信息技术教学。

微机课可以为孩子们搜集各种资源信息提供保障, 也改变了以前的其他学科的学习方式, 是一场学习方式的大变革。信息技术课为孩子们学习语文、数学等学科可以说提供了基础保证。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联系, 同时都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 自主合作探究不能放弃, 促进技能发展

填鸭式教学, 学生被动的教授知识, 学死知识, 不能灵活运用知识, 在现在的新课程理念下已不适应,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提高找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当务之急。新的课程理念在我们的教学中也要充分体现, 不能再沿用老路教学了。数学有数学解题思维, 语文有语文方法, 说书的也留悬念, 在我们的教学中也要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 尽可能在教师的可控范围之内把课堂还给孩子们, 自主合作探究应该成为我们课堂的主旋律, 把孩子们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发挥到极致, 纪要教会学生学会, 有要锻炼的学生会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自己获得的才是永久的、长期的、牢固的, 效果必然没是很高的。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 我们要学会放手, 学会引导、指导、指挥, 当好指挥棒的、导演的作用, 这样才称得上是一位优秀的教师。

例如我们在学过了一个图形的制作了, 那么其他类似的就可以不再苦口婆心的讲解了, 叫孩子们自己去尝试, 去自己解决, 这样的教学效果应该是不错的, 可以锻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的能力, 只要自己不断去尝试, 就可以取得很多的收获。再如制表, 复制等等, 学生们只要学过一次, 就会迁移运用, 聪明之极。因此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是改革的必然, 教师要放手, 把课堂还给学生要落到实处, 要把孩子们的孩子们的主体性, 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率。

3 提高信息素养, 促进创新个性发展

在微机课的教学过程中, 知识目标是第一位的教学目标, 技能培养也不容忽视, 再就是思想教育也不能丢掉, 三者缺一不可, 知识是基础, 技能是目标, 思想教育是根本, 这些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根源。网络的快速发展, 是摆在我们孩子们面前的诱惑, 也是工具, 用不好就会产生不良影响, 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道德规范教育。从小养成规范的使用微机, 使用网络, 不被网络所诱惑, 不玩游戏, 不传播计算机病毒, 不进入黄色网站, 少进入网吧, 不沉溺于各种游戏。创新是每个人成功的途径, 没有创新, 就没有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飞速的, 更新换代时间越来越短, 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是一项重要任务, 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4 创造条件, 培养自主能力

创建有利于自主性学习的环境及资源,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中, 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讲解教案上, 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 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在教学中, 教师通过找出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正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有利于教学中突破难点, 也能使学生轻易地掌握教学重点。教师通过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讨论、交流、实践, 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利用期待 张扬个性 培养兴趣 篇3

一、利用“阅读期待”,提高阅读质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和探究的欲望。从阅读功能看,阅读是搜集、筛选、发现信息的过程;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又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在学生拥有主体地位的阅读活动中,学生从接收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比如见到标题)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自动开启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做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阅读期待”来提高阅读质量呢?

1.适当的煽情

当代格鲁吉亚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阿莫那什维利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如果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阅读,那么这个教师就不是一个好教师;如果班上大部分学生都愿意阅读,那他就是一个好教师;如果班上全体学生都喜爱阅读、热衷于阅读,那他就不仅是一个好教师,而且是一个优秀教师。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学生。”教师要启发学生产生“阅读期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研究,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教师进入课堂要以饱满的精神,将文章中的情与自己心中的情融注于讲解之中,洋溢于讲台之上,再反转过来如水似地流到学生心中,唤起学生的情思,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跟老师一起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

当然,教师要煽情,要动情,也不是任意地让感情泛滥,要以自己的独特、真挚、强烈、坦荡的情怀与学生见面,叩击学生的心弦,使自己、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

2.驰情其中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 这座桥梁本身就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需要我们的“情感的王子”——学生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一点一点地把感情挖掘出来,才能与作者会面,达成情感的契合。

(1)启动情感

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做“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那得需要外力的推动。这种外力须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掠过水面。如从课文中选取一个美好的场景,一个或几个角色的鲜明形象,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于是孩子情感的小河荡漾起情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份关注,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期待着故事将怎么发生,将怎么一步步进展。

