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意的小学作文(通用7篇)
我在桥头,你落我肩。渐渐滑落,便入心上。就这样我带着你,一路行走。梦忆江南。忽然一阵微风袭来,你悄无踪影。我从幻境中醒来。遍寻,寻不至。遍梦,梦不明。终于,你还是走了。我心头渐起伤情。犹如那桥间晨雾,不明,不散。又无法痛恨,因为美极了,如何恨之。渐行渐远,身上亦有沾染,我亦该如何待之?
终有一日,游至江南。身在烟雨境,难起故地情。至西湖,我方知你意。看那湖光山色,见那绿意盎然。心亦明了,你生来即为万物所有,情意遍及四方。我又有何能耐,将你意全通。甚有心,将你包揽入梦。
雨后,你的痕迹任富诗意。汲一方气息,游走全身。清新之感似含万物精华,怎能负之?赏一处景致,心胸豁然开朗,清明澄澈。步入此境,难能可贵的是持宁静心态。品一壶佳茗。融身于此境,游这烟雨之中。以平和之心看人情世故。方现清新脱俗之意。
你之后,我方知你意。不再迷恋于景致,缥缈的烟雨,虚幻的佳境。在此境地之中忘却烦恼,明确理想。只为同你一道,数十年后,亦有痕迹可寻。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1]然而, 调查研究显示, 我国小学作文的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 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缺乏自信、缺乏真情实感、缺乏个性等问题屡见不鲜。小学作文到底该怎么教是困扰一线教师们的一大难题。虽然关于此问题的研究比比皆是, 层出不穷, 但小学作文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在这里, 我尝试通过对建国以来我国小学作文教学变革的回顾与反思, 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二、对我国小学作文教学历程的回顾
根据我国语文课程的整体发展脉络, 可将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初步探索阶段 (1949年—1958年) ;曲折发展阶段 (1958年—1976年) ;恢复发展阶段 (1976年—2000年) ;新课程改革阶段 (2000年至今) 。
(一) 初步探索阶段 (1949年—195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教育战线的首要任务是建立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 因此迫切需要编写一部新教材供全国使用。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的努力下, 新的教材把修订的《国语》改为《语文》, 从此,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起来了。这一改变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 更是教学思想的改变, 就像当时主持教材编审工作的叶圣陶所说的“语就是口头语言, 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 就叫语文”[2]。小学作文也随着教材名称的变革走上了正轨。
(二) 曲折发展阶段 (1958年—1976年)
1956年的教学大纲实施没多久, “左”的思潮便席卷而来, 将教育带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 片面强调政治, 片面强调阶级斗争, 严重干扰了正常的语文教育。这股极“左”的思潮也冲击到小学作文教学中来, 在中小学的作文教学中找靶子、抓典型, 积极地与社会上的批“毒草”运动相配合。从此, 中小学的作文教学过分片面强调政治性、思想性, 致使中小学的作文质量严重下降[3]。
随着“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左”的思想逐步被认识、被改正, 教育战线也开始纠正“乱、糟、偏”。1963年颁布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草案) 》, 第一次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大纲对小学作文做出了明确的界定, 说明了其重要性:“作文是用词, 造句, 篇章结构的综合训练。学生语文学得怎样, 可以用作文作为衡量的尺度。因此作文教学十分重要。”大纲还提出了作文教学的要求, 即“作文要从写话入手, 要注意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要教学生听普通话, 说普通话”。
但是, 好景不长, 1966年到1976年中国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 整个中国陷入了空前的浩劫中, 教育也不例外。刚刚端正方向的小学语文教学又被这场风暴卷到了政治化的道路上, 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大破坏。小学作文教学也未能幸免, 学生作文水平极低。
(三) 恢复发展阶段 (1976年—2000年)
粉碎“四人帮”之后, 我国进行了拨乱反正。教育部于1978年颁布了新的大纲。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 社会的一切迅速发生变革, 在语文教学方面, 人们也在试图寻找写作教学可直接依傍的程序或可操作的步骤。因此, 随着强调基本技能训练教学理念的发展, 逐渐形成了序列完整、便于教师操作的作文教学体系。例如,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张田若的“作文分步训练”序列;杭州大学朱作仁、李卫民的“小学作文程序训练”实验;山东烟台李昌斌等等人的“小学作文四步训练”实验;上海吴立岗、贾志敏的“作文素描训练”;丁有宽的“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等等。这些改革对快速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 人们还不断吸收外国 (尤其是苏联) 的写作教学思想, 并借助心理学和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 不断改进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 使得写作教学朝着科学性和有效性前进。
(四) 新课程改革阶段 (2000年至今)
20世纪末,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文主义关注取代了工具理性主义思维, 写作教学也开始暴露出一些严重的问题,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再一次促使人们反思写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探索改革之路。2001年, 教育部编制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对小学作文进行了重新定位, 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并且, 制定了小学三个学段的分目标。这一新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构建教学目标, 摆脱了过去那种单纯重视写作知识和写作技能的倾向, 较为全面地规范了小学的写作教学。
三、反思我国小学作文该怎么教
回顾我国建国以来小学作文教学的历史, 对于小学作文的重要性的认识还是比较一致的, 历来的语文教学普遍重视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我认为, 小学作文教学说到底其实就是三件事情, 把这三件事情做好, 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不愁提不上去。第一件事, 让学生“想写东西”, 也就是让学生产生想写作文的愿望, 激发学生去表达自己想法和感情。第二件事, 让学生“有东西可写”, 也就是引导学生去发掘作文的内容。这些内容从哪里来呢?毋庸置疑, 写作的素材总是来源于生活。所以, 教师首先就是要丰富学生的生活, 另外还需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身边的生活、善于思考身边事情的习惯, 这两者相结合, 学生的作文就不愁没有内容可写了。第三件事, 让学生“能写出东西来”, 也就是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和感情用文字清晰地表达出来。当拥有了质料和形式, 再加上一个想建高楼大厦的欲望, 何愁高楼大厦不能耸立云霄呢?