(2)牵住情感

儿童的情感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可以由生成——发展——稳定;也可以由生成——淡化——泯灭。在学生初读课文入情后,教师需倍加珍视,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只要教师巧妙地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仿佛看到了,也仿佛听到了,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心驰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奋,拨动他们的心弦。

(3)推动感情

儿童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孩子的面部表情,从朗读的声调,从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孩子心头涌动,这是阅读成功的契机,应及时把握,并顺势将阅读过程推进课文精彩片断词句,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读出其神韵。

二、张扬个性“差异”

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和反应。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不要用单一的评价尺度限制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现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碧玉”,既可以理解为质地纯正的绿宝石,也可以理解为“小家碧玉”的美貌女子。

三、培养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个人知识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一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二要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现在有的教师很注意培养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学习语文,这种做法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活动、做游戏,要以学好语文为基础。我们提倡的是“快快乐乐学好语文”,要在“好”字上做文章,不要过分地在“乐”字上做文章。

21世纪的阅读教学应该更加开放和更加具有活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支撑海洋、天空的责任则需我们教师来承担。在阅读教学中努力提高阅读质量的尝试仅是开始,阅读教学能否焕发更大的生命力,还须通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找到更多的方法。

培养兴趣发展特长 篇4

同学们,你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吗?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因为良好的兴趣爱好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在学习活动中也能产生积极的、愉悦的情绪体验。它不仅可以减轻学习带来的疲劳,还有利于保护我们的心理健康。

良好的兴趣爱好是我们最好的老师。那么,什么是好的兴趣爱好呢?其实,读书读报、打球、画画、唱歌、跳舞等等这些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有益的事,都是好的兴趣爱好。

比如:读书读报可以增强我们阅读理解能力,拓展我们的知识面。打球可以训练我们的反应能力,踢足球能使我们学会团结合作,明白集体力量是强大的,更重要的是明白: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精神。下棋呢,可以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使我们学会纵观大局,更重要的是使我们明白不轻言放弃,不到最后绝不认输的品质。

古今中外众多的教育家都充分肯定了兴趣爱好在学习中的作用,正是健康而丰富的兴趣爱好,让我们的课余生活不再单调乏味,我们的视野不再狭隘,我们的人生阅历不再单薄。

为了从小培养我们的兴趣爱好,学校专门为我们开设了众多的兴趣班,如: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武术、主持人、鼓号队、电子琴、舞蹈、画画、计算机等,我想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参与其中,从中发现自己的爱好,培养自己的兴趣。如果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兴趣爱好,我们就要坚持,不要像“小猫钓鱼”那样三心二意,至少坚持一个学期不变。现在我校有不少同学参加了弹琴、英语、打球等兴趣班,那么同样希望你们坚持下去,因为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的兴趣,让我们在某一个方面尽快入门,形成我们的特长。一项有成就的特长的形成贵在坚持。

培养兴趣 发展个性 篇5

【摘要】高校学生是即将走上社会的一代年轻的专业技术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未来的顶梁柱。人类社会的延续和更新,驱使我们从不同的视角探究高校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过程,学生人格发展的条件,以及通过那些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和强化学生的个性优势,使之成为社会进步或社会变革中最为积极的力量。

【关键词】高校体育;个性发展;培养

一、体育是学生模拟扮演社会角色,发展自我意识的一种有效尝试

高校学生基本都处在17~23岁的这个年龄阶段,这一时期是学生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关键,通常是学生逐步综合有关自己对自己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知觉认识,确认个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进而形成自我意识阶段,学生在这一时期通过扮演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以“他人为镜”而提出“关于我在别人看来是怎洋的,别人是如何评价我的能力的”,由此而产生一种自豪或自卑的自我感觉,在学生还未完全置身社会以前,模拟扮演社会角色的有效尝试途径之一就是参与体育活动。事实上,任何一种体育活动特别是集体项目的活动或游戏,都是由一定的活动或游戏角色,以及角色之间相互作用构成的,这些角色除了游戏活动本身特定的意义外,还有某种社会角色符号或模拟意义,如足球运动有前卫、边锋、后卫、防守以及主力队员与替补队员、裁判员和教练员之分,场上每一成员都有各自不同的角色规定如身份、地位、职责、工作目标及任务等,成功地承担角色任务,要求角色的扮演者准确地把握这一角色同那一角色的区别和关系,将自己的行为置于特定角色规定的价值标准中,并受到一定的角色的团体的评判。如此,每个人都可能因为自己的努力,完成集体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期望或对集体有意义的任务而受到称赞和表扬。