四、结语
小学作文教学经历一路坎坷, 走到今天, 实属不易。几十年来, 其兴盛过, 也衰败过, 但仍然能够一次又一次复活。我想, 这与其本身的独特价值是密不可分的。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 作文的好坏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成绩的高低, 更关键的意义在于, 它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无可替代的影响。而小学是打好作文基础的关键阶段, 所以, 小学作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未来的语文教育工作者, 我对小学作文教学的历史进行深刻的总结和反思是必要的, 也是必须的。但是, 回顾和反思不是目的, 目的是要能从中汲取有益于今天作文教学的经验。当然, 过去的很多经验并不是拿来就能用的, 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再次加工和创造, 形成符合我们需求的、能为我们创造价值的东西。
摘要: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新课程改革中, 小学作文教学是大家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回顾过去, 自建国以来, 我国的小学作文教学走过了一段艰难漫长的变革历程, 这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的地方。本文通过对小学作文教学自建国以来的变革历程进行回顾和反思, 提出一点自己的建议和想法, 以期引起学者和教师们的反思, 为小学作文教学改革提供一点启示。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变革历程,回顾,反思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第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7.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上册) [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138.
很多时候,烦闷包裹下的我,总喜欢搬张藤椅,独坐门前,燃一支烟,端一杯茶,透过雨幕,闭目遐思。携带缀满玲珑之声的雨滴,任思绪飞越千古,邈及八荒。没有了俗事缠身的烦恼,没有了流言蜚语的箭簇,这何尚不是一种享受,一种至纯至境的存在?
听雨如品茗,不需要太多的仪式,一张凳子即可。静下心来,慢慢品味。从细微的雨开始,倾耳细听,小口入味,这自然需要一份闲情逸致,一份忍耐,否则面对轻微入泥的那份宁静的拥抱与交融,你是无法消受的。牛毛似的淫雨霏霏中,杜甫的清婉绝唱润物细无声给了我们多少温情的遐思呢?仿佛我们的思绪随细细雨丝一起潜入它黝黑的肌肤中,无声无响的呵护地底下灵动的精灵:那蠕蠕弯曲的蚯蚓,那坚实挺立的根须,那贪婪吮吸的嫩芽,都在经历一次含情默默的洗礼。如佛的禅机,藐远无声而空灵明心。在这样的境遇中,我们是来不得半点浮躁的心。倘若你心事一来,噌的一声,如燕雀跳跃,不说茶烫心志,也不说要杯碎溅地,那微微润湿的泥土会将你高矮的头颅牵拽住。俯身一看,泥泞满脚,众目睽睽中,淤泥缠脚,点点斑痕,急煞风景。那何不敞开心扉,接纳丝丝飞扬的雨声,听落地无声的雨意?倘若是春天,仰面承接,那柔软的感觉仿佛是遥远的歌声,轻拂如柳,温馨如爱。那是母亲般沉醉的抚摸,是均匀的呼吸在耳畔低语,好不惬意!就连雨中的小鸭也忍不住纵情奔跑,噗噗展翅,何况是池塘,浅水处的几声蛙鸣呢?清新而娇嫩的欢畅奏鸣。一切在无忧无虑中完成生命的清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不是最纯净如处子的诠释吗?倘恍迷离间,我们已经捕捉到了心灵深处最氤氲的呼吸。最是那斜雨穿梭的燕子,翻飞疾驰,身影如箭,时落屋檐,时落枝丫,演奏一曲曲流动的生命之歌。矫健的身姿剪断了空蒙的雨幕。倏忽停留在你眼前,你的感觉如何呢?还有那恹恹欲睡的困乏吗?也该没有的。此情此景,我们是不是该小口呷茗,细细品酌?滋味满腹之际,不求浓酽的茶香,只在它们能沁入肌肤,沉淀在我们最心灵渴望的绿洲上,笼罩一棵需要浇灌的苗。
如果你生在南国,那不妨徐步轻吟。南国的小雨是豆腐西施的俏丽。既有茫茫山川,烟雨迷蒙,一川梅雨的诗意,婉约间不失豪迈奔放。也有转弯处小巧玲珑,不经意中冷不丁飘飞屡屡雨丝,如豆蔻的嫣笑,那是屋檐下瓦楞处挤出来的轻轻一叹,仿佛也略带青灰色调,如瓦一样古朴,典雅可人。而这些是北国所没有的景致。北国的雨意太过坦荡,豪放。那是齐鲁青未了的邈远。需要博大的胸襟去领略,去接纳,去承接无边无际的洗礼。天籁梵音,无声却雄浑。这不是我们小口抿嘴,丝丝入扣的浅尝低吟的`雨景,雨意。我们不需要,只求江南一抹低头的细雨迷蒙的温存,这是何等的佛境!任何佛的暗示都不是烈火涅磐的轰轰烈烈,更不是被缚悬崖峭壁的灵魂,拯救世人的满身伤痕。是一杯清茶,一声耳语,便在娇小的雨前得到心灵的棒喝。茶融水中,渐渐散开绿裳,人行雨中,也是渐融渐化的追求。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生命就是这样在无声中完成人格的塑造。
其实,听雨是人生的逆行。小雨初下,我们尚能描绘烟岚雾霭般的美丽画卷。此际能沉淀自己,端茶视雨,是人生的暮境,是大彻大悟的放下包袱,放开红尘浸染,名利之诱,晏然端坐,体会茶中个味,雨中自得。
然而,猛然间一场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倾压我们脆弱的身躯。你能否承受它的重?还能以乐其志?还能等待你那丁香一般的惆怅哀怨的姑娘?你一定会弃伞布顾,仓皇而逃了。李煜不正是被一场大雨吹打得仓皇出宫,垂泪对宫娥吗?最终客死异乡。他一声门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的长叹沉醉千古,但他身陷囹圄,是不是他面对的雨太无情恣睢,读不懂他站立异乡的愁苦,而无视他内心激越的吟唱?一代词圣,在滂沱的雨意中香消玉殒,何况我们庸碌之辈呢。此际,我们不要心怀侥幸,冒雨驰行,否则,落得遍体淋漓,寒气侵肌。我们不是玩雨的高手,没有学会鹅的高贵与傲慢,引吭高歌,以最雄浑的声调刺破重重雨幕,刺破雨的包裹与围堵。以顽强对抗顽强,以凌厉对抗凌厉,这是何等的畅快。可是,之后呢,之后病魔缠身,恹恹无力。在我们最孱弱的人群中,谁也不敢飞扬跋扈为谁雄。蜷缩,再蜷缩,是我们生存的本能和唯一的资本。在这个时刻大雨如注的季节,听雨,是我们人生中最轻巧的对话。最惬意的小口品茶。
内容层面:生活概念化
新课标提出, 习作教学要从内容入手, 要求学生自我体验生活, 从中发现生活的真善美, 激发出对生活的热情, 进而“我手写我心”, 表达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但事实是, 小学作文写的不是自己的生活感受, 其作文内容被概念化。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着这样的现象, 很重要的原因是, 教师对学生写作内容即学生的生活缺乏足够的关注和尊重, 只是以自身生活体验为准则, 圈定学生习作内容范围, 对与自身的生活体验不相符的学生生活内容加以否定, 因而造成学生习作内容的严重流失, 习作内容单一概念化。比如写《我的元宵节》, 就是写元宵节传统“吃汤圆, 齐团圆”, 另加佛山市元宵节地方特色“看花灯”。元宵节就被教师概念化了, 老师理直气壮地要求学生写“吃元宵, 齐团圆”和“看花灯”。另外, 学生的生活受制于家长的安排, 家长很少思考孩子心里想怎样安排自己的元宵节, 学生自主生活空间狭小。诚然, “吃元宵, 齐团圆”和“看花灯”值得写, 但学生毕竟生活阅历肤浅, 对文化传统丰富的内涵理解表层化, 且难以融入自我的情感, 被动写“吃元宵, 齐团圆”和“看花灯”肯定会概念化, 味同嚼蜡。
那么, 如何避免小学作文教学中习作内容的生活概念化问题呢?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笔者认为, 现在学生并不缺少生活, 只是缺少自主参与能引起自己情感反应的生活。因而, 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生活。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特点与老师不同, 生活阅历和体验也与老师不同, 所以, 对于生活中的认识也与老师不尽一致。正是因为这些不同, 许多在老师心目中觉得有意义的、值得一写的重要事情, 在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眼里, 却可能不以为然。同样, 许多在学生心目中觉得有趣的、非常重要的急于抒写的心情, 在我们老师眼里, 又是那样不值一提。当这种矛盾出现的时候, 正是需要我们老师调整自己的观点, 尊重学生的生活。尊重了学生的生活, 等于疏通了学生写作内容输出管道, 学生笔端才能源源不断地涌现鲜活的富有情趣的生活内容。老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生活, 还要关注学生的生活, 老师必须走近, 走进学生的心灵天地,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审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每个人,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自主解读生活。这样, 学生写作内容必然多元别样, 自我情感的抒发才会丰富精彩。再以写《我的元宵节》为例, 老师必须先放下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赋予元宵佳节团圆意蕴这一定势心理, 从孩子的实际生活出发, 来看看孩子们怎么过元宵节的。过元宵时, 孩子一般听从家长的安排度过这一天, 而这个安排更多的是按传统的习俗来制定的。我们可以想到, 元宵节的这些活动, 并不是学生自己喜闻乐见的一些活动, 对于这些安排, 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由此, 老师要求学生写《我的元宵节》, 并写出那种“团圆”的意蕴, 显然是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一定要学生写的话, 学生只有把大人们安排好的节日活动概念式地写出来。与其这样, 不如变换思维, 老师可以把习作内容和要求作相应的修正——写一份有关元宵节的调查研究报告。可搜集各地元宵节的习俗, 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元宵习俗。访问自己的祖辈、父辈是怎样过元宵、看花灯的。这样的话, 学生习作内容一定精彩纷呈。