反之,也可能因为自己怕过时和疏忽,给游戏活动带来损害而受到职责和批评从而得到一种鲜明的情感体验和道德认识。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和游戏伙伴这面“镜子”看到自己的形象,萌发了自己对自己以及自己与集体的意识,进而可得到进一步的自我肯定和确认。由此看来,体育作为学生扮社会角色的尝试,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培养是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的,并且参与体育活动所获得的角色心理习惯,也可能沿袭到走出校门以后从事的事业活动中,进而为下一步成功地承担社会角色打下稳固的基础。

二、体育有助于满足学生精神需要,调节心理平衡

为了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当代学生在掌握自己专业技术知识和物资生活基本满足的基础上,迫切需要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的享受和发展,并把精神生活的追求作为生活目标的主要内容。学生在追求学业成功的同时,努力追求业余生活的丰富多彩及开阔自己的视野。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精神和物质文化,满足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等方面起着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体育游戏活动由于具有假想世界的活动性质,在这些活动中能够体验到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极其协调的整体生活,又由于它技术的高难性,造型的艺术性,配合的默契性和易于接受的朴素性,因此使它成了学生余暇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些杰出的运动员能够在一定的空间时间中把身体控制到尽善尽美的程度,是健、力、美高度统一起来,加上和谐的韵律,鲜明的节奏、微妙的配合,表现出抒情诗般的戏剧性艺术造型,使人们观看比赛时产生一种犹如欣赏最优美的舞蹈,线条明快的雕塑,犹如摄影艺术一般,产生对协调的美的生活的喜悦之情,使人在现实生活中也开朗起来。另一方面,体育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不仅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而且使人产生强烈的感情刺激和感性体验。比如中国女排第一次战胜强手获得世界锦标赛冠军时,各校学生热烈高呼“振兴中华”的欢呼声、敲锣声、鞭炮声响成一片,那激动人心的场面至今难忘。体育竞赛制造了无穷的奥秘,而无穷的奥秘又制造出了妙趣横生的事态,吸引学生不仅观赏体育竞赛,而且积极参与体育活动。通过各种体育游戏能够在身体完成各种练习,在征服自然障碍和同伴的默契配合中,获得一种非常美妙的快感和享受,使由于学习所带来的紧张和疲劳得到调节和放松,同时,通过体育竞争使人们的斗争欲望得到积极、健康的发泄,游戏活动便成为被阻止的欲望的一个安全的放出口,从而恢复情绪的安定,重新产生对生活的`乐趣和力量。

三、体育是学生早期了解社会文明和人们共同活动准则的途径之一

一个人被社会所能接受的程度是他道德认识和社会适应性的反映。而社会传统文明和道德行为的教育和熏陶又是个体道德认识的来源。体育,作为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积累的精神文化财富,是一种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的社会活动,把全世界青年聚集在奥林匹克五旗下的力量,不仅是体育或奥运盛会为人们提供了锻炼身体和创造人体运动记录的机会,而更重要的是奥林匹克精神以及体育所代表的人类和平意愿和人类共同活动准则的感召。事实上,体育活动中的公平竞赛原则,本是人类理想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公德的反应,而那些为使各项活动有章可循地进行的各项体育规则和裁判方法,更是社会法规和人类共同活动规范的模拟和缩影。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认识和遵循体育活动特定的规则和公平竞争原则,违反规则受罚,创造成绩受奖,也是对社会契约精神文明及其文明生活方式的了解和模仿过程。因此,对所有学生而言,参与体育活动都是一种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学习过程。试想每当学生在优美和谐的音乐旋律声中做操,再配上整齐舒展的动作造型,便会给人一种轻爽愉快的美感和享受,使学生既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审美观的培养,又自然养成有秩序、守纪律的生活作风,产生积极向上的社会效应。另一方面,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或社会适应性的增强,还需对其社会道德行为的认同和内化,因为学生随时都处在理智与情感、愿望与义务、自我与社会的矛盾之中,对社会道德行为的认同和内化,除了借助道德认识本身的提高外,更依赖于个体履行道德义务所需的自我控制力的发展和稳定的心理定势。就体育的具体活动过程和特点看,对学生这种自我控制力的发展也有良好的作用。如在一场争夺激烈的球赛中,在双方比分不分上下的时候,参与者个体所表现出的各种态度和采取的各种行动及行为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过程。任何一种体育教学、训练及比赛活动都伴随着严肃的组织性和严格的练习、要求以及统一而准确的行动方式。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可深切地感受到集体活动对个人行为的要求,以及完成特定的练习任务或取得良好运动成绩所需的意志努力或精神与身体两方面的自我控制。因此通过体育活动的教育和熏陶,可有效地增进学生遵守社会活动规范与纪律的行为习惯,从中了解社会文明和人们共同活动的准则。