审美层面:情感高尚化
小学作文教学中的第二大软肋就是情感高尚化。老师对习作中蕴含的审美情感缺乏鉴赏品析, 漠视情感的丰富性, 而是热衷为情感贴上单一的“高尚”的标签, 要求习作中非写出可歌可颂的高尚情感不可。还是以写《我的元宵节》为例, 老师要求学生写吃汤圆那就非写出传统文化中的“团圆”的情感不可, 写看花灯就非写出“顺利”的情感不可, 看到看花灯的人多非要写出大家的生活富裕, 社会繁荣等等。罗素曾说:“参差多态, 乃是幸福的本源。”, 同样, 人的情感之美往往在于其多元交织, 多元交织的情感冲击能产生情感的张力;文章之美很大程度在于丰富多元的情感表达。老师的这种“高尚”情结固然很美, 可这种单一的情感消散了文章情感的丰富之美, 更是削足适履, 使得学生情感抒发仅剩一孔, 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情感的抒发。
笔者认为, 只有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 把每一堂习作指导课都看做是学生的生命成长的课堂, 感悟生命中每一份情感律动。具体到底该怎样把握呢?如在指导《我的元宵节》习作训练时, 可能会看到一些抒写自己真实但却不一定高尚情感的文章。比如有学生写元宵节那天也正是表妹生日, 于是趁着大家放假, 几个表姐表妹表哥表弟在一起包汤圆时互相以辣椒汤圆来彼此捉弄;最后个个中招, 狼狈收场。在这个过程中, 传递出的是一种放松、兴奋的心情。再比如有同学写和家人一起去看花灯由于人太多太拥挤而感觉非常烦躁。也有的写元宵节这一天父母双双外出旅游而让自己呆在外婆家让自己感到很不开心。还有, 比如写自己在元宵节的晚上批发些气球来卖, 小赚了一笔, 暗自高兴的心情……这些心情的抒写, 因其真实而让读者在字里行间中强烈地感受到小作者那颗鲜活的少年之心。但如果我们固守我们那份“高尚”情结, 就有许多人失去了被欣赏的机会。每个人都有倾吐情感的必要, 被漠视的次数多了, 学生开始“无知无觉”, 这便是我们常常遭遇的学生无话可写的现象。如何让学生找到倾吐情感的欲望, 很简单, 关注并珍视他们的情感。
语言层面:文字的程式化
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第三大软肋则是文字的程式化。最常见的一种模式是在习作指导时, 先出示例文让学生总结出语言表达的特点, 然后再指导学生根据语言的这些特点来表达。另一个常见的模式是在习作指导时, 先回顾例文, 总结出写作方法, 然后再按照这些方法进行语言训练。
在这两个模式中, 学生都是先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语言特点, 如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啊, 比喻、拟人、排比句的运用啊等等。接着让学生在自己语言表达中一一按这个模式去训练。如果学生一时说得不符合要求, 再由老师组织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以此一步步使语言表达更具特色。在《我的元宵节》的语言训练中, 有包汤圆时的动作、神态描写, 有吃汤圆的动作、神态描写, 还有晚上看花灯时形容人多的场景描写, 还有元宵节晚饭上的语言描写等等。但这些训练都从语言技巧出发的语言训练, 包汤圆的动作是大同小异的, 人多的场景都大概是人山人海式的, 这并没有融入孩子们情感的表述, 使语言表达出现了严重的程式化现象。
的确, 习作教学的重要任务是语言训练。但语言表达不仅仅是语言技巧, 而更应该是语言技巧与语言所要表达的情感的结合体。没有承载情感的语言是苍白的、无力的。
笔者认为, 语言训练中的情感承载是解决文字程式化现象最根本的途径。同一个元宵节每一个人都过得不一样, 只有融入个人的真实情感, 那么元宵节的每一个情节才能带上了个性化的色彩。心情兴奋, 看到那如潮的人流那快乐的热闹场景, 看到的人脸上都笑靥如花;若是无奈被家长带上的, 又遭遇上人山人海, 那肯定不是热闹, 而是不堪忍受的烦乱;看到每个人都是那么匆忙, 甚至还可以闻到有些臭哄哄的气息。心情开心, 看到维持秩序的警察心中总不免被他们那坚守岗位的热忱所敬佩, 看到的是他们高大的身影。自己没守秩序时, 又刚好遇上警察, 恐怕看到是他们的狰狞可怕的脸……
一、把握作文的大方向
一些善于反思的教师会对学生在进行作文时的种种表现进行反思, 经过反思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不喜欢作文的居多;学生不喜欢作文的根源在教师;学生不喜欢作文是很普遍的事情。这样的结论是我们教师所不愿看到的, 但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该怎样让学生喜欢作文?该怎样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该怎样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新大纲对作文的要求可以用“十个字”来表述:自由、想象、淡化、求异、自评。明白了作文教学的大方向, 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注意不要拔高要求, 让学生能在较为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学习, 尽量减低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
二、激发写作的兴趣
1. 培养写作的意识
写作应该从一年级就开始, 一年级则从写话开始, 教师要采取多种途径, 强化写话训练。写话训练, 既能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语言习惯, 也是作文的起步训练, 起步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中高年级时学生书面作文的质量。语文课是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的主战场, 教师应开发学生说话的潜力, 开启学生说话的心智, 营造说话的氛围, 让学生愿说话, 能说话, 会说话, 为“写话”打好基础。首先教师要教学生说真话, 说自己的心里话。教师既要教学生写作也要教学生学做人。求真、求诚, 反对说假话、空话、成人话, 使学生懂得习作就是将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真实地反映出来, 也使学生明白习作就是用自己的笔写出自己眼睛所看到的、心里所想到的, 使习作与他们的生活拉近距离。
2. 激发作文的情趣
在课堂上, 教师和学生都有真实的情感的投入, 有互动、交流, 课堂气氛才会活跃。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作文情趣, 注意激起学生对作文的关注, 通过课前准备、铺垫、活动设计, 激发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具体来说, 教师在作文课前应做充分的准备, 比如要写景物的作文时, 教师可以先准备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景点图片, 用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认一认是什么地方?说一说这个地方的特点?想一想到这个地方玩耍时发生的事……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写的欲望, 而且通过教师的引导活动, 学生也知道了该怎样写, 就有了写的兴趣。
3. 提供写作的空间
教师从课前准备到教学的过程都应让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出来, 用教育专家吴立岗的话来说就是“你放手, 他就飞”。在我们的教学中, 学生有时是很无奈的, 教师种种习作的要求让他们无所适从, 担忧太多, 让他们对作文产生恐惧心理。其实, 教师应在教学中采用科学的作文教学方法, 让学生能独立表达, 或者说让学生能自由表达, 能在习作中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 能有个性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教师要给学生的个性化作文提供适宜的环境, 要尊重学生的意愿, 启发学生自觉自愿地写。当然, 放手并不是完全不管, 教师也要指导, 也要培养学生“飞”的能力, 学生有了“飞”的能力, 有了“飞”的广阔空间, 也就有了“飞”的欲望。
4. 搞好习作的讲评
习作讲评既要能真实反映学生习作情况, 又要为下次习作打开一道门。这就是说, 教师的讲评要能概括学生作文的优点和成绩, 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努力与进步, 要使尽可能多的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评得到激励, 感到心里热呼呼的。教师还要通过优秀习作、进步习作, 甚至是学生写得较好的一段话、一两句话的充分展示, 使尽可能多的学生享受到习作成功的快乐。表扬要面对全体, 把赞扬送给更多的学生, 要偏爱后进生。通过讲评, 促使学生成绩进步, 让学生更真切地体会到应该怎样写, 同时激起学生再次写作的欲望。
三、培养写作的基本功
有的时候, 学生不愿写作文是因为他们不会写, 写不出来,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写作的基本功。习作需要有两个基本功:搜集习作内容的基本功;表达习作内容的基本功。怎样培养学生的习作基本功呢?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生活有多丰富, 语文学习的资源就有多丰富。要教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悉心体会生活中的真善美, 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画面, 不知不觉中学生就有了丰富的习作资源。教师要合理利用课本, 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联系起来。阅读教学不仅要提高阅读能力, 而且还要提高写作能力, 阅读教学必须是读写结合的。阅读教学应该是由两个过程组成, 一是由语言到内容, 二是由内容到语言。前者, 对课文达到初步的理解;后者, 完成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了解文章是怎样写成的。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 还有利于习作方法的学习。比如, 《可爱的小动物》的作文, 可以让学生精读相关的一组课文《麻雀》《猫》《雪猴》《鸟情》, 让学生先不做任何的构思只是尽性朗读课文, 这样既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也促成了语言的积累。但教师也要注意, 阅读素材也不能太多, 以免扰乱学生的思绪, 让学生难于决定。教学中还可将阅读教学与学生练笔结合起来, 如在阅读的基础上扩写、改写、写感受、写启示……