四、体育是学生个体参与社会群体、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之一

对于刚刚离开家庭、离开父母兄妹,开始独立步入集体生活的高校学生来讲,他们有一种既向往集体生活,又害怕与陌生人交往的感觉。体育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基本娱乐活动,在引导学生克服恐惧心理,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满足其交往心理起了一定的作用。体育活动在许多场合通常成员之间是自由组合进行的,这些参与者通过彼此在活动中的联系而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活动中人们的交往较为直接、随意,并在一种友爱的气氛中进行,很容易消除学生交往的紧张心理,因此这种游戏群体使学生个体所参与的脱离家庭以外的、最初的借以学习生活知识和技能并得到个性方面陶冶的社会群体。因此,通过游戏群体及活动扩大了交往的范围及其与周围生活的联系进而也增大了个人从外界获得各种对自己有意义的信息和机会,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智力的发展并在游戏竞争中培养了对待别人的态度。二是通过游戏活动克服个人独立于家庭之外,步入社会的焦虑和不安全感,一方面集体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交往的机会,另一方面通过游戏群体中成员对体育活动共同的行为倾向和价值观,使学生们的内心世界彼此沟通,进而有自己属于“这一群”的感受和彼此友爱的心理倾向,这既有利于减轻个人孤独感,又有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三是游戏群体及其活动也有陶冶学生性格的作用,活泼欢快的集体游戏本着明显的心理保健和情绪调节功能,也是避免人格偏差,增进学生对群体生活的适应性的良好手段。

五、体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良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体育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强烈的情绪体验的活动,也是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坚强意志、获得进取奋发的有效手段。首先,体育活动的竞争性,决定了参与者必须勇敢、顽强、在行动中果断做出决定,有时还需在恶劣的环境下作战,如田径、足球赛的风吹日晒,越野赛的艰难险阻,要求参与者必须具备很好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才能达到目标。其次,体育运动所要求的追求胜利和成绩的精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自尊心。任何一种比赛,参与者都可能不知不觉地受到竞赛特有规律和气氛的感染,当发现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时那种渴望胜利和荣誉的心理以及改善场上处境所做出的努力过程。这些无疑对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另一方面,老师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通过增大教学难度和变化教学环境来有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六、体育有助于鼓励和培养学生创造性心理特征

培养兴趣 发展个性 篇6

教学实践证明,高中阶段是学生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是个体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成长发育时期。学生身心的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各种特征,还处在变化发展中,因而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运用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来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审美意识,由美而求真向善,运用音乐欣赏的文化功能来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运用音乐欣赏的教化和心理功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音乐欣赏的这四种功能是相辅相成的,对学生的完美的人格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拨响天使的琴弦作者:赵秋玲,安徽新戏出版,

[2]通向巴赫的朝圣之旅作者:杜宇,爱乐出版,

[3]中国音乐美学史作者:蔡仲德,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培养兴趣 发展个性 篇7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学习兴趣,创新思维

在化学教学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创新思维, 实现教学个性化。个性化教学就是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重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并通过教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对个人全面发展的追求。同时,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主动获取信息, 培养学习兴趣, 提高创造思维, 实现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协同发展。这一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一、热爱学生, 唤起兴趣

热爱学生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条件。教师的“教”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 学生是教育的客体, 又是学习的主体, 如果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化学教学工作充满信心, 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工作兢兢业业, 治学勤奋严谨, 处处为人师表, 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不歧视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 让差等生能够从老师的期待、信任和关怀中得到鼓励和勇气, 从而密切师生的感情, 唤起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反之, 如果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化学教学工作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工作马虎应付, 对学生老是责备基础差、脑瓜子笨等, 那么, 师生间的感情就不可能融洽, 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也不可能有什么兴趣, 甚至还会失去信心, 更严重的还会厌恶学习化学, 一到上这门课时就感到头痛, 产生逆反心理, 学习效果自然不会好。