四、培养良好的习作习惯
(一)研究性学习简析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角的学习模式,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当向导的角色,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去发现、提出并自主解决问题,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培养。研究性学习倡导为学生建立起平等、互助的学习环境,能最大化挖掘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培养主动学习的态度。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能促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选择贴近实际生活和日常学习的课题去写作,并在写作的过程中实地观察和探索,由此得出以前所没有的经验和知识,最后将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主动应用到写作活动中,这也是目前应用较为普遍、效果较为显著的教学模式。
(二)基于研究性学习的作文写作
小学作文教学中,写作的目的不是单一的课堂技巧的学习,而是学生写作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思想品质、生活经验的提升是写作水平提高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积极探索的意识,才能在写作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并阅读世界,养成独立健全的人格。因此,基于研究性学习的作文写作围绕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和语文素养的培养来开展,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形式,在社会、家庭和学校生活中选择针对性的写作专题,并通过实践体验来理解写作专题的内涵,自主探索并收集写作素材,最终进行研究性的综合写作。
二、知识、经验匮乏———小学生作文的主要短板之一
(一)小学生知识、经验分析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有自己的特性。小学生在作文写作过程中,大脑并非是空白的,而是掌握了部分较为浅显和表面的生活经验和文字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造词组句的能力。这些知识一方面是从日常生活中得来的,另一方面是在语文课上习得,接受专门的语文课练习,如字词句听说等。随着学生生活和学习范围的不断增加,参加的活动也不断增多,那么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经验也越多。然而,小学是学习的初级阶段之一,学生的学习时间不够长,生活阅历不够,拥有的知识和经验相比中学生来说比较匮乏,因此在写作中尤其要注意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接入。
(二)知识、经验不足与作文路径的迷失
小学生知识、经验不足,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对他们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不能充分的了解和关注,也无法和作文教学相结合、贴近生活实际,那么可能会起到事倍功半的反作用。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学生在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两篇课文后,老师结合单元习作要求这样展开了习作教学:教师拿出一张中国地图,介绍了我国的疆土面积,并指出了学生的家乡福建省所在的地方及占地面积,然后组织学生们写一写“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结果很多小学生面对作文束手无策。有的写:福建好大呀;有的写:福建好美呀。这种描述模糊不清,让人读起来空洞洞的。这样的情况就是老师习作教学策略出现了有问题, 没有考虑到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问题,选择以感兴趣地方为主题的作文,却没有引导学生去了解感兴趣的地方相关的信息,如人文特色、著名景点等,更没有激起他们对感兴趣的地方的热爱之情,如何开展写作活动?
(三)以研究性学习累积知识、经验,拓宽作文路径
为了帮助学生累积知识和经验,拓宽作文的路径,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以研究性教学方式,综合丰富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智慧的巧妙应用,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敢于研究、善于研究的意识,实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在作文教学前,教师首先应该根据学生的经验和知识,确定合适的作文课题,例如对于小学生习作教学,可以拿学校花园中的花朵作为写作素材。先不要急着组织学生写作,而是带领学生观察各种花朵,体会它们的芬芳。在积累了花朵相关的知识以后,从视觉、感官上对花朵有了较为具象的体验,再边思考边写作,才会创造出有新意、有特色的好作文。
三、研究性学习与小学作文教育的融合策略
(一)择选生活化的“研究”及作文课题
优秀的作文课题,必须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挂钩,能让学生有兴趣有能力去研究、创新,因此,教师应该选择生活化的“研究”和作文课题,指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发掘感兴趣的课题。首先,平时的写作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细心观察日常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合适的作文主题及素材。如,以“妈妈做的美味的荔枝肉”这样的家庭素材为写作主题,让学生思考并描述为什么荔枝肉好吃。针对三年级的小学生,可以围绕荔枝肉的色、香、味、口感进行研究分析,并适当的组织语句, 写出描述荔枝肉好吃的小作文。如果是五年级的学生,可以让学生向妈妈请教荔枝肉的做法,学习一下做荔枝肉对肉质的要求、火候的把握等,最后围绕荔枝肉的做法,加上荔枝肉的色、香、味、口感,就可以写出一篇元素丰富、生活经验充足的好文章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在五年级学生写作要求的基础上,了解妈妈做荔枝肉时的感受和心情,让整篇文章在菜的做法的基础上加上亲情的润色,画龙点睛,如此,文章才能有高远的立意和深厚的感情,让人读起来更加受触动。
(二)研究体验是作文成果转化之母
在学生作文课的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合理的情境能促使学生心有所想、心有所动,从而获得美好的研究体验,让作文教学获得理想的成果。例如在习作《不能没有爱》的教学上,老师首先向学生们饱含深情的朗读了自己的下水文,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和父母有关的最难忘的瞬间,这样一来,学生内心最深处的感情被触动,也达成情感体验的较高水平。在这样的情境下,组织学生以“父亲”或者“母亲”为主题,写出对父母亲的感恩之情,相信会有很好的反响。但是,研究性的情境创设要适度,如果超出一定的原则, 结果会适得其反。例如,在一次市级习作教研课上习作的的主题为“亲情”,老师让学生将父亲、母亲等最亲的五个人写到纸上,然后让学生依次划去亲人的名字,划去的亲人代表不在了。当学生划去最后一人的时候,很多人已经泣不成声, 哭成一团。这样的情境设置太过残忍,对心理承受能力还很弱的小学生而言,不但不能提高写作水平,反而还会留下心理阴影,影响他们健康成长。
(三)小学“研究性课题作文”教学简例
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与研究性思维的培养息息相关, 因此,通过“研究性课题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组词造句能力,是目前写作教学中常应用的方法。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阅读课《鲸》教学活动中,在读写结合教学环节, 老师首先在多媒体上播放了自己拍摄的校园香樟树图片,然后要求学生利用已掌握的说明方法,如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来描述它们。在学生展示活动中老师请了15位同学来朗读自己所写的,其中有11位学生这样写到:这棵香樟树真大啊,三个同学手拉着手才能把它抱住;有2位学生表达不清,1位学生没有使用说明方法,简单的描述:香樟树枝繁叶茂,我们可以在树下乘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首先,学生肯定读过类似描写树的语句,没有创新想法而直接使用。其次,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给学生细心观察和潜心研究的机会,就盲目的组织学生开始写作。如果在写作之前,让学生到香樟树生长的地方去实地观察,并拿卷尺去量一量香樟树的大小,一定会有较为丰富的写作素材。如香樟树的树干有3米粗,目测有6米高等,这是列数字的好素材;如香樟树枝叶都快伸进老师的办公室啦,它有三层楼那么高,这是作比较的好素材。如此,通过研究性的实践和体验,将生活与作文主题巧妙结合,才能让学生将生活体验融入在作文中。这样既能写出好的作文,也能开阔生活的视野,又增加了生活体验。学生作文水平提升的同时,生活阅历也日渐丰富,可谓一举多得。
四、结语
小学作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法和理念的接入,是解决教学难题、提升学生文学素养、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研究性作文教学中,必须以学生爱写作、会写作为中心,通过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帮助他们累积素材,锻炼写作方法, 从而实现成功的作文教学。本文首先对研究性教学以及研究性作文的内涵进行了分析,然后从知识、经验的角度阐述了目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实际的教学案例,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包括生活化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体验情境的创设等,对现有小学写作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一定大有裨益。