二、明确意义, 产生兴趣

让学生明确学好化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是使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的基础。化学是在分子和原子的水平上, 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及其应用以及物质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化学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从开始用火的原始社会, 到使用各种人造物质的现代社会, 人类都在享用化学成果。如在日常生活中, 像水垢是怎样形成的, 食品怎样防潮、防腐烂, 怎样防止铁生锈, 怎样使用发酵粉, 怎样净化水等, 都要用到化学知识。通过“水中生火”“空杯生烟”“颜色互变”等这些实验, 激发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看到的现象, 来说明化学与工农业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充满化学, 化学就在身边。教学中, 还可通过课程中所列举的我国化学发展的历史, 联系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 使学生了解到学习化学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 注重提高学生崇尚科学思想和道德观念、环保意识等, 促进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精心设疑, 激发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 产生认识需要, 产生要学习的心理倾向, 进而激发学习动机。化学课具有探索性实验科学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问题的设置, 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训练科学思维, 让学生通过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 感受成功的情感体验和科学思维的乐趣, 从而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比如, 讲述分子性质之前, 先让学生体会分子的存在:在讲台上洒一点香水, 不一会儿, 坐在后面的学生也能闻到香味;在一杯开水中放入糖块, 一会儿糖块溶解, 而且喝这杯水会感到有甜味。此时, 不失时机地提问学生, 让其解释其中的道理。通过这些感性实验,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教师应力求设计的问题准确、精练、针对性强。设置的问题要集中, 抓住关键, 要由小到大, 由简到繁, 由易而难, 层层递进, 步步深入。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用词准确, 语言清楚, 问题具体, 不可模棱两可、容纳的概念太多;并且应是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够回答的问题。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善于启发学生, 学会“于无疑处生疑问”。

四、直观教学, 调动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直观教学可以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实物与标本、演示性实验以及教学参观等方法, 为知识的领会理解提供感性材料, 这种直观教学生动、形象、逼真, 有助于学生对深奥化学知识的理解。对于一些过分抽象的问题, 学生往往会感到乏味而百思不得其解。直观性教学往往能起到化难为易、形象具体、记忆深刻的作用。化学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他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一样, 同样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和实践过程, 教学的直观性保证了再现的实体和抽象的理论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的过程中, 更好地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直观是在教学媒体直接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认知活动, 在教学中除了使用实物直观和教具直观外, 还要充分利用各种电教设备, 如录音、模型、挂图、标本、幻灯、电影、电视等, 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化学知识, 牢固记忆有关内容,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

五、课外活动, 培养兴趣

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组织课外兴趣小组, 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与成就, 让学生交流研讨学习的方法和玩味化学趣题。化学实验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可以加强实验教学的力度, 根据教学内容, 合理地增加实验, 改变实验教学步骤, 变先实验后讲解或先讲解后实验为边讲解边实验, 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 让他们在操作中学习化学知识。这样做将更有利于学生清楚地观察现象, 提高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树立科学的认知观念, 为更好地学习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对那些学习成绩一时比较差的学生, 应有针对性地组织他们参加兴趣小组活动, 一边培养学习兴趣, 一边弥补缺漏, 提高成绩。

六、语言艺术, 引起兴趣

风趣、幽默的语言具有强烈的召唤力和感染力。面对枯燥乏味的化学知识, 教师应该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 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形象的语言, 能将难记而乏味的公式, 转变为学生头脑中具体而生动的画面;幽默的语言, 能将学生带入愉悦的学习过程。凡是优秀的教师都善于用风趣、幽默、精彩的语言来描述所教问题, 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是一种传递知识和信息的过程, 而教师的教学语言便是一种传递的主要载体。教师的语言修养, 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有无吸引力, 关系到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的语言有无感染力, 关系到化学教学能否获得成功。教师通过语言艺术, 还可以增添课堂的活跃气氛, 减少疲劳, 引起兴趣。

兴趣可以激发情感、培养意志, 兴趣可以唤起某种动机、改变某种态度, 兴趣可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实践证明, 学生在兴趣浓厚的情况下, 注意力集中, 接受新知识最容易, 记忆东西最牢固, 思维最活跃、最敏捷。因此,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对于化学教学可以收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钟启泉, 崔允淳, 张华主编.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如何培养幼儿个性发展 篇8