摘要: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能有效弥补当前我国小学作文教育中的不足。在此,首先探讨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作文的相关性,而后分析当前小学生作文写作中存在的知识、经验不足问题,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措施,包括“生活化”研究及作文课题的选择、研究体验的激发等,进而例举了研究性学习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令研究性学习于小学生作文能力提升的价值,在教学实践中具体转化。
简单细节想象的训练,有别于联想。联想只是由物到相关的物,由人到相关的人,由事到相关的事等;而细节想象,虽然也有“相关”的联系,但不是对应的比喻、比拟关系,而是根据自己在别的时间、地点见闻过的“相关”场面,进行再创造、再组合成从属于重点中心的新的细节的思维活动。这可以说是想象的最低“单位”了,只有从此起步,才能慢慢地展开想象的翅膀飞翔起来。
一、调节想象训练的注意点
(一)材料要简单普及
细节想象,适合选用最简单也是最容易见闻到的材料。所谓“普及”,是指大家都见闻经历过,不但材料本身见闻经历过,由材料辐射到相关的其他方面也都见闻过,了如指掌。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想象必须在自己见闻、经历过的基础上进行,如果没有这个基础,那不是想象,而是空想和瞎编。
(二)想象要面广有的
“面广”,指由选定的材料,涉及其它想象的面(事物、场面)要有多方位角度,这样才能进行诸多的想象,才能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有的”,指想象要有目的“靶子”,就是要围绕一个重点、中心进行想象。这样想象出来的细节才能为作文的中心服务,成为一篇作文的一份子,为以后篇的想象打好基础。
(三)指导要引练结合
想象,本来就比较抽象,如果指导只停留在讲方法,便会把想象弄得更抽象,在训练时必须采取教师引学生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师引”,指教师出示材料,确定出中心;“学生练”,指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材料和中心,与自己见闻经历过的材料进行重新再组合,得到(写出)与中心相吻合的新细节。
二、一次教师引学生练的细节想象四实例
例1:
想象力,进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可以写童话,可以写虚构的故事。
四、鼓励表达的自由和创意1.减少写作束缚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自己的妙言趣语,亦庄亦谐,不乏童趣童真,然而,他们的作文中的语言却千篇一律、众口一词,缺少创意和个性,从中感受不到儿童对生活独特的感悟和活泼烂漫的天性。因此,作文教学应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要因势利导,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逐步引导学生树立“真实、真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观念。大力提倡
教师引出的中心材料是:性格内向、平时不爱说话的小文迟到了。请想象小文从教室门口回到自己座位这个时空内,小文和有关人的行为情境。
学生甲想象的情境是:小文迟到了,在教室门口的一边站了好一会儿,老师没有发现他。小文站得久了,他才轻轻地叫了一声:“报告!”老师对着小文点了点头,示意他进教室。小文低着头,双眼直直地看着地上走进教室,回到了座位上。
例2:
教师引出的中心材料是:性格外向、平时爱说好动、经常迟到的彬彬又迟到了。请想象彬彬从教室门口回到座位这个时空内,彬彬和有关人的行为情境。
学生乙想象的情境是:彬彬又迟到了,站在教室门口正中叫了一声:“报告!”正在认真上课的老师似乎听到了,想惩罚他多站一会儿,没有做声继续讲课。彬彬以为老师没有听见,冲进教室两步更大声地叫了一声:“报告!”老师似乎想发火,但马上又克制了自己,有些无可奈何地说:“进来吧!”彬彬满脸带笑地望着大家,大摇大摆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例3:
教师引出的中心材料是:平时严格遵守纪律的语文科代表丁文文迟到了。请想象丁文文从教室门口回到座位这个时空内,丁文文和有关人的行为情境。
学生丙想象的情境是:丁文文迟到了,她见语文老师正在聚精会神地讲课,就退到教室门的一旁,蹑手蹑脚地退到在教室门口外,拿出语文课本,听起课来。她的举动被老师发现了,老师朝她点了一下头,示意她进教室。丁文文挟着书包,有点不好意思地、用脚尖点着地,没有声响地回到了座位上。
例4:
教师引出的中心材料是:一个刚从乡下转学来的范水水迟到了。请想象范水水从教室门口回到座位这个时空内,范水水和有关人的行为情境。
学生丁想象的情境是:范水水迟到了,他在教室门外认真地做了个立正的姿势,对着老师叫了声:“报告!”接着解释起来:“老师,对不起,爸爸叫我帮助看店迟到了!”这时,全班的同学都笑了起来。老师急忙点头让他进教室。范水水毕恭毕敬地向老师敬了个礼,又向同学们敬了礼,快步地回到座位上。
在作文中多写“我想、我认为”,当学生说出有创意的话时,要用“这是你的,这是你的独立创造”等话语来鼓励,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树立创意表达的意识。
2.提倡自主拟题