关键词:幼儿;个性;培养;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142-01

《规程》中要求:“幼儿园应在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根据幼儿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尤应注意根据幼儿个体差异,研究有效的活动形式和方法,不要强求一律”。

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体与现实特定关系的反映。在心理学中的解释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由此可以看出,人才的成长固然离不开智力的开发,但是,影响成才的并不完全是智力因素,个性品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将来事业的成就。因此如何培养幼儿的个性发展,使他们成为有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精神,善于竞争和敢于承担责任的建设者和创造者,是摆在幼儿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现就此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保护个性,快乐成长

高尔基曾经这样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实施的教育在孩子身上才能发挥奇效。”只有不成功的教育,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没有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个性是创造的前提。爱的教育就是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发现、尊重孩子的体验,使他们的个性充分的展示,才能实现教育的创新,培养出创新人才。因此,我们要“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世界、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几十年前的愿望,我们应努力去实现。

另外,幼儿初涉人世,他们的身心像是一棵嫩弱的幼芽,只有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个性才能得到自由的发展。幼儿在人际交往中最多的是同伴、教师及父母。教师和颜悦色、目光亲切,时时处处尊重、关怀幼儿,幼儿就会感到教师可亲可敬,心情舒畅,在充满爱的环境中生活就无拘无束地去表现个性。如果对幼儿采取粗暴态度,这是对幼儿天性的扼杀,对幼儿“个性”的摧残。

二、发掘个性,因人而异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每个人至少有八种智能: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该理论蕴涵着丰富的个性培养思想,对幼儿教师、家长、幼儿园在幼儿个性培养方面有多重启示,并可为“促进每一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而服务。

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个幼儿的“倾向”,正确评估幼儿最突出的智能表现,从而给幼儿创造发展特长,展示能力的条件和机会。加德纳曾幽默地建议,判断幼儿最发达智能的一个好方法是观察他们在活动中的“不规矩”表现,语言智能发达的孩子老爱说话;空间智能发达的孩子爱涂涂画画、发呆冥想;肢体运动发达的孩子爱做小动作等等,这些特殊而不规矩的表现其实是一种信号,是幼儿在向教师表示他们具有这些特长,希望被教师认可并接受。

教师对能力、性格、气质、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采用因人而异的教育方法,如对待反应慢的,表现差的幼儿要给更多的关怀和鼓励,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有特长,能力一般的學生,我们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参加兴趣班,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对容易满足的儿童,则要避免过多的表扬,而要给与他们更高的要求,克服他们骄傲自满、自负心理,让他们的个性向正确方向发展。

现在,不少幼儿园都充分利用各自的艺术教育特色,让尽可能多的幼儿参加到声乐、器乐、舞蹈、形体、美术、书法等兴趣小组,去学习发展一至几种特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不同方面体会“成功”,并让“成功”成为成功之母,树立起“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志向。

三、尊重个性,多元发展

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天性,表现为每个孩子在感知、理解和操作、行动等方面的独特方式。教育乃是为孩子提供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环境,使孩子在与周围的人、事、物的交往中获得经验,从而充分发挥其天性。对于教师来说,根据幼儿个体提供互动经验就如一把钥匙对一把锁,合适的教育理念及方法能打开每个孩子的天性特点,启动潜能发挥。

《纲要》中提到: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同一年龄段的幼儿在某一特定阶段,不可能同时达到同一发展水平。因此,我们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正确对待幼儿发展的不平衡性,既要鼓励幼儿在某些方面超一般水平的发展,又允许幼儿在某些方面滞后于一般发展水平。每一位儿童都有自己的独特之面,不管是在智力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儿童都以不同的方式展示着自己的不同个性。

由于儿童的这种独特性、差异性时时刻刻普遍存在,因而往往被我们所忽视。有些孩子在各方面的能力比较强,但他不愿表现出来或是不愿与同伴分享。作为教师,这时候就必须针对个体差异,给予适当的指导,激发鼓励他,让他学会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同样,那些在各方面表现平平,或者某方面特差的幼儿来说,教师首先要用鼓励的话语来引导他,让他自己充满自信,同时,教师也可以帮助孩子共同找出他出色的一方面,然后进行合理的指导与帮助,还可以让其他孩子来帮助他,使他有所提高。

按照孩子的个性选兴趣班 篇9

如果让一个天性内敛的孩子去学表演,就会让孩子平添不少压力,让孩子按自己的个性发展,不仅他多了一份乐趣,还能省去父母的不少操心。

案例:军军妈妈回忆说,两年前,她抱着一岁多还未能独立行走的军军去小区花园,途中军军见邻家小朋友手里拿着一个红色的球,就执意要那球。妈妈无奈,只得带他去商店买了一个。军军可喜欢球了,常与球形影不离,就连吃饭、睡觉,都要把球放在身旁。军军妈妈说,说来也怪,自从有了这个球,军军不仅很快学会了走路,还特别喜欢踢球,弄得家里的墙壁上都是他的“杰作”,至今,球已换了两三个。去年,我给已三岁的军军报了个围棋班,可军军就是不乐意,每逢去训练时,总是大哭小叫的。

分析:如果让一个天性肆意的孩子去学围棋,或是让一个天性内敛的孩子去学习表演,就会无形中为孩子平添不少压力。作为一个有眼光的妈妈,不妨让孩子按照他固有的个性来发展自己。这样他不仅享受快乐,也省却了父母的操心。更重要的是,他还能做出一些成绩来。作为父母,又何乐不为呢?一般而言,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学习风格在他6个月时就开始显露,到3~4岁会越发明显。

喜欢安静:适宜学围棋

识别方法:比较安静的孩子,特别喜欢比较,譬如他能发现,妈妈包的饺子和奶奶不一样。所以像拼图一类的游戏,足以让他快乐地摆弄上几个小时。

提示:这类孩子有耐心的个性和细致的观察力,还有比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总是不经意地去探索和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所以,父母应不断培养他的严谨和较真的个性,可以让他参加围棋、数学或科学实验等兴趣班。平时,如果孩子提出问题,也应尽可能给一个他合情合理的答案。

喜欢说话:适宜学声乐

识别方法:孩子对富有旋律的音乐会有特别的反应,常会啊、啊地叫,并挥舞小手,

资料

有时突然听到电视里传来一段音乐,立即会跟着唱起来。这类孩子一般开口说话比较早,并且喜欢学说大人的话。

提示:这类孩子的思维模式是有声音带动的,他喜欢利用声音学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部分老师都是通过口授进行教学,这对于听觉学习型的孩子是十分有益的。他们比较适宜学故事、相声、声乐或钢琴。

喜欢动手:适宜学书法

识别方法:这类孩子比较有耐心,并能完成技巧较高的活动,如拆装汽车、串珠子等,虽然这类活动在孩子们的游戏中常常进行,但只有为数不多的孩子能坚持到完成任务。

提示:这是一类难得的孩子,只要在正确引导,成人后都有认真、细致的态度,这是做任何事情的基础。可以让他们参加一些手工方面的兴趣班,如书法、编织、珠算等,帮助他们在拓展个性的同时,学到一些技能。

喜欢模仿:适宜学表演

识别方法:这类孩子在人越多的场合,表现得越活跃,越希望自己是主角。当然这些孩子也有能够吸引更多人注意力的能力,譬如丰富的表情、手舞足蹈的样子以及高亢的`声音等。

提示:如果孩子已经上幼儿园了,父母应和老师沟通,不妨在适当的时机给孩子表现的舞台,只要能给孩子有一次在正式的公众场合得到认可,他就能更自信地对待自己。这类孩子适宜到表演、主持、舞蹈等兴趣班去学习。

喜欢打闹:适宜学武术

识别方法:这类孩子可能是被认为最有活力的,他们好动,注意力也不够集中,常常不是在跑就是在跳,即使在吃饭的小小间隙也不消停。他们无论是爬还是走路一般都要比其他孩子早。

提示:这类被称为触觉学习型的孩子,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很吃亏。但是他的动作协调能力较强,适当地让他们参加跆拳道、武术和游泳等兴趣班的话,反而有利于他们日常安静地学习。

喜欢服饰:适宜学绘画

识别方法:这类孩子喜欢收集漂亮的布娃娃,还喜欢挑选自己穿着的服饰,常会对自认为不好看的衣服拒绝穿着!

上一篇:党章学习交流会策划书下一篇:田野说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